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化学教案设计 >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小学化学快乐课堂,小学阶段化学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化学的自信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1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2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专家建议

4教学方法

探究式

5教学用具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实验准备:

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6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观看录象

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

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演示]探究实验

[讨论]:

1、实验中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思考]

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

思考、讨论:

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观察实验

需要达到着火点

需要氧气

需要氧气

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思考、回答

根据探究实验,推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根据讨论,有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

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

[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那么如果发生了火灾,我们应该怎么灭火呢?可以根据所学的燃烧的原理进行思考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设问]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

[演示]实验7-1

[小结]灭火的原理

[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分析灭火的原理。

[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

[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讨论]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作业]习题

7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

①是可燃物;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①可燃物与助燃物;

二、认识燃烧:②现象:发光、放热;

③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

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四、灭火方法和原理:②降低温度到物质着火点以下;破坏其一,燃烧熄灭

③隔绝空气(或氧气)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探究让学生讨论燃烧的条件及推出灭火的原理。

教学工具

投影自制的幻灯片、白磷、薄铜片、大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吗?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学生活动]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到的燃烧现象,比如,篝火晚会、煤气烧菜、奥运圣火、火箭发射等。还有第二单元学过的碳、硫、铁、铝箔等在氧气中的燃烧等。虽然燃烧的事例很多很多,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的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这个共同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新物质产生两个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并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

[小结]燃烧的定义:呵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师: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

二、实验探究

1.燃烧的条件。

[实验l]学生分组进行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验。,教师巡视各组,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讨论](投影)

(l)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人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师:通过同学们进行的实验探究及问题的讨论,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可燃物(即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组织学生认识常见物质,例如木材、木炭、酒精、无烟煤等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师:火给人类带来了熟食和温暖,但火一旦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同学们你知道生活和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法吗?请各小组将你们所知道的灭火方法填人表格,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

(投影) 灭火的事例和方法

┏━━━━━━━┳━━━━━━━┓

┃ 灾火事例 ┃ —,方法 ┃

┣━━━━━━━╋━━━━━━━┫

┃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5. ┃ ┃

┗━━━━━━━┻━━━━━━━┛

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用投影进行展示评讲。

[讨论]下面请各小组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把刚才灭火的方法进行归类,并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然后归纳小结。

[小结]

(1)可燃物跟空气隔绝;(2)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师: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灭火的方法呢?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中[实验7-1]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一步验证了灭火的方法,然后根据这个灭火的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的灭火器。

[录像展示]生活中几种灭火器:(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二氧化碳灭火器。同时分别介绍它们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每年我国因地下煤矿的矿井内瓦斯爆炸,化工生产的工厂爆炸、烟火爆炸等灾难,造成的经济掳失上亿元,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多么怵目惊心数据啊!那么我们作为有知识的青少年,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懂得利用科学知识为民造福,把灾难雕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易矧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面粉、煤糕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吗?

[实验2]演示教材中[实验7-2]注意:该实验中鼓气球与金属罐之间的连按管可稍长一些,人应远离金属罐,以防危险。此实验用的面粉应干燥,金属罐可用八宝粥空罐等。

实验完毕,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并进行分析。诺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 3 2页最后一自然段,总结易删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小结]

(l)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2)展示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投影:见教材中图7-12所示)

课后小结

师: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l)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 l).消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藏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3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且可与水、石灰水反应等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与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总结能力。

2、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理解并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探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学科在世界的神奇奥妙,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热情和自豪感。

2、通过课件的演示和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的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它是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础上,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时根据总结出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去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第一单元里学习了空气,对二氧化碳虽有了解,但二氧化碳具体有哪些性质、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不清楚。二氧化碳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学生对二氧化碳肯定感兴趣。所以我们要抓住学生渴求对二氧化碳要进行全面了解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幻灯片,教师并加以引导,通过探究使学生获得知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决的措施:利用课件和实验探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来解决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解决措施: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师生的互动讨论来解决。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仅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03%,但是二氧化碳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同学们你了解二氧化碳吗?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活动2【讲授】一、通过实验交流、讨论,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播放幻灯片2,让学生知道本节的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探究初步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4、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播放幻灯3、4、5、7,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看幻灯片,按照教师的提示展开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了解二氧化碳的各种性质。

2、播放幻灯6、8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3、播放幻灯9、10、结合幻灯片中的提示和知识点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让学生交流总结,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

二、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一)、播放幻灯11、阅读教材p119---121页讨论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二)、播放幻灯12、13让学生根据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应用

二氧化碳的用途

1、用于灭火(讨论:为什么?)

2、人工降雨和制冷剂

3、气体肥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化工原料

三、观看幻灯片3-12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翻开书,与书中的知识相对照幻灯片找出知识遗漏

教师给学生播放幻灯片3-12,同时把每一个幻灯片中的知识点加以强调,对于学生不理解而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四、让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重温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测试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交流相互补充。

活动3【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

4、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活动4【练习】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活动5【测试】课堂测试

检测1:播放幻灯片14,通过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C中放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和的性质。

检测2

1、地球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增加的后果主要是()

A、破坏臭氧层B、使温室效应加剧

C、产生酸雨D、毒害农作物

2、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CO2浓度是否太大的正确方法是()

A、带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B、带入一杯水

C、带入一个接通电源的手电筒

D、带入一个点燃的油灯或木柴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具有下述性质:

(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第一学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仅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03%,但是二氧化碳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同学们你了解二氧化碳吗?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活动2【讲授】一、通过实验交流、讨论,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播放幻灯片2,让学生知道本节的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探究初步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4、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播放幻灯3、4、5、7,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看幻灯片,按照教师的提示展开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了解二氧化碳的各种性质。

2、播放幻灯6、8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3、播放幻灯9、10、结合幻灯片中的提示和知识点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让学生交流总结,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

二、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一)、播放幻灯11、阅读教材p119---121页讨论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二)、播放幻灯12、13让学生根据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应用

二氧化碳的用途

1、用于灭火(讨论:为什么?)

2、人工降雨和制冷剂

3、气体肥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化工原料

三、观看幻灯片3-12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翻开书,与书中的知识相对照幻灯片找出知识遗漏

教师给学生播放幻灯片3-12,同时把每一个幻灯片中的知识点加以强调,对于学生不理解而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四、让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重温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测试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交流相互补充。

活动3【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

4、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活动4【练习】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活动5【测试】课堂测试

检测1:播放幻灯片14,通过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C中放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和的性质。

检测2

1、地球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增加的后果主要是()

A、破坏臭氧层B、使温室效应加剧

C、产生酸雨D、毒害农作物

2、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CO2浓度是否太大的正确方法是()

A、带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B、带入一杯水

C、带入一个接通电源的手电筒

D、带入一个点燃的油灯或木柴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具有下述性质:

(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00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过讲述空气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

关于空气成分的教学:

在知道空气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杂质组成的后,在本节中需注意,关于氧气,将在下一节学习,氮气将到高二学习,二氧化碳在本册第五章学习,本节不做深入学习。

关于稀有气体,要指出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它们“惰性气体”,但科技的发展,例这种“惰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联系它的化学不活动性,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

关于污染的形成,介绍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整个大气本身有自净作用,但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学设计示例

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 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 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 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 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 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 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 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 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 [小实验] 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 布置教学环境 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 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 观看录像《空气》

3. 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 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 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 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 布置作业 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学生活动1: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

高大烟囱排烟的地点、时间、颜色、烟尘的浓度、所属工厂等记录在表1中。

表1:烟气观测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烟囱地点

所属工厂









排烟时间

颜色

浓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结果分析和建议


学生活动2:

哪儿的尘土多?

把十块瓷砖(也可用玻璃片或在硬纸板上贴上透明胶带代替)的光亮面朝上分别放在十个不同地点,如居室、教室内、教室外的窗台上、操场上、树林里、公路边等。两三天后,用手指分别抹它们的表面(小心不要把手弄破),上面的尘土一样多吗?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2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元素的存在,能说出元素的概念,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表格信息,提高交流表达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元素,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组成,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初步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难点】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课前展示几张图片,内容为“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加铁酱油”等,请同学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说出图片中物品名称并思考这里的氟、钙、碘、铁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元素。

【教师引导】没错,经过上节课对原子构成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并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就是刚刚大家所说的元素,而元素其实有100多种。那么元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开元素之谜。

环节二:新课讲授

内容一:认识元素的概念

【图片展示】在多媒体上展示鸡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图片,并介绍它们的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三中元素组成,同时请学生思考之前学习的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它们与碳酸钙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回答】氧气、二氧化碳都含有氧元素。

【教师引导】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的,将质子数都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接着请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元素的概念。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内容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播放动画】向学生展示一段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实验动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动画中在化学反应前后哪些量没有发生改变。

【学生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均含有氧元素和氢元素。

【教师引导】出示硫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以及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以及化学反应式,请同学们再次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在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原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变化,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展示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二者结构上的不同。

【学生回答】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教师总结】在自然界中,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

环节四:小结作业

【总结】请学生以谈收获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查阅资料,查找在地壳和人体中元素含量的大小比较。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