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历史教案设计 >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精选3篇)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精选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精选3篇)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篇1

  战略大决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理    解  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掌    握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使用图表  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

  分析比较整合教材  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                                                           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活动探究 “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使命社会责任  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环保文保意识

  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北京的发展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布置学生阅读93~9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三大战役

  1.学生根据94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在书上做标记:

  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

  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

  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3.修改95页“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原因之一。)

  4.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继续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5.组织学生完成97页“练一练”,填《三大战役》表

  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共计歼敌人数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

  歼灭和改编敌军150多万人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教师补充、过渡】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百万雄师过大江

  1.学生阅读97页“文献资料”,即时回答: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提醒学生联系98页“自由阅读卡・邓小平走进原总统府”回答:

  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3.根据98页“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

  第一层面:力量对比[如表格所列数字,这是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的];

  第二层面:军队士气、人心向背[如书上原因a和d];

  第三层面: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第四层面:战争指挥者的素质[如书上原因b和c];

  第五层面: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上述第二、五层面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巩固小结】

  1.根据新学案67页[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知识线索。

  2.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新学案第69页[自我测评]以及101~102页“一、单项选择”7、8、9、10题(必答题);“二、配伍选择”(必答题);“四、想一想”和“五、史海拾贝”(选答题)。

  3.提醒学生预习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四场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战例;重点引导学生从多重角度来了解和探讨制胜因素及其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识图能力、概括能力、组织与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伟大胆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2.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可以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法中以探究合作学习和直观教学、史料教学等为重点。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2.学习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采取归纳法、比较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及新课进程

  1.讲授新课之前,发给学生学案,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学案包括学习目标、讲解pk台、自主归纳、三大战役、课堂分析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看影片回答、合作探究,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学习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2.新课进程:学习研读助学资料,根据动态图讲述三大战役;结合课本,完成学案中归纳与总结的内容,分析出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看短片,掌握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小组合作分析,理解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导入新课

  利用背景材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展示1948年的国共力量对比表,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战略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中共中央抓住有利时机发动的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三)合作探究突出重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采用多媒体演示、史料教学等,通过生生与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展示自我。这两个环节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归纳及分析问题能力。

  1.三大战役

  (1)关于三大战役的讲解,我设置了“讲述战役”(展示幻灯片),让学生借助课本知识和助学材料等讲解你最感兴趣的战役的概况。每个学习小组共同研究一次战役。

  (2)这是我做的助学资料,包括三大战役简介和示意图。(展示助学材料1关于三大战役的简介)

  指导学生从起止时间、领导者、主要参战部队、歼敌人数、战争经过、作战方针、历史意义方面解说。

  (3)在学生研究到一定阶段之后,依次演示三大战役动态战略示意图(展示幻灯片),通过演示让学生形象地了解战役经过和我党及解放军指挥员的运筹帷幄。

  (4)指名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按照演示依次叙述三大战役。

  2.(展示幻灯片)这些环节要求学生对照三大战役示意图,结合助学材料讲述三大战役。

  3.(演示幻灯片)接下来共同思考,平津战役中党中央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的好处。展示参考答案。

  4.(展示幻灯片)用三大战役的意义过渡,总结三大战役。让学生完成学案中“自主归纳”内容(5―8分钟),然后出示“自主归纳”内容的标准答案,并请同学核对。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完成关于三大战役及其胜利原因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用三大战役的共同作用过渡到总结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这个问题学生同桌讨论完成,视完成情况教师予以指导,展示参考答案。

  渡江战役:

  (1)国民党在三大战役溃败后,蒋介石于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企图假和平,作缓兵之计。不久和谈失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渡江战役。

  (2)给学生播放渡江战役的一段视频,形象生动地再现渡江战役。(播放部分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完成“看影片回答”。

  (3)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4)这个环节播放渡江战役视频片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渡江战役得出中共维护国家统一和完整的决心。

  (5)总结渡江战役的意义。

  (四)合作探究,突破难点: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原因。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分析的方法来进行。

  1.给学生以指导。

  (展示幻灯片)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无论在军队、武器装备,还是拥有地区和人口上都要大大优于共产党,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是非常悬殊的,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队伍却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引导学生从战争性质、人心背向、国家政权的性质、阶级属性、所代表的集团利益,以及与帝国主义的关系、国家职能(如政治、经济等方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2.视学生具体情况提供一些具体助学材料(展示助学材料),这个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资料一:1946年6月23日,南京发生下关惨案。6月中旬,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和上海学生和平促进会为反对内战,联合发起组成上海人民和平请愿团,推举马叙伦、胡厥文、雷洁琼等11人为代表,以马叙伦为团长,定于6月23日赴南京请愿。

  当天上午,上海各界群众5万多人赴车站送行,当晚7时左右,请愿代表到达南京下关车站后,即被预伏的大批国民党特务团团围住,分别拥于候车室和西餐厅围攻殴打。马叙伦、雷洁琼等多人被打伤住院。深夜,中共代表周恩来去医院探望慰问。

  资料二:蒋介石为了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对内必须强化法西斯统治。蒋介石在1946年3月就制订了一系列推翻政协决议的计划,其中就是召开伪国民大会和通过伪宪法,借以欺骗群众。按照政协决议,真正的国民大会,应当是在全国停止战争的和平环境中,由改组后的民主联合政府召开。蒋介石既已发动全面内战,也就肆无忌惮地破坏这项决议。8月13日,蒋介石宣布11月12日单独召开国民大会。10月11日,国民党军队进入张家口后,蒋介石被“胜利” 冲昏了头脑,当天便发出了召开国民大会的召集令。11月15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了伪国民大会。即国民党六大。中国共产党和一些民主党派都拒绝参加这次大会。参加代表除国民党外,只有两个极右的党:一个是汉奸汪精卫的食客曾琦的青年党,一个是玄学鬼张君劢的民社党。还有一小撮所谓的“社会贤达”。

  资料三: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希望建立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妄图继续保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美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积极准备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蒋介石为了获得美国更多援助,竟大量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国民党政府同美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向美国全部开放中国的领空、领海和内河口岸。

  3.展示参考答案让学生加深认识,从解放战争胜利原因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学生可能说出很多种,教师要加以引导,如得民心者得天下。

  4.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感。

  5.最后,以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思想教育结束这节课。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篇3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布置学生阅读93――9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三大战役

  1、学生根据94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书上做标记:

  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

  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

  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

  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3、“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原因之一。)

  4、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继续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5、完成97页“练一练”:填《三大战役》表

  教师补充、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百万雄师过大江

  1、学生阅读97页“文献资料”,即时回答: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提醒学生联系98页“自由阅读卡•邓小平走进原总统府”回答: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3、“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

  第一层面:力量对比[如表格所列数字,这是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的];

  第二层面:军队士气、人心向背[如书上原因a和d];

  第三层面: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第四层面:战争指挥者的素质[如书上原因b和c];

  第五层面: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上述第二、五层面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精选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