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精选10篇)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篇1
【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 国民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作用 税收及其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
【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 1.社会总产品: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 2.社会总产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货币来表示的社会总产品。 3.国民收入: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剩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 4.积累: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质储备的那部分。 5.消费:国民收入中用于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的那部分。 6.财政:国家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利,强制性的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形成国家掌握的收入,以满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7.税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8.税收的强制性:指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的。 9.税收的无偿性:指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10.税收的固定性:指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11.纳税人: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增值税:将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作为征税对象的一个税种。 12.关税:对进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基本原理、观点 1.国民收入的分配原理 国民收入的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国民收入分配的状况还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 2.积累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原理 在我国,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一致性表现在: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二者的对立表现在:积累代表长远利益、共同利益,消费代表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会造成消费萎缩,或消费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长,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受阻;而消费过多,对生产成果搞“分光吃光”,生产发展没有后劲,也不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是有害的。 3.财政的巨大作用原理 ⑴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实行资源优化配置;⑵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财政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⑶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⑷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财政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支出调节社会分配,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⑸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4.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原理 要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影响是基础性的,所以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综合国力。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5.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原理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连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集中体现了税收的权威性。 6.我国税收的性质原理 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这税收,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职能决定的。税收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而不是加重企业和人民的负担。在我国国家、企业、个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的关系。税收都是为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 7.我国税收的作用原理 ①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②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以税收为手段,通过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③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管的重要手段。 8.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原理 每个公民都应具有“纳税人”意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应自觉履行。同时应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应以纳税人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⑴背景:XX年国家实施经济的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发行1000亿元国债,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和教育建设、环境整治与生态环境、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并向中西地区倾斜;二是调整收入分配,保障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稳定增长。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职工工资。各级财政调整支出结构,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公务员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三是进一步运用税收、价格等手段,并清理某些限制消费的政策和法规,鼓励投资、促进消费、增加出口。 ⑵理论分析:①财政支出是指国家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各种职能才得以实现。因此,财政支出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可以反映政府的政策。②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重、难点分析】 1.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之一。只有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及结构的优化,才能既保证生产的扩大,又保证人民生活的改善,从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我国,积累与消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积累可以扩大生产,保证供应,更大地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消费可以促进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动力,可以推动生产的扩大,为增加积累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二者之间又存在不一致,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会造成消费萎缩,或消费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长,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受阻;而消费过多,对生产成果搞“分光吃光”,生产发展没有后劲,也不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是有害的。积累的最低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有所增长。 在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部分的价值形式称作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否则,要么会造成供应紧张,引起物价上涨,要么造成产品积压、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 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国家、企业都需要有积累,但必须充分考虑到劳动者个人的利益,使人民群众能从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⑴区别:①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调控发生作用。 ②内容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③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⑵联系:①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②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需要时间,如果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 【历年高考试题分析】 例1.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 a. 扩大再生产基金和生活消费基金 b. 物质生产部门基金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基金 c. 国家纯收入、企业基金、劳动者个人收入 d.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解题思路】:这是1999年广东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试题难度较低,正确选项为d。 例2.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通过关于个性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从1999年11月1日起恢复对居民储蓄存款利息征税。这将有利于 ①增加国民收入 ②增加财政收入 ③启动消费,拉动内需 ④调节个人收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居民存款储蓄征收利息税意义的认识。做好组合式选择题应注意排除两类组合:一式包含错误题肢的组合;二式不包含正确题肢的组合。征收利息税,居民在银行的存款收益减少,这将刺激居民将一部分储蓄流出来用于投资和扩大消费,同时,国家将这部分利息税主要用于扶贫和解决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起到了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可见③④。a肢不包含④,d肢不包含③,应排除掉。利息税作为一种税收,是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征收利息税无疑能够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增加国民收入,故②应选。排除掉包含错误题肢①的题肢组合c,这样就可准确选择出正确答案b。 【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国家建立粮食风险基金、储备和保护价收购制度,对粮食市场进行吞吐调节,保护农民和消费者的权利。这一举措表明 a.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b. 财政手段是维护粮价的唯一手段 c. 运用财政手段才能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 d. 我国粮食问题并不需要通过市场调节来解决 2.通常情况下,在财政预算中,收支平衡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是因为 ①收支平衡,表明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 ②如果节余过多,社会 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 ③如果财政出现赤字,一定会出现通货膨胀 ④收支平衡,经济结构一定会得到优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过去我们治理通货膨胀,主要运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控;现在我 们治理通货紧缩,主要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拉动内需。这两种宏观调控手段的共同目标是 a.解决社会总供给落后于总需求的矛盾,抑制过快消费 b.解决社会总需求落后于总供给的矛盾,控制经济过热增长 c.实现总量平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d.扩大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增长 4.国民收入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 ①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②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 门的全部产品 ③社会总产品扣除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后剩余的部分 ④社会总产值减去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李某承包了一家工厂,他采取销售收入不记帐,把销售收入作集资款入帐等手法,不纳税,用这部分钱作为企业的流动资金,投入生产。李某的行为属于 a.偷税 b.骗税 c.欠税 d.抗税 6.后经群众举报,人民检察院经过缜密侦查,一举破案,对李某依法提起公诉,李某可能会受到如下法律处罚 ①追缴税款 ②处以罚金 ③刑事处罚 ④取消承包资格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7.由这件事,我们应得到以下启示 ①税收具有强制性 ②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③每个公民都要自觉纳税 ④要正确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 (二) 不定项选择题 8.对于关税,以下正确理解的是 a.税收的性质与国家制度的性质有关,它归根到底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b. 是由国家海关当局对进出关境的货物和商品征收的一种税 c.只在国境范围内收,不在关境范围内收 d.是一个国家政府的职能管理机构即海关的责任 9.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乱涨工资、乱发奖金,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率高 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从而造成消费基金增长过快,这违背了 a.生产是分配的前提和基础 b. 国民收入分配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关系 c.按劳分配和效率优先的原则 d.正确处理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 10.据国家统计局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工业品的相对过剩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比如纺织品生产能力已经高出市场需求的30%,彩电产生能力高出60%,空调器生产厂家开工率只有30%……在大量低劣产品的滞销和积压的同时,一些市场旺销的产品又不具备充足的生产能力。有60%以上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投资类设备仍依赖进口解决,零部件也需要大量进口。上述材料表明 a.要把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b. 要正确处理结构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 c.要积极扩展国外市场,解决国内市场全面过剩的状况 d.只要努力提高商品质量,就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11.1998年至XX年,我国共发行了3600亿元国债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国 债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a.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我国的生态和环境保护 b. 拉动了工业生产,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三年目标基本实现 c.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d.扩大了国内需求,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结构调整 12.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以gdp增幅衡量)的贡献1998年增 长1.5%,1999年增长2%,XX年增长1.7%。这说明 a.财政政策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 b.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影响巨大 c.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 d.只要扩大财政赤字,国民经济就会持续发展 (三) 简答题 13.在经济学中有一“吃蛋原理”,某人养一只母鸡,每天下一个鸡蛋,对于此人有三中消费方式:一、坚持一天吃一个蛋;二、在某一天连鸡也杀了吃;三、坚持在一段时间少吃,省出10个,孵成小鸡,成活8只,4只公鸡,4只母鸡,此人将会在一天吃5个鸡蛋,有时还可杀公鸡改善生活。 请问:吃蛋原理对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有何启示? 14.材料一:某饮食娱乐酒楼老板在地方税务局追查该店的假账时,不但逃避检查,还伙同店员殴伤了二名税务人员。 材料二:某企业经理不仅本人坚持按章纳税,而且教育本企业其它工作人员主动纳税。几年以来,无一人偷税、逃税。 (1)上述两材料各反映了什么问题? (2)简要回答税收的作用、性质,并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分析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四)辨析题 15.当前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靠扩大财政支出来搞建设,可见,财政收支平衡并不是财政运行的最好状态 (五)论述题 16.材料一:
税目
税率(税额)
税目
税率(税额)一、 烟 1.甲类卷烟 2.乙类卷烟
45%
40% 四、护肤护发品 五、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 六、鞭炮、焰火
17%
10%
15% 二、 酒与酒精 1. 粮食 2. 啤酒 3. 酒精
25%
220%/吨
5% 七、汽油 八、柴油 九、汽车轮胎 十、摩托车
0.2%
0.1%
10%
10% 三、化妆品
30% 十一、小汽车
3%~~8% 材料二:税收收入是国家按税法的规定而取得的财政收入。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我国的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材料三:199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汇总情况是:全国财政收入安排8397亿元,比上年执行增长14%,与国民经济保持了同步增长。全国财政支出9867亿元,比上年执行增长13%;重点保证了国家明确规定需要增加的重点支出。其中,支援农业支出安排592亿元,比上年增加73亿元,增长14%;教育事业费安排1189亿元,比上年增加148亿元,增长14%;科学事业费安排125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增长14%。几项重点支出的增幅高于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长。此外,为稳定农业经济发展,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国家要增加粮食和棉花储备,需增加中央财政支出40亿元;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中央要增加扶贫支出和对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支出25亿元。 应用经济学知识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⑴材料一说明征的是哪一种税?征收这种税的意义是什么?⑵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学道理?⑶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关系是什么? 17.某班同学就税收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甲同学认为:由于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税收,所以向纳税人收税越多,国家的经济实力就越强。乙同学认为:税率越高,企业的负担越重,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税率越低越好。 请你谈谈对上述两种观点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c 4.b 5.a 6.b 7.c (二)不定项选择题 8.a、d 9.a、b 10.a、b 11.a、d 12.b、c (三)简答题 13.①积累与消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总量既定的情况下,积累与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另一方面,积累与消费又是相互促进的关系。②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首先立足于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使积累与消费部分都应有所增长;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14.(1)①材料一表明,酒店老板的行为是偷税、抗税,应受到法律的惩罚。②材料二表明,该企业经理作为一个公民,有很强的纳税意识、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①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调节经济的杠杆,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②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③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种种社会服务的同时,要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偷税、欠税、骗税和抗税都是违法行为,应负法律责任;每个公民在依法纳税的同时,也有义务同这些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四)辨析题 15.⑴当前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我国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出口增长减少,国内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经济增长趋缓的情况下采取的积极政策。我国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适当的货币政策等措施,增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⑵靠扩大财政支出搞建设是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政策。从长远看,仍然是要坚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一味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要借债来维持,这种状况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 因此,上述观点以我国目前靠扩大财政支出来搞建设,就否认财政收支平衡是财政运行的最好状态,是以偏概全,是不科学的。 (五)论述题 16.⑴消费税。征收消费税可以合理地调节消费行为,抑制超前消费,调节、引导投资流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对某些特殊消费品征收消费税,还具有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⑵材料二说明税收是最稳定、最可靠、最基本的财政收入形式。国家必须依法征税,单位和个人应依法纳税。材料三说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还说明了财政对保证国家经济建设、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⑶材料二和三的关系是:①只有依法纳税,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只有稳定的财政收入,才能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民族的团结和人民的共同富裕。②材料二和材料三也说明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说明了税收和财政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7.⑴税收是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国家的税收收入越多,可以充分发挥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但税收部门在向纳税人征税时必须依法纳税。国家在确定税率时,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考虑。过高的税率,虽然从目前看,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但这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也会障碍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⑵如果税率过低,也不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税率过低会直接减少的经济建设支出,降低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能力,不利于全局和长远利益,最终也将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不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篇2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误区剖析
二、税收与纳税人
误区一 " 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娘奶 " 。因此政府征税越重 ,其职能就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剖析】(1)" 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娘奶 " 形象地说明了税收是国家机构存在并发挥其职能的物质条件 ,是正确的。因为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 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2) 由于税收是国家依靠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征收的 ,因此 ,在企业和个人收益一定的条件下, 如果赋税过重 , 势必加重企业和个人的负担 ,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终使国家财政收入丧失来源 .不利于国家职能的发挥。所以上述说法是不准确的。
误区二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取得的收入 , 因此 ,纳税人的纳税行为是在国家强迫下进行的。
【剖析】(1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取得的收入 , 它具有强制性特征。纳税人必须根据税法的规定纳税 , 否则 将受到法律的制裁。(2 〉税收的强制性并不意味着纳税人的纳税行为是在国家强迫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 国家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人民的安居乐业、生活幸福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 而国家职能的实现 , 必须以税收作为物质保证。在社会生活中 , 每个公民都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 , 享受服务就必须承担义务。因此 ,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3) 上述观点把税收的强制性与公民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对立起来 , 是错误的。
误区三 我国的税收既然是用之于民的。就没有必要再取之于民。
【剖析】(l 〉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人的基本形式 , 是和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国家要存在和发展 ,要履行其各种职能 , 就必须有财力作物质保障。为此就要征税 ,就要取之于民。 (2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 国家的税收都是用之于民的 , 但也不能简单地又归还给纳税人 ,而必须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 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长远和目前利益之间的关系使全体人民从中收益。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 , 通过征税、用税的过程 , 更好地震行其职能 , 更好地维护人民的利益。(3) 上述观点没有真正理解我国税收的性质 ,是错误的。
误区四 我国税收的快速增长 , 从根本上讲得力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
【剖析】(1)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 , 凭借政治权力 , 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人的基本形式。 (2) 税收是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内容 , 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3) 我国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 , 从根本上讲源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 源于国民收人的增加。 (4) 税务部门广大干部职工依法加强税收征管、打击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 , 也是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 但不是根本原因。
误区五 依法纳税是企业和成年人的义务。中学生不是纳税人 ,没有纳税义务。
【剖析】(1 〉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这里的 " 个人,没有年龄段之分。 (2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 ,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 " 纳税人 " 的意识。只要符合纳税条件 ,就要自觉履行。 (3 〉说 " 依法纳税是企业和成人的义务 " 是不全面的 ,以年龄段划分纳税人是不科学的。
误区六 个人的全部收入都要征收个人所得税。
【剖析】所得税又称收益税 , 是以收益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收益额一般指纳税人的纯收入。按我国目前的征税标准 , 对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业事业单位承包租赁经营所得在年总收入减去成本、费用等之后的余额部分开始缴纳税款。对个人工资、薪金月收入扣除 800 元后的余额部分开始缴纳税款 ,奖金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劳动报酬 , 故列入工资、薪金所得 ,但不包括科学、 技术、文化成果的奖金。如袁隆平、吴文俊两位科学家获得的国家最高科学奖 500 万元 , 不在征收之列。
误区七 个人所得税能消除收入差距。
【剖析】个人所得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公平税 ,有利于调节人们收人 ,缩小收入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收入及其差距是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的重要杠杆 ,社会不可能也不应通过个人所得税把收入差距消除 , 调整贫富不均这种事实上的不公平 ,应当依靠包括个人所得税、资产税、蹭与税、遗产税等在内的税赋体系来相应解决。
误区八. 任何国家的税收都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的分配关系。因此 ,在任何社会制度下 , 税收的性质都是相同的。
【剖析】 (1) 在任何国家 , 税收作为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都是为国家实现其职能服务的 ,都有一 些共同的基本特征。税收都是以国家的政治权力为前提的分配关系 ,分配的主体都是国家 , 税款都是取之于民。 (2)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 , 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 ,决定了税收的性质各不相同。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国家中 , 税收体现的分配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在我国 , 公有制经济居主体地位 , 税收的增长主要靠生产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 , 而不是加重企业和人民的负担。所以 , 税收所体现的分配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个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 , 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的关系。
误区九. 我国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 " 纳税人 " 意识 ,因此 , 我国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纳税。
【剖析】 (1) 每一今公民都应具有 " 纳税人 " 意识 , 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纳税。(2) 公民是否纳税是由其经济地位和有关法律决定的,应该纳税的只看能是纳税人 , 并非每个公民都得纳税。因此 , 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误区十:关于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的关系
【剖析】常见错误 : 把三者混为一谈 , 不知道三者的主要区别。
知识辨析 : 三者既有区别 , 又有联系
①区别 : 在社会总产品中 ,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部分净产品 ,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 (v+m), 就是国民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 集中起来的资金 , 就是财政收入。税收收入是国家按 照税法的规定而取得的财政收人。
②联系 : 财政收入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 ,在国民收入总量中 , 国家用政治权力强制征 收的一部分形成财政收入。国民收入是税收收入和财政收人的来源 ,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方式。
附:
一、学科内知识渗透
1.本单元与经济学的综合
(1) 我国税收的性质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关系。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主义 新型税收 , 这一性质主要是由公有制主体地位决 定的。因为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国有、集体经济 , 税收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的发展、效益的提高和经 济规模的扩大。
(2) 财政支出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靠国家财政中的社会保障支出来支撑。
(3)在学习社会总产品 ( 值 ) 时可联系经济常识中的第一、二、三产业 ;
(4)在学习国民收人时可联系经济常识第二单元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 ;
(5)在学习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时 , 可联系经济常识第四单元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 第七单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及正确的消费观等 , 可联系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等。
(6)在学习财政、税收作用时 , 可联系经济常识第二单元国家宏观调控、第四单元社会保障等知识。
2.本单元与哲学的综合
〈 1) 与我国政权系统的关系。财政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 , 决算上一年度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 , 二者都必须经过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的审批 , 由于预决算都是由国务院财政部提出和执行的。因此 , 这就反映了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关系。
(2) 国家职能的实施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
(3) 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主义新型税收性质 , 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的。
(4)另外 , 公民依法纳税、税务机关依法征税 是依法治理主略的组成部分。依法征税是依法行政的组成部分, 公民依法纳税是公民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的征收征管还必须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5) 用对立统一的关系分析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6)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税收的关系。
(7) 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国民收人分配中积累基金的重要性。
3.本单元与政治学的综合
(1) 我国现阶段积极财政政策将逐步拨出 , 是由国民经济总形势决定的。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 用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 分析公民树立纳税意识的重要性。
(3) 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 分析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4) 我国每寸个公民都应具有 " 纳税人 " 意识 , 自觉依法纳税。这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观。
(5) 用国家职能原理分析财政、税收的作用。
(6) 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原理分析公民的 " 纳税人 " 意识。
(7) 用国家性质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税收的性质。
二、跨学科知识渗透
学习财政作用时 , 可联系地理中的我国工业基地建设、能源开发 ,如 " 南水北调 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 " 等 ;
学习税收时 , 可联系历史上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税制变革 , 如春秋 “鲁国初税亩”、北魏“租调制” 、唐朝 " 租庸调制 " 和 " 商税法 " 、明朝的 " 一条鞭法 " 等。
学习财政税收作用时 , 可联系历史中的罗斯福新政。
三、重点•难点•能力点
(一)[ 重点 ]
1.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的原则
2. 财政的作用
3.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4.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作用
(二)[ 难点 ]
1.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2. 财政收支平衡
(三)[ 能力点 ]
1.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2.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
3.调查研究的能力
4.树立纳税人意识
四、《考纲》要求
1.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1) 国民收入的分配 ;
(2) 财政收入和支出 ;
(3) 财政的巨大作用。
2. 税收与纳税人
(1)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
(2) 我国纳税的性质和作用 :
(3)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篇3
经济常识第五课复习教案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执教:张 轶 20xx-12-5
一、知识结构
1.国民收入的分配
(1)国民收入的含义。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2)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只有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广泛地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一方面大力增加产量,一方面尽可能地降低消耗,从而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
(3)国民收入的用途。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三方面内容。
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方面内容。
2.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面,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积累的最低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是有害的。
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在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的价值形式称作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一方面,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另一方面,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
再次,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总之,国民收入的分配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而要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
3.财政、预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
(1)财政: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2)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它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
(3)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
(4)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4.我国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范围
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组织收入、筹集资金的过程。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从国家取得收人的形式来看,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也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
财政支出作为财政分配的另一个方面,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国家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就是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按具体的用途,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5.财政的作用
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6.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①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的。
②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③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连的。首先,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其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7.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1)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在我国,税收所体现的分配关系不是剥削关系,而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个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的关系。
(2)作用:第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第二,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第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8.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
(1)纳税人的基本含义。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作为缴纳税款的主体,可以
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
(2)我国的主要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有偷税等行为的人,不仅是违法的人,更是缺乏责任心的人,是不讲道德的人。
②公民在依法纳税的同时,还应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③人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
二、重点难点
1.积累与消费
(1)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即统一的一面。因为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同时,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并且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但是,积累和消费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积累代表社会利益、长远利益,消费代表个人利益、当前利益。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即对立或不一致的一面,所以才需要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2)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必须坚持的原则。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2.国民收入的分配与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1)联系。
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国民收入的分配的继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而个人消费的多少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分配。
(2)区别。
①分配的对象不同。国民收入的分配是对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新价值进行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对国民收人中用于消费的那部分进行分配。②分配的形式不同。国民收入的分配首先在物质生产部门进行初次分配,然后再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而个人消费晶的分配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③分配的原则不同。国民收入的分配遵循维护劳动者的利益,统筹兼顾,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的原则;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正确认识财政的本质
(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运用国家政治权力而进行的分配。也就是说,在财政分配中,国家是作为政治权力的化身和社会代表的面貌出现的,它不同于凭财产所有权所进行的分配。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m)。因为社会产品的其余部分(c+v)是对生产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补偿,是维持社会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满足国家和社会的整体需要,只能建立在剩余产品分配的基础上。
(3)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财政反映不同的国家分配关系。一切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财政实质上是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一种剥削关系,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则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各方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分配关系。
4.企业是否纳税不取决于其经营状况
有人把企业是否纳税与企业经营状况好坏联系起来,认为企业经营状况好的就纳税,经营状况不好的则不纳税,这是错误的。企业向国家纳税和企业上缴利润是不同性质的经济行为。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靠法律而取得的收入,不论企业是否盈利都必须纳税,税款有相当一部分不受企业经营成果好坏的影响。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都不受企业盈亏的影响。同利润相比,税收可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使国家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显然,以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来决定是否应该纳税是错误的。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区别。
①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控来影响供求,是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②内容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与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③政策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过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2)联系。
①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方式。②在一般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不相同,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通过扩大财政赤字来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批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财政政策不具备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6.深刻理解税收的作用
(1)税收的作用与财政的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我们在复习税收的作用时可与财政的作用联系起来,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进一步把握税收的作用。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财政的作用中包含着税收的作用,税收是财政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形式或重要工具。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财政的作用包含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的作用,而且直接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而税收的作用主要着眼于税收的特点和征收的过程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对整个财政收入的影响。税收作为财政收入进一步所发挥的作用,应当包含在财政的作用当中。
因此,税收的作用虽然与财政的作用有密切联系,但又属于两个层次,不能完全等同。
(2)税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这一作用是税收的基本作用,也是税收一出现就具有的作用。对于这一作用主要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我国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二是税收可以使财政收入得到切实保证。
第二,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不是运用行政手段,而是通过市场和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经济利益的调节实现的。其中,税收就是重要的调节手段之一。以税收为手段,通过纳税人、纳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把握税收的这一作用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广义方面:税收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据此,国家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从各地个人所得税缴纳的状况,可以大致了解地区之间的收入水平的差距,从而采取必要的调节政策和措施,防止地区间的收入过分悬殊。狭义方面:国家各级税务部门通过征管工作,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防止企业违反税法的行为,促进企业正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7.税收与罚款、没收财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税收与罚款、没收财产都可以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且都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
(2)不同点:①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而以罚款、没收财产取得的财政收入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形式,加强对经济和社会生产的监督、管理,因此,具有很强的政策性。②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自觉纳税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而罚款、没收财产是以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过错为前提的,是对公民非法行为的一种惩罚手段。③税收是国家税务机关依据税法进行征收;而罚款、没收财产除国家税务机关依法执行外,还可以由其他国家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依法执行。
8.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税收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紧密相连,因此公民应自觉纳税。自觉纳税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
(1)社会主义国家各种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做物质保证。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公民都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享受服务就必须承担义务。
(2)税收具有强制性,任何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都是违法的。
(3)在依法纳税的同时,还应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每个公民都应该以纳税人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4)每个公民不管是不是直接纳税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
三、时政链接
(一)财政政策由积极到稳健转变
时政回放:
20xx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北京举行。
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一、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第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
第三、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第四、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五、继续推动东中西良好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六、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第七、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对开放水平
第八、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是要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20xx年12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xx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提出,20xx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重大政策的调整,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分析点拨:
经济常识
(1)这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举措,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要求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弥补,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煤电油运形势趋紧,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减产,粮价攀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扬,通货膨胀的苗头开始显现。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动向,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把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加强宏观调控的新举措,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体现了财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增有减、有保有压、松紧适度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过对财政支出的数量、方向的控制,对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国债资金投向的调整,来抑制某些方面的经济过热,以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全面、协调发展。
哲学常识
(1)这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财政政策从积极到稳健的调整。是根据我国经济形势所作出的重大决策,真正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也是在具体地分析了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后所采取的对策,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现在,又要预测未来。稳健的财政政策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后作出的与时俱进的决策。
(3)这是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的体现。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稳健的财政政策的核心是松紧适度,这样不会造成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不会影响社会稳定。
政治常识
(1)体现了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的,明确提出20xx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是我们党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坚持党对国家政治领导的体现。
(2)体现了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使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增强。
(3)体现了国家的经济职能。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国家主要履行经济职能,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财政政策从积极到稳健是国家履行经济调节职能的体现。
(二)适时调整税收政策
时政回放:
材料一:20xx年,中央决定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从20xx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5年内取消农业税。
材料二:1998年,我国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大幅度下跌,为此提高了出口退税率,由原来的6%提高到15%。20xx年由于出现了经济局部过热,出口欠税严重,国家决定适当降低退税率,由15%调整到12.5l%。
材料三: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办法是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以月收入800元为起征点,在当时收入较低的情况下是合适的。而今社会收入有了普遍提高,地区间存在收入差距,收入来源也日益多样化,这就需要适当地进行调整。如,北京市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1 200元。
分析点拨:
经济常识
(1)税收具有固定性,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便改变,但这是就税法不变的情况而言的,国家可以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
(2)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对农村分配制度的变革,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它有利于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保持农村长治久安。
(3)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重要的调节手段。材料中的措施都是通过税率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4)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税费改革增加了农民收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减少了消费者收入的支出,它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5)农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调整,体现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哲学常识
(1)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税收政策,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国家要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地调整税收政策。
(3)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国家对税收及其作用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
政治常识
(1)进行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是国家行使经济职能的体现。
(2)调整税收政策,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利益。
四、课堂训练(略)
五、复习后记*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篇4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误区一 财政收支平衡就是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相等
【剖析】国家财政最好是收支相等 , 但实际难以做到。国民经济状况是不断变化的 , 而且财政收入也不是在年终完成后再安排支出。因此 , 收支总有差额 ,收入略大于支出 , 也是财政收支平衡。
误区二 财政收入就是税收收入
【剖析】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财政收入的来源有四种途径 = 税、利、债、费。即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人。而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 形式。
误区三 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因而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剖析】①财政收人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取得的收人 ,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 为了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 要大力增加财政收入。②国家财政收入太少 , 会直接减少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 ,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为 , 最终也将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③但是国家财政收 -人是有一定限度的 , 并非越多越好 , 财政收人过多 , 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收入 ,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影响 ,最终也会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误区四. 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 , 积累基金多安排一点 , 消费基金少安排一点 , 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剖析】(1) 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 , 积累基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 ,多一点积累基金 ,可以使生产发展更有后劲 , 从长远观点说 , 也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因此 ,在比例适当的情况下 , 多安排一点积累基金确实有利于生产发展。 (2) 在一定时期内 , 国民收入的总量是一定的 ,积累和消费两部分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积累基金安排得过多 ,造成消费萎缩 , 或消费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长 ,不仅会挫伤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 而且也会影响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所以积累和消费两者不可偏废。应当使两者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 使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相互促进。 (3)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还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误区五.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国民收入基数小的时候, 应强调积累 ;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国民收入基数大的时候 , 则应强调消费。
【剖析】 (1) 积累和消费既有矛盾性的一面 , 也有一致性的一面。积累的增长会促使生产发展 , 从而为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 ; 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进一步促进生产的发展 ,从而增加积累。片面强调积累或消费 , 都会影响生产的发展或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2)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 是在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的基础上 , 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 从而真正体现出积累和消费的一致性。不论是在国民收人基数小的时候还是大的时候 , 都要求积累和消费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
误区六. 消费基金增加了 , 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自然提高了。
【剖析】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 , 需要进行具体分析。 (1)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织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部分。只有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 , 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 才有助于人民生活平的提高。 (2) 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 既有一致性,又存在着矛盾。在一定时期内 , 国民收入的量是一定的积累和消费形成互为消长的关系 , 消费基金占得多 ,积累基金会相应地减少 , 这样就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从长远观点看 , 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3)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 国家必须有一定的积累,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 企业也要有一定的积累 , 才能扩大再生产 , 增强发展的后劲。因此 , 不加分析地认为,消费基金增加 , 人民生活水平就会自然提高是不科学的。
误区七. 国民收入增加 , 财政收入也将随之增加。
【剖析】(1) 在社会生活中 ,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 , 但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2)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起决定性作用 , 在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前提下 , 如果分配政策不变 , 财政收入将随之增加。 (3) 国民收入增加 , 财政收入能否增长 , 主要还应看国民收入的分配政策是否变动 , 如果分配政策发生变化 , 则财政收入不一定增加。
误区八. 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所以 , 要尽可能多地增加财政收入。
【剖析】 (1) 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正确的。因为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 促进经济发展 , 可以有力地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 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国家政权的巩固。(2) 财政收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 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是制约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因此 , 在国民经济发展并正确安排国家、企业、个人收入比例关系的基础上 , 尽可能多地增加财政收入是正确的。但如果不顾经济发展水平 , 在不能合理地安排国家、企业、个人收人的比例关系的情况下 , 片面强调增加财政收入 , 则会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 , 最终也不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和财政作用的发挥。
误区九. 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 其作用就在于财政支出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剖析】 (1) 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 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 这是财政的作用之一。 (2 〉财政对经济的作用 , 不仅可以通过财政支出体现出来 , 也可以通过税、债、利、费等财政收入形式体现出来。 (3) 财政的作用不仅在于对经济有促进作用 , 还在于可以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 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为巩固国家政权奠定物质基础等多方面。(4) 财政的作用若发挥不好 , 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误区十:预算与决算的关系
【剖析】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首先在于含义不同。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收支计划,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决算是一年度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其次 , 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 , 是一定时期财政分配的起始阶段 , 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 , 预算可以对收入和支出加以控制, 有效地进行管理 , 引导国家和政府活动的方向 , 实现国家的职能。决算是一定时期财政分配过程的终结阶段 , 它可以检验预算的科学性 , 检验预算的完成情况, 总结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得失。
二者的联系在于两者共同构成了国家财政分配的全过程 , 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 都可以成为国家宏 观调控的手段 , 预算是决算的前提 , 决算是对预算的评价 , 二者相辅相成。
误区十一: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剖析】财政支出大于收入 , 即出现财政赤字 , 意味着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 , 这种状况可能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 , 引发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在通常情况下 , 靠扩大财政赤字搞建设 , 会引发通货膨胀 , 因为政府财政赤字的大幅度增加 , 需要政府举债维持财政支出 ,可能造成纸币的流通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 使得社会总供给低于社会总需求 , 导致商品短缺、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但是靠扩大财政赤字搞建设不一定会引发通货膨胀 , 关键是看能不能用好政府手中的钱。一个政府财政赤字的 低线 , 一般是财政支出的 20%, 也就是国际公认的财政赤字和累积国债余额分别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 重的 3% 和60% 的警戒线 , 即被视为安全线内。
误区十二:关于消费
【剖析】常见错误 : 认为消费仅仅是个人消费。
知识辨析 : 国民收入中的消费 , 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个人消费 , 就是劳动者及家庭的消费 ; 而公共消费 , 包括国家行政管理和国防方面的支出,教、科、文、卫事业支出 , 社会救济和劳动保险方面的支出等。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的目的不同 ; 个人消 费是为了满足个人、家庭消费 ; 公共消费是实现社会 稳定和国家安全 , 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因此 , 不能把消费等同于个人 消费。
附:
一、学科内知识渗透
1.本单元与经济学的综合
(1) 我国税收的性质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关系。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主义 新型税收 , 这一性质主要是由公有制主体地位决 定的。因为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国有、集体经济 , 税收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的发展、效益的提高和经 济规模的扩大。
(2) 财政支出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靠国家财政中的社会保障支出来支撑。
(3)在学习社会总产品 ( 值 ) 时可联系经济常识中的第一、二、三产业 ;
(4)在学习国民收人时可联系经济常识第二单元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 ;
(5)在学习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时 , 可联系经济常识第四单元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 第七单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及正确的消费观等 , 可联系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等。
(6)在学习财政、税收作用时 , 可联系经济常识第二单元国家宏观调控、第四单元社会保障等知识。
2.本单元与哲学的综合
〈 1) 与我国政权系统的关系。财政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 , 决算上一年度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 , 二者都必须经过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的审批 , 由于预决算都是由国务院财政部提出和执行的。因此 , 这就反映了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关系。
(2) 国家职能的实施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
(3) 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主义新型税收性质 , 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的。
(4)另外 , 公民依法纳税、税务机关依法征税 是依法治理主略的组成部分。依法征税是依法行政的组成部分, 公民依法纳税是公民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的征收征管还必须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5) 用对立统一的关系分析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6)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税收的关系。
(7) 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国民收人分配中积累基金的重要性。
3.本单元与政治学的综合
(1) 我国现阶段积极财政政策将逐步拨出 , 是由国民经济总形势决定的。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 用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 分析公民树立纳税意识的重要性。
(3) 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 分析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4) 我国每寸个公民都应具有 " 纳税人 " 意识 , 自觉依法纳税。这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观。
(5) 用国家职能原理分析财政、税收的作用。
(6) 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原理分析公民的 " 纳税人 " 意识。
(7) 用国家性质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税收的性质。
二、跨学科知识渗透
学习财政作用时 , 可联系地理中的我国工业基地建设、能源开发 ,如 " 南水北调 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 " 等 ;
学习税收时 , 可联系历史上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税制变革 , 如春秋 “鲁国初税亩”、北魏“租调制” 、唐朝 " 租庸调制 " 和 " 商税法 " 、明朝的 " 一条鞭法 " 等。
学习财政税收作用时 , 可联系历史中的罗斯福新政。
三、重点•难点•能力点
(一)[ 重点 ]
1.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的原则
2. 财政的作用
3.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4.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作用
(二)[ 难点 ]
1.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2. 财政收支平衡
(三)[ 能力点 ]
1.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2.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
3.调查研究的能力
4.树立纳税人意识
四、《考纲》要求
1.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1) 国民收入的分配 ;
(2) 财政收入和支出 ;
(3) 财政的巨大作用。
2. 税收与纳税人
(1)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
(2) 我国纳税的性质和作用 :
(3)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篇5
教学题目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
1、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1)、财政、预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
(2)、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范围
(3)、税收的基本含义
(4)、税收的基本特征
(5)、纳税人的基本含义
(6)、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
2、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1)、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原则
(2)、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
(3)、我国税收的性质
(4)、税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应负法律责任
3、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
根据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说明公民应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自觉纳税,依法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二、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的能力
1、 从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可以看出,国民收入按最终用途分别用于积累和用于消费两部分,而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 在处理积累和消费二者的关系上,强调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3、 在预算及其执行过程中,收支相抵是最理想的状态,收大于支、节余过多或大于收,出现赤字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
4、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的能力
三、思想觉悟要求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以依法自觉纳税为荣的意识
1、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要求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2、 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的特点
课 题
国民收入的分配
教学目标
一、 知识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
2、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说明公民应该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依法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二、 能力要求
从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可以看出,国民收入按最终用途分别用于积累和用于消费两部分,而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教学重点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
教学难点
国民收入的概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类型
讲授新课
讲授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注
导入新课
人类社会生产有四大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在第三、四课中我们了解了有关社会生产环节的知识,今天我们来了解有关社会产品分配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板书)
1、社会总产品→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各部门各行业→实物形式
用g表现形式→社会总产值=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劳动者工资、奖金+留用再生产价值
=c+v+m→价值形式(板书)
2、国民收入(v+m)(板书)
(1)、含义: 实物形式:社会总产品-生产资料=净产品
价值形式:社会总产值-生产资料价值=净产值(板书)
(2)、作用:(板书)
v+m: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
v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m :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3)、增加途径:(板书)
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4)、分配:(板书)
①过程:
初次分配→范围:物质生产部门
再分配: 范围:全社会
用途: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重点建设、社会共同消费、集体福利、地区间协调发展、防止两极分化、自然灾害
②结果:形成两大部分基金即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
3、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板书)
(1)、含义: 积累→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社会物质储备)→长远
消费→个人消费、公共消费→眼前
(2)、关系:
对立→互为消长
统一→互相促进
(3)、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的原则:
①、增加(v+m)实现积累与消费都有所增长
②、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
让学生阅读第二页小字部分,从而引出社会总产品
让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讨论并总结出怎样才能增加国民收入
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出积累与消费二者的关系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了什么是
社会总产品?什么是国民收入?同时也知道了
按最终用途,国民收入分为用于积累和消费的
两部分。重要的是使他们正确认识了积累和消
费的关系并且了解了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
系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课堂练习
让学生讨论: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
应该怎样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课后作业
练习册有关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1、社会总产品→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各部门各行业→实物形式
用g表现形式→社会总产值=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劳动者工资、奖金+留用再生产价值
=c+v=m→价值形式
2、国民收入(v+m)
(1)、含义: 实物形式:社会总产品-生产资料=净产品
价值形式:社会总产值-生产资料价值=净产值
(2)、作用:
(3)、增加途径:
(4)、分配:
3、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副板书:
既对立又统一即互为消长、互相促进
教学后记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篇6
教学题目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
1、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1)、财政、预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
(2)、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范围
(3)、税收的基本含义
(4)、税收的基本特征
(5)、纳税人的基本含义
(6)、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
2、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1)、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原则
(2)、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
(3)、我国税收的性质
(4)、税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应负法律责任
3、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
根据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说明公民应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自觉纳税,依法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二、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的能力
1、 从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可以看出,国民收入按最终用途分别用于积累和用于消费两部分,而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 在处理积累和消费二者的关系上,强调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3、 在预算及其执行过程中,收支相抵是最理想的状态,收大于支、节余过多或大于收,出现赤字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
4、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的能力
三、思想觉悟要求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以依法自觉纳税为荣的意识
1、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要求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2、 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的特点
课 题
国民收入的分配
教学目标
一、 知识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
2、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说明公民应该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依法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二、 能力要求
从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可以看出,国民收入按最终用途分别用于积累和用于消费两部分,而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教学重点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
教学难点
国民收入的概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类型
讲授新课
讲授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注
导入 新课
人类社会生产有四大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在第三、四课中我们了解了有关社会生产环节的知识,今天我们来了解有关社会产品分配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板书)
1、社会总产品→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各部门各行业→实物形式
用G表现形式→社会总产值=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劳动者工资、奖金+留用再生产价值
=C+V+M→价值形式(板书)
2、国民收入(V+M)(板书)
(1)、含义: 实物形式:社会总产品-生产资料=净产品
价值形式:社会总产值-生产资料价值=净产值(板书)
(2)、作用:(板书)
V+M: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
V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M :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3)、增加途径:(板书)
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4)、分配:(板书)
①过程:
初次分配→范围:物质生产部门
再分配: 范围:全社会
用途: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重点建设、社会共同消费、集体福利、地区间协调发展、防止两极分化、自然灾害
②结果:形成两大部分基金即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
3、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板书)
(1)、含义: 积累→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社会物质储备)→长远
消费→个人消费、公共消费→眼前
(2)、关系:
对立→互为消长
统一→互相促进
(3)、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的原则:
①、增加(V+M)实现积累与消费都有所增长
②、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
让学生阅读第二页小字部分,从而引出社会总产品
让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讨论并总结出怎样才能增加国民收入
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出积累与消费二者的关系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了什么是
社会总产品?什么是国民收入?同时也知道了
按最终用途,国民收入分为用于积累和消费的
两部分。重要的是使他们正确认识了积累和消
费的关系并且了解了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
系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课堂练习
让学生讨论: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
应该怎样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课后作业
练习册有关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1、社会总产品→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各部门各行业→实物形式
用G表现形式→社会总产值=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劳动者工资、奖金+留用再生产价值
=C+V=M→价值形式
2、国民收入(V+M)
(1)、含义: 实物形式:社会总产品-生产资料=净产品
价值形式:社会总产值-生产资料价值=净产值
(2)、作用:
(3)、增加途径:
(4)、分配:
3、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副板书:
既对立又统一即互为消长、互相促进
教学后记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篇7
教学题目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
1、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1)、财政、预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
(2)、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范围
(3)、税收的基本含义
(4)、税收的基本特征
(5)、纳税人的基本含义
(6)、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
2、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1)、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原则
(2)、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
(3)、我国税收的性质
(4)、税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应负法律责任
3、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
根据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说明公民应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自觉纳税,依法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二、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的能力
1、 从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可以看出,国民收入按最终用途分别用于积累和用于消费两部分,而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 在处理积累和消费二者的关系上,强调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3、 在预算及其执行过程中,收支相抵是最理想的状态,收大于支、节余过多或大于收,出现赤字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
4、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的能力
三、思想觉悟要求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以依法自觉纳税为荣的意识
1、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要求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2、 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的特点
课 题
国民收入的分配
教学目标
一、 知识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
2、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说明公民应该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依法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二、 能力要求
从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可以看出,国民收入按最终用途分别用于积累和用于消费两部分,而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教学重点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
教学难点
国民收入的概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类型
讲授新课
讲授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注
导入 新课
人类社会生产有四大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在第三、四课中我们了解了有关社会生产环节的知识,今天我们来了解有关社会产品分配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板书)
1、社会总产品→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各部门各行业→实物形式
用G表现形式→社会总产值=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劳动者工资、奖金+留用再生产价值
=C+V+M→价值形式(板书)
2、国民收入(V+M)(板书)
(1)、含义: 实物形式:社会总产品-生产资料=净产品
价值形式:社会总产值-生产资料价值=净产值(板书)
(2)、作用:(板书)
V+M: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
V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M :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3)、增加途径:(板书)
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4)、分配:(板书)
①过程:
初次分配→范围:物质生产部门
再分配: 范围:全社会
用途: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重点建设、社会共同消费、集体福利、地区间协调发展、防止两极分化、自然灾害
②结果:形成两大部分基金即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
3、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板书)
(1)、含义: 积累→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社会物质储备)→长远
消费→个人消费、公共消费→眼前
(2)、关系:
对立→互为消长
统一→互相促进
(3)、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的原则:
①、增加(V+M)实现积累与消费都有所增长
②、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
让学生阅读第二页小字部分,从而引出社会总产品
让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讨论并总结出怎样才能增加国民收入
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出积累与消费二者的关系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了什么是
社会总产品?什么是国民收入?同时也知道了
按最终用途,国民收入分为用于积累和消费的
两部分。重要的是使他们正确认识了积累和消
费的关系并且了解了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
系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课堂练习
让学生讨论: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
应该怎样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课后作业
练习册有关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1、社会总产品→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各部门各行业→实物形式
用G表现形式→社会总产值=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劳动者工资、奖金+留用再生产价值
=C+V=M→价值形式
2、国民收入(V+M)
(1)、含义: 实物形式:社会总产品-生产资料=净产品
价值形式:社会总产值-生产资料价值=净产值
(2)、作用:
(3)、增加途径:
(4)、分配:
3、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副板书:
既对立又统一即互为消长、互相促进
教学后记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篇8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复习学案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1、我国80年代以前实行票证的根本原因: 。
2、社会总产品: 。
用货币来表示的社会总产品,就是 。
(注意:社会总产品是由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而不是由非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
3、国民收入: 。
(注意: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 和
的能力。
☆4、增加国民收入的最根本途径: 。
☆5、国民收入按其最终用途可以分为两类:
:① (主要部分,例如建工厂、修铁路、开垦土地、兴修水利);
② (例如修建学校、医院、剧场、体育馆);
③ (应付战争、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
:① ② 。
☆★6、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1)二者具有一致性。积累主要用于 ,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 的基础 ;消费是生产发展的 ,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 ;
(2)二者又具有不一致性(矛盾)。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两部分是 的关系。如果用于积累部分过多,会造成
;相反,消费部分过多,对生产成果“分光吃尽”, 。
☆★7、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如何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1) 。
积累的最低限(也即消费的最高限)是 ,积累的最高限(也即消费的最低限)是 。
(2) 。
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 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 数量相一致。
(3) 。
注意: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民收入的分配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而要受客观经济条件(就是上面的三点)的制约。所以上面三点又称为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或者是制约因素。
8、判断消费和积累是否合理安排的标准:能否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相互促进。
二、财政收入和支出
1、财政就是国家的 ,是国家凭借 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其本质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
2、国家财政是通过 实现的。
⑴、预算是 。是国家的 ,
是国家财政的 。决算是 。
⑵、预算体系:① ;②
⑶、预算包括 和 ,这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
3、财政收入来源:⑴ (最主要形式);⑵ ;⑶ ;⑷ 。 这四种简称: 、 、 、 。
(注意: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请参见高中政治)
4、财政支出
⑴、财政支出的作用:①、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 得以实现;②、财政支出规定了 ,也可以反映 。
⑵、财政支出按具体用途,分为① ;② ;③ ;④ 。
☆★5、财政收支平衡与财政赤字:
⑴、财政收支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 。因为这时, 。
①、如果收大于支,节余过多,意味着 ,
对 不利。
②、如果收小于支,意味着 ,这种状况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可能导致 的不平衡,引发 。
③、财政赤字,是指 的经济现象。国家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方法: 。
(注意:对“财政赤字”的正确认识,请参见高中政治)
⑵、在经济的实际运行中,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
。
⑶、财政收支平衡,是指 ,或者 。
☆★三、财政的巨大作用
☆★1、财政的巨大作用:(重点理解掌握)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注意: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否是否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呢?)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⑴、 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故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 。
⑵、在一定时期,由于国民收入一定,国家的 政策也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①、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 的收入,对 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将阻碍 。
②、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过少,会直接减少 的支出,降低 ,最终也将不利于 。
所以,必须从 综合考虑,在保证 的基础上,实现 。
第二节 税收与纳税人
四、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税收是 的基本形式。
马克思: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娘奶。(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各项职能服务的)。
☆2、税收的基本特征 、 、 。
列宁: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体现税收的 )。
☆3、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
首先, ;
其次, 。
总之, 。
4、主要违反税法的行为:
(1) :方式: 。
表现: 。
(2) :方式: 。
(3) :方式: 。
集中表现: 。
(国家退税的目的:鼓励企业增加出口)
(4) :方式: 。
五、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1、税收的共性:都是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都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服务的。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都是以 为前提的分配关系,分配的主体都是 ,税款都是 。
☆★2、我国税收的性质: 。
新型的根本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⑴、税收主要来源是 。
税收的增长主要依靠 。
税收体现的关系 。
⑵、从税收的用途看, 是其最终受益者。
☆★3、作用:(注意与财政作用区别开来)
(1) 。
(2) 。
(国家以税收为手段,通过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3) 。
六、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纳税人: 。
一个经济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由 决定。
2、主要税种:
⑴、增值税:
征税对象: 。
计税方法: 。
这种计税方法的作用: 。
⑵、营业税:
征税对象: 。
作用: 。
(营业税不受企业盈亏的影响)
⑶、消费税:
征税对象: 。(注意p26的征税范围)
作用: ;
。
⑷、企业所得税:
征税对象: 。
作用: 。
⑸、个人所得税:
征税对象: 。(注意p27的征税范围)
作用: 。
(注意: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⑴、“纳税人意识”的基本含义:① ;② 。
⑵、增强纳税人的义务意识,自觉纳税:(为什么?)
①、从我国税收性质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税收的性质是 ,
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
②、从税收作用看: 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国家各种职能的实现,必须以各种税收做物质保证。
③、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看: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 ,每个公民都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享受服务就必须承担义务。自觉纳税也是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地位的体现。
④、从法律角度看:税收具有 ,负有纳税以外而不纳税,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⑶、增强纳税人的权利意识,行使纳税人权利。
(积极关注 ,监督 。)
⑷、在我国现有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纳税人,但人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
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利率升降等。
(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联系: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这两种宏观调控手段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以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增长。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通常情况下,在财政预算中,收支平衡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是因为( )
①收支平衡,表明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 ②如果节余过多,社会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 ③如果财政出现赤字,一定会出现通货膨胀 ④收支平衡,经济结构一定会得到优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过去我们治理通货膨胀,主要运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控;现在我们治理通货紧缩,主要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拉动内需。这两种宏观调控手段的共同目标是( )
a.解决社会总供给落后于总需求的矛盾,抑制过快消费
b.解决社会总需求落后于总供给的矛盾,控制经济过热增长
c.实现总量平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d.扩大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增长
3.国民收入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 )
①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②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全部产品 ③社会总产品扣除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后剩余的部分 ④社会总产值减去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李某承包了一家工厂,他采取销售收入不记帐,把销售收入作集资款入帐等手法,不纳税,用这部分钱作为企业的流动资金,投入生产。李某的行为属于( )
a.偷税 b.骗税 c.欠税 d.抗税
5.后经群众举报,人民检察院经过缜密侦查,一举破案,对李某依法提起公诉,李某可能会受到如下法律处罚( )
①追缴税款 ②处以罚金 ③刑事处罚 ④取消承包资格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6.由这件事,我们应得到以下启示( )
①税收具有强制性 ②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③每个公民都要自觉纳税 ④要正确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
二.不定项选择题:
7.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乱涨工资、乱发奖金,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率高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从而造成消费基金增长过快,这违背了( )
a.生产是分配的前提和基础 b.国民收入分配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关系
c.按劳分配和效率优先的原则 d.正确处理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
8.(XX年江苏卷31)对个人所得税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
a.个人所得税对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有重要作用
b.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c.每个有正当收入的公民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d.每个公民的所有收人都在纳税范围
三.简答题:
9.材料一:某饮食娱乐酒楼老板在地方税务局追查该店的假账时,不但逃避检查,还伙同店员殴伤了二名税务人员。
材料二:某企业经理不仅本人坚持按章纳税,而且教育本企业其它工作人员主动纳税。几年以来,无一人偷税、逃税。
(1)上述两材料各反映了什么问题? (2)简要回答税收的作用、性质,并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分析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四.辨析题:
10.发行国债既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又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国债发行越多越好
五.论述题:
11.材料一:
税目
税率(税额)
税目
税率(税额)
一、 烟
1.甲类卷烟
2.乙类卷烟
45%
40%
四、护肤护发品
五、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
六、鞭炮、焰火
17%
10%
15%
二、 酒与酒精
1. 粮食
2. 啤酒
3. 酒精
25%
220%/吨
5%
七、汽油
八、柴油
九、汽车轮胎
十、摩托车
0.2%
0.1%
10%
10%
三、化妆品
30%
十一、小汽车
3%~~8%
材料二:税收收入是国家按税法的规定而取得的财政收入。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我国的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材料三:XX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汇总情况是:XX年全国财政收入28828亿元,增加2858亿元,增长11%,与国民经济保持了同步增长。XX年,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及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合计达到1754亿元。主要用于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支持粮食生产,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二是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公检法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三是支持西部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中部地区崛起,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四是加强边境国防安全、能源安全、反恐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五是需要国债资金支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治淮工程等在建重大项目。
应用经济学知识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⑴材料一说明征的是哪一种税?征收这种税的意义是什么?
⑵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学道理?
⑶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关系是什么?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综合练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a 5.b 6.c
二.不定项选择题:
7.a、b 8. a、b
三.简答题:
9.(1)①材料一表明,酒店老板的行为是偷税、抗税,应受到法律的惩罚。②材料二表明,该企业经理作为一个公民,有很强的纳税意识、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①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调节经济的杠杆,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②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③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种种社会服务的同时,要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偷税、欠税、骗税和抗税都是违法行为,应负法律责任;每个公民在依法纳税的同时,也有义务同这些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四.辨析题:
10.(1)发行国债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当前,国家适当增加国债发行,用于经济建设,特别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对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2)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3)国债发行要适量,要考虑偿还能力,使用方向要正确。否则,对经济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笼统地说发行国债越多越好是不科学的。
五.论述题:
11.⑴消费税。征收消费税可以合理地调节消费行为,抑制超前消费,调节、引导投资流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对某些特殊消费品征收消费税,还具有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⑵材料二说明税收是最稳定、最可靠、最基本的财政收入形式。国家必须依法征税,单位和个人应依法纳税。材料三说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还说明了财政对保证国家经济建设、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⑶材料二和三的关系是:①只有依法纳税,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只有稳定的财政收入,才能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民族的团结和人民的共同富裕。②材料二和材料三也说明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说明了税收和财政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篇9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复习提纲
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1、我国80年代以前实行票证的根本原因: 。
2、社会总产品: 。
用货币来表示的社会总产品,就是 。
(注意:社会总产品是由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而不是由非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
3、国民收入: 。
(注意: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 和
的能力。
☆4、增加国民收入的最根本途径: 。
☆5、国民收入按其最终用途可以分为两类:
:① (主要部分,例如建工厂、修铁路、开垦土地、兴修水利);
② (例如修建学校、医院、剧场、体育馆);
③ (应付战争、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
:① ② 。
☆★6、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1)二者具有一致性。积累主要用于 ,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 的基础 ;消费是生产发展的 ,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 ;
(2)二者又具有不一致性(矛盾)。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两部分是 的关系。如果用于积累部分过多,会造成
;相反,消费部分过多,对生产成果“分光吃尽”, 。
☆★7、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如何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1) 。
积累的最低限(也即消费的最高限)是 ,积累的最高限(也即消费的最低限)是 。
(2) 。
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 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 数量相一致。
(3) 。
注意: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民收入的分配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而要受客观经济条件(就是上面的三点)的制约。所以上面三点又称为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或者是制约因素。
8、判断消费和积累是否合理安排的标准:能否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相互促进。
二、财政收入和支出
1、财政就是国家的 ,是国家凭借 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其本质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
2、国家财政是通过 实现的。
⑴、预算是 。是国家的 ,
是国家财政的 。决算是 。
⑵、预算体系:① ;②
⑶、预算包括 和 ,这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
3、财政收入来源:⑴ (最主要形式);⑵ ;⑶ ;⑷ 。 这四种简称: 、 、 、 。
(注意: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请参见高中政治)
4、财政支出
⑴、财政支出的作用:①、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 得以实现;②、财政支出规定了 ,也可以反映 。
⑵、财政支出按具体用途,分为① ;② ;③ ;④ 。
☆★5、财政收支平衡与财政赤字:
⑴、财政收支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 。因为这时, 。
①、如果收大于支,节余过多,意味着 ,
对 不利。
②、如果收小于支,意味着 ,这种状况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可能导致 的不平衡,引发 。
③、财政赤字,是指 的经济现象。国家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方法: 。
(注意:对“财政赤字”的正确认识,请参见高中政治)
⑵、在经济的实际运行中,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
。
⑶、财政收支平衡,是指 ,或者 。
☆★三、财政的巨大作用
☆★1、财政的巨大作用:(重点理解掌握)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注意: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否是否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呢?)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⑴、 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故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 。
⑵、在一定时期,由于国民收入一定,国家的 政策也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①、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 的收入,对 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将阻碍 。
②、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过少,会直接减少 的支出,降低 ,最终也将不利于 。
所以,必须从 综合考虑,在保证 的基础上,实现 。
第二节 税收与纳税人
四、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税收是 的基本形式。
马克思: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娘奶。(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各项职能服务的)。
☆2、税收的基本特征 、 、 。
列宁: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体现税收的 )。
☆3、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
首先, ;
其次, 。
总之, 。
4、主要违反税法的行为:
(1) :方式: 。
表现: 。
(2) :方式: 。
(3) :方式: 。
集中表现: 。
(国家退税的目的:鼓励企业增加出口)
(4) :方式: 。
五、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1、税收的共性:都是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都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服务的。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都是以 为前提的分配关系,分配的主体都是 ,税款都是 。
☆★2、我国税收的性质: 。
新型的根本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⑴、税收主要来源是 。
税收的增长主要依靠 。
税收体现的关系 。
⑵、从税收的用途看, 是其最终受益者。
☆★3、作用:(注意与财政作用区别开来)
(1) 。
(2) 。
(国家以税收为手段,通过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3) 。
六、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纳税人: 。
一个经济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由 决定。
2、主要税种:
⑴、增值税:
征税对象: 。
计税方法: 。
这种计税方法的作用: 。
⑵、营业税:
征税对象: 。
作用: 。
(营业税不受企业盈亏的影响)
⑶、消费税:
征税对象: 。(注意P26的征税范围)
作用: ;
。
⑷、企业所得税:
征税对象: 。
作用: 。
⑸、个人所得税:
征税对象: 。(注意P27的征税范围)
作用: 。
(注意: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⑴、“纳税人意识”的基本含义:① ;② 。
⑵、增强纳税人的义务意识,自觉纳税:(为什么?)
①、从我国税收性质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税收的性质是 ,
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
②、从税收作用看: 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国家各种职能的实现,必须以各种税收做物质保证。
③、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看: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 ,每个公民都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享受服务就必须承担义务。自觉纳税也是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地位的体现。
④、从法律角度看:税收具有 ,负有纳税以外而不纳税,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⑶、增强纳税人的权利意识,行使纳税人权利。
(积极关注 ,监督 。)
⑷、在我国现有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纳税人,但人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
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利率升降等。
(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联系: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这两种宏观调控手段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以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增长。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通常情况下,在财政预算中,收支平衡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是因为( )
①收支平衡,表明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 ②如果节余过多,社会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 ③如果财政出现赤字,一定会出现通货膨胀 ④收支平衡,经济结构一定会得到优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过去我们治理通货膨胀,主要运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控;现在我们治理通货紧缩,主要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拉动内需。这两种宏观调控手段的共同目标是( )
A.解决社会总供给落后于总需求的矛盾,抑制过快消费
B.解决社会总需求落后于总供给的矛盾,控制经济过热增长
C.实现总量平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D.扩大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增长
3.国民收入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 )
①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②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全部产品 ③社会总产品扣除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后剩余的部分 ④社会总产值减去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李某承包了一家工厂,他采取销售收入不记帐,把销售收入作集资款入帐等手法,不纳税,用这部分钱作为企业的流动资金,投入生产。李某的行为属于( )
A.偷税 B.骗税 C.欠税 D.抗税
5.后经群众举报,人民检察院经过缜密侦查,一举破案,对李某依法提起公诉,李某可能会受到如下法律处罚( )
①追缴税款 ②处以罚金 ③刑事处罚 ④取消承包资格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6.由这件事,我们应得到以下启示( )
①税收具有强制性 ②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③每个公民都要自觉纳税 ④要正确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
二.不定项选择题:
7.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乱涨工资、乱发奖金,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率高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从而造成消费基金增长过快,这违背了( )
A.生产是分配的前提和基础 B.国民收入分配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关系
C.按劳分配和效率优先的原则 D.正确处理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
8.(2004年江苏卷31)对个人所得税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
A.个人所得税对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有重要作用
B.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C.每个有正当收入的公民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D.每个公民的所有收人都在纳税范围
三.简答题:
9.材料一:某饮食娱乐酒楼老板在地方税务局追查该店的假账时,不但逃避检查,还伙同店员殴伤了二名税务人员。
材料二:某企业经理不仅本人坚持按章纳税,而且教育本企业其它工作人员主动纳税。几年以来,无一人偷税、逃税。
(1)上述两材料各反映了什么问题?
(2)简要回答税收的作用、性质,并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分析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四.辨析题:
10.发行国债既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又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国债发行越多越好
五.论述题:
11.材料一:
税目
税率(税额)
税目
税率(税额)
一、 烟
1.甲类卷烟
2.乙类卷烟
45%
40%
四、护肤护发品
五、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
六、鞭炮、焰火
17%
10%
15%
二、 酒与酒精
1. 粮食
2. 啤酒
3. 酒精
25%
220%/吨
5%
七、汽油
八、柴油
九、汽车轮胎
十、摩托车
0.2%
0.1%
10%
10%
三、化妆品
30%
十一、小汽车
3%~~8%
材料二:税收收入是国家按税法的规定而取得的财政收入。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我国的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材料三:2005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汇总情况是: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28828亿元,增加2858亿元,增长11%,与国民经济保持了同步增长。2005年,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及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合计达到1754亿元。主要用于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支持粮食生产,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二是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公检法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三是支持西部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中部地区崛起,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四是加强边境国防安全、能源安全、反恐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五是需要国债资金支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治淮工程等在建重大项目。
应用经济学知识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⑴材料一说明征的是哪一种税?征收这种税的意义是什么?
⑵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学道理?
⑶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关系是什么?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综合练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A 5.B 6.C
二.不定项选择题:
7.A、B 8. A、B
三.简答题:
9.(1)①材料一表明,酒店老板的行为是偷税、抗税,应受到法律的惩罚。②材料二表明,该企业经理作为一个公民,有很强的纳税意识、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①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调节经济的杠杆,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②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③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种种社会服务的同时,要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偷税、欠税、骗税和抗税都是违法行为,应负法律责任;每个公民在依法纳税的同时,也有义务同这些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四.辨析题:
10.(1)发行国债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当前,国家适当增加国债发行,用于经济建设,特别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对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2)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3)国债发行要适量,要考虑偿还能力,使用方向要正确。否则,对经济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笼统地说发行国债越多越好是不科学的。
五.论述题:
11.⑴消费税。征收消费税可以合理地调节消费行为,抑制超前消费,调节、引导投资流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对某些特殊消费品征收消费税,还具有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⑵材料二说明税收是最稳定、最可靠、最基本的财政收入形式。国家必须依法征税,单位和个人应依法纳税。材料三说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还说明了财政对保证国家经济建设、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⑶材料二和三的关系是:①只有依法纳税,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只有稳定的财政收入,才能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民族的团结和人民的共同富裕。②材料二和材料三也说明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说明了税收和财政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篇10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精品学案第一部分:自学提纲:财政:1、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的含义和关系。2、如何认识国民收入?3、国民收入是如何分配的?4、怎样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5、什么是财政?如何实现?财政收入和支出包括哪些方面?什么是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6、财政的作用有哪些?7、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财政的作用?税收:1、什么是税收?税收有什么特征?2、违反税法的行为有些什么?3、我国税收的性质是什么?我国税收的作用是什么?4、什么是纳税人?我国的主要税种有哪些?5、为什么要增收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有什么意义?第二部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社会总产品: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 )总合。(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用( )来表示的社会总产品。(货币形态,价值形态)▲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消费掉的生产资料(消费掉的生产资料价值)。所剩余的那部分净值。学科内综合:▲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 )的货币表现。▲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 )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比较:①gnp、gdp与国民收入的异同:②比较大小:▲财政:国家的( )和支出。▲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它是国家( )的主要环节。▲财政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财政收入可以分为( )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税、利、债、费四种形式)。▲财政支出:国家( )支出的财政资金。▲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 )支出、略有节余。▲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 )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关于国民收入▲含义:高考资源网▲国民收入的意义: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财富,它标志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 )水平的能力。▲增加国民收入途径:只有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 )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国民收入如何分配: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 )一部分用于消费。用于积累部分:包括用于扩大( )(主要内容)、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质贮备。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 )。★重庆市用于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社会保障支出属( )消费;是国家履行( )的职能。▲怎样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①、积累与消费具有互相促进的一面,也有不一致的一面。②、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有所( )。③、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 )。④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中注意:积累的最低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国民收入的分配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思考:某国在某年预算中,用于积累的投入比上年增加百分之八,实际上该国当年生产资料的实际生产能力比上年增加了百分之二。问:会产生什么结果?答案:积累基金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就会导致生产资料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在建工程不能按期完成,现有企业生产资料短缺。 关于财政▲国家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凭借政治( )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是一种以( )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的分配关系。▲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它包括财政收入和( )。★上海市用于科技研发的经费(r&d)是财政投入,科技将会为gdp的增长作出贡献,这是重庆市实施“科教兴市”的体现,充分发挥资本资源的作用。▲财政的巨大作用:① 。(财政是实现国家宏观调空的手段之一)②、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数量、方向控制,有利于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结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③、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④、财政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⑤、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财政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 )和分配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国家获得财政收入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思考:我国国家财政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18、关于税收:▲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 ),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的特征:( )性、( )性、( )性。[①、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的。②、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反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③、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税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财政收入形式及其内容
各种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
税
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利
有无偿性和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但不具有固定性
债
根本不具有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
国家机关的
收费
具有固定性,但它以国家机关向付费者提供服务为前提,所以不具备强制性和无偿性
国际捐赠
具有无偿性,但又不具有强制性和固定性
罚没收入
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但对纳税人来说不具有固定性。▲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连的。①、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 )。③、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违反税法的行为有些什么?(1)李某是摩托车行老板,有一次他以5000元卖出一辆摩托车,但在开发票时把金额改为3500元。问:李某的这种行为是什么行为?(2)张某依法应该在XX年10月1日缴纳税款500元,但他直至XX年11月15日才到税务局缴纳税款。问:张某的行为是什么行为,到时他仍只需缴纳500元的税款吗?(3)潮阳、普宁两市的一些工商管理部门为大批虚假出口企业办理工商登记,一些税务部门为虚假供货企业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共同骗取国家的出口退税。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4)牛二开一个餐馆,从不交税,欠下税款8000多元,税务工作者上门收税,牛二就纠集一群流氓围攻、谩骂并打伤一名税务干部。结果是牛二被公安机关拘留,后经法院审理处4万元罚款,并处7年有期徒刑。问:牛二围攻税务人员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是纳税人?我国的主要税种有哪些?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由税法的规定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
税种
征收对象
纳税人(单位和个人)
作用
增值税
增值额
17%
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及进口货物
避免重复征税,有利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
营业税
营业额3%、5%、5-20%
我国境内从事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金融保险等服务业
是增加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的重要税种
消费税
消费品或消费行为
p28
我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
抑制超前消费、避免过度消费而损害人民健康、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
税种
征税对象
纳税人
作用
企业所得税
纯收益额
33%
各种企业及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组织
能使国家参与企业利润分配,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的重要税种。
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额
在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人(无论居住何地)
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某服装公司购进一批布料付出人民币23.4万元(其中布料售价为20万元,增值税3.4万元)。该公司将布料加工成西装,出售给商场,售价为33万元。则该公司依法应纳增值税多少万元?33×17%-3.4=5.61-3.4=▲ 半年前,北京的陈某被日本一公司派来我国,出任中日合资企业外方代表,她的月薪是10000元,专利专让每月获得5000元的收入。而她热心教育事业,每月为教育捐款1000元。问她该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10000+5000-1000)-=1(此步算出应税收入)▲我国税收的性质:( )的新型税收。▲我国税收的作用:▲公民为什么要依法纳税?第三部分:易误要纠正:1、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增加税收。2、积累的最高限度是保证生产规模有所扩大。3、财政就是我国的财政收入。4、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结余越多越好。5、国民收入等于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等于税收收入;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越好。第四部分:挑战高考:例题:材料一:浙江省绍兴市的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4.6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1%。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 材料二:《人民日报》报道:近两年来,江苏省扬州市财政共安排1200万元资金用于农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安排1.2亿元资金用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财政对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科技进步对农业增产和农民收入的贡献率显著提高。(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2)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问题有什么内在联系?(3)财政的作用在材料二中怎样体现出来的计算题答案:2.21(万元);个人所得税:500×5%+(-500)×10%+(5000-)×15%+(1-5000)×20%例题:答:第一,“杨州市财政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体现了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第二,杨州市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后,促进了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农业技术推广,表明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第三,科技兴农使农业增产,农民收入提高,表明国家可以通过财政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