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使用陕西人教版《思想品德》课本的备课程序
由中国伦理学会、《红旗》出版社、四川湖北陕西河北云南五省教科所、北京中少教研中心、北京25中专家组编写的《思想品德》(陕人教版) 课本已在我省部分县(区)试用。这套课本设计思路独特,版式结构新颖、活泼,紧贴学生实际,很好地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理念,尤其是教材编写者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第一追求,真正代表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在诸多版本《思想品德》课本中,课改的步迈得最大,是一套难得的好课本。正因为教材编写者立足思想品德教育,最大限度地追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表现出课本在升学考试背景下的不足:淡化了知识体系,知识非常零散;课文中很少有正文(即对学科基本知识的表述);考试时学生不知如何做答;对《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能力方面看,落实得不太到位等。大多数教师在使用此课本的过程中,感到课本过于“前卫”(无正文)。“前卫”的让教师不知如何使用,部分教师上课时,按课本内容让学生热热闹闹地“活动”一番,“活动”后学生和教师心里都感到空荡荡的,更对使用这套课本将来升学考试时是否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担忧。研究怎样正确使用这套课本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笔者本文以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国运兴衰动我心”一框为例,说明使用陕人教版《思想品德》课本备课时特有的备课程序。
第一步:阅读《点睛之笔》,明确课本内容要体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原文中的要求。如通过对课本59页《点晴之笔》的阅读,明白《国运兴衰动我心》一框要体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三1.6中的“感受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
第二步:阅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明白《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如,通过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153-154页的阅读,明白此条《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是感受“国家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状态”,“国家受到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时,人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遭受严重挫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情感状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第三步:依据《课程标准解读》的具体要求,确定准确的目标。按《课程标准解读》将本框的目标确定为:①“屈辱的中国”,学生感到悲伤;②“抗争的中国”,学生感到振奋;③“腾飞的中国”,学生感到自豪;④通过上述三个目标让学生“感受”个人的情感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⑤附带(非《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了解公民的概念。
第四步:从《课程标准》的高度评判课本内容,并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对课本内容进行再处理,形成自己独特的教材思路。
一、对课本内容的评判。从《课程标准》的高度审视 课本内容,发现本课内容存在以下不足:①是有关居民身份证的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联系牵强;②“祖国遭列强欺凌”历史史实太少;③“中国人民的反抗”没有内容;④“腾飞的中国”选材太少,角度太窄,不足以说明祖国腾飞。
二、自己独特的教材思路。第一板块:公民。①什么是公民?②什么是国籍?③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④中国公民实例判定;第二板块:中国的屈辱史。①鸦片战争中的鸦片输入、《南京条约》。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③沙俄侵占中国领土。④《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危害;⑤日寇的暴行:A、南京大屠杀 B、“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 C、731部队的细菌战 D、对解放区的“三光”政策;第三板块:中国人民的抗争史。①林则徐禁烟、邓世昌撞日船。②太平天国运动。③辛亥革命。④百团大战、血战台儿庄。⑤解放区的全民抗战。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四板块:祖国的腾飞史。①制度方面:A、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C、对小平南巡讲话,再次掀起改革开放的浪潮;②科技方面:A、两弹一星。B、“神五”、“神六”飞天。C、“嫦娥奔月计划”的实施;③外交方面:A、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B、成功举办APEC会议。C、加入世贸组织。D、建立“上合组织”。E、主持朝核问题六方会谈;④国家统一方面:A、海峡两岸交往频繁。B、港澳回归、祖国空前统一;⑤体育方面:A、04年奥运会世界第二。B、08年奥运会由中国承办;⑥经济方面:A、城市发展日新月异。B、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C、国内生产总值持续谐调增长。
第五步:依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教学用题
一、课前预习题:
1、通读课本《国运兴衰动我心》一框全文、课本56页“阅览人生”栏目中的“我是中国人”一文和课本58页“知识采撷”栏目的“公民”和“国籍”部分。
2、了解什么是公民,什么是国籍,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3、收集以下资料准备在课堂上展示:①反映“中国的屈辱”的事件、史实、图片和其他资料。②反映“中国人民的抗争”的事件、史实、图片和其他资料。③反映“中国腾飞”的事件、史实、图片和其他资料。
二、课堂教学用题:
1、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这人虽然出生在中国,但他因判罪被拉上刑场,即将被枪决,所以不是中国公民”。
②凡是不满十八岁的中国人,不是中国公民。
③麦克虽有美国国籍,但他在中国投资办厂,他就是中国公民。
2、当你看了(听了)同学们展示的反映“中国屈辱史”的资料和教师以沉重心情介绍“祖国屈辱史”时播放的音像资料后,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请把你最想说的一段话写出来。
3、当你看了(听了)同学们展示的反映“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的资料和教师介绍“中国人民的抗争”的史实和音像资料后,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用怎样一段话来表达你此刻的心情?请与同桌交流。
4、当你看了(听了)同学们展示的反映“腾飞的中国”的资料和教师声像并用的题为“巨龙腾飞”的精彩演讲后,此刻的主要感受是什么?请你以“我为巨龙腾飞而自豪”为题,写一段演讲词。写好后四人一组演讲,再选出各组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三、课后练习题:
1、总结本框教学内容,写出本框教学内容的正文。
2、课外阅读课本56页“阅览人生”栏目里的“我是中国人”一文,思考文中故事与本框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六步:依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用题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活动。
各板块所用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师生互动)
板块内容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师生互动)
第一板块
(公民)1、学生快速浏览课本44页内容和58页“知识采撷”栏目中的相关内容,思考“课堂教学用题”中的第1题。
2、检查自学结果。
第二板块
(祖国屈辱史)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反映“祖国遭欺凌”的史实和各种资料,边展示边解说。
2、教师系统展示反映“祖国遭欺凌”的视频资料,并以沉重的语调向学生作渲染性解说。
3、学生谈最大的感受,并写一段要说的话。
4、学生全班性自由发言。
第三板块
(祖国抗争史)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反映“中国人民抗争”的史实和各种资料,边展示边解说。
2、教师展示自己收集整理的反映“中国人民抗争”史实的视频资料,并边演示边作陈述性解说。(应注意思想感情)
3、学生谈此时最主要的感受,并把感受写成一段文字与同桌交流,同桌间统一认识,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
4、学生全班交流。
第四板块
(祖国腾飞史)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反映“中国腾飞”主题的史实和资料,边展示边解说。
2、教师课前按“自己独特的教材思路”第四板块所选内容,搜集图片和视频资料,并从政治、经济、外交、科技、体育等方面全面考虑,重点选择,写一篇题为“腾飞的中国”的演讲稿,边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边演讲。
3、学生各自撰写题为“我为巨龙腾飞而自豪‘的演讲词。
4、学生四人一组,组内演讲,最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全班演讲。
5、全班演讲。
第七步:设计教学程序。
1、开讲导语:可用课本44页《情景再现》栏目的导语形式导入,也可用一段精彩的演讲导入。
2、依照第六步设计的方法和活动学习课文第一→四板块内容。
3、第二与第三板块、第三与第四板块之间的连接过渡思路:二与三板块间从“哪里有压迫、侵略,哪里就有斗争、反抗”开始写成简短过渡语;三与四板块从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奋斗建立新中国,再过渡到“中华腾飞”。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框教学内容并形成本框教学内容的“正文”:祖国受欺凌,我沉痛、愤怒;祖国奋起抗争,我振奋、高兴;祖国腾飞,我骄傲、自豪。国家的命运时刻拨动着个人的心情,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5、课终艺术:在《走进新时代》(歌曲)或《世纪大阅兵》视频播放中,教师作一分钟精彩演讲(从个人前途命运、个人情感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的关系进入,最后落脚到青少年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附:板书设计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九课《亲近社会》
第一课时:《培养亲社会情感》教学设计
桂花中心校 柳永兵
一、《课程标准》原文:
“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懂得社会与个人紧密相连。
2、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3、学会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4、体验和感受社会的美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体验和感受社会的美好。 ○2懂得社会与个人紧密相连。○3学会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2、教学难点:融入社会,亲近社会对个人成长的积极意义。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快速浏览课本一圈内容,用一句话总结这部分内容的中心观点。
2、谈一谈我身边的美好生活。
3、如何看待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4、快速浏览课本二圈内容,用一句话总结这部分内容的中心观点。
5、如何认识社会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6、快速浏览课本三圈内容,用一句话总结这部分内容的中心观点。
7、为什么要热爱社会,亲近社会?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用如画的自然风光、整洁有序、爱意浓浓的一组镜头(照片)导入新课:培养亲社会情感
(二)学生自学解决“教学用题1”: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1”学生自学作答全班抽查统一答题思路。
(三)自学、讲述解决“教学用题2”: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2”,小组作答 全班交流 教师点评
(四)自学解决“教学用题3”
具体流程:阅读回答
(五)自学、交流、点拨解决“教学用题5”: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5”,进行自学自导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问题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集体讨论 教师总结点拨。
(六)(四)自学解决“教学用题6”
具体流程:阅读回答
(七)自学、交流、点拨解决“教学用题7”: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7”,进行自学自导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问题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集体讨论 教师总结点拨。
(八)巩固练习,总结全课:
具体流程:出示“巩固练习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构思 全班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谈学习收获 教师精彩演讲,总结全课。
六、补充课文正文
1、如何看待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1)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
(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一平凡而朴实的的思想和行为,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弘扬社会正气,构成了社会的主流;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各类消极丑恶的现象,这些虽不是社会生活的主流,但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消极影响却不可低估。
(3)社会生活十多色调的,难免出现贫困、不公等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终将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逐步得以解决。社会正是在发展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她的美好。
2、如何认识社会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1)社会为个人成长提供了条件。
(2)社会越发展,个人发展的机会越多。
(3)个人离不开社会。
3. 为什么要热爱社会,亲近社会?
(1)热爱社会,亲近社会,才能摘取成功的果实,体现生命的价值。迄今社会,才能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不断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当身处困境时,积极努力,求助社会,终会跨越人生的难关。
(2)融入社会,亲近社会,才能完善人格,愉悦的生活,才能追求人生的高境界。融入社会,可以祛除寂寞孤独,形成健全人格;亲近社会,能使人乐观向上,展现生命之美;亲近社会,才能将人生与社会紧密相连;奉献社会,才能进入人生的高境界。
七、板书设计:
培养亲社会情感
第一课时 《培养亲社会情感》教学设计
赵湾初中 李 强
课标内容: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和感受社会的美好;亲近社会愉悦生活
2、能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社会问题,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学会亲近社会,利用社会条件取得成功!
3、知识:知道生活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与美好的社会紧密联系;理解亲近社会对个人成功以及人格完善的积极影响;懂得亲近社会,融入社会后我们的生命内涵会更加丰富。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感知社会生活的美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疑惑;融入社会,亲近社会对个人成功以及完善人格的积极作用的理解。
教学方法:理解法和讨论法过程与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三幅自然风光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略)
师:这是自然的美,今天我们将一同感知社会生活的美,发现社会生活的美。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的美
二、新知探讨:
1、第一环节:感知社会生活的美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一个圈的五幅图片,思考:这五幅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哪些方面的美?
生:交流略(社会环境、社会生活、人们心灵的美)
师:联系上述内容请同学们列举出一些身边的类似的美,同大家一起分享
生:举例略
师:我们生活的社会真的很美好,但是也有人常常没有这样的感受,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2、第二环节:发现社会生活的美
师:同学们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你们每天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度过,现在我们来发现发现学校生活的美……
生:交流略
师:归纳:社会生活是美好的,但社会生活是多色调的,当你发现一些贫困,阴暗面,如不公平的现象的时候,社会是不是不美好了呢?
3、第三环节: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的美
师:社会生活是多色调的,难免会出现贫困,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这些社会问题终将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逐步得到解决。
多媒体展示《大眼睛的希望》
师:希望工程的寓意是什么呢?
生:交流略
师:为了让因为贫困而不能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受到教育,平等的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对未来充满希望,都能健康幸福的成长生活。学生举身边的事例略。
4、第四环节:亲近社会,社会帮助你成功
指导学生完成第二个圈的相关内容
师:请大家根据小黄的故事,完成相关的内容并交流
生:回答略。(这段材料告诉我们:社会为每个人的发展都提供了条件,社会越发达,个人发展的机会越多,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
师:小黄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他利用了社会提供的条件,请大家讨论,社会为我们实现我们的梦想提供了哪些条件?
生:讨论交流略
师: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条件,我们要怎样才能更好的利用这些条件取得成功呢?
生:讨论交流略
师过渡:实现梦想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活中不只是阳光坦途,也有风雨坎坷
师:请大家完成第二个圈的第二个内容思考:王志发誓要报效社会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略
5、第五环节:融入社会,亲近社会,才能完善人格,愉悦的生活,才能追求人生的高境界。
1、融入社会有利于健全人格
师:请大家欣赏《掀起布帘之后》并讨论
生:快乐了,自卑与胆怯不见了,脱离了黑暗,见到了阳光。
师:融入了集体,融入了社会,获得了更多的友谊,快乐!形成了健康人格!
2、亲近社会能使人乐观向上,展现生命之美!
师:请一个同学讲姚守贞的故事思考:她的声明之花再度盛开的原因是什么?并讲讲你亲近社会,使人乐观的体会!
生:交流略
3、亲近社会奉献社会,才能进入人生的最高境界
请学生讲述感动中国人物的故事,并填写相关的内容。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条件,社会越发展,个人发展的机会越多,所以我们要亲近社会,利用社会给我们提供的条件,不断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且,融入社会,亲近社会,才能完善人格,愉悦地生活,才能追求人生的高境界。
四、板书:
感知社会生活的美
发现社会生活的美
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的
培养亲社会情感 亲近社会,社会帮助你成功
融入社会,亲近社会,才能完善人格,愉悦的生活,才能追求人生的高境界。
第二课时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关注社会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体验服务社会的幸福。
2、能力:培养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并服务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3、知识:爱护公物,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知道怎样去服务社会。
教学重点难点:养成亲社会行为;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和理解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生活的社会如此美好,社会对我们的成长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要亲近社会,使社会变的更加美好!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教师介绍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多媒体展示)
二、新知探究
1、第一环节:亲近社会必须要关注社会
(1)亲近社会,应该关注社会,国家,大家
请两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圈的第一个黑菱进行即兴表演
师:请同学们谈感受
生:交流感受略
师:既然有利于青年的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关注社会的途径有哪些呢?
生:回答并完成第二个黑菱。
(2)关注社会不仅仅要关注天下大事,也要关注我们身边的小事
生阅读相关的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A、这位同学的做法你同意吗?如果是你应该怎么做?B、设想一下,如果人人都象那位同学一样,我们的生活将会怎么样?
生:讨论交流略
2、第二个环节:亲近社会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美好
(1)在公共生活中,我们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师:请大家完成第二个圈的第一个黑菱内容,谈谈感受
生:交流略
师:那么我们应该杜绝不良行为,送大家一些格言,请阅读朗读共勉!
(2)遵守社会的秩序和规则,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师:请大家一起阅读第二个黑菱的短文,体验规则的美!
生:规则是美好的,是一种无言的美,人性的美!
师:请例举公共生活规则的作用
生:举例略
(3)爱护公共设施,体现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的维护
师:请完成第二个圈的最后的内容并思考阳某的行为
3,第三个环节:积极地服务于社会
师:请根据第三个圈的第一个内容的提示,思考:服务社会从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你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
生:回答略
师:当你帮助了别人,你的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生:感到有成就感,觉得很愉悦
师过渡: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看到别人痛苦的时候,总会想去帮助救援,下面我们就探讨这个问题
师:请大家完成第二个内容,重点思考:(1)当你有能力的时候会象晓苏那样去资助别人吗?(2)当有人需要安慰关心的时候,你是怎么样做的?
生:交流略 教师展示丛飞照片,探讨公益事业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肯定为主,注意对行为的导向
师:怎样为社会作贡献?(多媒体展示)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我想每个同学都明白了:要服务社会必须从小事做起。还明白了:服务社会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
四、板书
亲近社会必须要关注社会
亲近社会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美好
养成亲社会行为 需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积极的服务于社会 当别人遭遇痛苦和不幸时,要竭尽全力的去帮助和救援
积极的参加公益活动
第二课时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惠波安
一、课标标准原文:
1、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2、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关注社会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维护和服务社会,体验服务社会的幸福。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尊重。知道怎样去服务社会。
能力目标:
学会遵守公德和秩序,养成亲社会的行为。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教学问题,师生交流学习怎样养成亲近社会行为。教法:讲授、提问、讨论相结合;学法:以自学为主,辅以活动设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养成亲社会的行为。
难点: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快速浏览课本P7--8页内容,思考:○1谈谈关注社会对我们健康成长的好处。○2关注社会的途径有哪些?○3正确关注社会中见闻。
2、认真阅读课本P9--10页内容,思考:○1中学生以哪些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美好?○2 列举日常生活中你所知道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3列举你所知道的规则,并谈谈他们的作用。○4你见过哪些损害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的行为?你是怎样爱护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的?
3、仔细阅读课本P11--13页内容,完成下列任务:○1服务社会,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做起,你做过哪些具体事情?○2说说参加公益活动的益处。○3想想我们中学生能够参加哪些社会公益活动。
4、设计一个服务社区的活动方案.
六、补充课文正文
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2、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1)、对遭遇挫折和不幸的人,能去同情、关心和安慰他们;
(2)、对身处困境和危难的人,能伸出援助之手;
(3)、在共同的事业之中,能善于和别人合作;
(4)、面对利益能与别人分享。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社会如此而已美好,社会对我们的成长又非常重要。既然我们不能离开社会,那么我们就要亲近社会,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如何才能用我们的行动使社会更加美好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养成亲社会行为。
(二)学生自学解决“教学用题1”: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1”学生自学内容师生交流,统一答题思路。
(三)自学、讲述解决“教学用题2”: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2”-→学生自学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1题答案 教师讲解○1题答题思路和各题参考答案 全班自学○2○3○4题答题思路 全班抽查统一○2○3○4题答题思路
(四)自学、交流、点拨解决“教学用题3”: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3” 学生自学自导 同桌交流 全班抽查统一○1○2○3题答题思路。 教师总结点拨
(五)活动设计。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的、活动内容、活动要求。
(2)学生交流活动方案。
(3)活动内容
A“情注吕河镇,构建和谐的双井社区”宣传教育
B“净化校园,美化吕河街道”环保服务活动。
C“救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小伙伴”活动
D“真情相伴”助残(柯美萧同学)活动。
E到老年公寓看望孤寡老人慰问活动。
(六)巩固练习,总结全课:
具体流程:出示“巩固练习”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总结全课。
六、板书设计
1、亲近社会,必须真切地关注社会。
2、亲近社会,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美好。
3、亲近社会,还要热忱地服务社会。
第二课时:《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金寨初中 张远龙
一、《课程标准》原文: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2、学会遵守公德和秩序,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养成亲社会行为。
3、树立关注社会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4、知道怎样去服务社会。
5、树立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体验服务社会的幸福。
6、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用题:
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主要表现有哪些?
2、快速浏览本目三个◎后的文字,明确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
3、认真阅读课本7-8页内容,思考:①怎样关注社会?②关注社会对我们健康成长有什么好处呢?③关注社会的途径有哪些?④关注社会,面对身边脏乱差的现象,我们怎么做?
4、仔细阅读课本9-10页内容,完成下列任务:①看第二◎第一◆图画后,你的感受是什么?②你看到有哪些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如果你有类似的行为,今后怎么做? ③列举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规则,并谈谈它们有什么作用?④有人认为阳某是“自找麻烦”的傻子,你是怎样看的?⑤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还见过哪些损害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的行为?
5、认真阅读课本11页内容,思考:怎样服务社会?
6、阅读课本12页内容,思考:为什么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你参加过哪些社会活动?体会是什么?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师演讲导入。
(二)讲述解决“教学用题1: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1”师点拨。
(三)学生自学解决“教学用题2”: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2”学生自学作答全班抽查统一答题思路。
(四)自学、讲述解决“教学用题3”: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3”, 进行自学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问题
学生表发言 教师总结点拨。
(五)自学、交流、点拨解决“教学用题4”: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4”, 进行自学自导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问题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集体讨论 教师总结点拨。
(六)自学、讲述解决“教学用题5”: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5”,进行自学自导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问题 同桌交流 全班抽查统一○1○2○3题答题思路 教师教师点拨
(七)自学、讲述解决“教学用题6”: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6”,进行自学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问题 学生表发言 教师总结点拨。
(八)结全课:
六、补充课文正文
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2、亲社会行为具体表现为:
①对遭受挫折和不幸的人能去同情、关心和安慰;
②对处于困境和危难的人能伸出援助之手;
③在共同的事业当中能善于与别人合作;
④面对利益能与别人分享。
七、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原文:
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 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2.学会遵守公德和秩序,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养成亲社会行为。
3.树立关注 社会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养成亲社会行为.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 快速浏览课本7----8页内容,谈谈关注社会对我们健康成长有哪些好处?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关注社会?
2. 认真阅读课本8页内容,思考:(1)这位同学的做法你赞成吗?(2)遇到类似情况你会怎样做?(3)设想一下,如果人人都像这位学生一样,我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景象?
3. 认真阅读课本9----10页内容,思考讨论:(1)列举违法社会公德的行为。(2)对照自己是否有过上述行为,今后应该怎样做?(3)你见过哪些损害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的行为?你是怎样爱护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的?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简短演讲:社会对我们的成长非常重要,我们离不开社会,要亲近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引入新课:养成亲社会行为。
(二)学生自学解决“教学用题1”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1”学生自学作答全班抽查统一答题思路。
(三)自学、讲述解决“教学用题2”: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2”,进行自学,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问题 同桌交流○1○2○3题答案 , 全班抽查统一○1○2○3题答题思路。
(四)自学、交流、点拨解决“教学用题3”: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3”,进行自学自导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问题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集体讨论 教师总结点拨。
(五)巩固练习,总结全课:
具体流程:出示“巩固练习题” 学生自由发言,谈学习收获 , 教师精彩演讲,总结全课。
六、补充课文正文:
1.什么是社会公德?在我国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因此,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作为公民应有的品德操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范。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展开。“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主要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我为社会做贡献”则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
能力: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结合实际认识我们应该养成哪些亲社会行为,并能积极融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知识:明确青少年应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知道青少年应该从哪些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重难点:
重点:我为社会做贡献
难点:学会谦让、分享、助人
学习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初步感悟
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的普通一员,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价值。那么我们应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呢?
环节二、自主探究 全面理解
学习任务一:阅读教材P20---P23,思考: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呢?
1. 欣赏教材P20图片,并口头回答课本中提出的问题。
2.想想自己是否也参加过这种活动?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3.我们之所以要养成谦让的美德:① ②
4.谦让表现在:
① ②
③ ④
5.如何理解“要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分享”?
6.独占有哪些危害?
7.帮助他人要注意那些问题?
学习任务二、阅读教材P24---P26,思考:为了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美好,你打算做些什么?
1.你曾经参加过哪些社会公益活动,有什么感受?
2.我们应该怎样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3. 自己能说出近期我们国家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吗?当了解到这些成就时自己有何感想?
我们国家成功的发射回收了“神舟六号飞船”,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们国家 ,我感到
我们国家 ,我感到
我们国家 ,我感到
4.徐本禹,一位普通的大学生,毅然推迟读研的时间。来到贫困山区支教。用稚嫩的肩膀抗起了本不属于他的责任。他的奉献与爱心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他的行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环节三、思维互动 解难释疑
1.师生互动交流,解决自学中个人和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2.我们一起来分析判断:
①帮助别人只要出于好心就行,不用考虑方式。( )
我的理由:
②在生活中,乐于把自己拥有的与人分享的人,人们也乐于把自己所拥有的与他一起分享。 ( )
我的理由:
③谦让并不意味着软弱,而是有涵养的表现( )
我的理由:
④如果人人只想着索取,那就无从索取;如果人人想着奉献,我们就会生活在奉献当中。 ( )
我的理由: 环节四、知识整合 系统小结
谦让(为什么?表现?)
学会 分享(意义?)
助人(注意的问题?)
养成亲社
会的行为
我为社会做贡献
环节五:夯实基础 及时反馈
1.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谦逊,礼貌待人是优良品质。下列行为中不能算作谦让的是( )
A.同学弄坏了我的自行车,我没怪他 B.班长小明把优秀班干部的名额给了副班长小强
C.马路上非常拥挤,小丽停下来等等 D.足球比赛中,小亮故意跑慢输了球
2.12月1日是世界爱滋病日。学校为响应上级号召,提高同学们的防护知识和认知能力,决定采取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活动。你觉得自己可以参加的是( )
①制作预防爱滋病的宣传画,公益广告词 ②举行“预防爱滋,关注健康”的征文比赛 ③走进爱滋病村,参加长期扶助 ④为爱滋孤儿捐款,奉献自己的爱心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明代学者顾宪成曾写出一幅出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告诉我们应该( )
A.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B.大小事情要自己做,事必躬亲
C.我们应该只做大事,才能对国家有贡献 D.学会倾听他人,学会关心他人
4.2005年8月8日,在青岛打工河南的青年魏青刚路过海滨广场时,看见一女子被巨浪卷入海中。危急时刻,他先后3次奋不顾身地跳入大海,顶着10米高的巨浪营救女青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他的事迹告诉我们( )
①舍己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魏青刚不知道珍惜自己的生命 ③只要跳水救人就能评上“感动中国”人物 ④帮助别人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形式
A.②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环节六、能力生成 巩固提高
1.2006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等21名历经考验的选手们就将背起行囊,踏上征程,开始“我的长征”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在整个“长征”过程中。全体队员有好吃的留给别人,艰苦难做的留给自己,相互帮助,荣辱与共,共渡难关。生病了相互关照,脚扭了,赶紧搀扶。他们留下了很多让我们感动和难忘的故事。
(1)联系教材,他们的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
(2)在帮助他人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2.和谐社会需要礼让。“孔融让梨”、“居则让邻”、“六尺巷”等动人故事,成为我们道德规范的千古美谈。青岛市近年来坚持开展“车让人、人让车、车让车”的“三让”活动,不但使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伤人数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且还让出了文明,让出了祥和,让出了秩序。
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环节七:教学反思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十课《学会选择》
第一课时:《是非善恶有公论》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原文: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如下基本要求:相对全面地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具有明确的价值观,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屈从伙伴的压力而做错误的事情,并且敢于对其他人做的错事提出反对意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三 、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并学会判断、分析、现实生活中各种是非行为的能力。
教学难点: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问题:
1、明辨是非善恶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在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3、“学会做人,学会明辨是非,比学习专门知识显得更为重要,一个‘德盲’远比一个文盲对社会更具有负面效应。”从这句话中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语言引入课堂,出示课题、课标原文和课标解读。通过歇后语引出包公的故事――展开课堂
(二)、讲述新课:
1、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先独立思考教学问题㈠
①什么是是非善恶?
②你心中的是非观念是怎样的?
③掌握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有什么作用?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问――点拨
2、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内容,完成教学问题㈡
自学――互相交流――教师提问点拨 ――师生归纳整理
通过问题㈡的探讨使学生明确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
3、通过教学用题(三)并启发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理解分析?自我分析――同桌交流――老师点拨――共同探讨
4、习题练做:生积极思考――师因势利导(交流探讨――教师点拨)
5、巩固练习,小结新课。开拓思维――懂得正确选择
六、板书设计: 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1、
是非善恶的辨别标准 2、
3、
是非善恶有公论
面对社会中的是非善恶,我们该怎么办?
第一课时《是非善恶有公论》教学设计
构元中学 殷晓东
[教材分析]
《是非善恶有公论》为初二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十课《学会选择》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是非善恶,知道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为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选择,打下思想基础。
[设计理念]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努力实现由“学科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化,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自由选择和自我决策,创造适合不同学习类型学生发展的课堂。
2、构建交互式教学环境,重视课堂生态,实施开放式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努力营造民主、自主、宽松的开放式教学环境,通过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
3、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习方式。通过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学习,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和过程,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客观全面认识社会生活善恶,既存在真善美,也存在假恶丑。养成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从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在社会中努力做到扬善抑恶,做一个正直的人。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交流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现象,让学生自主感悟生活中有是非善恶,通过出示招贴画,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白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通过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育资源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进行交流。
3、知识与技能 知识方面:知道生活中存在是非善恶,了解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不同的影响。技能方面:初步学会从生活中感知是非善恶,学会从道德评价的角度分析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
活动法、谈话法、观察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黑板、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编制学生成长记录卡。2、制作招贴画。3、准备4―5把椅子。4、轻音乐。
学生准备:1、做好课前收集,填写成长记录卡的有关内容。
2、搜集颂扬真、善、美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短片《东郭先生》,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师:人必须具备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这是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在人生途中,我们常常需要分清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
教师过渡: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或许,你常常为一种行为是对是错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或许,你想做的事,父母却不赞成;或许,在弱者面前,你面临着恃强凌弱、漠然以对还是倾囊相助的选择……谁是谁非?孰善孰恶?这些问题总萦绕于你的脑际……
引入本课时标题:是非善恶有公论(板书)
教师:在我国京剧的舞台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人,他是谁呢?
多媒体展示或图片直接展示:京剧中的包公
教师:其实,后人借这幅对联,既是对包公做人为官品质的赞颂,同时也是对今天为官者的一种期盼,盼望他们也具有和包公一样的人生品质: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疾恶如仇,为人正直。可见,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为官者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古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段古语对我们做人有什么启示?
活动一:请同学们搜集我国历史上倡导明辨是非善恶的人物故事―朱自清、海瑞、任长霞、白方礼等(同学交流,谈感受)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讲述,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人们自觉参与希望工程、扶贫、赈灾、助残等公益活动也再一次说明,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倡导的人生品质和共同的价值取向。
教师过渡:我们每一个人自愿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其实是受到一种是非善恶标准约束和制约的。同学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是非善恶标准在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以此判断自己的选择对不对。那么,在我们今日之社会,有没有一种判断是非善恶的统一标准呢?
教师: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是非善恶观并不完全相同。同一社会、同一时代,不同的人的是非善恶观也不完全相同。但每一个社会、每一时代,都有一个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是非善恶观念。在当代中国,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而道德评价标准又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阶段,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活动二:情景问答
有一位老太太含辛茹苦养大了四个儿女,年老后却被四个儿女视作包袱不予赡养,其邻居主动代其儿女承担赡养责任,直至送终。老太太死后将其唯一住房赠与邻居,其儿女将邻居告至法院,以邻居不是老太太直系亲属为由,要求其退出老太太赠与房产。法院最后判决四个儿女败诉。
问题:(1)在本案法院的判决中,法律要“惩”的是什么?要“扬”的又是什么?
(2)站在道德的角度,法律“惩”、“扬”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法律要惩处的是老太太儿女的不孝行为,要张扬的是老太太邻居帮助承担赡养责任的行为。从道德的角度看,法律“惩”、“扬”的标准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即家庭美德中尊老爱幼的要求和社会美德中助人为乐的要求。
教师: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正面的行为,下面我想通过漫画举一些反面的行为。请仔细观察,看看这些漫画中的行为分别违背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中的哪一种道德?
教师:漫画一、二、三、五中的行为违背了社会公德;漫画四中的行为违背了职业道德;漫画六中的行为违背了家庭美德。以上行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都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并应受到谴责和抑制的行为,对此,我们应该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呢?
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二个◆下的事例。
教师:在这个事例中,你认为值得称道的行为有哪些?应该谴责的行为是什么?教师:出租车司机正是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采取行动弥补自己的过错。由此可见,道德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也是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无形力量。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十课《学会选择》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 :了解判断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知道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基本内容。
能力 :初步具有观察、分析、做出基本判断、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能够正确地做出选择。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材要点】
是非善恶有公论 明辨是非,扬善弃恶
【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是非善恶有公认的价值标准;
(二)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教学建议: 使用教材时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勇于并善于超越教材、重组教材。因此本单元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三个主题:“选择――无处不在”、“选择――是非善恶有公论(标准)”、“明辨是非,扬善弃恶”,从认知规律角度,按照“认识选择、根据什么选择、怎样选择”来组织教学。
我们的教学目的立足于使学生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能以健康的心态走进社会生活,明辨是非善恶并做出正确选择,最终学会做一个有正直的人。
本单元的课时安排了三节课来完成:“选择――无处不在”、“选择――是非善恶有公论”、“明辨是非,扬善弃恶”各1课时。
第一课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生活中充满了选择,有些是一般的选择,有些则是重要的选择。使学生懂得: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分清是非善恶,不仅是自古以来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共同取向。
第二课时: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在当代中国,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在我国现阶段,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体现出来。道德评价标准是是非善恶评价标准的重要方面。
第三课时:明辨是非,扬善弃恶――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善于做出正确选择,做正直的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选择――无处不在
一、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对选择的认识是不够深刻的,认为需要自己选择的时候似乎很少,所以要引导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其实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其次,还要帮助他们认识到:社会对于选择的的共同取向是什么,明白正确选择的标准。
二、教学材料分析
重点: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选择,有些是一般的选择,有些则是重要的选择,归根结底是选择做什么样的人或怎样做事。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选择来说明:做人是做事的基础,要做好事必须先学会做人。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是做事过程中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得出:明辨是非,扬善弃恶一直是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是非善恶有公论。
由中国伦理学会、《红旗》出版社、四川湖北陕西河北云南五省教科所、北京中少教研中心、北京25中专家组编写的《思想品德》(陕人教版) 课本已在我省部分县(区)试用。这套课本设计思路独特,版式结构新颖、活泼,紧贴学生实际,很好地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理念,尤其是教材编写者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第一追求,真正代表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在诸多版本《思想品德》课本中,课改的步迈得最大,是一套难得的好课本。正因为教材编写者立足思想品德教育,最大限度地追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表现出课本在升学考试背景下的不足:淡化了知识体系,知识非常零散;课文中很少有正文(即对学科基本知识的表述);考试时学生不知如何做答;对《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能力方面看,落实得不太到位等。大多数教师在使用此课本的过程中,感到课本过于“前卫”(无正文)。“前卫”的让教师不知如何使用,部分教师上课时,按课本内容让学生热热闹闹地“活动”一番,“活动”后学生和教师心里都感到空荡荡的,更对使用这套课本将来升学考试时是否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担忧。研究怎样正确使用这套课本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笔者本文以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国运兴衰动我心”一框为例,说明使用陕人教版《思想品德》课本备课时特有的备课程序。
第一步:阅读《点睛之笔》,明确课本内容要体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原文中的要求。如通过对课本59页《点晴之笔》的阅读,明白《国运兴衰动我心》一框要体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三1.6中的“感受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
第二步:阅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明白《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如,通过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153-154页的阅读,明白此条《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是感受“国家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状态”,“国家受到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时,人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遭受严重挫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情感状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第三步:依据《课程标准解读》的具体要求,确定准确的目标。按《课程标准解读》将本框的目标确定为:①“屈辱的中国”,学生感到悲伤;②“抗争的中国”,学生感到振奋;③“腾飞的中国”,学生感到自豪;④通过上述三个目标让学生“感受”个人的情感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⑤附带(非《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了解公民的概念。
第四步:从《课程标准》的高度评判课本内容,并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对课本内容进行再处理,形成自己独特的教材思路。
一、对课本内容的评判。从《课程标准》的高度审视 课本内容,发现本课内容存在以下不足:①是有关居民身份证的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联系牵强;②“祖国遭列强欺凌”历史史实太少;③“中国人民的反抗”没有内容;④“腾飞的中国”选材太少,角度太窄,不足以说明祖国腾飞。
二、自己独特的教材思路。第一板块:公民。①什么是公民?②什么是国籍?③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④中国公民实例判定;第二板块:中国的屈辱史。①鸦片战争中的鸦片输入、《南京条约》。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③沙俄侵占中国领土。④《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危害;⑤日寇的暴行:A、南京大屠杀 B、“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 C、731部队的细菌战 D、对解放区的“三光”政策;第三板块:中国人民的抗争史。①林则徐禁烟、邓世昌撞日船。②太平天国运动。③辛亥革命。④百团大战、血战台儿庄。⑤解放区的全民抗战。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四板块:祖国的腾飞史。①制度方面:A、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C、对小平南巡讲话,再次掀起改革开放的浪潮;②科技方面:A、两弹一星。B、“神五”、“神六”飞天。C、“嫦娥奔月计划”的实施;③外交方面:A、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B、成功举办APEC会议。C、加入世贸组织。D、建立“上合组织”。E、主持朝核问题六方会谈;④国家统一方面:A、海峡两岸交往频繁。B、港澳回归、祖国空前统一;⑤体育方面:A、04年奥运会世界第二。B、08年奥运会由中国承办;⑥经济方面:A、城市发展日新月异。B、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C、国内生产总值持续谐调增长。
第五步:依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教学用题
一、课前预习题:
1、通读课本《国运兴衰动我心》一框全文、课本56页“阅览人生”栏目中的“我是中国人”一文和课本58页“知识采撷”栏目的“公民”和“国籍”部分。
2、了解什么是公民,什么是国籍,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3、收集以下资料准备在课堂上展示:①反映“中国的屈辱”的事件、史实、图片和其他资料。②反映“中国人民的抗争”的事件、史实、图片和其他资料。③反映“中国腾飞”的事件、史实、图片和其他资料。
二、课堂教学用题:
1、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这人虽然出生在中国,但他因判罪被拉上刑场,即将被枪决,所以不是中国公民”。
②凡是不满十八岁的中国人,不是中国公民。
③麦克虽有美国国籍,但他在中国投资办厂,他就是中国公民。
2、当你看了(听了)同学们展示的反映“中国屈辱史”的资料和教师以沉重心情介绍“祖国屈辱史”时播放的音像资料后,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请把你最想说的一段话写出来。
3、当你看了(听了)同学们展示的反映“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的资料和教师介绍“中国人民的抗争”的史实和音像资料后,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用怎样一段话来表达你此刻的心情?请与同桌交流。
4、当你看了(听了)同学们展示的反映“腾飞的中国”的资料和教师声像并用的题为“巨龙腾飞”的精彩演讲后,此刻的主要感受是什么?请你以“我为巨龙腾飞而自豪”为题,写一段演讲词。写好后四人一组演讲,再选出各组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三、课后练习题:
1、总结本框教学内容,写出本框教学内容的正文。
2、课外阅读课本56页“阅览人生”栏目里的“我是中国人”一文,思考文中故事与本框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六步:依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用题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活动。
各板块所用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师生互动)
板块内容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师生互动)
第一板块
(公民)1、学生快速浏览课本44页内容和58页“知识采撷”栏目中的相关内容,思考“课堂教学用题”中的第1题。
2、检查自学结果。
第二板块
(祖国屈辱史)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反映“祖国遭欺凌”的史实和各种资料,边展示边解说。
2、教师系统展示反映“祖国遭欺凌”的视频资料,并以沉重的语调向学生作渲染性解说。
3、学生谈最大的感受,并写一段要说的话。
4、学生全班性自由发言。
第三板块
(祖国抗争史)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反映“中国人民抗争”的史实和各种资料,边展示边解说。
2、教师展示自己收集整理的反映“中国人民抗争”史实的视频资料,并边演示边作陈述性解说。(应注意思想感情)
3、学生谈此时最主要的感受,并把感受写成一段文字与同桌交流,同桌间统一认识,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
4、学生全班交流。
第四板块
(祖国腾飞史)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反映“中国腾飞”主题的史实和资料,边展示边解说。
2、教师课前按“自己独特的教材思路”第四板块所选内容,搜集图片和视频资料,并从政治、经济、外交、科技、体育等方面全面考虑,重点选择,写一篇题为“腾飞的中国”的演讲稿,边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边演讲。
3、学生各自撰写题为“我为巨龙腾飞而自豪‘的演讲词。
4、学生四人一组,组内演讲,最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全班演讲。
5、全班演讲。
第七步:设计教学程序。
1、开讲导语:可用课本44页《情景再现》栏目的导语形式导入,也可用一段精彩的演讲导入。
2、依照第六步设计的方法和活动学习课文第一→四板块内容。
3、第二与第三板块、第三与第四板块之间的连接过渡思路:二与三板块间从“哪里有压迫、侵略,哪里就有斗争、反抗”开始写成简短过渡语;三与四板块从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奋斗建立新中国,再过渡到“中华腾飞”。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框教学内容并形成本框教学内容的“正文”:祖国受欺凌,我沉痛、愤怒;祖国奋起抗争,我振奋、高兴;祖国腾飞,我骄傲、自豪。国家的命运时刻拨动着个人的心情,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5、课终艺术:在《走进新时代》(歌曲)或《世纪大阅兵》视频播放中,教师作一分钟精彩演讲(从个人前途命运、个人情感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的关系进入,最后落脚到青少年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附:板书设计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九课《亲近社会》
第一课时:《培养亲社会情感》教学设计
桂花中心校 柳永兵
一、《课程标准》原文:
“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懂得社会与个人紧密相连。
2、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3、学会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4、体验和感受社会的美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体验和感受社会的美好。 ○2懂得社会与个人紧密相连。○3学会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2、教学难点:融入社会,亲近社会对个人成长的积极意义。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快速浏览课本一圈内容,用一句话总结这部分内容的中心观点。
2、谈一谈我身边的美好生活。
3、如何看待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4、快速浏览课本二圈内容,用一句话总结这部分内容的中心观点。
5、如何认识社会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6、快速浏览课本三圈内容,用一句话总结这部分内容的中心观点。
7、为什么要热爱社会,亲近社会?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用如画的自然风光、整洁有序、爱意浓浓的一组镜头(照片)导入新课:培养亲社会情感
(二)学生自学解决“教学用题1”: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1”学生自学作答全班抽查统一答题思路。
(三)自学、讲述解决“教学用题2”: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2”,小组作答 全班交流 教师点评
(四)自学解决“教学用题3”
具体流程:阅读回答
(五)自学、交流、点拨解决“教学用题5”: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5”,进行自学自导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问题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集体讨论 教师总结点拨。
(六)(四)自学解决“教学用题6”
具体流程:阅读回答
(七)自学、交流、点拨解决“教学用题7”: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7”,进行自学自导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问题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集体讨论 教师总结点拨。
(八)巩固练习,总结全课:
具体流程:出示“巩固练习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构思 全班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谈学习收获 教师精彩演讲,总结全课。
六、补充课文正文
1、如何看待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1)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
(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一平凡而朴实的的思想和行为,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弘扬社会正气,构成了社会的主流;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各类消极丑恶的现象,这些虽不是社会生活的主流,但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消极影响却不可低估。
(3)社会生活十多色调的,难免出现贫困、不公等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终将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逐步得以解决。社会正是在发展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她的美好。
2、如何认识社会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1)社会为个人成长提供了条件。
(2)社会越发展,个人发展的机会越多。
(3)个人离不开社会。
3. 为什么要热爱社会,亲近社会?
(1)热爱社会,亲近社会,才能摘取成功的果实,体现生命的价值。迄今社会,才能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不断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当身处困境时,积极努力,求助社会,终会跨越人生的难关。
(2)融入社会,亲近社会,才能完善人格,愉悦的生活,才能追求人生的高境界。融入社会,可以祛除寂寞孤独,形成健全人格;亲近社会,能使人乐观向上,展现生命之美;亲近社会,才能将人生与社会紧密相连;奉献社会,才能进入人生的高境界。
七、板书设计:
培养亲社会情感
第一课时 《培养亲社会情感》教学设计
赵湾初中 李 强
课标内容: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和感受社会的美好;亲近社会愉悦生活
2、能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社会问题,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学会亲近社会,利用社会条件取得成功!
3、知识:知道生活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与美好的社会紧密联系;理解亲近社会对个人成功以及人格完善的积极影响;懂得亲近社会,融入社会后我们的生命内涵会更加丰富。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感知社会生活的美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疑惑;融入社会,亲近社会对个人成功以及完善人格的积极作用的理解。
教学方法:理解法和讨论法过程与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三幅自然风光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略)
师:这是自然的美,今天我们将一同感知社会生活的美,发现社会生活的美。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的美
二、新知探讨:
1、第一环节:感知社会生活的美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一个圈的五幅图片,思考:这五幅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哪些方面的美?
生:交流略(社会环境、社会生活、人们心灵的美)
师:联系上述内容请同学们列举出一些身边的类似的美,同大家一起分享
生:举例略
师:我们生活的社会真的很美好,但是也有人常常没有这样的感受,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2、第二环节:发现社会生活的美
师:同学们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你们每天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度过,现在我们来发现发现学校生活的美……
生:交流略
师:归纳:社会生活是美好的,但社会生活是多色调的,当你发现一些贫困,阴暗面,如不公平的现象的时候,社会是不是不美好了呢?
3、第三环节: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的美
师:社会生活是多色调的,难免会出现贫困,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这些社会问题终将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逐步得到解决。
多媒体展示《大眼睛的希望》
师:希望工程的寓意是什么呢?
生:交流略
师:为了让因为贫困而不能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受到教育,平等的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对未来充满希望,都能健康幸福的成长生活。学生举身边的事例略。
4、第四环节:亲近社会,社会帮助你成功
指导学生完成第二个圈的相关内容
师:请大家根据小黄的故事,完成相关的内容并交流
生:回答略。(这段材料告诉我们:社会为每个人的发展都提供了条件,社会越发达,个人发展的机会越多,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
师:小黄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他利用了社会提供的条件,请大家讨论,社会为我们实现我们的梦想提供了哪些条件?
生:讨论交流略
师: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条件,我们要怎样才能更好的利用这些条件取得成功呢?
生:讨论交流略
师过渡:实现梦想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活中不只是阳光坦途,也有风雨坎坷
师:请大家完成第二个圈的第二个内容思考:王志发誓要报效社会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略
5、第五环节:融入社会,亲近社会,才能完善人格,愉悦的生活,才能追求人生的高境界。
1、融入社会有利于健全人格
师:请大家欣赏《掀起布帘之后》并讨论
生:快乐了,自卑与胆怯不见了,脱离了黑暗,见到了阳光。
师:融入了集体,融入了社会,获得了更多的友谊,快乐!形成了健康人格!
2、亲近社会能使人乐观向上,展现生命之美!
师:请一个同学讲姚守贞的故事思考:她的声明之花再度盛开的原因是什么?并讲讲你亲近社会,使人乐观的体会!
生:交流略
3、亲近社会奉献社会,才能进入人生的最高境界
请学生讲述感动中国人物的故事,并填写相关的内容。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条件,社会越发展,个人发展的机会越多,所以我们要亲近社会,利用社会给我们提供的条件,不断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且,融入社会,亲近社会,才能完善人格,愉悦地生活,才能追求人生的高境界。
四、板书:
感知社会生活的美
发现社会生活的美
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的
培养亲社会情感 亲近社会,社会帮助你成功
融入社会,亲近社会,才能完善人格,愉悦的生活,才能追求人生的高境界。
第二课时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关注社会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体验服务社会的幸福。
2、能力:培养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并服务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3、知识:爱护公物,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知道怎样去服务社会。
教学重点难点:养成亲社会行为;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和理解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生活的社会如此美好,社会对我们的成长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要亲近社会,使社会变的更加美好!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教师介绍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多媒体展示)
二、新知探究
1、第一环节:亲近社会必须要关注社会
(1)亲近社会,应该关注社会,国家,大家
请两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圈的第一个黑菱进行即兴表演
师:请同学们谈感受
生:交流感受略
师:既然有利于青年的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关注社会的途径有哪些呢?
生:回答并完成第二个黑菱。
(2)关注社会不仅仅要关注天下大事,也要关注我们身边的小事
生阅读相关的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A、这位同学的做法你同意吗?如果是你应该怎么做?B、设想一下,如果人人都象那位同学一样,我们的生活将会怎么样?
生:讨论交流略
2、第二个环节:亲近社会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美好
(1)在公共生活中,我们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师:请大家完成第二个圈的第一个黑菱内容,谈谈感受
生:交流略
师:那么我们应该杜绝不良行为,送大家一些格言,请阅读朗读共勉!
(2)遵守社会的秩序和规则,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师:请大家一起阅读第二个黑菱的短文,体验规则的美!
生:规则是美好的,是一种无言的美,人性的美!
师:请例举公共生活规则的作用
生:举例略
(3)爱护公共设施,体现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的维护
师:请完成第二个圈的最后的内容并思考阳某的行为
3,第三个环节:积极地服务于社会
师:请根据第三个圈的第一个内容的提示,思考:服务社会从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你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
生:回答略
师:当你帮助了别人,你的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生:感到有成就感,觉得很愉悦
师过渡: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看到别人痛苦的时候,总会想去帮助救援,下面我们就探讨这个问题
师:请大家完成第二个内容,重点思考:(1)当你有能力的时候会象晓苏那样去资助别人吗?(2)当有人需要安慰关心的时候,你是怎么样做的?
生:交流略 教师展示丛飞照片,探讨公益事业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肯定为主,注意对行为的导向
师:怎样为社会作贡献?(多媒体展示)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我想每个同学都明白了:要服务社会必须从小事做起。还明白了:服务社会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
四、板书
亲近社会必须要关注社会
亲近社会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美好
养成亲社会行为 需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积极的服务于社会 当别人遭遇痛苦和不幸时,要竭尽全力的去帮助和救援
积极的参加公益活动
第二课时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惠波安
一、课标标准原文:
1、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2、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关注社会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维护和服务社会,体验服务社会的幸福。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尊重。知道怎样去服务社会。
能力目标:
学会遵守公德和秩序,养成亲社会的行为。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教学问题,师生交流学习怎样养成亲近社会行为。教法:讲授、提问、讨论相结合;学法:以自学为主,辅以活动设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养成亲社会的行为。
难点: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快速浏览课本P7--8页内容,思考:○1谈谈关注社会对我们健康成长的好处。○2关注社会的途径有哪些?○3正确关注社会中见闻。
2、认真阅读课本P9--10页内容,思考:○1中学生以哪些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美好?○2 列举日常生活中你所知道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3列举你所知道的规则,并谈谈他们的作用。○4你见过哪些损害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的行为?你是怎样爱护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的?
3、仔细阅读课本P11--13页内容,完成下列任务:○1服务社会,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做起,你做过哪些具体事情?○2说说参加公益活动的益处。○3想想我们中学生能够参加哪些社会公益活动。
4、设计一个服务社区的活动方案.
六、补充课文正文
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2、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1)、对遭遇挫折和不幸的人,能去同情、关心和安慰他们;
(2)、对身处困境和危难的人,能伸出援助之手;
(3)、在共同的事业之中,能善于和别人合作;
(4)、面对利益能与别人分享。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社会如此而已美好,社会对我们的成长又非常重要。既然我们不能离开社会,那么我们就要亲近社会,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如何才能用我们的行动使社会更加美好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养成亲社会行为。
(二)学生自学解决“教学用题1”: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1”学生自学内容师生交流,统一答题思路。
(三)自学、讲述解决“教学用题2”: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2”-→学生自学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1题答案 教师讲解○1题答题思路和各题参考答案 全班自学○2○3○4题答题思路 全班抽查统一○2○3○4题答题思路
(四)自学、交流、点拨解决“教学用题3”: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3” 学生自学自导 同桌交流 全班抽查统一○1○2○3题答题思路。 教师总结点拨
(五)活动设计。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的、活动内容、活动要求。
(2)学生交流活动方案。
(3)活动内容
A“情注吕河镇,构建和谐的双井社区”宣传教育
B“净化校园,美化吕河街道”环保服务活动。
C“救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小伙伴”活动
D“真情相伴”助残(柯美萧同学)活动。
E到老年公寓看望孤寡老人慰问活动。
(六)巩固练习,总结全课:
具体流程:出示“巩固练习”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总结全课。
六、板书设计
1、亲近社会,必须真切地关注社会。
2、亲近社会,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美好。
3、亲近社会,还要热忱地服务社会。
第二课时:《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金寨初中 张远龙
一、《课程标准》原文: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2、学会遵守公德和秩序,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养成亲社会行为。
3、树立关注社会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4、知道怎样去服务社会。
5、树立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体验服务社会的幸福。
6、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用题:
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主要表现有哪些?
2、快速浏览本目三个◎后的文字,明确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
3、认真阅读课本7-8页内容,思考:①怎样关注社会?②关注社会对我们健康成长有什么好处呢?③关注社会的途径有哪些?④关注社会,面对身边脏乱差的现象,我们怎么做?
4、仔细阅读课本9-10页内容,完成下列任务:①看第二◎第一◆图画后,你的感受是什么?②你看到有哪些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如果你有类似的行为,今后怎么做? ③列举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规则,并谈谈它们有什么作用?④有人认为阳某是“自找麻烦”的傻子,你是怎样看的?⑤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还见过哪些损害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的行为?
5、认真阅读课本11页内容,思考:怎样服务社会?
6、阅读课本12页内容,思考:为什么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你参加过哪些社会活动?体会是什么?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师演讲导入。
(二)讲述解决“教学用题1: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1”师点拨。
(三)学生自学解决“教学用题2”: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2”学生自学作答全班抽查统一答题思路。
(四)自学、讲述解决“教学用题3”: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3”, 进行自学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问题
学生表发言 教师总结点拨。
(五)自学、交流、点拨解决“教学用题4”: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4”, 进行自学自导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问题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集体讨论 教师总结点拨。
(六)自学、讲述解决“教学用题5”: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5”,进行自学自导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问题 同桌交流 全班抽查统一○1○2○3题答题思路 教师教师点拨
(七)自学、讲述解决“教学用题6”: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6”,进行自学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问题 学生表发言 教师总结点拨。
(八)结全课:
六、补充课文正文
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2、亲社会行为具体表现为:
①对遭受挫折和不幸的人能去同情、关心和安慰;
②对处于困境和危难的人能伸出援助之手;
③在共同的事业当中能善于与别人合作;
④面对利益能与别人分享。
七、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原文:
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 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2.学会遵守公德和秩序,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养成亲社会行为。
3.树立关注 社会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养成亲社会行为.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 快速浏览课本7----8页内容,谈谈关注社会对我们健康成长有哪些好处?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关注社会?
2. 认真阅读课本8页内容,思考:(1)这位同学的做法你赞成吗?(2)遇到类似情况你会怎样做?(3)设想一下,如果人人都像这位学生一样,我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景象?
3. 认真阅读课本9----10页内容,思考讨论:(1)列举违法社会公德的行为。(2)对照自己是否有过上述行为,今后应该怎样做?(3)你见过哪些损害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的行为?你是怎样爱护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的?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简短演讲:社会对我们的成长非常重要,我们离不开社会,要亲近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引入新课:养成亲社会行为。
(二)学生自学解决“教学用题1”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1”学生自学作答全班抽查统一答题思路。
(三)自学、讲述解决“教学用题2”: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2”,进行自学,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问题 同桌交流○1○2○3题答案 , 全班抽查统一○1○2○3题答题思路。
(四)自学、交流、点拨解决“教学用题3”: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3”,进行自学自导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问题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集体讨论 教师总结点拨。
(五)巩固练习,总结全课:
具体流程:出示“巩固练习题” 学生自由发言,谈学习收获 , 教师精彩演讲,总结全课。
六、补充课文正文:
1.什么是社会公德?在我国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因此,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作为公民应有的品德操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范。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展开。“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主要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我为社会做贡献”则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
能力: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结合实际认识我们应该养成哪些亲社会行为,并能积极融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知识:明确青少年应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知道青少年应该从哪些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重难点:
重点:我为社会做贡献
难点:学会谦让、分享、助人
学习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初步感悟
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的普通一员,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价值。那么我们应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呢?
环节二、自主探究 全面理解
学习任务一:阅读教材P20---P23,思考: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呢?
1. 欣赏教材P20图片,并口头回答课本中提出的问题。
2.想想自己是否也参加过这种活动?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3.我们之所以要养成谦让的美德:① ②
4.谦让表现在:
① ②
③ ④
5.如何理解“要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分享”?
6.独占有哪些危害?
7.帮助他人要注意那些问题?
学习任务二、阅读教材P24---P26,思考:为了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美好,你打算做些什么?
1.你曾经参加过哪些社会公益活动,有什么感受?
2.我们应该怎样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3. 自己能说出近期我们国家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吗?当了解到这些成就时自己有何感想?
我们国家成功的发射回收了“神舟六号飞船”,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们国家 ,我感到
我们国家 ,我感到
我们国家 ,我感到
4.徐本禹,一位普通的大学生,毅然推迟读研的时间。来到贫困山区支教。用稚嫩的肩膀抗起了本不属于他的责任。他的奉献与爱心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他的行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环节三、思维互动 解难释疑
1.师生互动交流,解决自学中个人和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2.我们一起来分析判断:
①帮助别人只要出于好心就行,不用考虑方式。( )
我的理由:
②在生活中,乐于把自己拥有的与人分享的人,人们也乐于把自己所拥有的与他一起分享。 ( )
我的理由:
③谦让并不意味着软弱,而是有涵养的表现( )
我的理由:
④如果人人只想着索取,那就无从索取;如果人人想着奉献,我们就会生活在奉献当中。 ( )
我的理由: 环节四、知识整合 系统小结
谦让(为什么?表现?)
学会 分享(意义?)
助人(注意的问题?)
养成亲社
会的行为
我为社会做贡献
环节五:夯实基础 及时反馈
1.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谦逊,礼貌待人是优良品质。下列行为中不能算作谦让的是( )
A.同学弄坏了我的自行车,我没怪他 B.班长小明把优秀班干部的名额给了副班长小强
C.马路上非常拥挤,小丽停下来等等 D.足球比赛中,小亮故意跑慢输了球
2.12月1日是世界爱滋病日。学校为响应上级号召,提高同学们的防护知识和认知能力,决定采取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活动。你觉得自己可以参加的是( )
①制作预防爱滋病的宣传画,公益广告词 ②举行“预防爱滋,关注健康”的征文比赛 ③走进爱滋病村,参加长期扶助 ④为爱滋孤儿捐款,奉献自己的爱心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明代学者顾宪成曾写出一幅出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告诉我们应该( )
A.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B.大小事情要自己做,事必躬亲
C.我们应该只做大事,才能对国家有贡献 D.学会倾听他人,学会关心他人
4.2005年8月8日,在青岛打工河南的青年魏青刚路过海滨广场时,看见一女子被巨浪卷入海中。危急时刻,他先后3次奋不顾身地跳入大海,顶着10米高的巨浪营救女青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他的事迹告诉我们( )
①舍己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魏青刚不知道珍惜自己的生命 ③只要跳水救人就能评上“感动中国”人物 ④帮助别人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形式
A.②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环节六、能力生成 巩固提高
1.2006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等21名历经考验的选手们就将背起行囊,踏上征程,开始“我的长征”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在整个“长征”过程中。全体队员有好吃的留给别人,艰苦难做的留给自己,相互帮助,荣辱与共,共渡难关。生病了相互关照,脚扭了,赶紧搀扶。他们留下了很多让我们感动和难忘的故事。
(1)联系教材,他们的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
(2)在帮助他人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2.和谐社会需要礼让。“孔融让梨”、“居则让邻”、“六尺巷”等动人故事,成为我们道德规范的千古美谈。青岛市近年来坚持开展“车让人、人让车、车让车”的“三让”活动,不但使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伤人数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且还让出了文明,让出了祥和,让出了秩序。
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环节七:教学反思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十课《学会选择》
第一课时:《是非善恶有公论》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原文: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如下基本要求:相对全面地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具有明确的价值观,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屈从伙伴的压力而做错误的事情,并且敢于对其他人做的错事提出反对意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三 、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并学会判断、分析、现实生活中各种是非行为的能力。
教学难点: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问题:
1、明辨是非善恶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在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3、“学会做人,学会明辨是非,比学习专门知识显得更为重要,一个‘德盲’远比一个文盲对社会更具有负面效应。”从这句话中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语言引入课堂,出示课题、课标原文和课标解读。通过歇后语引出包公的故事――展开课堂
(二)、讲述新课:
1、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先独立思考教学问题㈠
①什么是是非善恶?
②你心中的是非观念是怎样的?
③掌握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有什么作用?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问――点拨
2、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内容,完成教学问题㈡
自学――互相交流――教师提问点拨 ――师生归纳整理
通过问题㈡的探讨使学生明确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
3、通过教学用题(三)并启发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理解分析?自我分析――同桌交流――老师点拨――共同探讨
4、习题练做:生积极思考――师因势利导(交流探讨――教师点拨)
5、巩固练习,小结新课。开拓思维――懂得正确选择
六、板书设计: 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1、
是非善恶的辨别标准 2、
3、
是非善恶有公论
面对社会中的是非善恶,我们该怎么办?
第一课时《是非善恶有公论》教学设计
构元中学 殷晓东
[教材分析]
《是非善恶有公论》为初二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十课《学会选择》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是非善恶,知道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为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选择,打下思想基础。
[设计理念]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努力实现由“学科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化,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自由选择和自我决策,创造适合不同学习类型学生发展的课堂。
2、构建交互式教学环境,重视课堂生态,实施开放式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努力营造民主、自主、宽松的开放式教学环境,通过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
3、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习方式。通过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学习,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和过程,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客观全面认识社会生活善恶,既存在真善美,也存在假恶丑。养成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从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在社会中努力做到扬善抑恶,做一个正直的人。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交流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现象,让学生自主感悟生活中有是非善恶,通过出示招贴画,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白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通过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育资源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进行交流。
3、知识与技能 知识方面:知道生活中存在是非善恶,了解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不同的影响。技能方面:初步学会从生活中感知是非善恶,学会从道德评价的角度分析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
活动法、谈话法、观察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黑板、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编制学生成长记录卡。2、制作招贴画。3、准备4―5把椅子。4、轻音乐。
学生准备:1、做好课前收集,填写成长记录卡的有关内容。
2、搜集颂扬真、善、美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短片《东郭先生》,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师:人必须具备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这是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在人生途中,我们常常需要分清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
教师过渡: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或许,你常常为一种行为是对是错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或许,你想做的事,父母却不赞成;或许,在弱者面前,你面临着恃强凌弱、漠然以对还是倾囊相助的选择……谁是谁非?孰善孰恶?这些问题总萦绕于你的脑际……
引入本课时标题:是非善恶有公论(板书)
教师:在我国京剧的舞台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人,他是谁呢?
多媒体展示或图片直接展示:京剧中的包公
教师:其实,后人借这幅对联,既是对包公做人为官品质的赞颂,同时也是对今天为官者的一种期盼,盼望他们也具有和包公一样的人生品质: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疾恶如仇,为人正直。可见,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为官者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古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段古语对我们做人有什么启示?
活动一:请同学们搜集我国历史上倡导明辨是非善恶的人物故事―朱自清、海瑞、任长霞、白方礼等(同学交流,谈感受)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讲述,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人们自觉参与希望工程、扶贫、赈灾、助残等公益活动也再一次说明,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倡导的人生品质和共同的价值取向。
教师过渡:我们每一个人自愿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其实是受到一种是非善恶标准约束和制约的。同学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是非善恶标准在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以此判断自己的选择对不对。那么,在我们今日之社会,有没有一种判断是非善恶的统一标准呢?
教师: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是非善恶观并不完全相同。同一社会、同一时代,不同的人的是非善恶观也不完全相同。但每一个社会、每一时代,都有一个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是非善恶观念。在当代中国,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而道德评价标准又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阶段,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活动二:情景问答
有一位老太太含辛茹苦养大了四个儿女,年老后却被四个儿女视作包袱不予赡养,其邻居主动代其儿女承担赡养责任,直至送终。老太太死后将其唯一住房赠与邻居,其儿女将邻居告至法院,以邻居不是老太太直系亲属为由,要求其退出老太太赠与房产。法院最后判决四个儿女败诉。
问题:(1)在本案法院的判决中,法律要“惩”的是什么?要“扬”的又是什么?
(2)站在道德的角度,法律“惩”、“扬”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法律要惩处的是老太太儿女的不孝行为,要张扬的是老太太邻居帮助承担赡养责任的行为。从道德的角度看,法律“惩”、“扬”的标准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即家庭美德中尊老爱幼的要求和社会美德中助人为乐的要求。
教师: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正面的行为,下面我想通过漫画举一些反面的行为。请仔细观察,看看这些漫画中的行为分别违背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中的哪一种道德?
教师:漫画一、二、三、五中的行为违背了社会公德;漫画四中的行为违背了职业道德;漫画六中的行为违背了家庭美德。以上行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都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并应受到谴责和抑制的行为,对此,我们应该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呢?
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二个◆下的事例。
教师:在这个事例中,你认为值得称道的行为有哪些?应该谴责的行为是什么?教师:出租车司机正是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采取行动弥补自己的过错。由此可见,道德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也是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无形力量。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十课《学会选择》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 :了解判断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知道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基本内容。
能力 :初步具有观察、分析、做出基本判断、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能够正确地做出选择。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材要点】
是非善恶有公论 明辨是非,扬善弃恶
【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是非善恶有公认的价值标准;
(二)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教学建议: 使用教材时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勇于并善于超越教材、重组教材。因此本单元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三个主题:“选择――无处不在”、“选择――是非善恶有公论(标准)”、“明辨是非,扬善弃恶”,从认知规律角度,按照“认识选择、根据什么选择、怎样选择”来组织教学。
我们的教学目的立足于使学生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能以健康的心态走进社会生活,明辨是非善恶并做出正确选择,最终学会做一个有正直的人。
本单元的课时安排了三节课来完成:“选择――无处不在”、“选择――是非善恶有公论”、“明辨是非,扬善弃恶”各1课时。
第一课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生活中充满了选择,有些是一般的选择,有些则是重要的选择。使学生懂得: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分清是非善恶,不仅是自古以来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共同取向。
第二课时: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在当代中国,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在我国现阶段,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体现出来。道德评价标准是是非善恶评价标准的重要方面。
第三课时:明辨是非,扬善弃恶――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善于做出正确选择,做正直的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选择――无处不在
一、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对选择的认识是不够深刻的,认为需要自己选择的时候似乎很少,所以要引导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其实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其次,还要帮助他们认识到:社会对于选择的的共同取向是什么,明白正确选择的标准。
二、教学材料分析
重点: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选择,有些是一般的选择,有些则是重要的选择,归根结底是选择做什么样的人或怎样做事。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选择来说明:做人是做事的基础,要做好事必须先学会做人。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是做事过程中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得出:明辨是非,扬善弃恶一直是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是非善恶有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