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认识11~20》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认识11~20》教学设计(精选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认识11~20》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认识11~20》教学设计 篇1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5,会用1~5这5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知道1~5的先后顺序,会正确读、写1~5。

  3、培养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预计教学时间: 1 节

  三、教学重难点

  知道1~5的先后顺序,会正确读、写1~5。

  四、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喜欢去动物园吗?你喜欢动物园里的小动物吗?育才小学一年级(1)班的同学也去野生动物园参观了。小朋友们可开心啦!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他们看到了那些小动物吧。

  (二)看图认数、读数,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教师:找找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他们的数量各是多少?(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按不同事物类型分类数书,有序观察。)

  2、学生汇报,教师一边贴图片和相应的数字卡片)

  2、教师:图中还有什么?他们的数量各是多少?

  3、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像同学们说的一样,生活中许多事物的个数都可以用数来表示,比如太阳的各种个数可以用1表示,2头犀牛可以用2表示,2棵小树也可以用2表示。你会想老师这样说吗?

  4、认读1~5,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相应的数字卡片摆在桌子上。

  (三)反馈实践

  1、教师说一个数字,学生用小棒表示。你还可以用其他方式表示这个数吗?

  2、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

  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表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在操作与实践中逐步形成数的该奶奶,发展数感。

  (四)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教师示范,学生跟着摆。

  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圆片,是几个?这个2匙怎么来的?

  再摆一个,是几个?

  ……

  依次感知3、4、5的来源。

  2、整体感知

  (1)出示点子图,请你给它排排队。

  请两名学生上讲台摆,其他学生在下面摆。

  (2)摆好后,提问:5的前面一个数是几?3的前面一个数是几?后面一个数是几?

  然后同坐相互问答。

  (3)从1数到5,在从5倒数到1。

  借助点子图容纳给学会算能够整体感知数与数之间的横向关系。

  (五)开放性活动

  1、联系生活,说说日常生活中那些事物可用1~5表示?四人小组小朋友说说。

  2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2、3、4、5来表示。

  3、游戏:

  (1)这个数在2的后面,可能是几?还可能是几?

  (2)这个数在4的前面,有可能是几?

  (3)这个数在3的后面,而且在5的前面,可能是几?还有可能是其他的数字吗?为什么?

  (六)认一认,写一写

  师生共同概括出1~5的形状特征,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七)初步感知第几个和几个的区别

  在黑板上摆出5只不同的小动物图片,问一共有几只?第一只是什么?……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圈一圈

  2、下面的数字你认识吗?请把写有你认识的数字上面的小旗子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上面一共有(  )面小旗子,有(  )面小旗子涂上了颜色。

  3、请你把与数字同样多的部分圈起来。

  4、 先数一数,照样子画下来。

  5、 请你把与图中数量相同的涂上颜色。

  【提高练习】

  6、 请你选出表示5的图,在图后的里画上☆。

  【拓展练习】

  7、 每人用一条毛巾,你知道帐篷里有几个人吗?

《认识11~20》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p38――40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过程:

  复习。

  谈话引出课题。

  出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提问:你认识这几个图形吗?

  指三角形,问:为什么把这个图形叫做三角形?请同学指一指三角形的角。

  提问:正方形和长方形有角吗?指出来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红领巾、手绢、三角板等,它们都有角吗?

  教师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题。

  二、新课

  出示课本主题图。

  提问:这是一幅什么图?

  从校园里你看到了什么?

  提问:做操学生伸开的两臂、足球场的边线、三角板的两边、老爷爷拿的剪刀都组成了什么?(角)提问: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角,你从图上还能看出什么地方有角吗?

  认识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

  课件出示实物。

  提问:从张开的剪刀,吸管,自来水的水龙头,你能看出哪些地方有角吗?

  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回答作出肯定,并在课件中抽象出角。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活动角,并把它拉成不同的角。

  提问:这里面有角吗?你能说说角有什么特征?(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由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边组成的。(板书:画角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指出其余两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告诉学生:指角时,必须从顶点开始向斜线方向指。教师演示活动角,请同学们观察: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边的长短有没有变化?

  小结:角的大小发生变化,边的长短没变,说明

《认识11~20》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学工具

  15的数字卡片和1张空白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谁?看他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

  (学生描述三只猴子的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可以)

  二、揭底,教学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师: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表情?让我们数数看

  1、提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小猴看到2个桃乐呵呵)学生举起数字卡片2

  出示1个桃,问:用几表示?(小猴吃了1个桃,嘴巴鼓鼓的)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

  出示空盘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0的认识

  板书0并领读“0”

  2、发散思维,充分想像

  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

  2)老师握起拳头,一根手指头也没有,这时一个指头出没有伸出来,谁知道可以用几表示?

  3)请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三、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

  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测量的时候,就注意什么?

  3、发散思维,充分联想

  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用0表示起点?

  四、教学书写0

  1、学生说说怎样写好0?应该注意什么?

  2、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学生与教师一起书空

  3、学生写0在书中第29页描红,另请两位同学上台写,写完后,全班评从优缺点。

  4、在准备好的空白卡片上写0

  五、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第30页的第1题

  1)学生依次数出每个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2)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

  2、摆一摆

  要求:

  1)学生分组活动按顺序排列05的数字卡片

  2)排好顺序的派代表上台演示

  3)鼓励不同的排法

  六、调查:0到底是双数还是单数,请大家回家查一下资料或问一问家长。

  课后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习题

  (1)3-3=。

  A.3

  B.2

  C.1

  D.0

  (2)0+2=。

  A.3

  B.2

  C.1

  D.0

  (3)5-0=。

  A.5

  B.4

  C.3

  D.0

  (4)3+0=。

  A.3

  B.2

  C.1

  D.0

  板书

  一个数加上0或者0加上一个数,都等于这个数本身

《认识11~20》教学设计 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认识我吗?出示幻灯片②他们都是圆柱的亲戚和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种形状的?你能列举出一些他们的亲戚或朋友吗?

  (2)它们都是圆柱体,简称为圆柱,(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

  2、课件展示③---⑦

  课件演示罐头盒、茶叶筒、树桩等圆柱体实物,生活中有很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这儿是老师举的几个例子沿着它们的轮廓画下来就是这个样子,那么这些圆柱都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究圆柱的特征。

  (创作意图)关注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认知的实际,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在设计这一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对几何知识比较难理解这一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的物品,并用学具盒当中的圆柱学具材料制作一个圆柱,使学生在感性上对圆柱有初步的认识,建立圆柱的初步表象。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展示圆柱的几何图形

  (1)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画线的同时实物慢慢消失,只剩下轮廓。

  2、动手操作,整体感知

  (1)分组活动,教师让学生拿着圆柱体实物观察和摆弄,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直观操作形象感知圆柱的特征。

  (2)思考并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圆柱的上、下两面是什么图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

  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

  (1)圆柱的底面

  教师在学生回答第一题后利用计算机进行验证:圆柱几何图形的底面逐渐分离出来,显示出上下两个底面重合的动画。

  通过演示使学生直观地看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确实是2个完全相同的圆。

  (2)圆柱的侧面

  摸到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它是一个曲面),板书:圆柱的曲面叫做侧面。

  (3)圆柱的高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用直尺量一量你手中的圆柱的高,你发现什么?圆柱的高的特点。

  然后提问:圆柱有几条高?

  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计算机显示圆柱的多条高,演示几条高重合,揭示高的特征。

  板书:圆柱有无数条高,每条高的长度都相等,你能在纸圆柱形模型上画出一条高么?(指导)

《认识11~20》教学设计 篇5

  一、课题引入

  1、课件出示:圆 这样一个圆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物体?(月饼、月亮、硬币、钟面……)

  2、老师也收集了一组,瞧(出示图片)连大自然对圆也是情有独钟!(欣赏)

  3、有什么感受?难怪20xx多年前,伟大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研究完大量的平面图形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

  4、圆看起来很美,究竟是什么内在原因使得圆看起来那么美?现在就来研究圆的奥秘。

  二、在画圆中,解读“圆”的概念

  1、师:你能试着在纸上画一个圆吗?

  预设:利用圆形物体描圆;利用工具画圆(有小孔的木条、绳子、圆规)

  如果有学生用物体描圆,师则引导假如我们身边没有这些圆形物体,你准备怎么办?学生一下子想不出来,则课件出示:有小孔的木条、绳子。

  2、学生说说利用工具怎样画圆,可以请学生演示。

  3、其实,很多同学知道还有专门的工具:圆规,请同学们用圆规在纸上画圆。大胆地猜一猜,这些同学之所以没能成功地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可能在哪儿出问题了?

  4、师: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用绳子画圆,工具不一样,画出来的却都是圆。这是什么道理?

  (预设:都绕了360度;都有一个中心点;两者画圆的原理是一样的。运动时与中心点的距离是一样的。)

  5、看到们画的这么好老师也想画一个圆,师作图,(教师画完半个圆后,停下。)想象一下,照这样画下去,会画出一会儿凹、一会儿凸的平面图形吗?

  预设:因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没有变;就是从这儿(手指圆上的点)到这儿(手指圆心)的距离没有变。只要距离不变,就不会画出一会儿凹、一会儿凸的平面图形了。

  6、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关系

  生看书自学 反馈 给黑板上(或自己画的圆画出一条半径、直径,再标上字母)

  7、学生画制定的圆:分别画r=2cm, d=2cm的圆

  三、在运用中体验圆与半径、圆心的关系

  让大家在一张正方形纸上画一个最大的圆,怎么画?

  学生思考后动手操作、反馈

  预设:学生有不成功的作品,则让大家一起分析;有成功的作品让他说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在正方形画最大圆的关键:①如何找到圆心(圆的位置)②如何确定半径(圆的大小)

  师:(借助PPT动态演示找正方形中心点的'过程)这就是圆心。接着确定半径,有了圆心和半径,就可以画出一个最大的圆。(让学生修正自己的作品)

  四、拓展与延伸

  师:其实,今天我们对圆的认识还是很初步,关于圆你还想学习知道些什么?(生说)

  师:圆与正方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汽车的车轮要用圆的,不用方的呢?这些问题,同学们课后去思考。

《认识11~20》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特征;认识半径、直径,理解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同一圆内直径和半径的特征。

  教具准备:圆规、直尺、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准备:各种圆形实物、圆规、直尺、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这一天我们都做些什么?

  老师引出:十五的月亮和月饼都是圆形。

  老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

  幻灯片展示生活中其他的圆形物体。

  引入圆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说说你是怎么做到的。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老师引导:请大家将自己做的圆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你发现了什么?

  幻灯片放映折的过程。

  学生发现:折痕都相交于一点。

  幻灯片给出圆心: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

  老师引导:请大家选择一条折痕,沿折痕画下里,分析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现:过圆心,两个端点在圆上。

  幻灯片给出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老师引导:从圆心向圆上任一点画一条线段,这是直径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现:不是,它的一个端点是圆心,另一个在圆上。

  幻灯片给出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

  巩固练习:在一个圆中找出它的直径和半径。

  3、探索同一个圆内直径、半径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长度关系。

  幻灯片给出:

  在同一个圆里,你能画多少条半径?量一量这些半径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你能画多少条直径?量一量这些直径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探索,给出:

  无数条半径,都相等;

  无数条直径,都相等;

  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老师归纳推到:d=2r即r=d/2

  4、圆规和直尺画圆。

  幻灯片给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学生齐读,回答规“矩指”的是什么?

  老师引导:认识圆规。

  学生自学:课本57页怎样才能既准确又方便地画出一个圆?分组完成幻灯片展示的尝试题!

  老师巡查,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学生指出:画圆的基本步骤,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老师总结圆的画法: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幻灯片动画展示如何画一个半径是2cm的圆!

  三、课堂练习

  幻灯片给出:

  1.判断:

  (1)在同一个圆内只可以画100条直径。

  (2)所有的圆的直径都相等。

  (3)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4)等圆的半径都相等。

  2.选择题: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A.半径长度B.直径长度

  (2)从圆心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A.圆心B.圆外C.圆上

  (3)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叫直径。

  A.直径B.线段C.射线

  学生依次回答,能够进行改错。

  四、学有所用

  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幻灯片给出: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里?

  2.如果车轮做成正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

  学生讨论回答。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得知识。

《认识11~20》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认识“-”号,会读减法算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减法的意义,正确读减法算式。

  教学难点:利用数的分解组成,正确地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准备:红花、小圆片、小棒、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每个小朋友拿出圆纸片摆一摆,说数的组成。

  2、玩拍手接力的游戏。(如:可小组之间玩,师生玩等形式)

  3、复习加法,学生拿出铅笔,左手2支,右手3支,合起来是几支?用算式表示。

  二、过渡:逆向思维:教师做动作,学生用自己的话一说,把5支铅笔拿走2支,还剩下3支,可以用什么数学知识表示?(教师按照学生回答,伺机板书:减法)

  三、新授:

  1、教师一共有5支铅笔用5表示,拿走了2支铅笔用“-2”表示,剩下3支铅笔用“=3”表示(引导学生说出来,并认识减号“-”)

  2、说一说:学生看老师动作,说一说老师做了什么?能用什么方法计算?并列出式子 。

  3、小组内学习:学生观察课本纸鹤图和气球图,小组内每个小朋友任选自己喜欢的一幅图来说说图的意思,并用算式表示出来。互相检查列式正确了没有。

  4、汇报学习情况:每组请一个小朋友说图意和算式。

  5、巩固练习:贴红花图2,拿走1朵,列式计算;接着出示三朵,指名上来任拿红花,列式计算,接着下去贴四朵、五朵红花,说说有几种拿法和算法。

  6、我当小老师:小组内一人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用减法计算的图,考考大家,其它人说说图意,并列式计算。(要求每人都要摆一次)

  7、指名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四、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认识了什么新朋友?

  五、练习:

  练习三第5、6题,师生互动做。

  教学反思:

《认识11~20》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识别小数,会读小数;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点。

  2、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究过程,通过细心观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设置情境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并能用小数表示自己的身高。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分析推理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渗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分米、厘米的互相改写,有效地协调好同整数大小比较的关系,正确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教学指导】

  1、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这些都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情况。本节课选用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米和分米”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买文具”这一具体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体现数学教学的朴素与真实。从“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引出“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法”、“小数的写法”、“小数的意义”等知识内容,很有数学味。

  3、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学中小数的认识及小数特征的探索,力求在学生自我观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应在其中起到引导者及合作者的作用。

  4、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对小数的理解到对小数特征的体会,应具有层次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5课时:

  认识小数(1)1课时

  认识小数(2)1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1)1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2)1课时

《认识11~20》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研究的“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这些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之后,新接触的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以及在圆的初步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又是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的预备知识,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此外,这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这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的能力能力培养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圆的各部分名称学生容易明白,可是圆的特征比较抽象,需要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最后通过引导、归纳、概括而出,此外画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把圆内和圆的“上方”当作“圆上”,所以我把理解“圆上”的概念作为重点之一,归纳圆的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56---5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了解、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圆的各点分布均匀性和广泛的对称性,同时获得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

  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关系,体会圆的各点均匀性: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

  教学难点:

  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及各点均匀性。

  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一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开展小组合作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来完成所提出

  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圆的特征和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以突出重点;以小组合作讨论、并辅以游戏引趣、教师适时点拨等为手段来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检查家庭作业。

  提问:把你昨天剪好的圆举起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手中圆的?

  2、交流画圆的方法。

  用实物画、用圆规画、用半圆仪画。

  3、说一说身边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

  4、欣赏圆的图片,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生活中圆无处不在,圆很美,用途很多

  5、小结导课 。

  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圆到底有什么神秘之处能使他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呢?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圆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圆的初步认识

  1、把手中的圆摸一摸,看一看,说说你的发现。

  面:平平的,边:光滑、弯曲

  2、出示立体图。

  圆能和它们放一组吗?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不能,它们是立体图形,圆不是。)

  3、出示平面图形。

  圆能和它们放一组吗?为什么?圆和它们有什么不同?

  4、小结、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板书:平面 曲线 )

  (二)认识圆心

  1、通过操作找圆心

  (1)学生跟老师一起操作: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几次。

  (2)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2、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中心一点)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来表示。(板书:圆心o)

  3、学生在自己的.圆里标出圆心并用字母o来表示。

  (三)认识半径 直径及二者的关系

  1、教师从上衣兜里神秘的掏出一个系着一段细绳的小球,用手拽着绳子的一段,将小球甩起来(教师演示),你们看小球画出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很容易说出: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2、在黑板上展示小球成圆过程。

  讲解小球转动轨迹上有无数个点,这些点都在圆上。明确圆外、圆内、圆上的范围。尤其强调“圆上”的概念,指圆的边缘上。

  3、说一说圆上有多少个点?(无数个)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通过测量引导学生发现: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4、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板书:半径) 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半径?

  教师说明: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板书:r)教师领学生读“r”,强调“r”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圆里画出一条半径并用字母r来表示。

  5、刚才我们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线段叫做直径。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直径?

  启发学生说出:通过圆心并且两段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教师说明: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板书:d)教师领学生读“d”,强调"d"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一条直径,并用字母“d”来表示。

  7、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在小组里讨论: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8、小结与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师: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d=2rr=d/2 。

  师:这就是说,在同一个圆里,知道了半径的长度,乘以2就可以求出直径的长度;知道了直径的长度,乘以1/2就可以求出半径的长度。(组织学生说半径或直径的长度,让其他学生说直径或半径的长度,然后组内互说互评。)

  (四)圆的画法

  1、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画圆。那么,如何才能很好的画一个圆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用工具画圆的方法。

  2、介绍圆规,让学生看课本第87页有关画圆的知识,并尝试画一个圆。

  学生看书后指名回答画圆的方法。教师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3、为什么全班同学画的圆大小不一?怎样才能是全班同学画的圆一样大?你有什么发现?如果想把圆画在本子的右下角,你会怎么做?你有什么发现?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三、巩固发展

  (一)做“做一做”第1-4题

  1、第1-3题

  学生独立做,并集体订正。

  2、第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再指名汇报。

  (二)、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3、要画直径是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4厘米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三)解决问题。

  1、一些学生正在做投圈游戏,他们呈“一”字型排开,这样的队形对每个人公平吗?你认为他们应当排成什么样的队形?

  2、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可是,没有一个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用绳子画圆)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1、2题。

  定点 d=2r 板书设计 决定 圆心 位置 决定 半径 大小 d2

  直径 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 O r

《认识11~20》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内容:教材第115页第9、10题,练习二十五第10-12题。

  学习目标

  1.复习小数的含义,以及不超过两位的小数的读、写。会进行分母是10、100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复习各数化成小数。

  2.会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会准确计算小数的小减法,解决些相关应用题。

  自主预习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小数部分的知识,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回忆本单元学习了哪几方面内容?

  1、小数意义读写法:

  2、小数的大小比较:

  3、小数的加减法:

  交流合作

  1、小数的意义与读写法

  (1)说出一个小数,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读法;并转化成分数。

  点拨:读法中小数部分是几就读几,一位一位地念出来,有几个零都要读出来。把小数写出来时注意是否有单位,不要丢掉单位。

  (2)互换:

  13、7

  ――――0.80.07

  100100

  (3)改写成以元为单位:5元3分、7分、8角、10元5角

  (4)改写成以米为单位:5分米、39厘米、42分米、109厘米

  2、小数大小比较

  (1)出示一组数:0.98、0.89、0.098、0.089、0.908,按照由小到大排列。

  (2)说清比较大小的方法,数多时可以纵向排队比。

  (3)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小数的大小的。

  3、小数加减法

  (1)出示一组题,试着笔算,介绍你的成功经验。

  3.5+7.5、10.62.91、9.21+2.79、9-6.4

  (2)总结竖式、笔算时的.方法。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交流补充,教师及时点拨。

  反馈测评

  1、比较大小:0.12(、)0.086.7(、)6.90.03(、)0.3

  2、计算:1.4-0.87.8+0.53.81.96+0.6、5.31.7、4.6+2.7

  拓展延伸

  1、通过小数单元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在生活中遇见过哪些有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你是怎么解决的?

《认识11~20》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教材第53--54页和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熟练的数出8和9、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6―9数的顺序,会用“〉”、“<”、“=”这些符号比较它们的大小。

  3、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会用8、9表示物体的个数,掌握6-9的数序。

  教学难点:能工整地书写8、9。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圆片、计数器、点子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53页的主体图)当你来到这样一个花园里,你有什么感觉?

  二、探究体验

  1、8和9的认识

  师:在这样美丽的花园中你都发现了什么?

  师整理板书:大树(图) 蝴蝶(图)

  小花(图) 花盆(图)

  汉字(图) 人(图)

  数一数、摆一摆:请 大家用小圆片摆出和花一样多的数量?(8个)

  再添一个是多少?(9个) 师板书:8和9

  2、掌握数的顺序,比较熟的大小。

  请大家拿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出8和9,和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拨的?

  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清自己的想法:先拨7个珠子,在拨上1个珠子,就是8个,8个珠子,再拨上1个珠子就是9个珠子。

  请同学们数一数54页直尺图上的数字,并观察点子图,你能发现什么?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直尺图上的数字从左向右每次多一,从右向左数,是每次少一;我知道了点子图也是从左向右每次多一,从右向左数,是每次少一;我还知道9比8大,7比8小。

  3、完成54页中间的4道填空题。

  读算式板书:7<8 8<9

  8>7 9>8

  师引导学生观察这4道题,发现每竖行对着的这两道题之间的关系。

  4、感受8和9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的区别。

  指导学生给54页蝴蝶涂色。

  5、写数字:师示范书写,并讲解要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8的第1题,让学生巩固1-9的顺序,学会正数和倒数。

  2、完成练习8的第2题,问:你是怎样连的?

  四、家庭作业

  1、你发现生活中8和9还可以表示什么?说一说。

  教学反思:

  1.在教授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时,我充分利用了挂图,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正确的数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并且我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有意的培养学生有序的看图,有序的数数的方法。

  2.在教授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时,我使用了直尺。学生通过学习直尺上的0-9的数字很直观的掌握了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并且我安排学生看着直尺整着和倒着数直尺的数。

  3.在比较9以内的大小时,我使用了挂图、点子图和计数器。使学生在比较了8和9的大小后,非常直观的了解到9大于8,8小于9。

  4.在教授8和9的写法时,我采用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书空,最后才在课本上描红。这样安排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掌握的比较好。

  5.在教授“几”和“第几”时,我采用了做游戏的方式,让班级中的一个小组起立,听老师口令,“请从前往后的第8个同学站起来!”“请从前往后的8个同学站起来!”这样的安排,学生直观而形象的理解了“几”和“第几”的区别。

《认识11~20》教学设计 篇12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拍手游戏

  师:课前,我们一起来玩拍手游戏。老师拍完后,请你模仿老师的动作,再拍一次。

  师:老师拍的节奏是每组几下?一共拍了几组?

  也就是几个几?

  2、三组拍手动作总结:像这样每个算式里所有的加数都相同,我们叫做相同加数。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

  师:今天文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游乐园逛逛,说说游乐园里都有什么项目?哪些项目跟我们刚才做的游戏是相同的情况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

  2、小飞机项目。

  师:一共有几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里坐几个人呢?你能圈一圈吗?是几个几?一共有几个人玩旋转飞机呢?你能列一个加法算式吗?

  3、火车和过山车项目。

  师:你能像这样接着回答小火车和过山车的问题吗?请完成学习单中的1―3题。

  学生汇报。

  4、乘法的认识教学

  (1)揭示课题。

  师:过山车的加法算式好写吗?(不好写,太长了)那想不想用简便一些的.算式表示呢?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师:刚刚的这个加法算式就可以写成2乘7等于14或7乘2等于14

  (2)认识乘号及各部分名称。

  中间的这个符号叫做乘号。

  师介绍乘号的由来。

  乘号两边的数叫做乘数,计算出的结果叫做积。

  师:在刚刚的加法算式中并没有7啊,乘法算式中的7表示什么呢?那2呢?

  师:你能用乘法表示出上面两道题吗?

  师:请你观察这三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5、小练习。

  完成数学书第48页第1、2题。

  三、巩固练习。

  师:刚刚我们参观了游乐园,你们想不想一起进去玩啊?管理员叔叔说了,你们每玩一个项目都得先通过考验才行!我们开始行动吧!

《认识11~20》教学设计 篇13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 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白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 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互相改写。

  教学用具:

  米尺、标价牌、磁铁、小黑板(书中表格、练习)

  教学过程:

  一、 引出小数:

  1、 出示文具标价牌。

  师:开学的时候小明的妈妈为小明准备了许多文具。

  书包48元    圆珠笔3.50元   日记本3元   铅笔0.20元   文具盒15元

  橡皮0.15元   小刀1.5元

  (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标价牌)

  2、 区分整数和小数。

  师:大家仔细看看,你能把这些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么?谁愿意来分分?(指名一学生上黑板分)

  书包48元                           圆珠笔3.50元

  文具盒15元                         铅笔0.20元

  日记本3元                          橡皮0.15元

  小刀1.5元

  师:左边的这组数48、15、3,都是我们学过的,它们都是整数,你还能举出整数的例子么?

  3、 引出课题:认识小数

  师:右边的这组数不是整数,它们也有自己的名称,叫做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认识小数)

  师:观察一下,这些小数与我们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一样?

  生:都有个小圆点。

  师:对了,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一起说说它的名字。(生齐读)

  师:别看它小小的,圆圆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而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它的家了。

  二、 认识小数:

  1、 读小数

  师:小数点在小数中就读作“点”,你会读小刀的标价么?(指名学生读,多叫几个)

  师:这个小数与其他的有什么不一样么?

  生:这个小数小数点的后面只有一个数字,而其他的都有两个。

  师:观察得真仔细啊,像这样小数部分只有一个数字的叫一位小数,有两个数字的叫两位小数。

  师:刚才我们念了一位小数,那么大家会念这些两位小数么?

  (先让学生自己试试,再有老师总结读小数的方法:小数的整数部分可按照整数的读法读,而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师:再请几个同学试着读读。(如有读错的加以纠正)

  2、 写小数。

  师:小数我们已经会读了,那么它该怎么写呢?写小数与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以书的价格为例老师一边说写法一边在黑板上示范)

  师:学会了么?好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写一写其他几样文具的价格。(生自由练写,师巡视)

  3、 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能把它们转化为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么?

  (指名学生回答,是在小黑板上写)

  3.50元=3元5角

  0.20元=2角

  0.15元=1角5分

  1.5元=1元5角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等号的左右两边,发现了什么?

  生1:整数部分的数表示几元,小数部分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

  生2:3.50元和1.5元同样可以转化为几元几角,为什么一个小数部分第二位有0,而另一个却没有呢?

  师:你真会想啊,这个0可以去掉,小数的大小是不变的,但是小数的意义和数位是不同的。现在明白了么?

  生:明白了。

  4、 巩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刚刚的转化学会了么?我们在来练练怎么样?请把书翻到88页,中间有张表格,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表中食品的标价,然后完成这张表格,填写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填完后指名同学回答。)

  5、 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还在哪里找到过小数呢?

  生1:自动铅笔上标有0.5毫米的字样。

  生2:饮料上也有。

  生3:书的背面有标价,也是小数。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好仔细呀。老师也找了几个,大家瞧瞧:人体正常体温最高可达37.5摄氏度,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6、 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1) 出示米尺,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师用手在米尺上比划一分米,问学生:大家瞧,这是多少长?

  生1:一分米。

  生2:10厘米。

  师:十厘米也等于1分米。把米尺怎么分才可得到一分米呢?

  生:把一米平均分成10分,每分就是1分米。

  师:恩,对极了。那你会用分数来表示一分米是多少米么?

  生:1分米=1/10米。

  师:这呀要用到我们以前学的分数的知识,今天,老师告诉大家,1分米还可以是0.1米。那你知道3分米是多少米么?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

  生:3/10米,0.3米。

  师:6分米呢?8分米呢?

  (2) 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师在米尺上比划1厘米,问:这又是多少长呢?

  生:1厘米长。

  师:把米尺怎么分才能得到一厘米呢?

  生: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厘米。

  师:用分数来表示是多少米呢?

  生:1/100米。

  师:那用小数会表示么?

  生:0.01米。

  师:真是聪明,那3厘米呢?6厘米呢?。。。。。。(可多举几个例子,多叫几个同学回答。)

  师:那么18厘米你会转化么?

  生:18/100米,0.18米。

  师:打开课本89页,完成其中的填空。(完成后校对)

  (3) 巩固练习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师:上学期征订校服的时候,服装厂的叔叔阿姨们为我们量了身高:

  胡址珊1米28厘米     杨昆1米40厘米   仇鑫1米2分米

  你能把它们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么?(指名上黑板写)

  完成后校对。

  三、 巩固联系。

  1、 填单位名称。

  8.64元=8( )6( )4( )        2.83米=2( )8( )3( )

  2、填适当的数。

  0.23米=( )/( )米=( )米        

  0.76米=( )/( )米=( )米

  3.19米=( )米( )厘米=(  )厘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么?

  五、课后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中的第一题。

  板书:                 认识小数

  元 角 分                                        1分米=1/10米=0.1米

  3.  5  0元      整数部分.小数点  小数部分       3分米=3/10米=0.3米

  0.  2  0元         一个数字-----一位小数      1厘米=1/100米=0.01米

  0.  1  5元         两个小数-----两位小数      3厘米=3/100米=0.03米

  1.  5元                                      18厘米=18/100米=0.18米

  教学反思:

  自加入评选参加市优质课评比人员的队伍以来,这是第二次上课,整节课下来,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这是我参加这个队伍的最主要的目的。这节课,教学环节比上一次清晰了,顺淌了,重点突出了,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但漏洞还是一个又一个:

  在设计此教案之前,由于明白自己刚刚踏上数学教学之路,对数学的专业化术语掌握得还不够,所以特地找来了很多相关的参考书,尽量用心地设计每一句话,但“临时抱佛脚”往往是要漏馅儿的,在实际操作时还是漏洞百出。就像刘校长所说的:“连我有时都听得糊涂,学生怎能明白?虽然你心中明白,但表达的不够明确。”我想这一点是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所在。从现在开始我应该为自己充更多的电了,去细致地了解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体系,多看些数学相关的书籍,掌握好更多的数学专业化术语。。。。。这是我近期努力的目标。

  此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课堂生成的细节把握得还不够好。尤其是当我让学生寻找生活的小数时,一学生说:“我在跑步机上见过。”时,我居然“哦”了一声,可能是因为有这么多重量级的老师听课,紧张的缘故吧。但也不知道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虽说平时对跑步机接触得不多,更没有细致地去观察过它,也不能草率地“哦”呀,至少可以给学生留个悬念哪,“跑步机上真的有小数么?下次老师可要好好去观察观察,你们也是哦。观察后我们再来讨论吧。”这样就不会有误导学生的嫌疑了。也许是自己课堂的掌控能力还不够吧。

  再者,就是对整节课的目标定位还不够到位,定位太低了。我想,应该是自己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体系不够了解和没有很好的去了解学生的学情的缘故吧。或者是被自己教一年级数学而影响了。在教学“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这一环节时,当学生说出1分米等于1/10米时,我直接用讲授法告诉了学生1分米还可以写成0.1米,根本没有给学生自己探究的机会,学生完全可以在我稍稍提示后,通过1角等于1/10元等于0.1元迁移到1分米等于1/10米等于0.1米,因为钱是最接近学生生活的东西,他们更好理解,应该利用这一点来教学这个环节。可我没有,我遏止了学生的思维,只是“扶”着学生走完课堂,这样,学生怎能学会自己主动的思考呢?

  我想,不久的将来,通过我的努力,我会填补这一个一个的漏洞,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更称职而出色的数学教师。加油努力吧!

《认识11~20》教学设计 篇14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有三1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是多少。2数位的意义。3探索例7的百数图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 学生知道十位和个位的意义,能够正确的熟练的读写100以内的数。

  3、 结合数的认识,是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 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三、课时安排

  8课时

  课题一 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数100以内各数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出来的。

  2让学生在数物体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百”,理解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二) 重难点

  在数数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百”,理解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三) 教学设计

  一、教学主题图

  1蓝天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多美啊!小精灵赶来了一群羊(20只),你知道有多少只吗?先估计在数一数。

  2整体感知100有多少。

  出事课件:过了一会儿,又来了许多羊,小精灵问,小朋友估计一下现在有多少只羊呢?

  在学生观察、估计羊的只数后,请学生回答古到的结果:

  3引出课题

  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估计羊的只数。现在的答案有多种,那位同学估的较准确?最好的方法是一只一只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0以内的数数和数的组成。(板书课题)

  二、数数量是的物体

  1、 数颗花生(或100块糖、100本练习)

  学生四人一组互相合作,共同数出100颗花生等作为礼物送给“手拉手”学校的小朋友们。

  2、 汇报数100颗花生的数法。先表扬在数数过程中合作的好又数的准确的小组,然后请几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的数法。

  3、 通过课件展示小精灵数100根小棒的方法。先一根一根的数,每数10根捆成一捆,再十根十根的数,10个10个是一百。让学生观察之后对小精灵的做法予以评价。

  4、 数100根小棒。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按小精灵的数法数出100根小棒。

  5、 引导学生概括: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通过数数,谁知道几个一是十,几个十是一百。引导学生观察数好的10捆小棒,同桌互相交流,概括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教师板书

  三、教学

  1、 摆出35根小棒

  先摆再想怎样摆才能一眼看出是35根呢?并说说是怎么摆的?

  2、 学生边摆小棒边从35数到42,当数到39时,让学生理解39的下一个是40。

  3、 让学生边摆小棒边接着从42根数到51根,教师巡视指导。

  4、 让学生脱离小棒,采用师生对口令的方式从88数到100。

  5、 学生同桌对口令,从56数到63,之后全班接着数到72。

  6、 拍“七”游戏

  轮流报数,报到含七的数只能用拍手代替。

  7、 枪“100”的游戏

  用对口令的方式,一个人说一个数,另一个接着说下一个数,看谁说到100谁就算胜,组织学生做这个抢一百的游戏,一方面提高学生数数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数数活动中探索100以内数的排列规律。

  四、两位数的组织

  1、 出示35根小棒提问:图上有多少根小棒?35里面有多少个十,多少个一。

  2、 让学生闭眼,想一想43里面有多少个十,多少个一。

  3、 同桌一人任意说出两位数,另一个人说说他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4、 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七第二题。

  1出示百球图,横体观察,估一估,“有多少个球”

  2在学生估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数数,“怎样数比较快”

  3引导学生将数出的准确数100与自己估计的书对比。检验自己估计的对不对。表扬估计对的学生。

  六、小结作业

  组织学生小结

  课后数数主体图中的小羊。

  课题二      读数 写数

  一、 教学目标

  1、用计数器表示数,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知道几个十就在计数器的十位上用几个珠子表示,几个一就在计数器的个位上用几个珠表示。

  2、使学生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的名称和顺序。

  3、会读数用记数器正确、写数。

  二、 重难点

  会读数用记数器正确、写数。

  三、 教学过程

  一、 摆一摆

  1、同桌合作摆出24 根小棒,想一想怎样摆才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是24根。

  2、想一想2捆应摆在计数器的那个数位上?4根呢?

  3、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子,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子。

  4家在计数器的相应位置上写出24,并读出来。

  ‘2在哪个数位上?4在那个数位上?

  5师摆出42根小棒,用同法完成以上的过程。

  学生写出并读出42以后 ,让学生对比24与42中4 、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二、 拨一拨、读一读、写一写

  1、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45   54    78     86     99       60      6     

  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

  2、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 一个数指名读一读

  56    92      48     72       27       80

  3、 我们会拨数会读数那你会写数吗 ?

  课本第34页例5以第1个为例先读一读,想一想你会写吗 ?

  同桌合作互相读写。

  4、 小朋友们真聪明已经学会了两位数的读与写,那么10个十是多少呢?应该怎样读写呢?

  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读一读。1 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

  5、观察计数器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6、想一想读数和写数时我们是从那位开始的?

  三、巩固练习。

  1、 做一做1 拿出数位表和数字片,同桌合作你摆我读。

  2、 看图写数。课本第35页第2题。

  3、 给小动物找家。第36页,第4题。

  4、 老师说数我来写 。23  36  89  72  40  85  90  100  

  5、 猜一猜卡片上的数是几。 如:十位上的书比个位上的数小5。

  6、 小组合作每人写一个数让大家猜

  课题三  比多少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的多”“少的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数感。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字与生活的联系。

  二、 重难点

  通过情景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

  三、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揭示课题

  1、数的组成

  3个十和6个一是(      )。

  7个十是(       )。

  8个一和7个十组成(          )。

  2、比较数的大小。

  39ο36          69ο96      50ο50+7

  说出比较的方法。今天继续来学习“比多少”(板书课题)

  (二)游戏导入,引出新知

  做猜猜看的游戏:老师手中的小棒大约有几根?

  先数出10根,在观察其余的小棒,做地二次估计。

  比较两次估计的结果,想一想,为什么第一次猜时,有的人猜的数量与48相差那么多,第二次猜时就比较接近40根了那?

  小结今后我们估计物体时的多少时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在估计,就比较准确了。

  (四) 多种情景,深化新知

  1、出示3捆小棒:第一捆是10根,第二捆是48根,第三捆是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小棒,是15根。随意抽出2捆小棒做比较,让学生说都发现了什么?

  10根和48根比较,怎么呢?

  10根比15根比较呢?

  10根比48根少,10根比15根少的程度一样吗?

  上节课我们是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今天我们用语言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接下来我们去水族馆参观一下

  出示金鱼图,先估一估每种鱼的条数,用一句话描述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五)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接下来我们去花店走走(第40页“做一做”)

  你们看到了什么?分组每人说一句话完成第1题,2、3两题独立完成,然后在交流订正。

  2今天小朋友都能用一句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六) 小结

  1今天小朋友有学到了新本领,在今后比多少时,我们不仅可以用<、=、>符号来表示,还可以用“多的多”“多一些”“少的多”“少一些”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

  反思:

  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学生知道十位和个位的意义,能够正确的熟练的读写100以内的数。结合数的认识,是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课题四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一、教学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

  二、重难点

  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数的组成的练习

  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28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二、 学习新知

  1、展示主体图,阿姨拿给妈妈30瓶酸奶又那给小明2瓶,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2、解决30+2

  妈妈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应该怎么算?

  口头列式,教师板书:30+2=32

  请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3解决32-2

  你是怎么计算的?

  4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4人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交流。

  三、 实践操作,巩固练习

  1摆一摆,算一算,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展示小棒,仔细观察后,摆出相应的算式,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在摆6根。

  先摆3捆又5根,再拿走5根。

  根据教师的描述先摆小棒,然后根据操作列出相应的算式。

  2数学游戏:谁先吃到玉米?

  谁能找出结果和玉米前的数字相同的算式,谁就能先吃到玉米。

  教师合3名学生进行示范:先将12张写有算式的卡片排列与黑板上,教师做裁判,其余3名学生每人每次任选一张,算好后将结果告诉老师,正确,教师则发给一张画有玉米的卡片。

  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教师加入到活动能力较弱的小组。参与活动。

  四、 反馈练习

  1、口算: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第43页的第5题。

  2、做第43页的第6题

  3、按顺序填数.第43页的第7题。

  五、 小结

  课题五     摆一摆、想一想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活动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座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2、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每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

  3、 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 重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1、 数位顺序。

  数位顺序哪边起第一位是什么,第二位是什么?第三位?

  个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呢?

  2、 用计数器拨数。

  师拨数学生读数说一说这两个数位上的2分别表示什么?

  同桌你说数我来拨

  二、 合作求知

  1、你能用2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

  2学生摆一摆,摆好的说一说你把圆片放在哪个数位上,这个数是多少?

  3、 用3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学生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出一 个数?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3  ,   12    ,   21,    30 

  4、 从刚才摆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怎样才能知道摆出的数不遗漏?

  5、 用4个5个圆片摆数。

  小组合作,共同探索。每个小组发一个汇总表,分工合作,3个同学在数位表上摆圆片,小组长在汇总表上做好纪录。表的左边是圆片,右边是摆出来的数。

  6、 学生汇报

  7、 探索规律

  试一试直接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9个圆片都能表示哪些数?

  四、 寻找规律,归纳整理

  从我们摆出来的圆片个数和写出来的数来看,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五、 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什么?

《认识11~20》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0的两种含义:没有的含义和起点的含义,会读、写0。

  2、培养学生认真写数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0的两种含义。

  教学难点:0的第二种含义:起点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1个小铁盒子、2个硬币、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师拿出一个装有2个硬币的'盒子,给学生看。)

  1、师:看,老师带来了一个盒子,盒子里装有硬币,让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听一听,猜一猜,老师的盒子里有几个硬币呢?谁猜对了,老师奖励他一朵幸运星。(摇一摇盒子,发出声音。)

  2、生1:有1个硬币。

  3、师:他猜得对吗?谁还想猜一猜?

  4、生2:我猜盒子里有2个硬币。

  5、师:那么到底谁猜对了呢?(倒出硬币,和同学们一起数一数,有2个硬币。)

  哦,原来有2个硬币。

  (老师装出神秘的样子,把盒子放到背后,将盒子中的硬币全取出,把空盒子举高。)

  6、师:同学们再猜一猜,这次老师在盒子里放了几个硬币呢?(再摇一摇盒子。)

  7、生:没有硬币了。

  8、师:那没有了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吗?(可能有同学说出用0表示,对此要进行肯定和表扬)这就是我们今天新学的知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0的认识吧!(出示课题)

  9、出示学习目标:

  (1)、0表示有没有的含义?

  (2)、教学如何书写0。

  二、互动交流,展示成果

  (一)自主学习,同桌互相展示。

  1、独立学习课本的内容。(同桌互相交流、探讨,教师参与其中,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展示。

  (二)全班展示,激发冲突

  1、全班交流,取得共识

  师:看到同学们学得怎么开心,那你们想不想把你所学到的知识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生1:一个物体也没有,我们可以用0来表示。(板书:0)

  生2: 0和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字。

  生3:0的书写是从右上角起笔,先向左,再向下,最后收笔和起笔相连。同学们拿起手来一起写一写。(师生一起对空写)

  师提示:写0的时候要注意,起笔和收笔一定要相连,不能分开,而且不能有角。

  生4:我觉得"0"像鸡蛋、皮球。

  生5:我能编首儿歌来记住0呢?数字0,圆圆的,没有角。

  生6:(生拿出直尺)发现了0、1、2、3……0在1的前面。

  生7:这些数字,是按顺序排的,从0开始越往后数字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也就越远。

  生8: "0"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直尺上的哪个数字,这个数字越大,表示这个东西的长度也就越大。(边说边有动作演示)

  2、小结:一个小小的0就可以让我们知道这么多的知识,可见知识是多奥妙无穷的。今天我们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三、检测成效,拓展延伸

  生活中的数学

  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0这个数字,那什么时候可以用到呢?大家畅首一言吧!

  生1:妈妈买了5个苹果,你吃了5个,还剩0个。

  生2:小明有3支铅笔,用了3支,还剩0支。

  生3:跑道的起点也可以用0表示。

  ……

  四、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

  同学们今天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学习目标,老师是打心里高兴着。大家就带着所学的知识去找一找0吧,好吗?

《认识11~20》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用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教学难点:

  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程序:

  一、口算:

  8÷216÷420÷536÷625÷5

  4×612×310×548÷863÷9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大家喜欢听故事吗?知道《西游记》中谁最爱吃吗?有一天,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走得又饿又渴。这时刚好路过一个苹果园,“哇,好大的苹果呀!”八戒见了直流口水说:“师傅可以吃苹果吗?”唐僧说:“吃苹果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说:“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唐僧又说:“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猪八戒想了一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1个苹果,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个吗?出示课件

  2、引入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三、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认知

  演示平均分饼

  a.把饼怎么样了?b.两块饼大小怎样?c.老师刚才是如何操作的?重点强调: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2、学习

  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这半个是2份中的1份。中间的横线表示平均分;下边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上边的`1表示2份中的1份。

  3、读法:二分之一

  全班同学读一读这个数。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多少呢?(二分之一)现在谁能用一话把刚才分饼的过程说完整?注意: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的二分之一。你认为这句话哪些词很重要(平均分,每一份,它的)

  4、判断课件展示

  5、探索:

  折一张纸(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对折以后,每一份是原来的,再对折呢?再对折呢?

  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说一说。

  4、练习:十分之一

  (2)九分之一

  (3)分母是8分子是1的分数

  (4)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0份,每份是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四、找一找生活中的分数

  我们每人坐的桌子的二分之一

  教室里窗户上有四块大小一样的玻璃,每块是它的四分之一

  教室里的电视柜的门被平均分成2块,每块是它的二分之一

  五、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分数同我们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我们大家用心去观察,一定会找到更有趣的分数,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留心去找的,对吗?如果我们把一张A4纸,两次对折后,其中的两份是多少?如果四份呢?

  反思:

  课堂上学生在表述分数的意义时,我总是强调说完整,尤其是平均分,当学生说分成几份时?我总是急于纠正“怎么分”。其实学生所说的分成,他的脑海里就是平均分的意思,我可以加上一个小小的动作,如把图形分的一边多一边少,这样学生很快就会说不是这样分的,是平均分。这样一来,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生成,引导学生应平均分,比之前的“怎么分”效果要好的多。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自己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以后应该更加认真的钻研教材,钻研学生。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同时,我也我明白了想要上好一节数学课真的很难。它需要教师对许多环节进行精心设计,更需要对许多细节进行精心打磨。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认识11~20》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