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内容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佛教传入的主要史实。
〖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及其作用、佛教的传入等重要史实。
2.能力培养
①通过讲述张骞、班超等人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收集材料及口头表达能力。
②帮助学生正确运用地图册辨别古今地名,训练史地结合的综合学习方法。
③帮助学生运用汉朝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归纳出汉朝中外交流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佛教的传入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让学生懂得中外交流是文化繁荣、历史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需要。
〖要点〗
1.重点 张骞出使西域
2.难点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的东传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
〖教学建议〗
1.张骞出使西域
①结合地图向学生装说明西域的地理概念,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
②引导学生回忆小学历史教材中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知识,让学生走上讲台复述张骞出使西域的小故事,强调热忱爱国,挺身而出,应募出征,是中国历史上出使西域的第一人,突出张骞不怕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③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时,应重点突出: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同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西域归属汉朝中央政府创造了条件,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④关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要讲清时间和意义,并指出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一个重要结果。
⑤如果条件允许,可适当补充如下材料,作为班超出使西域的背景:西汉末年,汉朝失去控制西域的能力,西域许多小国相继分解。王莽时期,断绝与西域的交通,致使匈奴乘虚而入。东汉明帝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于73年命窦固出击北匈奴。东汉政府重建西域都护府。并于当年派班超出使西域。
⑥关于班超出使西域,可让学生上台讲述“投笔从戎”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小故事。还可联系霍去病“匈奴末灭,无以家为也”等名言,比较班超与霍去病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共同点。强调班超是继张骞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中西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2.丝绸之路
①结合“丝绸之路图”讲清主要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向学生出示有关图片,说明由于古代丝路上流沙漫漫,骆驼成为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
②指出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交通史上的奇迹,它架起了东西方之间友谊和文明的桥梁。丝绸之路从西汉至隋唐两千年间沟通中西方的重要道路。向学生介绍丝路沿线发现的古代丝织品、古迹及楼兰故国的故事,还可补充中国丝绸在罗马帝国引起的轰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佛教东传
①世界三大宗教有哪三大宗教?佛教发源于何地?也可简单介绍佛教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参观家乡附近的寺庙,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②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可适当介绍几句古诗,影视作品中的佛教故事等。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约2分钟)
师:期中考试已经结束,试卷还没有批完,总的来看,考的不理想,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第一次吗。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纠正自己的错误,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新课,请同学们将书翻到:
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约10分钟)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西域 狭义 广义
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汉宣帝时→西汉末年→王莽时期→汉明帝时
↓ ↓ ↓ ↓ ↓ ↓
匈奴控制→张骞出使→西域都护→失去控制→断绝往来→班超经营
?
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西亚→大秦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佛教 两汉之际 汉明帝派使臣 天竺 洛阳白马寺 使中国文化别开生面
(说明:学生述点情况不好,几位同学只能就“张骞出使西域”说一些内容,没有层次,没有条理。“丝绸之路”和“佛教东传”的内容没有人能说出来。补充的同学也都是围绕张骞出使西域来说,有位同学说出了“博望侯”这个词。班超,学生没有人知道。但大多数知道“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个成语。)
△布点小结
本课内容难度较大,要求大家记的内容比较多,涉及到两个地理概念(西域和丝绸之路)、两个杰出人物(张骞和班超)、一个宗教问题(佛教东传)。张骞不要写错了,这次考试写错别字的比较多,写错别字不能得分,不能用拼音代替。
本课我们学习的是“汉朝的中外交往”,这里涉及到我们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外”是怎样判断的,我们前面学习过秦朝的疆域,也学过汉朝的疆域,我们取哪个时期的疆域为中国的疆域呢?这里有一个的标准??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也就是说我们取的标准是清朝中期的疆域为标准,以后我们所讲的“中外交往”都以此为标准。
〔分层推进〕(约20分钟)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西域(西汉时,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为西域,这是狭义的。广义的西域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
指导学生看教材P70《丝绸之路》,找出阳关、玉门关、葱岭、南山(今昆仑山)、北山(今天山)
②汉朝与西域的关系
⑴西汉初期,西域的情况(为匈奴控制)
⑵汉武帝为什么要派张骞出使西域(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
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P68-69及《张?出使西域辞让别汉武帝图》)
⑷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开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⑸汉宣帝时与西域的关系(汉宣帝时,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进一步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⑹西汉末年与西域的关系(西汉王朝失去控制西域能力,西域许多小国相继分裂)
⑺王莽时期与西域的关系(断绝与西域的往来,致使匈奴乘虚而入)
⑻东汉明帝时与西域的关系(73年,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活动了30年,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奴役,西域和汉王朝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让学生讲“投笔从戎”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绝大多数学生听过这两个故事,但都不知道与班超有关)
③西汉和东汉与西域及匈奴的主要关系
匈奴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对匈奴发动三次战争 汉明帝派窦固出击北匈奴
西域 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
④什么叫“丝绸之路”(从西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廓,越过今疆境内,运到安息,再由安息转动到西亚和欧洲大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再次让学生看P70的图《丝绸之路》
⑤“丝绸之路”开辟的影响(“丝绸之路”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冶金、凿井等手工业技术陆续西传,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经济作物落户中原,西汉王朝影响直达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把古老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是佛教和佛教艺术传入我国的通道)
向学生指明“丝绸之路”使西汉王朝的影响直达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指导学生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材料:楼兰故国与凯撒。楼兰学生们知道点,凯撒却没有几个人晓得。
⑥佛教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两汉之际)
⑦汉明帝对佛教的东传作出了什么贡献(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法,迎回天竺高僧,并在洛阳建造中国内地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⑧佛教东传的意义(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文词赋融入禅意,富有深刻的哲理;一些民间传说宣传扬善弃恶,扶贫济困。寺院、佛塔装点江山,雕塑、壁画千姿百态,音乐、舞蹈超凡脱俗。外来艺术与汉文化的交融,使中国文化别开生面)
△处理问题
①思考与讨论:根据这份与西汉交流的输出、输入简表,你能看出有什么特点或问题吗?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从西域输入的都是农产品、畜牧产品,而西汉时输出的则有手工业生产技术和制品,可见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当时的世界所占据的先进地位。)
我的学生没有人能得出以上答案,我采用的方法是用中美之间的贸易现状为例,说明问题。
〔贯通评价〕(约3分钟)
〔资料〕
历史时期的中国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我们是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国这个问题呢?我们是拿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具体说,就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简单的回答就是这样。超出了这个范围,那就不是中国的民族了,也不是中国的政权了。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所以我们现在讲中国的统一和分裂,你不能够只是指当时的一个王朝,它的统一和分裂,应该指我们今天,中国这个范围里面,特别是我们一般的都是指清朝到十八世纪中期,就是清朝乾隆年间所形成的这样一个中国疆域的范围。具体地讲,就是北面到达外兴安岭,萨彦岭,西面到达巴尔喀什湖,南面到达南海诸岛,东面到达黑龙江跟乌苏里江交界的地方,出海口,是这么一个范围。那么在这个范围里面,历史上所有建立过的政权,我们都应该认为是历史上的中国的一部分。在这里建立的民族都是历史上中国的民族之一。等到我们现在这960万平方公里,是已经经过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分裂中国的结果。比如说从今天我们的新疆的边界,到巴尔喀什湖中间,从内蒙古往北,蒙古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这些领土都主要被当时的沙皇俄国,现在已经有的成了中亚的这些国家,都没有了,这已经丧失了,就是我们其它地方也有部分领土,由于种种原因今天已经不是中国了。那么我们要在这样一种历史形成的中国范围里面,来判断什么是统一,什么是分裂,以及它对中国,对周边地区,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这个我想讲的第一个概念。
佛教故事
【腊八粥】(佛光大词典) 指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寺院所制之五味粥。又作五味粥、红糟、七宝粥、佛粥。依据大宋僧史略卷上、禅林象器笺饮啖门等之记载,宋代时以农历十二月八日为佛诞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以诸果品、五?等制七宝五味粥,称为腊八粥。是日,寺院以此粥供佛后多飨之信徒,其后此风气渐广传至民间,一般人亦于此日制腊八粥,而成为我国民间风俗之一。盖佛教界一般多以十二月八日为佛陀成道日,然亦有根据譬喻经而谓十二月八日为佛诞日,于是日举行浴佛会,宋代之寺院即属此例,惟后世多以此日为成道日,故腊八之法会亦称成道会。
〖内容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佛教传入的主要史实。
〖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及其作用、佛教的传入等重要史实。
2.能力培养
①通过讲述张骞、班超等人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收集材料及口头表达能力。
②帮助学生正确运用地图册辨别古今地名,训练史地结合的综合学习方法。
③帮助学生运用汉朝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归纳出汉朝中外交流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佛教的传入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让学生懂得中外交流是文化繁荣、历史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需要。
〖要点〗
1.重点 张骞出使西域
2.难点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的东传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
〖教学建议〗
1.张骞出使西域
①结合地图向学生装说明西域的地理概念,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
②引导学生回忆小学历史教材中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知识,让学生走上讲台复述张骞出使西域的小故事,强调热忱爱国,挺身而出,应募出征,是中国历史上出使西域的第一人,突出张骞不怕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③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时,应重点突出: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同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西域归属汉朝中央政府创造了条件,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④关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要讲清时间和意义,并指出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一个重要结果。
⑤如果条件允许,可适当补充如下材料,作为班超出使西域的背景:西汉末年,汉朝失去控制西域的能力,西域许多小国相继分解。王莽时期,断绝与西域的交通,致使匈奴乘虚而入。东汉明帝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于73年命窦固出击北匈奴。东汉政府重建西域都护府。并于当年派班超出使西域。
⑥关于班超出使西域,可让学生上台讲述“投笔从戎”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小故事。还可联系霍去病“匈奴末灭,无以家为也”等名言,比较班超与霍去病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共同点。强调班超是继张骞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中西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2.丝绸之路
①结合“丝绸之路图”讲清主要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向学生出示有关图片,说明由于古代丝路上流沙漫漫,骆驼成为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
②指出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交通史上的奇迹,它架起了东西方之间友谊和文明的桥梁。丝绸之路从西汉至隋唐两千年间沟通中西方的重要道路。向学生介绍丝路沿线发现的古代丝织品、古迹及楼兰故国的故事,还可补充中国丝绸在罗马帝国引起的轰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佛教东传
①世界三大宗教有哪三大宗教?佛教发源于何地?也可简单介绍佛教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参观家乡附近的寺庙,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②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可适当介绍几句古诗,影视作品中的佛教故事等。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约2分钟)
师:期中考试已经结束,试卷还没有批完,总的来看,考的不理想,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第一次吗。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纠正自己的错误,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新课,请同学们将书翻到:
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约10分钟)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西域 狭义 广义
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汉宣帝时→西汉末年→王莽时期→汉明帝时
↓ ↓ ↓ ↓ ↓ ↓
匈奴控制→张骞出使→西域都护→失去控制→断绝往来→班超经营
?
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西亚→大秦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佛教 两汉之际 汉明帝派使臣 天竺 洛阳白马寺 使中国文化别开生面
(说明:学生述点情况不好,几位同学只能就“张骞出使西域”说一些内容,没有层次,没有条理。“丝绸之路”和“佛教东传”的内容没有人能说出来。补充的同学也都是围绕张骞出使西域来说,有位同学说出了“博望侯”这个词。班超,学生没有人知道。但大多数知道“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个成语。)
△布点小结
本课内容难度较大,要求大家记的内容比较多,涉及到两个地理概念(西域和丝绸之路)、两个杰出人物(张骞和班超)、一个宗教问题(佛教东传)。张骞不要写错了,这次考试写错别字的比较多,写错别字不能得分,不能用拼音代替。
本课我们学习的是“汉朝的中外交往”,这里涉及到我们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外”是怎样判断的,我们前面学习过秦朝的疆域,也学过汉朝的疆域,我们取哪个时期的疆域为中国的疆域呢?这里有一个的标准??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也就是说我们取的标准是清朝中期的疆域为标准,以后我们所讲的“中外交往”都以此为标准。
〔分层推进〕(约20分钟)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西域(西汉时,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为西域,这是狭义的。广义的西域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
指导学生看教材P70《丝绸之路》,找出阳关、玉门关、葱岭、南山(今昆仑山)、北山(今天山)
②汉朝与西域的关系
⑴西汉初期,西域的情况(为匈奴控制)
⑵汉武帝为什么要派张骞出使西域(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
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P68-69及《张?出使西域辞让别汉武帝图》)
⑷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开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⑸汉宣帝时与西域的关系(汉宣帝时,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进一步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⑹西汉末年与西域的关系(西汉王朝失去控制西域能力,西域许多小国相继分裂)
⑺王莽时期与西域的关系(断绝与西域的往来,致使匈奴乘虚而入)
⑻东汉明帝时与西域的关系(73年,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活动了30年,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奴役,西域和汉王朝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让学生讲“投笔从戎”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绝大多数学生听过这两个故事,但都不知道与班超有关)
③西汉和东汉与西域及匈奴的主要关系
匈奴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对匈奴发动三次战争 汉明帝派窦固出击北匈奴
西域 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
④什么叫“丝绸之路”(从西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廓,越过今疆境内,运到安息,再由安息转动到西亚和欧洲大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再次让学生看P70的图《丝绸之路》
⑤“丝绸之路”开辟的影响(“丝绸之路”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冶金、凿井等手工业技术陆续西传,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经济作物落户中原,西汉王朝影响直达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把古老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是佛教和佛教艺术传入我国的通道)
向学生指明“丝绸之路”使西汉王朝的影响直达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指导学生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材料:楼兰故国与凯撒。楼兰学生们知道点,凯撒却没有几个人晓得。
⑥佛教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两汉之际)
⑦汉明帝对佛教的东传作出了什么贡献(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法,迎回天竺高僧,并在洛阳建造中国内地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⑧佛教东传的意义(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文词赋融入禅意,富有深刻的哲理;一些民间传说宣传扬善弃恶,扶贫济困。寺院、佛塔装点江山,雕塑、壁画千姿百态,音乐、舞蹈超凡脱俗。外来艺术与汉文化的交融,使中国文化别开生面)
△处理问题
①思考与讨论:根据这份与西汉交流的输出、输入简表,你能看出有什么特点或问题吗?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从西域输入的都是农产品、畜牧产品,而西汉时输出的则有手工业生产技术和制品,可见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当时的世界所占据的先进地位。)
我的学生没有人能得出以上答案,我采用的方法是用中美之间的贸易现状为例,说明问题。
〔贯通评价〕(约3分钟)
〔资料〕
历史时期的中国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我们是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国这个问题呢?我们是拿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具体说,就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简单的回答就是这样。超出了这个范围,那就不是中国的民族了,也不是中国的政权了。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所以我们现在讲中国的统一和分裂,你不能够只是指当时的一个王朝,它的统一和分裂,应该指我们今天,中国这个范围里面,特别是我们一般的都是指清朝到十八世纪中期,就是清朝乾隆年间所形成的这样一个中国疆域的范围。具体地讲,就是北面到达外兴安岭,萨彦岭,西面到达巴尔喀什湖,南面到达南海诸岛,东面到达黑龙江跟乌苏里江交界的地方,出海口,是这么一个范围。那么在这个范围里面,历史上所有建立过的政权,我们都应该认为是历史上的中国的一部分。在这里建立的民族都是历史上中国的民族之一。等到我们现在这960万平方公里,是已经经过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分裂中国的结果。比如说从今天我们的新疆的边界,到巴尔喀什湖中间,从内蒙古往北,蒙古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这些领土都主要被当时的沙皇俄国,现在已经有的成了中亚的这些国家,都没有了,这已经丧失了,就是我们其它地方也有部分领土,由于种种原因今天已经不是中国了。那么我们要在这样一种历史形成的中国范围里面,来判断什么是统一,什么是分裂,以及它对中国,对周边地区,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这个我想讲的第一个概念。
佛教故事
【腊八粥】(佛光大词典) 指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寺院所制之五味粥。又作五味粥、红糟、七宝粥、佛粥。依据大宋僧史略卷上、禅林象器笺饮啖门等之记载,宋代时以农历十二月八日为佛诞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以诸果品、五?等制七宝五味粥,称为腊八粥。是日,寺院以此粥供佛后多飨之信徒,其后此风气渐广传至民间,一般人亦于此日制腊八粥,而成为我国民间风俗之一。盖佛教界一般多以十二月八日为佛陀成道日,然亦有根据譬喻经而谓十二月八日为佛诞日,于是日举行浴佛会,宋代之寺院即属此例,惟后世多以此日为成道日,故腊八之法会亦称成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