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通用16篇)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通用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通用16篇)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 篇1

  《摄影师》一课,讲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故事中所蕴含的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真挚的爱,却是三年级的孩子不容易体会到的。因此,教学这一课,应该紧紧围绕“爱”这一情感中心,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下面所选择的两个教学片断,试图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

  片断一:

  师:请大家齐读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吩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齐读后思考交流)

  生:“吩咐”在这里是说小男孩让高尔基按他要求的姿势坐下。

  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再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

  生: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师:说得真好。高尔基确实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才那样与小男孩配合。

  点评:抓住“吩咐”一词,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让学生揣摩其中包含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

  片断二: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再互相讨论一下,该怎样读好些。(学生反复朗读后讨论)

  师:谁能把这一段读一读?(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高尔基不愿意见记者,但他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所以前一句要读得平淡一些,后一句要读得热情一些。

  师:确实是这样。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高尔基非常希望小男孩再来?

  生:前面有一句“是个小男孩吗?”还有这一句中的“一定”。

  师:对!那么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见记者,却又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呢?(学生讨论交流)

  生:记者来肯定是为了宣传高尔基,高尔基不感兴趣,所以不愿意见。小男孩来照像是为了给班级办墙报,是为了学习,所以高尔基尽管忙,还是热情接待了他。小男孩子没有能照成像,肯定会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生:不光是小男孩失望,班里的同学们也肯定会失望的,高尔基是不会让同学们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师:是啊!你看高尔基多么关心孩子们,爱护下一代啊!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子会再来吗?

  (生读课文)

  点评:由读入手,在读的过程中领悟情感,体验高尔基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在读中想象,让这浓浓的情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受到情感的熏陶。

  评析:

  试用修订版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阅读教学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上面的两个教例,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一般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因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教例中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可以想见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 篇2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方法:电教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教学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师出示高尔基的画像,并归纳:高尔基(1886年~1936年),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世界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以及的散文诗《海燕》和一系列剧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习高尔基与一位小学生之间的故事:小摄影师。(板书,提示“摄”的读音。)

  高尔基与小摄影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下面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字音方面:“摄”“桌”“志”“社”是翘舌音,“侧”“杂”是平舌音,要读准确。

  字形方面:“摄”“鞠”笔画较多,可引导学生采用部件识字法识记。“躬”可采用形象识字法帮助识记。“社”字右面是“土”,“志”上面是“士”;“桌”下面是“木”,“杂”下面是“木”的变形写成“”,应鼓励学生观察、比较、分辨。“秘”与“密”,经常混淆,可通过组词比较,加以区别。

  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摄”“按”“侧”“社”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小男孩是怎样吩咐高尔基的?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板书

  17小摄影师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 篇3

  教学目的:

  1、 学会13个生字、10个新词。

  2、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吩咐”“摆弄”“突然”等词语的意思,能用“突然”说一句话。

  3、 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  理解词语的意思。

  2、  感受高尔基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1、 思考练习2。

  2、 用“突然”说一句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文字投影片、收集关于高尔基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交流收集的材料;请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 齐读课题。

  二、 借助拼音通读全文,标画出有多少个自然段,想一想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部分词语的读音:吩咐、胶卷、秘书、贴在、侧过。

  学生汇报:(共有15个自然段;讲了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事。)

  三、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关于高尔基的资料。(教师相机板书)

  四、 默读全文,围绕着“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事”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结合课后思考题,说说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将学生不懂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六、 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内容将质疑的问题梳理、排序。

  七、 逐一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重点理解摆弄、吩咐、突然等词语,初步知晓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学习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步骤:

  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 指名分角色朗读,想一想:小男孩还会回来吗?为什么?

  3、 讨论。

  4、 续编故事,以后还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 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卡片,齐读。

  2、 你认为哪个字不好记,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3、 你认为哪个字写时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你来提醒大家。

  教师指导“秘”的笔顺。

  4、 写一写你认为不太好记、不太好写的字。

  5、 听写:摄影师、杂志社、秘书、突然。

  6、 出示投影:比较几名同学同一个字的书写,集体评议。

  7、 自己对照书订正,教师随机批改。

  三、 指导用“突然”说一句话。

  四、 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兴趣的话,选择高尔基的作品读一读。

  板书设计:        小摄影师

  小男孩             高尔基          生平简介

  扔纸团             让他进         前苏联伟大的作家

  摆  弄             微  笑         《童年》《在人间》

  大  哭             站、喊         《我的大学》《海燕》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 篇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初读课文

  1.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

  2.检查朗读情况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

  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板书:

  6、小摄影师

  小男孩高尔基

  扔纸团请进来

  忘胶卷给胶卷

  热爱崇敬关心爱护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 篇5

  学习目标

  ⒈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⒋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⒌续写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

  课前准备

  ⒈课件。

  ⒉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叙旧导新,揭题课题

  ⒈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⒉板书课题:读准“摄(shè)”字,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摄:摄影。摄影:这里指照相。师:掌握某种专门知识技术的人。摄影师:指在拍照技术这方面有专长的人。)

  ⒊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图文中的“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则称为“小摄影师”。)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⒈课上预习

  ⑴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了解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没有照成是怎么回事?

  ⒉检查预习情况

  ⑴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正音。

  ⑵读准生字,认读生词

  ①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②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开火车读词语

  突然、纸团、立刻、墙报、人行道、照相机、鞠躬、打量

  吩咐、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

  ⑶交流预习中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⒈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⒉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⒊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⒋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

  ⒌理清层次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纸团飞进窗口,男孩请求高尔基允许为他照相──高尔基摆好姿势,男孩准备为他照相──忘带胶卷,男孩哭着离开──高尔基等着男孩再次来照相。

  第一段(1―5):讲一名少先队员想给高尔基照张相贴在墙报上,高尔基准许“小摄影师”进来照相。

  第二段(6、7):讲“小摄影师”是怎样给高尔基照相的。

  第三段(8―11):讲“小摄影师”为什么没照成。

  第四段(12―15):讲高尔基希望小男孩能够再来。

  四、指导写字

  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如,“基、备、卷”为“上大下小”的上下结构,“突、弄、杂”为“上小下大”的上下结构,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有个别字的笔画需要特别说明:指导“辆”时,要注意“车”作为偏旁时笔顺的变化,其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或“竖”。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⒈巩固词语

  突然、纸团、立刻、墙报、人行道、照相机、鞠躬、打量

  吩咐、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

  ⒉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⒈读悟第一段

  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时间:1928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地点:列宁格勒高尔基的住所。人物:高尔基、小摄影师。起因:这名少先队员想给高尔基照张相,贴在墙报上。)

  ⑵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情况下?(高尔基正在读书。)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对于高尔基来说,这件事发生得很突然,是在一眨眼的时间内发生的,说明高尔基一点儿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

  ⑶一个纸团飞进高尔基的窗口,要求给他照相。你对小男孩的这种方式怎样理解?(这种方式虽然是不正规的,不礼貌的,但是高尔基没有因此生气、拒绝孩子的请求,说明他理解、爱护孩子。)

  ⑷门卫不放孩子进去见高尔基,他就从窗户扔进去一个纸团,请高尔基本人帮忙,能说明什么?(这表明男孩很聪明,会想办法;很大胆。)

  ⑸高尔基问“是你扔的纸团吗”,男孩在回答的同时,“鞠了个躬”,这里的“鞠躬”,反映了孩子什么?(反映了孩子不是不懂礼貌,他这样做,是出于无奈。“鞠躬”说明小摄影师对高尔基十分尊敬,也很有礼貌。)

  ⑹理解“我照完相,立刻就走”一句?(表明小男孩不想过多打扰高尔基,希望得到他的允许。因为事先讲好用不了很多时间,获得高尔基允许的可能性更大。)

  ⒉读悟第二段

  过度语: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张相,贴在墙报上,高尔基在工作很忙的情况下允许小男孩进来照相,这是破例,也是特殊照顾。可见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

  ⑴指名读此段,思考小男孩在给他照相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

  ⑵教师引读第6节: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先――……打量……接着――……笑了,然后――……指了指……

  ⑶理解“打量”?(仔细观察。小男孩从摄影的角度仔细看高尔基,为的是照出满意的照片。)小男孩会怎么想?

  ⑷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描写反映了什么?(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与惊喜。)

  ⑸在小男孩拍照之前,高尔基听从他的“吩咐”,而且还等了“很久很久”,开始照相时,“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所有这些细节描写都反映出什么?(反映出高尔基积极配合孩子的工作。特别是“很久很久”,时间对于高尔基来说是宝贵的,他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对孩子却十分慷慨,为了孩子,他舍得花费时间,表明在这样长的时间内高尔基没有厌烦,反映了他对孩子怀有极大的耐心,说明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小男孩“吩咐”高尔基坐到沙发上看报纸,然后摆弄了很久。也说明那个孩子熟练的照相技术和做事认真、有主见。再者“吩咐”一般是上级让下级或长辈让晚辈赶干什么,在这里充分表露出高尔基作为长者慈爱的品格。)

  ⑹“突然”又发生了什么事?高尔基为什么感到“突然”?小男孩为什么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⒊读悟第三段

  ⑴孩子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后,高尔基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⑵高尔基问“你怎么了”,这不仅反映出什么?(这不仅反映出他对孩子的突然表现迷惑不解,更有一种关心在里面。)

  ⑶当孩子把“胶卷忘在家里了”的事告诉高尔基后,“高尔基赶紧站起来”,这个“赶紧”,表明什么?(表明他对孩子的疼爱和关切之情。)

  ⑷当孩子跑出房间后,高尔基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这反映出什么?(这反映出他主动帮助男孩的一片爱心。这里为什么要强调“大声喊道”“孩子,回来”呢?它反映出高尔基想帮助孩子,但又担心孩子听不见的急切心情。)

  ⑸男孩因为没有带胶卷,哭着离开了。这能反映什么?(这反映了他的惭愧、失望的心理。因为没有带胶卷,浪费了工作很忙的高尔基的很多时间,所以当高尔基要主动给他胶卷时,他没有回应,哭着跳上了电车。)

  ⒋读悟第四段

  ⑴理解最后一句话:“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要抓住“很忙”和“一定”两个关键词语。“请转告他,我很忙”,并非因为忙而不见记者,说明他对宣传自己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分表达了高尔基对于这个少先队员却非常重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爱护下一代的崇高品质。)

  ⑵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讨论:小男孩会再来吗?(小男孩再来的可能性很大,理由有二:一是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是那么强烈,这一强烈的愿望促使他必然还会来;二是高尔基如此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仍然会受到高尔基的热情接待。)

  三、课堂总结

  ⒈自由朗读课文

  ⒉这篇课文的重要内容是什么?选一正确的答案

  ⑴高尔基工作很忙。

  ⑵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没有照成。

  ⑶高尔基没有接待杂志社记者。

  ⒊中心: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同时表现了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和热爱。

  ⒋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四、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一、二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

  二、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一定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并思考如何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表现出来。如:

  ⑴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孩子用了很久的时间去准备,最后说这句话时,内心应该是充满喜悦的;

  ⑵孩子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后学生在朗读时,语气要温和亲切,语调要舒缓轻柔。

  ⑶“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上面已经说过,这句话体现了高尔基的迷惑和对孩子的关切,因此读书时语气要温和、轻柔;

  ⑷“是那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这句话体现了高尔基仍旧挂念着那个孩子,内心充满了关切,读书时应该读出关切之情。

  三、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⒈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⒉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⒊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⑴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⑵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⑶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⑷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⒋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四、练笔积累,续写故事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五、板书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崇敬、热爱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 篇6

  教学目标:

  1、会本课15个生字。掌握由本课生字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革命前辈对青少年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青少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一个用纸折成的照相机、若干作为奖励的笑脸

  教学过程:

  一、 以绕口令比赛作为热身运动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放松一下,咱们来进行一场绕口令比赛好吗?

  二、 以照相机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生:照相机

  师:今天同学们精神都很好,现在我来照一张相片,好吗?

  生:好

  师:准备好,看到这边来,大家笑一个,好,一、二 (咔嚓)

  同学们,刚才老师在做什么事呢?

  生:照相

  师:那照相的人我们叫他什么呢?

  生:摄影师

  师:没错,同学们真聪明,照相的人就叫摄影师

  师板书题目:《小摄影师》, 生齐读题目

  师:同学们,你们拍过照片吗?谁来说说他见过的摄影师的年龄大约是多少呢?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今天这位摄影师的年龄,大家猜猜他可能几岁?

  师:现在老师公布答案:这个小摄影师只有10岁左右,是个小男孩。今天这位小摄影师要给谁照相呢?

  生:高尔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尔基是谁吗?

  生:著名的文学家

  师: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给一个著名的'文学家照相,那么会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瞧瞧小摄影师和高尔基的故事吧!

  三、学习课文

  1、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讨论小男、孩和高尔基是否认识,并说出其理由

  3、学生讨论从小纸条中可以看出小男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4、学生讨论在拍摄中可以看出小男孩什么样的态度

  5、小男孩拍照成功吗?此时他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小组讨论,师请生回答,并奖励回答好的学生一个“灿烂的笑容”

  6、从高尔基和秘书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7、小组讨论:为什么高尔基不接见记者却要见小男孩?

  8、课堂小结:从这件事中,我们了解了高尔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师板书: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四、 课后拓展:小男孩能不能实现他的愿望?

  五、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没有照成的故事。充分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

  导入新课前,利用自己动手做的 “纸相机” 为同学们拍照,从而引入课题《小摄影师》。课堂上以灿烂的笑容作为奖励,学生积极性很高,并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

  在设计本节课时,主要围绕 “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 这一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上完本节课后,自己感觉效果不佳,虽然学完本节课后,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能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分析课文缺乏侧重性,没有处理好主次关系,分析课文深入却没有侧重。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没有正确处理好师与生的关系,即传授者与被传授者的关系。在教学理论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教师是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主体者。在这堂课中,我忽视了这点。这节课上,更多的是我提问题,而让学生按着我的问题理解课文。其实,这样我无形中也就抹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剥夺学生的发言权力。做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应该是老师在一旁引导,更多地让学生置疑、提问题、解决问题。

  本节课对于课文的具体分析,没有处理好主次关系,重点没突出,某些问题讲得过于详细。课堂上某些环节采取的讨论形式,如:同桌讨论、前后桌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等形式。没有根据具体问题采取合适的讨论形式。

  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位老师,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学生。每个学生的个性有所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老师事先所无法预料的。

  对于本节课,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不管是课堂管理方面或者是知识传授方面,都需进一步完善及提高。希望在今后不断的教学研究及向有经验老师的请教下,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 篇7

  一、多音字:

  1、当上当直截了当;当代当机立断

  2、少多少;少年

  3、相相对;照相

  4、卷胶卷;试卷

  5、转转告;转圈

  二、近义词:

  突然―忽然吩咐―命令立刻―马上仔细―细心、细致

  打量―观察停当―妥当摆弄―摆布赶紧―赶忙

  三、反义词:

  经常―偶尔仔细―马虎、粗心哭―笑

  四、词语解释:

  1、明媚:景色鲜明可爱。

  2、打量:观察的意思。

  3、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4、停当:齐备;妥当。

  5、赶紧:抓紧时机,毫不拖延。

  6、转告:受人嘱托把某人的话、情况等告诉另一方。这里指秘书把高尔基的话传给记者。

  7、突然: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

  8、秘书:掌管文书并协助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

  9、记者:通讯社、报刊、电台等采访和写通讯报道的专职人员。

  五、词语辨析:

  1、立刻马上

  都有紧接着某个时候、短时间内的意思。

  区别在于:立刻强调即刻就会发生,语气比马上稍重;马上强调接着就会发生,比立刻更口语化。

  例句:我们必须立刻出发,否则就来不及了!

  这些工作需要马上就做。

  2、突然忽然

  二者都有某事发生得快而且出乎意料之意。但突然更突出时间的短暂及出乎意外。

  例:他来得很突然。他正要出门,忽然下起了大雨。

  六、词语听写:

  突然、按照、摆弄、准备、侧目、胶卷、车辆

  秘书、立刻、仔细、打量、杂志社、阳光明媚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 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师:昨天交给同学们一个任务,了解高尔基,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

  生:高尔基是苏联的大作家,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写过《童年》、《我的大学》。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爸爸妈妈告诉我的。

  师:实际上爸爸妈妈就是你们最好的――(生答,略)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上网查到的。

  师:上网查资料的确能找到很多的东西。

  师:我们知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前苏联文学的创始人,还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写的散文诗《海燕》特别好,老师非常喜欢。给大家朗诵一下。(师朗诵《海燕》的片断)

  师:这就是高尔基的作品,喜欢吗?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高尔基的文章《小摄影师》

  师: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生自由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师:大家读完了吗,读好了吗?知道这个故事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事?

  生:是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事。(师板书)

  师: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个小男孩要为高尔基照相,把相片贴在墙报上的事。(师随机板书)

  师:这个故事喜欢读吗?(喜欢)那就继续读吧!注意读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查一查字典;不懂的词语反反复复读几遍;有不太明白的地方用笔作上记号。有没有这样的习惯。好,那就大声地读吧!(生自由读课文)

  师:会读吗?课文里有的生字都会读吗?请看生字

  出示:格媚躬按胶辆

  师:仔细地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都是形声字。(指名生读生字,正音,集体读)

  师:请同学们再来看看“躬”,看看字形,谁能理解它的意思?

  生:它的意思是弯着腰,因为左边是身,表示身体,右边是“弓”表示弯着腰。

  师:有些形声字就能看字形理解字的意思。

  (集体再读其它生字:摄志桌社侧)再出示生字:……

  师:看它们又有什么特点?

  生:有的是平舌音,有的是翘舌音,(指名读,齐读)

  再出示词语:摄影,同志,突然,鞠躬,……(生齐读)

  再次出示生字:……

  师:你们觉得哪些生字最难写?

  生:“鞠”,因为这个字左边是革字旁,右边是“菊”字去掉草字头。

  生:这个字左窄右宽。

  师:大家写字的时候,要五笔一画地认真写,只要多几遍就能写好字,同学们同意我的看法吗?(师范写)

  师:你们看老师写的时候认真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你觉得老师写得好不好?那每个同学拿起你的笔,写两个,给老师看看。(生写字)

  师:有几个同学写得非常漂亮。

  师:有些同学坐得特别端正,字也写得很好。有哪些同学感到比较满意的,请举手。有哪些同学感到不满意的,请举手。

  生:我觉得自己不满意。

  师:对自己写的字不够满意,说明你知道了这个字怎么写更好,如果对自己写的字还不够满意的,平时再多练几,就一定能写好了。

  师:同学们字词都会读了,但是如果把这些字放到句子中,能不能读好啊!谁来读。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正音)

  师:大家一起读,谁接着往下读。(指名读)

  师:大家知道高尔基说话,我觉得不够好,男孩站在他面前请求,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应该用答应的语气。

  师:说话应该比较亲切,让我们用亲切的语气来读。谁接着往下读。

  (指名读第五、六自然段)

  师:你的声音是非常好听,样子也很可爱,但是有一个词读得不好,你知道吗?“很久很久”,应该怎么读?

  指名再读,齐读。

  师:“怎么了”该怎么读?

  生:刚才小男孩不是好好的吗?现在哭了,感到很奇怪。

  师:那就用奇怪的语气来读。齐读。

  师:高尔基见孩子跑出去时叫喊的时候,该怎么读?(师范读)

  师:这节课大家读书读得不错,下节课我们继续再读,好不好?

  多读一读,就能把书读好。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 篇9

  广东 王立平  

  ------------------------------------------------------------

  一、学习目标

  1.依据课文中所描绘的人、事、物提出各种问题,从而产生好奇心和猜测内容的愿望。

  2.对留有悬念的情节进行创造性的想像,加以延伸补充,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二、学习流程

  1.议一议

  ①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会再来吗?

  ②小男孩迅速回家取了胶卷再来时,门卫会怎么说?怎么做?

  ③小男孩和高尔基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些什么?怎么做?

  ④小男孩怎样给高尔基照相?高尔基怎样做?

  评点这一环节,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另一方面主要是起到联系课文内容,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为下一步的创造性想像做好铺垫。可以师生互问互答,也可以小组讨论。参与面越广,讨论越积极,越能激发创新的欲望。

  2.说一说

  师:高尔基爷爷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时间对于他来说十分宝贵,然而还是希望小男孩来。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首先请与同桌讨论,然后把刚才的讨论组织一段完整的话说下来。

  师:下面请小组派代表口头表达。

  香剑星:第二天早上,天气格外晴朗。高尔基还想念着昨天的小摄影师呢!你看他想得多入神啊!突然,门卫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名记者。”“是小男孩吗?”高尔基问。门卫回答说:“是的。”高尔基说:“快,快让他进来!”小男孩说:“这次我记着带胶卷了,我吸取了教训,以后也不会那么马虎了。”高尔基听到小男孩所说的话高兴极了!小男孩首先举起了相机,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办公桌说:“请您坐在这儿工作。”高尔基按照小男孩的吩咐坐下。最后小男孩调整好相机,又摆弄了好久,说:“一切准备停当。”小男孩又换了几个角度,照了几张相,他终于心满意足了。

  师:大家觉得香剑星的想像合理吗?哪些地方说得好?

  生:我觉得他说“高尔基还在想着小男孩”,而且还想得很入神。说明高尔基一直在关心小男孩,跟课文内容相一致。

  生:他用上了“首先”“然后”“最后”这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用得很准确。

  生:还有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语用得好。“打量”“举”“摆弄”“调整”都很准确。

  评点相互评价是训练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途径,体现了说话教学的目的。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激发了创新潜能。

  3.演一演

  ①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组内分角色表演。

  ②汇报表演,全班交流,合理评价。

  评点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像,并且通过具体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直观的表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4.写一写

  这一环节主要是文字表达的过程。通过讨论、口述、表演,学生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直观的表象。接下来把直观的表象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成了一篇有个性的作文。

  5.评一评

  教师可选取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评讲,通过学生的互评互说,指出范文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文:第二天,小男孩来到列宁格勒,秘书马上请小男孩到高尔基的办公室。小男孩敲门进来。高尔基说:“快请进,我这儿有胶卷。”小男孩说:“你的胶卷不适合我的相机。”说着,小男孩已经吩咐高尔基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忽然,小男孩又哭了起来。“你怎么呢?”高尔基关切地问。“我又忘了带胶卷了。”高尔基拿了一筒胶卷给小男孩。小男孩说:“没办法,只好用着吧!”小男孩吩咐高尔基坐在凳子上打电脑。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去做。小男孩说:“我这次一定要多照些。”小男孩照了很久,觉得口渴了。高尔基叫秘书拿来一杯果汁。小男孩喝完向高尔基告别走了。

  评点“又忘了带胶卷”这一情节的设计很有新意,很自然地安排高尔基“借胶卷”。既突出了小男孩的特点“粗心”,也再一次体现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心。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高尔基“打电脑”也是一大亮点。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摄影、阳光明媚、桌子、同志、鞠躬、侧过、胶卷、一辆、秘书、杂志社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4.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尔基吗?(学生谈不到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

  高尔基,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等。世界人民敬爱他,他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2.板书课题,《小摄影师》,并认读“摄”字。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认读生字、词。

  ③你读懂了什么?在没有读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2.学生自学、讨论。

  (三)交流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

  3.交流读懂的内容。

  (四)置疑问难

  简单的当堂解决,难度大的问题留作下节课解决。

  (五)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2.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

  教学步骤:

  (一)复习生字词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是什么事?结果怎样?

  明确:本课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没有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但是,高尔基却破例允许一个男孩照相,并尽量做到使他满意。由于小男孩忘了带胶卷,哭着走了。高尔基交待门卫,杂志社的记者不接待,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三)自学探讨

  1.明确重点问题:

  (1)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来吗?为什么?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四)汇报交流

  1.小男孩之所以用“扔纸团”的方法才能见到高尔基,是因为工作人员不让小摄影师进屋拍照。他相信只要高尔基知道他来拍照,一定会同意。

  “突然,一个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架子上。”

  “突然”:是在一眨眼的时间内发生的,说明高尔基一点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

  2.“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过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纸条上的内容。)

  (1)个别读。

  (2)学生谈对纸条内容的理解。

  纸条上的前两句打动了高尔基。因为高尔基看到小男孩是少先队员,他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进步。由此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也可以体会出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 篇11

  一、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摄影师》,欢迎各位给予指导。

  首先我要说的是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力求育人功能的拓展。

  《小摄影师》写了高尔基欣然答应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

  我与文本对话时,感受到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也感受到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两者均应教学。

  二、教学目标

  关于本课的目标设定,我想主要是力求凸现三维的融合。把本课目标预设为通过语言句子的朗读以及有关情节的联想训练,感受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确定这个目标是符合新课标关于目标“三维性”要求,它蕴含有知识、情感、过程三方面要求,而且三者是相互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的预设,力求做到全员的互动。全课预设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对全文初步感知、学会生字新词。在这样基础上学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整堂课的流程预设是这样的:先质疑;再交流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接着,体会小摄影师的品格;最后是通过联想续写,把两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具体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是质疑难点,使得课堂显得真实、真切。

  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读了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导学生说出读课文后的疑难点。预计有学生会说“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为什么最后一直没再去找高尔基拍照呢?”、“高尔基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伟人为什么还要骗一个杂志社记者呢?”质疑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师掌握学生真实起点一个途径,教师的教要教在学生真正的不懂之处,这是课堂真实化、课堂以人为本的基础。

  第二步,把学生初读的个性理解,通过交流使个性的学习内容形成大家的共识。

  在质疑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对文中的高尔基、小摄影师,有了什么印象呢?”

  预计学生会交流:高尔基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个人等等;小摄影师是一个守信、很有办法、懂礼貌的人等等。

  交流后,还向学生提出要求:

  同学们交流的这些体会,在课文中都有所体现,请大家再认认真真读几遍课文,这些人物印象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请在这句子边上注上相应的体会词。

  学生读了文章后,都有自己的个性理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因此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谈谈初读后对文中人物的印象。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边读边注的形式,使得起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就成为了全体学生的共性理解,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很有好处。接下来要重点走进高尔基,品读感悟高尔基的人品。

  教师向学生提问: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预计学生会说是从以下三句话体会到的:句子投影,此略

  三句中,引导学生重点感悟后面两句。

  对教学第二句的方法如下设计:

  “请同学们读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发现哪些词能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呢?”

  交流句子,抓住关键词“吩咐”和“很久很久”。

  阅读教学是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以上教学预设,完全是体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词,在揣摩用词、联想情节、说话训练中,深深体味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体会第三句的教学方法:

  自己读读第三句,谈谈“哪几个字的描写更能表达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预计学生会注意“很忙”与“一定”两词,再问同学:到底是“忙”还是“不忙”?通过讨论,明白高尔基很忙,但不喜欢媒体广告宣传;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满足少年儿童的愿望!指导学生朗读,前一句要读得坚决,后一句要读得亲切。

  以上一段教学,使学生对高尔基关怀少年儿童形成浓浓的气氛,在学生对词语的品味与朗读中体会高尔基的情感是太爱少年儿童了,教师的每一句引导语、点拨语,学生读的、感受的内容都围绕高尔基的关怀,完全做到语言句子与情感熏陶合二为一。

  感悟高尔基后,再来体会小摄影师的形象。

  教师引导过渡:高尔基如此关怀少先队员,那么高尔基所爱的少先队员是怎样的一代儿童呢?

  首先读读纸条上的内容:

  这张纸条短短几句话,但写得很有水平,同学们仔细品读,信的内容到底巧妙在哪儿呢?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个“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队员。

  除了指导读好这句外,还点拨学生:“课文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写的,请大家再用心的读读全文,尤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对话。

  让学生读全文,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引起同学的关注,在真切朗读中感受文本价值,也使全课教学有了整体感。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呼应课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进行续写,更深层次地提升人物的形象。

  在最后,回到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哭了,是他后悔吗?后悔什么呢?”

  回答后,再让学生想想以下问题(投影句子:小摄影师最后会不会再出现?假如出现了高尔基会怎样?小摄影师想到了什么,才不去找高尔基的?假如一直没出现,高尔基又会怎样?)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写一段话交流。

  课文要求,感受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的文本价值,但适当地延伸感受小摄影师所特有的诚信、聪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语言表达用词中、从想像“哭”的原因中,去琢磨领悟,一个活灵灵的高尚的小摄影师就会树立在学生面前,对引领学生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写,把两代人的情感又上升了。

  本课设计就是想努力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让语言能力得到切实发展。如果语文课上只是心头感动或只是习得工具,都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的融合,才是应该追求的。综观整堂课的教学预设过程,都强烈体现着这点,让无情的方块文字流露出浓浓的情感,在追求情感氛围的过程中紧紧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学生的质疑开始,从文本语言中去解疑,运用理解、体验、联想与朗读四种形式,学生对伟人高尔基、对同龄人小摄影师所具有的高尚品格,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四、说板书设计

  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乐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 篇12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 篇1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二是认识引用对话的不同方式,并通过对话读出人物的感情。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5、续写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重点: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难点:使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听写)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板书

  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 篇14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5.续写这个故事。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我的主导方法是“扣词品句”,紧抓住关键词句,立足于语言文字,引领学生参与感悟,深入细致地体察。其次,采用“读写结合”等方法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

  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感悟、移情体验,放手让学生潜心会文,使课堂朴实、踏实、高效。

  说流程预设先质疑;再交流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接着,体会小摄影师的品格;最后是通过联想续写,把两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具体是这样的:

  一、质疑明起点,使得课堂显得真实、真切

  1、课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读了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导学生说出读课文后的疑难点。

  2、预计有学生会说“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为什么最后一直没再去找高尔基拍照呢?”、“高尔基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伟人为什么还要骗一个杂志社记者呢?”

  【质疑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师掌握学生真实起点一个途径,教师的教要教在学生真正的不懂之处,这是课堂真实化、课堂以人为本的基础。】

  二、把学生初读的个性理解,通过交流使个性的学习内容形成大家的共识

  1、在质疑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对文中的高尔基、小摄影师,有了什么印象呢?”

  2、预计学生会交流:高尔基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个人等等;小摄影师是一个守信、很有办法、懂礼貌的人等等。

  3、交流后,还向学生提出要求:

  同学们交流的这些体会,在课文中都有所体现,请大家再认认真真读几遍课文,这些人物印象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请在这句子边上注上相应的体会词。

  【学生读了文章后,都有自己的个性理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因此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谈谈初读后对文中人物的印象。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边读边注的形式,使得起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就成为了全体学生的共性理解,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三、重点走进高尔基,品读感悟高尔基的人品

  1、教师向学生提问: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2、预计学生会说是从以下句子体会到的:

  句子一:高尔基拿了一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A、“请同学们读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发现哪些词能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呢?”

  B、交流句子,抓住关键词“吩咐”和“很久很久”。

  【阅读教学是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以上教学预设,完全是体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词,在揣摩用词、联想情节、说话训练中,深深体味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句子2:“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请他进来。

  A、自己读读,谈谈“哪几个字的描写更能表达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B、预计学生会注意“很忙”与“一定”两词,再问同学:到底是“忙”还是“不忙”?通过讨论,明白高尔基很忙,但不喜欢媒体广告宣传;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满足少年儿童的愿望!

  指导学生朗读,前一句要读得坚决,后一句要读得亲切。

  【以上一段教学,使学生对高尔基关怀少年儿童形成浓浓的气氛,在学生对词语的品味与朗读中体会高尔基的情感是太爱少年儿童了,教师的每一句引导语、点拨语,学生读的、感受的内容都围绕高尔基的关怀,完全做到语言句子与情感熏陶合二为一。】

  四、体会小摄影师的形象。

  教师引导过渡:高尔基如此关怀少先队员,那么高尔基所爱的少先队员是怎样的一代儿童呢?

  首先读读纸条上的内容:

  这张纸条短短几句话,但写得很有水平,同学们仔细品读,信的内容到底巧妙在哪儿呢?

  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个“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队员。

  除了指导读好这句外,还点拨学生:“课文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写的,请大家再用心的读读全文,尤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对话。

  让学生读全文,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引起同学的关注,在真切朗读中感受文本价值,也使全课教学有了整体感。

  五、课堂延伸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呼应课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进行续写,更深层次地提升人物的形象。

  在最后,回到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哭了,是他后悔吗?后悔什么呢?”

  回答后,再让学生想想以下问题(投影句子:小摄影师最后会不会再出现?假如出现了高尔基会怎样?小摄影师想到了什么,才不去找高尔基的?假如一直没出现,高尔基又会怎样?)

  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写一段话交流。

  【这是课文的空白,利用这一空白,可以拓展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让学生从说到写,可以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文能力。】

  课文要求,感受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的文本价值,但适当地延伸感受小摄影师所特有的诚信、聪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语言表达用词中、从想像“哭”的原因中,去琢磨领悟,一个活灵灵的高尚的小摄影师就会树立在学生面前,对引领学生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写,把两代人的情感又上升了。

  【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了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好的板书还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突出重点。

  “高尔基――小男孩”是课文的重点,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怀,小男孩对高尔基的敬仰,板书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品质。

  小摄影师

  关怀

  高尔基――――――小男孩

  敬仰

  本课设计就是想努力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让语言能力得到切实发展。如果语文课上只是心头感动或只是习得工具,都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的融合,才是应该追求的。综观整堂课的教学预设过程,都强烈体现着这点,让无情的方块文字流露出浓浓的情感,在追求情感氛围的过程中紧紧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学生的质疑开始,从文本语言中去解疑,运用理解、体验、联想与朗读四种形式,学生对伟人高尔基、对同龄人小摄影师所具有的高尚品格,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 篇15

  教学目的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与热爱。

  5、续写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出示高尔基图片)

  师: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一件怎样的事呢?(板书:小摄影师)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二、合作交流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2、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如:基、侧、辆、卷。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

  3、检查分段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提到了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少先队员为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照相,没带胶卷没照成相的故事。)

  三、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上的自学提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体验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的1-6自然段,思考:小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画出相关的语句。

  他称高尔基为“亲爱的高尔基同志”,说明他很懂礼貌,同时也很尊敬、崇敬高尔基。)

  小男孩说:“我照完相,立刻就走”,这又说明小男孩很怎么样?(说明他知道高尔基很忙,很理解高尔基,不希望占用他太多时间。)

  师:高尔基很忙,而且正在读书。为什么他愿意答应小男孩的请求?而且答应得那么爽快,说明了什么?

  (提示:他很关心、爱护小朋友,尽量满足小朋友的要求。)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7-12自然段)

  1、 过渡:这么一位聪明有礼貌的小男孩,高尔基打心里喜欢上了他,所以就让他进去了。

  要求:默读6―8自然段,思考:进去后,小男孩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用“――”画出来。高尔基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用曲线画出来。

  2、师:高尔基答应了小男孩照相的请求,小男孩就进来了,见到了高尔基。请看这个句子“他仔细打量高尔基,咧开嘴笑了”,“仔细打量”、“咧开嘴笑了”,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小男孩见到高尔基后的惊喜,他要好好看看高尔基是什么样子,同时也说明他很崇敬高尔基,他见到高尔基,很开心。)

  3、师:小男孩是专门来给高尔基照相的,我们看看他的水平如何?他是怎样照的?前面说他是十岁左右,他到底行不行啊?

  学生讨论。

  4、师:小男孩就要给高尔基照相了,但是,最关键的事情他忘了,他没带胶卷。那他怎么办?课文中有几个地方提到小男孩哭,大家把它们找出来。

  提示:

  (1)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2)小男孩哭着说

  (3)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

  5、师:大家想想,为什么他哭得那么伤心?

  6、师:小男孩忘带胶卷,高尔基说他有胶卷。但小男孩子还是跑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很可能是他太着急了,没听清高尔基的话,也可能是他太内疚了,觉得对不起高尔基,不好意思。)

  7、师:刚才说的是小男孩的表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高尔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把有关高尔基的句子划下来,想想这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提示:

  (1)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说明高尔基尊重小男孩。

  (2)高尔基听任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他对小男孩很耐心。

  (3)小男孩说一切准备停当后,高尔基侧过脸,对他微笑――说明他尊重小男孩,并且态度亲切。

  (4)高尔基赶紧站起来――说明他很关心、爱护小男孩

  (5)小男孩跑出去后,他走到窗口大声喊――他关心、爱护小男孩

  (三)、学习第三部分(第13-17自然段)

  1、学生分角色朗读。

  2、师:秘书说杂志社的摄影记者要见高尔基,高尔基见不见?为什么?

  (提示:不见。他很忙。)

  3、师:但是,为什么他又说如果来的是一位小男孩,一定要让他进来?

  (提示:高尔基关心、爱护小朋友,乐意满足他们的要求。)

  三、巩固延伸

  如果小男孩再次来到高尔基身边,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学生小练笔

  板书设计:

  6.小摄影师

  关心、爱护

  高尔基←――――――――→小男孩

  会动脑、有礼貌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 篇16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几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小摄影师》一文选自人教社六年制第五册教材,课文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文章篇幅较长,把握重点、体会文章内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在备课时主要进行两方面的设计:

  一是将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归结到两个填空:

  高尔基是个的人。小男孩是个的人。

  之所以以这两个概括性的问题统领全文有几个目的,首先对于本文这样一篇段落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给学生一个适合的切入点,以便学生在学习时贯穿全文,整体把握;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只要是从文中能有所依据的都可以,这样使学生能发挥个体学习的自主性;再者这两个填空也是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情感的基础,在完成填空的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二人之间的情感。

  二是变序学文,由果及因。如此进行教学是出于从学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从课题的“摄影师”和文中最后的“摄影师”比较切入,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质疑:为什么高尔基不愿见杂志社的摄影师,而要见小摄影师?这一核心问题,为学生读书、质疑、释疑提供途径。

  在落实两项设计的手段上,我坚持以读代讲,边读边思,希望通过学生自己读,引发自悟,体会情感。同时在有限得5分钟内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读的训练中我有意识的选择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为重点,加以指导,从而做到以点突破,领会情感。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在《小摄影师》阅读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如果忽视这一点,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因此,我在教学时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学时,我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还不能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小男孩再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进而进行续写的习作训练,让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小摄影师》反思

  《小摄影师》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文章篇幅较长,把握重点、体会文章内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小摄影师》一文时,我根据课文的重点采用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揣摩关键词句意思等,引导学生学习。除此之外,我还结合这两单元的训练重点(重点之一是“试着提出问题”)在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抛砖引玉,适当提出了带有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提出问题。如,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小男孩为什么要给高尔基扔小纸团?2、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却愿意见小男孩呢?这两个问题一出现,学生都积极举手,踊跃发言。他们的答案有的是串联上下文,有的是结合对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说的,特别是第二个问题,他们的答案就更精彩了,大多数学生都能结合生活实际,有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回答。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面向全体。这是因为这一做法一时还很难能被所有三年级的小学生接受,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我坚信只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通用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