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启示录(通用2篇)
历史启示录 篇1
单元课标要求
1.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感受个人发展与民族、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了解我国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以及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4.了解我国50年来的发展变化。 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而努力学习。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1.本单元教材简析(在教材中所占的地位、作用,教学资源分析,重、难、热、疑点、重点章节、语篇等)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历史,简单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及成就,懂得中华民族精神精髓,学习以历史的方法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伟大的历史贡献。
本单元安排了三课,分别阐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华民族的精神,以及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发展应承担的责任。 第一课“历史的足迹”揭示了国家兴亡对国民的影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二课“历史的昭示” 这一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最终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 第三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是本单元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在这一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民族精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树立忧患意识振兴中华。“发扬民族精神”阐释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民族精神,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可贵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民族自信心。“忧患可以兴国”,引导学生了解国情,使他们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树立忧患意识。“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分析了青少年要承担的历史责任,激励青少年面对现实,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懂得为中华民族的兴亡做好准备。
重点章节:第二课 历史的昭示 第三课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教学资源:由于本单元内容涉及到许多历史知识并已学过,学习中可简单处理。
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材料与图片,适当补充备课系统中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课后搜集部分材料:如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简要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以及所形成的民族精神;了解我国近代以来所遭受的民族灾难以及我国人民为争取民主、独立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道理。
能力目标:学会以历史的方法认识我国的国情,学习客观地分析我国取得的成就和所面临的挑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而自豪;形成个人发展和祖国发展同命运,为祖国的繁荣而奋斗的价值取向,产生报效祖国意愿。
3.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学习本章知识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等)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当代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主旋律。青少年富有激情,热爱生活,对社会怀着极其美好的憧憬,对未来充满幻想。但是,青少年的情感又是缺乏理性的、不够稳定的,他们会因他人的影响而动摇自己的信念,会因不公平的现象而产生过激的思想和行为。由于青少年对我国社会历史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可能对我国社会的现状产生不满的情绪。同时,受到国际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存在贪图安逸、不想吃苦的思想,淡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国情教育,引导他们了解我国的历史和现状,培养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热爱和平的国际主义思想,对于我国的青少年以及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教法和学法的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选择,合适的学法设计、学法选择及指导)
我国五千年历史和百年屈辱、百年抗争的历史史实,学生之前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可以不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能够利用这些史实说明道理。
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具体方法:讨论法:如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2)问答法。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3)阅读法。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4)笔记法。课文中重要的知识点、语句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方法进行标识。(5)探究法。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
5.单元的基本课时安排
序号
课时内容概述
课时时间安排
1
第一课:历史的足迹
1
2
第二课1节:弘扬民族精神
1
3
第二课2-3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
3
第三课: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1
历史启示录 篇2
1.正确理解中华文化、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
(1)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
(2)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源于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内化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
(3)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离开了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创造力。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又促进了优秀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
2.青少年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1)原因:
①从国情上看,中国还不发达,中国人民还不富裕,中国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还要走很长的艰苦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次没有雪山草地,但同样面临历史和时代挑战的新长征。
②从青少年与国家的关系上看,“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是当年变法先躯梁启超的名言,寓意青少年的成长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性。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我们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兴旺。
(2)做法:
①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使我国真正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强国,我们青少年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世代相传。
②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
孔子落户天安门广场
XX年1月12日,天安门东侧数百米外,一座总高达9.5米的孔子青铜塑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门前落成。雕像从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的整体建筑环境与周围空间环境出发,以简朴、概括的手法,将人体的结构融入自然的山石形态当中,似巨石,似高山,气势磅礴,与庄严的国家博物馆建筑交相辉映,展示出中华文化的悠久灿烂与正大气象。孔子在我国家喻户晓,历代被称为“圣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名片,在国际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今天当人们面对这尊塑像时,会发出许多文化的感慨,会产生与孔子思想相关的许多联想,所谓的“思接千古”,正是通过这一特殊的媒介而获得雕塑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1.请你结合材料谈一谈孔子像落户天安门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孔子像与庄严的国家博物馆建筑交相辉映,展示出中华文化的悠久灿烂与正大气象。中华文明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沧桑、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特点,它能延续至今,是与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分不开的。
3.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进一步继承和丰富孔子文化?
答案:(1)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2)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学习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4)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素质;(5)与不同的国家和人民友好往来,共同发展等。
九年级(1)班的同学在网上阅读上述材料时,从论坛中看到了下面的帖子:
【背景材料】孔子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引导人们走向和谐社会的基础教材。这充分地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没有忘本,还知道如何来拯救人们的心灵。国家幸甚,民族幸甚!
(1)【请你跟帖】假如你也准备就孔子像落户天安门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请你从中华文明的角度写出自己跟帖的内容。
(2)【请你分析】XX年起在世界儒学大会设立的“孔子文化奖”,每年评选一次。请你分析设立旨在推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孔子文化奖”的理论依据。
(3)【关注家乡】孔子是中国的骄傲,更是齐鲁大地的骄傲。相信你的家乡也有令你骄傲的传统文化。请你介绍一种你知道的本地方的传统文化或其表演形式。
【解析】本题以孔子像落户天安门广场为背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性、综合性都较强。第(1)问要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从中华文明的角度跟帖,这就要求学生在回答此题时不能偏离主题,更不能随心所欲。第(2)问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能对教材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并结合材料进行回答。第(3)问要求学生要关注家乡特色,教育学生要热爱家乡。
答案:(1)五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①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人们,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中,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受不同的社会习俗的影响,如果缺乏足够的交流和沟通,彼此不够了解,就容易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产生冲突。
②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人们要和睦相处,必须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理解。
③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尽可能展现中华文化的特色成就。
(3)此题具有开放性,如①山东梆子;吕剧;水浒文化;聊斋文化;儒家文化;②四川:川剧变脸,木偶戏,成都盆景,蜀锦等根据当地情况即可。
1.(•攀枝花中考)西方曾经把中国称为“东方雄狮”,纷纷派遣使者和留学生来我国学习;但近代中国却被列强称为“东亚病夫”,成为其蹂躏的对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国的科技文化曾在世界长期独领风骚
②落后就会挨打,要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③中国为推动世界文明、社会进步作出过突出贡献
④封建皇帝穷兵黩武导致战争灾难
a.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所给材料可以看出,西方曾经把中国称为“东方雄狮”,表明中国的科技文化曾在世界长期独领风骚,为推动世界文明、社会进步作出过突出贡献。但近代中国却被列强称为“东亚病夫”,表明落后就会挨打,要努力提高综合国力。④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
2.(•深圳中考)深圳“敢为天下先”的拓荒牛精神,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 )
①自强不息 ②爱好和平 ③开拓进取 ④勤劳勇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d。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深圳‘敢为天下先’的拓荒牛精神”,与这一主题相符合的是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勤劳勇敢,爱好和平与之无关,故排除,选d。
3.(•烟台中考)“玉树不倒,青海常青”,这是青海玉树地震后抗震救灾中全国人民发自内心的一句响亮口号,这句口号向世人展示了( )
a.中国人民的强大无敌和称雄世界的决心
b.青海玉树优美的环境
c.全国各族人民心连心
d.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解析】选d。本题以社会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把握。“玉树不倒,青海常青”这句口号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a的说法是错误的,b、c的说法与本题无关,d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
4.(•达州中考)民族浩歌 五千年的奋斗,百年的抗争,中华民族创造了富有特色的伟大的民族之魂,成功举办奥运会,成功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正在举办人类历史上最盛大的博览会……今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请问:支撑中华民族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析】本题以梁启超的名言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识与理解。支撑中华民族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只要能找到这一知识点,熟练掌握其内容,第二问回答就比较容易了。本题重基础知识考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
答案:(1)是伟大的民族精神。
(2)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5.(•自贡中考)XX年9月,在新中国60华诞之际,“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在北京举行。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XX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他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钱老的一生给人启迪,我们青少年应该( )
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党和人民
②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③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振兴中华
④努力学习,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以钱学森的事迹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较强,较好地体现了思品课三维目标的统一。所给题肢全部符合题意,故选d。本题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引导学生要树立责任意识,积极承担责任。
6.(•达州中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新的时代精神,我们应该( )
a.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考虑任何个人利益
b.在国家危险时刻,肩负起救国的重任
c.发扬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无需任何帮助
d.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全面把握与理解,在新时期它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新的时代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a不考虑任何个人利益的说法是错误的;b不是新的历史时期应担负的责任;c无需任何帮助的说法太绝对;d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