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乞巧》教案设计(精选12篇)

《乞巧》教案设计(精选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乞巧》教案设计(精选12篇)

《乞巧》教案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学重点、难点】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理解“乞巧”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元宵节),五月初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这是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2、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古诗《乞巧》讲的就是这个节日(课件出示)。板书《乞巧》诗题,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写这个 “乞”字要注意什么?

  3、读题质疑:把课题读一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板书疑问:1、什么叫“乞巧”?2、古人怎样过乞巧节?3、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假设: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吗?

  二、诵读古诗

  1、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在读的时候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在此基础上,试着读出节奏,明白了吗?开始

  ①一生读。②另一生读  3、齐读

  师评价:你读得很流利。谁再来?(读得怎么样?你叫什么名字?小诗人,读出了古诗的节奏。)

  三、理解第一行

  1、同学们发现了吗,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你怎么记住它们?你知道“今宵”是什么意思吗?一首歌难忘今宵,就是难忘今(晚)?那么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碧霄”是指?浩瀚无际的天空。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黑板条出示:借助注释,学古诗)

  瞧,回到诗句中去了,谁能说说这一行的意思?

  同学们,你们真棒,瞧,抓住了关键词就理解了诗意.让我们一起读。(黑板条出示: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四、理解第二行

  1、你们看,这就是夜晚的天空(出示星空图)群星闪烁,犹如颗颗宝石。在这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是啊,这是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淳朴的牛郎和善良的织女被这无情的天河阻隔在天地两头,然而却阻隔不了他们追求人间真爱的决心,王母见此情此景,也被他们所感动,最终便同意让牛郎织女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渡河桥。“渡”我们还可以说是“过”,这个故事就是乞巧节的来源。同学们一起读读这一句。

  五、理解第三、四行

  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怎样过乞巧节呢?试着读读三、四行,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读)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自由说)你们想知道老师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吗?在新月当空的夜晚,有很多的(人)诗句中哪个词能看出人多?还有很多的(红丝线)哪个词能看出?

  六、指导朗读

  1)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小河边,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人山人海,真热闹啊!谁来读。

  2)男女老少,望着秋月,等着盼着,织女啊,快飞下凡来。谁来读。

  3)望穿秋月,丝丝红线,纵然穿尽,也无法表达我乞巧的诚心。一起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复诵读想画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古人多么喜欢的一个节日啊。

  七夕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为什么把这一天叫做乞巧节呢?课后资料袋告诉了我们,请自由读读。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是啊,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之所以叫织女,就是因为她的心灵手巧,瞧,这就是织女织的云锦。(图)怎么样,快说说吧。从同学们的惊叹声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对织女心灵手巧的羡慕。据说织女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所以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那么,什么叫乞巧?请同学们再看课题,谁告诉张老师,“乞”什么意思?乞取。“巧”呢?你真棒,就是像谁一样的智巧?对啊,就是像织女一样的心灵手巧。现在,乞巧的内容更丰富了,心意也更诚了,还可以乞富、乞子、乞健康、乞平安………如果是你,你会乞求什么?

  刚才,我们借助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同学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很多,下节课我们要继续通过想象画面学好读好这首古诗。

《乞巧》教案设计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乞巧,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的最普遍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这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古诗。本诗内容较浅显易懂。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⑴ 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⑵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⑶ 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3、教学重难点:

  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2、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朗读体会法:

  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感悟。

  三、说学法

  分学习小组,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四、讲教学程序

  1、活动导入:

  ⑴ 学生朗诵自己积累的描写中国传统节日及神话故事和有关古诗。  

  ⑵ 交流自己平时学习古诗好的方法。

  ⑶ 导课,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⑴ 解诗题:

  学生读题,理解课题意思。

  ⑵ 知诗人:

  教师简介诗人林杰的情况。

  ⑶ 明诗意:

  ① 提出学习要求:

  自由读一读,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找找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学生讨论) 

  ② 交流: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③ 品读鉴赏,积累内化。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共分三步:

  a、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b、(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       (课件天文图)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指名读、男女赛读)

  c、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

  (学生再次回答)

  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⑷ 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

  (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

  (学生再次读)

  ⑸ 反馈:

  ① 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为什么啊?

  (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② 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

  (穿尽)

  ③ 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齐读)

  (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3、体验升华,诵诗句:

  ⑴ 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

  (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⑵ 体会意境,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4、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5、作业超市:

  根据教学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设计了这些作业:

  ⑴ 背诵古诗;

  ⑵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讲给别人听。

  五、讲板书设计

  解诗题:乞巧

  知诗人:林杰

  明诗意:碧霄 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诵诗句:啧啧称奇 感慨

《乞巧》教案设计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嫦娥》一诗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3、教学重难点: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设境想象法: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重点字词剖析法: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感悟。

  三、说学法

  分学习小组,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四、讲教学程序

  (一)活动导入。

  1、学生朗诵自己积累的和中国传统节日及神话有关的古诗。

  2、交流自己平时学习古诗好的方法。

  3、导课,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解诗题:学生读题,理解课题意思。

  2、知诗人:教师简介诗人的.情况。

  3、明诗意:

  (1)提出学习要求:自由读一读,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找找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学生讨论)

  (2)交流: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3)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a、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b、(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

  (学生说)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c、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三)体验升华,诵诗句。

  1、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体会意境,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四)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五)作业超市:

  根据教学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设计了这些作业:

  1、背诵古诗;

  2、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讲给别人听。

  五、讲板书设计

  解诗题:乞巧

  知诗人:林杰

  明诗意:碧霄 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诵诗句: 啧啧称奇 感慨

  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进行《乞巧》的复习检查,然后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嫦娥》,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乞巧》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会2个生字,3生个词。

  2、会背《乞巧》这首诗,体会诗中丰富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1、感情朗读诗歌,想象诗中描述的画面

  2、理解诗意,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切入主题

  同学们,上周六(农历五月初五)你们吃粽子、顶鸡蛋了吗?这过的是什么节呀?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那你还知道那些传统节日?(清明、中秋、春节……)这些节日我们都很熟悉了,还有一个节日,你们肯定觉得新鲜,那就是乞巧节。

  你了解乞巧节吗?谁来向我们介绍一下?(生介绍)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很多文人墨客在乞巧这一天留下了诗篇。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题目就叫――学生说:《乞巧》(课件出示)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学生说,教师作补充:林杰,唐朝人,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写文章了。只不过他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所以比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来,名气不算大。)

  2、同学们乞巧的乞字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那通过预习你认会本课的生字了吗?

  (1)谁来领读生词?(乞巧、碧霄、渡河桥)

  (2)放到卡片上你会读吗?

  (3)把这些字词送到古诗中你还能认识它们吗?请同学们自己练习读一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先出示本节课的生词,由学生来认读、领读;接着把生字脱离词的环境单独出现,让学生认读;最后把生字、词送回文中,学生再来认读,使学生达到认读正确的目标。此环节落实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3、谁来读给大家听?

  4、这是一首几言诗呀?那根据我们以前学习七言诗的经验,你会按照节奏和韵律来读一读吗?自己先练一练,一会读给大家听(学生练后试读)

  5、正音:仔细瞧瞧诗的第一行,你发现了什么?对!它们都念――学生说:xiāo。(课件:宵―霄,用点标出来)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和字义相同吗?(学生解释今宵的宵和碧霄的霄)

  6、在七月初七的这天晚上,人们望着碧霄,那碧霄是什么样的呢?你知道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夜空图)

  7、在点点繁星的夜空中,有两颗最亮的星星,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他们就是牛郎星、织女星。很早很早以前牛郎和织女只是银河两岸星星的名字,后来就演变成了神话中的人物了,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你听过吗?谁来说给大家听?(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8、(课件出示牛郎、织女相聚图)师:善良的喜鹊,痴情的牛郎、织女也感动了王母娘娘,后来她就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鹊桥上相聚

  9、诗中的哪一句提到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指名学生说,齐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10、同学们都知道,端午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那乞巧节人们又忙什么呢? 请看大屏幕资料袋的内容。(学生自己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人们向织女乞巧)

  (1)为什么要向织女乞巧呢?(心灵手巧)

  (2)织女的手到底有多巧?(学生说,教师补充)

  织女能织出五彩的锦缎,光的像粼粼波动的湖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耀眼。凡间的老百姓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蜜蜂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称奇,怪不得有那么多的姑娘向织女乞巧。

《乞巧》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乞巧》,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中的丰富想象。

  2、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故事的方法,并能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以旧带新,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古诗,回忆一下,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同学们听,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背古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有关传说的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指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1、预习要求:

  ⑴ 借助拼音朗诵古诗。

  ⑵ 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⑶ 边读边温习课前资料,整体了解古诗大意。

  2、学生自读古诗。

  3、学生汇报学习效果:

  ⑴ 读准字音:

  乞 巧 霄 渡

  ⑵ 掌握字形。

  ⑶ 指导书写。

  三、学古诗,掌握方法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

  牵、尽

  2、知作者,解诗意:

  ⑴ 作者林杰,通过课外资料查找,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⑵ 根据注视你对查找资料的理解,说说“乞巧”为题有什么含义呢?

  ⑶ 阅读课后的资料袋给以补充,使学生了解“乞巧”的背景,为学习古诗奠定基础。

  3、懂诗意,展想象:

  ⑴ 读一读古诗下边的注释,并结合字点的帮助,理解古诗的意思。

  ⑵ 师生共同研究古诗的意思:

  第一句:农历初七的夜晚,遥望浩瀚无际的青天。

  第二句:牛郎和织女再鹊桥相会。

  第三句:家家的女孩子都仰望天空,对着月亮,乞求智巧。

  第四句:女孩子们个个将线从针孔穿过,有万条之多。

  ⑶ 根据古诗层次理解诗意:

  前两句叙述的是牛郎和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待得清清楚楚。

  ⑷ 朗读古诗,作者把这一神话故事与人们的行动相结合,人们为什么这样做?

  正因为这美丽的传说深深地牵动着美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人们都愿追求幸福的心愿在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能得以实现。

  ⑸ 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人们的不同心愿,你能想象当时人们会有哪些心愿吗?

  4、悟诗情:

  作者能很清楚、简明、生动堤坝神话传说与乞巧节相融合在一起,使我们也感受到当时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也给了我们大胆想象的空间,这首诗令我们走进了快乐欢庆的日子。(背诵古诗)

  5、说古诗:

  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总结古诗方法

  祖国文化没时每刻都在熏陶着我们,从语言文字到传奇的故事都领我们去认识、去解读、驱赶五、去想象,感受中国文化,感受人间真情。

  我们学习古诗药材用一定的方法,读故事、知作者、解诗题、懂诗意、站想象、悟诗情,掌握这一方法,你们可以更多的学习故事,掌握古诗。

  五、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

  读古诗 乞巧

  知作者 林杰(唐)

  解诗题 七夕 看

  懂诗意 牵牛织女 渡

  展想象 家家 望

  悟诗情 穿尽 几万

《乞巧》教案设计 篇6

  七夕咏叹调:千载悠悠话乞巧

  【教者简介】

  黄慧敏,女,1978年12月出生,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曾获"漳州市十佳辅导员","漳州市团队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参加省级辅导员基本功比赛获一等奖.创造"灵动,入情"人课合一的诗意课堂是她的教育理想.积极投身课改,近年来有《在语境中揣摩字词的情味》,《积累・感悟・表达》在《福建教育》, 《漳州课改》发表;《春天的发现》课例获得省级二等奖,《"一线五结合"的快乐作文》,《感悟语言的"动"与"静"》分别获得全国语文论文教学比赛一,二等奖.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六册29课《乞巧》

  【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

  1,会写"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qing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开神话的面纱

  1,课件出示:浩瀚的夜空……

  配乐讲述,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板书:乞巧

  师提示学生注意字音变调.

  生齐读.

  二,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读】――读准确

  自由读古诗.

  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二读】――读得有节奏

  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合理停顿.

  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

  〈一〉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谈谈收获和疑问

  〈二〉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理解宵――霄

  通过"望文――联系诗句,生义――体会意思."感受这两个字的意思.

  课件出示:宵――霄

  从篆书到楷体,让学生对比部首

  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再细细品味.

  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

  (2)引读

  〈三〉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课件放大两颗星,简介牵牛星和织女星

  齐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利用插图,配乐慢慢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借助故事体会"渡河桥"

  了解"鹊桥"这个意象.

  把感受带进诗句读.(个别指导→齐读)

  (5) 课件出示诗词剪辑――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

  课件逐句出示:

  引读,让学生读出相应诗句.

  〈四〉吟咏千古乞巧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齐读这两行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让学生说说地上的人们在做什么:向织女乞巧

  (2)课件打出:资料袋的内容

  动笔圈圈画画学一学资料袋,和同桌交流.

  (3)图文结合想象诗句所描述的画面.

  课件出示:唐朝,宋朝乞巧画面

  交流: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读诗句(个别指导→齐读)

  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表达方式

  激发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5)女孩子们向织女乞求什么 让学生填填《乞巧歌》

  再打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

  (6)交流: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小结:对幸福的向往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人类永恒的情感!七夕――乞巧节

  〈五〉咏叹经典

  (1)小结诵读:

  师:……仰望清朗的夜空――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

  师:……茫茫的银河――

  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仰起了头――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

  师:……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

  生:穿尽红丝几万条.

  (2)生配乐朗诵.

  (3)小结:泱泱中华,悠悠千年,那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多少我们祖祖辈辈传下的经典啊!

  (4)配乐背诵后简介诗人林杰

  三,写字

  坐端正,仔细看,认真听,示范书写四个字

  学生写字

  四,余音缭绕

  课件:星空

  拓展,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乞巧

  鹊桥 智巧

  幸福

  【设计说明】

  本设计意在抓住古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与乞巧相关的一个家喻户晓神话传说"牵牛织女渡河桥",体会它千古传颂的魅力,然后一步一步深入人们的内心,感受七夕乞巧节的盛况,品味对幸福的向往之情.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设各种情境,使品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渗透古诗学法,倡导个性化教学,并将古诗置于文化背景之下,诗画互为补充,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品茗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课文】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唐)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宋)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乞巧歌

  乞_______

  乞________

  乞________

  ……

《乞巧》教案设计 篇7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好,你们喜欢古诗吗?好的,我们一起来背背我们熟悉的古诗吧!(学生背古诗)经常把自己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亲人、朋友听一听是好的学习方法,因为温故而知新。

  2、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画面,有的还包含着一个故事,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也想背一首你们听听,好吗?(师背《清明》)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3、这是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诗歌。这一节课,我们还要一起来学习另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指导“乞”的变调)看看这个“乞”字,你会想到什么字呢?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再来看看“巧”字,谁能用它组词。真了不起,,来请同学们举起右手,跟我一起写。(板书课题)再读读课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板书林杰)林杰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他六岁时就能写诗。

  3、请同学们借助诗歌中的拼音,自由的把古诗读几次,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

  4、读古诗有方法,古人有四声法,就是一二声的字读得慢一点、长一点,三四声的字读得快一点、短一点。

  5、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我听见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宵―霄,用点标出来)那这两个字的字形一样吗?(“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它是什么意思呢?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6、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课后注释和资料袋,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提出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

  1、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在课前是不是认真地阅读了老师发的故事资料呀!那我考考你们,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好的,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把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人间的姑娘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她们个个都对织女的心灵手巧羡慕得不得了。

  3、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4、是啊,在这样一个弯弯月儿高高挂在天空,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板书:人间

  5、原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每年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什么是“乞巧”?乞巧的方式有哪些呢?我还知道的方式有:蜘蛛结网和贺牛生日,蜘蛛结网就是人们把瓜果装在盘里放在院子里,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得巧了。贺牛生日指的是传说七夕这天是牛的生日,牧童就会在这天采摘一些野花挂在牛角上给牛过生日。(课件出示四种方式)当然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

  6、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说中体会“家家”、“穿尽”、“几万条”、动作“望秋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乞求能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7、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你们愿意为张老师和在座的老师乞取什么呢?

  3、好的,谢谢你们。那古代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我这里有一组再现古代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配文)

  4、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5、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下课!

《乞巧》教案设计 篇8

  案例名称29、古诗两首《乞巧》小学语文第六册科目语文年级三年级提供者古凤岚一、教材内容分析《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二、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渗透古诗学习的方法,以及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教师采用了意境互动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民间故事和乞巧文化的资料,使学生易于理解古诗,在课内进行古诗新编创作成一个故事,使简短的古诗更丰富,更充实,让学生倘佯在诗韵中,陶醉在诗境中,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内容摘要1、学生已经进入跨越式试验的第三年,基本掌握跨越式网络课堂形式,能熟练的操作电脑。2、学生能掌握阅读的技巧,自主阅读网络阅读资料。3、学生已经具有创作性思维,在短时间内打写一段话或小短文。四、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1、认识“乞、霄、”2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背诵古诗。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打写故事。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网站资源,诵读、理解古诗,体味中国传统文化,并热爱自己的祖国。2、拓展阅读节日诗,了解节日诗的特点。3、掌握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传情中国传统文化。                    2、愿意与小伙伴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3、愿意传承祖国传统文化、习俗。五、学习策略1、  通过观察图画、说话训练,陶冶诗情,培养语感,提高对诗词的理解。2、  诵读、情景的创设和扩展阅读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3、带着问题画一张画:把你初读古诗的理解画成一幅画。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运用图片创设情境,走入诗境,初步认识乞巧节  1、导入〔出示乞巧图〕〔老师配乐朗读诗歌〕板书课题:乞巧2、乞巧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 3、问:读了资料,你对乞巧节有哪些认识?(引导孩子说出时间、习俗) 1、  学生齐读课题2、  学生看书资源124页利用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初步认识乞巧节,并在认知中拓展阅读。二、利用资源拓展阅读,理解诗文,美读传译诗情 1、在学习古诗前,我们先回顾学古诗有哪些方法?2、自读古诗三遍。3、说说对古诗的理解。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4、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5、明白了诗的意思后读起来就更有味道了,再把诗读两遍,→谁再来读读?6、你能借助后面的资料和图画,把你理解的诗歌大意说给大家听吗?1、读注意做到:字正腔圆。(学生练读)2、指名读-齐读3、学生小组讨论对古诗的理解。4、借助字典理解七夕是指什么?“今宵”和“碧霄”各是什么意思?[板书:时间]5、这回注意节奏和停顿,争取读出味道来。自由读6、学生说诗意和质疑。初读古诗,回顾古诗学习的方法,理解诗歌大意,解决难理解的词语。三、打写创作故事新编,丰富诗意,感受节日气氛 1、通过阅读,你又知道了哪些有关乞巧节资料?2、七夕之夜的夜空多美啊!你看,能形容此时的天空吗?〔出示碧蓝的天空〕3、每年的七月初七,星空闪烁,多么美丽的夜晚,让人遐想,让人想起那美丽的传说。古诗中哪句是描写这个情景呢? 引读诗句:七夕……3、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出示雀桥] 4、所以这“渡河桥”容易吗?这是一条什么河?要渡过这银河可真难!没有那热心的喜鹊帮忙,牵牛和织女见一面,谈何容易!那么这句诗怎么读?再读第一句诗。[出示星相图〕5 、美丽的天空,美丽的传说,让我们在读中再次体会牛郎一家团聚的的喜悦吧。(再读)6、凡间的人们多么渴望自己有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们怎么庆贺这个节日?[板书:习俗]7、在这七夕之夜,人间的人们正家家……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品诗眼:家家、)〔板书:望秋月〕你怎么知道人很多? 8、导读,品诗眼:穿尽、几万条9、请你带着美好的心愿再读读这句话。[板书:愿望] 〔板书:穿红线〕10、读诗?背诗1、过渡:乞巧节是古人十分喜欢的节日,他们是怎样过节的,让我们走入乞巧文化感受当时的节日气氛吧!〔打开资料城阅读乞巧的相关资料〕〔6分钟〕2、评读诗句,引导学生多读理解(引导孩子们说出,喜鹊乐意帮助牛郎一家团聚的兴奋心情)3、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小姑娘在做什么?在家门口,大婶在……(指导学生说出人间的女子不停地做针线活)4、语言训练: 一位慈爱的母亲为女儿乞巧,轻轻地念叨:                        小女儿眨着大眼睛,想:                     小姑娘你乞得好手艺,干什么?5、假如你有一双巧手,你会……3、你能把这首诗写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吗?(打写创作) 通过阅读相关资源,帮助理解诗意,创设情境反复朗读,进行相应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感悟诗词的能力,打写创作写故事,增强理解诗意,培养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四、延读品味节日诗,倘佯诗韵,体味节日文化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节日诗,介绍了乞巧节的时间、习俗和人们美好的愿望。在资料城“节日诗”还有几首节日诗,请大家在大声地读一读,找一找诗中的时间、习俗和愿望。2、小结:每首节日诗中都隐藏着节日的时间、习俗、都寄予了人们美好的愿望。3、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呢?(谈收获)4、 总结: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通过学习《乞巧》这首诗,走进诗韵,走近传统文化让我们把中国传统节日代代相传吧!1、指导学生配乐背诵2、阅读节日诗,寻找节日诗的共性。4、总结学法拓展阅读节日诗,总结节日诗的特点,让学生在这节课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板书:                   乞巧          时间望秋月    穿红丝      习俗              愿望  

《乞巧》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

  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依次播放,你们能猜出来是那些神话吗?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用简洁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

  是呀,一对恩爱的有情人就这样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过最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痴情感动了王母娘娘,才允许她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见上一面。

  一、开课解题

  1、刚才咱们交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

  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可以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3、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方法。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也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二 、 读诗

  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师相机评价。诗要读的字正腔圆,他还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再来练练,读出诗的节奏来。

  3、好,谁来读一读,读出节奏,同学们仔细听,他是在哪里停顿的?

  4、生读,交流是在哪停顿的。大家听得真仔细,按照节奏来读,就能读出诗的韵味了。谁再来读?

  5、现在我们师生合作读,(变色)老师来读诗题和红色的字,你们读后面蓝色的字。

  再交换方式读。

  6、现在,老师读课题,你们读全诗。

  三 、 理解第一句

  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看大屏幕,在这句诗中,有两个容易混淆的字,你发现是那两个吗?

  2、是的,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似,的确很容易混淆,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区分它们吗?

  很好,你发现了形声字的规律,肖表示它们的读音,知道宝盖头和雨字头代表什么意思吗?

  宝盖头很像是屋顶,代表房屋,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回到家里睡觉,这个宵就是夜晚的意思;诗中的今宵就是――;雨字头一般和天空有关,霄就是指天空。

  3、两个宵霄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可以给下面的词找朋友吗?交流。

  4、七夕这天夜晚,人们仰望天空,那怎样的天空被称为碧霄呢?碧霄让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语?(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5、听了大家的描述,原来在第一行的七个字中藏着这样的一片碧海青天,藏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联播)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藏着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 、 第二句诗句

  1、人们在七夕的夜晚,情不自禁地凝望着这样的夜空,他们到底在搜寻什么呢,希望看见什么呢?

  2、在这一句中,有个生字要大家注意,渡,怎样理解?渡河,所以渡要有三点水,而没有三点水的度一般指时间上的过去,比如度假、欢度佳节,度过一段时光。

  3、那你知道牛郎织女渡的是哪一条河吗?天河,是的,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早已化为两颗最亮的星星闪烁在天河的两边。杜甫的《牵牛织女》这样写道: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我们看看他们在天河的哪边?

  4、他们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只有在七夕这天晚上,他们才能在天上相会,(师板书天上相会),可是银河是那样的波涛汹涌,他们如何相会呀?原来是成千上万的喜鹊为他们搭桥牵线呢,这就是鹊桥。于是诗人写到――牵牛织女渡河桥。

  5、是呀,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晚,牛郎织女一家终于团聚了,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怎样?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读。

  我看到你的脸上充满笑意,你为何这么读?为他们一家感到高兴。是呀,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我们怎忍心打扰?你会――此时此刻,我们多么希望时光老人的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你会――

  五 、 三四两句

  1、那一夜的天空充满神话色彩,牛郎织女在尽情地向对方诉说着相思之苦,而人间的女子又在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三四句。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人间乞巧。

  2、他们向谁乞巧呢?

  3、织女,是天上纺织的能手,传说天上美丽灿烂的云霞都是她织成的呢。织女是那样的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多么渴望像织女那样拥有一双巧手啊,因为有了一双巧手就可以――生交流。

  4、少女们是用什么方式向织女乞巧的呢?资料袋。生读。

  5、这里,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乞巧节的方式,我们一起来欣赏。

  用红线穿九孔针是最普遍的方式。在那一天,上至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下至平民百姓的农家小院,不管哪一家的少女,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甚至连皇宫也不例外,据说,每年的七夕节,唐玄宗就命人在宫中搭建百尺高的乞巧楼,让宫中女子登楼乞巧,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读这是怎样的盛况啊,让咱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着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弯月,你想乞得什么?交流。

  6、这正如古代民间的《乞巧歌》所唱的那样读――

  7、这么多美好的愿望要实现,穿一根红丝线够吗?三根五根够吗?一百根一千根够吗?所以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几万条的红丝都要被少女们穿尽了,可见她们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谁来试着读读这一句?(指名读书)我觉得你表达的还不够强烈。这么多红线都要被少女们穿完了呀,“几万条”要读得慢一些,谁再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六、回归全诗,再读,再写

  1、和着这优美的音乐,让我们一起走进时光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一年一度的七夕终于到了,夜色好美呀,诗人和人们一起仰望这浩瀚无际的青天,禁不住吟出――七夕今宵是碧霄;今天的日子有什么特别吗。哦,原来是分隔了整整一年的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善良的喜鹊也来为他们塔桥成全他们的相会了,这正是――牵牛织女渡河桥;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织女的一双巧手更是令少女们羡慕不已,于是所有的少女都在这一天对月乞求,这便是――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可织女离他们太远了,听不见她们的说话,少女们只能把这么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穿针引线之中,于是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 。 回归整体,齐读古诗。

  2、从古到今,还有很多关于七夕的诗歌,我们来读读?

  出示诗人关于七夕的诗句。

  3、绚丽的夜空,动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区区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营造出了一个怎样的夜,一个怎样的天上人间!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次读诗。

  七、作业

  把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节的风俗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乞巧》教案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耀眼夺目。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古诗是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呢?背一背。

  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

  1、板书课题:

  看老师写课题,会读吗?(指生读)。“乞”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指生说。师板书比较“乞──气”,书本p124,端端正正地写一遍。“乞”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下面就来读读这首诗吧,注意: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请你自由反复地读,努力读正确,读流利。

  ⑴ 由读;

  ⑵ 指生2、3读;

  ⑶ 齐读。

  3、孔子曾说过: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下面就请你再来读读古诗,边读边想,学思结合,可以借助p122注释、p124课后资料袋,想想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学。

  4、学完的小朋友把自己的理解在小小组里相互交流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与大伙讨论讨论:

  ⑴ 讨论。

  ⑵ 集体交流:

  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句?

  ⑶ 是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平时学习中,也要学会与人合作,向他们学习。

  三、研读

  1、现在还有哪些问题未能解决呢?指生说,

  师引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七夕今宵看碧霄”:

  ⑴ 请关注第一行中两个读音相同的字。

  ① 生找出来,师板书:宵,霄。引导组词理解;

  ② 在诗句中,“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

  “七夕今宵”:七夕节的晚上;

  “碧霄”:深蓝的天空。

  ⑵ “碧霄”是什么样子呢?能想像出来吗?指生说。

  ⑶ 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抬头仰望天空,深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出示星空图。

  ⑷ 七夕今宵看碧霄,看着这美丽的星空图,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个流传甚广的神话故事──播放故事。

  ⑸ 多么生动的神话啊,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一、二两句)。

  3、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还写了些什么再读读古诗:

  ⑴ 自由读,指生说。

  ⑵ 向谁乞巧?

  “织女”在天宫里不停地织着云霞,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杰作。

  ① 看图片;

  ② 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这么美的云霞?指生说;

  是啊,出示课件、齐读。

  ③ 这么美的云锦都出自──织女的巧手。

  人们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稀奇,少女们也羡慕得不得了。她们羡慕什么呢?指生说,心灵手巧(板书),所以,七夕节的晚上,人们都会望着秋月乞巧(回题)

  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4、轻轻地吟诵这两句,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隐约浮现怎样的场景:

  ⑴ 指生说;

  ⑵ 师相机评价引导:

  家家──人多;望秋月──地广;

  穿尽、几万条──心诚。

  (很多人穿了很多条线,可见非常热闹)

  ⑶ 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两句,齐读;

  ④ 每逢七夕,少女们都要乞求得到像织女一样的美丽、聪明、心灵手巧,所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齐读全诗。

  四、延伸

  1、在民间,还流传着《乞巧歌》,出示,自由读读,想想人们还在乞取什么呢?(自读,指名说,齐读。)

  乞巧的内容更丰富了,人们乞巧的心意也更真诚了,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生读;齐读。

  2、《乞巧》一诗表现出古代女子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小朋友有没有自己的愿望?(指名说自己的愿望。)让我们借助此诗来表现自己的愿望,一起读。

  3、能把这首诗背出来吗?

  4、七夕节是人们喜爱的一个节日。在古诗园里,还有很多表现七夕节的古诗。老师选取了两首推荐给大家,你可以读一读,简单地学一学:

  ⑴ 出示,自由读;

  ⑵ 指生读,齐读:

  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又让你感受到七夕节人们乞巧的场景?)

  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积累是很重要的,把《乞巧》这首诗抄一抄,也可以把《七夕》摘抄在自己的积累本上。

《乞巧》教案设计 篇11

  教材解读:

  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乞巧》是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选编这首古诗的意图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到诗中展示的姑娘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强烈心愿。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时,采用意境互动教学策略,创设多种形式的互动,如借画面互动,借音乐互动,借吟诵互动,借想象互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诵读,感受,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乞、宵、霄”三个生字,区分同音字“宵、霄”两字的含义。了解诗句的意思。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民间歌谣的引入,课件的激发,语言的启发,来引领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升华情感体验。

  (3)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古人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是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民谣激趣,揭题引入。

  1、 出示《织女乞巧歌》,指名读,齐读。

  2、说说民谣中的关键词,教学“乞”字。

  3、简介织女及《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

  4、揭题。

  设计意图:(选用与课题内容密切相关的民谣,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探究古诗的热情,对“乞”的教学,既解了课题中的重点词,又带出了神话传说,从而为古诗教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 解题。

  2、简介作者。

  3、采用多种形式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节奏。

  4、教学“宵”和“霄”。

  5、整体感知古诗所呈现出的两幅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个别读、合作读、齐读的方式,将古诗读通、读顺、并读出节奏。在反复朗读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画面,抓住古诗的主线。)

  三、创设情境,个性解读。

  1、自由读古诗,根据课后注释及资料袋上的内容,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这两幅画面各描绘了什么内容?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的时候再提出来解决。

  2、交流。

  3、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4、配乐齐读。

  5、配乐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两幅画面的内容,实际上是对古诗理解的一种体现,不仅降低了理解古诗的难度,而且避免了串讲的古板模式引起学生的厌倦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及由此带出的相关古诗,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感情朗读能力、背诵能力及积累古诗的兴趣。)

  四、移情体验,升华情感。

《乞巧》教案设计 篇12

  一、学习内容

  小学语文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29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乞巧》。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真空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诗人林杰的《乞巧》这首诗浅显易懂,涉及到了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课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求知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拓展思维空间。课件出示的生字、牵牛织女图、对织女的文字介绍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景,加深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理解,从而更深层面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无所不在。

  三、学习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背诵这首诗,能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四、学习重点及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设计思路

  (一)积累展示,激起兴趣

  1.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2.还知道有哪些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吗?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咱们共同来背背吧。(教师预设:《清明》《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也是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乞巧》。咱们共同来看看课后资料袋。

  4.谁能说说从资料袋中了解到内容?

  5.让我们一起和诗人林杰过一个乞巧节吧。来齐读课题――乞巧。

  (设计说明:从学生积累的古诗出发,引出今天所学传统节日的古诗。运用课程资源理解乞巧节之意,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你们学习古诗有什么好方法?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3.谁来读读这首诗?师指名读诗。

  4.教师评价,你读的真好,注意读准了“乞”“霄”这两个生字。

  5.教师出示这首诗中出现的生字:乞、霄(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能读读?

  6.去掉拼音还能认识吗?(课件出示:去拼音生字)

  7.谁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两个生字?

  8.(课件出示:乞、气和霄、宵)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

  9.咱们来写写这几个吧。(课件出示:乞和霄的书写过程)我们一起跟着大屏幕先书空。

  10.请大家在方格中写一写这两个字。

  (设计说明:以学生主动识字为主,将识字分为“五步走”,扎实进行识字教学,再以课件的方式,展示“乞”、“霄”的难写部分,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扎实识字。)

  (三)合作探究,体会意境

  1.咱们再读读这首诗,相信这次你能读的更好。读古诗讲究停顿,请你在停顿的地方画出“/”。

  2.谁能试着按自己停顿的方式读读这首诗。

  3.老师听出来了,你是这么停顿的。

  (课件出示:画了斜线的古诗)

  4.谁还能按照停顿的斜线来读读这首诗?

  5.咱们来一起读读吧。

  6.没有了斜线,你读时还能停顿吗?

  7.我们共同再来读读吧。

  (设计说明:古诗的朗读是十分讲究韵律的。通过让学生画斜线来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掌握这种学习朗读古诗的方法,体现出教师的“授人以渔”的教学思想。)

  8.你学明白了什么词语?

  9.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10.想看看“碧霄”是什么样的吗?(课件出示:碧霄的画面)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天空?

  11.你觉得这夜空美吗?(课件出示:古诗全文)你能把美的感受读出来吗?咱们一起来把这美的感受读出来吧。

  12.人们在这美丽的夜空中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牵牛织女图)

  13.是啊,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谁能给大家说说这个传说故事?

  14.你明白第一句古诗的意思了吗?谁能说说?

  15.(课件出示:第二句古诗)诗人林杰出来看到天空中的牵牛织女星以外,还看到了什么?

  16.让我们借助课后的资料袋,了解一下人们在七夕那天做些什么?谁能说说?

  17.(课件出示:织女的介绍)人们为什么要穿针引线?

  1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

  19.哪位同学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二句诗?

  (设计说明:理解古诗一方面需要对词语的了解,另一方面需要描绘意境。通过课件展示的“碧霄”及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另一方面营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过乞巧节的美好情境,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爱的兴趣。)

  (四)设疑导思,拓展延伸

  1.人们除了乞取心灵手巧,还有什么别的愿望吗?

  2.(课件出示:古诗《乞巧歌》)自己读读,说说人们还乞取什么?

  3.如果你在乞巧节上,你想乞取什么?

  4.大家都有着美好的愿望,那能带着美好的愿望读读这首诗吗?想乞取智慧的咱们来读读。想乞取健康的咱们来读读。

  5.老师也想读读。(课件出示:《高山流水》古筝乐曲)老师配乐读诗。

  6.谁也想像老师这样配乐读读这首诗? (课件出示:《高山流水》古筝乐曲)

  7.咱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我们试着来背背吧。

  (设计说明:以优美舒缓的中华古典乐曲为配乐,让学生在悠悠的琴声中把自己的美好愿望通过朗读、背诵传达出来,更加深了对本文的深层次的理解。)

  (五)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咱们这节课和我们传统节日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我国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了解。希望大家也能在七夕这个传统节日那一天来乞取自己的希望。也希望大家课下能收集一些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我们在优美的动听的乐曲声中再次背诵这首诗,表达对自己的情感吧。(课件出示:《高山流水》古筝乐曲)

  (设计说明:将课内向课外延伸,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的古诗的学习拓展到课外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了解,也有效地使我国传统文化能在学生心中扎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乞巧》教案设计(精选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