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有的人》(精选14篇)

语文教案-《有的人》(精选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语文教案-《有的人》(精选14篇)

语文教案-《有的人》 篇1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参照“教学设计(A)”。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结构划分请参照“教学设计(A)”。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确:第1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

  第2――4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5―7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6u)与“朽”(xǐu)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明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明确:“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仄角度考虑的。原句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声,转用一仄声字“作”(zuò),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4.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3.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来朗读,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感情。

  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文后的题目。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 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它的议论与本诗的议论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记叙,其余三段是议论。诗中的议论具体、生动、形象,而本文中的议论相比之下就显得抽象

语文教案-《有的人》 篇2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教学目的:1_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教学重、难点

  1_重点:(1)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2)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理解了诗的深刻哲理。

  2.难点:第三、六、七节的内容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臧(zang1)  俯(fu3)  践踏(jian4)  删刈(yi4) 憎恶(zeng3 wu4) 装饰(shi4)

  2.解释下列词语:

  (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思。鲁迅<自嘲>诗里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

  (2)情感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溶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枯腐。”

  (3)华盖:古星名。迷信的人认为人的运气不好,是有华盖星犯命,叫交华盖运。但据说和尚华盖罩顶是走好运。

  3.朗读、背诵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深厚基础。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开始写作新诗。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引起广泛注意,受到欢迎。抗战爆发前,诗人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进一步反映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出版了反映人民疾苦、控诉蒋家王朝罪恶的政治讽刺诗集<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解放后,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曾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创作的。

  2.导语 

  “诗言志”,诗可抒情、可叙事,诗也能讲道理,发议论,这样的诗有人称之为哲理诗。诗中发表的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性的。是用诗的语言说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臧克家先生所写的<有的人>就是这样一首哲理诗,学习这首诗,我们要理解诗中哲理性的深刻内涵以及铿锵有力的语句,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情的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或听诗歌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者的感情流露。)

  2.提问:这首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全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1节为第一部分。大意是: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2节到第4节为第二部分。大意是:诅咒与赞美、鞭挞与褒扬交替使用,形成相互对比,而赞美、褒扬是主旋律,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5节到第7节为第三部分。大意是:在对生死、荣辱、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容量加大了。

  3.提问第l部分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讨论并归纳:“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在人间。(应启发学生。离开诗歌原句去解释“活”与“死”是不易领会诗人深刻含义的。)

  4.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

  讨论并归纳:

  (1)对人民的情感: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一种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骑”和“俯”形象地表明了两种相反的态度和感情。

  (2)人生境界:那些虽生犹死的人,想通过树碑立传,达到“永垂不朽”;而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则情愿充当无名的野草,当地下火喷薄而出的时候,变成熊熊列焰,“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野草·题辞>),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人生观:一种给人民带来灾难;一种给人民带来幸福。

  5.提问:这两种人的结果如何?

  讨论并归纳: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挎,把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6.提问:第2、3节诗里没出现鲁迅的名字、但我们一眼便可看出是在赞颂鲁迅的伟大精神,原因何在?

  讨论并归纳:作者说过:“对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在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这二节中作者含蓄而形象地赞颂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因为本诗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同时“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让人马上想到鲁迅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野草>散文诗也让人们与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联系起来,因此虽然诗中没出现鲁迅的名字,可让人一看便知是鲁迅的写照。鲁迅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鲁迅为了革命事业甘愿贡献自己的一切。

  四、小结

  <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新中国成立不久,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

  这首短诗以<有的人>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蕴含着深意。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使诗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写作方面,这首诗也有着鲜明的特色,这就是在对比和对应中表现出深刻的哲理,这里所说的哲理,诗人并不是用一般抽象的语言来告知读者,而是运用形象性的诗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那种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动统治者和为人民俯首为“牛”的革命者的不同人生意义,从而启示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活得有价值。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完成练习一第1、2、3题。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本诗。熟读<自嘲>、<野草·题辞>。

  2.这首诗通过议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是以什么形式怎么打动读者的。

  二、导人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背诵<有的人>这首诗,理解了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了革命人生观的教育。通过讨论还明确了对“活”与“死”的不同含义。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三、正课

  1.背诵全诗

  2.提问:第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是怎么评价鲁迅先生的。

  讨论并归纳:这一部分的诗歌主要用了连续反复的修辞方法。连续反复的修辞在这里起到了强调作用。这一强调使这一首诗的诗意升华到赞颂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对评价鲁迅先生是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起到了很有力的、很重要的作用。

  3.提问:诗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

  讨论并归纳:第二部分,从不同方面举出两种人的不同做法,褒贬鲜明,引起人们的思考;第三部分逐一对应回答,强调了两种不同做法所得到的不同结果。

  4.提问: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感”具体,形象。如果诗的第二节改成:“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说明理由。

  讨论并归纳:不行。这样做,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骑在人民头上”这典型动作,加上“我多伟大”这典型语言,二者连结起来,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这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5.提问:这首诗通过讨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它为什么能深深地打动读者。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所要说明的道理蕴含在第一节的诗句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者由纪念鲁迅联想到深爱人民的人,并且甘愿为人民作牛马,为人民奉献、牺牲的人是永垂不朽的。就像鲁迅先生一样,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不存在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着,人民永远在心里纪念他。作者不仅歌颂鲁迅和具有鲁迅那样品质的人,也启发和引导读者要学习鲁迅精神,做品格高尚的人。

  作者发挥了诗歌的特点,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上述道理,因而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取得了较好的说理效果。

  6.提问:读读鲁迅的<自嘲>,想想<自嘲>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两首诗中表现了怎样一种鲜明的态度。

  讨论并归纳:鲁迅活着的时候,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面对这一切鲁迅坦然处之,坚信自己的信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人民大众的代言人,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鲁迅不屈不挠斗争着。鲁迅逝世后,反动派仍然是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而人民却敬他,爱他。可见在对待鲁迅的态度上,可以清楚地让人们感到斗争的激烈,这两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分明的爱憎。

  7.提问:读读《野草·题辞》,联系《有的人》谈谈对课文有否更深的体会。

  讨论并归纳:鲁迅曾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而“野草”的形象,期待着地下火将它变成熊熊烈焰。这两个形象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民深沉博大的爱,象征他为人民奉献、牺牲的精神。这样的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正是诗中所要歌颂的。

  四、小结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优秀短诗,自1949年发表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首诗的生命力如此强盛,究其原因应该是它对革命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普遍意义。是呀,人为什么活着?不同人生观,立场不同,就有两种看法。以鲁迅为代表的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革命者

  的人生观。与此相反,一切为自己,以别人――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作牺牲的人生观,都应当是为我们所唾弃的人生观。《有的人》表面上并没有人生哲学的说教,这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判若天渊的爱憎让它隐了形。事实上当人们读到诗会立刻想到这一点。这也是这首诗创作的高明之处。

  五、作业 

语文教案-《有的人》 篇3

  今天上了《有的人》一诗,在讲到“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就提到了以前人们对一个大学生为了救一乞丐老者而死去的事情引发的议论。这个见义勇为值不值得?

  这时,班里就有学生说:不值得。这个看法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意。同学们都觉得,大学生有大好的生命,丰富的学识,而老者什么都没有,不值得救。我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心里有些难过,因为,他们心中已经有了人的高低之分。为了让学生明白,人,是不分高低贵贱的,我又举了希特勒杀害犹太人的事件,而这些,学生们几乎全没听说过。听到大屠杀的事情,学生们都觉得很不可思异。在大量讲述了法西斯的罪恶后,学生终于明白了,人,是不论什么身分,不论什么价值的`,只要活着,是条生命,我们都应该尊重。见义勇为,无论对象是谁,都是应该的。虽然那个大学生死了,但他见义勇为的精神,将会激励更多的人,让我们的社会更美好。如果人人都对身边发生的类似事件视而不见、认为不值得救助的话,那是多么可怕的社会!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去思考,见义勇为是应该,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才能把伤害减低到最小。

  后来,学生一致得出: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去见义勇为,要多动脑子,不能鲁莽。讨论到这里,下课了,但本课的一些内容没有得到完全分析,例如:鲁迅先生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他当年在日本时,是如何面对被残杀的中国民众以及中国留学生的。还有些练习,也没有得到讲解,只能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讨论。从这节课的反映来看,现在学生的是非观是有了,但仅是一个很简单的意识而已。

  在目前复杂的社会中,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引导,会造成严重错误的人生观。还有,现在学生的历史知识真是太少了,少到可怕。他们不在乎、不关心国家的历史、世界的历史。我们的教育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虽然这节课的讨论内容与教学设计有所偏差,但我觉得,这节课还是有收获的,有价值的。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是非观、价值观都没有的话,所学到的东西,只能是空谈而已。

语文教案-《有的人》 篇4

  设计理念

  小学诗歌教学“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现状不能不说是当今小学诗歌教学的误区。我认为小学诗歌的教学不应该单单停留在词句的分析和诗句的理解上,而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产生亲近诗歌的*。这样就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赏。老师自始至终释放着自己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引领学生走在亲近诗歌的道路上。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伟大的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教学准备

  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观看《鲁迅》生平的记录片,引导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全面的了解鲁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一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上海不幸病逝。全国人民无比悲痛。但是国民党*派出了许多的特务、军阀、走狗极力阻止人民给鲁迅先生举行追悼会,他们阻止得了吗?我们一起来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看看当时的情景吧。

  2、鲁迅逝世13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鲁迅先生。诗人臧克家参加了纪念活动,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出示课题--《有的人》。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

  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抬举”等字音。

  3、默读并思考: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内容上的对比,2-5,3-6,4-7;“有的人”反复出现。)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回答。

  三、自主感悟,诵读悟情

  1、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节,你能读出疑问吗?

  ①、自由读第一节。

  ②、质疑:预设: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相机理解“死”与“活”

  ③、引导学生带者疑问来读书。

  哪种人虽生犹死,哪种人虽死犹生?请同学们读2、5节。

  2、学习2、5节,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①指名读,评议:他读出了什么感觉?或你听到他读出了什么味道?(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②探讨:为什么“恨”?怎么样的人会“骑在人民的头上”?骑在人民头上后的表情怎样?

  ③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的傲慢神态。

  ④指导读好“摔垮”读出把敌人打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师生合作读。

  师: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生: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师: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生: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3、自主学习3、6节,4、7节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①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表达出你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练习。

  ③男*分别领读,带读。

  学生汇报读。评议,生评,师评。

  4、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请把“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总结出“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并板书

  预设: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这诗表达了臧克家对鲁迅深深的怀念,我们带着对这伟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来读读老师变序后的诗。(师生合作读)

  鲁迅死了(师)

  他还活着。(生)

  鲁迅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师)

  给人民作牛马的,(生)

  人民永远记住他!(生)

  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师)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生)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生)

  鲁迅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师)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生)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生)

  探讨:“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你知道都有谁呢?指名说(岳飞、雷锋、周恩来,王二小、……

  2、还有像鲁迅一样的人很多,你想歌颂谁,就把他的名字套进去读一读。自由练,指名读。

  3、教师引读:面对自私自利,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人我们痛恨、愤怒的说----生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因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所以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教师引读:当我们面对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尊敬他、歌颂他----生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总结引领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感受了诗歌的魅力。有人说,走进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灵动的世界,每一个想让自己变得聪明灵秀的孩子,都应该亲近诗歌。叩响诗歌的大门。

  五、布置作业:(自选一种)

  1、诵读这首诗。

  2、搜集鲁迅的名言。

  3、阅读鲁迅的作品如:《故乡》《一件小事》《药》等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活--死骑遗臭万年

  死--活俯流芳千古

语文教案-《有的人》 篇5

  反思我的教学设计:根据参考书的教学建议,根据这首诗的结构特点,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打破了参考书的教学建议,不是一节节学习,而是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找到诗的写作特点:一是对比(学生容易说出来),二是诗的2与5小节、3与6小节、4与7小节是相对应的。预设时我也想到了过学生对第二个特点可能回答不上来,于是我对这一环节设计了两种方案。

  在教学中,对第二个特点学生确实答不上来,我准备使用第二种教学设计,我说:“现在找不出来没关系,学完诗后你会知道的。”这句话一出口,一位学生举手了,我让他回答,他居然说对了,我心里一阵高兴。我高兴的不是我可以用原来的方案上课,而是对这位学生能在我已经准备继续讲的时候,能够大胆地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位学生不是优等生,而是一位中等生。

  虽然最后我还是用了原先的教学设计,但我觉得在备课时对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必须先要考虑到我们的学生,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备课背两头。

语文教案-《有的人》 篇6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对比写法,诗中议论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摘录臧克家《关于短诗〈右肘人〉》:

  在旧社会里,我们看惯了这样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乡绅,残害压迫人民,坏事做 绝,罪孽深重,却妄想“流芳百世”,到处竖起“泽被乡梓”“德高望重”一类的“功 德”碑,把自己升为万古不朽的“伟人”。

  《有的人》写于……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2.看“学习重点”“预习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及内容。

  3.读课文(定条件的由男女生结合,两人一组,每节诗由男读1―2行,女读3―4行,用 磁带录上音待评)

  (二)课堂教学(以读带讲)

  l.导入   新课(可借鉴吴玉章同志1961年 6月11日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言炳丹青,德配天 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放录音磁带或教师朗读。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 (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

  4.预习检测

  (l)放两组录音作业 ,第一盘放1―4节,第二盘放―一7节,同学评。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____,怀着的情感而写的。 (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对鲁迅先生崇敬)

  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 益。)

  C.用诗句填空。“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欢一种人。鲁迅 属于____一种人。 (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 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议论)

  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故后____这两点来表现 他的伟大。 (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

  5.阅读研讨

  (1)限时默读。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读每节诗的后两行)

  (2)同桌互相听读。(针对以上问题互议,互谈)

  (3)表情朗读。一人领全班合,齐读上面板书的有关内容。(注意激发颂扬情感) 问: ①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活着? ②谁以“野草”自比?有何含义?“地火”又指什么?“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 什么精神? ③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

  (4)个别读。(带着下列问题)读每一节诗的前两行。 问;①诗中给我们刻画了另一类鲜明的形象,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写 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这首诗从哪几方面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诗的2―4节同5―7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 的? (学生抢答,教师归纳)

  (5)让男生(或女生)带着讥讽、诅咒的语调朗读以上  有关诗行。

  (6)精读2―4节,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问。 1.你怎样理解活着的人已经死了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 人? 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3.(展开联想)请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举一例说明“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下 场如何? 再举一例说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得到人民怎样的拥戴和回报?

  (7)背诵全诗。参看板书

  6.揣摩运用 (l)处理课堂练习第五题。 (2)第八题与第四题比较练习。 (3)第七题在课前或课后阅读体会。不作讲解。

语文教案-《有的人》 篇7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了解鲁迅入手

  1、出示有关鲁迅的图片:你们认识他吗?(鲁迅)

  2、讲讲你知道的鲁迅的小故事。

  师述: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用手中的笔跟敌人战斗。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

  (出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3、(介绍背景)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板书:有的人)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来,读读这首诗。

  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2、指名读,纠正、评价。

  3、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听录音朗诵。

  4、自己再读,边读边思考,看有什么发现。

  三、读悟结合,深刻领会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第一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出示填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该怎么读这两句?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可以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谈。

  2、你还有哪些发现?

  交流,引导感悟。

  a、发现两处化用鲁迅作品的诗句(如果没有发现则点拨: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写,却好象一次没提鲁迅啊?)

  ⑴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学生说后,幻灯出示《自嘲》)导读: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地工作。人民感激他,人民爱戴他,齐读第二小节。

  ⑵(幻灯补充《野草――题辞》)

  自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导读: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人民怀着深深地敬意赞颂他:齐读第三小节。

  b、发现对比、反复的表达方法。

  c、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

  (在学生赏析的字当中,挑出一个“摔”来重点赏析: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么“摔”。

  指导带着仇恨读)

  3、导读5―7小节: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5、6、7小节,读中访问、指导。

  4、“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四、拓展练习

  1、说: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会想道什么样的人?

  2、写:模仿这首诗对比的写法,写两句诗。

  3、交流,点评。

  五、总结教学:

  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些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把感受特别深的诗句抄写下来。

  2、学习对比、排比的方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有 的 人       

  对比

  活着

  ↑               反复

  死了

  教学反思:

  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我在六(3)班上了《有的人》这首诗,这是本册书后面补充的阅读篇目,所以我安排一个课时完成。我的目标是希望能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地发现诗歌的内涵和写作的特点,并且能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不同感情,最后还能学习这首诗歌的对比手法,再写一节(2句)。课前布置了预习和搜集相关资料。

  教研员曾桂英老师和教学处两位主任,以及刘日华等十来位老师莅临课堂指导,课后,他们向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首先,老师们肯定了这节课的优点:1、是善于启发思考,学生学有所思;2、善于指导朗读,读得有层次,有进步;3、善于驾驭课堂,流畅,不拖泥带水;4、善于挖掘素材,音像的、文字的。

  老师们更从帮助我角度出发,给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1、讲讲鲁迅的小故事,帮助理解鲁迅的高尚品格;2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你还知道谁?”时补充“感动中国人物”――孟祥彬的故事,再写,降低写的难度。3、有些地方衔接不够自然;4、板书不够震撼心灵。

  我深深感到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和爱护,其实上完课,我也有自己的反思。首先,老师们所肯定的优点原本是我所追求达到的效果,但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孩子们比较紧张,在自主发现的环节,其实自主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孩子们为什么紧张,其实可能是我自己不够放松导致的,也有可能是读的还不够,不够熟,所以还没有达到水到渠成的地步,有点操之过急。

  第二,设计的是非常流畅的过程,没有给可能突发的事情预设时间,所以时间紧,知道按原计划完不成的情况下,就做了一些舍弃,造成某些衔接的不够自然。一是开头导入对课题读法的两次纠正,二是对毛泽东评价鲁迅的话的重复读和指导,三是指名串读课文时的指导超出了预计。这反应我备学生一块做得还不够。但同时我也想,真实的课堂才应该是我所追求的,所以没有能衔接自然,就反应出我的应变能力还需要锻炼,对课的设计应该有多个方案。

  经过思考,我对教案进行再次修改。不贪多、贪全,求实,砍掉写的一块,将读进行到底。读出层次,读出个性,读出味道。

语文教案-《有的人》 篇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指导朗读,体会该诗强烈鲜明的爱憎之情,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能力训练点

  1.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该涛融情于诗、融理于诗的特点,说一说该诗的情与理。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四)美育渗透点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二、学法引导

  1。标题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2。分句读,分段读、对照读等灵活多样的朗讲读等灵活多样的朗读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对比的手法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二)难点

  深刻理解诗歌丰富的思想性。

  (三)疑点

  诗歌未三节能否去掉?这三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四)解决办法

  重点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思考、讨论解决,对于难点和疑点,在学习时教师应进行方法的引导与适当的点拨。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学用具

  录音机、朗读磁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没计

  1.教师分层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正反复朗读的训练中读出诗歌的情。

  1.教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明确诗歌中的理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反复朗渎,体会诗歌爱憎分明的感情。

  2.学习对比手法,体会对比的好处。

  3.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中所寓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但这首涛又非一般的悼卓念性文章,文中运用对比手法,将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进行对比,歌颂了鲁迅先生以及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

  (三)教学过程

  1.以介绍诗歌的般特点导入本文学习。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大样式,其特点有: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感情,想象丰富,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新诗般分行排列:这是诗歌的一般特点。具体到某一诗歌里,其特点又是:丰富多彩的,各不相同。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看第一段作者介绍,要抓住姓名、出生时间、什么地方人、评价、作品五个方面去了解作者。看其他各段,主要了解本诗的特点、背景。提示概括本诗特点有四:(1)富有哲理性。(2)语言凝练有力。(3)采用对比手法。(4)用形象的语言发议论讲道理。

  2.学习正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和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和特点。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诗歌朗诵的轻重、缓急、分节、节奏处理及本文思想内容。范渎后,要求学生将诗中八处有的人分别改换成具体的某种人、某类人,提醒改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尽量准确。

  明确:改换要具体、明确,注意措词,有定的概括性;可改成: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残酷剥削人民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妄想流芳千古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鱼肉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等。

  学生改后,抽学生根据自己所改朗诵全涛,朗诵后学生一起评议。然后,再分组齐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分析对比写法,引导更深入地钻研课文。

  提问:文中八处有的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明确:两种人,对人民有利的人和对人民有害的人;

  提问并引入讨论:①前四节是从哪四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②后三节与前四节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后三节对全诗起什么作用?③为了说明两种人的不同通篇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对比)④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句是什么意思?⑤最后句中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⑥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明确:①从生死、言行、追求、作用四个方面。②因果关系,不但呼应前文,形象地反出两种人截然不同的结局,而且使全诗内涵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内涵容量增大了。

  ③这里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指的是像鲁迅这样为人民服务的人将会得到人民广泛的纪念,

  ④抬举表示称赞和提拔的意思。

  ⑤主题思想是通过鲜明的对比,歌颂鲁迅先生以及像先生一样的人,号召我们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四)总结、扩展

  这首诗虽然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便没有停留于一般的纪念性文章,而是更深层次地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观念。英语里有这么一句名言:To be or not is a question,意思是: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另外我们读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保尔的名言,思考他们每个时代的人生价值,那么,在今天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呢?

  八、布置作业

  1.熟读并理解鲁迅的《自嘲》。

  2.唐代涛人杜甫有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然只有10个字,但它通过对比手法把不平等社会现象揭露得人木三分,同学课外查阅这首诗,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语文教案-《有的人》 篇9

  一、指导思想及设计理念

  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熏染而不是解析。纠缠于字里行间,为了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意思谈论不休,会导致诗歌意境的破碎。诗歌是艺术,艺术的文字就离不开诵读、欣赏和适度的品悟。学生对诗歌亲近的欲望应该是在这样的诵读欣赏中激发的。所以我对本诗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多读,从多读中悟诗情、悟诗意,悟写法;然后再读写结合,大胆创造,写一写诗歌,学以致用,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学习任务分析与教材内容分析

  《有的人》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有的人》位于本单元的结尾,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全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感情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体会对比手法,并真切感受到做人的真谛,能试着以仿写诗歌的形式去表达出来。

  三、学习情况分析与学生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诗歌,而且通过自学第六组《轻扣诗歌的大门》的综合性学习,对于诗的格式形式已有初步的了解,再加上已积累了六年级的语文素养和学习经验,对于诗歌的内容不难把握。

  四、教法、学法分析

  1.从入题开始,让学生走进历史去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促进理解课文内容。

  2、多层次的指导学生去读诗;分句读,分段读、对照读等灵活多样的朗读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及写作特点。

  4、读写结合,提升情感认识。

  五、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感情朗读,体会该诗强烈鲜明的爱憎之情,

  ②.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③、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理解诗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①.多角度多层次的朗读,在读中悟诗情,悟诗义,悟写法;

  ②.读写结合,深入升华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②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二)教学重点:

  1. 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采取多中对比朗读的形式,让学生熟读成诵。

  3、仿照诗歌形式,采用对比手法写一首对人生看法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

  1. 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 仿照诗歌形式,采用对比手法写一首对人生看法的诗歌。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思想及突破策略:

  “重点”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思考、讨论解决,对于“难点”,在学习时教师应用适当方法的引导与适当的点拨。如对照,适当拓展知识等方法。

  六、教学环境(媒体)与资源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录音视频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可选)

  ㈠导入新课,了解背景→㈡指导朗读,初识文本

  →㈢自由朗读,初步感知→㈣探究发现,走进文本→㈤体会写法,深挖主题

  →㈥拓展认识,深化情感→㈦仿写诗歌,成就理想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计划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㈠、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5分钟

  ①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一句名言,“其实地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知道这是谁写的吗?(鲁迅)

  ②对于鲁迅,你了解的都有哪些呢?

  ③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72年了,72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这两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

  ④介绍时代景,

  出示课件(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就了一首诗。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学生齐读。

  自由谈一谈自己对鲁迅的了解。

  指名读背景介绍

  为新授课作铺垫

  二、初识文本、指导朗读。

  10分钟

  (一)听一听:看视频,听课文录音,谈体会。

  1.看视频听朗读录音

  听完录音,你觉得朗读的那个人,朗读得怎么样? 你从中听出了什么?

  (二)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教师强调: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

  2、思考:

  ⑴、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找出文中的诗句,用——画出来。

  ⑵ 、诗人对这两种人各作了怎样的描述?请找出相应的诗句,用~~~~~~标示出来。

  3、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爱与憎。

  4、指名学生朗读(可读自己喜欢的章节)同学们评议

  (三)再读诗歌

  调整顺序让学生分两组对比读,并想想从中读出了什么?

  朗读要求:

  ①将每节诗的前两句连起来读

  ②将每节诗的后两句连起来读

  ③分男女声部,分别交替朗读每节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

  学生评价朗读效果,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

  学生初读,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然后设计朗读、自由朗读

  学生边读边想

  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

  由听到读,由模仿到自主,由顺读再到重新组合诗序读。

  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三、探究发现,走进文本。

  5分钟

  小组合作议一议。

  1. 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你发现了什么?可以说说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的内容,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等等。

  2、教师引导,深入内容:

  ①同学们对两类人物已有了自己鲜明的认识,请我们用一些词语送给这两种人;

  ②人们对这两种人又是什么态度呢?也请同学们用词语来概括(请各小组就某一方面将自己要送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反复的写作方法

  积极主动地用词语表达出来

  学生概括、补充

  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提升对主题的认识

  四、体会写法:深挖主题

  6分钟

  1、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为什么?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把对应的成语用直线连接起来:

  ①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②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③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①我为人人,鞠躬尽瘁。

  ②虽生犹死,行尸走肉

  ③虽死犹生,

  永垂不朽。

  2、作者这样对比来写有什么目的?

  学生回答完毕之后共同连线。

  指名回答老师的问题

  巩固理解诗文的内涵,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所要表达的情感

  五、拓展认识,深华情感

  4分钟

  ①、谈一谈

  在历史或现实中,既有流芳百世的英雄,也有遗臭万年的奸臣,你能联系具体人物来谈谈自己的感想吗?

  ②、补充相关历史名人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知道的两类人物

  学生齐读

  拓展加强学生对人生价值意义的认识

  六、仿写诗歌,成就理想

  10分钟

  引导:你在日常生活中曾有过对人生的思考吗?请联系生活感受,仿照本诗的对比写法,写一写你对人生的看法或是对读了本诗后的感想。

  学生动笔写作

  读写结合,体验人生的价值

  九、板书设计

  20*    有的人

  有的人      有的人

  死了,活着;活着,死了;

  死的是躯体,不死的是精神

  十、教学反思

  读与写结合,让诗“活”起来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有的人》教学反思

  反思一下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状况,应该说,现代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盲区。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教材编排对现代诗歌的淡化是一个重要因素。翻阅小学语文课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3—6年级的现代诗歌几乎都是二类课文,是主张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积累积累就可以的。这种淡化导致了很少有人去仔细思考它的教法,大部分教师都是以会读和理解意思为目的实施教学的。我以为,这样的教学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反思自己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本课的教学,是重在让学生去读诗,从读中去悟,去想,去拓展,然后再读写结合,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首先,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诵读。课堂对于学生的读是这样安排的:由听到读,由模仿到自主,由顺读再到重新组合诗序读。每次读的要求也不一样:首先安排教学中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再到有表情朗读,每一遍都目的明确,最后到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其次,引领学生欣赏品味。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写作特点,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反复的写作方法在全诗中也极为突出,也正是这些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使诗歌所表现的爱恨情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去再想开来。课堂上,通过两次揭示副标题,让学生在诗中寻找鲁迅的影子,进而去发现生活中具有鲁迅精神的人。再拓展回顾到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人或是遗臭万年的人,更一步加深对这两种人物的认识,提升孩子们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纪念鲁迅先生上,而是建构起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更具张力的认知。

  最后,仿写诗歌,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全诗所颂扬和批判的行为跨越时空和今天的生活对接,轻轻地在学生心中画出一道是非对错的分界线。

  总之,在教学中,我尽量让这首诗歌变得柔软,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感性,少一些教化,多一些欣赏。尽量用老师释放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从而让诗“活”起来,然后动口、动手,说一说,写一写,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爱诗歌、学写诗歌的热情,而且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亲近诗歌的种子。

语文教案-《有的人》 篇10

  教学设想

  《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参照“教学设计(A)”。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结构划分请参照“教学设计(A)”。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确:第1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

  第2――4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5―7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

  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

  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6u)与“朽”(xǐu)

  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明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明确:“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仄角度考虑的。原句

  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声,转用一仄声字“作”(zuò),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4.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3.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来朗读,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感情。

  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文后的题目。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 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它的议论与本诗的议论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记叙,其余三段是议论。诗中的议论具体、生动、形象,而本文中的议论相比之下就显得抽象。

语文教案-《有的人》 篇11

  1.阅读下列文字,判断对“死书读活人”解释的对与错,在对的括号里打“√”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①固定的书本内容可以让人读了变得灵活。(    )②有思维有头脑的人却死板地、机械地去读书。(    )③无生命的书本让有生命的人读,会使人更有知识。(    )2.联系历史和现实,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读后感。题目自拟(在课外练笔本上作)。阅读下面短诗,完成3-6题。

  绿与丹 春天,绿的世界;枫叶如丹,秋天,丹的天地。挂满一树,绿,是①的颜色,铺满一地。绿,是②的颜色,丹,是④的颜色,又是③的颜色。丹,是⑤的颜色,到了夏季,又是⑥的颜色。绿变得更浓、更深。绿与丹,生命在蝉鸣蛙噪翕动,打扮着天地,生命在炽热阴雨中争斗。为人间,于是,凉风起天末,演化出五色斑斓。秋天到了。 

  3.给诗中①―⑥空缺处填上合理的词语(只写序号)。a.收获       b.播种              c.成功d.希望       e.孕育着新生命      f.走向成熟①(    )     ②(    )           ③(    )④(    )     ⑤(    )           ⑥(    )4.诗中加线的两个句子富于形象化。“翕动”、“争斗”说的是生命的________;“蝉鸣蛙噪”、“炽热阴雨”说的是人生________。这加线句表达的主要含义是________。5.如果给这首诗划分两部分,怎么分?请在文中用“||”线表示,并归纳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首诗主要歌颂的是________(答案限3个字以内)。 参考答案 综合能力训练1.①  2.(略)  3.①b②d③f④a⑤c⑥e  4.成长 经历种种考验  5.的颜色‖绿与丹。前一部分写绿与丹,后一部分是总结。  6.生命

语文教案-《有的人》 篇12

  学习目的: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教学重、难点

  1、目的: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2)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理解了诗的深刻哲理。

  2、难点:第三、六、七节的内容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臧(zang1)俯(fu3)践踏(jian4)删刈(yi4)憎恶(zeng3wu4)装饰(shi4)

  2、解释下列词语:

  (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思。鲁迅自嘲诗里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

  (2)情感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溶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枯腐。”

  (3)华盖:古星名。迷信的人认为人的运气不好,是有华盖星犯命,叫交华盖运。但据说和尚华盖罩顶是走好运。

  3、朗读、背诵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深厚基础。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开始写作新诗。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引起广泛注意,受到欢迎。抗战爆发前,诗人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进一步反映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出版了反映人民疾苦、控诉蒋家王朝罪恶的政治讽刺诗集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解放后,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曾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创作的。

  2、导语

  “诗言志”,诗可抒情、可叙事,诗也能讲道理,发议论,这样的诗有人称之为哲理诗。诗中发表的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性的。是用诗的语言说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臧克家先生所写的有的人就是这样一首哲理诗,学习这首诗,我们要理解诗中哲理性的深刻内涵以及铿锵有力的语句,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情的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或听诗歌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者的感情流露。)

  2、提问:这首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全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1节为第一部分。大意是: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2节到第4节为第二部分。大意是:诅咒与赞美、鞭挞与褒扬交替使用,形成相互对比,而赞美、褒扬是主旋律,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5节到第7节为第三部分。大意是:在对生死、荣辱、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容量加大了。

  3、提问第l部分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讨论并归纳:“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在人间。(应启发学生。离开诗歌原句去解释“活”与“死”是不易领会诗人深刻含义的。)

  4、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

  讨论并归纳:

  (1)对人民的情感: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一种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骑”和“俯”形象地表明了两种相反的态度和感情。

  (2)人生境界:那些虽生犹死的人,想通过树碑立传,达到“永垂不朽”;而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则情愿充当无名的野草,当地下火喷薄而出的时候,变成熊熊列焰,“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野草・题辞),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人生观:一种给人民带来灾难;一种给人民带来幸福。

  5、提问:这两种人的结果如何?

  讨论并归纳: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挎,把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6、提问:第2、3节诗里没出现鲁迅的名字、但我们一眼便可看出是在赞颂鲁迅的伟大精神,原因何在?

  讨论并归纳:作者说过:“对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在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这二节中作者含蓄而形象地赞颂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因为本诗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同时“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让人马上想到鲁迅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野草散文诗也让人们与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联系起来,因此虽然诗中没出现鲁迅的名字,可让人一看便知是鲁迅的写照。鲁迅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鲁迅为了革命事业甘愿贡献自己的一切。

  四、小结

  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新中国成立不久,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

  这首短诗以有的人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蕴含着深意。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使诗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九年级语文《有的人》教学设计4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在写作方面,这首诗也有着鲜明的特色,这就是在对比和对应中表现出深刻的哲理,这里所说的哲理,诗人并不是用一般抽象的语言来告知读者,而是运用形象性的诗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那种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动统治者和为人民俯首为“牛”的革命者的不同人生意义,从而启示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活得有价值。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完成练习一第1、2、3题。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本诗。熟读自嘲、野草・题辞。

  2、这首诗通过议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是以什么形式怎么打动读者的。

  二、导人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背诵有的人这首诗,理解了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了革命人生观的教育。通过讨论还明确了对“活”与“死”的不同含义。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三、正课

  1、背诵全诗

  2、提问:第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是怎么评价鲁迅先生的。

  讨论并归纳:这一部分的诗歌主要用了连续反复的修辞方法。连续反复的修辞在这里起到了强调作用。这一强调使这一首诗的诗意升华到赞颂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对评价鲁迅先生是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起到了很有力的、很重要的作用。

  3、提问:诗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

  讨论并归纳:第二部分,从不同方面举出两种人的不同做法,褒贬鲜明,引起人们的思考;第三部分逐一对应回答,强调了两种不同做法所得到的不同结果。

  4、提问: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感”具体,形象。如果诗的第二节改成:“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说明理由。

  讨论并归纳:不行。这样做,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骑在人民头上”这典型动作,加上“我多伟大”这典型语言,二者连结起来,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这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5、提问:这首诗通过讨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它为什么能深深地打动读者。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所要说明的道理蕴含在第一节的诗句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者由纪念鲁迅联想到深爱人民的人,并且甘愿为人民作牛马,为人民奉献、牺牲的人是永垂不朽的。就像鲁迅先生一样,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不存在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着,人民永远在心里纪念他。作者不仅歌颂鲁迅和具有鲁迅那样品质的人,也启发和引导读者要学习鲁迅精神,做品格高尚的人。

  作者发挥了诗歌的特点,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上述道理,因而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取得了较好的说理效果。

  6、提问:读读鲁迅的自嘲,想想自嘲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两首诗中表现了怎样一种鲜明的态度。

  讨论并归纳:鲁迅活着的时候,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面对这一切鲁迅坦然处之,坚信自己的信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人民大众的代言人,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鲁迅不屈不挠斗争着。鲁迅逝世后,反动派仍然是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而人民却敬他,爱他。可见在对待鲁迅的态度上,可以清楚地让人们感到斗争的激烈,这两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分明的爱憎。

  7、提问:读读《野草・题辞》,联系《有的人》谈谈对课文有否更深的体会。

  讨论并归纳:鲁迅曾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而“野草”的形象,期待着地下火将它变成熊熊烈焰。这两个形象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民深沉博大的爱,象征他为人民奉献、牺牲的精神。这样的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正是诗中所要歌颂的。

  四、小结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优秀短诗,自1949年发表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首诗的生命力如此强盛,究其原因应该是它对革命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普遍意义。是呀,人为什么活着?不同人生观,立场不同,就有两种看法。以鲁迅为代表的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革命者

  的人生观。与此相反,一切为自己,以别人――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作牺牲的人生观,都应当是为我们所唾弃的人生观。《有的人》表面上并没有人生哲学的说教,这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判若天渊的爱憎让它隐了形。事实上当人们读到诗会立刻想到这一点。这也是这首诗创作的高明之处。

  五、作业

语文教案-《有的人》 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设想】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

  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

  生:听录音。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讨论、合作、交流。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幻灯】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生:动笔写。(2分钟)

  师:写好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师:同组的同学交流过了,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再请一组同学,我们来打擂台,能不能比上一组说得好。

  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是:

  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沽名钓誉之徒大公无私之士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3、师:同学们的替换非常好。经过替换,我们对这两类人【板书】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学们说说看,他们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以下内容形成板书】

  生:生死(人生价值)、言行(对人民的态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觉悟)、作用(社会影响、人生观、)、结局(“下场”感情色彩不宜)

  师:这样,“有的人”反复出现,一唱三叹,两两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板书】,是什么哲理呢?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板书】

  师:下面,我们一齐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

  生:朗读。

  师:很好。现在能背吗?有感情地背诵。

语文教案-《有的人》 篇14

  一、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不[    ]a.qiaob.xioc.ku92.摔[    ]a.ku3b.ku4c.ku13.克家[    ]a.z1ngb.z4ngc.c2ng二、用“/”标出的句间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b.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c.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d.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三、“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对“抬举”的含义和感情色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抬举”的含义是又抬又举,本诗中是褒义词,表现对鲁迅的推崇。b.“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褒义词,表明对鲁迅的敬重。c.“抬举”的含义是抬起来举过头顶,表示尊重,诗中是褒义词,表明看重。d.“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中性词,表示称赞。四、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有的人》是臧克家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c.“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是从鲁迅的《自嘲》诗中化用而来。d.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但诗中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的。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活”和“死”的具体含义。有的人着  活:他已经了  死:有的人了  死:他还着  活: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文后的问题。(一)老马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1932年4月1.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马十分驯服,完全忠实于人类。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的,习惯了这种压力。c.老马默默忍受,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2.诗的结尾“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有什么含义?3.“老马”象征了旧社会中________的人。(二)双桅船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1.仔细阅读诗歌,体会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①“船”象征:        ②“岸”象征:③“风暴”象征:      ④“灯”象征:作者借助这些象征性形象,是为了鼓励人们________。2.双桅船在一个纬度告别,又相约在“另一个纬度相遇”,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一片又一片“心爱的岸”,“不怕天涯海角”,甘愿“再分东西”,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写照呢?【参考答案】一、1.b  2.a  3.a二、c三、b四、c(所引诗句是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题辞》中化用而来。)五、活:生命存在,身体的躯壳活着  死:灵魂丧失,毫无生命价值  死:生命不存在  活:思想、精神永驻人间六、(一)1.c(从诗中“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可知,老马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无力反抗。)  2.这一句把老马不甘心被欺凌却又无力反抗,只能继续在悲惨的生活中挣扎的那种无奈而又悲凉的感觉形象地描写出来,同时也激起人们对老马不幸的同情和对不公平命运的义愤。  3.广大的与牛马一般命运  (二)1.①人的一种不断追求的精神品质  ②人的生活境界和不断升华的审美理想  ③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和挑战  ④一种希冀,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困难前面不畏缩,应怀着希望继续前进!  2.这是一种不断充实、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生命不止,前进不止,有价值、有作为的人生写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语文教案-《有的人》(精选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