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案及反思(精选13篇)
《自然之道》教案及反思 篇1
《自然之道》执教教案
教学目标:
1. 深入学习海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学习懂得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就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自然之道》。[ppt]
二、复习:
1、出示词语(齐读)。[ppt]
2、回顾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我们发现了什么?(指名说)
三、研读课文,感悟“蠢事”:
【教学策略】找准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读、划、批注。语文课要精讲多练,要化繁为简,突出主干,凸显主体。要把握主线,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 “读划批注”,关键是找准好话题,即对文本的切入。
【教学验证步骤】
1、为什么我们的初衷与结果背道而驰?请你们默读3至5自然段,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①[ppt]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结合课文简单地讲一讲这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指名说)
②导语:随着你的讲述,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片沙滩上,看见了幼龟出洞的那一幕。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内进行有针对性地阅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仔细揣摩文本,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指名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文本,并且在划划、圈圈、练练、注注中产生体验,获得言语的感受、理解、表达、积累。
【教学验证步骤】
2、研读第三自然段:[ppt]
①谁愿意读?其他同学找一找,圈一圈描写幼龟的动作的词语。
②读一读这些动词。
③好一只聪明的幼龟,它可不像螃蟹一样横冲直撞。“欲出又止”?它的出是为了什么?那么止呢?有一个词语的意思跟它接近,找找!小绿龟的欲出又止,小绿龟的踌躇不前,完全是有道理的,学生读:“一只……”
④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3、研读第四自然段: [ppt]
师: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生物学向导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同学们在课文的第4小节,去找找,去划划!
① 我和同伴的态度是怎样的呢?(焦急) 指导齐读。
②我们焦急万分!而向导呢?(若无其事)
理解“若无其事”―→指名读向导说的话―→理解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
③师生合作演一演同伴们呼喊的场面。
④面对大家救龟心切的心情,向导妥协了吗?
⑤分角色朗读。
4、研读第5自然段: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努力下,小幼龟得救了,但是,老师要想告诉大家的是,故事到这还没有结束, 请大家望下看,静静的看,默默的读!
①此刻,我们明白了,意识到了什么? [ppt]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②我们是怎么明白的?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了什么?
③这些幼龟怎么会全跑出来了呀?你能找到原因吗?( )
④正因为如此,作者才没有说我们干了一件蠢事,而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教学策略】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有效批注。
【教学验证步骤】
四、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观察课文插图。[ppt]
2、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自由读这三个自然段。
①我们通常把好人好事挂在嘴边,好心一定能做成好事吗?(不一定)
[ppt] “天啊!”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谁能读好?注意:标点符号,不是真正问问题,而是发出感叹!
再读!当我们发现真相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向导第一个发起补救措施。
②[ppt]我们的向导赶紧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多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读一读,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向导以及我们着急的心情?再读。
③当听着食肉鸟欢乐的叫声,此时此刻,我、同伴们、向导心情怎样呢?
[ppt]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不会受到伤害。”
在人群中,向导的心情尤为沉重,哪个词体现得最明显?
那好,带着你悲痛沉重的心情读一读。
3、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们,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请你把得到的启示写下来。待会儿,再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回归课题。。
②朗读全文。
【教学策略】拓宽阅读运用面,延伸课外积累运用。
【教学验证步骤】
五、拓展延伸:
1、拓展:课外大家可以去找这样的故事来阅读,然后再读书交流。
2、延伸: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跟同桌交流。
板书设计: 自然之道
遵循 违背
保护 伤害
小海龟
【自我反思】
《自然之道》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本文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根据新课程所提倡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核心理念,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一、抓住文本切入点。以上教学环节,就是通过抓住一句重点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进行研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通过人物言行对比、换位思考、留白想像、抓重点词等方法,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采用师生合作演一演当时的场面,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由点到面,明白一个“自然之道不可违”的道理。
二、重点词句的理解。其中向导的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若无其事”的意思,再来体会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那么到底是哪样的呢?初步体会向导说这番话的意思。当课文学到后面(向导和作者以及同伴们奋力拯救幼龟),引领学生带着震惊与深深地自责再回读向导说的话,相信此时学生的感悟会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想象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我让学生想像: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根据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小结并进行拓展延伸,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
《自然之道》教案及反思 篇2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之一
第四届“东兴杯”教学大赛已经落下帷幕,回想自己历经说课、初赛、决赛的过程,无一例外都使我收获很多,受益匪浅,从心底有这样的感受:感谢“东兴杯”,感谢这次不同以往的教学大赛。
《自然之道》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现对自己本课教学设计评析如下:
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自己力图合理利用教材和层层深入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学过程中力图使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得以整体落实,因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体会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然之道的含义。
⑵ 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
⑶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⑵ 体会文中重点词语,感受自然之道的含义。
⑶ 通过对文本空白处的想象,使自己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一、由情景进入文本
为了突出重点,充分展开学生的自主探究,从根本上摆脱冗长的情节分析和烦琐的提问应答。我从谈话导入:
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结伴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那我们在岛上都看到什么情景了?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并随机板书:
嘲鸫 幼龟 救 食肉鸟 群龟
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我们”在岛上都看到什么情景。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语言文字的感悟
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以及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的方式方法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整体感知和领悟。其中“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整体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其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课文中有这样一段: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到:“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其中向导的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理解“若无其事”的词义入手,进而体会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是哪样的呢?初步体会向导说这番话的意思。当课文学习到后面的内容,即向导和作者以及同伴们奋力拯救幼龟后,带着震惊与深深地自责再回读向导说的话,相信此时学生的感悟会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学习到课文第7自然段时,在统领问题“面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我和同伴以及向导有是怎样表现的?”提出后,学生很自然地就进入到“我们奋力拯救幼龟”的情景中去,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摘”、“抓”、 “放”、“奔”“奔跑”等一系列动词,随后又运用对比句,即:
我们的向导赶紧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几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我们的向导摘下棒球帽,抓起十几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引导学生理解“我们”当时那种万分焦急的心情,为学生想象做好铺垫。
三、想象能力的培养
文本有限而想象无限,许多文本会留下较多的空白,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文本”的“留白”而展开想象的超文本阅读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课文的第7自然段中有这样的内容:
“天啊!”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用想象拓展课文的:在播放一段成群结队的幼龟从巢穴爬出的视频后,画面定格在众多幼龟爬向大海,这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接下来,我们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学生成功地对文本进行补充,使得群鸟叼食龟群的画面在学生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更让人感受到违背自然规律带来的恶果是无法弥补的。从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课文的空白处成了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实现了对文本的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要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之二
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感缺失太多。反思教学,诸多感触涌上心头,其突出者有三: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这是我在这节课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通过观察估算了一下,在这节课中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是什么原因呢?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二是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很有好处。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强调的就是读。这节课中,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教师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三是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生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的进取心,激励学生的求知欲。评价犹如催生剂,给学生以力量,给学生以风貌,给学生以健全完美的人格。我明于心而未能明于行。今作如此反思,意在矫正自我,改进教学,使教学日臻完善。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之三
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制定一个合适的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能取得你想要的教学效果。因此每上一节课前,我都努力做到心中首先明了这堂课要让学生学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地上课。我教《自然之道》前,把感悟“自然之道”,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定为了基本学习目标之一。在具体目标实施上,我是这样做的:
1、上课开始,我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找出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主线感悟情与理的冲突,以达到对自然之道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的这种想法。
2、向导极不情愿的抓起那只……我就抓“极不情愿”解读向导为主线,引导学生辨析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冲突时应该怎么选择才是正确的。
3、“蠢”不只是该不该救的问题,还有怎么救的问题。要么不救,要么选择正确的方式救。不救,绿龟会有自己的自保方式,我们遵守这个“自然之道”,它们或许不会受到更大的伤害,食肉鸟也自能按弱肉强食的原则觅食;如果救,也得要看清情况,了解清楚规则,顺应“自然之道”,选择正确的方法。我们不是不能改变事实,而是要依照规则改变。每一个教学目标都制定清楚,在自己心理形成一定的框架,上课的时候就能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有重点有难点的进行教学了。课堂上,学生兴奋,老师激qing,这样的上课真的是件乐事。
《自然之道》教案及反思 篇3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
其实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并没有理好思路,不是我没有去备课,在上周六时,读着课文,我没有思路,没有找到切入点,尽管我也上网搜索了别人的教学设计,可是觉得并不满意。也不是觉得他们的设计糟糕或者吹捧自己,而是觉得他们的设计并适合自己的教学,或不适合自己的班级。
周日晚上,我再读课文,说来好笑,我的床头就放着自己的教学课本,睡觉前读读,寻找一些灵感。“勤能补拙”,因为有时无法给备课留太多的时间,于是就这样来弥补。
还是理一下头绪吧,即使什么都没有,就带着孩子去读一读课文,说一说感想,只要思从文中来,想从文中来,那么总能吸收语言,感悟文本。
释题入手
《自然之道》,那么先解决课题吧。课始,我说:“孩子们,放眼我们周围,自然界一切变得奇妙。你们有否觉察?”他们说了现在春季的动物、植物的特点。
“是呀,春暖花开,燕子归来,这是自然现象,也是自然――(学生齐答:之道),那么你们能明白自然之道是什么吗?”
“本来就是这样的。”“必须这样存在的。”“原由的规律。”
他们能意会了,我想在课后再让他们说说还有什么现象也是自然之道,那么他们就会领悟了。
初读置疑
我对孩子们的读书很放心,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他的困难也不在朗读上,最困难的一个也能在我上课前就将课文读熟的。但是这课的字词有些麻烦。解决“拦路虎”,他们也应该没有问题。
有时,我布置:自己将课文读读,想想你在预习中碰到了哪些困难?有什么问题?好了,与同桌一起交流字词。
他们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我到那几个孩子身边去,不过他们的同桌已在提示他们了。
然后,朗读课文,我觉得第一课时先保证读书的时间,不管怎样,只有将书读好,才能进行其他学习。
读完课文,我让孩子们将他们的疑问在小组内解决,还不会的提出,在全班同学中交流。这样,字词方面就比较少,有些也可以在结合课文学习进行理解。
释疑学习
小组学习好了后,我请小组长将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除了几个是一些“豆芽为什么会长出叶子“这样无聊的问题,有两个问题我让学生讨论交流。
问题一:向导知道“自然之道”,为什么要抱起那只幼龟想大海走去?
问题二:向导既然知道这是一只“侦察兵”,为什么不干脆将这只幼龟重新赶回巢穴。这样后面的幼龟就不会出来了。
问题一我在上课之前考虑过,本来就决定让孩子们自己去讨论解决的,主要的是我心里也有底,这样才能引导他们。
孩子们的讨论也比较深入:
看法一:向导是知道这是“自然之道”,但他的同伴们不知道,反过来指责他,为了让他们见识一下这样的规律,所以就这样顺他们的意思去做了。
师:对呀,他们本来就是来见识幼龟是怎样爬向大海的,现在就让他们看看这中间的挫折吧。
看法二:向导被指责“是见死不救的人”,在面子上觉得过不去,就抱着幼龟朝大海走去了。
师:人的面子有时真是害人。
看法三:他们这样自作聪明,就让他们看看这样的后果吧,破坏自然规律就没有好结果。
师:你的想法有总结作用了。
……
最后,我还是根据“向导若无其事地说‘叼就叼吧,自然之道’”这句话来理解,不过也觉得这样都有道理。
可是针对问题二:我没想过,让他们讨论,他们也觉得是向导考虑不周,要不可以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我只能说:我们下课后再想想吧,可能是向导没有我们小孩子聪明。
今天继续上第二课时,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好的方法。学习完了课文,我就拓展12课的《大自然的启示》来学习了一个章节。
后续:这样的课文,我真的还是有些问题,主要是自己备课的不足,可能太粗糙了。这单元是说明性的文章,那天看了二月兰的有关说明文的教学反思,我也仔细琢磨了一回,我的悟性不怎么样,让他山之石也攻不了玉。
不知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朋朋救命呀!
《自然之道》教案及反思 篇4
这节课第一、二课时全部上完、评完、讨论完之后,我做出以下总结和反思。
两个课时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在设计的条理上都还清楚。只是一到课堂上,现场生成的问题我没有做出恰当的处理,导致条理不清。这应该是因为经验不足和机智不够。也正是因为经验的不足我敢放手学生,总是牵着学生,希望学生按照我设计的步骤按部就班。这样越害怕就越不敢放手,越不放手,就越不会放手,岂不成了恶性循环。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这样没有魄力去尝试放手,岂不是故步自封。主任建议我多看名师的课堂实录,用他山之玉,攻我这块石头。我定听从教诲,付诸行动。
自己在上课时还存在一些不好的习惯。一方面,学生回答问题时,自己比学生还急,总想强学生的话,替学生说,代学生总结。其实想想就算换成我们,针对一个问题也不太可能在一时之间就组织好语言,说得头头是道,要允许学生思考。另外,存在说半句话让学生接话的现象,看似实在启发学生,其实并不是那回事。
主任建议讲过一节课之后要从这四方面反思:有什么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怎样解决;下次遇到一类的问题怎么办。这样勤反思,勤思考,勤总结规律,才能积累经验。
就本课第二课时,我没有抓住几个训练语言的重点,和文章的写作方法(几处对比),学生读书也不充分。其实这些训练点也都是学生理解“愚不可及”的关键,语言的训练完全也是为理解课文做准备的。训练之后必不可少的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这也是学生感悟文本的一种重要途径。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我总结如下:
1、在出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个切入点时。可以设计通过改句子让学生对比,做一个语言的训练,并为学生理解“愚不可及”做铺垫。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愚蠢到极点了)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蠢事已经说明了事情是错误的,在前面再加一个“愚不可及”更是说明我们现在的后悔和自责。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来读读这句话。
2、预设和生成
在让学生找“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时候,学生直接找到了第五自然段中的“愚不可及”的理由,我可以追问:“这是我们的做法吗?”这样学生自然的就会向前两段的做法中去找了。
3、深挖语言训练
学生在第四自然段中找“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可以抓住向导的“若无其事、及不情愿、冷淡”与我们的“紧张、焦急、呼喊”,两者的态度作对比,让学生充分体会我们的愚不可及。
(1)学生找到“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2)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向导的态度是什么样的?还能从那句话看出来向导的态度你?“及不情愿、冷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3)那我和同伴看到嘲鸫在啄幼龟,企图把他拉到沙滩时,我们的态度是怎样的?“紧张、焦急、呼喊”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
(4)对比:出示向导和我们的态度,对比
请同学们对比向导和我们的态度,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有感情朗读第四段,我们来感受他们态度的不同和我们的愚不可及。
(5)此段讲完之后,出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学生读,加深理解。
4、第五自然段
在学生找到我们“愚不可及”的理由时,让学生读理由,加深理解。
5、在学生学习我们的“愚不可及”带来的后果时,可训练学生想象说话:“此时我们看到这样严重的后果之后,我和同伴这些游客会想些什么?向导又会想些什么?
6、在学习最后一段第一句时,可以在“欢乐”与“颓丧”之间,“食肉鸟”和“幼龟 ”之间,“食肉鸟的欢乐”与“我们低着头”做一个对比,突出我们的愚不可及。
7、最后在学生说结尾启示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在那之后,每次和别人说起那件事,我都禁不住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学生就不会仅仅局限于说自然规律那些套话了,也可以就对本文的感受谈谈。
总之,对文本首先要做到自己心里明白,才能引导学生,让学生学清楚。明白文本了,也就能容易的找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的切入点,才能在学生和学习目标之间架起最坚实的桥梁。多方面预设学生了,才能大胆放手而又不乱了阵脚。
《自然之道》教案及反思 篇5
课堂是以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关系随时在转换。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为圆满完成自己的教学过程而抢时间,赶教材,生硬施教而少有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生动性,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这样将无法达到主体地位和愉快发展。
老师要上好课,认真精心设计问题,绝对是教学的`必要手段。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理念却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随机渗透与体现。在教学《自然之道》一文时,我通过多种形式,充分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抓住课文中的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品味,感悟语文语言。
同时注重体验,如表情体验,情境体验,朗读体验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的同时,有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所在。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本课时,我安排学生自由读,合作读,齐读,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让学生人人都有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学生在课堂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体验成功,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意识。这样用多种学习方式,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在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自然之道》教案及反思 篇6
一、故事导入
1.师讲故事《凯巴伯森林的狼和鹿》
师: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很想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繁殖得更多一些。他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枪声在森林中震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经过25年的猎捕,有六千多只狼先后毙命。森林中其他以鹿为捕食对象的野兽(如豹子)也被猎杀了很多。
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生1:鹿会大量繁殖。
生2:鹿会饿死。
师:(接着讲故事)得到特别保护的鹿成了凯巴伯森林中的“宠儿”。在这个“自由王国”中,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繁育,自由自在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很快,森林中的鹿增多了,总数超过了十万只。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了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灾难终于降临到鹿群头上。先是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着又是疾病流行,无数只鹿消失了踪影。两年之后,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到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师:听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鹿的大量繁殖,食物链被破坏,鹿也难以生存。
生2:狼也是森林的保护者。
生3:人不能破坏大自然。
师:这的确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在我们的课本中,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23课――自然之道。
2.师板书课题。
过渡:同学们要用一双慧眼先把这个故事找出来。 请看活动一――
二、明白一个道理
【一】活动一:身临其境看故事――勾画
1.课件出示:
活动一:身临其境看故事――勾画
默读3―8自然段,把描写幼龟和食肉鸟的语句用横线画下来。可以和同桌轻声交流。
例如:“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2.(师提出学习要求)生读书勾画。
3.汇报交流。
①(几名学生汇报文中3――8自然段的符合要求的语句。)
②课件出示: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鹰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向导极不情愿地捧起那只小龟,把它送往大海。那只嘲鹰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向导捧走幼龟不久,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鱼贯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他们可以饱餐一顿了。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鹰、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③师:同学们很快就把这个故事从课文中提炼了出来,很好。
4.朗读故事,加深理解。
① 师:请同学们一起把这个故事完整的读一遍。
(生齐读)
② 师:用你擅长的方式,再读故事,边读边想像它的两个场景。可以用简洁的词 句,记下瞬间的感受。
(生自读感悟、批注。)
过渡:相信每个同学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都有独特的体验,下面就给你一个表达的机会。
【二】活动二:跳出情境话故事――评说
(一)场景一
1.课件出示:
跳出情境话故事――评说
这个故事描写了两个场景,请你再阅读每个场景,按要求进行评说。
场景一: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鹰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向导极不情愿地捧起那只小龟,把它送往大海。那只嘲鹰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用一个词评说幼龟、肉食鸟、我和同伴、向导或此场景,并说明用这个词语的理由。
例如:暖意融融(评说场景)
在一只幼龟将被嘲鹰叼走的紧急时刻,人们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小生命得救了!多么温馨的画面呀!
2.(明确学习要求)生边读边思考
3.汇报交流,师生对话
师:按要求说一说自己的读书感受吧――
生1:有惊无险(评价幼龟)
在幼龟即将成为嘲鹰口中之食的时候,却被向导救走了。
生2:谨慎聪明(评价幼龟)
因为他们派出了一只侦察兵,用来保护龟群。
生3:弱肉强食(评价场面)嘲鹰啄食幼龟,而幼龟毫无反抗之力
生4:救死扶伤(评价”我”和同伴)
因为在幼龟就要成为将要成为嘲鹰的口中之食使,我们即使伸出了援助之手
生5:垂头丧气(评价嘲鹰)
因为在它将要叼到幼龟时,却被人们救走了
生6:博学多才(评价向导)
因为我从极不情愿着个词知道,向导能预料到救了着只幼龟的后果。
师:同学们从各个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很好。接着评说第二个场景――
(二)场景二
1.课件出示:
场景二:向导捧走幼龟不久,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鱼贯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他们可以饱餐一顿了。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鹰、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用一个词语评说幼龟、肉食鸟、我和同伴、向导、此场景或者这个故事,并说明用这个词语的理由。
例如:(1)命运悲惨(评价遇难幼龟)
“侦察兵”已安全抵达大海,按惯例群龟也会一帆风顺,谁料想这是人为的假信息,真是死的冤枉呀!
(2)愚不可及(评价我和同伴)
自以为自己是强势群体,可以保护弱小,而随意改变幼龟的命运,却不知违反了自然法则,会使幼龟受到更大伤害。
2. (明确学习要求)生边读边思考
3.汇报交流,师生对话
生1:好心办坏事(评说我们)
因为我们本想救幼龟,却没有料到,因为发出错误的信息,造成更多的海龟遇难。
生2:满心欢喜(评价肉食鸟)
因为这只肉食鸟丢失了一只海龟,却吃到更多的海龟,填饱了肚子。
生3:愚不可及(评价肉食鸟)
因为如果这只肉食鸟放过第一只幼龟的话,就会有无数的幼龟涌上沙滩,这样肉食鸟就能吃到更多的幼龟
师:其他同学想根据这位同学的发言说点什么。
生4:这只肉食鸟不知道这只幼龟是侦察兵,
生5:这只肉食鸟很饿,看见幼龟就急不可待的冲上去。
生6:肉食鸟叼这只幼龟是本能的反应
生7:如果肉食鸟有这样的智慧,海龟就没有生存的余地了,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
生8:如果肉食鸟有这样的智慧就会破坏食物链
师:刚才着位同学的发言一时激起千层浪,给我们带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现在请你们继续站在自己选择的角度自由评说。
生9:后悔莫及(评价向导)
我从文中“向导赶紧摘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几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这句话知道向导很后悔,想补救自己的过失。
生10:吉星高照(评价肉食鸟)
因为肉食鸟虽然失去了一只幼龟,却得到了成千上万的幼龟。
生11:血流成河(评价场面)
数十只幼龟成了肉食鸟的口中之食,血淋淋的场面很是悲惨
生12:悔恨至极(评价“我们”)
因为是我们的过失造成了幼龟的悲惨命运。
师:.同学们用了很多词来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老师听了感觉受益匪浅,在课前老师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想到了一些词,一起来看看,希望对你们也有所启发。
(三)课件出示(师总结的评说词):生齐读,感悟。
过渡:两个场景,对比鲜明,令人深思,发人深省,不单是作者,每一位见了此景,读了此文的人,都会心潮涌动。
【三】活动三:换种心境思道理――表达
1.课件出示:
活动三:换种心境思道理――表达
请把自己的感受以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二选一):
自然之道,奥妙无穷,我不由得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是:一个故事、一部电影、一则新闻、一本书、一种现象等)
自然之道,神秘莫测,我深深的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师举例)课件出示:
自然之道,奥妙无穷,我深深的感到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自然之道,奥妙无穷,我不由得想到《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3.生思考交流
生1:自然之道,奥妙无穷,我深深的感受到:如果我们随意地破坏自然界的任何一种生物,将会改变自然界的规律,给人类带来灾难。
生2:自然之道,奥妙无穷,我深深的感到: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我们人类不应该干涉,看似保护的行为,可能会适得其反。
生3:自然之道,奥妙无穷,我深深的感到:人往往会因为错误的善心,错误的思想而蒙蔽双眼。
生4:自然之道,奥妙无穷,我不由的想到《拔苗助长》的故事。
生5:自然之道,奥妙无穷,我深深的感到:凡事都有两面性。
师:能具体说一下两面性吗?
生5:人们本来想救了幼龟,谁料救助行为导致的结果是让更多的幼龟丧命。
师:这位同学刚才提到两面性,谁想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下看法?
生7:人类干涉自然的行为的结果,可能有对它们有利的一面,也可能有对它们有害的一面。
师:是呀,因此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要先权衡利弊,再谨慎的采取行动。大自然中的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作决定、乱指挥。
生8:自然之道,奥妙无穷,我深深的感到: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看似善举的行为,可能是最残酷的伤害。
过渡:自然之道,奥妙无穷,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就提出了“自然之道”的思想。
4.课件出示
学习链接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著有《道德经》。他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
老子的自然之道,最重要的灵魂,就是要尊重自然,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对自然世界本身的活力信任,对自然的潜能信任。追随自然之道就是要打破社会习俗、传统规范等条条框框的障碍,让自然的潜能发挥出来。
①师:(指名读学习链接的内容)
②师边说(也就是说,老子提倡:人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法则:要信任自然,相信自然的潜能。)边板书(尊重自然 遵循自然法则)
过渡:通过刚才的三个学习活动,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法。本文在表达上很有艺术性。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些探讨――
三、体会两种方法
【一】铺垫的艺术
1.课件出示:
活动四:回过头来学方法――赏析
(一)制作名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2.师:快速浏览课文,将名片补充完整。
生完成,汇报如下:
据第一、二自然段内容制作
3. 师:请同学们根据此名片的内容,谈谈第二自然段的必要性。
生:第二自然段起到铺垫的作用,对后文很重要。
【二】结尾的艺术
1.课件出示:
活动四:回过头来学方法――赏析
(二)对比赏析
本文结尾: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原文结尾:大家垂头丧气地沿着沙滩缓缓而行。这帮过于富有人情味的人此时变得沉默了,这肃静包含着一种沉思。
你觉得哪个好?说出理由。
2.(生齐读两个结尾)
3.师: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1:我认为本文结尾比较好,因为它可以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生2:我也认为本文结尾比较好,因为它能适用于同一类文章。
生3:我喜欢原文的结尾。因为它能引起人们的深思,让人有想象的空间。
生4:我认为这两个结尾各有千秋:本文的结尾让人一读就能明白这个故事所讲的道理;原文的结尾中有一些很重要的词,如沉默、肃静、沉思,让人读后,感同身受!促使人们去思考。
师:是呀,两种结尾,各有千秋,本文结尾为人们敲响了警钟,突出了文章中心,点名了文章主旨;原文结尾则与文章浑然一体,引人深思,很有味道。同学们在习作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结尾艺术。
四、小结
课件出示:
活动小结
勾画
评说 明白一个道理
表达
赏析 体会两种方法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了三个活动(勾画、评说、表达)锻炼了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理解了“自然之道”,又通过一个活动(赏析)体会了两种“作文之道”,希望同学们能“解道”在课上,“循道”在课下。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东 升 三 小 翟涛 红
教学大赛已经落下帷幕,回想自己从备课到上课的过程,觉得受益匪浅。在细读文本、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我力图践行“生本”课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自然之道》是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这堂课的教学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我认为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可取之处。
【一】活动设计扎实有效
在尽自己最大能力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将自己所了解到的“点”重新组合,设计为两大块:
一、“明白一个道理”(设计了三个层层深入的活动:“身临其境看故事――勾画”;“跳出情境话故事――评说”;“换种心境思道理――表达”。)
在课堂上,“评说”活动(用一个词语评说幼龟、肉食鸟、我和同伴、向导、此场景或者这个故事,并说明用这个词语的理由。)精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合理利用教材、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们大胆发言,相互交流,各抒己见,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引发学生阅读、思考、探究、表达。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表达” 活动{请把自己的感受以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①自然之道,奥妙无穷,我不由得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是:一个故事、一部电影、一则新闻、一本书、一种现象等)②自然之道,神秘莫测,我深深的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句式看似局限,实则给了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能有效地拓展、深化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二、“体会两种方法”(设计了一个活动:“回过头来学方法――赏析”)
在课堂上,“赏析” 活动(①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太平洋幼龟的名片,进而谈谈第二自然段的必要性②对比本文结尾和原文结尾,你觉得哪个好?说出理由)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思考、比较、争论,去体会、领悟 “铺垫的艺术”和“结尾的艺术”,印象深刻,为其日后在习作中恰当的运用打下了基础。
【二】学生活动充分有效
注重“生本“课堂,我把设计的开放性问题提出来后,把课堂的时间充分留给了学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保障,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交流,去碰撞。课堂上不乏生成性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学习收益大。
当然,一节课上下来,也感觉有很多的遗憾:
1、课堂机智不够。(如:①学生发言声音小,没有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②没能很好的兼顾学生的充分发言与自己的教学预设的进行,以至于漏掉了一个很好的拓展内容――学习链接“老子的自然之道”,并导致板书不完整。③听出了学生朗读中的一个错误,竟神使鬼差的没有纠正。)这些低级的错误,时刻为我敲响警钟。
2、学生的朗读不充分(对此仍有困惑)。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想,有收获、有遗憾,才有不断地提高。经过这堂课的锤炼,我在的教学之路上又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自然之道》教案及反思 篇7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构进行教学。课后,我和本教研组的老师一起认真进行了评课总结。静心思考,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找出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主线感悟情与理的冲突,以达到对自然之道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的这种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感情朗读、对比体验换位思考等过程,理解文章内容。力求在课堂上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一、成功之处
在这堂课的教学进程中,我曾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与“我”同忧、同喜、同悲、同乐。听着学生们一句句如同真实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读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证实了这种想象教学也是一种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实效。其次,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一组组鲜活的可视可感的画面,让学生的视野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语言符号。当这些活动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跳跃时,学生对词语的意思,对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其三,紧扣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去把握人物的感情变化,感悟自然之道。
二、改进之处
第一、教师在设计时,零碎的问题太多,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应该紧扣中心设疑,引发学生思考、阅读、探究、争论。第二,朗读显得单薄。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教师应运用情景渲染,示范朗读和引导学生联想、想象等手段,促使学生领悟课文情感,生成内在语,激发朗读兴趣,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读得不充分,不能透彻理解文本内容,使教学显得不厚重。第三,教师把握课堂不够灵活。刚上课不久,有一个学生提出质疑:向导明知把幼龟的侦察兵放入大海会使众多幼龟受到伤害,为什么不把它再放回龟巢呢?这个问题我只从表象向学生解答,因为刚刚学习文章,只待学习后学生有了较深的理解,再揭示其含义。因时间紧迫,学后忽略了这个问题,没有向学生揭示深意,虽然这堂课的目标可能是完成了,大部分同学也对于最后感悟的结论自己可以体会到,但总觉得学生学习不够深刻。
今作如上反思,意在改进教学,今后我会认真研读文本,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日臻完善。
《自然之道》教案及反思 篇8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是一篇叙事性哲理故事。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要从事件中感悟其道理就是一件不易的事。
在众多的网络教学案例中,教者大多是以事情的发展顺序(即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来呈现教学。我也曾以此为教路指导过学生亲触文本。但学生对此学习思路不是很清晰,大多是由教师牵着走,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发挥,对文本所呈现的自然之象难以形成链条。因此,此次的教学,我从单元主体(感悟自然)入手,引领学生去探寻自然之道,形成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是了解自然(幼龟的生活规律);二是探寻自然之道(人类是如何违背规律,也就是自然之道)。
教学从课题所涉及的自然之物是什么?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这一自然之物的?学生在自读中能找到九句描写幼龟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细读这九句话,思考:从这九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形体特点,繁殖规律,活动方式。……)在形体特点中感受幼儿龟的弱小,在繁殖规律中感受幼龟的庞大家族;在活动中感受幼儿龟的谨慎;在结局中感受生存的恶劣,引发质疑。这此都是海龟的自然之象。
在感悟“自然之道”课中,从我们此次科考的目的入手,观察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发现幼龟——抱龟入海——群鸟食龟——抢救群龟”),内心的感受变化(紧张——震惊——悲叹),层层剥笋般地解读质问,制造教学冲突。学生在探寻地过程中感悟了自然之道。
整个教学过程清晰自然,或品读,或感悟,或想象,课堂教学效果如预期的精彩。但在教学之后,与一名师交流,交谈感受,他否定了我的教学设计。这是叙事性哲理故事,要让学生感受完整地故事起因,经过,结果。试想,我的这种教学看起来教路清晰,其实有点在支解文本,是名副其实的阅读分析,与当前的课改理念相背。
《自然之道》教案及反思 篇9
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一、由情景进入文本
为了突出重点,充分展开学生的自主探究,从根本上摆脱冗长的情节分析和烦琐的提问应答。我从谈话导入: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结伴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那我们在岛上都看到什么情景了?
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我们”在岛上都看到什么情景。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语言文字的感悟
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以及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的方式方法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整体感知和领悟。其中“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整体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其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用想象拓展课文的:在播放一段成群结队的幼龟从巢穴爬出的视频后,画面定格在众多幼龟爬向大海,这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接下来,我们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学生成功地对文本进行补充,使得群鸟叼食龟群的画面在学生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更让人感受到违背自然规律带来的恶果是无法弥补的。从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课文的空白处成了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实现了对文本的更深刻的认识。
《自然之道》教案及反思 篇10
9《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制定一个合适的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能取得你想要的教学效果。因此每上一节课前,我都努力做到心中首先明了这堂课要让学生学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地上课。我教《自然之道》前,把感悟“自然之道”,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定为了基本学习目标之一。在具体目标实施上,我是这样做的:
1.上课开始,我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找出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主线感悟情与理的冲突,以达到对自然之道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的这种想法。
2、向导极不情愿的抓起那只……我就抓“极不情愿”解读向导为主线,引导学生辨析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冲突时应该怎么选择才是正确的。
3、“蠢”不只是该不该救的问题,还有怎么救的问题。要么不救,要么选择正确的方式救。不救,绿龟会有自己的自保方式,我们遵守这个“自然之道”,它们或许不会受到更大的伤害,食肉鸟也自能按弱肉强食的原则觅食;如果救,也得要看清情况,了解清楚规则,顺应“自然之道”,选择正确的方法。我们不是不能改变事实,而是要依照规则改变。每一个教学目标都制定清楚,在自己心理形成一定的框架,上课的时候就能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有重点有难点的进行教学了。课堂上,学生兴奋,老师激qing,这样的上课真的是件乐事。
《自然之道》课后反思
《自然之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教学中运用了表演法、朗读法、比较法、想象、找重点词句来体会课文等多种方法,力求在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自主感悟。在交流中,在多种形式的阅读中使学生受到启示。注重了学科之间的整合以用及学生的学法指导。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表演,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目标。运用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注意了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后,让学生回忆总结学法,再学以致用。使学生学会学习。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要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琢”,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争辩:放飞灵性的翅膀──《自然之道》教学随笔
《自然之道》是一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课文。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作些什么呢?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
当教学向导极不情愿地救小海龟时,我说:“同学们,你们同意向导的做法吗?”课堂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生1:“我同意向导的做法,如果不救小海龟,它就会被嘲鸫吃掉,那是多么残忍的事啊!”
生2马上反驳:“小海龟不会被嘲鸫吃掉,因为第三自然段说它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它是个侦察兵。”
生3:“它是个侦察兵只是作者的猜测。”
我马上引导学生抓词:“你从哪看出这是作者的猜测?”
生3:“从‘似乎’这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4:“第二自然段说太平洋绿龟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就要成为食肉鸟的美食,海龟在长时间的生活里,肯定会想出一些办法来对付食肉鸟的。”
生5:“下面的课文已经写了‘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就说明向导做的不对了”。
无形中学生已经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了。
还有的学生不服气:“既然这么做是错的,向导为什么还救海龟?”
此时已经不用我点名,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解释:“因为面对的是我们的焦急、责怪,不能见死不救。”
“也许他是个著名的生物学家向导,他怕我们回去以后和别人说他见死不救、没有良心。”
争论已经到了高潮,看到大多数同学已经同意向导的做法不对,我因势利导:“同学们,向导的做法不对,他自己也知道,所以他才淡淡的说,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那么在这里自然之道指地是什么呢?”
学生马上回答说是太平洋绿龟有保护自己的方法,教学难点由此得以突破。
有专家断言,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理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这一设计把辩论活动引入课堂之中,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灵性、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呈现,撞击,给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提供了一个时空。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我想我们应该凭借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性,让课堂教学成为一曲和谐的生命合奏。
《自然之道》教案及反思 篇11
下面是关于《自然之道》的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
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从内心深处不太喜欢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因为它们都是说明文,文章缺少美感。那么,如何上好说明性课文呢?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深有所悟:在教学中,应制定一个合适的的教学目标,目标不要太多,太花哨,而要集中一点以攻之。下面就《自然之道》一课的教学目标制定,谈谈在教学中如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自然之道》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应遵循自然规律,避免好心办坏事。这是一个令孩子们感兴趣的故事,因为小海龟离巢进入大海正是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缺少的知识。但是,透过故事的表面去挖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自然之道,却是孩子们难以理解的。“自然之道”、“自然规律”,这是一种以成人化的辩证思维来诠释的自然道理,如何更好地使用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思维、通过语文的方式、运用更适合儿童理解的语言呈现出来,是教学本课的一个难点。
曾经听过周边的老师讲过这一课,也看过网上很多教师执教的课堂实录,综合分析,均是抓住“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来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由此理解我们救幼龟反而还幼龟的过程,从而体会违反自然之道最终事与愿违的道理。
各种课堂实践有其成功和失败之处,那么针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我又应该运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呢?很显然,“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作为文章的切入点非常清晰,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当我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以他们的心理来走进故事,就会发现这个切入点不适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因为首先它是倒装的,其次它太富有理性。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小幼龟从龟巢进入大海的整个过程,他们的内心及情感更愿意随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而起伏,在起伏中他们会懵懂地感受到一些道理。因此,我舍弃了成型的套路,切合文章的实际,立足我的教和学生学的实际,最终确定了 “抓住我和向导心情的变化”这一线索,引导学生融入人物的情感波动中,使自己成为文章的主角共同关注小幼龟的命运。
在课堂中,我引导孩子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能体现我和向导心情语句,并以批注的方式进行概括。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刚刚发现幼龟时的心情,抓住“突然”感受我们当时的惊喜之情,感受小幼龟的“欲出又止”,感受我们那种备感新奇的心理。接着引导学生发现之后我们的情感变化,感受嘲鸫突然而至时我们内心的焦灼,与向导的若无其事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为向导的“极不情愿”以及“自然之道”的揭示做下铺垫。在我们的反复催促下向导将一只幼龟抱向大海,此时,学生情感再次沉浮,由救一只幼龟后的平静转为害一群幼龟后的震惊和懊悔。在血色夕阳下,在幼龟被食肉鸟啄食的悲惨情景的想象中,学生的思考再次聚焦向导若无其事的那句话“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在情感的强烈变化中,在内心的强烈挣扎中,孩子们终于主动地去思考:幼龟离巢进入大海的自然之道是什么?我们违反了自然之道结果是什么?在疑问与思考中,在引导与点拨中,孩子们走进角色进行了真正的心灵体验与行为的审视,而这种体验与审视并不是教师强加于他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渴望,发自震撼后的思索。
抓住词句进行感悟是体会人物情感的主要方式,而这种情感通过加工转换成朗读予以升华。在本课中,我抓住了这样几个朗读训练点:1、感受我和同伴们的紧张和向导的若无其事。我和同伴焦急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的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的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2、感受因我们的无知导致一群幼龟丧生时的震惊、后悔莫及。“天啊!”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在朗读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发自心得的呼唤与感慨,孩子们将自己化作了太平洋海岛上的实地观察者与事件的参与者,他们由对幼龟离巢的好奇转为了对自然现象的探究与自然规律的深入思索,当他们将自己的感受用朗读传达出来时,他们真正做到了用心去真实的感受,那一声声抑扬顿挫,若急若轻的朗读就是这一真实感受的见证。
在以人物情感变化为线索的感悟中,在朗读的指导升华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好心办坏事的整个过程,经历了发现幼龟时的欣喜、幼龟面临危险时的紧张、救下一只幼龟时的喜悦和踏实、害了一群幼龟后震惊和懊悔。一堂课上,如风云突变,孩子们的心随幼龟的命运而起伏,继而转化成了层层深入的感悟和思索。虽然最后孩子们并不能用成人化的语言解释“自然之道”这一思辨的难题,但在他们的意识中,已经清楚地知道了什么是自然之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顺其自然”等这些俗语、成语运用,不正是他们对自然之道的最好诠释吗?
一堂课下来,我深切的感受到,课堂的主人永远是学生,他们是课堂实效性的主宰者,走进孩子们心灵,引导他们用心真实地去感受,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真谛。
《自然之道》教案及反思 篇12
《自然之道》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本课所描述的事情很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读懂,所以教学本课我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恰当地进行归纳。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给学生创造表达自己的机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让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保持很高,老师必须要将课堂变成充满乐趣的课堂,但是我发现学生并不能真正懂得“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的真正含义。学生的回答答案单一,老师不能挖得深,挖得透,所以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向导,就是那只“侦察兵”幼龟,说说他们的心理活动。在这里我借鉴上次集体备课时伊老师的做法,让让学生用“假如我是,我想说”这样的安排可以激发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发言的*望,在发言中可以自然而然懂得其中的道理。
另外文章语言优美,教学活动以读为主。自由读,扫清文字障碍,默读,理清文章脉络,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升华情感。
这堂课收获最大的是:我认识到了学生的无限潜力,只要引导得恰当,学生完全有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给时间、给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去感受语言的美丽吧!
《自然之道》教案及反思 篇13
今天,我教学《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我的思绪就像课上学生回答问题一样,漫天飞扬。
我对自己以下两点很满意:
一、走进角色,我是“我”
在这堂课的教学进程中,我曾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与“我”同忧、同喜、同悲、同乐。
在故事发展到了高潮,幼龟们得到了错误信息,于是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强调了“成群成群”说明好多幼龟;“争先恐后”又说明幼龟的爬行的速度很快;“鱼贯而出”说明幼龟又非常的有秩序。于是,我说:“这么多幼龟争抢着爬向大海,他们心里是怎样想的?”理解了上述词语之后,再来回答题,学生也是争先恐后、鱼贯而出。
“哇!外面很安全,快爬呀!”
“伙伴们,趁着现在安全,快爬向大海呀!”
“快,机不可失,是不可再来”
“哈哈……”虽然一阵哄笑,但我心里却很欣慰,我觉得学生们已经走进了角色,仿佛已经看到了当时幼龟的那种急于寻找安全的行动场面。
“天啊!”我听见背后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在这一段教学时,我抓住了这段的情感基调,追问:“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办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异口同声道:“愚蠢。”此时,“他们心情怎样?”
生:伤心、悲伤、自责……
“他们的内心会有怎样的语言?”
生:“天啊,看我们干了一件多糊涂的事儿。”
“哎,我们帮了倒忙!”
“哎!在至今日,何必当初!”
我觉得学生已经深深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充分体会到了人物当时的心情,进入了角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读中体会,悟中想象
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
生:“我看到作者和同伴们忙碌着救幼龟。”
“我看到他们一个个气喘吁吁的,也顾不上休息。”
“我看到蓝蓝的天空上有好多食肉鸟疯狂的啄食;沙滩上遍地爬满了小幼龟,他们无奈的等待着命运的挑战;还有忙碌的人……”
“我看到满地的残骸。”
“我看到沙滩上一片狼藉。”
……
听着学生们一句句如同真实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读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证实了这种想象教学也是一种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仍在思索,思绪依旧飞扬,能上一节让学生明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幻想,走进每一个故事,把自己变成其中的主人公,这是我的追求,是我的努力方向
遗憾: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这是我在这节课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通过观察估算了一下,在这节课中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是什么原因呢?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
二是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很有好处。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强调的就是读。这节课中,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教师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