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精选17篇)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精选1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精选17篇)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34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好。

  2、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晴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              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拓展内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堂资源: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教学课件。

  课前准备:带领学生上网搜索一些有益动物的资料,并制作动物名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生齐有感情地读题)

  [激趣:喜欢蜻蜓吗?读出你的喜欢]

  2、        通过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板书:捉)

  二、         揭示结果  

  过渡:我们知道那只不幸被捉的蜻蜓最终是幸运地又被放了,课文哪儿告诉我们?(板书:放)

  1、        指名读文

  2、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学生齐读

  三、         再读全文,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体会人物的情感。

  过渡: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请大家再细细读文,边读边划出应该放飞的原因的句子?

  (同桌交流)

  1、        学生自主学习,在读文中进行了解研究蜻蜓的习性特点,认识它是益虫,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

  (师应认真巡视,了解自学情况)

  2、        大组讨论交流,分三块进行,可随学生的发言随机展开,以一点带动一块的学习。

  交流:你同意把蜻蜓放掉吗?  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一)                              蜻蜓吃什么?

  出示2―6小节:为什么说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

  (二)              尾巴有什么作用?

  出示7----10小节的前部分句子。

  (三)            眼睛的结构

  出示句子,指名读,出示复眼的结构图。

  朗读指导,在充分读地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形象,让学生认识到陶行知这个人物的谆谆教导,以及对孩子们的尊重、关爱等。

  3、        指导小结:

  通过陶行知的和小朋友的对话,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孩子,此时你会怎样?你们说这只蜻蜓我们应不应该放?

  4、        再读第11小节,深化对课文的认识,

  自由读文,你读懂了些什么?

  指名说,相机指导朗读,同时注意学生之间的评价。(你听了他的读,有什么想说的?)如:商量的口吻(教师范读理解)、急切的语气、想象蜻蜓的高兴。特别是对“孩子们入神地听着”这一句的想象与理解。

  四、         课堂拓展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写蜻蜓的两首诗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四人小组交流准备的有益动物名片,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大家交流。

  五、师总结:动物都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吗?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5ykj首页>>>>>>www.diyifanwen.com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篇2

  一、选择读音

  孑孓选第一个,其余全选第二个    二,填充

  l、慈爱

  2、七嘴八舌

  3、入神,用商量的口吻

  4、纷纷

  三、填空

  1、一节节的,又细又长,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2、很大,复杂。成千上万的眼睛,四面八方的虫子。

  3、吃蚊子。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玲珑、闪闪发光、灰褐色、光滑、毛茸茸、漂亮

  从前到后的顺序,写出了松鼠的外形美丽,讨人喜欢!

  2、用“先……再……然后……最后”来说一段话,可以写写洗衣服、洗碗、做菜等内容,这几个词语一定要用到、用好!要求内容达到四行!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平常都喜欢哪些小动物?为什么?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放飞蜻蜓这篇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宝宝,让我们先到词语乐园去走一走,读一读。(出示词语)  

  慈爱   抚摸   复杂   入神    结构   调整    七嘴八舌  

  蜻蜓   露水   苍蝇   蚊子    孑孓   田埂    成千上万  

  1、你最想读哪一行?相机纠正  

  2、齐读  

  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伙伴们将自己捉来的蜻蜓又放了。   

  二、抓一“放”字,了解蜻蜓是益虫。  

  老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呢?  

  学生1:因为蜻蜓是我们的朋友,所以孩子们放飞了蜻蜓。(板书:我们的朋友。)  

  学生2:因为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吃的都是害虫,所以蜻蜓是我们的朋友啊!(吃食)  

  学生3:因为 陶行知 先生告诉我们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所以我知道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学生4:我通过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得到蜻蜓是吃害虫的,所有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老师:是啊,蜻蜓是我们的朋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1―6小节,从而加深对蜻蜓的了解。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在读人物对话的时候,要想读好,不仅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更要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谁来说一说,这段话哪些地方需要注意。随机引读2―6小节。  

  三、再抓“放”字,了解蜻蜓。  

  老师:孩子们放飞蜻蜓仅仅是因为它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七至十自然段,我们对蜻蜓还有哪些了解?  

  生5:从对话中,我知道了蜻蜓的眼睛结构很复杂,可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板书:眼睛)划出有关语段,指导朗读。  

  尾巴的作用:相机划出有关句子,指读,再读,个别读(多读几遍)读出蜻蜓  

  生6:从对话中,我了解到了蜻蜓尾巴有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作用。(板书:尾巴)  

  对于蜻蜓在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的说法,陶行知也很难确定,所以用了“据说”一词。其实呀(出示注释) 

  老师:通过课前的资料的收集,你对蜻蜓的身体、结构、作用还有哪些了解吗?   

  学生汇报。  

  ①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相机出现:蜻蜓点水图片。   

  ――评:“蜻蜓点水”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原来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知识,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  齐读。  

  ②我们再来看看蜻蜓的眼睛   

  (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出示无数小眼的课件)评:多么独特的一双眼睛啊!   

  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 9米 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小结:正是这样一双敏锐的大眼睛,使蜻蜓荣获“捕虫能手”的称号。   

  关于眼睛,还有要补充的吗?  

  过渡:除了蜻蜓的吃食、尾巴、眼睛,你还想补充介绍点什么?   

  ③身体细长,胸部背面有两对膜状的翅,休息时翅展开,平放两侧。――你读书很仔细,补充了翅膀的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它说得更生动一点吗?(学生说)你真不简单,不但补充了丰富的内容,还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知识。   

  ④口内生着一对坚硬有力的紫色大鄂,脑袋可任意优美转动。  

  ――评:这是它捕捉飞虫的有利条件。   

  ⑤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色的“飞行家”。在作急促的冲刺飞行中,每秒的速度可达 40米 左右;还可以连续飞行一小时不着陆。――评:奥运冠军刘翔跨越 110米 栏用了12秒88,蜻蜓每秒飞行 40米 , 110米 只需要两秒多钟,你看,比奥运冠军还快上好几倍,真是当之无愧的“飞行家”!)   

  老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读课文和补充知识,对蜻蜓有了很多的了解。老师也感觉到受益匪浅,不知不觉也喜欢上了蜻蜓,瞧,这位同学他也很喜欢蜻蜓,[出示图片]他在干什么呢?  

  生:他在捉蜻蜓。  

  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  

  师:好,现在你们就把老师当作这位捕捉蜻蜓的小男孩,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生:……  

  师: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不能捕捉它吗?……为什么说他是我们的好朋友?

  奥,其实我捉蜻蜓并不是要伤害他,只是想要观察观察,瞧,他的眼睛大大的,和我们人类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呀?他的尾巴又细又长,又有什么作用?  

  老师:同学们,谢谢你们!我明白了。我们看看文中的那群孩子此时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孩子们入神地听着,告诉我们孩子们从想了解蜻蜓,到喜欢上蜻蜓,甚至爱上了蜻蜓,所以,孩子们纷纷说:引读……  

  老师:因为更了解、因为更喜爱、因为对生命的尊重、……所以孩子们会放飞蜻蜓。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品读课文,感悟人品。  

  老师:同学们,是谁让孩子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生齐:陶行知。  

  老师:又是谁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蜻蜓的身体结构及作用的?  

  生齐:陶行知。  

  老师:(出示头像课件)文中陶行知是怎样劝说孩子们的呢?大家打开书,找一找,课文中描写了陶行知的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慈爱地抚摸”“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从这里你看出了 陶 先生的什么?请你再读一读,体会体会。(指名2、3人读)   

  “高高举起”  ――为什么要高高举起?(举得高,孩子们才能看得清。)多么关心孩子啊,处处为孩子着想。我们一起把这一句读一读。   

  “小心地翻过去”――你读出了什么?是的,他要求孩子们放飞蜻蜓,他自己也十分爱护蜻蜓。大家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用商量的口吻”“还给”―― 陶行知 先生没有居高临下,他非常民主,把放飞的决定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放得心甘情愿。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好吗?请你试一试。(指名2人读)我们一起来读。   

  老师:同学们,你们真得走进了陶行知的心理,他就是这样一位尊重孩子、热爱生命、提倡民主的大教育家,从他的一些名言中我们可以更为真切地了解他。  

  出示名言,读、齐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正是他那朴实的语言,让孩子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促使孩子们主动放飞了蜻蜓。……读课题――放飞蜻蜓!。孩子们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不!那是孩子们对有益动物的一份爱、保护有益动物的一份责任、人和动物之间和平共处的一份真情。  

  (出示作业)(查资料,学会介绍一种或几种有益动物,做好一份读书笔记。)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篇4

  作者:青蓝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80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一

  作者:青蓝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启发猜想:出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2、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3、初读,理清脉络:

  (1)第一遍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第二遍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清词语意思。

  (3)第三遍读,根据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让学生填上恰当的词,弄清文脉。

  二、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3、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

  3、教师范写:陶、慈、抢(强调左边不是“仓”)、复,抓住重点笔画进行提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课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学生自由读二、三段,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习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2、学生整体默读全文,从人物的角度再次感悟。

  3、指名谈感受,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相关段落。

  4、课后研究性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5ykj首页>>>>>>www.diyifanwen.com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同学维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同学充溢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点:

  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身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维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同学充溢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俺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放飞蜻蜓这篇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婴幼儿,让俺们先到词语乐园去走一走,读一读。(出示词语)

  慈祥 抚摸 复杂 入神 结构 调整 七嘴八舌

  蜻蜓 露水 苍蝇 蚊子 孑孓 田埂 不计其数

  1、你最想读哪一行?相机纠正

  2、齐读

  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俺们知道小伙伴们将自身捉来的蜻蜓又放了。

  二、抓一“放”字,了解蜻蜓是益虫。

  老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小朋友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呢?

  同学1:因为蜻蜓是俺们的朋友,所以小朋友们放飞了蜻蜓。(板书:俺们的朋友。)

  同学2:因为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吃的都是害虫,所以蜻蜓是俺们的朋友啊!(吃食)

  同学3:因为 陶行知 先生告诉俺们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所以俺知道了蜻蜓是俺们的朋友。

  同学4:俺通过小朋友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得到蜻蜓是吃害虫的,所有它是俺们人类的朋友。

  老师:是啊,蜻蜓是俺们的朋友,让俺们再来读一读1―6小节,从而加深对蜻蜓的了解。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在读人物对话的时候,要想读好,不只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更要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谁来说一说,这段话哪些地方需要注意。随机引读2―6小节。

  三、再抓“放”字,了解蜻蜓。

  老师:小朋友们放飞蜻蜓仅仅是因为它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吗?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七至十自然段,俺们对蜻蜓还有哪些了解?

  生5:从对话中,俺知道了蜻蜓的眼睛结构很复杂,可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板书:眼睛)划出有关语段,指导朗读。

  尾巴的作用:相机划出有关句子,指读,再读,个别读(多读几遍)读出蜻蜓

  生6:从对话中,俺了解到了蜻蜓尾巴有坚持平衡、调整方向的作用。(板书:尾巴)

  对于蜻蜓在饿极时会将自身的尾巴吃去一截的说法,陶行知也很难确定,所以用了“据说”一词。其实呀(出示注释)

  老师:通过课前的资料的收集,你对蜻蜓的身体、结构、作用还有哪些了解吗?

  同学汇报。

  ①蜻蜓点水(人们经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时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时地点水。)

  相机出现:蜻蜓点水图片。

  ――评:“蜻蜓点水”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原来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知识,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 齐读。

  ②俺们再来看看蜻蜓的眼睛

  (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出示无数小眼的课件)评:多么独特的一双眼睛啊!

  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 9米 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局部,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小结:正是这样一双敏锐的大眼睛,使蜻蜓荣获“捕虫能手”的称号。

  关于眼睛,还有要补充的吗?

  过渡:除了蜻蜓的吃食、尾巴、眼睛,你还想补充介绍点什么?

  ③身体细长,胸部反面有两对膜状的翅,休息时翅展开,平放两侧。――你读书很仔细,补充了翅膀的特点,你能用自身的话,把它说得更生动一点吗?(同学说)你真不简单,不但补充了丰富的内容,还把它变成了自身的知识。

  ④口内生着一对坚硬有力的紫色大鄂,脑袋可任意优美转动。

  ――评:这是它捕获飞虫的有利条件。

  ⑤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色的“飞行家”。在作急促的冲刺飞行中,每秒的速度可达 40米 左右;还可以连续飞行一小时不着陆。――评:奥运冠军刘翔跨越 110米 栏用了12秒88,蜻蜓每秒飞行 40米 , 110米 只需要两秒多钟,你看,比奥运冠军还快上好几倍,真是当之无愧的“飞行家”!)

  老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读课文和补充知识,对蜻蜓有了很多的了解。老师也感觉到受益匪浅,不知不觉也喜欢上了蜻蜓,瞧,这位同学他也很喜欢蜻蜓,[出示图片]他在干什么呢?

  生:他在捉蜻蜓。

  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

  师:好,现在你们就把老师当作这位捕获蜻蜓的小男孩,你想对俺说些什么?

  生:……

  师:你能告诉俺为什么不能捕获它吗?……为什么说他是俺们的好朋友?

  奥,其实俺捉蜻蜓并不是要伤害他,只是想要观察观察,瞧,他的眼睛大大的,和俺们人类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呀?他的尾巴又细又长,又有什么作用?

  老师:同学们,谢谢你们!俺明白了。俺们看看文中的那群小朋友此时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朋友们入神地听着,告诉俺们小朋友们从想了解蜻蜓,到喜欢上蜻蜓,甚至爱上了蜻蜓,所以,小朋友们纷纷说:引读……

  老师:因为更了解、因为更喜爱、因为对生命的尊重、……所以小朋友们会放飞蜻蜓。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品读课文,感悟人品。

  老师:同学们,是谁让小朋友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生齐:陶行知。

  老师:又是谁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蜻蜓的身体结构及作用的?

  生齐:陶行知。

  老师:(出示头像课件)文中陶行知是怎样劝说小朋友们的呢?大家打开书,找一找,课文中描写了陶行知的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慈祥地抚摸”“拉着小朋友们坐在田埂上”――从这里你看出了 陶 先生的什么?请你再读一读,体会体会。(指名2、3人读)

  “高高举起” ――为什么要高高举起?(举得高,小朋友们才干看得清。)多么关心小朋友啊,处处为小朋友着想。俺们一起把这一句读一读。

  “小心地翻过去”――你读出了什么?是的,他要求小朋友们放飞蜻蜓,他自身也十分保护蜻蜓。大家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用商量的口吻”“还给”―― 陶行知 先生没有居高临下,他非常民主,把放飞的决定权交给小朋友们,让他们放得心甘情愿。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好吗?请你试一试。(指名2人读)俺们一起来读。

  老师:同学们,你们真得走进了陶行知的心理,他就是这样一位尊重小朋友、热爱生命、提倡民主的大教育家,从他的一些名言中俺们可以更为真切地了解他。

  出示名言,读、齐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正是他那朴实的语言,让小朋友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促使小朋友们主动放飞了蜻蜓。……读课题――放飞蜻蜓!。小朋友们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不!那是小朋友们对有益动物的一份爱、维护有益动物的一份责任、人和动物之间和平共处的一份真情。

  (出示作业)(查资料,学会介绍一种或几种有益动物,做好一份读书笔记。)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篇6

  对于陶行知先生我并不陌生,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们扬中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陶活动,晓庄师范的汤翠英老师曾应邀赴扬作巡回报告,作为学陶的一名积极分子,我也曾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此项活动中去。那时候,先生的一些经典论述我们大多能出口成诵。什么《小孩不小歌》等等学生们也是会背的,那时候如果有学生打架,往往老师还没去处理,早就有三五学生围上前去,背起“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借别人的手打自己;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借别人的嘴来骂自己。”也曾到晓庄去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在先生的手记前驻足良久。先生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

  这次教《放飞蜻蜓》一课,我以为应该很好地让学生了解陶先生其人其事。因为,陶先生的塑像就矗立在我校附近的尊师广场上,每天,他都深情地眺望学生走进校园。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意见并不统一,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尽管教参上有这样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文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我以为还要从课文中来说。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就能体会先生的为人,教学时为何要放弃这样的一个认识先生、走进先生的良好契机呢?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先生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先生,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而我,则从这节课中更好地明白了:“小孩并不小!谁若说小孩小,他比小孩还要小!(陶先生曾讲过的大意。)他们关于蜻蜓的知识其实并不比我们做老师的少!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篇7

  《放飞蜻蜓》中的几个问题         学习《放飞蜻蜓》这一课,我们可以发现有多个问题出现,让学生认识这些问题,明白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其实就是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这个教学故事其实是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看到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而谈起的。

  问题一:“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学生一下子可以读到答案。吃虫子,吃露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孩子的答案是开放的,这些答案到底哪个正确?陶行知在孩子们回答之后,给了学生更明确更详细的答案,循循善诱地教给孩子们蜻蜓的食物知识。

  问题二: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简单的,当然这是第一个问题的思想提升。孩子初步理解了,肯定会有明确的认识。所以第七自然段开头就说“孩子们点点头。”这就将蜻蜓与孩子的距离缩短了。

  问题三: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这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从第一问题来看,学生答案这么多,这个问题肯定也难以回答,孩子只能假设。所以就出现了直接观察性的答案――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一种猜测性答案――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在学生不知之时陶行知向孩子介绍了蜻蜓的尾巴,非常有趣,孩子们读这个答题也会感受到原来蜻蜓的尾巴真的值得研究。这个问题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问题四:关于蜻蜓的头部,具体点就是蜻蜓的眼睛,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没有提出,陶先生沿着尾巴的作用直接谈起,实质上却是一个重要问题。把其放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蜻蜓的身体结构特点。蜻蜓的复眼的神奇肯定吸引了孩子们。

  问题五:“把它放了,好不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成了文章的结局,这个问题的出现,肯定是在最后,放是有理由的,放是学生真正明白以后才能做的事。所以,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将起到“动情点”的作用,提起这个“动情点”,前面所有的问题会接二连三的出现,并且得以解决之后,才能高兴地放飞蜻蜓。放飞蜻蜓,也就放飞了生命,放飞了童心,放飞了希望。        出示上面这五个问题,其实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启示,那就是平时生活的许多事都可以研究,怎么研究?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设计几个问题,或者发现到一些问题,将其逐步解决了,就是适应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所以这一课抓住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收获到探究学习理念。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篇8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可爱的,美丽的)你们喜欢吗?

  2、讲了谁和谁?(板书孩子们  陶行知) 小伙伴们捉住了蜻蜓为什么又要把它(板书放飞)呢?让我们一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走近蜻蜓。

  1、回顾上节课,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2、陶行知一共问了两个问题,课件出示

  3、第一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指名回答。

  4、继续交流: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5、引读:它的尾巴是……,它用尾巴……它的眼睛……,结构……,是由……,可以……

  6、尾巴和眼睛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课件出示:

  7、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很特别,那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词语,才能读出它的特点呢?指名回答。课件相机出示答案

  8、指导朗读。

  现在老师就是这位同学捕捉蜻蜓的同学,你想对我说什么?

  过渡:引导放了蜻蜓吧!因为这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

  (二)走近陶行知 

  快速默读2--11自然段,把文中描写陶行知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句用“~~”画出来,体会一下,陶行知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读后交流。

  1、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1)“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 ---(板书和蔼可亲)

  (2)陶行知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平易近人

  (3)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珍惜这只蜻蜓,让其他孩子看得清。

  (4)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身去,指着它的尾巴说:--生怕弄伤蜻蜓

  (5)陶行知先生用商量的口吻问大家:“把它放了好不好?”——相机理解什么是“口吻”?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2、陶行知先生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都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所以孩子觉得新鲜有趣。相机出示陶行知的资料。

  3、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没有斥责孩子们,而是(板书循循善诱),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课件引读:翠贞看看小伙伴们……

  三、拓展延伸,抒发情感

  1、课件蜻蜓千姿百态的图片,老师: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们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试试写一写:

  我眼中的蜻蜓

  四、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有关蜻蜓的古诗作为礼物,感谢你们陪我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从文中知道蜻蜓和孩子们;蜻蜓和陶先生;孩子们和陶先生;老师和大家也成了好朋友……

  是啊,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她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每一个都要(板书关爱有益动物),那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板书设计

  19  放飞蜻蜓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篇9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初步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陶行知是如何引导孩子们放飞蜻蜓的。

  确定的依据: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已具备。重点通过阅读陶行知给孩子们讲解蜻蜓的知识,使孩子明白放飞蜻蜓的道理。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合作学习就能达到要求。

  难点: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确定的依据:在学习新课前,学生就通过各种渠道对蜻蜓有了浅显而零乱的认识,教学时在朗读的基础上,就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通过师生互相补充资料,进一步地让学生认识蜻蜓,才能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蜻蜓的喜爱之情,增强学生保护蜻蜓的意识。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生活在三年级农村的学生,对于蜻蜓这样的小动物充满了喜爱之情,对于蜻蜓还是有所了解的,他们对学习的文本已具有一定的初读感知能力,所以能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的,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理解能力、说话能力,学习能力有限 。况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条件、家长文化水平相对差一些,家长不能为学生提供太多的帮助,学生学习水平有限,要了解蜻蜓、认识陶行知都有一定的难度,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以及获取、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都较为薄弱。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蜻蜓、认识陶行知,成为进行整合教学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要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当好引路者、指导者和协助者,为学生提供一些丰富的信息资源,大力支持孩子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本课文设计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师引领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布置好学习准备工作和阅读要求

  首先猜谜语、展示蜻蜓画面,初步认识陶行知后引出课题。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学生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好奇的心理特点,通过猜谜语、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背诵有关蜻蜓的诗《小池》,出示学习链接,图文结合让学生了解陶行知先生。这样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作用,水到渠成引出课题《放飞蜻蜓》,师生共同书写课题。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完成:1、标好自然段;2、画出文中的生字词语;3、读通读熟课文。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们自己评价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指导学生读准确这些字的读音:前鼻音“贞、蚊”后鼻音“舌、蝇、抢”。在学生扫清生字障碍后,用质疑讨论、词语分类、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的方法,借助多媒体教学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词。扫清词语障碍后,引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具体过程:

  一、猜谜语、展示蜻蜓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一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

  2、同学们喜欢蜻蜓吗,通过预习课文,你对蜻蜓有什么认识?(学生描述蜻蜓 )出示蜻蜓图片,欣赏可爱的蜻蜓。

  3、引导学生背一背写蜻蜓的诗《小池》。

  4、出示学习链接,图文结合了解陶行知先生。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先生吗?学生读老师补充讲解:

  这位先生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1891年出生于安徽省。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27年创办实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学校)。他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我们研究教育影响很大。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陶行知的一生,为人民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与一只可爱的小蜻蜓之间的故事《放飞蜻蜓》!师生共同书写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读感知,学习生字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检查生字新词认读情况,相机正音,理解词语

  1、学习第一组生字词:蜻蜓 苍蝇 蚊子 孑孓 露水,先指名读第一组生字词。再让学生说说你发现这些词之间有什么联系?比如说,蜻蜓与苍蝇、 蚊子之间……? 蜻蜓是吃苍蝇、蚊子、孑孓、露水的。

  2、学习第二组生字词:一撅一撅  掌握方向  据说  结构复杂 成千上万  四面八方 ,先指名读,相机纠正。再指名读,齐读。然后让学生看,得出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些词放到一块吗?最后找一找这些词语在课文的那些自然段?相机理解“...据说”是什么意思?找一找、读一读。据说是听说,别人说,人家说,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也没有科学家研究证实的。(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方法)出示句子:( 1)刘三姐是在鱼峰山骑鱼升天的。( 2)我看见龙潭公园的桃花很漂亮。( 3)做眼保健操对保护视力有帮助。( 4)换下的牙齿一定要扔到房屋顶上。( 5)明年的冬天不太冷。这里面哪些句子可以用上“据说”?再引导学生理解“结构复杂”的意思,课文哪个地方写了蜻蜓结构复杂?为什么蜻蜓结构复杂,请你动笔画出, 指名读。指名用“因为……所以……”告诉老师。再让学生说说“成千上万 四面八方”什么意思?在课文里指什么?这两个词语在这里表示多的意思,你知道其他类似的吗?也有表示少的,你知道吗?(鼓励孩子主动积累成语,养成积累的习惯)最后让学生齐读第二组生字词语。这些有关蜻蜓的知识又是谁告诉我们的?陶爷爷还在和我们谈蜻蜓呢。

  3、学习第三组生字词: 慈爱 抚摸 七嘴八舌 入神 纷纷。

  (在这里读一读这组词语就可以。这组词语在后面放到课文的第2—6自然段,结合语言环境来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孩子的关怀,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

  4、课件展示重点指导“蜻 蜓 陶 蚊 衡 整”等难字的写法,学生观察临摹,教师重点指导学困生运笔情况。

  三、默读课文,你能说说课文围绕着蜻蜓讲了哪几件事情?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交流,相机板书:捉蜻蜓  谈蜻蜓 放蜻蜓。教师结合板书总结,课件出示填空:课文主要讲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      ,就引导他们认识          ,最后孩子们       。

  师强调概括内容的方法。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

  课文哪儿写了捉蜻蜓?(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哪儿写了放蜻蜓?(最后一段)其余讲什么呢?概括标题:谈蜻蜓

  四、学习课文第2---6自然段。

  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关于蜻蜓谈论了几个问题?我们看看课文的第2到6自然段。(出句子:你们知道蜻蜓吃什么?)

  1、陶行知先生是怎么说的?找出重点词“慈爱与抚摸”。老师慈爱地抚摸着发言的学生。引导学生理解“慈爱、抚摸”。(联系生活体验理解词语的方法)指导朗读。

  2、孩子是怎么说的?(抢着说,七嘴八舌)“七嘴八舌”是什么意思?“抢”你读懂了什么?表演读。课文里有个词语和“七嘴八舌”的意思很相近,你知道是哪个吗?“纷纷”。那我们能不能通过再现当时热烈讨论的场景?分角色朗读。

  3、蜻蜓到底吃什么呢?陶行知先生告诉孩子们:(课件出示句子)说说“孑孓”的意思孑孓指的是蚊子在水中的幼虫。你知道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多少只苍蝇或者是蚊子吗?夸夸蜻蜓。蜻蜓吃什么,是谁告诉我们的?是陶爷爷在和我们谈蜻蜓呢。(出示图片介绍孑孓及蜻蜓相关资料)

  4、从陶行知先生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蜻蜓是益虫,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板书;益虫   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5、这句话的提示语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写出了人物的动作)

  6、从这些人物的提示语中,你觉得陶行知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从蜻蜓的吃食我们知道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

  六、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还谈论了什么?我们下一课时再学习。

  第二课时:在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本课的教学将着眼整体,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讨论,捕捉陶行知给孩子们讲了蜻蜓的哪些知识,从中感受陶行知是怎样一个人;圈点、勾画,批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利用朗读感悟法,本着“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通过读对课文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更深刻认识陶行知对孩子,对小动物的关爱。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

  3、根据主要内容来设计问题:上节课我们知道陶行知和孩子们谈了蜻蜓不仅吃蚊子,还吃苍蝇和孑孓。陶先生还和孩子们谈了蜻蜓的什么?你感受到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细读感知

  1、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轻快的心情,温和的语气,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7~10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我知道蜻蜓长什么样子了。

  (2)自由读第7~10自然段,思考:

  蜻蜓的眼睛长什么样?有什么作用?

  蜻蜓的尾巴又有什么特点和功能?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第二段具体叙述了陶行知给孩子们讲解有关蜻蜓特点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同时课件演示蜻蜓的构造及特点,激发情趣再读。这是事情的(经过)。从本文中,我们知道了一件事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先讲原因,再具体叙述经过或过程,最后讲结果来写。

  分角色读第二、三段,评一评朗读效果。

  (3)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小练习:

  a、填表

  特    点 功      能 蜻 蜓 眼 睛     尾 巴     吃什么  

  b、填空

  (     )的口吻 (      )地飞翔

  结构(       )       保持(     )

  抽两位学生向全班交流,师生点评。

  从填表中你知道介绍动物应写些什么了吗?按什么顺序写更好呢?

  小结:写小动物可按从头至尾(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去观察。描写时,并不是每一部分都写,而是抓住两三个最能反映动物特点和功能的部位进行具体描述。

  当然,除了写外形特点和作用以外,还可以写一写吃、住、活动的情况。

  (三)品读感悟

  1、质疑问难:你还有什么不明白,需要向同学或老师请教的吗?

  (1):蜻蜓为什么点水?

  (我知道。因为我问过爸爸,他说,那是蜻蜓在下蛋!)

  老师赞扬道:“不错,下蛋就是产卵的意思。”

  (2):蜻蜓会吃自己的尾巴吗?尾巴被吃了,真的还会长出来吗?同学们你看我,我望你;老师也一惊,会吗?

  这时,教师急中生智,说:“这个问题提得有水平,把老师都问住了。课下,我们一起查资料搞清楚,好吗?”

  2、读句子,正确读出语气。想一想,说一说陶行知是怎样关心和教育儿童的。

  a: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一个叫翠贞的女孩的头,说:“你知道蜻蜓吃些什么?”

  b: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a.我觉得,陶爷爷是一个温和的人。

  不错,陶爷爷是个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人。

  b.陶爷爷爱蜻蜓!

  对,陶爷爷真是一位善于因势利导,又尊重别人选择,有爱心的教育家呀!

  (四)、教师总结:学完课文,我想同学们应该明白孩子们为什么捉蜻蜓,又为什么放飞蜻蜓了吧!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拓展升华

  1、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2、欣赏《晚霞中的红蜻蜓》歌曲,体味蜻蜓的可爱和陶行知对孩子,对小动物的关爱。

  3、画一副蜻蜓绘画或制作有关蜻蜓的小名片,也可以办一期有关蜻蜓的手抄报。

  板书:             放飞蜻蜓

  小朋友         陶行知

  捉           循循善诱

  谈     蜻蜓

  放           和蔼可亲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为达成教学目标,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基于多媒体技术支持与功能优势,我整合运用了如下教学资源。

  1、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认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拉近学生与陶行知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了解陶行知先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2、利用网络在线搜索加深对蜻蜓“结构复杂”等词语的了解以及认识。

  3、利用课件演示蜻蜓的构造及特点 ,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知识蜻蜓的知识,认识蜻蜓是可爱的益虫,增强学生热爱、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4、利用课件演示汉字的间架结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临摹,写规范、美观的汉字,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悄然传递汉字的文化。

  5、利用多媒体欣赏《晚霞中的红蜻蜓》歌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体味蜻蜓的可爱和陶行知对孩子,对小动物的关爱。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篇10

  应该说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案例,是生活即课堂的案例。对于我们老师的成长来说,这是篇非常有启发性的案例,这一课可以让我们懂得陶行知的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有许多东西看似是简单的,其实里面的知识可多了,如果只是简单地玩一玩,等于是丧失许多学习机会。现在各门学科都在讲究探究性学习,其实这一课也是探究性的案例。

  读这一课,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有多个问题出现,认识这些问题,明白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其实就是交给孩子一把探究性学习的金钥匙。

  这个教学故事其实是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看到孩子在捉蜻蜓谈起的:

  问题一:“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学生的答案,学生一下子可以读到。吃虫子,吃露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孩子的答案是开放的,这些答案到底哪个正确?陶行知在孩子们回答之后,给了学生更明确的答案。

  问题二: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简单的,当然这是第一个问题的思想提升。孩子初步理解了,肯定会有明确的认识。所以第七自然段开头就说“孩子们点点头。”

  问题三: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这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从第一问题来看,学生答案这么多,这个问题肯定也难以回答,孩子只能假设。所以就出现了直接观察性的答案——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一种猜测性答案——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在学生不知之时陶行知向孩子介绍了蜻蜓的尾巴,非常有趣,孩子们读这个答题也会感受到原来蜻蜓的尾巴真的值得研究。

  问题四:关于蜻蜓的头部,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没有提出,陶先生沿着尾巴的作用直接谈起,实质上却是一个重要问题。把其放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蜻蜓。

  问题五:“把它放了,好不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成了文章的结局,这个问题的出现,肯定是在最后,放是有理由的,放是学生真正明白以后才能做的事。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将起到“纲领”之作用,提起这个“纲领”,前面所有的问题会接二连三的出现,并且得以解决之后,才能高兴地放飞蜻蜓。

  研究上面这五个问题,其实给学生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平时生活的许多事都可以研究,怎么研究?设计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设计几个问题,或者发现到一些问题,将其逐步解决了,就是适应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抓住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收获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理念。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篇11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细读文本,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再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态度。

  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精讲结束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字词的意思。

  3、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4、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第一段:

  过渡:课文哪个自然段写“捉蜻蜓”的?

  1、指名读。

  2、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

  3、想想,他们捉到蜻蜓时的心情,会说些什么?(快乐)

  第三段:

  1、指名读。

  2、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4、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子们的话。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快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

  课文重点段2―10自然段:

  过渡: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在课题下的“放飞”二字下加着重记号!)

  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有关蜻蜓的呢?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二到十自然段多读几遍,陶行知先生和孩子谈了有关蜻蜓的哪些知识?

  3、指导学生课堂讨论,引领他们自己思考、同桌商量、四人组讨论,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4、交流讨论:

  A、从蜻蜓本身讲:(三方面:吃食、尾巴、眼睛)

  吃食:

  (1)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

  (翠贞、一个小男孩、几个七嘴八舌的孩子,角色扮演,体会“七嘴八舌”。)

  (2)后来陶先生怎么介绍的?(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是益虫。)

  (3)补充知识:

  (一只蜻蜓每小时吃20只苍蝇、840只蚊子,每天吃1000多只小飞虫。还吃稻飞虱、浮尘子等。)

  课件展示水虿、孑孓。读第6自然段。

  (4)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各有什么特点?

  (5)课件欣赏:复眼。

  (6)除了尾巴、眼睛,你还知道蜻蜓的什么知识?

  (7)课件出示小知识:(种类、飞行、产卵、低飞原因。)

  (8)说话训练:听了、读了这些知识,用上“我知道……还知道……”说说你对蜻蜓的了解。

  (9)指导朗读6―10自然段。

  B、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课文中陶行知是怎样劝说孩子们的?自由读文,划出描写神态、动作的词语,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

  (2)谈话不是指责,而是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入手。

  (3)从孩子“七嘴八舌抢着说”看出孩子和陶行知先生是朋友――涉机理解什么情况是“七嘴八舌抢着说”,可以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抢着说“吃草”、“吃树页”、“吃泥土”的样子。

  (4)陶行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

  (5)陶行知先生用商量的口吻问大家:“把它放了好不好?”――涉机理解什么是“口吻”?,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尊重平等……)

  5、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想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说说原因。(要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清楚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

  6、将这些描写陶先生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件出示:陶行知肖像及个人简介、名言、伟人们的题词。

  简介:

  陶行知(1891―1946),中国教育家。1927年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即晓庄学校)。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

  1、陶先生有四个字“爱满天下”。不仅爱人类,而且爱生物,反对把生物弄死来做标本,把生物学变成死物学,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推广这样的爱,可以教导人们不再互相残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题词: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毛泽东

  万世师表。 ――宋庆龄

  当今一圣人。 ――董必武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郭沫若

  三、总结全文。

  1、学完这篇课文,你都有什么收获?

  2、出示老师的收获: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向善的心,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向善的心!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篇1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学会保护蜻蜓。

  学习重点:

  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加深感悟文中重点句

  课前准备:

  课前组内帮对检查学案5、6完成情况

  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

  二、课内检查预习

  1、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生词都会读了吗?下面小组内帮对互相检查,随即纠正,错的改正过来,一会找同学读一读。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快。

  2、同学们把生词都会读了,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吗?下面小组内分工读,读错的及时纠正,再读一读,读对为止。检查读。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老师一会儿检查。

  3、质疑解疑:

  (1)小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通过预习,同学们可能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解决不了的小组长进行汇总,一会儿提出来。

  (3)、小组长汇报。(抄到黑板上)

  (4)、小组间解疑。解决不了的,老师引导读书,思考、解疑,或在精读时解决。

  4、精读感悟,感情朗读: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6、7、8、9、10自然段,思考蜻蜓是怎样的蜻蜓?读后谈一谈,随即指导朗读,对蜻蜓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课后第四题。(1)、分自然段读课文。(找5个同学读)师在读中随机指导,读到位。

  (2)、全体练习读。每个同学都像刚才老师指导那些同学一样练习读一读。看哪组读得最认真

  5、听写生词,帮对检查,错了改3遍

  6、指导朗读分角色,自己练习

  7、指导课后第四题,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三、分配下节课展示任务。

  1、组搜集有关蜻蜓的资料。

  2、组搜集有关动物与人之间感人的故事。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 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

  2、 师: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读准后鼻音。看清字形,蜻蜓是昆虫,因此这两个字都是虫字旁。蜓字要写正确,哪边需要特别注意?指名学生说。(与延区分)

  你们喜欢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吗?有个孩子叫翠贞,她就捉到了这样一只小蜻蜓,喜爱极了,爱不释手,(板书:捉)但最后却把小蜻蜓放了。(板书:放)(板书:放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

  3、齐读课题

  二、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正音

  难读的词语再一起读读

  田埂  苍蝇 孑孓  一撅一撅

  3、学生点评朗读情况。再读读。

  4、默读课文。

  5、通过几遍课文的朗读,你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文章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和孩子们(谈蜻蜓),使他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蜻蜓)的故事。

  6、哪儿写了捉?(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哪儿写了放?其余讲什么呢?概括标题:谈

  7、简介陶行知。

  文中与孩子们一起谈论蜻蜓的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出示图片)1891年出生于安徽省。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创办晓庄师范。陶行知的一生,为人民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著有许多教育方面的著作。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将对陶行知先生有更深的了解。

  三、学习第2---6自然段

  师: 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关于蜻蜓谈论了几个问题?我们看看课文的2到6自然段。(出示句子:你们知道蜻蜓吃什么?)

  1陶行知先生是怎么说的?找出重点词慈爱与抚摸。(这两个词写出了人物的神态与动作。)

  2指导朗读。

  3孩子是怎么说的?(抢着说,七嘴八舌)作者很注意对话中提示语的运用。

  4那我们能不能通过再现当时热烈讨论的场景?分角色朗读。

  5蜻蜓到底吃什么呢?陶行知先生告诉孩子们:(出示句子)孑孓指的是蚊子在水中的幼虫。

  6从陶行知先生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蜻蜓是益虫,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板书;益虫)

  7这句话的提示语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写出了人物的动作)

  8从这些人物的提示语中,你觉得陶行知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还谈论了什么?我们下一课时再学习。

  四、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2.学生指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用哪些好办法记住它)蚊 蝇(“虫”字旁,皆属昆虫)饿(因为缺食,用“饣”字旁)枪 抢(比较后记忆,抢时要用手)夏 复(比较后记忆)舌(中间一横在横中线)慈(字要写得紧凑,两个“幺”字靠拢)

  课后作业:继续认真朗读课文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篇15

  参与文本对话   触摸文本灵魂――《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作者:孙静娅    徐维亚    转贴自: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点击数:203

  参与文本对话   触摸文本灵魂――《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215600]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孙静娅    徐维亚  

  [设计理念]  

  文本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语言中有动作,有声音,有色彩,有交错的目光,有可触的肌肤,有流淌的血液,有感情的余温,有民族的灵魂。《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文中的对话中去,在阅读中触摸文本的灵魂。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      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流程]

  一、           揭题导入

  1、课前反复播放歌曲《红蜻蜓》(小虎队演唱)

  2、板书课题,学生随教师书空。

  3、指名根据老师提示读课题。

  4、简要谈谈读了课题后的感受。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评析: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朗读才有正确的方向,学习才会主动。]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故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    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通、读顺课文。

  (2)    默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学生认真朗读、思考。

  3、检查初读情况:

  (1)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读得最得意的自然段朗读。

  (2)    交流: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评析:新课标提倡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本环节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自觉思考、交流读后感受。使每个学生都能各抒己见,读出各自的感悟。]

  三、           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指名读第一段。从第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2、你捉过蜻蜓吗?能给大家说说吗?(学生自由说)

  3、课文中的这群孩子捉了蜻蜓后是怎样处置的呢?课文哪里告诉我们了?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孩子们捉了几只蜻蜓?

  这只蜻蜓当时是在谁的手里?

  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的吗?从哪里看出?

  朗读感悟。

  引导学生从“纷纷”一词体会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放飞。

  引导学生从两个“放了它”体会孩子们放飞蜻蜓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4、激起悬念

  过渡: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掉呢?关键这里面哪个人起了作用?(陶行知)究竟陶先生和这群孩子谈了些什么?怎样谈的?才使得这些孩子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把捉到的蜻蜓放掉了呢?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找找陶行知先生问了孩子们几个问题,孩子们是怎样回答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喜爱的方式朗读他们的对话,再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阅读、讨论、合作理解,教师参与其中。)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去感受课文中孩子们对待蜻蜓的与众不同,从而产生疑问,然后围绕“放飞”这个中心问题去自主阅读,自我感知,再小组合作研读,既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           汇报交流,解读“放飞”情结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练习分角色朗读,进行集体交流。

  (学生自由表达,练习分角色朗读,教师相机点拨,把握重点。)

  2、全班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相机作适当的指导。

  ★    “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一段

  抓住陶行知说话的内容,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说话的方式进行朗读、体会。

  抓住“慈爱、七嘴八舌、抢着、拉着”等词语练习对话分角色朗读。

  体会:

  a陶先生让孩子们明白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等害虫,是我们的好

  朋友。

  b从“慈爱”“抚摸”“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中可体会出陶先生说话很和气,从而感知陶行知很爱孩子。

  c从陶先生问的两个问题“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体会出陶先生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循循善诱。

  d从“七嘴八舌”中体会出陶先生和蔼可亲,尊重爱护孩子。

  小结:陶先生让孩子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他又是这样地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孩子们心里很快就觉得应该放飞蜻蜓。

  ★“蜻蜓尾巴和眼睛特点和功能” 一段

  抓住陶行知说话的内容,动作,方式进行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各自的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

  体会:

  a集体交流“眼睛和尾巴的特点和功能”,从而感受蜻蜓的了不起。

  交流完成表格(课件演示出表格)

  蜻蜓

  特点

  功能

  尾巴

  眼睛

  b(课件播放蜻蜓有关图片):神奇的尾巴和眼睛。

  学生谈谈感受。(体会小小的蜻蜓竟有这么神奇的功能,从而对蜻蜓产生敬佩之情)            

  c陶先生只是告诉了孩子们蜻蜓的的尾巴和眼睛的知识吗?(不是)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

  抓住句末省略号让学生再猜猜、说说陶先生还讲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

  蜻蜓是除害飞行家。

  蜻蜓低飞可以告诉我们天气要下雨了。

  ……

  d分角色表演朗读,体会陶行知先生知识的渊博,教育方法的巧妙。

  4、总结: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掉,为什么?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很了不起,是出色的除害飞行家,更因为陶先生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循循善诱,用和蔼可亲的语气娓娓道来,让孩子们乐于接受,让他们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要去放飞蜻蜓。

  [评析: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一环节的教学,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方式的充分朗读,进入了对话情境,充分体验人物的情感。鼓励学生不断探索、讨论,在自读自悟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和学习的能力。]

  五、           总结延伸

  1、学完全文,我们知道蜻蜓的作用很大,它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那么,你们知道蜻蜓还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吗?还有哪些昆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如果看到别人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

  2、陶行知先生真不愧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这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3、老师也芟不墩馕淮蠼逃遥一拱阉倒囊痪浠暗弊魇俏业淖颐?b>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这些故事。

  [评析:读、悟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读的形式多样,层次分明。在反复阅读中,感悟知――脑海中呈现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动物与人类的和谐相处的图案;感悟情――心灵中品味语言文字所蕴涵的灵魂。]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5ykj首页>>>>>>www.diyifanwen.com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篇16

  作者:曹仁花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8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0课《放飞蜻蜓》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者:曹仁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查找有关资料验证蜻蜓到底会不会吃自己的尾巴。

  教学重难点: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

  1、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2、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的设计与应用

  一、 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展示蜻蜓图片,师导入

  欣赏

  展示蜻蜓的图片,配合播放歌曲《晚霞中的红蜻蜓》,创设学习情境。

  2、师:同学们,这些小精灵是谁啊?(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可爱的,美丽的)你们喜欢吗?上堂课,我们学了一篇和蜻蜓有关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

  用一个词形容蜻蜓

  3、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结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4、小伙伴们捉住了蜻蜓为什么又要把它放飞呢?在孩子们的眼中,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板书:?)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打开书本

  二、朗读、交流、感悟

  1、自读全文。以“引导学生认识陶先生”为主线,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自读全文

  朗读、感悟

  ▲  知识丰富的陶行知。从陶先生的问话和介绍中了解蜻蜓的知识。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陶先生知识丰富的?陶先生的介绍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蜻蜓是益虫)

  “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        (神奇的尾巴)

  “指着它的尾巴说……”,“它的眼睛……” (奇特的眼睛)

  “……” 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课外知识:你们还知道有关蜻蜓的哪些知识?书上说蜻蜓在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事实果真如此吗?

  读好人物的对话

  交流收集的课外知识

  1、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课文相关文字:“它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

  2、组织学生欣赏图片。

  3、出示课文相关文字:“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4、课件介绍蜻蜓“吃尾巴”其实是蜻蜓进行交配。

  5、出示课文相关文字:“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6、网站介绍蜻蜓的复眼。

  ▲  慈爱和蔼的陶行知。抓住重点的词、句,朗读体会。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谈话的态度和蔼可亲,做一做动作,指导朗读并体会)”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

  抓住重点的词、句,朗读体会

  做一做动作,朗读并体会

  ▲  爱护蜻蜓的陶行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你们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

  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  教育有方的陶行知。陶先生看到孩子们捉蜻蜓,既没有责怪他们,又没有直接要求把蜻蜓放了。而是……听了陶先生的话孩子们是怎么做的呢?(主要通过孩子们态度的变化体会)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

  “孩子们点点头。”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

  “孩子们纷纷地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

  在教师的引导下朗读课文

  交流:听了陶先生的话孩子们是怎么做的呢?

  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

  三、拓展、延伸

  1.简单小结陶行知的人物形象:他真不愧为是一个教育家,尊重孩子、爱护孩子……

  小结陶行知的人物形象

  2.增强学生对蜻蜓的情感,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链接图片,老师描述,学生表白。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呢?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的吗?自由大胆地说吧!

  再次欣赏图片

  自由交流(时间允许,同学们可以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配乐欣赏蜻蜓图片。

  3.配乐朗读。导言:多好的一篇文章啊,读了,我们了解了陶行知,了解了蜻蜓。大家推荐两名同学,一个读陶先生的话,一个同学读叙述的话,孩子们的话大家一起读。

  配乐分角色齐读课文

  出示课文插图,配上适合的轻音乐,组织学生齐读课文。

  四、 演一演这个故事

  1、布置表演任务、要求

  明确表演任务、要求

  2、组织学生小组练习表演

  练习表演

  3、课堂表演这个故事

  表演这个故事

  五、小结、下课

  1、通过板书小结课文,揭示主题。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谁和谁成了好朋友?蜻蜓和孩子们;蜻蜓和陶先生;孩子们和陶先生;老师和大家也成了好朋友……

  交流: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谁和谁成了好朋友?

  2、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交流收获

  3、是啊,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她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每一个都要关心爱护这些可爱的朋友,那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六、课后实践作业

  找一找关于陶先生的资料,尤其是他的教育故事,进行交流

  找资料、交流

  鼓励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出示《小孩不小歌》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5ykj首页>>>>>>www.diyifanwen.com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篇17

  《放飞蜻蜓》是小学语文国标本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讲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谆谆教导。是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的好教材。根据新课标对中年段孩子的要求以及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了解他们的含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其中目标1、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蜻蜓的资料,为上课做好准备。

  我预设用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我安排三个环节,

  首先我直接板题,让学生读完课题根据课题质疑。

  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完成1、标好自然段2、画出文中到生字的词语3、把课文读通顺读熟练。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们自己评价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指导学生读准确这些字的读音:前鼻音“贞、蚊”后鼻音“舌、蝇、抢”,调整的tiao,露水的lu。

  在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后,用质疑讨论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知道课文讲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简单介绍陶行知)见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事。

  第三个环节,最后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我将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安排复习回顾、探究自悟、拓展延伸三个环节以期达到让学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的目标。

  第一个环节复习回顾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探究自悟

  课文的2-10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我以“在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相机板书陶行知)这一问题为切入点进入文本的学习,我将用充足的时间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圈圈画画,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交流。我这样预设教学过程

  第一步、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内容.

  第二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第三步、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指名交流

  第四步、评议,补充完善

  第五步、请学生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相机板书:食物、尾巴、眼睛

  第六步、教师总结

  第七步、感悟朗读

  1、学生自读

  2、指名读

  3、学生互相评议(人物的不同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4、学生在评议的基础上练读

  5、感情朗读(读出人物不同的的语气)

  第八、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写在陶行知的开导下,孩子们放飞蜻蜓。我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这部分,我这样预设教学过程。

  1、让学生自读这一段,对文本有更深的了解。

  2、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3、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4、引导学生用欣喜、赞叹的语气读好这一段。

  5、自读感悟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在书上找出有关的词句)

  6、讨论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

  7、教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第九步、学生再读全文,加深感悟。

  第十步、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

  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板书       放飞蜻蜓(陶行知)

  (人类的朋友)食物尾巴眼睛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