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听张忠诚的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精选12篇)

听张忠诚的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精选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听张忠诚的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精选12篇)

听张忠诚的课《天游峰的扫路人》 篇1

  作者:张忠诚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4

  第二站,打的赶往大马路小学,听张忠诚的课。

  天游峰的扫路人

  张忠诚

  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十三课,一起读课题。

  生:《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和老师一起写课题。上节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老人很勤奋。

  生:他很有毅力。

  生:他很坚强。

  生:他很自信。

  师:这些印象是怎么得来的?

  生:读书。

  师:对,读书得来的。

  师:老师没想到他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生活在什么地方?

  生:天游峰。

  师: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描写天游峰的一节,用书上的话回答。

  生:在第二节。

  师:“像”读读,你们觉得天游峰怎么样?

  生:险、高。(板书:险)

  师:张老师这么高的山是不敢爬的,上次上黄山,不敢上。这句话怎么读?

  指名读。

  师:为什么好不得意?

  生:觉得自己的勇敢,因为我爬上了。

  师:其实这一节描写的是什么?

  生:生活环境。(板书:环境)

  师: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既然是写人的,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出场。

  师:什么叫出场?你们看过戏吗?

  生:要有前奏、敲锣打鼓。

  师:读第三节,看看他是怎么出场的?

  生读。

  师:很有意思啊,他怎么写的。

  生:他是借助扫路人的声音写出他的出场。

  师:为了老人的出场,他用声音来铺垫,这使我想起了一首诗:“恰似烟波浩渺”。

  继续读,老人怎么样的?

  生读。

  师:作者怎么描写老人的。

  生:(读)从是外貌上来描写的。

  师:读后觉得老人怎么样?

  生:很清贫。

  师:从哪里看出的。

  生:很质朴、褐色的衣服。

  师:我觉得没什么特别的,与一般的扫路人一样啊。第二次写扫路人在哪里?

  找。

  生:第八节。

  师:纠正读音:“削”。与第一次有什么不一样的。

  生:第二次写得清楚,面色黝黑。

  师:我奇怪了,第一次时间早,第二次晚,天色越来越黑,却写得越来越清楚,为什么?

  去读第4-7自然段。

  生:作者第一次只是简略地看一看,第二次老人把他领进了自己的屋里,为他沏了杯茶,他们成为知己了。

  师:一杯茶就贿赂他了?再默读思考。

  (生默读)

  生:他一开始简略地看一下他穿什么衣服,第二次写仔细地看了。

  师:为什么要仔细地打量?

  生:那层层叠叠地路,却扫上扫下,我很佩服他。

  师:那山高不高

  生:高。

  师:游客爬上去都感到气喘吁吁、半途而返。

  师:读一读第六节。

  生读。

  师:从第六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老人很乐观,他却说“不累,不累”,说明他爬习惯了。

  师:难道他真的不累吗?

  生:不是。

  师:看看他怎么说的?

  生: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说明什么?

  生:他很热爱自己的工作。他(引读: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师:他把扫路当成了一种享受。想想第三节,他扫地时“哗哗”一般人很累。节奏很快。把扫路当成了什么?

  生:一种乐趣。

  师:对作者来说是什么?

  生:一种启发。

  师:想读吗?

  生:想。

  指名读。

  师:你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很有感情。

  师:有没有谁出老人对工作的热爱?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想听我读吗?

  师:听老师读,哦,不,看着老师读。

  师范读。(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生:自主练习朗读。

  师:谁愿意读。我找个瘦点的同学。

  生:我读我读。

  (指名读)

  师:如果你是老人,你为什么感到不累呢?

  生:我把扫路当成看风景。

  (生鼓掌)

  再指名读。

  师:我正在看他对我笑?把工作当成享受。很腼腆。为什么天不黑的情况下,我能看出大致的容貌,天越来越黑,却把老人看得更清楚了。

  生:他一是一般的人,这么累的工作却很喜欢。因此,感动了作者,才仔细地打量他。否则是表现式的,轮廓式的。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了扫路人?找一找看一看,这些文字里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默读。

  生:(读第十节。)

  师:是啊,我能舍得走吗?

  生:不舍得。

  师:这节你感受到老人怎样?

  生:老人很热爱祖国。看祖国的山山水水。

  生:扫路人热爱自己的工作,不舍得走。

  师:老人说,他早该退休了。却舍不得走,(引读)这是哪儿的?

  生:天游峰。

  生:老人很喜欢天游峰。

  生:他很热爱大自然。

  生:他喜欢天游峰的每一个地方。

  师:(再次引读第十节)我能舍得走吗?这是什么句子?

  生:反问句?

  师:老人太热爱这里了,你能读出来吗?我们换种方式。来跟我比一比。我普通话考了九十多分,播音员的水平,你们能比过我吗?

  生:能!

  师:比过我的方法是什么?孩子们,好好读吧。

  师:推荐两个最好的跟我比。

  生:我推荐我自己。

  师:为她的自信而鼓掌。

  (女生读。男生读)

  师:我读前喜欢咳嗽两声(扮老人相,呵呵)。读。三人谁读得好?

  生:老师。

  师:还有哪里写老人?

  生:我读最后一节。(生读)

  师:三十年后,老人多大了?

  生:一百岁。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觉到老人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特别健康。

  师:神仙,老神仙。

  生:自信。

  师:能把这种自信读出来吗?

  (指名读)

  师:“朗声大笑”怎么笑?(生笑)把老人的大笑读出来。

  师:老人是怎样的人?

  生:热爱祖国、热爱工作的人。

  生:是个勤劳的人。

  生:他是个自信的人。

  师:他要活到一百岁。这节课,我们也和游客们一样,游兴未尽。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听张忠诚的课《天游峰的扫路人》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采用辩论、表演等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感悟老人是一位热爱生活、自信豁达的人。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体会有关句子中“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播放有关武夷山的图片或录象

  精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天游峰的景色美丽吗?课文中作者对天游峰的描写十分精彩,请你自由朗读第一、二小节,看看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用一两个字概括出天游峰给你的印象)

  2看看哪些地方特别能让你感受到天游峰的高和险?

  从“第一险峰”、“九百多级”、“一根银丝”、“抛”、“仿佛要断掉”、“飘飘悠悠”、(好不得意)等词看出天游峰的险峻。(师板书:高、险)

  “一根银丝”指什么(指的是武夷山第一险峰天游峰的九百多级石梯,远远望去他仿佛是从空中抛下来的,多么险峻)

  理解“好不得意”在这里的作用。(从作者的得意可以看出天游峰确实很险。)

  3既然是写扫路人,为什么用了整整一段话来写天游峰的险?这样就引发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真正领悟写作的技巧。

  4指导朗读。

  武夷山的天游峰是那么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势来吗?作者登上了险峰时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中体现出这种心情吗?

  5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

  1作者在登天游峰的途中遇到了一位扫路人,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这位扫路人是什么样的?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生边读边画重点字词,细读体会。

  出示相关语句: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3师生交流讨论: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我觉得这是一位非常朴素的老人。)

  从哪里看出?

  (因为他穿了一套褪色的衣服,说明衣服已穿了很多年了,已经很旧了;而且人是精瘦的,说明他生活条件也不好。)

  生活条件好的人都得是胖子?

  (不一定。)

  再往深处想一想,从“褪色的衣服”、“精瘦”两个词还能体会到什么?可以讨论讨论。

  (从“精瘦”可以看出,老人是在辛勤地劳动,因为整天劳动就不容易发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风吹日晒的也容易变瘦。)

  “褪色的衣服”不但说明老人艰苦朴素,也看出这是老人长期在外劳动造成的,风吹日晒才会褪色的。

  老师,“运动鞋”也说明了老人是扫路人,穿运动鞋干起活来才能方便。

  (可见,无论是“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话,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多么恰当!)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5最先吸引我的是老人扫路时的“哗――哗――”声,作者是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笔法。以后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

  第二层

  过渡: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人的外貌衣着,要进一步了解这个人,必须与他交流。

  1师读课文第四节,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写茶?(作者把老人的热情比作了热茶。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茶香,情更真!“一杯热茶”把老人的热情写活了!)2指名读5―12自然段对话,出示讨论题:老人扫天游峰的台阶到底累还是不累?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观点:

  观点1:我觉得老人扫天游峰的台阶累。

  观点2:我觉得老人扫天游峰的台阶不累。

  观点3:我觉得老人又累又不累。

  4分成三大组,再读课文,把有利于自己的论据划下来,进行交流讨论。

  观点1:我觉得老人扫天游峰的台阶累。

  (1) 游客多,公德差。

  (2)台阶多达一千八百多级 ,游客只是游玩就气喘吁吁。(出示第七节)

  (3)联系第二自然段,体会天游峰的险。(出示图,体会比喻的精妙----像银丝从空中抛下来)

  (4)老人70岁。

  观点2:我觉得老人扫天游峰的台阶不累。

  (1)“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2)……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

  老人生活在美丽的山中,他爱这儿的山,爱这儿的水,爱这儿的生活。他仿佛就是这山中的一员。他已经与武夷山的天游峰融为一体,以苦为乐,热爱生活,即使自己到了70岁高龄,依然对扫天游峰乐此不彼,悠然自在。

  观点3:我觉得老人又累又不累。

  两者结合,觉得老人虽然体力上的感觉是累,但是内心却一点儿也不累。

  说得多好啊!一颗爱心!一颗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爱心!因为有了这颗火热的爱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觉得累;再危险的工作环境,他也不动摇;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他却怡然自乐。扫路人的这种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令作者敬佩。让我们通过读来体会。

  5分角色朗读8―12自然段。

  6想一想,为什么课文最后说伴随我回到住地的仅仅是老人的笑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

  还有那些文字能看出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

  (“紧紧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握手表示友好,“紧紧地抓住”抓得更紧了,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得越来越近了。

  “再”就是又一次。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一直伴随”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7师小结:正因为老人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的洗礼。我想到了这样几句话:知足者常乐!还有一句是一个工厂的宣传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预约30年后

  30年以后,“我”又来到天游峰……

  1续编故事,形式不定

  2交流

  3自由组合,由一人当导演,一人演老人,一人演作者。

  1 人物的外貌描写。

  2 把采访记写下来。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乐观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板书课题(课题中“峰、人”两个字用红笔写,且写得很大)

  二、引导质疑

  师:看到老师写的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把“峰”和“人”写得那么大?“ 峰”和“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三、自读感悟关于天游峰的语句。

  1、多媒体显示学习要求1:

  画出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再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4、班内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关于峰: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天游峰高、险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山高而险、石阶多、上去不容易。

  (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过渡:作者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天游峰,心里好不得意,可他的收获却远远不止这些,他还在游览天游峰的过程认识了一位让他深受启发的老人。

  三、自读感悟关于天游峰的语句。

  1、多媒体显示学习要求2:

  找出课文中描写扫路人的句子,仔细读读,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在课文中空白的地方作批注。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4、班内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关于人:

  “……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穿一套褪色的衣服……”

  “……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 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 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他皮肤黝黑,淡淡的眉毛下……炯炯有神。”

  “……悠然地说‘……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 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老人健康、不怕累、能吃苦、开朗自信、豁达

  (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2.教师点拨(引导深入体会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多媒体显示描写山险而高的句子、描写游人的表现句子、老人说的话,让学生对比着读,谈一谈从中体会出什么。

  (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乐观)

  练习感情朗读。

  四、拓展想象,体会人物性格。

  1、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3:

  联系课文展开想象:

  三十年后,作者章武先生又来到天游峰,会是什么情形呢?

  2、学生自由练习说。

  3、讨论交流。

  4、完成小练笔。

  附板书:

  天游峰         高而险  台阶多  难攀登

  离不开

  扫路人         健康  不怕累  能吃苦  自信乐

听张忠诚的课《天游峰的扫路人》 篇3

  如果把文本只是作为一景而观,课堂不深入而触及人的灵魂,这种仪式化的教与学总让我感觉思想虚空、情感飘渺。比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描写了作者在天游峰上与一位七十高龄的扫路人相遇,并被其笑对人生的乐观情怀所感染。课堂上,教师一般都会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中一些词句的赏析,带领学生走近老人并接受教育。你观察课堂,学生交流说得也不错,但总感觉隔着一层,没有悠然心会,没有怦然心动――他们是把课文当作知识来吸储的,而与自己的心灵成长无涉。如何克服学生的冷漠心态,帮助学生把目光从课文抬起后,能投向自己的未来?正路不行,那就“歪”教吧:

  一开场,我就和学生来了个实话实说:你长大后最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学生说想做什么桥梁专家,有想做什么探险家,有的要发明什么,总之学生们想从事的都是知识型的职业。我说,你们真有志向,那扫路人在你心中是什么位置?不少学生直言不讳:这个职业太苦了,又脏又累,而且被人瞧不起。我们这儿称其为是“扫大街的”。看来学生的本性暴露出来了,但我想考验考验他们的“立场”,便作惊讶状:一个扫路人,靠自己力气吃饭的清洁工在你们眼里身份就这样的低*?说完我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们。一些察言观色者举手了,陈说:“本学期我们思想品德课第一课就讲了劳动者都是平等的,清洁工是城市的美容师!想一想,天不亮他们起来清扫街道了,假如没有他们,我们这个城市会脏成怎样?”不错不错,慷慨激昂。但我忍不住斜捣一杠:“城市美容师,多好的名字。你一定想做?”这位学生绝没有想到我会来这一招,也许他本来看我那般的期待,表现表现救救我的场,哪想到我会如此操戈反击,一时反应不过来,张着嘴愣在了那里……

  看着学生情绪已经被调动,我开始观点渗透:所以,我并不想咱们班30个同学,十几年后出十个二十个扫路人。(生笑)但我要说,虽然我不想你们成为一个扫路人,但老师期望你们做一个像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样的人(正色,重复),理解老师的话吗?学生思考,回答,有学生说,老师是不希望我们真正地成为清洁工(我插:如果你实在做不来其它的工作,做清洁工也未尝不可),但您期望我们像天游峰的扫路人那样,有一个乐观的情怀。

  多好啊,鱼儿已经上钩了,我趁热把学生引向对课文的学习:对呀,老师为什么有这样的期待呢?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什么原因走进了作者的视野,又是什么让作者忍不住提笔为他写一篇文章?读课文,交流。

  交流突出了以下四点:

  1、山是这样险。(品赏“银丝”,与“电线”比较:其一、易断,更险;其二、有色彩,有飘动感,形美)

  2、生活是那样苦。(穿着之简陋,面容之黑瘦,饮食之粗劣)

  3、工作是那样累。(每天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4、而扫路人却如此豁达。“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在工作中寻找乐趣,享受工作;“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在生活中发现甜蜜,享受生活。

  最后我诗意总结:是青松,就挺立山巅,是小草,就装饰大地。人的岗位可以不同,但对工作对生活的情怀应该一样:永远做一个快乐的人。

  (《现代教育报・教学研究》2007/11/05)

听张忠诚的课《天游峰的扫路人》 篇4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天游峰的扫路人》正是达成此目标的宝贵教材。

  这篇散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现了我对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课文通过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把天游峰的“高”与“险”表现出来,反衬扫路老人的特点。此外,还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现扫路老人的性格。课文语言优雅朴素,富含哲理。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自主预习、边读边画边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但我们农村学生对天游峰险峻的特点没有形象的了解,对扫路人的艰辛也没有切身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因为课文中人物刻画生动形象,作者主要通过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来反映人物的特点,这种写法值得借鉴,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

  六年级小学生人生经验不足,对人的思想心态理解不深,在理解扫路老人的话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确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老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五、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我校“自主学习 因势利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六、说教学流程

  共由复习导入――明确任务――交流展示――整合提升――读写结合五个环节组成。

  (一)复习导入

  第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朗读,通过学习,对天游峰的扫路人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他们温故知新,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并且自然过渡到明确任务环节。

  (二)明确任务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现在重新提出来是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该完成的具体目标,它是落实教学重点的主要途径。

  (三)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分三个环节进行:自我完善――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自我完善要求学生重新完善自己的预习任务,做好在小组中交流的准备。随后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由于处在农村,胆子还是比较小,也不够自信,小组交流可以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展示,通过小组中的合作,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增强自信心,为全班展示打好基础。同时,对于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集体探究进行解决。)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全班展示,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我估计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会填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热情好客、朴实、健康、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内容。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只要能从文中找出句子,谈出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下来,我都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肯定与赞扬。同时有机的进行整合并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天游峰的高与险;去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如填(乐观)的扫路人,孩子们会展示朗读这一段话――:“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适时问:“老人累吗?”

  孩子们即时答出:“累。因为他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联系上文,天游峰有九百多级,而他每天要扫一千八百多级,怎么会不累呢?”

  还有的学生会说:“不累。虽然他每天要扫一千八百多级,但他认为扫路当成是欣赏风景,充分体现了他的乐观。”

  然后,我出示天游峰高与险的句子:“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以前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读完后,我这样问:“天游峰高吗?究竟有多高?”

  学生回答:“天游峰有九百多级。”

  我继续引导:“是啊,九百多级,教学楼一楼的楼梯大约有20个台阶,那么就相当于45层楼那么高。”

  这时我出示天游峰的图片,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天游峰的高与险,反衬出老人的乐观。

  而后,我再引导学生朗读老人质朴的语言,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发生共鸣。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表达方法。

  (四)整合提升

  在班级展示完成以后,教学重、难点已经落实。我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行整合,从整体上感知天游峰的扫路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并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周围,发现生活中的“扫路人”;同时,也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学习扫路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

  (五)品读感悟 读写结合

  新课标中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假如我们满足于课堂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假如这位老人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请你为他写一份颁奖词,颁奖词要言简意赅,字字有力,能感动别人。”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以上就是我对《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的理解与课堂设计,不到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听张忠诚的课《天游峰的扫路人》 篇5

  一

  2、天游峰的扫路人  乐于奉献、默默无闻、精神矍铄、开朗、无私奉献

  二

  xuē  瘦削                 sù 宿舍

  xiāo  削铅笔            xiǔ 一宿

  xiù  星宿

  三

  2、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打扫天游峰非常辛苦,但却过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默默无闻地奉献着,给游客们创造了一个舒适整洁的旅游环境,自己虽然辛苦,但却乐在其中。

  四

  1、jīn  老人竟每天要打扫这样多的石阶,实在太辛苦了。

  2、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3、从老人的话中,我明白了老人是乐于奉献、豁达开朗的人。每天他虽然工作很辛苦,但他却过得自在悠闲,这完全得益他良好的心态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听张忠诚的课《天游峰的扫路人》 篇6

  作者:孙建红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2

  《天游峰的扫路人》由“30年后,我再看您”引起的

  孙建红

  [案例]

  语文课上,我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学生正在自由朗读最后两段:“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老师,我认为作者写作不动脑筋,有违常理。”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

  “是吗?”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你从哪里看出来?”

  那位学生有模有样地说:“一般说来,30年后,那位老人已经100多岁了,早已作古了。”同学们听后便哄堂大笑,但也有好多同学附和他的意见。

  这时,我们班号称“小博士”的严站起来推了推眼镜说:“刚才那位同学是一般说来,可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百岁老人多的是。”

  “可你也不能排除作古的可能呀!”那位同学又反驳道。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班中很自然地分成了正反两方。同学们的话匣子打开了,情绪异常高涨,而作为教师的我当然在这关键时刻决不能喊停,而是应顺应学生的思路,正确地去引导他。于是我从容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考虑得很周到,其实两种可能都有,但你们能不能根据书中的蛛丝马迹来猜测一下呢?”

  顿时同学们变的鸦雀无声,只有偶尔的翻书声。

  突然,我班的“智多星”王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了!30年后,老人肯定还活着。你看,书中写道,老人已经70多岁了,眼睛却炯炯有神,而且老人天天扫那么高的天游峰,不是在锻炼吗?”一说完,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

  这时,第一位学生也站起来说:“我在补充一下,那位老人那样爱生活,而且天天呼吸那样清爽的空气,所以现在我也相信老人在30 年后依然健在。”

  同学们又一次给以热烈的掌声。

  我深知自己既是课堂的参与者,又该是课堂的调空者,于是我因势利导,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进程。趁热打铁地说:“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么棒!既然大家都觉得30年后老人还健在,那么我们来续写一下30年后再相见的情景。”

  [反思]

  现在,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有自己的主见,不一定能跟着老师设定的备课思路走,这时我们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育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和体验。我很庆幸在课堂上没有愚昧地扼杀学生的奇思异想,而是尊重学生的感受,还学生思考问题的自由,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再适时地作正确的引导,这样自己的教案虽搁浅了,但课堂却因学生的问题而变的精彩,因学生的笑声而充满了生成的活力,使学生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听张忠诚的课《天游峰的扫路人》 篇7

  一、教材分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说话、朗读、想象、写作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理解语言、品味语言、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

  2、情感目标:

  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3、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播放天游峰的课件,让学生形象感受天游峰的险、高。

  (通过播放课件,使学生形象的感受到天游峰的险、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天游峰

  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天游峰的句子,然后反复诵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天游峰的险、高,使学生明白,如此险峻的天游峰,游人爬山游玩都望而生畏,可有一位老人却天天都在打扫天游峰,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3、学习扫路人

  学生在学习时,主要抓住一个问题:打扫如此险峻的天游峰,本来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可为什么这位老人却说:“不累、不累”呢?学生在回答时,自然而然能围绕老人的品质回答。

  学习方法上,主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体会人物性格,使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时,也学习到描写人物性格主要就是由这几个方面表现的。

  4、小练笔

  “30年后,作家又一次来到武夷山,看到那银丝一样的阶梯……”

  根据上面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通过这一练笔,加深学生对扫路人的印象。

听张忠诚的课《天游峰的扫路人》 篇8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生齐读)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天游峰的险峻。

  (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

  二、走近扫路人

  (一)外表

  过渡:多么险的山峰啊,有句话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天游峰上,一位普普通通的扫路老人却成了作者眼中一道最独特的风景。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认识这位扫路人。

  1、打开课本,速读课文,想一想:是老人的什么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交流)

  2、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人。(出示插图)从这幅插图上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

  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老人的外貌的呢?很快找一找。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1)请一位同学找出,读一读。

  (2)好好读读这两段文字,你从文字中读出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交流: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精神矍铄)

  (善良、勤劳、健康)

  (3)指导读好这两段文字。

  (4)是啊,透过这个外貌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硬朗朴实的老人。

  (5)不过老师有个疑惑,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儿写不是更省事吗?谁来帮老师解答这个疑惑?(第一次是初次见面,只能看他的穿着;第二次是跟老人聊过天,带着敬佩的心情在观察老人,所以看得比较仔细。)读书就要这样不但看仔细,还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

  (6)小结:是呀,初次见到老人时,作者只是感受到了老人身上的朴实,但是近距离地接触后,作者又感受到了这是位慈善的,精神矍铄的老人。

  (二)交谈

  过渡:后来,当作者走进了老人的生活,又发现老人身上有更多的东西在吸引着他。

  (1)看,老人就是这样热情地把我带进了他的小屋。(引读)

  (2)当作者问及他每天清扫天游峰累不累时,老人是这样回答的读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过渡:同学们,你认为老人累不累?理由呢?

  累的理由: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1) 学生交流

  (2) 小结: “顶天立地”说明天游峰非常高。九百多级是什

  么概念啊,我们不妨想一想,我们的教学楼共四层,爬到四楼共72级,九百多级相当于50层楼的台阶。

  游客们登天游峰时个个是有备而来,轻装上阵,然而攀登了一阵后,个个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有的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老人能不累吗?

  (3)评用直接描写天游峰的险来突出了扫路的累;

  用间接描写游人的累来突出了扫路的累。

  (4) 刚才我们从文字中感受到了扫路工作的累,还有一处标点也让我们体会到工作的累。(反复诵读)

  烈日炎炎的夏天上山 下山 可是这位老人

  寒风刺骨的冬天

  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

  这样的工作是一两天吗?是一两年吗?一干就是几十年啊,一干就干到70岁啊,而且还在继续干哪!

  (5)同学们,你们说这样的工作能不累吗?

  过渡:这样累人的工作,可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请你默读文章5-10小节,找找答案。

  (出示两处语言)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7)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对大自然的爱,因为对工作的热爱,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尽情欣赏,免费旅游。累在身上,乐在心里。多么乐观的老人,多么乐观的生活态度!

  小结:1、在工作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他是在享受生活,自然心理就不累了。

  2、在不停地劳动中,他和这山水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他对生活如此的热爱,所以他不觉得累。。

  (8)老人是怎样说这话的?(悠然悠闲的样子)

  (9)一起来悠然地读读这几句。

  同学们,听完老人的一番言语,一位勤劳乐观的老人又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三、学习11、12小节

  1、小结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老人的外貌、语言,感受到了老人是个硬朗朴实、勤劳乐观的人,面对这样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油然而生,被老人的精神深深折服,所以(引读)

  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老人又是这么回答的:“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

  2、同学们,30年后,老人已是百岁,真的能活到百岁吗?联系全文思考一下(祝福,敬佩,自信)

  3、(引读)笑声惊动了

  4、这笑声仅仅是笑声吗?(老人亲近自然,热爱工作的生活态度,老人对生活的热爱、自信、乐观的精神留在了作者心里。)

  四、写感受,内化思想

  1、正因为老人有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此刻,我想到了这样两句话:知足者常乐!(板书)。还有一句是一个工厂的宣传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我想,大家肯定也有很多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好吗?

  2、交流感受。

  3、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天游峰的扫路人,他对工作的敬业,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励着作者的一生。我相信老人的这份对生活的热爱也会伴随我们一生,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来读一读题目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要是30年后,他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然后写下来。

  天游峰的扫路人

  硬朗朴实

  勤劳乐观

听张忠诚的课《天游峰的扫路人》 篇9

  师:初次见面,可以很冒昧地问大家一个问题吗?最让你钦佩的人是谁?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司马迁。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他虽然含冤入狱,却是那样的坚强,写下了五十多万字的巨著《史记》。

  师:身残志坚,值得敬重。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航天英雄杨利伟。他驾驶着“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又能安全返回地面,他最伟大了!

  师:吃苦耐劳,勇攀高峰,一百个佩服!

  生:我最佩服运动员桑兰,她战胜病魔,为国争光,真是巾帼英雄!

  师:这样顽强的毅力,怎不让人叹服!

  生:我钦佩的人是“飞人”刘翔,他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百米跨栏的世界冠军,为中国人争了光,让外国人不敢小看我们。

  师:扬眉吐气!壮我国威!谁敢不服气!

  生:我最佩服我爸爸。他在外贸公司做翻译,能说三国语言。

  师:将来超过你爸爸,说五国语言!

  师:同学们敬佩的大多是名人。有一位叫章武的作家,他对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扫路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想了解事情的经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课题。)

  (学生自读课文。)

  师:谈谈感受好吗?

  生:我觉得这位老人很了不起,怪不得作者会对他产生敬意呢!

  师:从哪里看出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能找到根据吗?

  生:能!

  师:说说看?

  生:(读)“我紧紧地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这说明“我”对扫路人很喜欢,30年后还要来看望他,说明他对老人已很有感情。

  师:谁能体会到这种感情?读读看。

  (一生读。)

  师:交情好像一般,感情还不够深。哪个词语最能体现“我”对扫路人的敬重之情?

  生:“紧紧地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了。

  师:两颗心靠得越来越近了!你体会得多好呀!多深哪!愿意读一下给大家听听吗?

  (一生自读。)

  师:给你这一读,这回是“紧紧握住双手”喽!我觉得这句的“再”字你读得挺重的,为什么?

  生:“再”就是又一次的意思。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师:对!一个“紧紧”,一个“再”字,确实表达了作者对扫路人的敬意!还有吗?

  生: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一直伴随”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师:那么到底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请大家默读一下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自由读书,思考梳理问题。)

  师:谁来说说?

  生:(读)“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山。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已是暮色中了,说明天快要黑了,扫路人却要一级一级地扫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真是太累了,让人敬佩!

  生: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就连游客们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就说明石阶太长太高,还很危险,游客们都提心吊胆的,而这位老人每天都要在这里扫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我觉得老人的勇敢令人敬佩!

  生:我觉得老人之所以这样默默无闻地扫路,给游客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不图什么奖励,也不图什么表扬,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

  师:说得多好啊!一颗爱心!一颗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爱心!因为有了这颗火热的爱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觉得累;再危险的工作环境,他也不动摇;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他却怡然自乐。这真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扫路人!

  生:伟大的扫路人!

  生:令人惊叹、让人钦佩的扫路人!

  生:顶天立地的扫路人!

  (掌声响起。)

  师:好!顶天立地!这个词用得好!在书中这个词是写——

  生:天游峰的。

  师:“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指天游峰很巍峨很高大。

  生:从字面上看,就是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我觉得这是夸张,就是说天游峰很高,很有气势。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为什么说是“顶天立地的扫路人呢?”

  生:我想这是因为扫路人的精神太伟大了,他的精神顶天立地!(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品质太高贵了,让人敬仰!所以说他顶天立地!(掌声再度响起。)

  生:他的心灵太美好了,虽然年事已高,本该退休了,却还在这样为人们付出自己的辛劳。所以看着他,就像面对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一样。(热烈的掌声。)

  师:精彩啊!精彩!你们高水平的发言,同样的顶天立地!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顶天立地的扫路人。“我抬头望了望”,读——

  (学生深情地齐读第7节。)

  师:对于这一节,谁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倒抽了一口气”,就是说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师:他的解答你同意吗?

  生:我有点同意。

  师:就是说还有点不满意?

  生:我觉得既然是表示作者的惊讶。那为什么不说我不禁惊讶起来了呢?

  师:你又提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新问题!我请大家都来思考一下,如果换成“我不禁惊讶极了”或“我不禁惊呆了呢?”行不行?

  生:我觉得可以。因为意思都一样吗?而且又读得通顺。

  生:我认为不能换。虽然意思是一样,都是说作者很惊讶,但直接说出来了,反而没有“倒抽了一口气”给人的印象深。

  师:为什么“倒抽了一口气”印象就深?

  生:因为“倒抽了一口气”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一样!(掌声响起!)

  师: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说“惊讶”也可以,但看不见摸不着,不太好体会;说“倒抽了一口气”就形象化了,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说表示害怕,还可以说成“倒抽了一口冷气”,“吓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脊梁骨发麻”。我们要学习和运用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下面,我们再回到前面的大问题,扫路人还有哪些品质让人敬佩?大家再找找看。

  (学生自由快速地读课文。)

  生:(读)“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地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老人对陌生的游客这样热情,还为他沏茶,让人佩服!

  师:热情待客,心地善良!好人!你有个字音没读准。“沏”读第一声,“qī”,不读“qì”。来,读一遍,全班一齐读。“沏”是个生字,“彻底”的“彻”双人旁换成“氵”就是“沏”。因为沏茶要用水来泡,所以就是“三点水”。能记住吗?来,在书上写一遍。

  师:我发现这一节里有一句话和我们刚才学的“倒抽了一口气”的表达方式一样。你们发现了吗?

  生:(读)“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这句话表面写茶香,人喝了心里热乎乎的,其实是写老人的热情像茶一样让人感到温暖。

  生:老人的热情,老人的友谊就像茶一样温暖着作者,他把友谊和热情传到了作者的心里。

  师:作者把老人的热情比作了热茶。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茶香,情更真!“一杯热茶”把老人的热情写活了!好!就顺着这个话题,大家再找找看,看文中还有没有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

  生:(读)“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就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作者把天游峰的“险”形象地写了出来,它把石梯比作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风一吹就能断掉了的银丝,让人似乎真能看到这样一幅画,看到了它的“险”。

  师:谁能把这个危“险”的画面读出来?

  (指生试读,齐读。)

  师:我倒有个问题了,既然是写扫路人,作者为什么用了整整一段话来写天游峰的险?

  生:天游峰是扫路人工作的地方,写天游峰的险,就是突出了老人扫路的危险性。

  生:若随便在一个比较容易的地方打扫卫生,可能也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了。

  师:这对我们写文章有什么启发?

  生:看来写一个人不一定都从正面直接来写这个人,从侧面来描写这个人所在的环境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师:课文里有直接描写老人的吗?

  生:(读)“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我游兴未尽,……我循声迎了上去,……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我觉得这是一位非常朴素的老人。

  师:从哪里看出?

  生:因为他穿了一套褪色的衣服,说明衣服已穿了很多年了,已经很旧了;而且人是精瘦的,说明他生活条件也不好。

  师:生活条件好的人都得是胖子?(众笑。)

  生:不一定。

  师:再往深处想一想,从“褪色的衣服”、“精瘦”两个词还能体会到什么?可以讨论讨论。

  生:从“精瘦”可以看出,老人是在辛勤地劳动,因为整天劳动就不容易发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风吹日晒的也容易变瘦。(掌声。)

  生:“褪色的衣服”不但说明老人艰苦朴素,也看出这是老人长期在外劳动造成的,风吹日晒才会褪色的。

  生:老师,“运动鞋”也说明了老人是扫路人,穿运动鞋干起活来才能方便。

  师:可见,无论是“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话,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多么恰当!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来!我们继续走近这位老人。

  生:读“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师:注意!“瘦削”(xuē)不是“瘦削”(xiāo),读!再读!是“炯”(jiǒng),读!再读!是(yǒu)“黝黑”,不是“yōu”,读!再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又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的老人,因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有神身体肯定很好。

  师:你从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会读书,会思考。

  生: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为书上说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这是一位勤劳的老人。因为面色黝黑,说明他长期在外风吹日晒,“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样,也说明他不停地劳动着。

  师:谁来概括一下?

  生: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劳的老人。

  师:能用上四个字的词语吗?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勤劳善良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勤劳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精神矍铄的老人。(热烈的掌声。)

  师:我很奇怪,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儿写不是更省事吗?

  生:第一次描写是概括地写,第二次写得很详细。

  师:你说得没错!但为什么不放在一块呢?

  生:一口气写在一起太罗嗦了。

  师:是吗?

  生:在一块写也不是罗嗦。因为两段话加在一起字数也并不多。因为第一次写的是穿的衣服之类的,后面是写老人的脸和眼睛的。

  师:穿着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写?

  生:也不是。

  (学生面露难色,一时说不清楚。)

  师: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刚才有同学说了,第一次主要写了穿着,第二次却很细致地描写了老人的眼睛、眉毛、脸色。那这两次描写的内容能不能颠倒过来呢?再读读这两段话。

  (生自由读第3节和第8节。)

  生: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也不太在意。所以这时候只能从衣服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

  (掌声响起。)

  师:很有道理!接着说。

  生: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掌声再度响起。)

  师:噢,听你精彩的解说,我算明白了!大家都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这就叫会读书!不但要看仔细,还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三节,看看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自由读课文最后三节。)

  生:我发现课文最后一句的写法和前面“倒抽了一口气”的写法一样,也很形象。

  师:好!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师:谁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笑声怎么可能随着我回到住地呢?这笑声其实就是指老人的性格。

  师:什么性格?

  生: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

  师:“自信”应该能够理解吧,“豁达开朗”是什么意思?

  生:“豁达”就是很大方吧?

  师:有点靠近了。联系整篇课文再想一想。

  生:“豁达”应该是大度吧?

  师:对!联系老人说一说。

  生:老人在那么危险的石阶上扫路,工作量那么大,那么累,已经退休了,可他一点都不在乎,不去计较。

  生:“豁达开朗”就是乐观。这么险,这么苦,他都不抱怨,默默地奉献着,而且说自己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还有花鸟作伴,自己舍不得走。没有乐观的精神,谁会这么做呢?(掌声响起。)

  师:精彩呀!还能从文中的哪句话里看出老人的豁达乐观?

  生:(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明明已经很累很辛苦了,他却这样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像游山玩水一样。说明他对工作很满意,很快乐,很乐观。

  师:正因为老人有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我想到了这样几句话:知足者常乐!(板书。)还有一句是一个工厂的宣传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我想,大家肯定也有很多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好吗?

  (生写感受。)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

  生: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生: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懂得了:人不能太计较自己的得失,不要老是抱怨什么,而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好好工作。

  生:学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想起了一句话:对于一个不满足的人,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生:既来之,则安之!

  生:自信快乐生活,踏踏实实做人。

  生:乐观一些,生活永远都会对你微笑!

听张忠诚的课《天游峰的扫路人》 篇10

  13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前谈话

  支玉恒《天游峰的扫路人》(上)(教学录像)

  支玉恒《天游峰的扫路人》(下)(教学录像)

  第一课时

  师:头一次见面拘束吗?不拘束怎么脸上没有一点点笑容?敢说话吗?开始上课好吗?先别坐,先来两句对答。

  师:同学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神采奕奕。

  生:老师精神抖擞。

  师:同学们活泼可爱。

  生:老师和蔼可亲。

  师:同学们请坐。

  生:老师请坐。(老师请上坐。)

  师;谁敢露一手的,请举手!谁敢?

  师:大声地,响亮地把今天上课的课题说一遍。

  生: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真好,其他同学后悔吗?

  生:后悔。

  师:这也是一种竞争,我们要善于把握住机会。看我写字。(板书:天游峰)

  师:谁去过?在哪里?

  生:在武夷山。

  师:武夷山在哪?

  生:福建省。

  师:游玩后有什么感受?

  生:没有毅力的登不上去。

  师:你的意思是,“我登上去了,我很有毅力,我很自豪是吗?”

  生:是的。

  师:看我画,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

  师:不是这样的,而是拔地而起。人们过去一般竹筏漂流过去。师画。人们从哪儿登的?画路。现在该写什么了?(板书:扫路人)谁知道扫路人是干什么的?

  师:你们觉得干这种工作的人怎么样?

  生:辛苦而光荣。

  师:加上个“的”,怎么看到?

  生:很幸运,能在天游峰扫地。

  生:我觉得很伟大。

  师:你们觉得课文好学不好学?

  生:还可以吧,不算太难?

  师:难在哪?

  生:要从字里行间体会出扫路人的高尚很难?

  生:文章短小精悍,但道理深刻,很难理解,很难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他的伟大与平凡。

  生:我觉得既难学也不难。说不难是因为我们是六年级,理解能力一定比五年级强。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师:这短短的文章里包含着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道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好好地读一读文章,一边读一边想。

  (生默读)

  师:你们很会读书,我说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采用的默读,这种方式最有利于思考。

  生;武夷山那么高,扫路人应该很累,为什么他说不累?、

  师:问题有意思,把这个问题写上来。

  生:作者说过,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游人半途而返。而扫路人却轻轻松松。我更觉得他了不起。

  师:住过宅楼吧?一般有十八到二十级。

  生:书上说,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现在已经七十多了,三十年后已经一百岁了,很了不起。

  生:扫一程,歇一程,好山好水看一程。可以看出他的乐观。

  生:为什么写山游峰的景色。、

  生:这位老人了不起,一级级扫出来。

  生:我也想去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样七十岁时也去扫路,欣赏那儿的景色,锻炼身体,游人来了,我也跟他说:“三十年后,你再来,我请你喝茶。”

  师:如果要等到七十岁再去努力,你可能就爬不上去了。

  生:我会不停努力的。

  生:为什么这位老人对武夷山的景色这么留恋?

  师:写上去。(生板.书)

  生:读了这篇课文

  师:不行,我的话筒离你这么近,你读一读扫路人的性格。

  生: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

  生:我照样请您喝茶。自信,开朗,乐观。

  师:他怎么这样的自信?

  生:真正体现他的乐观、豁达。

  师:还要读书,读书前我得提个问题,能回答吗?拿起书来。看第四自然段。

  大家一起读第四自然段。

  师:哪一句话最重要?

  生:荼很暖很热。很快把我们的心灵沟通了。

  师:希望你们也与老人沟通。进一步交流与沟通。体现出字里行间的真情。自己读,和同桌读。要多长时间?

  生:五分钟。

  师:先给五分钟试试。要想与老人沟通,看看哪个段落里哪些句子你有哪些感想。这就是与作者,与老人沟通了。

  (生默读思考)

  师:先不要说,先读一读,哪一部分你有感想,把你的想法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你们得注意了,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到了什么信息。

  生:读第八自然段。

  师:听出了吗?他心里有什么想法。

  (生不说话。)

  师:说明语感不够,你再读一次。

  (生又读)

  生:相貌十分平凡,在他们中间也不乏像这些老人一样的相貌平凡却十分伟大的人。

  生:第十一到十二自然段。

  师:从他的读你听出什么信息来了没有?

  生:作者的三十年后不是诺言,但又不是开玩笑,而是尊敬。老人说三十年后,是谦虚。

  生:我不同意,说明老人很自信。

  (师范读,生齐读。指名读,自由练读两人的对话,师生对读。)

  师:这就是课文中的三个词。

  生:自信,开朗,豁达。

  师:谁再来读一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

  师:惊起宿鸟了吗?

  生:没有。

  师:谁能惊起宿鸟?

  (生再读)

  师:读得很好。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们继续交流!可惜的是刚才的交流,我们的读没有让其他同学听出信息。

  生:我有个问题,为什么不把两段描写老人的话连在一起。

  生:因为两处不同的情况引起作者对他的不同的观察。

  生:我感受深的是第十自然段。

  师:你能把感受传达给大家吗?

  生读。

  生:我听出来了,他心里可能在想,没有人阻止他,他也自愿地留下来。

  生:说过了一半。老人被美景吸引了,与这儿有了感情,所以舍不得离开。

  师:看黑板上的第一个问题,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为了巩固理解,再读一读。

  (生指名)

  师:像不像老人,谁再来读一读。

  (再读。师范读。齐读)

  师:你觉得老人真正的心情是什么?

  生:轻松自在,悠闲自得。

  师:更深的呢?

  生:他热爱自然,不把扫路当作劳累,而是当作一种享受。

  师:你确实没有掉以轻心,读出深层的东西来了。读来享受一下。谁没读过?

  (指名读)

  生:(读时早晨的晨读音不准)

  师:如果你把“早晨”读准了,王小丫就是下岗了。

  师:要理解老人的生活态度,要参照哪一段来读,就能读得更好了。

  生:参照第二段。

  (指名读)

  师:你读得是险峰吗?(生再读)你读得不像“银丝”,像一根铁棍。(生读)看得清吗?(生再读)读得像风筝在眼前飘,不够远。(生再读)

  (指名读,师范读)

  师:谁再来试试,最后一个名额,没有读过的。

  (指名读)

  师:为什么我要让你们参照第二自然段来体会老人的生活态度。

  生:前面突出老人的了不起。

  生:课文通过描写天游峰的险来表现老人的了不起。

  师:是啊,这一对照,对老人印象更深刻了吧。

  生:第六自然段里有一段,“扫一程,歇一程”,如果天游峰不干净,就没有“好山好水看一程)

  师:点出刚才的问题,及提问的人自己解决。

  生:我觉得第七自然段。(生读)

  生:我重读了“游客”和“一级一级”,游客多是二三十岁的人。游人半途而退,老人很有毅力。

  生:一级级,好几个来回,老人看得很淡,他觉得和风景在一起,非常值得。

  师:老人是个怎样的人?不准说伟大,有毅力。

  生:别人把它看成猛禽,但老人把它看成小绵羊,每天都要抚摸它。

  师:这个比喻非常精彩,每天都要去抚摸抚摸这只小绵羊。

  生:攀登不止,勇往直前。

  师:我们的享受都是吃些好的,穿些好的。写老人的服装是为什么,明白了吧。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

  (指名分段读)

  师:刚才我们与作者与老人进行了心灵的沟通,心里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不管多少,只写最重要的一句。可以对作者说,对老人说,对自己说,若能写能一句格言,一句警句,铡

  生:老人,我希望您像天游峰的石阶,越活越长。

  生:老爷爷,你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生:您自信,乐观,自强不息,我对您产生了由衷的赞叹。

  生:对老人说,三十年后,我对作者说,三盾

  生:老人,你真该评为全国十佳劳模

  生:老爷爷,你可真棒!

  生:对自己说,享受生活,就是最大的快乐。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

  生:说我以前写错的字吧。“瘦”里面写了“白”

  生:“攀”字难记,中心的*忘记了。

  师:一起来读书黑板上的名言。

  师:享受生活地读一读。这个问题还用答吗?

  师:应该下课了吧。

  另一篇

  师:初次见面,可以很冒昧地问大家一个问题吗?最让你钦佩的人是谁?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司马迁。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他虽然含冤入狱,却是那样的坚强,写下了五十多万字的巨著《史记》。

  师:身残志坚,值得敬重。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航天英雄杨利伟。他驾驶着“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又能安全返回地面,他最伟大了!

  师:吃苦耐劳,勇攀高峰,一百个佩服!

  生:我最佩服运动员桑兰,她战胜病魔,为国争光,真是巾帼英雄!

  师:这样顽强的毅力,怎不让人叹服!

  生:我钦佩的人是“飞人”刘翔,他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百米跨栏的世界冠军,为中国人争了光,让外国人不敢小看我们。

  师:扬眉吐气!壮我国威!谁敢不服气!

  生:我最佩服我爸爸。他在外贸公司做翻译,能说三国语言。

  师:将来超过你爸爸,说五国语言!

  师:同学们敬佩的大多是名人。有一位叫章武的作家,他对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扫路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想了解事情的经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课题。)

  (学生自读课文。)

  师:谈谈感受好吗?

  生:我觉得这位老人很了不起,怪不得作者会对他产生敬意呢!

  师:从哪里看出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能找到根据吗?

  生:能!

  师:说说看?

  生:(读)“我紧紧地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这说明“我”对扫路人很喜欢,30年后还要来看望他,说明他对老人已很有感情。

  师:谁能体会到这种感情?读读看。

  (一生读。)

  师:交情好像一般,感情还不够深。哪个词语最能体现“我”对扫路人的敬重之情?

  生:“紧紧地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得越来越近

  了。

  师:两颗心*得越来越近了!你体会得多好呀!多深哪!愿意读一下给大家听听吗?

  (一生自读。)

  师:给你这一读,这回是“紧紧握住双手”喽!我觉得这句的“再”字你读得挺重的,为什么?

  生:“再”就是又一次的意思。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师:对!一个“紧紧”,一个“再”字,确实表达了作者对扫路人的敬意!还有吗?

  生: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一直伴随”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师:那么到底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请大家默读一下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自由读书,思考梳理问题。)

  师:谁来说说?

  生:(读)“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山。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已是暮色中了,说明天快要黑了,扫路人却要一级一级地扫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真是太累了,让人敬佩!

  生: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就连游客们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就说明石阶太长太高,还很危险,游客们都提心吊胆的,而这位老人每天都要在这里扫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我觉得老人的勇敢令人敬佩!

  生:我觉得老人之所以这样默默无闻地扫路,给游客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不图什么奖励,也不图什么表扬,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

  师:说得多好啊!一颗爱心!一颗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爱心!因为有了这颗火热的爱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觉得累;再危险的工作环境,他也不动摇;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他却怡然自乐。这真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扫路人!

  生:伟大的扫路人!

  生:令人惊叹、让人钦佩的扫路人!

  生:顶天立地的扫路人!

  (掌声响起。)

  师:好!顶天立地!这个词用得好!在书中这个词是写――

  生:天游峰的。

  师:“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指天游峰很巍峨很高大。

  生:从字面上看,就是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我觉得这是夸张,就是说天游峰很高,很有气势。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为什么说是“顶天立地的扫路人呢?”

  生:我想这是因为扫路人的精神太伟大了,他的精神顶天立地!(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品质太高贵了,让人敬仰!所以说他顶天立地!(掌声再度响起。)

  生:他的心灵太美好了,虽然年事已高,本该退休了,却还在这样为人们付出自己的辛劳。所以看着他,就像面对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一样。(热烈的掌声。)

  师:精彩啊!精彩!你们高水平的发言,同样的顶天立地!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顶天立地的扫路人。“我抬头望了望”,读――

  (学生深情地齐读第7节。)

  师:对于这一节,谁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倒抽了一口气”,就是说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师:他的解答你同意吗?

  生:我有点同意。

  师:就是说还有点不满意?

  生:我觉得既然是表示作者的惊讶。那为什么不说我不禁惊讶起来了呢?

  师:你又提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新问题!我请大家都来思考一下,如果换成“我不禁惊讶极了”或“我不禁惊呆了呢?”行不行?

  生:我觉得可以。因为意思都一样吗?而且又读得通顺。

  生:我认为不能换。虽然意思是一样,都是说作者很惊讶,但直接说出来了,反而没有“倒抽了一口气”给人的印象深。

  师:为什么“倒抽了一口气”印象就深?

  生:因为“倒抽了一口气”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一样!(掌声响起!)

  师: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说“惊讶”也可以,但看不见摸不着,不太好体会;说“倒抽了一口气”就形象化了,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说表示害怕,还可以说成“倒抽了一口冷气”,“吓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脊梁骨发麻”。我们要学习和运用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下面,我们再回到前面的大问题,扫路人还有哪些品质让人敬佩?大家再找找看。

  (学生自由快速地读课文。)

  生:(读)“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地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老人对陌生的游客这样热情,还为他沏茶,让人佩服!

  师:热情待客,心地善良!好人!你有个字音没读准。“沏”读第一声,“qī”,不读“qì”。来,读一遍,全班一齐读。“沏”是个生字,“彻底”的 “彻”双人旁换成“氵”就是“沏”。因为沏茶要用水来泡,所以就是“三点水”。能记住吗?来,在书上写一遍。

  师:我发现这一节里有一句话和我们刚才学的“倒抽了一口气”的表达方式一样。你们发现了吗?

  生:(读)“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这句话表面写茶香,人喝了心里热乎乎的,其实是写老人的热情像茶一样让人感到温暖。

  生:老人的热情,老人的友谊就像茶一样温暖着作者,他把友谊和热情传到了作者的心里。

  师:作者把老人的热情比作了热茶。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茶香,情更真!“一杯热茶”把老人的热情写活了!好!就顺着这个话题,大家再找找看,看文中还有没有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

  生:(读)“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就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作者把天游峰的 “险”形象地写了出来,它把石梯比作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风一吹就能断掉了的银丝,让人似乎真能看到这样一幅画,看到了它的“险”。

  师:谁能把这个危“险”的画面读出来?

  (指生试读,齐读。)

  师:我倒有个问题了,既然是写扫路人,作者为什么用了整整一段话来写天游峰的险?

  生:天游峰是扫路人工作的地方,写天游峰的险,就是突出了老人扫路的危险性。

  生:若随便在一个比较容易的地方打扫卫生,可能也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了。

  师:这对我们写文章有什么启发?

  生:看来写一个人不一定都从正面直接来写这个人,从侧面来描写这个人所在的环境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师:课文里有直接描写老人的吗?

  生:(读)“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我游兴未尽,……我循声迎了上去,……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我觉得这是一位非常朴素的老人。

  师:从哪里看出?

  生:因为他穿了一套褪色的衣服,说明衣服已穿了很多年了,已经很旧了;而且人是精瘦的,说明他生活条件也不好。

  师:生活条件好的人都得是胖子?(众笑。)

  生:不一定。

  师:再往深处想一想,从“褪色的衣服”、“精瘦”两个词还能体会到什么?可以讨论讨论。

  生:从“精瘦”可以看出,老人是在辛勤地劳动,因为整天劳动就不容易发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风吹日晒的也容易变瘦。(掌声。)

  生:“褪色的衣服”不但说明老人艰苦朴素,也看出这是老人长期在外劳动造成的,风吹日晒才会褪色的。

  生:老师,“运动鞋”也说明了老人是扫路人,穿运动鞋干起活来才能方便。

  师:可见,无论是“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话,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多么恰当!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来!我们继续走近这位老人。

  生:读“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师:注意!“瘦削”(xuē)不是“瘦削”(xiāo),读!再读!是“炯”(jiǒng),读!再读!是(yǒu)“黝黑”,不是“yōu”,读!再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又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的老人,因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有神身体肯定很好。

  师:你从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会读书,会思考。

  生: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为书上说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这是一位勤劳的老人。因为面色黝黑,说明他长期在外风吹日晒,“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样,也说明他不停地劳动着。

  师:谁来概括一下?

  生: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劳的老人。

  师:能用上四个字的词语吗?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勤劳善良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勤劳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精神矍铄的老人。(热烈的掌声。)

  师:我很奇怪,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儿写不是更省事吗?

  生:第一次描写是概括地写,第二次写得很详细。

  师:你说得没错!但为什么不放在一块呢?

  生:一口气写在一起太罗嗦了。

  师:是吗?

  生:在一块写也不是罗嗦。因为两段话加在一起字数也并不多。因为第一次写的是穿的衣服之类的,后面是写老人的脸和眼睛的。

  师:穿着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写?

  生:也不是。

  (学生面露难色,一时说不清楚。)

  师: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刚才有同学说了,第一次主要写了穿着,第二次却很细致地描写了老人的眼睛、眉毛、脸色。那这两次描写的内容能不能颠倒过来呢?再读读这两段话。

  (生自由读第3节和第8节。)

  生: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也不太在意。所以这时候只能从衣服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

  (掌声响起。)

  师:很有道理!接着说。

  生: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掌声再度响起。)

  师:噢,听你精彩的解说,我算明白了!大家都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这就叫会读书!不但要看仔细,还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三节,看看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自由读课文最后三节。)

  生:我发现课文最后一句的写法和前面“倒抽了一口气”的写法一样,也很形象。

  师:好!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师:谁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笑声怎么可能随着我回到住地呢?这笑声其实就是指老人的性格。

  师:什么性格?

  生: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

  师:“自信”应该能够理解吧,“豁达开朗”是什么意思?

  生:“豁达”就是很大方吧?

  师:有点*近了。联系整篇课文再想一想。

  生:“豁达”应该是大度吧?

  师:对!联系老人说一说。

  生:老人在那么危险的石阶上扫路,工作量那么大,那么累,已经退休了,可他一点都不在乎,不去计较。

  生:“豁达开朗”就是乐观。这么险,这么苦,他都不抱怨,默默地奉献着,而且说自己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还有花鸟作伴,自己舍不得走。没有乐观的精神,谁会这么做呢?(掌声响起。)

  师:精彩呀!还能从文中的哪句话里看出老人的豁达乐观?

  生:(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明明已经很累很辛苦了,他却这样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像游山玩水一样。说明他对工作很满意,很快乐,很乐观。

  师:正因为老人有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我想到了这样几句话:知足者常乐!(板书。)还有一句是一个工厂的宣传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我想,大家肯定也有很多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好吗?

  (生写感受。)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

  生: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生: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懂得了:人不能太计较自己的得失,不要老是抱怨什么,而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好好工作。

  生:学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想起了一句话:对于一个不满足的人,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生:既来之,则安之!

  生:自信快乐生活,踏踏实实做人。

  生:乐观一些,生活永远都会对你微笑!

听张忠诚的课《天游峰的扫路人》 篇11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体会天游峰扫路人热爱大自然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3. 学习老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进入文本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根据回答板书)

  二、品读课文、理解文本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学

  (1)、自读课文,用“-----”画出描写天游峰的语句,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用“ ”画出描写扫路人的语句,反复品读,说说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2、全班交流(天游峰)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理解“一根银丝”(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这句话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天游峰石梯的陡峭和攀登的困难)

  理解比喻句、飘飘悠悠

  出示天游峰的图片课件,直观感受其险。

  天游峰是如此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峻来吗?作者登上顶峰时又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中体现吗?

  (2)、指名读第7自然段

  出示有关重点句子: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1)抓住“顶天立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这些词句,体会天游峰很高。这么高的天游峰一天要扫两次,应该是很累的。谁能把天游峰的“高”读出来呢?

  (2)理解顶天立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从这些词语中体会游客们登山很累。指导朗读

  3.全班交流。(扫路人)

  ▲“我循声迎了上去……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1)抓住“精瘦”体会老人的勤劳,抓住“褪色”体会老人的节俭。

  (2)指导朗读。

  ▲“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1)抓住“瘦削”“黝黑”体会老人的勤劳。

  (2)抓住“慈善”体会老人的慈祥、善良。

  (3)“炯炯有神”说明这位老人眼睛很亮,很有精神。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老人有精神。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1)抓住“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体会老人很勤劳,对自己的工作很负责任。

  (2)抓住“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体会老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3)抓住“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体会老人的豁达、乐观。

  (4)指导朗读。

  小结:是呀,这位老人把工作看作是一种锻炼,一种责任,一种享受。这就是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过渡:面对如此辛苦的工作,老人却说不累,可见老人的确非常豁达、乐观。

  ▲“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1)抓住“我能舍得走吗?”这句话体会老人对天游峰的深情。指导朗读。

  (2)小结:老人离不开的是雪花泉的水、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清爽的空气和与他作伴的花鸟。在我们看来,老人的生活其实是很清苦的,但老人却以苦为乐,舍不得离开。这也是一种豁达、开朗。

  ▲“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

  (1)“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抓住这句话体会老人的自信和豁达。

  (2)学生交流老人自信、豁达的原因。(①锻炼;②环境好;③心情好、自信、乐观)

  ▲“30年后,我再来看您!”

  意思是(老人这么开朗,一定会长寿的)

  ▲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意思是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老人豁达的生活态度影响了我。

  小结: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有了这些前提,我们相信老人肯定能长寿。老人虽然七十多岁了,但他对未来依然充满希望,这更是一种自信、豁达。

  同学们,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一个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你们说,这样的人他普通吗?对呀,他看似普通,实际上却不普通。他那种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不仅感染了作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三、书写名言。超越文本

  1.引导学生将自己读文后的感受,提炼成一句话写出来,并写上自己的名字。

  2.教师巡视,学生交流。

  …人的一生要充满笑声和快乐,这才是完美的一生。

  (2)大自然是心灵的老师,没有大自然,就没有生命存在。

  (3)世界上最伟大的是精神。

  (4)人要相信自己,坚定的信心会使一个平凡的人变成名人。

  (5)生命在于运动。

  四、拓展想象,延续文本

  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30年后,老人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学习文中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续写30年后相见的情景。

听张忠诚的课《天游峰的扫路人》 篇1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感悟作者对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敬佩之情。

  2、读写结合,迁移训练,指导学生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课文第3节至第12节的内容,如何指导学生很好地朗读,并体会作者内心的敬佩之情。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完成“写”的迁移训练。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

  从“天游峰”入手,抓住一个“险”字指导学生朗读。

  二、分析课文。

  由“峰”到“人”,在朗读训练中完成对天游峰扫路人的清晰认识,体会作者内心的敬佩之情。

  1、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这个扫路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2、抓住作者对人物外貌的两次描写,在比较中,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⑴学生读两次外貌描写。

  ⑵启发提问:从这两次外貌描写上,你觉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⑶思考:两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不同?

  ⑷是什么原因让作者“仔细”打量这个扫路人的?

  ⑸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①读出“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的语气。

  ②抓住“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在朗读中感悟作者对扫路人的佩服。

  3、指导读好第10节,深化对扫路人的认识。

  通过反复读书,感悟“悠然”的含义。并在读、悟后,认识到作者对扫路人的敬佩。

  4、齐读11、12节。

  三、读写结合,迁移训练。

  回到住地的作者,对偶然相遇的扫路老人念念不忘,他会在心里叨念些什么呢?

  1、相互议一议。

  2、个别发言、交流。

  3、写写。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听张忠诚的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精选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