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精选16篇)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精选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精选16篇)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 篇1

  撰写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都必须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的这套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统计》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的标准,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教学内容:p87-90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2.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难点: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具: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认识条形统计图。

  1.  出示条形统计图,帮助学生学会看统计图,引导学生从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鼓励学生相互间说说你从统计图中看出什么,想到了什么。

  2.  出示统计图二,学生体会到条形统计图也有横向的。引导学生说说横着看、竖着看各表示什么,组织学生相互说一说,看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最多然后汇总。

  3.  说一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和不足。

  二、 学看统计表。

  1. “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注意横向观察和纵向观察,并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做出简单的分析,还可根据数的变化规律估计预测一些问题。

  2. “小调查”:以小组的形式调查生活中班上同学每天睡眠的时间,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等方式呈现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讨论: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分析身高和年龄的关系,首先要读懂表格的内容,找出数据变化情况。

  三、练一练。

  给出某商店10天中电脑销售情况统计图,提醒学生注意图中是从周三开始统计,还要求学生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把握大致的销售量规律和趋势。

  布置作业:实践活动第90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我们应该跟他们说什么?(老师好)

  2、这节课,老师把小朋友们分成5个小组来共同学习。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你们最喜欢的小红花,比比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花最多,大家有信心吗?

  二、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出示大象卡通图)小朋友们,瞧,今天谁来到我们班级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它吗?你们应不应该向大象爷爷问声好呢?

  2、 小朋友真有礼貌! 大象爷爷为了感谢大家,决定带小朋友们去他的神奇果树园摘水果吃。(出示果树)这些果树可真神奇啊!树上长满了苹果、梨、西瓜、桃子、草莓,小朋友想吃吗?每人摘一个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

  3、让学生摘自己喜欢的水果。师:怎样才能很快地看出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的个数呢?

  4、让学生贴水果。通过贴水果的活动,初步感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体会领悟。

  1、 师:今天是大象爷爷的生日。(出示图)看,很多客人领着全家、带着礼物来到大象家给他过生日(动物们头戴面具依次出现)。你听,他们一起为大象爷爷唱起了生日歌(播放音乐)大家跟着一起唱吧!(学生欢快地唱起了生日歌)

  师:看了这张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提问题。 )

  2、 师:是呀,大象家来了这么多的客人,那么来了哪些客人呢?他们分别有

  几只呢?有 什么方法能一下子看清楚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呢?

  3、 小组合作把动物头像整理在卡纸上。指名板演。

  4 、 学生讨论、操作后各组展示作品并汇报整理的过程。

  5、比较整理后的图和整理前的图。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狗家来了4只。

  生2:我知道了小猪家来了3只。

  生3:我知道了小猴家来了5只。(教师根据口答动画板书4、5、3。)

  6、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比多比少的知识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猴比小狗多1只。

  生2:我知道了小猴比小猪多2只。……….

  7、小结。 师:小朋友有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统计方法。(板书课题:统计)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

  四、统计鲜花情况

  师:这些客人还给大象带来了好多 五颜六色的鲜花作为生日礼物呢!你们也能用这样的方法帮他统计一下吗? 可以把这些花按什么来分类理一理? 有哪几种颜色的花?

  (学生独立操作:把花分颜色整理在线框内,一个框里摆一种花,一人板演。) 师:刚才小朋友把花按颜色理一理的过程就是什么?

  生:就是统计。

  师:看了这张图,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己填表后集体交流,教师板书如下:) 红花 黄花 绿花 紫花 (5)朵 (4)朵 (3)朵 (2)朵

  师:看了这张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统计学习小组得到“小红花”的情况,给予评价鼓励。

  2、学会了统计,课后你们准备统计什么?回家后选择一个项目进行统计,然后与同学互相交流。

  六、总结评价

  1、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想对你的同学、对老师、对自己说些什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 篇3

  一、教学内容

   第九单元“统计”。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体验调查、收集、整理及展示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并能制作简单的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2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3能力目标:培养观察、思考、归纳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能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三、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学生记录的南宁市九、十月份天气情况记录表。(在教师带领、指导下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把属鸡、属狗的同学数涂上颜色。

  (评析复习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统计知识,为新知识作好铺垫。)

  (课件出示:二(3)班生肖统计图。)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

  生1:二(3)班属狗的同学有13人,属鸡的同学有27人。

  生2:属鸡的同学比属狗的同学多。

  师:这句话还可怎么说?

  生:属狗的同学比属鸡的同学少。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属鸡的比属狗的同学多几个?属狗的比属鸡的同学少几个?

  生2:属狗的和属鸡的共有多少人?

  2(课件出示(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的情景,在天气符号上定格。)

  师:你们知道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吗?

  生: 表示晴天, 表示阴天, 表示雨天, 表示下雪。

  (用图形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统计天气情况。

  (板书:统计)

  (二)新授知识

   课中出示第92页九、十月份天气记录情况表。

  师:谁能在2秒内说出九月、十月的晴天、阴天、雨天各多少天,哪个月的晴天多,哪个月的雨天少?

  生:(无人回答)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九月30天,十月31天。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一年里的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

  教师带领学生填出九月晴天的天气天数。(16)

  师:九月的阴天有多少天?

  生:8天。(自己填入表格)

  师:九月的雨天有多少天?

  生:6天。(自己填入表格)

  师:你们能像刚才一样把十月每种天气的数据填入表格吗?有困难的可请同学帮助,也可请我帮助完成。

  (有大部分的同学能独立完成,有些是同桌一起完成的。)

  师:你们知道“合计”的意思吗?举例说一说。

  生:就是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如:把晴天的天数16和10加起来是26,填在第一格。

  (评析学生准确说出了合计数表示的意思,为“你还能提什么问题”作好了准备,培养学生动手、动口的能力。)

  师:你能告诉我26表示什么吗?

  生:26表示九、十月晴天共有26天。

  师:谁来说其他的数表示什么?

  生:22表示九、十月份的阴天天数,九、十月的雨天共有13天。

  师:书上需要回答什么问题?

  (学生读第92页上的两个问题,同桌互相交流。)

  师: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小老师游戏,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请其他学生回答。)

  生1:九月的晴天比十月的多还是少?

  生2:十月的雨天比九月雨天多几天?

  生3:九月、十月共有多少天晴天?

  生4:这两个月晴天、阴天、雨天共有多少天?

  ……

  师:谁能在2秒内说出哪个月的晴天多,哪个月的雨天多,九、十月的晴天、雨天、阴天各有多少天?

  (学生很快回答完毕)

  ( 评析 让学生充分体会统计表的好处,感受成功的喜悦。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归纳的过程。)

  (三)巩固与发展

   1课件出示学生记录的南宁市九、十月份天气情况表。南宁天气情况表

  (1)哪个月的晴天少?

  (2)哪个月的阴天少?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学习与交流活动。

  师:请把你看懂的、发现的,说给同学听,也可以互相提问题。

  (四)全课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你学会了什么?你看懂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 篇4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统计》复习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我上的是第八单元统计知识的复习课,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统计知识渗透一些社会活动的题材,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进一步体会数据统计的作用,同时让学生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意义感受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学生分析】

  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接触过有关统计的知识,对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也有所了解,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复习,让学生能读懂统计图,能从图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并能进行简单的预测从而感受统计的作用加强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及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及折线统计图的各自特点,并能独自归纳总结该部分内容的知识要点。能根据统计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进行统计。

  2、通过复习能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

  3、能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做出合理的决策。

  4、通过复习能根据数据做出大胆而合理的判断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吗?你知道如果答题遇到了困难,有几种求助方法吗?有一位小朋友也去参加了开心词典,他遇到了一道题无法解答,求助现场观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现场观众是怎样选择的,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件引出条形统计图)

  (创设情景以“开心辞典”中求助现场观众的部分场景为导入内容,用观众选择答案为素材引出条形统计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位小朋友最可能选择哪个答案?为什么?你怎么看出选c的人多?

  (通过生活情景的展示,让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你们看“开心辞典”的导演,用了我们学过的哪种统计图把观众的选择的答案清楚地表示表示出来了(条形统计图)我们还学过哪种统计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那导演为什么不用我们学过的折线统计图来表示观众选择答案的信息呢?

  (在提问中让学生感受两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二、对比辨析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几组数据

  本届亚运会多哈地区一周天气统计表

  星期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七

  温度

  17

  19

  22

  26

  24

  20

  16

  本届亚运会金牌排行榜

  国家

  中国

  日本

  韩国

  哈萨克斯坦

  泰国

  金牌总数

  165

  58

  50

  23

  13

  本届亚运会各国运动员人数统计

  国家

  中国

  日本

  韩国

  印度

  人数

  928

  854

  725

  589

  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三组信息你们想一想,他们分别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说说理由。(通过学生对生活实例的辨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两种统计图表示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提升学生对统计图的再认识。)

  三、知识强化

  教师出示一幅图中单位不统一的错误统计图让学生辨析。强化学生对一幅图中一个格表示的数量是相等的概念。

  教师在出示一幅纵坐标单位确定过大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辨析来强化‘根据实际数量的多少确定一个格所表示的单位是多少’的知识要领。从而感受感受统计图的美。

  (本环节主要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为导入,让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找到错误原因,强化正确的感念,培养审美能力)

  四、读图训练

  教师继续以亚运会为主线,结合历年的亚运会中国夺金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能根据统计图上的数据变化情况,进行简单的预测,进一步理解统计的价值,同时感受中国体育发展的强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综合练习

  以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搜集全国人民备战奥运的部分信息为主线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辨析、制图、预测等能力的培养。(把练习与情景贯穿在一起,不仅给学生一种整体的感觉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练习的兴味性)

  1、基础训练: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生活中哪些信息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小组合作交流)(本练习的安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

  2、能力训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现场互动调查,进行数据通过搜集整理并用适合的统计图表示出来。(该练习待定)

  3、拓展训练:结合统计图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尝试自主解答,从中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小组合作)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读简单的统计图表,学会从统计图表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表示1个单位)及统计表。

  3、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看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预测。

  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教学过程:

  一、开课。

  二、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那你们都喜欢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呢?那老师调查一下都谁喜欢看卡通片呢?还有别的节目吗?呀!老师忘了刚才调查的情况了?怎么办哪?好!我们就来看看这张统计图。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怎样从统计图和统计表中获取信息,也就是怎样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板书:读统计图表

  三、探索新知

  1、读统计图

  (1)读纵向统计图。

  课件显示“二(1)班同学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小组内交流

  这幅统计图告诉你些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

  a、“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是这幅统计图的`名称。

  b、横着看:新闻、卡通片、体育、电视剧、歌舞等词表示节目名称。

  c、竖着看:左边从下往上依次有0、1、2、3……13,这些数代表具体的人数。

  (或每行都有13个格子,1个代表1个单位)

  左上角“人数”一词还告诉我们这里使用“人”做单位名称。

  d、用直条的高矮表示最喜欢某种电视节目人数的多少。它的特点是能直观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e、直条用不同颜色表示,相邻节目之间的空格是为了更直观、更鲜明地表示各个数量,同时也起了美观作用。

  举例说明怎样根据直条的高矮读各个节目的最喜欢的人数。(配合课件演示)

  (同学们,请大家考虑一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卡通片的同学们还会这么多吗?你是怎么想的?

  (2)读横向统计图。

  (介绍横向统计图。

  (获取信息。

  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再与同伴交流,看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最多。

  (全班交流。

  (讨论。

  如果班上要组织单项体育赛,你认为组织哪项比赛会最受欢迎?为什么?

  2、读统计表

  课件显示课本第88页“某地1995~20__年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

  (1)指导观察,获取信息。

  让学生认真观察,再在小组内讨论: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又想到什么?

  (2)全班集体交流。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

  a、“某地1985~20__年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是这张统计表的名称,它告诉我们本表的统计内容。

  b、统计表的第一行是年份,从1985年开始,每隔5年统计一次。

  c、统计表的第二行是这个地区安装电话的部数。

  d、从表中看1985年安装电话很少,只有18部,以后每5年统计一次,电话数量逐年增加。

  (分别解释其数量)

  (提出问题

  现在这个地区可能有多少部电话?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3、认识统计图、统计表的作用。

  四、小调查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统计图表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

  下面,我们就来实际地体会一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进行调查的一些简单要求。(大屏幕显示)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你们小组同学的睡眠时间。

  2、用你喜欢的方法作记录。

  3、根据你的记录制作统计表、统计图。

  4、组内交流你的统计图表。并选出代表汇报。

  全班汇报、交流。

  五、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 篇6

  一、观教材编排体系

  (老师们,我想首先对人教版教材关于统计这块知识的编排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展望。)

  各册的目标定位:

  一年级目标:

  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会用画正字或自己喜欢的方法收集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图,并学会以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上册目标:

  继续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以一格表示两个单位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下册目标:

  1、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年级下册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本册教学内容编排思考

  我认为本册的教学内容有三大看点:

  看点一: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略:例1(教学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1)是在前面学习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测量体重的情境,通过统计全班同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时的体重,先分别用单式统计表表示,再引出复式统计表。

  (2)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填写可让学生自主探索后合作交流,最后全班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明确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

  (3)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尤其是第3问,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祥细说明:例1中出现了复式统计表,它是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学生熟悉的检查身体的情境(如上页图)。首先统计学生刚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和现在的体重情况,并把数据填入单式统计表中,然后提出:如何在一个统计表里表示呢?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设计的三个问题中有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可在观察的基础上独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用正字记录法,本册教材中没有再出现提示,在学生收集两年的体重数据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点拨。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在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张复式统计表中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首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明确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根据统计表回答的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统计表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如,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化建议等,从而明确统计的作用与意义。

  2、做一做安排的是对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人数的统计,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在复式统计表中给出了一个班级参加四种课外小组活动的人数,其余的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本班或其他班级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然后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讨论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看点二: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

  略:例2(认识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1)通过统计某路口20分钟过往车辆的数量,使学生经历收集随机出现的数据的过程,并学习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方法表示数量,并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2)没有条件进行现场统计的学校,可通过放录像或做游戏的形式进行统计,统计时注意用画正字记录,便于用1格表示5个单位。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统计图,如果在统计过程中出现不是整5的数据,可在条形图上方把数据标明,条形图位置要基本准确。

  (3)回答问题,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第4小题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

  教参详细说明:例2是在学习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某路口过往车辆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使学生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如上页图)。从数据来看,当在一条比较宽阔的马路上统计20分钟后,所得到的数据比较大,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每个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呢?太麻烦了,怎么办呢?这是例2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材中虽然给出了过往车辆的数据,但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具体处理,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现场收集,也可以用播放录像的形式让学生记录、采集数据。在记录数据时,教师要明确要求用正字记录法,对得到的数据,教师可有意识地加以整理,便于用一个表示5辆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例2后面的做一做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提供的素材把统计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如有条件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从而加深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看点三:注意渗透根据统计结果进行预测的思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到这么一个细节,在例二中一共有四个问题,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是:

  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这在以前是不曾出现的。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我认为这是一种知识上的递进,它通过一步步的培养学生对统计的结果提出问题,并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预测,逐步让学生明确统计的结果带来的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统计不仅可以呈现事物的状况,而且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还可以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情况,指导以后的工作。不论国界和所从事的工作,一些基本的统计观念却是人们普遍应当具备的。

  英国的PeterHolmes在1980年提出统计观念表现在5个方面:

  (1)数据的收集;

  (2)数据的记录与表示;

  (3)数据的提炼;

  (4)数据与概率的关系;

  (5)对数据进行解释并作出推断。

  统计观念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能力;

  (2)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

  (3)对数据和统计信息有良好的判断能力。

  我想本册比较关注的就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对此的安排如例2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2、3、4题,让学生根统计结果预测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什么车?根据五年级比二年级近视的人多,根据一周每天电视机销售情况和学生需要增添什么图书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教学的时候可让学生大胆猜测,并说明猜测的理由,使学生明确根据统计图表可以进行简单的预测,以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三、课时划分建议

  (1)可分三课时

  课时一:106页的例一和108页的做一做

  课时二:109页的例二和111页的做一做

  课时三:112、113页的练习二十二

  (2)各课时目标

  课时一:1、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方法。

  2、探索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3、让学生感知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课时二:1、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1格表示5个单位)。

  2、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预测。

  3、进一步体会统计图的决策作用。

  课时三:1、通过练习进一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

  2、进一步掌握简单复式统计表填写和一1格表示5个单位的统计图的绘制。

  3、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起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4.注意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有待认真深入思考后写)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 篇7

  西南舁小学 高瑞珍

  平均数

  教学内容:平均数例2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情景图,展示台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十一4、5

  教学设计:

  1.通过解决问题,复习了上节课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创设生活中分糖果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每组数据的总合不能反映总体的情况,而是用平均数才能反映每组数据体现的情况。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并验证,感受,某个数据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而平均数才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在最后的环节,安排了交流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 篇8

  本单元主要教学统计图,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第94~96页教学折线统计图。

  第97~99页教学选用适当的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第100~105页单元练习和实践与综合应用。

  编写的三篇“你知道吗”中有两篇用统计图反映我国的气象台(站)、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让学生体会统计图有广泛的应用,增加对统计图的兴趣。另一篇结合例题的统计内容简单介绍降雨量的知识,让学生对统计对象有些了解。

  1 教学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在看懂图中数据的同时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画折线的方法。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只学过条形统计图。教学折线统计图的具体目标是: 能看懂折线统计图,了解图中各个数据的现实意义;能看懂折线表达的一组数据的变化状态,并进行简单的分析、预测,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进行描点、连折线等基本的制图活动。从这三条目标可以发现,看懂折线统计图是基础,能带动其他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学也从看折线统计图切入。

  (1) 第94页例题分三步教学: 第一步整体感知折线统计图。呈现一张反映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的统计表,告诉学生这天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随之出现相应的统计图。学生虽然第一次听说“折线统计图”,只要看到统计图上那条醒目的折线就能明白这个名称的含义。第二步通过三个问题引领学生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三个问题的答案都在统计图上,第(1)个问题要看懂横轴上的信息,第(2)个问题结合纵轴的分段看懂折线上各个点所表达的数据,第(3)个问题分析折线的状态和数据的走势。设计这三个问题的意图是教学看折线统计图,所以要关注学生看图的过程和方法,在回答每个问题时都要说说是怎样看的、怎样想的。如每隔2小时测量一次气温是从横轴上相邻的两个时间都相差2小时知道的;表示最高气温的点在折线上的位置最高,表示最低气温的点在折线上的位置最低;折线从下往上表示气温在升高,折线从上往下表示气温下降……第三步通过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比较,感受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达一组数据的大小,还能形象直观地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状态。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第95页“想想做做”第1题仍然练习看折线统计图。在回答教材提出的那个问题前,要让学生仔细看图,从中收集数学信息。包括从统计图的标题了解图所表达的内容,从折线上各个点表示的数据了解它的具体含义,从折线的形状分析它所反映的态势……这些看图的要求不一定都通过提问来落实,可以采用学生交流“在图中看到了什么”的形式进行教学。

  (2) 第95页“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2题都是教学画折线统计图,只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在图上描点并连成折线。描点和连线是表达数据的大小和变化态势,是制作折线统计图最重要的工作。用适当位置上的点表示数据,找到点的位置是完成制作折线统计图的关键。这道题在统计图上表示计算机台数的4个点,分别在横轴的四个年份对应的4条竖线上,还要与纵轴上的1格表示5台相匹配。在学生第一次进行描点练习时,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描点时可以利用图上的横线确定点的高度,要把点画在相应的竖线上。二是从左边第一点起到右边最后一点止,在每两个相邻的点之间都画线段,使各条线段连成一条折线。三是“想想做做”第2题的纵轴上把0~110之间画成折线所表示的意思要对学生作简单的解释。

  2 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具有使用统计图的能力,不仅表现在基本学会了制图的方法,还表现在能选择适宜的统计图表达数据。这是《标准》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第97页例题教学这个内容。

  例题呈现了两组数据: 第一组是南京市2002年各月的降水量,第二组是北京、南京等六个城市2002年10月的降水量。虽然这两组数据都是降水量,但表达时选用了不同的统计图。为什么前一组数据选用折线统计图,后一组数据选用条形统计图?弄懂这个问题只要理解教材中两句话的意思,这两句话是第97页“要反映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更合适”和第98页“要比较各个城市降水量的多少,用条形统计图更合适”。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看着第一组数据的统计表想一想,这组数据告诉了我们什么?要反映些什么?让学生体会表达这组数据既要反映各月的降水量,还要反映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选用折线统计图是因为它具有表达数据变化态势的特点。同样,对第二组数据也要让学生体会只需反映各个城市的降水量是多少,选用条形统计图是因为条形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第99页“想想做做”的两道题,也要让学生想一想: 表达数据时要反映些什么,是反映数据的数量的大小还是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选择哪一种统计图比较适当?

  3 用统计方法到周围去了解情况,开展实践活动。

  本单元的最后是实践与综合应用《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既对学生进行一次有关人口、环境、资源的教育,又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表达、利用信息的能力。

  这次实践与综合应用分两段进行: 第一段是看四幅反映1999~2003年我国人口增减变化、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变化、造林面积增长、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增长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这些都与生存空间有关。启发学生再通过其他渠道进一步了解影响人类生存空间还有哪些因素,从而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存空间的意识。第二段引导学生讨论在自己周围能调查哪些与生存空间有关的资料,从中选择天气情况、气温变化、空气质量等项目进行统计活动,用统计图表呈现数据信息。

  这次实践与综合应用需要的时间长,无论调查哪方面的情况至少要积累连续10天的数据。收集数据的渠道多样,有些要观察,有些要看电视、听广播,有些要查阅报刊。因此,要做好活动的组织工作,帮助学生小组内分工,谁收集哪方面的信息、到哪里去收集都要明确;经常提醒学生按时收集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可*;及时记录数据,防止资料流失。10天后要安排时间让学生完成统计工作,还要相互交流活动的收获和想法。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 篇9

  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类统计》,它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分类统计安排在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体系中,总体目标是: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说教材

  本节课教学教材94页的例题,完成第95页“想想做做”第1、2题。例题呈现了学生感兴趣的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场景图蕴含了可以分类统计的诸多信息。图中的动物有狗、兔、猴三种,这些动物参加的比赛项目有长跑和跳高。教材呈现了两张统计表,一张是按运动项目统计的,另一张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让学生自己从图中收集信息,分类整理后填写在统计表里。学生经历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后,教材又让学生自己比较两次统计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体会是按不同标准将动物进行分类的,感受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分析从每个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既学会简单分析数据的方法,又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过程与方法方面:1、在具体统计的过程中,体会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 2、在交流讨论中,自主发现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计算结果的一致性。

  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形成合作探究意识,体会合作的快乐。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统计活动过程,体验不同分类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是: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并整理数据。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多种情景让学生经历操作、实践、感知的过程,选择了“谈话法、观察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学法可归纳为: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2、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五、说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进程的不断进行,我准备教学,黑板上事先画好两张空白的统计表并遮住,用于奖励学生的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智慧树手势卡片若干张贴在一块可移动的大黑板上,大黑板的另一面画上三棵大树的简笔画,学生6人一组。

  六、说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合作探究,经历统计过程;3、拓展应用,在活动中加深体验;4、课堂总结,在生活中用数学。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前我先跟小朋友们一起表演唱少儿电视节目《智慧树》的主题歌:我发现了。师生一起来唱一唱,演一演,并告诉他们:今天举手回答问题的小朋友有机会获得一张智慧树手势卡片,每人最多只领一次。设计意图是: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爱玩好动的特点,利用学生喜欢的少儿电视节目,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也为下面学习统计埋下伏笔。

  接着由“激烈紧张的20__北京奥运会刚刚结束,小动物们兴奋起来了,他们也在进行动物运动会呢!瞧,它们的比赛真热闹啊!”再通过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入到主题图的学习。在学生说出图上的信息时,按学生提到的先后顺序贴出跳高、长跑、狗、兔、猴等的词卡,然后揭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行“统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上课伊始,从北京奥运会引入,多媒体播放动物举行运动会的场景,立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为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经历统计过程。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把信息分类、整理和统计,完成书上的统计表。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在黑板上移动词卡、填写数据完成统计表。用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充分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使学生亲历了统计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统计的认识。

  接着组织学生比较两张统计表的相同与不同,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让学生交流两次统计活动的体会,丰富了认识,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同一件事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进一步发展了数学思考能力。

  然后提出“这时,大会的裁判员小熊,厨师小猪来了,它们是为运动员服务的。你能根据他们的工作向他们推荐一张最合适的统计表吗?并说明理由。小组讨论,交流。”这一设计,重在让学生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渗透统计的实用性。

  第三个环节:拓展应用,在活动中加深体验。

  这一环节由“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有些小动物得奖了。奖品是漂亮的杯子。”引出课本“想想做做”的第1题。提问:仔细看这些杯子,可以怎样分类统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完成两张统计表,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完成统计表,并比较两次统计的结果。

  接着以“不仅为小动物们准备了漂亮的奖品,还为他们准备了精美的奖牌呢!”引出课本“想想做做”第2题的学习。这一题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引导学生做事要有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统计的素材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统计自己熟悉的且感兴趣的奖品、奖牌、等物,由易到难,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统计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活动中去,进一步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再由“小动物们的奖品发完了,让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们的奖品。请有智慧树手势卡片的小朋友挥挥手。要是老师想知道有多少小朋友拥有卡片,该怎么统计呢?”引出,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分类统计的方法,引导得出可按性别和卡片的颜色等分类标准进行统计,接着师生一起收集、统计出数据,并在上完成统计表。这一设计,从学生的身边出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统计知识,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多样化,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用途,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在收集按卡片颜色分类数据时,让持有同一种颜色卡片的学生把卡片贴在大黑板同一棵树上,在贴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收集数据并完成统计表。三棵树上分别贴上不同颜色的卡片,贴完后便形成了少儿节目《智慧树》的节目标志。这一设计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美,让学生感觉到数学课也可以这么生动有趣,原来数学是那么亲切,总是陪伴在自己身边,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热爱数学。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在生活中用数学

  这一环节在进行课堂总结后让学生课后找一找感兴趣的话题和好朋友或者家长一起进行统计,提醒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带着数学的眼光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养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的习惯。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 篇10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重点

  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课件

  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时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

  学生观察统计表

  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统计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94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水彩笔、水果图片、统计表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美丽的大森林里可热闹了,小动物们正在进行春季投篮比赛,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播放比赛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师:比赛结束了,谁投进的球最多呢?

  生:看不清楚。

  师:大家来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谁投进的球最多?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于学生想的方法给予充分肯定。

  师:就是要把小动物投进的球记录下来。

  师在黑板上贴出比赛的三种小动动物的图片。

  师生合作,当谁投进一球时,就在谁的上面贴一个篮球图。(边播放课件边贴篮球,强调篮球最好对齐,这样便于比较)师生之间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的伙伴关系,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在收集、记录数据的过程中真心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师生共同统计出:

  师:从图中你可以知道什么?

  生1:可以知道小熊投进2个球,小猴投进3个球,小象投进4个球。

  生2:可以知道小象投进的球最多,小熊投进的球最少。

  生3:可以知道小象是投篮冠军。……课件演示比赛结果。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的教学理念。

  师小结:从图上可以看出每种小动物进球的数量及胜负情况,像刚才这样的记录过程就叫做“统计”。(板书:统计)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是最优秀的“小小统计员”。

  二、教学例1师:小朋友们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鲜花)

  师:为了把我们的校园打扮得更加美丽,同学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颜色的鲜花。

  (课件出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刺激学生的感官,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有哪几种颜色的花?

  生:有红花、蓝花、黄花、粉色花。

  师:你能很快看出每种颜色的花有几盆吗?(生:不能)

  师:这就需要进行统计,我们先来统计红花有几盆。(学生点数出红花有8盆)红花的盆数可以用下面的小格来表示:每小格表示一盆花,8盆花就用8个小格来表示,在括号里写出

  (8)盆。(教师在电脑中演示统计红花参数的过程:得出8盆,在方框里涂上8格)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记录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不确定的现象。

  师:小朋友们,这种统计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请打开书本第93页,统计出每种颜色的花。每种颜色的花有几盆,就在方格里涂上几格。

  集体评讲,得出统计结果,再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根据学生回答的结果,及时利用课件进行反馈,对学生进行鼓励,树立自信心。1.( )色的花最多,( )色的花最少。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 篇12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统计》),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先来说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课程第(三)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喜欢的动物卡片、统计学生喜欢看的比赛,喜欢的玩具等等。本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吐艳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我认为是(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并且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学生填写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上需要准备的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练习纸等)。

  二.说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从而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

  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研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能力。

  三、说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特地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激趣,揭示课题。

  课的开始,我创设了班级“迎新大联欢”的情景,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进行活动,准备了虎、狗、兔、乌龟动物图片贴于黑板之上,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在题卡上打“√”。教师提问,老师该如何准备这些头饰,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这样设计,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为新课的探究准备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A、探究整格的涂法。

  (1)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汇报数据记录情况,教师提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各种统计的方法,可能会有正字法,“画△”等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并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1个单位,最多数量为10)中表示出每种头饰的数量,在答题纸卡上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图只有10个格子,比如小兔有16个时,学生们肯定会有不少意见,认为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上无法再继续,这是老师抓住机会,问“小兔有16个,画16个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小组内进行第一次的讨论,交流,动脑筋、想办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反馈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往上加格子;②在旁边一栏中继续画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上出示。③当有学生想到把1格分成两小格,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的媒体展示,问问学生怎么一分为二就够了,1格表示几个,多请两个学生讲讲为什么一格表示两个单位之后,小兔的数量16能科学的表示。

  对于以上反馈的三种方法,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思考,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再进行第二次的小组交流,然后统一看法:当数据较大时,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以用“表示一格3个、5个。。。。。。甚至更大的单位。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从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中去,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交流、倾听中深刻理解了统计意义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上,学生把每种动物头饰的数量表示出来。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如16个头饰为什么只涂8格?4个头饰在刚才的统计图上涂了4格,现在为什么只涂2格就可以了?等等这样看似简单而不经意的提问,其实能对学生理解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含义有很大的帮助。

  接着请学生看着统计图,说说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采用同桌一问一答的形式分析这个统计图。

  B、探究半格的涂法。

  (1)创设“开联欢会老师去买冷饮”的情景,出示所买的各种冷饮的统计表,数据分别是:10、6、11、17,以及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每格表示1单位,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让学生进行选择,统一意见,选第二种统计图比较合理。

  (2)接下去是学生尝试这完成这个统计图,有困难的进行小组的第三次讨论:11该涂几格,怎么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思维的时间,然后进行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在多媒体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带给学生科学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问:看了这个统计图,假如你是冷饮店的老板,你会怎样进货?说说理由。

  象这样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学生对这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很感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是实用性,比老师空洞的说教强得多!并且《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注意在统计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乐于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环节的设计,都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

  3、巩固深化,课外延伸。

  (1)教师创设“联欢会演节目”的情景,出示一个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下面没有内容),请学生观察说说缺了什么?然后给出提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统计图补充完整。这使学生将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与分析统计图反方法的有机结合。

  (2)设计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小组合作调查班级同学最爱看的图书种类,制成统计表,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学校图书室提出建议。

  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反馈以及课堂的延伸。

  4、总结全课,谈谈该受。

  这一环节,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刚才学习时的表现,你有什么收获?

  谈谈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感受或本组同学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这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够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2)能根据统计表在格子纸上画出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知道在统计图中,1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2、3、4……。

  过程与方法:

  创设实际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经历数据的整理、分类以及数据呈现等统计过程,初步渗透统计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统计表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知道1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还可以表示2。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播放生日歌)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歌吗?(生日歌)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师生交流)那老师想知道我们班每个月有几个小朋友过生日,比如这个月(10月)有多少人过生日?你有什么好办法?

  (10月份生日的小朋友站起来数一下举手)

  师:我们班本月过生日的人都有谁呢?(师生交流)

  师:大家的想法真不错,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把我们班级每月过生日的人数分别记录下来,小丁丁也是用月份分类的方法对小朋友的生日做统计的。

  前情复习,引入课题

  师:像这样同一个月份的小朋友站在一起,就能很清楚的知道每一个月份到底有多少人过生日了,那我们要用到我们学习过的哪个好朋友来记录呢?(统计表)

  出示记录表

  信息收集与整理

  信息反馈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数字比较)

  师:从这张完整的统计表上,就能很清楚的.把月份和人数一一对应起来,但我们要通过观察、比较数字的大小才能得出过生日人数最多和最少的月份,那有没有一种统计方法能一眼就得出结论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统计方法――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介绍条形统计图的特征

  师:观察这张图,你能看到些什么呢?

  (每个格子大小一致,横轴上表示月份,纵轴上表示人数)

  师:下面看老师是怎样在统计图上表示出1月份过生日的人数的?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课件演示)

  问题1:对准横轴的哪一位置开始画的?

  问题2:画了几格?对准纵轴上的哪一个数?

  师:那现在你知道在这幅统计图中1格表示几呢?(1格表示1)

  师: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1格表示1呢?

  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

  根据条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问题1:几月过生日的人数最多?

  问题2:11月过生日的人数比10月的人数多几人?

  小结

  师:今天学的统计图都是用直条的长度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这样的统计图我们称之为“条形统计图”(补充课题)

  巩固知识,拓展练习

  师:小胖和小丁丁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他们分别带来了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小胖的条形统计图

  小胖统计的是什么?

  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1格表示几人?

  问题2:参加哪种兴趣班的人数最多?

  问题3:参加数学兴趣班的人数比参加绘画兴趣班的人数多几人?

  根据统计图学生自己提问题,当小老师。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小丁丁的统计图。

  师:小丁丁统计的是什么?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呢?

  师:喜欢蛋筒的有几人呢?(通过此题让学生意识到1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还可以表示2。)

  请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想一想,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样预定下次冷饮的数量呢?

  五、精彩小结,展示自我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

  六、自主探究,作品展示

  出示上节课师生共同整理的统计表(本班最爱吃的水果的统计表)

  同桌讨论,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作品展示

  根据统计图学生自己提问题,当小老师。

  板书:(条形)统计图

  标题

  横轴条形统计图:直条长度数量的多少

  纵轴

  每格代表1每格代表2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 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09页教学情境的录像片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方便,而且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求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发记录单。

  种类

  轿车

  面包车

  客车

  货车

  辆数

  (2)学生记录。

  同学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后明确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既快捷又方便。

  (3)再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会产生困难,反馈时如果学生记录不全,再次组织学生研究如何记录才能完整。强调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1)学生分组讨论。

  如果运用一个□表示1辆或2辆车,最多画几个格?应该怎么办?明确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

  先让学生尝试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

  组织讨论: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

  (1)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组织学生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记录数据并填写统计表,完成填空题。

  (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课前与学校卫生室联系,调查二年(1)班和五年(1)班的视力情况,完成统计表,并谈一谈对视力较弱的同学的建议,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

  (3)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利用多媒体出示“班级图书角情境图”。学生自己观察,独立完成。对要增添的书的建议,组织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4)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这道题以作业的方式完成,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二年级全体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明确长时间看电视有害健康,要注意用眼卫生。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 篇15

  背景与导读: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三册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把“统计与概率”作为重要内容,从第一册就有所涉及。教学中让学生走入真实、有趣的情境,提出有意义的现实问题,亲身经历调查、统计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完成统计图、表,并了解与第一册《统计》的有所不同,积极地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和推测。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通过教学内容,是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册教材与上一册教材比,最重要的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因为统计的数据的增大,如果还用1格代表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以后还会学习用1格表示5、10或更多的单位。

  片段与反思:

  【片段一】

  结合生活,激情引趣

  出示四季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教师朗诵《四季歌》)

  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我们一起看看吧!(播放课件,四季图)。你们从片子里看到了什么?你们喜欢什么季节呢?为什么?

  生1:我喜欢冬天,因为冬天可以堆雪人。

  生2: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有好多美丽的花。

  生:......

  师:其实我也喜欢夏季,因为夏天可以穿漂亮的裙子哟!

  师:隔壁二(6)班同学,把自己喜欢的季节的人数画成了一幅图,(课件出示《最喜欢的季节》的统计图)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1:我发现喜欢秋天的人最多。

  生2:我看到了喜欢春、夏、秋、冬的各有几人。

  生:......

  我们是根据以前学过的统计初步知识知道的,那我们今天要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简单知识。(板书课题:统计)

  【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利用多媒体的声、光等效果将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相连,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让他们从背景材料中去发现,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愉快中回忆统计初步知识,这样不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巧妙复习了旧知,而且很自然的引入新课。学龄儿童对色彩鲜艳物品有着强烈的探索欲和探究兴趣。新课开始后,我顺应学生心理趋势,用多媒体出示的四季鲜艳画面和优美音乐下伴着老师的朗诵深深吸引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

  【片段二】

  巧设问题,创设情景

  师:秋天真美呀!树叶儿黄了,在这色彩斑斓的季节里,学校准备带我们去秋游。恩施有那么多有名、漂亮的景点(出示龙麟宫、民族大观园、森林公园、儿童乐园景点图案),所以学校决定这次秋游的目的地由同学们自己来决定。你们想去哪儿?

  生:......

  师:哟!大家都想去很多美丽的地方,那就请你们拿出小纸条,在你最想去的地方下面画上一个记号,注意只能画一个。(收集卡片)

  秋游最想去的地方

  师:现在同学们的卡片都在老师手上,你最想知道什么信息?

  生1:我想知道想去那里的人最多。

  生2:我想知道想去儿童乐园的有几人。(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地方)

  师:请四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人数,可以用画○、画□或画・等方法。(老师可适当的添加自己的一票,以便统计的数据全是双数)

  记录完后得出结果,并总结什么方法最简便,引出画“正”字的方法又快、又不宜出错。并把数据填在课件中的统计表里。

  秋游最想去的地方 

  【反思】

  在教学中我没有采用过去那种老师告诉数据,学生进行调查、统计的方式。而是利用当地民族旅游特色,一边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操。一边用学生喜欢集体活动这一特点出发,让他们亲身体验选择、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由于调查方法不同,记录数据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让学生用画○、画□、画・等方法体现收集数据的多样性,最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引出方便、常用的方便的“正”字法。

  这个环节我的问话有些不妥,其实我认为学生可能会采用“举手”或“分开站”等更直接方法统计数据,但课堂上学生并没能说出来。我分析如果在整理数据之前先启发学生自己寻找方法去整理繁杂的数据,孩子们可能会在更开放的教学空间中得到更宽敞的思维平台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我意识到问话环节的不对,在后面的练习中我补充了“举手”等整理数据的方法。这是我在以后教学中还应改善之处。这样才能真正的营造一个思维的空间。

  【片段三】

  围绕新知,合作探究

  师:在整理数据画统计图时发现想去大观园的人数超过了老师准备的格子,这该怎么办呢?(讨论)

  生1:再在上面画几个格子。

  生2:把它画在旁边的格子里。

  生3:可以一个格子表示两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好些,为什么?

  生4:我觉得画在旁边的格子里不好,因为那样土就混在一起了,这样不好看,不容易分清。

  生3:我觉得一格表示2个人好,因为那样10个格子就可以表示20个人。

  师:你们太棒了!想了这么多好办法,真了不起!你们更同意谁的意见呢?为什么?

  请学生在前面演示1格表示2个单位的画法,并在统计图上图颜色。

  【反思】

  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动力源泉。这里利用已收集的数据而“方格不够”的实际和学生以掌握的统计图基本绘制方法,巧设疑难,为孩子提供思维空间。在这里我安排了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能互相启发。由于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孩子们更是乐此不疲地去发现、尝试。最终用他们自己想出的“一个方格代表2个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从清楚、美观的角度思考把统计图创造出来。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也为以后学习用“一格代表多个单位”的学习作铺垫。同时在操作中感悟了“替换”、“对应”的数学思想。

  【片段四】

  巧设疑难,深化新知

  师:儿童乐园里有好多有趣的玩具(课件播放玩具录像),你们玩过这些玩具吗?最喜欢玩什么?

  生:......(看到玩具片段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回答)

  师:最喜欢玩过山车、海盗船、碰碰车、高空飞机的分别举手,但注意每人只能举一次。(在老师的参与下有意识出现单数的情况)你能把刚才统计的全班《最喜欢玩的玩具》的统计图完成吗?学生小组完成。

  生1:呀!老师,那喜欢玩海盗船的有11人怎么画呢?

  师:哎呀!是呀!这可怎么办呢?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吧!(鼓励学生小组讨论)

  生2:那可以用半格来表示。

  生3:我可以左、右半格来画。

  生4:我觉得这样不好,应该上、下半格来画。因为我们看统计图时是看竖条上面对着几,如果左、右半格画,可能会使别人看不清楚。

  (学生画后展示作品)

  【反思】

  这里我选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玩具来调动新课后疲倦的情绪,过山车等玩具的图片出现把孩子们带到了游戏的乐园。他们都争着说什么好玩、什么有趣。这正是我所需要的。让孩子们用“举手”等形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并完成练习。我在单数这个环节中没有直接传授画的方法,而是给孩子空间想象。但我没想到,孩子会说出分左、右半格来画的方法,还展开了到底那种方法好的辩论。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能简单的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转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片段五】

  课堂延伸,感受统计多样性

  儿童乐园好大呀!不知道你们玩累了没有,我可有点口渴了,来点儿饮料怎么样?可同学们的口味不一样,拿出手中的乒乓球,向自己喜欢喝的饮料前管状通明条中投进去。来选定同学们最喜欢喝的饮料。

  师:你们观察投球的结果,和我们学习的什么很相似了?(条形统计图)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统计的方法,你能说说吗?

  生:我们教室里每星期贴的小红旗就是。

  生:......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旧能发现他的奥秘!

  【反思】

  设计课堂延伸,为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学生会画1格表示2个单位的统计图,即本课即将结束时。我设计让学生在管状通明条中投乒乓球来选择自己喜欢喝的饮料的游戏。乒乓球能像条形统计图一样直观的反映出统计结果,既复习了条形统计图又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动手操作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统计的多样性和生活化。最主要是让学生们欲言未尽,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探索数学的欲望。

  点评与拓展:

  “统计”是数学知识,更是数学方法,本课着重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们感知“统计”的实用性、广泛性等。教学要立足于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肖老师在教学中也非常注意这一点的体现。

  1、首先在设计上,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导入设计巧妙,充分刺激学生视、听觉,还配上“四季歌”,由诗意的氛围调动学生注意力,使人感觉眼前一亮,带动学生不自觉的进入课堂。结束新课时,又回到生活中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多样性。使整个过程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数学理念。

  2、灵活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第三册统计一课中,书中用喜欢的小动物乌龟等开始新课。但老师在设计中结合教学实际变革教材,选择学生特感兴趣的秋游活动来展开新课。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将秋游的目的地定为大家选择最多的地方,营造出学生想学习数学的氛围。

  3、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整个课堂由始至终的问题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这样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发挥其主动性,在生活中探究。新课深入时,教师采用学生最喜欢的海盗船、碰碰车等来设计练习。让学生自己统计最喜欢各种玩具的人数,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小组讨论的帮助下完成统计图。在格子不够这一环节里,学生想了很多办法。例如:再添上几个格子;把它占两列格子;1格表示2个单位等方法时。教师并没有评断谁对谁不对,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1格表示2个单位方法好的原因。尊重每一位孩子,倾听他们的发言,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从而使学生在探究中得到提高。

  4、充分挖掘人文价值。

  结合恩施民族特色的本地实际,运用恩施人为之自豪的人文旅游景观贯穿整节课,教师就能很容易的营造情景。最终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积极解决的态度,还使孩子们体验到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 篇16

  《统计》初步知识内容不算很难,但有时比较繁琐,很多都要同学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需多合作,而在学生看图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在例2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思考:你想用哪种方法来记录?在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最方便?最容易数出数据的多少?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让同学们回答了以后,再引导学生看统计图和统计表,并与例1的统计图比较,说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最后再进行小结。

  本节课在教学上有一些特点:

  1、教学用“正”字进行统计时,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开始,我让孩子们一起用手进行书写正字,说出“正”字是5笔。然后,让四名学生上台,每个学生代表不同的运动项目,其余学生玩接龙游戏,说出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而且完成的很漂亮,学生们从玩中掌握了用“正”字进行统计的方法。

  2、在活动中能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如,在让学生上台用“正”字进行统计时,有个学生把正字写错了,少写了一笔,可是在自己座位上他却能写对,说明孩子是紧张了,而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感谢他的上台“服务”,让他以后上台不要紧张,并送给他一个小粘贴,那孩子脸上马上露出了笑容,学生们都自发的给他掌声。

  3、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一个拓展题,学生们积极性很高。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合作。而且小组合作的很好,每隔学生都参与进来了,都争着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成员说。

  本节课的不足:

  1、时间掌握上没有把握好,以致于超时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深入的把握教材,以便使课堂时间安排更合理更有效更深入。

  2、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自己在教学中有时会没给学生思考时间,或很少的思考时间,而是自己就说出答案来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精选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