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 = 、> 、<(通用13篇)
认识 = 、> 、< 篇1
(四)认识 = 、> 、<
一、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
2、 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二、 导入:
故事:第三天,小兔子们又去采蘑菇了,今天的蘑菇比较少了,他们才采到四朵蘑菇,他们回到家,准备吃了,(出示:四只兔子和四朵蘑菇一一对应。“=”兔子和蘑菇的数量一样多。)这时兔妈妈回来了,有五只兔子了,只有五朵蘑菇,妈妈没得吃怎么办?(兔子比蘑菇多了一个。“�”)老大和老二想平时妈妈那么辛苦,应该让妈妈吃,所以老大和老二就偷的走掉了。(这时兔子的数量比蘑菇少,“)”)出示:=、〉、�
三、 教学过程:
1、 教学“ = ”①一个对一个比,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呢?
②教师示范写法“ = ”。
③学生操作,摆几个○对应摆同样多△。
2、 教学“>”
①从图中让学生看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叫大于号,5>3,读作5大于3。
②讲评书写。
③用同样的方法教学“<”。
④小结。
3、 巩固强化:做一做:1―3题,相对应的一课一练。
教后记:1 通过小白兔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
2 通过记儿歌的方法使学生区分清楚大于号、小于号的方向。
3 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于大于号、小于号还不太能区分。主要是方向性的错误。
认识 = 、> 、<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21页的例题,第2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在认识1~5和0这两段内容后面,安排了“=、>、<”,使学生认识表示数的大小关系的这三个符号,并加深对已学的数的�认识。��
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教材以“森林运动会”上的动物为素材,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并把比较的结果用=、>和<表示。先从兔子和猴子的只数一一对应的比较中,认识“同样多”,理解“=”的意思、读法和用法;再把松鼠和小熊一一对应起来,通过观察认识“…比…多”、“…比…少”,联系比较的结果,理解“>”和“<”的意思、读法和用法。教材中还分别安排了=、>和<的写法。�
“想想做做”根据数的大小进行判断,使学生会用=、>或<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会用=、>或<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会用>、<表示两数关系。�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喜爱学习数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诱发参与�
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哪些小动物?有一天,森林里热闹了起来,原来呀――“森林运动会”开幕了。(出示主�题图)��
提问:瞧,有哪些队的小动物参加了比赛?你能知道他们每队各有多少名队员吗? (学生数一数汇报)小朋友们,你们从中能知道些什么呢?(松鼠队队员最多;小熊队队员最少;小兔队和小猴队队员同样多。)�
[评:教师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喜爱的“森林运动会”的场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学生能快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饶有兴趣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
讲述:刚才有小朋友说小兔队和小猴队队员同样多,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将它们排一排、比一比就知道了。�
提问:小兔队有几只?(4只)贴出4只兔。小猴队有几只?(4只)对应贴出4只猴。�
提问:一个对一个地比,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呢?(小兔和小猴同样多;4个对4个正好同样多;4和4相等……)�
提问:4和4相等,我们可以在4和4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学生猜一猜,再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讨论交流,说明:像“=”这样的符号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的名字叫等号,4=4读作:4等于4。(板书)�
学生齐读,观察“=”号的写法。(上下两横对齐一样长)�
教师示范写法,学生描红。�
学生操作:先摆几个○,再对应摆同样多的△,然后写一写,说一说几等于几。�
2�教学“>”。�
讲述:小兔队和小猴队同样多,现在再让我们看看松鼠队和小熊队的情况。�
指名贴出松鼠的只数,再一一对应贴出小熊的只数,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松鼠队比小熊队多;小熊队比松鼠队�少等)��
提问:从图中看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
提问:4和4同样多,我们可以用等号来表示,那么5比3多,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学生猜一猜,再看书上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学生猜一猜,找一找,相互交流。�
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位新朋友(板书>),它的名字叫“大于号”,5>3读作:5大于3。(�板书)��
提问:让我们仔细瞧瞧,>长的是什么样子?学生汇报。�
提问:>怎么写呢?哪位小朋友能写给大家看一看。(指定3人板演,其余学生书空)�
讲评书写,学生描红。�
提问:你们能用手势做出>的样子吗?�
学生用食指和中指做出>。�
提问:让我们闭起眼睛想一想>的哪一边对着的数大,哪一边对着的数小呢?(学生讨论交流)�
3�用同样的方法教学“<”。�
4�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位新朋友?�
讲述:>和<长得很像,老师经常会把它们给认错了,哪一位小朋友有办法能帮我很快记住哪个是大于号,哪个是小于号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大口朝前是大于号,尖头朝前是小于号。�
教唱歌曲。�
学生边唱歌曲边做手势表演。�
[评:在突破>、<的教学难点时,教师不是将“大口朝前是大于号,尖尖朝前是小于号”及“开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这些说法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和学生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观察、想像、比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领悟、总结出这些说法。这样做切实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再以儿歌形式教唱,巩固了学生对>、<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巩固强化,拓展思维�
1� “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填空,其余学生书上练习。(集体订正,选题说说是怎么想的)�
2� “想想做做”第2题。�
指导学生看清是谁和谁比的,联系比的结果,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学生练习,交流校正)�
3� “想想做做”第3题。�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初步体验结果的不确定性。(学生先思考,再组织交流)�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提问: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哪几位朋友呢?和它们在一起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评:学生自己小结,相互补充,共同完善,比由教师小结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同时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评]�
评价一节数学课,不光要看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看教学的全过程,是不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求知环境,是否引导学生观察、研究、归纳,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这节课正是依据这个认识,在教学“同样多” 时,引导学生通过看清兔子和猴子一个对一个正好对完,并指导学生说出“同样多”、“4=4”;在教学“多”、“少”时,仍然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讨论。整个教学都体现了引导学生经历主动探索的过程。最后用歌曲来记住这些符号,这样,学生兴趣盎然,一直在兴奋的情绪中学习数学。
认识 = 、> 、< 篇3
认识=、>、<
仪征市新集中心学校 凌广红
教学内容: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 第四小节
教学目标 :
1、在运动会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会比较以内数的大小。
2、在比较过程中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初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3、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中,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运动会的挂图、各种小动物的头像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谈话:森林运动会开始啦,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1、出示情景图
提问:瞧,运动员登场了,同学们看一看有几支代表队?
2、学生汇报
3、在仔细看一看,每个队有几名队员?
生答
二、设计比赛方案
谈话:现在四队队员要进行拔河比赛,可是比赛方案还没有呢,请你来当小裁判,你想让哪两队在一起比赛?
1、分组讨论比赛方案
2、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三、认识=
提问:刚小朋友想出了好多种比赛方案,你们觉得哪个队比赛最能体现拔河比赛的公平?
学生回答。
1、问为什么,师贴图板书。
2、我们来把小兔和小猴手拉手,看看它们是不是都有好朋友?
一边说一边连线。
3、你发现了什么?生答,所以它们一样多。
4、在4与4之间写=,它的名字叫“等号”,跟老师来读。
5、仔细看一看等号应该怎样写?
6、你认为写等号有什么要注意呢?
7、你们观察的真仔细,教师范写,你们也能象老师一样吗,打开书试一试。
四、认识>、<
1、师:为什么你们觉得小松鼠队和小熊队不公平呢?
生答
2、松鼠有几只?师贴图并板书5
小熊有几只?师贴图 并板书3
3、我们来看一看,教师连线
哦,通过图,小松鼠确实比小熊怎样?也就是5比3怎样?
4、我们也可以用符号来表示(板书:大于号)它的名字叫“大于号”跟老师读,5>3
5、大于号怎样写呢?
直接范写,学生练写
6、小松鼠比小熊多,那么小熊比小松鼠呢?也就是3比5怎么样?我们可以用小于号来表示(板书:小于号)它的名字叫小于号,跟老师读小于号,3<5
7、小于号怎样写呢?
直接范写,学生练写
五、>、<比较
1、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和<长的非常像,你能看出他们不同的地方吗?
对,他们开口不同,开口朝左,尖尖朝右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尖尖朝左的是小于号
2、这是>,这是<
下面老师说,你们也用手势来摆一摆。
师说大于号生摆,师说小于号升摆。
3、>和<长得很像,我们经常会把它们给认错了,于是他们编了一首歌让我们记住它们,听
大口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牢牢记住莫忘掉。
六、巩固练习
通过刚才的拔河比赛,我们认识了三位新朋友,下面我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也来赛一赛好吗?
1、圆片弟弟给你们出题目了,有几个圆片?
谁愿意上来帖,要和它同样多,比它帖的多,比它贴的少。
2、圆片弟弟看到你们把题目做出来了,有点不服气,把三角和方形也找来考你们。
出示题目
第一题
3、你听,他们只夸你们聪明呢!你们能把下面题目做出来吗?
打开书做题目
4、我们来看最后一题,出示4> ,是什么意思?
集体订正
七、总结
认识 = 、> 、<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的例题,第22~23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认识6~9是先通过主题图数出6~9各个数,再通过算珠一一对应地抽象出6~9,让学生认数、写数。然后在“想想做做”里通过涂一涂、数一数、写一写、画一画、说一说等方式,加深对�6~9的�各数含义的认识,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6~9的过程,认识并会写6~9,掌握6~9的顺序。�
2�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初步的数感。�
3�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能够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能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旧知�
1�谈话激趣: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瞧,它是谁?(电脑演示可爱的动物“狗贝贝”及带来的数字娃娃)数字娃娃依次出示,并让学生根据出示的数练习认数、读数。�
2�复习旧知:瞧,这些数字娃娃多粗心呀!连队伍都没有排好,谁能把它们从小到大排排队?引导学生复习5以内数的顺序。�
3�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一袋漂亮的玻璃珠,同学们每人抓一次,看你抓到了几颗?引导学生初步接触6~9。�
[评:通过多媒体课件复习旧知识和利用抓珠子的情境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认识6~9。�
(1)提问:(电脑课件出示:屏幕中有老师带领学生做套圈游戏)同学们,你观察到什么?小组交流。通过学生汇报得到:6名学生、7个人、8个套圈、9个套桩。�
(2)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6、7、8、9个珠子,小组里互相看看拨得对不对。�
(3)从学具盒中分别找到这些数字卡片。教师说数,学生举相应的数字卡片。组长说数,组员举数字卡片。�
(4)涂色游戏:看到相应的数,就在下面相应数量的圈里涂上颜色。(“想想做做”第1题)�
2�学写6~9。�
(1)提问:我们认识了6、7、8、9这4个好朋友,你觉得它们像什么?怎样把它们写好呢?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独特的记忆方法。教师重点指导写数的方法,先讲清起笔、运笔,再临摹写在22页的田字�格里。��
(2)谈话:今天我们的老朋友“狗贝贝”又给我们介绍了它的新朋友。我们来认识一下吧,(电脑课件出示鲨鱼、金鱼、虾、蟹)数数它们分别有多少?并把它们的数量写出来。你要写对了,它们就会吐泡泡向你表示感谢呢!(“想想做做”第2题)
[评:这一层的设计,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新的数学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6、7、8、9,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依据他们已有的经验设计了举数字卡片的游戏,来巩固学生的已有知识。并且注意分组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写数对低龄儿童来说是比较枯燥的,这里设计了老朋友“狗贝贝”介绍新朋友,让学生反复学写数字,学生乐于接受,从而达到练习的�目的。�]�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讲述:我们认识并会写6、7、8、9了,下面“狗贝贝”想带领你们这些聪明的小朋友到闯关游乐城去玩玩,咱们出发吧!(电脑课件出示游乐城)�
1�第一关:看数继续画。(“想想做做”第3题)�
交代:每个同学有一张题纸请你帮贝贝继续画,要求看清上面的数。�
学生做完到实物投影下展示,并反馈。�
2�第二关:打扑克,比大小。(“想想做做”第4题)�
交代:每个同学拿出数字卡片,同桌为一组,两人同时出任意一个数,同时说出比较的结果,快的一方获胜,可以得到对方的�卡片。��
选几组学生汇报,学生可以互相评价。�
3�第三关:找座位。(“想想做做”第5题)�
(1)(课件出示:8说:“我应该站在哪里?谁比我小呢?”7说:“谁比我大?我应该站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由于答案不是惟一的,所以只要答对就予以肯定。�
(2)学生在题纸上填尺子刻度,并观察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
4�第四关:吃水果。(“想想做做”第6题)�
讲述:“狗贝贝”对每一位同学都很满意,它为每个小组拉了一车水果作为奖励,只要你答对了它的问题,就可以得到水果。�分小组合作练习,做完后学生互评。�
5�按要求排队。�
教师先选一组示范:第6个同学举手,前面8个同学向左转,第7个同学蹲下等。�以小组为单位排队,选出发令员提出要求,学生分组活动。�
[评:教师把“想想做做”中的习题用闯关游戏的活动形式呈现,并安排了按要求排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始终在轻松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并把知识运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要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四、总结评价,归纳学法�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学得高兴吗?你们每个同学都很认真。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同伴给你什么帮助?互相说说,再告诉大家。�
[评:最后的总结很有必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学习的方法和所学到的知识,体会到互相合作、主动探究是学习的好方法。]
[总评]�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始终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新思想。由于学生在以前接触过6~9这些简单的数,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把重点放在知识的应用上。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整节课巧妙地利用了“狗贝贝”这个孩子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带领孩子学习。开课用它来复习旧知,在掌握新知以后又运用了多种活动形式把教材中的习题融入课堂,加入实践性的排队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的编排意图,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认识 = 、> 、< 篇5
(五) 认识6―9
一、 教学目标:
1、 情境中抽象出6―9的过程,认识并会写6―9。
2、 能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
二、 教学过程:
1、 认识6―9。
①出示套圈游戏,观察到什么?小朋友交流汇报。
②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6、7、8、9个珠子。
③找数字卡。
④涂色游戏,想想做做第1题。
2、学写6―9。
三、 巩固深化:
第一关:游乐城,想想做做第3题。
第二关:打扑克,比大小。第4题。
第三关:找座位。第5题。
第四关:吃水果。第6题。
四、 总结评价,归纳。
教后记:1 小学生基本上能掌握6、7、8、9具体含义和书写。
2 较多错误的是8的书写顺序。
3 联系生活用数字说话学生还说得不够好,不够开阔。
(四) 10的认识
一、 教学目标:
1、 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 在交流中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二、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小朋友位我们带来了一个节目。《数鸭子》音乐响起,10个小朋友正欢快的在台前跳舞。今天,我不是叫你们数鸭子,我请同学们帮我数一数由几个小朋友在跳舞。
三、 学过程:
1、 出示挂图,数出10个小朋友。
2、 实物操作。(用圆形代替小朋友)
3、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数字是10
4、 拓展应用,你能用10说句话吗?小组内说一说。
5、 写10比赛。
6、 总结。
四、 巩固深化:①想一想做一做:第1题。认数,数数。
②游戏2―4题。
五、 总结谈话:在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样想的?
教后记:1 这节课由于内容比较少,所以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2 书写也写的比较好。
认识 = 、> 、< 篇6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 14页例题,第 1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分类数一数 1~5个数,接着用算珠表示数量 1~5,对应着出示数 1~5,让学生认识并写数。用算珠直观表示出1添上 1是 2,2添上 1是 3……可以使学生感知 1~5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通过学生的数数、画画、写写等活动,加深学生对 1~5各数实际意义的感受和认识,提高写数能力。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 1~5各数的过程,认识1~5,会读、写 1~5各数。
2. 在联系实际情境认数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能按顺序用数描述物体的个数并进行交流。
3. 会用 5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物体的个数,体会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师: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吗?我们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
(屏幕出示:猴子 5只、斑马 3匹、熊猫 1只、鸵鸟 2只、孔雀 4只)
师: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中,你喜欢哪一种?
师:数清你所喜欢的动物的个数,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摆圆片)
师:与组内的小朋友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你是用几个圆片来表示这种动物的?
(学生小组内讨论)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数量?
(学生在实物展台上摆出相应的圆片,学生边说边摆,全班进行简单地评价。)
小结:小朋友们所摆出的圆片都在 1~5之间,今天我们一起认识 1~5。
[评析:教师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引入,创设了儿童喜欢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操作中巩固了用圆片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 摆一摆。
你能根据所摆图片的个数,从你的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吗?找一找,看谁找得对?
(学生活动,师在组内巡视学生操作情况)
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得是否正确,请每组的一名代表上台摆出圆片和数字卡片,全班交流。
2. 拨一拨。
(1)小朋友们摆得很正确,下面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学习伙伴――计数器,仔细看。(师在计数器上拨上 1个珠子)
我在计数器上拨了几个珠子?( 1个)又添了几个?(1个)现在是几?2添上 1是几?3添上 1是几?4添上1是几?
下面请你在自己的计数器上依次从 1拨到5,再从5拨到1,好吗?
(学生拨珠,边拨边说)
(2)如果任意给你一张数字卡片,你能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吗?
3 5 2 4 1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一起操作)
(3)像老师一样,一个小朋友出示卡片,组内的其他小朋友来拨一拨。
(学生组内进行拨数活动)
3. 写一写。
刚才我们认识了 1~5,你们愿意写一写吗?自己先来试一试,把这些数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看谁写得最好。
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教师示范书写 1~5,重点指导写 5,第 2笔,在斜竖靠上的地方写横,注意要平。学生练习书写。
(学生重点练习书写数字 5,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 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 1~5这几个数?(生:门牌号、汽车车牌号、电话号……)随着学生想到的事物,屏幕出现实物图,如门牌号1号、汽车车牌苏 d 2315……
场景图:看,那是几路公共汽车?(2路)
丁丁家住几号楼几单元几室?(4号楼 3单元501室)
[评: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操作,初步感知 1~5这几个数,每拨一次,珠子的个数就增加1个,实际渗透了 1~5各数是由几个 1组成的。在写一写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已有的写数水平上,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写数,然后再重点讲解,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针对性强。同时,教师给了学生自主交流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三、巩固新知
1. 小朋友知道教师节是几月几日吗?
(9月 10日)教师节这天,小朋友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看!(屏幕出现庆祝教师节图)
师:仔细观察,与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师:哪位同学能用数说说你所看到的事物?
(生:1个男孩儿拉琴,3个女孩儿跳舞,4个不同颜色的气球……)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学生所指的事物旁,依次出现数字1、3、4、5……)
2. 抢答:看图说数。
出示图:3根黄瓜 5个西红柿 2段藕 4个萝卜 1棵白菜
(随着实物图的不断出现,学生站起来说数,比比谁说得又对又快)
3. 猜数游戏。
(1)2后面的数是几?
(2)3和 5之间的数是几?
(3)4前面的数是几?
你们也可以与同位互相玩一玩猜谜的游戏。
4. 你们爱吃水果吗?
屏幕出现水果图:1个西瓜 2个菠萝 3个梨 4个草莓 5个香蕉
这些水果分别有几个?
5. 出示花瓶图。
在这幅图中,每个花瓶里都缺少几朵花,用水彩笔画出花瓶里缺少的花。
(画完后,用实物投影将图画展示给全班小朋友看)
[评:练习设计形式新颖、层次清楚。特别是第 3题猜谜的游戏,实际是对今天所学知识的巩固,学生练习时思维活跃、兴趣浓厚。]
【总评】
本节课的设计重视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主动参与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大量的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面向全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的动手操作、看谁写得最好、猜谜游戏、找找生活中 1~5各数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让学生在操作、交流中自主学习。
教师在这节课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多,体现了儿童“智慧长在手指尖上”的特点。在拨一拨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了 1~5各数以及它们的顺序,实际也渗透了这几个数是由几个一组成的,学生对这 5个数的认识是深刻的。通过“同位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不仅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人参与了学习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如,练习中的猜谜游戏,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互相提问、互相解答,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养成了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
3. 结合生活实际,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学习完 1~5各数之后,教师让学生找找生活中 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实例。此时,教师又将与 1~5有联系的生活中常见的汽车牌号、居住的几单元几号等实例呈现给学生,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体会到原来生活中与这 5个数有联系的事物还有很多,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认识 = 、> 、< 篇7
小学数学第一册练习九
l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的第1――3题。
l 教学目标 :
1.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 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 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l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直尺、学具图片、挂图、数字卡片、小贝壳图片等。
l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 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贴图片0 )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贴图片1 )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贴图片9 )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0至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是两位数,当然比9大。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引起了新的教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引出新课题。这里可以使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
(二) 探究学习
板书:10的认识
齐读“10”。
1.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 联系实际,举与10有关的例子。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与10有关的物体,你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2)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站成一排(8人),问共有几个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10个脚指头、10个同学组成一组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使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2. 10的位置与大小。
(1)尺子上的数字。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老师这里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谁知道空格里应该填几?
投影仪出示:
全班齐读0――10,再齐读10――0。
(2) 比大小。
10和9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10 9 反过来 < 10
设计意图:
利用直尺教学10的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建立数感。同时,使学生再次认识到数字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比较10的大小时,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 10的写法。
我们学习了10的这么多知识,那我们该怎样去写10呢?
在田字格里练习写10。你是怎样写10的?
生答:左边是1,右边是0,要占用两格。
(由于学生已学过1和0的写法,所以书写时并不困难。)
(4) 10的分与合
(1)情境引入
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吧!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0个苹果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明可能会怎样装这10个苹果呢?
(2)五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请你拿出10个苹果学具图片,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其中一人做好记录,说出不同的分法。(学生活动,老师展示苹果树图)
(3)汇报结果(学生把苹果挂到苹果树上的合适位置)。
(4)学生观察,巩固新知。
刚才大家通过分苹果,知道了10的组成,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可以减少哪些记忆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最后得出结论,只需记住5个即可。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用最快的方法记忆10的组成。
(5)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取了从创设情境入手,以小组合作展开学习、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10的分与合。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课堂作业
1.看挂图填数。
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情景。
2.猜数游戏。
正确猜出小贝壳下面的数字,奖励小贝壳。
(四)课堂小结:
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然后提问:
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认识 = 、> 、< 篇8
目标:,知道9的形成及能手口一致点数9以内数量的物体。
内容:
过程:(一)、手指游戏
我说1,我对1,一根手指就是1;我说2,我对2,1添上1就是2;
我说3,我对3,2添上1就是3; 我说4,我对4,3添上1就是4;
我说5,我对5,4添上1就是5; 我说6,我对6,5添上1就是6;
我说7,我对7,6添上1就是7; 我说8,我对8,7添上1就是8;
我说9,我对9,8添上1就是9。
(二)、认识数字9
1、《拔萝卜》拔出9,知道9在8的后面。
2、用橡皮泥制作9宝宝。
(三)、学习9的形成(视频仪)
1、故事《排节目》的形成。
2、给9宝宝印画。
小结:看一看谁印得好,老师给小朋友贴在墙上。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新本领,回家表演给爸爸妈妈,好吗?
认识 = 、> 、< 篇9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建立方程,展现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数量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认识方程的解;进一步体会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本节内容既是小学的延续,又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后续内容的前提,同时又是今后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函数的基础.本节的教学内容不仅承载着引导学生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转化,还承载着对简易方程的理性认识和深化,可以说是小学与中学内容上的衔接点,方法上的分水岭.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感受学习方程的必要性,能根据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初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根据课标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求正方形边长,猜明星和数学家年龄,鸡兔同笼,求长方形长与宽等问题的探究过程,构建算术方法向方程方法的转化活动,以此为生长点自然衔接中、小学数学知识,感受学习方程的.必要性,从而体会从算术到方程是数学学习的进步.
2.在观察等学习活动中,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
3.通过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数学模型,体会方程的应用价值.
目标解析:
1.学生在解决5个层层递进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到用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会随着问题逐渐加深,它的困难程度和局限性越来越突出,进而深切地感受到继续学习方程的必要性,以及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简捷性.
2.根据五个问题情境列出的方程,去掉情境背景,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几个方程共同特征,归纳得到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并依此准确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一个有理数是不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3.在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基础上,再通过解决以秋游为主题的应用问题,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数学模型.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具备娴熟算术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会用简易方程解一些最简单的问题,对方程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但对学习仅仅停留在感知和模仿层面,缺乏学习方法和深入思考的能力.小学阶段已形成了用算术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定势.如何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设出恰当的未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对学生有一定思维障碍.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突破用算术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一元一次方程.
四、教学策略分析
1.应用PPT课件整合教学资源的同时,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式、小组合作式、学生讲解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2.借助学习工具单,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 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解决,使学生在多解归一、一题多解活动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过程设计
我将从六方面阐述本节课教学过程:感受体验,算式到方程;归纳概括,形成概念;应用概念,感受方程模型;课堂小结,深化提升;当堂检测,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凝练升华.
(一)感受体验,算式到方程
1.首先我呈现了这样两个数学问题,请同学们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PPT展示).两道数学问题的引入唤起学生对算术法和简易方程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经验.通过对比学生更习惯于借助算术法解决数学问题.
2. 前面两道数学问题学生更习惯于用算术法求解,而本题学生想到列举法,算术法,方程法.其中两种算术法中引入“假设”思想,为方程引入未知数提供了思维的基础.通过鸡兔同笼问题,部分学生已经感受到利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简捷性.(请看视频1)
3. 前面几道数学问题学生有用算术法求解,有用方程法求解,但更习惯于用算术法求解,随着问题难度逐渐深入,算术法求解有一定的局限性.从中让学生体会到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进一步感受认识方程是数学的进步.(请看视频2)
(二)归纳概况,形成概念
(回忆方程)从五个实际问题中得到七个方程,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回忆小学就学过的方程概念,从而为进一步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做好准备.
(一元一次方程)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类、归纳,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发展学生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再通过对概念的剖析形成识别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条件.
(方程的解)借助算术法求出的鸡兔同笼问题答案,引入方程解的概念,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方程思维与算术思维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请看视频3)
(三)应用概念,感受方程模型
1.以“鸡兔同笼”问题探究生长的基础,选择“秋游”主题活动.通过同一模型2x+4(20-x)=54来展开迁移活动,让学生体验同一方程模型可表述不同的问题背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无处不有“从问题到方程”(请看视频4).
2. 行程问题情境的设定,学生经历、分析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感知同一问题情境可以用不同的方程模型来呈现,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本质属性,发展方程模型思想.
(四)课堂小结,深化提升
1.以学生谈一谈方式,充分展示自我;再次带学生回忆、总结、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因为本节课不仅是一元一次方程这章的起始课,也是初中将要研究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起始课,所以在小结部分不仅揭示了本章将要学习的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还渗透了接下来初中要学习的各类方程都要按着这章的学习方法去研究,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程的基本“套路”,为接下来学习其它类型的方程打好基础.(请看视频5)
(五)当堂检测,巩固提高
在学案中完成,巩固了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布置作业,凝练升华
虽然是开放性作业,但未离开本节课所学的本质内容,通过开放作业的完成使学生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深刻体会方程模型的思想.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阐述,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认识 = 、> 、< 篇10
班级:三年一 时间:20xx.9.11 姓名:
【自主预习要求】
1.个人预习要求:结合预习提纲自学课本第11―页例6、例7,独立思考完成基本问题和基本习题,并总结规律方法。20―30分钟完成。
2.组内预习要求:小组讨论时,要抓住提纲中的重点问题来进行探究学习。10―15分钟内完成讨论内容。
3.交流展示准备要求:预习完成后,组长在5―8分钟内布置好组员的汇报任务。
【自主预习提纲】
基本问题:
1、认真观察课本第11页主题图,我得到的数学信息有:牛妈妈的体重是( )、马爸爸的体重是( )、猪姐姐的体重是( )、熊哥哥的体重是( )得到的数学问题是:他们能一起过桥吗?说一说为什么?
2、通过阅读课本第11页小天使的话,我得出吨是比千克( )的质量单位,
1吨=( )千克
3、阅读课本第页,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一吨?
4、单位换算: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要想换算正确,首先要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 )
基本习题:
1、1只熊猫约重100千克,多少只熊猫约重1吨?
2、思考: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要使用质量单位“吨”呢?
3、我能填:6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1500千克-500千克=( )吨 1吨-600千克=( )千克
【达标训练】
一、要求 10--15分钟完成 独立做---自评---互评-----师评
二、达标训练测试题。
1、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1、2、3题。
2、一个小朋友的体重约25千克,40个小朋友的体重约1000千克,也就是( )。
3、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4、有100吨货物,用载重8吨的货车6辆,2次能将这些货物全部运走吗?为什么?
认识 = 、> 、< 篇11
教学内容:第九册第81-82页例1,练习十四第1题-第4题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了解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 = 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技能目标:学生经历观察、想像、发现、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公顷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了解公顷,感知1公顷的大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感知1公顷的大小
教学准备: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需求,引入公顷
1、握手感知面积
今天很高兴能和昆山的同学见面,一一握手。刚刚老师和同学们握手时,我们接触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1平方分米)
复习已学过的面积单位。
你还学过什么面积单位啊?大约多大?
(平方米,平方厘米)
2、现在周老师来到了面积是50( )的上课教室,走进来,看到四(1)班的同学端坐在座位上,两手平摆在40( )的课桌上,桌上放着大约160( )的铅笔盒,可真精神啊!
这段话少了什么啊?你能帮忙填完整吗?
引导学生改用合适的单位来表示相应的数据。
3、那你们学校的面积是多大呢?
填什么单位?谁来告诉周老师?
引导学生想用更大的面积单位表示
看来,非常需要有一个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来表示。
这儿到底填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就会知道了。
4、欣赏图片,初步感知公顷。
(课件逐一出示几个景点的照片。初步感知公顷。)。
(1)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占地约20公顷。
(2)拙政园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占地面积5.2公顷。
(3)世界文化遗产——留园全园占地约3.3公顷。
(4)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公顷。
(5)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积大约是170公顷。
(6)北京中华世纪坛占地面积大约是4.5公顷。
(7)美丽的中国台湾日月潭面积大约是827公顷。
(8)2004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5亿公顷。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计量这些地方的面积时,都用到了什么面积单位?
师:像这样,测量和计算土地的面积时,通常用公顷作单位(板书:公顷)
(白板: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时,通常用公顷作单位)
齐读一遍。
5、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交流:预设:1公顷有多大?它跟平方米的进率是多少?生活中哪里能找到1公顷?)
带了这么多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公顷的世界,一起来认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板书:认识)
【设计意图:本课从老师和学生握手的接触面积1平方分米开始,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常用面积单位,然后出现学生学习的学校,让学生思考它的占地面积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从而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了他们学习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的需要。除了书上的例题,同时出示学生接触过的虎丘、拙政园等地方,进一步感受公顷。】
二、自主探索,认识公顷
1、算一算“1公顷”
请看大屏幕,这个蓝色的正方形就代表1公顷的土地面积,请你仔细观察它,你有什么发现?
同桌讨论1公顷等于?研究进率
2、感受“1公顷”
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
(1)由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近似的正方形。
科学证明,一位五年级的同学侧平举时,从左手指尖到右手指尖的距离大约是1.4米,7个同学侧平举大约是多长呢?4组这样的同学围成一个近似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多大呢?
(2) 观察:请全体同学认真观察一下,这么多同学围成的正方形有多大。
(10米10米)
(3) 估计: 1公顷大约有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100个)
你可以体会出1公顷有多大吗?
3、比较“公顷”
老师提供给3条信息,请你用1公顷和它们比较一下,并谈谈你对1公顷的认识,要求自己先独立比较,然后再小组内交流,好不好?(学生开始交流)
看信息:a、四(1)班的占地面积为50平方米。
b、昆山裕元实验小学多功能报告厅的面积约为500平方米。
c、昆山裕元实验小学的操场占地面积约为10000平方米。
学生汇报。
4、体会“1公顷”
①1平方米里可以站约10个同学,1公顷的面积大约可以站( )个同学。
②2个课桌面约1平方米,1公顷约有( )个课桌面拼成。
③一辆小轿车的停车位约10平方米,1公顷约可停小轿车( )辆。
④我家的面积大约是( )平方米,大约( )个我家的面积是1公顷。
你能计算下吗?
5、用一用“公顷”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我们自己的学校吧,周老师第一次来昆山裕元实验小学,接待的老师给我介绍了昆山裕元实验小学,他说昆山裕元实验小学的占地面积大约相当于一个长300米,宽200米的长方形广场,你能帮周老师计算一下昆山裕元实验小学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让学生说说从60000平方米怎样合6公顷的?预设:1个10000平方米是1公顷,60000平方米有6个10000平方米,所以有6个1公顷就是6公顷,也可以根据平方米与公顷的进率是10000,直接把60000除以10000,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
昆山裕元实验小学可真大啊,等会下课后周老师要请四(1)班的同学充当小导游,带周老师好好参观下你们的学校,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算一算,比一比,初步感受1公顷的大小,学校是学生熟悉的,通过了解自己的学校,知道它的面积大约6公顷。教室也是学生熟悉的场地,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平方米,让学生感受到大约有200个教室的地面面积才有1公顷。从熟悉的场地推想1公顷,能加深对1公顷的印象。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比较反复感受体会,逐步加深对1公顷的印象。】
三、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刚刚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新的、很大的面积单位,不但知道了1公顷有多大,还知道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让我们一起来用公顷的知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跟公顷有关的数学问题。
1、今年2月份,昆山市民广场经过2期工程竣工了, 广场中心为面积约1.3万平方米的开放草坪,其中包括了一个标准足球场,可供市民举行各类运动比赛。
昆山市民广场中有一个标准的足球场,长105米,宽6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有1公顷吗?
学生计算,演示过程校对
2、填空:
(1)昆山市民文化广场项目设计面积为126000平方米,合( )公顷。
(2)昆山的阳澄湖水上公园座落在风光旖旎的阳澄湖畔,位于阳澄湖酒店北侧,景观面积约8公顷,合( )平方米。
(3)昆山亭林公园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自然景色秀丽,占地570000平方米,合 ( )公顷,公园里绿水青山,秀色相映。
(4)昆山市南港镇境内的丹桂园一年四季鲜花盛开,鸟语花香,整个园内占地面积约83公顷,合( )平方米。
(学生回答,并说说怎么想的)
刚才这4道题有的要求把平方米换算成公顷,有的要求把公顷换成平方米,可大家很快就算出来了,你有什么“秘诀”?
看了这么多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吗?
【设计意图:本课的上课地址在昆山,选择昆山有代表的建筑物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公顷。从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建筑物占地面积中消除对1公顷的陌生度,建立一定的表象,并从中提高学习和认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的兴趣。】
四、放眼世博,解决问题
1、现在我们来到上海世博会,你想去看看吗?(白板出示各个场馆的图例)
a、世博文化中心用地8( ),合( )。
b、世博中心总占地面积140000( ),合( )。
c、中国国家馆占地面积为20000( ),合( )。
d、主题馆占地面积约为12( ),合( )。
你能正确填写吗?
你愿意写公顷呢还是平方米?
2、瑞士馆的平面图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占地约1公顷,长约80米,宽是多少米呢?
学生独立计算。
【设计意图:从参观世博,感受公顷,把世博会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生自由说)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暑假期间,带着我们对公顷的认识,一起走进世博,感受公顷。
六、预习留疑,做好铺垫
同学们所在的昆山市的面积是92770公顷,昆山市所在的省----江苏省的面积是10260000公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面积是 960000000公顷。
师:看了这些数据你又有什么感觉?用公顷计量方便吗?那用什么单位计量好呢?这就是下节课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公顷”这个土地面积的“局限性”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铺垫,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板书设计:
认识公顷
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认识 = 、> 、< 篇12
活动目标:
1、根据图谱提示正确选择西红柿,了解西红柿的特征。
2、能够仔细观察,大胆在集体中用语言表述西红柿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
活动准备:特征图标、西红柿、香蕉、猕猴桃、桔子、梨子、小刀、 筐、毛巾。 活动过程:
1、出示水果筐引起幼儿兴趣。
t:要过圣诞节了,圣诞老人送给我们小三班许多礼物,想看看吗?数到三就一起打开看看,哇~里面有这么多水果宝宝呀。你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呢?老师喜欢吃。。。。秘密!
2、出示图谱,了解西红柿的外部特征。
t:老师给你们看三张图,让你们猜猜我喜欢吃什么?
第一张:我最喜欢吃这个形状的水果。
第二张:我最喜欢吃这种颜色的水果。
第三张:我最喜欢吃头上戴一顶小帽子的水果。
老师喜欢吃什么呀?
3、通过观察了解西红柿的外部特征。
t:请小朋友将西红柿拿出来,把其他水果宝宝送回家。
看一看西红柿宝宝是什么样子的?摸一摸西红柿宝宝有什么感觉?闻一闻西红柿宝宝有什么味道?
4、通过观察了解西红柿的内部特征。
t:西红柿宝宝有这么大的肚子,你们知道里面装了什么吗? 看看你们说的对不对,怎么办呢?因为刀太锋利了小朋友太小就请旁边的老师帮忙切一下,看看西红柿宝宝肚子里有什么?
教师总结:西红柿有皮、里面有瓤、有籽。切开有水流出来。
5、品尝西红柿。
t:西红柿有什么作用?怎么吃呢?今天很冷哦,你们敢生吃吗?
老师怕你们吃进肚子里会不舒服,今天就请食堂的阿姨叔叔帮我们加工一下,让我们吃到热乎乎,香喷喷的西红柿。
认识 = 、> 、< 篇13
【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
3.培养幼儿每天准时来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活动准备】
1.课件PPT(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3.空白的钟面每位幼儿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出课题
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有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
这是什么呀?请小朋友们一起猜一猜。
二、观察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时钟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幼儿人手一只时钟)
提问:
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把时针从12拨到1上,看一看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拨钟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教师课件操作)
4.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
这是几点你们知道吗
1.教师课件演示,让幼儿观察三只钟
2.提问:①三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分别代表几点钟?②整点时,分针总是指在哪里?③想一想,2点整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
3.老师归纳:整点时,时针指在一个数字上,分针总是指在12上
五、帮助幼儿理解时钟的功能,重点说明时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提问: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呢?(启发幼儿通过明明愉快的一天来理解钟的用途)
小朋友第二次尝试练习:结合日常生活图片拨出整点,小组中的幼儿互相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
2.教师归纳:时钟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是人类的好朋友。
小朋友认识了钟,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的用处可大啦。
延伸活动
1.认识半点
2.提供制作钟的材料,鼓励幼儿制作时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