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政治教案设计 > 高中政治产业和经营者复习教案

高中政治产业和经营者复习教案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中政治产业和经营者复习教案
【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
农业 工业 第三产业 劳动合同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基础知识】
Ⅰ、基本概念
1.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3.农业:是指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植和培养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4,工业:指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社会生产部门。
5.第三产业:是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
6.劳动者的权利: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利和享受的利益。
7.劳动者的义务: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
8.劳动合同: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9.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Ⅱ、基本原理、观点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原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农业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的基础。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
2.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的途径和措施原理
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度,最终实现农业化的必由之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在生产关系上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在生产力上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在生产要素上需要建立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基础上;在经营方式上,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3.乡镇企业在我国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乡镇企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乡镇企业肩负着农业现代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小康水平的重任。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我国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4.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原理
现代化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和现代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
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它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5.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原理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提高,是国民经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之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是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缓解经济生活中的多层次矛盾,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都具有重大意义。
6.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是统一的。任何权利的实现总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没有权利就无所谓义务,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劳动者在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只有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的。作为社会主义劳动者,要依法行使劳动者的权利,忠实履行劳动者的义务,自觉发扬主人翁精神,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7.劳动者的主要权利与义务原理
主要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主要义务: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8.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原因及其应遵守的原则原理
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我国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首先,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第三,实行劳动合同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实行劳动合同制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订立合同,必须遵守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原则,这是劳动合同订立的核心原则;协商一致的原则,这是平等自愿原则的延伸和结果;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这是订立劳动合同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9.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基本内容和原则
作用: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措施。
基本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
基本原则:要遵循既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要体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1.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农业稳定发展
⑴背景:材料一: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度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个五计划的建议》指出:加强农业是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也是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材料二:2000年11月3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1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强调: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⑵理论分析: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饿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和农业的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相对过剩,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要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深加工;同时,发挥资源优势和地区比较优势,调整产业区域生产结构;要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出口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公司加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把分散经营的农户同大市场连接起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2.关于社会保障问题
⑴背景:材料一:2000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
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指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材料二:“十五”,在认真搞好现行社会保障工作的同时,要把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
⑵理论分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进行配套改革,而社会保障制度正牵动着千家万户,涉及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①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这主要是因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失业和待业人员是必然的,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市场经济不可能进一步发展;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又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这主要是因为它有利于企业减员增效;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这可以从稳定与改革、发展的关系角度分析。
【重、难点分析】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农业市场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剩
余农产品的不断增加,是社会其他一切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下降而改变。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和要求的。
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首先要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现阶段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它适应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的状况,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靠科技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贯彻落实“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
2.三大产业之间的联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第二、三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工业是国民
经济的主导,工业不断为第一、三产业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保证他们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第三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方便了消费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反过来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历年高考试题分析】
例1.地处高海拔山区的某贫穷山村,为了脱贫致富先后创办多家企业均告失败。村领导总结教训,结合本村的优势,决定种值既有市场需要又适于在高海拔地区生长的经济作物,结果取得成效。几年来村民收入稳步提高,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这个事例表明,要发展家村经济必须
  A.适应市场需要,发挥比较优势     B.广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C.加大投入、改善交通通讯条件     D.坚持无工不富的指导思想
【解题思路】:这是2000年全国高考的单项选择试题。本题通过某贫穷山村脱贫致富的过程,指出发展农村经济要结合自身优势,适应市场需要,按照价值规律办事。所以A符合题意。
例2.农村改革已经走过20年的光辉历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实行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我国农村的这种经营方式
A.承认并充分保证农民的物质利益 B.符合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
B.既适应传统农业,又适应现代农业
C.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
【解题思路】:这是1999年广东省高考试题。本题考查的是对我国农村双层经
营体制和经营方式的认识。A、B、C、D均符合要求。
例3.发展粮食生产必须扩大耕地面积。(2000年36题)
答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没有耕地,粮食产量就失去了保证。(从粮食生产与耕地的关系上进行肯定)
⑵发展粮食生产,重点是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不是只靠扩大种植面积。从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进行否定)和改善品质(不是单纯追求数量。从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上进行否定),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粮食生产体系(从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对题目的观点进行否定)。为此,要加大物资和资金的投入,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从具体措施上对题目的观点进行否定)―(提出行动要求)
⑶从全局观点看,部分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牧、还林、还草,有利于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从土地的性质、我国当前的实际以及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上对题中的观点进行否定)
(注此题要求考生从经济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去认识粮食生产问题。答案中加着重号的内容若答出,可酌情加2―3分)
【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是
A.前者计算的是最终产品价值,后者计算的是劳务价值
B.前者以领土为计算范围,后者以本国居民为计算范围
C.前者是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后者是非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
D.前者以本国居民为计算范围,后者以领土为计算范围
2.以色列是一个人均占有水资源仅285立方米的极端缺水国家,由于全面推进管道输水技术,创造并广泛应用了滴灌技术,已使灌溉水利用系统接近0.9,以同样的耗水量使其农业产值增长了12倍。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要建立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基础上
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D.我国农业科学贡献率低
3.1999年5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朱?基强调指出:“各地需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情况,进一步拉开质量差价、季节差价和地区差价。国有粮食的购销企业要按照购得进、销得出的原则,自行确定优质品种的具体购销价格。”国家实行这个办法
①能引导农民生产优质、适销的粮食品种 ②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种粮收入 ③是实现粮食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④是价值规律和优胜劣汰的具体体现
A.①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4.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A.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B.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能够促进全国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发展和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D.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5.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实现劳动者的 体现出来的。
A.权利与义务B.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
C.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D.提高职业技能
6.某水泥厂以虚夸工资、劳动条件为手段,从劳务市场上招收了10名工人,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工人们发现上当。一年后,合同到期,厂方又以扣押证件、不发工资等手段强迫工人续订合同。该水泥厂的行为
①违反了劳动合同订立和变更的原则 ②违反了劳动合同中所规定的内容应是当事人双方平等协商取得一致意见的结果 ③违反了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有在法律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 ④违反了劳动合同的变更不得与地方法规相抵触的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改革后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规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由再就业服务中心按照规定基数代职工缴纳,并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这充分说明
A.在我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致的
B.改革职工照料保险制度使广大职工得到了好处,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新的职工医疗保险费用由单位全部承担
D.职工医疗保险是个人行为
8.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构成三条保障线。目前,94%的下岗职工领到了基本生活保障费,养老保险金收缴率达90%,2357个市县1999年前全部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保障线的建立
A.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B.是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表现
C.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D.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二)不定项选择题
9.农业产业化经营开辟了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新途径,实现了农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这有利于
A.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连接起来
B.农村公有化程度的提高
C.农业生产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物质装备
D.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10.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主要是因为
A.第三产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B.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C.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D.社会各部门生产的增长,最终取决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一部全面规定劳动者权利与义务,保障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劳动法》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这体现了
A.国家对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重视
B.国家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
C.劳动者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关心
D.劳动者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参与
12.1999年6月北京市出台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参加养老、失业保险暂行办法》中规定,凡在北京市行政区域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招用的农民合同工,必须参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至此,北京市社会保险网已覆盖到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部劳动者。发展社会保险事业
A.是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的,为企业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需要
B.是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C.它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
D.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简答题
13.材料一:某地区根据本地的特点,发展稻田养鱼事业。稻田养鱼成为该地农民的一大创造,它可以一举多得;其一,等于给农民开了一个小银行。经济效益是单纯种稻的好几倍;其二,等于修了一座小水库。水多时储水养鱼,天旱时将养鱼稻田中的存水放出种稻;其三,有益于生态平衡。鱼吃田中杂草、害虫、虫卵,排出的粪便可以肥田,鱼在水中游动促进稻禾生长,减少污染,使稻、鱼都成为绿色食物:其四,繁荣了水产品市场,有助于国民膳食结构的改善。
材料二:上级有关部门及时总结了农民稻田养鱼的经验,并召开现场会大力推广,同时鼓励有关农业技术人员实地考察,进行技术指导。这一作法已遍及巴山蜀水,南方水乡。有的地方还在养鱼稻田中加宽田梗,在田梗上种柑桔、柚子、葡萄等水果,既美化了自然,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上述材料蕴含了哪些经济学的道理?并指出这些道理在材料中是怎样体现的?
14.江泽民同志指出:“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请回答:如何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下岗分流”、“再就业”与劳动合同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辨析题
15.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靠增加农民收入
(五)论述题
16.表一:“九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
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9%4.6%4.3%3.8%2%
表二:2000年农民消费品购买力情况
2000年我国
人口总数农村人口占
总人口比重在全国消费品社会零售总额中农村所占比重
126583万人63.91%约41%左右
注:上表中我国总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和福建的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
表三:三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结果之一
1998年1999年2000年
新增国债1000亿元1100亿元1500亿元
拉动GDP增长1.5%2%1.7%
⑴ 上述表格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⑵表一和表二所反映的经济现象有什么必然联系?会带来什么直接后果?
⑶联系三个表格所提供的材料,你认为应怎样做才能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17.表1 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第一产业
产值比重第二产业
产值比重第三产业
产值比重
1978年68.6&.1%5.3%
1997年24.4%62.9%12.7%
表2 从业人员在三大产业中的分布
第一产业
从业人员第二产业
从业人员第三产业
从业人员
1978年70.4%14.1%6.5%
1997年61.4%18.9%11.5%
材料一:农村改革开放20年以来,农民生活显著提高,农民年入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上升到1997年的2090元。全国农村总体上进入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材料二:粮食和其他的农产品大幅度增长,1997年比1978年粮食增长0.66倍,1991年以来在世界粮食增产总量中我国占32%,基本解决老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1996年全国猪牛羊总产量4772.6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4.6倍,在世界肉类增产总量中我国占80%以上。
⑴说明表1、表2反映的经济现象及其联系。
⑵说明两则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D 4.A 5.A 6.A 7.A 8.C
(二)不定项选择题
9.A、C、D 10.B、C 11.A、B 12.D
(三)简答题
13.①注重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多种经济。②增加科技投入,培养特色经济,以增加农民的收入。③重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在保护农村环境的同时,大力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率。④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政府有关部门加强了宏观调控作用。
14.⑴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⑵下岗分流、再就业是市场对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表现和必然结果。劳动合同制度能有效地保证劳动力的优化配置。⑶下岗分流、再就业都离不开劳动者的市场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使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从而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和整个劳动者队伍素质的提高。
(四)辨析题
15.⑴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但近些年农民收入增速趋缓,这首先是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第二是直接影响农业投入,第三是直接影响全国的总需求,第四是影响全国的经济发展。因此,目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抓农民增收。(2)但是,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要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四靠产业化经营等。这样,才能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同时,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推进村民自治,使村民有民主权利。所以,题中认为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靠增加农民收入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五)论述题
16.⑴表一反映出,近几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呈连年下降的趋势。表二反映出,我国农民的购买力水平低,农民在全国消费品社会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城镇少得多。表三反映出,三年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新增国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拉动了经济的增长。
⑵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逐年下降,导致农民购买力降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全局的突出问题。
⑶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十五”计划的主题,在保持一定的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必须保持一定的快速发展。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近期我国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广阔是我国最大的优势,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有较大回旋余地,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17.⑴①改革使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从业人员下降,第三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上升;②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过快,从业人员过多,显得农业的基础地位不牢固,第二、三产业人员过少,有待于继续调整;③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第一产业少,但它创造的产值却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中占第一,是国民经济的主导;④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变化使得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⑵材料一,反映改革开放20年我国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材料二反映粮食产量显著增长,改变了长期粮食供给不足的状况,农产品极大丰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中政治产业和经营者复习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