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教学设计(精选2篇)

《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教学设计(精选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教学设计(精选2篇)

《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方法之后,能利用一般笔算方法自主学习、掌握乘数中间有零的笔算方法,把估算和笔算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在笔算时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

  2、方法与过程:能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并能和同学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情感与态度: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结合估算和已有的笔算方法,探索并掌握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课堂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 故事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多媒体显示画面及音乐:星期天,3只小猫兴高采烈地来到河边钓鱼,可是它们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捉蜻蜓。三心二意的)结果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学生异口同声:钓到0条鱼。

  2、你能用加法算式表示吗?0 + 0+ 0=0(条) (师板书)

  3、你能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把你想的乘法算式说给同桌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改的?

  板书:(1)0×3=0 (条) (2) 3×0=0 (条)

  4、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能不能像小猫一样,做事三心二意的呢?(不能)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对,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希望同学们现在就这样做。)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改写加法算式算出了这两道乘法算式的积。那这两题你会算吗?

  1.(多媒体出示)想一想:0×7= 8×0=

  (1)指名算。

  (2)师:你是怎么想的?

  (3)提问: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的算式吗? 0×100=?0×1000,0×10000呢?这样的算式说的完吗?你发现什么?(板书: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结合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今天老师还请来了大家都熟悉的两位客人,他们是谁?(多媒体出示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多媒体)有一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去体育馆观看民族小学、城南小学、实验小学这三所学校参与的智力大比拼竞赛,走进体育馆,大头儿子问:小头爸爸,体育馆真大,这一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啊?

  (1)师:小朋友,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一个看台的一排有17个座位,共有6排。

  (2)师:谁会列式,能很快口算出来吗?

  师板书:17×6=102(个) 生口答:一个看台有102个座位。

  师:我们来看看小头爸爸是怎么说的?(多媒体)小头爸爸:大头儿子,一个看台是102个座位,估计一下4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啊?

  (3)师:小朋友们试试看,这题怎样列式啊?你会估算吗?

  生:一个看台有102个座位,4个看台有400多个座位。(板书:四百多)

  (4)你会用竖式来算一算吗?(学生独立尝试笔算。老师巡视,指名板书。)

  (5)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积的十位上为什么写零?

  生:十位上是0×4,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十位上写0。

  (6)我们来比较一下笔算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估算和笔算结果……?(很接近)

  师:我们来看看大头儿子又说什么了?(多媒体)大头儿子:小头爸爸,4个看台有四百多个座位,那你知不知道8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呢?

  师:大头儿子这个问题小朋友会列式解答吗?独立做做看。

  友情提醒,先估算,并将估算结果写在算式旁边再动手笔算。

  生独立估算后笔算,指名板演。

  师:板演的这位同学估算结果正确吗?竖式计算呢?这儿积的十位上为什么写1?

  师:观察黑板上这两题,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吗?(102×4 102×8)

  生:都是乘法,乘数都是102。

  师:这个乘数的中间有――(0),对了,像这样的乘法算式我们称它为“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 。(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第2题。

  这样的乘法算式你会了吗?噢,老师就请小朋友们来试着做一做吧,请看(多媒体出示练习第二题)一齐读题。

  (1)指名估算。

  (2)打开书到77页做第二题。指名三位学生板演。

  重点评讲第三小题。追问:百位上的0哪来的?是5×0得到的吗?

  这几题你觉得难吗?有没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师:我们来看看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很接近,我们平时做计算题时要养成估算的好习惯,采用正确的估算方法能帮我们检验笔算结果是否正确。

  2、教学第5题: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观看的智力抢答比赛结束了,我们来看看结果。(多媒体出示:民族小学 742分 城南小学 672分 实验小学四支参赛队的比赛结果 第一队 205分 第二队198分 第三队202分 第四队 196分)

  师:能一眼看出哪所小学得第一吗?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先估计出新华小学总共得了大约多少分?

  生交流方法:(1)因为每个队的得分都接近200,所以共有四个队合起来大约是800分。

  算法一:200+200+200+200=800(分)

  算法二: 4×200=800(分)

  或(2)把第三队的两分给第二队,那这两个队的分正好都是200,第一队拿4分给第四队,这样就是800多1分了。(移多补少)

  师:小朋友真爱动脑筋,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不需要精确计算,比如这里,通过估算你就知道哪所小学得第一了!

  3.教学第3题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开心的回家了,回去的路上,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你看,有些树都生病了,好可怜。(在改错题中加一题正确的)

  (1) 师:请小朋友做一回啄木鸟医生,能很快告诉我哪些树生病了吗?咦,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啦,有没有一步一步算啊?

  (2)同桌先互相说一说错在那里,怎么改?

  (3)师生共同分析错误原因,多媒体纠错。师:你想给哪棵树治病?

  小结:今天,老师非常佩服同学们,能运用各种方法解决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提出的很多问题,我想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

  四、课堂练习,课外延伸

  1、父子俩回到家,围裙妈妈已准备好了可口的点心给他们充饥。(多媒体)奶油蛋糕每块 150克 巧克力蛋糕 每块105克 (各两块)

  师:猜一猜,父子俩会怎样分着吃?

  师:大头儿子喜欢奶油口味的,小头爸爸喜欢巧克力的,所以他们分别吃完了这两种口味的蛋糕(多媒体演示分蛋糕)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提问题,师板书。

  预案:

  生1:大头儿子吃了多少克的蛋糕?

  生2:小头爸爸吃了多少克的蛋糕?

  生3:两人一起吃了多少克的蛋糕?

  生4:大头儿子比小头爸爸少吃了多少克的蛋糕?……

  我们先来解决前面两个问题,请小朋友独立列式并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评讲两个竖式。

  师:比较150×2和105×2,一个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一个是末尾有0的乘法,这是我们下节课研究的内容,它有简便的竖式计算法,有兴趣的同学可课后去先预习。

  2、第82页第4题第一排,列竖式计算。

《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教学设计 篇2

  序曲(准备阶段)

  大凡上好一堂课,认真研究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在仔细钻研了教材后,我确定了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能够进行估算,难点是笔算时,与0相乘的结果在积中的占位问题。同时,作为计算题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计算的准确性是不可忽视的。在备课前,我主要思考了下面三个问题:

  1、计算题教学是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不能随意修改,那只能在教材组织形式和练习设计上下工夫,而过分“花哨”的情景是否又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何设计一个有趣而有意义的教学情景呢,我苦苦思索着。

  2、以前教师在讲明算理后便让学生独立练习,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已经会计算,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如何运用新理念,让学生理解算理,让学生有更多体验的空间和时间,真正掌握方法,是我思考最多的。

  3、例2的呈现方式是否照书上,即先求出1个看台的座位,再让学生求出4个看台的座位。但这样做,是否又有点“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呢?

  进行曲(实践阶段)

  (一)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

  带着以上的思考,我开始了教学设计的尝试,原有设计中的教学策略在一次次的思索和实践中更新。例2的呈现方式经历了三次修改:

  [第一次]最初设想是由教师出示1个看台图,让学生列式计算;再出示问题,让学生算出4个看台的座位数。但这种方法没有六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强制学生在学,不够开放,没有体现新课程理念,很快被否定了。

  [第二次]其后调整为先出示体育馆全景图,让学生猜一猜座位总数,告知体育馆中有4个同样的看台,问如何求。实际教学中学生并不能说出求4个看台的各个,还是由教师说出方法,并要求学生计算。较第一次的设计,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学生反而糊涂了,浪费了过多的时间,有点“画蛇添足”。

  [第三次]在教研室领导的指导、提醒下,我对原有的情境材料又重新思考,将有关的信息分两步进行呈现:

  第一步:只呈现一个看台图及编号,让学生观察思考“怎样求出有几个座位”“两个编号是什么意思”,从而让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促使他们仔细观察。

  第二步:求出1个看台的座位数后,直接出示问题“4个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让学生列式,从而让学生很快进入正题。

  这一环节的教学少了第一次的“过死”,没有了第二次的“拖沓”。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体现,同时也凸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价?

  要上好一堂课,无数次的修改与试教是必不可少的。而正是着一次次的试教,使我真正感受到了数学课堂的不可预见性,也一次次地发现自己在教学修养上的不足与欠缺。

  让学生估算102×4时,学生回答“把百位上的1×4就是4,所以是四百。”我不知如何评价他的这种回答,因为在这一题中这样的方法是对的。我只是简单地说了“好的”,就示意他坐下。没想到,后面的估算学生的方法竟然都是这样的,最终还是我自己说出了估算的方法,那种感觉是不知说什么好。

  在学生进行反馈练习这一环节,板演的3人中竟有两人算错,原来他们把0×4算成了4,学生在上一环节的举例知识“顺从”了老师的要求,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每一次试教后都觉得自己对教材钻研得不够深刻,更没有去深入了解学生。在数学教学这个广袤的时空中,我只是沧海一粟。一节课的背后要有敏捷的数学头脑,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清晰的教学思路,灵活的教学机智,落落大方的教态……于是,我开始反复观看名师的课堂实录,学习他们的评价语言,读书、读杂志,充实我的教学内涵。这时,我才觉得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才能让学生领略数学的魅力。

  (三)如何设计扎实而有效的练习?

  新课之后的练习,是检验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而计算题教学以往的做法是老师讲解,学生练习,所以显得枯燥乏味。该如何设计扎实而有效的练习呢?我曾经有过三个设想:

  [设想一]在学生学习完例题后,直接做三个练习题,在讲评时总结算法。最初我没有过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认为这些知识非常简单,后来在首次试教中以学生错得太多而宣告失败!

  [设想二]让学生先估算,在笔算验证,然后讲算理。此设想极好地将估算和笔算结合了起来,然而学生还是出现了和上次同样的错误。

  [设想三]做一组乘加题,如:0×2+4、0×8+3……让学生先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笔算做好铺垫。口头估算3个笔算题,让学生说说每一题的方法,再进行笔算,讲评时提问:“为什么有的题十位上不是0呢?”

  虽然和第二次比,只是增加了一些口算练习,但正是这样看似简单的练习,使学生能牢固掌握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都能正确计算,并能说出算理。所以,我们在设计练习时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动态的眼光去审视学生 ,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扎实有效的练习。

  在我的头脑中,计算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也一直不敢去尝试。现在回头来想,任何事都有第一次,不去试怎能知道结果呢?通过这一次的教学,使我对教材有了重新认识,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数学教学上的欠缺。毕竟,好课是“磨”出来的,只有体验过,理解才会深刻。

  尾声(反思阶段)

  三次试教下来,我始终思考着这样几个问题:

  1、为什么几次教学中学生的反应会如此一致?

  本节课,在基础差的班级上过,在基础好的班级上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着惊人的相似。以前总以为一些问题的回答,基础差的学生答不出,基础好的就肯定答得出;有些错误差生才会出现,好生肯定不会这样。但经历了几次教学后,发现学生的问题几乎“同出一辙”,这给了我新的反思:到底是学生的问题还是老师的问题?因为我们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的,所以,课堂上的表现才会如此的一致。由此,我想到教材是“死”的,学生是“活”的,教师只有用“活”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的有效素材,才能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同样的设计,在基础差的班级同样能上得精彩。

  2、如何处理意外生成的东西?

  布卢姆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中,当我们给学生创设了相当的自主空间,学生的潜能较为充分地发挥出来时,再精心的备课也不可能预料到学生的所有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课堂才变得绚丽多彩。几次试教中,有时出现了学生掌握得较好,用不着教师引导的情况,那这时教师该怎么办?有时出现“冷场”,很简单的问题却没人回答,教师又该如何处理?我想这决不是单靠预设就能解决的问题。当课堂教学不再按照教学预设展开时,教师要善于把握动态的数学课堂,使每一个意外都转化为课堂上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只有在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才能灵活驾驭数学课堂。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教学设计(精选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