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锐思周有光:老藤椅,慢慢摇
2013年1月23日,我第一次走进位于北京后拐棒胡同的周有光先生的书房。周有光先生刚过108岁生日不久。书房不大,墙旧旧的,书橱也小。令我意外和惊喜的是周老的精神。原以为茶寿的老人,不是躺在床上,就是说话不清楚了,但周老神智清晰,双目有神,安坐在略显逼仄的书屋里,接待着一拔又一拨的来访者。
周老是语言学家,每次与他交谈,他的话题都离不开自己的专业。由于各地方言不同,推广普通话就成为必然。“1956年,成立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陈毅当主任,我是成员。别人笑话说,你们自己都不会说普通话,还推广。但话不能这么讲,因为先要有标准,才能学好普通话。”周老说。
从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周老遭遇几次病患,几次住院治疗,甚至出现过“病危”,但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用老依旧很精神,思路清晰,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地说,很有条理。说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先生告诉我,我的身体不太好,但人都是要死的。说这时他一脸的平静,好像在说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可谓看淡生死。
保姆小田说:奶奶(张允和)在的时候,他们经常晚上一起吃点东西,喝杯牛奶,说说话;上午和下午都会喝一杯红茶或咖啡,还互相碰杯。这就是所谓的“举杯齐眉”吧。奶奶走后有半年爷爷心里很不痛快,半年后他开始恢复,但生活方式简单多了。
2014年冬,周有光的好友、妻弟张寰和在苏州去世,这个消息瞒着周有光。稍后我去拜访周老时,周老向我问起,他学着保姆的叫法说:“五舅妈(周孝华)好吗?五舅舅(张寰和)好吗?”我只得回答说:“好,都好。”
2015年夏,周有光的妻妹张充和在美国去世。张充和是周有光和张允和的“红娘”。当年在他们的婚礼上,张充和高兴地唱起昆曲《西厢记》。周老至今不知道张充和去世的消息。
但是一个更意外的消息牵动了周老的心。当时尽管他还在医院,但隐约中似乎感觉到了什么,因为儿子晓平已经好多天没来陪他了。周晓平于2015年1月22日去世,享年82岁。此前几天,他还在父亲周有光的110周岁生日会上忙碌着。
很多拜访过周有光先生的人都知道周晓平,他儒雅。温和,热情,负责,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周有光与张允和育有一儿一女,即晓平、小禾。抗战时期,小禾随父母到重庆居住,突患疾病夭亡,成为周有光夫妇的人生之痛。不久,晓平又被流弹击中,幸亏美军医院及时为其手术,才得以生还。
在周有光先生108岁生日时,晓平说:“这段时间记者写文章,说我爸抗战时中了流弹捡回一条命,其实是我中了流弹,搞错了。”说起往事,晓平一脸轻松,父母身上宽容的基因,传承到他身上。
说起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晓平说:“父亲从不硬性规定我读什么书,各种书都可以看,四大名著要看,而且要看懂,还要看各国的名著。”周有光不太喜欢收集字画,他说艺术虽然很重要,但过多地沉溺其中不值得。他认为读书一定要读真正能够获得知识的书。或许正是这样无意的引导,让晓平走上了科学之路。晓平说:“父亲晚年生活中我陪伴他的时间较多,不知不觉中我和他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父子关系。我妈说我们是‘多年父子表兄弟’。”
在拜访周老的那天,我去见了沈从文的长子龙朱,龙朱是代表家属去接周老出院的。晓平去世的事龙朱当时很为难,但最后还是决定告诉周老。当着一众小辈的面,龙朱介绍了晓平的病情和住院情况,希望尽可能以一种老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说明晓平的离世。没想到周老很平静,似乎他心里早已知道,但是在得知儿子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独处时,他还是黯然神伤。
犹记得较早那次拜见周老前,我预先打印了关于合肥张家纪事一书的两个预选书名,请周老定夺。先生手持放大镜仔细地看,然后慢慢斟酌。周老为我题字“历史进退,匹夫有责”,“要从世界看中国,不可从中国看世界”,书名定下,他还为我的书题写书名《流动的斯文》。
从“斯文”说到孔孟之道,晚年的周有光先生主张儒学的现代化。他认为,儒学的历史任务是维护帝王政权,建设稳定而繁荣的封建社会,在两千多年中做出了伟大的成绩。儒学不仅能为封建专制服务,也能为现代社会服务。儒学中有跨越时代的至理,“孔子、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许多高明的说法,非常了不起。”他说。
2013年9月又去拜访周有光先生,我特地带了一段视频,录的是张寰和先生对周有光先生的问候。当时周老饶有兴趣地看着平板电脑,还用手触模了下屏幕,接着像是报告新闻般介绍,上个周末这个东西卖了六十万台,不得了哩。我吓了一跳,因为这条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周老随看随记随用,对新鲜事物时刻关注,真是“闻道”到家了。
犹记得周有光先生对我名字的解读:“你的名字好啊,王道,中国儒家讲究王道,不搞霸道那一套!”
2015年7月29日我去拜访周老,见他脸色渐渐红润,精神正在恢复,不禁欣然。保姆的一句提醒更让我惊喜——他的头上长出了一些黑发,有些白发正在消退。我跟先生开玩笑说这是“返老还童”,对先生说的关于“人的死亡与否”等话,我说他是“童言无忌”,先生哈哈大笑,像个可爱的孩子。
(节选自《名人传记》作者:王道)
【相关链接】
因为写作关于合肥张家纪事的书,作者多次采访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先生,最近一次是2015年7月29日。2015年,周老已110岁高龄,依旧精神矍铄,口齿清晰。周老对自己住院治疗并不忌讳,他侃侃而谈,有种“视死如归”的平静和坦然,周老的豁达和开朗,促使作者动笔,还原这位可亲可爱、渊博睿智的人瑞学者。
(1)下列对传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周有光是语言学家,他的专业就是推广普通话,于是他制定普通话标准,学普通话,以便统一各地方言。
B.“举杯齐眉”仿用“举案齐眉”,形象地写出了晚年的周有光、张允和夫妇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情景。
C.周晓平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他的研究领域与父亲的不一样,这是由周有光先生无意的引导造就的。
D.书名《流动的斯文》涵义深厚,斯文指文化,流动即传承,书名意谓中国悠久的儒学文化传承现代。
E.周有光先生豁达开朗,平静坦然,传记中是通过他对自己住院治疗并不忌讳这样的情节予以表现的。
(2)这篇传记写到了作者对周有光先生的多次拜访,请按照拜访时间的顺序梳理概括拜访的重点内容。(6分)
(3)这篇传记的主人是周有光,可是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周晓平,这是为什么?请联系材料具体回答。(6分)
(4)传记的标题为“百年锐思周有光:老藤椅,慢慢摇”,你认为它具有怎样丰富的意味?请结合传记内容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1) B C(E.“对自己住院治疗并不忌讳”只是一个情节,传记还通过其它的情节来表现“周老的豁达开朗,平静坦然”;A.“专业”,“学普通话”,“统一各地方言”错。D.书名《流动的斯文》的内涵与“中国悠久的儒学文化传承现代”不是一回事。)
(5分,选B得3分,选c得2分,选E得1分;选A、D不得分。)
(2)六次拜访。①2013年1月23日,周老刚过108岁生日不久,精神很好。②稍后(“较早那次”),请周老定夺关于合肥张家纪事一书的书名,周老慢慢斟酌,他为我题字,又题写书名《流动的斯文》。③2013年9月,我带来张寰和先生对周老问候的视频,周老对平板电脑饶有兴趣,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时刻关注。④2014年冬张寰和先生去世后,周老问起周孝华、张寰和夫妇的情况,我瞒了张寰和先生去也的消息。⑤2015年1月22日周晓平去世后,龙朱尽可能以一种老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说明晓平的离世,周老很平静。⑥2015年7月29日,周老精神正在恢复,表现出童言无忌,像个可爱的孩子,让人欣然。(6分,每点1分。)
(3)衬托作用,用周晓平的形象衬托周有光的宽容性格。①周晓平儒雅,温和,热情,负责,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周有光从不硬性规定晓平读什么书,各种书都可以看,四大名著要看,而且要看懂,还要看各国的名著。周老不太喜欢收集字画,他说艺术虽然很重要,但过多地沉溺其中不值得。他认为读书一定要读真正能够获得知识的书——周有光是宽容的,或许正是他这样无意的引导,让晓平走上了科学之路,养成了优良性格。②周晓平处险不惊,仁爱淡定。说起危险的往事,晓平一脸轻松,父母身上宽容的基因,传承到他身上——写周晓平.更写周有光。③父子情深,和睦相处。晓平说:“父亲晚年生活中我陪伴他的时间较多,不知不觉中我和他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父子关系,我妈说我们是‘多年父子表兄弟’。”——写子孝,亦写父慈。(6分,每点2分)
(4)①百年——2015年,周有光先生已110岁高龄,依旧精神矍铄,口齿清晰,无傀人瑞。
(2)锐思——周有光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作为语言学家,每次与他交谈,他的话题都离不开自己的专业;周有光不太喜欢收集字画,他说艺术虽然很重要,但过多沉溺其中不值得;他认为读书一定要读真正能够获得知识的书;他真是“闻道”到家了;他说,孔子、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许多高明的说法,非常了小起;晚年的周有光先生手张儒学的现代化。③老藤椅,慢慢摇——比喻周有光先生宽容平静的心态和看淡生死的豁达。从2014年下半年到201上半年,5年周老遭遇几次病患,几次住院治疗,甚至“病危”,但最终都化险为夷,现在安心在家休养。说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先生告诉作者,我的身体不太好,但人都是要死的,说时他一脸的平静,好像在说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可谓看淡生死。2015年7月29日作者去拜访周老,见他脸色渐渐红润,精神正在恢复,不禁欣然,保姆的一句提醒更让作者惊喜:他的头上长出了一些黑发,有些白发正在消退,作者跟先生开玩笑说这是“返老还童”,对先生说的关于“人的死亡与否”等话,作者说他是“童言无忌”,先生哈哈大笑,像个可爱的孩子。奶奶(夫人张允和)走后有半年爷爷心里很不痛快,半年后他开始恢复。存得知儿子(周晓平)去世的消息时,没想到周老很平静,似乎他心里早巳知道。④老藤椅,慢慢摇——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时代价值。他为我的书题写书名:《流动的斯文》,从“斯文”说到孔孟之道,他认为儒学的历史任务是维护帝王政权,建设稳定而繁荣的封建社会,在两千多年中做出了伟大的成绩,他还认为儒学不仅能为封建专制服务,也能为现代社会服务,儒学中有跨越时代的至理。(8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