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案(精选13篇)
《重力》教案 篇1
一、重力:
1、定义:地球上或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吸引力不是重力。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4、重力的符号:G
二、重力的大小:
1、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不能说物体的质量跟重力成正比),
G/m=g
2、比值为物理常量g=9.8N/Kg
读作9.8牛顿每千克
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顿。
3、公式:G=mg
注意:
(1)g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在地球上随纬度升高,g略微增大
(3)在计算题中,不做任何说明时,g取值9.8N/kg,如有粗略、大约、估算等词时,g取值10N/kg。
三、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2、重力方向的应用:重垂线(又叫铅垂线)
3、重垂线的作用:
(1)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2)检查台面是否水平。
四、重心:
1、定义:重力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确定重心的方法:
(1)对于规则形的几何体,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2)对于不规则形的物体,用悬挂法确定其重心。
3、重心不一定总在物体上。
《重力》教案 篇2
【要求】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认识重力的概念;了解弹性形变的概念;
3.知道胡克定律,并用其进行简单计算。
【知识再现】
一、力的三性
1.力的基本特性:
物质性(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相互性、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或发生形变。
3.力的分类:
(1)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等;
(2)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向心力等。
二、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大小:G=mg,在同一位置,G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
方向:竖直向下。
3.重心:物体各个部分受到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不在物体上。
①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只跟形状有关。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跟物体形状有关,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③用悬挂法测重心(只适合薄片状物体)。
4.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在地球两极,重力与万有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地球其它位置,重力与万有引力大小不相等、方向也不相同。
三、弹力
1.产生条件:相互接触有挤压(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方向:
(1)绳和弹簧的弹力方向:注意弹簧是被压缩还是被拉伸;
(2)接触面的弹力方向:点面接触、面面接触
(3)轻杆的弹力方向:
①一般情况,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决定;
②轻杆只在两端受二力平衡时,弹力沿杆的方向;
3.弹力大小的计算:
(1)弹簧弹力: F=kx
(2)微小形变产生的弹力: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决定。
知识点一力的基本性质
【应用1】关于力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没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有力的作用
C.人推物体时,人只是施力物而不是受力物
D.一个施力物同时也是受力物
导示: AD。谈到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一个施力物同时也是受力物。力有接触力(如弹力、摩擦力),也有非接触力(如电场力、磁场力等)。
知识点二重力的大小和重心
【应用2】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只有在地面静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
B.物体在自由下落时所受的重力小于物体在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
C.物体在向上抛出时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在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
D.同一物体在同一地点,不论其运动状态如何,它所受到的重力都是一样大
答案:D
【应用3】(启东中学20xx届高三月考卷)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一个飞轮的圆心在O,但它的重心不在转轴O处(转轴通过圆心O),工人师傅在飞轮边缘上的a处挖下一小块质量为Δm的金属加固到正对面的轮边缘的b处,这时飞轮的重心位置正好在O处,现由于b处加固的Δm这块金属已脱落丢失,又使得飞轮的重心不在O处,工人师傅决定再在a处挖去一小块质量的金属,不用加固到b处,这样也能将飞轮的重心调到O处,问再挖去的一小块金属的质量为多少?
导示: b处加固的Δm没有丢失时,飞轮的重心在O,现设想在a、b两处都拿走了△m的质量,由于a、b两处相对圆心O对称,因而飞轮的重心仍在O处,由此可知,在b处丢失△m的质量后,只要在a处再挖去Δm的质量就可以了。
关于重力的大小应注意其决定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g值,与其他受力因素及运动因素无关。重力的测量应注意使物体处于平衡位置。重心的测定通常用悬挂法,利用对称性求解。
类型一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确定
【例1】请在下图中画出图A、B中的杆和C、D、E、F中的球所受的弹力。
导示: 如图所示
(1)弹力有无的`判定:A.“假设法”分析,即假设弹力存在,看假设的结果是否符合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采用“撤离法”分析,即将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一一撤去,看其运动状态是否符合物体的运动状态。
(2)弹力方向的判定:①根据弹力产生形变的方向判断: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作用在迫使这个物体发生形变的那个物体上。②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确定。
类型二胡克定律及其应用
【例2】(山东临沂市0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如图甲所示,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长度的形变量与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的关系图象(如图乙).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BCD )
A.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B.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对应的弹力增加量成正比
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N/m
D.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
导示: BCD。由图象可看出F-X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弹簧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其斜率K=200N/m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劲度系数表示弹簧的一个参数,与外力无关。
1.(南京市20xx 届 高 三 质 量 检 测)下列三个力学实验中体现出的共同的物理思想方法是( )
A.极限法 B.放大法
C.控制变量法 D.等效替代法
2.(山西省实验中学0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小车上固定一弯成α角的曲杆,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当车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时,杆对小球的力( )
A.一定沿杆向上 B.可能水平向右
C.一定竖直向上 D.可能不沿杆
3.如图所示,两个同样的弹簧秤每个自重都是0.1N,下端挂钩的重力忽略不计,甲”正挂”,乙”倒挂”,在乙的下方挂上重0.2N的砝码,则甲、乙两弹簧秤的示数分别为( )
A.0.2N、0.3NB.03N、0.2N
C.0.3N、0.3ND.0.4N、0.3N
4.(20xx年北大附中)如图所示,一根弹性杆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重为2N的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时,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 )
A.大小为2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B.大小为1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C.大小为2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D.大小为2N,方向竖直向上
5.图中a、b、c为三个物块,M、N为两个轻质弹簧,R为跨过光滑定滑轮的轻绳,它们连接如图并处于平衡状态( )
A.有可能N处于拉伸状态而M处于压缩状态
B.有可能N处于压缩状态而M处于拉伸状态
C.有可能N处于不伸不缩状态而M处于拉伸状态
D.有可能N处于拉伸状态而M处于不伸不缩状态
答案:1.B 2.D 3.C 4.D 5.AD
《重力》教案 篇3
【课 题】
【教 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重力》教材
【授课教师】徐泽心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学情分析】
1.认知特征:热爱物理,思维敏捷。
2.背景知识:知道什么是力,对重力有感性的认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
(2)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3) 通过实验探 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 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 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2)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 题的思想;
(2)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 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法学法】
1. 教学方法:老师引导,让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中途进行必要的实验论证。
2. 学习方法:积极配合老师,努力思考理解内容慨念,进行交流学习,自主学习。
【教学资源】人教版课本,重力ppt课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新课引入重力定义,重力的大小: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发展空间,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2
3
4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1、重力(G):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垂线
《重力》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重力与重心
知识重点:
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矢量。
2.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二.重点、难点: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主要内容讲解: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特征:
1)物质性:产生力的前提是有物体,而且是两个物体。
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力不能脱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在研究一个物体受力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且能找到。
2)相互性: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
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 3.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
2)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哪些因素影响了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
1)力的图示: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要准确地表示出力的三要素
例2.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向右的100N的力F,如何表示这个力呢?
解:首先确定比例如下:
20N根据条件画出力的图示如下:
F
说明:在力的图示中,必须明确表示出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即必须明确表示出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图。
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只需要在图中画出力的方向,不画大小,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6.力的种类:
按性质分: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按效果分:拉力、压力、支持力、浮力、动力、阻力等。 7.力的测量:弹簧秤二.重力与重心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由于吸引力产生的,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重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在地球上。
例3.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答案:CD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2)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两极g值最大。一般的处理方法: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3)测量:悬挂在弹簧秤下,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3.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就是在研究问题时,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物体的重心。
我们把物体的全部质量压缩成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代替的思想。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在此几何中心上。
2)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找到。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
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即跟形状有关,也与质
量分布有关。
比如:往高处叠放东西,重心不断随高度而上移。 4.重心与稳定:
重心的高低与支承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
当重力作用线落到物体的支持面以外时,物体就会倾倒【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力可能有两个施力物体B.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未必改变D.物体发生形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2.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B.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C.力的三要素相同,作用效果一定相同D.一对互相平衡的力一定是相同性质的力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如爆炸的手榴弹,所以这个力可以没有施力物体
B.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C.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D.有物体存在就一定存在力
4.如果地面上一切物体受到的重力都消失了,则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江河的水不会流动
B.鸡毛和铁球都可以悬浮在空中C.天不会下雨
D.一切物体的质量都变为零
5.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任何物体的重心都在它的几何中心上C.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其重心位置一定改变
D.物体放置的位置发生改变,重心对物体的位置不会改变6.图1所示的ABC是木匠用的曲尺,它是用粗细不同、质量分布均匀,AB和BC相等的木料做成,D是AC连线的中点,E是AB的中点F和BC的中点G连线的中点,则曲尺的重心在
A.B点
B.D点
C.E点
D.G点7.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B.物体的重心位置有可能变化
C.把一物抬到高处,其重心在空间的位置也升高了
D.背跃式跳高运动员,在跃过横杆时,其重心在身体之外8.关于重力的大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悬挂在竖直绳子上的物体,绳子对它的拉力一定等于其重力B.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一定等于其重力C.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运动状态无关
D.向上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可能小于向下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9.放在桌上的书本,受到支持力的作用,其受力物体是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同时,书对桌面的压力,其受力物体是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由此可见,一个物体既是______,又是______。 10.下列各种力:(1)重力(2)拉力(3)支持力(4)弹力(5)浮力(6)摩擦力(7)动力(8)推力。属于按力的性质分类的是______,属于按作用效果分类的是______(用序号填写)。
11.重力是由于______而产生的,它的方向______,重力的作用点可认为作用在物体的______上。 12.一个边长为2 m的质量均匀分布的正方形薄板,一边放在水平桌面上,薄板平面与桌面垂直,绕其位于桌面上的一个顶点转到薄板平面的对角线处于竖直位置的过程中,其重心位置升高了__________m。
13.画出下面几个物体所受重力的图示。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质量m=0.05 kg的墨水瓶。
(2)竖直向上飞行的质量m=2×103 kg的火箭。
(3)沿着滑梯下滑的质量m=20 kg的小孩。
(4)抛出后在空中飞行的质量m=4 kg的铅球。 14.如图2,正方体边长为L,今用一力作用于AB边,使其绕C'D'边转动,直到平面ABC'D'处于竖直位置,求:正方体的重心升高了多少?
B C A B' C' A' D'
图2 15.两位同学在看体育比赛时,发现“背越式”跳高比“跨越式”跳高好得多,请你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说说为什么是这样的。
【试题答案】
1.BCD 2.BC 3.B
4.D 5.D 6.C
7.BCD 8.C 9.书本,桌面,桌面,书本,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10.(1)(4)(6),(2)(3)(5)(7)(8)11.地球吸引,竖直向下,重心12.21 13.略
21L2 14.
15“背越式”跳高与“跨越式”跳高相比较,在跳过相同高度的横杆时,重心升高要低一些,对运动员来说容易做到,有助于跳高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所以说“背越式”跳高要优于“跨越式”跳高。
《重力》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第一节“弹力”内容的基础上,研究另一种最常见的力――重力。教材充分运用插图和实验,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及重垂线的应用。
3、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4、经历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探究,能对实验过程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实验能力和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提高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1、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学手段]
让学生用日常生活、学习用品做实验,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科学就在眼前,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和愿望。在探究实验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猜想、操作、记录、分析论证、交流评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并注意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用具]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玩具“不倒翁”、橡皮泥、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①苹果下落 ②水往低处流 ③抛出的球落地 ④羽毛飘落) 引导提问:①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讨论结论: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重力。
推进新课:
一、重力的由来:
1、1665至1667年间,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呢?(课件)
2、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作图13.2-1所示的实验(课本图13.2-1模拟引力),说说你的感受。(课件)
3、引导提问:
(1)橡皮为什么没有飞出去?
(2)同样的,图中月亮在绕地球做类似的运动,为何不会飞走?
4、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力。
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牛顿对这方面的研究?(鼓励有这方面知识的同学发言)
5、总结:牛顿认为地面上物体受到地球吸引力下落与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吸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发现万有引力。
6、引导提问:怎样描述万有引力的大概内容?
学生可分组议论
结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从而得出重力概念:
7、重力(G):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8、引导提问: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
学生讨论。回答:地球。
学生进一步明确: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列举: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现象,如踢出的足球会落到地面、人不小心会从高处摔下等等。
9、引导提问:①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有重力作用,地面附近物体对地球有没有这种作用?学生讨论。回答:地面附近物体对地球有这种作用。
②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吗?学生讨论。回答: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不能等到效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这是因果关系而不是等价关系,因此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只是万有引力的一部分。
10、引导想象:“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会怎么样?”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已见。
教师引导过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的物体比较重,有的物体比较轻,这说明物体的重力是有大小的。
下面一块学习重力的大小。
二、探究重力的大小:
1、生活中常把物体受到的重力简称物重,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比较大,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比较小。
2、引导提问:物体的重力大小可能跟什么物理量有关?又是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大胆猜想,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说出来。
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
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体的密度等等。
学生再说出自己猜想的理由、事实依据。把各学习小组猜想总结起来:可能跟质量有关。
3、肯定这一猜想,指出:在缺乏足够依据的情况下所做出判断称为假说,假说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样测量?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实验方案(课件)
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②要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③要在竖直方向测重力。
4、得出结论物体的重力和其质量的关系:
①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②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相同。③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课件)
学生交流G与m的比值,分析这一比值有所不同的原因。
教师引导说明:科学家们所做的大量实验表明,
这个比值约是9.8N/kg,即g =9.8N/kg。
因此,G/m=g或G=mg。
①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②其中g =9.8N/kg表示的意义是:在地面附近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 ③严格的讲,g的数值不是恒定的,随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的改变而改变。
④向学生说明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说明: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5、课堂练习(课件)
练习1,质量是50 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练习2,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练习3.,有的同学猜想,重力和物体体积有关,我们可不可用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呢?
教师引导过渡:我们学过力的三要素,那么力的三要素是指什么?学生回答: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力是一种常见力,它的方向怎样?
三、探究重力的方向
1、实验探究:将小球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待球静止时,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
将铁架台倾斜一个角度,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
两图中细线都处于______位置,这说明什么?
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课堂练习:(1)作出下图中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示意图(课件)
3、重力的方向的应用:重垂线
学生自主活动:用手中的重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看重垂线是否与墙壁平行),窗台桌面是否水平。
4、引导提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能给人类造成危害吗?举例说明。如何避免重力给人类造成危害?学生讨论。
回答:重力能给人类造成危害。例如:地震时房屋倒塌会把人压伤。为了避免地震能给人类造成危害,要经常收看地震预报。
5、[想想议议]
图12.1-7“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播放课件)
学生讨论后,明确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圆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
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正因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都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重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的人们都能安然无恙地生活在地球表面。
四、重心:
1.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教师说明:把重力作用集中于物体上的一点(重心),效果不变,却使重力问题简化。这种方法称为等效法。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
2.如何找物体的重心?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课件)
3.播放(课件)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亲手作的“不倒翁”,扳一下,看它怎样运动,为什么它不倒,它的重心有什么特点?
学生:不倒翁身体的下部有一个很重的物体,上部几乎是空的,因此它的重心很低.将不倒翁扳倒后,重力的作用就会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所以扳不倒。
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如:落地电风扇有一个很重的底座等等。
《重力》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节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重力加速度的测量”这个课题结合高一学生已经积累的物理知识,启发他们利用运动学、力学等知识来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答案。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设计、动手实验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给予学生合作、交流和表达的锻炼机会。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知道实验原理,会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并清楚实验中的误差来源。
【科学思维】用科学的方法对实验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误差原因分析。理清思路,用简练、易懂的语言表述研究成果。
【科学探究】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实验报告,共同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与意义。
【科学态度与责任】各组间相互评价,给出合理的完善建议。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设计思路、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用两种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及实验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测量重力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了解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对地球物理学、航空航天技术及大地测量等领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就需要了解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实验思路
惠更斯在推导出单摆的周期公式后,用一个单摆测出了巴黎的重力加速度。我们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测量所在地区的重力加速度数值。当摆角较小时,单摆做简谐运动,根据其周期公式可得
想一想,要根据上式测量重力加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应该如何设计实验装置、选择实验器材?怎样才能减小实验误差?
惠更斯
二、【进行新课】
探究点一、实验目的和原理
目的 利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原理 当单摆摆角很小(小于5°)时,可看做简谐运动,其固有周期为T=2π,由公式可得g=,只要测出摆长l和振动周期T,即可算出重力加速度g
探究点二、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
思考与讨论:
1.线有粗细、长短的不同,伸缩性也有区别。不同的小球,质量和体积有差异。想一想,应如何选择摆线和摆球?为什么?
2.右图画出了细线上端的两种不同的悬挂方式。应该选用哪种方式?为什么?你还有更好的设计吗?
细线上端的两种悬挂方式
探究点三、物理量的测量
实验步骤:
1.做单摆
(1)让线的一端穿过小球的小孔,然后打一个比小孔稍大一些的结,制成一个单摆。
(2)把线的上端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并把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到桌面以外,让摆球自由下垂,在单摆平衡位置处作上标记。
2.测摆长
用米尺量出从悬点到小球上端的悬线长l0,再用游标卡尺测量出摆球的直径d,则摆长l=l0+。
测摆球的直径
测摆线长度
3.测周期
将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小角度(摆角小于5°),然后释放摆球让单摆在竖直平面内摆动。当单摆摆动稳定后,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测量30~50次全振动的时间。计算出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即为单摆的振动周期T。
4.改变摆长重测周期
将单摆的摆长变短或变长,重复实验三次,测出相应的摆长l和周期T。
秒表测单摆的周期
探究点四、数据分析
数据处理:
平均值法
每改变一次摆长,将相应的l和T代入公式中求出g值,最后求出g的平均值。设计如表所示实验表格
图像法
由T=2π得T2=l作出T2-l图像,即以T2为纵轴,以l为横轴。其斜率k=,由图像的斜率即可求出重力加速度g。
注意事项
(1)实验时,摆线长度要远大于摆球直径,且摆线无明显伸缩性,另外摆球要选取密度大且质量分布均匀的钢球。
(2)单摆摆球应在坚直平面内摆动,且摆角应小于5°。
(3)测摆长l时,应为悬点到球重心的距离,球质量分布均匀时等于摆线长加上小球半径。
(4)应从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以摆球从同一方向通过平衡位置时计数。
(5)适当增加全振动的测量次数,以减小测量周期的误差,一般30~50次即可。
误差分析
(1)测摆长l时只测量出细线长,没有加上小球的半径,使得所测摆长偏小,g的侧量值偏小。
(2)测摆动周期时,将N次全振动误记为N+1次全振动,使所测周期偏小,g的侧量值偏大。
(3)实验时,摆角较大,使得摆动实际周期与有偏差。
探究点五、拓展知识
单摆实验中的位移―时间图
各地重力加速度
课堂重点知识小结
数据处理与分析
(1)数据处理
①公式法:,算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再算出g的平均值。
②图象法:作出l T2图象求g值。
误差分析
随堂练习
例1: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小博同学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个单摆,你认为他应选用________图来做实验。
(2)实验过程小博同学分别用了图a、b的两种不同方式悬挂小球,你认为________(选填“a”或“b”)悬挂方式较好。
(3)某同学用秒表测得单摆完成40次全振动的时间如图丁所示,则单摆的周期为________s。
(4)若单摆在任意摆角θ时的周期公式可近似为T=T0[1+asin2 ],式中T0为摆角趋近于0时的周期,a为常数;为了用图像法验证该关系式,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某同学在实验中得到了如图戊所示的图线,则图线的斜率表示______________。
【答案】(1)乙 (2)b (3)1.89 (4)T(或t、n)、θ
【解析】(1)单摆在摆动过程中,阻力要尽量小甚至忽略不计,所以摆球选铁球;悬
线要细、无弹性,摆长不能过小,一般取1 m左右的细线。故选乙。
(2)如果选a装置,摆动过程中,摆长在不断变化,无法准确测量,故选b装置。
(3)由图丁可知,单摆完成40次全振动的时间是75.6 s,所以单摆的周期为:T= s=1.89 s。
(4)根据T=T0[1+asin2]可知,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T(或t、n)、θ,由T=T0[1+asin2]得,sin2=( )T-,所以图线的斜率为。
例2:某实验小组在利用单摆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用游标卡尺测定摆球的直径,测量结果如图所示,则该摆球的直径为________cm。
(2)测得摆线长为89.2 cm,然后用秒表记录了单摆振动3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如图甲中秒表所示,则该单摆的摆长为________cm,秒表所示读数为________s。
(3)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在实验中可改变几次摆长l,测出相应的周期T,从而得出一组对应的l与T的数值,再以l为横坐标,T2为纵坐标,将所得数据连成直线如图乙所示,则测得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__m/s2。(π取3.14,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1)0.97 (2) 89.685 57.0 (3)9.86
【解析】(1)主尺示数为9 mm,游标尺示数为0.1×7 mm=0.7 mm,故小球的直径为9.7 mm,即0.97 cm。
(2)单摆摆长为绳长加小球半径,因此摆长为89.2 cm+0.485 cm=89.685 cm;秒表不需要估读,由图可知示数为57.0 s。
(3)由单摆周期公式可得T2=l,斜率为=4,解得g=9.86 m/s2。
《重力》教案 篇7
(一)教学目的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
(二)教具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如果在宇宙空间里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圆球型。
(教师画图)
北京在北纬40°左右。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请同学画出苹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海南省盛产椰子,椰子落下来沿着什么方向?
南半球上果树上落下的水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师: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沿着黑板上所画的方向落向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产生
教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方向
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五、重力的大小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演示)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学生操作)
3.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教师: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4.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5.G=m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m用千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 =9.8牛/千克。
6.例题:一个集装箱的质量是4吨,计算它所受重力。并画出重力的图示。
已知:m=4吨=4000千克,
g=10牛/千克。
求:G。
解:G =mg
=4000千克×10牛/千克
=40000牛。
答:集装箱所受重力是40000牛。
作力的图示时,要画出力的三要素。重力是集装箱受到的,重力的作用点画在它的中心。方向竖直向下。结合标度线段的长度,重力线段长度应是标度线段长的4倍。
六、重心
教师: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七、总结
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八、作业
1.完成节后练习。
2.章后习题4、6。
《重力》教案 篇8
(一)教学目的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
(二)教具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如果在宇宙空间里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圆球型。
(教师画图)
北京在北纬40°左右。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请同学画出苹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海南省盛产椰子,椰子落下来沿着什么方向?
南半球上果树上落下的水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师: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沿着黑板上所画的方向落向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产生
教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方向
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五、重力的大小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演示)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学生操作)
3.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教师: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4.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5.G=m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m用千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 =9.8牛/千克。
6.例题:一个集装箱的质量是4吨,计算它所受重力。并画出重力的图示。
已知:m=4吨=4000千克,
g=10牛/千克。
求:G。
解:G =mg
=4000千克×10牛/千克
=40000牛。
答:集装箱所受重力是40000牛。
作力的图示时,要画出力的三要素。重力是集装箱受到的,重力的作用点画在它的中心。方向竖直向下。结合标度线段的长度,重力线段长度应是标度线段长的4倍。
六、重心
教师: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七、总结
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八、作业
1.完成节后练习。
2.章后习题4、6。
《重力》教案 篇9
(一)教学目的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
(二)教具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如果在宇宙空间里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圆球型。
(教师画图)
北京在北纬40°左右。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请同学画出苹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海南省盛产椰子,椰子落下来沿着什么方向?
南半球上果树上落下的水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师: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沿着黑板上所画的方向落向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产生
教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方向
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五、重力的大小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演示)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学生操作)
3.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教师: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4.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5.G=m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m用千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 =9.8牛/千克。
6.例题:一个集装箱的质量是4吨,计算它所受重力。并画出重力的图示。
已知:m=4吨=4000千克,
g=10牛/千克。
求:G。
解:G =mg
=4000千克×10牛/千克
=40000牛。
答:集装箱所受重力是40000牛。
作力的图示时,要画出力的三要素。重力是集装箱受到的,重力的作用点画在它的中心。方向竖直向下。结合标度线段的长度,重力线段长度应是标度线段长的4倍。
六、重心
教师: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七、总结
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八、作业
1.完成节后练习。
2.章后习题4、6。
《重力》教案 篇10
教案示例:
教学课题 第三节 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 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第三节 重力
一、重力G(gravity):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
1.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 重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猜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方案与表格: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 g=9.8牛/千克
3. 重力的作用点: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
4.重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得出:什么是重力
(1)师: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2)播放视频:瀑布、投篮、苹果落地
(3)师:“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面?”、“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在这里,针对善于思考的同学可指出: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讲解)
(6)在物理学中,重力用大写的英文字母G表示(英文gravity的首字母).
(7)师:大家是否能例举一些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呢?(强调:地面上以及地面附近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师:重力作为一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8)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地面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 观看视频,思考其共同特点:落回地面.
回忆小学自然课所知的物体受地球吸引的概念回答问题.
积极举例(跳水、滑滑梯、飞机失事坠毁等).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观讲解:重力的方向
(1)演示:让粉笔由静止自由下落.
(2)演示:把一物体用细线悬挂在水平铁架台上,把物体抬高后放手,最后竖直悬挂静止.(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3)师:从这些现象中,你能猜想出重力的方向吗?(学生容易回答:垂直向下)
(4)演示:如上实验中,把铁架台放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时细线悬挂情况.(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5)比较两图片,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即为垂直水平面的方向)
(6)师: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检测一下你的桌子是否水平?
(7)介绍水平仪和重垂线的应用.(图片) 观察粉笔自由下落的方向.
观察悬挂重物的细线静止时的方向.
猜想重力的方向.
观察铁架台倾斜过程中细线的悬挂方向,思考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
掌握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不能简单的说“向下”也不是“垂直向下”.
知识迁移能力强的同学应能想到利用铁架台实验的思路.
积极发现并了解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巧妙应用.
3.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
(1)演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一个钩码(50克)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约0.49N).
(2)师:你的体重(质量)是多少千克呢?你觉得你的重力大还是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3)提出问题:物体的重力大小和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吗?(看学生情况也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
(4)组织学生猜想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和制定表格
(6)请各小组交流方案和表格,帮助总结出实验方案和表格.
(指出应多测几组数据)
(7)请学生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提出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尝试发现规律.
(8)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发现的规律.
根据情况可提醒学生计算G与m的比值,在表格中补充一列,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0.1 0.98 9.8
0.2 1.96 9.8
0.3 2.94 9.8
0.4 3.92 9.8
(9)由实验可总结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千克(用g表示).(对有的同学得出的比值不正好等于9.8可稍作解释)
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可以写作:G=mg
强调:①在公式中,m的单位需用千克,计算出的G的单位才是牛.
②g=9.8 N/ 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③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属性,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是一种力.在近地面范围内,重力是质量的9.8倍左右,但比如在月球上,物体所受引力约为地球上的`1/6.(举例:宇航员的称重图片;播放宇航员月球行走的图片.)
(10)师:请同学们计算自己的重力?(指出平时所说的体重其实是质量)
(11)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对物体没有重力作用将会是什么样子?
播放宇航员在失重状况下的生活场景. 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重力的办法.
根据日常经验应能回答自己重力比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积极猜想物体的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提出:物体质量越大,所受重力越大.
分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以及所需记录的物理量,并且根据方案制定实验表格.
积极交流实验方案和表格,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认真实验并记录数据.认真分析研究实验数据,总结发现规律.
通过计算G与m的比值发现规律:G与m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定的,即G与m成正比.
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计算关系.
理解质量和重力的区别.
掌握用公式计算重力的方法.
充分想象重力消失后的各种场景.体会重力作用的重要性.
4.简单介绍:重力的作用点
(1)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2)举例(课件):找出正方体、球、直尺的重心.
(3)请学生想办法用一个手指托住一把直尺(图),观察手指所在刻度.
(4)(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可放在扩展资料中)重心的应用: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如不倒翁. 掌握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的作用点.
用一个手指托住直尺,观察手指所在刻度可知重心在尺子中央,从而体会重心的概念.
5.重力的图示 举例:试作出静止在一斜面上的质量为2千克的正方体木块所受重力的图示.
(目的在于通过作重力的图示总结所学内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通过作重力的图示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与回顾.
6.总结:探究生活中运用重力的事例 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从中获得及时的教学反馈情况.) 积极思考重力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能从重力的存在、大小、方向、重心等各个角度展开讨论,体会重力与世界的息息相关.
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应内容;小论文:“假如重力突然消失”或“重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反馈
(1)由于学生已知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所以对重力的存在直接能接受.
(2)在没有进行辨析前,很多学生确实会把质量与重力划等号.
(3)学生参与思考和动手的部分较多;学生展示自己平时课外知识的机会较多,比如关于失重、不倒翁等的讨论.
《重力》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
(二)教具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如果在宇宙空间里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圆球型。
(教师画图)
北京在北纬40°左右。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请同学画出苹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海南省盛产椰子,椰子落下来沿着什么方向?
南半球上果树上落下的水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师: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沿着黑板上所画的方向落向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产生
教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方向
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五、重力的大小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演示)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学生操作)
3.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教师: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4.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5.G=m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m用千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 =9.8牛/千克。
6.例题:一个集装箱的质量是4吨,计算它所受重力。并画出重力的图示。
已知:m=4吨=4000千克,
g=10牛/千克。
求:G。
解:G =mg
=4000千克×10牛/千克
=40000牛。
答:集装箱所受重力是40000牛。
作力的图示时,要画出力的三要素。重力是集装箱受到的,重力的作用点画在它的中心。方向竖直向下。结合标度线段的长度,重力线段长度应是标度线段长的4倍。
六、重心
教师: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七、总结
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八、作业
1.完成节后练习。
2.章后习题4、6。
《重力》教案 篇12
一、教学内容: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粤教版)P68-P70《重力》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学习有关牛顿的资料,了解前人对重力的研究。
2.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重点与难点:
认识什么是重力和重力的方向。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分小组进行“抛球”比赛。(拍成视频用来上课用)
比赛要求:不管你用哪一种方式抛球(不可以使用任何工具),向上、向下、向左、向右都可以,只要你的球不落地就为赢。
比赛地点:篮球场(抛球时必须要注意安全,离人群足够远才可以抛。)
(二)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玩了一个“抛球”游戏(视频回放过程)。
师:好玩吗?(生:好玩。)
师:有没有人赢呀?(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人赢呢?是不是球有问题?
生1:不是。可是……
生2:我知道原因,因为这篮球有重量的嘛。我们把球抛出去之后,没有东西托着篮球,所以它最终会掉到地上。
师:掌声表扬这个同学,这个同学在玩游戏的时候非常认真观察,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确,篮球有重量,那到底谁使到它有重量了呢?有没有力作用在它身上了呢?
①(课件演示)思考:为什么不管我们把球抛得多高、多远,结果球还是落回到地面?
师:我们继续观看视屏:黄果树瀑布(课件播放)
师:黄果树的瀑布非常漂亮,气势磅礴。但是在欣赏这瀑布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的呢?
(学生纷纷私底下在讨论)
②(课件演示)思考:“水往低处流”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呢?
师: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任务――重力。(揭题)
(三)小球受力情况研究
师: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小球受力情况研究”的实验。
实验用具:铁架台、细绳、小铁球、剪刀、垫布;
实验要求:
①用绳子绑着小铁球,并把它挂在支架上;
②等小铁球静止后将绳子剪断;
③在小铁球下方垫上垫布。
研究问题:如果将绳子剪断,小铁球将怎样运动?这时小铁球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
师:同学们,在没有做这个实验之前你们猜测一下:如果把绳子剪断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球会掉下来。
师:的确,我们可以预想到铁球会掉到地面上。那请同学们等一下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注意观察小铁球掉下来的路径是怎样的?这时小铁球是会什么力的作用呢?
(1)学生操作实验。
(2)汇报结果。
生1:绳子剪断后,小铁球就掉到地上了。
生2:我们的也是的。
……
师:小铁球掉下来的路径是怎样的?
生1:直着向下。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它有重量。
师:是谁使到它有重量的呢?你们知道吗?
(这时候举手的学生比较少)
生3:我在书上看过,那是因为地球对铁球有引力,所以铁球就会掉到地上了。
师:说得真好,掌声表扬这个同学。的确,铁球会掉到地面上去是因为地球对铁球有引力,那地球对其它物体有没有引力?
生:有。
师:对,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就譬如我们站在地上,无论我们怎么跳,我们最终还是会掉到地上的。这都是因为收到了地球对我们的吸引力。我们把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叫做物体的重力。(边说边课件演示)
师:那你们知道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向下。
师:
从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重力的方向不但向下,而且是竖直向下的。它的单位是牛顿。(课件演示)
(3)解决课前问题:
①为什么不管我们把球抛得多高、多远,结果球还是落回到地面?
②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呢?
生:这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无论篮球怎么抛,最终还是掉到地上。水也是,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水总是向下流的。
(4)讨论:生活当中重力有哪些应用?
生1:人们在建房子时用重锤来检测屋子的墙是不是竖直的。
生2:杠杆秤在称东西的时候那个秤砣。
生3:……
(四)拓展:地球上的“上”和“下”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地球上一切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那站在不同的地方,地球对我们的引力,也就是重力,方向是不是都是一样的呢?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指出这些地方的重力方向。(点名让学生上来演示)
师:同学们,细心观察我们刚才指出这些地方的重力方向,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指向地球里面的。
师:指向地球里面那里?
生2:圆心。
师:对了。不过,地球并不完全是一个球体,更准确的说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
小结: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都受到地球引力(重力)的作用,所以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大地上,而且都把正对头顶上方的天空叫做“上方”,把朝向地球中心(地心)的方向叫做“下方”。重力的方向就是竖直指向地心的。
(五)牛顿与地球引力
师:原来不管我们站在什么地方,重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那你们知道发现了地球有引力的是谁吗?
生:牛顿。
师:对了,就是牛顿。其实牛顿是一个英国物理学家的名字,因为牛顿发现了地球引力的存在,所以重力的单位就以牛顿的名字命名了。现在我们就来听听“牛顿与万有引力”的故事,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
(课件播放“牛顿与万有引力”的视频)
师: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生1:觉得牛顿很伟大,发现了万有引力。
生2:牛顿很细心,苹果掉下来不是吃掉,而是拿来研究。
生3:原来我们是斗不过地球的,地球对我们有引力,所以我们抛的球全部掉到地上了。
……
(六)奇思妙想
如果没有了重力的存在,这个世界将会怎样?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
《重力》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强调“势”的含义,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二)过程与方法
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2.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在追寻守恒量一节中找到了一个不变的量,并把它叫作能量。对于能量是如何来定义或是量度的呢?我们物理学中是通过功能关系来定义,并规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实际上,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比如:把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举高,物块要克服重力做功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它的重力势能也在变化。这节课,我们就从重力做功的角度来定量地研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板书:重力势能]
(二)新课教学
1.重力做的功[板书]
提问1:前面我们提到恒力做功(除摩擦力外)有什么特点?如1,小球在力F作用下由A点运动到B点过程中,力F做功怎么求?
(学生)答:恒力做功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力F做的功为:。
总结:对于给定的物体,其重力所做的功应该也有这个特点。
(1)重力做功的特点:
重力对物体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板书]
提问2:怎么来证明呢?(让学生看书思考一下)
教师提示:如2所示,物体由A点沿三条不同的路径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重力做的功为多少?(这里用到了微元思想)
总结:在这个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都为:,得证重力做功与其运动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
扩展:对于今后凡是碰到哪个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我们都可以引入一个相应的势能概念。
(2)重力做功的表达式:。
提问3:回过来看一看,既然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表达式的右边表示的是什么?
总结:表示的能量之差,、就应该是物体在初末位置所对应的能量。也就是说就是我们寻找的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重力势能[板书]
(1)定义: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所处的高度的乘积。
(2)表达式:。
(3)理解:①状态量,②标量,③单位:焦耳(J)。
(4)特点:
①具有相对性。因高度h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也具有相对性。
提问4:对于讲桌上的粉笔盒,它所处的高度是多少?(等待学生思考)
要确定高度就必须先确定一个参考平面。我们把所选的参考平面认为势能为零。物体处在零势能面之上,就认为势能为正;处在零势能面之下,就认为势能为负。
提问5:物体大小形状不能忽略时,它距参考平面的高度怎么来确定?(等待学生思考)
物体大小形状不能忽略时,它距参考平面的高度应是物体重心到参考面的高度。如3所示。
②重力势能有正负,正负表示大小。
③具有系统性。物体的重力是地球施加的,如果没有地球,就不可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势能应该归物体和地球所共有的。
例1 如4所示,质量m=0.5kg的小球,从桌面以上高h1=1.2m的A点下落到地面的B点,桌面高h2=0.8m。
(1)在表格中的空白处按要求填入数据。
所选择的的参考平面
小球在A点的重力势能
小球在B点的重力势能
整个过程中小球重力做的功
整个下落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的变化
桌面
地面
(2)如果下落时有空气阻力,表格中的数据是否会改变?
3.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板书]
上面重力做功的表达式就可以写成:。
讨论:当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就要减小,即。当重力做负功时,重力势能就要增加,即。
重力势能的变化定义为:。(与参考面的选取无关。)
提问6:我们发现例1中,整个过程中小球重力做的功与整个下落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的变化成什么关系?
总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例2 质量为m的均匀链条长为L,开始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时,有的长度悬在桌面边缘,如5所示,松手后,链条滑离桌面,问从开始到链条刚滑离桌面过程中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
四、课堂小结:
1.重力做功的特点:与路径无关,只与起点和终点的高度差有关。
2.重力势能:。
3.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与系统性,具有正负且表示大小。
4.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
课本66页问题与练习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