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读懂《雨巷》(精选14篇)

读懂《雨巷》(精选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读懂《雨巷》(精选14篇)

读懂《雨巷》 篇1

  相同的诗情  不同的心灵

  ――

  广东省实验中学    杨姗

  教学目标 :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语

  我们刚刚学过古典诗歌单元,今天我们进入现代诗歌的学习。中国是诗的国度,由古至今中国诗人对诗的热爱都是一样的,但由于对诗歌的理解不一样,不同的心灵写出了不同的诗歌。今天我们尝试着用我们的真心去理解一位诗人的诗情。

  我们读过徐志摩的《在别康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我们也感受过何其芳的《欢乐》“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在这样一个诗情勃发的年华,我们去读诗,去想象,去理解,去感受。我们就怀着这样一种对诗歌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好奇,走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二、教学步骤 

  (一)读诗・想象・理解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 《浣溪沙》

  姑娘                          雨巷

  学生的想象     象征意义         象与情合    情由境生

  上完这节课后,各种各样的感受盈满于胸:对诗歌的热爱、与学生分享诗情的期待、对讲解清晰一首现代诗歌焦虑、初次尝试的紧张、身边热情同事提醒的茅塞顿开、课堂上学生精彩回答的感动、少年锋利语言的赞赏……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文学的学习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与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越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

读懂《雨巷》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一、知人论世。二,体会诗人的情感。三、抓住意象

  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 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幻灯)

  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第二年,1936年,与小他12岁的穆丽娟结婚,这场婚姻仅维持四年。1940年俩人离婚。两年后,戴又与小他21岁的杨静结婚。生了两个女儿,到1948年又以离婚结束。建国后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负责法文翻译,但此时他哮喘病非常严重。1950年二月去世。)

  被誉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代表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后,诗歌依然名重诗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做能代表他的人,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雨巷》。

  三、赏析全诗

  (一)听朗诵,正字正音(幻灯)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怅(chóu chàng)

  (二)学生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谈谈自己的初读体验。整体感受诗歌。

  师引导: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你认为它美吗,美在何处?

  (意象美、意境美、音节美,至少要说出音节美:押韵、复沓、重叠)

  (目的,引导学生自读习惯,自己理解诗歌。)

  (三)再读本诗(找学生读)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你能否展开想象勾勒一幅“雨巷”中的图景?

  2、 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幻灯)

  明确:丁香、雨巷、油纸伞、篱墙,

  3、首先看题目,这首诗最明显的意象就是“雨巷”: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两边是静默的人家,偶尔有人匆匆走过,意境充满了朦胧美。可以“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希望渺茫,徘徊不前.

  我们再看油纸伞,有一种古典,神秘,怀旧的感觉。还有颓圮的篱墙,更有一种破败,凄凉。这两个意象和雨巷一起构成一个凄清,破败,空寂的意境,是这个故事发生和主人公出现的一个大的背景。

  4、诗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丁香姑娘”,(幻灯)

  5、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什么不是国色天香的牡丹? 不是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 不是一支春带雨梨花?而非要是丁香呢?

  丁香花,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如李商隐的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的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

  6、丁香姑娘的形象?

  明确:美丽,高洁,结着愁怨,彷徨; 冷漠, 凄清,又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静默,消散

  (四)主旨理解

  1、诗人对“丁香姑娘”是怎样的感情?

  明确:追求,向往

  2、那么,这个“姑娘”代表什么呢?结合下课后第二题。

  明确:(1)根据诗歌内容,姑娘就是姑娘,诗人当时22岁,说他沉醉于爱情,这是首爱情诗。

  (2)结合时代背景,姑娘是我心中的理想。

读懂《雨巷》 篇3

  一、教学目标

  1 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

  2 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3 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点

  诵读与鉴赏

  三、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

  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用具

  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 导入

  听歌曲《雨巷》。

  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听歌的时候请同学们一起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和意境。

  听完歌曲,教师提问:这首歌给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画面?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

  这首歌曲《雨巷》是根据我国现代的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歌,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通过这首诗歌到底要表达怎么样的感情,看看与同学们的理解到底一不一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走进戴望舒的内心世界……

  ㈡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㈢ 难读字整音

  彳亍 :(chi chu)慢步走,走走停停。  

  圮(pi) :毁坏、崩塌。

  太息(tai xi):叹气。 

  ㈣ 请同学朗读诗歌。

  ㈤ 听课件中的朗诵。

  ㈥ 分析诗歌

  1 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这首诗歌美吗?

  这首诗很美。齐声朗读,再一次感受诗歌的美。

  2 背景

  这首诗发表在1928年8月的《小说月报》上。1926年,作者在上海震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宣传革命,散发张贴传单,鼓动工人罢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诗人戴望舒也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从狱中被放出后隐居杭州,松江避难。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革命转入了低潮。戴望舒和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到大革命失败以后幻灭的痛苦。心头沉重的忧郁,极度的苦闷,使诗人写下了这首抒情诗。

  3总体梳理诗歌内容(中间穿插学生的朗读与背诵,要让学生把这首诗歌大致背出。)

  明确: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富有美感却又充满着浓重忧伤的抒情意境。现在让我们走进这首诗歌,一起感受诗歌的意境。

  首先第一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梅雨季节小巷深处的阴沉图景:悠长寂寥的巷子,绵绵不尽的细雨,灰蒙蒙雨帘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抒情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心中怀着一点朦胧的希望,想遇上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究竟是怎样一位姑娘呢,我们继续往下看,她既有丁香一样的色彩和芬芳又忧愁抑郁。她与诗人一样“冷漠,凄清又惆怅”。哀伤的心情和寂寥的雨巷相融合,使诗中凄凉的意境更加突出。(2、3)终于,诗人期待的姑娘如梦幻般的出现了,她美丽结着愁怨。,默默地“走近”,投出了“太息一般的眼光”(4)等诗人跟踪而去,姑娘却象梦幻一样消失在雨的哀曲里了(5,6)在最后一节里除将“逢着”改为“飘过”之外,诗句与音节与第一节完全一样,诗人低回咏唱中叠往复,一个失意者的孤独和惆怅跃然纸上。作者的感情是低沉的,感伤的,但他并没有放弃追求,仍在继续希望着,追求着。(我希望……)

  4段落分析

  一 (1) “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

  二 (2-6)“我”遇见丁香姑娘。

  三 (7) “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

  6朗读全诗,分组讨论,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你认为哪些意象写得最好?为什么?下节课把结果向大家汇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堂课老师给你们布置了一个问题,让你们分组讨论,现在就请各组委派一个同学把你们的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

  这首诗歌写的比较朦胧,诗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具体鲜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但我们可以从诗里看到“丁香”,“姑娘”,“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的“我”等意象反复出现,并感觉到在那朦胧飘忽,缠绵哀怨的意境中,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内心情绪――诗人寂寥,愁怨,梦一般飘忽不定的情绪。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些意象。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2、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 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三、大家讨论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教师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四、艺术特色 

  1 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

  2 复沓句式的妙用。

  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3 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4 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使得音节舒缓悠扬。

  5 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小结

  这首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就学完了,戴望舒的另一首《我用残损的手掌》也被认为是他最优秀的诗篇之一,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阅读一下。

  五 作业

  1 背诵全诗。

  2 请同学们推举一个朗诵好的同学,朗诵这首诗歌。另外再选两个同学把这首诗歌所表现的画面演出来。班会课上表演。

读懂《雨巷》 篇4

  一、导入

  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艺术特色

  1. 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雨巷》的音节特色

  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 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3. 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读懂《雨巷》 篇5

  《雨巷》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文章是诗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现实与理想冲撞下的苦闷与忧郁。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学习现当代新诗和外国诗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丰富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这是语文课程的任务。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的豪迈气概之后,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作;树立学生学好新诗;尝试生动学习诗歌,创作小诗的关键。学生可以借此学习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表达与应用,学习鉴赏诗歌。

  根据新课程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应注重学习技巧的点拨和积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识和能力:

  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过程和方法:

  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新课程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形象,理解诗中的意象,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由于高一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发散性思维还比较低,本文的难点是如何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饿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

  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主要有:

  课前安排预习,朗读诗歌,搜集整理有关戴望舒的信息,这样能让学生慢慢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有助于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导入:从唐诗的两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两位的风格或飘逸洒脱或沉郁顿挫,风格不同却同是文学史上的高峰,由此引出与前一篇诗歌《沁园春长沙》的慷慨昂扬不同风格的《雨巷》,并引出“雨巷诗人”。

  首先:整体感知、把握文章。

  新课表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陶冶心灵。通过学生阅读来指出情感与节奏把握上的不足之处,再放朗诵带使学生走进诗歌情境,把握情感基调。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再次朗诵,体会其音乐性。这时提问: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我设问本诗的意象是什么?引导学生从众多意象中找出主要意象、讨论这些意象对本文感情基调的确定的作用、这样将意象和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

  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分析意象有什么特点?意象是理解诗歌的突破口,意向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能直接切入诗歌的核心。诗中雨巷是悠长、寂寥、潮湿而凄清的;丁香是忧愁、哀怨、彷徨的,给人孤独而忧郁的感受。在把握意象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一步思考如何理解这两个意象的意义。这是在深入把握意象,是鉴赏本诗的关键。可以放段江南雨巷的影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的走进情境。在理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和引导,如丁香意象代表孤高、美丽、忧愁的特点在古典诗词中常见,了解这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意象。接下来分析诗中的“我”,诗中的“我”与作者在情感上是相同的,通过讨论“我”的形象、“我”为什么喜欢逢着一个忧愁的姑娘而不是欢快的姑娘等问题来把握作者情感。诗言志,诗往往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和自我追求,诗人生经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生活的感悟在诗中会有所体现。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且需要一定历史知识

  由老师与学生在对话中交流作者资料、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体现了读诗要知人论事的要求。讨论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是思想切磋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再次:品味语言,提炼表达技巧

  “读诗应知诗家语”,要注意品味本诗语言的含蓄性,音乐性。

  可让学生再次朗读把握节奏,并找出压韵的字词。本诗的含蓄性体现在诗的写作手法上。可先由老师介绍几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再由学生根据本诗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这两个意象。

  总结:这是一首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忧郁惆怅的优美诗歌。

  布置作业:背诵本诗,预习《再别康桥》,并选择喜欢的章节自学分析其意象与作者的情感。

读懂《雨巷》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意境。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预习要求: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

  2.通过细节进一步体验感知

  二、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二)听录音,再谈谈你的感觉。

  (三)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三)由意象体验意境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由这些意象,结合本诗说一段话)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 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对意境的解析,自己体会本文的意境

  2.象征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对江南雨巷有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寂静、幽深、湿润,小巷两边是寂寞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背景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

  2.油纸伞。这是件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这一方面避免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油纸伞本身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和幽深寂静的江南小巷相遇,飘着寂寥的雨,整个情景平添一份冷静、凄清氛围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花的形状象结,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 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三)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有句俗语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了解了诗人,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竹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 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四)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symbolism)是十九世纪末期流行于欧洲(主要是法国)的艺术思潮。它的产生是对印象派艺术和写实主义所标榜的原则的反动,企图用视觉形象表达神秘和隐蔽的感觉。象征主义思潮创造了新的语言,开辟了表现的新途径。这种象征语言可称为「情绪的象征」,即通过细致复杂的一那感觉,来探测心灵深处最隐蔽的内容。在象征主义艺术家看来,可视的世界和不可视的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无限世界和有限世界,是彼此相互呼应和沟通的。因此,这类象征不论用抽象的或具象的语言,都是非常蒙脓和难以捉摸的,具有神秘的倾向。

  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有人说;本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运用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邃、丰富,并具有含蓄美。那么的象征他的象征意义会有哪些呢?

  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它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人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诗论零札》十三)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归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五)艺术特色

  1.《雨巷》的音节特色(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4.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读懂《雨巷》 篇7

  雨巷(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 、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预习要求: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的意境

  2、通过细节来进一步体验感知

  二、教学步骤 

  (一)听录音,整体感受

  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只需静思)

  (二)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三)由意象体验意境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由这些意象,结合本诗说一段话)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此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对意境的解析自己体会本文的意境

  2、象征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2、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三)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有句俗语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了解了诗人,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竹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四)象征主义

  象徵主(Symbolism)是十九世末期流行於洲(主要是法)的思潮。它的生是印象派和主所榜的原的反,企用形象表神秘和蔽的感。象徵主思潮造了新的言,了表的新途。象徵言可「情的象徵」,即通的一那感,探心深最蔽的容。在象徵主家看,可的世界和不可的世界,精神世界和物世界,限世界和有限世界,是彼此相互呼和通的。因此,象徵不用抽象的或具象的言,都是非常和以捉摸的,具有神秘的向。

  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有人说;本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运用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邃、丰富,并具有含蓄美。那么的象征他的象征意义会有哪些呢?

  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醒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人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诗论零札》十三)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归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五)艺术特色

  1、《雨巷》的音节特色(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压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4、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读懂《雨巷》 篇8

  【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中国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说学情】

  《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皆在诵读中完成:

  一读音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二读语言,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三读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蕴美;

  四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

  【说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将本篇的意象理解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解读结合起来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本课,也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基础。

  【说教学难点】

  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读要合理,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

  【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的诗歌需要美的心境来欣赏,更需要一颗好奇心牵引着去求索。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

  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

  ①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韵到底,每节押“ang”韵二、三次。(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③使用排比。

  ④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2、再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思考:该用什么语调去读?

  明确:幽怨、低沉、伤感、惆怅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哪些地方体现出这种感情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明确: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朗读指导:语速舒缓,注意停顿,带感情的词要要从语气上读出它的感情来。

  (三)深入探究

  1、三读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怎样的?

  诗学,其实是诗画不分的,真正的欣赏需要视听嗅味触觉在想象中融为一体。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独立品味,并让本来朦胧难以琢磨的诗歌有了切入口。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是通过客观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来抒发情绪和情感的,什么样的景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就得用相应的景象来抒发。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人感情的客观景象。

  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换意象的方法来把握。举例:姑娘――少女、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腊梅等、油纸伞――小花伞、梦――雾。让学生比较两种意象的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负载的情感。

  例如:雨巷是悠长、古老、灰暗、迷离、朦胧的,它蕴含着诗人的彷徨、失望、忧愁、等暗淡的情绪,而小路是曲折、遥远、清晰的,它负载着一种思念、飘荡、怀远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诗词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荷花是粉红或洁白的,给人的感觉是清高脱俗,美丽自赏。

  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古老的,颜色是古铜色,所以给人的情绪是怀旧,思念,伤感。而小花伞则是新朝的,现代的,颜色是鲜亮明丽的。给人的感觉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国古诗中常见的的意象,可着重加以介绍,给同学们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诗句,并以此为例,让学生学会诗歌的意象分析法。

  2、四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又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呢?

  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在熟悉了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学生达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内涵的认知高度。在这一环节中,还是在诵读中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做给了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时,也是对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师也能收获一些意外的观点。

  在同学们讨论之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再次讨论,品评先前讨论的观点,回味开始时对诗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这首诗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审美体验,应该说收获甚丰!

  最后,将“多家之言”展示出来,加以总结。

  反复讨论的.目的,不是只要一个结果;要的,是讨论中学生思考与探索的过程。学生本课学的怎么样,理解的程度有多深,会不会欣赏,懂不懂品诗,在这个环节中都可以检查出来。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诗作。学习他高洁的审美情趣,学习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读懂《雨巷》 篇9

  《雨巷》:美丽的忧伤现代诗的朗读与鉴赏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2)培养诗歌鉴赏能力。2、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深意,体会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感伤凄美的意境,让学生感受诗人婉约柔美的风格。教学要素:

  教学重点:1、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在诵读中感受诗歌情感。2、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意境。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播放音乐,感染学生。“同学们,上课之前,让大家一起来欣赏一段音乐,放松一下。““这是一段江南的民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山美水美,人杰地灵,从古至今才子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将一起认识一位江南才子,鉴赏他的代表作,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二、整体感知全诗,指导诗歌朗读。1、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问题 : “感悟作者以什么感情来创作这首诗?”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

  明确 :    淡淡的哀伤

  2、全班尝试带着情感朗读诗歌。

  3、指导学生朗读。

  (1)       诗歌朗读技巧。

  第一,诗歌的情感决定了朗读的节奏。

  (本文节奏沉稳舒缓,语调低沉)         

  第二,读音的停顿。

  第三,语调的升降变化。

  (2)让学生用刚学过的技巧朗读全诗。   (3)全班再次集体朗读。三、深入鉴赏诗歌。

  1、探讨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问题: “诗中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忧伤?”  明确:(1)大量情感色彩浓郁的词语的运用。如:“愁怨”、“冷清”、“凄婉”、“彷徨”、“忧愁”(2)由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引导 :①“这些词语都是用来形容诗中的什么,人或景?”             “我”、姑娘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让大家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画中只单单出现‘我’和姑娘就足以传达我们所要表达的忧愁了吗?结合这首诗,画中还应描绘出什么景物?”“雨巷” 、“油纸伞” 、“篱墙”③学生活动:小组探讨,结合对诗歌理解感悟,组织语言来描绘诗中的这幅画面。  “小巷是一条怎样的巷子?姑娘呢?打扮入时,很in的女孩?”总结:①     雨巷:细雨迷蒙,笼着古朴、幽深、寂静的小巷                             空寂,迷蒙、凄清②     颓圮的篱墙  “人物就置身于这样古朴、幽静带有点凄清的环境中。”③     “我” :  撑古典、怀旧的油纸伞 ,“彷徨” ,孤独、惆怅。  ④     “姑娘” :撑者古典、怀旧的油纸伞 ,“哀怨”,“冷漠”,“惆怅” 。(3)重点解读“丁香”这个意象。问题:“为什么作者要选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①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感知把握住此意象的象征义。

  а、南唐中主李词《浣溪沙》: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б、李商隐有诗: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提问:“这些诗歌中丁香都与一种什么情感结合在一起?”

  明确: “愁绪”

  ②展示丁香的图片,明确丁香的文化内蕴。

  “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丁香花的图片。”

  “为什么这么美的丁香花人们会把它与‘愁’联系在一起呢?”

  明确:

  丁香花盛开在暮春时节,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这往往触动着人们伤感的情怀。

  -------------美丽、愁怨的象征。(4)总结意象的作用。

  “意” :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象” :  景物。“意象”:承载作者思想感情的景物。“意境” :由诗中的意象所构成的画景。

  诗歌就是依靠意象、意境来传达情感的。

  本诗用雨巷、丁香这几个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情绪。

  2、探讨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感。(结合生平经历和社会背景)(1)       介绍写作背景。戴望舒原名戴丞,字朝宋。19xx年11月5日生于浙江杭州,1928年因一首《雨巷》被誉为"雨巷诗人"《我的记忆》(诗集)1929主要作品           《望舒草》(诗集)1933

  《灾难的岁月》(诗集)1948α、1928年,戴望舒忧郁而强烈的感情世界里,深深地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施绛平并不明朗的态度使原本敏感的戴望舒陷入了更加忧郁的心境。β、1927年开始的白色恐怖,使全国都笼罩在一种阴郁的氛围中。(2)提问:“为什么戴望舒如此忧伤?” 明确:

  ①爱情所带来的痛苦 

  ②黑暗的社会现实,使诗人陷于彷徨迷惘之中。  所以,《雨巷》中处处弥漫着忧伤的氛围。四、总结

  (1)  戴望舒以一首充满忧伤的《雨巷》感染了无数的读者,使我们与他产生了共鸣。我们在感悟之余,更要借鉴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情感传输给我们,使我们获得和他一样的情感体验.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这节课的讲课内容:

  感悟诗歌情感

  α、鉴赏诗歌的思路    探讨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

  探讨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感。

  (结合生平经历和社会背景)  β、诗歌就是依靠意象、意境来传达情感的。     如:丁香――美丽、忧愁的象征。 (2)  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再次去体验一下在雨巷中彳亍独行的妙处,领略《雨巷》的无穷魅力。全班再次朗读全诗。六、作业

  请发挥想象力,用第一人称(作者或丁香姑娘),将诗歌改编成一个场景描写。(注意环境、景物、人物的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的运用,200字左右)

  “我”: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的心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来。奇迹竟然发生了,她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也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紫色的长裙,轻轻而来,如同一个紫丁香般的梦。这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 “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然而,她只是飘过了我的身边,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静静地隐去。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我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怅。

  “丁香姑娘”: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心里想着,或许会遇到一个着青色长衫的男子,戴着细黑边眼镜,高挑而又清俊。行在清冷的巷子里,渐渐有一种孤寂从心底升起,我望着巷子的另一头,他竟然来了,正是我想象的样子,看上去他是那样的忧愁,也许他只是想遇着一位宁静、美丽、多愁的女子,在相错的刹那,读她哀怨的眼神;相错之后,读她轻甩的发梢。然后,以他多情的心灵作一篇淡紫色的诗章,登在某一报刊的某一个角落给那个不知名的女子,也送给自己一份凄美的灵感。如果不是这样,我走过他的身边的时候,他怎么沉静得如同一粒水滴。

读懂《雨巷》 篇10

  教学目标

  1. 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 把握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熟一部分课文

  3. 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作者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义

  4.真正做到课堂背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

  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

  3.探讨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雨巷,一条多么悠长的雨巷;雨巷,一条多么寂寥的雨巷;雨巷中,彷徨着一位诗人,又彳亍着一位姑娘。他们在雨巷中飘然相逢,又飘然相散。这景,这情,诱使过多少读者遐想幽思!

  这诗人笔下的“雨巷”,究竟是怎样熔铸而成的?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思?且让我们一起来细细探寻戴望舒的《雨巷》。

  二、写作背景及《雨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三、聆听录音,感知内容

  1、这首诗讲了个怎样的故事?

  细雨春日,一位青年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向他走来,走过他的身旁,走尽这雨巷,最终他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这雨巷。

  2、全班朗诵,说说你听读后的感受。

  感受:忧伤、惆怅、凄婉、寂寥和朦胧的美。

  3、你是如何获得这种感受的?

  明确:诗歌内容,具体说是语言。

  四、研读诗歌,把握意象

  1、我们的忧伤、惆怅等感受来自语言,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意象来表现某些情感。说说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征是什么?(小组交流)

  明确:意象 特征

  雨巷 悠长、寂寥

  油纸伞 古朴

  我 惆怅

  丁香姑娘 美丽、惆怅、寂寥

  篱墙 颓圮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明确与朦胧并存,也就是说它的意境是明确于朦胧并存。意境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从意象入手,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5个意象,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确与朦胧于一身的:

  第一个是雨巷。明确:下着雨的江南小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朦胧: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二个是油纸伞。明确:这是件真实的雨具。朦胧:油纸伞不比自动伞,它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第三个是我。明确:“我”就是指诗人自己。朦胧:指像诗人那样迷失方向,处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的先进青年。

  第四个是丁香姑娘。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朦胧: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姑娘。明确:一个女孩子。朦胧: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第五个是篱墙。明确:一堵墙。朦胧:(这个篱墙是颓圮)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2、这些意象中哪个意象是主意象?共同探讨作者选择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作用。

  (1)作者为何选择丁香来描写姑娘?

  明确:丁香的特点是高洁、美丽,古人常用丁香来表现愁思,而本诗开头就定下了这样凄凉、忧伤的基调。

  (2)读完全诗,你认为丁香姑娘存在吗?哪里看出?

  明确:不存在。开头“我希望逢着”,结尾“我希望飘过”,表明丁香姑娘并未出现,她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存在于他的想象中。

  (3)这种并未在诗歌中实际出现的意象我们一般称为虚笔,这种手法称作象征。

  (4)那么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到底是什么呢?(见课后练习二。此问题让小组讨论)

  明确:丁香姑娘的特征是美丽、惆怅、寂寥,与“我”相近,又显得虚无缥缈。因此通过她表现了诗人自身孤独寂寞又愁苦,有所追求又迷茫无奈的心境。

  丁香姑娘象征了作者追求的恋人、理想(进步知识分子对前途无望的苦闷之情)、人生(小知识分子青春期的孤独忧郁或多愁善感)。

  3、再读诗歌,领悟意境。

  再读诗歌,尽力读出丁香姑娘的特点,也读出作者的心境。思考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意境呢?(学生齐读,有愿意单独朗读的更好)

  提示:所谓意境是指一个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整体境界,它包含了诗歌的整体氛围、作者抒发的情感。

  明确:孤独、寂寥、凄婉、惆怅、朦胧的意境。

  五、分析课文,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的开头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雨巷)

  (在黑板画图)雨巷,它是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感伤、凄美、朦胧美

  请同学们找出上半部分诗中的动词(撑,彷徨,希望逢,结着,是有……)

  撑着什么东西(油纸伞),撑着油纸伞干嘛?(独自彷徨)彷徨在哪?(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仅仅在彷徨吗,不(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姑娘是怎么样的?(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先写颜色,再写芬芳,最后写忧愁?《举个例子,有人在1000米外拿着999朵玫瑰向你走来,因为太远,模糊,你看不清楚到底前方是什么。这时映入你脑海的先是一团红(颜色),等到看清是玫瑰时,大家就会闻到玫瑰扑鼻的香(味道──芬芳)那时大家会不会想:“这么多玫瑰是送给谁?给我的吗?”(内心──忧愁)》

  这个姑娘在干吗(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哪(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这时候的“我”,就只在不断彷徨,苦闷吗?(不是)

  虽然作者在彷徨,但他的心里并没有放弃追求,“我希望逢着……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作者所希望出来的虚构的人物,如果我们在画上添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整幅画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怎样?(希望,追求)

  既然“我”是充满希望,那“我”的希望最终怎样了?实现了吗(没有,希望破灭了成了失望,追求也幻灭了──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那“我”最终就是以失望跟幻灭结尾吗(不是的,我依旧是充满希望──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图,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知道这首诗所表达的是“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的双重情调”,“含蓄的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感”。

  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第二课时

  过程:

  一、放《雨巷》配乐朗读。

  二、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处理课后练习一)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诗中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三、小结归纳

  1、怎样鉴赏现代诗歌?

  明确:以意象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在此基础归纳本诗主题。

  通过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等意象的,营造了一种孤独、凄婉而惆怅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闷惆怅之情。

  四、拓展延伸

  总结:这堂课我们主要通过意象的分析,学习了《雨巷》这首诗。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请听歌曲《丁香花》,体会一下唐磊心中有位怎样的姑娘?

  结束语:据说这首歌的创作就受到了《雨巷》的影响。同时,这首歌的背后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同学们课外可去查资料了解。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舒婷的《致橡树》,并用今天所学的意象分析法学习,领悟诗歌的意境。

  2、模仿《致橡树》、《再别康桥》或《雨巷》,仿写一首诗,注意意象的选用。

读懂《雨巷》 篇11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一段录音。(36’,3min)

  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

  1.好,听完录音了。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呢?(《雨巷》)(教师板书)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刚刚在听得时候,这首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它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的,还是忧愁哀伤的。没错了,这首诗歌从头到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子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教师板书:基调――忧郁、哀怨),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速度来读啊?(生回答),对了,一般来说,如果是表达比较热烈奔放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一点,但是如果是表达这样一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手指黑板),我们读的时候要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读。好,请大家翻到课本45页,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朗读一下这首诗歌的前两节,请哪位同学呢?我们班哪位同学是朗诵高手?(生朗诵)(1min)(总7min)

  2.读得怎么样?(好)掌声鼓励。

  读诗歌我们主要是注意一些节奏停顿。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我来试试看,好不好?(2min)。好,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此时此刻,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而你正撑着伞,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3min)(一、二总13min)

  三、品味诗歌意象(12min)

  1.好,时间到。我们已经完整地读完这首诗,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多少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没错了,那我们在讲前边的诗歌时,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彷徨,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1min,总3min)

  2.好,请一个同学来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语句。

  第一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第四节:静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飘过(“太息”什么意思啊?叹息的意思);第五节:静默/走尽这雨巷;第六节: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2min)

  3.我们从刚刚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远离热闹,你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

  4.我们也知道,这首诗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但是,我们从这些描写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样子,她是大眼睛呢还是丹凤眼,她是圆脸呢还是瓜子脸,我们看得到吗?(看不到)。不仅我们看不到,诗人也看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因此呢,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在特点(单独提问),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3min)

  5.而在首诗歌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板书:丁香)。丁香是一种?(花),没错了,丁香花。那假如这样,我换成别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啊?(不行)为什么不行啊?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意。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另外一方面啊,我们刚刚讲了,丁香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就有不少有关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说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回到我们这首诗歌中,丁香般的姑娘并不仅仅指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愁怨,还说明了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地美丽,丁香一样的高洁,丁香容易凋谢,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3min)

  6.我们再看到诗歌中的另外一个意象――“我”。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1min)

  四、探寻诗歌主旨(4min)

  1.所以啊,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有别的看法了,他们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你们赞同哪一种看法呢,这首诗究竟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政治诗?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请各个小组选出发言的代表,你们小组赞同的是哪种看法,为什么?

  2.小组代表发言。

  组A:我们小组认为是爱情诗,这首诗已经明确地写清楚了我希望能够遇到丁香姑娘,虽然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不完美,但是我还是站在原地等待着丁香姑娘。(有道理,所以这是一首爱情诗)

  组B:我们小组也认为是爱情诗,因为在诗里边看不出政治因素。(确实,诗歌里边没有任何明确的写政治的语言。其他小组呢,有没有不同看法的?)

  组C:我们小组的成员认为是爱情诗,但是我自己觉得是政治诗。(为什么?)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比较多战争,社会环境也比较乱,可能作者当时想表达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所以只能写得比较朦胧。所以我觉得表面上是爱情诗,实质上是政治诗。

  3.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非常地不错。刚刚我们同学提到了一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分析这首诗歌主旨的时候他联系了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这种方法,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身平,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出示ppt)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这个朦胧阴沉的意象,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关于这个时期进步青年的这种彷徨,我们在学习必修一的时候讲过一篇散文,作者在当时也是身处于这种彷徨中。是哪一篇课文啊?《荷塘月色》。

  6.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姑娘的象征意义,那么,她究竟是象征着爱情呢,还是象征着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呢,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的,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而这首诗歌的主旨是指对于爱情的追求呢,还是对于美好革命理想的追求呢,我们无从知道,都有这个可能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五、感受诗歌音乐美

  最后我们从形式方面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确实啊,这首诗歌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一唱三叹,迂回反复,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A.我们都知道,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在音节上面必须――押韵。这一点这首诗歌可以说是做得非常成功的。这首诗歌主要押一个韵,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出来。没错了,ang,而且,不仅是节与节之间押韵,每一个小节的内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比如说,我们看第一小节,押ang韵的主要有哪些呢?(巷、娘);再看第二小节,(芳、愁)。其余的五个小节也是这样子。诗人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构造回荡的旋律。

  B.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C.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诗人不断地迂回往复,使一个寂寥而又哀伤的旋律紧紧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单从这三点来看,这首诗歌能够给我们这样强烈的心理体验,也是必然的。

  六、齐读诗歌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再次来感受这首诗的音乐美。

  七、拓展: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鉴赏了《雨巷》这首现代诗歌,但这个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步骤,试试看能不能概括出鉴赏现代诗歌有哪些方法。当你看到一首陌生的诗歌时,第一步应该怎么做?

  1.诵读,整体感知。(读诗)没错了,读,读了一遍没有感觉,再读。

  2.确定诗歌感情基调。读到你能够确定出诗歌的感情基调为止。

  3.品味诗歌意象。那么,感情基调我们已经确定下来了,第三步应该怎么做呢,没错了,分析诗歌的意象。

  4.知人论世。那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结合作者的身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知人论世。

  5.探询诗歌主旨。而从对意象的分析和对作者身平和时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主旨。

  6.感受诗歌语言美。最后一个步骤,还应该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分析。

  这就是鉴赏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的方法,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用这些方法来鉴赏别的诗歌。今天的作业呢,就是请大家根据我们归纳出来的这几个方法,分析《每课一练》42页第三题艾青的这首《礁石》。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到了它这种忧郁、哀怨的感情基调,我们还分析了这首诗歌的五个主要意象,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我们还根据姑娘这个意象探讨了诗歌的主旨,最后,我们通过对诗歌形式、语言的分析,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美。这首诗歌,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探讨和分析,这些就留给大家课后自己去品味。

读懂《雨巷》 篇12

  一、学习目标:

  1、吟咏品读,体味诗歌的情感

  2、把握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学案中自学导引部分,整体感知诗歌

  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读”――反复吟读,体会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品味,感悟)

  “品”――分析意象,赏析语言;“悟”――把握形象,加深理解:

  1、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诗中的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的作用

  (雨巷,丁香,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低沉,迷,凄美的氛围)

  2、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本诗的意境

  (本诗通过雨巷,丁香,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意象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暗淡朦胧凄迷的图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哀婉,惆怅,凄迷,失落的情感)

  3、品味下列诗句中划线词语或短语的好处

  a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b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c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d她默默的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e她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例句分析a:反复辞格的使用好处是起强调作用,强调雨巷的幽深和深邃,和哀怨的感情基调相吻合;形式上使语调舒缓)

  4、诗歌中的姑娘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请结合诗句来赏析

  (这是一位清新淡雅,楚楚动人,轻盈空灵,但又幽怨,哀婉,惆怅满腹的江南女子的形象)

  5、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而不是其他的姑娘?

  (结合丁香花的特点和本诗的感情基调分析;结合本诗的意境来分析;结合诗人内心的情感来分析;深化到本诗的主旨)

  四、拓展提高:

  任选《雨巷》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小节改写为散文,要求符合本诗的意境,字数100字左右

  (要求:语言优美,意象全面,意境吻合,符合感情基调)

  五、小结:

  在这梦一般的叹息中,在那幽幽的眼神里,我们欣赏完了戴望舒的雨巷,在诗歌的王国里我们深刻的体悟到了凄美的哀怨,在缪斯的殿堂里,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要走出迷茫的雨巷,走出迷惘的时代,走出这种迷的忧郁,在生活中只要用心,就会寻找到心目中的那个美丽却不忧伤的姑娘

  再次聆听专家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魅力

  六、布置作业:(二选一)

  1、试比较《雨巷》和《再别康桥》,反复诵读两首诗歌,来体味两首诗的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一苇之航):①品读《诗经蒹葭》体味诗歌的节奏美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②背诵《再别康桥》第一节和第七节,体味诗歌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将下面的一段散文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歌,要求符合情境,

  冥色四合,倦鸟投林,归家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着无韵的短笛我的书滑落在地上,看见他们远去的背影,我想:我也该归去了吧?然而关山重隔,云水茫茫,我将归往何处?

读懂《雨巷》 篇1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预习要求: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的意境

  2、通过细节来进一步体验感知

  二、教学步骤

  (一)听录音,整体感受

  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只需静思)

  (二)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雨巷》教案2。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雨巷》教案2》。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三)由意象体验意境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由这些意象,结合本诗说一段话)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此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

读懂《雨巷》 篇1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

  2、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认识能力

  3、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4、掌握诗歌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

  1?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多媒体手段:

  1、录音机;

  2、投影仪。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导语 设计:我们在前阶段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这两首诗歌都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介绍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感知)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初步感知诗歌《雨巷》(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

  1、放录音(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放完。

  2、放录音(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3、教师提问: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归纳: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心里难受吗?想去安慰一下诗人吗?

  对。有难受感我们就基本上理解了这首诗,而且我们品质良好,有同情心。

  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4、刚才,我们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感觉和体验。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我们已经知道,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下面我们来放录音。大家一边听一边在书上画出你认为是形象的内容。(放录音第三遍)。

  5、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结合第1-4号张投影片)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

  (附全诗)全词: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艺术特色

  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通过感受投影中的意境来体会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雨巷》的音节特色

  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3.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最后通过第四次录音再次感悟诗歌的意境和节奏)

  六、随堂练习(另附)

  [附]:教学投影片

  (一)作者照片 (二)雨巷片段投影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读懂《雨巷》(精选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