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1、古诗两首》(精选15篇)

《1、古诗两首》(精选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古诗两首》(精选15篇)

《1、古诗两首》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学习《望庐山瀑布》)

  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注意“瀑”的读音)

  3.齐读诗题。

  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绝句》)

  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1、古诗两首》 篇2

  教材简析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短诗记叙了寻访者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古诗主要写了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品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极具神韵。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描绘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小牧童跃然纸上。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准确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能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4、根据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描写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寻隐者不遇》,能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能准确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能体会问答体古诗的特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4、根据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描写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课前预读第九课课文《推敲》)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齐读课题。

  2、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第九课《推敲》,知道了《推敲》记叙了唐朝诗人——贾岛的故事,通过阅读,你对贾岛有什么认识?板书:唐·贾岛

  师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做到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有一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因此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2、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想想题目的意思。

  3、讨论:隐者?(指隐居的人,隐士。隐者多为读书人,或官场失意,或厌恶世俗,往往找一个隐蔽处所生活,不与外界往来,自得其乐。)

  寻?(寻访)遇?(遇见)

  4、引导质疑。

  三、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教师范读。

  3、指名朗读。

  4、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设计说明 部分达成目标1)

  四、精读课文,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古诗,要求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或圈画出不懂的字词。

  2、交流诗意,相机解释重点词语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隐居的地方。

  “童子”是指儿童,诗中指隐者的徒弟。

  谁问?

  2)由“言师采药去”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寻访者问了些什么?

  3)思考诗中涉及的人物有哪些?

  指导朗读:想象一下诗人去山中找隐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没有找着,没有见到隐者,作者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带着你的理解来读一读第一句古诗。

  4)“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   设计说明 达成目标2   )

  3、齐读。

  四、想象意境,体会写法,品味诗韵

  1、寻隐者而不遇,师傅没有遇到,但是你有没有感受到隐者形象的存在?你是怎么感受出来的?(通过诗中童子的回答了解的,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都是隐者高洁品质的象征。)

  2、出示:     问:“          ”     答:“师采药去,”     问:“            ”     答:“只在此山中,”     问:“          ”     答:“云深不知处。”

  要求,展开想象,同桌互相合作,将问句补充完整。

  3、指名练习对话。

  4、寻访者问了三次,每一次的感情都是不一样的,再大声朗读古诗,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讨论总结: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设计说明 达成目标3  )

  5、同学们说得很好,既然隐者隐得那么深,作者为什么还要去寻访他呢?

  6、朗读全诗。背诵全诗。(设计说明 部分达成目标1)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贾岛作诗非常严谨,其实他不仅注重一个字的推敲,而且注重整首诗的谋篇布局。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   设计说明 达成目标1   )

  六、补充阅读

  题诗后

  唐·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七、巩固练习

  1、 想象本诗的意境,用文字描述出来,要求能写出诗歌的意境,具体描写三次问答,并准确使用提示语,同时注意人物感情的变化。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   彻底失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认识骑、振、蝉3个生字,能准确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对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牧童的活泼与诗人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难点

  从诗中感受到牧童的活泼与诗人的喜悦之情。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到小河捉螃蟹呀,可以到草丛中捉蚱蜢、捉蜻蜓。到小河里游泳呀!夏天可好玩了!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习“所”并口头组词)

  2、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

  听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2、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3、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设计说明部分达成目标1  )

  三、品悟古诗

  1、 自读古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2、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问: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牧童  骑黄牛  林樾

  牧童骑在黄牛上的神态如何?

  2)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板书(歌声)你还能从哪个字体会到牧童的心情快乐?板书(振)

  是啊,一个振字将牧童的快乐、自在渲染得更加淋漓了,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指导感情朗读。

  ①你能用这种快乐的心情读一读这句古诗吗?

  ②是啊,小牧童边骑黄牛边唱歌,多悠然自得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想象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3、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嘘!咦?歌声怎么停了?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板书:闭口立

  2)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问:哦,牧童为什么停止了行走,不唱了呢?板书:鸣蝉

  4、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5、指导朗读

  1)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

  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齐读)

  3)师范读。注意:“立”要读得清。再齐读感受。

  多么安静啊!板书:静请你想象一下这时牧童的神态、动作。

  6、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好一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是作者看到的吗?

  仔细体会,将你的感受读出来。

  从作者的笔下,你感受了一个什么样的牧童?板书:活泼

  7、感悟诗情:

  如果说诗人所看到的第二幅图是“牧童捕蝉图”,那么诗人看到的第一幅就是一幅“牧童行歌图”。假如你就是诗人,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进行感情朗读,主要体会作者的乐。

  8、1)请同学们推测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所见》?

  2)学生自主朗读思考,然后,同桌间交流。

  进行感情朗读,主要体会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 设计说明 达成目标3 )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

  这首诗先写牧童快乐地引吭高歌,再牧童突然屏息而立,由动到静(板书:动),牧童神态的变化跃然纸上,请你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和神态的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设计说明 达成目标2  )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   设计说明 达成目标3  )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对照插图,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2、自由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

  3、师范写:振。

  4、生练习写字。(   设计说明 达成目标1  )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根据插图,想象《所见》所描绘的景象,续编故事,并写下来。

  板书:

  所见 ?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动     活泼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静

  课文链接

  苦吟诗人贾岛

  贾岛,字阆仙,一作浪仙,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生,河北范阳人(今北京附近)。范阳曾是安禄山的老巢,安史之乱平定后,这里又长期为藩镇所据,处于半隔绝状态。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佛门为僧,取法名无本。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耽幽爱奇,淡于荣利,喜怒鲜形于色,世事颇少萦怀。但他仍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贾岛也因此被视为唐代古吟诗人的典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是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著作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1、古诗两首》 篇3

  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

  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⑷介绍作者。

  ⒉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

  ⑵指名读课文。

  ⑶质疑。

  ⒋理解每句话。

  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⒌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⒍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⒎指导书写。

  三、作业 。

  ⒈用钢笔描红。

  ⒉背诵课文。

  ⒊抄写词语。

《1、古诗两首》 篇4

  教学目标:

  1.             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时间:两课时

  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6个生字。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准备:课件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课文动画

  思考: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自学质疑。

  1.齐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解决疑难。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2.小组内交流自学。

  3.课堂讨论自学中的疑难处,教师相机点拨。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简述诗意,熟读成诵。

  ⒈教师简述诗意。

  ⒉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⒈联系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⒉有感情地朗读。

  (六)拓展:诗中写的牧童捉到蝉了吗?

  (七)指导生字

  小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1、          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自学存疑。

  1.小组合作,试读课文、讨论词义,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3.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

  (二)简单讲述诗意。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朗读反馈。

  6 练习背诵。

  (四)学习生字。

  1. 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 去掉音节认读。

  3. 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指导写字。

  (五)总结全文。

  (六)拓展:自渎诗集,找两首描写夏天的古诗。

  教学后记:

《1、古诗两首》 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理解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想象并描述古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录音机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学过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

  3、初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回忆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同桌说,指名说,教师深化。

  5、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感情。

  听录音。

  自由练读。

  指名读,评价,再读。

  齐读。

  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背诵这首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签”、“徘徊 ”、“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学生自由练读,体会感情。

  指名读。

  联系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

  2、正确书写。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2、请二至三名的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1、古诗两首》 篇6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 斜 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三)、多音字组词。

  卸 别

  叫 更

  (四)、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五)、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六)、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1、古诗两首》 篇7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 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景色。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                                          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    古木/阴中//系短篷,

  小扣/柴扉//久不开。    杖藜/扶我//过桥东。

  春色/满园//关不住,    沾衣/欲湿//杏花雨,

  一枝/红杏//出墙来。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

  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游园不值》。

  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出示《绝句》。

  指名渎。

  要求用"四步法"学习。

  2.知诗人:简介僧人志南,

  3.明诗意:

  (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古木:年代久远的树木。

  短篷:有篷的小船(看图)。

  杖藜:藜茎做的拐杖。

  杏花雨:清明时节杏花盛开时下的雨。

  杨柳风:柔和的春风。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男生渎,女生想象诗意。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阴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

  4.悟诗情:

  (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

  (2)配乐朗涌。

  (3)指名看图背诵。齐背。

  (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连起来说-说,就是《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三、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1、古诗两首》 篇8

  请双击页面,看看发生什么:-)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k#ng)  告乃翁(w5ng)

  蓟北(j@)  襄阳(xi1ng)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如: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查字典,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队。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六)作业 。

  1.读诗。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三)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有较具体的体会。

  (四)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体会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

  1.指名读诗,让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说。

  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们知道。示儿:把事物让儿子知道。因为这是诗人临终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并说明自己是怎么知道题目的意思的。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诗的内容来理解题目的含义。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可能有:“元知”、“万事空”、“但悲”、“九州同”。

  ②让学生看注解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词句,试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元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伤。

  九州同:指全国的统一。

  ③当学生对不易理解的词语,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诗句弄懂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一句诗的意思。即: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④教师接着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诗人临终前感到最悲伤的不是自己的身体、家庭,而是祖国不能统一。可见诗人具有多么强烈的爱国之情啊!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诗。

  ①让学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其意思。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向北方进军去平定。

  中原:课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文中指的是陆游自己。

  ③说一说第二句诗的意思。大家讨论。

  南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你们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④体会诗人情感。

  陆游临终前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是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自己的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是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千万别忘了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呀!

  3.逐句讲解、理解、体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的含义和它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1)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讨论整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爱国的情感。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首诗。

  (1)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哪些词语或诗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但悲 九州同 无忘 告乃翁 北定 中原日

  (2)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爱国热情。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诗的重要特征是感情丰富,节奏鲜明,声韵铿锵。我们在朗读时,不仅要把感情读出来,而且要把诗的节奏和韵脚读出来,并通过反复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引导学生背诵《示儿》。

  (1)在背诵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句体现出来的?使学生对诗有整体上的认识。

  (2)再引导学生逐句背诵。

  (3)学生试背诵后,教师可指名检查背诵情况,再通过小组背、两人互背、全班齐背做巩固练习。

  (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首诗。

  1.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各抒己见,逐字逐词理解后,连起来说题意。

  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②让学生看注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诗句的内容,试着讲一讲词语的意思。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收:收复。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喜报而泪下。

  ③引导学生试讲诗句的意思。对的充分肯定,错的及时纠正。

  第一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可见诗人当时十分激动,是通过“初闻”、“涕泪满衣裳”等词句表现出来的。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①学生读第二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②学生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却看:再看。

  愁何在: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胡乱卷起。

  喜欲狂:高兴地简直要发狂。

  ③引导学生试讲第二句意思。

  第二句诗意为: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诗人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④体会诗人的情感。

  高兴地要发狂了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心。

  (3)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句诗。

  ①指名读第三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②理解词意。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③理解第三句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④体会诗人此时的情感。

  通过“放歌”、“纵酒”等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体会诗人当时如痴如狂的情态。

  (4)引导学生学习第四句诗。

  ①教师让学生读这一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理解词意。

  即:就。

  穿:穿越。

  便下:顺流而下,一……就……

  ③理解第四句意思。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④体会诗人此时情感。

  通过“即从……穿”、“便下……向”等词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当时听到收复失地后急切返乡的异常欢快的心情和强烈的爱国情。

  3.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体会诗的内容和作者情感。

  (1)引导学生体会“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2)学生通过读诗、理解可以得知:“喜欲狂”是指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后,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可以从诗中的“涕泪满衣裳”、“放歌”、“纵酒”、“漫卷诗书”、“即从……穿”、“便下……向”这些词语体会出来。

  (3)引导学生说说整首诗的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二首诗。

  (1)引导学生从诗中找一找,哪些词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诗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等词,层次分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听到胜利喜讯后情绪的变化,从喜极流泪到欢快、狂欢。与此同时,诗人的爱国情感也自然流露其间。

  (3)读出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和爱国的情怀。可以这样停顿、读出重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引导学生背诵第二首诗。

  ①先了解整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表达的?

  ②指导学生逐句背诵。

  ③教师可采用两人互背、小组背、全班齐背等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三)引导学生找出这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点。

  1.相同点:均表达了诗人爱国之情。

  2.不同点:《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见到“九州同”。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四)教师可检查学生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的情况

  张广祥感谢您的登录 

《1、古诗两首》 篇9

  教学目标 :

  1、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中描绘的风光、景色。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加深对两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揭示课题,并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范成大:南宋田园诗人。

  杜甫:唐朝著名爱国诗人。

  2、自学课文。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字或词,同座讨论,教师指导。

  (3)练习说说诗的意思。

  3、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拔

  4、再读两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四时田园杂兴》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你从哪里理解的。

  (2)人们为什么如此辛荣?你体会到什么?

  (3)朗读全诗。

  (4)《望岳》这首诗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大,神奇?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受?

  (6)齐读《望岳》。

  5、练习背诵两首诗。

《1、古诗两首》 篇10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唐代诗人贾岛写的《寻隐者不遇》和清代诗人袁枚写的《所见》。《寻隐者不遇》这首诗,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所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这两首诗简单易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是渗透着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细读中想像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1、学前谈话,揭示学法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的古诗,谁能背上一首?生1:《望庐山瀑布》生2:《小儿垂钓》生3:《清明》……师:看来大家学会的古诗还真的不少呢。那么,同学们以前是怎么学习古诗的?生1:老师让我们读一读,把意思抄下来让我们背。生2:老师先解释诗句的意思,然后把诗意抄下来,让我们背诵。生3:老师让我们先把诗句读熟,把关键的词句讲一下,把意思抄下来,给我们背。师:如果给你一首古诗,你会自学吗?生:不会生:我可以查书生:沉默。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学习古诗的方法,只要你掌握了这个方法,以后学习古诗就不用老师教了,自己也能学,想知道什么方法吗?生:想师:板书:学习古诗“四步法”:释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谁能解释一下这几句话?生:“释”就是解释的意思吧!师:对,非常准确。生:“知”就是知道;生:“明”就是明白;生:“悟”就是懂得,领悟。对,今天,我们就按照这四个步骤,学习这两首古诗。2、释诗题―《寻隐者不遇》(1)抓住重点词语:寻?隐者?遇?不遇?(2)查字典或者工具书,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寻”就是寻访,寻找。“隐者”就是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就是遇到,碰到;“不遇”就是没遇到,没碰到。(3)诗题的意思是:没有遇到寻访的隐者。3、知诗人――贾岛讨论:你知道贾岛的什么?生:贾岛是唐朝北京的一名诗人。生:贾岛以前做个僧人,后来还俗了,去考试,由于出生低微,考多次也没考上。生:贾岛写诗很讲究字的准确,“推敲”的故事就是讲贾岛写诗的,他被称为“苦吟派”诗人。师:看来大家知道得还真不少呀。不错。4、明诗意这首诗内容比较容易懂,自己读一读诗句,一句一句地去理解,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看谁说得好?交流:诗人会问童子哪些问题?童子是怎么回答的?想像一下诗人与童子对话时的各自的语气、神态。5、悟诗情师:诗人一路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找到了隐者的家,却没见到隐者,心情如何?生:很失望生:很痛苦生:很难受师:没见到隐者,见到了云雾缭绕的山林,诗人会想到什么?生:山上有小草,小花,还能听到鸟的鸣叫,山林的景色真美生:山间云雾缭绕,真是人间仙境呀!生:这座山上的草药一定很多生:……师:隐者的弟子童子都不知道师傅在哪里,说明了什么?生:隐者隐得很深生:隐者不想让外人知道他的行踪生:隐者看破了社会的黑暗生:隐者看破红尘生:隐者喜爱上这里幽静的山林,喜欢过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师:是什么吸引着隐者到这里隐居的呢?生:这里的景色美生:这里没有尘世间的纷繁险恶生:这里空气好,幽静生:这里远离闹市,很僻静,很适合隐居师:隐者很喜欢过这样的幽静的生活,我们应该尊重隐者的选择。既然隐者隐得那么深,诗人为什么还要去寻访他呢?生:诗人很羡慕隐者。生:诗人很想见到这位高人,跟他畅谈生:诗人想向隐者学习本领生:诗人也羡慕隐者的生活师:是呀,诗人因为屡试不中,尘世险恶,也向往隐者自由无拘,向往山中的清静安乐的生活呢。虽然没见到隐者,但见到了山林的美丽景色,也不虚此行呀!第二节课,让学生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自学《所见》。

《1、古诗两首》 篇11

  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 光 / 秋 月 / 两 相 和 ,潭 面 / 无 风 / 镜 未 磨 。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 ,白 银 / 盘 里 / 一 青 螺 。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 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 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 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 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峨眉山月歌》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 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 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 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1、古诗两首》 篇12

  教学目标 :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

  1、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课后作业 。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第二课时

  一、看图揭题,导入  。

  1、出示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4、简单讲述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 教师范读。

  2. 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 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 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 朗读反馈。

  6 .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 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 去掉音节认读。

  3. 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六、总结全文。

  七、课后拓展:

  和伙伴们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

《1、古诗两首》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k#ng)  告乃翁(w5ng)

  蓟北(j@)  襄阳(xi1ng)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如: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查字典,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队。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六)作业 。

  1.读诗。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三)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有较具体的体会。

  (四)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体会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

  1.指名读诗,让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说。

  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们知道。示儿:把事物让儿子知道。因为这是诗人临终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并说明自己是怎么知道题目的意思的。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诗的内容来理解题目的含义。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可能有:“元知”、“万事空”、“但悲”、“九州同”。

  ②让学生看注解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词句,试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元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伤。

  九州同:指全国的统一。

  ③当学生对不易理解的词语,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诗句弄懂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一句诗的意思。即: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④教师接着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诗人临终前感到最悲伤的不是自己的身体、家庭,而是祖国不能统一。可见诗人具有多么强烈的爱国之情啊!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诗。

  ①让学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其意思。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向北方进军去平定。

  中原:课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文中指的是陆游自己。

  ③说一说第二句诗的意思。大家讨论。

  南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你们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④体会诗人情感。

  陆游临终前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是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自己的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是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千万别忘了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呀!

  3.逐句讲解、理解、体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的含义和它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1)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讨论整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爱国的情感。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首诗。

  (1)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哪些词语或诗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但悲 九州同 无忘 告乃翁 北定 中原日

  (2)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爱国热情。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诗的重要特征是感情丰富,节奏鲜明,声韵铿锵。我们在朗读时,不仅要把感情读出来,而且要把诗的节奏和韵脚读出来,并通过反复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引导学生背诵《示儿》。

  (1)在背诵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句体现出来的?使学生对诗有整体上的认识。

  (2)再引导学生逐句背诵。

  (3)学生试背诵后,教师可指名检查背诵情况,再通过小组背、两人互背、全班齐背做巩固练习。

  (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首诗。

  1.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各抒己见,逐字逐词理解后,连起来说题意。

  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②让学生看注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诗句的内容,试着讲一讲词语的意思。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收:收复。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喜报而泪下。

  ③引导学生试讲诗句的意思。对的充分肯定,错的及时纠正。

  第一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可见诗人当时十分激动,是通过“初闻”、“涕泪满衣裳”等词句表现出来的。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①学生读第二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②学生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却看:再看。

  愁何在: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胡乱卷起。

  喜欲狂:高兴地简直要发狂。

  ③引导学生试讲第二句意思。

  第二句诗意为: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诗人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④体会诗人的情感。

  高兴地要发狂了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心。

  (3)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句诗。

  ①指名读第三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②理解词意。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③理解第三句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④体会诗人此时的情感。

  通过“放歌”、“纵酒”等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体会诗人当时如痴如狂的情态。

  (4)引导学生学习第四句诗。

  ①教师让学生读这一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理解词意。

  即:就。

  穿:穿越。

  便下:顺流而下,一……就……

  ③理解第四句意思。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④体会诗人此时情感。

  通过“即从……穿”、“便下……向”等词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当时听到收复失地后急切返乡的异常欢快的心情和强烈的爱国情。

  3.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体会诗的内容和作者情感。

  (1)引导学生体会“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2)学生通过读诗、理解可以得知:“喜欲狂”是指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后,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可以从诗中的“涕泪满衣裳”、“放歌”、“纵酒”、“漫卷诗书”、“即从……穿”、“便下……向”这些词语体会出来。

  (3)引导学生说说整首诗的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二首诗。

  (1)引导学生从诗中找一找,哪些词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诗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等词,层次分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听到胜利喜讯后情绪的变化,从喜极流泪到欢快、狂欢。与此同时,诗人的爱国情感也自然流露其间。

  (3)读出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和爱国的情怀。可以这样停顿、读出重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引导学生背诵第二首诗。

  ①先了解整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表达的?

  ②指导学生逐句背诵。

  ③教师可采用两人互背、小组背、全班齐背等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三)引导学生找出这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点。

  1.相同点:均表达了诗人爱国之情。

  2.不同点:《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见到“九州同”。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四)教师可检查学生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的情况

《1、古诗两首》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 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游园不值》。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哲理意趣,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游园不值》。

  教学准备:图片.挂图及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读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值,遇到的意思。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③齐渎。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上,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一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有感情地背诵涛句。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宿新市徐公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 急走:快跑。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诗意:黄蝶飞入金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五.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

  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4.评析学生作品(实物投影打出)

  三.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1、古诗两首》 篇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背诵课文。

  2、学会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古诗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二、初读古诗

  (一)一读古诗,读的正确。

  1、指名读

  2、正音

  聿(yù)、遗、躬

  熹(第一声)、鉴(jiàn)、徘徊(pái huái)、渠、为(第四声)

  3、练读

  4、齐读

  5、指名读

  (二)二读古诗,读出节奏。

  1、指名读

  2、小结:

  七言古诗的节奏停顿(七言四顿)

  3、节奏停顿提示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4、自由练读

  5、指名读

  (三)三读古诗,读出平仄。

  1、过渡。

  古诗要想读得更有韵味,还要注意它的“平仄”。简单地说,第一声和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就算仄声。

  2、出示古诗练习朗读。

  3、指名读。

  4、指导读。

  在读法上每一个平声字所占的时间大致比仄声字长一倍

  5、再次练读。

  6、指名读。

  三、再读古诗

  1、过渡。

  这两首古诗为什么出现在同一课中,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2、默读思考。

  3、指名回答。

  共同之处:

  (1)都是和读书有关;(2)都是宋朝诗人;(3)都是七言绝句……

  4、学生质疑不懂之处,老师标注,

  5、出示相关解释,相机板书指导生字的书写。

  (1)“示子聿”:训示(儿子)子聿。

  (2)“无遗力”:遗,留下。不留一点力,竭尽全力。

  (3)“老始成”:始,才。青壮年时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4)“终”:到底,终归。

  (5)“绝知”:绝,极、最。彻底了解。

  (6)“躬行”:亲自去实践。

  (7)“鉴”:镜子。

  板书生字:中间的“人”尽量展开写。

  (8)“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

  板书生字:“非”第一个竖画短,第二个竖画稍长。

  (9)“渠”:它,指水塘。

  (10)“清如许?”:这样清澈?

  (11)“为有”:因为有。

  6、简单概括两首古诗的意思。

  译文:《冬夜读书示子聿》在冬夜读书,产生感悟告诫自己的儿子: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青壮年时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要想彻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亲身实践。

  《观书有感》读书的感想: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像是展开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四、背诵积累。

  1、过渡。

  两首古诗写得好不好?我们一起来比赛背诵。

  2、自由练背。

  3、齐背检查。

  3、指名背诵激励。

  五、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古诗学习一些方法。知道了古诗朗读的一些技巧。学习了生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大部分同学能够背会这两首古诗,没有背会的同学下课后继续完成。

  2、大家知道,多数古诗的语言是极其凝练的,它的意境更是值得我们仔细品味,这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六、下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

  二、精读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1. 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遣力:不遣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2、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3、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解题,释题。

  三、精读古诗《观书有感》

  (一)过渡:

  有人说《观书有感》诗中没有一句出现“书”,应该改成《观塘有感》,你觉得呢?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四、比较鉴赏

  两首诗的异同:都是写的读书感悟。一个是直接抒发读书的感受,另一个是通过“借喻”来说明自己读书的感悟。

  五、完成课堂作业布置家庭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册。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六、下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1、古诗两首》(精选1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