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历史教案设计 > 《第一次世界大战》复习教案(精选4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复习教案(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次世界大战》复习教案(精选4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复习教案 篇1

  一、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根本原因。

  (1)根源:由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实质: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2)表现:①法德矛盾,由普法战争导致。

  ②俄奥矛盾,由争夺巴尔干引起;

  ③英德矛盾,由争夺世界霸权引起,并成为帝国主义间主要矛盾。

  二、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三国同盟:①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带有反俄性质。

  ②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③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

  (2)三国协约:

  ①1892年,法俄两国缔结军事协定,法俄同盟由此形成,标志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②20世纪初,英国分别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英法俄三国协约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

  a.核心:英国。

  b.19xx年,英法协约――针对非洲(埃及,摩洛哥)。

  c.19xx年,英俄协约――针对亚洲。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

  (1)爆发:

  ①19xx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②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1914-7-28

  ③交战双方以同盟国和协约国为主;意大利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以英日同 盟为借口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而出兵中国山东。

  同盟国集团: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

  协约国集团:英、法、俄、意、比、日、塞尔维亚等27国

  (2)性质:

  ①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

  ②塞尔维亚为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3)进程:                          

  ①第一阶段:19xx年,德军的速决战汁划破产,西线转入阵地战。

  ②第二阶段:1915~19xx年,19xx年出现了三次大型战役:西线: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东线:俄军夏季攻势。  日德兰海战是规模最大的海战。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③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国参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卜月革命,并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④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一战”结束。

  (4)后果:

  ①大战历时4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入门被卷人战争。对人类造成厂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②大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摧垮了俄、德、奥等帝国,削弱厂英、法、意三国。封建的奥斯曼帝国解体。

  ③战争后期,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尼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复习教案 篇2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2)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3)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3)通过“历史论坛”和“质疑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我校具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设备,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教学流程:

  程序一:学生课前自学

  程序二:师生、生生课上多向交流

  1.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20世纪战争的图片,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启激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2.学习新课:

  环节一:展示个人自学成果,建构知识体系,组织学生展示知识结构.

  意图: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达到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知识结构,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加工教材并从中体会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进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展示师生知识结构,达到生生间和师生间的思维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策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采用激励式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拨,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预测: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维过程,这既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解读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环节二:检测基础知识,获得反馈信息根据网络中基础知识检测题,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环节三:突破重点,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策略: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知识体系和能力建构的需要,在自学和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组织探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在网页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问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二: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你认为“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这种观点正确吗?

  问题三:如何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意图: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环节四:再现历史过程,强化知识目标

  意图:利用网络中的资源,将一战的史实活化,让学生体验历史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强化记忆效果,提高知识

  目标的达成度。

  策略:通过演示和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料库中的照片、形势图、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环节五:探究难点,综合信息,迁移思维

  问题:一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评价战争?

  策略:引导学生搜集查阅资料,整合信息,论证观点。

  意图: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多角度论证、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一战除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外,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环节六:拓展思维,启智明理

  意图: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提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放思维的研究性问题,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问题一:对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方面作战一事,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美国的参战和俄国革命对大战的进程会起什么影响?

  策略:组织学生分组研究、互相讨论,发表看法

  预测: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环节七:总结并思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留给你哪些思考?面对21世纪新的形势和挑战,你认为应该怎样防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及网络资源,实现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突出时代感和使命感。

  策略:学生进入历史论坛,各抒己见,教师也加入论坛,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环节八:课后检测题(见课件)

  意图:多角度、分层次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

  1.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抓住适当时机,介入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过程中去,以避免因人机交互冲淡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

  2.历史教师一定要站在现代课程观的高度上,深入挖掘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为使学生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复习教案 篇3

  ~XX学年上学期汇报课材料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授课人:王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学生分析萨拉热窝事件的史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的结果,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2)使学生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3)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通过演示照片、形势图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学法引导]

  理解大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让学生掌握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历史地图的运用,让学生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图片资料等相关多媒体

  [教学的基本思路]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和本课的主要内容精心设计与之相关的材料以及有利于突破知识点的针对性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主动参与意识,通过讨论,师生交流,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和师生民主交流平等参与的过程中,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课堂教学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自然过渡到本课上来)

  2)导入新课:

  战争并不是人类历史的主流,但一说起战争就让人记忆犹新,深恶痛绝。因为它有巨大的破坏性,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板书)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板书)

  1、教师给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分割世界的日趋激烈。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一战一触即发。

  二、大战的爆发

  1、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板书)

  指定一名同学复述事件的经过。

  (提问)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生1:做的对,对侵略者就要这样给他点颜色看看。

  生2:普林西普的行为太冲动,刺杀不会解决民族矛盾,只会导致大战的迅速爆发,加重民族的灾难。

  (教师指点)说明斐迪南访问的挑衅性。刺杀行动不是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的正义行为,其后果是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做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2、巴尔干半岛危机

  (指出)直接影响大战爆发的地区是巴尔干半岛。长期以来由于列强之间的争夺和其他复杂因素,巴尔干半岛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德、奥匈决定以这一事件为借口,挑起战争。“萨拉热窝事件”就成了点“火药桶”的这粒“火星”。

  为什么巴尔干半岛会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肥肉和大战的火药桶呢?(互相讨论、发表看法)

  (电脑演示)“一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

  观察图,了解半岛的局势,记忆各国的位置。诱发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导学。形象、直观,激发情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简介半岛的状况并指出,各帝国主义对这块肥肉都垂涎三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仅仅是找个借口而已。

  3、大战的爆发(板书)

  (学生概述大战爆发经过)经过与德国策划,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碟,并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炮击贝尔格莱德市,塞尔维亚被迫应战。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德、俄、法、英四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大战爆发了。

  交战一方是同盟国的德、奥匈;另一方是协约国的英、法、俄;意大利望风使舵,参加了协约国一方。(由学生评价意大利的参战)

  (学生讨论)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自己的盟友开战说明了什么?

  (教师指点)萨拉热窝事件后德奥以此为借口,挑起了战争,首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之后,俄、法、英相继加入战争,意大利基于自身利益出发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4、分析大战的性质

  结合p134动脑筋分析一战性质。

  三、大战结束(板书)

  1,大战的结束(板书)

  1918年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协约国胜,同盟国败。

  2、结合幻灯片分析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

  3、战争的危害

  (1)凡尔登战役 (19xx年)

  介绍凡尔登要塞的战略位置重要性。

  使学生快速阅读课本第134页小字本页插图“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激情导学,制造气氛。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激发对帝国主义的憎恨之情。(学生谈论图片包含内容和看图后的感想)

  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此后的形势对德国更加不利。

  (2)、谈谈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学生相互讨论,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沉重苦难,历史4年牵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 造成重大物质损伤和人力伤亡。)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结(幻灯片 )

  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战争,它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以同盟国一方的失败宣告结束。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总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

  五、巩固练习。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5分钟)内完成。

  六、板书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前的世界: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爆发的根本原因)

  ↓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

  战争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19xx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战争结束:            空前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复习教案 篇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初三世界史在同学们的印象中似乎远离他们时空,难于感受,更谈不上兴趣。特别历史课本中的战争史实,对处于和平时代的孩子简直等同与卡通故事中的虚拟情节,过目就忘,与自己的生活并无关系。

  世界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要求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如何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拉近历史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从每天日常生活中的新闻报道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展开对战争话题的讨论。

  教学片段:

  老师:人类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如果说那时距离我们还很远,那么2003年3月20日爆发的伊拉克战争,通过每天的新闻媒体的报道,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播放几则新闻报道)同学们能谈谈你对战争的认识吗?

  学生1:我看常常看晚上世界新闻报道,对有关伊拉克战争了解一些,今天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感受到了战争很残酷,生命很脆弱。

  学生2:我看电视画面上的儿童受伤,哭喊着爸爸情景心里感觉很难受,我不喜欢战争!

  学生3:假如世界上没有战争,世界将充满了和平的阳光,我们会快乐地成长,生活是美好的。一战和伊拉克战争告诉我们,没有战争,世界是和平繁荣的。

  学生4: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一战中出现了坦克、远程大炮、毒气弹等,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使用了最新的研制的先进的电子侦察系统等……

  老师:那么针对那些地区性的冲突和矛盾,你觉得应该怎样解决?

  你怎样看待“萨拉热窝事件”?

  学生:我觉得可以通过对话、和平谈判来解决。不要使用恐怖行动,如刺杀、袭击。“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次突发事件,也成为发动战争的借口,将人类带入战争的深渊。

  老师:我们还常常从新闻中了解到中东地区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冲突问题,你怎么看待“人体炸弹”?

  学生5:我觉得人类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对人本身来说,生命是最重要的,恐怖事件并不能解决问题,冤冤相报何时了,不要进行无休止的战争……

  这是一个成功的教学片段,从学生每天都能了解到的新闻报道中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学习的就是身边的历史知识,这体现了历史学科与人类现实社会的密切联系,又突出了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因为它来自于现实生活,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不是仅把课本知识作为理性的、科学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直观、形象的生活世界。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并最终走向社会,让他们了解现实的世界状况,对他们的现在和未来都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的历史教学应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复习教案(精选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