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古诗二首》(精选17篇)

《古诗二首》(精选1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古诗二首》(精选17篇)

《古诗二首》 篇1

  《凉州词》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诗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诗句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诗句

  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翰

  马上催   残酷

  醉  几人回?  悲苦

  第二课时

  《示儿》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2个,练习写好2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人深厚的爱国之情。

  3.默写这首诗,积累其他的爱国诗篇。

  教学重点

  诵读,感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问:你们听说过遗书吗?遗书一般交代哪些内容?

  2.生交流。

  3.引入课题,板书课题,读题。

  4.师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评议并随机正音。

  (2)强调“祭”的读音。

  (3)齐读课文。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4.质疑,集体解疑,师相机指导。

  三、感悟诗情。

  1.默读全诗。

  2.谈自己的感受(或:你有什么想对诗人陆游说的?)。

  3.表演课本剧,帮助理解。

  师:诗人陆游马上要离开人世了,回首自己走过的路,回首至今仍在金人铁蹄下的家乡,再看看毫无斗志的南宋朝廷,心中自是另一番滋味。想一想,陆游在临终前会对家人说些什么?

  (1)组内表演课本剧。

  (2)师生合作表演。

  4.诵读诗歌。

  四、拓展积累。

  1.教师推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爱国诗歌。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示儿》。

  2.背诵其他的与爱国有关的古诗。

《古诗二首》 篇2

  [课文说明]

  王昌龄,京兆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所作七言绝句成就最高,人称“七绝圣手”。而《出塞》曾经被后人推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首句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落笔,写秦汉时的明月依然高照在边关上,以暗示悠久的战争历史,构成雄阔苍凉的意境。秦、汉、关、月四字是交错使用,修辞上称为“互文见义”。第二句紧承,写战士在万里征途上牺牲,不见还家,这正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战争所造成的悲剧。第三四句又用“但使”“不教”之词连贯古今,通过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希望唐王朝能任用得力将领来抵御胡马的侵扰,保障边远地区的和平安宁。诗中有对历史的回顾,有对现实的关怀,有对英雄的歌颂,也有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批评,更饱含着战胜敌人、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写得深沉含蓄,情绪高昂。

  《浪淘沙》描写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雄姿,抒发诗人浪漫的情怀。前两句写九曲黄河奔腾万里,挟带泥沙,自遥远的天边滚滚而来。“浪淘风簸”写出了波涛汹涌,风力强劲,极有气势。第三四句结合神话传说,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要逆流而上,直达天上的银河,到牵牛织女家里做客。古人以为黄河与银河是相通的,传说汉武帝曾派张骞寻找黄河的源头,张骞撑着筏子,经过一个多月,到了银河,见到织女才回来。诗人这样写,表现了征服自然、遨游天国的豪迈气概。

  [教学目标]

  1.认识“簸”字,会写“昌”“龄”“簸”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3.理解诗句大意,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建议]

  1.揣摩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本课所选古诗内容相对独立,可以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其中,重点学习《出塞》,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整体感知古诗大意。然后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最后用自己的话讲述古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第二首则放手让学生自学,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2.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

  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读中感悟,要联系古诗的内容,真正贴近作者的思想,读出自己的感受。

  3.重视古诗词的积累。

  古诗词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材料,而且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读,熟读成诵后,能默写下来。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引导他们搜集整理一些著名的边塞诗进行归类积累。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等。

  4.重视想象能力的培养。

  学习古诗离不开想象。在理解诗的意境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实际生活或以往学过的有关词句,开展丰富合理的想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5.识字与写字。

  “簸”是多音字,本课中读bǒ,在“簸箕”中读第四声。“簸(bǒ)”是指用簸箕上下颠动,扬去糠秕、尘土等杂物。在诗中指风浪上下激荡。

  “昌、龄、簸”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中,“龄”和“簸”可以采用拆字法来记字形,“昌”字常见,不做详细讲解。

  [参考资料]

  1.王昌龄,唐代诗人。早年贫苦。与李白及当时边塞诗派、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人物过往甚密,唱酬不断。王昌龄诗生前已负盛名。他擅长七言绝句,人称“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现存王昌龄诗180多首,五、七言绝句几乎占了一半。王昌龄的作品描绘祖国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写立功塞外的英雄壮志,同情征人戍卒的痛苦,奋笔揭露和谴责统治者的穷兵黩武,也写征人思妇的离愁闺怨。诗风雄伟奔放,以气象见长。他的七言绝句以写边塞、从军最为著名,如《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意境开阔明朗,情调激越昂扬,文字洗练,音调铿锵。尤其后一首,深入浅出,寓意深沉,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一些反映“边愁”的诗,也是悲凉慷慨,深沉含蓄,意味无穷。

  2.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早已家喻户晓。

  3.《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认识“簸”字,会写“昌”“龄”“簸”3个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古诗《出塞》。

  3.理解诗句大意,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诗句的意思,展开联想,体会古诗意境。

  [教学准备]

  1.整理已经学过的边塞诗。

  2.挂图、古诗朗读带、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中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一首边塞诗吗?

  (学生背诵古诗,可以稍微提示一下:边塞诗是指以边塞自然风光或边塞战争为题材的古诗,如以前学过的王翰和王之涣的同名诗《凉州词》等。)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盛唐诗人王翰的著名诗句,反映了人们对边塞战争生活的厌倦与无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千古名篇――王昌龄的《出塞》。

  板书课题:出塞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范读古诗,了解诗人,老师边板书边指导书写诗人名字――王昌龄。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当时所作七言绝句成就最高,人称“七绝圣手”。这首《出塞》曾经被后人推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

  《出塞》是唐代边塞诗常用的题目。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通读懂。

  3.借助工具书、注释,和同桌合作理解古诗大意。

  4.指名诵读,给多音字正音。

  “教”字读去声,“还”读“huán”。

  5.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这里的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是虚指。

  但使:只要,要是。

  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不教:不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6.指名说全诗大意,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补充。

  大意归纳: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远征万里之外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要是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阴山。

  三、品读感悟,体会意境

  1.无奈与悲愤。

  ①指名读前两句古诗。

  ②“秦、汉”二字说明什么?(连年战争)“万里”说明什么?(征战之苦)

  ③“人”为什么“未还”?战士不想回家吗?结合“古来征战几人回”谈谈你的理解。

  ④面对国家连年征战,生灵涂炭,诗人的心情怎么样?(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的无奈与悲愤。)

  ⑤带着你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句诗。

  2.怀念与希望。

  ①齐读三、四句。

  ②怎样才能使人们摆脱战争的侵扰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③通过对汉代名将李广和往日边塞平静生活的怀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方面希望唐王朝也能起用得力干将来抵御胡马的侵扰;另一方面也饱含着战胜敌人、保卫祖国的信心。

  ④指导朗读。

  四、总结方法,指导背诵

  1.根据本节课和以往的学习方法,试着总结古诗的学习方法。

  2.复述全诗大意,指导背诵。

  五、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六、作业

  搜集四首边塞诗,自主积累古诗。

  板书:

  出塞(唐•王昌龄)

  秦  汉  人未还  无奈与悲愤

  但使  不教     怀念与希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出塞》或自己搜集的其他边塞诗。

  2.复述古诗《出塞》大意。

  3.总结古诗学习方法:诵读全诗――理解大意――体会情感

  二、自主学习,读懂全诗

  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①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②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③通过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全诗大意。

  ④感悟诗的意境。

  2.集体反馈。

  ①指名读,纠正字音。

  注意多音字“簸”,在“簸箕”中读第四声bò;读bǒ时,是指用簸箕上下颠动,扬去糠秕、尘土等杂物。在诗中读第三声,是指风浪上下激荡。

  指导书写“簸”字,利用拆字法识记字形。

  ②交流理解古诗大意。

  浪淘沙:唐代曲子名。

  九曲:形容河流弯弯曲曲,有时也专指黄河。

  浪淘风簸:大风荡起波浪,大浪冲走泥沙,形容风大浪大。

  天涯:天边。

  古诗大意梳理成文:

  曲曲折折的黄河黄沙万里,大风大浪裹挟着泥沙从天边奔流而下。现在,沿着黄河往上走,一直走到银河去,到牛郎织女的家里去看看吧!

  3.品味古诗意境。

  ①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出体现黄河雄伟壮观的词语吗?

  ②自由朗读第三、四句,想象一下牛郎织女的家是什么样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4.指导诵读全诗。

  5.背诵全诗。

  三、作业

  任选一首古诗,以古诗大意为背景,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编写故事。故事情节要合理,语言要生动。

  板书:

  浪淘沙(唐•刘禹锡)

  1.朗读全诗  九曲黄河万里沙,

  2.理解大意  浪淘风簸自天涯。

  3.体会感情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古诗二首》 篇3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初步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能结合句子理解词义,读懂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了解古代劳动人的悲惨生活,认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无比热爱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默写课文《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学思路:

  布置学生预习后,从介绍时代背景入手,为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打下基础。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理解诗句意思。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想象诗句之间含着的意思。利用插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读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叙述两首诗的意思,深化理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提出要求,布置预习。

  1.按拼音读准生字音后,朗读课文。

  2.把每句诗句划分成词或词语,联系整首诗初步理解词或词语的意思。

  3.不理解的字词,联系诗句查字典取义。

  二、简介时代背景,解题导入  新课。

  我们开始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是《古风》,这是唐代诗人李绅作的。古风,即古体诗,这里的风和“风雨”的风不是一回事,不要把风当作风雨的风。另一首诗是《蚕妇》,作者是宋代诗人张俞。蚕妇是指养蚕的妇女。

  两首诗虽然写作的时间不同,一首是唐代,一首是宋代,但是都是处在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剥削者拼命地压榨和剥削广大人民,致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那时有不少诗人写出了大量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两首。学这两首诗,要认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先学习《古风》。(板书:课题、作者)

  三、检查预习,教给学习方法。

  1.齐读《古风》,教师注意正音。

  2.介绍学习方法。

  (1)学习古诗要初步做到三点:

  先把诗句划分成词或词语,联系诗句理解词或词语的意思。再把词的意思连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把诗句连起来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请一个同学说说学习古诗要做到哪三点。3.检查预习,认识诗中的字或词语。

  (1)让学生说出自己怎么划分诗句的词或词语的。

  (2)统一划分,诗上用横线划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讲读诗句,理解意思。

  1.读前两句诗,理解关键词“粟”、“子”的意思。(粟、小米。这里指粮种。子,子实。这里指粮食。)

  2.明确“一粒”、“万颗”是虚指。

  3.用自己的话说前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播种下种子,秋天收获许多粮食。)

  4.设问:从春种到秋收,说说农民的辛勤耕种。

  5.读后两句诗,理解“闲田”、“犹”的意思。(闲田,空闲的田地。“犹”,还、仍旧。)

  6.讲解“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被海洋包围,“四海”就指中国整个疆域。)

  7.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句诗的意思。(四海之内没有空闲的田地,可是辛勤耕种的农民还被饿死。)

  8.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9.教师小结:前两句写农民春种秋收,风调雨顺,遇上好年景。后两句写所有的田地都种上了粮食,可农民的遭遇却是悲惨的,按理该过上好日子,却反而被饿死。这是为什么?

  10.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农民辛勤耕种,收获很多粮食,到头来还会饥饿而死?(是由于封建统治者、剥削者的剥削压迫造成的。)

  五、看插图,读诗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1.看图(右上:农民收获的情景。右下:农民乞讨。想象:农民饥饿而死的情景。)

  2.读全诗,回答问题:“农民犹饿死”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对劳动人民无比同情。)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请学生说说上节课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教大家学习古诗的。(略)

  二、让学生试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蚕妇》。

  1.朗读《蚕妇》,划分词或词语。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老师介绍养蚕结茧缫丝织绸缎,为理解诗句打下基础。3.让学生说出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

  满(泪水多、浸透)

  罗绮者(穿丝织绸缎的人)

  教师指出诗中“城市”和现代汉语“城市”的区别。(入城市,到城里去赶集。)

  4.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

  (一个养蚕的妇女到城里去赶集,回来时泪水不断,把手巾都浸透了。原来她在城里看到全身穿着罗绮的人并不是养蚕的,这是多么不合理啊!)

  三、展开想象,深入体会诗的意思。

  1.养蚕的妇女到城里赶集去干什么?(卖蚕茧、缫丝,维持生活。)

  2.为什么她伤心的泪水会浸透了手巾?(自己养蚕,缫丝,却穿不上丝绸衣服,而不养蚕的人却浑身上下都穿着绸缎,觉得太不合理,感到伤心极了。)

  3.看图,从神态和穿着上对“蚕妇”和“罗绮者”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蚕妇:伤心落泪,身着粗布。劳者不获。

  罗绮者:喜笑颜开,遍身罗绮。获者不劳。作者揭露不合理的现实,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四、总结教学。

  1.齐读两首诗。

  2.通过读古诗二首,你对封建社会有些什么了解。(封建制度不合理,劳者不获,获者不劳。劳动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生活困苦。)

  3.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五、巩固教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提示读法,范读。(这两首诗都是五言四行诗,每行五字,可以按二、三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停顿时间比逗号稍短一些)3.在朗读基础上,背诵《古风》。

  4.作业 。

  (1)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填在书上。(选用“2”、“3”、“3”)

  (2)书写生字(分析字形)

  (3)默写《古风》。

  附:板书设计 

  蚕妇

  养蚕人 罗绮者

  伤心落泪 喜笑颜开

  身着粗布 遍身罗绮

  劳者不获 获者不劳

  (任蓓)

《古诗二首》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     ”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心中会有哪些感受?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结学习方法:精读想诗境。

  (四)四读,品读全诗,领悟诗情。

  1.出示“泊船瓜洲”的图片,提问:大家认为诗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乡江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情。

  3.小结学习方法:品读悟诗情。

  (五)五读,熟读全诗,练习背诵。

  1.反复练习吟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2.当堂练习背诵,并练习默写全诗。

  3.小结学习方法:熟读能背诵。

  三、总结全诗,扩展训练。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请你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四、作业 

  1.总结古诗五读法。

  2.预习《游子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通过读诗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伟大的母爱。

  2.学习生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

  《游子吟》歌曲录音,课文中插图。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伟大而平凡的爱,这种爱无时无刻地萦绕在我们的周围。对,这就是伟大的母爱。你能从日常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父母是怎样关爱你的吗?(学生畅谈)

  2.解题。

  游子吟:古时歌曲的名称。这首诗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

  3.简介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能成功。直到45岁才中进士,一生贫困穷寒。

  二、自读诗文,扫清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读全诗,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意思,并找出不懂的词。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成果。

  三、细读诗文,理解意思。

  1.解题。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吟:轻轻地哼唱。

  2.逐字逐句理解。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①指名读诗。

  ②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慈:和善。  衣:衣服。

  ③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线:穿针引线。

  ④指名读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慈祥的母亲穿针引线,儿子要出门远行,赶紧把衣服缝好。

  (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临行:快要走的时候。

  密密:细细密密。

  归:回来。

  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诗句作出解释,说明。

  意恐:生怕,担心。

  迟:晚,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

  ④指名读诗,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临走前,母亲还在细细密密地缝着。生怕儿子在外迟迟不能回来。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你对诗句的理解。

  寸草:小草。这里指游子。

  三春晖:这里指慈母的恩情。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晖:阳光。

  ③教师补充解释。

  言:说。寸草:这里比喻子女。

  心: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儿女的心意。

  报:报答。报得:报答得了。

  心:赤子的心。

  ④指名读诗句,说出这句诗的意思。

  谁说那小小的草儿赤子的心,能报答得了阳光母亲的恩情。

  3.指名读全诗,两人互说诗句的意思。

  4.从诗中的哪些诗句中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手中线”“密密缝”)(年迈的母亲手中那一针一线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5.教师小结:这句不仅写出了慈母为将出门远行的儿子细针密线地缝制衣服的动作神情,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真挚感人。

  6.齐读最后一句,这里把阳光、小草分别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里把小草比作儿女的心意,把阳光比作母爱。比喻意味深远。)

  四、听录音,看画面,写想象文。

  1.播放《游子吟》的歌曲录音,展放课本中的插图。请学生想象一位母亲在儿子即将出门远行前,借着灯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2.同学相互交流。

  五、作业 

  1.背默两首古诗。

  2.搜集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记录在作业 本上。

  附: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篇5

  教学目标 :

  1、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以及赞美梅花品格的情感,知道梅花自古以来是清高、勇敢的象征。

  2、学会本课生字5个,词语4个。

  3、能解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5、会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歌曲磁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教学《静夜思》,学会诗中3个生字,理解“疑”“举”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该诗。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过程:

  一、揭题。

  播放《十五的月亮》的歌曲。简短谈话,揭示第一首诗的题目。

  二、自由读。自学3个生字。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情感。

  六、作业 。

  第二课时

  目标: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读背全诗。3、体会梅花的风格,学习梅花不怕困难的精神。

  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生字,读通诗句。

  三、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 句。

  正确朗读这两句诗。说说带点字的意思。试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学习3、4两句话。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

  范读。自读。交流讨论,朗读品味。

  五、作业 。

《古诗二首》 篇6

  教学要求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生活困苦的状况,认识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结合句子理解字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内容及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幻灯片、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一)老师提出要求:

  1.你知道古代劳动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吗?请读读这两首古诗吧。读的时候,要放声朗读几遍。

  2.读句子,弄懂生字和“犹”“市”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预习:

  (三)检查预习:

  1.指名学生朗诵两首古诗。

  注意正音:

  粟(sù)闲(xián) 饿(è)

  蚕(cán)归(guī) 泪(lèi)

  罗(luó)绮(qǐ)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农民种了许多粮食,还被饿死了;养蚕的人却穿不上好衣服。)

  (四)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1.古风:就是古体诗,是模仿汉魏以来古诗的,不像近体诗那样受格律的严格限制。

  2.四海:古人的地理概念,认为中国的东西南北四周都被海洋包围着,所以常常用“四海”“海内”代表整个中国的疆域。“四海”在这里指所有的土地。

  3.蚕妇:养蚕的妇女。

  4.罗绮:罗,素色丝织品。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罗绮统称所有的丝织品,这里指用绸缎做的衣服。

  二、简介《古风》作者及诗的时代背景

  同学们学过一首古诗题目是《锄禾》吧。学生齐声背诵《锄禾》,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李绅,唐朝诗人。)这首《古风》也是唐朝诗人李绅作的。他做过唐武宗李昂的宰相,是大诗人白居易的朋友。他的这两首诗《锄禾》和《古风》就是在当时已广泛传诵,一直流传至今的《悯农二首》。悯,在这里是同情的意思。

  《古风》为中唐时代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地方势力割据,不受朝廷控制,中央政权和地方割据变本加厉地压榨和掠夺农民,广大农民陷于极其困苦的境地。当时有一些政治上较有远见,生活上又比较接近人民的诗人,对这种情况不平和忧虑。从那时起,就不断有反映农民疾苦的诗歌出现。李绅就是非常接近人民的作者。他的《古风》不仅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语言浅显通俗,易懂,易记。

  三、朗读《古风》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一)先解词,再讲句子的意思。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提问)

  粟:就是小米。这里指稻、麦、高粱、玉米等粮种。子:子实,这里指收获的粮食。诗中“粟”与“子”意思相同。“一”和“万”都是虚数,指许多。

  句意:春天播种一粒种子,到了秋天收到许多粮食。

  2.“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略)

  闲田:闲,选择:(有空、没使用、与正事无关)闲田,是空闲的田地。

  农夫:农民。夫,旧时成年男子的通称。农夫、渔夫等。

  犹,选择:(犹豫、如同、还)

  句意: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田地了,可是辛勤耕种的农民还是饥饿而死。

  (二)背诵全诗。

  四、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一)提问:“农夫犹饿死”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1.“秋收万颗子”粮食获得了大丰收。

  2.“四海无闲田”所有的田地都种上了粮食。

  通过“万颗子”“无闲田”再现农民的辛勤劳动。种得广,收得多,理应过上比较富裕的日子。可是种田的偏偏没有粮食吃。

  (二)提问:为什么农民会被饿死?

  1.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要交很多地租。

  2.农民还要交许多种税。

  3.地主残酷地剥削农民。

  4.丰收年农民还饿死了,要是遇到灾荒就更悲惨了。

  5.辛勤劳动的农民没有粮食吃,不劳动的地主家倒是粮食满仓,太不合理了。

  (三)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作者对当时劳动者不得食的社会现实不满。

  2.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四)教师小结:这首《古风》,表现出作者对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不满,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五)有感情地背诵《古风》。

  五、比较每组字的音、形、义

  粟,就是小米。栗,就是栗子。票,就是车票,门票的“票”。

  “颗”是量词指圆形或粒状的东西,如一颗珠子,一颗心

  “棵”是量词,指植物,如一棵树,一棵白菜。

  闲(xián),半包围结构“门”字里面是“木”

  闭(bì),半包围结构“门”字里面是“才”

  “闲”是空闲的意思,如闲田。

  “闭”是关上的意思,如闭口。

  六、默写《古风》,然后自查,改正错别字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背诵《古风》

  二、指名朗读:《蚕妇》

  三、简介《蚕妇》作者及诗的时代背景

  《蚕妇》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张愈。张愈,字少愚,号白云先生,四川益州郫人。多次参加考试都未考中。后来有人推荐他,朝廷任命他为秘书省校书郎,他却不接受,隐居家乡。

  《蚕妇》写于北宋时期。当时封建官僚机构臃肿,统治阶级奢侈浪费,挥霍无度,加上与辽、西夏妥协求和,每年输纳大批绢帛、白银,使北宋政府的财政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为了摆脱危机,封建统治者拼命的向人民榨取赋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诗人以此为背景写了这首诗。

  四、朗读《蚕妇》,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一)先解词,再讲诗句的意思。(提问)

  1.“昨日入城市”。

  昨日:昨天。 入:进到的意思。

  选择字义:

  “昨日入城” 市:(1)集市 (2)城市

  (3)买卖(mài)

  提问:谁入城去?(蚕妇、养蚕的妇女。)

  住在什么地方?从哪里看出?

  (她住在乡下,从“入城”可以看出。)

  到城里集市上去做买卖,一般叫做什么?(赶集)

  连起来怎么讲?

  一个住在乡下的养蚕的妇女,昨天到城里去赶集。

  2.“归来泪满巾”。

  归:回来。 泪:眼泪。

  满:说明泪水流得多。

  巾:手巾或其它擦抹用的布,古代妇女多佩带在身上。

  句意:回来的时候泪水不断,走一路,哭一路,泪水把手巾都浸透了。

  3.连起来说说“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这一诗句的意思。

  4.“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遍身:全身上下。

  罗绮:罗,素色丝织品。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罗绮统称所有的丝织品,这里指用绸缎做的衣服。

  罗绮者:就是穿绸缎衣服的人,泛指剥削者。

  句意:穿绸缎衣服的人,并不是养蚕的。

  (二)背诵全诗。

  五、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一)提问:蚕妇到城里,为什么回来时泪满巾?

  1.她看到“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泪满巾的“满”字,说明蚕妇到城里去赶集,在集市上看到了许多身穿绸缎衣服的人,都不是养蚕的人,都不是劳动者。

  3.蚕妇看到自己整天辛勤劳动,却连好衣服都穿不上,想到自己悲惨的生活,心里十分难过。

  (二)提问:为什么不是养蚕人却遍身罗绮?

  1.地主老财欺压剥削劳动人民,他们有钱有势,买得起绸缎衣服。

  2.地主老财低价收买农民辛勤劳动得来的粮食和蚕茧,还收高额的税,压榨劳动人民的血汗,他们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三)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诗中揭露了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现实,抨击了剥削制度的罪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默写《蚕妇》这首诗,然后自查,改正错别字

  七、比较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一)内容:《古风》前两句写丰收的年景,后两句写农民悲惨的遭遇。《蚕妇》前两句写蚕妇进城引起的悲伤,后两句揭露和抨击了极端不合理的封建社会的现实。这两首诗都是写古代劳动人民生活困苦的状况,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二)思想感情上都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八、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二首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篇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字,在认读、书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了解古诗意思,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6个字。

  2.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兴趣。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感受春天的美好。

  2.正确、端正书写本课的6个生字。

  四、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把两首诗抄在小黑板上。有条件的把诗中描绘的画面做成投影片或课件,配上鸟叫的声音。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美丽的春天吗?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景色?你怎样把自己喜欢春天的心情表达出来呢?你们知道吗?在古代,很多有名的大诗人写出很美的诗来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诗就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题目。

  (二)学习第一古诗《春晓》

  1.初读古诗。

  (1)指导学生读诗题――春晓。

  (2)课题质疑:知道什么是春晓吗?(春天的早晨)

  (3)播放第一首古诗配的画面,教师配乐诵读古诗,感染学生。

  (4)你有什么感受?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多方面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会说:我知道了古诗读起来很美,有的同学结合画面知道了诗歌大概的意思。)

  (5)学生看拼音读古诗,圈出本课会认字。

  (6)教师出示识字卡片,学生多种形式读,再分别组成词语。

  (7)同桌小伙伴互相读诗,听、评。

  2.诵读、感悟古诗。

  (1)投影出示古诗,随老师跟读古诗,体会诗的节奏韵律。

  (2)请同学们自己练读,力争读出韵律。

  (3)配乐,请学生自由读,比一比谁读得最美。

  (4)学生自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请同学们提出:你哪不理解?大家讨论。

  为什么不知不觉就到了早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在春天时睡觉特别香甜的感受理解。)

  “闻”和“啼”是什么意思?

  (6)如果你就是作者,在这美好的早晨你会做什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7)引导:当你早晨醒来,到处听到鸟儿鸣唱的动听歌声,多高兴呀!你能读出高兴吗?可

  是当你看到许多美丽的鲜花被昨夜的风雨吹落时,你又会怎样呢?带着你自己的感受,再来放声诵读。

  (8)朗读、背诵这首古诗,读出诗的意境和自己的感情。

  ①自己背。

  ②同桌背。

  ③小组比赛背。

  (三)作业。

  背诵古诗。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和朗读。

  1.同桌互查,背诵《春晓》这首古诗。

  2.指名读《村居》。

  3.读本课识字卡片,口头组词。

  (二)初读古诗,教师指导。

  1.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学习了《春晓》,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村居》。

  2.电脑播放村居的相关画面,教师范读诗,情绪感染学生。

  3.学生自己读诗,学生看拼音读古诗,圈出本课会认字。

  4.教师出示识字卡片,学生多种形式读,再分别组成词语。

  5.同桌小伙伴互相读诗,听、评。

  6.学生自读,提出不懂问题。

  村居:农村或野外。

  拂:轻轻抚摸。

  堤:(出示图片理解)拦挡河水的堤坝。

  春烟:春天的美好景色。

  纸鸳:风筝。

  (三)小组交流。

  小组学习提示:

  1.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2.有不理解的组员之间交流。

  3.假如你就是诗人,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是怎样的心情?

  4.每个同学都带着自己的感情在小组内读读这首诗。

  (四)各组汇报学习情况。

  1.可以分小组用读的形式汇报。

  2.也可以读完后,派代表说说诗的意思。

  3.还可以边诵读,边表演。

  (五)诵读、想象。

  1.进入角色,引发想象:假如你是诗人,假如你是放风筝的孩子,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什么心情?

  2.带着自己独特的体会,诵读《村居》。

  3.可以为这首诗配上插图。

  4.比赛诵读,展示自配画。

  (六)指导书写。

  1.学生自己描红,体会笔画、间架结构。

  2.学生提出:我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哪笔。

  3.教师顺学情指导书写。

  4.学生抄写字头,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姿势。

  5.展示学生写的生字,利用实物投影反馈。

  6.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七)总结、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听写生字。

《古诗二首》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柴” ),认读2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默写两首古诗。

  4、看注释、查字典了解诗句的意思,能想像诗句中描绘的图画,感受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背诵和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能默写两首古诗。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困)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听网上配音朗诵。

  ①听朗诵,体会韵律感。

  ②学生试学朗诵。(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四、作业:

  1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鹿柴

  鹿柴(zhai)   景(yǐng)影   苔(tái) 空(kōng)          

  课后反思:学生从一开始就注重读音与现代文的区别,学生读的比较好,体现了先入为主的目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

  2.请几名同学背。(困)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宿”读作“sù”,不要读作“shù”。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练习背诵古诗。

  (1)听网上配音朗诵。

  ①听朗诵,体会韵律感。

  ②学生试学朗诵。(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4.作业: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5板书: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课后反思: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还是比较到位,能够结合书下注解用自己的语言理解句义。                        

《古诗二首》 篇9

  《江畔独步寻花》

  预习提示:读古诗,读准节奏,读通、读顺。练习背诵。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点: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蜂飞蝶舞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之情感。

  教学准备:春天画面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山行》。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位因为也是唐朝诗人写的上诗,他可是一位了不得的诗人,人称“诗圣”,写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的名字叫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一首描写美丽的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1、老师下面要来个四组读诗比赛,要求是:响亮、正确、有节奏。想获得为本组争光的机会吗?那就练习读几遍。

  2、指名读,随机纠正字音、节奏。

  3、齐读。

  三、精读,入诗境,悟诗情。

  1、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同学们,诗人来到江边,看到那些景物?

  板书:花蝶莺

  2、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能不能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把仿佛在眼前的情景用老师这里的句式说一说,结合理解词语“花满蹊”“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啼”。

  啊,———(景物)真———啊,你看————————

  例:啊,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的了。

  啊,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

  啊,花真美啊,你看,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胜金……

  啊,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引来了呢。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语言真美,花多、花美引得蜂飞碟舞,说到现在的花,你们猜猜都可能有什么花呢?

  3、教师放课件,边放《春到江边》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

  (好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啊,你们看,杏花开了,远远看去,就象天边粉红的彩霞;桃花呢,笑得小脸粉粉的;梨花挤满枝头,仿佛一夜间枝头坠落了满树的白雪,香气四溢,引来了蝴蝶在花丛翩翩起舞,黄莺飞落枝头,自由自在地唱起动听的歌。

  美吧,这情景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表情、动作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陶醉吧!

  4、赛读。

  四、深化,体会诗情。

  1、读到这,老师心头不禁有个疑问:你们看,诗中写到花不仅多,而且美,这景色在春天随处可见,只要一出门就可以看到,为什么要“寻”呢?

  2、是不是该把诗题再读读,读出诗人心情的欢愉。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吧。

  五、作业:

  1、把诗歌改成小散文。

  2、读《绝句》

  板书设计:

  花多美

  江畔独步寻花(愉悦) 蝶舞

  莺啼

  课后检测: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游园不值》

  预习提示:读古诗,读准节奏,读通、读顺。练习背诵。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作画、写作能力。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揭题,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学习游园不值

  2、解题: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3、介绍作者(用网上资料示作者情况)。

  4、初读,大体了解诗的内容。

  5、师示范朗读。

  6、生随师小声朗读,体会读音的准确性。

  7、投影课本上的插图:生自读诗,借助字典和插图,想句子的意思,并标出不懂的词语。

  8、字词质、释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当“可怜”讲。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9、指名逐句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大概主人爱惜园中的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地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10、指导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读,生仿读:自读,指读,齐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1、启发想象:

  ①、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呢?

  ②、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4人组讨论)

  (有柳树和各种美丽的花;有蝴蝶、蜜蜂;有浓郁的花香等。)

  12、将诗中的内容通过画面展示出来。(学生各自据诗意画画)

  13、交流:投影学生的画,师生评议。

  14、试试:将本诗用自己的话改作一下(可以是诗,也可以是散文。)

  15、习作,交流,评议。

  16、背诵诗句。

  17、小结: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过学习和体会诗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

  课后检测:1、背诵、默写《游园不值》。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古诗二首》 篇10

  [课文说明]

  《乐游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诗人所处时代是国运日衰的晚唐,虽说他少年即中进士,但朝廷党派争斗激烈,他空有抱负而无法施展,终身不得志,其诗颇多忧怀国运、慨讽时事、表述心绪。

  乐游原在长安东南,汉宣帝建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原可望长安,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在某天傍晚,诗人不知何故,心情郁郁难以排遣,于是驱车游原,见夕阳美好,万物披辉,然感夜暮将近,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起笔阴郁,以“向晚”“不适”二词点明了登赏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为诗人之后的心情发展设下了埋伏。第三句宕开一笔,极赞夕阳照临下古原晚景之美。此时夕辉正盛,诗人虽未写出景物,但可以想象得到那瑰丽的天空、雄伟的长安城关和秀美的山川田野,尽在眼底。第四句笔锋顿转,写黄昏临近,诗人无力挽留良辰美景,唯有深深地慨叹。“无限好”与“只是”,二词一放一收,将诗人无限惆怅与惋惜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后两句意味深长,更是格言式的名句,但在理解上也不尽相同,有指对唐朝国是日非之虑,有指对良辰美景短暂之感伤,有指对身世沉沦年逝之忧。还有人认为“只是”意即“正是”,一扫惋惜之感,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坚持理想的一种“深情苦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他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当时他离开家乡已两年,只身在京都长安求学,谋取功名,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朴质而又深情,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数字中,九是极阳之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被称作重阳。在我国古代,重阳节很重要,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长安繁华热闹,但于诗人而言,毕竟是“异乡”,在心里始终有距离感,诗歌第一句以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写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身在异乡的感受。而今又到重阳,正值家家团聚、人人欢庆,第二句用一“倍”字写出诗人此时思乡比平时更甚,平时思乡不一定显露,而一遇佳节,诗人积聚已久的思家怀乡之情再也无法遏止,“每逢”二字说明诗人不止今日,更有多少个良辰佳节都在思念里度过。前两句情感来得直接、激烈,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因此它成为最能表现思乡情感的名句。后两句不说自己,想象兄弟们在重阳日登高、佩戴茱萸之时,发现少了一个兄弟后的情景。“茱萸”是一种有着浓烈香味的植物,插在头上或衣襟上,据说可以去邪避毒。诗以“遍插茱萸”的圆满对比“少一人”的缺憾,借兄弟们的遗憾与思念来迂回曲折地表达“我”的遗憾与思念,看似平静的语言下面实则是深沉的感情,和杜甫的《月夜》中“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建议]

  1.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诗句,读通读顺,在读中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2.在教学时扣好“线头”,才能顺利理清文意,如第二首诗题中的“忆”,第一首诗句中的“不适”。要借助工具书及学生已有经验,自主或者合作理解诗句的意思,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3.通过朗读、联想等体会诗歌的画面美,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乐游原》写游原赏景,抒发了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的惆怅与惋惜之情。“乐游原”只是地名,在教学时可以注意一下学生的理解。前两句说明了登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不愉快时的感受。诗人在乐游原见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教师此时抛出对乐游原的介绍,恰当地为学生的想象说话作准备。然而诗人仍然游原不“乐”,美景当前,他产生了什么感慨?教师再相机介绍诗人有关背景资料,可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心情的理解,还可以进行角色体验,知诗人之“不适”“不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节日所感,抒发思乡之情。教学前两句要让学生理解,为何愈是佳节,诗人便愈是感伤?体会到诗人独在他乡的孤单无依。再让学生化身为两地相处的“兄弟”和诗人,进行角色体验,去体味作者遗憾的心情,然后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切身感受。

  4.本课生字的识记宜放在语言环境中与教学同步进行。

  5.拓展与实践。第一首诗学完后可以依照唐诗素描的形式让学生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并找些李商隐的其他诗作来读一读,如《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第二首诗学完后可让学生收集王维的诗作与其他思家怀乡的作品读一读,丰富积累,如《月夜》《杂诗》等。

  [参考资料]

  月夜

  (唐)杜甫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而深沉的感情。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准备]

  课件(或课文图片)、相关拓展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乐游原头春尚早,百舌新语声卑卑。”……

  教师背诵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引出课题。

  2.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

  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

  (2)指导朗读一、二句。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

  学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指导读第三句。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

  (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交流。

  (3)情境设置: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学生)――

  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没?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

  (4)指导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4.读诗韵。

  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四、拓展积累

  1.唐诗素描――让学生以诗人或是旁观者的身份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

  2.背诵默写本诗。

  3.你还读过诗人李商隐什么作品?师推荐欣赏《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

  板书: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登原遣怀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触景生情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这天有什么习俗?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知识。

  2.入题。而今又到重阳,诗人王维十五岁就往京都长安求学,两年没有回家了,他也想家,那难以遏止的思念流淌成一首朴素无华的小诗,打动了许多游子的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小诗。

  3.读题,解题。忆――思念、想念;山东――此处指诗人家,在华山之东。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读写“茱”“萸”二字。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我独自在外乡,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时,佩戴茱萸,会发现身边少了一位兄弟吧。

  三、品读感悟

  1.轻读诗句,找出题目的中心字――忆。全文围绕这个“忆”字写了诗人的什么心情?你是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体会到的?

  交流:心情――孤独、思亲怀乡;

  表现――倍思亲、遥想。

  2.品味孤独与思念:

  (1)齐读一二句,哪些词写出了诗人王维的孤独和寂寞?品味“独”“异”二字。

  (2)是什么原因使得17岁的王维“倍思亲”呢?为何愈是佳节,诗人便愈是感伤?“倍”“每逢”二词说明了什么?

  创设情境想象:王维还会在什么日子或佳节,思念亲人呢?

  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和感受吗?联系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3)指导朗读,读出孤独感和对异乡的深深的思念。

  3.品味缺憾与期盼。

  (1)齐读三四句,思考:

  重阳节兄弟们一起登高时,是怎样的欢乐情景?在欢笑的同时有没有觉得缺了点什么,那是缺什么呢?品味“遍”的圆满与“少一人”的缺憾。

  (2)角色体验:

  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情此景,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采访诗人王维:你如何知道远方的亲人们正在思念自己呢?客居他乡,你又有什么样的心声?

  (3)指导朗读,读出你的遗憾与期盼。

  4.学生练习朗读全诗。

  四、延伸拓展

  1.背诵默写本诗。

  2.你还了解王维什么?师补充诗人简介及推荐其作品。

  3.搜集其他思家怀乡的作品读一读,丰富积累,如《月夜》《杂诗》等。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异乡异客

  每逢倍思亲孤独与思念

  遥知

  遍插少一人遗憾与期盼

《古诗二首》 篇11

  教学内容:p35-p37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渗透环境教育)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渗透环境教育)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 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吗?(渗透环境教育)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  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

  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板书设计: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       思乡之情             忆

  人物       追忆童年              思念亲人

《古诗二首》 篇1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两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能够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6个字。

  3.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会背诵两首诗。

  2.掌握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

  三、教学难点

  在初步体会古诗的意境韵律的同时,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喜爱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图片或电脑课件、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实物红豆。

  五、教学时数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能背上一首给全班同学听?今天,我们一起再学习两首新诗,使大家进一步了解祖国古代文化,学习更多的千古传诵的名诗。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初步了解内容。

  2.学生自由读文(可采用单人读、分行读、集体读、开火车读、由学生当老师领读等多种形式)

  (三)自主识记,合作交流。

  1.自学会认字。(个人大声练读,读不准的音可以多读几遍。)

  2.分组学习会写字。

  (1) 提示学习步骤。

  读准字音――分析字形――了解字义。

  (2) 小组学习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最有效的识字方法记忆生字,注意运用多种方式记字。(编儿歌、猜字谜、偏旁归类等)当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时,通过讨论,查字典,联系上下句等方法来弄懂。

  3.交流反馈,达到互听、互评、互助目的。教师给予及时表扬、鼓励。

  (四)指导书写。

  1.分类指导。

  (1)请学生观察6个字,说说有什么发现。“采、音、童、客”都是上下结构。

  (2)选择你们认为难写的字,认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说说应该注意什么地方。

  (3)学生练习书写。

  有条件的学校用投影展示学生抄写本,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把字写工整规范。

  (五)巩固练习。

  1.用课件出示闪光星或用卡片练习读字、读词。

  2.建立“我的词语库”,给本课生字组词、扩词。看谁组得词多,评选“词语能手”,发奖品给予鼓励。

  第二课时

  (一)由图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看图或看实物。请同学说说这是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查到的资料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教师补充:红豆树,乔木,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圆锥花序。花白色,荚果扁平,种子鲜红色。产在亚热带地方。这种植物名字叫“红豆”,也叫“相思子”。出示课题《相思》。

  2.读诗题,知作者。请同学介绍作者,了解唐代诗人王维。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形象美 。

  1. 自由读古诗《相思》,看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这首诗每行有五个字,一共有四行,我们称之为“五言绝句”)

  2.教师范读,注意节奏和重音。教给学生读诗方法,采用“二、三”读法,将每行前两个字连在一起读,后三个字连在一起读。每行的第三个字音要读重一些。

  (三)边读边议,渗透古诗语言美。

  1.学生朗读全诗(单人读、齐读、分男女生读等),边读边思考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小组里互相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进行讨论。

  (2)结合插图,说说红豆在春天里有什么变化。第一句中“发”是什么意思?(长出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句的意思。(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里又发了几个新枝条?)

  (4)这句诗句后面是问号,应该怎样朗读,自己练习。(指导读出欣喜高兴的语气)

  (5)为什么请君多采撷?“撷”当什么讲?“此”在这里指什么?“相思”是什么?应该怎样读这句话?(用真诚喜爱的语气读)

  (6)谁能用自己的理解讲这句诗的意思?(希望你多采一些,因为它最能引起人们的相思之情)

  3.再看插图,展开联想,一位母亲手中托着几粒红豆,一个女孩伸着手要红豆,你想象这位母亲会对小女孩说什么?

  (四)吟诵古诗,体会古诗意境美。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接句,分行,个人背,互背,齐读等)

  2.全班议论:学习了这首古诗后有什么感想?说说你平时是怎样与同学交往,尊重友情的?

  板书设计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第三课时

  (一)揭示诗题,激趣质疑。

  1.教师板书课题。析题“偶书”:偶然有感触,书写了这首诗。

  2.提问:你们以前读过这首诗吗?读了题目后,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3.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诗文,感知内容。

  1.利用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2.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发现了什么?(《回乡偶书》和《相思》两首格律有区别,每行字数不一样。《回乡偶书》一行是7个字,因此被称为“七言诗”;朗读时按照“四、三”的读法练习。)

  3.在老师指引下学生分组练习朗读。注意强调“衰”的读音,在古代时读“cuī”。

  (三)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1.默读古诗,想一想有几句话?每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

  2.边读边看图,理解第一句。

  (1)单人读第一句,说说你理解了什么。

  (2)小组讨论。重点词语: 

  少小:年轻。

  老大:年迈。

  乡音:家乡的口音。

  鬓毛:面颊两旁靠近耳边的头发。

  衰: 稀疏、斑白。

  试着把第一句的意思讲给同组听。(年轻时的我离开家乡,年迈时才回来。家乡的口音虽然没有改变,但两鬓的头发却早已白了。)

  (3)请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讨论。

  ①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反映出离乡多年的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②这时他的心情如何?(作者即将落叶归根,踏上熟悉的土地,就要看见久别的亲人,他心情无比喜悦)

  (4)想象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故乡与家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一定会兴奋不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5)同桌互背第一句。

  3.学习第二句。

  (1)学生自读自悟。

  (2)同桌议论第二句的意思。(村里的孩子见了我都不认识,他们围着我,笑着问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3)想象当时的情景,儿童会说些什么?

  (4)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讨论:

  ① “客”在这句话中指的是谁?

  ②为什么村子里的孩子不认识他,把他当客人?

  ③体会作者的心情会。(作者看到孩子们把他当成了外乡客时表现出很尴尬很无奈的样子,但仔细想这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④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这样的情感呢?(读出淡淡的忧伤之情。个人练读,指名读,评读)

  ⑤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

  ⑥练习背诵,同桌互背、齐背。

  4.总结全文,交流感受: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这首诗反映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反映了他内心丰富的情感。这首诗感情自然、真切,富有生活情趣。)(四)创设情景,表演体验。

  为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体会回乡游子思想感情的反差变化,让学生根据《回乡偶书》,联系诗中的情景去发散想象,把这首诗编成故事来表演。(注意几点:场景变化;人物上场顺序;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神态动作。要充分发挥学生表演才干,鼓励创新,给学生自由的创造空间)

  (五)阅读欣赏,拓展延伸。

  1.教师向学生推荐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另外一首,供欣赏品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2.请把今天学的两首古诗背给家里人听。

  (六) 有关资料 。

  作者介绍 

  贺知章(659―744)唐代著名诗人,字季真。年轻时就因诗文写得好而闻名。他为人狂放,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他的诗清新疏朗而富有情趣,以《回乡偶书》《咏柳》等传诵最广。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经历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感慨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对家乡的热爱

  真切  朴实语

《古诗二首》 篇13

  在教学《古诗二首》前,我仔细阅读了教学参考,学习了一些有关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文章。教学参考上提出了五方面的教学目标:1、了解春天早晨的景色和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体会诗人对春光和野草的赞美。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古诗、处处、风雨、野火”等词语的意思。3、会用“处处”写句子。4、能说出两首古诗的意思。5、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教学重点是背诵和默写古诗。教学难点是体会诗的意境。我想,那我该如何来教学这一课,让我们二(1)班的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真正能体会诗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呢?倘若我在教学过程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习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这样的文化性就不能体现了。显然,这样的教学早已淘汰。 

  人本主义教学观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二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达到教学的完善?我动了一些脑筋。

  首先,让学生在“问”中发现古诗奥妙无穷。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片段一:

  师:(两手放背后,学古代文人的样慢步踱进教室,边踱步边吟诗《春晓》)

  生(许多):我也会念。(并轻轻念起来)

  师:(出示诗《春晓》)那我们念念,想想你会不会有问题?

  生: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

  生:他写的是什么意思?

  生: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

  生:什么叫“不觉晓”?

  生:“春晓”是谁?(不明白,特好奇)

  生:我好想看看诗人的样子!

  生:最好我也会写这样的诗。

  生:如果有一个神奇的机器猫把我带到古时候,该多有趣。

  ……

  瞧,虽然学生在幼儿园甚至更小已经会念这首《春晓》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而且,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思维进行提问。即使有的问题显得非常天真、幼稚,可这都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学生在问中想象,在想象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喜欢了学古诗。

  其次,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意。

  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说呢?

  片段二:

  师:《春晓》一首诗才20个字,可里面知识可丰富了,想知道吗?

  生:想。

  师:如果小朋友能自己去主动发现,那有多了不起。大家组成小小组,一起动脑筋,交流你知道的地方,好吗?(生开始交流)

  师:大家一起来说一说。

  生:我知道“眠”的意思,是指睡觉。

  生:对,“眠”是睡觉,“春眠”就是春天在睡觉。

  师:春天,晚上睡觉会怎样呢?

  生:我认为是春天晚上睡得什么也不知道了。

  生:不是什么也不知道,肯定是睡得很香。

  生:我觉得睡在被窝里可暖和了,早上都不想起来。

  师:是呀,睡得舒服,一觉醒来却发现天亮了。

  生:我知道第一句的意思了,是说春天到了,晚上睡觉睡得好甜,不知不觉是早上了。

  师:说得真好,那“晓”是什么意思?

  生:“晓”是指早上。

  生:是指太阳升起来了,“晓”字偏旁是日字旁,日就是太阳。

  生:“晓”就是天亮了。

  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再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当然,我在教学时还有很多环节把握得不好。如果在教学时能制作课件,让学生在感官上再去发现美丽,也许效果会更好。还有,让学生说得少了点。

《古诗二首》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词典,边读边想象,大体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幻灯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师述:通过平时的学习,我们古诗库中已经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我们的古诗库又将增加两首古诗,它们分别是《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板书课题。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简介作者。王维(?―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想象画面。

  (1)指名读,正音。

  舍:多音字。舍(shě)不得、宿舍(shè)。在本诗中读“shè”。

  朝:多音字。朝(zhāo)霞、朝(cháo)代。在本诗中读“zhāo”。

  (2)说说自己通过朗读,读懂了什么?

  (3)查字典或词典,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诗句的意思: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思是:渭城的早晨,刚刚下过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土,旅店旁的杨柳被雨水淋过后更加青翠了。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是:朋友,您就要上路了,请再喝一杯送别酒吧,等你出了阳关后就不容易见到老朋友了。

  三、想象表演,体会感情。

  1.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说说自己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同桌分别扮演王维和元二,再现依依惜别的情景,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指导朗读。

  4.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四、拓展。

  1.交流自己学过的王维的古诗有哪些?(《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试着背一背王维的诗。

  五、巩固生字词。

  1.认读生字:唐 舍 杯 董 雁。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唐”字和“董”字的写法。“唐”第5笔稍长,写在横中线上。“董”中横画很多,第5笔最长。

  六、作业。

  1.背诵、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2.预习《别董大》。

  第二课时

  一、复习谈话,引入新课。

  1.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2.师述:这是王维送别好朋友元二时写的一首诗。一位名叫高适的诗人也写有一首送别好友的诗。他是怎样写的,表达怎样的情感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明白。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高适(约702―765),字达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与李白、杜甫结交。他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诗人。他的诗歌,语言质朴精炼,气势雄健高昂,粗犷豪放,遒劲有力。他是唐朝发展到极盛时期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

  2.古诗写的是高适送别谁?(董大: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3.指名朗读古诗。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明白哪句的意思就说哪句。

  2.讨论交流。老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诗意。诗句的意思: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意思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甚至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黯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晖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意思是,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这是对朋友的劝慰。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

  3.启发学生想象高适和董大分别时的情景。

  4.朗读全诗。

  5.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四、巩固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2.指导识字。重点指导“董”“雁”字的写法。

  五、总结延伸。

  1.说说这两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中表示友谊的诗句有哪些?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配乐朗读,深化理解。

  1.自由练读,摸索朗读方法和技巧。

  2.老师指导朗读。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3.配乐朗诵。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收集唐朝的古诗,举行古诗朗诵会。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篇15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江畔独步寻花》的写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古诗翻译: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          (千朵万朵压枝低。)

  嬉戏流连的彩蝶不停寺飞舞,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媚的黄莺啼鸣恰恰。       (自在娇莺恰恰啼。)

  1、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黄四娘:“娘”或“娘子”是唐代惯用的对妇女的美称。

  2.蹊(xī):小路。   

  3.娇:可爱的。      自在:自由自在。

  4.恰恰:恰巧碰上。一说鸟叫声。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杜甫的作品

  望岳                        春夜喜雨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好 雨 知 时 节,当 春 乃 发 生。

  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        随 风 潜 入 夜,润 物细 无 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夜 径 云 俱 黑,江 船 火 独 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晓 看 红 湿 处,花 重 锦 官 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赠花卿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半入江风半入云。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此曲只应天上有,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人间能有几回闻?

  客至                               月夜忆舍弟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风群鸥日日来。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绝句四首?其三                                     绝句二首?其一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旅夜书怀                     绝句二首?其二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江碧鸟逾白,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山青花欲燃。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今春看又过,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何日是归年? 

  叶绍翁《游园不值》

  作者背景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从叶适学,与真德秀、葛天民交甚密。仕历不详,后弃官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有《四朝闻见录》五卷,诗多散佚,仅《江湖小集》中存《靖逸小板》一卷。广为传诵。

  古诗翻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      (应怜屐齿印苍苔)

  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      (小扣柴扉久不开。)

  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一枝红杏出墙来。 )

  词义解释:

  1. 不值:没有遇到人。

  2. 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3. 小扣:轻轻地敲。

  4. 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5、应怜大概是感到心疼吧。应,表示猜测;怜,怜惜。

  古诗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 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代表作有:

  夜书所见                                   游园不值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嘉兴界                                    田家三咏

  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织篱为界编红槿,排石成桥接断塍。

  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             野老生涯差省事,一间茅屋两池菱。

  田家三咏                                   田家三咏

  田因水坏秧重插,家为蚕忙户紧关。             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黄犊归来莎草阔,绿桑采尽竹梯闲。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汉武帝

  殿号长秋花寂寂,台名思子草茫茫。

  尚无人世团乐,枉认蓬莱作帝乡

《古诗二首》 篇16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单元主题“我们去旅行”,选编了《夜雨寄北》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夜雨寄北》蕴藏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使人回味无穷。《枫桥夜泊》作者张继借着诗中的景物烘托自己的愁思。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且理解在诗中的意思。抓住重点的词句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揭示的道理。朗读诗句,体会诗句文字美的,培养学生的语感。渗透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即用描写景物或事物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揭示的道理。朗读诗句,体会诗句文字美的,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构想: 先介绍寒山寺的名气,引出本文的学习,然后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理解诗句,借助想象,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学生学习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作业设计:

  默写古诗以及解释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三、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四、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练习上下文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五、思维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设计:

  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课后反思:

《古诗二首》 篇17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字典。

  第一课时《登鹳雀楼》

  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课的设计积极倡导“自由、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选用同学们自己搜集的诗歌,让学生看到了自己预习的效果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

  教学目标:

  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粗解字义。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3、继续学习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和方法。

  4、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诗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大家还有印象吗?

  (有印象的试着背一背。)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这首古诗,主要是帮助大家理解诗的意思。

  二、自学《登鹳雀楼》:

  1、提出自学要求:

  (1)利用生字表自学生字和认读字,读准字音,记住生字字形。

  (2)读古诗,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欲  穷(困)

  (2)指名学生读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问题?

  a、看注释知道“鹳雀楼”在哪,“依”“尽”“欲”“更”是什么意思。

  b、查字典知道:“穷”有四个意思,取“尽”的意思。(根据课文意思选择合适的解释。)

  c、“白日”是什么意思?(指傍晚的太阳,即落日。)

  (3)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太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沉、消失,黄河水朝着大海滔滔奔流。要想看到更远处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三、深入理解:

  1、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景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想像情景,试着朗读。过渡: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象,诗人还想干什么?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要想看到更远处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四、教师小结:诗人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物,他想看到更远处的景色,这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两句表面上说的是观景时要登高才能望远的常识,实际上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四、指导背诵:想像情景,试着背诵。

  五、默写诗句:

  1、熟悉两个生字,试着写写。

  2、试着默写《登鹳雀楼》(课后习题4),然后对照原诗自我检查。

  六、作业:背诵《登鹳雀楼》,并会默写。

  板书:               7、古诗二首(一)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课后反思:学生能够结合书下注解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诗的大概意思,但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太清楚了。老师在讲古诗时应该结合当时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只单纯的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不困难,但忽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二课时 《江畔独步寻花》

  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课的设计积极倡导“自由、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选用同学们自己搜集的诗歌,让学生看到了自己预习的效果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

  教学目标:

  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粗解字义。

  2、朗读、背诵课文,

  3、继续学习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和方法。

  4、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感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写景唐诗,这首诗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呢?

  二、自学古诗:

  1、提出自学要求:

  (1)利用生字表自学生字和认读字,读准字音,记住生字字形。

  (2)读古诗,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生按照要求自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检查读音:畔 寻  压  蝶  舞   莺  恰

  (2)指名学生读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问题?(困)

  (看注释知道“黄四娘”是谁,“蹊”“江畔”“压枝低”“流连”“娇莺”“恰恰啼”是什么意思。

  结合上下文知道了“自在”的意思是:自由自在。)

  (3)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鲜花,无数的花朵把枝条压得低垂下来。流连忘返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活泼自在的黄莺在树上鸣叫着,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三、深入理解:

  1、用自己的话说说《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描绘,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

  2、指导朗读:你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

  四、指导背诵:想像情景,试背《江畔独步寻花》。

  五、学习生字:

  1、指名再读生字,说一说你是怎么把生字记住的?

  ①按部件记,也可用熟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

  ②左右结构:畔  蝶  恰;上下结构:寻;上中下结构:莺;内外结构:压

  ③重点指导:舞,中间四个竖。书写时各部分要紧凑,避免过长、过宽。

  范写。

  2、写生字,先整体观察后再写。

  六、课堂小结:今天大家自己能够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学诗句。如果有兴趣,看注释、查字典再自学一首写景古诗,再试着背一背。

  七、作业: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板书: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八、反思:  学生有个别字的读音不太准确,如:“畔”和  “  甫”,可以看出学生的预习完成的不好,个别学生不会预习,应在预习前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和技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诗二首》(精选1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