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历史教案设计 > 宗教改革(精选15篇)

宗教改革(精选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宗教改革(精选15篇)

宗教改革 篇1

  (阅读课文,仅提供自学提纲)

  1.原因

  ①天主教会是西欧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

  ②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③德意志受教会压榨最深,故发端于德意志

  2.性质: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具有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性质

  3.概况(16世纪)

  ①德意志:马丁・路德领导宗教改革,闵采尔领导农民战争,产生路德派新教会

  ②瑞士:加尔文(法国人)领导,产生加尔文派

  ③法国:加尔文派被称为“胡格诺”;30多年宗教战争;16世纪末确定天   主教为国教,但允许信仰新教

  ④英国:自上而下改革,16世纪30年代确立英国国教;出现清教徒运动

  4.影响

  ①打击了西欧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②使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

  ③新教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宗教改革 篇2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14~15世纪欧洲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迪亚士发现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掠夺。

  通过学生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和过程,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学生对于新航路的开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正确认识、分析和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结果。

  通过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使学生认识到开辟新航路,既需要技术条件,更需要决心和勇气;新航路的开辟,既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更为欧洲的殖民掠夺和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上的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既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更为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最终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创造了有利条件。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很难理解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力这一观点。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西欧国家相继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因为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了对货币需求的增强,使得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由于购买大量商品需要钱,人们越来越重视货币。上至国王、教士、大贵族,下至中小贵族、低级教士,人人追求奢侈豪华,尤其是商人和资产阶级,更是热衷于追求金银和财富,然后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然而,欧洲黄金的开采量有限,而且还要用有限的黄金去换取东方出产的丝绸、香料、珠宝等,因此造成欧洲的黄金奇缺。对黄金贪婪的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它成为探索通往东方新航路的主要动力。

  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上的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都完成了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化的过程,国家有力量支持和供应远航所需的必要装备;两国都处在大西洋沿岸,便于进行海上探险;两国曾是意大利和尼德兰之间的商业贸易转运站,不仅掌握了丰富的航海知识,而且集中了许多富有航海经验的水手。1487年,葡王若奥二世派遣迪亚士率领3只船自里斯本出发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的西南端。1497年,葡王曼努尔派遣达・伽马率领3只船自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的航线绕过好望角,1498年5月达印度。这样,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亚洲的航路被开辟出来了。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率领3只船由巴罗斯港出发,横渡茫茫的大西洋,到达了欧洲人过去不知道的一块“新大陆”。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哥伦布不仅发现了“新大陆”,而且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航线。后来另一个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证实哥伦布到达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新大陆”,于是“新大陆”就以他的名字而被称为“亚美利加洲”。1519年,住在西班牙的葡萄牙海员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之命,率领船队作环球试航。他横渡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来叫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直到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同菲律宾人的冲突中战死,他的同伴经印度洋,绕好望角,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这样,从欧洲绕过南美洲到达亚洲的航路也被开辟出来了。这次航行,从实践上证明了地圆学说。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建议教师首先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四人的有关事迹,在课上的适当时机由学生宣讲,然后让学生填写课后作业 中的表格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探究活动设计方案

  一、方案名称:新航路的开辟。

  二、制定目的:通过设计方案,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全过程。

  三、参加人员:全班学生。

  四、具体步骤:

  1.发动学生设计出行的准备工作:船只、指南针、食物、饮料、药品、货币、商品、全能修理工、医生、航海家、科学家等

  2.发动学生确定航行路线:兵分三路:一路按照达・伽马到达印度,一路按照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一路按照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发动学生分别准备关于沿途的气候、物产、风土人情的相关常识。

  4.发动学生写出关于此次航行的科学小论文。

  5.发动学生制作关于此次航行的媒体资料。

  6.进行科学小论文的宣讲和媒体资料展示。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

  难点: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

  直接导入  新课,说明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

  一、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的背景",简单说明欧洲各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即可,不必补充;只是需要提醒学生中国的四大发明已经在欧洲广泛传播,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的标志",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教师可以不必展开讲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词,只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时间、地点和标志性事件即可。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难点。教师需要按照"难点分析"中的内容进行比较细致的讲解。

  二、开辟新航路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个水手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可以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航海?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出相应补充。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看书,整理出相关内容后,填入课后作业 的表格中,然后让学生讲述关于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四人的有关故事。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教师要启发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然后很自然的导入  下一个课题。

  三、早期殖民掠夺

  教师出示《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图》,让学生分析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的不同特点。

  板书设计 

  一、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1.背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2.标志:工场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西欧

  3.影响:西欧国家渴望取得东方的财富和黄金

  二、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政府的支持、科学知识的进步、航海技术的发展

  2.葡萄牙:①特点:沿非洲海岸、向东

  ②经过:迪亚士:1487~1488年、好望角

  达・伽马:1497~1498年、印度

  3.西班牙:①特点:一直向西、绕地球到达东方

  ②经过:哥伦布:1492年、美洲新大陆

  麦哲伦船队:1519~1522年、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三、早期殖民掠夺

  1.葡萄牙:非洲和亚洲沿海地区和岛屿、中国澳门、南美的巴西

  2.西班牙:美洲、亚洲的菲律宾

宗教改革 篇3

  历史试卷

  说明: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和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考生应将选择题答案涂在机读卡上,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第ii卷上,考试结束后交回机读卡和第ii卷

  第i卷(选择题部分 每题1.5分 共60分)

  1、大约在1世纪左右,基督教产生于

  a.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  b、南亚与印度一带

  c、西亚细亚与阿拉伯一带   d、东南亚与中国一带        2、基督教产生后到4世纪初首先演变成为下列哪一个国家的国教

  a、英国  b、罗马  c、法国  d、德国       

  3、曾经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进行了持续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的宗教组织                                                                      

  a、东正教  b、伊斯兰教  c、天主教  d、佛教    

  4、下列对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  b、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

  c、“异端”运动日益高张   d、商品经济的发展被停止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 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据此回答5―6题。

  5、上文中的“纱幕”主要是指中世纪在欧洲盛行的

  a、古希腊罗马文化  b、封建领主制 c、宗教神学  d、人文主义  

  6、上文中的“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是因为从意大利开始的

  a、“异端”运动   b、文艺复兴运动

  c、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d、宗教改革运动         

  7、资本主义萌芽首先产生于

  a、意大利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8、下列矛头直指封建神学的运动,不包括

  a、“异端”运动  b、文艺复兴运动  c、宗教改革运动  d、十字军东征

  9、如右图所示,《中世纪西欧商人就餐时的情景》,它反映了西欧当时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商人在西欧占主导地位d、封建生产方式已经解体           

  10、下列对这一时期西欧社会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分裂割据的局面结束b、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

  c、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d、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11、16世纪,严重阻碍德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是

  a、封建专制统治   b、天主教会的控制

  c、商品经济落后   d、四分五裂的局面      

  12、德意志宗教改革开展的直接原因是

  a、教皇将《圣经》定为学校的主修课目 b、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出售赎罪卷

  c、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征收“什一税” d、宗教“异端”思想的影响 

  13、16世纪在德意志拉开宗教改革序幕的事件是

  a、《神曲》的发表    b、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券

  c、“九十五条论纲》的传播”  d、新教的形成     

  14、如图所示,这位人物发起了

  a、“十字军东征”

  b、文艺复兴运动     图见《历史选修1》75页

  c、宗教改革运动      马丁•路德

  d、“异端”运动             

  15、关于马丁•路德与加尔文改革的相同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b、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c、认为个人通过《圣经》可直接与上帝联系 d、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权 

  16、16世纪英国国王推行的宗教改革

  a、提出了《九十五条论纲》   b、实行严格的政教分离

  c、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d、废除了主教制度   

  17、下列有关宗教改革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摧毁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b、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18、下列各项,体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共同点的是

  a、反对禁欲主义    b、推崇希腊罗马文化

  c、矛头直指教皇    d、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    

  19、下列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出现的

  b、都反对宗教信仰

  c、都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反封建的斗争

  d、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0、通过宗教改革后的西欧一些国家如德意志、英国等,其宗教变化的相似点在于

  a、以路德派新教为主   b、以加尔文派新教为主

  c、仍以天主教为国教   d、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21、16世纪西欧进行宗教改革

  a、提出了《九十五条论纲》   b、实行严格的政教分离

  c、废除了主教制度     d、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22、17世纪4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掀起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打的旗帜是

  a、废除宗教  b、清教  c、民主、自由  d、废除王权     23、17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才得到重大的发展,其最主要的原因

  a文艺复兴运动促使科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b新航路开辟后促使各国统治阶层开始重视教育

  c、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要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d、宗教改革运动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24.16世纪欧洲掀起了一场反对大规模的宗教改革运动,其矛头直指。

  a、东正教  b、伊斯兰教  c、天主教  d、佛教

  25.下列各项,体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共同点的是

  a、反对禁欲主义    b、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c、矛头直指教皇    d、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 

  26.欧洲中世纪曾经被称为笼罩着宗教灵光的“黑暗时代”。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会处于当时欧洲“万流归宗”的地位。这一时期天主教会势力扩大的措施或因素有(    )

  ①整顿教会拓展势力②组织十字军东征③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权衰弱 ④教权高于王权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7.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着太阳借来的”。这句话反映了(    )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   

  c.罗马教会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28.“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材料集中体现了(    )

  a.天主教会政治势力强大       b.天主教会凭借权力搜刮钱财        

  c.天主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     d.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

  29.下图中,你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

  a.天主教会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力 

  b.教会向信众榨取“什一税”

  c.教皇惩处持“异端”思想者     

  d.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30.下列关于宗教神学与人文主义的对比,错误的是(    ) a.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 b.禁欲和来世――现世的享受  c.自由平等――等级观念             d.蒙昧主义――理性和科学

  31.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    )

  a.马丁•路德    b.克伦威尔     c.亨利八世      d.加尔文

  32.马丁•路德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为欧洲国家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下列对其产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有(    )

  ①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②反对农民战争,要求人民服从政府 ③路德教派取得了合法地位 ④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3.下图反映的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的情景。有关该图的历史阐释正确的是(    )

  ①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常常通过这种方式搜刮财富,故德意志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②对这种行为进行公开抨击的是《九十五条论纲》,这也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③这种兜售赎罪券的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4.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    )

  a.教权高于王权   

  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   

  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35.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36.加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到高无上的地位

  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37.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谴责。这样做就是亵读神明。”材料所体现的是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宗教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的作用

  38.加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c.人本主义思想           d.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39.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是(    )

  ①领导宗教改革的是国王 ②教义方面保留了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③没收教会财产,归王室所有 ④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0.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 

  ①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 ③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41.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6分)

  42.在欧洲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下,16、17世纪英国也进行了宗教改革,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确立的教派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推行改革的国王有哪些?(3分)

  (2)16、17世纪英国的宗教改革过程中主要矛盾是怎样变化的?试分析其原因。(7分)

  43.在阶级社会中,宗教一般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维护其统治的精神工具;另一方面,由于宗教广泛的社会影响,被统治阶级也利用宗教进行反对旧的统治秩序的斗争。据此请回答:

  (1)西欧资产阶级初期进行的反封建斗争的显著特点及成因是什么?(4分)

  (2)分析指出西欧宗教改革的性质和意义。(6分)

  44.西欧早期中世纪的文化低落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阵痛”。它从罗马文明艰难地转折而来,又有蛮族各部的共同参与创造。在此过程中,基督教把强调个人精神的希腊文化,强调国家、军团和秩序的罗马文化和强调血缘的日耳曼文化粘贴了起来。然而,危难时期松散的组织的强大向心力,却在登峰造极之时,出现了一次次大裂变。

  ――摘自《中世纪“上帝”的荣耀与无奈》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1)造成“西欧中世纪文化低落”和“阵痛”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1分)

  (2)简要归纳中世纪基督教第一次“大裂变”的原因和结果。(4分)

  (3)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面临着哪些挑战?(5分

  附加题.16世纪,宗教仇杀之风弥漫欧洲。下图就是当时的一个典型事件:

  请回答:

  (1)此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分)

  (2)此类历史事件发生的大背景如何?(2分)

  (3)从此类事件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教训?(2分)

  41.(1)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2)相同点:都主张《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个人通过《圣经》可直接与上帝沟通。不同点:加尔文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加尔文教主张“先定论”。

  42.(1)英国国教;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世。

  (2)由教权与王权的矛盾变为资产阶级和王权之间的矛盾。原因: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不满国教成为专制王权的忠顺的工具,要求改革。③加尔文教传播及影响。

  43.(1)特点:披着宗教外衣或采用宗教“异端”的形式。原因:中世纪的欧洲只有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资产阶级在兴起之初,力量比较弱小。

  (2)性质:是一场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意义: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44.(1)西罗马帝国的灭亡。(2)原因: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会形成东西两个中心,东西部教会相互攻讦。结果:到11世纪,东西教会正式分裂,东部教会称为东正教,西部教会称为天主教。(3)政治领域:天主教会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权力受到挑战;经济领域:天主教会的经济特权受到社会各界的反对;思想领域:天主教会的说教受到人本主义思想的冲击。

  附加题:(1)“圣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2)16世纪时,欧洲发生宗教改革,出现许多新教组织,天主教与新教各派之间矛盾尖锐;各国的君主和贵族利用宗教矛盾扩展势力,造成宗教派别之间的争论、迫害和战争。(3)信仰问题是不能靠武力解决的,应当提倡宗教宽容

  1.abcdc 6.badba 11.dbccd 16.cadbd 21.dbdcd 26.dbbdc 31.acdca 36.dadbd

宗教改革 篇4

  一、学法指导

  1.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出现,成为欧洲资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必要前提。首先应该明确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因素是意大利工商业城市的繁荣,其次应该理解资本主义萌芽所引起的阶级关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又与当时的教会精神统治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进而引发了一场巨大的思想变革。

  2.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应该从兴起原因、性质、指导思想、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主要成就、扩展及积极意义等几个方面掌握这场运动。

  3.认识:重大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14-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迈进。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关于人文主义

  (1)人文主义和宗教神学

  宗教神学 以神为中心 禁欲和来世 等级观念 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 以人为中心 现世的享受 自由平等 理性和科学

  (2)人文主义的含义

  ①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

  ②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现世生活,提倡追求自由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是一种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

  ③他们批评教会的腐败,但并不反对宗教。

  (3)今天,作为一个处于自我、国家和世界中的人应该具备哪些人文品质?

  独立、宽容、敬畏

  2.有关文艺复兴

  (1)根源:

  ①社会根源(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在意大利,那里产生了最早的资产阶级。新兴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必然提出其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他们最先在意识形态上反对封建传统的观念,要求摧毁教会的神学世界观,铲除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

  ②历史根源(人才和文化基础):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统,在意大利保留最多。意大利各城市与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有着长期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意大利人更熟悉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因此,意大利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也决定了它最早发生在意大利。

  (2)实质:

  是14到17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从表面上看,文艺复兴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实际上它不是对古典文化的简单模仿,而是一种创新,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以资本主义萌芽为经济基础,以反封建教会为内容,以 为资本主义以发展开辟道路为目的的一场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作用、价值,维护人的尊严,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

  (4)历史影响:

  积极方面:

  ⑴在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⑵在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⑶在自然科学方面,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局限方面:

  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3.宗教改革的背景

  (1)经济方面: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政治方面: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3)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运动宣传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的

  (4)宗教方面:天主教会腐败,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具体体现:森严的教阶、繁琐的仪式、僵化的教规、贪婪的敲诈)

  4.德意志宗教改革

  ①文艺复兴推动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

  ②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

  (2)宗教改革的实质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3)宗教改革的影响:

  ①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4)宗教改革扩展的原因

  ①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②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5.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相同点 :新课标第一网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

  不同点:

  (1)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3)在群众基础上,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4)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6.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之二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内容 肯定人性,反对神权

  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主张信仰得救,强调人可以避开教会与上帝直接通话

  形式 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影响 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运动主要体现在文学和艺术领域 不仅仅是一场思想运动更是一场政

  7.有关资本主义萌芽:

  (1)原因:

  a.政策因素:意大利各城市国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采取了一些重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正是催生资本主义的必要因素。

  b.地理位置:意大利地处地中海贸易的枢纽地位,是其商业繁荣的重要因素。

  c.政治因素:工商业阶层掌权(工商业主、银行家等资产阶级控制着城市的政权)。

  (2)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

  (3)范围:继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之后,西北欧、德意志的一些城市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影响:

  ①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②意识形态的影响: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现世的享乐,关注人的本身的发展,这就与当时基督教宣扬的以“神”为中心、祈求来世幸福的意旨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因此,他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首先在思想领域来一次大的解放运动。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例一:以下对文艺复兴运动实质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

  a.是对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

  b.是早期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

  c.是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运动

  d.预示着新的社会到来的曙光

  答案:a

  辨析:本题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文艺复兴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借助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所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并不是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故答案为a。

  例二:下列哪一项内容不是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相同点(    )

  a.都发生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之后

  b.都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c.都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d.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打碎了精神枷锁

  答案:c

  辨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文艺复兴批评教会的腐败,但并不反对宗教。故答案为c。

  例三:早期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采用的两种形式是(    )

  ①文艺复兴 ②宗教改革

  a.①正确②不正确

  b.①不正确②正确

  c.①②都正确

  d.①②都不正确

  答案:c

  辨析:本题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场运动的性质,它们都是早期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而发起的反封建运动。故答案为c。

  例四: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基督教会对西欧思想文化的束缚

  b.古希腊、罗马先哲的推动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生资产阶级的强烈追求

  答案:c

  辨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本原因首先要考虑经济因素。故答案为c。

  例五:下列各项,体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共同点的是   (    )

  a.反对禁欲主义           b.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c.矛头直指教皇           d.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

  答案:d

  辨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和比较问题的能力。反对禁欲主义和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矛头直指教皇是宗教改革的特点。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故答案为d。

  五、体验高考

  例一:(xx年广东文基30)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系

  b.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c.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

  d.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答案:d.

  辨析: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者对宗教腐朽的批判为宗教改革家攻击旧教会实力提供了依据,世俗贵族为剥夺宗教财产也加入了宗教改革的行列,宗教改革者并不否认和反对宗教,因此,a、b、c三个选项都不正确。无论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先定论”都主张宗教信仰自由,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故答案为d。

  例二:(xx年广东单科17) 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

  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

  c.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

  d.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

  答案:c

  辨析:用各种地方性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故答案为c。

  例三:(xx年高考山东卷)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    )

  a.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c.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答案:c

  辨析:人文精神是本单元的主题。本题考查对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文主义的核心就是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肯定人的价值。a和b项只是强调了知识的作用,而没有突出人的决定作用。与此一致的选项是c。

  例四:(xx年高考重庆文综卷) 文艺复兴与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的相同点是(    )

  ①有唯物主义思想  ②有反封建思想  ③有完整的思想体系  ④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辨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文艺复兴在欧洲的影响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中国明末清初受经济基础的限制,因而二者都不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故排除④,但是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批判的锋芒指向君主专制,两者都有反封建死系那个,故②应选。

  例五:(xx年高考上海综合能力)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的归凯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答案:d

  辨析:本题通过形象的比喻考查宗教改革前后教权和王权的变化,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体现了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是一道值得回味的试题。解题时注意理解材料所给比喻的含义,并联系教材知识。宗教改革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也适应了加强王权的要求。“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说明教皇的权力大于皇帝的权力;宗教改革后“上帝的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的归凯撒”说明权力已经有了明确划分,应是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因此答案为d。

  例六:(xx年高考海南卷) 文艺复兴时期,有的人文主义者提出:精通古典即可成为上帝造物中的最优秀者。这表明他们强调对古典的学习和研究  (    )

  a.只是与人的世俗生活相关

  b.只是与人的宗教生活相关

  c.可以显着提升个人的素质

  d.须符合对古典的传统阐释

  答案:c

  辨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精通古典即可成为上帝造物中的最优秀者”。“ 最优秀者”是对于个人素质而言,提升个人素质符合人文主义精神。其他三项指学习和研究古典的范畴及要求,与成为“最优秀者”的关系不密切。因此答案为c。

宗教改革 篇5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

  师: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的地位如何?

  生:凌驾于王权之上。

  师:早期宗教改革发生在哪些国家?

  生1:英国,如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生2:捷克,如胡司对教会的批评。

  教师总结说明: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也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驾于王权之上,是西欧各国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经济上,教会的专横、腐败、对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各国都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改革天主教。

  师:宗教改革开始于哪个国家呢?为什么?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前言:16世纪的德意志,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破土而出。但是政治上仍然分裂割据,社会动荡不安。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与经济豪夺,成了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因此,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也就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普遍要求。应时代的感召,马丁•路德以大无畏的勇气,毅然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历史大潮,德意志成为宗教改革风暴的策源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xx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

  (2)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2、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指导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2)历史比较:辅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探究的主要问题】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马丁•路德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重要概念]    九十五条论纲”    因信称义”    新教

  一、“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16世纪初,德意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是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不过,四分五裂的局面,不仅严重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使得天主教会有很大的影响力。

  阅读上述教材,归纳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15~16世纪,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在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商业相当繁荣,从东方运到意大利再转往北欧的商品,需要从德意志过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经营对外贸易。但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城市成为德意志的工商业中心,对内贸易少于对外贸易。经济的分散又影响了政治上的统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勒索和搜刮。从公元11世纪开始,罗马教皇和西欧封建世俗王权之间展开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激烈斗争。随着法国、英国、西班牙等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盛极一时的罗马教皇势力在这些国家里迅速衰落。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国和意大利仍然由罗马教会牢牢控制。这种情况下,教皇将原本由整个西欧承担的经济重负全部转移到德国和意大利两国人民的身上。

  教会不仅控制了德意志人的精神世界,还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拥有领地,德意志7个大诸侯国的君主中有3个本身就是大主教。教会不仅征收什一税,还常常通过出售赎罪券和教会职务等方式,搜刮了大量财富,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榨取的钱财,比德意志皇帝的年收入还多好几倍。德意志因此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

  阅读上述教材,归纳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2)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本身就是拥有领地的封建贵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白银产量很高,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称。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而教廷从德意志榨取的财富,归根到底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恶化了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

  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选侯之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的骑士,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罗马教廷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局面。

  因此,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而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 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历史纵横]

  中世纪的德意志,名义上是“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全国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和自由市,它们都有独立的主权,有自己的军队、法律和货币。皇帝无权干涉这些诸侯国的事务,他自己也是从七个大诸侯国君主中选举产生的。帝国既无军队也没有财政。

  马丁•路德是德意志维登堡大学一位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神学教授,他十分痛恨罗马教会在德意志的神权统治与经济搜刮。

  阅读上述教材,归纳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3)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观原因):

  马丁•路德(1483~1546)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父母是农民,父亲翰斯路德(hans) 是一位非常特别且不易认识的人,他曾多次因犯法判罪而逃亡,他在本乡之中,被人藐视、厌弃。所以,有人传说谓马丁路德是一个恶魔和一位妇人所生的孩子,甚至马丁路德工作成功时,许多人仍以此话来攻击他。

  青年时代的路德,系统地学习了天主教神学,研读了圣经,15xx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罗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朽糜烂,使他对教会的说教越来越感到怀疑,萌发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xx年,马丁•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维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长和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他利用大学的图书馆潜心研读《圣经》,从《圣经》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经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立志要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他的著作《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有一段对路德的最著名的评论,海涅写道,路德“在我们的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国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地结合在一起”。“他是这个时代的喉舌和刀剑。……一个冷静的有学问的词语制造者和一个有灵感的陶醉于上帝的先知,他呕心沥血地工作、来研究他的费劲的教义上的特点,而在晚上他则拿起长笛,凝视天空的星星,把乐曲和对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他的性情和风格在他的宗教改革中是非常显著的。

  【2、开始的标志:马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1)原因:】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维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声称可以用它来抵消世间的一切罪恶。此举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2)内容:】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他公开指出,教皇在德意志销售赎罪券是荒谬无耻的;当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时,增加的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他认为赎罪券不能赦免罪过,因为教皇无权赦免,只有上帝才拥有免罪权,人们依靠内心的虔诚忏悔就能够获得上帝的赦免。

  【阅读上述教材归纳其内容有:】

  ①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

  ②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愆的赦免;

  ③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

  【(3)影响:】“九十五条论纲”发表后,消息很快传遍德意志,激起了各地反对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马丁•路德的主张迎合了一些封建统治者摆脱罗马教廷束缚的要求,得到他们的支持。教皇开除他的教籍,宣布他的学说为“异端”,要他在60天内承认错误。路德坚持斗争,将教皇训令当众焚毁,表示与教皇的决裂。

  【合作探究1:阅读上面一段文字,思考:当时,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都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请思考一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参考答案提示: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王权;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个人从生到死,深受教会的束缚;处于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比较弱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合作探究2简述“异端”思想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提示: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合作探究3】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1)经济因素: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2)政治因素:德国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为实现统一也需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3)现实因素:德国每年要向罗马教廷交纳大量苛捐杂税,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

  4)思想因素:人文主义的熏陶。

  5)导火线:“赎罪券”的兜售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 1、依据:】 在同教廷辩论的过程中,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一系列文章,系统地阐发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

  【2、内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所谓的“因信称义”。在马丁•路德看来,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因此,他主张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将原来的七项“圣礼”去掉五项。他还提出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马丁•德坚持②《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每个信徒都应当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别人信仰自由的权利。他进一步指出,既然人人都能与上帝直接沟通,能自主地阅读和理解《圣经》,那么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人们与上帝沟通的中介。教会应当是教徒的结社,教士是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马丁•路德还强调,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德意志应当停止向教廷纳贡,取消教廷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小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1)“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罗马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2)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3)信徒皆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4)建立廉俭教会,否定了教会的奢侈腐化,符合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5)建立民族教会,否定了教权高于王权,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三、马丁•路德改革产生的影响――对天主教的冲击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在德意志各地引起极大反响,迅速得到广泛传播,不少宗教团体陆续接受了路德新的宗教思想。

  【影响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也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1524―1526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占领城市和封建主庄园,捣毁教堂,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历史纵横]

  基督教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受蛇引诱,违背上帝神命,偷吃了禁果,这一罪过一直传给人类所有的后代。人一生下来就有罪,这就是所谓的“原罪”。救世主耶稣以自己的牺牲在上帝面前替人赎罪,所以只有信仰上帝,追随耶稣的人才能得救,获得死后永生。

  但是,马丁•路德明确反对农民战争,要求人民服从政府。农民起义失败后,马丁•路德继续宣传宗教改革主张。在此期间,为了方便德意志人自己阅读《圣经》,他把《圣经》译成德文。这既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此后,德意志东北部的萨克森和普鲁士等地的诸侯相继改信路德派基督教,并乘机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而德意志南部、西部的诸侯仍然信奉天主教,双方发生了多次战争。1555年,德意志的新、旧教诸侯签订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地中的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的原则。从此,【影响2】路德派取得合法的地位。

  通过宗教改革,人们不再盲目迷信罗马教廷的说教,出现了新的基督教派,称为新教。这场改革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影响3】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简述:马丁•路德首先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基督教世界出现了分裂,出现了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还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发生在德国的这场改革很快波及了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先后创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结构如下图所示: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发表有何意义?【答:答案提示: “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简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延伸:

  阅读与思考

  “赎罪券能并且仅仅能免除教会的惩罚;教会能免除教会所加的惩罚,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惩罚。”

  “赎罪券决不能赦免罪过;教皇本人无权作此赦免;赦免葬过之权属于上帝。”

  “赎罪券不能免除上帝对菲过的惩罚;那种权力也仅仅属于上帝自己”。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需赎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免不需要用赎罪券,基督要求每一个人做这种真正的悔改。”

  ――“九十五条论纲”

  请你阅读上述材料,联系相关历史事实,分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实质。

  参考答案:实质是使德意志民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合作探究4】新教与天主教(旧教)的差异

  宗教改革运动后,从天主教中产生出新教,它在诸多方面与天主教(旧教)有所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在经典方面,新教认为,《圣经》是教徒的唯一最高权威,而天主教则认为《圣经》只有通过罗马教廷的解释才能成为教徒的最高权威。

  (2)在教义方面,新教不承认没有《圣经》根据的天主教传统教义――玛利亚、炼狱说,而天主教则主张玛利亚为天主教之母和炼狱之说;新教主张“因信称义”,信徒靠信仰与上帝直接交通,无须神父作中介;新教主张要破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永无谬误,开展革新,而天主教则要维护教皇绝对的传统权威和领导地位,保持原有的旧东西。

  (3)在教规方面,新教无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灵活、开放,与各方面接触和对话;而天主教则有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保守。

  (4)在仪式方面:①举行仪式时,新教教士在衣着装扮上不强调一律,比较自由,有的教派教士穿圣袍、戴圣带,有的教派教士只穿普通服装(西服、中山服和其他服装)就可以了;而天主教主教则要戴神帽,身穿神袍,胸挂十字架,手戴权戒;②祈祷时,新教使用地方语言,而天主教则在长期内只能使用拉丁语言,现在偶尔也使用地方语言;③新教主张简化繁缛的宗教礼仪――7件圣事。洗礼时,新教采用点水式或浸水式;而天主教则采用注水式;④新教主张主教、牧师都可以结婚,反对独身;而天主教则规定,主教、神父都不能结婚,必须“守贞洁”,终身不娶。

  (5)在节日方面,新教只过圣诞节和复活节;而天主教则要过4大瞻礼――耶稣圣诞瞻礼、耶稣复活瞻礼、圣神降临瞻礼、圣母升天瞻礼。

  (6)在教阶制方面,新教一般无教阶制,但少数派别如圣公会等保留有某些简化的教阶制;而天主教则有教阶,主要分三个等级:教皇、主教和神父。

  (7)在组织方面,新教在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教会中心,教会组织是分散的,各自为教;而天主教则有统一的教会中心和统一的领导。

  (8)在教堂式样方面,新教的教堂外部式样很一般化,内部装饰极为简单,台上只挂一个十字架;而天主教的教堂外部呈古典式(罗马式或哥特式),内部布置得格外华丽和庄严,台上悬挂有圣母像,墙的两侧挂有耶稣受难像。

宗教改革 篇6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宗教改革的背景,西欧国家宗教改革中的主要教派;德意志、法国、英国宗教改革;尼德兰资本主义发展和各种社会矛盾;尼德兰的地理概念;尼德兰人民争取独立的历史过程;尼德兰革命的历史意义。

  获取知识的途径

  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通过对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根本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是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对封建专制和西班牙统治者的暴行的认识,引导学生发展痛恨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的情感。

  (2)通过了解尼德兰人民独立斗争的经历,引导学生体会珍爱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感情和不畏强暴,敢于对恶势力抗争的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并列,是早期资产阶级的一场反封建斗争,而且,它更加广泛、深刻,因为它触及了每个人的精神世界、还同他们的经济、政治利害息息相关。而尼德兰革命既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革命的成功同时宣告了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中的胜利。北方独立后,荷兰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教材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分析

  (1)通过对尼德兰革命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历史中的因果关系和追踪历史演变进程的能力。

  (2)通过对尼德兰革命的原因和后果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历史的能力。

  (3)通过对与尼德兰革命相关的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地、全面地理解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重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1)宗教改革的原因、影响。宗教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另一场反封建斗争,其影响比文艺复兴更为广泛、深远。(2)尼德兰革命的前因后果。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成果――荷兰,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重点的突破方案

  制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讨论①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教会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②为什么早期资产阶级会反对天主教神学?反对天主教会的实质是什么?③西欧哪些阶层要求进行宗教改革,为什么?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⑤宗教改革的意义⑥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⑦尼德兰革命的影响等问题,使学生理解宗教改革的原因、影响和尼德兰革命的前因后果。

  难点分析

  本节的难点是: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兰南北分裂的问题;尼德兰革命与宗教的关系问题。高中学生追踪历史演变进程、理解历史中的因果关系的能力还较差,还不能较好地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这一原理认识历史。因此,在理解上述问题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难点的突破方案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①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派、代表人物、宗旨及为什么说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激进派②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③为什么尼德兰革命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④尼德兰革命中南北分道扬镳的原因何在等问题,使学生理解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兰南北分裂的问题以及尼德兰革命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有目的的自学本课内容。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采取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讲解的方式解决。

  教学设计示例

  第四节 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

  重点:宗教改革的原因、影响;尼德兰革命的前因后果

  难点: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兰南北分裂的问题;尼德兰革命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教学手段:使用投影仪出示学习标准,引导学生自学的阅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文艺复兴的性质、作用

  二、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

  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⑴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教会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⑵为什么早期资产阶级会反对天主教神学?反对天主教会的实质是什么?

  ⑶西欧哪些阶层要求进行宗教改革,为什么?

  ⑷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⑸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派、代表人物及其宗旨。为什么说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激进派?

  ⑹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为什么当时进行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改革的形式?

  ⑺英、法宗教改革的特点以及意义

  ⑻英国国王为什么进行宗教改革,英国的资产阶级在宗教改革中的作用是什么?

  ⑼宗教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⑽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⑾编写尼德兰革命大事年表、

  ⑿为什么尼德兰革命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

  ⒀尼德兰革命中南北分道扬镳的原因何在?

  ⒁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学生在分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人文主义者的观点,为宗教改革派提供了攻击天主教会的炮弹。

  在解决“为什么说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激进派”这一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路德教与加尔文教教义的不同入手。

  关于“为什么尼德兰革命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 这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尼德兰地区的主要矛盾:尼德兰的资本主义发展与西班牙封建统治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也很突出;天主教和新教的矛盾;剥削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教派矛盾从根本上说是既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矛盾的反映。西班牙在尼德兰残酷地迫害新教徒的行为,不仅激化了宗教矛盾,也使民族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关于“尼德兰的分裂的原因”。应引导学生从尼德兰地区居民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南北方的宗教信仰、南北方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分析。

  三、小

  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学习本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制定学习目标、对学生学习加以引导、点拨和适当的讲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四节 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

  一、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2.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3.加尔文教派

  4.法国的宗教战争

  5.英国的宗教改革

  6.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尼德兰革命

  1.主要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革命

  3. 革命的影响

宗教改革 篇7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14~15世纪欧洲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迪亚士发现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掠夺。

  通过学生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和过程,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学生对于新航路的开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正确认识、分析和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结果。

  通过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使学生认识到开辟新航路,既需要技术条件,更需要决心和勇气;新航路的开辟,既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更为欧洲的殖民掠夺和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上的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既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更为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最终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创造了有利条件。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很难理解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力这一观点。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西欧国家相继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因为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了对货币需求的增强,使得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由于购买大量商品需要钱,人们越来越重视货币。上至国王、教士、大贵族,下至中小贵族、低级教士,人人追求奢侈豪华,尤其是商人和资产阶级,更是热衷于追求金银和财富,然后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然而,欧洲黄金的开采量有限,而且还要用有限的黄金去换取东方出产的丝绸、香料、珠宝等,因此造成欧洲的黄金奇缺。对黄金贪婪的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它成为探索通往东方新航路的主要动力。

  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上的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都完成了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化的过程,国家有力量支持和供应远航所需的必要装备;两国都处在大西洋沿岸,便于进行海上探险;两国曾是意大利和尼德兰之间的商业贸易转运站,不仅掌握了丰富的航海知识,而且集中了许多富有航海经验的水手。1487年,葡王若奥二世派遣迪亚士率领3只船自里斯本出发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的西南端。1497年,葡王曼努尔派遣达・伽马率领3只船自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的航线绕过好望角,1498年5月达印度。这样,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亚洲的航路被开辟出来了。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率领3只船由巴罗斯港出发,横渡茫茫的大西洋,到达了欧洲人过去不知道的一块“新大陆”。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哥伦布不仅发现了“新大陆”,而且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航线。后来另一个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证实哥伦布到达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新大陆”,于是“新大陆”就以他的名字而被称为“亚美利加洲”。1519年,住在西班牙的葡萄牙海员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之命,率领船队作环球试航。他横渡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来叫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直到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同菲律宾人的冲突中战死,他的同伴经印度洋,绕好望角,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这样,从欧洲绕过南美洲到达亚洲的航路也被开辟出来了。这次航行,从实践上证明了地圆学说。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建议教师首先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四人的有关事迹,在课上的适当时机由学生宣讲,然后让学生填写课后作业 中的表格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探究活动设计方案

  一、方案名称:新航路的开辟。

  二、制定目的:通过设计方案,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全过程。

  三、参加人员:全班学生。

  四、具体步骤:

  1.发动学生设计出行的准备工作:船只、指南针、食物、饮料、药品、货币、商品、全能修理工、医生、航海家、科学家等

  2.发动学生确定航行路线:兵分三路:一路按照达・伽马到达印度,一路按照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一路按照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发动学生分别准备关于沿途的气候、物产、风土人情的相关常识。

  4.发动学生写出关于此次航行的科学小论文。

  5.发动学生制作关于此次航行的媒体资料。

  6.进行科学小论文的宣讲和媒体资料展示。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

  难点: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

  直接导入  新课,说明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

  一、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的背景",简单说明欧洲各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即可,不必补充;只是需要提醒学生中国的四大发明已经在欧洲广泛传播,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的标志",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教师可以不必展开讲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词,只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时间、地点和标志性事件即可。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难点。教师需要按照"难点分析"中的内容进行比较细致的讲解。

  二、开辟新航路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个水手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可以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航海?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出相应补充。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看书,整理出相关内容后,填入课后作业 的表格中,然后让学生讲述关于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四人的有关故事。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教师要启发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然后很自然的导入  下一个课题。

  三、早期殖民掠夺

  教师出示《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图》,让学生分析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的不同特点。

  板书设计 

  一、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1.背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2.标志:工场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西欧

  3.影响:西欧国家渴望取得东方的财富和黄金

  二、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政府的支持、科学知识的进步、航海技术的发展

  2.葡萄牙:①特点:沿非洲海岸、向东

  ②经过:迪亚士:1487~1488年、好望角

  达・伽马:1497~1498年、印度

  3.西班牙:①特点:一直向西、绕地球到达东方

  ②经过:哥伦布:1492年、美洲新大陆

  麦哲伦船队:1519~1522年、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三、早期殖民掠夺

  1.葡萄牙:非洲和亚洲沿海地区和岛屿、中国澳门、南美的巴西

  2.西班牙:美洲、亚洲的菲律宾

宗教改革 篇8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宗教改革的背景,西欧国家宗教改革中的主要教派;德意志、法国、英国宗教改革;尼德兰资本主义发展和各种社会矛盾;尼德兰的地理概念;尼德兰人民争取独立的历史过程;尼德兰革命的历史意义。

  获取知识的途径

  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通过对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根本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是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对封建专制和西班牙统治者的暴行的认识,引导学生发展痛恨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的情感。

  (2)通过了解尼德兰人民独立斗争的经历,引导学生体会珍爱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感情和不畏强暴,敢于对恶势力抗争的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并列,是早期资产阶级的一场反封建斗争,而且,它更加广泛、深刻,因为它触及了每个人的精神世界、还同他们的经济、政治利害息息相关。而尼德兰革命既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革命的成功同时宣告了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中的胜利。北方独立后,荷兰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教材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分析

  (1)通过对尼德兰革命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历史中的因果关系和追踪历史演变进程的能力。

  (2)通过对尼德兰革命的原因和后果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历史的能力。

  (3)通过对与尼德兰革命相关的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地、全面地理解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重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1)宗教改革的原因、影响。宗教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另一场反封建斗争,其影响比文艺复兴更为广泛、深远。(2)尼德兰革命的前因后果。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成果――荷兰,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重点的突破方案

  制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讨论①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教会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②为什么早期资产阶级会反对天主教神学?反对天主教会的实质是什么?③西欧哪些阶层要求进行宗教改革,为什么?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⑤宗教改革的意义⑥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⑦尼德兰革命的影响等问题,使学生理解宗教改革的原因、影响和尼德兰革命的前因后果。

  难点分析

  本节的难点是: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兰南北分裂的问题;尼德兰革命与宗教的关系问题。高中学生追踪历史演变进程、理解历史中的因果关系的能力还较差,还不能较好地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这一原理认识历史。因此,在理解上述问题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难点的突破方案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①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派、代表人物、宗旨及为什么说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激进派②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③为什么尼德兰革命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④尼德兰革命中南北分道扬镳的原因何在等问题,使学生理解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兰南北分裂的问题以及尼德兰革命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有目的的自学本课内容。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采取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讲解的方式解决。

  教学设计示例

  第四节

  重点:宗教改革的原因、影响;尼德兰革命的前因后果

  难点: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兰南北分裂的问题;尼德兰革命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教学手段:使用投影仪出示学习标准,引导学生自学的阅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文艺复兴的性质、作用

  二、

  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⑴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教会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⑵为什么早期资产阶级会反对天主教神学?反对天主教会的实质是什么?

  ⑶西欧哪些阶层要求进行宗教改革,为什么?

  ⑷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⑸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派、代表人物及其宗旨。为什么说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激进派?

  ⑹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为什么当时进行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改革的形式?

  ⑺英、法宗教改革的特点以及意义

  ⑻英国国王为什么进行宗教改革,英国的资产阶级在宗教改革中的作用是什么?

  ⑼宗教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⑽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⑾编写尼德兰革命大事年表、

  ⑿为什么尼德兰革命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

  ⒀尼德兰革命中南北分道扬镳的原因何在?

  ⒁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学生在分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人文主义者的观点,为宗教改革派提供了攻击天主教会的炮弹。

  在解决“为什么说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激进派”这一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路德教与加尔文教教义的不同入手。

  关于“为什么尼德兰革命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 这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尼德兰地区的主要矛盾:尼德兰的资本主义发展与西班牙封建统治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也很突出;天主教和新教的矛盾;剥削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教派矛盾从根本上说是既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矛盾的反映。西班牙在尼德兰残酷地迫害新教徒的行为,不仅激化了宗教矛盾,也使民族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关于“尼德兰的分裂的原因”。应引导学生从尼德兰地区居民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南北方的宗教信仰、南北方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分析。

  三、小

  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学习本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制定学习目标、对学生学习加以引导、点拨和适当的讲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四节

  一、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2.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3.加尔文教派

  4.法国的宗教战争

  5.英国的宗教改革

  6.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尼德兰革命

  1.主要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革命

  3. 革命的影响

宗教改革 篇9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 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难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好!首先我作一下自我介绍。。。。

  今天我们要深刻探讨的问题是文艺复兴,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究竟什么是文艺复兴?它是如何兴起的呢?它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文艺复兴。大家通过预习就知道文艺复兴的主战场是在哪一个国家?(意大利)。对于意大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喜欢看足球的同学。我们知道,意大利有很多世界顶极的足球俱乐部,像是国际米兰、尤文图斯、佛罗伦萨等等。但是从现在来看,在欧洲,意大利并不算是最强的国家。即使在中世纪,欧洲的传统强国也并不包括意大利。那么,在当时为什么文艺复兴会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而不是英国、法国或者是德国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文艺复兴之前意大利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使得文艺复兴得以在这个国家首先出现。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

  一、 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讲述:在14、15世纪,意大利北部就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等。我们可以看下书上的插图。佛罗伦萨当时是意大利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城市。是当时的一个手工业中心,作为一个小城市,它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2万多,拥有200多家呢绒手工工场,极盛时期工人多达3万。而威尼斯的丝织业和造船业也是极为著名,它的商业贸易活动遍及西欧和东方。这时意大利的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如此繁荣的工商业究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为什么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呢?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

  1、原因:(1)(国家)政策:各城市国家重商。

  讲述:当时,意大利在政治上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从另一方面想,这也说明当时意大利的中央政权是非常薄弱。中央弱刚地方强,因此一些城市就各自为政,相对独立。像是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等都是如此。而这些城市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都实行重商政策,也就是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政治环境:工商业主掌权

  讲述:在这里我们就要回到刚才所提到的佛罗伦萨了。在当时,佛罗伦萨除了手工业发达之外,还有一个行业非常地发达,是什么行业呢?对了,就是银行业。提到这个行业,咱们就不得不提美弟奇家族了。这个美弟奇家族当时成立了一个美弟奇银行,美弟奇银行在意大利及西欧一些城市都设有分行,与各国工商业有着广泛的联系,甚至同法国宫廷和罗马教廷都保持密切的往来。美弟奇银行每年都会向这些宫廷及教廷给予很很大金融支持。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这些宫廷和教廷必定会给美弟奇家庭一些特殊照顾。因此,美弟奇家族就掌握了佛罗伦罗乃到意大利的一些政权。甚至有人说美弟奇家族是文艺复兴的“幕后导演”,不过这些都是众说纷纭。但是工商业主的掌权确实给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便利。

  (3)地理位置:地中海航运中心。

  讲述:我们知道,古代西欧一直有从东方国家输入商品的传统,欧洲的商品贸易也主要是围绕着东西方的商品贸易。而在当时,新航路还没有开辟之前,地中海就是当时欧洲人前往东方的必经之地。而意大利也刚好是处于地中海贸易的枢纽地位,这也是意大利商业繁荣的重要因素。

  在这些条件下,意大利的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长足地发展。

  2、表现:佛罗伦萨等城市的繁荣

  讲述:佛罗伦萨等城市的繁荣,也表明资本主义经济也得到很大地发展,

  3、影响: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进行思想变革。

  讲述:经济的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成了新兴的阶级――资产阶级。而且得到不断地壮大,而资产阶级的力量一壮大,他们也就不希望只拘泥于教会给的一些蝇头小利,他们追求财富和现世的享乐,关注人的本身的发展,这就与教会宣扬的以“神”为中心、祈求来世幸福的意旨产生了深刻的矛盾。此外,他们也更希望的是能够上台,能够真正地掌握政权,实行更多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因此,一场在思想舆论领域的大解放运动就油然而生了。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文艺复兴。

  二、文艺复兴

  1、历史背景:

  (1)物质基础:资本主义在意大利的萌芽发展

  讲述:14、15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上呈现出繁荣景象,这就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2)人才优势:汇聚众多人才

  讲述:在意大利,各城市共和国的统治者和富商们都争相招揽才智之士,汇集了众多的博学才子,为自己的势力发展出谋划策。

  (3)文化:意大利丰厚的文化遗产。

  讲述:这也是文艺复兴产生的重要条件。意大利作为古代罗马的故乡,境内保留着许多古罗马的建筑遗址和典籍。各城市与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有着长期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拜占庭帝国灭亡后,深通古希腊文化的学者和大量典籍也就流入了意大利,研究和鉴赏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意大利就形成了一种风气。当时的一些对宗教文化钳制思想不满的先进知识分子,就希望能够通过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从而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希望,从而掀起了一起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因为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因而被人们称为文艺复兴运动。这种运动用我们中国的在话来说就是典型的:“托古改制”。咱们中国在近代也曾兴起过这种运动――戊戌变法。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就是托古改制的范本。也就是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而文艺复兴打的是什么旗号呢?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来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新思想。

  2、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讲述:实际上文艺复兴是不是真的就为了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而展开的运动呢?并不是,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那么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什么呢?

  3、核心――人文主义

  讲述:这些是什么意思呢?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们知道,在欧洲,有一种人人信仰的宗教,什么教啊?对,基督教,天主教。。我们知道在中世纪,基督教会是欧洲社会的重要势力,它不仅拥有大量地产,而且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基督教会在意识形态占支配地位,垄断西欧的文化,将思想领域都归入神学的范畴。在欧洲的中世纪,90%甚至95%以上的人都是文盲。比如当时的查理曼大帝。大家玩过扑克牌吧,扑克牌里面的老k画的就是他。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xx年时建立了查理曼帝国,是继罗马帝国之后的第二次完成了欧洲的统一。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君主,他连自己的姓名都不会拼写,文盲嘛。而当时的欧洲谁最有文化?教士。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圣经是用拉丁文写的,传教是用拉丁语。拉丁语是罗马帝国的国语。但是罗马帝国已经灭亡了,所以欧洲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人会讲拉丁语,所以就由教士垄断了文化。而人们就变得越来越无知,愚味。教士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基督教义,像政治、文学、艺术、哲学等等都具有浓厚的神学色彩,圣经和教会教条被视为真理的准则。

  教会宣扬蒙昧主义,实行愚民政策,强调凡与信仰无关的知识都是无用的,他们对古代科学文化视为异端,对科学家进行严酷的迫害。轻者逐出教门,重者判处火刑。大家知不知道有哪位科学家是因为坚持真理而被烧死在火刑柱上的?

  学生:布鲁诺

  对,布鲁诺因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见,当时教会对科学文化的摧残多么严酷。

  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曾经说过“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在教会的垄断下“知识服从于信仰”  “哲学服从于神学”成为意识形态的最高原则。

  除了对思想的垄断,教会还宣扬禁欲主义,号召人们放弃现实的物质生活享受,放弃一切欲念,以求来世的幸福。它要求人们忍受剥削和压迫,接受现实中的痛苦,逆来顺受,服从上帝的安排,刻苦修行,以求死后能进入天堂。

  另外,教会对学校教育的控制极其严格,中世纪的学校大多都是教会开办的,以培养神职人员,所以教授的内容也都是为宗教生活需要而设置的。

  但是与思想上的禁锢相反的是,当时社会经济开始发展,社会要求进步。在这种情况下,教会的这种政策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学生:阻碍社会发展;文化发展落后。

  于是,当时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就提倡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学和科学,追求知识。

  那么在这里我想先问一下,文艺复兴,从字面理解,它复兴的是什么呢?

  学生:文学和艺术

  很好,我们就来看几位代表人物。也就是文艺复兴成就。

  4、成就:

  (1)文学:

  讲述:我们知道,在当时,是出现了文学三杰。是哪三个啊?那么下面老师要布置一个任务。大家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负责找出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的代表作、主要思想和评价,给大家两分钟时间。

  好,时间到。先请第一组的同学。

  a但丁:《神曲》但丁是意大利著名的诗人、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文学巨匠,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之一。其代表作为《神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从表面上看,《神曲》反映的是一个宗教故事,劝善惩恶,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

  地狱:凡生前做过坏事的人的灵魂都被罚在地狱中受刑并根据罪孽的大小安排在不同的层次,罪孽越重,越在下层所受的刑也越重

  炼狱:炼狱里的灵魂的罪孽比地狱中灵魂的罪孽轻些 ,经过烈火的焚烧,断除孽根后,他们可以升入天堂

  天堂:天堂庄严光辉,充满欢乐和爱,住着生前正直行善的人,他们享受着永远的幸福

  恩格斯如此评价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神曲》标志着中世纪贵族文化的终结和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开端。

  b彼特拉特: 彼特拉克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人文主义的奠基者。他首先提出以“人的学问”来代替“神的学问”,因而他被称为“第一个人文主义者”或“人文主义之父”。 彼脱拉克一生的创作很丰富,其中《歌集》著称于世。这是用意大利语写的,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其女友劳拉的纯洁爱情,表现出对现世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以及抒发了渴望祖国和平与统一的情怀。《歌集》对以后的欧洲诗歌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c薄伽丘(boccacci):代表作《十日谈》,这部书记载了10名佛罗伦萨男女青年,为了躲避瘟疫,逃到一座乡间别墅,在无聊的时候所讲的用来消遣的故事。每人每天讲一个,共住了10天,讲有故事100篇,所以取名为《十日谈》,它对十六、十七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故事的讲述,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而文艺复兴大艺术方面也是大放光彩。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被称为“美术三杰”。

  (2)艺术:

  a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最后的晚餐》,(犹大)以及我们熟知的《蒙娜丽莎》,这是一幅肖像画,也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一幅偏重心理描绘的典范。达芬奇运用透视原理和明暗的手法,提示了画中少妇的微妙心理,给人以充满信心蕴藏着对新时代新生活的喜悦感觉,从而体现出达芬奇所追求的人文主义理想。

  b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大卫像》体现的是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年轻巨人形象。此外,米开朗琪罗还为梵帝冈的一些教堂创作了许多的壁画。而这些壁画虽然都是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却赋予了神以人的性格,渗透着浓郁的人情色彩,同样也是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c拉斐尔(raphael):《草地上的圣母》、《雅典学院》中世纪的一些圣母图人物死板;拉斐尔的形象生动。而且在画中的圣母和圣子有母亲的柔美、孩子的天真,反映出圣母和圣子是贴近我们的生活的。也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从这些大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我们可以看出,文艺复兴在意大利是取得了成功的

  而到了15世纪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思潮开始越过阿尔卑斯山传播到欧洲北部地区。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们也像意大利一样,开始追求美好的世俗生活,而且在文化艺术和教育等方面,人们都开始要求打破旧传统,也就是说这些地区已经具备了接受人文主义的社会文化条件。像是在英国、法国等国出现了众多的人文主义者。大家能告诉我,你们知道的都有谁吗?

  3、文艺复兴的扩展。

  (1)英国:

  莫尔:《乌托邦》 向往理想社会

  莎士比亚(shakespeare):莎士比亚是英国大戏剧家、诗人。西方文艺评论界把他同荷马、但丁和歌德并称为世界四大诗人。代表作《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一起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2)法国:

  拉伯雷:拉伯雷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文学家、人文主义者。拉伯雷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的长篇巨作《巨人传》。

  (3)西班牙:

  塞万提斯: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和欧洲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讲到这,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大师以及他们的著作,也可以发现文艺复兴在其他国家也是硕果累累。文艺复兴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又是具有哪些意义呢?

  4、文艺复兴的意义

  (1)解放思想

  也就是说,文艺复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2)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这个意义我们也可以从文艺复兴时期所取得的这些成就中看出。

  而文艺复兴运动的逐步展开,也为以后人们在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进步扫清了道路,同时也使得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质疑,人们对教会精神禁锢和腐败的批评也更加激烈,并且直接导致了宗教改革。而宗教改革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下一次课再继续学习,希望大家回去之后做好预习。

  总结:在这一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

  那么这种宗教既然人人都信仰的话,在欧洲,神就是老大。但人不会莫名其妙的信仰一种宗教,而天主教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首先就得在什么方面下功夫呢?对,思想上,我得宣传你对我的信仰在欧洲的中世纪,90%甚至95%以上的人都是文盲。比如当时的查理曼大帝。大家玩过扑克牌吧,扑克牌里面的老k画的就是他。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xx年时建立了查理曼帝国,是继罗马帝国之后的第二次完成了欧洲的统一。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君主,他连自己的姓名都不会拼写,文盲嘛。而当时的欧洲谁最有文化?教士。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圣经是用拉丁文写的,传教是用拉丁语。拉丁语是罗马帝国的国语。但是罗马帝国已经灭亡了,所以欧洲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人会讲拉丁语,所以就由教士垄断了文化。而人们就变得越来越无知,愚味。教士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所以,教士们就宣传以神为中心来看待世界。我们知道,欧洲很多国家都是重金属国家,但是在近代他们为什么会来中国淘金呢?他们的金子都哪去了呢?对,全捐给教堂了。任何一个欧洲的城市、镇中心、市中心,绝对是一座美轮美奂的大教堂。每个城市的地标建筑都是大教堂。大到什么程度呢?我们这个镇子有多少人,这个教堂就能容纳多少人去做礼拜。比如说我们这个小镇子有一千人,就得建一个能容纳一千人的大教堂。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盖一座教堂需要花费多少的金子。所以欧洲人要发展资本主义有没有资金啊?就没有了,全拿去建教堂去了。所以他们为什么要宣传以人为本呢?意思就是希望咱别盖教堂啦,我们拿来买花买巧克力,拿来去发展经济,咱别去追求那些极乐世界了,那都是单程车票,去了就回不来了。咱们要提倡追求人世间享乐。但是怎么追求呢?谁要是直接跟人说:上帝那是胡说,别信他,上帝那是瞎说,根本没这回事。那么等待他的下场就是烧死在火刑柱上。所以我们不能这样说。但是,由于自己本身的文化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它只能先学习别人的知识,并加以改造,变成适合自己的文化。别人的知识,就是欧洲古典文化。它需要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来推翻教会神权。

宗教改革 篇10

  第五单元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优化训练

  基础提高

  1. 基督教产生于

  ①罗马及其周围地区  ②巴尔干半岛  ③小亚细亚  ④巴勒斯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基督教分裂后,东正教的中心是  

  a、君士但丁堡  b.罗马   c.耶路撒冷  d.梵蒂冈

  3. 在中世纪的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是

  a.教会  b.国王  c.教皇  d.贵族

  4. 下列不符合中世纪天主教在政治上居于支配地位的表现的是  

  a.教权高于王权

  b.天主教会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

  c.迫使各国统治者向教皇称臣

  d.征收“什一税”

  5.假如你生活在中世纪的欧洲,你在学校所获得的学问,主要是

  a.商业知识            b.宗教服务族教会

  c.人文学科            d.科学知识

  6.“十字军东征”的实质是

  a.反对异教徒      b.争夺“圣地”

  c.掠夺土地、财富  d.扩张天主教势力范围

  强化提高

  7.天主教会规定统一的《圣经》版本的目的是 

  a.进一步钳制人民的思想

  b.为了思想解放

  c.为了繁荣各种文化

  d.为了传播各种先进文化

  8.中世纪天主教会势力扩大的措施或因素有 

  ①整顿教会,扩展势力②组织“十字军东征”③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权衰弱④教权高于王权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9. 从右图中,你可以得到的最准确信息是

  a.天主教会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力

  b.教会向信众榨取“什一税”

  c.教皇惩处持“异端”思想者

  d.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10. 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现的矛盾有   

  ①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教权的矛盾②王权与教权的矛盾③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的矛盾

  a.①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课外延伸

  11. 恩格斯说:“封建制度巨大的国际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它在尽管发生各种内部战争的条件下还是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同闹分裂的希腊正教徒和伊斯兰教的国家相对抗。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一圈神圣的灵光。它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了教阶制。最后,它本身就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的地产的整整三分之一。要想把每个国家的世俗的封建制度成功地各个击败,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请回答:

  (1)天主教会是如何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的?这一体系的实质是什么?

  (2)恩格斯为什么说“要把每个国家的世俗的封建制度成功地各个击败,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

  ――位西班牙官员

  材料二   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就反复用刑拷问。一切有利于被告人的证词都不能成立。被告可以不经审判便予处死。被告认罪之后,如又否认,即不再审讯,予以烧死。

  ――宗教裁判所审讯条例

  请回答:

  (1) 天主教是用什么手段维护统治和奢侈生活的?

  (2) 依据材料二举出宗教裁判所在历史上对科学压制的罪行史实。

  (3) 在阅读材料回答两题后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高考猜想

  13.(•临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三分之一;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

  材料二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个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的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的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于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

  材料三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回答,天主教会在西欧起到什么作用?

  (2)结合材料2回答,有哪些阶层反对天主教会?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西欧反封建斗争为什么要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

  14.(•淄博)如何理解天主教会在14~16世纪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障碍?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 d  该题考查考生熟悉历史地理的能力。依托教材辨析可知:基督教产生于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地区。

  2. a

  3. a  a、b、c、d四项都是封建主,而符合题干“最大封建主”之意的应是a项“教会”。

  4. d  征收“什一税”是经济方面的措施。

  5. b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中世纪”这一时间限制。中世纪的欧洲,教会确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是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规定宗教神学是学校的主修科目,其他各科学习也为神学服务,因此在欧洲中世纪,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学问主要是宗教思想和从事宗教活动的一些知识。

  6. d  关键抓住“实质”分析。a项是借口,b项是幌子,c项是目的, d项“扩张天主教势力范围”是实质。

  强化提高

  1. a  天主教会规定统一的《圣经》主要是为了加强思想专制。

  2.d  ④是天主教占统治地位的政治表现,可排除含有此项的a、b、c三项

  3.d 本题考查阅读阐释历史图片的能力。答的关键是对图片的再认再现,图片是“卡诺莎之辱”,反映了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屈服于教皇的情景,说明了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4.b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实现统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一些君主也要求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加强中央集权,而这些都受到天主教会的阻碍。

  课外延伸

  11.【解析】 第(1)问要求回答中世纪时天主教会发展势力的手段,回答时,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第(2)问要从教会在欧洲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回答。

  答案:(1)整顿教会,建立封建性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加强对教会统治的控制;与封建王权进行权力争夺,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廷;组织“十字军东征”,对抗东正教和伊斯兰国家,以扩张天主教的势力;对民众进行蒙昧和禁欲的说教,以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这一体系的实质是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2)罗马天主教会既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又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一圈神圣的灵光,因此,要推翻欧洲阻碍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就必须打破天主教会的势力。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第(1)题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概括;第(2)题要求学生运用史实举例;第(3)题要求结合材料和答题与材料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归纳总结。

  答案:

  (1)搜刮巨额财富;建立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进步人士和对教会不满的人。

  (2)欧洲封建神学的宗教裁判所曾迫害和火烧科学家伽利略和布鲁诺。

  (3)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神学与世俗封建主相勾结,在经济上掠夺人民,在政治上迫害进步人士,在科学上阻止科学发展;欧洲中世纪是宗教统治的黑暗时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一场反封建神学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势在必行。

  高考猜想

  13.【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的背景及中世纪宗教神学的地位。第(1)题结合材料提炼信息,特别需要明确的就是天主教在欧洲的地位。第(2)题则通过材料概括、归纳要点。第(3)题要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答案:(1)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理论来源;占有天主教会世界地产的三分之一;在各国享有特权。这一切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人民群众、城市市民、资产阶级、世俗君主与贵族。

  (3)内因:资产阶级因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而较弱;外因:天主教会势力强大。

  14.【解析】 考生应从当时欧洲历史发展的大势一分为多地认识天主教会阻碍历史发展的实际来答题。

  答案:①14~16世纪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产生,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国内发展或海外掠夺,都需要有强大的国家支持。②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强有力的政权,一些君主也想加强中央集权,在这种形势下,英、法、西班牙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③天主教会还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是堕落行为,这种商战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因此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

宗教改革 篇11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xx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

  (2)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2、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指导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2)历史比较:辅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他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

  师: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的地位如何?

  生:凌驾于王权之上。

  师:早期宗教改革发生在哪些国家?

  生1:英国,如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生2:捷克,如胡司对教会的批评。

  教师总结说明: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也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驾于王权之上,是西欧各国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经济上,教会的专横、腐败、对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各国都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改革天主教。

  师:宗教改革开始于哪个国家呢?为什么?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九十五条论纲”:

  1、原因:

  (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15~16世纪,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在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商业相当繁荣,从东方运到意大利再转往北欧的商品,需要从德意志过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经营对外贸易。但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城市成为德意志的工商业中心,对内贸易少于对外贸易。经济的分散又影响了政治上的统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勒索和搜刮。从公元11世纪开始,罗马教皇和西欧封建世俗王权之间展开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激烈斗争。随着法国、英国、西班牙等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盛极一时的罗马教皇势力在这些国家里迅速衰落。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国和意大利仍然由罗马教会牢牢控制。这种情况下,教皇将原本由整个西欧承担的经济重负全部转移到德国和意大利两国人民的身上。

  (2)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本身就是拥有领地的封建贵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白银产量很高,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称。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而教廷从德意志榨取的财富,归根到底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恶化了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

  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选侯之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的骑士,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罗马教廷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局面。

  因此,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而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 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3)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观原因):

  马丁•路德(1483~1546)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父母是农民,父亲翰斯路德(hans) 是一位非常特别且不易认识的人,他曾多次因犯法判罪而逃亡,他在本乡之中,被人藐视、厌弃。所以,有人传说谓马丁路德是一个恶魔和一位妇人所生的孩子,甚至马丁路德工作成功时,许多人仍以此话来攻击他。

  青年时代的路德,系统地学习了天主教神学,研读了圣经,15xx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罗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朽糜烂,使他对教会的说教越来越感到怀疑,萌发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xx年,马丁•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维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长和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他利用大学的图书馆潜心研读《圣经》,从《圣经》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经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立志要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他的著作《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有一段对路德的最著名的评论,海涅写道,路德“在我们的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国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地结合在一起”。“他是这个时代的喉舌和刀剑。……一个冷静的有学问的词语制造者和一个有灵感的陶醉于上帝的先知,他呕心沥血地工作、来研究他的费劲的教义上的特点,而在晚上他则拿起长笛,凝视天空的星星,把乐曲和对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他的性情和风格在他的宗教改革中是非常显著的。

  2、开始的标志:马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1)原因:教皇出售赎罪券

  正当路德热心宣传他的新见解时,教皇利奥十世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教廷大员到德意志各地兜售赎罪券聚敛资财。这成了宗教改革导火线。

  天主教认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宠爱,只有悔罪做善功以赎罪,才能获得“免罪罚”。因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劳无限,加上圣母和其他圣徒们的多余功劳,形成了教会的“功劳宝库”。个人能力有限,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补罪,教会可以从功劳宝库中取而赠之。教皇和主教就以此对教徒施行“大赦”。14世纪以来,这类“免罪罚”的方式,逐渐演变成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来进行。当时教皇特使宣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灵魂即刻应声升入天堂。

  (2)内容: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以惊人的勇气在维登堡教堂门上贴出了《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其内容有:

  ①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

  ②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愆的赦免;

  ③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

  (3)影响: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是新教的宗教改革运动之始。

  路德提出论纲的时候,并没有公开反对教皇,也没有想到要发动大规模的改革运动,但实际上论纲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所以,论纲尤如“放出闪电”传遍德意志,在德意志引起广泛讨论,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接着在西欧引起强烈的反响。

  部分诸侯也支持路德,罗马教廷对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10月,教皇下诏书,勒令路德在60天之内悔过自新,否则将开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在拥护者的赞美声中把教皇的诏书付之一炬。在1521年的帝国会议上他据理力争,毫不让步。他声称“我坚持己见,决无反悔!”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当时德意志人民要求摆脱罗马教廷控制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也极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和西欧各国的人民,他们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可以说由路德点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西欧各国已成燎原之势。

  【合作探究】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1)经济因素: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2)政治因素:德国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为实现统一也需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3)现实因素:德国每年要向罗马教廷交纳大量苛捐杂税,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

  4)思想因素:人文主义的熏陶。

  5)导火线:“赎罪券”的兜售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依据:1520年马丁•路德连续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一系列文章,系统的阐发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

  2、内容:

  ①“因信称义”(理论基础):

  中世纪教会力图垄断拯救灵魂的权力。它提出上帝不与有罪之人交往,人要获救必须借助教士的中介作用。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掌管着拯救灵魂的大权,教会甚至禁止一般基督徒阅读《圣经》,惟有教皇才有解释《圣经》的权力。

  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虔诚的信仰来获得免罪,达到“灵魂得救”,而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须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否认需要履行种种“圣礼”,即教会规定的一套繁缛的礼拜仪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会输赠等“善行”,来实现自己的信仰。因此,他主张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七项圣礼中只剩洗礼、圣餐两项。这样,曾经是人类救赎中必不可少的教皇、教会、教律,面对信仰的权威,便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这在当时是十分激烈的思想主张。他的主张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需要。

  ②《圣经》是人们信仰惟一的神圣权威:

  既然“信仰耶稣即可得救”,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这种信仰呢?马丁•路德认为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每个教徒都应该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和理解,这是一种信仰自由的权利。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中介。这种观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1522年,他将《圣经》由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译成德文。德文《圣经》的出版发行,不仅使人们何以直接领悟上帝的语言,而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语言,为德国语言和文字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海涅认为马丁•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教师在讲解这一内容时,可结合必修提及的我国活字印刷术点明:由于圣经一直以来都被罗马教会所把持,而且只有拉丁文本,所以普通人根本没有能力阅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马丁路德开始着手将圣经翻译成德文。这个时候,刚刚实现的古腾堡活字印刷技术给德文版圣经的发行工作提供了最好的帮助,使得圣经的大量印刷和发行成为可能。

  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1520年8月,他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在信中痛斥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专横、掠夺,主张君权神授,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企图以民族的世俗权威取代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神权。他认为基督教贵族“应该发号施令,从此不准任何俸禄再落入罗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从罗马领受,所有的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他另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这些内容的实质是使德意志民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小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1)“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罗马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2)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3)信徒皆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4)建立廉俭教会,否定了教会的奢侈腐化,符合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5)建立民族教会,否定了教权高于王权,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1、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如闵采尔起义。

  马丁•路德反对教会的一系列举动,固然得到广泛拥护,但是不同的阶级和集团却是根据其不同的利益来支持宗教改革的。除了皇帝、高级教士、部分诸侯和掌权的城市贵族反对改革以外,在要求改革的势力当中很快就分裂为两个集团。以路德为代表的温和派倡议建立新的教会,主张教会脱离罗马控制,取消复杂、森严的教阶制,取消繁缛的礼拜仪式,把教会土地收归国有。但路德反对暴力,主张和平发展,消极抵抗。他的宗教改革主张,不包含社会改革的要求,它代表富裕的手工业者、商人、工场主、小贵族和部分诸侯的利益。马丁•路德所领导的宗教改革,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要求。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闵采尔领导农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轮宗教改革。闵采尔也主张信仰得救,但他认为信仰就是人的理性,号召用暴力手段实现社会变革,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国”。1524~1526年,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战争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全国大约有2/3的农民参加了斗争。在农民战争中,教会的寺院、教堂被捣毁,教会财产流失,教士的威信扫地,农民战争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马丁•路德明确反对农民战争,要求人民服从政府。诸侯是唯一从农民战争失败中得到好处的集团,他们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并夺取了天主教会的财产,在政治、经济和宗教上的权势都大大加强,德国的分裂割据状态更加加剧了。

  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宗教改革后,德意志东北部的萨克森、普鲁士等地的诸侯国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并乘机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同天主教诸侯抗衡。信奉新教、旧教的各诸侯国发生了多次战争。1555年,经过长期战争,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条约,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即各诸侯国有权决定自己臣民的信仰。从此,路德创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传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区。

  3、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马丁•路德首先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基督教世界出现了分裂,出现了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还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发生在德国的这场改革很快波及了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先后创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结构如下图所示:

  【合作探究】新教与天主教(旧教)的差异

  宗教改革运动后,从天主教中产生出新教,它在诸多方面与天主教(旧教)有所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在经典方面,新教认为,《圣经》是教徒的唯一最高权威,而天主教则认为《圣经》只有通过罗马教廷的解释才能成为教徒的最高权威。

  (2)在教义方面,新教不承认没有《圣经》根据的天主教传统教义――玛利亚、炼狱说,而天主教则主张玛利亚为天主教之母和炼狱之说;新教主张“因信称义”,信徒靠信仰与上帝直接交通,无须神父作中介;新教主张要破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永无谬误,开展革新,而天主教则要维护教皇绝对的传统权威和领导地位,保持原有的旧东西。

  (3)在教规方面,新教无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灵活、开放,与各方面接触和对话;而天主教则有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保守。

  (4)在仪式方面:①举行仪式时,新教教士在衣着装扮上不强调一律,比较自由,有的教派教士穿圣袍、戴圣带,有的教派教士只穿普通服装(西服、中山服和其他服装)就可以了;而天主教主教则要戴神帽,身穿神袍,胸挂十字架,手戴权戒;②祈祷时,新教使用地方语言,而天主教则在长期内只能使用拉丁语言,现在偶尔也使用地方语言;③新教主张简化繁缛的宗教礼仪――7件圣事。洗礼时,新教采用点水式或浸水式;而天主教则采用注水式;④新教主张主教、牧师都可以结婚,反对独身;而天主教则规定,主教、神父都不能结婚,必须“守贞洁”,终身不娶。

  (5)在节日方面,新教只过圣诞节和复活节;而天主教则要过4大瞻礼――耶稣圣诞瞻礼、耶稣复活瞻礼、圣神降临瞻礼、圣母升天瞻礼。

  (6)在教阶制方面,新教一般无教阶制,但少数派别如圣公会等保留有某些简化的教阶制;而天主教则有教阶,主要分三个等级:教皇、主教和神父。

  (7)在组织方面,新教在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教会中心,教会组织是分散的,各自为教;而天主教则有统一的教会中心和统一的领导。

  (8)在教堂式样方面,新教的教堂外部式样很一般化,内部装饰极为简单,台上只挂一个十字架;而天主教的教堂外部呈古典式(罗马式或哥特式),内部布置得格外华丽和庄严,台上悬挂有圣母像,墙的两侧挂有耶稣受难像。

  三、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当时,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都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请思考一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提示: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王权;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个人从生到死,深受教会的束缚;处于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比较弱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本课测评:

  1、简述中世纪天主教对西欧的统治。

  参考答案提示: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思想文化上,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意识形态;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2、简述“异端”思想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提示: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延伸:

  阅读上述材料,分析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提示:16世纪的天主教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罗马天主教会是维护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神圣的灵光;教阶制度具体体现了封建的等级制度;教会本身就是最大的封建主。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就要推翻封建制度,而天主教会又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和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宗教改革 篇12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背景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原因1、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以征服“异教徒”组织“十字军东征”2、加之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

  表现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天主教世界土地的1/3,并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刮钱财政治方面教皇鼓吹教权高于王权,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

  思想文化领域垄断教育、思想、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社会生活方面影响无处不在

  影响教会本身就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它是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发展的巨大障碍

  宗教异端运动

  原因中世纪时,由于天主教会的专断,人们就开始了反封建斗争

  形式宗教“异端” (与天主教会说教不同的宗教思想)

  事件起源: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高潮:14~15世纪的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捷克人胡司对教会的批判

  主要观点1、认为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魔鬼创造的2、揭露了教会的虚伪与腐化3、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4、没收教会的财产5《圣经》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6、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7、用民族语言传教

  作用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向近代过渡的西欧(社会根源)(经济上)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伴随着西欧各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影响: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封建教会的束缚。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教会(政治上)民族国家发展

  原因: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教会和封建地主的特权地位,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参与海外竞争。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影响: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思想文化)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原因,指导思想、内容、开始国、代表人物、代表作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开始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强大冲击

  时间16世纪

  主要事件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影响

  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精神文化1、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2、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3、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尼、英资产阶级革命

  目的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实质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原因1、根本原因:15~16世纪,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3、直接原因导火线: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目的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

  时间1517年开始

  经过1、开始:“九十五条论纲”时间:1517年内容: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行的赦免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意义:揭开了宗教改革开始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2、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提出其改革主张

  内容1、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2、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3、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4、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5、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6、建立本民族教会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要求

  影响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2、使德国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形成了一种新教路德宗3、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4、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加尔文宗教改革

  背景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2、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时间1536年开始

  内容1、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2、主张简化宗教仪式3、核心: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4、主张发财致富5、主张自由、平等,个人主义6、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7、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8、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使教会组织和国家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作用1、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2、净化了社会风气3、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4、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5、国际性影响广泛,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

  局限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比较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的异同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不同:(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也宣称 “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背景1、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发起者国王亨利八世

  时间1532年开始,1534年国会通过了著名的“至尊法案”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动机建立作为王权之精神支柱的、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加强统治

  导火线亨利八世离婚案实质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

  内容1、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关系2、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3、保留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教义和仪式4、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特点1、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第一位国教最高首脑的国王;2、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影响1、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2、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3、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大多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4、比较保守的,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后出现清教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区别相同:(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从《罗马书》中采用“因信称义”信条并将之引申为“唯信称义”;(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萨克森选侯的保护,英国的宗教改革更是在亨利八世的领导下展开的。以上这些相同点说明两者之间存在顺向关系,它们在同一时代的社会矛盾推动下,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地发展起来不同:(1)在人的问题上,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3)从核心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肯定人性,反对神权,以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最终目的;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终还承认神的存在。(4)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5)从实质和影响看: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

宗教改革 篇13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14~15世纪欧洲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迪亚士发现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掠夺。

  通过学生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和过程,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学生对于新航路的开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正确认识、分析和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结果。

  通过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使学生认识到开辟新航路,既需要技术条件,更需要决心和勇气;新航路的开辟,既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更为欧洲的殖民掠夺和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上的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既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更为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最终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创造了有利条件。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很难理解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力这一观点。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西欧国家相继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因为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了对货币需求的增强,使得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由于购买大量商品需要钱,人们越来越重视货币。上至国王、教士、大贵族,下至中小贵族、低级教士,人人追求奢侈豪华,尤其是商人和资产阶级,更是热衷于追求金银和财富,然后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然而,欧洲黄金的开采量有限,而且还要用有限的黄金去换取东方出产的丝绸、香料、珠宝等,因此造成欧洲的黄金奇缺。对黄金贪婪的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它成为探索通往东方新航路的主要动力。

  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上的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都完成了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化的过程,国家有力量支持和供应远航所需的必要装备;两国都处在大西洋沿岸,便于进行海上探险;两国曾是意大利和尼德兰之间的商业贸易转运站,不仅掌握了丰富的航海知识,而且集中了许多富有航海经验的水手。1487年,葡王若奥二世派遣迪亚士率领3只船自里斯本出发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的西南端。1497年,葡王曼努尔派遣达・伽马率领3只船自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的航线绕过好望角,1498年5月达印度。这样,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亚洲的航路被开辟出来了。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率领3只船由巴罗斯港出发,横渡茫茫的大西洋,到达了欧洲人过去不知道的一块“新大陆”。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哥伦布不仅发现了“新大陆”,而且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航线。后来另一个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证实哥伦布到达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新大陆”,于是“新大陆”就以他的名字而被称为“亚美利加洲”。1519年,住在西班牙的葡萄牙海员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之命,率领船队作环球试航。他横渡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来叫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直到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同菲律宾人的冲突中战死,他的同伴经印度洋,绕好望角,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这样,从欧洲绕过南美洲到达亚洲的航路也被开辟出来了。这次航行,从实践上证明了地圆学说。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建议教师首先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四人的有关事迹,在课上的适当时机由学生宣讲,然后让学生填写课后作业 中的表格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探究活动设计方案

  一、方案名称:新航路的开辟。

  二、制定目的:通过设计方案,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全过程。

  三、参加人员:全班学生。

  四、具体步骤:

  1.发动学生设计出行的准备工作:船只、指南针、食物、饮料、药品、货币、商品、全能修理工、医生、航海家、科学家等

  2.发动学生确定航行路线:兵分三路:一路按照达・伽马到达印度,一路按照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一路按照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发动学生分别准备关于沿途的气候、物产、风土人情的相关常识。

  4.发动学生写出关于此次航行的科学小论文。

  5.发动学生制作关于此次航行的媒体资料。

  6.进行科学小论文的宣讲和媒体资料展示。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

  难点: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

  直接导入  新课,说明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

  一、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的背景",简单说明欧洲各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即可,不必补充;只是需要提醒学生中国的四大发明已经在欧洲广泛传播,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的标志",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教师可以不必展开讲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词,只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时间、地点和标志性事件即可。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难点。教师需要按照"难点分析"中的内容进行比较细致的讲解。

  二、开辟新航路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个水手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可以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航海?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出相应补充。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看书,整理出相关内容后,填入课后作业 的表格中,然后让学生讲述关于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四人的有关故事。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教师要启发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然后很自然的导入  下一个课题。

  三、早期殖民掠夺

  教师出示《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图》,让学生分析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的不同特点。

  板书设计 

  一、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1.背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2.标志:工场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西欧

  3.影响:西欧国家渴望取得东方的财富和黄金

  二、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政府的支持、科学知识的进步、航海技术的发展

  2.葡萄牙:①特点:沿非洲海岸、向东

  ②经过:迪亚士:1487~1488年、好望角

  达・伽马:1497~1498年、印度

  3.西班牙:①特点:一直向西、绕地球到达东方

  ②经过:哥伦布:1492年、美洲新大陆

  麦哲伦船队:1519~1522年、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三、早期殖民掠夺

  1.葡萄牙:非洲和亚洲沿海地区和岛屿、中国澳门、南美的巴西

  2.西班牙:美洲、亚洲的菲律宾

宗教改革 篇14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教案

  教学重点

  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教学难点

  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马丁•路德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本课引言是由一段文字构成的,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16世纪的德意志经济发展,政治分裂,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与经济豪夺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普遍要求。二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历史地位。德意志成为宗教改革的策源地。建议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斗争矛头指向什么?为什么?问题二、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历史地位如何?谁首先举起了宗教改革的大旗?通过提问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初步了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九十五条论纲”

  教材系统讲述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和原因,说明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宗教改革之所以爆发于德国,是由于德国存在特殊的经济政治情况。

  (1)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15~16世纪,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在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商业相当繁荣,从东方运到意大利再转往北欧的商品,需要从德意志过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经营对外贸易。但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城市成为德意志的工商业中心,对内贸易少于对外贸易。经济的分散又影响了政治上的统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勒索和搜刮。从公元11世纪开始,罗马教皇和西欧封建世俗王权之间展开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激烈斗争。随着法国、英国、西班牙等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盛极一时的罗马教皇势力在这些国家里迅速衰落。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国和意大利仍然由罗马教会牢牢控制。这种情况下,教皇将原本由整个西欧承担的经济重负全部转移到德国和意大利两国人民的身上。

  (2) 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在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本身就是拥有领地的封建贵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白银产量很高,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称。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而教廷从德意志榨取的财富,归根到底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恶化了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在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选侯之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的骑士,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罗马教廷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局面。因此,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而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 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的内容,加强学生对德意志分裂状况的感性认识。

  (3) 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青年时代的路德,系统地学习了天主教神学,研读了圣经, 15xx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罗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朽糜烂,使他对教会的说教越来越感到怀疑,萌发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xx年,马丁•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维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长和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他利用大学的图书馆潜心研读《圣经》,从《圣经》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经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立志要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

  (4)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维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这成了宗教改革导火线。天主教认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宠爱,只有悔罪做善功以赎罪,才能获得“免罪罚”。因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劳无限,加上圣母和其他圣徒们的多余功劳,形成了教会的“功劳宝库”。个人能力有限,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补罪,教会可以从功劳宝库中取而赠之。教皇和主教就以此对教徒施行“大赦”。14世纪以来,这类“免罪罚”的方式,逐渐演变成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来进行。当时教皇特使宣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灵魂即刻应声升入天堂。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以惊人的勇气在维登堡教堂门上贴出了《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就赎罪券问题提出异议,要求进行争辩。他在论纲里说: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愆的赦免;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他还指出,符券贩卖者们关于免罪之道所作的胡乱宣传,会影响人们对教皇的尊敬,比如说,人们会问:既然教皇比当代最富有的人还富有,为什么他不拿自己的钱财来修缮圣彼得大教堂,而要用贫苦的信徒们的钱财呢?路德提出论纲的时候,并没有公开反对教皇,也没有想到要发动大规模的改革运动,但实际上论纲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所以,论纲尤如“放出闪电”传遍德意志,在德意志引起广泛讨论,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接着在西欧引起强烈的反响,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部分诸侯也支持路德,罗马教廷对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10月,教皇下诏书,勒令路德在60天之内悔过自新,否则将开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在拥护者的赞美声中把教皇的诏书付之一炬。在1521年的帝国会议上他据理力争,毫不让步。他声称“我坚持己见,决无反悔!”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当时德意志人民要求摆脱罗马教廷控制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也极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和西欧各国的人民,他们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可以说由路德点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西欧各国已成燎原之势。

  本目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理解本课内容的关键。建议教师用提问方式,提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哪些基本条件?16世纪初,德意志的经济状况如何?问题二、罗马天主教会是如何对德意志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的?对德意志有何影响?问题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什么?开始标志是什么?“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有什么意义?问题四、你认为改革家应该具备哪些意志品质?马丁•路德是否具备这些品质?请举例说明。然后组织学生阅读、讨论,逐个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确16世纪初,德意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在一些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德意志经济的分散影响了政治上的统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勒索和搜刮,所以摆脱教会的压榨和束缚,建立民族教会,是德意志各阶层的普遍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目“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520年马丁•路德连续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一系列文章,系统的阐发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

  (1)“因信称义” 。

  中世纪教会提出上帝不与有罪之人交往,人要获救必须借助教士的中介作用。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掌管着拯救灵魂的大权,教会甚至禁止一般基督徒阅读《圣经》,惟有教皇才有解释《圣经》的权力。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虔诚的信仰来获得免罪,达到“灵魂得救”,而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须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否认需要履行种种“圣礼”,即教会规定的一套繁缛的礼拜仪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会输赠等“善行”,来实现自己的信仰。因此,他主张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七项圣礼中只剩洗礼、圣餐两项。这样,曾经是人类救赎中必不可少的教皇、教会、教律,面对信仰的权威,便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在当时是十分激烈的思想主张。他的主张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需要。

  (2)《圣经》是人们信仰唯一的神圣权威。

  既然“信仰耶稣即可得救”,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这种信仰呢?马丁•路德认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每个教徒都应该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和理解,这是一种信仰自由的权利。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中介。这种观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1522年,他将《圣经》由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译成德文。德文《圣经》的出版发行,不仅使人们何以直接领悟上帝的语言,而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语言,为德国语言和文字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海涅认为马丁•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3)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1520年8月,他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在信中痛斥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专横、掠夺,主张君权神授,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企图以民族的世俗权威取代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神权。他认为基督教贵族“应该发号施令,从此不准任何俸禄再落入罗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从罗马领受,所有的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他另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这些内容的实质是使德意志民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本目内容是本课的难点,建议通过对“因信称义”概念的解释、路德思想与天主教会说教的比较,来理解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突出重点即可,不宜展开或过多补充材料。关于宗教改革的实质,教材没有明确的表述,如果学生能力较强,时间充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第三目“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马丁•路德反对教会的一系列举动,固然得到广泛拥护,但是不同的阶级和集团却是根据其不同的利益来支持宗教改革的。除了皇帝、高级教士、部分诸侯和掌权的城市贵族反对改革以外,在要求改革的势力当中很快就分裂为两个集团。以路德为代表的温和派倡议建立新的教会,主张教会脱离罗马控制,取消复杂、森严的教阶制,取消繁缛的礼拜仪式,把教会土地收归国有。但路德反对暴力,主张和平发展,消极抵抗。他的宗教改革主张,不包含社会改革的要求,它代表富裕的手工业者、商人、工场主、小贵族和部分诸侯的利益。马丁•路德所领导的宗教改革,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要求。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闵采尔领导农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轮宗教改革。闵采尔也主张信仰得救,但他认为信仰就是人的理性,号召用暴力手段实现社会变革,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国”。1524~1526年,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战争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全国大约有2/3的农民参加了斗争。在农民战争中,教会的寺院、教堂被捣毁,教会财产流失,教士的威信扫地,农民战争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马丁•路德明确反对农民战争,要求人民服从政府。诸侯是惟一从农民战争失败中得到好处的集团,他们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并夺取了天主教会的财产,在政治、经济和宗教上的权势都大大加强,德国的分裂割据状态更加加剧了。

  (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宗教改革后,德意志东北部的萨克森、普鲁士等地的诸侯国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并乘机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同天主教诸侯抗衡。信奉新教、旧教的各诸侯国发生了多次战争。1555年,经过长期战争,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条约,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即各诸侯国有权决定自己臣民的信仰。从此,路德创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传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区。

  (3)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马丁•路德首先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基督教世界出现了分裂,出现了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还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发生在德国的这场改革很快波及了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先后创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

  本目内容有两个难点:一是对闵采尔农民战争的理解;二是新教出现后,基督教的构成体系。第一个难点,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理解闵采尔农民战争对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统治地位的动摇作用。第二个难点,建议教师以图示的形式帮助学生总结,理解新教的概念。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九十五条论纲”一目的教学。“九十五条论纲”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它是在什么情况下发表的?它的发表有什么意义?导入本目学习。

  用powerpoint出示照片或插图:《马丁•路德的照片》《赎罪券》和马丁•路德与教皇代表辩论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交叉使用。关于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和原因的学习,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哪些基本条件?16世纪初,德意志的经济状况如何?是否具备这些条件?问题二、罗马天主教会是如何对德意志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的?对德意志有何影响?问题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什么?开始标志是什么?《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有什么意义?问题四、你认为改革家应该具备哪些意志品质?马丁•路德是否具备这些品质?请举例说明。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并分组讨论,逐个解决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认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直接原因,让学生感受马丁•路德大无畏改革家的意志品质。

  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目的教学。首先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石和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并解释“因信称义”的内容,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概念。用课本上的有关内容帮助学生从教义和教会组织两个方面,理解马丁•路德思想与教会说教的不同,再结合改革背景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

  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一目的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给出几个思考问题:问题一、闵采尔农民战争有什么作用?问题二、马丁•路德译的德文《圣经》有什么意义?问题三、什么是“教随国定”的原则?有什么意义?问题四、什么是新教?在学生阅读、回答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农民战争、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宗教改革的影响三个方面,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德国和对欧洲的影响。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导入本课学习时,用问题导入: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的地位如何?请同学们根据上一课内容回答。教师总结说明: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也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驾于王权之上,是西欧各国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经济上,教会的专横、腐败、对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各国都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改革天主教。那么,宗教改革开始于哪个国家呢?为什么?由此导入本课引言。

  案例二 在分析马丁•路德所具备的改革家的意志品质和性格时,出示马丁•路德的照片。马丁•路德是德国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开创了德国近代历史的新纪元。他学识渊博,又有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胆识、气魄。这使他具备了一个改革运动领导人的气质。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他的著作《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有一段对路德的最著名的评论,海涅写道,路德“在我们的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国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地结合在一起”。“他是这个时代的喉舌和刀剑。……一个冷静的有学问的词语制造者和一个有灵感的陶醉于上帝的先知,他呕心沥血地工作、来研究他的费劲的教义上的特点,而在晚上他则拿起长笛,凝视天空的星星,把乐曲和对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他的性情和风格在他的宗教改革中是非常显著的。

  案例三 解释新教概念时,用图示。德意志的宗教改革很快波及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后,欧洲又先后出现了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等新教派。基督教世界分裂了。当今世界三大宗教的结构体系是怎样的呢?

  四、问题解答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发表有何意义?

  解题关键: “九十五条论纲”是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

  思路引领:从内容和影响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提示: “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简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解题关键:“因信称义”

  思路引领:从教义、教会组织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提示:(略)

  (二)学习延伸

  阅读材料,联系相关历史事实,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

  解题关键:材料中的核心思想实际上就是“因信称义”。

  思路引领: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内容回答。

  答案提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宗教改革 篇15

  第10课   欧洲宗教改革

  诱思导学

  ●目标诱导

  学习本课时,应掌握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解决好如下问题:

  1.马丁•路德改革的历史条件是怎样的?导火索是什么?路德的宗教主张有哪些?

  2.加尔文对宗教改革的贡献有哪些?

  3.英国王权与天主教会是怎样决裂的?英国的宗教改革有何独特之处?

  4.罗马天主教会为抵御新教的攻势,采取了 哪些应对措施?

  5.为什么要实行宗教宽容?德国、法国是如何实行宗教宽容的?

  6.欧洲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点拨引领

  1.宗教改革的背景。

  16世纪首先在德国爆发,随后迅速席卷西欧的宗教改革是一场大规模的、意义深刻的社会政治运动。它由新兴资产阶级所发动,得到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强有力的响应,个别国家的君主大力支持,部分下级贵族也积极投入,对封建的天主教会展开了猛烈的冲击,促使天主教会发生分裂,涌现了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基督教新教派。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了西欧国家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因此,恩格斯指出:“要在每个国家内从各个方面成功地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西欧各国的天主教会都直接受罗马教廷支配,是“国中之国”。大主教、主教、神甫和僧侣都不受当地政府的管辖,拒绝向世俗政权效忠。13世纪,当教皇的权利发展到顶峰时,他甚至可以肆意干涉各国的内政,可以将皇帝或国王放逐,并且可以解除该国臣民对该国君主的效忠誓约,如果他认为某国的法律损害天主教会的利益,它也可以宣布该项法律无效,禁止人们服从。在这种情况下,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阶层的强烈不满,这是16世纪宗教改革爆发的直接原因。宗教改革运动之发生,也得利于文艺复兴。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它为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2.对《九十五条论纲》意义的认识: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神权;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3.加尔文与日内瓦神权共和国

  加尔文被誉为欧洲改教时期的第二位伟大人物,地位仅次于德国的马丁路德。他所著的基督教要义是改教运动时期的经典作品。加尔文是法国人,却在日内瓦建立了一个有影响力的教会行政机构。他的成就在基督教历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其实加尔文只是日内瓦一个教会的牧师。但在他的引导下,日内瓦全城都变为一个完全基督化的城市。人民的生活在教会法庭的监督下显得有规律。在加尔文的影响下,城市内的污秽地方得以清除。他又注意贫苦的人民,为他们谋取福利。

  实际上,他成为日内瓦政治、宗教的最高领导人。日内瓦的教会和政府组织都是按照加尔文的设想组织起来的。教会设立四种职务:长老、牧师、教师、执事。长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由世俗信徒选出,负责监督每一个人的生活。牧师为神职人员,负责解释圣经,并实行圣礼。教师负责学校的领导工作,宣教事业和讲授圣经。执事是由信徒选举产生的不脱产的协助长老和教师的教会管理人员,主管慈善机构,负责救济和医疗工作。教会的权威机构是长老会,或称宗教法庭,每星期四举行一次例会。政府的最高机构是大议会和小议会,由市民选举产生。教会机构和政府机构虽有分工,前者负责宗教信仰与思想道德等精神生活,后者负责世俗事务,但实际上二者已结合成一体,不仅人员交叉,而且职责也难截然划分。日内瓦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神权共和国。

  4.英国国教确立的艰难历程

  1543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的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纠正错误、镇压异端、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力。宣布切断与教皇的一切来往,凡否认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者,均处以叛国罪。1537年亨利八世还批准英文版《圣经》在英国发行。英国人从此可以自由阅读圣经了。

  在英国断绝与罗马教廷的联系之后,英国路德教派和其他教派又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天真地相信英国已真的称为新教国家了。面对群众运动的复活,亨利八世的宗教思想又回潮了。他又回到天主教的立场上来,声称天主教的任何信条都是金科玉律,不能变更。并宣布以恐怖手段惩罚宗教不同意见者。据统计,亨利八世在位期间,因宗教问题被处以极刑者达数千人之多。

  亨利八世的儿子爱德华六世在位期间(1547―1553),政府 为英国国教制订的教义条文带有明显的新教性质。

  但是,爱德华六世短命而且无后,死后由亨利八世的公主玛丽都铎嗣位(1553--1558)。玛丽本人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废除了父亲及异母弟在位时的宗教立法,恢复了英国国教与罗马教廷的上下级关系。玛丽女王以极其残酷的手段惩罚新教徒,在她在位期间,有300个新教分子被处死,大主教克兰默竟被处以火刑。她因此有”血腥的玛丽”之称。

  玛丽无后,王位传给她的异母妹伊丽莎白。伊丽莎白在位(1558--1603)期间,英国教会在教义及实践方面最后固定下来。断绝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会的关系,再一次把英国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1563年议会制定的《三十九项信条》把圣经定为信仰的唯一准则,坚持“信仰耶稣即可免罪”的原则。伊丽莎白女王采取严酷的措施去强迫所有的英国人都遵从她在宗教上的这些决定。信奉天主教者,处以极刑。成立宗教法庭,专门审判异教徒。

  5.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区别          

  从核心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肯定人性,反对神权,以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最终目的;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终还承认神的存在。 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从实质和影响看: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

  6.学习本节内容应注意认清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是推动宗教改革的根本动力,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实际上是后来政治上夺权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前奏。

  学习建议:学习本课时,还应注意理解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因信称义、先定论、《至尊法案》、《九十五条论纲》、耶稣会、宗教宽容等概念。

  ●感受历史

  1. 宗教改革前夕的德意志

  15、16世纪时,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也出现了手工工场。商业相当繁荣,从东方运到意大利再转往北欧的商品,需要从德意志过境。但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在政治上,封建割据,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矛盾的集中点就是天主教会。

  在德意志,教会和世俗诸侯掌握着最大的权力。他们的领地俨然是独立王国,但是他们之间也有矛盾。世俗诸侯不满德意志教会的横行无忌,他们不但反对财富流向罗马,还觊觎教会的巨大财产。骑士阶层已经日渐没落。随着火药和步兵作用的增大,他们的地位已经大大下降,收入不多,甚至债台高筑。他们既反对诸侯的专横跋扈,也嫉视教会的富有。市民阶层,即富裕的手工业者、商人、新兴的工场主,受教、俗诸侯的压迫,不满教会的特权,嫉妒它的财产,其中的激进派要求用“廉价教会”代替想尽办法压榨勒索的封建教会。城市中的平民群众,如破产的手工业者、帮工、日工、广大农民,生活十分困苦。境况尤其悲惨的是农民。遭受着教、俗封建主、商人、高利贷者的层层盘剥,肩负着什一税、地租、人头税、战争税、死亡费、结婚费、财产转移费和劳役的繁重负担,面临者挖眼、割鼻、截指、断手等刑罚的威胁。地方起义不断爆发。教士集团内部情况也不一致。上层人物行为堕落,生活腐化,为人们所深恶痛绝。低级教士出身平民,收入微薄,他们对于上层人物同样心怀不满。德意志的一切矛盾都围绕着宗教剧烈地发展者。一场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德国,民族压迫,阶级压迫,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并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原因。

  2.加尔文的先定论

  按照加尔文的观点,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可以通过上帝的呼召体现出来。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弃民”的标志。先定论以宗教学说的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地理大发现以后,出现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商业的剧烈竞争和早期的殖民扩张。新涌现出来的巨大经济力量,使个人感到畏惧,不能不受它的支配。但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积极竞相追求利润,胜利者产生了优越感,增加了自信力,认为自己肯定是上帝的“选民”。这样就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 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间的王国难道还能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恩格斯

  “当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已经蜕化并把德国引向灭亡的时候,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却成了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共和党人的旗帜,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德国的统治,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恩格斯

  解析:加尔文的宗教主张比路德更激进,把信仰解释城先定论,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3.阅读建议

  有条件的可以阅读吴于廑等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或查阅人教网,等网站。

  ●习题点拨

  1.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动者是马丁路德;导火索是天主教会兜售赎罪券。

  2.新教认为信徒得救,既不靠教皇,也不靠圣礼和善功,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

  3.新教三大派别: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路德教起源于德国,创始人是马丁•路德,加尔文教起源于瑞士,创始人是加尔文,英国国教起源于英国,创始人是亨利八世。      应用体验

  ●训练测评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天主教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b.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

  c.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d.天主教会促进了14、15世纪社会的发展。

  2.之所以称德国为“教皇的奶牛”是因为

  a.德国受教会压榨最严重

  b.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c.德国为教皇喂养了很多奶牛

  d.教皇从德国劫走大量财富

  3.西欧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

  a.天主教内部的教派之争

  b.国王与教皇之间的权力之争

  c.人民反对天主教的起义

  d.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4.拉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是

  a.教皇兜售赎罪券

  b.《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c.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d.德国君主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5.路德教主要传播区域是①德国②北欧③法国④尼德兰⑤英国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⑤         d.①②⑤

  6.马丁•路德提出 “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意义在于

  a.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

  b. 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 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 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7.16世纪30年代,加尔文发表著作,提出一些新的神学观点,包括①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 ②简化宗教仪式 ③建立民主教会 ④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8.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显著特点是①国王自上而下推行改革 ②建立了民族教会,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 ③改变了天主教会的教义、制度和仪式 ④改革中发生了宗教战争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9.欧洲第一个宽容新教的和约是

  a.《南特赦令》

  b.《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c.《至尊法案》

  d.《三十九条信纲》

  10.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是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 ②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④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⑤使宗教自由逐渐盛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

  材料一: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

  ―――伊拉斯莫

  材料三: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 21倍。

  材料四:天主教会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以教会为中介。……(教会)声称只要购买赎罪券,上帝就可以赦免他本人及其亲属的罪。

  材料五:英王为英国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保留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解散修道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德国宗教改革的原因。  

  (2)针对材料四,马丁•路德做了什么事?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材料五出自什么文件?该文件的颁布有何意义?     12. 欧洲宗教改革为什么会发生?拉开该运动序幕的是什么事件?改革后出现的新教派别有哪些?这场变革对社会进步有什么意义?     ●探究感悟

  材料一:凡犯有异端罪行的,不仅应该革除教籍,还应该处死,从世上清除。伪造钱币是为了维持肉体生命,而异端活动腐蚀信仰,毁灭灵魂,性质比伪造钱币更为严重。世俗君主对伪造钱币犯判处应得的死刑,对异端分子就更有理由判处死刑。    ―――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

  材料二:凡属认为我们对异端及亵渎神明者处置不当的人,显然,已使自己成为异端及亵渎神明者之共犯。……我们有权严惩异端,可以说是无可置疑的……任何人一旦犯了异端之罪,为了荣耀上帝,即使至亲,也应绳之以法。

  ―――新教派创始人加尔文

  材料三:加尔文原来的朋友、人文主义学者赛巴斯蒂安•卡斯特里奥在加尔文烧死塞尔维特后,悲愤不已,发出了下面的呼声:“在一个城市里他们奉你是真正的信徒,到下一个城市里就拿你当个异端。因此,如今谁想活得安安静静,他的信仰和宗教,得像城市和国家的数目一样多。……在与我们观点不同的人眼里,我们大家全是异端。……唯有抑制住我们的不宽容,我们方能够和平共处。”

  结合以上材料,探究“异端”一词的内涵,思考宽容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第10课   欧洲宗教改革

  【训练测评】

  一、选择题

  1.d  2.d  3.d  4.b  5.b  6.a  7.d 8.a  9.b  10.c

  二、非选择题

  11.(1)天主教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天主教会的腐败;德国受天主教会的压榨最严重。(2)在教堂的大门上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指出信徒得救,既不靠教皇,也不靠圣礼和善功,只能靠终生“悔改”。(3)《至尊法案》。严重削弱了英国教会的实力,建立起附属于王权的政府的民族教会,大大增强了王权。

  12、.发生原因: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是西欧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天主教会不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反而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教会的腐化;德国是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德国人民对天主教会普遍不满。

  【探究感悟】

  提示:“异端”可以理解为与传统、正统不同的,或对立的主张。在现代社会中,信仰自由已被普遍接受,只有宽容,人们才能和谐相处。专题一 梭伦改革(学生预习课文用)

  课程标准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雅典早期政治体制★

  一、公元前8世纪初形成雅典王政国家。

  二、公元前7世纪初形成雅典贵族共和国,元老院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雅典:梭伦改革★

  一、改革背景

  ㈠改革根本原因:贵族与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矛盾的激化

  1、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尖锐

  ⑴政治上:①平民虽享有   ,但因    而无法参与国家政权。

  ②贵族把持    ,包揽官职,    ,压迫平民。

  ⑵经济上:①贵族占有大量财富,剥削平民。

  ②平民因  而沦为雇工、债务奴隶或卖到海外抵债。

  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矛盾尖锐

  ⑴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元前7世纪,随着雅典工商业发展,部分人发财致富,成为工商业奴隶主。

  ⑵工商业奴隶主地位:经济上富裕,但  上没有地位,不满  的统治,逐渐与  站在一起。

  3、雅典社会主要矛盾和影响

  ⑴主要矛盾:  与  的矛盾,  与      的矛盾是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  更加尖锐。

  ⑵影响:公元前7世纪,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局动荡不安,雅典社会面临严重的危机。

  ㈡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矛盾激化的表现(解决危机的尝试)

  1、彻底推翻原有体制的尝试――基伦暴动。

  2、对原有体制进行改革的尝试――《德拉古法典》。

  3、两次事件的影响:没能解决雅典的社会矛盾,社会危机更加严重。

  ㈢改革的导火线:萨拉米危机

  ⑴原因:①雅典严重社会危机之时,麦加拉夺取萨拉米岛,对雅典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②雅典贵族担心平民力量乘机壮大,禁止讨论夺取萨拉米之事。

  ⑵影响:沉重打击了雅典的经济,社会危机空前严重。

  ㈣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改革,振兴城邦(诗人政治家)。

  二、改革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三、改革内容:

  ㈠经济方面:

  1、颁布《解负令》

  ⑴内容:废除        和     ;禁止以  和  做抵押;限制    。(土地和债务)

  ⑵影响:取消债务奴隶,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经济上的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2、发展工商业

  ⑴内容:①手工业:父母必须帮助子女学会一门手艺;鼓励      移居雅典并赋予公民权。

  ②商业:鼓励谷物  和限制谷物  ,鼓励出口葡萄酒、橄榄油。

  ⑵影响:①从短期看:稳定物价,保障平民生活。

  ②从长期看:经济上:促进雅典工商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多元化;

  政治上:工商业者队伍壮大,工商业奴隶主力量增强,多元化政治格局进一步稳固。

  ㈡政治方面:提高平民地位

  1、按土地收入多寡分成四个等级,并确定了相应的政治权利

  ⑴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⑵内容:四个等级:   、   、   和   。

  政治权利:第一、二等级担任  官职,第三等级担任  官职,第四等级  担任官职。

  ⑶意义: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维护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为雅典政治民主化开辟道路。

  2、创立四百人会议

  ⑴组成:四个  各选100人组成,但第四等级  当选资格。

  ⑵职能:为公民大会预审提案,准备议程。

  ⑶作用:使第三等级公民获得参政议政的机会;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打破贵族对国家权力垄断。

  3、组建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不分等级,抽签产生)制度

  作用:民众法庭的设立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陪审法庭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

  四、改革评价(梭伦的遗产)

  1、积极意义:

  ⑴打击    势力,奠定  民主政治乃至  民主政治基础;

  ⑵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

  ⑶有利于公民行使权利。

  2、局限性:

  中庸政策决定改革的不彻底性。知识链接

  ★必修专题六: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演变★

  1、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任执政官)

  内容、评价见上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xx年,执政官)

  内容:⑴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

  ⑵建立“五百人会议”取代原来“四百人会议”。

  ⑶设立“十将军委员会”,每部落各选一名。

  ⑷制定陶片放逐法。

  3、“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伯里克利改革

  内容:⑴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⑵民主政治主要机构:“公民大会”(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⑶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

  4、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⑴局限性(失):

  ①就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②就性质而言,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方式,意味着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④历史事实证明,雅典的衰落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

  ⑵进步性(得):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专题一 梭伦改革(教师讲解参考用)

  课程标准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雅典早期政治体制★

  一、公元前8世纪初形成雅典王政国家。

  二、公元前7世纪初形成雅典贵族共和国,元老院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雅典:梭伦改革★

  一、改革背景

  ㈠改革根本原因:贵族与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矛盾的激化

  1、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尖锐

  ⑴政治上:①平民虽享有公民权,但因经济贫困而无法参与国家政权。

  ②贵族把持国家政权,包揽官职,制定法律,压迫平民。

  ⑵经济上:①贵族占有大量财富,剥削平民。

  ②平民因欠债而沦为雇工、债务奴隶或卖到海外抵债。

  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矛盾尖锐

  ⑴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元前7世纪,随着雅典工商业发展,部分人发财致富,成为工商业奴隶主。

  ⑵工商业奴隶主地位:经济上富裕,但政治上没有地位,不满贵族的统治,逐渐与平民站在一起。

  3、雅典社会主要矛盾和影响

  ⑴主要矛盾:贵族与平民的矛盾,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是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前者更加尖锐。

  ⑵影响:公元前7世纪,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局动荡不安,雅典社会面临严重的危机。

  ㈡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矛盾激化的表现(解决危机的尝试)

  1、彻底推翻原有体制的尝试――基伦暴动。

  2、对原有体制进行改革的尝试――《德拉古法典》。

  3、两次事件的影响:没能解决雅典的社会矛盾,社会危机更加严重。

  ㈢改革的导火线:萨拉米危机

  ⑴原因:①雅典严重社会危机之时,麦加拉夺取萨拉米岛,对雅典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②雅典贵族担心平民力量乘机壮大,禁止讨论夺取萨拉米之事。

  ⑵影响:沉重打击了雅典的经济,社会危机空前严重。

  ㈣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改革,振兴城邦(诗人政治家)。

  二、改革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三、改革内容:

  ㈠经济方面:

  1、颁布《解负令》

  ⑴内容:废除平民所欠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限制土地兼并。(土地和债务)

  ⑵影响:取消债务奴隶,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经济上的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2、发展工商业

  ⑴内容:①手工业:父母必须帮助子女学会一门手艺;鼓励外邦手工业者移居雅典并赋予公民权。

  ②商业:鼓励谷物进口和限制谷物出口,鼓励出口葡萄酒、橄榄油。

  ⑵影响:①从短期看:稳定物价,保障平民生活。

  ②从长期看:经济上:促进雅典工商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多元化;

  政治上:工商业者队伍壮大,工商业奴隶主力量增强,多元化政治格局进一步稳固。

  ㈡政治方面:提高平民地位

  1、按土地收入多寡分成四个等级,并确定了相应的政治权利

  ⑴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⑵内容:四个等级:富豪级、骑士级、双牛级和日佣级。

  政治权利:第一、二等级担任高级官职,第三等级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⑶意义: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维护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为雅典政治民主化开辟道路。

  2、创立四百人会议

  ⑴组成:四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但第四等级没有当选资格。

  ⑵职能:为公民大会预审提案,准备议程。

  ⑶作用:使第三等级公民获得参政议政的机会;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打破贵族对国家权力垄断。

  3、组建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不分等级,抽签产生)制度

  作用:民众法庭的设立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陪审法庭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

  四、改革评价(梭伦的遗产)

  1、积极意义:

  ⑴打击氏族贵族势力,奠定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基础;

  ⑵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

  ⑶有利于公民行使权利。

  2、局限性:

  中庸政策决定改革的不彻底性。

  ★必修专题六: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演变★

  1、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任执政官)

  内容、评价见上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xx年,执政官)

  内容:⑴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

  ⑵建立“五百人会议”取代原来“四百人会议”。

  ⑶设立“十将军委员会”,每部落各选一名。

  ⑷制定陶片放逐法。

  3、“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伯里克利改革

  内容:⑴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⑵民主政治主要机构:“公民大会”(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⑶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

  4、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⑴局限性(失):

  ①就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②就性质而言,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方式,意味着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④历史事实证明,雅典的衰落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

  ⑵进步性(得):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宗教改革(精选1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