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小摄影师》第二课时(精选12篇)

《小摄影师》第二课时(精选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小摄影师》第二课时(精选12篇)

《小摄影师》第二课时 篇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更新教学观念是这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校的对学生进行“多元智能培养”的理论可以说是走在了新课程改革之前,走入了我们的课堂,它似一股新鲜的活力与新课改相融合,将课改的精髓与目标贯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我也将其渗透到我的教育教学过程 当中,以备更好的完成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的职责。

  我的基本教学观念:人类个体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每个个体身上都至少存在着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等七八项智能

  ,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它要求每个人多项智能的全面发展及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智能。在教学设计中确保给学生提供多样化和个别化的学习机会和学习途径,强调智能的情境性,营造丰富的有利于儿童与他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学习环境。这样可以

  1、学生成为自己主动学习的老师;

  2、使得学校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专长和个人特长;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处世能力。

  我在本课教学中设立了几个培养目标:

  1、完成对知识的掌握理解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2、多元智能的能力培养

  (1)让学生主动学习,做好充分的预习。

  (2)让学生全面参与,创设身体运动与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情境。

  授课时间:2003年10月8日

  授课地点:安达小学

  授课班级:三年四班

  教学手段: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教学准备:课下预习,仔细研读,认真排演。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教学回顾: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多元化智能培养”与新课程改革的融合与目标的落实,教学步骤 的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说话练习”,使学生的语言智能与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协调发展。“角色演读,体会感情”更是让学生个性体验、理解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可以深层次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某些关键的词语;另外在各小组的排演过程中相互之间的评价,对角色表演的切磋,可以使学生人际间的交往进一步加强,也可凸现某些表现力强的同学的表演能力。课堂还给学生但老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忽视“巧设疑问,升华感情”,老师的巧设悬疑,又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收拢,并进一步将思想感情升华到一个层次上来,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螺旋向上。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做到了知情意的高度统一,也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融会贯穿于教学始终。

《小摄影师》第二课时 篇2

  《灰雀》【教学目的】1. 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2.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 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4. 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通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一) 导入:1 . 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当我们读完课文就知道了。(二)学习生字加偏旁的办法学习生字:“桦、婉、渣”。联系生活经验,结合身体部位学习“胸、脯”。学习“散”时,还应联系“胸、脯”,指导学生发现同样的“月”字,在不同的位置,写法也不一样。惜、郊、低、诚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记字。

  散胸渣或敢

  (三)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 读了课文,灰雀长什么样,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吗?  “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婉转地歌唱”2. 灰雀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灰雀“惹人喜爱”3. 列宁喜欢灰雀吗?列宁的哪些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它们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第二自然段当灰雀消失之后,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说明什么?这表明他对灰雀的着急和担心。 第三至第十自然段通过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1. 列宁问孩子有没有见到灰雀时,男孩说:“没……我没看见。”男孩说话时为什么要停顿一下呢?他心里会想到什么?应该如何读才能恰当地反映男孩的心理?  2. 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进一步体现了列宁的担心和惋惜。这种担心和惋惜使男孩受到了震动,于是说出了“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的话。男孩说这句话时,他“看看”列宁,这个“看看”表明他下定决心鼓起勇气的心理变化过程。列宁已经知道灰雀的消失与男孩有关,但是他没有一句批评的话,而是通过自己对灰雀的担心来感染男孩,引导他认识了错误。3. 当列宁问“他会飞回来”,表明了他喜出望外的心情,要读好。列宁的喜出望外进一步感染了男孩,“肯定地说” “一定会飞回来”说明男孩决心改正错误的心理。 第十一自然段至十三自然段当列宁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时,他为什么不问男孩,而是去问一个不会说话也不懂得人话的鸟儿呢?列宁在想些什么呢?这一方面表明了列宁见到灰雀之后的惊喜,另一个方面则表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护。 (四)小结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小摄影师》【教学目的】1. 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2.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4. 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5. 续写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弄清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教学难点】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二)学习生字:1. 读音难点主要有“摄、社”(翘舌音)、“躬”(后鼻音)。注意不要将“摄”读成nie。2. 联系生活经验识字,结合身体动作学习“鞠、躬”;3. 通过熟字带生字识字:眉──媚、弓──躬、必──秘、交──胶、土──社。4.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如,“基、备、卷” 为“上大下小”的上下结构,“突、弄、杂” 为“上小下大”的上下结构。

  突弄秘杂鞠

  (三)学习课文1. 读词语: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2. 用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 我们就从纸团开始:(1)门卫不放孩子进去见高尔基,他就从窗户扔进去一个纸团,请高尔基本人帮忙。这表明男孩?很聪明,会想办法;很大胆。(2)高尔基问“是你扔的纸团吗”,男孩在回答的同时,“鞠了个躬”,这里的“鞠躬”,反映了孩子不是不懂礼貌,他这样做,是出于无奈。(3)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与惊喜。(4)小男孩“吩咐”高尔基坐到沙发上看报纸,然后摆弄了很久。说明那个孩子熟练的照相技术和做事认真、有主见。(5)男孩因为没有带胶卷,哭着离开了。此时男孩的心里在想什么?他的惭愧、失望的心理。因为没有带胶卷,浪费了工作很忙的高尔基的很多时间,所以当高尔基要主动给他胶卷时,他没有回应,哭着跳上了电车。 (四)小结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五)小练笔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5分钟)1. 填填看公园里的三只灰雀非常惹人喜爱,两只胸脯是        ,一只胸脯是       ,它们在树枝间           ,婉转地            。 2. 练习点标点:男孩肯定地说   灰雀一定会飞回来列宁微笑着说  你好  灰雀 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师傅问他  你什么都学会了吗弟子很坦诚地答道  我什么都学会了 3. 组组看郊(    )       敢(     )     低(      )胶(    )       取(     )     底(      ) 基(     )(     )(     )散(     )(     )(     )诚(     )(     )(     )【试题答案】1. 填填看公园里的三只灰雀非常惹人喜爱,两只胸脯是 粉红色的 ,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 来回跳动 ,婉转地 歌唱。  2. 练习点标点:男孩肯定地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列宁微笑着说:“你好, 灰雀 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师傅问他:“你什么都学会了吗?”弟子很坦诚地答道:“我什么都学会了!” 3. 组组看郊(郊外 )       敢(勇敢 )     低( 低头)胶(胶卷 )       取( 争取 )     底(锅底 ) 基(基本 )( 地基 )(根基 )散(散步 )( 失散 )( 散开 )诚(诚实 )( 诚恳 )( 真诚

《小摄影师》第二课时 篇3

  一、通过读句子、查字典,理解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并把意思写在括号里,再用这个词语造句。

  1.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

  明媚(        )造句:                     

  2.他仔细地打量着高尔基。

  打量(        )造句:                     

  二、为下面句子加标点,然后填空。

  1.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说话人在话(前)

  2.来吧 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说话人在话(   )

  3.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说话人在话(   )

  4.是的 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说话人在话(   )

  三、写你和别人的一段对话,注意出现说话人在话前、话后、话中间三种形式;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

  学习小结:《小摄影师》读写练习题(第5册)

  1928年夏天,高尔基住在列宁格勒。他经常坐在窗子旁边工作。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高尔其打开纸团,上面写着:“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

  高尔基从窗口向外望去,看见人行道边上坐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手里拿着一架照相机。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思考.练习《小摄影师》读写练习题(第5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真读读课文,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比如: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却想见小男孩?

  3.读一读,体会句中标点符号的用法。

  (1)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2)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3) “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4)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小摄影师》第二课时 篇4

  《小摄影师》这篇课文讲述了一名小男孩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为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能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小男孩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就在要拍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这个动人的故事透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全文共十五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文章篇幅较长,把握重点、体会文章内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根据课文的重点,除了采用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揣摩重点词句意思之外,着重运用变序学文,由果及因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这样进行教学是考虑从学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在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抛砖引玉,提出了带有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提出问题。我从课题的“摄影师”和文中最后的“摄影师”比较切入,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质疑:“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杂志社的记者,却愿意见小男孩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就积极举手,踊跃发言。他们的答案有的是联系上下文,有的是结合对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说的,大多数学生都能结合生活实际,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回答。有的'学生说:“高尔基关心下一代,愿意帮助小男孩。”有的学生说:“高尔基觉得记者是在宣传自己,是为他自己扬名的,所以他不见记者。这还能说明他是个不图名利,关心下一代的大作家!”还有的学生说:“高尔基就像我们的老师一样,只要是对下一代有利的事,他就是再忙也要帮忙的!”……

  听着他们真实的感受,看着他们争先恐后的表现,我趁机诱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说:“同学们,像这样的问题,需要联系上下文来回答,而且答案能够表现主人翁的好品质或者需要动脑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对我们才有所帮助,我希望今后同学们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来。”经我这样一启发,陆陆续续有学生举起了小手,他们提出了好些有价值的问题:“小男孩为什么还要仔细打量高尔基呀?”“高尔基好心帮小男孩,可他为什么还不用高尔基的胶卷呢?”……渐渐的,有不少学生都能根据上下文提出问题来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高尔基和小男孩两人之间的情感。

  新课标指出:我们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落实以上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坚持以读代讲,边读边思,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提出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摄影师》第二课时 篇5

  一. 教学内容:

  《小摄影师》续写

  首先我们来练习《读一读、想一想、背一背》。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朱熹

  下面我们来猜几个字谜。

  找到一半。(打一字)

  多出一半。(打一字)

  断一半接一半,接起来还是断。(打一字)

  【师生共同作文】

  同学们,在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练习里有这样一道题:

  续说故事《小摄影师》

  请你根据课文《小摄影师》讲的故事,想一想小男孩走了以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想好了讲给同学听。

  从上面的要求来看,这是一篇续写,那什么叫续写呢?

  那就是根据原来讲的故事,发挥想象,把故事继续编下去就是续写。

  同学们,续写是一种很好的作文练习形式,我想,大家一定会喜欢。这是因为它给同学们开辟了极大的创造空间,让你们在自己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合理的想象,把故事继续写下去。满足了小孩子爱动脑筋,喜欢求新求异的要求。多做续写练习,对于开阔写作思路,锻炼和提高分析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都有很大帮助。

  怎样续写呢?

  一. 首先读懂原文

  在上面练习的要求里,有“根据”两个字,续写以什么为根据呢?对,必须根据原文的内容来续写,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刚刚学过《小摄影师》这篇课文,这个故事就是续写的根据。大家想一想,这篇课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呢?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因没装胶卷没照成,高尔基希望他再来的故事,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课文里的小摄影师活泼、天真、可爱,渴望为高尔基照相,没装胶卷懊悔不已,表现了他对革命前辈的无比崇敬和热爱。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的主要意思,抓住了主要情节,掌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就给故事的向前发展打好了基础,找好了根据。

  这个根据就是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慈爱、宽容,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无比崇敬。

  二. 根据原文想象

  原文为我们提供了线索、范围、人物性格以及作者的思路,我们根据这些就能想象出故事可能怎样发展,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

  我想象第二天小男孩还会来,理由有三:一是他对高尔基尊重和热爱。二是他强烈地渴望给高尔基照张相,贴在班里的墙板上,让全班同学瞻仰。三是高尔基非常热情地接待他,密切地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仍然会受到高尔基的欢迎和接待。

  这样的想象有根有据,合情合理。按照这样的思路,可以写第二天,小男孩带着装好胶卷的照相机,高高兴兴地来到高尔基的办公室。他对昨天耗费高尔基的宝贵时间表示道歉。高尔基在百忙当中又一次接待了他。在高尔基的鼓励与配合下,小男孩精心地为高尔基照好了相,并邀请高尔基有时间一定来参观他们班的墙板,高尔基愉快地答应了。还要想象出当时他们的心理活动、语言、表情等等。

  根据原文提供的故事情节,我们还可以这样想:小男孩好不容易获得机会给高尔基照相,但由于没装胶卷,结果呢,把高尔基摆弄了很久很久却没照成,还耽误了高尔基的宝贵时间,他懊悔不及。看到高尔基那样忙,他不好意思再去打扰了,只能留下深深的遗憾。可是,伟大的革命家高尔基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小男孩,总想把小男孩没做成的事弥补上,满足孩子们的愿望。他深深地理解小男孩的心情,急切地希望小男孩再来。他几乎天天询问卫兵,但小男孩一直没有来。于是,高尔基派人到附近打听。终于有一天,找到了小男孩和他所在的学校。高尔基高兴极了,他来到了学校,让小男孩在学校最美的地方照了相,而且还和师生们合影留念。

  我觉得,这样的续写也是合情合理的,而且想象力丰富。与原文中高尔基对青少年一代关心、爱护相一致,并且还有延伸与扩展。当然,我非常希望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出丰富多彩的、有创造精神的但又合乎情理的故事来。

  三. 续写要与原文衔接

  不管同学们怎样续写,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续写部分要与原文衔接,与原文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相一致。故事的发展要合乎情理,要与原文成为一个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决不能离开原文的中心意思,漫无边际地去写,那样,就不叫续写了。

  好,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篇续写吧。

  【自己动手练一练】

  把《小摄影师》这篇课文再读一遍,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然后发挥想象,想一想小男孩走了以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写一篇续写。

  【和家长一起改作文】

  请孩子先把自己的作文给家长读一遍,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思路,家长从以下几方面帮助检查。

  1. 原文的主要意思理解得要准确。

  2. 家长鼓励孩子创新,使续写部分想象丰富,既合情合理,又有创新意识。

  3. 如有病句、错字,请家长指出,指导孩子自己改正。

《小摄影师》第二课时 篇6

  教学目标:

  1、会本课15个生字。掌握由本课生字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革命前辈对青少年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青少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一个用纸折成的照相机、若干作为奖励的笑脸

  教学过程:

  一、 以绕口令比赛作为热身运动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放松一下,咱们来进行一场绕口令比赛好吗?

  二、 以照相机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生:照相机

  师:今天同学们精神都很好,现在我来照一张相片,好吗?

  生:好

  师:准备好,看到这边来,大家笑一个,好,一、二 (咔嚓)

  同学们,刚才老师在做什么事呢?

  生:照相

  师:那照相的人我们叫他什么呢?

  生:摄影师

  师:没错,同学们真聪明,照相的人就叫摄影师

  师板书题目:《小摄影师》, 生齐读题目

  师:同学们,你们拍过照片吗?谁来说说他见过的摄影师的年龄大约是多少呢?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今天这位摄影师的年龄,大家猜猜他可能几岁?

  师:现在老师公布答案:这个小摄影师只有10岁左右,是个小男孩。今天这位小摄影师要给谁照相呢?

  生:高尔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尔基是谁吗?

  生:著名的文学家

  师: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给一个著名的'文学家照相,那么会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瞧瞧小摄影师和高尔基的故事吧!

  三、学习课文

  1、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讨论小男、孩和高尔基是否认识,并说出其理由

  3、学生讨论从小纸条中可以看出小男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4、学生讨论在拍摄中可以看出小男孩什么样的态度

  5、小男孩拍照成功吗?此时他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小组讨论,师请生回答,并奖励回答好的学生一个“灿烂的笑容”

  6、从高尔基和秘书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7、小组讨论:为什么高尔基不接见记者却要见小男孩?

  8、课堂小结:从这件事中,我们了解了高尔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师板书: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四、 课后拓展:小男孩能不能实现他的愿望?

  五、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没有照成的故事。充分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

  导入新课前,利用自己动手做的 “纸相机” 为同学们拍照,从而引入课题《小摄影师》。课堂上以灿烂的笑容作为奖励,学生积极性很高,并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

  在设计本节课时,主要围绕 “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 这一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上完本节课后,自己感觉效果不佳,虽然学完本节课后,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能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分析课文缺乏侧重性,没有处理好主次关系,分析课文深入却没有侧重。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没有正确处理好师与生的关系,即传授者与被传授者的关系。在教学理论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教师是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主体者。在这堂课中,我忽视了这点。这节课上,更多的是我提问题,而让学生按着我的问题理解课文。其实,这样我无形中也就抹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剥夺学生的发言权力。做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应该是老师在一旁引导,更多地让学生置疑、提问题、解决问题。

  本节课对于课文的具体分析,没有处理好主次关系,重点没突出,某些问题讲得过于详细。课堂上某些环节采取的讨论形式,如:同桌讨论、前后桌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等形式。没有根据具体问题采取合适的讨论形式。

  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位老师,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学生。每个学生的个性有所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老师事先所无法预料的。

  对于本节课,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不管是课堂管理方面或者是知识传授方面,都需进一步完善及提高。希望在今后不断的教学研究及向有经验老师的请教下,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小摄影师》第二课时 篇7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课题:17. 《小摄影师》 [学习目标]:    思想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关怀、爱护儿童的思想感情。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词语,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学习抓住重点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 〖重点难点提示〗    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内容,体会高尔基关怀爱护少年儿童的思想感情。 〖和老师一起学习〗    老师:同学们好,优优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小摄影师》。优优,你知道小摄影师为谁拍照吗?关于他的资料,你还了解到什么?    优优:小摄影师为高尔基拍照。他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和一系列剧本。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    老师:你很会查找资料并能把资料归纳概括出来,非常好。让我们继续学习。     <学习生字>:    优优:老师,这课生字我已经预习了。    老师:你是从哪些方面进行预习的?    优优:我预习了每个字的读音、音序、部首、笔画数和结构。    老师:好,老师考考你,请你说说下列字的部首:基、卷、者、杂。    优优:“基”的部首是“其”也可以是“土”;    “卷”的部首是“”;    “者”的部首是“日”;    “杂”的部首是“木”。    老师:都回答对了。优优,这课书还有两个多音字呢,你能找出来并分别组出词语吗?    优优:没问题,我找到这两个多音字:             <理解、积累词语>    老师:优优,你对这课词语的意思理解了么?    优优:通过查字典,我弄懂了以下几个词语的意思:    突然--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外。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适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摆弄--反复拨动或移动。    老师:这些词义只是字典里的意思,要想掌握这些词在文中的意思和所起的作用,还需要我们联系文中内容去体会。     <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老师:优优,请你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优优: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名少先队员给高尔基照相没照成的一件事。    老师:是的,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叙述的条理非常清楚。第1-5自然段交待事情的起因,一名少先队员想给高尔基拍张照片贴在墙报上。第6-11自然段写事情发展过程,小男孩怎样给高尔基照相和为什么没照成。第12-15自然段写结果,高尔基一直等着小男孩再来。    老师:优优,学到这儿,请你再读读课文,你体会出什么?    优优:我体会出,高尔基爷爷对小男孩非常喜爱,也是对少年儿童无比热爱。    老师:能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吗?    优优:我只是有这种感受,具体的说不上来。老师,体会人物情感有什么具体方法吗?    老师:当然有了,“一边读一边想”就是很好的方法。    优优:那,我读到哪儿,又怎么想呢?    老师:就本文来说,我们可以找找高尔基说的句子和怎样做的句子,然后试着提出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再联系上下文去想,从而得出答案。    优优:我现在就运用这种方法分析一下,我找到高尔基怎样做的句子: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读了这个句子,我就想,高尔基是著名的大作家,他为什么会按小男孩的吩咐去做呢?我再联系上文,“小男孩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小男孩让高尔基坐在哪儿,高尔基就坐在哪儿,让高尔基干什么,高尔基就干什么。高尔基多有耐心呀,可见,他很尊重孩子,并尽量使他满意。特别是句中用了“吩咐”一词,我知道这个词一般适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的,可用在本句就更能体现出高尔基作为长者对下一代的慈爱。    再如:“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读到这儿,我会想: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却想见小男孩?我们知道记者是为了宣传高尔基的,高尔基不愿见记者,也就是不愿意记者总宣传他。再看上文当小男孩哭着告诉高尔基自己忘带胶卷了,高尔基赶紧站起来,走到窗口,大声喊: “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从这些语句中看出高尔基是多么重视、关怀小男孩啊!晚上当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高尔基第一反映就是问:是个小男孩吗?可见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的程度。所以,高尔基用“我很忙”婉言回绝了杂志社的采访。但他却叮嘱秘书,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从“一定”这个词中我们看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爱与期望。     <作业指导>    课后练习3,读一读,体会句中标点符号的用法。    (1)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2)“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去。”高尔基说。    (3)“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4)“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1)读一读,4句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    (2)描写人物语言的形式有哪几种?    本练习中有三种形式:    a. 提示语在前:说:“……。”    b. 提示语在后:“……。”说。    c. 提示语在中间:“……”说,“……。”    (3)注意标点的变化。    a. 说+冒号、引号。    b. 说+句号。    c. 说+逗号、引号。    (4)体会作用。    运用多种形式的提示语描写人物对话能使文章显得活泼、生动。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一. 用“√”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吩咐(fu  fù)                       打量(liàng  liáng  liang)    摆弄(lòng  nòng)                    杂志(zá  zhá) 二. 用直线将搭配适当的词语连接起来。    打开              面前              赶紧              打量    转告              相机              轻轻              祝愿    站在              纸团              仔细              放下    提着              记者              默默              站起来 三. 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    )纸团           一(    )照相机              一(    )电车    一(    )杂志社              一(    )椅子           一(    )少先队员 四. 选字填空。    尊           遵    (    )敬           (    )守           (    )重    (    )照           (    )师           自(    )     按    安    (    )排           (    )心           (    )全    (    )时           (    )照           平(    ) 五. 照样子,写句子。  1.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提示语在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提示语在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提示语在中间) 六.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勤奋好学的王冕    王冕是元代的画家和诗人,他的家乡在今天浙江的诸暨。(    )    王冕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牛。路过学堂,琅琅(    )的读书声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他悄悄地跑了过去,躲在窗外听学生们读书,并把听到的内容都默默地记在心里。天黑了,王冕这才想起该回家了,可一看,牛却不知哪里去了。    王冕提心吊胆地回到家里,父亲一看儿子丢了牛,暴跳如雷,拿起棍子就打。可过了几天,王冕禁不住学堂的诱惑,又偷偷地溜了进去,把放牛的事儿又给忘了。看到儿子这么迷恋读书,心地善良的母亲说:“这孩子对读书痴迷到这种地步,就随他去吧。”    这以后,王冕就来到一个庙里安下身来。每天夜里,他都偷偷地溜进佛殿,坐在佛像的膝(    )盖上,就着昏暗的长明灯,读书直到天亮。佛殿里供奉着许多泥塑的佛像,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的狰(    )狞(    )可怕,可王冕对这一切就像没有看见一样,仍然专心致志地读书。    后来,安阳有一个叫韩姓的学者,听到王冕专心读书的事,感到非常惊奇,便收他为学生。几年之后,王冕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1. 给文中带点字注音并写在括号里。   2. 王冕是我国元代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本文写的是他____________的时候,勤奋好学的事。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   3. 找出下面两个词在文中正确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1)琅琅    <1>金石等撞击时发出的声音。(    )    <2>响亮的读书声。(    )    (2)诱惑    <1>吸引,招引。(    )    <2>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做坏事。(    )   4. 王冕夜里独自坐在佛像膝盖上读书,为什么不害怕那许多面目狰狞的塑像?正确的答案是:(    )    (1)王冕知道那些像是泥塑的,认为不值得害怕。    (2)昏暗的灯光下,王冕看不见那些面目狰狞的塑像。    (3)王冕整个身心都沉浸在读书之中,对其他的东西熟视无睹。   5. 王冕勤奋好学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请写出来。  【试题答案】一. 用“√”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吩咐(fu  fù)                           打量(liàng  liáng  liang)    摆弄(lòng  nòng)                 杂志(zá zhá) 二. 用直线将搭配适当的词语连接起来。 三. 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个              一(架          一()电车)照相机)纸团    一(家          一(把              一()少先队员)椅子)杂志社 四. 选字填空。    尊           遵    (尊              (遵              ()重)守)敬    (遵              (尊              自()师)照     按    安    (安              (安              ()全)心)排    (按              (按              平()照)时 五.略六.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勤奋好学的王冕    王冕是元代的画家和诗人,他的家乡在今天浙江的诸暨。(zhū  jì)    王冕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牛。路过学堂,琅琅(lǎng lǎng )的读书声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他悄悄地跑了过去,躲在窗外听学生们读书,并把听到的内容都默默地记在心里。天黑了,王冕这才想起该回家了,可一看,牛却不知哪里去了。    王冕提心吊胆地回到家里,父亲一看儿子丢了牛,暴跳如雷,拿起棍子就打。可过了几天,王冕禁不住学堂的诱惑,又偷偷地溜了进去,把放牛的事儿又给忘了。看到儿子这么迷恋读书,心地善良的母亲说:“这孩子对读书痴迷到这种地步,就随他去吧。”    这以后,王冕就来到一个庙里安下身来。每天夜里,他都偷偷地溜进佛殿,坐在佛像的膝(xī)盖上,就着昏暗的长明灯,读书直到天亮。佛殿里供奉着许多泥塑的佛像,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的狰(zhēng)狞(níng)可怕,可王冕对这一切就像没有看见一样,仍然专心致志地读书。    后来,安阳有一个叫韩姓的学者,听到王冕专心读书的事,感到非常惊奇,便收他为学生。几年之后,王冕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1. 给文中带点字注音并写在括号里。  2. 王冕是我国元代的画家诗人。本文写的是他七八岁的时候,勤奋好学的事。第一件事躲在学堂外听学生读书,把牛弄丢了;第二件事晚上在庙里专心致志地读书。  3. 找出下面两个词在文中正确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1)琅琅    <1>金石等撞击时发出的声音。(    )    <2>响亮的读书声。()    (2)诱惑    <1>吸引,招引。()    <2>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做坏事。(    )  4. 王冕夜里独自坐在佛像膝盖上读书,为什么不害怕那许多面目狰狞的塑像?正确的答案是:(3)    (1)王冕知道那些像是泥塑的,认为不值得害怕。    (2)昏暗的灯光下,王冕看不见那些面目狰狞的塑像。    (3)王冕整个身心都沉浸在读书之中,对其他的东西熟视无睹。  5. 略

《小摄影师》第二课时 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  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板书

  17 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小摄影师》第二课时 篇9

  一、说教材

  对教材的理解《小摄影师》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二是认识引用对话的不同方式,并通过对话读出人物的感情。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5.续写这个故事。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我的主导方法是“扣词品句”,紧抓住关键词句,立足于语言文字,引领学生参与感悟,深入细致地体察。其次,采用“读写结合”等方法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

  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感悟、移情体验,放手让学生潜心会文,使课堂朴实、踏实、高效。

  【说流程预设】先质疑;再交流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接着,体会小摄影师的品格;最后是通过联想续写,把两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具体是这样的:

  一、质疑明起点,使得课堂显得真实、真切

  1、课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读了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导学生说出读课文后的疑难点。

  2、预计有学生会说“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为什么最后一直没再去找高尔基拍照呢?”、“高尔基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伟人为什么还要骗一个杂志社记者呢?”

  【质疑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师掌握学生真实起点一个途径,教师的教要教在学生真正的不懂之处,这是课堂真实化、课堂以人为本的基础。】

  二、把学生初读的个性理解,通过交流使个性的学习内容形成大家的共识

  1、在质疑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对文中的高尔基、小摄影师,有了什么印象呢?”

  2、预计学生会交流:高尔基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个人等等;小摄影师是一个守信、很有办法、懂礼貌的人等等。

  3、交流后,还向学生提出要求:

  同学们交流的这些体会,在课文中都有所体现,请大家再认认真真读几遍课文,这些人物印象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请在这句子边上注上相应的体会词。

  【学生读了文章后,都有自己的个性理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因此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谈谈初读后对文中人物的印象。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边读边注的形式,使得起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就成为了全体学生的共性理解,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三、重点走进高尔基,品读感悟高尔基的人品

  1、教师向学生提问: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2、预计学生会说是从以下句子体会到的:

  句子一:高尔基拿了一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A、“请同学们读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发现哪些词能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呢?”

  B、交流句子,抓住关键词“吩咐”和“很久很久”。

  【阅读教学是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以上教学预设,完全是体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词,在揣摩用词、联想情节、说话训练中,深深体味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句子2:“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请他进来。

  A、自己读读,谈谈“哪几个字的描写更能表达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B、预计学生会注意“很忙”与“一定”两词,再问同学:到底是“忙”还是“不忙”?通过讨论,明白高尔基很忙,但不喜欢媒体广告宣传;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满足少年儿童的愿望!

  指导学生朗读,前一句要读得坚决,后一句要读得亲切。

  【以上一段教学,使学生对高尔基关怀少年儿童形成浓浓的气氛,在学生对词语的品味与朗读中体会高尔基的情感是太爱少年儿童了,教师的每一句引导语、点拨语,学生读的、感受的内容都围绕高尔基的关怀,完全做到语言句子与情感熏陶合二为一。】

  四、体会小摄影师的形象。

  1、教师引导过渡:高尔基如此关怀少先队员,那么高尔基所爱的少先队员是怎样的一代儿童呢?

  首先读读纸条上的内容:

  这张纸条短短几句话,但写得很有水平,同学们仔细品读,信的内容到底巧妙在哪儿呢?

  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个“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队员。

  除了指导读好这句外,还点拨学生:“课文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写的,请大家再用心的读读全文,尤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对话。

  让学生读全文,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引起同学的关注,在真切朗读中感受文本价值,也使全课教学有了整体感。

  四、课堂延伸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呼应课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进行续写,更深层次地提升人物的形象。

  在最后,回到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哭了,是他后悔吗?后悔什么呢?”

  回答后,再让学生想想以下问题(投影句子:小摄影师最后会不会再出现?假如出现了高尔基会怎样?小摄影师想到了什么,才不去找高尔基的?假如一直没出现,高尔基又会怎样?)

  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写一段话交流。

  【这是课文的空白,利用这一空白,可以拓展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让学生从说到写,可以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文能力。】

  课文要求,感受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的文本价值,但适当地延伸感受小摄影师所特有的诚信、聪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语言表达用词中、从想像“哭”的原因中,去琢磨领悟,一个活灵灵的高尚的小摄影师就会树立在学生面前,对引领学生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写,把两代人的情感又上升了。

  【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了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好的板书还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突出重点。

  “高尔基――小男孩”是课文的重点,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怀,小男孩对高尔基的敬仰,板书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品质。

  小摄影师

  关怀

  高尔基――小男孩

  敬仰

  本课设计就是想努力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让语言能力得到切实发展。如果语文课上只是心头感动或只是习得工具,都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的融合,才是应该追求的。综观整堂课的教学预设过程,都强烈体现着这点,让无情的方块文字流露出浓浓的情感,在追求情感氛围的过程中紧紧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学生的质疑开始,从文本语言中去解疑,运用理解、体验、联想与朗读四种形式,学生对伟人高尔基、对同龄人小摄影师所具有的高尚品格,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小摄影师》第二课时 篇10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二是认识引用对话的不同方式,并通过对话读出人物的感情。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小摄影师》第二课时 篇11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5.续写这个故事。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我的主导方法是“扣词品句”,紧抓住关键词句,立足于语言文字,引领学生参与感悟,深入细致地体察。其次,采用“读写结合”等方法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

  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感悟、移情体验,放手让学生潜心会文,使课堂朴实、踏实、高效。

  说流程预设先质疑;再交流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接着,体会小摄影师的品格;最后是通过联想续写,把两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具体是这样的:

  一、质疑明起点,使得课堂显得真实、真切

  1、课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读了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导学生说出读课文后的疑难点。

  2、预计有学生会说“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为什么最后一直没再去找高尔基拍照呢?”、“高尔基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伟人为什么还要骗一个杂志社记者呢?”

  【质疑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师掌握学生真实起点一个途径,教师的教要教在学生真正的不懂之处,这是课堂真实化、课堂以人为本的基础。】

  二、把学生初读的个性理解,通过交流使个性的学习内容形成大家的共识

  1、在质疑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对文中的高尔基、小摄影师,有了什么印象呢?”

  2、预计学生会交流:高尔基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个人等等;小摄影师是一个守信、很有办法、懂礼貌的人等等。

  3、交流后,还向学生提出要求:

  同学们交流的这些体会,在课文中都有所体现,请大家再认认真真读几遍课文,这些人物印象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请在这句子边上注上相应的体会词。

  【学生读了文章后,都有自己的个性理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因此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谈谈初读后对文中人物的印象。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边读边注的形式,使得起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就成为了全体学生的共性理解,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三、重点走进高尔基,品读感悟高尔基的人品

  1、教师向学生提问: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2、预计学生会说是从以下句子体会到的:

  句子一:高尔基拿了一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A、“请同学们读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发现哪些词能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呢?”

  B、交流句子,抓住关键词“吩咐”和“很久很久”。

  【阅读教学是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以上教学预设,完全是体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词,在揣摩用词、联想情节、说话训练中,深深体味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句子2:“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请他进来。

  A、自己读读,谈谈“哪几个字的描写更能表达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B、预计学生会注意“很忙”与“一定”两词,再问同学:到底是“忙”还是“不忙”?通过讨论,明白高尔基很忙,但不喜欢媒体广告宣传;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满足少年儿童的愿望!

  指导学生朗读,前一句要读得坚决,后一句要读得亲切。

  【以上一段教学,使学生对高尔基关怀少年儿童形成浓浓的气氛,在学生对词语的品味与朗读中体会高尔基的情感是太爱少年儿童了,教师的每一句引导语、点拨语,学生读的、感受的内容都围绕高尔基的关怀,完全做到语言句子与情感熏陶合二为一。】

  四、体会小摄影师的形象。

  教师引导过渡:高尔基如此关怀少先队员,那么高尔基所爱的少先队员是怎样的一代儿童呢?

  首先读读纸条上的内容:

  这张纸条短短几句话,但写得很有水平,同学们仔细品读,信的内容到底巧妙在哪儿呢?

  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个“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队员。

  除了指导读好这句外,还点拨学生:“课文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写的,请大家再用心的读读全文,尤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对话。

  让学生读全文,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引起同学的关注,在真切朗读中感受文本价值,也使全课教学有了整体感。

  五、课堂延伸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呼应课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进行续写,更深层次地提升人物的形象。

  在最后,回到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哭了,是他后悔吗?后悔什么呢?”

  回答后,再让学生想想以下问题(投影句子:小摄影师最后会不会再出现?假如出现了高尔基会怎样?小摄影师想到了什么,才不去找高尔基的?假如一直没出现,高尔基又会怎样?)

  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写一段话交流。

  【这是课文的空白,利用这一空白,可以拓展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让学生从说到写,可以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文能力。】

  课文要求,感受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的文本价值,但适当地延伸感受小摄影师所特有的诚信、聪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语言表达用词中、从想像“哭”的原因中,去琢磨领悟,一个活灵灵的高尚的小摄影师就会树立在学生面前,对引领学生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写,把两代人的情感又上升了。

  【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了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好的板书还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突出重点。

  “高尔基――小男孩”是课文的重点,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怀,小男孩对高尔基的敬仰,板书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品质。

  小摄影师

  关怀

  高尔基――――――小男孩

  敬仰

  本课设计就是想努力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让语言能力得到切实发展。如果语文课上只是心头感动或只是习得工具,都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的融合,才是应该追求的。综观整堂课的教学预设过程,都强烈体现着这点,让无情的方块文字流露出浓浓的情感,在追求情感氛围的过程中紧紧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学生的质疑开始,从文本语言中去解疑,运用理解、体验、联想与朗读四种形式,学生对伟人高尔基、对同龄人小摄影师所具有的高尚品格,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小摄影师》第二课时 篇12

  【学习目标】

  1、依据课文中所描绘的人、事、物提出各种问题,从而产生好奇心和猜测内容的愿望。

  2、对留有悬念的情节进行创造性的想像,加以延伸补充,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学习流程】

  1、议一议:

  ⑴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会再来吗?

  ⑵小男孩迅速回家取了胶卷再来时,门卫会怎么说?怎么做?

  ⑶小男孩和高尔基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些什么?怎么做?

  ⑷小男孩怎样给高尔基照相?高尔基怎样做?

  评点:这一环节,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另一方面主要是起到联系课文内容,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为下一步的创造性想像做好铺垫。可以师生互问互答,也可以小组讨论。参与面越广,讨论越积极,越能激发创新的欲望。

  2、说一说:

  师:高尔基爷爷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时间对于他来说十分宝贵,然而还是希望小男孩来。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首先请与同桌讨论,然后把刚才的讨论组织一段完整的话说下来。

  师:下面请小组派代表口头表达。

  香剑星:第二天早上,天气格外晴朗。高尔基还想念着昨天的小摄影师呢!你看他想得多入神啊!突然,门卫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名记者。是小男孩吗?高尔基问。门卫回答说:是的。高尔基说:快,快让他进来!小男孩说:这次我记着带胶卷了,我吸取了教训,以后也不会那么马虎了。高尔基听到小男孩所说的话高兴极了!小男孩首先举起了相机,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办公桌说:请您坐在这儿工作。高尔基按照小男孩的吩咐坐下。最后小男孩调整好相机,又摆弄了好久,说:一切准备停当。小男孩又换了几个角度,照了几张相,他终于心满意足了。

  师:大家觉得香剑星的想像合理吗?哪些地方说得好?

  生:我觉得他说高尔基还在想着小男孩,而且还想得很入神。说明高尔基一直在关心小男孩,跟课文内容相一致。

  生:他用上了首先然后最后这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用得很准确。

  生:还有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语用得好。打量举摆弄调整都很准确。

  评点:相互评价是训练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途径,体现了说话教学的目的。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激发了创新潜能。

  3、演一演:

  ⑴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组内分角色表演。

  ⑵汇报表演,全班交流,合理评价。

  评点: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像,并且通过具体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直观的表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4、写一写:

  这一环节主要是文字表达的过程。通过讨论、口述、表演,学生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直观的表象。接下来把直观的表象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成了一篇有个性的作文。

  5、评一评:

  教师可选取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评讲,通过学生的互评互说,指出范文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文:第二天,小男孩来到列宁格勒,秘书马上请小男孩到高尔基的办公室。小男孩敲门进来。高尔基说:快请进,我这儿有胶卷。小男孩说:你的胶卷不适合我的相机。说着,小男孩已经吩咐高尔基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忽然,小男孩又哭了起来。你怎么呢?高尔基关切地问。我又忘了带胶卷了。高尔基拿了一筒胶卷给小男孩。小男孩说:没办法,只好用着吧!小男孩吩咐高尔基坐在凳子上打电脑。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去做。小男孩说:我这次一定要多照些。小男孩照了很久,觉得口渴了。高尔基叫秘书拿来一杯果汁。小男孩喝完向高尔基告别走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摄影师》第二课时(精选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