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
自主预习篇
【语文百花苑】
七律?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赏析>
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大豪放。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它熔记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的昔与今对比,色彩上红与黑对比,感情上咒与喜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
【文本链接】
1.走近作者
沈英甲,《科技日报》记者。
2.背景资料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袁隆平,汉族。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袁隆平是个神话。“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21世纪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基础知识积累】
1、字音、字形
淤yū泥 籼xiān稻 分蘖 niè 贬biǎn斥
2、词义
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贬斥:贬低斥责
籼稻:早熟而无粘性的稻子。
分蘖:泛指植物由茎的根部长出的分支
力排众议: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合作探究篇
【课文内容透析】
1.脉络梳理
前言:指明写作背景
实践是他发现趔的途径(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喜看稻菽 主体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不迷信权威 勇于创新)
千重浪 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的态度(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目标远大 不断进取)
2.主旨感悟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3.写法点击
⑴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记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如: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这位老人,就是几天后将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泥腿子院士’??袁隆平。”
“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蔸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在叙述中适当加入些议论,使人物形象得到画龙点睛的评价和深化。如:
“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袁隆平就这样以事实来捍卫科学的原则。”
“袁隆平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有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⑵细节描写
本文为了表现袁隆平为世界人民做出的贡献,为了表现他的严谨、实事求是的精神,大量的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细节描写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如: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1964年7月5日,------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4.重难点解惑
这篇通讯选自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泽东《七律到韶山》,突出了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的成就。副标题交待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袁隆平。
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⑵导读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导读??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①这一节是怎样来写袁隆平的,怎样表现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人物描写(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②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这一过程说明了袁隆平怎样的精神?
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第二部分导读??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①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
A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B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C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以上三点都是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②“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共有七个自然段,分几个层次?
可分两个层次。前五个自然段都是写袁隆平的研究情况,围绕挑战权威、自创新说来展开。后两个自然段写袁隆平的独特发现和介绍他的创新成果。
③如何理解“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遗传学》中的“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败,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面对“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的嘲笑,袁隆平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勇敢的向“无优势”论挑战,经过几年的潜心钻研,实践研究,写成了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证明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他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第三部分导读??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①“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这部分是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主要围绕“三不稻”和“玉米稻”这两个情节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个性,突出了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知的与众不同。二是选材精,不庞杂。
②面对谣言,袁隆平是抱怎样的态度的?
面对贬斥杂交稻的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袁隆平心平气和,写了一封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他用事实,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充分地否定了那些谣言,以事实捍卫了科学的原则。
第四部分导读??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①这一部分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的?
A一个梦??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写出了袁隆平梦想和希望的美好;B战略设想??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C两个心愿??“超级杂交稻”合成;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②如何理解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袁隆平是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他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袁隆平又受聘为联合国粮食组织的首席顾问,多次出访指导他国,从1981年至198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办了38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15个以上国家的一百多名科技人员。因此,这位作为世界上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的袁隆平,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⑶几个概念的理解
强优势杂交水稻:我国科技工作者袁隆平、李必湖、张先程等人培育而成。以其根系发达,分蘖性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优良,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的优点,经过几年的试种和推广,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杂交水稻是我国农业方面的一项重大发明,它突破了“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没有优势”的观点,找到了新的杂交方法,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主量开辟了新的途径,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杂种优势:就是把两个遗传基础不同的品种或类型,一个作母本,一个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所产生的第一代杂种,在生长势、适应性等方面胜过母本和父本,这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现象,称为杂种优势。
⑷袁隆平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面对千亿身价,袁隆平一笑置之。
他说:“人的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我这么个糟老头子,才一米六高,六十公 斤重,连骨头卖了都值不了几个钱。我一个月工资1600多元,外加院士补助、其它津贴、顾问讲学费、稿费,掐指一算,也有几千元,够花了。”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袁隆平就是“中国的脊梁”。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在自己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名师引领探索】
进一步了解袁隆平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3月,袁隆平怀着兴奋的心情步入全国科学大会的会堂。在这次大会上,袁隆平真正读懂了“知识分子”的意义,读懂了“科学家”的含义,读懂了人生的价值。他想,人生犹如一本书,他参加的这次科学大会则是他生命中最壮美的一页。
由于袁隆平科学成果的广泛传播,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杂交制种技术已从科技人员的手里转移到了寻常百姓家,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自1976年至1988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湖南省有位农民说:“我们解决吃饭问题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生产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
在国外,人们则把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
不久,袁隆平正式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的一位领导亲自找到他谈话,说:“组织上考虑到要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考虑到你对国家和人民的重大贡献,经研究,想让你担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袁隆平不假思索地回答组织部的这位领导:“我这个人不适宜当官,在我看来,当官有很大的局限性。别的不说,在搞科研攻关这一点上,它就没有我现在自由、自在、自如、自得。倘若当上官,整天文山会海,哪里还有搞科研的自由。”
自1979年以来,按照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安排,袁隆平不断出访世界各国,帮助不同肤色的民族培育水稻。他多次赴菲律宾、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家,指导当地科学技术人员培育杂交水稻;赴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登台讲学,传授技术,培训农业技术专家。
1982年的初秋季节,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水稻界的又一次盛会在这里举行。会议开始后,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将袁隆平引向主席台。不久,投影机在字幕上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头像下方,显示出一行特大号的黑体英文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报告大厅里立刻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一次,袁隆平身着中山装,在旧金山唐人街与当, 地《华侨日报》一记者相遇。开头,记者认为他是来美国学习先进技术的,当得知袁隆平是来美国传授杂交稻制种技术时,记者大为惊讶,立即跟踪采访,并邀请袁隆平到旧金山华侨商会座谈。
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是一位具有平民意识的科学家,他以全部的心血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实践。但他并不鄙视金钱,他想拥有一笔财富,但他绝不以拥有财富为目的,只不过是希望经济搭台,科研唱戏。
1999年6月,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联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家法人股东,共同出资筹建“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领导的国家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有25%的股份。2000年12月11日,我国第一家以农业科学家的名字冠名的上市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袁隆平院士作为该公司的股东,拥有250万股。“隆平高科”股票发行价为12.98元,当日开盘价为27.89元,收盘价为40.37元。当有人戏称他为亿万富翁时,他不无幽默地说:“我只不过是一个过路财神,我只不过是账面上的亿万富翁。”
刚刚跨入21世纪的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以他在杂交水稻科研事业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说,这是他此生的最高礼遇,是他荣誉的巅峰,然而,他却领悟到,一个人的最恒久的境界,依旧是拼搏和奉献。
【类文欣赏】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
穆青
一九六六年一月。寒风呼啸,中南海的湖面上披着冰甲。周恩来总理刚在全国第五次棉花生产会议上作完报告,又立即请几十位植棉劳模来国务院会议室座谈。
当头裹白毛巾,身穿黑棉袄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进门时,总理指指自己右侧的座位说:“老吴同志,坐这里来。”
总理对大家说:“毛主席又给咱们任务了。主席指示:要粮棉并举,学会两条腿走路;要继续研究解决棉花脱蕾落桃问题。主席把任务交给我,我依靠大家。”
总理和大家亲切地谈了一个多小时。临走时,他握住吴吉昌的手,炯炯有神的目光凝视着吴吉昌说:“我把解决落桃的任务交给你了,你把它担起来!”吴吉昌迟疑地说:“中,可我是个大老粗,一没文化,二来岁数也大了……”。总理打断他的话问:“你多大了?”吴吉昌答:“五十七。”总理说:“你五十七,我六十七,毛主席比我们都大得多。我跟你说,再过二十年,我八十七,你七十七,咱们一起用二十年时间,把毛主席交给的任务完成,行不行?”热血涌上吴吉昌的脸,他紧紧握着总理的手,响亮地回答:“行!”
这就是吴吉昌不平凡的战斗历程的起点。
从此以后,吴吉昌把毛主席的指示,周总理的嘱咐,看作党的重托。他准备为此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为了完成这个庄严的使命,竟会遭遇那么残酷的迫害,经历那么严重的斗争。
十几年来,他走过了一条光荣而又布满着荆棘的道路。
……………
四人帮”反党集团被粉碎后,吴吉昌获得了彻底解放。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他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继“一株双秆”之后,又培育出一种“多秆两层”新株型的棉花。
一九七七年的八月,中国农林科学院组织十三个省市的近百名科学家和植棉能手来涑阳参观。他们走进两亩“多秆两层”棉花试验田,都不肯出来了。他们有的数苗,有的数桃,有的掏出皮尺来量果枝节间的距离。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上万株棉苗,每株上面长多少果枝、结多少桃,每个桃长在什么地方,好象都是经过人们巧装布置一样。
人们看到,这种株型的棉花,上下两层都能充分利用光照,中间通风,平均每株成桃二十八点三个,比“一株双秆”棉增加五至六个桃,比单株棉增加十一个桃。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成就。在解决棉花脱蕾落桃这个科学难题上,吴吉昌已经从栽培体系方面闯出了一条道路。大家兴奋地跟吴吉昌握手,热烈祝贺说:“毛主席指示要解决脱蕾落桃问题,你算是把它抓住了。”
在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八十周年的日子里,吴吉昌作为五届人大代表参加了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盛会。这个六十九岁的老人听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报告,心情十分激动。他说,现在离周总理交给我完成任务的时间还有八年,我决心提前五年,攻下落铃关,实现毛主席和周总理生前的遗愿。
吴吉昌已被邀请出席即将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他对祖国科学事业的贡献是可贵的,但更可贵的是他对党的感情,是他那种无私无畏,自觉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为了完成党交给他的庄严使命,在迫害面前,他不屈服,在挫折面前,他不灰心。他在经历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倒下去爬起来,永远是“啥也别想挡住俺”这么一句话。在乌云密布、群魔乱舞的日子里,这个纯朴的老农,昂首挺立,用自己的行动为人们谱写了一首悲壮的正气之歌!
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象吴吉昌这样的遭遇,连同产生它的时代背景,都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斗争仍然存在。吴吉昌那种为了真理,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为了党和人民的重托,“啥也别想挡住俺”的革命精神,将教育和鼓舞人们去披荆斩棘,进行新的长征!
<导读>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是一篇通讯报道通过写植棉模范吴吉昌同志牢记周总理的嘱托,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顽强斗争,坚持研究棉花栽培技术的事迹,颂扬了吴吉昌为事业而奋斗的献身精神。文章首尾呼应,始终以“嘱托”这一线索贯穿。第一部分,写“棉花迷”吴吉昌为完成“嘱托”文革之中遭迫害。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写吴吉昌牢记党的重托,偷偷到外村传授植棉技术,又遭严重迫害。第三部分,写林彪倒台,吴吉昌全力以赴搞棉花研究,获得初步成功,又遭打击。以上两部分是故事的发展。第四部分写吴吉昌的植棉研究取得初步成果时,却听到周总理的噩耗。这是故事的高潮。第五部分,写吴吉昌彻底获得解放后,全力以赴决心实现周总理的遗愿。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本文节选的是开端和第五部分。
自主预习篇
【语文百花苑】
七律?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赏析>
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大豪放。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它熔记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的昔与今对比,色彩上红与黑对比,感情上咒与喜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
【文本链接】
1.走近作者
沈英甲,《科技日报》记者。
2.背景资料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袁隆平,汉族。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袁隆平是个神话。“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21世纪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基础知识积累】
1、字音、字形
淤yū泥 籼xiān稻 分蘖 niè 贬biǎn斥
2、词义
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贬斥:贬低斥责
籼稻:早熟而无粘性的稻子。
分蘖:泛指植物由茎的根部长出的分支
力排众议: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合作探究篇
【课文内容透析】
1.脉络梳理
前言:指明写作背景
实践是他发现趔的途径(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喜看稻菽 主体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不迷信权威 勇于创新)
千重浪 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的态度(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目标远大 不断进取)
2.主旨感悟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3.写法点击
⑴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记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如: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这位老人,就是几天后将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泥腿子院士’??袁隆平。”
“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蔸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在叙述中适当加入些议论,使人物形象得到画龙点睛的评价和深化。如:
“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袁隆平就这样以事实来捍卫科学的原则。”
“袁隆平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有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⑵细节描写
本文为了表现袁隆平为世界人民做出的贡献,为了表现他的严谨、实事求是的精神,大量的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细节描写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如: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1964年7月5日,------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4.重难点解惑
这篇通讯选自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泽东《七律到韶山》,突出了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的成就。副标题交待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袁隆平。
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⑵导读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导读??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①这一节是怎样来写袁隆平的,怎样表现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人物描写(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②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这一过程说明了袁隆平怎样的精神?
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第二部分导读??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①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
A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B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C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以上三点都是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②“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共有七个自然段,分几个层次?
可分两个层次。前五个自然段都是写袁隆平的研究情况,围绕挑战权威、自创新说来展开。后两个自然段写袁隆平的独特发现和介绍他的创新成果。
③如何理解“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遗传学》中的“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败,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面对“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的嘲笑,袁隆平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勇敢的向“无优势”论挑战,经过几年的潜心钻研,实践研究,写成了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证明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他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第三部分导读??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①“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这部分是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主要围绕“三不稻”和“玉米稻”这两个情节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个性,突出了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知的与众不同。二是选材精,不庞杂。
②面对谣言,袁隆平是抱怎样的态度的?
面对贬斥杂交稻的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袁隆平心平气和,写了一封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他用事实,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充分地否定了那些谣言,以事实捍卫了科学的原则。
第四部分导读??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①这一部分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的?
A一个梦??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写出了袁隆平梦想和希望的美好;B战略设想??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C两个心愿??“超级杂交稻”合成;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②如何理解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袁隆平是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他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袁隆平又受聘为联合国粮食组织的首席顾问,多次出访指导他国,从1981年至198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办了38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15个以上国家的一百多名科技人员。因此,这位作为世界上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的袁隆平,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⑶几个概念的理解
强优势杂交水稻:我国科技工作者袁隆平、李必湖、张先程等人培育而成。以其根系发达,分蘖性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优良,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的优点,经过几年的试种和推广,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杂交水稻是我国农业方面的一项重大发明,它突破了“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没有优势”的观点,找到了新的杂交方法,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主量开辟了新的途径,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杂种优势:就是把两个遗传基础不同的品种或类型,一个作母本,一个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所产生的第一代杂种,在生长势、适应性等方面胜过母本和父本,这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现象,称为杂种优势。
⑷袁隆平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面对千亿身价,袁隆平一笑置之。
他说:“人的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我这么个糟老头子,才一米六高,六十公 斤重,连骨头卖了都值不了几个钱。我一个月工资1600多元,外加院士补助、其它津贴、顾问讲学费、稿费,掐指一算,也有几千元,够花了。”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袁隆平就是“中国的脊梁”。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在自己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名师引领探索】
进一步了解袁隆平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3月,袁隆平怀着兴奋的心情步入全国科学大会的会堂。在这次大会上,袁隆平真正读懂了“知识分子”的意义,读懂了“科学家”的含义,读懂了人生的价值。他想,人生犹如一本书,他参加的这次科学大会则是他生命中最壮美的一页。
由于袁隆平科学成果的广泛传播,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杂交制种技术已从科技人员的手里转移到了寻常百姓家,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自1976年至1988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湖南省有位农民说:“我们解决吃饭问题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生产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
在国外,人们则把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
不久,袁隆平正式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的一位领导亲自找到他谈话,说:“组织上考虑到要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考虑到你对国家和人民的重大贡献,经研究,想让你担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袁隆平不假思索地回答组织部的这位领导:“我这个人不适宜当官,在我看来,当官有很大的局限性。别的不说,在搞科研攻关这一点上,它就没有我现在自由、自在、自如、自得。倘若当上官,整天文山会海,哪里还有搞科研的自由。”
自1979年以来,按照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安排,袁隆平不断出访世界各国,帮助不同肤色的民族培育水稻。他多次赴菲律宾、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家,指导当地科学技术人员培育杂交水稻;赴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登台讲学,传授技术,培训农业技术专家。
1982年的初秋季节,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水稻界的又一次盛会在这里举行。会议开始后,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将袁隆平引向主席台。不久,投影机在字幕上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头像下方,显示出一行特大号的黑体英文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报告大厅里立刻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一次,袁隆平身着中山装,在旧金山唐人街与当, 地《华侨日报》一记者相遇。开头,记者认为他是来美国学习先进技术的,当得知袁隆平是来美国传授杂交稻制种技术时,记者大为惊讶,立即跟踪采访,并邀请袁隆平到旧金山华侨商会座谈。
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是一位具有平民意识的科学家,他以全部的心血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实践。但他并不鄙视金钱,他想拥有一笔财富,但他绝不以拥有财富为目的,只不过是希望经济搭台,科研唱戏。
1999年6月,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联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家法人股东,共同出资筹建“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领导的国家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有25%的股份。2000年12月11日,我国第一家以农业科学家的名字冠名的上市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袁隆平院士作为该公司的股东,拥有250万股。“隆平高科”股票发行价为12.98元,当日开盘价为27.89元,收盘价为40.37元。当有人戏称他为亿万富翁时,他不无幽默地说:“我只不过是一个过路财神,我只不过是账面上的亿万富翁。”
刚刚跨入21世纪的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以他在杂交水稻科研事业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说,这是他此生的最高礼遇,是他荣誉的巅峰,然而,他却领悟到,一个人的最恒久的境界,依旧是拼搏和奉献。
【类文欣赏】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
穆青
一九六六年一月。寒风呼啸,中南海的湖面上披着冰甲。周恩来总理刚在全国第五次棉花生产会议上作完报告,又立即请几十位植棉劳模来国务院会议室座谈。
当头裹白毛巾,身穿黑棉袄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进门时,总理指指自己右侧的座位说:“老吴同志,坐这里来。”
总理对大家说:“毛主席又给咱们任务了。主席指示:要粮棉并举,学会两条腿走路;要继续研究解决棉花脱蕾落桃问题。主席把任务交给我,我依靠大家。”
总理和大家亲切地谈了一个多小时。临走时,他握住吴吉昌的手,炯炯有神的目光凝视着吴吉昌说:“我把解决落桃的任务交给你了,你把它担起来!”吴吉昌迟疑地说:“中,可我是个大老粗,一没文化,二来岁数也大了……”。总理打断他的话问:“你多大了?”吴吉昌答:“五十七。”总理说:“你五十七,我六十七,毛主席比我们都大得多。我跟你说,再过二十年,我八十七,你七十七,咱们一起用二十年时间,把毛主席交给的任务完成,行不行?”热血涌上吴吉昌的脸,他紧紧握着总理的手,响亮地回答:“行!”
这就是吴吉昌不平凡的战斗历程的起点。
从此以后,吴吉昌把毛主席的指示,周总理的嘱咐,看作党的重托。他准备为此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为了完成这个庄严的使命,竟会遭遇那么残酷的迫害,经历那么严重的斗争。
十几年来,他走过了一条光荣而又布满着荆棘的道路。
……………
四人帮”反党集团被粉碎后,吴吉昌获得了彻底解放。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他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继“一株双秆”之后,又培育出一种“多秆两层”新株型的棉花。
一九七七年的八月,中国农林科学院组织十三个省市的近百名科学家和植棉能手来涑阳参观。他们走进两亩“多秆两层”棉花试验田,都不肯出来了。他们有的数苗,有的数桃,有的掏出皮尺来量果枝节间的距离。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上万株棉苗,每株上面长多少果枝、结多少桃,每个桃长在什么地方,好象都是经过人们巧装布置一样。
人们看到,这种株型的棉花,上下两层都能充分利用光照,中间通风,平均每株成桃二十八点三个,比“一株双秆”棉增加五至六个桃,比单株棉增加十一个桃。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成就。在解决棉花脱蕾落桃这个科学难题上,吴吉昌已经从栽培体系方面闯出了一条道路。大家兴奋地跟吴吉昌握手,热烈祝贺说:“毛主席指示要解决脱蕾落桃问题,你算是把它抓住了。”
在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八十周年的日子里,吴吉昌作为五届人大代表参加了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盛会。这个六十九岁的老人听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报告,心情十分激动。他说,现在离周总理交给我完成任务的时间还有八年,我决心提前五年,攻下落铃关,实现毛主席和周总理生前的遗愿。
吴吉昌已被邀请出席即将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他对祖国科学事业的贡献是可贵的,但更可贵的是他对党的感情,是他那种无私无畏,自觉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为了完成党交给他的庄严使命,在迫害面前,他不屈服,在挫折面前,他不灰心。他在经历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倒下去爬起来,永远是“啥也别想挡住俺”这么一句话。在乌云密布、群魔乱舞的日子里,这个纯朴的老农,昂首挺立,用自己的行动为人们谱写了一首悲壮的正气之歌!
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象吴吉昌这样的遭遇,连同产生它的时代背景,都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斗争仍然存在。吴吉昌那种为了真理,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为了党和人民的重托,“啥也别想挡住俺”的革命精神,将教育和鼓舞人们去披荆斩棘,进行新的长征!
<导读>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是一篇通讯报道通过写植棉模范吴吉昌同志牢记周总理的嘱托,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顽强斗争,坚持研究棉花栽培技术的事迹,颂扬了吴吉昌为事业而奋斗的献身精神。文章首尾呼应,始终以“嘱托”这一线索贯穿。第一部分,写“棉花迷”吴吉昌为完成“嘱托”文革之中遭迫害。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写吴吉昌牢记党的重托,偷偷到外村传授植棉技术,又遭严重迫害。第三部分,写林彪倒台,吴吉昌全力以赴搞棉花研究,获得初步成功,又遭打击。以上两部分是故事的发展。第四部分写吴吉昌的植棉研究取得初步成果时,却听到周总理的噩耗。这是故事的高潮。第五部分,写吴吉昌彻底获得解放后,全力以赴决心实现周总理的遗愿。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本文节选的是开端和第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