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学案(精选12篇)
2022届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学案 篇1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知识结构
二、考点阐释
考点12: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具有历史性、继承性
传统文化总是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紧密联系的。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文化的继承表现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的继承。
◇思维拓展:一个民族的文化作为这个民族社会实践的反映,必然深深地打上该民族的烙印,成为维系该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四大特点:
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延续力。纵观世界上各个主要的古老文明,大都发生过中断和衰落,唯独中国文化即未中断过,也未停止过,它一脉相承直到今天。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型的文化。这种形态的文化,不仅在意识形态上使得农民形成了重农、尚农的思想,而且在社会心理和行为上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开放型文化。它总是能够积极地吸纳和融合异己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排斥或应付。
四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文化。这种“和”主要包括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方面的内容。
2.影响(作用):具有双重性
(1)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温馨提示】
第一,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的力量体现在一个民族身上,就成为一个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第二,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既保留着基本特征又能够因时而变,民族性表现为传统文化的作用及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
第三,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将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归结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要取决于传统文化的性质和传统文化是否能够做到因时而变、与时俱进。
【温馨提示】文化、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
(1)内涵不同。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也是个人的一种素质。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先进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外延不同。文化包含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文化和传统文化中有先进文化也有落后文化。
【温馨提示】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潜在的推动因素。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予现代化以民族特色,也只有这样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现实的、具体的、有活力的现代化。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2)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国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蕴涵在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
(3)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抑制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的经济,或者是一种利益驱动的经济。与其他事物一样,它具有双重性。市场经济双重作用中的负效应,将对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如何消除这种影响?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典题例题】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和为贵”思想,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古代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中国共产党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创建“节约型社会”。以上事实说明 … (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思想的全部继承性 ④传统文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而变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的特点。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传统文化全部继承和全部抛弃,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因此说“全部继承性”是错误的。本题用淘汰法排除③,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c
考点1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3.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出。
4.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温馨提示】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传统文化全盘照搬或全部抛弃,应“扬弃”。
同一传统文化内容,可能既有精华,又有糟粕。面对这种状况,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取其精华”是文化发展的根基,“去其糟粕”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抛弃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即糟粕,才能使民族文化更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不至于成为拖累社会进步的包袱。
辨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一回事
第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指要辨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则是指在文化继承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第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主要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言。“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主要是对文化创新而言。二者都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可以说是前后相继的过程。
考点14: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2.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温馨提示】第一,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变着生产方式,改变着物质产品的文化内容;二是科技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促进人类的思想解放;三是科学技术改变着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
第二,理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科学技术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②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不断为人类物质生产开拓新的空间,而且在探寻规律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凝结成的科学与人文精神以及所汇集的智慧结晶,促进了人类思想的一次又一次解放,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化,引导人类走向更为先进的文化,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极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
(2)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温馨提示】理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第一, 教育具有保存、传递和活化文化传统的功能:
① 人类文化只能被学而知之,不能通过遗传方式获得。如果人类的繁殖过程是人类种族的传递、保存和延续过程,那么,教育则是人类文化的传递、保存和延续过程。
②教育对人类文化有活化作用,即将储存形态文化转变为现实,活跃文化。一种文化只有通过教育完成了这种转化,才能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它的生命力和价值,才能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
第二, 教育具有选择、整理文化传统的功能:
① 教育选择文化的功能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一是精心选择教育内容;二是精心选择教师;三是精心选择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②在教育对文化选择的同时,它同样也整理着文化。教育通过选择和整理,使得人类文化去伪存真,逐步系统化,其精华得以继承。
第三, 教育具有吸收、融合和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① 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融合和更新创造的途径很多,如移民、战争、贸易往来、旅游等,但教育是最有效、最积极的途径。
②通过教育来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有一个积极的选择过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学校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青年一代,他们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和文化模式。
【温馨提示】
第一,社会制度的更替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第二,不是任何思想运动都能促进文化发展。
第三,不能把教育排除在影响文化的因素之外,也不能把“教育”仅仅理解为学校教育,应是广义的教育。
第四,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对文化发展影响的程度是不相同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影响巨大。而社会制度的更替导致的是新的义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是质变,所以对文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应是社会制度的更替。
考点15: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无论是应对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挑战,还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应该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
2.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继承。
【温馨提示】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之间的关系
形式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义 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建筑被成为凝固的艺术 文学艺术,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影响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地位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子 元宵节看花灯、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 北京菊儿胡同 京剧、武术、诗歌、散文、书法等 “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辨析:传统习俗就是落后文化。
解析:传统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既有民族文化的精华,也存在一些文化上的糟粕,因此,不能笼统地认为传统习俗就是落后文化,必须辨证的分析。
传统习俗与落后文化的关系:
第一,二者含义不同: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而落后文化是指代有迷信、愚昧、颓废和庸俗色彩的文化。
第二,落后文化通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落后文化并非仅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三,我国传统习俗中既有前人积累的精华,也存在糟粕性的内容,所以通过传统习俗表现出来的文化也并非都是优秀文化。
思维拓展: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历程
在古希腊产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产生释迦牟尼的时代,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和群星璀璨的诸子百家。中国之所以被誉为世界文明古国,与孔子等这些影响深远的思想巨人密不可分。
春秋战国时期竞相改革的时代潮流,造就了一批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在中国古代矗立起一座高大的思想文化丰碑。在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和中央集权加强的背景下,儒家思想取得了独尊的思想统治地位;汉唐时期佛教东来和本土道教相继兴盛,既与儒家思想相互碰撞,给儒学的统治地位带来挑战,又与儒学互补,注入新的文化成分,在回应佛、道挑战的过程中,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即“理学”,对理学发展起了突出作用的是“二程”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明中后期开始,新经济因素萌发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日趋没落,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不满和思索,他们在无情揭露封建专政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代表的君主批判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奇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温馨提示】对待传统文化要“扬弃”
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保守的方面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因此,我们既不能搞“传统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也不能持“文化保守主义”,全部继承。
4.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过程观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辨析:文化传承就是要原封不动地继承传统文化
解析:(1)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包括“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两个方面。
(2)文化传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有所淘汰、有所发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传承必然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继承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典题例题】
《国家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这说明…( )
a.我们要加强文化的创新 b.国家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c.我们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及传统思想的继承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国家发布《纲要》,提出开设书法、绘画、传统文艺等课程,体现了对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视。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
2022届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学案 篇2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单元知识结构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知识结构
二、考点阐释
考点8: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和表现
(1)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
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2.文化的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温馨提示】文化多元化与文化多样性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的。所谓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文化内容的差异、地域文化的特色,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多元文化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来说的。由于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不同地域文化之间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则也不同。因此,各种文化性质上的差异,就是在“多元”的意义上理解的差异。
多元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典题例题】中国人过春节总是要吃团圆饭、放爆竹,而西方人的圣诞少不了唱圣诞歌、送圣诞卡、迎圣诞老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②文化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③民族文化表现了不同的民族情结 ④各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同时又存在着共性和普遍规律,它们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故④说法错误。①②③都正确。
答案:a
3.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1)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2)文化遗产: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①含义:文化遗产即指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
②世界遗产分为三类: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③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辨析:文化遗产就是世界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
区别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并非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有着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只有通过一定的程序确认之后,才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的范围最广,它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三个方面
联系 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除世界遗产中的自然遗产之外,都有着厚重的文化价值,对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温馨提示】对那些面临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是进行抢救和保护,还是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
(1)古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本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它们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其抢救和保护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具有重要作用。
(2)对那些面临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有助于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的影响力、凝聚力。
(3)同时,对那些面临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各国古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护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因此,对面临失传的古民族文化我们不仅要依靠一国、一个民族的力量进行抢救和保护,而且应联合世界其他国家来共同保护。
4.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考点9: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温馨提示】相当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l.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
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温馨提示】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不能理解为某一方面因素决定的。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4. 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辨析: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见证,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属于这个民族。
(1)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
(2)文化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一定地域内由其社会实践产生并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实践,使每个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征,它是民族实践过程的反映,也是这个民族发展的见证。
(3)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属于这个民族,同时也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人们不能只看到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征,还应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共性和世界性。
考点10: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知识拓展】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a.是尊重历史发展的事实。
多元化的发展是历史事实,只有贯彻文化多样性原则,才能不断繁荣世界文化,才是对历史的尊重。
b.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需要。
只有在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条件下,才能使文化生态平衡得到维持,使人类宝贵的文化资源得以共享。
c.有益于极大发挥人类的创新能力。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造力的源泉,没有多样性,就没有创造性。
d.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的必要条件。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一些国家试图借经济全球化趋势搞文化霸权主义,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搞文化渗透,所以,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的必要条件。
辨析: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世界文化繁荣,但不利于本民族文化发展,二者是矛盾的。
(1)上述观点不科学,没有看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统一性。
(2)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所以说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就是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所以不能说尊重文化多样性不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4)尊重文化多样性既有利于世界文化,也有利于本民族文化。所以,我们应该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基础上加大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全球范围内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的情况下,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考点11: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1.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流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1)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 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温馨提示】商业活动是个经济问题,为什么会具有文化传播功能?
①商业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具有多种功能。通过事业往来,可以使不同产地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促进文化发展,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②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交流文化。从世界文化交流史来看,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我国的丝绸之路更是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
③现在,商贸活动在文化传播方面增添了新的内容,具有外交、对外宣传、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功能。
(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大众传媒
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体、传播技术是文化传播的物质保证和实现方式。
(1)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2)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3)大众传媒: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4)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①报纸、杂志、书籍等,内容准确,可以收藏。
②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电视已经成为一种利用最广泛、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传播工具。
③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
④收集短信用精炼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有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
⑤电子读物实现了文字、图像、声音的完美结合,使人在看图阅文的同时可以听音乐、写文章、做笔记、复制文件,等等。
【温馨提示】大众传媒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的传媒方式将被淘汰传媒的发展并不是依次取代的关系,即新的传媒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不同传媒共同存在,在文化传播中各自发挥作用。现代文化传播手段被称为大众传媒,是多种传媒的总称。
3.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作用:
历史上中华文化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4.树立的态度:
在今天,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辨析: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传播的手段是一致的。
解析:二者不是一回事。
第一,文化传播的途径包括商业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等,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第二,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如今,大众传媒称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辨析:文化的交流会冲击民族文化。
文化应该是多元的,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发展并壮大的。中国文化也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融会各民族文化,同时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不断交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成长起来的。中国文化在向世界规范传播的同时,也经历了几次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佛教东来、基督教东渐,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文明与古老文明的全面冲突等。
【典题例题】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这说明( )
①中国文化要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②文化交流能促进 中华文化的传播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文化交流就是为了文化创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体现了中华文化已得到了世界 的认可,同时又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传播了中华文化,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答案:d
【典题例题】在中国历史上,鉴真的东渡、玄奘的两游、郑和下西洋,都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下列关于文化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文化传播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②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 ③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④从古至今,每一次文化之旅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关于文化传播的知识。①④是对文化传播的正确认识,故应选d项。②虽然正确,但不是有关文化传播的内容,故不选。③错误,现代信息技术不是当今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而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已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答案:d
2022届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学案 篇3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考点71】文化是什么( )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考点72】文化的力量( )
(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性质:(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考点73】文化与经济、政治( )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一定的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即: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4)文化在综合国力较量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②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④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考点74】感受文化的影响( )
(1)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考点75】文化塑造人生( )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考点76】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
(1)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然性和重要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考点77】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
(1)文化传播的形式包括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及文化娱乐活动等。
(2)文化传播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是印刷媒体的推广;如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②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是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考点78】传统文化的继承( )
(1)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等特点。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①传统习俗,②传统建筑,③传统文艺,④传统思想。
(3)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4)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考点79】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
(1)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教育。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考点80】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
(1)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①源泉和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作用: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b.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考点81】文化创新的途径( )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①基本途径之一(古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基本途径之二(中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既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3)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①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②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③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考点82】源远流长的中文化文化( )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考点8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
(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要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考点84】中华民族之魂( )
(1)中华民族之魂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中华民族精神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考点85】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
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一致、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考点86】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 )
(1)爱国主义的地位和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精神支柱。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考点87】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
(1)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刻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重要性: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考点88】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人们的文化生活的影响(双刃剑):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文化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但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会带来负面影响。
(2)国家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基本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4)“大众文化”指的是“为大众的”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5)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创作出富有更大活力和竞争力的“主旋律作品”)。
①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②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③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考点89】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
(1)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①落后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②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论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腐朽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2)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
(3)我国的主导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有导向和示范作用,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考点90】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保证。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考点9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考点9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1)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考点93】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
(1)思想道德修养是指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2)科学文化修养是指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3)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4)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022届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学案 篇4
《文化生活》 第二课 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2、了解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课前预习】
1、尝试完成学案中的填空及相关思考题
2、把你的疑问写下来
【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阅读书本p13,思考,你从这两幅画面中发现了哪些文化上的区别?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事例吗?
面对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人们的感慨,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你能否解释这是为什么?
一、感受文化影响
1、文化影响的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一:阅读书本p14,思考,你知道这些礼节的意义吗?
情境二:你还知道哪些不同民族的礼节?
2、文化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化影响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情景三:阅读书本p15,思考,你认为游览泰山也是一种文化体验吗?说说你的理由?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潜移默化的影响
①人们在一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②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a.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有何意义?
b.处在好的文化环境中就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对吗?
情境四:阅读书本p16,思考,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其中一种文化形式对你的影响?
(2)深远持久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_______方式、_______方式和________方式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课后反思】你的心得,你的困惑
【课堂练习】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回答1-2题。
1、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下列表述能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是( )
a.风和日丽 b.鸟语花香 c.枯木逢春 d.乡音难改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 )
①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③人们自身的文化素养 ④人们自身的价值现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回答3-4题。
3、下列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能体现文化影响的是( )
①握手是中国人常用的见面礼节,拥抱欧美常见的见面礼节。
②中国人的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欧洲人的名字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
③互换礼物时中国人一般不会立即打开礼物,美国人会立即打开礼物并表示感谢。
④中国人写信封,地址都是从大到小排列;欧洲人写信封,地址都是从小到大排列。
a. 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人们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不可能采取平等的方式交往。在社会主义社会,提倡民主平等,团结友善,人们可以平等的方式交往。这种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取决于( )
a.价值观念的不同 b.风俗习惯的不同
c.文化程度的不同 d.行为习惯的不同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持久的。回答5-6题。
5、春节、中秋节是中国人十分重视的传统节日,圣诞节、情人节是欧美人的传统节日,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城市中,人们也逐步地过起圣诞节、情人节来。这说明欧美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具有( )
a.强制性 b.潜移默化的特点
c.政活倾向性 d.消极作用
6、在我国已经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但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仍然侵蚀着人们的心灵。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 )
a.潜移默化的 b.消极被动的
c.深远持久的 d.不可改变的
2022届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学案 篇5
科任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课题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中心发言人备课时间第三周上课时间第四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2、理解教育在文化发展中作用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重点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难点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重大影响。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影响文化传承的因素,以及如何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4页内容,并思考:文化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4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文化活动的启示?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2、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5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文化活动的启示?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5-46页内容,并思考其意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例如,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是预示社会大变革的著名思想运动。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三、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6页内容,并思考在文化传承中,教育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知道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等,对文化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22届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学案 篇6
《文化生活》 第三课 第一框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学案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2、理解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3、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
【课前预习】
1、尝试完成学案中的填空及相关思考题
2、把你的疑问写下来
【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阅读书本p28,思考,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建筑艺术、语言文字、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请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1、 世界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一:阅读书本p29,从以上两个节日中,你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哪些不同?
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节日吗?
(2)民族节日:
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 、 和 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 。庆祝民族节日,是 ,也是 。
情境二:阅读书本p30,思考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特色?
你还能说出哪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3)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____________。
情境三:阅读书本p31,思考,表现在民歌中的文化多样性,仅仅是内容、曲调方面的差异吗?你能否以服饰、饮食等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文化是世界的, 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世界文化是由 、_______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②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 ,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情境四:阅读书本p32,思考,比较上述奥运会会徽的异同,你能解释它们的文化印记吗?
用文化的眼光,奥林匹克运动为什么会从希腊走向世界?
从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上,你能否感悟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既要_________________,又要__________________,相互借鉴,__________,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原因+作用)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a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在要求.
b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多样性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一下:
如何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课后反思】你的心得,你的困惑
【课堂练习】
1、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 ( )
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
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
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在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时,我们应当求同存异、兼收井蓄,这样做有利于 ( )
①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②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③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④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XX年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开展了俄罗斯文化节、教育展、文艺演出等200多项活动,规模前所未有;今年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内容丰富多样,大展中华风采。从文化的角度看,中俄互办“国家年”,是两国
①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志着两国文化的趋同 ③文化上互相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 ④文化上互相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自XX年文化部提出“把春节建成宣传中国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新载体”以来,春节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①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②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 ③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④能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我国城市建设中“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这种“千城一面”现象c
a.体现了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 b.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结果
c.不符合人们对城市建筑文化多样化的需求 d.符合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的需要
2022届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学案 篇7
《文化生活》中前三个单元的线索脉络基本上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整理,但是到第四单元的时候,学生普遍反映对于第四单元的脉络很难把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针对第四单元的常考大题,我将第四单元的线索按照“怎么办”来整理。
(一)为什么要按“怎么办”来整理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下设三课,《走进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这三个框体实际上就是为了说明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以这个单元按照“怎么办”来梳理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而且这是这个单元的问答题常考题型。比如“如何发展先进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等。
通过常考题型的分析,出题人往往不会专门针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者“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这种具体的知识点考察,而是考察学生对整个第四单元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所以出的题目材料也是综合性总结性的,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综合性的材料来回答“怎么办”。
所以无论题型是问如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是问“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其实都可以通过用“如何发展先进文化”的线索来回答,当然前提是结合材料,从整理的线索中筛选知识点。
(二)整理的线索如下
整理的线索顺序来自“综合探究”―第九课―第十课―第八课―第三单元―第二单元
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1、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提供物质基础
2、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4、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5、 存在于全体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6、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7、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8、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文化。
9、 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10、奏响主旋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的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11、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2、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汲取各民族长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加强文化创新。
2022届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学案 篇8
一、弘扬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从历史来)
(1)古代辉煌的历程
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代、隋唐时期、宋元明时期、明清时期,每个时期的文化发展都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战国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隋唐古代中华文化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明清中华文化走向衰微。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①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从历史上看,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历史资料的保存,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世界所仅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①汉字的传载②史书典籍存传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4)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①中华文化近代衰微的原因:就自身来讲,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阻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就外部原因来说,则是由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巨大冲击。
②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内容看)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三个方面来感悟其博大精深这一特点。
(1)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①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影响较大。
(3)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①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②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层含义。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二)中华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丰富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二、中华民族精神
(一)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它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勤劳勇敢:主要把握三点即勤劳勇敢精神的表现、作用和发展。
①表现: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等精神。
②作用: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4、自强不息:我们的先哲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化发展,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5、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爱国主义精神与其他民族精神的关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2)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4)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必要性:第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衡量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第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壮大是西方敌对势力所不愿看到的,因此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②重要性:
第一,理论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贯穿我们民族发展的全过程之中,熔炼于古代、玉成于近代、彰显于当前,这三个阶段既相互区分又一脉相承,成为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的重要原因。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第二,现实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民族精神能够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把全国各族人民聚集在党的周围,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2)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文化“主心骨”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⑤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022届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学案 篇9
一、【主干知识梳理】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
3.中华文化走向衰微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6.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
7.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8.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9.为什么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如何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二、【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发展历程相比,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具有相对稳定性b.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源远流长,从未中断d.具有包容性
2.下列选项中可以证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是
①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②地方文化各具风采③史学典籍一脉相承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识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总的来说,具有______特点。
①实用性②理论性③整体性④尖端性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XX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91周年。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4.下列对爱国主义的认识错误的是
a.爱国主义是抽象的,是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感觉
b.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c.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d.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
5.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安置了56根民族团结柱,每根民族柱正面刻画一对相应民族的青年男女,五颜六色的节日盛装歌舞相伴的情景,而背面是金色的各民族代表图案,如代表汉族的龙图案、代表回族的清真寺图案。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②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无认同感④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
a.正确处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b.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指导
c.正确对待外来的思想文化d.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7.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的是
a.文字b.史书典籍c.音乐d.绘画
8.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对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①包容性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②包容性使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③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实现中外文化的趋同④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9.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实践证明,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要做到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③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下列内容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无与伦比②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辉煌悠久、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世所罕见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之所以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因为民族精神
①是维系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③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④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表现在
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因素之一③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从而推动综合国力提高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3.在汶川抗震救灾中锤炼和升华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①是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②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③是战胜各种灾害的强大物质力量④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4.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______,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______.
a.爱好和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自强不息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c.爱国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d.勤劳勇敢坚持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武装头脑
15.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关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④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几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史书典籍的出现,能够使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记载流传下来。
16.辨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完全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17.XX年6月26日,由四川省什邡市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加快在后重建步伐”知名专家及主流媒体座谈会在什邡市举行。与会专家指出,“抗争救灾精神”无时不刻不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总能克服困难,赢取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研讨,将成为中国面对各种各样困难的理论武器,对灾后重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具有深远意义。
(1)你认为抗震救灾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抗震救灾精神的价值?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a3.c4.a5.a6。b7.a8.d9.d10.b11.a12.a13.d14.c15.d
(二)非选择题
16.(1)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还得益于它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所以,题目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17.(1)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①抗震救灾精神是战胜各种抗灾难和困难的力量源泉。②抗震救灾精神是维系国家和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③抗震救灾精神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④抗震救灾精神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2)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有了“主心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的文化窗体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③要住呢个却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汇点。
2022届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学案 篇10
《文化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复习学案
班级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
【知识整合】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⑴文化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2)文化现象: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
(3)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的实质)含义: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 、 、而言的人类全部 及其产品。
意识形态部分 非意识形态部分 。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 的产物, 是 特有的现象,纯“ ”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1)文化素养的形成: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 ,特别是通过 、 逐步培养出来的。
(2) 文化活动是一种离不开 的精神性活动,人们的精神活动 ,精神产品离不开 [注意] 文化修养水平的高低与知识水平的高低并不是等同的。
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1)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 (3)我们所讲的“文化” 是指
(三)文化的力量(作用)1、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等。(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文化的教化作用),(2)文化对国家、民族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注意]:①文化的转化性:可转化为物质力量②文化的两重性; 具有阻碍和推动作用。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内在联系(1)经济是______,政治是经济的________,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_____。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_____、_______所决定。(2)、文化___________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不同的文化,对 的影响不同,对 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 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 。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政治 的特点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a: b: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a: b: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国际竞争的实质: 归根到底:
2.文化的力量 成为综合国力的标志。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感受文化影响(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来自于特定的 ,来自于
2、文化影响人们的 (1)影响因素:
(2)文化差异见诸于 (3)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的价值观念不同,
3、文化影响人们的 (1)影响因素:
(2)思维方式在实践、认识活动中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二)文化影响的特点
1、文化影响具有 的特点(1)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 而且
(2)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 的过程。
2、文化影响具有 的特点
(1)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三观”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是 的结果(2)“三观” 一经形成具有 。
二、文化塑造人生
(一).丰富精神世界(1)、文化与人的关系:人 文化,文化 人(2)、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①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 的途径;②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对 的追求,也是塑造 的过程;③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二)增强精神力量1、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2、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在 、 和 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3、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优秀文化
【单元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为了给中国和平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向世界说明中国,花大力气向世界介绍中华文化。这表明 ( )
a.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b.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基础性作用
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文化对政治、经济能产生重大影响
2.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这样做是由 决定的。( )
a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b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 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 d 我国文化事业的落后状况
中央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该“双百”评选活动已经尘埃落定。有人说:“优秀的英雄形象,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缩影。”据此回答3~4题。
3.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许多思想和精神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这说明 ( )
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4.中国之所以在金融危机袭来之际逆势前行,不仅在于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机的魄力。这说明 ( )
①文化决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迁,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文化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进方向 ③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晚会开始,4028棵多彩“发光树”组成9 000平方米的“光立方”交替组合出“国庆”“祖国万岁”等字样和金色的五星、枝繁叶茂的森林、巍峨壮观的长城等图案。壮美的画面和丰富的内涵通过现代通讯技术和各种媒体,传播至世界各地,并深深打动着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这体现了( )
①文化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决定、相互交融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④现代大众传媒超越了时空局限,显示了强大功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句诗可以体现(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③文化具有继承性 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看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有人喜欢懒羊羊,说要学习懒羊羊聪明机智、临危不乱的作风;有人喜欢灰太狼,说要学习灰太狼屡败屡战、不言放弃的精神。这说明( )
a.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d.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无形的、强制的
8.XX年9月1日 ,开学的第一天,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公益课《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教育部要求在全国中小学生准时收看,通过互动、讲述等寓教于乐的形式,以切身体验来阐明浅显又深刻的应急避险道理,让生命教育深入人心。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的这一举措说明( )
①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与行为方式
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很多学校利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的大好机会,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节,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这表明(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b.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10.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军事题材、谍战题材的影视作品陆续上映。《建国大业》《风声》等影视作品,颂扬的革命精神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这主要说明( )
a.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以优秀作品鼓舞人,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
d.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1.“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
①文化环境决定人的发展②人的成长受环境影响③文化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④文化可以塑造人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博物馆作为人类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机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播和展示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材料表明:( )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抗战初期,毛泽东所著的《论持久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国人民最终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说明( )
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反映
14.在“八荣八耻”教育中,北京某中学在圆明园开展了“弘扬民族精神”、“使命与责任”、“奥运与中国责任”、“航天精神与中国梦”等专题讨论,还为高三学生在这里举行成人仪式。圆明园承载了国家和民族太多的屈辱,我们必须从废墟与耻辱中站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去感悟,才能更深入人心。材料表明( )
①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②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文化素质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④青年学生需要主动感悟文化的熏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穿梭在都市的大街小巷,打量着身边来往的人与物,享受着都市的文明生活,这身边的一切,都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这说明( )
a.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b.文化与世界相伴而行,是自然形成的
c.文化与文明是同一的 d.文化是一种潜在的精神生活
16.“重男轻女”本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财产继承关系的反映,但时至今日,这种思想依然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里。这说明( )
a.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文化是经济的附属品
c.文化可以脱离经济而存在 d.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
17.在一次中美校长论坛上,一位美国校长说:“美国学生忙着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美国父母努力地把孩子培养成为全能全才的人,而不仅仅体现在学业上。”一位中国校长说:“中国的孩子被学业压坏了,中国父母要求孩子各科成绩优秀,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这种差异表明( )
a.文化环境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
b.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只能产生一种思维方式
c.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
d.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目标确定和行为选择
18.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这是因为( )
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产生巨大促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这一名言,激励无数身处逆境的人走出逆境,走出光明的前途。对此,我们如何理解:
a.优秀文化能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b.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
①XX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 ②XX年12月,河南省举办“中原文化宝岛行”活动 ③XX年9月9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部门主办“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礼仪知识电视大赛④XX年10月8日,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在比利时开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1.美国前总统布什在《美国复兴日程》计划中提出:“我们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补充。这是一种我们可以利用的软力量。”文化工作的特殊作用就在于采取对方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交流,用潜移默化、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征服对方。正如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言,这是“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往往能够起到政治、经济手段难以达到的作用。文化的征服是人心的征服,人心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正如《孙子兵法》所言,是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1)如何理解“文化的征服是人心的征服,人心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
(2)这对当前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有何启示?
答案:daadc ccaab cbbda dcccb
17、答案:(1)文化对人有重要影响,文化能塑造人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的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对人的活动起支配作用。不同文化的影响,可使人们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产生不同的行为活动。所以,文化的征服是人心的征服,人心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12分)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抵制腐朽文化的影响和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蚀,防止国外文化侵略,维护我国文化安全。(14分)
2022届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学案 篇11
文化生活【一般主要考查“影响”、“措施”】
1、文化的影响――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1)文化与社会: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②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③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经济建设中科技、教育、人才越发重要,文化产业、文化消费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经济格局中越来越重要。文化与政治相交融,民主法制建设、公民的政治参与需要文化素养;西方国家借助文化渗透推行霸权主义,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逐渐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文化对个人: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①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共同构成;文化既是世界的,各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又是民族的,各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化越是民族的,文化越是世界的,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得到世界的认同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态度与原则――
意义: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态度与原则:a、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b、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③文化传播的途径与特点――
途径:商贸活动、教育、人口迁徙
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a、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b、有利于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利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实现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c、既要热情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2)文化创新:
①原因:a、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b、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②途径和方向:a、根本途径――立足实践,坚持与人们群众实践相结合
b、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 借鉴与融合,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d、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
(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呈现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贡献,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③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④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人民克服困难、创造幸福、共创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3)中华民族精神
①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②原因: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维系中华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精神特征和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精神火炬。b、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利于应对相互激荡的思想文化,保持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需要。
③途径:a、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b、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措施:①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根本途径――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③奏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文化。④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汲取各民族长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加强文化创新。⑤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⑥主要内容――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业;根本目标与任务――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⑦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⑧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⑨必然要求――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提高眼力、拒绝污染。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提供物质基础
(2)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①原因:a、思想道德建设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规定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b、中华传统美德做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c、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d、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和修养。
②措施:a、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b、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的基础 ,是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c、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d、学习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辨别错误思潮的能力,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发展中特文化”还可关注】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可喜变化,满足人们多样化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人们科学消费,推动生产的发展
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忧虑现象,有些部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味低下的文化产品;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内容荒诞庸俗,迎合低俗趣味;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
2022届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学案 篇12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 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2、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①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世界;③ 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态度和原则(为什么?怎么样?)
(1)意义: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 文明繁荣进步
(3)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4、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 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 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5、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
(1)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 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6、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 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7、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怎样把握好二者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注意:理解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关系;能解答辨析题。
8、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9、文化创新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 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 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0、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向:
(1)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根本途径)
②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重要途径)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重要途径)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2)方向:
①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②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附: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①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必要性):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