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教材的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是这样编排的:七年级上、下册分散在各个单元中,计有《在山的那边》(王家新)、《理想》(流沙河)、《秋天》(何其芳)、《化石吟》(张锋)、《金色花》(泰戈尔)、《纸船寄母亲》(冰心)、《天上的街市》《静夜》(郭沫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黄河颂》(光未然)、《华南虎》(牛汉)共12首。九年级上、下册各安排了一个单元。上册计有《沁园春雪》(毛泽东)、《雨说》(郑愁予)、《星星变奏曲》(江河)、《蝈蝈和蛐蛐》(济慈)、《夜》(叶赛宁)共5首。而下册,就在本单元安排《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祖国》(莱蒙托夫)、《黑人谈河流》(休斯)共6首。全套教材共有中国新诗和外国诗17课23首,占全套教材课文总数的约1/10。与过去任何一套教材相比,这套教材对中国新诗和外国诗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与九年级上册的中国新诗和外国诗单元一样,这个单元的中国新诗和外国诗仍按主题编排,主题叫“土地情思”,其内涵是爱国思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来看,这个单元的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教学时应重视这一点。
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来看,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诗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要用形象思维,即使是有议论,一般也依赖于具体的形象。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些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如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鸟”“土地”“河流”“黎明”,余光中《乡愁》一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的“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诗人对每一个形象的选择,都是为了服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需要。教学时要引领学生分析这些形象所表达的感情。其实,这里所谓的“形象”,在学术界叫做“意象”,意为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这里之所以没有出现这个术语,主要是考虑这一专业术语比较抽象,不如用“形象”一词易于理解。但“意象”一词的内涵和特点,作为教师应该掌握。
古典诗词中有名句,中国新诗和外国诗中也有名句。要让学生找出这几首诗中的名句反复品味并积累下来。如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舒婷的“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休斯的“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等,都要细细揣摩,品出其中的滋味。
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应以师生的反复朗读和教师的精彩赏析为主,这个单元也不例外。尽量避免泛泛的无目的无重点的讨论,避免课上热热闹闹,结果收获甚少。
单元结束时,可组织进行一次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新诗朗诵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如有条件,可联系自读课本中的一组诗来学习这个单元。这组诗有闻一多的《祈祷》、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李广田的《乡愁》、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舒婷的《土地情诗》、江河的《祖国啊,祖国》、海子的《五月的麦地》、赵丽宏的《祖国啊》、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席慕蓉的《长城谣》、彭斯的《阿富顿河》、鲁勃佐夫的《我宁静的故乡》、叶赛宁的《我又回到这里,回到亲爱的家》等,它们多为名诗,都与爱国思乡主题有关,思想内容好,艺术手法高,适合作为课内的阅读延伸材料。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围绕这个单元的阅读主题而设计,从探究土地本义出发,挖掘土地背后的文化内涵。涉及地理、历史、文学,活动多样,内容丰富,有可选择性,适合不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