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精选5篇)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精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精选5篇)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教材p11例6及练习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过程与方法: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学会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求积的近似数,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渗透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育人理念。

  教学重点:正确地进行“四舍五入”。

  教学难点:应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交流互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生活中有时需要很准确的数字,但是有些时候往往不需要知道很精确的数字,只需要知道它们的近似值就可以了,那我们一般用什么方法来取近似值呢?(用“四舍五入”法)(出示如下表格)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小数的近似值。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先思考再回答:(1)怎么样用“四舍五入”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应各是多少?指生回答。

  2.揭题: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数。(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激趣谈话:狗是人类的好朋友,特别是经过训练后的警犬,可以帮助警察叔叔破获很多案件,比如追捕逃犯、搜查违禁品等。同学们,为什么警犬能很快帮助警察抓获犯罪嫌疑人?你们知道吗?谁来说一说。(出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

  (1)学生自主回答。

  (2)师补充:因为狗的嗅觉很灵敏,狗的嗅觉细胞数量比人多得多,狗能利用它十分灵敏的嗅觉闻出坏蛋身上的气味。在现实生活中,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保护动物生存的环境。

  (3)出示: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题: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

  追问:怎么列式呢?让学生独立列算式并计算出算式的积。(求0.049的45倍,就是求45个0.049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0.049×45。)

  学生算出:0.049×45=2.205

  (4)(出示)追问学生:如果给题目加一个要求:保留一位小数,如何求积的近似数呢?

  先让学生独立求出2. 205的近似数,再交流:0.049×45=2.205≈2.2(亿个)

  让学生先说一说怎样保留积的一位小数,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0.049×45≈2.2(亿个),

  2.205要保留一个小数,因为0<5,舍去o和5,取2.2,即保留一位小数。

  (5)小结:求2.205这个积保留一位小数的近似数,要看小数点后第二位,因为积的十分位上的数是o,0<5,所以要舍去小数部分的o和5,积的近似数约是9.9。由于求得的结果是近似数,所以在横式中要用“≈”表示。

  (6)提出问题:求积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指一小组汇报并加以引导小结。

  师小结:求积的近似数时,首先求出积的准确值,然后明确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再看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上的数字,按“四舍五入”法截取积的近似数。

  2.拓展延伸。

  出示生活中要按实际情境取近似值的实际例子:(出示题目):一个箱子可以装13.5千克土豆,27箱的土豆可以装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数)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13.5×27=364.5(千克)

  这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有的学生约等于365千克,有的可能约等于364千克。

  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到底应该保留多少呢?

  通过讨论,学生会得出:364.5不够365千克,所以27箱不能装365千克土豆,只能装364千克。

  接着提问:如果是做衣服用多少布料,保留整数时要怎么办?

  引导学生小结:如果要算能装多少东西或用多少材料,即使小数大于四也要舍去,只保留整数部分。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得的积可以根据需要或题目要求取积的近似数。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取近似数的一般方法是:保留整数,就看第一位小数是几;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第二位小数是几;保留两位小数,就看第三位小数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第1题。

  按题目要求先计算出算式的乘积。完成后组织学生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取积的近似值的。

  2.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列出算式计算,再集体订正。

  学生汇报:3. 85×2.5=9.625(元)≈9.63(元)时,问:题目没有要求取近似值,你为什么要保留两位小数呢?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生活实际灵活处理。

  强调:由于在实际生活中,付款时通常只算到“分”,即保留两位小数,因此9. 625要约等于9.63。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呢?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 篇2

  笔者近日随堂听了两位老师的《积的近似值》一课,觉得有做一番比较的必要:

  片断一:(教师甲执教)

  师出示例题“一种菜油每千克售价8 .16元,王成买1. 4千克,李勇买 1. 6千克,两人各应付多少元?”,后组织学生审题并列式计算。

  两生板演:8 .16× 1.4=11.424(元)

  8 .16 ×1.6=13.056(元)

  (竖式略)

  师:你们对结果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短暂沉默,有的学生偷偷翻课本┉)

  生1:我觉得应该保留两位小数。

  生2;人民币最小是分,所以保留两位小数,精确到分比较好。

  师:说的很好,付钱时的确应该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分,保留两位小数。

  (板书:8 .16×1 .4=11 .424≈11. 42元 8 .16 ×1 .6=13 .056≈13 .06元

  师接着举例讲解如何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及三位小数,然后小结取积的近似值的方法……(下略)

  片断二:(教师乙执教)

  师:今天上班路上,老师买了一串香蕉,请同学们帮我再复称一下,算一算,猜猜我付了多少钱?(取出电子台称和香蕉放讲台上)

  立即有两个男生自告奋勇冲到讲台上:我来我来……

  生1:老师,香蕉重1. 81千克,价格是多少?

  师:哦,每公斤3 .6元。

  (学生低头计算)

  生1:(快速冲口而出)1 .81×3. 6=6 .516元,应付6 .516元。

  生2:不对,6厘怎么付,应五入,保留两位小数,付6. 52元。

  生3:不对,现在谁还用到分,2分也四舍抹去,保留一位小数付6 .5元就可以了。

  生4:保留整数也可以,6 .5约等于7,付7元。

  生5:乱说,买东西哪有多付钱的,我看可以和老板还价,付6元得了,5角也抹去了。

  生6:老师,到底谁对啊?

  师:同学们刚才都讲得非常好,在实际生活当中,有些乘积不需要保留很多位数,可以根椐需要,取积的近似值,一般最常用的是“四舍五入法”,如刚才第2和第3位同学的方法(具体讲解过程略)

  生7:买东西时,6 .5元的东西付6元也是经常有的,那肯定不是四舍五入,是什么呢?

  师:是啊,除了用“四舍五入”取积的近似值以外,根据需要还可以用进一法,去尾法取积的近似值,6 .5元付6元就是去尾法,这些我们可以以后再学。(下略)

  两个片断反映的都是《积的近似值》一课导入部分的教学实录,由于在教学理念上的差异,所以课堂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试比较如下:

  1.选材的不同:教师甲选取教学素材不敢越“教材”这个雷池一步,照搬课本例题,按部就班地组织审题计算,导致的后果是学生也习惯性地偷偷看课本,在将课本上答案搬出后,师生“皆大欢喜”,没有异议,也就扼杀了独立思考,可悲!教师乙的选材摒弃了课本,将一个来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带进了课堂,以“猜猜付了多少钱?”这样的提问切入了主题,于是学生争先恐后想要帮忙,自告奋勇冲上讲台,可喜!

  2.目标指向的不同:教师甲的课堂明显走向了封闭,而教师乙的课堂却呈“活化”状态,原因在于教师甲的教学理念倾向于让学生学会如何解题,因此,在学生说出精确到分后,教师就匆忙下结论,关闭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教师引导的目的是带着学生走向课本上的答案,而封闭必然会导致僵化,教师乙则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寓于一个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这个内容是现实的,学生有生活基础的,在教师以“猜一猜”这种开放式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完全不受教材的束缚,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然后在教师的知识小结后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开放是活化的前提。

  3.效果的不同:教师甲的教学由于敲上了“封闭”的烙印,可以预见,学生只会解决课本上那些要求明确,答案唯一的习题,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会束手无策,无所适从,而教师乙的教学注重与生活的结合,注重了策略的选择,同时又不放松基础知识与技能,因此,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往往能做到策略多样,方法多元。的确,在两堂课后面进行的练习部分中,也正验证了这一点,这里就不再赘言。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3.27×1.5=4.95 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1 0 .2 8 6 3 . 2 7 2 . 0 4

  × 0. 3 2 × 1. 5 × 2 8

  2 0 5 7 2 1 6 3 5 1 6 3 2

  3 0 8 5 8 3 2 7 4 0 8

  3. 2 9 1 5 2 4. 9 0 5 5 7 1 2

  三、运用

  1、P.13页2题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体验: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

  P.8页1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页例9,“练一练”,第67~68页练习十二第8~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

  2.使学生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在小数计算中的应用,积累求近似值的经验,培养计算技能,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感受获得方法的心理满足,提高学习数学自信心。

  教学重点:

  求积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列各算式。(小黑板出示)

  2.51x0.7   2.51x5   2.51x5.7

  2、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指名学生回答,特别是位数不够怎么办?

  二、新授。

  1、教学例9。

  (1)出示例题:王大伯前年收入3.18万元,去年的收入是前年的1.6倍。去年他家大约收入多少万元?(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计算方法,列出算式。

  (3)板书:3.18×1.6≈

  指名一人板书竖式,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集体订正。

  说一说:积怎样保留两位小数?

  (4)练一练。

  (5)求出下面各题积的近似值。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7.2×0.09   0.86×3.2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0.28×0.7   5.89×3.6

  2、试一试。

  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0.25×0.73   40.32×403

  完成后,学生交流。指一人板书。

  3、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0.25×0.73×40.32×403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十二8~12题

  学生小组完成,集体讲评

  四、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值

  3.18×1.6≈ ( )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求近似值的方法,学会求积的近似值,并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写出下表中各数的近似值.(练习十五第1题)

  ①先让学生说说"精确到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是什么意思 再让学生按要求取近似值.

  ②学生交流并说说方法.师强调1.9736精确到十分位时,不能去掉小数末尾的0.

  2,引入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常会遇到求小数近似值的方法.例如小数乘法中,有时积不需要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积的近似值)这节课,我们就用"四舍五入法"来求积的近似值.

  [设计意图:把练习十五的第一题提前处理,目的是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知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铺垫.]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弄清题意.

  提问:要求王大伯家去年的收入就是求哪个数的1.6倍 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3.181.6

  (2)师: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教师有意指一指"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学生独立计算.一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明晰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先请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在学生表述的同时教师穿插提问:

  ①乘积保留两位小数,你是怎么想的 (明确求积的近似值,看保留小数的后一位"四舍五入")

  ②横式上为什么用约等于号 (明确得数是写积的近似值)

  (5)追问:谁能来说说怎样来求积的近似值

  学生交流.

  (6)教师结合板书小结:求积的近似值,要先算出相乘的积,然后看要保留的小数的后一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写横式得数时,注意要用约等于.

  [设计意图: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在以上环节中,先让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的过程,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明晰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归纳整理的能力.]

  2,实际应用.

  谈话:生活中有哪些情况要求积的近似值呢

  学生交流,可能会说到付钱时要保留两位小数,让他说说理由.

  教师说明:因为人民币最小是分,所以付现款时,通常要保留到"分",就要通过"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保留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安排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求积的近似值在生活实践中的用途,从而体验数学的实际价值.]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求出下面各题积的近似值.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7.20.090.863.2

  (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0.280.75.893.6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组织交流,说说怎样求积的近似值

  2,练习十五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组织交流,说说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练习,使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四,全课总结.

  今天,在同学们的努力下,我们一起学会了求积的近似值,谁来说说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2,3,5题.

  课后反思:

  课前谈话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求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很生疏,真正掌握的学生很少,这时我意识到学生的知识背景与我当初的预设有了很大的出入,那么在学习求积的近似数之前,必须让学生学会四舍五入,所以我在引入主题图之前,我先给学生复习了求一个整数,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重点在四舍五入时根据哪个数位进行判断,通过对几组不同的整数,小数进行取近似数,让学生演板,解释和订正,让全体同学从这个环节中掌握了求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然后通过情境图顺利导入新课.

  在顺利解决了教材例题之后,学生对求积的近似数的必要性理解还不够完善,我就在课堂巩固这个环节,相机加入人民币的近似数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争论中解决了这一认知难点,从而完成了对教材知识的扩充,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某些积的近似值的特殊性.

  反观这节课,因为有了课前对学生的知识背景的了解,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比较准确的切入了学生新旧知识的交汇点,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为后面的知识扩充留有余地.但是这节课学生之间交流的活动较少,练习的形式不够多样.此外,针对班上学生的基础较薄弱,如何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将是后期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精选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