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傅聪,只有音乐
刘谦俊
在广州的傅聪钢琴独奏会并没有吸引太多的观众。郎朗必须包下一个体育馆才容得下他的乐迷,而傅聪在一个交响乐厅已经显得稀疏。当然,这也不坏,室内乐毕竟和摇滚乐不一样,并不需要将现场营造得如同暴徒的狂欢。
五十多年的孤单
大师泛滥的年代,就不把傅聪称作钢琴大师了,更何况他既没有布满红光的脸颊,也没有花白的美髯,只有花白的头发。不徐不疾走上舞台,一袭黑色中装,罹患腱鞘炎多年的双手包裹着黑色半截手套,向听众微微致意,不自傲也不矜持,这位75岁的老人平淡无奇得就像一位75岁的老人。当他坐下,敲出海顿D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串音符,听众才骤然领略到音乐家的魅力:一切始于声音。键盘前的傅聪,矫健而从容,然而聚光灯下,却总有一股抹不去的形单影只。
巴伦博伊姆曾说:钢琴家独自守着一台大机器,每天都要证明自己是大师,这是反社会的。反社会的人都是孤单的,即便傅聪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证明自己是大师,但此刻舞台上的他看起来同样那么孤单。
这种孤单,从五十多年前就开始了。1955年在华沙一鸣惊人,1958年出走伦敦,此后是近二十年的异乡异客。傅聪再度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已经是“文革”以后。1976年,傅聪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音乐会。之后的三十多年,他几乎每年都回国演出,可是我们却并没有给他太多的关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傅聪一度享誉西方乐坛,曾被《时代》杂志誉为“中国当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但作为一个演奏家,他早已不在西方古典音乐演艺界的主流人群中。
艺术圈的人谈钱,音乐圈的人谈势。古典音乐领域的犹太人势力,是个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不被他们认可,就只能游走边缘。傅聪对艾萨克·斯特恩向来颇有微词,甚至指他为“音乐界一霸”。美国犹太裔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曾于1979年访华,拍摄过音乐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俨然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同时他也是音乐界犹太人势力的领袖人物,因得到美国犹太资本及以色列的支持,在音乐圈相当有影响力。1967年,桀骜的傅聪拒绝参加以色列在伦敦举办的一场庆祝“六日战争”的音乐会。这件事被认为是不支持以色列,从此傅聪受到排挤,职业钢琴生涯遭遇冰冻。看傅聪现场的状态,我相信真如他自己几年前所说的,他还能弹普罗科菲耶夫的协奏曲。可是哪个乐团会跟他合作呢?
几十年来,这位中国最好的钢琴家独来独往,没有任何唱片公司同他签固定的合约。傅聪很少出CD,也几乎没有乐团合作,与音乐会无缘,只能孤单地独奏。他弹了五十年肖邦,七十岁之后,开始弹海顿。
纸面和现实的商业化
1809年,音乐家海顿在战火纷飞的维也纳去世,距今正好200年,2009年被奥地利定为“海顿年”。为纪念海顿逝世200周年,这一次傅聪的钢琴独奏会,清一色地选择了海顿的钢琴奏鸣曲。
海顿的钢琴奏鸣曲活泼、明快,有一种平民化的纯朴,所以多数作品也免不了带有一股平庸气息。如果我们认同这样的观点:音乐的演出就是专业人士演奏给业余人士听的,那么海顿的钢琴奏鸣曲以炫技的方式演奏,往往会更出彩。在他看来,技术只能是为内容服务的,演奏的目的是表现音乐,而非炫耀个人的技术。
好钢琴家分两种,一种是一曲奏罢,听众说:他弹得真好;另一种是一曲奏罢,听众说:这首曲子真好。玲珑的郎朗是前一种,所以他不得不成为明星。而傅聪无疑是后一种,他像传教士一样传播着他热爱的音乐。他曾说:钢琴世界里,没有傅聪,只有音乐。
孔夫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年逾古稀的傅聪仿佛是这句话最好的写照。反对技术至上,并不代表他轻视技术,相反,他会每天花8到10小时的时间练琴,几十年不懈,说他在键盘上已经“从心所欲”并不为过。而对音乐阐释的“不逾矩”,则是他始终坚持的,虽然带着一种古典色彩的偏执,但这份虔诚在当下已属罕见。
艺术的商业化总是在纸面上让人气愤,现实中令人兴奋。而拒绝商业化的艺术,往往叫好不叫座。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被资本招安,幸好还有傅聪;傅聪已经75岁了,幸好他是一位钢琴家。钢琴家是很奇怪的一类人,就如前面所说,他们是反社会的。反社会的一个特点是,他们年纪越大往往越有活力。霍洛维茨83岁时的莫斯科音乐会、84岁时的汉堡音乐会,至今被乐迷津津乐道,而阿图尔·鲁宾斯坦开最后一场音乐会时,已经89岁。傅聪才75岁,按照钢琴家的规律,辉煌的岁月才刚刚开始,因为他们追求的不是成功,而是成就。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对于一个钢琴家来说,人生最大的惊奇,也许就是年华老去。
(选自《新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傅聪,1934年生于上海一个充满艺术气氛和学术精神的家庭,1953年弹奏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获得巨大成功,1958年,因父亲傅雷被划为右派,被迫出走英国,后加入英国国籍,直至1979年,应邀回国,被美国《时代周刊》赞誉为“当今时代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改编䀢傅敏《傅聪:望七了!》)
②弹琴的时候,表情应当在音乐里,不应当在脸上或身体上。不过人总是人,心有所感,不免形诸于外:那是情不自禁的,往往也并不美,正如吟哦诗句而手舞足蹈并不好看一样。我不能用音乐来抓住人,反而叫人注意到我弹琴的姿势,只能证明我的演奏不到家。(艾雨编《与傅聪谈音乐》)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A、开篇以傅聪和朗朗两人的钢琴演奏会作对比,表明付聪的乐迷是真欣赏音乐,而朗朗的乐迷是追求摇滚的如暴徒的狂欢。
B、作者不称傅聪是钢琴大师,因为他没有大师的外貌和行为举止,这位75岁的老人平淡无奇得就像一位75岁的老人。
C、“钢琴世界里,没有傅聪,只有音乐”,话中有傅聪的谦逊,更有他对音乐的虔诚。傅聪把音乐本身的美好传递给听众。
D、钢琴演奏中,傅聪反动炫技,这源于他对技术的轻视,因为在他看来演奏的目的是表现音乐,而非炫耀个人的技术。
E、艺术商业化浓厚的现代社会,傅聪却在坚守着自己的音乐理想,这其中有艺术家之不幸,也有艺术家之幸。
(2)文章说“这种孤单,从五十多年前就开始了”,请结合文章和材料分析形成傅聪这种孤单的原因有哪些。(6分)
(3)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本篇文章在材料选取上的主要特点。(6分)
(4)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傅聪75岁年逾古稀之时,文章却说“傅聪才75岁,按照钢琴家的规律,辉煌的岁月才刚刚开始”“人生最大的惊奇,也许就是年华老去”,如何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说法?(8分)
参考答案
(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A.“郎朗的乐迷是追求那种摇滚般的如同暴徒的狂欢”错误,文章写的是突出郎朗乐迷数量的多。B.作者不称傅聪是钢琴大师更重要的原因有傅聪没有想过要证明自己是大师。D.傅聪非常固执地反对炫技,反对技术至上,并不代表他轻视技术,相反,他会每天花8到10小时的时间练琴,几十年不懈。)
(2)①因为父亲和当时社会原因出走英国,文革期间不能回国,近二十年的异乡异客、异国漂泊生活使傅聪感到孤独。(关键词“异乡异客”或“异国漂泊”)
②后来,傅聪几乎每年都回国演出,可是国人却并没有给他太多的关注。(关键词“国人少关注”)
③古典音乐领域是犹太人势力,傅聪的桀骜不驯,还有和艾萨克·斯特恩的矛盾,使他远离西方古典音乐演艺界的主流人群。(关键词“桀骜不驯的性格”)
④傅聪对音乐虔诚的坚持,专注于音乐本身,不刻意去通过炫技来吸引乐迷。(关键词“对音乐虔诚或专注”)
⑤傅聪拒绝商业化的艺术,缺少商业的包装和宣传,他的艺术是小众的艺术,有曲高和寡之感。(关键词“拒绝商业化”)
(每点1分,答对任意4点得满分)
(3)真实性。①从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展现傅聪的经历和音乐追求。(关键词“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②通过傅聪在广州钢琴独奏会上的容貌、动作等表现傅聪平淡中的艺术品格;(关键词“容貌、动作细节”)③通过引用傅聪的话语“钢琴世界里,没有傅聪,只有音乐。”表现傅聪对音乐的虔诚。(关键词“引用传主话语”)——(答出“真实性”得1分,①~③任意两点得2分)
典型性:选取能表现傅聪在音乐上的纯粹和坚持,还有对音乐抱有执着的虔诚之心典型事例来写。①直接写傅聪在广州钢琴演奏会的情况(或傅聪在国外遭遇的困境等方面)。②通过他人评价的方式来展现人物特点,《时代》曾誉傅聪为“中国当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突出傅聪优秀的音乐才华;③通过和郎朗的对比和霍洛维茨等人的类比写出傅聪虽然孤独,但是艺术的活力常青;④直接和间接地结合多角度地展现人物风貌,充分表达作者对傅聪的欣赏和敬佩之情。(每点1分,答对任意3点得3分)
(4)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傅聪75岁年逾古稀之时,文章却说“傅聪才75岁,按照钢琴家的规律,辉煌的岁月才刚刚开始” “人生最大的惊奇,也许就是年华老去”,如何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说法?(8分)
答:这些说法并不矛盾。
①傅聪75岁,这只是他的生命年龄,而不是他的艺术年龄。
②钢琴家是反社会的,反社会的一个特点是,他们年纪越大往往越有活力,而傅聪正是属于这样的钢琴家。
③傅聪从孤单中走来,在时间的磨练中,在困境中他的音乐成长出愈发顽强的生命力。
④傅聪几十年不懈的钢琴训练,在键盘上已经“从心所欲”,在音乐阐释上已经“不逾矩”,进入了音乐艺术中自由自信的阶段。
⑤傅聪拒绝音乐艺术的商业化,使得他的音乐处在高品位的纯粹状态,这是音乐生命活力长青不衰的重要因素。傅聪追求的不是成功,而是成就。(每点2分,答对任意4点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