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2篇)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感情。
3.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第一至三自然段,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境,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儿子对母亲的感激、敬爱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借文悟诗,理解《游子吟》的意思。能体会到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齐读课题。我们认识了一位著名的诗人---孟郊(板书)。他写了那首《游子吟》震撼了多少人的心啊!谁愿意来吟诵这首诗?出示古诗:指名朗读。
这首诗为什么如此动人心弦?它的背后到底蕴含着一个怎样感人至深的故事呢?让我们跟着这首诗走进课文中去细细的品味,去感悟。
二、精读1、2自然段,体会母亲的“恩情”,理解前四行诗
请小朋友们打开书,一起来走进这个故事。请你们自读课文的第一第二小节。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母亲的恩情?
(1)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恩情”
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你体会到了什么?小朋友,你们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这样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呢?在孟郊的家乡有这样一个习俗,儿子要出远门,母亲为儿子缝衣服的针脚细密,儿子就会早点回家。
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这位母亲深夜缝衣的情景。(课件出示图片)夜深人静,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母亲在操劳了一天后,捏着一根细细的针,还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缝着……,这一针针一线线缝的仅仅是衣服吗?这一针针一线线缝的是母亲对儿子的爱啊!谁来读一读
母亲一边缝衣,一边想,引读课文
她想,孩儿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想一想,母亲还想些什么?课文哪儿告诉我们的?“……”(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得给他——————。)指名回答。谁来读一读。
(2).指导朗读出示的句子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慈祥的母亲,一起来体会这浓浓的恩情!齐读出示的课文!
过渡: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母亲的恩情令孟郊感动,他一直深深地铭记在心不能忘怀,在几十年后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四行诗,一起读一读【前四句】
接下来,请你们自己读读第二小节,看看还能从哪儿体会到母亲的“恩情”呢?
4.学生自己读第二小节,自己体会。
5.引导学生交流体会,指名说。
小朋友们,母亲深夜还没有休息,现在大清早又不顾劳累亲自送到村外,(出示多媒体画面)师:这就是当时母子俩在村外依依惜别的情景。
母子马上就要分别了,母亲还有许许多多的话要对儿子说,她会说些什么呢?千言万语化成了一句话,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谁能读好母亲的这句话?指名读(师:这就是娘的嘱托呀! 再指名读。师:这就是娘的期盼呀! 齐读。师:这就是娘的恩情呀! )
孟郊听了母亲的话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谁来演一演。(指名演,理解不住就是不停)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他在想些什么?)
6.指导朗读前四行诗句。
是啊,母亲的恩情多么感人啊,再来读一读前四句诗。
师讲:游子指远行的人,这里指孟郊自己,(板书:游子 慈母)意恐是担心、放心不下的意思。
三、精读第三小节,体会孟郊的“感激之情”,理解后两行诗句。
1.出示多媒体画面(孟郊远行路上)孟郊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母亲,踏上了远行的路,心里百感交集,这时他看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看到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想到的句子。
2.交流,出示:“生机勃勃” 谁来读读这个词?
小草为什么能长的这样生机勃勃呢?因为有(有太阳的照耀)
相机出示: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强调词语“生机勃勃” 他抚摸……注视着……,仿佛又看见:引读:夜深了,……,他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母亲深情的嘱托:郊儿,……!孟郊想……
出示: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母亲的慈爱,不就象这春天……?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指导朗读
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是什么意思?指导朗读。
(2)自己读这段话思考,孟郊把太阳的光辉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3)交流:孟郊把小草比作孩子,把太阳的光辉比作母亲的恩情。
再读句子,沐浴着阳光的小草能够报答太阳的恩情吗?(不能)是啊!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儿子的爱心,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呢?出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正是表达了孟郊此时的心声。一起来读读这句诗。母亲的恩情,令孟郊难以忘怀,在他50岁时,特意写下了这首诗。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多么感人的一首诗啊!它是孟郊感受母爱,感念母恩,献给母亲的诗,也是献给全天下所有母亲的诗。一起来感受一下好吗?
2.教师配乐范读
4.还想读吗?让我们再以无比感恩之情来朗诵这首母爱之诗吧!
5. 背诵古诗(出示三幅图,生背诵)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母亲为你们付出了一切,那么你会怎样回报母亲的爱呢?
是啊,一张小小的卡片,一句温馨的问候,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都能让妈妈感到幸福和安慰。但是无论我们怎么做,母亲的恩情是永远报答不了的。让我们牢牢记住孟郊的这句诗……(出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生齐读。
六、学习生字:扶 摸 报
1、比较相同点:都是左窄右宽,都是提手旁
2、观察右边重点笔画(第一笔)的位置
3、范写。生描红、临写。
4、展示学生写的字,教师相机指导。
七、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小结: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底下最伟大而又最无私的。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妈妈不知要付出多少的爱,孩子们,让我们把对自己父母爱的回报体现在行动上吧!回家后为父母做一件事,为父母操一份心,对父母说一句悄悄话,也可以把《游子吟》背给他们听。
9、母亲的恩情
寸草心 三春晖
游子 慈母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案 篇2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让学生通过读古诗,再深情的朗读古诗中去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故事。我让学生好好想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受到母亲的爱,你能举一些小事例来说一说吗?通过我这么一问,课堂一下子就变得活跃,更让人想继续讲下去。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母亲的爱是伟大的。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的亮点是这首古诗。在教学时,我不断的贯穿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易懂。我利用古诗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产生急于想知道作者创作此诗的原因,为下面学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来思考“眼泪”之中,也就是“省略号”中蕴含着什么,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能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感受到慈母的满腔关爱。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都认真自读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想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那么请你再读读课文,待会儿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出示:
n 我想读书
n 我想说话
n 我想提问
二、初学古诗
师: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想读读这首诗吗?
出示古诗
(1)指名读。(2)请学生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首先请同学们自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孟郊的母亲对孟郊好不好,好在哪里?
(1)抓住“忙着”、“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体会母亲的恩情,指导朗读。
(2)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母亲边缝衣边会想些什么呢?谁能用上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她想,孩儿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得给他
总结:想着读着,读着想着,我们就能把书读懂了。再一起读一读,你会有更深地体会。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请你轻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你能读出母亲的担忧吗?边读边画一画。
1、指名读这一段。。
2、出示第一句。
母亲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母亲是多么地不舍呀,想一想这句该怎么读?
3、一句话一颗心,母亲的恩情还表现在她的语言上。出示第二句: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叮咛呀!
(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嘱托呀!
(齐读)师:这就是母亲的恩情啊!
4、出示:他看到母亲……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即将远行的孟郊,看到满头白发的母亲,你不想说些什么吗?
出示:母亲呀,您的白发就是为我的结果啊!
学生说。
师:读到这里,你对母亲是否有了更深地了解?母爱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他的爱就体现在那些细微的事情上。教师引读一二段。
孟郊回忆着这一幕幕,不由地写下了下面的诗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五、教学第三自然段
孟郊告别了母亲,独自一人上路了。一路上,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自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读后用上这样的句式说说你的理解。
孟郊看到太阳,觉得它就象
而路上生机勃勃的小草就象
我们这些孩子,无论怎样,都啊!
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同学们,《游子吟》记录着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寄托着儿女对母亲的恩情,轻轻地读这首诗。(配乐朗读)
孟郊到了50岁,还一直不忘母亲的恩情,同学们,你们的记忆里,一定也有感动着自己的事情吧。谁来说一说。
六、感情升华
最后,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这样一首赞美妈妈的歌曲!
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希望我们班的小朋友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从今天起,做一个体贴妈妈,孝敬妈妈的好孩子!(下课)
附板书:
9.母亲的恩情
母亲缝衣送儿
孟郊铭记在心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学会本课10个绳子,两条绿线内所谓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 ,孝顺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若干。
根据教材中的情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古诗《游子吟》)教师适当设疑:诗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所期待,激发学习兴趣]学习了这篇课文就能弄清这些问题了。
二、初读课文
1、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那好!开始自由朗读吧!遇到不认识的字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准。(生自由读课文)
2、刚才,你们读书可认真了,相信会有很多收获。谁能勇敢的读给大家听?(指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谁读的最棒。(师生评价)
3、(课件出示生字词)你们看,这些淘气的生字朋友跑到这里来了,你们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采取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
4、生字词读的很准确了,现在请你们再来读读课文,相信你会读的更棒!
三、深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至二自然段。
2、读后你想说些什么?(生自由回答)
(1)母亲的恩情表现在她的行动中,(出示课件: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a、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母亲的恩情?“夜深了”的“深”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从昏暗的油灯以及衣服上细密的针脚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b、读好这句话,看谁能把母亲缝衣的认真给读出来。(个别读、齐读)
(2)母亲的恩情还表现在语言上,(出示第二幅图片,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a、同学们请看图,从母亲的表情
(母亲的眼睛紧盯着孟郊)、动作(双手拉住孟姣)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母亲舍不得孟郊离去)
b、从母亲说的话中你又能体会出什么?如果你是孟郊的母亲,此时你想对孟郊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如果你是孟郊,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充分体会母爱的伟大]
c、那母亲的这句话该怎样来读?(个别读、齐读)
(3)出示图片三,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读课文。
a、他看到了什么?(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
b、他想到了什么?(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什么?
c、出示: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怎样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
3、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孟郊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出示《游子吟》)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a、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从“50岁”中你能想到什么?
b、谁想吟诵这首诗?(指名读诗句)
c、课文学完了,这首诗的意思就基本上弄懂了。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来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
d、齐读全诗,看三幅图,试背古诗。
四、小结
这首诗中的母爱是那么寻常,又是那么伟大。千百年来感染了无数游子之心。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一下这伟大的母爱。
五、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说说母亲关心自己的事情,谈谈自己的感受,回家把《游子吟》背给父母听,并说说诗的意思。
教学点评: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三副图片,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教材分析
本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的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相关所谓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诗歌的意境。第四自然段,即古诗《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待了《游子吟》的写成。本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课文所配3幅彩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增强对诗句的感受。
教学反思:
讲课中,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孟郊是怎么看出母亲多了几根白发的?头发那么多,他怎么就能看出母亲又多了几根呢?就这个问题,我是这么回答他的:那是因为孟郊平时就很关心和关爱自己的母亲,所以他才会注意到这些细小的变化,这个细节正是体现的儿子对母亲的爱。
我认为,这个细节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既可以用上面各位的理解,也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孟郊所看到的可能还是原来的那些头发,只是当他想起母亲连夜为自己赶制衣服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悠然而生,所以就在心里觉得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既能体现母亲的慈爱,也能体现孟郊对母亲的感激。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感恩母爱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演化成的一个故事。课文通过描述孟郊母亲在儿子临出远门前,深夜缝补衣裳、清早村边送别,以及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抚摸自己的衣服而触景生情,引出诗歌《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本文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故事展现了诗歌的意境,诗歌浓缩了故事的内容。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挂念,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我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渲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情入境,联系自身的感受,体会母爱,感悟亲情,从而使学生懂得应该从小体贴、孝敬父母,用实际行动来要报答父母。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我请学生借助文本插图,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母亲对儿子关爱的关键词句并反复朗读。例如:“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等用心体会。在朗读的基础上,我深情地设问,母亲是在什么时候给儿子缝补衣裳的?她是怎样缝补衣裳的?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体会,经过了一天的劳作,母亲应该很劳累了,可是为了给儿子缝补衣裳,,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对儿子多么关心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老师进一步引导,夜深了,此时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可是母亲却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密密地缝着。母亲缝着这一针针一线线,她仅仅是在缝补衣裳吗?这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的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啊!母亲一边缝一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然后,我请学生想象,母亲还会想些什么。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感悟母亲对孩子的恩情。
议母子行为 感受母爱
学生体会了母亲深夜缝衣的恩情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感受母亲清早送子的深情。母亲虽然缝补到深夜,但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起床了,她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朗读“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这时,母亲舍得孩子离开自己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再次借助文本插图,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话: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此时此刻,母亲有许多话要对孩子说,她可能想对孩子说什么?请学生说一说,感受母爱。孟郊感受到了母亲的关爱了吗?请学生朗读描写孟郊的句子,说说孟郊的心理感受,体会母亲头上的白发是为了儿子操心而多出来的,母亲对儿子的恩情是情深似海啊!接着请学生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引出学过的成语:情神似海恩重如山舐犊之爱。进一步感受母爱。
说实际生活 报答母爱
在学习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母亲的恩情就像太阳的光辉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为妈妈做些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理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我们做儿女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这时候,我请学生把对母亲的感激用语言写下来,有一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这样写到孟郊也永远铭记着母亲的恩情,因此到50岁了,孟郊还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于是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把情感推向高潮。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案 篇5
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学习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在上这课之前,我让同学们观察母亲一天中做了那些事。哪些是为你做的。
在教学时,我决定抓住“恩情”入手。恩情,字典上的解释是深厚的情义。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不能理解,还得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哪儿?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中、母亲的心理活动中,母亲的语言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读课文,感悟母亲的恩情。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她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接着我请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学生通过读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些关键的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终于领悟到这就是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就体现在深夜为儿缝衣这一行动中,体现在对儿子的深深担忧中,这就叫恩情。这时再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诗中母亲对儿子的恩情了。
在学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我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爱。首先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发言热烈 ,看来他们对自己妈妈的了解还是很深的;其次,我让学生说说你观察了一天妈妈后有哪些发现呢?“早上洗衣、做饭、送我上学,然后上班。下班回家,辅导我作业、煮晚饭、洗碗筷。晚上织毛衣……”我引导学生说说妈妈的一天过得怎样?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辛苦!”
然后,我乘机问:“妈妈那么辛苦,可你为妈妈做了什么呢?”好多学生都沉默不语。看来好多学生心里产生了惭愧。接着我再问,“你知道妈妈平时最喜欢什么?”。“你的妈妈知道你平时最喜欢什么吗?”通过回答,同学们明白了自己平时对妈妈的关心较少。纷纷表明自己今后要多关心妈妈,让妈妈少操心。那怎么关心呢?我让同学们谈了一些具体做法:妈妈下班回家,给她递上一杯茶,作业自己独立完成,给妈妈做小帮手,帮妈妈捶捶背。吃饭时,给妈妈夹菜。平时认真学习,让妈妈少操心……
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作为子女对待长辈应该尊敬、孝顺。而且体现在每天每时每刻。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在教师引导下,感悟古诗的读、唱、吟、舞。
3.理解《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扫清生字障碍,能够流利、通顺地朗读课文;对课文大意有一定了解,能够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第二课时的学习,能够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并能熟练吟诵《游子吟》。在教师引导下,感悟古诗的读、唱、吟、舞。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妈妈,你觉得你的妈妈对你怎么样?
2.是啊,妈妈的关怀无处不在,她常常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妈妈对子女真是恩重如山,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9课《母亲的恩情》。
3.让我们一起郑重地写下“恩”字。(注意提示“恩”字的记忆方法。)
4.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恩情?是谁在表达这种恩情?(板书:母亲孟郊)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意在由生活导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针对二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注意容易写错的字“恩”的教学。)
二、复习检查
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孟郊写的诗歌《游子吟》。(出示诗歌《游子吟》,检查阅读情况。)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内容,对初读效果进行检查。)
三、精读课文
学习诗歌第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这首诗的来历可不简单,它的背后蕴藏着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就在大家的语文书中。请大家打开语文书,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哪一句或者哪几句话最令你感动,用笔画下来。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3.(课件出示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的画面)你观察到了什么?你体会到母亲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4.对比:“一针一线”和“一针针一线线”,哪个词语更能体现母亲的辛劳?
5.再次出示句子: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诗歌第二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让我们再次细细观察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的画面,看一看,母亲缝得怎么样?为什么要这样缝呢?(学生自由回答后,老师解释:这里隐含着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否则出门人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是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
2.因此,母亲此刻在想……
朗读指导:读出母亲的担忧。
3.这真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出示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4.观察书中插图2,想一想,母亲此刻会说什么?
5.母亲这么担心儿子,这么期盼儿子早日归来,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还能从哪里看出母亲这样的心情。
6.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可是此刻母亲望着儿子,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这句话中饱含着母亲的担心,母亲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
7.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出示:“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学习诗歌第三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同学们,如果你是孟郊,此时此刻,手捧母亲亲手缝制的衣服,耳听母亲殷殷嘱咐(看插图3),你会想些什么呢?
2.是啊,尽管母子俩难舍难分,但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于是,孟郊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带着母亲的期望走向远方,他一路走啊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3.看到:阳光照耀下的小草;想到:母亲对孩子的恩情。小草如果没有阳光会怎样?孩子如果没有妈妈会怎样?
思考:阳光指代什么?小草又指代什么?(板书:恩情报答)你从课文中哪一句知道的?(出示: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指导朗读:读出反问句、感叹句的语气。
4.(出示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呀,谁说小草能够报答得了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紧扣关键词语和句子,借助相关插图,帮助学生逐步深化对诗歌大意的理解。同时,以学生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联,畅所欲言,使之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真正体会到母亲的慈爱,要懂得感恩。最后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表现出来。)
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1.孟郊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一生都无法忘怀,于是,在他50岁那年,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游子吟》,让我们满怀深情地来读一读。
2.划分节奏,读出重音,感悟诗歌的意蕴。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4.配乐吟诗。
5.听音乐学唱《游子吟》。
6.给诗歌配上恰当的动作,边唱边舞。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多种形式对诗歌进行复习巩固,使之熟记成诵。同时,在对诗歌的读、唱、吟、舞中,不断升华情感,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
四、拓展训练
同学们,此时此刻的你也许想到了你的妈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的妈妈确实为你付出了很多很多,说说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感人故事,好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由课文回归生活,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感受成长过程中妈妈给予的无限关爱,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根据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编成的一篇故事。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后半部分引出诗歌。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让人体会到母亲恩情的珍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具体写母亲的恩情及孟郊对母亲的感念,第四至五自然段介绍《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设计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母子亲情,孝敬父母,是人文思想的具体体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母子亲情已有初步的认识和体验。因此,本课的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各自采用喜欢的方式朗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母亲的恩情
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多音字。
报答不了
指名试读课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2、学生练习描红。
五、布置作业 。
1、抄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
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
一、细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孟郊要出远门,他母亲是怎么想的?从哪儿看出母亲是在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的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一线线地缝。
2、指名读。
3、这一自然段讲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母亲送儿子,会说些什么?板书: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2、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那孟郊听了有什么反应呢?他会想些什么呢?(孟郊会想: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所以伤心得要流泪,眼睛湿润了)
3、看图,谁能说说自己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体会。
看母子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舍难分!他们的深厚感情太令人感动了。
4、指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挂图,问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孟郊眼中看到了什么?孟郊把太阳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3、“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这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这两个动作和想到母亲的慈爱有什么关系?
4、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时所见所感。
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这首诗是孟郊在什么时候写的?诗题是什么?孟郊为什么要写诗?(他不能忘记母亲的恩情)
2、谁能读读《游子吟》。
3、理解诗歌。
二、总结。
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岁写的《游子吟》这首诗,反映诗人不忘母亲的恩情。
学生谈体会。
三、布置作业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课堂练习。
教学目标 :背诵《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利用板书,引导背诵。
2、分两个大组,一个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
3、同桌交替背、听、互评。
4、指名背诵。
三、课堂练习。
1、读句子,写话。
各人自读句子,注意“忙着、看到”用在句中的什么位置。
造句,先仿说,再写下来。
忙着――
看到――
2、比一比,组词。
补摸恩
扑漠思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身上的衣服,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吗?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啊!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案 篇8
《母亲的恩情》导课设计及评析 教海拾贝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唐诗吗?你们知道吗,不久前,在祖国的特区香港举行了一次名为“我最喜欢的唐诗”的投票和排名。香港、大陆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许多华人都为自己喜欢的唐诗投了一票。大家想知道最后排名第一,最受咱们中国人喜爱的唐诗是哪一首吗?
(生兴奋地猜测了几首)
师:让老师来告诉你们,这就是唐代诗人孟郊所作的《游子吟》。听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甲:《游子吟》是怎样的一首诗?
生乙:《游子吟》是怎样作出来的呢?
生丙:为什么全世界的华人都特别喜欢这首诗呢?
师: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母亲的恩情》,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了阅读)
评析:课堂导语犹如演出的序幕,小说的引子,容量不大,作用却不小,而利用导语营造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则是本次导课的匠心所在,教师引人入胜的介绍对学生们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让学生尽情发问则更激发了大家对于阅读的热望,带着问题读书显然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也更能使学生进入阅读的佳境。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案 篇9
[教学片段]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母亲的恩情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小节,边读边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读后交流。
生: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这一句话感动了我。
师:为什么?
生:“忙着”一词体现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师:你说得真好,谁能用“忙着”说一句话?
生:我忙着做作业。
生:妈妈忙着上班。
生:小鸡忙着找虫子吃。
生:中午,值日生忙着扫地。
师:还有哪句话感动了你?
生: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这一句话感动了我,母亲缝得多认真呀!
师:你体会得很好,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好这句话?
生:应该把一针针一线线重读,读出母亲的恩情。
(反复读这个句子,在读中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孟郊的爱。)
师:通过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好像看到了妈妈正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衣服。
生:我好像看到了妈妈正凑在油灯下眯着眼慢慢地缝着。
生:我好像看到了妈妈头上的白发又增加了几根。
师:妈妈的爱真真实实地体现在行动中。
(齐读课文第一小节,再次体会孟郊母亲的恩情。)
师:还有哪些地方感动了你?
生:孟郊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师:好,划出湿润一词,谁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生:孟郊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但没有流出来。
师:是呀!母亲的恩情深深打动了孟郊的心,他的眼睛湿润了,你觉得此时的孟郊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生:“妈妈,你辛苦了!”
生:“妈妈,我又让你操心了。”
生:“妈妈,我会早点回来报答你的。”
[教学反思]: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妈妈不知要付出多少的爱。在这个片段中,师给学生自由的表达空间,让学生自主朗读感悟,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朗读体会,从“一针针”“一线线”“忙着”,体会母亲为儿子日夜操劳的辛苦,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和疼爱,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母亲把对儿子的爱缝进了衣服里的无私关爱之情。当然,从孟郊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抓住“湿润”,让学生站在孟郊的立场上体会母亲的恩情,在练说中让学生学会感受伟大的母爱。同时也为孩子们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相信学生也会把对自己父母的爱回报体现在行动上的。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案 篇10
一、揭题导入,巩固反馈
1、听写词语,反馈易错字,集中纠正。
湿润 恩情 注视 报答 永远
2、读词卡
抚摸 慈爱 铭记 著名 沐浴
自由朗读、指名读、齐读。
3、齐读课文
[巩固反馈环节抓住文中重点词语,便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并运用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交流展示,练读古诗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2、师配乐范读古诗。
3、指名学生读古诗。
4、师生齐读古诗。
[指导学生先读古诗,在学生读准、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想要去理解古诗,为学习文章作铺垫,从而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三、互动探究,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1-3自然段。
2、这个小故事里还讲了孟郊创作《游子吟》的原因,现在请大家把课文和诗对照起来读,看谁能结合插图,对照文中的语句把诗的大概意思讲出来?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书上找出相关语句。
3、小组交流。
4、学生齐读1-3自然段。
四、精讲点拨,感悟文本
1、精读1、2自然段,体会母亲的“恩情”,学习前四句诗。
1)出示前四句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2)分组交流:说说你读懂了这四句诗吗?你从故事中的哪儿读懂的?读后你想说什么?
3)母亲的恩情表现在她的行动中,出示有关句子。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1)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母亲的恩情?
(2)“夜深了”的“深”是什么意思?
(3)从“一针针一线线”一词你体会到什么?
(4)想象说话,假如你就是孟郊,亲眼目睹了母亲在深夜里一针针一线线密密缝衣裳的情景,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想?
[在“我想说”这一动机的导引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对话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培养语感。]
4)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自己体会母亲的恩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1)引导交流体会。
(2)出示多媒体画面(送别)。
(3)出示句子: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指名读,是啊,母子马上就要分别了,母亲还有许许多多的话要对儿子说,她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交流。
(4)出示句子: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自由读,思考当孟郊看到母亲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就湿润了,他会想些什么呢?
5)指导齐读前四句诗。
[凭借多媒体的直观形象,帮助学生理解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体会。]
2、精读第3自然段。
1)出示多媒体画面(小草太阳图),指名学生说图意。
2)出示句子: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一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3)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两句诗?
出示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 啊,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
1)指名读第4、5自然段。
2)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从“50”岁中你能想到什么?
3)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齐读《游子吟》。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自由背诵。
4)指名背。师生共同纠正。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案 篇11
一、教学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语句表达,如“忙着”。继续学习运用“文包诗”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来学习本课。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卡
三、教学过程:
一、配乐读诗《游子吟》
下面听老师来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想象,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2、交流反馈。
二、诗文结合,学习课文
1、出示图,说说图中的内容。
2、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
诗中哪句话让你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丰富“夜深了”的内涵:这时人们都在干什么?母亲不想睡吗?劳累了一天的母亲,非常疲倦,多么想躺在床上美美的睡上一大觉。缝着缝着,眼睛竟……指导朗读“夜深了”
(2)、丰富“一针针一线线”的内涵:此时此刻,母亲忍着疲倦,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还仅仅是针线吗?还把什么缝进去了?
自由读一、二自然段,体会其中母亲对儿子远行的担忧、期盼、不舍、牵挂之情……
指导朗读句子:“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他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3、紧密联系诗句,朗读一、二两句。
4、再读“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读出深情。
5、出示“恩情”,这就是母亲的恩情呀!面对母亲如此深沉的爱,孟郊的眼睛湿润了。
我们来读读此时孟郊的表现。出示: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有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6、小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情深处。是啊,正如诗中所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其中的深意,你读懂了吗?
7、自读课文第三段。
8、交流小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是说“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如何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9、讨论:为什么小草无论如何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
小结:太阳赋予了小草生命,在太阳的光辉下,小草才能生机勃勃,这份恩情,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呀!母亲赋予了我们生命,在母亲的精心照料和庇护下,我们才能健康地成长,这样的恩情,我们无论怎样报答都是应该的呀!
10、联系课文读诗、背诗。
11、过渡,母亲这样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怎能忘记呀?
孟郊无论何时,身处何地,只要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总会想起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总会永远铭记母亲的慈爱就象春天里太阳的光辉一样关怀着他,永远铭记母亲的恩情。板书“铭记”。这里的铭记换个词就是――能不能换掉?
12、播放录象
13、再次吟诵全诗。
三、拓展
1、过渡:读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想起我的妈妈,我们的妈妈。想起了日夜为我们忙碌的妈妈。(出示)孟郊要远行,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我生病时时,妈妈忙着――;
天冷时,妈妈忙着――;
肚子饿时,妈妈忙着――;
2、如果马上我们回到家中,见到我们的妈妈,你要对她说什么?还要对她做什么?
五、写诗献妈妈。
千言万语都融入这首小诗中,让我们一起怀着感恩之心把这首诗写下来,献给我们伟大的妈妈!
(学生写诗)
板书设计: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铭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案 篇12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一、教学要求: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 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语句表达,如“忙着”。继续学习运用“文包诗”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来学习本课。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词卡
三、教学过程:
一、配乐读诗《游子吟》
1、导语:唐朝著名诗人孟郊在他50岁那年,写了一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下面听老师来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想象,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2、交流反馈。
二、诗文结合,学习课文。
1、 出示图,说说图中的内容。
2、 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
诗中哪句话让你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丰富“夜深了”的内涵:这时人们都在干什么?母亲不想睡吗?劳累了一天的母亲,非常疲倦,多么想躺在床上美美的睡上一大觉。缝着缝着,眼睛竟……指导朗读“夜深了”
(2)、丰富“一针针一线线”的内涵:此时此刻,母亲忍着疲倦,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还仅仅是针线吗?还把什么缝进去了?
自由读一、二自然段,体会其中母亲对儿子远行的担忧、期盼、不舍、牵挂之情……
指导朗读句子:“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他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3、 紧密联系诗句,朗读一、二两句。
4、 再读“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读出深情。
5、 出示“恩情”,这就是母亲的恩情呀!面对母亲如此深沉的爱,孟郊的眼睛湿润了。
我们来读读此时孟郊的表现。出示: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有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6、小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情深处。是啊,正如诗中所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其中的深意,你读懂了吗?
7、自读课文第三段。
8、交流小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是说“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如何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9、讨论:为什么小草无论如何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
小结:太阳赋予了小草生命,在太阳的光辉下,小草才能生机勃勃,这份恩情,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呀!母亲赋予了我们生命,在母亲的精心照料和庇护下,我们才能健康地成长,这样的恩情,我们无论怎样报答都是应该的呀!
10、联系课文读诗、背诗。
11、过渡,母亲这样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怎能忘记呀?
孟郊无论何时,身处何地,只要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总会想起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总会永远铭记母亲的慈爱就象春天里太阳的光辉一样关怀着他,永远铭记母亲的恩情。板书“铭记”。这里的铭记换个词就是-----能不能换掉?
12、播放录象
13、再次吟诵全诗。
三、拓展。
1、过渡:读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想起我的妈妈,我们的妈妈。想起了日夜为我们忙碌的妈妈。(出示)孟郊要远行,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我生病时时,妈妈忙着――――;
天冷时,妈妈忙着――;
肚子饿时,妈妈忙着――;
2、 如果马上我们回到家中,见到我们的妈妈,你要对她说什么?还要对她做什么?
五、写诗献妈妈。
千言万语都融入这首小诗中,让我们一起怀着感恩之心把这首诗写下来,献给我们伟大的妈妈!
(学生写诗)
板书设计:
游 子 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铭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