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通用12篇)
《祝福》 篇1
一.教学内容:
二.学习目标
通过讲解《祝福》,达到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欣赏小说中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艺术效果。
3、掌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知识归纳总结
鲁迅人生的几次转折点
1、家道破落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2、弃医从文
19xx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xx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
3、痛苦的婚姻
19xx年,远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母亲的反复催促下,终于不很情愿的启程回国。母亲想让鲁迅回家完婚,鲁迅回答说,让姑娘另嫁人为好。但母亲却来电报说:母病速归。
回家后的第二天,婚礼举行。夫人是朱安,鲁迅曾说过“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朱安,小脚,没有文化,比鲁迅先生大三岁,与鲁迅先生实在没有共同语言,他们名存实亡的婚姻维持了十九年。
到1925年3月,鲁迅收到许广平的第一封信,于是开始了新的生活。鲁迅时年45岁,许广平27岁,朱安48岁。翌年,鲁迅与许广平离京,于1927年在上海同居。
这段漫长而痛苦的婚姻给鲁迅先生影响很大,使他对中国的妇女问题有更深切的体会。也可以说小说《祝福》是这个思考的结晶。
四.课文分析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人物分析:
1、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捍卫者。
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开始皱眉,讨厌她是寡妇。后来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转折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可见就是一个谬种!”有钱人的“祝福”,是要“吉利的”,他们嫌寡妇乞丐在这时死去,是“不吉利的”。
2、四婶
祥林嫂走后,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做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3、柳妈
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说祥林嫂死后会被她的两个死鬼男人抢,会被锯开来,捐门槛可以赎罪,这些话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没想到冬至祭祖时节,无论她怎么努力干活换来的却只是四婶的呵斥,紧接着第二天,祥林嫂的眼睛便“窈陷”下去,
4、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祥林嫂年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深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至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
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祥林嫂“一逃”、“一撞”、“一捐”、“一问”,这些情节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悲剧的?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伦理迫使她守节,可贫穷又不让她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5、小说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1)我和祥林嫂会面于鲁镇的祝福仪式中。
(2)“我”和鲁四老爷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血缘关系区别:鲁四老爷是老监生,没有任何改变,而“我”是新党、知识分子。
(3)“我”和祥林嫂之间的三问三答,可以看出“我”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㈠“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也许有罢――我想。”
㈡“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㈢“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
“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从这些对话和“我”自剖自析的心理活动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这个离开五年后重回鲁镇的知识分子,由于受到民主思想的洗礼,鲁镇的苦闷、凝固的气氛使他不能忍受,他同情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但又无力改变,虽觉得不安,但又竭力摆脱内心的困扰。
(4)小说中的“我”有鲁迅先生的影子。
怎样看待鲁迅先生在作品中体现的“孤独”、“无奈”、“困惑”?
正是将矛盾和困惑作为创作的动力,才使鲁迅得以从具体历史出发,而又并不限于历史环境,深化对人类大困境的揭示,从而使作品具有永恒的美学意义。
只要我们放下乐观主义的面具,不是简单的斥之为消极,不是虚伪、胆怯或自欺地辩护自己的生活进入了乌托邦世界,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份困惑和绝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鲁迅的作品进行平等的交流,而不是轻松地将它们视为过时的历史文献。
写作特点:
1、小说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采取了倒叙手法。
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1)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
(2)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
2、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
因为“四叔”是与“四书五经”中的“四书”的读音是相同的,而且为了明确这种暗示,鲁迅特地在鲁四老爷书房的案头放上了一部《四书衬》。这是非常具有隐喻特征和象征意味的。
书房可以看出四叔的思想保守落伍,同时书房又有些破败,比如对联一半脱落,《康熙字典》未必完全,显示出四叔并非一个治学严谨的道学家。“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与他骂祥林嫂是谬种形成鲜明对比,具备讽刺意味,写出了四叔的虚伪。
3、分析小说的肖像描写
(1)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2)肖像: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3)眼睛的描写
祥林嫂眼神的变化反映出祥林嫂命运的变化,我们读祥林嫂的眼睛,就读出了祥林嫂一生的坎坷磨难,正所谓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刻画祥林嫂眼睛的时候,鲁迅先生仅仅借用了几个动词“顺”“直”“瞪”“瞥”“轮”,就体现出旧社会是怎样让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力量的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死亡之路的;即便是同一个动词,也有丰富而不同的含义。
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是“顺着眼”,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也还是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又一个“顺”字,说明祥林嫂尽管再次守寡,尽管失去了一个惟一将来可以依靠的儿子,但她仍然安分耐劳,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毅然决定还是靠自己的双手来挣钱,来养活自己,进而说明祥林嫂是一个不易被生活压垮的人。
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也还和她讲话。但音调与先前已不同,笑容也冷冰冰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一个“直”字道出了她整日陷在深深的思念与痛苦中,根本没有顾虑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述阿毛的故事,感觉到别人的态度时,“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又一个“直”字,写出了她的吃惊,她的尴尬。她似乎第一次感受到别人对她的不友好。她不敢向人们讲述阿毛的故事了。于是当她看见别人的同阿毛差不多大的孩子时,别人也知道了她的脾气,便似笑非笑地问她道:“你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这时“她单是一瞥,并不回答一句话”。这个“瞥”字,又写出了她的无奈、她的内心的痛苦、她的失望与无声的抗议。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于是人们便找到了新的趣味,那便是笑她额上的伤疤。她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这个“瞪”字,写出了她的无奈,她的反抗。
当柳妈告诉她,说她死后会被她的两个死鬼男人抢,会被锯开来,捐门槛可以赎罪时,她显得非常地恐惧,非常地伤心。“第二天早上起来后,两眼上都围着大黑圈”,很明显她一夜都没睡着,烦恼了一夜,伤心了一夜,她要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去捐了一条门槛,自以为她的身份,她的名誉会发生改变,没想到冬至的祭祖时节,无论她怎么努力干活换来的却只是四婶的呵斥,紧接着第二天,祥林嫂的眼睛便“窈陷”下去,说明她这一次所受打击之大,整个人的精神都垮了。
当她临死之前看见我时,“是瞪着眼睛向我走来”,又一个“瞪”字一方面表明她未老先衰,视力已相当不行;另一方面表明她看见“我”了,就像看见救世主一样,害怕“我”走失。而她此时的脸上已经看不见喜怒哀乐,她衰老消瘦得有如木刻,“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的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
4、分析小说重复的运用
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五.典型例题
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认真阅读祝福的第一部分,大致确定祥林嫂死于腊月二十几?
答案:“我”是在“送灶”的这一夜回到鲁镇的,(开头的第三行“送灶的爆竹”,送灶是腊月二十三)在鲁四老爷家里呆了两天,“我”遇到祥林嫂是“昨天下午”,“又过了一夜”,所以我从短工那里知道祥林嫂死的消息是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晚饭前”。短工说祥林嫂是昨天夜里死的,即二十四或二十五夜里。“我”回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是在二十五或二十六上半夜。“我”给“极响的爆竹声惊醒”,当时在二十六或二十七日“五更将近的时候”,鲁四老爷祝福正是这个时候。
(2)在小说中找到祥林嫂两次微笑的地方,并分析两次微笑如何体现祥林嫂的性格?
答案:祥林嫂露出的两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真心实意地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的生活的甜蜜回忆。在写法上,这是伏笔,为鲁镇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资料,同时也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
(3)在小说中有几次描写了雪?并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与人物个性所起的作用。
答案:是指小说中四处看似轻淡点染、实际上却颇具意蕴的飞雪描写。第一处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4)以下账单体现了民国时期劳动妇女是怎样受政权、夫权、神权的压榨的?
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答案: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
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千,花了五十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千,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
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2、阅读语段“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至“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答下列问题:
(1)语段中关于我"的细节描写,折射出“我”(限2字)的性格特征,从这三个角度可以看出来,即:
①(不超过16字)
②(不超过16字)
③(不超过16字)
(2)“我”的答话,反馈到祥林嫂身上,对于她的悲剧命运产生了催化剂作用,这是因为(从两方面回答)
①这些答话(不超过16字)
②这些答话(不超过18字)
答案:
(1)软弱①对于封建迷信未公开否定②无力帮助祥林嫂挣脱封建迷信的桎梏③未正视祥林嫂所提问题。
(2)①在祥林嫂死寂的心灵上掀起了波澜②促使祥林嫂带着对死后的恐怖离开了人间。
3、新加坡的考题
(1)祥林嫂两次到鲁四叔家里当佣人,给主人留下什么不同的印象?这反映了什么事实?
(2)鲁迅的小说《祝福》,深刻地描写了旧中国农村中的落伍思想和迷信风俗。试举例加以说明。
(1)(2)答案略。
(3)鲁迅的《祝福》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试举例说明。《祝福》这个题目是怎样来的?
答案:“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4)试说明祥林嫂前后两次到鲁四老爷家当女工的不同形象。
(5)试从结构与语言两方面来评述《祝福》的艺术特色。
(4)(5)答案略。
(6)鲁迅在《祝福》里,对鲁镇社会环境的描写,着重表现哪几点?
答案:保守落后,沉重压抑,妇女受压迫
(7)鲁迅在《祝福》中,巧妙的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答案略。
(8)试以《祝福》中柳妈和短工二人为例,说明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批判。
注:对麻木民众的批判。答案:短工“简捷”与“淡然”的话
(9)试分析鲁迅在《祝福》中如何利用“倒叙”和“第一人称”的手法。
答案略
(10)试分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两次不幸的婚姻。作者借此反映什么社会问题?
答案:妇女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遭受着压迫。
【模拟试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监jiàn生(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叫监生)寒暄xuān(太阳的温暖)
b、形骸hái(骸骨)荸荠bíqí(一种多年生草木植物)
c、讪讪shàn(难为情的样子)拗niǔ他不过(扭的意思)
d、惴惴zhuì(忧惧不安的样子)歆xīn享(这里指神奇的祭品)
2、形近字组词
喧暄渲煊抵诋砥
祥详悚竦谬缪竞
竟
3、品位语段
(1)品味“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一段话的妙处。
(2)“只有四叔且走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四叔为什么骂祥林嫂是“谬种”?
(3)“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本段中“特意”“满足”表现了这些老女人怎样的心理?
(4)小说以“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收束全文的美学价值何在?
(5)“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一句中“百无聊赖”和“尘芥堆”的含义是什么?
4、阅读下面两段课文,回答问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①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②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③。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④,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画线①“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
a、鲁镇所有的人
b、“我”和所有认识祥林嫂的人
c、受封建礼教毒害而厌恶祥林嫂的人们
d、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们
(2)画线②“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
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
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
c、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至死,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的事情。
d、祥林嫂终于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
(3)画线③全句的含义是:
a、凡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都还不错。
b、祥林嫂这个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死了,讨厌见她的人不会再见到她了,这对别人和对自己,也还都不错。
c、这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d、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鲁四老爷的憎恨。
(4)画线④中“惊醒”的含义是:
a、从沉思中惊醒b、从睡梦中惊醒
c、从麻木中惊醒d、从迷惘中惊醒
试题答案
1、a
2、喧宾夺主、寒暄、渲染、煊赫、抵挡、诋毁、砥砺、慈祥、安详、悚然、竦身、谬论、绸缪、竞赛、毕竟
3、(1)这段话寥寥数语,就已勾勒出年底压抑沉闷的气氛,为故事的发生,人物的命运都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乐景不乐,叫人只觉得沉郁。此处“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爆竹的“钝响”全无美感,同时,我们从如此暗淡的色彩和悲哀的情调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2)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捍卫者,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更何况她死在“祝福”的时候,所以鲁四老爷骂她是“谬种”。
(3)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
(4)这样写将鲁镇的祝福景象与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的惨象形成鲜明对照,并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5)“百无聊赖”指祥林嫂无论是生活上还是感情上都没有寄托依靠;尘芥堆即垃圾堆。形象说明了祥林嫂之类的没有任何依靠的穷苦人就像垃圾一样被鲁四老爷之类的人遗弃。
4、(1)d(2)d(3)c(4)a
《祝福》 篇2
教学目标
1.识记 A.关于《彷徨》 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 五四运动 1919年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什么?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 卫家山 贺家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 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四、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讨论:从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 B、小十岁的丈夫 C、工钱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文中几处写景象,三处景象描绘目的何在?
2.研读第一次景象的描写
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屋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寿终正寝)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明确:
1.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2.对于中心的表达上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杀害祥林嫂,她死于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
“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教案点评: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祝福》 篇3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题
祝福 鲁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教学重点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教学难点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 学 设 想
教材分析《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小说作为典型的文学作品,新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分析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及其发展变化,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欣赏小说语言,要品味语言的内涵,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鉴赏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而《祝福》是一篇典型的传统小说,无论是情节,人物还是环境,在这篇小说中都有典范的意义。通过本课的示范性讲读,学生能学会通过小说的三要素鉴赏小说的方法。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构成比较复杂,学生原有的人文环境和学习基础不同,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感受力和表达能力也都存在一定差异。许多学生对文本的重视程度不高,思辨、批判能力不够,课堂表述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弱。教师合理引导,让学生运用讨论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并借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学中抓住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由于学生在认识问题的深度和人生阅历方面还很不足,要考虑学生的现状及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教法设计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⒈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⒉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⒊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⒋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话等方式。学法指导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⒈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小说之门的金钥匙。⒉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⒊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媒体为了使根据教材特点而设的三个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也为了配合以上选择的四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一、导入新课
单元知识介绍: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小说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小说的学习方法:(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小说中由活泼可爱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时候,甚至会觉得鲁迅是中国人的噩梦――人性中的一切在他的作品中都无从遁形,高贵的、卑微的,所有的魂灵都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去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我们来看看,在这篇小说里先生又向我们展现了看样的灵魂――
二、走近大师
⒈走近作者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xx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xx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xx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设计意图:充分了解作者,拓展学生视野。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先生一生写作1000万字,其中著作600万字,辑校和书信4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彷徨》(祝福、弟兄、离婚、幸福的家庭、伤逝、长明灯、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肥皂、在酒楼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华盖集续编》《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
⒉介绍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三、初步感知课文:1.速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要求:学生自渎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初步领会情感。⑴字音朱拓(tà) 悚(sǒng)然 驯(xùn)熟 俨(yǎn)然尘芥(jiè) 荸荠(bí qí) 怔(zhèng)怔 蹙(cù)眉门槛(kǎn) 赎(shú)罪 炮(páo)烙 窈(yǎo)陷监(jiàn)生 手镯(zhuó) 歆(xīn)享 牲醴(lǐ)桌帏(wéi) 讪(shàn)笑 形骸(hái) 彷徨(páng huáng) ⑵字形
⑶词义寒暄:问寒问暖。 踌躇:犹豫。 仰仗:依靠;依赖。讪讪:难为情的样子。惴惴:形容又发愁、又害怕的样子。俨然:这里指摆出十分庄重的样子。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器杂乱。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怔怔:因吃惊而失神愣住的样子。无聊赖:即“百无聊赖”,指生活或感情上没有寄托。⒉老师精选语段,示范朗读选《祝福》开篇部分以及收尾部分经典语段示范朗读,让学生注意语气、情感、节奏。⒊学生再读,细细体味阅读《祝福》,除完成常规的字、词阅读内容外,注意筛选以下信息:⑴根据情节发展的过程,说说《祝福》的情节结构;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的各部分;⑶用流畅的语言介绍《祝福》的故事梗概。⒋指名生讲述故事梗概,理清情节。⑴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⑵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⑶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设计意图:注重基础,准确读写,个别词语学生读不准确,通过正音,使学生能流畅的读课文。进而理解课文,把握小说的内涵。⊙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听老师朗读,进一步感悟气氛,体会作者情感。⊙设计意图:学生要想深入理解课文,就必须用心读课文。⑷发展:被卖改嫁;⑸高潮:再到鲁镇;⑹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思路师:小说的主人公是祥林嫂,她一生的经历有哪些呢?请大家速读课文,填写祥林嫂年表――
年纪
主要事件
到鲁镇以前
26、27
以前
二十六七岁,在卫家山和祥林结婚。
到鲁镇元年
26、27
春天死了丈夫,年底(冬初)逃到鲁镇做工。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
27、28
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
28、29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
30或31
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
春天阿毛被狼衔去。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
31、32
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
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
32、33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到鲁镇九年
33、34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
34---37
沦为乞丐。
到鲁镇十三年
37、38
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提问:年表我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整理的,但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么?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讨论后明确:本文的结构方式采用倒叙式。小说先写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然后由回忆其一生的不幸。这样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促使读者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得便心灵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同时从小说的矛盾冲突上看,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五、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祝福》的概况,阅读小说时,我们自然会想到这样一些问题:故事究竟是发生在怎样的环境中的?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呢?是谁杀害了她?……课后请大家继续阅读小说,我们下节课集中来研究小说的环境描写,请大家课后找找课文有关环境描写的部分,并联系《林黛玉进贾府》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一下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究时有选择的权利,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去探究,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更浓郁。这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探究点”,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思考,不再做接受知识的容器。六、作业1.代小说中的“我”写日记;(1、“我”在鲁镇住了几天?2、那几天天气状况如何?3、在鲁镇,“我”接触了哪些人?遇到哪些事?4、文中倒叙、插叙的外在语言标志是什么?)2.编年谱:将课堂成果整理出来。3.写小传;(1、祥林嫂生命历程时间推移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2、漂泊的地点是怎样转换的?3、样林嫂一生遭遇到哪些不幸?4、作为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女人,我们给她作传,怎样才能从有限的材料中挖掘出具有一定价值的传记材料,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成一篇语言平实、条理清晰。)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祝福》 篇4
教学目标
1.识记 A.关于《彷徨》 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 五四运动 1919年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什么?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 卫家山 贺家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 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四、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讨论:从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 B、小十岁的丈夫 C、工钱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文中几处写景象,三处景象描绘目的何在?
2.研读第一次景象的描写
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屋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寿终正寝)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明确:
1.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2.对于中心的表达上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杀害祥林嫂,她死于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
“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教案点评: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祝福》 篇5
教学目标
1.识记 A.关于《彷徨》 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 五四运动 1919年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什么?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 卫家山 贺家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 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四、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讨论:从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 B、小十岁的丈夫 C、工钱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文中几处写景象,三处景象描绘目的何在?
2.研读第一次景象的描写
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屋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寿终正寝)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明确:
1.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2.对于中心的表达上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杀害祥林嫂,她死于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
“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教案点评: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祝福》 篇6
祝福[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强调指出“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鲁迅的小说《祝福》塑造了一个农村下层妇女的形象,通过她的惨死,展示了旧中国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再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现实。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根据小说的艺术特点来欣赏文本,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从学生自己的兴趣出发,用发现的眼光去探索文本的艺术特质,在合作探究中的创造性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2)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导语激趣
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先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而她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她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在寒冷的雪地里。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小说《祝福》,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演绎了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人间惨剧。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速读课文,列出本文的情节提纲,并且思考作者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采用了何种顺序,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先小组谈论,后全班交流
情节内 容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倒叙开端祥林嫂来到鲁镇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开头的“序幕”,交代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接着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然后,对悲剧的主体部分,即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的主题。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造成悲剧气氛,奠定悲凉基调;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九曲黄河,东流入海,只有具体考察每段河身迂回曲折的流程之后,才能对黄河入海的全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在阅读活动中,要把握文章的有机整体,也必须对文章的有机结构作深入剖析,细心发现各部分之间与整体的内在联系才行。在把握了整体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的思想意义,也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在艺术上作出准确判断,因为与整体的关系,对整体的作用,是解析评价各个局部的艺术价值的主要标准。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不可或缺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对提高鉴赏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专题品析,合作鉴赏
鉴赏角度: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以及其他描写人物的方法。任选一个角度,可以化大为小深入研究。如“形象”这一角度,可以把视点集中于“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上。
分组讨论,确定本组鉴赏专题,合作探究品鉴。 15分钟后小组长将整理有序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交流过程中,本小组的成员可以补充论证,其他小组也可以质疑或补充。
1 、人物姓名鉴赏
祥林嫂 :
(1)、没有自己的名字,随从丈夫叫了祥林嫂。说明她没有人生自主权。也说明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现象的严重性。
(2)、祥林嫂“不祥”,命运多舛,数遭闵凶,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她的悲悯与同情。
鲁四老爷:
(1)、他与鲁镇同姓,又被称为“老爷”,说明他是地方权威人物、最高统治者,掌控鲁镇。他的理学老监生的身份,更暗示了鲁镇沉浸在他礼教阴霾的笼罩之中。
(2)、他书房里的对联写作“事理通达心气平和”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他一见祥林嫂就“皱眉”的态度与他“可恶”“不干不净”“谬种”的语言都鲜明地表现出他的事理不“通”更不“达”、他的心气不“平”、更不“和”。而另一联已经脱落,说明他的附庸风雅。那脱落的一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可以暗示他是个不明品节、无品缺德的人。
鲁四老爷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嘲讽与憎恨。
柳妈:
(1)、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柳妈对祥林嫂的精神戕害,是由于她对迷信的执着造成的,是因善而害人,她的无知的善良建议,使得祥林嫂最后一个精神堡垒被粉碎。
(2)、柳,生命力及强,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暗示封建迷信思想及易生长、传播、普及,当时的社会迷信面及广。
柳妈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民众愚昧无知的批判。
贺老六:
(1)、俗话说“六六大顺”,而他贺老六是大不顺。花钱娶来的是寡妇,婚姻不顺;死于伤寒,寿命不顺;儿子夭折,家门不顺。
(2)、贺,有庆贺、庆祝之意。而贺老六的人生最终一无所有。大伯,即他的长兄,不慈不仁,又收了他“自家的”房子,赶走了祥林嫂。贺老六无喜可贺,有悲可哀。
贺老六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祥林嫂的婆婆:
(1)、卫家山人。只卫护自己的家,是个专横贪婪的封建家长。“她应酬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堂而皇之地全部收取了祥林嫂一千七百五十文工钱,并且“又取了衣服”。为了获得更多的彩礼,她又“好打算”,把祥林嫂当作奇货卖给了深山野奥里的贺老六,得了八十千钱。这就是她的从容和能干!
(2)、她没有具体的名字,说明这种专横贪婪之徒远不是个别现象,这种利用宗法家族权威无所不为的封建家长比比皆是,有一个广大的群体。
小结:小说《祝福》人物形象的命名有着特别的含义,或寄寓美(祥林嫂、贺老六)的毁灭于其中,或寄寓讽刺(鲁四老爷、柳妈)于其里,作者的怜悯与憎恶,无奈与悲愤隐于人物姓名的深处。
2 、爆竹声声话祝福――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表现出强烈的宗法思想和礼教淫威对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亡的道路。第三次实际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祥林嫂的惨死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首尾呼应,结构完善。小说始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再一次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联系。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致于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祝福的热闹正反衬了祥林嫂临终的孤寂凄凉。以“祝福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3 、画眼睛的艺术――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眼睛是心之窗。课文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肖像描写,描写的重点是眼睛。通过她的眼睛,我们可以知道,她原本是勤劳善良,安分耐劳的,她饱受生活的惨重打击后,在人们对于她的苦难的鉴赏、恐吓、威逼之下,精神完全崩溃,极度悲哀与麻木。最后变成“眼睛间或一轮”的“活物”,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下,一步步被逼上了死亡的道路。
4 、祥林嫂死亡之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侦破
祥林嫂的婆婆、鲁四老爷、贺家大伯、柳妈和鲁镇的人,都有罪责。生活在祥林嫂身边的人们,谁也无意逼死祥林嫂,但确实是这些人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中国人世代奉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它毒害了所有的人,而就是这些人,又在不自觉的害别人,他们不约而同得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吞噬着祥林嫂一类善良的、不幸的弱者。丁玲硕果这样的话:“祥林嫂是非死不幸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所以,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就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
(文章的意蕴,是贯注在文章生命机体的精神能量,是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是具有美学价值的思想和智慧的闪光。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思想和艺术个性呢?叶圣陶先生给我们作出了回答。叶老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鉴赏(审美实践)比作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起手来,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部分的设计在于把课堂真正还个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专题,主动去发现,去研究,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中不断生成新发现与新见解。)
四、拓展延伸
1、经典具有永久的可开掘力。《祝福》中的艺术焦点很多,请同学们“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课后自己确立专题去阅读,去发现,自主研究并写出阅读体悟。
2 、根据《祝福》的内容,为祥林嫂写一篇小传。
(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努力摆脱从众的思维惰性,启发学生“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要站在书本之上,开拓崭新的个性视角,勤于探索,敏于发现,言人所不能言。这一设计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 评析 ]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1、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本课教学设计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利用学能资源,注重开掘课本资源,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主体充分发掘自我潜能,提高对文学作品的个性鉴赏能力。
2、努力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指出,“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基于“发现”与“生成”的理念,本课教学设计了小组协商,根据爱好确立小组研讨专题。课后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研究专题,这种关注个性,关注个性发展需求的设计,使得教与学的动态生成性加强。学生的参与度、自由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文本的发现、阐释必然也随着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阅读个性与感悟能力将会在自我主动探究中得到很大的提高。
《祝福》 篇7
教学目标
1.识记 A.关于《彷徨》 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 五四运动 1919年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什么?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 卫家山 贺家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 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四、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讨论:从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 B、小十岁的丈夫 C、工钱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文中几处写景象,三处景象描绘目的何在?
2.研读第一次景象的描写
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屋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寿终正寝)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明确:
1.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2.对于中心的表达上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杀害祥林嫂,她死于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
“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教案点评: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电影中“祥林嫂怒砍门槛”是否妥当
引导学生探讨: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
参考观点:
观点一:
祥林嫂一生都在压抑的活着,只是在为了自己做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活着,所作的一切仅仅是希望自己那小小的生存空间不至于坍塌。但生活就是这样残酷,将一切剥夺得一干二净。
她再一次成了寡妇,被所有人唾弃,每个人凭着正义的名义在她的伤口上洒盐。一切都不是她的错,但从最初的反抗开始,潜意识中她就认为自己是个罪人,柳妈的话更增添了她内心的恐惧,所以她会去捐门槛,让这门槛减轻她的“罪恶”。
但她仍然赎不了这罪,哪怕是死了都赎不清。封建礼教里满篇是“仁义道德”,但这“仁义”却容不下一个本没有任何错的祥林嫂。在她自认已赎了罪之后,受到的仍是当头一棒,于是整个精神世界轰的一声坍塌了。
以祥林嫂一生的遭遇来看,她根本不明白是什么造成了她的不幸。在一而再再二三的打击下,她只是按照“礼教”里的那套逻辑不停的自责、内疚。
去砍门槛那是难于想象的,那是一个战士的形象。这却全不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当时那一个思想禁锢、麻木的时代,不会是这样的。
观点二:
电影中增添的那个细节是不妥的。
祥林嫂的反抗精神,文章中有几处描写似乎可以作为佐证。
第一处: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疑问。
粗粗一看,似乎这正是由于祥林嫂的反抗精神才会使她对这一问题产生疑问。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祥林嫂的这一疑问并不是基于反抗封建旧势力的基础上的,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她对那一套属于封建社会的条条框框深信不疑,听信了柳妈的关于“地狱”的一段胡言乱语,才会使祥林嫂怀着对灵魂的恐惧,而并非对灵魂的反抗进行的问答。
第二处:祥林嫂在被迫改嫁时的“反抗”。这一事件更谈不上什么“反抗”。恰恰是祥林嫂对传统的贞洁观深信不疑才会出现这种举动。可以说,祥林嫂正是用自己的行动捍卫着封建正统的权威。
所以说,祥林嫂根本不可能砍门槛。
观点三:
祥林嫂疑虑,一直疑虑。对无法解决的疑虑,她选择了盲从。她愤怒过,却不知道反抗。社会的排斥,同类的不容,没有使她变得坚强,倒日益消磨了她生存的意志。没有了思想,没有了信念,她成了行尸走肉,在鲁镇飘荡。当一生中最大的打击,当社会对她死的宣判到来时,我们不能想象这个死囚敢对这个悬着骷髅头的法庭说不,更不敢想象她会对自己信奉的神灵动粗。
她永远不会砍门槛――因为她是祥林嫂,因为这是鲁迅的作品。
观点四:
电影虽与事实有所不同,但电影是现实的一种表现方式,看这个情节是否恰当,应与背景所联系,当时为表现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加上祥林嫂砍门槛这一情节,意在突出祥林嫂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从而鼓舞人们觉醒,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而奋斗!
但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祥林嫂这样一个被封建思想牢牢控制的悲惨角色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那样的事。
但电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在当时那种特定的背景下,为了起到鼓舞大众的那种目的,加上这一虚构的情节也未尝不可 。
观点五:
她在砍门槛的时候,心里想的什么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有这么几个答案:一,她憎恨鲁四老爷一家对她的鄙视;二,她憎恨柳妈对她的欺骗;三,她憎恨老天对自己命运的不公;四,她憎恨自己为什么做下如此不可饶恕的事情;这四点中必取其一或取不止一。
这个情节到底加的好不好?可从这显而易见的四点原因上去分析。对于电影这一与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艺术样式而言,视觉冲击是影响观众的最重要方式,电影语言是一种以视觉――是直观视觉而非抽象间接视觉――为主要载体的语言表达形式,而加这一情节大大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所以我认为在增强电影的表现力这一层面上,加这段情节是无可厚非的。
可是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电影毕竟改编自小说,应该基本忠实于小说的感情思想基调。如此一改,小说中懦弱的祥林嫂一下子变得勇敢和强硬起来。鲁迅想塑造的不是与封建实力斗争失败了的看似悲剧其实是喜剧的人物,而是被封建文化彻底影响从而连如何反抗都不知道的看似悲剧实质上也是悲剧的人物。所以如此改编在这个意义上又是欠妥当的。
然而,电影的编导人员完全有决定自己的电影的思想含义的权利,他们可以完全忠实原著,也可以稍加变通,这是他们的自由。所以在改编的电影中出现那一幕也并不是什么不可以的事,这是他们对小说的理解。
《祝福》 篇8
鲁迅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 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 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太太,我们见得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噢,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往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她摇一摇头,顺下眼睛,不说了。
“后来怎么样呢?”四婶还问。
“听说第二天也没有起来。”她抬起眼来说。
“后来呢?”
“后来?――起来了。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 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从此之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 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于?”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窃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怜 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祝福》 篇9
一、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 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 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二、 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三、 课时安排
2课时
四、 学生活动设计
1、 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 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导入 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关于《呐喊》和《彷徨》
2、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1)序幕 写景象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再写景象
3、 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
再到鲁镇,情况怎样?
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
4、 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
二、总结与引申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三、作业 布置
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四、板书设计
情节特点:倒叙
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导入 新课
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
2、 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
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
3、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
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4、 师生共同研读文中深刻的语句,加深文意的理解。
二、总结与引申
1、 封建压迫的体现(四权)
2、 对比电影和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区别
三、作业 布置
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四、板书设计
祥林嫂之死
根源: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观念。
解救办法:摧毁旧制度,否定旧文化。
《祝福》 篇10
祝 福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
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 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祝福》 篇11
鲁迅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 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 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太太,我们见得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噢,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往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她摇一摇头,顺下眼睛,不说了。
“后来怎么样呢?”四婶还问。
“听说第二天也没有起来。”她抬起眼来说。
“后来呢?”
“后来?――起来了。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 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从此之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 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于?”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窃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怜 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祝福》 篇12
课 题
祝 福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的主题。
2、通过分析人物体会其性格的复杂多样性。
学习重点
小说的主题(包括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的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等)
学习难点
祥林嫂性格的探究、造成悲剧的原因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预习指导
(1)应注意的正确读音
暂寓 享用 悚然 照例 胆怯 即刻 谬种 负疚 形骸
两颊 窥探 荸荠 讪讪 窈陷 洞穴 歆享 牲醴 朱拓 监生
蹙缩 剥豆 炮烙 陈抟 间或 捺上 不更事
(2)应掌握的词语
书上的:
朱拓 形骸 讪讪 窈陷 歆享 牲醴 不更事 间或一轮 沸反盈天
补充的:
暂寓 本家 鄙薄 大抵 聘礼
(3)要注意的字型
寒暄(喧) 烟霭(蔼) 走投无路(头) 形骸(骇) 惴惴(揣湍)
(4)要知道的常识
康有为 四书 送灶 国子监(监生)
(5)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
投机:谈话总是不投机。(见解相同)
他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利用时机谋取私利)
踌躇:我在极短的踌躇中,想…… (犹豫)
什么踌躇,什么计划,都挡不住三句问。(犹豫的事)
看他踌躇满志的样子。(得意的样子)
俨然:四叔俨然的 陪着。(形容庄重、严肃)
村庄里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这孩子说起话来,俨然是个大人。(好像)
但是:她但是呜咽,说不出话来。(只是)
本来他说要来的,但是没来。(表转折的连词)
作家作品
1、回忆鲁迅及其作品
2、关于《呐喊》和《彷徨》(这两部小说集的大概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课文题解
交代时代背景
把握要点:适应新文化运动的需要,抨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推进民主新文化的进程。
情节结构
序幕 ―― 写景象
结局 ――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 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 ――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 再写景象
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开端――丈夫死后逃出婆家,第一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
发展――被婆家抓回买给山里的贺老六做老婆
高潮――夫死子亡,第二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
结局――沦为乞丐,在鲁镇人们时寂然死去。
人物形象
1、小说三次写到,在鲁镇人们时,祥林嫂都在做什么?
第一次“:(彻夜干活 “一人担当” 能干 受称赞)
第二次“:(只能烧火 “不得沾手”)
第三次“:(满怀恐惧,寂然死去)
分析要点:
生活悲惨 命运不公
2、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么变化?
初到鲁镇时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轻,精神还好)
再到鲁镇时的外貌:(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济,)
临死前的外貌变化:(被赶出门,成为乞丐,精神已彻底麻木)
分析要点:
精神打击一次比一次大 每况愈下
3、讨论:
祥林嫂是否有过幸福和满足 ?
祥林嫂是否有过反抗和抗争?
婆家凭什么将她抓回?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柳妈等是帮凶,你怎样看?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4、概括人物形象
祥林嫂:
勤劳、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但咱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摧残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四老爷:
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我 ”:
思想进步、有同情心,但软弱的小知识分子。
小说环境
(一)对祥林嫂的不幸,她周围的人持什么态度?
(二)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明确要点:
封建统治造成国民愚昧和冷漠,这正是祥林嫂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
主题探讨
(一)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二)作者以“》为标题的含义?
第一,在情节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第二,在思想内容上讽刺揭露现实、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课堂小结
作业 布置
试比较祥林嫂和秀禾(电视剧《橘子红了》)的性格和命运。(练笔)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