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阿房宫赋教案(通用13篇)

阿房宫赋教案(通用1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阿房宫赋教案(通用13篇)

阿房宫赋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2、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

  3、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

  一、导入

  六百三十年前的元代,济南名士张养浩来到潼关,面对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心中伤感无限,于是一声长叹便化作千古名曲《山坡羊》: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其时,千年古都咸阳早已荆棘遍地,蔓草丛生,已经一千一百年不复见三百里阿房宫了。

  遥想当年,始皇登基,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大业已成,意气风发。据史书上说,秦始皇每吞并一个诸侯国,便令工匠仿照该国的宫室式样,再造于咸阳。将虏获的各国美女、珍宝,纳入其内。昭示自己扫六合,混天下之丰功伟业。据《史记》载,秦代宫殿,关中有三百座,关外有四百多座。如此犹嫌不足。统一中原后第九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和他功过三皇,德配五帝的身份大不相配。于是,他在昔日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都城之间,大兴土木,开始兴建一座规模空前绝后,壮丽无与伦比的不世之宫。此宫还未正式命名,有人称为朝宫。阿房宫仅仅是此宫的前殿。

  这是一座怎样的宫殿啊!《史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汉书》载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换算成现代计量法,阿房宫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我们一个标准的教室大约是56平方米,我们一整个学校才8万平方米,而阿房宫的一个前殿就有我们一个学校那么大,容纳万人绰绰有余。而在西安的阿房宫遗址,地基面积竟达54万平方米,堪称震烁古今的第一大宫!遥想其曾经的雕栏玉砌,朱粱画栋,我们真恨不得掀开历史的重重面纱一睹它的风采,或是坐时光机器去拦下楚霸王那野蛮的一把火,保留下这千千万前人无数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可惜,如今的我们,也只能透过杜牧的一篇辞赋,来寻觅其往昔的绝世风采了。

  朗读

  杜牧,晚唐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见书)他最有名的是他的咏史怀古诗和七言绝句。大家熟悉的有:

  怀古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河湟)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七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华美的词藻。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的美。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二、整体感知

  1、读完文章,我们明显的可以发现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两部分:[幻灯]

  第一部分1-2节 体物,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和宫中荒淫、奢侈的生活。

  第二部分3-4节 写志,交待作这篇赋的本意,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梳理第一小节

  (1) 下面我们先来看体物中的第一小节。这一节介绍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结合课后练习一的1.2.3看看第一小节。

  (2) 请同学回答第一题,哪几句写的是阿房宫的来历?

  [明确][幻灯]六王毕阿房出

  请同学回答第二题,哪几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外在形势?

  [明确][幻灯]覆压三百余里流入宫墙

  请同学回答第三题,阿房宫的本体构筑

  [明确][幻灯]五步一楼而气候不齐

  这样一理,大家很清楚这节可分为几层呀?(三层)

  (3) 第一层

  我们请位同学来翻译第一层

  强调:毕:完了,指被秦国所灭。一:统一,数词动词

  兀: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尽。形动

  我们说第一句四个三字句,短短的12个字写得非常好,对的十分工整,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既写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李白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家想想,要把蜀山上所有的树木通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运到关中,阿房才出,这是多么劳命伤财呀。这12个字实际上已经涵盖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是褒是贬呀?(贬)

  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等我们学完本文,将请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4) 第二层

  阿房出了,那么它的规模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第二层。请同学翻译。

  强调:构:构造,建构。折;转折。走:奔向,趋向。注意走在古时是指跑,如《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本文这里是奔向,趋向。

  这四句交待了阿房宫的地理位置,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接着又由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过度到第三层对阿房宫建筑特点的介绍。

  (5)第三层

  同学翻译

  强调:五步一楼的一:数词,和前面的不一样。

  缦:萦绕。回:曲折,迂回。象我们今天所说的回廊、峰回路转都是此意。

  檐牙高啄;比喻,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

  抱:环绕。

  钩心斗角:古今异同。古:宫室建筑的结构错综精密。今:各用心机,明争暗斗,互相倾轧。

  落:量词,犹座。

  霁:和《滕王阁序》中的云霄雨霁的霁意思相同,本指雨停,引申为风雨停,云雾散,天放晴。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通感修辞。用触觉去状摹听觉,象《荷塘月色》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气候:古今异同。古: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今:天气(雨雪阴晴)

  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写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现象。

  在这一层里,大家看看一共写到了哪些建筑?

  〔明确〕楼,阁,廊,檐,长桥、复道

  (6)从刚才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节从三个方面写了阿房宫的宏伟瑰丽。我们齐声朗读一遍。

  7.梳理第二节

  (1) 第一节说到歌台暖响舞殿冷袖,这些载歌载舞的是谁呀?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小节。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看看这节说了什么。

  〔明确〕这节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上文所说的唱歌跳舞的是妃姘媵嫱,王子皇孙。

  (2) 请同学翻译前两句

  妃姘媵嫱;注音读音。

  王子皇孙:这里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不包括男性

  下:方位名词动词。辇:原义:人拉的车,这里名动,乘车。

  朝歌夜弦:歌、弦:名动。为:成为

  妃姘媵嫱,王子皇孙这些人为什么要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明确〕因为六王毕。这既回应了六王毕,又暗示秦统治者的前途,再次显露了作者的贬义。

  那么这两句写的是什么?(写妃姘媵嫱的由来)

  (3) 下面我们从明星荧荧读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这几句写的什么内容?(宫人的生活情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请同学翻译。

  强调;明星:明亮的星光,而现在专指有名的电影演员,运动员等

  绿云:比喻女子乌黑的头发。腻:脂膏。

  杳:状语,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杳然的意思。之:动词。到去。

  尽、极:互文,极力,尽量。

  缦:同慢,迟缓的引申义。缦立:久立。和前面廊腰缦回的意思不同。

  这里不直接写宫人众多,而是用明星、绿云、渭涨间接写出宫人的众多,手法十分高明。写宫女,是为了写秦始皇的荒淫无道。宫车天天过,尚且还有宫人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在表现宫女命运悲惨的同时,揭示了秦始皇骄奢淫逸的生活。

  (4) 接下来,由写人到了写物,同学翻译。

  这里的收藏、经营、精英指的都是金玉珠宝等物,大家看看经营和我们现在的意思一样吗?

  铛:名作动,把它当作铛。

  这些六国的珍宝,在秦人眼里,却不爱惜,这里由写人的被欺辱写到物的被践踏,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对秦始皇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5) 那么,大家看看这节可以分为几层呀?(三层)

  (6) 读第二小节

  8. 总结一、二节

  在这两小节里,作者以精练、生动的笔墨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用途,虽然没有发议论,却已寓议于叙中,至于作者究竟怎样议论的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一、 教学要点

  讲解第三四节,完成课后练习

  二、 教学内容及其步骤

  1. 昨天我们讲了课文的第一、二节,我们知道这是体物的,今天我们将学习写志的三、四小节,首先请大家读三、四小节。

  2. 昨天给大家留下了一道思考题,为何六王毕,四海能一,请同学回答。〔明确〕第二节中燕赵之收藏倚叠如山这段描写写出的六王的骄奢荒淫,不爱惜自己的人民,我们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到了篇末,更明确的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拘秦。这就是六王毕的原因,而秦能一统四海的原因就不言可知了。如果秦能耐吸取六王的教训,那么就不会迅速族灭,可是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第三小节。

  3. 讲解第三小节

  (1)嗟乎一词经常在文言文中出现,什么意思?(唉)表示感叹,一个嗟乎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2)请同学翻译嗟乎用之如泥沙

  强调:秦:秦朝统治者。爱:喜欢。念:顾念。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省略主语秦,之代搜刮到的东西。

  锱铢;这里用它的引申义,指细微。

  尽锱铢和如泥沙状语后置。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这是什么心思呢?(想要过得好的心理。)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

  〔明确〕斥责秦统治者只图私利而不顾人民,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幻灯〕

  (3)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连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排比句,尽情得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幻灯〕

  同学翻译

  使:致使。南亩:不是指南边的田亩,这是个典故,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因为古时农家田亩多向南面向阳之处,后来文言文就常用南亩代替田亩。

  磷磷,参差:定语后置。

  九土;九洲,泛指全国。

  城郭:城墙。城市。古代的城指内城,郭指外城,两字连用表示城。

  呕哑:象声词。这里形容乐器声嘈杂聒耳。市;闹市,集市。

  秦统一四海,功不可没,然而却不思如何巩固政权,横征暴敛,使得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我们反复强调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4)同学翻译

  强调:独夫。骄固:骄横顽固。归纳固的用法:顽固;稳固(《谏太宗十四疏》固其根本本来,诚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叫:呐喊,引申为起义。举:被动,被攻占。一:数词。

  可怜:这里指可惜。古今异同。今:值得怜悯。

  这里概括写出了秦始皇的无道,导致农民起义,宫殿被毁,进而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可怜焦土中的可怜二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流露出作者无穷的感慨,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土崩瓦解下,迅速灭亡,而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唐朝当时正处在秦的景况之中,杜牧目睹现实,感慨万千,不安和忧愤溢于言表。

  (5)读第三小节

  4、讲解第四小节

  同学翻译。

  强调:族:名作动,灭族。天下:指代天下的人民。

  使:假使。 爱:关爱,爱护。

  这里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叫云,并且向当世统治者发出了警告。最后一句:秦人不暇自哀。后人指的是谁?(唐朝的统治者) 鉴:意动,以之为鉴。

  后一个后人指的又是谁?(唐统治者之后的人)

  这里作者以四个哀警示世人,提醒当权者一定要爱其子民。

  5、学完了整篇课文,我们请位同学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幻灯〕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6、那么再请位同学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1)想象。整篇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

  (2)比喻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都是比喻。

  (3)夸张 一日之内,..而气候不齐使负栋之柱

  (4)排比 第二三节用了大量的排比〔幻灯〕

阿房宫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

  1、了解杜枚赋体散文的比喻、铺排手法借古讽今的风格

  2、理解“华、兀、构、缦、霁、杳、逦迤、锱铢、负、族”等词语

  3、背诵全文,归纳多义词“而、夫”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 题解:赋体特点,作者简介及本文目的

  2、 熟读课文,理解“兀、构、缦、霁、杳、逦迤”等词语

  重点:理解词语 难点:内容理解

  内容及步骤:

  一、 解题:

  1、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铺采 文,体物写志”。内容上,要通过“体物”以“写志”;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由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

  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形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 阿房宫及作者:见课本注释

  从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烧毁后,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牡牧也加入到其中来。

  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二、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1、 正音:

  兀 骊 缦 霁 冥 嫔 媵嫱 荧 椒 剽 逦迤 砾 呕哑 铛 锱铢 椽 槛 妍

  2、 问题:①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②本文各段写了什么内容?

  A、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B、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

  C、用排比名式,尽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及奢靡结果 D、总结历史教训,发出警告

  三、 指导、结合注释理解一二段。补充注释:

  蜀山兀:形容词用如动词,指树木被砍光了。

  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活用作状语,从骊山。

  四海一:数词用如动词,统一。

  盘盘焉:助词,形容词尾,的样子。

  气候不齐:一样。 雷霆乍惊:突然。

  梳晓鬟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

  燕赵之收藏: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珠宝。

  四、 作业 :1、背诵一二段

  2、《基础训练》课内阅读7――12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背诵课文

  2、 纳文言虚词“焉、而、夫”的义项

  3、 了解借古讽今的风格

  重点:理解背诵课文 难点:文言虚词义项总结

  内容及步骤:

  一、 概述上节所讲内容

  二、 检查:1、背诵默写一二段或摘句连接,如:长桥卧波, ? 不知西东。

  ,春光融融; ,风雨凄凄。

  明星荧荧, ,焚椒兰也。

  鼎铛玉石, ,亦不甚甚惜。

  2、解词(加点的)

  四海一 直走咸阳 不霁何虹 盘盘焉廊腰缦回 雷霆乍惊 杳不知其所之也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三、 练习《基础训练》课外阅读:有关秦始皇建阿房宫的理由及过程

  四、 指导阅读背诵三四段

  1、(补充)秦爱纷奢(豪华) 直栏横槛(栏杆)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名词意动,以之为鉴) 可怜(可惜)

  2、学生口译,及时加以纠正

  3、 简析内容:

  第三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显示出作者这篇赋的本意。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进而质问,接着用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作者连续感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国和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的婉称谓,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4、 借古讽今风格

  借评历史来向皇帝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本文希望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因为他们是对皇帝的忠告,所以说得很婉转。

  五、 熟读成诵,做课后练习二、三、四题

  六、 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课文 2、《基础训练》1――6

  [1]

阿房宫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封建统治者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识记和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纷奢、负、庾、举、族、念、哀”等文言词语,了解文中词语用的现象和文言句式。

  4、背诵课文,归纳“焉、而、失”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德育目标

  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加深理解文句疑难,不断培养语感)

  2、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结合。(学生自查工具书,参考注释,翻译课文;教师就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如字、词、句的解释;作者借古讽今,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为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2、赋体概说

  赋:在古典文学中,与诗、词、歌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渊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意,讽喻政宁。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媸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3、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4、阿房宫介绍

  阿房宫是秦始皇称帝时修建的皇宫。位于今西安市西郊赵家堡和大古村之间,据说里面能容纳上万人,还能竖立五丈高的大旗杆。想象昔日之规模,实在使人惊叹不已!阿房宫的修建一方面是要显示皇帝的威严,另一方面为了容纳更多的人进行朝拜。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大业中,每征服一国,便在京城咸阳北坂仿照其国宫殿重新建造,称为“六国宫殿”。秦始皇一次就把各地的12万领主和富商大贾迁徙咸阳,昔日咸阳宫殿林立,人口急增。但是咸阳南临渭水,北靠高原,无发展前途,于是秦始皇便向渭河以南的广阔平原拓展。公元前212年,他征发70万刑徒,在西周沣镐附近兴建阿房宫前殿,谁知,前殿尚未竣工,秦始皇便死去。他死后,秦二世继续营建。相传,阿房宫大小殿宇共700余所,一天之中各殿气候不尽相同。秦始皇生前,把从六国掠夺来的珠宝、美女深藏宫内。他巡回各宫室一天住一处,死时,还未把宫室住遍。秦朝末来,项羽火烧阿房宫,据传大火三个月不熄,加以两千年来的风雨洗礼,今天的阿房宫仅保存一处建筑夯土遗址,东西长2500米,南北长1000米,高20米,占地26万平方米,当地人称“始皇台”。

  三、疏通,熟读课文:

  四、通读全篇,理清结构层次: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第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模。

  第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第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写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奢靡。

  第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第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兜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第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生,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第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秦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第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始皇霸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始皇覆辙。

  第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第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五、研讨:

  1、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分析: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匹,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罩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2、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过秦论》在写法上的异同

  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像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过秦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解答: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相似的地方有:都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秦朝灭亡是毁于自身,都说明了秦朝灭亡的迅速,都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政”。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所不同。《过秦论》从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则从“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过秦论》以秦朝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房宫赋》则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过秦论》作为一篇政论,重在正面说理;《阿房宫赋》作为一篇文赋,重在讽喻现实。

阿房宫赋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了解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赋”的语言特点

  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2、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3、积累文言知识。

  (二)教学难点

  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三、教学方法

  赏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1、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背景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3、赋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爪尖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三)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4、诵读指导

  明确:要求反复研读三遍。

  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读完后,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5、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①重点词语。

  明确:“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来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

  “回”,注释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回转、返回”(“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要仔细分辨。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词。

  “妃嫔媵嫱”――“嫔”(pí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

  “辇来于秦”――“辇(niǎ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里用作动词。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

  按“尽”,《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掌握的实词,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要仔细分辨。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杜牧的华美的语言,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文章才有望增华。

阿房宫赋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阿房宫赋的雄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体会阿房宫赋的雄伟。

  【难点】

  文言文修辞手法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与合作法、情境设置法。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又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运用谈话法,自然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默读全文。

  2.学生互相交流难点字词。安排同桌互查互助。

  (三)品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定学生朗读第一段。

  2.难点解释

  明确:“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萦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按“回”,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回转”(“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

  3.从第一段中体会到阿房宫的规模如何?

  明确: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第五句: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

  4.学习第二自然段,学生集体齐读第二段。

  5.难点解释

  明确:“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

  6.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几层?

  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

  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四)总结文章前两段写作特点,体会语言

  大胆运用想象、比喻、夸张等手法。

  例如:第一段中对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描绘得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运用想象将神奇瑰丽之景展现出来。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五)作业设计

  1.从文言知识和品味语言两个方面预习3、4自然段。

  2.背诵1、2自然段。

阿房宫赋教案 篇6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难点、重点解析

  1、赋的特点以及本文的艺术特点。

  2、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指名学生根据注释①解题;学生解题后,教师补充。

  1、关于“赋”的文体

  “赋”: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从形式上看,它注重铺叙,语言华美,文笔绚丽,讲究韵律和句式,善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内容上看,赋要通过“体物”达到“写志”的目的,结尾的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

  2、关于杜牧

  杜牧(803―852),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砭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3、杜牧及《阿房宫赋》的写作缘由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军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而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本文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借古讽今,时23岁。

  4、关于阿房宫

  阿房宫是秦始皇所建的宫苑,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的阿房村。“阿房宫”的“阿房”旧读“婀旁”(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造亡,始皇广其宫”。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于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动工再次修建阿房宫。《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公元前209年二世胡亥嗣位,骊山陵复土完毕,集中劳动继续修建,项羽入关以后,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

  二、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齐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1、2两段。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生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

  “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萦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按“回”,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回转”(“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

  2、解释疑难语句: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两句的“歌台”、“舞殿”和“暖”、“冷”,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后一句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见《辞海》)。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镣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四、学生读课文1、2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对照注释,学习其余节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朗读课文。

  2、翻译1、2段中句子。

  二、研读课文3、4两段。(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串通课文。)

  “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

  “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架梁之椽(chuá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人,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唐代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三、综合分析全文。

  1、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2、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楼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3、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

阿房宫赋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 感受课文丰富瑰丽的想象,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

  2、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3、 掌握“一”、“爱”、“取”、“族”、“焉”、“而”、“夫”等词的意思。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又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

  2.简介“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3. 介绍写作背景和目的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

  《红楼梦》里有一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学过了吧?里面有一张“护官符”它的内容是: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里就提到了“阿房宫”。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就死了,接下来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没完工就在公元前206年被项羽一把火烧毁了。从此,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作者杜牧生活的唐代,此时危机重重。于是,杜牧写了这篇赋。表面上,揭露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实际上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当权者要以古为鉴。

  三、听录音,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录音,在听的同时请大家把一些不认识的字注注音。强调以下字音

  突 兀(wù ) 水涡(wō) 不霁(jì)何虹 妃嫔媵(yìng)嫱

  矗(chù)立 辇(niǎn)车 雷霆乍(zhà)惊 鼎铛(chēng)玉石

  逦迤(yǐlǐ) 锱铢(zī) 架梁之椽(chuán) 直栏横槛(jiàn)

  参差(cēncī) 仓庾(yǔ) 金块珠砾(lì) 盘盘(qūn)

  四、整体感知

  读完文章,文章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

  第一节:从阿房宫的建筑规模、楼阁廊檐、桥梁复道等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壮丽;

  第二节:写秦宫廷生活的奢靡;

  第三节:写秦皇穷奢极侈、不体恤民力终于导致覆亡;

  第四节:指出秦亡深刻的历史教训,警示后人。

  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 1-2节体物,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和宫中荒淫、奢侈的生活。

  第二层 3-4节写志,交待作这篇赋的本意,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第二课时

  一、讲解第一小节

  1、 下面我们先来看“体物”中的第一小节。这一节介绍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尝试翻译。

  重点字词强调:

  毕:结束,指被秦国所灭。一:统一,数词→动词,后文“五步一楼”的“一”是数词。

  兀: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尽。形→动。

  构:构造,建构。

  折;转折。

  走:奔向,趋向。注意“走”在古时是指跑,如《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本文这里是奔向,趋向。

  缦:萦绕。回:曲折,迂回。象我们今天所说的回廊、峰回路转都是此意。

  檐牙高啄;比喻,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

  抱:环绕。

  钩心斗角:古今异同。古:宫室建筑的结构错综精密。今:各用心机,明争暗斗,互相倾轧。

  落:量词,犹“座”。

  霁:本指雨停,引申为风雨停,云雾散,天放晴。

  气候:古今异同。古: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今:天气(雨雪阴晴)。

  2、重点句子翻译: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思考: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二、讲解第二节

  1、重点字词强调:

  王子皇孙:这里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不包括男性

  下:方位名词→动词。

  辇:原义:人拉的车,这里名→动,乘车。

  朝歌夜弦:歌、弦:名→动。

  为:成为

  明星:明亮的星光,而现在专指有名的电影演员,运动员等

  绿云:比喻女子乌黑的头发。

  杳:状语,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杳然的意思。

  之:动词。到……去。

  尽、极:互文,极力,尽量。

  缦:同“慢”,迟缓的引申义。缦立:久立。和前面“廊腰缦回”的意思不同。

  2、重点句子翻译: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3、思考: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明确:“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4、小结:以上为文章的第一部分,铺叙渲染了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及宫女之众。

  第三课时

  一、 讲解第三段

  重点字词强调:

  铛:名作动,把它当作铛。

  爱:喜欢。念:顾念。

  锱铢;这里用它的引申义,指细微。“尽锱铢”和“如泥沙”状语后置。

  使:致使。

  南亩:不是指南边的田亩,这是个典故,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因为古时农家田亩多向南面向阳之处,后来文言文就常用“南亩”代替田亩。

  九土;九洲,泛指全国。

  城郭:城墙。城市。古代的城指内城,郭指外城,两字连用表示城。

  骄固:骄横顽固。归纳固的用法:顽固;稳固(《谏太宗十四疏》“固其根本”);本来,诚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叫:呐喊,引申为起义。

  举:被动,被攻占。

  可怜:这里指可惜。古今异同。今:值得怜悯。

  2、重点句子翻译: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思考:“可怜焦土”中的.“可怜”二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流露出作者无穷的感慨,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土崩瓦解下,迅速灭亡,而“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唐朝当时正处在秦的景况之中,杜牧目睹现实,感慨万千,不安和忧愤溢于言表。

  4、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讲解第四小节

  1、重点字词强调:

  族:名作动,灭族。

  天下:指代天下的人民。

  使:假使。

  爱:关爱,爱护。

  2、思考:“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3、提问: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4、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明确: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6、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

  (1)想象。整篇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

  (2)比喻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都是比喻。

  (3)夸张 “一日之内,…..而气候不齐”“使负栋之柱……”

  (4)排比 第二三节用了大量的排比。

阿房宫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诵读法研习文本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内容:

  1.读准文章字音

  2.读注释,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3.熟读教材,依据课下注释,梳通文意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2.历史背景可参见自读提示。《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3:解题(教材补充注释10内容):

  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

  这个历史教训,就是杜牧在赋中所表现的讽喻意义。“赋”的内容见《赤壁赋》相关知识“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chi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铺采文”是赋的形貌,“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体物是摹写事物,汉大赋更多摹山范水,叙写宫苑游猎之作,大量罗列各种珍禽奇兽花木鱼等。“写志”在文章结尾尽讽谏之意。

  二:检查预习:

  兀骊山缦媵嫱铛庾

  阿房霁逦迤锱铢横槛

  三:诵读提示:读出首句的气势语音力图雄厚,建筑奇丽要读的飞扬。宫女着扮喜失望悲。排比有气势,议论要读的有力

  四:“体物”部分

  1:包括1、2两段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板书雄伟壮观的阿房宫学生再读或再背课文

  2:具体研习第二段

  (1)一名学生朗读

  (2)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揭示抢掠行径。

  板书:美人之多珍宝之富

  (3)学生齐读

  五:作业:

  1:整理重点实虚词

  2:背诵1、2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研习体物部分(2)语段精读

  一:检查上节内容

  二:分析三四段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三:研习第三段(1)学生齐读(2)分组讨论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从珠宝陈设写,揭示抢掠行径。

  二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三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四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板书:由描写转入议论:对比事理秦王骄奢宫化焦土

  四:研习第四段

  (1)教师范背

  (2)提问:“呜呼”一词开头的作用表现何感情?其后四句说出何道理。明确:领起全段表现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采。后四句阐述兴亡自取的道理。

  (3)“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明确:申述论据,指爱民与长治息息相关

  (4)“秦人不暇自哀四句中“后人”何意?明确:124指秦以后的人,包唐统治者3指唐以后的人。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5)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一句话概括。明确:都是不爱其民。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板书:总结教训警告当世戒奢爱民

  (6)齐读三四节

  五:“体物”“写志”的关系

  事物的描写总是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结尾部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成功地运用了铺陈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从全文看,虽以铺陈描写为客笔,抒情议论为主旨,但在前两段描写时,却用尽工笔,以华美的文辞,丰富的比喻,极度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的规模之大,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丰,靡费之巨,从而有力地突出了秦始皇的.罪行。在铺陈描写的基础上,后两段抒情议论,揭示全文主题,显示作者的见解和写作意图,见出褒贬之情,讽喻之意,前两段为后两段张本,后两段是前两段的深化、升华、归宿。铺叙描写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使得文章有景有事有情有理,具有强大的艺术力量。(各取所需)

  六:总结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文辞华美,想象丰富,气势宏伟,既有激情,又蕴深意,令人感动,发人深思,堪称“文人之赋

  七:【语言揣摩】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评析:起势雄健,涵盖全文。乍看似乎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并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起笔极言秦兴之骤,实为下文议秦亡之速埋下伏笔。“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答。“六王”之“毕”,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统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这两句一抑一场;而扬秦又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后二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六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兀”“出”两字,力重千钧,而从“兀”到“出”的过程,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阿房宫的宏大,秦始皇的骄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见。更深一层来想,“六王”既以“不爱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将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之上,那么,从“六王”的已“毕”,不是很可以预见秦的将“毕”吗?以四个三字句发端,一句一意,层层逼进;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如骏马下坡,俊快无比。

  运用: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四川山疏导树木砍光了,阿房宫建成了。

  2.“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评析:本句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两句,“秦”、“人”并提,说明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用“嗟乎”表感叹开头,继以“奈何”诘问相承接,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

  运用:唉,一个人的心思,也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呀。秦始皇喜爱豪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呀,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滴都不放过,用起它来却像用泥沙一样呢

  八: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过秦论》和《六国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阿房宫赋教案 篇9

  一、导入

  当我们站在秦长城雄伟浑厚的背脊上,当我们置身于始皇陵地下军团的威严肃杀中,我们的内心定然会升腾起始皇帝夷平六国、一统天下的伟大形象,也自然会生出秦王朝与宏伟阿房宫“旦夕间”便轰然坍塌的悲叹。

  二、合作交流

  课前将学生分成六组,分别归纳文中重点字音、一字多义、虚词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课上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上台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指正并补充,明确关键字词。

  三、讨论探究

  为什么强大的秦王朝和气度恢宏的阿房宫会如此摧枯拉朽般被毁灭呢?请从课文第" 段中找一个四字短语来回答,全文的描写也是紧扣这四字展开的。

  明确:秦爱纷奢。

  有学生可能会找“ 日益骄固”,这四字也是秦亡原因,但不是本文描写议论的重点。请学生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这句话,并以这句话作为解读整篇文章的切入口。

  一探:“秦爱纷奢”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

  请学生自由阅读1-3 段,并概括1-3 段(“嗟乎”前)的描写对象及特点。

  明确:宫殿宏、美女多、珍宝富。

  二探:“秦爱纷奢”,作者是通过何种手段来突出“宏”“多”“富”的?(讨论)

  教师视交流情况灵活点拨学生需注意的几个方面,但不告知结论。

  1,数量词:第1 段中的三百、二、五……一、十……一、几千万、一……一;第2 段中的三十六年;第3 段中的几世几年。

  2,形式特点是多用排比铺陈,多用比喻、夸张来突出宫殿的宏、美女的多、珍宝的富。明确这是赋

  的特点。例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将喻体置放在前,先写出令人惊奇的鲜明画面,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从而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

  3,内容上对同一对象多角度反复铺陈描写。写建筑,先展示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的特色。

  三探:“秦爱纷奢”达到何种程度?请找出文中的原句来回答。(讨论)

  明确:“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请学生齐读这一部分。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摆出秦统治者的罪证,绘出秦统治者“劳民伤财”的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画,揭露了秦统治者不爱惜百姓,为满足个人奢欲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四探:“秦爱纷奢”导致了什么后果?(找原句)为什么不浓墨重彩写这一后果?(讨论)

  明确:“ 使天下之人..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叫”“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出秦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可怜焦土” 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

  五探:描写突出“秦爱纷奢”是本文的写作目的吗?(讨论)

  阅读第4 段。提醒注意:四个“后人”的含义,为什么要用四个“哀”?怎样才能不哀?

  明确:第三个“后人”与其余三个不同,是指更后来的人。铺陈宫室宏、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借古讽今,用以警诫“ 后人” 才是全文主旨。四个“哀” 道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历史教训也许并不难总结,但人们往往停留在“哀”上,而不是“鉴”上。作者警示当今统治者要真正吸取历史教训,不要成为后人哀怜的对象。

  四、拓展提高

  比较杜牧的诗《泊秦淮》与《阿房宫赋》,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相同点:目的上,都是借古讽今。一借始皇帝讽唐统治者,一借南朝陈后主讽唐统治者。行文节奏上,都是先扬后抑。情感上,都表现了杜牧作为较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

  不同点:体裁上,一为赋,一为诗。表现手法上,一重排比铺陈,一重动词锤炼。讽刺对象上,一明写秦统治者,一暗写南朝统治阶层的达官贵人。

阿房宫赋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阿房宫赋》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3、德育目标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作者 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2、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点: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 过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基本上能够阅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在本文的教学上,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讲解一些文中重要知 识点,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让学生感知文章的语言美,了解赋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

  1、研读法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 学生准备:预习学案;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2、 老师准备:课前预习学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七、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1、提示文中重要词语,请学生到黑板上注音。

  词语: 骊山 缦回 初霁 媵 嫱 剽掠 鼎铛 俪迤 锱铢 栏槛

  lì màn qūn jì yìngqiàng piāo chēng lǐyǐ zīzhū jiàn

  2、请三位学生分别朗读全文。

  3、作者及背景:

  杜牧(803~852),字牧之,后人称之为 “杜樊川”.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大,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 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 。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已是晚唐,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喜欢游猎,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写这篇文章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来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 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能够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清代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它辉煌壮丽,它可堪称是 “东方凡尔赛宫”,可惜的是它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摧毁了,如果要我们描绘出昔日圆明园的胜景来,恐怕是难上加难了。然而,在阿房宫被焚千年之后才出生的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却通过神奇的想象,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昔日阿房宫宏伟的气势,精巧的楼阁宫殿……描绘的生动传神,让人读来历历在目。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是什么样子。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文言知识点。解释句中知识点,并翻译。

  A 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朝”“夜”,名词作状语)

  4、蜂房水涡 ( “蜂房”, “水涡”, 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5、辇来于秦 (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B古今异义词:

阿房宫赋教案 篇11

  【走进作者】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 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背景感知】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在消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 阿房宫地砖“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调修建阿房宫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谈到:“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从中我们大略可以了解到《阿房宫赋》的写作缘起。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他在23岁时,有感于唐敬宗大肆兴建宫殿,广罗女色,作《阿房宫赋》。文章借秦始皇和秦二世“大起宫室,广声色”以至于国祚不延的历史事件,借古讽今,以秦警唐;又由此及彼,由事入理,指出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亡族灭,从而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如果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的结局。可见,这是一篇极为成功的带有赋的特性和鲜明的政治指向的讽谏之作。

  【识记积累】

  1. 字词注音: 阿房(ē páng)宫赋

  màn yìng chēng lǐyǐ piāo

  缦立 妃嫔媵嫱 鼎铛玉石 弃之逦迤 剽掠

  chuán yán qūnqūn niǎn jiàn zīzhū

  架梁之椽 檐牙高啄 焉 辇 直栏横槛 锱铢

  2.词语解释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

  各抱地势 抱:适合,随着。

  盘盘焉 焉:……的样子。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量词,座,所。

  复道行空 行空:横跨半空。

  不知西东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歌台暖响 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而气候不齐 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

  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为秦宫人 为:成为。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

  雷霆乍惊 乍:突然。

  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动词,往,到。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

  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为:做。

  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

  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叹。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3. 文学常识: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课文初探】

  1.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阿房宫的.来历。

  (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

  (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

  2.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夯实双基】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B.(qūn)焉 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

  C.阿(ē)房宫 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 妃嫔媵嫱(yìngqiáng) 逦迤(lǐyǐ)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一 B.爱

  六王毕,四海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 D.族

  奈何取之尽锱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焉 B.而

  盘盘焉,焉 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B.夫 D.于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加粗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疑难探究】

  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2.文章的第3、4能否对调?为什么?

  3、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文段精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阿房宫赋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词语用法与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由回忆《过秦论》的内容开始,引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三.背景介绍与解题: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爪尖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四、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霁何虹(雨过天晴)      B  尽态极妍(美丽)

  C  鼎铛玉食(铁锅)              D  直栏横槛(栏杆)

  E 辇来于秦(坐车)               F  朝歌夜弦(早上)

  五、断句:

  1、骊山北构而西折

  2、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3、杳不知其所之也

  4、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5、多于庾之粟粒

  6、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六、讲解第一段。

  (一)补充解释

  1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  骊山北构而西折    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

  3  各抱地势    抱:适合,随着。

  4  盘盘焉    焉:……的样子。

  5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量词,座,所。

  6  复道行空    行空:横跨半空。

  7  不知西东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8  歌台暖响    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9  而气候不齐    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

  (二)分析内容。

  1  前四个3字句:写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2  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3  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4  第五句: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

  5  第六句: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

  (三)板书总结:

  七、作业 :课后自译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段:检查翻译、背诵及活用词掌握理解情况。

  二、分析第二段。

  (一)补充解释:

  1  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2  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3  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4  为秦宫人   为:成为。

  5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

  6  雷霆乍惊    乍:突然。

  7  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动词,往,到。

  8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9  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10  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二)分析内容:

  1  第一句:照应“六王毕,四海一”。

  2  第三句:写宫人梳妆打扮,着力表现其明艳动人。

  3  第四五句:写宫人的凄惨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4  第六七句: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被践踏。

  5  小结: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三)板书内容要点:

  三、分析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2  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

  3  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4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5  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6  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7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二)分析课文:

  1  前四句:对比人心事理,质问秦统治者的贪婪与残暴。

  2  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  第六七句:写“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4  小结:由描写转入本段的议论抒情,逐渐显示文章旨意。

  (三)板书要点:

  四、分析第四段。

  (一)补充注释:

  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2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

  3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为:做。

  4  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

  5  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叹。

  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分析内容:

  1  第二句: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2  第四句: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

  3  第五句: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意味深长。

  4  小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三)  板书要点:

  五、总结全文

  1  揭示主题:不爱人民的统治者必将导致灭亡。

  2  写作特色:

  (1  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  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3  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六、作业 :课后练习。

  [1]

阿房宫赋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文体介绍: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其体始于战国时赵国人荀卿的《赋篇》,至汉代形成固定的、独立的文体。汉赋多鸿篇巨制,多四言句式,杂以散句。汉末出现了抒情小赋,但很快被六朝的“骈赋”所代替,骈赋往往用四字对或六字对。至唐宋时又发展为“律赋”,在篇幅、格律、对仗上要求更高。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中间是赋的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

  在形式上,赋字数不限,但以四、六言为主。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西汉时文人将屈原、宋玉等所运用的、作为长江流域文化代表之一的《离骚》式诗体加以改造,向散文方向发展而形成的。“丽词雅义,符采相胜”(《文心雕龙•诠赋》),洋洋洒洒,极尽铺陈之能享。赋在其后不同时代的发展中,从古赋到徘赋到律赋到文赋,形式上不管怎么变革,却始终沿着散文化的轨道行进,并没有回到诗的故乡。说“赋者古诗之流”,只有在说明赋还保留着某些骚体诗的外部形式特点时才算是正确的,若是用以说明赋是诗的一个支派,那就是大谬特谬了。诗,总是喜欢借助跨度极大的跳跃,行踪飘忽飞腾,在广阔的立体空间里上天入地,展开想象和联想,时刻为感情寻找着形象。赋,则不然,它与一般的散文并无二致,都是在一个平面上慢走快奔,在展开其叙述、描写、议论时,逻辑严密,顺序衔接,脉络连贯,十分注重文章的说服力量。而说服力量的达到,往往具体表现为对文章气势的追求。“以赋视诗,较若纷至沓来,气猛气恶”。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揭示出赋和诗在对气势要求上的这种不同点,可谓一矢中的。

  ――竹亦青《〈阿房宫赋〉的生命力》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毕:完了、结束   

  北构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

  不霁何虹  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一  “一”数→动  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北”、“西”  名→状  向北、向西 “骊山”  名→状  从骊山

  未云何龙     “云”  名→动  出现云彩     “龙”  名→动  出现龙

  未霁何虹      “虹”名→动  出现虹

  歌台暖响    “响”动→名  歌声

  5.段意理解。

  本断可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  “兀”  “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    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 “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预习下几段。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二段

  1.学生读。

  2.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

  (1)补充注释。

  a.绿云扰扰:“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互文”修辞格:本应合在一块儿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2)重点掌握的词。

  a.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深远;“之”,动词,去。

  b.尽态极妍    “妍”,美丽。

  c.缦立    “缦”通“曼”,久。

  d.“逦迤”   连绵词,接连不断的样子。

  (3)特殊用法。

  a.辇采于秦    “辇”,名→状,乘辇。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名,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的金玉珍宝。

  c.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名→状   “铛”“石”“块”“砾”,名→动

  (4)段意理解。

  a.过渡:在第―段中,作者从背景、外貌、内景等方面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丽堂皇。在本段中,由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宫藏的描绘。

  b.写宫人:“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分别从宫人的来源、宫人的生活、宫人的命运几方面进行描写。明星、绿云、渭流、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妃嫔彩娥,济济各殿,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而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望幸”与“不得见”,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

  c.写宫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

  二、研读第三段

  学生读、背第三段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明确重点。

  (1)补充注释

  a.纷奢:繁华奢侈    b.直栏横槛    槛:栏杆

  (2)重点实词

  a.函谷举   举:被攻取

  b.可怜焦土  可怜:可惜

  2.段意理解

  这一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

  (1)第一层:“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2)第二层:“使负栋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怵目惊心的图画。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积深,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3)第三层:这部分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  “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三、研读第四段

  1.学生齐读。

  2.理解内容。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企冀唐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

  3.学生反复读、背第3、4两段。

  第三课时

  讨论与分析:

  1、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5;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4、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5、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6、文章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又如第2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比喻。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议论奠定基础。作者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

  7、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分析: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8、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以上问题视情况而定,时间多则多讨论几个问题。 )

  译文:

  六国覆灭,天下统一,蜀郡的山林伐光了,于是造起了阿房宫。(它)占地三百余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渭水、樊川)两条河流,滔滔地流入宫墙。五步一座高楼,+步一座亭阁;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盘扭回旋的,屈曲勾折的,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龙一般,可是,)没有云彩,怎(会有)蚊龙(腾空)?复道横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虹霓(凌空)?(楼阁)高低错落,令人迷蒙,不辨南北西东。台上歌声温润,洋溢着春天般的欢乐;殿中舞袖飘拂,充满着风雨交加般的凄冷。(歌舞纷繁不断,欢乐悲戚丛生)一天之内,同一座宫殿之中,(让人感到)寒暖不均,气候不同。

  六国的妃嫔宫女,诸侯们的公主、孙女,辞别了(自己国家的)搂阁宫殿,被辇车送到西秦。(她们)日夜弹唱,成了秦皇的后宫之人。(光如)明星闪亮,原来是(宫人们)打开了梳妆镜;(色似)乌云纷扰,原来是(宫人们)一早梳理发鬓;渭水涨起了一层油腻,原来是(宫人们)泼掉的漂满粉脂的洗脸水;烟雾弥漫,原来是(宫人们)点燃椒兰香料在香鼎。疾雷忽然震响,原来是(皇上的)宫车驰过;辗辗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声,不知它驶向什么地方。(宫人们)任何一处肌肤,任何一种姿态,都极尽娇艳美丽,(她们)久久地伫立等待,盼望着(皇上)幸临,得到(皇上)的宠爱;(可是,)有的宫人三十六年从未见到过(皇上)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再占有,统统运进了阿房宫中,于是,把宝鼎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视同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随地丢弃,秦人看着这些宝物并不怎么爱惜。

  唉!一个人的心思,也是千万人的心思(人同此心)呀!奏统治者嗜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像泥沙一样随便呢?(甚至)让支承屋梁的柱子,比农田里的农夫还多;让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布机上的织女还多;让(建筑物上)颗颗突出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让参差不齐的瓦缝,比全身丝绸衣服的纱线还多;直的横的栏杆,比全国城郭的围墙还多;嘈杂的笛声琴声,比闹市里的人声还多。(终于)致使天下人心里憋满了愤怒,却不敢说话。暴君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顽固。(待到)戍边的士兵们一声呐喊,函谷关的天险就被攻破,(入关的)楚人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唉!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消灭秦宗族的是秦统治者本身,也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诸侯各自爱护自己的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抵抗强秦;如果秦(在统一全国后)同样能爱护六国的百姓,那么就可以从二世、三世以至传到万世一直作君王,谁还能灭掉(它)呢?奏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鉴,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五题和课练相关练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阿房宫赋教案(通用1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