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
【内容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2)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3)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1)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生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2)通过社会调查,学习和认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教学生学会历史调查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2)通过感受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召开的背景:历史的徘徊及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请思考:1、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会议上确定转移的?
2、党和国家工作重点是怎样转移?此次会议的召开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怎样的意义呢?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2、基本内容
(1)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转移: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决定:改革开放(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权力下放、精简机构等)。
3、 历史意义:
(1)伟大转折:政治思想路线、对外政策、工作重心
(2)历史性转变:
(3)光辉标志:时代的巨变,社建的新时期。
(4)新时期的“遵义会议”,领导集体的形成。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基本问题:
(1)概念: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根本目的:解放生产力,
(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次生产关系革命)。
(6)必要性:计划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
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请思考:1、中国的改革为什么会首先在农村兴起?
2、农村的改革是怎样进行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3、农村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2、改革的过程
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
(1)原因:农业大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有体制(人民公社)的弊端
(2)内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体)
(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
思考: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
土改后农民个体所有制??三改后为集体所有制??人民公社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形式。
(3)意义:变革、调动、改变
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如长期贫困的安徽凤阳县,在“文化大革命”时,人们口粮不够吃。有人编了一段凤阳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然而,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凤阳县粮食产量大
幅度增产,三年跨了三大步。这样,农民生活
不仅温饱有余,县政府还进行了水利、电力、
公路、绿化、住宅、文教、科技培训等多项建设。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74000亿元,增至2002年的102000亿元。全国粮食产量1998年达到5亿吨。粮食等农产品的供应,在2002年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居世界前列。
三农是历年高考的重要考点,结合当前农村的形势谈谈农村改革的方向。
方向措施:A、落实农村的基本政策B、深化农产品的流通体制,C、推进农村的科技改革D、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E、扩大农村的对外开放F、把农民的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G、继续减负、扶贫等。
2)、城市的改革
请思考:1、城市改革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3、国营企业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1)时间:1980年湖北沙市为改革试点;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政企分开,商业市场体制,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形式经济,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等。
(4)成效:城市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补充国企的改革问题(经济改革的重点)
a.由来:没收及接收
b.地位:经济的支柱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存在问题: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管理技术落后,富余人员多等
d.措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市场机制,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股分制,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分流转换等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请思考:①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②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有何不同?
③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有什么特点?
对外开放是在某些地区的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特别优惠的政策,以吸引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扩大对外贸易,壮大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1、原因:历史、现实
2、过程:①设立经济特区②开放沿海城市③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开放内地城市
3、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4、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合作探究: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这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大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请思考:1、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
2、歌词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又有哪些区别呢?
①前提不同:前者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完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进行的,后者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丧失的前提下进行的
②性质不同:前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经验,更好地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
后者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为了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中国而提出的
③结果不同:前者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后者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经济发展
五、学案
1、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
A、肯定了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B、转移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D、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
2、下列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B、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土地私有,自负盈亏D、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3、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B、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C、让世界认识中国D、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最早进行对外开放的省份是( )
A、广东、浙江B、广东、广西C、广东、福建D、海南、福建
5、阅读下列材料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原 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
内 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内容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2)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3)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1)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生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2)通过社会调查,学习和认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教学生学会历史调查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2)通过感受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召开的背景:历史的徘徊及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请思考:1、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会议上确定转移的?
2、党和国家工作重点是怎样转移?此次会议的召开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怎样的意义呢?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2、基本内容
(1)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转移: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决定:改革开放(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权力下放、精简机构等)。
3、 历史意义:
(1)伟大转折:政治思想路线、对外政策、工作重心
(2)历史性转变:
(3)光辉标志:时代的巨变,社建的新时期。
(4)新时期的“遵义会议”,领导集体的形成。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基本问题:
(1)概念: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根本目的:解放生产力,
(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次生产关系革命)。
(6)必要性:计划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
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请思考:1、中国的改革为什么会首先在农村兴起?
2、农村的改革是怎样进行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3、农村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2、改革的过程
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
(1)原因:农业大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有体制(人民公社)的弊端
(2)内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体)
(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
思考: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
土改后农民个体所有制??三改后为集体所有制??人民公社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形式。
(3)意义:变革、调动、改变
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如长期贫困的安徽凤阳县,在“文化大革命”时,人们口粮不够吃。有人编了一段凤阳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然而,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凤阳县粮食产量大
幅度增产,三年跨了三大步。这样,农民生活
不仅温饱有余,县政府还进行了水利、电力、
公路、绿化、住宅、文教、科技培训等多项建设。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74000亿元,增至2002年的102000亿元。全国粮食产量1998年达到5亿吨。粮食等农产品的供应,在2002年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居世界前列。
三农是历年高考的重要考点,结合当前农村的形势谈谈农村改革的方向。
方向措施:A、落实农村的基本政策B、深化农产品的流通体制,C、推进农村的科技改革D、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E、扩大农村的对外开放F、把农民的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G、继续减负、扶贫等。
2)、城市的改革
请思考:1、城市改革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3、国营企业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1)时间:1980年湖北沙市为改革试点;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政企分开,商业市场体制,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形式经济,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等。
(4)成效:城市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补充国企的改革问题(经济改革的重点)
a.由来:没收及接收
b.地位:经济的支柱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存在问题: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管理技术落后,富余人员多等
d.措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市场机制,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股分制,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分流转换等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请思考:①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②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有何不同?
③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有什么特点?
对外开放是在某些地区的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特别优惠的政策,以吸引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扩大对外贸易,壮大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1、原因:历史、现实
2、过程:①设立经济特区②开放沿海城市③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开放内地城市
3、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4、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合作探究: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这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大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请思考:1、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
2、歌词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又有哪些区别呢?
①前提不同:前者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完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进行的,后者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丧失的前提下进行的
②性质不同:前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经验,更好地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
后者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为了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中国而提出的
③结果不同:前者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后者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经济发展
五、学案
1、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
A、肯定了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B、转移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D、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
2、下列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B、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土地私有,自负盈亏D、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3、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B、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C、让世界认识中国D、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最早进行对外开放的省份是( )
A、广东、浙江B、广东、广西C、广东、福建D、海南、福建
5、阅读下列材料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原 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
内 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