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课件 > 地理课件 > 湘教版地理中考课件

湘教版地理中考课件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最新湘教版地理中考课件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下面我们来聊一下地理教案吧。

湘教版地理中考课件

湘教版地理中考课件(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案例①“周口店这方水土”的分析,准确地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在分析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人类要在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说明:

(1)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又称自然环境。

(2)中心事物的选取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如,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①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

人工环境:维持的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回顾必修II第五单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读右图试说明图中①②③④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①表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③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

(①、②过程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④表示环境把它受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说出人类的下列行为分属于图中哪一箭头代表的过程?

开采煤田、工业“三废”、酸雨、平整土地 (答案①②④③)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互相协调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案例1周口店这一方水土

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以下问题

这则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从采猎社会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思考

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点拨: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

点拨: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效益。

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

点拨: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使二者真正达到协调。

4.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是如何对待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

点拨: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终于有了正确的认识。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关停污染企业,处理石化区废水,治理周口河,造林绿化,保护“北京人”遗址,发展旅游业。

板书设计

§1.1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2.分类

天然环境:

人工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湘教版地理中考课件(篇2)

知识与技能

1、上海港的成因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2、影响交通运输中点的区位因素。

过程与方法

影响交通运输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上海港成为我国第一大港的有利条件;

影响交通运输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

归纳法和探究式教学,以上海港为例,来分析影响港口区位的主要因素。

教具

多媒体以及《上海港位置图》《北京市主要公路长途汽车客运站的位置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图》等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回顾旧知:我们已经学习了交通运输网中的线,主要包括哪些呢?

学生回答:铁路线、公路线、内河航线等。

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得很对,其实不管什么样的交通运输线,都是由交通运输点组成的,而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包括港口、车站、航空港等,它是客货流的集散地,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影响交通运输中的点。

一、港口的建设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提问:什么是港口呢?

学生思考:港口是具有一定面积的水域或陆域,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多媒体投影:《上海港位置图》。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提问:上海港的地理位置如何呢?它的修建有何优势和劣势?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地理位置:上海是我国的城市,也是我国的港口。因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东面又面临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上海市位于长江口的南岸,而上海港主要分布在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沿岸。

优势:

1、上海港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东面又面临大海,水运便利;

2、上海港所处的地貌为河口三角洲,这种地貌的优点是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的设备、建筑提供了优越的陆域条件;

3、长江与黄浦江、苏州河又为筑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条件。

劣势:

1、地形坡度缓、水流分叉多、河道流量分散;

2、加上近年来长江的泥沙含量增加,所以很容易淤塞河道,一般在运营后必须有挖沙船作业,才可保证河道畅通。

上海是我国的城市,也是我国的港口。因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东面又面临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

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上海港所处的地理位置(板书并打出投影片图7、15)

2、上海港的地理位置(板书)

(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分析,并思考图中的小字部分的两个问题)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前面第六单元第四课“城市化”中对上海的城市建设已经有所了解,在第五课中还学习了上海近年来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我们今天来学习上海港口的建设,注意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图7、15也要与第六单元的6、18、6、26两图结合,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

(先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通过引导来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市主要位于长江口的南岸(因为上海市还包括长江口中间的崇明岛和一些小岛),而上海港(港区)主要分布在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沿岸。上海港所处的地貌为河口三角洲,这种地貌的优点是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的设备、建筑提供了优越的陆域条件;长江与黄浦江、苏州河又为筑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条件。但是,由于地形坡度缓、水流分叉多、河道流量分散,再加上近年来长江的泥沙含量增加,所以很容易淤塞河道,一般在运营后必须有挖沙船作业,才可保证河道畅通。

承转过渡:上海港在这种地理位置和这种自然条件下,为什么能够建成我国第一大港呢?影响港口区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多媒体投影:《上海港位置图》。

学生思考:上海湾所处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其经济腹地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上海所在的沪宁杭地区,是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教师拓展:

1、上海的经济飞速发展和浦东的开发,使得上海的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面旗帜,因此上海港的服务区域即其经济腹地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2、上海港周围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仅有长江干支流,而且有京沪、沪杭铁路和多条高速公路同全国各地相连接,因此经济因素是上海港得以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3、对上海港的区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建设一个港口既要考虑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又要考虑腹地、交通等经济因素以及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在对具体的港口进行区位因素分析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死搬硬套。

承转过渡:同学们大多数生活在山区,回家或到学校上课主要是坐汽车,同学们想一想,影响汽车站的区位因素主要是什么呢?

二、汽车站和航空港的建设

多媒体投影:图7、16。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引导分析:

1、从自然因素来看。汽车站宜建在面积较大且平坦的地方。

2、从经济、社会因素来考虑。汽车站应建在市区内人口流量大的繁荣地段,且让人们容易找到。

3、从经济需要出发来看。方便人们乘车,汽车站应选择在与市内、市外有直接联系的地方。

多媒体投影:图7、18,北京西客站是近些年来的一项新建筑,当初在站址的选择时,曾经有三种方案,试分析哪种?

学生合作探究:第三方案搬迁单位较少,但占菜地最多,距市中心最远、距电影制片厂很近,车辆行驶震动对制片生产有干扰,而且翠微路较窄,道路两侧多政府机关,与旅客车站、服务设施等内容不大协调。第二种方案,需要拆迁首钢公司的炼钢车间,搬迁量很大。通过对三种方案进行比较,第一种方案。

湘教版地理中考课件(篇3)

教学重点:

①土壤的肥力特性;

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书)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

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

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

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

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湘教版地理中考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资源的概念,理解世界与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并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说明。

②了解水资源在数量、质量上对经济活动规模、效益的影响,理解科技进步促进水资源利用的进步。

③理解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立足水资源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问题,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同时注重激励发展性评价。

②重视地理素养培养,联系社会实际与乡土地理,突出地理图象与案例的讨论分析研究,合作探究水资源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③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家乡的水资源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形成科学的资源观。

③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关爱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按学习小组分7人一组,共10组。

2、利用网络、杂志和书籍等搜集关于水资源的内容,对水资源的概念、作用、分布有大概的了解。

3、预习教材内容,明确课本活动和案例的要求,准备以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试得出答案。

4、搜集城市水资源状况,在讲课时适当引用。

5、准备好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二)导入新课

以我国正在发生的春旱对农业生产的巨大影响说明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带出新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水资源及其分布

1、设问,引发思考。

我们知道,从宇宙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是蔚蓝色的,因为水体总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71%。从这一点上看,水,似乎是“使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

2、了解学生对水资源的理解。

和学生以谈话的方式轻松讨论对水资源的理解,快速的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入地理课堂中,为启发、引导他们深入研讨问题做好心理准备。

归纳:水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因此不能把水资源单纯的理解为广义的水资源,更应该是指人类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能够利用的水资源。

读图:读课本上的水资源构成图。

3、哪些水资源是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4、我们平常可以用这些水吗?请举例说明。

宛西河的治理。为什么要治理宛西河?因为宛西河为我们提供生活水源(河水)。

5、这些“容易利用”的水由什么补给?小组讨论,请小组的代表发言。(大气降水)

6、请把问题回到我们从化缺水这个问题上。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平常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来自大气降水,目前这种缺水的状况是不是经常出现?(不是,仅仅出现在旱季。)

7、再举个例子,拿亚马孙平原和撒哈拉沙漠的水资源状况对比一下,两地的差别是不是很明显?(是)

8、你对水资源的理解又得出一个什么规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因而产生差异。)

9、差异表现在哪里?以小组为单位计分,抢答以下题目(把题目投影出来)

(1)判断正误: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是径流量。(错,降水量)

(2)判断正误: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降水总量。(错,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3)判断正误:降水量大、水资源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贫乏。(对)

(4)读课本66页《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图抢答: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各大洲按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5)抢答:我国的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水多, (西部)水少。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状况是(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小结小组竞赛活动,指出要养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探讨的学习习惯。小组成员应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10、在答问的基础上概括水资源的分布:

(1)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降水量

(2)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3)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A、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贫缺。

B、从世界范围看: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极洲除外),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按国家说,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我国居第六。

C、从我国看: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从时间分配上看,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D、总之,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

(4)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也很不均衡。

第二部分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我们从化的水资源状况怎样?各小组根据搜集的资料谈谈看法。

总的来说,从化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年降水量达1900毫米以上。但水资源的分布也不均匀,由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的增大,因此我市人口和农田集中的地方,在旱季比较紧张,而且今年的旱情更为严重,降水量比往年少了两成。由此可见,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表现哪些方面呢?(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2、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请举例说明。

南方为水田,北方为旱地。

结论:水资源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3、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吗?请举例说明。(水资源的质量同样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根据学生所举的例子再作概括。)

4、根据上面所学过的总结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5、请阅读课本67页的图,小组讨论一会,请谈谈你对这些图片和文字的理解和看法。(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

总结:图片主要说明人类在利用水资源上的进步。第一阶段是在2000多年前,罗马人利用地表水发展农业生产;第二阶段是在1870年,美国太平洋的移民利用地下水,灌溉农田,发展种植业;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海水淡化进入了商业化生产阶段。也就是说,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6、本段的文字中提到,什么是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调水是指把一个流域的水通过输水工程送到另一流域的过程,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黄河流域。

7、海水淡化技术是怎么一回事呢?请根据课本68页的内容,按照你的理解回答。

简要解释:海水淡化技术是利用先进的工具把海水加热蒸发,取出其中的淡水。目前世界海水淡化的日产量已经达到2700万吨,并且还在以10%~30%的速度攀升,但基本为发达国家所操控,且成本较高。

8、请派小组代表回答课本68页“活动”的题目。

(1)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很大,以色列的自然环境适合发展农业生产吗?

提示:以色列年降水量稀少,在70毫米以下,而且没有灌溉水源,因此水资源严重不足,尽管光热条件好,也不适宜发展农业。

(2)以色列是如何把水资源由“少”变“多”的?

提示:一是“开源”,把海水淡化加以利用;二是“节流”,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减少浪费。

(3)从以色列发展农业的奇迹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面对我国北方严重缺水和西部内陆的严重干旱的现状,以色列的农业奇迹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应采取措施增加水资源的数量,如利用先进的器械进行滴灌,节约用水等于增加水资源的总量等。

9、通过一系列的例子,可总结出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主要表现在:

(1)在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时代,人们主要开发利用地表水。

(2)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近现代,人们可以开发利用各种水体和采取措施来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矛盾。

第三部分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事实上,尽管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水资源的危机却越来越大。为什么?

小结: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一是从数量上看,工农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需水量的增加;二是从质量上看,人类生活排放的废弃物质增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大,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我国上海市缺水就是污染性缺水的一个典型例子。

2、阅读课本69页《咸海的忧虑》,请小组派代表谈看法,小组成员可补充看法。

提示:

(1)咸海的面积在不断减少,原因是:人们大量引用流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河水灌溉土地,种植棉花,导致流入咸海的水量减少;气候干燥,蒸发强烈。

(2)咸海面积减少产生一系列问题,湖泊中动物物种大部分灭绝;湖泊边的城市处于沙漠之中,饮用水缺乏;传统的渔业衰落导致失业;丧失调节气候的功能,湖区环境恶化;滩地上空盐尘飞舞,对人体健康和农田危害很大。

3、从咸海的案例中看到,水资源在不断地变化,并对人类社会构成威胁,在哪方面表现出来呢?(水资源的减少导致环境的恶化、水资源数量供应不足、水体污染等)

4、由此可见,我们不仅仅要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迫切的是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有什么措施能使水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呢?(主要是通过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5、请列举开源的措施。(包括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实行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

6、开源“五水”歌:开发地下水、蓄积洪水,跨流域调水,淡水海水,人增雨水。能马上背出来吗?

7、请列举节流的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等。)

8、水资源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尽管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知识,但关键还是要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面对复杂的生活环境,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看课本70页“活动”,请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提示:

(1)西北地区的水资源供给,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解决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应体现在:控制人口数量,减少用水规模;发展节水农业;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

(2)我国缺水问题,谈谈看法:通过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收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确定综合思维、立体思维的方法,全面多角度地寻找解决缺水的对策。

第四部分 总结本节内容:

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水资源,以及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不均衡性。水资源的不均衡导致了缺水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而我们知道无论是水资源的数量还是质量对社会及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探究更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模式,从而解决目前人们面临的水危机。

湘教版地理中考课件(篇5)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

板书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1)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过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会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首先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具体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我们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湘教版地理中考课件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