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语文重点知识梳理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2012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D级(表达应用)。
“修辞方法”指的是“积极地随情应景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说所写呈现形象性、具体性和体验性”。实质上,修辞是一种同义语言比较,即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语言(客体)比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常规语言(本体)表达要更形象、更具体、更易于感受。
“常见的侈辞方法”,即所考查的都是常见、常用或熟悉的。《考试大纲》对此作出了十分明确的界定,规定考查九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这就明确了复习的重点。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指能用(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的上述九种修辞方法自然生动地表达,重在考查运用。不考名词术语。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
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我们可以分解出以下五个能力考查点:①能够对语言运用中的常见的修辞方法(考纲所述九种)进行辨识;②能够对语境中运用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进行理解;③能够对语言运用修辞方法的恰当与否、优劣进行鉴别评价;④能够根据语意和语境要求运用修辞方法表达;⑤能够对作品中修辞方法运用的修辞效果进行鉴赏。
【重点知识梳理】
一、修辞方法的辨识与使用
【解题指南】要正确辨识与使用修辞方法,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掌握《考试大纲》提出的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在理解其特点、形式、作用的前提下,注意几种易混修辞的辨析。
其次,要理解和明确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理解和明确其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和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表达的前提。
第三,要注意培养正确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这里包括审题能力,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分析语境的能力(因为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住,拟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当然还有具体的操作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
【例题】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答案】B
【解析】本题B项解释表述欠准确。“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原句是把长城当作人来写,应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同时,在修辞作用的判断中,把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和借代的作用(具体生动,特点鲜明,形象突出,引人联想)与比拟的作用(色彩鲜明,生动形象,蕴含丰富,启人想象)混淆了。
二、广义修辞的正确运用
【解题指南】修辞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各种辞格和辞趣的积极修辞,而且还包括了追求意义明确(力求内容本身的明确和表出方式上的明确)、伦次通顺(语言要能依顺序,相衔接,有照应)、词句平匀(平易而没有怪辞僻句,匀称而没有夹杂或驳杂的弊病)、安排稳密(“稳”,是说词句的安排要同内容相贴切,其关键在于写说者目的何在,内容的情状如何;“密”则是指用语应切合需要,恰到好处,不盈不缩,当繁则繁,当简则简)的消极修辞。
《考试大纲》虽然明确了常见的修辞方法是八种,但从近年高考的情况来看,直接考查修辞判断的并不多,间接考修辞方法的也只集中在文学鉴赏的辨析题和现代文阅读的最后一道选择题上,更多的情况是将其与句子的仿写、改写、扩写以及语言的简明、连贯等结合起来考查,重在理解运用。这就告诉我们,复习这一考点,除了要正确理解和运用常见的辞方法外,还要注意其范围的广阔性与内容的全面性,注重修辞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
【例题1】请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构成对偶。
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
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答: ;
。
【答案】梦想轻盈,绮丽,就如一颗流星,划亮整个夜空;现实真切,朴实,仿佛步步足迹,踏遍人生旅程。
【解析】界定了内容,实质上就是设置了大命题。要求考生注意挖掘题目的隐含信息,明确具体的要求,做到句式一致,话题一致,修辞恰切,符合题干的要求。
【例题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注,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答: 。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 。
【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解析】本题选了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苏轼的诗中“泛崇光”“空蒙”“红妆”一类词,表达了苏轼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白居易的诗,题目中的“惜”,第一句中的“惆怅”,第二句中的“残”,末句中的“惜”等表明了使诗人对将要凋零的牡丹花的珍惜、惋惜之情。
【例题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语言鉴赏能力。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对语言的表现手法的分析,二是在表意上的分析。
【高频考点突破】
修辞的范围很广,从广义看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旨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从狭义看则专指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是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采用的具有鲜明特点的表达方式。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修辞”条目规定了考生必须掌握的几种修辞方式,它们是:
考点一:比喻
【要点解说】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方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何其芳《秋海棠》)
②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中间不用比喻词语,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于”等联结。例如: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徐志摩《曼殊斐儿》)
③借喻: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徐志摩《再剖》)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①同类比较: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④表示列举: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考点二:比拟
【要点解说】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例如:下面溪水大概是干涸了,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了一溪沟。(沈从文《遥夜》)
②拟物: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甲物)当彼物(乙物)来描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运用比拟应注意的问题
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性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星星的特征。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比拟和比喻的异同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其不同点在于:
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即“比作、当作”),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浑然一体;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即“比方”), 即以乙事物(喻体)来说明甲事物(本体),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③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考点三:借代
【要点解说】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与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人或事物。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符合“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
②借体往往带有 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做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面人物。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反面人物。
③借代不当常表现为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不明确。
★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但是也有不同之处: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③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平原上整天都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人们就在这大风中刨地耕地……”风既然那么大,人们怎么还能刨地种田?自相矛盾。又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
⑤如果夸张脱离了现实基础,或与思想感情不协调等,易造成夸张不当。
★比喻、比拟和夸张的区别
因为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如果有夸张的成分,尽管使用了比喻或者比拟的修辞格,也应当归于夸张。
考点五:对偶
【要点解说】将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似、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放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
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当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了。
★对偶的种类
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①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田园居》)
②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③串对: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
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①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①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②句子对偶。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王勃《滕王阁序》)
★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对偶与排比在结构和作用上有明显的区别:第一,对偶项只能是两个,排比句却至少有三个;第二,对偶在字句上的要求比排比严格;第三,对偶的目的是使上下联互相映衬或补充,排比的目的是要加强语气。
②现代人写的对偶有时上下联对得并不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个别时候还会差一个字),结构只是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三种:如果上下句意思相近,是从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个内容,前后互补,就是“正对”。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如果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互相映衬,以更好地揭示事物本质,就是“反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如果上下句之间包含因果、承接、条件之类的关系,就是“串对”。例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①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②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③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来说是对比,就形式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方法的兼类现象。
考点六:排比
【要点解说】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排比的种类
从结构上,排比分四类:
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余秋雨《上海人》)
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单句排比。例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季羡林《八十述怀》)
④复句排比。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使用排比应注意的问题
排比和反复的运用,都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失之于滥。如:“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表率。”这句中几个词语意义相同,生硬地排列,显得重复,无病呻吟。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①排比必须由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
②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
③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
④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考点七:反复(重现)
【要点解说】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这种住辞方法叫反复。例如: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遗体的灵车,碾过我的心;等待着,等待着,把一个前方战士的崇敬,献给你。四次反复使用“等待着”,表达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悲痛之情。
★反复的种类
①接连反复。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再沉默中爆发,就是沉默中灭亡。
②间隔反复。例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拒绝赔款,强占钓鱼岛,他们不惊诧;美帝国主义轰炸大使馆,死伤中国人命,他们不惊诧。印尼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抢劫财产,先奸后杀,秘密杀戮,放火烧人,他们也不惊诧。在上访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考点八:设问
【要点解说】“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主宰戏剧的是什么人?一般以为是剧作家,认定剧本为一剧之本。(柯灵《戏外看戏》)
★设问的作用
①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
③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承上后下的过渡作用。
考点九:反问
【要点解说】反问也是“无疑而问”,往往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
★反问的种类
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它有两种形式: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你可以说他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在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余秋雨《上海人》)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郭沫若《习习谷风》)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在于:设问句的特点是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例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反问句的特点是有问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肯定,突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例如:“虽然天山这里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
总之,学习和研究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表达,高考的命题也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和练习,都要从理解运用着手,要能分清这八种修辞手法,能分析其作用,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
《考试说明》对“修辞”考查的内容有明确的界定,这就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比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辞格,使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本体与喻体应当不属于同类事物或道理,但又有相似点,且二者离开越远,比喻越精彩;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要在句中见到“像”字就以为是比喻,要知道,猜测不是比喻,如“这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单一想像不是比喻,如“我仿佛回到了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举例、列举也不是比喻,如“新时代,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像孔繁森、李素丽等”。另外,词的比喻义也不是比喻,修辞中的比喻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为增强表达效果而临时运用的,而词的比喻义是指通过词语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下来固定的意义,是词语本身所应有的。如“他是个纸老虎。”“纸老虎”是比喻义,指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或集团;③比喻要贴切,要以“熟”喻“生”,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切不可以“生”喻“熟”,越比越难懂。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特征代本体,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具体代抽象,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③部分代整体,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④形象代本体,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⑤专名代泛称,如“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⑥结果代原因,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这里要特别注意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代的作用是在“代”,就是用借体去代替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在“喻”,可以改说成明喻或暗喻。从构成的基础看,借喻构成的基础是相似性,借代构成的基础是相关性。例如:“中国共产党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是冤枉!”前者是比喻,后者是借代。
其他还应该注意的几种辞格的区别。
比喻与比拟:比喻与比拟都是两事物相比,但有区别:①比喻的重点在“喻”,十分注意并突出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在“拟”,干脆把甲当乙来描述,对于事物的相似点已不着重突出了;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里把侄儿宏儿当作鸟来描述,是拟物,不是比喻。②比喻中的本体与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现,但喻体必须出现;而比拟中,本体与拟体 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分号前句是拟人,分号后句是比喻。
对偶与对比:对偶形式整齐,富于节奏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便于记忆。对偶强调结构形式要对称,字数要相等,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正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山中一夜雨,树梢万重泉”(串对)。而对比则是意义(内容)上说的,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形式如何。
设问与反问: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答在问外;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答在问内。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关于“修辞”检测,考生首先应了解上述8种常见修辞的概念与种类,能领会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能区分比喻与比拟,借喻与借代,设问与反问等,掌握要点就可以了,避免在名词术语上纠缠。更重要的是要能“正确运用”。修辞的生命力正体现在运用上,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能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文采飞扬,论理抒情意丰情浓。其次还应了解历年修辞方法考查的类型,既有单项考查,也有结合阅读和文学鉴赏综合考查,前者重在“理解、辨识”,后者重在分析运用。具体说有如下几种类型:①辨识修辞格;②辨析修辞格运用是否恰当;③判断对修辞格修辞效果的分析是否恰当;④指出修辞方法所表达的意思;⑤用规定(要求)的修辞格表述一个特定的内容。特别是第⑤种(仿写)充分体现了近年来高考修辞考查的趋势。考生应尤为重视。
【高考真题精析】
【2011高考】
1.(重庆)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恰当的喻体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黑墨②黑钻石 ③黑夜 ④黑葡萄
(1)此刻,她那 般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他,带着瓷城女子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气味。
(2)透过墨镜望去,姑娘的脸呈平滑的褐色,眼睛像 似的,闪烁着奇异的光亮。
(1) ,理由: 。
(2) ,理由: 。
【答案】
(1)④理由:用黑葡萄来比喻眼睛,形象地写出了眼睛的深邃与润泽。
(2) ②理由:从四个备选项看,能与后文“闪烁着奇异的光亮”搭配的只能是“黑钻石”,用黑钻石来比喻眼睛,形象地写出眼神的犀利与敏锐。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析】文章的文采多半来自对修辞的熟练使用,一个好的修辞往往使平凡的句子有画龙点睛的奇妙效果。本题考察的比喻的修辞格,我们必须对比喻的功能了然于心,比喻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化抽象为具体,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也更能表达做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2.(陕西)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
平凡是苗圃,孕育着烂漫,只要你肯浇灌;
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浩瀚,只要你肯积聚。
【参考答案】
生命是图画,意味着风景,只要你去涂抹。
生命是乐章,意味着旋律,只要你去演奏。
生命是诗行,意味着哲思,只要你去书写。
【解析】一要选择有丰富的外延,能多角度设喻的话题,如“青春”“梦想”等;二要注意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三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尤其要把握好“必变的词”和“不变的词”。
3.(全国)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谅解是一股和熙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
谅解是一场绵绵的细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
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上的阴云。
【参考答案】爱心是一眼甘甜的泉水,能滋润盘踞在少年心头的荒漠。
爱心是一盏温和的明灯,能照亮隐藏在少年心中的暗区。
爱心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能开启潜伏在少年心里的智慧。
【解析】一要选取合适的话题,可以是动词性话题,如“宽容”“谦让”“奋斗”等;也可以是名词性话题,如“青春”“生命”“笑容”等,形容 词性的也未为不可;二要找到形象的喻体,并且要揭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三要,注意句式“……是……,能+动 词+宾语(动词+介宾短语+名词)”
【2010高考】
1、(10年全国卷Ⅰ)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谦恭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谦恭是一种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谦恭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答:
解析:仿例造句是 一个非常陈旧的题型,但是有其能够考查出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能力而在高考中挺立不倒,倍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这类试题完成的时候,要求考生必须注意,答案必须要形似,更重要的是要神似。一般的学生在句式的仿写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在神似方面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分析示例所给的句子,我们会发现是一个由比喻句形成的排比句,这就要求我们要分析排比句内部关系,看看它们是层递还是平行排列,同时还要注意比喻的设喻的角度。例句分别从听觉、味觉和视觉角度进行设喻,并且形成了一个并列的句式。这样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进行造句就可以了。
答案:1、是一种绚丽但不繁杂的色彩;自信是一种响亮但不过早的声音;自信是一种清香但不腻人的味道。2、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成熟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调;熟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熟是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成熟是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2、(10年辽宁卷)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 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情谊就想一座山,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高低,而在于厚重;
援助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适时。
3.(2009湖北卷)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学校拟编辑出版诗歌征文集。现有两个备选书名《献给母亲的歌》和《山河岁月欢乐颂》,你喜欢哪一个?请写下你喜欢的书名并说明理由。
我喜欢的书名:《 》
理由:
。
【答案】示例:①我喜欢的书名:《献给母亲的歌》。理由:把祖国比喻为母亲,给母亲献歌,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深爱,直抒胸臆,情真意切。②我喜欢的书名:《山河岁月欢乐颂》。理由:山河是祖国的代表,岁月是祖国的历程,欢乐颂是我们赞美祖国的共同心声。
【解析】诗歌集的主题思想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所以①两个标题中都使用了修辞手法,前者是比喻,后者是借代;②这种含蓄的表达风格,前者更强烈直接地抒发了对祖国母亲的深爱,后者委婉深沉地抒发我们赞美祖国的共同心声。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做这种题,一要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等)的一般作用和效果;二要理解具体语境中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的含意。
4.(2009浙江卷)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的内涵(不少于50字)
答:
。
【答案】(示例)这是一幅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运动员奋力击球的感人画面。她挥动球拍,展开青春的翅膀;驰骋球场,追逐人生的梦想。
【解析】本题虽属图文转换,但形式新颖。以前图文转换是直接用文字表述图表中的信息,而本题则是要学生展开想象,表现画面的意蕴,揭示画面的内涵。
【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和修辞的运用能力,兼考语言生动、形象、简明。此类题解题关纽在:一是明晰要求,读懂图表;二是要明确主体,确定方向;三是借助修辞,展开想象;四语言精练,形象生动。
5.(2009安徽卷)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目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
上联 上联
新春对联 教师办公室对联
下联 下联
【答案】(新春对联)上联:翠柳迎春千里绿。下联:黄牛耕地万山金(教师办公室对联)。上联:桃李满目春绣锦。下联:芝兰绕阶座凝香。
【解析】七字对联,做这道题要把握对联的一些基本规律, 对联基本要求是: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平仄相谐。对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一般押的是仄声韵.再根据“新春”和“教师办公室”等关键词选取搭配。
【考点定位】本体重点考查对联这种句式的选用。
6.(2009湖南卷)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答案】A
【解析】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 铿锵有力。因此,C项“展翼”为动宾式,与“芙蕖”这一名词词性不相同,首先排除;D项“身正 ”和“才卓”是并列关系,构不成上联中的比喻关系;“高”形容词,与表示颜色的“碧”词性不相同,也排除。A、B较为难于排除,从句意上看B项语意和上联重复,“情深”和后文的景物关联不大,选A项为佳。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D。
7.(2009江苏卷)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
答:
。
【答案】示例:生命脆弱短暂,生命坚韧沉毅,生命绵延永续。自然是生命的家园,自然是无情的力量,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逝去的是同胞的生命,传颂的是民族的精神,留下的是人类的警醒。
【解析】本题考查较去年“家长是否应接送孩子上学”那题要好要巧要活。题目是这样的: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考点采自鲜活的现实生活,考生感同身受,当不会无病呻吟。内容符合要求,运用排比手法。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主要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是否得当,能否辨明优劣,要根据个人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阐发见解,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8.(2009全国卷I)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例相同。
工作是等不来的,有无机会,看你怎么争取;业绩是要不来的,有无成效,看你怎么努力;前途是盼不来的,有无出路,看你怎么奋斗。
答:
。
【答案】机会是盼不来的,有无运气,看你如何行动;机遇是碰不到的,有无可能,看你怎样追求;成功是等不来的,能否实现,看你如何突破。
【解析】要特别注意示例句形式,同时也要注意语段在内容上应相成递减或递增的排比关系,整个情感基调为赞扬或表彰的。“工作”“业绩”“前途”有递进关系。
【定位】本题重点考查考生仿用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9.(2009全国卷II)仿照下面的事例,自选话题,写出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
金钱不必车载斗量,够用就好;友谊不必甜言蜜语,真诚就好;人生不必惊天动地,踏实就好。
答:
。
【答案】房屋不必豪宅别墅,舒适即可;朋友不必前呼后拥,知心即可;生活不必波澜起伏,平淡即可。
【解析】注意例句形式“……不必……,……就好”,要形成排比;内容上注意相关性。
【定位】本题重点考查考生仿用句式的能力,要特别注意暗示信息的处理,一是内容上,不“破”不“立”,“破”“立”结合,先否定后肯定;二是感情基调上一定要切合要求,昂扬向上,健康主流。
10.(2009四川卷)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
。
【答案】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刺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飞腾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熟练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此外还要注意句式的一致性,讲求一点文采。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仿写能力以及一 定的语言文采。
11.(2009重庆卷)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
人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以不苟且,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要懂得尊重别人, ,
;人要懂得尊重自然, , 。
【答案】尊重别人所以不傲慢,不傲慢所以有品位。尊重自然所以不自大,不自大所以有自知。
【解析】题目明确要求将补写的句子写成排比句,但考生不要只看到这一点,细看给出的句子,还有顶针的特点,即前一句话的最后一个短语必须位于后一句话的最前面,因此,仿写时,除了看题目要求外,还要看被仿写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2012高考押题】
3、下列各句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冯老汉说出话 来能冲倒一堵墙,一点私情也不讲。
B、在布鲁诺的周围,开始布满了恶毒的监视的眼睛。
C、这个恶霸塘边洗手鱼也死,什么毒辣的手段都使得出来。
D、小王针鼻儿大的心眼,什么事都想不开。
4、下列对古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诗人赋予“青天”以生命,直接同他对话,是拟人手法。)
B、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诗人勾画出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以“绣颊”借代少女,以形容山花之美,是借代,也是比喻。)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写出气候的变化无常,“千树万树梨花开”把风吹雪舞,天寒地冻的塞外风光变成梨花竞放,春意盎然的南国美景,这是比喻。)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诗人实写山势之高险。“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张,写山峰之高,“枯松倒挂绮绝壁”是比喻,写悬崖之陡。)
5、下面没有采用拟人手法的一句是( )
A、暖和的风,抚慰着含笑的蓓蕾。
B、她像冬眠的蛹,沉睡在自己的天地里。
C、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D、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6、下列分析都错误的一组是( )
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运用了两个比喻,把刘裕北伐大军的强大军容,和雄伟气势描绘得十分生动。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都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使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
④“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运用了多个比喻,将音乐旋律的变化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同时还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使语言整齐匀称,富于音乐美。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7、对下面句子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的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里用了明喻、拟人和夸张修辞方法,作用在于推动情节发展,预示伏击战的到来。
B、华老栓去刑场给儿子买“药”时,康大叔给他人血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往下滴”,其中“红的”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目的在于展示华老栓的内在性格。
C、“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这副对联,其用意在于批判主观主义学风。
D、“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本句由三个假设复句构成,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内容上构成层层深入,说明主观主义学风的危害,从而强调改造我们的学风的必要性。
8、下列句子没有用比喻的一句是( )
A、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 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满山遍野的秋林涌动不息,如海潮呼啸,如筝琶齐鸣。
9、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0?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句( )
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黄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蕖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
11、请用夸张的手法扩展下面的句子。(不超过40字)
草地上的雾特别浓而且湿。
12、“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请仿照这句话的格式,造两个句子,每句不超过30个字。
①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②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13、仿照下面画线的句 子的句式和修辞方法,在横线上写两个句子,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纤细、持久;北方的雨下得
南方的雨,像南方的少女的爱,羞羞答答,多情,含蓄;北方的雨
南方的雨,像我的姐妹;北方的雨,像我的兄弟。
。
14、?仿照下面的拟人手法和句式特点,另写一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等)
山间的溪流,并不因为大海就在山下而停止歌唱;路旁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就在身边而含羞躲藏。
15、依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不超过60个字)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时间
16、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17、仿照下面的例句,续写句子,要求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例:悬崖上的青松懂得,只有放弃大地的平坦,才更能展示自己独特的生命风采;池中的荷花不懂得在严寒来临之前放弃漂亮的衣裙,才使自己变得花残叶败,形容枯槁。
18、?根据以下提供的语境,展开想像,以“追求最后的辉煌”为主题,用拟人手法为船和海浪续写几句话。
海滩上有一只倒扣着的船。它似乎听到贝壳、鹅卵石和椰树们对它的嘲笑、笑它何以抛弃了风和波浪,成为岸上凝固的静物。
一阵咸湿的海风吹过来,倒扣的船发出嗡嗡的声音:
。
【2012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D级(表达应用)。
“修辞方法”指的是“积极地随情应景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说所写呈现形象性、具体性和体验性”。实质上,修辞是一种同义语言比较,即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语言(客体)比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常规语言(本体)表达要更形象、更具体、更易于感受。
“常见的侈辞方法”,即所考查的都是常见、常用或熟悉的。《考试大纲》对此作出了十分明确的界定,规定考查九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这就明确了复习的重点。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指能用(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的上述九种修辞方法自然生动地表达,重在考查运用。不考名词术语。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
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我们可以分解出以下五个能力考查点:①能够对语言运用中的常见的修辞方法(考纲所述九种)进行辨识;②能够对语境中运用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进行理解;③能够对语言运用修辞方法的恰当与否、优劣进行鉴别评价;④能够根据语意和语境要求运用修辞方法表达;⑤能够对作品中修辞方法运用的修辞效果进行鉴赏。
【重点知识梳理】
一、修辞方法的辨识与使用
【解题指南】要正确辨识与使用修辞方法,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掌握《考试大纲》提出的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在理解其特点、形式、作用的前提下,注意几种易混修辞的辨析。
其次,要理解和明确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理解和明确其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和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表达的前提。
第三,要注意培养正确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这里包括审题能力,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分析语境的能力(因为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住,拟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当然还有具体的操作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
【例题】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答案】B
【解析】本题B项解释表述欠准确。“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原句是把长城当作人来写,应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同时,在修辞作用的判断中,把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和借代的作用(具体生动,特点鲜明,形象突出,引人联想)与比拟的作用(色彩鲜明,生动形象,蕴含丰富,启人想象)混淆了。
二、广义修辞的正确运用
【解题指南】修辞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各种辞格和辞趣的积极修辞,而且还包括了追求意义明确(力求内容本身的明确和表出方式上的明确)、伦次通顺(语言要能依顺序,相衔接,有照应)、词句平匀(平易而没有怪辞僻句,匀称而没有夹杂或驳杂的弊病)、安排稳密(“稳”,是说词句的安排要同内容相贴切,其关键在于写说者目的何在,内容的情状如何;“密”则是指用语应切合需要,恰到好处,不盈不缩,当繁则繁,当简则简)的消极修辞。
《考试大纲》虽然明确了常见的修辞方法是八种,但从近年高考的情况来看,直接考查修辞判断的并不多,间接考修辞方法的也只集中在文学鉴赏的辨析题和现代文阅读的最后一道选择题上,更多的情况是将其与句子的仿写、改写、扩写以及语言的简明、连贯等结合起来考查,重在理解运用。这就告诉我们,复习这一考点,除了要正确理解和运用常见的辞方法外,还要注意其范围的广阔性与内容的全面性,注重修辞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
【例题1】请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构成对偶。
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
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答: ;
。
【答案】梦想轻盈,绮丽,就如一颗流星,划亮整个夜空;现实真切,朴实,仿佛步步足迹,踏遍人生旅程。
【解析】界定了内容,实质上就是设置了大命题。要求考生注意挖掘题目的隐含信息,明确具体的要求,做到句式一致,话题一致,修辞恰切,符合题干的要求。
【例题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注,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答: 。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 。
【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解析】本题选了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苏轼的诗中“泛崇光”“空蒙”“红妆”一类词,表达了苏轼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白居易的诗,题目中的“惜”,第一句中的“惆怅”,第二句中的“残”,末句中的“惜”等表明了使诗人对将要凋零的牡丹花的珍惜、惋惜之情。
【例题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语言鉴赏能力。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对语言的表现手法的分析,二是在表意上的分析。
【高频考点突破】
修辞的范围很广,从广义看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旨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从狭义看则专指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是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采用的具有鲜明特点的表达方式。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修辞”条目规定了考生必须掌握的几种修辞方式,它们是:
考点一:比喻
【要点解说】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方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何其芳《秋海棠》)
②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中间不用比喻词语,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于”等联结。例如: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徐志摩《曼殊斐儿》)
③借喻: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徐志摩《再剖》)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①同类比较: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④表示列举: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考点二:比拟
【要点解说】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例如:下面溪水大概是干涸了,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了一溪沟。(沈从文《遥夜》)
②拟物: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甲物)当彼物(乙物)来描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运用比拟应注意的问题
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性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星星的特征。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比拟和比喻的异同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其不同点在于:
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即“比作、当作”),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浑然一体;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即“比方”), 即以乙事物(喻体)来说明甲事物(本体),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③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考点三:借代
【要点解说】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与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人或事物。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符合“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
②借体往往带有 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做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面人物。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反面人物。
③借代不当常表现为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不明确。
★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但是也有不同之处: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③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平原上整天都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人们就在这大风中刨地耕地……”风既然那么大,人们怎么还能刨地种田?自相矛盾。又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
⑤如果夸张脱离了现实基础,或与思想感情不协调等,易造成夸张不当。
★比喻、比拟和夸张的区别
因为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如果有夸张的成分,尽管使用了比喻或者比拟的修辞格,也应当归于夸张。
考点五:对偶
【要点解说】将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似、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放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
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当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了。
★对偶的种类
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①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田园居》)
②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③串对: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
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①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①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②句子对偶。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王勃《滕王阁序》)
★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对偶与排比在结构和作用上有明显的区别:第一,对偶项只能是两个,排比句却至少有三个;第二,对偶在字句上的要求比排比严格;第三,对偶的目的是使上下联互相映衬或补充,排比的目的是要加强语气。
②现代人写的对偶有时上下联对得并不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个别时候还会差一个字),结构只是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三种:如果上下句意思相近,是从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个内容,前后互补,就是“正对”。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如果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互相映衬,以更好地揭示事物本质,就是“反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如果上下句之间包含因果、承接、条件之类的关系,就是“串对”。例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①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②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③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来说是对比,就形式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方法的兼类现象。
考点六:排比
【要点解说】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排比的种类
从结构上,排比分四类:
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余秋雨《上海人》)
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单句排比。例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季羡林《八十述怀》)
④复句排比。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使用排比应注意的问题
排比和反复的运用,都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失之于滥。如:“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表率。”这句中几个词语意义相同,生硬地排列,显得重复,无病呻吟。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①排比必须由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
②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
③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
④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考点七:反复(重现)
【要点解说】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这种住辞方法叫反复。例如: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遗体的灵车,碾过我的心;等待着,等待着,把一个前方战士的崇敬,献给你。四次反复使用“等待着”,表达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悲痛之情。
★反复的种类
①接连反复。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再沉默中爆发,就是沉默中灭亡。
②间隔反复。例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拒绝赔款,强占钓鱼岛,他们不惊诧;美帝国主义轰炸大使馆,死伤中国人命,他们不惊诧。印尼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抢劫财产,先奸后杀,秘密杀戮,放火烧人,他们也不惊诧。在上访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考点八:设问
【要点解说】“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主宰戏剧的是什么人?一般以为是剧作家,认定剧本为一剧之本。(柯灵《戏外看戏》)
★设问的作用
①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
③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承上后下的过渡作用。
考点九:反问
【要点解说】反问也是“无疑而问”,往往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
★反问的种类
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它有两种形式: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你可以说他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在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余秋雨《上海人》)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郭沫若《习习谷风》)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在于:设问句的特点是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例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反问句的特点是有问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肯定,突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例如:“虽然天山这里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
总之,学习和研究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表达,高考的命题也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和练习,都要从理解运用着手,要能分清这八种修辞手法,能分析其作用,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
《考试说明》对“修辞”考查的内容有明确的界定,这就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比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辞格,使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本体与喻体应当不属于同类事物或道理,但又有相似点,且二者离开越远,比喻越精彩;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要在句中见到“像”字就以为是比喻,要知道,猜测不是比喻,如“这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单一想像不是比喻,如“我仿佛回到了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举例、列举也不是比喻,如“新时代,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像孔繁森、李素丽等”。另外,词的比喻义也不是比喻,修辞中的比喻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为增强表达效果而临时运用的,而词的比喻义是指通过词语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下来固定的意义,是词语本身所应有的。如“他是个纸老虎。”“纸老虎”是比喻义,指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或集团;③比喻要贴切,要以“熟”喻“生”,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切不可以“生”喻“熟”,越比越难懂。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特征代本体,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具体代抽象,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③部分代整体,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④形象代本体,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⑤专名代泛称,如“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⑥结果代原因,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这里要特别注意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代的作用是在“代”,就是用借体去代替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在“喻”,可以改说成明喻或暗喻。从构成的基础看,借喻构成的基础是相似性,借代构成的基础是相关性。例如:“中国共产党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是冤枉!”前者是比喻,后者是借代。
其他还应该注意的几种辞格的区别。
比喻与比拟:比喻与比拟都是两事物相比,但有区别:①比喻的重点在“喻”,十分注意并突出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在“拟”,干脆把甲当乙来描述,对于事物的相似点已不着重突出了;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里把侄儿宏儿当作鸟来描述,是拟物,不是比喻。②比喻中的本体与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现,但喻体必须出现;而比拟中,本体与拟体 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分号前句是拟人,分号后句是比喻。
对偶与对比:对偶形式整齐,富于节奏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便于记忆。对偶强调结构形式要对称,字数要相等,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正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山中一夜雨,树梢万重泉”(串对)。而对比则是意义(内容)上说的,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形式如何。
设问与反问: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答在问外;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答在问内。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关于“修辞”检测,考生首先应了解上述8种常见修辞的概念与种类,能领会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能区分比喻与比拟,借喻与借代,设问与反问等,掌握要点就可以了,避免在名词术语上纠缠。更重要的是要能“正确运用”。修辞的生命力正体现在运用上,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能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文采飞扬,论理抒情意丰情浓。其次还应了解历年修辞方法考查的类型,既有单项考查,也有结合阅读和文学鉴赏综合考查,前者重在“理解、辨识”,后者重在分析运用。具体说有如下几种类型:①辨识修辞格;②辨析修辞格运用是否恰当;③判断对修辞格修辞效果的分析是否恰当;④指出修辞方法所表达的意思;⑤用规定(要求)的修辞格表述一个特定的内容。特别是第⑤种(仿写)充分体现了近年来高考修辞考查的趋势。考生应尤为重视。
【高考真题精析】
【2011高考】
1.(重庆)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恰当的喻体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黑墨②黑钻石 ③黑夜 ④黑葡萄
(1)此刻,她那 般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他,带着瓷城女子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气味。
(2)透过墨镜望去,姑娘的脸呈平滑的褐色,眼睛像 似的,闪烁着奇异的光亮。
(1) ,理由: 。
(2) ,理由: 。
【答案】
(1)④理由:用黑葡萄来比喻眼睛,形象地写出了眼睛的深邃与润泽。
(2) ②理由:从四个备选项看,能与后文“闪烁着奇异的光亮”搭配的只能是“黑钻石”,用黑钻石来比喻眼睛,形象地写出眼神的犀利与敏锐。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析】文章的文采多半来自对修辞的熟练使用,一个好的修辞往往使平凡的句子有画龙点睛的奇妙效果。本题考察的比喻的修辞格,我们必须对比喻的功能了然于心,比喻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化抽象为具体,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也更能表达做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2.(陕西)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
平凡是苗圃,孕育着烂漫,只要你肯浇灌;
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浩瀚,只要你肯积聚。
【参考答案】
生命是图画,意味着风景,只要你去涂抹。
生命是乐章,意味着旋律,只要你去演奏。
生命是诗行,意味着哲思,只要你去书写。
【解析】一要选择有丰富的外延,能多角度设喻的话题,如“青春”“梦想”等;二要注意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三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尤其要把握好“必变的词”和“不变的词”。
3.(全国)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谅解是一股和熙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
谅解是一场绵绵的细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
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上的阴云。
【参考答案】爱心是一眼甘甜的泉水,能滋润盘踞在少年心头的荒漠。
爱心是一盏温和的明灯,能照亮隐藏在少年心中的暗区。
爱心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能开启潜伏在少年心里的智慧。
【解析】一要选取合适的话题,可以是动词性话题,如“宽容”“谦让”“奋斗”等;也可以是名词性话题,如“青春”“生命”“笑容”等,形容 词性的也未为不可;二要找到形象的喻体,并且要揭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三要,注意句式“……是……,能+动 词+宾语(动词+介宾短语+名词)”
【2010高考】
1、(10年全国卷Ⅰ)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谦恭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谦恭是一种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谦恭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答:
解析:仿例造句是 一个非常陈旧的题型,但是有其能够考查出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能力而在高考中挺立不倒,倍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这类试题完成的时候,要求考生必须注意,答案必须要形似,更重要的是要神似。一般的学生在句式的仿写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在神似方面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分析示例所给的句子,我们会发现是一个由比喻句形成的排比句,这就要求我们要分析排比句内部关系,看看它们是层递还是平行排列,同时还要注意比喻的设喻的角度。例句分别从听觉、味觉和视觉角度进行设喻,并且形成了一个并列的句式。这样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进行造句就可以了。
答案:1、是一种绚丽但不繁杂的色彩;自信是一种响亮但不过早的声音;自信是一种清香但不腻人的味道。2、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成熟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调;熟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熟是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成熟是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2、(10年辽宁卷)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 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情谊就想一座山,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高低,而在于厚重;
援助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适时。
3.(2009湖北卷)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学校拟编辑出版诗歌征文集。现有两个备选书名《献给母亲的歌》和《山河岁月欢乐颂》,你喜欢哪一个?请写下你喜欢的书名并说明理由。
我喜欢的书名:《 》
理由:
。
【答案】示例:①我喜欢的书名:《献给母亲的歌》。理由:把祖国比喻为母亲,给母亲献歌,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深爱,直抒胸臆,情真意切。②我喜欢的书名:《山河岁月欢乐颂》。理由:山河是祖国的代表,岁月是祖国的历程,欢乐颂是我们赞美祖国的共同心声。
【解析】诗歌集的主题思想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所以①两个标题中都使用了修辞手法,前者是比喻,后者是借代;②这种含蓄的表达风格,前者更强烈直接地抒发了对祖国母亲的深爱,后者委婉深沉地抒发我们赞美祖国的共同心声。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做这种题,一要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等)的一般作用和效果;二要理解具体语境中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的含意。
4.(2009浙江卷)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的内涵(不少于50字)
答:
。
【答案】(示例)这是一幅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运动员奋力击球的感人画面。她挥动球拍,展开青春的翅膀;驰骋球场,追逐人生的梦想。
【解析】本题虽属图文转换,但形式新颖。以前图文转换是直接用文字表述图表中的信息,而本题则是要学生展开想象,表现画面的意蕴,揭示画面的内涵。
【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和修辞的运用能力,兼考语言生动、形象、简明。此类题解题关纽在:一是明晰要求,读懂图表;二是要明确主体,确定方向;三是借助修辞,展开想象;四语言精练,形象生动。
5.(2009安徽卷)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目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
上联 上联
新春对联 教师办公室对联
下联 下联
【答案】(新春对联)上联:翠柳迎春千里绿。下联:黄牛耕地万山金(教师办公室对联)。上联:桃李满目春绣锦。下联:芝兰绕阶座凝香。
【解析】七字对联,做这道题要把握对联的一些基本规律, 对联基本要求是: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平仄相谐。对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一般押的是仄声韵.再根据“新春”和“教师办公室”等关键词选取搭配。
【考点定位】本体重点考查对联这种句式的选用。
6.(2009湖南卷)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答案】A
【解析】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 铿锵有力。因此,C项“展翼”为动宾式,与“芙蕖”这一名词词性不相同,首先排除;D项“身正 ”和“才卓”是并列关系,构不成上联中的比喻关系;“高”形容词,与表示颜色的“碧”词性不相同,也排除。A、B较为难于排除,从句意上看B项语意和上联重复,“情深”和后文的景物关联不大,选A项为佳。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D。
7.(2009江苏卷)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
答:
。
【答案】示例:生命脆弱短暂,生命坚韧沉毅,生命绵延永续。自然是生命的家园,自然是无情的力量,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逝去的是同胞的生命,传颂的是民族的精神,留下的是人类的警醒。
【解析】本题考查较去年“家长是否应接送孩子上学”那题要好要巧要活。题目是这样的: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考点采自鲜活的现实生活,考生感同身受,当不会无病呻吟。内容符合要求,运用排比手法。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主要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是否得当,能否辨明优劣,要根据个人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阐发见解,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8.(2009全国卷I)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例相同。
工作是等不来的,有无机会,看你怎么争取;业绩是要不来的,有无成效,看你怎么努力;前途是盼不来的,有无出路,看你怎么奋斗。
答:
。
【答案】机会是盼不来的,有无运气,看你如何行动;机遇是碰不到的,有无可能,看你怎样追求;成功是等不来的,能否实现,看你如何突破。
【解析】要特别注意示例句形式,同时也要注意语段在内容上应相成递减或递增的排比关系,整个情感基调为赞扬或表彰的。“工作”“业绩”“前途”有递进关系。
【定位】本题重点考查考生仿用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9.(2009全国卷II)仿照下面的事例,自选话题,写出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
金钱不必车载斗量,够用就好;友谊不必甜言蜜语,真诚就好;人生不必惊天动地,踏实就好。
答:
。
【答案】房屋不必豪宅别墅,舒适即可;朋友不必前呼后拥,知心即可;生活不必波澜起伏,平淡即可。
【解析】注意例句形式“……不必……,……就好”,要形成排比;内容上注意相关性。
【定位】本题重点考查考生仿用句式的能力,要特别注意暗示信息的处理,一是内容上,不“破”不“立”,“破”“立”结合,先否定后肯定;二是感情基调上一定要切合要求,昂扬向上,健康主流。
10.(2009四川卷)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
。
【答案】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刺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飞腾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熟练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此外还要注意句式的一致性,讲求一点文采。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仿写能力以及一 定的语言文采。
11.(2009重庆卷)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
人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以不苟且,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要懂得尊重别人, ,
;人要懂得尊重自然, , 。
【答案】尊重别人所以不傲慢,不傲慢所以有品位。尊重自然所以不自大,不自大所以有自知。
【解析】题目明确要求将补写的句子写成排比句,但考生不要只看到这一点,细看给出的句子,还有顶针的特点,即前一句话的最后一个短语必须位于后一句话的最前面,因此,仿写时,除了看题目要求外,还要看被仿写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2012高考押题】
3、下列各句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冯老汉说出话 来能冲倒一堵墙,一点私情也不讲。
B、在布鲁诺的周围,开始布满了恶毒的监视的眼睛。
C、这个恶霸塘边洗手鱼也死,什么毒辣的手段都使得出来。
D、小王针鼻儿大的心眼,什么事都想不开。
4、下列对古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诗人赋予“青天”以生命,直接同他对话,是拟人手法。)
B、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诗人勾画出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以“绣颊”借代少女,以形容山花之美,是借代,也是比喻。)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写出气候的变化无常,“千树万树梨花开”把风吹雪舞,天寒地冻的塞外风光变成梨花竞放,春意盎然的南国美景,这是比喻。)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诗人实写山势之高险。“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张,写山峰之高,“枯松倒挂绮绝壁”是比喻,写悬崖之陡。)
5、下面没有采用拟人手法的一句是( )
A、暖和的风,抚慰着含笑的蓓蕾。
B、她像冬眠的蛹,沉睡在自己的天地里。
C、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D、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6、下列分析都错误的一组是( )
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运用了两个比喻,把刘裕北伐大军的强大军容,和雄伟气势描绘得十分生动。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都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使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
④“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运用了多个比喻,将音乐旋律的变化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同时还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使语言整齐匀称,富于音乐美。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7、对下面句子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的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里用了明喻、拟人和夸张修辞方法,作用在于推动情节发展,预示伏击战的到来。
B、华老栓去刑场给儿子买“药”时,康大叔给他人血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往下滴”,其中“红的”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目的在于展示华老栓的内在性格。
C、“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这副对联,其用意在于批判主观主义学风。
D、“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本句由三个假设复句构成,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内容上构成层层深入,说明主观主义学风的危害,从而强调改造我们的学风的必要性。
8、下列句子没有用比喻的一句是( )
A、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 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满山遍野的秋林涌动不息,如海潮呼啸,如筝琶齐鸣。
9、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0?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句( )
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黄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蕖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
11、请用夸张的手法扩展下面的句子。(不超过40字)
草地上的雾特别浓而且湿。
12、“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请仿照这句话的格式,造两个句子,每句不超过30个字。
①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②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13、仿照下面画线的句 子的句式和修辞方法,在横线上写两个句子,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纤细、持久;北方的雨下得
南方的雨,像南方的少女的爱,羞羞答答,多情,含蓄;北方的雨
南方的雨,像我的姐妹;北方的雨,像我的兄弟。
。
14、?仿照下面的拟人手法和句式特点,另写一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等)
山间的溪流,并不因为大海就在山下而停止歌唱;路旁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就在身边而含羞躲藏。
15、依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不超过60个字)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时间
16、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17、仿照下面的例句,续写句子,要求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例:悬崖上的青松懂得,只有放弃大地的平坦,才更能展示自己独特的生命风采;池中的荷花不懂得在严寒来临之前放弃漂亮的衣裙,才使自己变得花残叶败,形容枯槁。
18、?根据以下提供的语境,展开想像,以“追求最后的辉煌”为主题,用拟人手法为船和海浪续写几句话。
海滩上有一只倒扣着的船。它似乎听到贝壳、鹅卵石和椰树们对它的嘲笑、笑它何以抛弃了风和波浪,成为岸上凝固的静物。
一阵咸湿的海风吹过来,倒扣的船发出嗡嗡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