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用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6篇)

《用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用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6篇)

《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7页及练习七第13、14题。

  设计意图:

  本节的“用数学”是让学生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计算出结果,侧重通过计算得出,而不是去数未知数的数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图文应用题。所以,本节课力图基于传统教学手段,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经历用6、 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情境和时空,着力指导学生运用所获知识,看图解决问题,找出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用加法解决,而求“剩下几个向日葵?”用减法解决,让学生初步知道求整体,用加法计算,求部分,用减法计算。以“一同去郊游”为主线,创造性地拆分情景图,努力做到情景图动态化,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引领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3. 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5. 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关键:

  知道图上“大括号”和“?”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活动式的情景图、小黑板、《一同去郊游》乐曲、录音机、图卡、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

  1、谈话: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季)对了,秋天的天是那么高,那么蓝。学校组织大家到郊外去游玩,你想参加吗?(想)但有个条件,就是必须闯过两个数学大关,你们敢闯关吗?(敢)那就来吧!

  2、闯关。

  第一关:快速抢答。(卡片出示)

  3+4= 1+6= 7-3= 4+2= 1+5=

  7-5= 5+2= 6-2= 6-3= 7-1=

  第二关:方框再现。(小黑板出示)

  3、师:好,大家都闯过了关,我们现在就出发吧!请闭上你的小眼睛,拍起你的小手掌,摇起你的小脑袋,不一会儿,我们就会到达目的地的,走吧!

  4、播放《一同去郊游》的歌曲并出示挂图――美丽的郊外秋天景色。

  5、师:睁开眼睛,多美的乡村风光,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答略)

  6、揭示课题。

  师: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草地上玩儿,不过要请大家用数学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你们能做到吗?(能)(出示课题:用数学)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学习加法图文应用题。

  (1)师:我们先看一下草坪上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草地上有4个小朋友在捕蝴蝶,又来了2个小朋友。)

  (2)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3)引出大括号、问号并解决问题。

  1这个问题在图上怎样直观地表示出来呢?我们的数学家找到了一种简洁明了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想)好,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两个新的数学朋友吧!

  2出示、粘贴大括号:我们的这个新朋友叫大括号,它表示把两部分小朋友合在一起。

  3出示、粘贴“?个”:这是我们认识的第二个新朋友,它表示我们提出来的问题。

  4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先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最后,大家把答案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师巡视)

  5生交流,师板书:4+2=6(个)。

  (二)引导学生学习减法图文应用题。

  (1)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一个问题,而且认识了两个新朋友。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一位叔叔家,他有东西送给大家。快猜猜他会送什么呢?(向日葵)

  (2)师:对了,他要送向日葵。为了保护环境,老师先替你们收下,待回校再分,师边说边从图上摘下3个向日葵。

  (3)师:此时,你们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快说出来大家一起来分享吧!(地里一共有7个向日葵,老师摘下了3个向日葵,还剩下几个向日葵?)

  (4)师:那怎样表示?怎样解决呢?

  (5)小组讨论。

  (6)汇报交流。师适时粘贴图画,并让学生说清楚采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这样解决?

  (7)小结:比较异同。

  提问:这两幅图在表示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都用到了“大括号”和“问号”;不同的地方:第一幅图的“?”表示把两部分小朋友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求一共有几人。第二幅图的“?”表示两部分中的一部分,求还剩几个。)解法又有什么不同呢?(求整体,用加法计算,求部分,用减法计算。)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真棒,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叔叔还有东西送给大家,是什么呢?请看这儿。

  1、师出示、粘贴石榴、大括号和问号图卡,先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师出示、粘贴蝴蝶、大括号和问号图卡,先让学生看图自己解决,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1、师:你们还想到其它地方玩玩,继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吗?(想)那还请小朋友闭上小眼睛,拍起小手掌,摇起小脑袋,一同出发吧!

  2、播放《一同去郊游》伴奏乐,生课间休息,师出示美丽的大池塘图。

  3、让学生打开课本第51页,看图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订正。(选一小题让生说说想法。)

  4、拓展延伸。让学生寻找周围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困难的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暂时找不到身边数学信息的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1、师:通过今天的郊游,你学会了什么?(学生随意说,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师讲述:小朋友真聪明,这次郊游大家发现了许多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并解决了它们。数学知识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我们要善于用好数学知识并用心学好它。现在,我们回家吧!下课。

《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执教的用数学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三册P59的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对“用数学”内容的呈现,注重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是《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要求。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组织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活动。让学生参与收集数学信息       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观察,初步提出问题。还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一.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大象运木头》的童话故事,让学生从画面中收集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汇报解决的方法,学生自由提问。在此环节中,重点强调乘法的含义。让学生在思考中,在师生交流中,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二 .新课

  课件出示动物聚会的图画,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让学生自己收集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解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 .实践练习

  设计了两个情境:1、 小兔子采蘑菇 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自己提问题并独立列式计算。使学生逐渐清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同时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 肯德基的图片 

  学生很喜欢吃肯德基,所以对这个情境比较感兴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提出和解决与自己直接相关的实际问题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 拓展练习

  学生联系身边的事,自己编一道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再次回到完整的用数学形式,真正提高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学生看图时,应注意指导学生看图的方法。教师的语言有时不够简洁,有些地方处理的过于草率等。希望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3

  《用数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 说课稿三亚市崖城镇南山小学  陈芳                                         获市级二等奖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内容及相应的练习。2、教材简析“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在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教学中孕伏,这节课既是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习应用题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重点及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数学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的编排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促使学生“走入情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方法,这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变化,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滋生应用数学的意识。3、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建构形式及学情发展出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⑴知识技能目标: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⑵能力目标:学生在经历学具操作与讨论的过程中,获得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⑶情感目标: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与同伴交流获得成功的喜悦,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⑷教学重、难点依据数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等教学环节都是使学生能正确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所以这是教学的重点。教材创设了“作业评比红花活动”这一情境入手,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而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难点。⑸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我准备了直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及学生游戏用的学具、小红花贴纸等。二、说教法、学法在教材处理上,充分创设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自主探索等方法,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搜集信息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教学效果。同时,利用“发现法”的原理激发学习动机,并培养学生自问自解,合作交流、操作探索等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思路,以及学生的特点及经验,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流程设计意图复 习 铺 垫 师:大家一起来摘苹果,看谁摘得多?课件出示:  

  把你摘到的苹果放进相对应的篮子里通过复习,更好地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创造知识迁移的环境,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谈话引入师:小朋友们,这个学期我们开展了作业评比得、红花的活动,你们一定都得到了许多红花吧!能告诉大家吗?谁得的最多?谁的最少?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话题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为讲授新课做好准备。探   究  新   知  发 现 问 题师:有3个小朋友也得到了很多红花,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课件出示红花榜图,指导学生看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讲给你的同桌听听。小雪多、小磊少小雪有12朵,小磊有8朵,小华有9朵……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促使学生“走入情境”去观察、发现问题。这体现教师尊重学生的经验,以学定教的新理念。    探   索   新    知  提出问题你根据这幅图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汇报、师板书)A、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B、小雪比小磊多几朵?C、小雪比小华多几朵?D、小磊比小雪少几朵?……让学生根据图画提出数学问题,这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展开积极的思维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解决问题以四人为小组,通过摆红花、学具来解决问题,(小组汇报,老师板书)(A)12+8=20(朵)(B)12-8=4(朵)(C)12-9=3(朵)(D)12-8=4(朵)教师强调写上单位名称师: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算吗?为什么“小雪比小磊多几朵”与“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的算式,都是12-8=4(朵)?设置学生操作、讨论、试说,试算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揭示算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认识结构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从中体会与同伴合作获得得成功的愉悦。 拓展问题课件出示:小雪说:“我得的红花比小磊与小华两个人合起来的还要多,你认为也是这样吗?为什么?”①学生小组进行讨论。②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知识的建构原理,设计了有梯度的学习活动,由浅入深,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巩固运用     深化理解1、课件出示第73页“做一做”。     

  师:你们会解答小明提出的问题吗?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集体订正。2选择题(教科书74页第3题)课件出示:    师:你能根据算式选择正确的问题吗?算式:44-40=4(盆)问题:一共有多少盆?月季比菊花少多少盆?菊花比月秀多多少盆?还剩多少盆?3、课件出示:李平家养的家禽 鸭鹅鸡只数302045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教师指导,集体订正。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次一次体验成功,并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滋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激发起来。         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设计这一环节,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想像力。

  全课小结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大家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学生踊跃发言)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倒我们!促使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让学生带着知识去寻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一个探索者的成功乐趣,从而增强学习动力与信心。

  四、说板书的计: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重点,解决知识难点,而且为了使学生便于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协调知识的内化,于是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学设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1、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12+8=20(朵)2、小雪比小磊多几朵?12-8=4(朵)3、小雪比小华多几朵?12-9=3(朵)4、小磊比小雪少几朵?12-8=4(朵)

《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12.1 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教案-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

  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教辅工具:

  教学程序设计: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

  问题

  情景

  1.用电脑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块长方形的薄钢片,在薄钢片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才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

  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2-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问题

  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服务,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本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探

  究

  新

  知

  1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

  (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

  (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2.引例: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

  引导,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得到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称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3.练习: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5x-2)=x(x+1)+4x2;

  (2)7x2+6=2x(3x+1);

《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用数学 (p19:例3)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

  4、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二幅

  教学过程:

  师:春天到了,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郊外进行春游活动,同学们来到郊外,非常开心,吃过饭后,便玩起了游戏。

  一、说一说

  出示主题图:(例3的主题图)

  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1)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2)13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6个同学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

  2、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试一试(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3、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板演,齐练,评讲)

  如:第1小题:8+6   8-6  

  问: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算,说说你的理由?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全班说一说。还有没有与他不一样的算法吗?

  (其它各题与以上相同)

  b:出示“做一做”的主题图

  学生观察:

  问:(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学听。再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2)你能够根据你所看到的说成一个数学小故事吗?试一试(四人小组互说)

  (3)指名说(35人)

  (4)你们有根据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除了刚才的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来并且列出算式吗?讨论一下,互相说一说。

  二、练一练

  1、完成p21:1

  出示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编出一个数学小故事吗?四人小组互说,然后指名说

  (2)你能根据你编的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

  (3)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4)你能说说它们各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吗?

  2、p2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全课总结

  (略)

  四、完成课外作业

《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增强策略意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转化策略对学习的作用,能有意识、有目的、适当地运用转化策略。

  教学重点:

  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增强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观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个图形,你能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吗?你是怎么求的?为什么这样做呢?通过转化,我们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了规则的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如何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出示练习十六第4题,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时说说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提问:在刚才的做题、交流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二、新授,尝试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学生观察。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你会做这道题吗?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答,交流汇报,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能不能转化成更简单的算式?

  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提问:这时该怎么做呢?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和刚才的方法比较,这2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有时候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2.练一练

  三、练习运用转化策略

  1.练习十六第5题 比较几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2.练习十六第6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3.练习十六第7、8、10题

  四、总结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五、指导完成思考题

  弄清27+19的和就是最大长方形的长与宽的长度之和。

  作业布置 练习十六第9、11、12、13题

《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7

  小学数学第一册《练习十九》中,“用数学”解决简单问题,与以往的“用数学”相比,难度有所增加。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需要学生自己收集。而且围绕问题,鼓励学生找出不同的已知条件,从而显示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教科书第109页的第四题上,已知其中一个条件:水里有8人,让学生求“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要解决问题的另一个条件,从而将这道题目完整地表述为:“水里有8人,岸上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从而列出算式:“8+6=14(人)”

  很快,有学生发现了用其他角度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将这道题表述为:“带游泳圈的有12人,不带游泳圈的有2人,一共有多少人?”从而将算式列成:“12+2=14(人)”

  接着,又有孩子说:“参加游泳的男的有8人,女的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列式:8+6=14(人)

  我肯定了孩子们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看到有个孩子还高高地举着手,我请她站起来,她说:“游泳的大人有1人,小孩有13人,一共有多少人?列式:1+13=14(人)”我大声地表扬她,并请她坐下。她却说:“老师,还有啊:戴浴帽的有1人,不戴浴帽的有13人,一共有几人?列式跟刚才是一样的。”

  我会心地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有时,连老师都没有想到的,他们却先想到了。让我们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多给他们一点思考的空间,让我们多给他们一次发言的机会,他们一定会用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呈上令人满意的答卷。

《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P23例4用数学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口算:

  3+7 4+9 5+6 7+8 12+6

  13-7 27-8 36-5 47-2 63-5

  2、计算:

  45+49 56-27

  二、新授

  1、教学例4

  出示挂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请你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指出:对评比牌前面的灌树挡住了,你有办法知道每个班红旗获得情况吗?

  2、小组讨论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看条件

  3、小组汇报

  如:二(2)班16-3=13

  注意:强调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4、问:谁知道二(1)班、二(2)班得几面红旗呢?

  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没办法知道。因为被树挡住了。

  问:那他们可能得几面红旗呢?

  你是在怎么知道的?

  三、练习

  1、P23做一做

  2、练习四第1-4题

  教学反思:

《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上海市小学数学新教材三年级第2单元:“用两位数除”小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自主探索和共同探讨活动,引导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学会分析归纳、有序整理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师:春天到了,勤劳的蚂蚁们在干什么呢?

  7227÷53 900÷45 467÷53 8304÷27 9082÷7

  师:你们能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吗?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判断的?

  2、揭题

  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师: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与整理一下这个单元的内容。(板书:回顾与整理)

  二、知识整理:(通过改错训练引导学生回忆与整理有关知识)

  1、纠错1。

  师:判断对与错。错在哪里?我们用哪些方法可以判断错与对?

  (板贴: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到那一位)(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估计商是几位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2、纠错2。

  师:错在哪里?(板贴:余数要比除数小)(及时调商最关键)

  3、小结:看来小朋友们不仅掌握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而且掌握了检验的方法。理清了思路,我们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解决问题:

  师:从图上获得了什么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

  师:每人选择2条线路,来计算小巧所花的时间

  (抽5人板演)

  师:现在你知道每条线路需要多少时间?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5道题的计算过程。

  1、前2题有什么明显的特征?(0是怎么得来的?)

  2、第3题有什么特征呢?(同头无除商9、8)

  3第4、5题你又是如何试商的?

  师:根据不同的题目选择适合的试商方法,这样计算又对又快?(选择合适的试商方法进行试商,能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四、拓展训练:

  师:通过刚才的问题解决,老师发现小朋友不但会做,而且会说算理。

  那接下来的题目你还能又快又准确的完成吗?

  师:老师发现有几个同学在计算的时候速度特别快,我想采访一下这几位同学。你计算这么快,有什么秘诀吗?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和整理,你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有什么话想对同学和老师说。

  六、独立作业:

  竖式计算并验算

  7416÷56 23434÷78 13066÷32

《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步文字题的结构特点,分析方法,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进一步加强四则运算概念的理解,运算顺序及小括号的应用的训练.

  2.让学生学会读文字题,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地、有顺序地、有层次地进行思维.

  教学重点

  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意,依据题意用混合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出结果.

  (1)8+23(2)45-(3+7) (3)(26-14)6 (4)1893

  2.列出算式并说出各部分名称,并口算出结果.

  350减去240,差是多少?

  270乘以3,积是多少?

  72与28的和是多少?

  75除以15商是多少?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步出示:

  3.导入:刚才复习了一步文字题,熟悉了和、差、积、商的含义及加、减、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知识.(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第一层:讨论探究,初步认识.

  1.学习例3.

  (1)出示例3:350减去8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

  分组讨论:这道题最后求什么?能一步解答吗?

  被减数是谁?减数是谁?题目直接给了吗?

  必须先算什么?

  列出一个式子时,要把谁写在前面,谁写在后面?为什么?

  (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巡视,掌握信息进行指导.)

  讨论后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最后求差是多少?被减数直接给出,减数没有直接给出,要先算出来.列综合算式时被减数350写在前面,减数803写在后面.

  (教师板书350-803= 350-240=110)

  教师指出:象这样由几个式子合并在一起写成一个式子叫综合算式,与分步计算道理一样,但书写过程简单了.

  (2)反馈练习.

  第二层:试做探究,初步掌握.

  教师提问:如果把上题改成:350减去80,再乘以3,积是多少?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试做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巡视中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法:

  小组讨论:以上两种解法哪个对,为什么?

  教师说明:这道题最后求积是多少,就要先确定谁是第一个因数,谁是第二个因数,第一个因数没有直接给出,要用350-80作第一个因数.要先算出减法,求出第一个因数,再乘以3.所以必须加上小括号.如果不加上小括号,即第二种解法,最后求出的是差是多少,不符合题意.

  第三层:分析比较,加深理解.

  请学生看书,对例3和改编的题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例3和改编的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补充概括:相同点:数相同,计算符号相同.

  三、反馈调节,总结归纳.

  1.400减去170与80的和,差是多少?

  2.16与24的和除以8,商是多少?

  师问:第二题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四、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列出综合算式,不计算.

  (1)42乘以5,加上36,积是多少?

  (2)800减去18乘以16的积,差是多少?

  (3)525加上525除以25的商,和是多少?

  (4)57与43的和,乘以87,积是多少?

  (5)930除以48与42的差,商是多少?

  2.先在□里填上数,再列出综合算式.

  3.正确答案.(使用手势表示)

  (1)75加上25乘以3的积,和是多少?

  ①75+253 ②(75+25)3 ③75+(253)

  (2)75加上25的和,再乘以3的,积是多少?

  ①75+253 ②(75+25)3

  (3)400除以25减去21的差,商是多少?

  ①40025-21 ②400(25-21)

  (4)400加上25减去21的差,和是多少?

  ①400+25-21 ②400+(25-21)

  说明:第1题中③中的括号是多余的,按照运算顺序先乘后加,没必要加小括号.

  五、看书质疑,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解答时应注意:从问题入手,弄清最后求什么?哪部分是直接的,哪部分是要先算的,列式时哪部分应写在前面,哪部分应写在后面,注意正确使用小括号,并检验列出的综合算式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正确.

  六、布置作业.

  列出综合算式,并算出结果.

  1.42乘5,再加上36,和是多少?

  2.800减去18乘15的积,差是多少?

  3.625加上625除以25的商,和是多少?

  4.75与25的和乘78,积是多少?

  5.390除以48与35的差,商是多少?

《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要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联系已有的方向经验,应用度量角和画角的.方法,以及比例尺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方向,体会距离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是根据《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里新增加的教学内容,确定位置涉及的知识,技能比较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新的方向知识,学会比较精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难点:学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纸、量角器、直尺、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了一个场景,让学生从中逐步发现问题,与旧知产生冲突,引发学习新知的需求,然后再进一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测量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练习中安排了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字谜

  (出示)燕子空中上下飞――北

  贡献大一点――南

  二、引发需求,探索新知

  1、设置场景

  (视频:09年9月,建国以来最大规模海上搜救演习。)

  在这次搜救演习中,指挥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出示图)这是指挥舰和搜救艇所在位置的平面图,相邻两圈之间的实际距离是1000米。

  2、感悟描述物体位置的基本方法

  一号艇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一号艇在指挥舰的正北方向4000米)

  只说正北方向行吗?为什么?只说4000米呢?

  在一个平面上,说清方向和距离就可以确定位置了。

  (板书:方向位置确定位置)

  二号艇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二号艇在指挥舰的正西方向3000米)

  3、产生学习矛盾

  三号艇在哪里?四号艇在哪里?(在指挥舰的东北方向3000米)

  可是三号艇和四号艇不在一起,问题出在哪里呢?

  方向有什么不同?同桌交流。

  4、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出示图:三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10°,四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30°。)

  如果图中增加这两个度数,你能说出三号艇和四号艇分别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吗?同桌试着说说看。

  引导学生说出:三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10°方向3千米

  四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30°方向3千米

  [板书:偏__°]

  (出示图)如果我将这部分区域平均分一分,每份30°,五号艇在指挥舰的哪里?

  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描述方法:五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60°方向

  五号艇在指挥舰的东偏北30°方向

  你是怎样想的?

  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更加适合人们日常的描述方法呢?

  (视频资料介绍:指南针,习惯上以南、北为基准。)

  五号艇的位置怎样描述?(五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60°方向)

  (出示图)和学生一起说:正北和正东之间的区域都是“北偏东”

  正北和正西之间的区域都是“北偏西”

  正西和正南之间的区域都是“南偏西”

  正南和正东之间的区域都是“南偏东”

  我们再用手势演示一下这四种方向: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

  (出示图)学会了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我们

  再来看看六、七、八号艇分别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同桌先说说。

  你想说几号艇的位置?

  六号艇在指挥舰北偏西60°方向4千米处。

  七号艇在指挥舰南偏西30°方向3千米处。

  八号艇在指挥舰南偏东60°方向2千米处。

  5、尝试通过测量却确定方向和距离

  (出示图)这是九号艇,角度、距离都不知道,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确定距离是要运用比例尺。

  那就请同学们运用你们所说的方法完成作业纸第1题。

  (学生作业)

  (根据板书图提问)距离为什么是6千米?

  你是量的哪个角的度数?量角器怎样摆?上来摆给同学看一下。请你标上角的度数。

  谁能完整地描述九号艇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

  [板书:九号艇在指挥舰(北偏西55°)方向(6)千米处]

  (继续在板书图的右下方画一个点)量这个点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是测量哪个角度,量角器怎么摆?你能上来演示看吗?标上度数。

  6、感受“观测点”对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在这次演习中,任务是为了搜救“明珠号”货轮,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描述处“明珠号”货轮的位置吗?完成练习纸上的第2题。

  (出示两幅图和对应的两句话)

  学生汇报:“明珠号”货轮在指挥舰(南偏东45°)方向(20)千米处

  “明珠号”货轮在灯塔(北偏东40°)方向(15)千米处

  同样是“明珠号”货轮,为什么描述的方向位置不一样?

  观测点不同,“明珠号”货轮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位置也不同。

  (板书:观测点)

  :在一个平面中,确定物体的位置,观测点、方向、距离缺一不可。

  三、在游戏中感受知识体系

  课前,我们做了个猜字谜的游戏,需要的是大家的智慧,现在我们再来做个寻宝藏的游戏,需要的是大家的智慧再加一点运气了。

  (分别出示图①和图②)每个点都有可能藏着宝藏,谁上来找一找,请双击鼠标。

  一下子想找到,光有运气你觉得怎样?要知道什么信息?

  [在图①下面出示:宝藏在北偏东15°方向30米处

  在图②下面出示:宝藏在数对(2,1)处]

  你现在能快速找到宝藏吗?上来试一试。恭喜大家!

  (将图①和图②同时出示)在平面图上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有几种方法?(数对、方向距离)

  那这两种方法有没有相通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都是通过两条线相交的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出示:三维空间图)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去找一找三维空间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四、自我,反馈信息

  获取知识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我们这节课已接近尾声,在这其中,你有哪些收获呢?

《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3,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

  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愉悦的谈话中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习。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只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4页“做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

  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内容:第11页例3、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的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的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知识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一个牌子写着“门票每人48元”,有7名同学进入博物馆参观展览。

  (1)学生根据以上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性地解答。如:7名同学参观展览,门票一共多少元?学生列式:48×7,并说出怎样计算?

  2.改变情景,引出新课。

  改变条件:一共进72人。学生根据新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性地解答并板书:48×72

  (2)小组研究计算方法。

  (3)小组汇报

  (4)教师根据情况,重点指出以下两个方面:

  计算方法与前面的相同,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不同的是48×72需要连续进位,要特别注意。

  (5)练习:683745

  ×34×82×46

  2.学习例4

  出示例题

  (1)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口头列出算式。

  (2)让学生独立试做。

  (3)请一名学生展示计算过程,并说一说算理。

  (4)其他学生补充完整,必要时教师给予指导。

  (5)练习215309

  ×32×25

  二、巩固反馈,深化知识

  1.第11页的做一做。

  2.判断

  (1)57(2)306(3)193(4)403

  ×35×35×36×35

  板书:用两位数乘(连续进位)

  48×72=3456114×59=6726(分)

  48114

  ×72×59

  961026

  336570

  34566726

  答:要用6726分。

《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14

  用数学教学内容:教科书19页例3,20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能正确理解图意,会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能够列式解答,并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内容。基本技能: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几的算法。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根据图意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例3和做一做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案修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利用图片资源,传授新知: 揭示课题师:放学以后,你和小伙伴都喜欢做什么游戏? 师:今天我们就用你们喜欢的游戏进行教学,喜欢吗? 师:板书;用数学师:教师这里有小朋友放学以后参加游戏的活动图,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小朋友在干什么? 师:根据捉迷藏的这个游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在小组内讨论怎样解决问题?怎样列式计算? 师:大家讨论的一样吗?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喜欢做捉迷藏、丢手绢、踢足球、跳绳、跳皮筋…… 生:我们喜欢 生:可以和同位说一说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捉迷藏、丢手绢、踢足球、跳绳、跳皮筋……的游戏 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交流的结果,13个同学玩捉迷藏游戏,这里有6个人,藏起来几人? 生:我们和他提出的问题一样。生:13-6=7(人) 师:老师提个问题可以吗?指着算式,13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7是什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案修改三巩固练习内容:做一做 p20师:能说出你们组解题思路吗?师:评价:你们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了用数学的知识,教师奖给每小组一颗智慧星。 第2、3幅图的丢手绢和球的游戏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师:教师参与小组讨论中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和表现最好的小组,准备交流。反映名小组展示交流的情况。 师:你能说出算式吗? 师:你们还有别的想法吗?   师:你还能看着这三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教师小结:同学们根据题意的理解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用数学的问题.小朋友们真聪明!我奖给每个小组一颗智慧星.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中都有什么?看到图画中的景色你能想到什么? 师:这么美丽的图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可以按自己组的解题思路去说一说。(别的小组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分组在小组内说一说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生:①要有16人来球,现在来了9,还要几个人?②做丢手绢游戏的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参加?生:①16-9=7(人)  ②8+6=14(个)生:我们同意他们的意见,掌声鼓励。 生:1、做丢手绢游戏的有14人,有男生6个人女同学有几个人 2、现在有9个人玩球,又来了7个人,一共有多少个人参加?…… 生:这幅图中有小鸟、小、鱼、树……这幅图画真的很美,我想去这个地方去玩…… 生: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树上有几只小鸟?生:有17只小鸟,树上有9只,飞走了几只?师:你们有问题想要问他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案修改四、独立练习:练习四 五、全课总结: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图中还有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请你按书上提出的问题把算式填在方格里.集体订正。 第一题:根据图意提出问题、列式计算。  第二题:根据图意与要求列式计算。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板书设计:用数学 13-6=7(人) 16-9=7(人) 8+6=14(人) 17-8=9(只) 15-6=9(只)生:有15只小鹿,水里的有6只,跑了几只小鹿。有15只小鹿,跑了9只,还有几只? 生:有13条鱼,游走了7条,还有几条鱼?左边有6条鱼,右边有7条鱼,一共有几条鱼?生:有13条鱼,游走了7条鱼,还有几条鱼?……. 教后记:大部分学生都能提出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有个别学生,把减法应用题,列为加法应用题,应该引起教师重视。

《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联系除法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迎奥运,创设情境,引出平均除的两种类型题,正确分析并解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愿意与人交流,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

  教学重点:

  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了解除法的含义,并能联系除法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我们玩个开火车的游戏。

  1.每组是一列火车,每人是一节车厢,按顺序把数写下来。

  2.投影:订正对错。

  12÷4=3 18÷3=6 怎么算的?

  二、根据图列式。

  (一)根据图的意思,列出乘除法算式。☆☆ ☆☆ ☆☆

  3×2=6 2×3=6 表示:3个2的和

  6÷3=2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6÷2=3 表示:6里有3个2

  师:看来同学们的旧知识掌握的不错,今天就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相信你同样会很棒,进入第二环节,新知识我能行。

  明年在北京将举办奥运会,大家早盼望这一天啦,为迎接奥运会,我们北京市民都行动起来建设新北京,北京是越变越美,咱们学校也买来一些小装饰品打算装扮布置教室,来美化我们学校环境。你们看,学校买来什么了?

  1.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轻声读题。

  3.指名读题。

  4.解体思路是省么?把3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

  5.列式:36÷4=9

  6.谁能在讲一遍。

  7.商9你是怎样计算的?

  8.36、4、9各表示什么?

  (二)快看看,学校还买来什么装扮我们的教室?来装饰教室一定很美。

  投影:气球图

  1.指名读。

  2.把算式写本上。

  3.订正,讲一讲你的理解过程45÷9=5把45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5。

  (三)我们在看一题,可要仔细读,认真想。

  1.指名读。

  2.什么是每班分5个气球?那么45里有( )个5,就能分给( )个班。

  3.谁来讲一讲,谁还能讲?同桌互讲。

  4.列式:45÷5=9(个)

  5.商9你是怎么算的? 5×( )=45,五九四十五。

  6.45、5、9各表示什么

  (四)福娃。

  奥运会吉祥物是什么?学校买来了福娃,让我们把他们送到各班吧。投影:学校买来20个福娃,每班五个,可以发给几个班?

  1.读题。

  2.你是怎么想的?20里面有( )个5,就能发给( )个班。 3.列式:20÷5=4,写本上。

  (五)为了美化环境,学校还准备了花

  1.读题:学校买来18盆花,每班发了3盆,( )?

  2.能提出什么问题。

  3.写本上订正答案。

  (六)区别比较气球题。

  师:他们都属于平均分,是两种不同情况因此都用除法计算。

  总结: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帮老师解决了那么多难题,你们真棒,相信第三环节,你们也会表现出色。第三关,我会做我聪明。

  (七)找朋友合作完成、汇报完成情况。

《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16

  设计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易方程的基础上,复习解方程的过程及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本节课结合复习题,引导学生对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这类题型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巩固,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明确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寻找题中等量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由基本题型拓展开,解决类似的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全面回顾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用方程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关于用方程解决问题,你学习了哪些内容?

  (2)你认为哪些内容比较难,容易出错?

  (3)你还有什么问题?

  3.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4.回顾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步骤。

  (1)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式)

  (2)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①理解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式。

  ②找出题中的未知量,设为x,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

  ⑤写答语。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质疑,引入复习内容,通过学习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和倍”“和差”类型题的解法。

  (1)课件出示相关练习题,组织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过程。

  小明和妈妈一起集邮,妈妈的邮票数是小明的6倍,妈妈比小明多100张邮票,妈妈和小明各有多少张邮票?

  学生独立解答后汇报解题步骤。

  ①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②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妈妈的邮票数-小明的邮票数=100

  小明的邮票数+100=妈妈的邮票数

  妈妈的邮票数-100=小明的邮票数

  ③列式解答。

  解:设小明有x张邮票,则妈妈有6x张邮票。

  6x-x=100

  5x=100

  x=100÷5

  x=20

  6x=20×6=120

  答:小明有20张邮票,妈妈有120张邮票。

  (2)引导学生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有两个未知数时,需要确定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3.复习“相遇问题”中的方程的解题方法。

  课件出示复习题: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已知甲车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时行驶85千米。已知A、B两地相距960千米,求甲、乙两车几时后相遇。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①甲车行驶的路程+乙车行驶的路程=A、B两地的总路程

  ②(甲车和乙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A、B两地的总路程

  ③A、B两地的总路程÷甲、乙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用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