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1)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
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八年,赐爵关内侯。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奋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
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后汉书》卷三十一)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
B.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
C.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
D.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太守梁统深相敬待
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
B.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C.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下列各句补出的省略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常迎(孔奋)于大门,引入见母。
B.如何今去,(我等)不共报德!
C.吏民感(孔奋)义,莫不倍用命焉。
D.冀当退却,而(贼)击之愈厉。
4.下面各句全能表现孔奋清廉的一组是( )
①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②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
③惟奋无资,单车就路。
④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
⑤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
⑥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孔奋年轻时给刘歆讲授《春秋左氏传》,深得刘歆的赏识,刘歆对门人说:“我已经从君鱼那里学得了道理。”
B.姑臧是一个富裕县,集市贸易兴旺。孔奋担任姑臧长官期间,注重节操,施政以仁义平和为本,深得太守梁统的敬重。
C.河西太守县令等被召进京时,姑臧的官员百姓以及羌胡共同凑集了成千上万的牛马器物,追了数百里,想送给孔奋。
D.孔奋施政清明果断,是非分明。对品德高尚的人,爱之如亲人;对品行不端的人,则视之如仇人,郡中的人都称他清廉公平。
6.
(1)把第二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为下面语段划线部分断句。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
君 子 之 学 也 人 于 耳 藏 于 心 行 之 以 身 君 子 之 治 也 始 于 不 足 见 终 于 不 可 及 也
【参考答案】
1.D(句中的“退却”古今都指畏难后退;其余三项,“扰乱”,现在有搅拌,使混乱不堪的意思,在文中是指政局不稳,纷扰混乱;“通货”,现在指货币,在文中指通商贸易,做买卖;“清洁”,现在指没有尘土污垢,在文中指清正廉洁)
2.B(两个“既”字,都是副词,相当于“已经”“……之后”。其余三项,A项前一个“相”字,在这里都偏指一方,可译为“他”;后一个表“互相”。C项两个“而”字,前一个是连词,可译为“并且”或者不译;后一个是转折连词,译为“但是”。D项的两个“以”字,前一个是介词,译为“把……”;后一个是介词,译为“因为”。
3.D(句中省略的是“孔奋”)
4.C(①句是说其他到这里来做官的人,与孔奋无关;④句是当地百姓的行为;⑥句表彰的是他守城的功绩,而非廉洁。)
5.A(“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是说他年轻时跟刘歆学习《左传》,不是给刘歆讲授)
6.(1)孔奋在作府丞的时候,就已经被大家敬重,等到他被任命为太守后,全郡的人没有不改变自己的操守的,(向他学习的)。(“见敬重”应该译为“被敬重”,“拜太守”应该译为“被拜为太守”,“改操”应译为“改变自己的操守”。)
(2)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臧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参考译文】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年轻时跟随刘歆学习《春秋左氏传》,刘歆称赞他,对学生说:“我已从孔君鱼那里学到了大道。”
遭王莽之乱,孔奋与老母亲和幼弟到河西地区躲避兵祸。建武五年,河西将军窦融邀请孔奋作自己官署的议曹掾,担任姑臧长官。八年,赐爵位为关内侯。当时天下纷扰混乱,唯有河西地区较安定,姑臧被人们称为富县。这里与羌胡通商贸易,每天有四次集市。每一任县官,没有几个月便都富裕起来。孔奋任职四年,财产一点没有增加,亲自带着妻子儿女一同以普通饭菜为食。当时全国仍未安定,士大夫都不注重操守,而孔奋却尽力实行清正廉洁,因此被众人所笑,有的人说他身处富庶地区,不能使自己富裕起来,只是徒然自讨苦吃。孔奋注重节操,施政注重仁义平和,太守梁统对他深为敬重,不以官属的礼节对待他,常到大门口迎接,领入内室引见给自己的母亲。
陇西和蜀地被平定后,河西地区的太守、县令都被征召入京,官员的财物连车满载,塞满了山川。只有孔奋没有资财,乘一辆空车上路。姑臧的官员百姓以及羌胡都说:“孔君清廉,仁义贤明,全县都蒙受他的恩惠,他如今离去,我们为什么不报答他的恩德!”于是共同凑集了成千上万的牛马器物,追了数百里送给孔奋。孔奋只是拜谢而已,一点都不接受。孔奋抵达京城后,被任命为武都郡丞。
当时陇西残余的贼人隗茂等人在深夜攻击官府,残杀了郡太守。贼人害怕孔奋穷追不舍,于是抓住他的妻子儿女,企图用他们作人质。孔奋当时年已五十,只有一个儿子,但他始终没有顾及,仍尽力征讨。官员、百姓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没有不加倍努力与贼人作战的。贼人窘迫惶恐,被逼急了,于是把孔奋的妻子儿女推到阵前,希望孔奋退兵,而孔奋却攻击得更加急迫,终于擒获消灭了隗茂等人,但他的妻子和子女却被贼人所杀。光武帝因此而下诏褒扬赞美他,任命他为武都太守。
孔奋在作府丞的时候,都已经被大家敬重,等以他被任命为太守后,全郡的人没有不改变自己的操守,(向他学习的)。孔奋施政清明果断,是非分明,嫉恶扬善。见到人有美德,爱之如同亲人;对品行不端的人,则像对待仇人一样,郡中的人都称他清廉公平。
【文段二参考译文】
君子的话很少但实在,小人的话多却空洞。君子求学,听到耳朵里,记在心中,亲身去实践它;君子做事,开始时看不出什么,结束时(别人就)赶不上了。君子不怎么考虑福,考虑祸的时候却很多;君子选择对象吸取,却不选择对象给予;君子学问充实却好象空虚,有才学却像没有才学。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冯立,同州冯翊人也。有武艺,略涉书记,隐太子建成引为翊卫车骑将军,托以心膂。建成被诛,其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久之,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在东宫,潜为间构,阻我骨肉,汝罪一也。昨日复出兵来战,杀伤我将士,汝罪二也。何以逃死!”对曰:“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职之日,无所顾惮。”因伏地?欷,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立归,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获济,终当以死奉答。”
甚众未几,突厥至便桥。立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太宗闻而嘉叹,拜广州都督。前后作牧者,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由是数怨叛。立到,不营产业,衣食取给而已。尝至贪泉,叹曰:“此吴隐之所酌泉也。饮一杯水,何足道哉!吾当汲而为食,岂止一杯耶,安能易吾性乎!”遂毕饮而去。在职数年,甚有惠政,卒于官。(《旧唐书?忠义传》)
辛酉,冯立、谢叔方皆自出;薛万彻亡匿,世民屡使谕之,乃出。世民曰:“此皆忠于所事,义士也。”释之。(《资治通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武艺,略涉书记 书记:抄录书写公文书信 B.汝在东宫,潜为间构 间构:挑拨离间
C.太宗闻而嘉叹 嘉叹:叹息 D.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 黩货:贪图钱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①遂解兵遁于野 ②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C.①因伏地?欷,悲不自胜。 ②因击沛公于坐
D.①终当以死奉答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冯立“知恩图报”和“清廉”的一组是
A.①遂解兵遁于野 ②在职数年,甚有惠政
B.①有武艺,略涉书记 ②遂毕饮而去
C.①苦战久之,杀屯营将军敬君弘 ②前后作牧者,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
D.①立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 ②不营产业,衣食取给而已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立身怀武艺,偶尔也做做抄抄写写的事务,曾侍奉隐太子李建成。太子被杀之后,太子左右的侍从都逃跑离散了,只有冯立率领士兵进行反击。
B.冯立杀了军将敬君弘后,已经逃跑到了野外,可不久又回来向太宗请罪。太宗对他一番训斥,又宽赦他后,他决心痛改前非,一心一意为太宗效劳。
C.文中写冯立经过贪泉,发表一番感慨,并大饮一顿才离去,是以吴隐之作对比,更加突出冯立的清廉之志。
D.《资治通鉴》认为冯立自动出来请罪,是义士之举;从《旧唐书》所写看,不仅可看出冯立知恩图报的品质,同时也可看出他憨厚的性格。
5.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墨池记〔宋〕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曾巩集》)
①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译文:
②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译文:
③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译文:
【参考答案】
1.C(嘉奖赞赏)
2.C(A都是表转折;B都是介词,表处所;C①表承接,于是;②表方式,趁着;D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对象,用。)
3.D
4.B(文中并没有表现冯立痛改前非的意思。)
5.①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②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③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
【参考译文】
冯立,同州冯翊人。身怀武艺,偶尔也做做抄抄写写的事务,隐太子李建成引荐为护卫将军,将身家性命托付给他。太子被杀后,太子左右侍从全都逃跑离散了。冯立感慨地说:“哪里有一生受其恩惠,而在他遭难时逃走的道理!”于是率领士兵攻打玄武门,一番苦战,杀了将军敬君。然后对他手下说:“稍稍可以报答太子了。”于是放下武器逃跑到野外。不久又回来请罪。太宗训斥他道:“你离间我兄弟,阻隔我手足之情,你罪过之一;发兵攻打玄武门,杀死我的将领,你罪过之二,怎么能免于死呢?”冯立回答说:“委身侍奉主子,只图为主子效命,该为主子而战的时候,就没有考虑那么多了。”于是痛哭流涕,悲不能已。太宗宽敕了他,冯立回去后,对他的亲友说:“受此不杀之莫大恩惠,有朝一日当以死相报。”
不久突厥攻到便桥。冯立率领数百人奋力作战,斩杀俘虏了很多敌人。太宗大为嘉赏,派冯立往南海任广州都督。他的前任后任多为贪财之徒,当地少数民族对他们颇为厌恶,曾多次反叛。冯立到了之后,不贪钱财,取足衣食之用而已。他曾到贪泉,在那里感慨地说“这就是吴隐之饮过的贪泉吧。只饮一杯有什么好夸耀的?我要用它来做饭吃,怎能只是一杯,就能改变我的品性!”于是大饮一顿方才离。在那里任职几年,有很好的政绩,后死于任职期间。
辛酉(初五),冯立和谢叔方都自动出来。薛万彻逃亡躲避起来以后,李世民多次让人晓示他,他也出来了。李世民说:“这些人都能够忠于自己所事奉的人,是义士啊!”于是都免除他们的罪。
【参考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7题。
虞延少为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御钞盗,赖其全者甚众。建武初,除细阳令。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延谏曰:“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宗不悦,延即辞退。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迁洛阳令。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二百,信阳侯阴就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谓曰:“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成大呼称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帝知延不私,谓成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迁南阳太守。永平初,有新野功曹邓衍,以外戚小侯每豫朝会,而容姿趋步有出于众,显宗目之,顾左右曰:“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衍在职不服父丧,帝闻之,乃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信哉斯言!”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后汉书?虞延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约失之者鲜矣约:约束。
B.谮延多所冤枉 谮:诬陷。
C.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干:触犯。
D.信哉斯言 信:确实。
2.下列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
B.宗不悦,延即辞退
C.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
D.衍在职不服父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赖其全者甚众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宗果以侈从被诛 敛赀财以送其行
C.信阳侯阴就乃诉帝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衍惭而退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4.下列各句话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阴氏屡请,(延)获一书辄加?二百。 B.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成)置之。
C.呵使(延)速去。 D.(延)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延年轻时为官执法严明,在社会动乱时勇敢有为,因而有名声。
B.太守富宗生活奢侈放纵,不听虞延劝谏,临刑时他为此十分悔恨。
C.虞延惩处阴氏作恶的门客,阴就告诉了皇帝,但虞延在皇帝面前仍坚持严正执法。
D.邓衍因仪表出众受到皇帝赏识,虞延向皇帝报告邓衍的不当行为,才使皇帝醒悟。
6.把Ⅰ卷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此见怨,故位不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把下面的阅读材料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参考答案】
1.A(“约”,应解为节约、节俭)
2.C(A“宾客”,文中意为门客。B“辞退”,文中意为辞官还家。D“在职”,文中意指在官职上,现词义已扩大。)
3.C(C两句中的“乃”均为副词,于是。A①代词,他,小宾语;②代词,那里的,定语。B①介词。因;②连词,连行为与目的。D①连词,表顺接;②连词,表并列。)
4.A(B应为“延”; C应为“成”; D应为“邓衍”)
5.D(“虞延向皇帝报告邓衍的不当行为,使皇帝醒悟”与文意不符,原文是由于“衍在职不服父丧”,皇帝才有所醒悟。)
6.(1)虞延因为此事被怨恨,所以官位不能升迁。(2)皇帝特意赐给他车马衣服。虞延认为邓衍虽然有容貌和仪表可是没有实际品行,不曾以高于一般的礼节对他。
7.接触到它之后,才能了解它;(亲自)实践之后,(才)知道(什么是)艰难。翻阅五岳图,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了解得多)。细数了八珍的菜谱,认为了解全了菜的味道,还不如厨师尝一口知道的多呢?
【参考译文】
虞延年轻时做亭长,此时王莽的贵人(女官名)魏氏的门客放纵,虞延带领官吏冲入他的家逮捕了他,虞延因此事被怨恨,所以官位不能升迁。王莽末年,天下大乱,虞延常常披铠甲戴头盔,护卫亲族,抵御掠夺的强盗,依赖他保全生命财产的人很多。东汉建武初年,他被任命为细阳县令。后离职回乡,太守富宗听到虞延的名声,征召安排他任功曹(官名)。富宗性情奢靡,车子及其装饰器物,很多不符合法度。虞延劝谏说:“过去晏婴辅佐齐国,穿粗陋的皮衣还不完整;季文子辅佐鲁国,妾不穿丝绸衣服。因为节俭而失误的人很少啊。”富宗不高兴,虞延就辞官离开了。过了不久,富宗果然因为奢侈放纵被杀,临处死刑时,他擦着眼泪叹息说:“我遗憾没有听功曹虞延的劝谏!”(虞延)升迁为洛阳县令,此时明家(阴皇后家族)有个叫马成的门客,常常抢劫偷盗,虞延收捕审问他。阴家屡次请求免他的罪,虞延得到一封说情的信就增打二百板子。信阳侯阴就(阴皇后之弟)于是告诉了皇帝,诬陷虞延冤枉过很多人。皇帝于是到皇帝巡行道路的馆舍,亲自检查囚犯罪状。虞延让那些案情有可论辩的囚犯站在东边,无理可讲的站在西边。马成于是回身想到东面,虞延上前捉住他,对他说:“你是人中的大蠹虫,长久地依托城社(城社喻权势),不怕熏烧。现在审查核实没完,应当完全依法制裁!”马成大喊说自己冤屈,皇帝的近卫军官用戟刺着虞延,喝叱虞延放开马成。皇帝知道虞延公正无私,对马成说,“你犯了王法,是你自己造成的灾祸!”呵斥让他快走回去。几天后马成被处死刑。从此外戚收敛行为,没有人敢犯法。虞延后升任南阳太守。永平初年,有个新野功曹邓衍,凭外戚小侯(承袭侯爵的子弟)的身份每次参加朝会。而容貌姿态行走的样子超出一般人。显宗皇帝看见他,回头对身边的人说;“我的仪表相貌怎么像这个人!”特地踢给他车马衣服。虞延认为邓衍虽有容貌仪表,可是没有实际品行,不曾对他有高于一般的礼节。皇帝已经认为邓衍与众不同,于是下令让他自称南阳功曹到皇宫。他到了以后,被任命为郎中,升为玄武门司马。邓衍在官职上不为父亲服丧,皇帝听到此事,于是叹息道:“‘了解人就是明智,只有皇帝难做到。’这话确实啊!”邓衍很惭愧,辞去了官职。因此(时人)认为虞延有知人之明。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对策:对付的策略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养育:养活、抚养
C.吾深恨于此 深恨:非常遗憾
D.天祥临刑殊从容 从容:沉着镇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见故相江万里 B.君其勉之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其如是,孰能御之
C.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D.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友止之 指代上文的“郡中豪杰”
B.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指代上文的“张弘范”
C.召入谕之曰 指代前文的文天祥
D.言者力赞从天祥之情,从之 指代上文的“言者”的进言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
①捧诏涕泣 ②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③尽以家赀为军费 ④左右命之拜,不拜 ⑤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 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德?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C.德?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翻译: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翻译:
【参考答案】
1、A(对策: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2、D(A因:于是,副词/凭借,介词。B其:可要,句中语气词,表示期望/假如,连词。C以:凭……的身份,介词/因为,介词。D与:跟、和,均为介词)
3、A(称代上文的“文天祥”)
4、B(①表现文天祥忧思国难;③表现文天祥舍家为国的义举;⑤表现文天祥“险象环生”的处境)
5、C(“元朝都城”应为“元军军营”)
6、(1)期望(希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注意:①词语――庶;②句式――定语后置句。)
(2)(张弘范)的近侍(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下拜,张弘范于是就以礼相待(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注意:①两处省略;②古今异义词“左右”;③虚词“遂”和“以”。)
【参考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已经老了,综观天时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才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府。德?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郡中豪杰群起响应,有众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还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要他写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写出来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对吏卒说:“我的事结束了。”向南方行了拜礼后死去,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七岁。
(五)阅读下而一段文言文,完成 1-5题。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督邮。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者,府下记案考之。意封还记,入言于太守曰:“《诗》云‘刑于寡妻,以御家邦’,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今宜先清府内,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太守甚贤之,遂任 以县事。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自隐亲①,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举孝廉,再过,辟大司徒侯霸府,诏部送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光武得奏,以见霸,曰:“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诚良吏也!”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期俱至,无或违者。还,以病免。
显宗继位,征为尚书。永平三年旱,而大起北宫,意诣阙免冠上疏曰:“昔成汤遭旱,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邪?使民疾邪?宫室荣邪?女谒②盛邪?苞苴③行邪?谗夫昌邪?’窃见北宫大作,民失农时;自古非苦宫室小狭,但患民不安宁,宜且罢止,以应天心。” 帝策诏报曰:“汤引六事,咎在一人,其冠履,勿谢。”又敕大匠止作诸宫,减省不急。
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公卿大臣数被诋毁,近里尚书以下至见提曳。帝以事怒郎崧,以杖撞之;崧走入床下,帝怒甚,疾言曰:“郎出!”崧乃曰:“天子穆穆④,诸侯皇皇⑤,未闻人君,自起撞郎。”帝乃赦之。是时朝廷莫不悚栗,争为严切以避诛责,唯钟离意独敢谏争,数封还诏书,臣下过失,辄救解之。会连有变异,上疏曰:“陛下敬畏鬼神,忧恤黎元,而天气未和,寒暑违节者,咎在群臣不能宣化治职,而以苛刻为俗,百官无相亲之心,吏民无雍雍⑤之志,至于感逆和气,以致天灾。百姓可以德胜,难以力服,愿陛下垂圣德,缓刑罚,顺时气以调阴阳。”帝虽不能用,然知其至诚,终爱厚之。
注:①隐亲,亲自隐恤。②女谒,通过宫廷嬖宠的女子请托。③ 苞苴,(这里指)行贿的财物。④穆穆,美也。⑤皇皇,盛也。③雍雍,和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不节邪 节:节制
B.帝策诏报日 报:报告
C.其冠履,勿谢 谢:谢罪
D.帝性褊察 褊:狭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B.意亦具以闻
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
C.帝乃赦之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而以苛刻为俗
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意独身自隐亲
B.好以耳目隐发为明
C.至于感逆和气
D.百姓可以德胜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离意劝说太守时引用《诗经》的诗句,意在说明,修明政事和教化应该由近到远,先从清理府内开始,宽恕边远县的细微过失。
B.钟离意押送刑徒时,为刑徒制作寒衣,路上让他们前往拜访亲友,约定期限返回。光武帝知道这些后称赞他用心仁慈。
C.显宗接受了钟离意暂停大建宫殿的意见,下令主管营建的官员停止宫殿的建设,并减少其他不急用的工程。
D.显宗对下属比较苛刻,大臣们常遭责骂、掷击,以至于官吏对下属和百姓也苛刻成风。对此钟离意上疏指出,对待百姓应用仁爱感化。
5.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司马)徽字德操,颖川阳翟人。尝有人妄认徽猪者,便推与之。后得猪,叩头来还,徽又厚辞谢之。有人尝求簇箔者,徽自弃其蚕而与之。或曰:“凡人损己以赡人者,谓彼急我缓也。今彼此正等,何为与人?”徽曰:“人未尝求己,求之不与将惭。何有以财物令人惭者!”
注:簇箔,养蚕用的竹筛子。
(1)尝有人妄认徽猪者,便推与之。
(2)今彼此正等,何为与人?
(3)何有以财物令人惭者!
【参考答案】
1.B 2.A 3 .B 4 .B
注意:主观表述题,分内容和语言两方面评分。内容方面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语言表达方面要求规范、连贯,达到要求方可给分。“规范”指句子通顺、没有语病 、没有错别字,这三点只要一点不达到要求。即视为该句语言不规范;“连贯”指一段话意思连贯。
5 .曾经有人错认了司马徽的猪,司马徽就(推)让给他。 (2)现在你和他同样急用,为什么给他,(3)哪里有因为财物而让人羞愧的!(句中加点词是重点)
【参考译文】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年轻时任郡督邮。当时他管辖的县有个亭长收受(别人的)礼酒,太守下公文查办他。钟离意把公文缄封退还 ,向太守进言说:“诗经中说‘让妻子遵守礼法,然后把礼法推广到邦国’,修明政事和教化的根本,(在于)由近到远。现在应该先清理府内,暂且宽恕边远县的细微过失。”太守认为他很贤能,于是任命他管理县的事务。建武十四年,会稽流行瘟疫,死的人以万计算,钟离意独自亲身抚恤(灾民),筹划供给医药,所属的(百姓)多依靠他度过(灾难)。
(钟离意)被推荐为孝廉,两次迁职被征召入大司徒侯霸府中,(朝廷)诏令(他)押送刑徒到河内郡,当时冬天寒冷,刑徒困苦不堪,不能前行。路经弘农县,钟离意擅自移文属县让他们给刑徒做寒衣,属县不得已(做好寒衣)给他,而后向朝廷上书汇报情况,钟离意也同时把情况详尽报告朝廷,光武帝得到奏章,把它给侯霸看,说;‘你所派的属员用心多么仁慈(或:怎么用心这样仁慈呢?)。确实是个好官吏呀!”钟离意就在途中解除刑徒的刑具,让他们前往拜访亲友,跟他们约定期限,(他们)都按时到达(返回),没有一个违反期限。回来后,(钟离意)因病免去官职。
显宗即位后,(钟离意)被征召为尚书。永平三年夏天大旱,然而朝廷大规模兴建北宫,钟离意到宫门前,脱掉官帽子上奏皇帝说:“以前成汤时遭受大旱,(汤)用六件事来责问自己:‘是执政用权无节制吗?是让百姓受苦吗?是宫室建设太繁复吗?是宫廷的嬖宠的女子请托多吗?是财物行贿盛行吗?是行奸使诈的人猖獗呢?’我看到北宫的大规模建设,(使)百姓失去农时;自古以来,(君王)不是为宫室狭小而苦恼.只是担心百姓不安宁,应该暂时停止(大规模)建设,来顺应大意。”皇帝把诏书写在竹简上答复说:“成汤举了六件事,把过失归在自己一人身上,(你)可以戴上官帽、穿上鞋,不用谢罪。”皇帝又下令主管营建的官员停止官室修建.(并且)减少不急用的工程。
皇帝性情狭窄苛刻,喜欢用探子窥视、揭示别人的隐私,来显示自己的明察。公卿大臣屡次遭受(他)的责骂,身边大臣及尚书以下官员甚至被(他)掷击、拉扯。曾经因为有事对郎官药崧不满,用木杖撞击药崧;药崧躲入床底,皇帝大怒,高声喊:“郎官出来!”药崧就说:“天子仪表美好,诸侯光彩明亮,没听过君王自己打郎官”。皇帝(听了)才赦免了他。这时朝廷(上)的官员没有谁不恐惧战栗,争着表现严厉来逃避责罚,只有钟离意独自敢于进谏抗争,几次封还诏书。官员有过失,就解救他们。恰逢接连气候有异常,钟离意上疏说:“陛下敬畏鬼神,忧心体恤百姓,可是天气不顺和,冷热违反了季节,过错在于群臣不能传播教化、整治职责,却把苛刻作为习惯,官员之间没有彼此和好之心,官吏和百姓之间没有和谐的意愿,以至动摇逆转和顺气候,招来天灾。百姓可以凭借德政(美德)使他们驯服,很难用压力使他们屈服。希望陛下您施圣德,减轻刑罚,顺应时节气候来调和阴阳。” 皇帝虽然不采纳(他的……. 然知其至诚,终爱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