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通用17篇)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1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绕图形上的某个顶点旋转90°后的图形。
2.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设计简单的图案。
单元编写意图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学习的图形变换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在旋转、平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在教学本单元的内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3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以便操作用,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最好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 在图形的欣赏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任意一个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图形的旋转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本活动所展示的正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
活动的导入阶段,可以出示一组图案让学生欣赏,并思考这些图案的特点。然后将这些图案进行分解,并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当然,每一次的旋转,都要学生说说是什么图形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旋转的角度是多少。教学中,应尽可能鼓励学生用学具自己操作,以便体验旋转的过程。
有条件的班级在开展本活动时,旋转的过程可以在多媒体上演示,这样,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图案形成的全过程。
说一说
第1题
本题主要是讨论图形的旋转是围绕哪个点的问题。这个活动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再讨论旋转中心的问题。为让学生体会到旋转前后图形的变化,可以先请学生沿着三角形的边把三角形描下来,接着以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的角度可以是任意的),最后说一说这个三角形是围绕哪一点旋转的。
答案:
(1)以点a为中心旋转的图形是②;
(2)以点b为中心旋转的图形是①;
(3)以点c为中心旋转的图形是③。
第2题
同样,本题也可以先请学生想一想,再根据要求进行旋转操作,并把每次旋转过程中所得到的图形描下来。接着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图形1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到图形2所在的位置;图形2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到图形3所在的位置;图形2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到图形4所在的位置。
数学万花筒
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把本题旋转的过程用多媒体演示。如果学生有兴趣,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一边旋转,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下来,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制作出一个美丽的图案。
试一试
第1题
答案:前三个都是顺时针旋转90°,第四个是逆时针旋转90°
第2题
在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的图形。
答案:
第3题
同样,本题的练习也最好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会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本题的要求也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摆一摆、涂一涂通过平移能达到的图形;第二步,摆一摆、涂一涂通过旋转能达到的图形。
答案:
第4题
有了前面几道题的操作经验,学生头脑中已初步建立起了图形变换的表象。因此,活动时,可以先想象、后操作,即先让学生说一说某一图形是如何变换的,然后用操作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
练习时,建议先让学生想一想,再自己动手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提高空间想像力。
旋转和平移时,学生思考角度不同,常常会产生不同的操作过程。因此,操作时会产生不同的操作方法,操作后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第5题
在进行设计时,可以充分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然后由每一个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交流的重点是图形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
第6题
本题是对学有余力且十分喜欢设计的学生安排的内容,不作为对全班学生的基本要求,也不作测试。
本活动的设计前提是能在电脑中进行一些简单的图形变换。可以先出示最后一幅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给一组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某一图形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变换的;再在电脑上模仿操作;最后再创作。开始时图案可以简单一些,然后逐步出示复杂的图案。对于设计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喜爱的程度进行选择,如有的学生喜欢选择自己的名字,也有些学生喜欢一些特殊的图形等。对学生设计后的作品,尽可能创造条件进行交流,并让他们说说设计的思想与设计的过程。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手拿风车走上讲台。)
师:同学们,你玩过风车吗?
生:玩过。
师:风车的风叶是怎样运动的?
生:旋转。
生:风车的风叶在旋转。
(板书:旋转)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
1、认识“旋转的中心点”
师:认真观察,风叶又是怎样旋转的?
生:绕着一个点来旋转的。
生:围绕着一个点旋转的。
师: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旋转,都要围绕一个点来旋转,这个点叫“中心点”。
(板书:中心点)
2、认识“旋转的两种方向”
(1)课件出示风车和摩天飞轮
师:大家请观察它们的旋转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向左边旋转,一个向右边旋转。
生:方向不同。
师:方向不同。
师:风车朝右方旋转,摩天飞轮朝左方旋转。这两种方向在数学上有它的专用名称。
(板书:方向)
(2)课件出示钟表,让学生在钟面上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和钟表上指针旋转方向相同的叫?
生:顺时针方向
师:与钟表上指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叫?
生:逆时针方向。
(教师板书两种方向,并与学生一起边说边用手势表示两种方向。)
3、结合钟表指针的旋转,认识“旋转的角度”
(1)观察指针由12旋转到3
师:指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指针旋转了由12转到3。
师:指针旋转了多少度?
生:90度
师:你怎样判断指针旋转了90度呢?
生:因为12到1是30度,12到2是60度,12到3就是90度。
生:因为12到1是30度,到了2是60度,到了3是90度。
师:请看大屏幕,指针刚开始指向12,然后又指向3,刚好形成直角,就是90度。我们应该看指针旋转前后形成的夹角来判断旋转的角度。
(板书:角度)
(2)让学生完整地叙述指针的旋转过程
师:谁能完整地说出指针的旋转过程?
生:指针绕着中心点旋转了90度。
师:什么方向呢?
生:顺时针方向。
师:谁再来完整地说一次?
生:指针围绕着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生:指针绕着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度。
师: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美丽的图案也是通过一个简单图形旋转得到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图形的旋转)
(二)欣赏图案,感悟旋转的三要素
1、欣赏图案
【课件出示美丽图案,并动态演示数学万花筒的美丽图案】
师:这些图案漂亮吗?
生:漂亮。
师:想不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
生:想。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美丽图案的设计过程。
2、观察主题图
师:观察这个图案,有什么特点?
生:有四块半圆组成的。
生:都有一个半圆形。
生:都是有一个图形旋转而来的。
师:图案中有没有相同的部分?
生:有。
师:有相同的几部分?
生:四部分。
师:其实这个图案可以进行分解,分为四部分,观察每一部分的小图形,形状变了吗?
生:没有变。
师:大小变了吗?
生:没有变。
师:什么变了?
生:方向变了。
生:图形的方向变了。
生:图形的角度变了。
师:也就是位置变了。
师:同样,这两个图案也可以分解为四部分,每一个小图形的形状、大小一样,只是位置变了。【课件出示美丽图案分解过程】
师:我们把其中的一份图形就叫做基本图形。(板书:基本图形)
(三)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
1、观察图形旋转过程
师:怎样才能使图形a到图形b的位置上,再到图形c、d的位置上呢?
生:旋转。
生:顺时针方向旋转。
师:观察每次的旋转过程,还要注意什么?
生:都要绕着中心点旋转。
师:谁来指一下中心点?
(请一名学生上台指一下中心点。)
师:绕着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
2、独立尝试旋转图形
师:你能用手中的学具试着旋转到图形b、c、d的位置上吗?
【让学生拿出学具--桌上的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试着旋转,看如何得到图形b、c、d。】
(教师巡视,看学生如何操作。)
3、集体交流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每一次的旋转过程,观察图形a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图形a绕着中心点顺时针旋转。
师:旋转了多少度?
生:旋转了90度。
师:你怎样判断旋转了90度?
生;看小半圆的一条直边,旋转了90度
生:我也看里面的小半圆,刚好旋转了90度。
师:请看大屏幕,我们看里面这个小半圆的一条边旋转前在这里(鼠标点击边),旋转后在这里,刚好形成直角,是90度。
【课件出示:图形a绕 点 方向旋转 得到图形b。】
师:谁来试着填一下图形a的旋转过程呢?
生:图形a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图形b。
生:中心点就是哪个点?
生:点o。
师:谁再来说一遍?
生: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图形b。
师:谁听清楚了?谁再来说一次?
生: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图形b。
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再看图形b怎样旋转得到图形c?
生: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图形c。
师:听懂了吗?谁再来说?
生: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图形c。
生: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图形c。
生: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图形c。
师:再看图形c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谁来说一说?
生: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图形d。
师:很好,谁再来说一说呢?
生: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图形d。
生: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图形d。
师:真棒,说得很不错嘛。
师:由一个基本图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最后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图案。
4、拓展视野:让学生观察另一个图案的旋转过程,并请学生说一说旋转的过程。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图案都是用这样的方法设计的,请看大屏幕,这个图案中的基本图形是什么图形?
生:菱形。
师:注意观察它的旋转过程。
师:谁来说说图形a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图形b。
师:谁听明白了?谁再来说一说?
生: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图形b。
师:谁还想说?
生: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图形b。
师:谁来说说图形b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图形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图形c。
生:图形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图形c。
生:图形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图形c。
师:再看图形c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图形d。
师:谁再来说一说?
生: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图形d。
生: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图形d。
生: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图形d。
师:其实,在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图形,经过不同角度的旋转,可以得到各种美丽的图案。
师:大家请看(板书),一个基本图形经过旋转得到了美丽的图案,在旋转时,首先要确定好中心点,围绕中心点旋转,并且要确定好旋转的方向和角度,才能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
三、实践体验
1、找一找
师:下面来考考你,看你会不会找中心点?
师:请打开书55页,读一读第1题。
师:拿出小三角形,让你的小三角形和图1中的蓝色三角形重合,你转一转,看看以谁为中心点旋转就会旋转到粉色三角形的位置上?再转一转图2、图3,并且说一说每次旋转都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并且填写下面的三道小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指导。)
师:做完的同学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每个三角形在旋转时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看看我们填得一样吗?
师:谁来读第一道题?
生:以点a为中心点旋转的图形是
(2)。师:你们跟他想得一样吗?
生:一样。
师:谁来读第二道题?
生:以点b为中心点旋转的图形是(1)。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谁来读第三道?
生:以点c为中心点旋转的图形是(3)。
师:全部填对的同学请举手。
师:好,继续努力,想一想,为什么同一个三角形旋转之后的图形样子不一样呢?
生:旋转了。
生:中心点变了。
师:同一个基本图形,选择的中心点不同,旋转后的图形会发生变化。
2、说一说
师:请看大屏幕,先看一看旋转过程,并思考“蓝色三角形怎样旋转到粉色三角形的位置上?”
师:谁来说一说蓝色三角形的旋转过程?
生:逆时针。
生:逆时针方向旋转。
师:谁能完整地叙述呢?要说清楚中心点、方向、角度。
生:蓝色三角形围绕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到粉丝三角形的位置上。
师:谁听清楚了?谁再来说一次?
生:蓝色三角形绕b点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到粉色三角形的位置上。
师: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3、填一填
师:请看书中的第2题,先读一读题,再按照题目要求去转一转,再填写三道题,可以用小三角形转一转。
师:填完的同桌互相交流,看看你们填得一样吗?
师:谁来回答第1题?
生:图形1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到图形(2)所在的位置。
师:你们和他填得一样吗?
师:好,谁来回答第2道题?
生:图形2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到图形(3)所在的位置。
师:和他想法一样的请举手。
师:不错,谁来回答第3道题?
生:图形2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度)到图形4所在的位置。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这里应该填什么呢?
生:角度,180度。
师:对,这里应该填角度,是180度。从2到4的位置,形成什么角?
生:平角。
师:大家再看,同一个三角形,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
生:位置变了。
师:旋转的角度相同吗?
生:角度不同。
师:同一个三角形,旋转的角度不同,旋转后的位置就不同。
4、转一转
师:请看下一道题,先读一读题。
师:请你拿出第一个图形,照着图形a的样子放在方格纸上,同桌合作,按住中心点,旋转成图形b的样子,并且互相说说旋转过程。
(同桌合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看大屏幕,谁来说一说?
生:图形a绕一点顺时针旋转形成图形b。
生:图形a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形成图形b。
师: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谁来指一下中心点?
(请一名学生指一指。)
师:谁找的跟他的不一样?
(请学生指一指。)
师:这个图形中的每一个点都可以当作中心点来旋转。我们一起来看看旋转过程。(课件播放旋转过程。)
师:请拿出第二个图形,同桌合作,看如何形成图形b。
师:同桌互相说说旋转过程。
师:谁来说一说?
生:图形a绕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形成图形b。
师: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应该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师:谁来说?
生:图形a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形成图形b。
师:我们来看看对不对呢?(课件播放旋转过程。)
师:和你们的旋转过程一样吗?
生:一样。
师:拿出第三个图形,同桌合作,看如何形成图形b?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
生:图形a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形成图形b。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请看旋转过程。(课件播放旋转过程。)
师:好,下面看第四道题,看看如何形成图形b。
(同桌合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
生:图形a绕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形成图形b。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课件播放旋转过程。)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生: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旋转。
生:我知道了旋转的方向有逆时针方向和顺时针方向。
生:图形的旋转都围绕一个中心点。
生:我知道了一个基本图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美丽的图案。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可以制作出美丽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好中心点、旋转方向和角度,希望大家能自己选一个基本图形去旋转制作美丽的图案,相信你会成为设计师的,加油!
四稿试讲后反思
今天,我进行了第四次试讲,仍然是借班上课,可是效果与前一次相比,还是有着不同之处,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亮点:
1、设置问题,引导思维。
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既能揭示课堂的教学内容,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设置了一个个的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及其应用,从而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2、自主探究,训练思维。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不能把知识的结果强加给学生,不能单纯地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而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中,我着重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特点,尤其在难点的突破过程中,更是充分展示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过程,这种自主探究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3、动态演示,激活思维。
课件制作较好,形象、生动,能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更大程度的拓展。
反思这节课,仍然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
1、试一试的二题,仍然没有在课堂上画一画。看来,在时间的分配要做思考了。
2、课堂中还是让学生说得少了,应该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再说一说,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叙述图形旋转过程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第五稿设计中,我更要慎重,将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我相信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听过高老师的课,我觉得高老师还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教师在演示时,一定注意让全部学生都看清楚老师的手势。
2、当学生叙述旋转过程,教师手中的指挥棒应随着学生的叙述在课件上活动。
看完实录我觉得老师在指导学生的说上还要下功夫,问学生的小问题有点多。如:让学生完整地叙述指针的旋转过程。 这一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是说出来,但是费时,第一个学生回答时老师就应该指导他说完整。为解决其它问题节约时间。
四稿设计后的思考
四稿设计上传以后,老师们讨论的焦点问题是“学生为什么会在叙述图形旋转过程时,出现叙述不完整的现象呢?”我也在深思,感觉老师们分析的原因正是课堂中存在问题的根源,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源,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明确旋转三要素的重要性。在朋友们的指点后,我认为除了在主题图的旋转过程中去感受以外,还可以结合练习题,第一道题“找一找”讨论中心点的问题,第三道题“填一填”讨论旋转角度的问题,第四道题“转一转”讨论旋转方向的问题,在练习之后的讨论中,让学生再次感受旋转三要素缺一不可。我想,这样就会让学生的学习困难相对更少一些,让学生更深刻、更彻底地理解图形的旋转。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3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结合实例了解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并经历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本内容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本活动呈现的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方格纸上图形的变换过程的观察与交流,进一步认识平移和旋转。教材安排了四个变化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用语言描述每一次变化中每一个图形的变换过程。如第一次变化,可以是图a向右平移两格,图b向下平移两格,图c向上平移两格,图d向左平移两格,这样就得到了风车图形;还可以通过旋转和平移得到风车图形,即图a逆时针方向旋转90°,再向右平移两格,其他几个三角形作类似的旋转再平移即可得到风车图形。第二次变化,可以是左上角的三角形先向下平移两格,再向右平移两格,右上角的三角形先向下平移两格,再向左平移两格。第三次变化,可以是最左边的三角形向右平移两格,最右边的三角形向左平移两格,中间两个三角形分别向上平移两格。第四次变换,可以是左下角的三角形先向上平移两格再向右平移两格,其他三个三角形作类似的平移即可。为了学生叙述方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变换得来的图形标上字母。
教学时,可以按照“想一想、做一做、再想一想”的过程,鼓励学生先独立想象,再摆一摆,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最后再回想图形的变换过程。教学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图形的变换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可以让学生剪几个一样的三角形,让每个学生自己进行操作,通过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再尝试用语言来表达变换的过程。这里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操作,它不仅仅能帮助困难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能验证想象的过程,同时操作和想象的结合也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表象。二是在图形的变换中,不同的思考角度,常常会产生不同的变换方式。每一次变化可以有不同的变换方式,如第一次变化可以只通过平移,也可以旋转与平移结合。再如第四次变化,除了上面提到的变换方式外,还可以这样变换:左上角的三角形绕正方形最上面的顶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再旋转90°,再旋转90°就可以变换到最初的图形中b的位置,其他几个三角形也可以类似地旋转。所以当学生出现不同的变换方式时,教师应给予鼓励。三是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说一说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本单元的很多内容和习题都是可以通过操作来完成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操作思考问题,并把操作、思考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
试一试
本题是用七巧板通过平移或旋转变换成新的有趣的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巩固对图形变换的认识。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图中三个图形进行了变换,即3号图形先向右平移两格,再向上平移6格;5号图形是先向上平移6格,再逆时针方向旋转90°,再旋转90°得到的;7号图形是先向上平移8格,再顺时针方向旋转45° 得到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着图形想一想,也可以摆一摆,再说一说图中的几个图形的变换过程。然后,可以组织学生用七巧板通过平移或旋转再摆成一个图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先选择七巧板中的部分图形进行简单的变换,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操作一些比较复杂图形的变换。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平移或旋转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表达自己的理解。
练一练
第1题
本题是基本题,应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写一写、说一说。
(1)图a向右平移8格得到图形b;
(2)图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图形c;
(3)也可以先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再向右平移8格。
第2题
图形a向右平移7格可以得到图形b,图形b沿直线mn作轴对称图形可以得到图形c。
第3题
应让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变换的过程,变换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如可以是图a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图b先向左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图c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3格;图d先向左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3格。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图形的旋转”。
【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继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灵活丰富,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生活情境中,通过“转纸风车”、“看风扇转动”、“螺旋桨转动”等已让学生整体感受到变换现象的特征,所以本节课呈现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丽图案,使学生运用变换的知识分析、欣赏、发现美,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后面设计简单图案做好铺垫。我把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作为重点来突破,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求知欲高、模仿能力强,思维多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他们在第二单元第四课“旋转与角”中已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旋转要围绕一个点旋转,体会了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因此,本节课探究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很新奇、兴趣浓厚的,他们会应用所学知识来自主探究新知,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与操作由旋转得来的图形,培养学生观察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
2、确定旋转时的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方格纸,小三角形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风车。
师:同学们,你玩过风车吗?风车的转动属于什么运动?(板书:旋转)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许色后主动参与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开始,我用课件展示“风车”,由学生熟悉的“风车”把他们带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充满好奇,带着思考进入学习中。】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旋转的要素:中心点、方向
1、让学生用手势比划风车的旋转。(板书:中心点、方向)
2、课件出示钟表,让学生在钟面上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板书: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
3、拓展视野,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旋转,都要围绕着中心点,按着一定的方向旋转的。
师: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美丽的图案也是通过旋转得到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图形的旋转)
师: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美丽的图案也是通过旋转得到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图形的旋转)
(二)欣赏图案,认识“基本图形”
(1)课件出示美丽图案,让学生欣赏图案,并认真观察,想一想: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
(2)出示主题图,集体交流:观察这个图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每个图案中都有相同的部分,每个小图形的形状一样,大小一样,只是什么变了?(揭示图形旋转的本质和特征)
师:其实,可以把这个图案进行分解,分为四部分,其中一份就叫做基本图形(课件演示分解过程,板书:基本图形)
(三)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
1、独立尝试旋转图形
让学生拿出学具--桌上的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定一个中心点,试着旋转,看如何得到图形b、c、d,并用笔描画出旋转后的图形。(教师巡视,看学生如何操作。)
2、同桌互相交流
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么旋转的。
3、集体交流,认识旋转的第三个要素:角度
(1)请学生来上台演示自己的旋转过程。(教师提供学具。)
(2)课件演示图形a的旋转过程,让学生看一看。
(3)让学生思考:图形 a 发生了什么变化?旋转了多少度?你是怎样判断旋转了90度呢?(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判断旋转的角度:课件演示或手势演示。)
(4)让学生完整地叙述图形a的旋转过程。
(5)鼓励学生说一说:图形b怎样旋转得到图形c?图形c又是怎样旋转得到图形d呢?(教师指导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要求叙述旋转的三要素。)
(6)师小结:由一个基本图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最后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图案。
4、拓展认识
让学生观察另一个图案的旋转过程,并请学生说一说旋转的过程。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图案都是用这样的方法设计的,请看大屏幕,这也是一个由基本图形-菱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的美丽图案,注意观察它的旋转过程。
(四)教师小结“旋转的特征”:在旋转时,一定要确定好中心点,围绕中心点旋转,并且要确定好旋转的方向和角度。(板书:角度90度)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学生充分操作学具,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把多媒体课件和学具有机结合,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让学会感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三、实践体验
1、考考你
师:下面来考考你,看你会不会找中心点?
(1)让学生打开书55页,拿出学具--小三角形,按老师的要求来转一转,并说一说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3)集体交流、订正。
2、看一看,说一说
(1)课件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看一看旋转过程,并思考“三角形1怎样旋转到三角形2的位置上?”
(2)集体交流、订正,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要求叙述三要素,并理解旋转180度。)
3、填写第2题
(1)让学生打开书,看一看第2题,独立填写3道小题。
(2) 集体交流、订正。
4、试一试
(1)让学生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试一试第1题的第一幅图,让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两人合作,转一转,并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
(2)集体交流,课件演示旋转过程。
(3)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三道题。
(4)集体交流、订正。(课件演示每一道题的旋转过程)
5、按要求画一画。(试一试第2题)
(1)让学生看题,独立完成。(可以让困难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在画一画。)
(2)集体交流,课件演示平移、旋转过程。
6、数学万花筒
课件出示数学万花筒内容,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师:其实,在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图形,经过不同角度的旋转,可以得到各种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收获,说说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师总结:今天,我们研究了图形的旋转过程,知道了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可以制作出美丽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好中心点、旋转方向和角度,希望大家能自己选一个基本图形去旋转制作美丽的图案,相信你会成为设计师的,加油!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操作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使知识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1、教学设计中更多的是教师的提问,没有对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预设,教师对课堂有充分的预设会更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堂。除此之外,学生活动是怎样安排的?教学设计中也没有明确的体现。
2、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说,更想了解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要达到何种教学效果,因此我觉得还应适当写出教学设计的意图。
3、最近几年很少看到用复习做新课导入的教学设计了,我一直以为对此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一棒子打死,看来我们的想法有相通之处,新课前是不是需要安排复习,怎样复习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我觉得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看安排复习能起到什么作用?而这个作用是不是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必要。如果不复习可不可以?就这节课来说直接让学生观察欣赏图案是否可行?等等。
一稿试讲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一稿完成后,我自己也没有准确的把握,经过思考,我认为还是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才能检验出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否能达成教学目标等等。于是,我试讲了本课,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过程和环节都比较流畅,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很高, 我想,这是我这堂课成功的地方。具体体现在:
1、能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
2、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兴趣。
3、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反思这节课,也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1、在拓展练习中,设计了让学生按要求画出图形旋转后的位置和样子这一活动,在这个操作活动时,由于时间关系,操作得不够充分,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2、评价方式有些单一,评价语言单调,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也忽视了引导每个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
3、调控课堂的能力不强,后面操作环节时间显得很紧张,设计的重点环节要是能落实得更充分些,学生掌握得会更好。
一稿设计的问题总结:
从开帖到现在,大家对我的关注和支持,令我感到很欣慰。各位专家、老师、朋友们针对我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宝贵意见,同时,我也拜读了其他参赛选手的教学设计,斟酌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
2、对学生的研究不够充分;
3、教学目标形式化,缺少非预定的目标;
4、对师生的课堂行为缺少充分的预设;
5、教学语言不够准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会认真思考进行第二稿教学设计,希望各位朋友能继续关注和支持我,多提宝贵的意见,谢谢!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5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继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灵活丰富,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节课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呈现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丽图案,使学生运用变换的知识分析、欣赏、发现美,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后面设计简单图案做好铺垫,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奠定基础。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本节课所展示的正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教材从“欣赏图案”入手,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案的特点,然后将图案进行分解,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教材编排注重以下两点:1、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3、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在教学时,我把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作为重点来突破,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想一想”,试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学生特点:求知欲高、模仿能力强,思维多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
知识基础:1、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2、在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旋转与角”中已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旋转要围绕一个点旋转,体会了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
生活经验:通过“转纸风车”、“看风扇转动”、“螺旋桨转动”等已初步感受到变换现象的特征。
学习困难:学生在表述基本图形的旋转过程时,不会表述,容易出错,表述不完整。
学习兴趣: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学生对操作活动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会表述图形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3、运用观察、操作、归纳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通过欣赏与操作由旋转得来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理论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在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教学重点】
1、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会表述图形旋转的过程。
2、确定旋转时的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很多美丽的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并明确旋转的特征及旋转的三要素,这将为学生设计美丽图案及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依据:在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时,必须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节课内容的抽象性,学生在实际练习时,一定会出现学习困难,所以我将“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0”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风车,方格纸,小三角形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手拿风车走上讲台。
师:同学们,你玩过风车吗?风车的风叶是怎样运动的?
(板书:旋转)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开始,由学生熟悉的“风车”把他们带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充满好奇,带着思考进入学习中。】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
1、玩风车,认识“旋转的中心点”
师:谁能让这个风车转起来?
师:其他同学认真观察,风车是怎样旋转的?
预设:围绕一个点来旋转的。
应对:是的,这个点叫“中心点”。
(板书:中心点)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师: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旋转,都要围绕着中心点来旋转。
2、观察两个风车的旋转,认识“旋转的两种方向”
(1)让另一个学生旋转风车(朝相反方向)
师:还可以怎样旋转风车?谁来试一试?
师:观察两个人的风车,有什么不同?
预设:方向不同。
应对:你们都发现了,一个风车朝右方旋转,另一个风车朝左方旋转。这两种方向在数学上有它的专用名称。
(板书:方向)
(2)课件出示钟表,让学生在钟面上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和钟表上指针旋转方向相同的叫“顺时针方向”,与它相反的方向叫“逆时针方向”。
(教师板书两种方向,并与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两种方向。)
3、结合钟表指针的旋转,认识“旋转的角度”
(1)让学生观察指针由12旋转到3
师:指针旋转了多少度?
预设:90度
应对:你怎样判断?
预设:指针刚开始指向12,然后又指向3,刚好形成直角。
应对:对,看指针旋转前后形成的夹角来判断旋转的角度。
(板书:角度)
(2)让学生观察指针由12旋转到6
师:与上一次旋转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
应对:有什么不同?
预设:旋转的角度不同。
应对:谁能完整地说出指针的旋转过程?
【要求学生说出中心点、方向、角度】
师: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美丽的图案也是通过一个简单图形旋转得到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另一种变换形式―旋转。(板书:图形的变换)
设计意图:让学生玩风车,再用钟表帮助学生理解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进而由指针的旋转揭示旋转的角度,使学生对 “中心点、方向和角度”在旋转中的作用有明确的认识。
(二)欣赏图案,认识“基本图形”
1、让学生欣赏图案,想一想: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
【课件出示美丽图案】
2、出示主题图,集体交流:观察这个图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师:图案中有没有相同的部分?
师:其实这个图案可以进行分解,分为四部分,观察每一部分的小图形的形状一样吗?大小一样吗?只是什么变了?
预设:位置、方向发生变化。(揭示图形旋转的本质和特征)
师:同样,这两个图案也可以分解为四部分,每一个小图形的形状、大小一样,只是位置变了。
【课件出示美丽图案分解过程】
师:把这个图案进行分解,分为四部分,其中一份就叫做基本图形。(板书:基本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图案,并对图案进行分解,使学生初步理解美丽图案是由基本图形旋转得到。
(三)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
1、独立尝试旋转图形
师:那么基本图形a,怎样变化就得到了图形b呢?又怎样得到图形c?怎样得到图形d呢?
预设:旋转。
应对:你能用手中的学具来试着旋转,看如何得到图形b、c、d。
【让学生拿出学具--桌上的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定一个中心点,试着旋转,看如何得到图形b、c、d。】
(教师巡视,看学生如何操作。)
2、同桌互相交流
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么旋转的。
3、集体交流,认识旋转的第三个要素:角度
(1)请学生来上台演示自己的旋转过程。(教师提供学具。)
(2)课件演示图形a的旋转过程,让学生看一看。
(3)让学生思考:图形 a 发生了什么变化?旋转了多少度?你是怎样判断旋转了90度呢?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判断旋转的角度:课件演示或手势演示。)
(4)让学生完整地叙述图形a的旋转过程。
(板书图形a的旋转过程)
(5)鼓励学生说一说:图形b怎样旋转得到图形c?图形c又是怎样旋转得到图形d呢?
(教师指导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要求叙述旋转的三要素。)
(6)师小结:由一个基本图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最后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基本图形试着旋转,并经过交流共享彼此的资源,理解图形旋转的过程,并学会用规范的语言叙述旋转的过程。
4、拓展视野:让学生观察另一个图案的旋转过程,并请学生说一说旋转的过程。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图案都是用这样的方法设计的,请看大屏幕,这也是一个由基本图形-菱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的美丽图案,注意观察它的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另一个图形旋转过程的展示,让学生加深对旋转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四)教师小结:一个基本图形经过旋转得到了美丽的图案,(板书:美丽图案)在旋转时,首先要确定好中心点,围绕中心点旋转,并且要确定好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学生充分操作学具,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把多媒体课件和学具有机结合,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让学会感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三、实践体验
1、找一找
师:下面来考考你,看你会不会找中心点?
(1)让学生打开书55页,拿出学具--小三角形,按老师的要求来转一转,并说一说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3)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能否找准中心点,并通过讨论体会到“同一个基本图,选择的中心点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就不同”。
2、说一说
(1)课件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看一看旋转过程,并思考“三角形1怎样旋转到三角形2的位置上?”
(2)集体交流、订正,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要求叙述三要素,并理解旋转180度。)
设计意图:拓展思维,让学生观察旋转过程,并理解旋转180度。
3、填一填
(1)让学生打开书,看一看第2题,独立填写3道小题。
(2) 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对旋转角度的理解,能准确填空,并通过讨论体会到“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角度不同,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就不同”。
4、转一转
(1)让学生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试一试第1题的第一幅图,让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两人合作,转一转,并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
(2)集体交流,课件演示旋转过程(让学生上台演示以不同中心点旋转的过程)。
(3)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三道题。
(4)集体交流、订正。(课件演示每一道题的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转一转,再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考察学生对旋转角度和方向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会“同一个基本图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作为中心点来旋转”。
5、数学万花筒
课件出示数学万花筒内容,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师:其实,在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图形,经过不同角度的旋转,可以得到各种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设计“找中心点、确定旋转角度和方向”等类型题,让学生大胆地实践,想一想,转一转,说一说,应用图形变换的知识解决问题,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收获,说说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师总结:今天,我们研究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可以制作出美丽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好中心点、旋转方向和角度,希望大家能自己选一个基本图形去旋转制作美丽的图案,相信你会成为设计师的,加油!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操作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使知识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第三稿教学目标改变的原因
三稿教学设计中,我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这一目标的完成安排在第二课时,改动目标的原因如下:
在第一次试讲时,“试一试”的第二题就没有完成,“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这一目标就没有达成;在第二次试讲中,我没有安排“试一试”第二题,而是在主题图探究时,我让学生独立拿着学具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并描下每一次旋转的痕迹,想突现这一目标,可当时学生出现了困难,时间也不允许,再说,我让学生描出每一次旋转后的图形确实有点过早,也过难,所以,我决定将这一目标的达成安排在第二课时。
学生用准确的语言(包含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描述图形变化的过程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开课时的铺垫要做实。
我个人认为:可在第一次观察风车的转动时,先说清风车的旋转是围绕一个中心点,再次观察风车的转动,要说清风车的转动围绕中心点、什么方向旋转,再通过动手操作,完整的表述图形的旋转过程,这样分层训练,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
杨主任的建议很好,在我的教学设计第三稿中,也是这样落实的,先观察一个风车发现它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点旋转,然后观察两个风车,认识旋转方向不同,接着结合钟面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再通过钟面上指针的转动认识旋转的角度,进而让学生完整地表述指针的旋转过程,为探究图形的旋转过程做铺垫。
看了高艳玲老师的备课全过程,经历着高老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过程,深知在这个过程中,你付出了很多辛苦,你是一位善于反思、善于研究的老师,很高兴能与你交流!
第一楼的引导帖很细心、周到,让来访者很容易就了解了备课过程。浏览着你的备课过程,看到你对教材的分析也是一次比一次深入、准确;对学生的分析更是简洁明了(第三稿);教学难点把握比较准确;教学设计流程中,特别是对学生的预设部分堪称一大亮点;通过你的实践与反思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有几个小问题与你商榷,不当之处再议:
1.教学重点的把握略有偏颇。通读教材、教参,与你的教材分析,很明确的重点是“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这应该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性目标地体现。从整个教学设计中可见,学生只完成了“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设计中,把重点放在了“1.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会表述图形旋转的过程。 2.确定旋转时的中心点、方向和角度。”难道教师是想把“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放在第二课时吗?教材“试一试”中(第56页)“第2题”在练习中也没有出现。
2.“顺时针方向”有必要再这样说明吗?如果没记错的话,在一年级开始认识整时的时候,就曾经告诉过学生,钟表指针的运动方向就是顺时针方向。个人认为,“应对:你们都发现了,一个风车朝右方旋转,另一个风车朝左方旋转。这两种方向在数学上有它的专用名称。”在这里顺势自然说明即可。
3.数学万花筒。如果做成动态变化的课件,会更好。而且放在课前,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一种“向往”―这么漂亮的图案,我能不能做出来呢?――开始今天的学习,是不是会更好。个人认为放在目前的位置,效度不是很大,而且教学时间如此有限。可以考虑优化。
以上是吹毛求疵,还请指正。
看过高老师的第三易稿,比先前的设计在操作的过程中把难度稍微降低,就是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放在下一课时来完成。但我看过高老师的教学设计,在点明“中心点、方向、角度”等旋转要素的过程中,可否搭建观察、操作的平台,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操作的情境中感悟这三要素,而绝非让学生看一下风车的转动就能明白风车是怎样旋转的,只有在学生通过大量的观察、操作后,他们才有感而发。所以我建议高老师在学生认识旋转三要素之前,多设计几个旋转的动画图片以及让学生用学具操作感受旋转,这样学生学起来可能会轻松一些。
三稿试讲后反思
今天,我又试讲了一次,仍然是借班上课,但今天的教学效果挺好,学生跟我的配合很好,课堂上表现很积极,认真思考、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本堂课中,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整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素材。引导学生经历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己去体验图形的特点,形成图形的表象,从而掌握图形变换的特征,达到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效果。
2、对于旋转三要素的理解,引导很到位。通过风车引出“中心点和方向”,又通过指针转动认识角度,然后又通过旋转基本图形a形成美丽图案,加深学生对旋转三要素的认识。
3、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对旋转本质特征的理解更清晰。通过闪现主题图的四部分,让他们发现每一部分图案的大小一样、形状一样,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又出示了两个美丽图案的分解过程,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再次感受旋转的特征。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还存在以下问题:
1、板书设计复杂,有些凌乱。
2、教师准备不充分。首先,在开课玩风车时,学生有些拘谨,风车转不起来,因为风车制作得有问题,很难转起来。其次,让学生方格纸的方格纸太小,旋转操作时位置不够。
3、学生在叙述图形的旋转过程时不是很完整,有的学生只说了旋转,有的只说了度数,或只说了方向,为让学生充分感受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和度数,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应让同桌再多说一说。
4、学生对于旋转180度的判断容易出错,要加强训练。
5、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好好斟酌。
在第四稿设计中,我会认真思考同伴们的建议,根据试讲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修改教学设计,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稿设计的问题总结
细看我的教学设计第三稿,再结合朋友们的研讨建议,我认为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重点的把握有所偏颇。
2、改动教学目标不合理。
3、内容含量大,学生能否真正掌握。
4、情感目标没能充分体现。
5、“数学万花筒”这一环节的处理欠佳。
教学就是在不断的反思改进中进步的。达尔文说过一切改正都是进步。所以你每次的改动都是你每次的进步!
说点我的思考:
1、判定旋转的角度是用什么方法?
平移时,我们让学生选择一点,就能看出平移的距离。旋转是不是选择一条与中心点连接的线段,看旋转前后这点线段之间的夹角呢?这样是不是更好些。(因为一直没有看到你让学生判断旋转角的方法,所以这几天想了想,不知可否)
2、你说在第三稿,学生叙述时说不完整,是什么原因呢?
可能是:
1、没有认真听
2、为什么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学生真正理解了吗?
少说一个会有什么影响吗?难道出现的结果就不同吗?
我觉得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来做练习,效果会更好。
因为学生觉得少说一个要素,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只有深入理解了,融会贯通了,学生在学习才会从教师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6
一、活动目标:
l、在图形的反复变化中,训练幼儿思维,提高操作能力。
2、通过让幼儿反复对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图形进行变化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化,转换,它们可以变出不同的数量的各种图形。
3、培养幼儿利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各种物体的情趣。
二、活动的重点:
掌握图形的要领。
三、活动准备:
1、教具: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圆形拼成一幅画(机器人)。
2、学具:每人一套各种图形的纸,放在信封中。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小朋友,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教师拿出挂图背朝幼儿),变!一幅画展现在幼儿面前。"机器人"对!那你看一看机器人是由什么拼成的。"由图形拼成。"好!下面我们就来做有关图形的游戏。
(二)基本部分:
第一次尝试活动:观察、思考。
l、请小朋友动脑筋,仔细观察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由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组成。)
2、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圆形6个,半圆形6个,正方形1个,长方形4个,梯形5个,三角形1个。)
第二次尝试活动:用折纸游戏,看图形的变化。
1、发礼物:(学具)小朋友,上面的游戏,大家做的'都很好,所以老师要奖励。每位小朋友一份礼物(发学具),我知道大家都想看看袋里面装的是什么礼物,好,下面就请你们自己打开小信袋(里面出现多种颜色的图形)。你们喜欢不喜欢呀?("喜欢!")这些小图形呀,它们还有魔力呢,只要你用手折一折,它还会变成其它形状呢,不信,你们试一试。
2、操作:动手动脑,感知图形变换。
(1)请幼儿动手变一变(折纸)。
(2)请幼儿说说变化的结果:
正方形 变成了三角形还有长方形。
圆形 变成了半圆形、扇形。
长方形 变成了三角形,还有正方形。
(三)结束部分:
五彩图形妙趣横生:小朋友,这些小图形好玩吗?(好玩!)那我们再把它贴在白纸上它还会变成一幅精美的粘贴画,把这些画献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吧。师生共同享受动手制作的快乐。
五、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后同爸爸妈妈找一找,你家里哪些东西是你认识的图形。
六、教后反思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突出了先试后导,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7
【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继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灵活丰富,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节课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呈现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丽图案,使学生运用变换的知识分析、欣赏、发现美,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后面设计简单图案做好铺垫,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奠定基础。
本节课教材内容从“欣赏图案”入手,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案的特点,然后将图案进行分解,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在教学时,我把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作为重点来突破,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想一想”,试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学生分析】
学生特点:求知欲高、模仿能力强,思维多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
知识基础:1、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2、在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旋转与角”中已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旋转要围绕一个点旋转,体会了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
生活经验:通过“转纸风车”、“看风扇转动”、“螺旋桨转动”等已初步感受到变换现象的特征。
学习困难:1、学习内容比较抽象。2、学生在描述旋转过程时,容易出错,描述不完整。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与操作由旋转得来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4、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交流能力。
理论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在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教学重点】
1、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确定旋转时的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很多美丽的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并明确旋转的特征及旋转的三要素,这将为学生设计美丽图案及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
依据:在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时,必须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节课内容的抽象性,学生在实际练习时,一定会出现学习困难,所以我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风车,方格纸,小三角形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手拿风车走上讲台。
师:同学们,你玩过风车吗?风车的风叶是怎样运动的?它又是怎样旋转的呢?(板书:旋转)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开始,由学生熟悉的“风车”把他们带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充满好奇,带着思考进入学习中。】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旋转的要素:中心点、方向
1、让自己桌上的玩具转起来,并说说是怎样旋转的。(板书:中心点、方向)
2、课件出示钟表,让学生在钟面上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板书: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
3、拓展视野,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旋转,都要围绕着中心点,按着一定的方向旋转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的东西旋转起来,再用钟表帮助学生理解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再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使学生对 “中心点和方向”在旋转中的作用有明确的认识。
师: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美丽的图案也是通过一个简单图形旋转得到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图形的旋转)
(二)欣赏图案,认识“基本图形”
(1)课件出示美丽图案,让学生欣赏图案,并认真观察,想一想: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
预设1:是画出来的。
应对1:那么它是按着什么样的规则画出来的呢?
预设2:旋转得到的。
应对2:是由哪个图形旋转得到的?
(2)出示主题图,集体交流:观察这个图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每个图案中都有相同的部分,每个小图形的形状一样,大小一样,只是什么变了?(揭示图形旋转的本质和特征)
生:位置变了。
师:其实,可以把这个图案进行分解,分为四部分,其中一份就叫做基本图形(课件演示分解过程,板书:基本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图案,并对图案进行分解,使学生初步理解美丽图案是由基本图形旋转得到。
(三)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
1、独立尝试旋转图形
让学生拿出学具--桌上的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定一个中心点,试着旋转,看如何得到图形b、c、d,并用笔描画出旋转后的图形。(教师巡视,看学生如何操作。)
2、同桌互相交流
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么旋转的。
3、集体交流,认识旋转的第三个要素:角度
(1)请学生来上台演示自己的旋转过程。(教师提供学具。)
(2)课件演示图形a的旋转过程,让学生看一看。
(3)让学生思考:图形 a 发生了什么变化?旋转了多少度?你是怎样判断旋转了90度呢?(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判断旋转的角度:课件演示或手势演示。)
(4)让学生完整地叙述图形a的旋转过程。
(5)鼓励学生说一说:图形b怎样旋转得到图形c?图形c又是怎样旋转得到图形d呢?(教师指导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要求叙述旋转的三要素。)
(6)师小结:由一个基本图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最后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基本图形试着旋转,并用笔初步描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再经过交流共享彼此的资源,理解图形旋转的过程,并学会用规范的语言叙述旋转的过程。
4、拓展认识
(1)让学生观察另一个图案的旋转过程,并请学生说一说旋转的过程。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图案都是用这样的方法设计的,请看大屏幕,这也是一个由基本图形-菱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的美丽图案,注意观察它的旋转过程。
(2)数学万花筒
课件出示数学万花筒内容,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师:其实,在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图形,经过不同角度的旋转,可以得到各种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另一个图形旋转过程和数学万花筒图形旋转的展示,让学生加深对旋转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四)教师小结“旋转的特征”:在旋转时,一定要确定好中心点,围绕中心点旋转,并且要确定好旋转的方向和角度。(板书:角度90度)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学生充分操作学具,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把多媒体课件和学具有机结合,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让学会感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三、实践体验
1、考考你
师:下面来考考你,看你会不会找中心点?
(1)让学生打开书55页,拿出学具--小三角形,按老师的要求来转一转,并说一说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3)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能否找准中心点。
2、看一看,说一说
(1)课件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看一看旋转过程,并思考“三角形1怎样旋转到三角形2的位置上?”
(2)集体交流、订正,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要求叙述三要素,并理解旋转180度。)
设计意图:拓展思维,让学生观察旋转过程,并理解旋转180度。
3、填写第2题
(1)让学生打开书,看一看第2题,独立填写3道小题。
(2) 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对旋转过程的理解,并能准确填空。
4、试一试
(1)让学生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试一试第1题的第一幅图,让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两人合作,转一转,并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
(2)集体交流,课件演示旋转过程。
(3)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三道题。
(4)集体交流、订正。(课件演示每一道题的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转一转,再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考察学生对旋转角度和方向的理解。
5、按要求画一画。(试一试第2题)
(1)让学生看题,独立完成。(可以让困难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在画一画。)
(2)集体交流,课件演示平移、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能否将一个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画出来。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设计“找中心点、确定旋转角度和方向”等类型题,让学生大胆地实践,想一想,转一转,说一说,应用图形变换的知识解决问题,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收获,说说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师总结:今天,我们研究了图形的旋转过程,知道了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可以制作出美丽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好中心点、旋转方向和角度,希望大家能自己选一个基本图形去旋转制作美丽的图案,相信你会成为设计师的,加油!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操作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使知识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看过高老师的教学设计第二稿,感觉每一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更明确了,能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操作中理解,给予学生操作、思考、想象的空间。高老师还调整了数学万花筒的内容,这样也好,我建议你把数学万花筒的图案以课件演示,并演示每一个图案的旋转过程,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设计图案的欲望。
高老师,由于教材中呈现的图形的变换内容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每个图形的变换都有多次的操作过程。因此,我觉得你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这个综合性的问题转化为简单图形的变换,当学生熟悉了这些变换后,再引入教材中的内容,应该说,这样容易让学生掌握。我建议你在教学本课前加一个铺垫练习,这样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障碍可以少一些。当然,你可以看班级学生的基础,根据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是否进行铺垫练习。
高老师本节课重点突出,难点也在老师精心安排的一个个环节中不攻而破。从而看出高老师在读懂教材方面下了功夫。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而详尽,有学生的独立操作、同桌的互相交流、师生之间的集体交流,更有老师的适时引导,充分体现了“师为辅、生为主”的新型课堂模式。一下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体会,不当之处请指教,谢谢!
1、老师在这里怎样引导学生认识“中心点、方向”?光是比划一下或玩一下风车学生就能理解吗? 老师可否在后面几个例子出现后,让学生充分感知后让学生自己概括得出要好一些呢?
2、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在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这一环节设计很好!
1、独立尝试旋转图形
让学生拿出学具--桌上的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定一个中心点,试着旋转,看如何得到图形b、c、d,并用笔描画出旋转后的图形。(教师巡视,看学生如何操作。)
2、同桌互相交流
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么旋转的。
3、集体交流,认识旋转的第三个要素:角度
3、由于本节课练习比较多,高老师是否考虑把这些练习进行整合,设计一系列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而又有趣味的练习呢?(llm)
二稿后的困惑:
从设计初稿到设计第二稿,我在与大家共同研讨、交流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以下问题:
1、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2、如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针对本课,怎样设计有趣味的练习?
希望各位老师、朋友,如有更好的方法,请给予指导和帮助,谢谢!
我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指出,学生应通过“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空间观念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被明确地提出,足以说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
何谓“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为“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空间观念的发展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由低到高不断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数学教学怎样有效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呢?具体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几何知识时。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形成正确的概念。可见。储备学生的现实原型表象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前提条件。那么,教学中怎样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由“形象”向“表象”过渡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回忆。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画一画、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等实践活动,促使“实物表象 ―模型表象一图形表象”逐级提升,从而以丰富的表象作为建立空间观念的坚实载体。
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的方向、大小和形状的知觉,是客观世界空间形式在人脑中的表象。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空间观念的积累,可以逐步形成空间想像力,这将为目前和以后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研究表明,儿童时代是空间知觉即形体直观认知能力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小学,不失时机地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影响都是积极的、重要的。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初步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线、角、简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形象,建立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能够对不太远的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作正确的估计,以及从复杂的图形中辨别具有各种特征的图形。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表象经验之后,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形成的表象进行提炼、概括,即透过表面的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因为学生只有充分认识了空间与图形的本质特征后。才能真正运用空间表象进行一系列的思考活动,解决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问题,从而形成含有理性成分的空间观念。《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了空间观念在分析和抽象层次上的表现,如“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等等。这些要求都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表象基础上,提出了根据图形的本质特征在逻辑上对图形关系进行分析与操作。
当学生经过抽象概括获得空间理性认识后,接下去要将这些抽象概念具体化,一方面是检验概念的外延范围・,另一方面是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空间概念。《数学课程标准》也进一步指出,空间观念的表现还包括“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进行思考”。该阶段的“形象”和第一阶段中所讲的“形象”已有本质的区别:第一阶段中的“形象”是指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直观经验”,它是在概念之前,是零散、琐碎、模糊的;而此时的“形象”是学生已经获得理性认识之后,将理性概念运用到具体中去,寻找形象例子,以进一步验证概念的正确性和范围,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发表自己不成熟的观点:
1、请认真斟酌一下过渡语、评语。
2、课前能否再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感悟图形的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让学生在操作中引发自己的思考,完整叙述图形的旋转过程,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培养了学生手、口、脑一致的能力,这一关节设计的好。
2、数学万花筒课件是否为动态的?如果是,那正是学生在欣赏中加深对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高老师的第二稿相对于第一稿较为详尽,可以看出你在教材分析、目标制定、重难点分析确定、学情分析、教学流程设计等方面对本内容的教学有较深的理解。这里我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1、在你的教学设计二(一)中你有两点要思考,首先是用手势表示风车转动,只能说明方向,而凸显不出旋转中心点;是否可以将风车转动与展示钟面两个活动结合,既能说明旋转中心又能准确解释旋转角度与旋转方向。
2、设计二(二)中,你让学生欣赏美丽图案是否分为两步,先呈现一幅美丽的图案,再呈现由一个基本图形通过几次旋转形成的图案,激发学生研究它们的关系,从而揭示图形旋转的本质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出“基本图形”的概念。
我今年也带四年级,看了高老师的设计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1、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的面比较广,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设计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层次分明,围绕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展开。
3、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二稿试讲后反思
昨天,我又试讲了一次,是借班上课,说起教学效果吧,感觉上得很困难,我也没有了激qing,学生更是死气沉沉,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对学生不熟悉。首先,不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都与我想象的相差很远。其次,学生对我的教学节奏、教学语言、教学方法都很陌生,没有默契感,互动配合不好。
2、教学设计中的个别环节安排不合理。首先,在“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用基本图形旋转,并用笔描画出旋转后的图形,旨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确定中心点的重要性,但事与愿违,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个别学生出现了很多问题:没确定中心点、没有按一定的角度,但学生没有意识到是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描画”的环节有待斟酌。其次,我将“数学万花筒”提到主题图处理之后,即练习之前,但效果不是很好,感觉要结束本课了。第三,旋转的特征和本质揭示不到位,只是抓住了三要素,但忽视了旋转的本质:基本图形的大小、形状不变,方向和位置发生了变化。
3、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欠佳。首先,学生在叙述旋转过程时,出现了困难,我当时有点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说一说,显得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其次,教师的过渡语、教学语言中有些不精准,说起来自己都觉得别扭。第三,板书设计不合理,没有跟教学过程同步。第四,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最后的“试一试”操作时间短,“画一画”没有处理。
通过这次试讲,给我的打击很大,可以说把我心中大致构思的第三稿给否定了,我觉得自己在“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这三方面做得真的很不到位,我要认真吸取经验教训,认真构思教学设计第三稿,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稿设计的问题总结
在同伴们的交流与研讨中,我发现教学设计第二稿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设计中的过渡语和评语不突出。
2、揭示“中心点和方向”,应在学生充分感知后再概括。
3、把数学万花筒的图案以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在欣赏中加深对旋转在生活的广泛应用,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设计图案的欲望。
4、设计中对学生的预设不够。
我的感受
在这些天的交流、研讨中,我始终在不停地思索,感觉自己的思想都要凝固了,自己也没有新的创意了,一直对我的教学设计第二稿存有许多幻想,感觉设计得很好,同伴们评价也很好,我也侥幸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事与愿违,从二稿的试讲来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而且将我还没面世的三稿也否定了,我有以下两点感受:
1、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备可能。
2、好课要多磨,要磨目标、磨教材、磨环节、磨学生、磨细节。
三、实践体验
1、考考你
师:下面来考考你,看你会不会找中心点?
(1)让学生打开书55页,拿出学具--小三角形,按老师的要求来转一转,并说一说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3)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能否找准中心点。
2、看一看,说一说
(1)课件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看一看旋转过程,并思考“三角形1怎样旋转到三角形2的位置上?”
(2)集体交流、订正,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要求叙述三要素,并理解旋转180度。)
设计意图:拓展思维,让学生观察旋转过程,并理解旋转180度。
3、填写第2题
(1)让学生打开书,看一看第2题,独立填写3道小题。
(2) 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对旋转过程的理解,并能准确填空。
4、试一试
(1)让学生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试一试第1题的第一幅图,让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两人合作,转一转,并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
(2)集体交流,课件演示旋转过程。
(3)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三道题。
(4)集体交流、订正。(课件演示每一道题的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转一转,再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考察学生对旋转角度和方向的理解。
5、按要求画一画。(试一试第2题)
(1)让学生看题,独立完成。(可以让困难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在画一画。)
(2)集体交流,课件演示平移、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能否将一个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画出来。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设计“找中心点、确定旋转角度和方向”等类型题,让学生大胆地实践,想一想,转一转,说一说,应用图形变换的知识解决问题,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认为高老师设计的练习题量有点大了,你在试讲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有些环节的处理时间不够,就会导致学生操作不彻底,我觉得能做到“试一试”第1题就很不错了。你认为呢?
4、试一试
(1)让学生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试一试第1题的第一幅图,让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两人合作,转一转,并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
(2)集体交流,课件演示旋转过程。
(3)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三道题。
(4)集体交流、订正。(课件演示每一道题的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转一转,再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考察学生对旋转角度和方向的理解。
这道题教材的编排意图除高老师说的以外,我想还有一点就是:因为图形a是一个不规则图形,它有许多个顶点,让学生发现以图形a的任何一个顶点为中心点,都可以旋转得到图形b,不知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引导这一点。
三、实践体验
1、考考你
师:下面来考考你,看你会不会找中心点?
(1)让学生打开书55页,拿出学具--小三角形,按老师的要求来转一转,并说一说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3)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能否找准中心点。
在这道题的处理过程中,高老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个基本图,选择的中心点不同,得到的图形也是不同的。
我的感受
在这些天的交流、研讨中,我始终在不停地思索,感觉自己的思想都要凝固了,自己也没有新的创意了,一直对我的教学设计第二稿存有许多幻想,感觉设计得很好,同伴们评价也很好,我也侥幸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事与愿违,从二稿的试讲来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而且将我还没面世的三稿也否定了,我有以下两点感受:
1、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备可能。
2、好课要多磨,要磨目标、磨教材、磨环节、磨学生、磨细节。
高老师的这种精神很值得我学习。听了高老师的课,我谈谈自己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1、我觉得可以直接拿风车做文章,例如:让学生观察风车的转动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中心点和方向,然后再通过优美图案的欣赏加以理解。
2、这节课的容量好像有点大了。可以先只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和描述旋转的三要素,至于在方格纸上描,可以放在下一课。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8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五稿
【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继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灵活丰富,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本课前,学生曾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过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节课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呈现出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丽图案,使学生运用变换的知识分析、欣赏和发现美,较清晰地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创造与创新的兴趣与欲望,为接下来的 “设计简单图案”做好铺垫,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奠定基础。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本节课所展示的正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教材从“欣赏图案”入手,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案的特点,然后将图案进行分解,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教材编排注重以下两点:1、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3、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在教学时,我把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作为重点来一一突破,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想一想”,试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学生分析】
学生特点:求知欲高、模仿能力强,思维多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
知识基础:1、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2、在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旋转与角”中已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旋转要围绕一个点旋转,体会了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
生活经验:通过“转纸风车”、“看风扇转动”、“螺旋桨转动”等已初步感受到变换现象的特征。
学习困难:学生在表述基本图形的旋转过程时,不会表述,容易出错,且表述不完整或不到位。
学习兴趣:虽然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学生对美丽图案感兴趣,对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感兴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会表述图形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
3、运用观察、操作、归纳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通过欣赏与操作由旋转得来的图形,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理论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在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教学重点】
1、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会较完整地表述图形旋转的过程。
2、确定旋转时的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3、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很多美丽的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并明确旋转的特征及旋转的三要素,这将为学生设计美丽图案及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
依据:在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时,必须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节课内容的抽象性,学生在实际练习时,一定会出现学习困难,所以我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主题图中的基本图形,小三角形,“试一试”的三种图形等。
学生准备:方格纸,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手持风车,边转动边哼唱《大风车》歌曲疾步走上讲台。
师:(与学生共同唱完第一小节后)同学们,你玩过风车吗?
师:那么,谁来说说风车的风叶是怎样运动的呢?
(板书:旋转)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开始,由学生熟悉的“风车”把他们带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充满好奇,带着思考进入学习中。】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
1、认识“旋转的中心点”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风叶又是怎样旋转的呢?
预设:围绕一个点来旋转的。
应对:对。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旋转,都要围绕一个点来旋转,这个点叫“中心点”。
(板书:中心点)
2、认识“旋转的两种方向”
(1)课件出示风车和摩天飞轮
师:风车是要围绕中心点旋转,摩天飞轮也是要围绕中心点旋转;那请同学们再来观察它们的旋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预设:方向不同。
应对:风车朝右方旋转,摩天飞轮朝左方旋转。这两种方向在数学上有它的专用名称。
(板书:方向)
(2)课件出示钟表,请学生在钟面上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和钟表上指针旋转方向相同的叫“顺时针方向”,与它相反的方向叫“逆时针方向”。
(教师板书两种方向,并与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两种方向。)
3、结合钟表指针的旋转,认识“旋转的角度”
(1)请学生观察指针由12旋转到3
师:指针旋转了多少度?
预设:90度
应对:你怎样判断出指针旋转了90度呢?
预设:指针刚开始指向12,然后又指向3,刚好形成直角。
应对:看指针旋转前后所形成的夹角来判断旋转的角度。
(板书:角度)
(2)请学生完整地叙述指针的旋转过程
师:谁能完整地说出指针的旋转过程?
【要求学生重点突出中心点、方向、角度】
师:其实,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美丽的图案也是通过一个简单图形旋转得到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图形的旋转)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风车、摩天飞轮以及钟表上指针的旋转,使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二)欣赏图案,体悟旋转的特征
1、欣赏图案
【课件出示美丽图案,并动态演示数学万花筒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想不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美丽的图案。
2、观察主题图
师:观察这个图案后,你发现了哪些特别的地方?
师:比如图案中有没有相同的部分?
师:那么相同的有几部分?
师:其实这个图案可以进行分解,分为四部分。请你们观察每一部分中的小图形,它的形状改变了吗?
师:大小变了吗?
师:那么究竟是什么变了呢?
预设:位置变了。
师:同样,这两个图案也可以分解为四部分,每一个小图形的形状、大小全都一样,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揭示图形旋转的本质和特征)
【课件出示美丽图案分解过程】
师:我们把整个图案中的一小部分图形就叫做基本图形。(板书:基本图形)
设计意图:请学生欣赏图案,并对图案进行分解,使学生初步理解旋转的特征“图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三)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
1、独立尝试旋转图形
师:同学们,请你思考一下:怎样才能使图形a到图形b的位置上,再到图形c、d的位置上呢?
预设:旋转。
师:你能试一试吗?请拿起你手中的基本图形,先放到方格纸上,你试着旋转,看能旋转到图形b的位置上吗?
【请学生拿出学具--桌上的基本图形,确定好中心点,在方格纸上试着旋转,看如何得到图形b。】
(教师巡视,看学生如何操作。)
师:在旋转过程中,你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同学注意呢?
预设:都要绕着中心点旋转。
应对:谁来指一下中心点?
预设:都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师:你再试着将图形旋转到图形c、d的位置上。
师:请看大屏幕,看看它的操作跟你的旋转过程、方法一样吗?
师:好。我们再来细心观察每一次的旋转过程。
2、观察图形旋转过程
(1)课件演示图形a的旋转过程,让学生看一看。
(2)请学生思考:图形 a 发生了什么变化?旋转了多少度?你是怎样判断旋转了90度呢?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判断旋转的角度:课件演示或手势演示。)
(3)请学生填写图形a的旋转过程。
【课件出示:图形a绕 点 方向旋转 得到图形b。】
(4)请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图形a怎样旋转得到图形b。
(5)课件演示图形b和图形c的旋转过程,鼓励学生说一说:图形b怎样旋转得到图形c?图形c又是怎样旋转得到图形d呢?
(教师指导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要求叙述中关注旋转的三要素。)
(6)师小结:由一个基本图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最后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请学生用基本图形试着旋转,经过交流共享彼此的资源,理解图形旋转的过程,并学会用规范的语言叙述旋转的过程,加深对旋转三要素的认识。
3、拓展视野:让学生观察另一个图案的旋转过程,并请学生说一说旋转的过程。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图案都是用这样的方法设计出来的。请看大屏幕,这也是一个由基本图形――菱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而得到的美丽图案,注意观察它的旋转过程。
【请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旋转过程。】
师:其实,在实际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一些简单的图形,经过不同角度的旋转后,都可以得到各种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另一个图形旋转过程展示,让学生加深对旋转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四)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一个基本图形经过旋转后得到了一个美丽的图案。而且,在旋转时,首先要确定好中心点,围绕中心点旋转,然后还要确定好旋转的方向和角度,才能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学生充分操作学具,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把多媒体课件和学具有机结合,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让学会感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三、实践体验
1、找一找
师:通过上面老师和大家的学习,接下来老师想来“考考你”,看你会不会找中心点?
(1)请学生打开书55页,拿出学具--小三角形,按老师的要求来转一转,并说一说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3)集体交流、订正。
(4)讨论:旋转中心的不同。
(5)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选择的中心点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就不同。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能否找准中心点,并通过讨论体会到“同一个基本图,选择的中心点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就不同”。
2、说一说
(1)课件出示题目,先请让学生看一看旋转过程,并思考“蓝色三角形怎样旋转到粉色三角形的位置上?”
(2)集体交流、订正,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要求叙述三要素,并理解旋转180度。)
设计意图:拓展思维,请学生观察旋转过程,并理解旋转180度。
3、填一填
(1)请学生打开书,看一看第2题,独立填写3道小题。
(2) 集体交流、订正。
(3)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4)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角度不同,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就不同。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对旋转角度的理解,能准确填空,并通过讨论体会到“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角度不同,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就不同”。
4、转一转
(1)请学生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试一试第1题的第一幅图,请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两人合作,转一转,并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
(2)集体交流,课件演示旋转过程(请学生上台演示以不同中心点旋转的过程)。
(3)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当作中心点来旋转。
(4)请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道题。
(5)集体交流、订正。(课件演示每一道题的旋转过程)
(6)讨论:后两道题的方向。
(7)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中心点、角度相同,但旋转的方向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也不同。
设计意图:请学生转一转,再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考察学生对旋转角度和方向的理解,同时请学生体会“同一个基本图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作为中心点来旋转”,“ 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中心点、角度相同,但旋转的方向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也不同”。
5、画一画
(1)请学生在作业纸上,将图形a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后的图形b画出来。
(2)同桌互相检查。
(3)集体订正,交流。
(4)师小结:在画图形a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后的图形b时,要从中心点出发开始画,要按照顺时针方向,还要看与中心点相连接的两条线段的夹角是否是90度,两条线段在原图中占几格,旋转后的图形也要占几格。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设计“找中心点、确定旋转角度和方向”等类型题,让学生大胆地实践,想一想,转一转,说一说,应用图形变换的知识解决问题,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你最感兴趣的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悟吗?
(请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收获,说说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并探究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可以制作出美丽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好中心点、旋转方向和角度,希望大家能自己选一个基本图形去旋转制作美丽的图案,相信你会成为设计师的,加油!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操作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使知识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高老师你好!用了两个多小时看了你的教学设计的整个网络研讨过程(有的地方看的很粗略),很感动。你五易其稿,不断接受意见,认真调整、大胆实践,真正经历了一次互动交流、实践探索、反思提高的过程,也是我们举办这样活动的目的所在。你用心,你投入,你的背后有一个鼎力支持你的好校长和优秀的教研团队,你虽然辛苦,但也是最幸福的,祝你取得好成绩!
我来的比较晚,你已经到第五稿了,教学设计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来了,好的方面比比皆是,我不再赘述,只把不同声音留下,可能有些苛刻,请你谅解!
1.关于重点和难点的问题。
我还是同意小李老师的意见,这节课的学习重点仍然是“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这是教学要使学生最后达成的数学技能,在三维目标里,应放在第一条中。相对于这个重点,学生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应是对三要素的确定,三要素的分析想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能突破这个困难,即知道了中心点、向那个方向旋转、旋转的度数,就基本保证学生能在方格本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了。所以我认为,重点和难点要调换一下。另外,难点都是相对于重点来说的,你确定的“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会较完整地表述图形旋转的过程。”这不是对于重点的难点,这只是作为一种了解的内容而已。
2.关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已经分析得很到位了,特别是学生的解读。首先我认为行文风格要一致,学情分析不要分成5个方面,显得琐碎,要么一气呵成,用标点来体现层次性;用么用两个标题就可以了,如“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征”(思维特征,兴趣特点等),二是“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学习困难等)就可以了。
教材分析一般要阐述本节教材内容的地位、知识的本质,教材编写的特点等。你的教材分析得比较全面了,但还是感觉有的地方阐述得不到位,不够突出重点。如教材的地位中关于空间观念的培养问题阐述得不够,这是培养学生空间方位想象能力非常好的一个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这个内容,现在编写进来,主要意图是什么,需要进一步结合课程标准进行阐述。
3.关于引课和三要素的教学
个人认为关于三要素的感受,要在学生观察分析中、画图操作中逐步感受,最后渐渐清晰清晰三要素,是归纳的学习方法。我没有教过这节课,但我觉得,中心点的确定是不成问题的;方向就是以时针和分针的为标准,一致就是顺时针,忘了就想想钟表的指针,规定的,记忆的,放前放后效果都一样。其实,对于设计来说是不影响效果的;旋转90°,需要多积累,不是告诉一次就解决了。你这样教学是非常扎实,鲜明,但你也在前几稿反思中提到,教学时间紧张,想把“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这个教学重点移到第二节课,后来又勉强拿了回来,但不是在最佳的教学时间学习的,当然,这与你前面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有关。
所以我认为引课现欣赏几组漂亮的图案,生活中,纯唯美的,让学生惊讶,感到数学的美与神奇。素材到网上找,或到书中找,有一套美国教材《happy数学》里面有好多这样的变换图案,我曾经看完后被感染了,找了几个典型的,放大后转载相框里,放在我们学校的计算机房的墙上了,意思是这个图案是数学与计算机的整合。我想你的学生看到后也会惊讶产生探索的欲望。
然后选取三个典型的,制成卡片,让学生在小组里或独立分析观察,提出问题:“你认为这些图案可能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分析几个,活动几个,可能有几种方法,可能有错误的想法,不要紧,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适时引导,是学生看到基本图形,看到旋转,知道绕着中心点就可以了。
这样10分钟左右,就可以进入到重点内容的学习环节了。师:同学们想设计这么漂亮的图案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基本的方法。让学生在方格本上探索“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的画法
4.关于教学方式
看完你第五稿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有一点遗憾,很多问题都是都被嚼碎了,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小了,学生的自主性就不强了,个性的体验和方法就少了。你可以设计一个或两个比较开放一点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尝试。
5.关于观察、操作、想象的教学顺序问题
有几处的设计都是先操作,后说一说,再画一画。我认为,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很多时候(难度不是特别大),应该是先想象,后操作,再说一说。操作一是为了验证刚才的想象,也是积累表象。如果操作后得到了答案,那么空间观念的培养就要打折。交流要尽量往后放,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先独立思考很重要。
不对的地方,多多谅解!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35――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感受图形之间通过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相互转化的过程,体验图形变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于对方格纸上图形变换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2、理解并掌握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你能说出几种图形的变换的方式吗?
2、我们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
3、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操作交流,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并说明平移和旋转分别要注意什么。
4、揭示课题:我们这节课还要继续研究《图形的变换》。(板书)
二、探究新知
(一) 活动一
教师呈现图(1)出示幻灯
1、请仔细观察这两幅图,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的?请先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学生独立思考操作。
2、现在请已经想好的同学,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可以边摆边说。
3、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全班同学分享?全班交流。
正解:a号三角形向右平移2格得到新的图形
b号三角形向下平移2格
c号三角形向上平移2格
d号三角形向右平移2格
教师小结评议:我们在分析图形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是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还要说清楚是怎么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平移:方向、数量
旋转:绕某一点、方向、度数
4、请同学们也像他这样说说图形的变换过程。
5、从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图还有其他的变换方式吗?
6、你能上来边操作边说明怎么变换的吗?
7、学生上台演示边操作边说。
8、听明白他说的变换过程了吗?请每位同学也用这样旋转与平移相结合的方法试一试,并与同桌说一说变换的过程。
(二)活动二
教师呈现图(2)
1、“风车”图形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还不能直接看图说出变换过程的同学,可以先摆一摆,边摆边说。
2、小组同学商量一下,想想如何向全班汇报,说那几句话,怎么说?
3、小组代表发言
(三)活动三
教师呈现图(3)(4)
1、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
2、最初的图形的?先观察图,想一想,然后跟全班同学说一说。
谁来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3、学生说方法,交流不同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
1、解决教材第35页“试一试”
教师呈现教材第35页“试一试”图
(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图中的七巧板,哪几块变了,哪几块没有变?
(2)请同学们看着图形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同桌互相说一说,图中几个图形的变换过程,然后全班交流。
(3)你还能用左图的七巧板通过平移或旋转,再摆出一个图形吗?
(4)动手试一试
(5)上台展示,集体评价
2、解决“练一练”
师: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同学们要知道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理解平移或旋转,也能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来,我们试试。
(1)第1题: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说一说,方格中的图形变换过程。
(2)第2题:看图想一想,先跟同桌互相说一所图形的变换过程,再全班交流。
(3)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变换的过程,鼓励学生说出多种不同的变换方式。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图形a――――――――图形b
(平移、旋转、轴对称)
平移:方向,移动数量
旋转:绕某点向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
轴对称:图形以什么为对称轴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10
【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继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内容,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旋转是学生在日
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本节课所展示的正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教材从“欣赏图案”入手,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案的特点,然后将图案进行分解,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使学生运用变换的知识分析、欣赏和发现美,进一步体会数学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创造与创新的兴趣与欲望,为接下来的“设计简单图案”做好铺垫,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奠定基础。
教材编排注重以下两点:1、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3、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在教学时,我把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作为重点来一一突破,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想一想”,试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学生年龄特点特征:求知欲高、模仿能力强,思维多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虽然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学生对美丽图案感兴趣,对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感兴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旋转与角”中已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旋转要围绕一个点旋转,体会了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在生活中,通过“转纸风车”、“看风扇转动”、“螺旋桨转动”等已初步感受到变换现象的特征。
学习困难:学生在表述基本图形的旋转过程时,不会表述,容易出错,且表述不完整或不到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会表述图形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
3、运用观察、操作、归纳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通过欣赏与操作由旋转得来的图形,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理论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在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教学重点】
确定旋转时的中心点、方向和角度,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很多美丽的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并明确旋转的特征及旋转的三要素,这将为学生设计美丽图案及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确定旋转的角度,能在方格纸上准确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并能叙述旋转过程。
依据:在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时,必须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节课内容的抽象性,学生在实际练习时,一定会出现学习困难,所以我将“确定旋转的角度,能在方格纸上准确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并能叙述旋转过程”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主题图中的基本图形,小三角形,“试一试”的三种图形等。
学生准备:方格纸,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教师手持风车,边转动边哼唱《大风车》歌曲疾步走上讲台。
师:(与学生共同唱完第一小节后)同学们,你玩过风车吗?
师:那么,谁来说说风车的风叶是怎样运动的呢?
(板书:旋转)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开始,由学生熟悉的“风车”把他们带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充满好奇,带着思考进入学习中。】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
1、认识“旋转的中心点”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风叶又是怎样旋转的呢?
预设:围绕一个点来旋转的。
应对:对。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旋转,都要围绕一个点来旋转,这个点叫“中心点”。
(板书:中心点)
2、认识“旋转的两种方向”
(1)课件出示风车和摩天飞轮
师:风车是要围绕中心点旋转,摩天飞轮也是要围绕中心点旋转;那请同学们再来观察它们的旋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预设:方向不同。
应对:风车朝右方旋转,摩天飞轮朝左方旋转。这两种方向在数学上有它的专用名称。
(板书:方向)
(2)课件出示钟表,请学生在钟面上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和钟表上指针旋转方向相同的叫“顺时针方向”,与它相反的方向叫“逆时针方向”。
(教师板书两种方向,并与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两种方向。)
3、结合钟表指针的旋转,认识“旋转的角度”
(1)请学生观察指针由12旋转到3
师:指针旋转了多少度?
预设:90度
应对:你怎样判断出指针旋转了90度呢?
预设:指针刚开始指向12,然后又指向3,刚好形成直角。
应对:看指针旋转前后所形成的夹角来判断旋转的角度。
(板书:角度)
(2)请学生完整地叙述指针的旋转过程
师:谁能完整地说出指针的旋转过程?
【要求学生重点突出中心点、方向、角度】
师:其实,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美丽的图案也是通过一个简单图形旋转得到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图形的旋转)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风车、摩天飞轮以及钟表上指针的旋转,使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二)欣赏图案,体悟旋转的特征
1、欣赏图案
【课件出示美丽图案,并动态演示数学万花筒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想不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美丽的图案。
2、观察主题图
师:观察这个图案后,你发现了哪些特别的地方?
师:比如图案中有没有相同的部分?
师:那么相同的有几部分?
师:其实这个图案可以进行分解,分为四部分。请你们观察每一部分中的小图形,它的形状改变了吗?
师:大小变了吗?
师:那么究竟是什么变了呢?
预设:位置变了。
师:同样,这两个图案也可以分解为四部分,每一个小图形的形状、大小全都一样,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揭示图形旋转的本质和特征)
【课件出示美丽图案分解过程】
师:我们把整个图案中的一小部分图形就叫做基本图形。(板书:基本图形)
设计意图:请学生欣赏图案,并对图案进行分解,使学生初步理解旋转的特征“图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三)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
1、猜想图案的制作过程
师:你想一想,这个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呢?
预设:是旋转的。
预设:是由一个基本图形旋转的。
应对:是由哪个基本图形旋转的?
2、独立尝试制作图案
师:你能试一试吗?
师:请拿起你手中的基本图形,先放到方格纸上,看怎样由图形a到图形b的位置上?
【请学生拿出学具--桌上的基本图形,确定好中心点,在方格纸上操作,看如何得到图形b、c、d。】
(教师巡视,看学生如何操作。)
师:你是怎样操作的?谁来说一说?
生:我让图形a旋转形成图形b,再旋转形成图形c,再旋转形成图形d。
应对:在旋转过程中,你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同学注意呢?
预设:都要绕着中心点旋转。
应对:谁来指一下中心点?
预设:都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3、验证自己的猜想
师:请看大屏幕,看看它的操作跟你的方法一样吗?
师:好。我们再来细心观察每一次的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猜想――验证”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知识探索的过程。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目标与方向,同时明白猜想是否正确还需用科学方法进行验证。这样不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4、观察图形旋转过程
(1)课件演示图形a的旋转过程,让学生看一看。
(2)请学生思考:图形 a 发生了什么变化?旋转了多少度?你是怎样判断旋转了90度呢?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判断旋转的角度:课件演示或手势演示。)
(3)请学生填写图形a的旋转过程。
【课件出示:图形a绕 点 方向旋转 得到图形b。】
(4)请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图形a怎样旋转得到图形b。
(5)课件演示图形b和图形c的旋转过程,鼓励学生说一说:图形b怎样旋转得到图形c?图形c又是怎样旋转得到图形d呢?
(教师指导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要求叙述中关注旋转的三要素。)
(6)师小结:由一个基本图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最后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请学生用基本图形试着旋转,经过交流共享彼此的资源,理解图形旋转的过程,并学会用规范的语言叙述旋转的过程,加深对旋转三要素的认识。
5、拓展视野:让学生观察另一个图案的旋转过程,并请学生说一说旋转的过程。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图案都是用这样的方法设计出来的。请看大屏幕,这也是一个由基本图形――菱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而得到的美丽图案,注意观察它的旋转过程。
【请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旋转过程。】
师:其实,在实际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一些简单的图形,经过不同角度的旋转后,都可以得到各种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另一个图形旋转过程展示,让学生加深对旋转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四)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一个基本图形经过旋转后得到了一个美丽的图案。而且,在旋转时,首先要确定好中心点,围绕中心点旋转,然后还要确定好旋转的方向和角度,才能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学生充分操作学具,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把多媒体课件和学具有机结合,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让学会感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三、实践体验
1、找一找
师:通过上面老师和大家的学习,接下来老师想来“考考你”,看你会不会找中心点?
(1)请学生打开书55页,读一读题目,填写下面的三道小题。
(2)做完的同学,拿出学具--小三角形,转一转,并说一说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看看是否填正确。
(3)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4)集体交流、订正。
(5)讨论:旋转中心的不同。
(6)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选择的中心点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就不同。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能否找准中心点,并通过讨论体会到“同一个基本图,选择的中心点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就不同”。
2、说一说
(1)课件出示题目,先请让学生看一看旋转过程,并思考“蓝色三角形怎样旋转到粉色三角形的位置上?”
(2)集体交流、订正,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要求叙述三要素,并理解旋转180度。)
设计意图:拓展思维,请学生观察旋转过程,并理解旋转180度。
3、填一填
(1)请学生打开书,看一看第2题,独立填写3道小题。
(2)做完之后,可以用小三角形去转一转,看看填得是否正确。
(3) 集体交流、订正。
(4)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5)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角度不同,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就不同。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对旋转角度的理解,能准确填空,并通过讨论体会到“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角度不同,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就不同”。
4、转一转
(1)请学生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试一试第1题的第一幅图,请学生先想一想: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
(2)拿出学具,同桌两人合作,转一转,并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
(3)集体交流,课件演示旋转过程(请学生上台演示以不同中心点旋转的过程)。
(3)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当作中心点来旋转。
(4)请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道题。
(5)集体交流、订正。(课件演示每一道题的旋转过程)
(6)讨论:后两道题的方向。
(7)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中心点、角度相同,但旋转的方向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也不同。
设计意图:请学生转一转,再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考察学生对旋转角度和方向的理解,同时请学生体会“同一个基本图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作为中心点来旋转”,“ 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中心点、角度相同,但旋转的方向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也不同”。
5、画一画
(1)请学生在作业纸上,将图形a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后的图形b画出来。
(2)同桌互相检查。
(3)集体订正,交流。
(4)师小结:在画图形a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后的图形b时,要从中心点出发开始画,要按照顺时针方向,还要看与中心点相连接的两条线段的夹角是否是90度,两条线段在原图中占几格,旋转后的图形也要占几格。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设计“找中心点、确定旋转角度和方向”等类型题,让学生大胆地实践,想一想,转一转,说一说,应用图形变换的知识解决问题,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你最感兴趣的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悟吗?
(请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收获,说说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并探究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可以制作出美丽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好中心点、旋转方向和角度,希望大家能自己选一个基本图形去旋转制作美丽的图案,相信你会成为设计师的,加油!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操作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使知识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板书设计(同第五稿,大家可在第五稿中查看)
再设计后的思考
思考一:导课时,直接欣赏图案是否可行?
在网络研讨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建议我直接欣赏图案,然后探究图案的制作过程,但是,我当时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情况,考虑到不是自己的学生,于是我没有采用那样的方式,但通过多次的实践之后,发现教学时间有些紧,如果这样教学,或许可以挤出几分钟的时间,让每一个活动进行得更充分一些。但现在没有试讲的机会了,我也没有十分的把握。
思考二:对学生的引导过细,导致学生的探究空间小了。
有个别教师认为,我在实录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过细,把好多问题嚼得太碎,这样,就势必造成给予学生的探究空间小了。我认为,对于学生的引导,也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来定,不能只照顾优等生,也要考虑中下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我认为适当的、细致的引导还是有必要的。
思考三;旋转的本质特征是否要重点探究。
在课堂中,我着重突出旋转的三要素,对于旋转的本质特征只是点到而已,那么,是否应对旋转的本质特征进行重点的探究呢?我认为在探究主题图的制作过程之前,通过共同研究、讨论、交流,让学生初步感受了旋转的本质特征,然后又在后面的探究、练习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这样已足够了。
思考四:关于本节课的练习量。
前四次的试讲,都存在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很多教师也提出争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过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经过自己的再三斟酌,决定不改初衷,因为,我认为教学时间紧,不是内容多少的问题,可能还在于教学设计的过程是否合理,教师的引导是否合理等问题。再看五稿之后的实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反馈情况,也没有出现掌握不好的现象。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11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5页“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并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难点:有条理地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已在三年级和四年级认识了平移、轴对称、旋转,并会描述,对于表达平移的变换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对于表达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可能会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点放在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和对旋转的度数的把握。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采用以下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特别是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图形变换的特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图形变换的趣味性,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欣赏美丽图案,让学生说说这些图案是怎样得到的?
2、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现象?
3、摆一摆,说一说:用你手中的三角形照样子摆一摆,变一变,再说说是怎样平移或者是怎样旋转地?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
4、师出示课件突出说明描述图形平移和旋转分别要注意的几点。
5、揭示课题:图形的变换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本课的关键环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我安排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出示主题图(1)(2)
思考操作: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形状?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A、B、C、D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二:教师呈现主题图(2)(3)
思考操作: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A、B、C、D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三:教师呈现主题图(3)(4)
思考操作: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A、B、C、D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四:教师呈现主题图(4)(1)
思考操作: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A、B、C、D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五:师生总结
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归纳总结出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以及每种方法特别要注意的要点。
第三个环节:拓展练习
四、说教学设计优缺点:
本节课设计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1、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
2、关注学生用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本节设计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教学时,对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都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有条理地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平移或旋转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教师也能作为参与者,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
存在问题:
1、学生看教师课件电脑演示操作时间较多,学生自己动手摆的时间相对较少。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主要是让学生用三角形或七巧板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自己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再者,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到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会出现具有自己个性的操作方法。(由于学校没有实物展示台,学生展示操作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2、就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的表述来说,学生对平移变换的表述是比较准确而流利的,但对旋转变换,尤其是旋转角度和方向的表述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意地对这方面加强训练。
3、由于过多的重视学生的思维、语言、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这一环节时间占得比例大了,如果课堂上能及时调整时间比例效果会好多了。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12
教材分析:
学习图形变换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结合实例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做平移和旋转运动,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四年级时,学生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按一定的方向旋转90度。而本课学习的图形的变换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但相对而言,轴对称知识并不是本课的重点。
一、一条明线
由于本节课教材呈现的图形变换内容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每个图形的变换都有多次的操作过程,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是请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图形变换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数学知识,接着,让学生按教师的指令用数学书做平移和旋转运动,进行铺垫练习。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并让学生交流自己操作过程的不同方法,在操作中进一步体验不同图形的变换过程。这样逐步地将一道综合性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熟悉这些变换,学生在学习上的障碍就可以少一些。从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这种教学设计还是较为合理的。
二、两个关注
1、关注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我主要是让学生用三角形或七巧板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自己进行操作,避免出现教师摆,学生看的现象。再者,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到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会出现具有自己个性的操作方法。此外,不仅我自己利用课件给学生直观的表象和形象化的演示,我还让学生到前面进行演示,不论计算机上的演示,还是实物展示台上的操作都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时代的气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在条理叙述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对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我都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有条理地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平移突出方向和距离,旋转突出绕哪个点,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让每一位学生边操作边说明图形变换的过程,不仅巩固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存在问题:
1、就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的表述来说,学生对平移变换的表述是比较准确而流利的,但对旋转变换,尤其是旋转角度和方向的表述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意地对这方面加强训练。
2、学生在分小组进行摆七巧板的操作活动时,有些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只看别的同学摆,听同学说,不过我认为这样也是可以的,不必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较复杂图形的变换。只要学生经历了学习的过程,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点滴的收获对他们来说都可以换来成功的喜悦。
3、课件的制作还有待提高,如果能把每一个三角形中不同的顶点都装上旋转轴,就会避免用展台演示操作时的不便之处,学生演示时会更方便,效果会更直观,时间会更充裕。在这点上我们会再接再厉,不放弃将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融入到数学教学的这种探索和追求。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13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1。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三年级下册)
2。图形的变换(四年级上册)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图形的变换
2。图案设计
3。数学欣赏
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4课时。
评价建议:
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两点:
一是要能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经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二是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评价时,应注意选择的基本图形不要太复杂,变换过程应在方格纸上进行。
课题 图形的变换(一) 第 1 课时(总第24 课时)
学材分析
本内容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结合实例了解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并经历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引入:
(出示“儿童乐园”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分别出示儿童乐园中的一些动态画面,如: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小火车、缆车、青蛙跳等等)
(同时出示6个画面)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划比划。
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
你是怎么分的?(学生说分类方法)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揭示课题:像上面这三种(即缆车、小火车、青蛙跳)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而像下面这三种(即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变换:平移和旋转”。
二、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1.判断下面哪些物体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件演示)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者旋转?
三、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
情景:(边叙述边出示小兔搬家图)下面就跟着杨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地上看看吧。看,来了三只――小兔子。原来它们正忙着搬家呢。(出示简化的格子图)瞧,小房子是在做什么运动?(平移)向哪边平移的?(右边)
小兔子们觉得有些累,就停下来休息。(分别出示3段录音)
一只小兔子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第二只小兔子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小兔子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7格。”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呢?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结合画面指一指,动态演示平移的过程)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在左边的小房子图上找一个你最喜欢的点,再到右边的小房子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说说它向右平移了几格。
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7格吗?
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是向右平移了几格呢?(动态演示)
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房子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3)练一练: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幅图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你是怎样想的?
这幅金鱼图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呢?你是怎么看的?这幅蘑菇图呢?〖同时出示金鱼图(向左平移6格)、松树图(向上平移5格)、蘑菇图(向下平移6格)及相应的填空题,学生先汇报,教师在电脑上完成填空。〗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画出线段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你们能不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呢?(出示格子纸上的线段图,要求是向右平移6格)。提问:这是一条……?(线段)
(2)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3)学生独立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作业)
3.游戏:走迷宫
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有兴趣吗?(出示图)我们来看,图上有猫和老鼠,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设置了不少的障碍物,猫只能横着走或竖着走。你能帮猫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吗?先试着画画看。
指名学生汇报是怎样帮猫设计路线的。指出:介绍的时候,要说清楚猫先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再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多请几个学生汇报,也可让学生同桌之间说说,关键是说的面要广)
你认为哪条路线能使猫最先抓到老鼠?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然后再汇报。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研究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用手势比划比划
小组合作,对游乐项目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方法。
学生进行判断。
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平移或者旋转的运动。
学生听故事,并注意观察。
指名学生汇报:你选的是哪个点?它平移后的位置在哪里?平移了几格?还有谁和他选的不一样?(指名三到四名学生汇报,注意抓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
学生回答
先填好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汇报交流
学生尝试先画,然后汇报画法和想法。(请一个画得最快的学生把作业进行展示并说出画法。)
学生先画后汇报是怎么画的。
学生独立画出,并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交流、画画。
学生汇报
教学反思
单方向平移学生掌握较好,但平移方向变换部分学生有困难。
课题 图形的变换(2) 第 2 课时(总第 25 课时)
学材分析
本内容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结合实例了解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并经历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准备
投影仪、实物展示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出示一个美丽的大风车,问孩子们:“喜欢吗?”其它它是由图1变换而来的,你知道是怎么变换的吗?(答案多样,只要是对的,都应鼓励)。可以是图a向右平移两格,图b向下平移两格,图c向上平移两格,图d向左平移两格,这样就得到了风车图形;还可以通过旋转和平移得到风车图形,即图a逆时针方向旋转 90°,再向右平移两格,其他几个三角形作类似的旋转再平移即可得到风车图形。
出示(3)、(4)号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这两副图是如何变换得到的。尝试用语言描述每一次变化中每一个图形的变换过程。 (3)号图可以是左上角的三角形先向下平移两格,再向右平移两格,右上角的三角形先向下平移两格,再向左平移两格。(4)号图可以是最左边的三角形向右平移两格,最右边的三角形向左平移两格,中间两个三角形分别向上平移两格。
如果我想从(4)号图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又该怎么办?
可以是左下角的三角形先向上平移两格再向右平移两格,其他三个三角形作类似的平移即可。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试一试:“七巧板图”,师介绍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
观察图形,从左图到右图,变换了几个图形?是如何变换的?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师小结:图中三个图形进行了变换,即3号图形先向右平移两格,再向上平移6格;5号图形是先向上平移6格,再逆时针方向旋转90°,再旋转90°得到的;7号图形是先向上平移8格,再顺时针方向旋转45°得到的。
三、拓展练习
(1)书p35页,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写一写、说一说。
a、图a向右平移8格得到图形b;
b、图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图形c;
c、先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再向右平移8格。
(2)圆形a如何如何变换得到图形b。
图形a向右平移7格可以得到图形b,图形b沿直线mn作轴对称图形可以得到图形c。
第3题
如可以是图a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图b先向左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图c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3格;图d先向左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3格。
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
仔细观察,并尝试着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每一次变化中每一个图形的变换过程。
学生回答。
“想一想、做一做、再想一想”
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每一次变化中每一个图形的变换过程
学生回答
注意倾听
看着图形想一想,也可以摆一摆,再说一说图中的几个图形的变换过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写一写、说一说。
学生完成
独立观察,说一说变换的过程。
教学反思
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但学生对旋转后方位确定不准确。
课题 图案设计 第 3 课时( 总第 26 课时)
学材分析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学情分析
上节课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进行了复习,并初步学会了综合运用,一些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学习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准备
直尺、三角尺、圆规、彩笔、方格纸。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欣赏2008年奥运会会徽,提问与之相关的常识;上网浏览部分历届奥运会会徽,思考这些图案的设计各有什么特点并交流感受。
二、合作探究、自主探索
1、欣赏图案:杜甫草堂的窗格子图案,感受生活中的图案美。引导学生分析花瓣图案是如何由简单图形a经过图形变换得到的,
2、操作演示
(1)媒体演示四花瓣的作图过程,教师讲授四花瓣图案形成的基本知识;
(2)学生自主学习具体的操作步骤;要求学生思考:四花瓣相邻两个顶点与圆心所成的角是多少度?根据媒体演示的方法,你能将一个圆周四等分吗?能将一个圆周三等分吗?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媒体动态演示探究上述问题的过程,验证学生得出的结论。
3、合作探究屏幕展示两个图案,要求说出这两个图案是如何画出来的。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媒体演示让学生搞清做图的方法和关键。
三、尝试创作
1、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完成下面一题:以给定的图形“○○、△△、= ”(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
2、作品互评展示学生所画的图案,就创意和构图进行自评和互评。
3、完成课本第35页,练一练。
四、小结
1、.结合生活中许多美丽的图案,让学生谈谈感受和体会;
2、通过对一些简单图案的设计,学生有何收获?
五、作业请学生们完成两道习题:
1、在方格纸上利用圆规作出下图所示的图案。图中有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2、请用基本的几何图形(如直线、射线、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圆弧等),为班级“学习专栏”设计一幅题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报头图案。
欣赏2008年奥运会会徽,回答相关知识,并说说图案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欣赏图案:杜甫草堂的窗格子图案,感受生活中的图案美;
并能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
交流讨论
给定的图形 (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
独立完成。
谈谈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
学生很感兴趣,整节课很投入。
课题 复习与整理(一) 第 1 课时( 总第 27 课时)
学材分析
本阶段整理与复习的内容主要有:圆、百分数的应用、图形的变换。
学情分析
从平时检测可以看出学生对圆的认识这一知识掌握得还不错,百分数的应用和图形的变换这两块知识课上得比较少,还需整理以系统化。教学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整理的知识内容及其联系,又要关注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
学习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
2、能根据这三个单元所学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顾所学
回顾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你呢说说这些知识与前面几册学过的相关内容有什么联系吗?
请你把所学的知识写罗列出来。
你能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类吗?
二、整理知识
师帮助学生梳理出知识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并将整理的内容写下来。对于学生呈现出来的好的作品,教师应让学生介绍整理的方法,以培养他们反思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将整理的知识写在书本上。
三、解决问题
根据学到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翻阅课本,回顾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回答老师的提问。
说说与以前所学内容的联系。并把这些知识罗列出来。
学生对罗列的知识进行归类,把同一类的知识放在一起,并用适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学生采用列举的方式(如百分数的应用,可以列举一些解决问题的实例)、表格或网络图等呈现形式。
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着进行解决。可以用小组交流合作的形式。
教学反思
学生知识的系统整理的能力较薄弱。
课题 复习与整理(一) 第 2 课时( 总第 28 课时)
学材分析
本阶段整理与复习的内容主要有:圆、百分数的应用、图形的变换。
学情分析
从平时检测可以看出学生对圆的认识这一知识掌握得还不错,百分数的应用和图形的变换这两块知识课上得比较少,还需整理以系统化。教学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整理的知识内容及其联系,又要关注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
学习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
2、能根据这三个单元所学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练习
第1题
本题复习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关系。
第2题
这是圆的周长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问题,要先求出车轮一圈行驶多少米,也就是求出车轮的周长,这里涉及统一单位,练习时要注意。可以分步列式先求出一圈行驶了多少米,再求每分转多少圈,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第3题
(1)本题为圆环面积的计算,不作为基本要求。这里大圆的半径没有直接给出,解答时要注意。(3)弄清楚要求的是大圆的周长。
第4题
(1)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首先在图上找出几个关键点或线段,再确定各关键点或线段变换以后的对应位置。图形a先以“小树”的底部的端点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90°,再向右平移4格。
(2)图形a先向下平移2格,再向右平移3格,再以这个图形的中心为旋转中心逆时54针旋转90°。
第5题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分析,这道题实际上是已知圆的周长求半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侧面滚动一圈的距离就是底面的周长。
第6题
这是对百分数内容的巩固,学生需要先理解正点率的含义:正点率指的是正点到的火车占发车总数的百分率。
第7题
引导学生先看图弄明白“湖面占25%”的意义,再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分步列式,先求出长方形的面积(32平方米)和湖面的面积(8平方米),再求出湖面周围绿地的面积(24平方米;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第8题
复习利率的知识及利息的计算。
第9题
可以先求出获奖文章的总数,再求出参加这次比赛的文章总数。
第10题
弄清楚单位“1”。
第11题
折扣是什么意思?
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时行计算。
解:28.5×2×3.14=178.98(厘米
178.98厘米=1.7898米
1200÷1.7898≈670(圈)
解:(1)[(30+20)2-302]×3.14=5024(米2)
(2)5024×80=401920(元)
答案:(30+20×2×3.14=314(米)
学生先观察图形,小组交流,分别提出各自的方法,全班汇报交流,对方法进行优化。
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剪出图形a,进行实际操作。图形变换的方法不唯一,学生的想法只要合理都要肯定。
学生实际操作体验一下,再进行计算。
答案:15.7÷3.14÷2=2.5(厘米)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点率,再进行计算。答案:28÷(28+4)=0.875=87.5%
仔细看题,说说“湖面占25%”的意思,再列式计算。
答案:8×4×(1-25%)=24(平方米)
关于利率的知识你知道哪些,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答案:25000+25000×3.24%×3=27430(元)
答案:(2+7+15)÷30%=80(篇)
求单位1用除法计算,也可以用方程。
生填表。
教学反思
这次练习学生掌握的较好,学生计算能力有所提高。
课题 比赛场次 第 1 课时( 总第 29 课时)
学材分析
1.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学情分析
“比赛场次”的问题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有过初步接触,当时球队数限制在4支以内,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本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借助解决“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发现规律,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育比赛中的淘汰赛制和单循环制的含义会用画图和制表的方法解决有关组合计数问题。
2、通过比赛场次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你知道2002年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在哪里举行吗?这届比赛共有 支球队参加?
引入:比赛场次。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⒈比赛场次计算:
出示:共32支球队参赛,平均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有 支球队。
师:在同一小组中,每2支球队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就叫单循环赛。(资料介绍)
c组:巴西、土耳其、哥斯达黎加、中国
问题:
①中国队在小组比赛中,比赛了几场?
②小组赛中巴西队比赛了几场?
③小组赛中,土尔其、哥斯达黎加队比赛了几场?
④小组赛中,每支球队比赛的场数都一样吗?
⑤c组一共进行了多少场比赛?
⒉小结
中国
哥斯达黎加 巴西 土耳其
中国
哥斯达黎加 土耳其
巴西
c组共举行了6场比赛。
用字母表示:
a b c d
・ ・ ・ ・
三、练习应用,找出规律:
⑴8人下棋每两人下一局,共多少局?
⑵六⑴班60人相互握手,共握多少次?
⑶一条线段上共有6个点,一共有多少条不同线段?
总结规律:如果用点表示球队,用两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两支球队之间的比赛,比赛场次分别是多少?
填表:球队
支数 示意图 各点之间连线条数 比赛场次
2 ― 1 1
3 3=1+2 3
4 6=1+2+3 6
5 10=1+2+3+4 10
n 1+2+3+……(n―1)1/2n(n―1)
四、小结:
掌握回顾小结补充。
①有哪些活动,比赛是单循环?
②单循环计算方法是什么?
五、作业:p43练一练。
学生回答。
分步出示以上问题,学生逐一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用画图法,找出规律。
完成后,尝试着用表格法找找规律,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
比赛场次
支数 示意图 各点之间连线条数 比赛场次
2 ― 1 1
3 3=1+2 3
4 6=1+2+3 6
5 10=1+2+3+4 10
n 1+2+3+……(n―1)1/2n(n―1)
教学反思
比赛场次是在体育赛中常见的问题,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组合一项赛事,应怎样计算单循环赛的场次,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推理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教师在课堂实施中,联系了生活实际,遵循了数学知识的生成规律,强调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归纳、探究,得出比赛场次的规律。学生们通过认真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学习实践获得知识,学生学习欲望很强烈,既关注学生的情感,又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学评价多元化,可师评、自评、师生共评,让每个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课题 起跑线 第 2 课时( 总第 30 课时)
学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会计算跑道的弯道(半圆)长,能解决有关起跑线的设置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开运动会时,在上体育课时,经常会接触到200米、400米赛跑的起跑问题,起跑时每条跑道上运动员的位置有前后之分,而不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难,具体的计算可能会比较难。
学习目标
1、会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圆弧长的相关计算问题。
2、通过起跑线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启发、引导、讨论、练习
教学准备
情景图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
出示教材第44页起跑线图。
问一:为什么每条起跑线都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呢?(因为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长一些)
问二:半径为10米的半圆有多长,你会计算吗?
11米呢?
二、讲解实例
6名运动员进行200米赛跑,怎么设置每条跑道的起跑线?(每条跑道宽约1.2米,弯道部分为半圆)
⑴最内圈的弯道半径为31.7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 (米)。
⑵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 (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 (米)。
⑶相邻两条跑道的弯道部分相差 (米)。
总结:相邻两条弯道部分的差等于每条跑道的宽与圆周率的积。
(想法:此块内容教材不作要求,但我想通过对相邻弯道长的计算、比较,得出起跑线设置的规律,给学生一种收获感。)
三、练一练
进行200米赛跑,如果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经画好,那么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呢?
四、实践活动
量一量,学校操场跑道最内圈的弯道半径,计算出最内圈跑道的总长度约为多少米。
五、思考题
国际标准田径运动场跑道全长400米,最内圈弯道半径为36.5米,每条跑道宽为1.2米。
⑴最内圈弯道长为多少米?
⑵若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画好,那么400米赛跑的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米?
学生解决书本“笑笑和陶气所走过的路程”问题。
解:⑴圆的周长c=2πγ
半径为31.7米的圆的周长为2×31.7π米
半径为31.7米的半圆的长为2×31.7π/2米,即31.7π米,所以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π米。
⑵因为每条跑道宽约1.2米,所以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31.7+1.2)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1.2)π米。
⑶(31.7+1.2)π―31.7π
=31.7π+1.2π―31.7π
=1.2π
≈3.770米
学生尝试着进行计算。
板书:
起跑线
教学反思
学生在开运动会时,在上体育课时,经常会接触到200米、400米赛跑的起跑问题,起跑时每条跑道上运动员的位置有前后之分,而不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每条跑道的起跑线的位置到底是怎样设置出来的呢?课前先让学生了解,学生通过学习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从中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以致用,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更有动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现实。
课题 营养搭配 第 3 课时( 总第 31 课时)
学材分析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健康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营养搭配,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但学生一般不会去关注。特别是一些专用名词大多数学生可能是第一次听到。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关营养的知识,增强健康意识,均衡饮食。
2、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选择营养配餐和评价配餐营养成分的均衡性。
3、让学生了解并解决一些与健康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导学策略
启发、引导、讨论、练习
教学准备
情景图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⑴提出问题:
教师: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将在哪儿举行?
(运动员在训练中需要根据营养标准合理搭配食物。我们的身体正在生长发育,所以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些营养配餐方面的知识。)
教师:那你们知道这些饭菜中主要有哪些营养吗?
教师:你还真是博学多才呀,你是怎么知道的?
⑵点题:
教师:饭菜中的营养非常丰富,主要营养素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等。我们今天着重研究一下前三种。
像你们这个年龄的儿童,一顿午饭大约需要蛋白质30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120克。
⒉探索新知:
⑴学生预习:(小资料和小明的午饭)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熟悉新知,教师则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情境中的图、表、文字与数字,即读图、读表、读字。从图、表、文字与数字的关系中看懂情境中直接给出的数学信息。
在学生预习中,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预习、探究的情况,随时建构调节教学环节。
⑵指导学习
教师:好了,你们表现的时候到了,谁能告诉大家小明这顿午饭的营养符合营养师的建议吗?
教师:完全正确,你是如何得到的?
(学生计算)
教师:好聪明,既然小明的午餐营养不均衡,那么营养师会给他什么建议呢?
教师:很好,那么就请大家按照营养师的建议,给小明也给你们自己设计一份既好吃又营养的午餐,好吗?
⒊巩固新知: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一份营养均衡的午餐,可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最优午餐,也可以小组合作共同设计。
学生回答:北京
学生回答: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阅读情境中的图、表、文字与数字,即读图、读表、读字。从图、表、文字与数字的关系中看懂情境中直接给出的数学信息。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蛋白质含量符合,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不符合。
根据100克食物中各成分的含量表,青菜和宫保鸡丁各成分含量已知,而米饭只有50克,是100克的1/2,所以米饭中各成分的含量是100克米饭中各成分含量的1/2,从而求得这顿午饭中蛋白质含量为27.45克, 脂肪含量为3.25克,碳水化合物含量为41.65克,其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与营养师的建议出入较大。
营养师会建议他多吃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一些的食物。
小组合作,设计一份营养均衡的午餐。
板书:
营养配餐
(投影出示书中表格)
教学反思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在交流中发表他们各自的见解,展示他们的思维,最终使学生的学识与智慧为整个集体所共享,使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构过程。同时,学生在自由表达他们的思维和见解的宽松氛围中,体验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14
说教材分析:
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进行各种设计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对图形变换的要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说学生分析: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三、四年级时有所增强,但他们对图形的认识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图形的变换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平移旋转的内容以学过很久了,难免有遗忘的现象。
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说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师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做一做、讲一讲等活动,自主观察,解决问题。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充分操作与实验,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说教学准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4张大小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硬纸)、一副七巧板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交流,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
师:同学们我们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师:同学们的交流很好,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用两个三角形自己设计一个图形,然后进行变换,并说一说它的变换过程。(学生进行自己的设计与操作,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请几个同学上来演示他们设计的图形,并说一说它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如果是经过旋转组成的图案,每旋转一次,都应说一说是什么图形绕者哪一点旋转的?
二、尝试练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下图,边观察边思考,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三角形,分别给四个三角形标上A、B、C、D,自己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进行图形的变换,然后按照下面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学生自己操作,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让同学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方法,只要方法正确,老师应给予肯定。
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本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在图形的变化中,同样得到图形的变换,但不同的思考角度,常常会引出不同的操作过程。因此,无论是变换到(1)、(2),还是变换到(3)、(4),都有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
图形的变换是对平移和旋转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习,也是今后学生开展图形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学生大量的操作活动,对提高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三、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图形的变换)。刚才你们都用了哪些学具来摆图形呢?(三角形)。刚才同学们只用了2个或4个三角形来摆图形,变换出来的图形不多而且较简单。你们想不想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想)。下面,先请你们观察老师变换的这个图形。(师出示图)
师: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说一说左图的七巧板是如何平移或旋转得到右图的。
学生操作并回答变换过程。
师:下面请拿出你们喜欢的七巧板,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变换的图形最多最美。记住,哪个同学变换好一个图形,就与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学生分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用七巧板变换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下课的时间到了,有许多同学没来得及把自己想好的图形变换出来,没关系,回去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摆,继续变,继续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在开展这一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七巧板中的部分图形进行变换。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操作一些比较复杂图形的变换。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可能把每种变换都探索出来并在课堂上展示,有的学生对可能还处在兴趣盎然中,有的学生喜欢玩七巧板,让学生在课后玩一玩七巧板正好弥补课内时间的不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钻研数学的兴趣。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15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单元计划
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和“数学游戏”,4个例题及练习一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绕图形上的某个顶点旋转90°后的图形。
3. 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设计成美丽的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感受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探索图形成轴对称和旋转的特征及性质。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成轴对称和旋转的特征、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轴对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例1、例2,“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
2. 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具准备:多媒体、剪刀
学具准备:剪刀、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二页的图案学生欣赏,找出里面的数学知识。(几幅图案都是有规律的重复出现,有的图案是原来学过的对称图形)
2.说出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轴对称图形
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3页的图形,学生欣赏,找出对称轴,说明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注意:学生只要能说出大体意思就可以,不必要求说的那么准确。
3.画出图案中的对称轴。
4.说出你在生活中见过的轴对称图形。(建筑上的图案、有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
(二)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
1.出示例1,让学生认真观察“松树”图形,看看能发现什么。(点a与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小格,同样道理,点b与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点c与点c'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4小格)
2.说明在轴对称图形中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如“点a与点a'、点b与点b'、点c与点c')
3.得出结论: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三)画轴对称图形
出示例3,同位讨论:怎样才能画的又对又好?
(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那么只要在左边的图形中找到几个关键点,在右边的图形中找到它们的对称点,再连线就可以了。这样很快就可以画出轴对称图形(屋顶、房体及大门)的另一半,进一步画出一个图形(窗户)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试画。然后同位互相检查,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的画图情况。
三、练习延伸
1.教材第4页”做一做”。
思路:将对折的过程反过来想,先在头脑中将纸展开一次,半只蝴蝶经过一次轴对称变换变成了1只蝴蝶,展开两次,1只蝴蝶又经过一次轴对称变换变成了2只蝴蝶,展开三次,2只蝴蝶再经过一次轴对称变换变成了4只蝴蝶。同样的,展开四次,4只蝴蝶经过一次轴对称变换变成了8只蝴蝶,……每经过一次轴对称变换,图形的数量就会变成原来的两倍。
2.练习一 1 .2
教学反思: 学生 通过空间想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变化,想象多次对折后的图形有困难,可以借助实际折一折、剪一剪,帮助想象理解。通过折剪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学会欣赏数学图形美。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1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具学具:投影仪、四张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方格纸、七巧板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老师有两个问题:风车被风吹动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它们分别是什么现象?
生1:风车被风吹动了是旋转。
生2: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是平移。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正确!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先学生操作后,再全班展示交流。)
师:看来大家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较好,今天我们一起利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探索图形的变换。(出示课题:图形的变换。)
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下图(出示书中的图),边观察边思考,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三角形,分别给四个三角形标上a、b、c、d,自己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进行图形的变换,然后按照下面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再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最后全班反馈。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学生自己操作,再与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我将第一幅图中的a号三角形向右平移2格,b号三角形向下平移两格,d号三角形向左平移两格,c号三角形向上平移两格,就可以得到风车图形了。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我们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师:将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你还有其他的变换方式吗?
生:可以先旋转再平移。
师:那你能上来边操作,边说明怎样变换的吗?
生:(投影仪下,边操作边说)先把图形a绕最下面的顶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右平移两格;把图形b绕最下面的顶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上平移两格;把图形c绕上面的顶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下平移两格;把图形d绕最上面的顶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左平移两格。
师:听明白他说的变换过程了吗?这位同学在描述旋转过程时,说明了绕哪个点、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请同学们也用这样的方法试一试,并与同桌说说变换的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继续汇报,谁能说一说,“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的?
生1:我是将a三角形先向右平移2格,再向下平移2格,将b三角形先向左平移2格,再向下平移2格就得到第三幅图。
生2:我的操作方法不是这样的,……
生3:我还有别的变换方法,……
师:这几个同学交流的很好,你还有其他的变换方式吗?你们能上来边操作边说明怎样变换吗?(学生边操作边说)
师: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从第三幅图到第四幅图,你是如何变换得到的?第四幅图到第一幅图呢?(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变换的过程?
学生操作活动同上(学生边操作边说)
(学生汇报完,图形在黑板上展示。)
师小结:
三、巩固拓展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5页观察(见试一试图),请同学们拿出七巧板先动手摆一摆,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左图的七巧板是如何平移或旋转得到右图的。
生1:(投影仪下,边操作边说)老师我来说,首先图形3先向上平移6格,再向右平移2格;图形5向上平移6格,再绕着左上角顶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最后图形7绕着左边顶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45度,向上平移9格,再向右平移2格。这样就得到了右图。
(学生汇报完,图形在黑板上展示。)
生2:……
……
师: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请同学们用七巧板通过平移或旋转再摆出一个图形。试一试吧。(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简单图形变换的情况下,再摆出一个图形。)
学生边展示边汇报用七巧板摆出的图形。
(学生汇报完,图形在黑板上展示。)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都表现的特别棒,对于图形的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说清楚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平移应说是向哪个方向平移多少个格子,旋转应说清绕着哪点,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多少度。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了不少知识,给大家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这节课我会把简单的图形变换成复杂的图形。
生2:这节课我可以熟练的使用七巧板设计漂亮的图形了。
……
板书设计:
图形的变换
(展示学生变换好的图形)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17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初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56页。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接触了在方格纸上作水平、垂直方向的平移。本单元学习的图形变换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在旋转、平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在教学本单元的内容时,需把握以下几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最好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 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
活动过程: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 ,解决问题。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幻灯片):这些图案漂亮吗?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
(2)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演示幻灯片):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的。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巡视反馈。
师:现在请同桌同学就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教师走进孩子的中间,与他们进行初步的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①图形b可以看着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②图形c可以看着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③图形d可以看着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4) 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师: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小不变、点o是固定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设计意图: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在旋转的过程中,这个简单的图形总是围绕一个点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的。)
二、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1、转一转、描一描。
(1) (课件出示教材p55第一题)下面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先独立解决。可以剪一个三角形标上各点转一转。(独立尝试,动手操作)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三个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2、想一想、填一填。
师:(课件出示教材p55 第2题) 仔细观察4个图形的位置,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3、数学万花筒。
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接着一边旋转,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绘下来,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4、归纳总结。
(1)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有哪些体验,把你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2) 班上交流,引发更多的同学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经历动手设计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活动三:拓展练习,延伸应用。
1、p56“试一试”的第2题
练习时,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
2、p56“试一试”的第3题
练习时,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3、开放性练习。
请你在课后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可以应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相信你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