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历史教案设计 > 科学技术的成就(通用15篇)

科学技术的成就(通用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科学技术的成就(通用15篇)

科学技术的成就 篇1

  第17课  (一)

  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记忆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了解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事迹。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学习难点  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  自主学习,基础填充

  时间

  成就

  意义

  两弹一星

  1964年10月

  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加强了                 ,打破                ,对维护          具有重要意义。

  1964年6月至1966年10月

  设计出            、            

  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70年

  用      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是世界上第    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我国航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世纪70年代及以后

  多次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用通信卫星;一箭三星发射成功;多次发射返回式卫星成功;用自己的运载火箭发射外国卫星。

  1999年

  XX年

  XX年

  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

  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       ”。

  成功发射载人飞船“         ”。

  农业

  1973年

  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      ,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被国际农学界誉为“            ”。

  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二、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  什么是两弹一星?知道 “两弹元勋”是谁吗?

  2、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

  3、  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袁隆平哪些优秀品质?

  4、  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三、拓展延伸

  当三位中国人乘坐“神舟六号”飞船飞上太空并安全返回地面的时候,作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

  四、达标测试

  1. 被称为中国“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

  a.杨振宁   b.钱学森  c.李四光      d.邓稼先

  2.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 )

  a.1958年     b.1960年     c.1964年        d.1968年

  3. 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

  a.袁隆平        b.华罗庚     c.钱学森      d.邓稼先

  4、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5、1970年4月,我国用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送人太空轨道,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这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a.长征一号    b.东方红1号   c.神舟一号    d.嫦娥一号6、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两弹一星”指的是(  )a.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b.原子弹、氢弹、实用通信卫星c.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d.导弹、氢弹、返回式卫星7、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  )a.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b.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c.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d.可以对不满中国的国家使用核武器8、看图回答问题 :

  教学资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75">右图是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的图片。请回答:它成功爆炸于何时?有什么意义? 在对它的使用上,中国政府持什么态度? 

  五、整理、总结(收获快乐,寻找不足)

  我的疑惑:

  我的收获:

  第17课达标测试答案

  1.d  2.c  3.a  4.c  5.b  6.c  7.d

  8.1964年10月16日;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科学技术的成就 篇2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863计划和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

  2、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紧迫性;

  3、探究计算机网络给青少年网民带来的影响;

  学习重点:863计划的制定

  学习难点: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94―95页,说出1986年3月,哪四位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引起当时哪位领导人重视?半年后,形成我国一项重要发展纲要,其名称是?涉及哪些领域?

  2、请你阅读教材95__96页后,谈谈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世界范围和我国的发展应用情况

  (二)合作探究:

  1、老师的问题:

  ○1中国现在的经济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钱去发展高新科技的研究?

  ○3你对互联网了解多少?请举例说明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三)拓展延伸:

  1984年2月,邓小平在上海观看小学生操作电子计算机时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作起”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一些青少年却上网成瘾,深陷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对此,

  谈谈你的看法。

  (四)系统总结:

  1、知识建构;科学技术的成就:

  {863计划:形成、领域、成果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概况、正负面影响}

  2、方法归类:讨论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及上网的利弊

  (五)巩固训练:

  1、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一项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称之为:(     )

  a、科教兴国计划b、863计划   c、星球大战计划   d、尤里卡计划

  2、人类进入高度的信息化时代是在:(     )

  a、19世纪末   b、20世纪初  c、20世纪末   d、21世纪初

  3、我国科学家建议中共中央要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的发展的真正目的是:(     )

  (1)想出人头地(2)想表明他们有远见(3)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4)受历史使命感的驱使

  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

  a、(1)(2)b、(1)(3)c、(2)(4)d、(3)(4)

  4、到XX年,我国上网人数已达多万人,青少年占:(     )

  a、60%以上  b、70%以上  c、80%以上  d、90%以上

  5、863计划当时得到哪位领导人批示?涉及我国哪8大领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我国哪位领导人提出的?

科学技术的成就 篇3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863计划提出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从战略角度出发认识计划实施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带动性。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863计划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与实力,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竞争意识。

  3.通过引用材料使学生感受高科技带给我们全新的生活,更进一步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体会到“创新是每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在使用高科技成果的同时,要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提高自我约束意识,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知识与能力

  1.了解863计划提出的背景;863计划涉及的研究领域及总体目标;863计划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知道《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2.通过引导学生对863计划提出的背景、总体目标、研究成果的分析,提高学生理解、分析现今国家政策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科技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收集成果资料,增强对863计划的感情认识;通过合作研讨形成正确的科学意识。

  2.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演示,让学生感受“高技术与我们同行”。

  3.在课堂上开展历史小辩论“学生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

  4.在了解863计划取得成果的同时,学生设计未来生活的蓝图。

  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重点:a.863计划的内容。b.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产生的影响。

  2.处理方法:a.通过课前学生分组查找资料、归纳概括,加强对863计划涉及领域的理解。b.在课堂上通过开展“学生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联系学生身边实际,感受网络技术带来的积极影响。

  3.难点:863计划涉及的科技领域,学生对科技名词比较难于理解。

  4.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领域的视频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选取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课前导学

  1.查找863计划的背景资料及四位科学家的相关材料;

  2.学生分组准备863计划成果演示材料;

  3.学生准备辩论活动;

  板书设计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教学资源

  1.课件。

  2.学习网站: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

  863―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网站。

  3.《高技术通讯》杂志(科技部863计划联合办公室中国科技信息所)。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基因”“克隆”“纳米”“数字化”这些名词吗,这些名词的出现与什么领域的发展有关?

  正如大家所说,由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丰富人们的生活;我们一起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二)”看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如何发展高技术,从决策到实施,这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它需要我们几代人长期的奋斗。

  板书课题: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学生回答:知道(有可能知道一些),可由其中一点展开话题简短地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并进一步回答这些名词的出现与科技领域的发展有关。

  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资料感受科技的日新月异。

  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多媒体演示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科技知识的感性认识。

  教授新课

  1.“863计划”

  20世纪80年代我国制定“863计划”,谁能讲一讲它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制定的?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归纳: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高技术作为经济增长中最活跃、最强有力的因素,更是被认为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命运和前途。今天,几乎在所有的政府规划和纲要中,高技术都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四位老科学家情系民族科技的振兴,联名写信提出要抓住时机,发展国家的高科技。邓小平高瞻远瞩果断决策,作出批示。因提出和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故这项计划称为“863计划”。经过反复论证形成《863计划纲要》。

  引导学生看小字材料,把握863计划实施的总体目标,理解从战略角度出发,计划实施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带动性;认识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组织一部分精干的科技力量,希望通过努力,力争达到此目标。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我国发展高科技的背景;联系课本动脑筋“想一想我们现在经济比较落后,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钱去搞新技术的研究?”从而进一步理解发展863计划的总体目标是什么?863计划涉及了哪些领域?

  学生在分析思考中体会863计划制定的及时性、必要性;并从四位老科学家故事中感受殷殷爱国之情以及对国家领导人英明决策的敬佩之情。

  学生阅读、理解国家计划制定的科学性。

  层层设问,展开话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处理提出和决策的故事中要注意情感因素,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对国家政策的讲解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年龄避免枯燥地说教。

  指导学生明确863计划涉及的领域,并给予一定的解释说明。通过课前围绕“高技术与我们同行”这个主题,指导各组学生收集有关领域的资料进行筛选,然后各组在高技术成果展示会上进行交流。

  通过展示活动,教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感受863计划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与实力,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信心;认识高技术及其产业化、高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充分显示出小平同志“科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等指示的重要意义;体会到863计划也带给我们全新的生活。让学生活动后谈谈自己的想法。

  由学生的谈话,启发学生意识到“创新是每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由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自然过渡到作为高技术领域之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教师以谈话的方式问问学生上网吗?上网的感受如何?

  教师可从两方面引导学生学习:①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②网络技术的应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正确对待负面影响,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学生不理解的领域,可以大胆质疑。

  学生在课前收集材料的基础上,组织“高技术与我们同行”──863计划成果展示会;各组通过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演示,生动有趣地展示八个领域的成果,内容注意突出重点,关注热点,贴近生活。学生边演示、边讲解。(或者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展开活动,“记者”以现场报道的方式介绍、采访各展台的情况,让人们感受有趣的科技、全新的生活)

  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上网的感受。

  学生组织材料展开小辩论“学生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学生自由阐发观点,在辩论中得出正确的认识。

  由于科技领域的名词学生平时接触得少,比较难于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同时也促使自身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开展活动由学生主持:您想了解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您想知道转基因食品、核能利用是否安全,什么是数字化生活?宽带网络是怎样把我们带进知识时代?您想了解外层空间技术的发展吗?就随我们一起去参观成果展,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学生分为四组介绍,一定要联系最新成果加以介绍,如: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

  通过活动,增强各小组团队成员的协作意识。

  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自然。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辩论后,教师要及时点评。

  结合课本的动脑筋引导学生要积极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增强自护意识。

  学生阅读课本材料,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提高学生遵守文明公约意识。

  本课小结

  教师可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串联知识点,以歌谣的方式加以总结。

  高瞻远瞩计划行

  八大领域成果显

  信息时代勤学习

  勇于创新展未来

  学生代表小结本课内容。

  学生朗读。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延伸

  奇思妙想:

  “设计未来生活的蓝图”。

  学生课后完成。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社会发展意识。

科学技术的成就 篇4

  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主备:        复查:八年级文综组教 学 目 标1.掌握:邓稼先和“两弹一星”。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 2.分析:中国的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收集中国现代科学家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的事迹。编写故事,编辑和制作科技小报和在班级交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实践能力。1’ 师生共同认定目标一、自学导读 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 ②“两弹一星”指什么? ③“两弹元勋”指谁? ④“神舟一号”无人飞船何时发射成功? ⑤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何时升上太空? ⑥谈谈自己的体会。 ⑦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呢?⑧出示邓稼先的名言,请思考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师点拨:①加强国防力量,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②为人民能过安宁的生活。③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实力。结合自己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认真钻研,学习邓稼先为科学献身精神和不甘于落后的强烈竞争意识。20’ 自主或小组完成并自查 。 班内 交流 根据点拨,思考总结二、能力提升 1、xx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的在内蒙古着陆。39年前的同一天发生的大事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导弹试射成功  d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2、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党和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如建立中国科学院、制定863计划、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等;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科学家纷纷回国效力,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3、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    ) a多依赖于外国援助  b发挥了传统科技的优势 c都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d具有独立自主的特色 4、规律方法突破 “两弹”元勋邓稼先,成功进行核试验;“一箭三星”升上天,太空遨游也实现(杨利伟)。“杂交水稻”袁隆平,“东方魔稻”世人惊;喜看“高峡出平湖”,更使国强和民富。    10’ 提高认识,做笔记

  巩固 练习

  记忆

  三、当堂检测 1、要了解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情况,必须查看的人物是(   )  a王进喜  b雷锋  c焦裕禄 d邓稼先 2、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两弹一星”指的是(    ) a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b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c原子弹、氢弹、实用通信卫星  d原子弹、导弹、返回式卫星 3、下列成就,属于袁隆平取得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籼形杂交水稻     d“神舟六号”发射成功 4、“东方魔稻”――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者是(    ) a张謇  b侯德榜    c詹天佑   d袁隆平 5、下列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奥本海默”的是(   ) a钱学森   b袁隆平  c邓稼先   d钱三强 6、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名为(   )  a东方红1号  b长征一号  c“神舟一号”  d“长城一号” 7、xx年2月20日,中央电视台授予杨利伟“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的称号,主要是因为他(   ) a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热衷于公共事业的著名影星 b以人生经历和笔下春秋见证百年历史的著名作家 c在“非典”时期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d中国首位飞上太空的航天员 8、阅读材料   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打破核讹诈,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请回答:(1)上述文字引自哪一文件?该文件发表于哪一年? (2)这段文字表明中国进行核试验的目的是什么?中国在哪种情况下会使用核武器? (3)你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拥有核武器吗?请举出其中4个。 9、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邓小平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当和政府在农村开始实行               责任制。 (2)袁隆平在农业科技上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3)你从材料中得到什么启示? 10、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何时?请列出在针对使用核武器的问题上我国政府宣布的原则。这一原则说明了什么? 11、1999年、xx年我国在航天领域里取得的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12、分析我国在航天领域里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因素。 14’ 独立完成。 组内订正,有问题的提出,班内集体解决。四、教学反思

科学技术的成就 篇5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863计划的涵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掌   握

  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邓小平的批示,《“863”计划纲要》的形成及其涉及的领域,计划的总体目标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搜集资料处理信息

  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正确运用qq 和论坛提高个人素养,培养他们辩证处理问题并且有效地进行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主动探索实际应用

  通过《史海荡舟》专题网及其“友情链接”的许多历史网站探索相关知识,正确运用其中的留言板、论坛或电子邮件等工具传递短篇文本、交流见解、切磋问题,创造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系民族发展为已任的爱国主义情感

  继承传统立志成材

  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863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小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863计划的制定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体验感悟和讨论回答:从20世纪70 年代中期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它的影响之大,使得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变得十分敏感、十分激烈。邓小平根据这种状态说过:“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他多次论证了科技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强调要用科技的力量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确实已经享受到了新科技带来的许多福利。这真得感谢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以及老一辈科学家为了造福于国家和人民而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人奋斗实践。现在让我们共同重温那时的情境吧,看看谁感悟到的人生真谛最多。(组织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本课知识线索,展示各自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863计划

  1 “863”计划的含义是什么?(“86”指1986年,“3”指当年3月。那时王淦昌、王大衍、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了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所以称作“863”计划。)

  2《863计划纲要》涉及哪些高科技领域?你对哪些领域较感兴趣?能否向大家介绍你对这些领域的了解?

  (a. 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海洋高技术。 b. 由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与相关学科自然渗透。 c. 由组内同学配合展示资料,进行情境表演或旁白解说等活动,体验合作探索的愉悦情感。 d. 组织全班学生记忆这些领域并进行“接龙”比赛。 e.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93页“练一练”,提醒大家凭印象果断书写,然后对照课文订正。)

  1根据课本91页“动脑筋”:我们现在经济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去搞高新技术的研究?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b.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各国竞争激烈,适者才能生存和发展。)

  ・教师过渡:在这八个领域里,我国的生物技术已经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关于这一点,请大家看看94页“自由阅读卡”。至于同学们已经普遍接触的则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了,它属于信息技术范畴。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92页插图,体会邓小平对于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关注。组织讨论:

  1你喜欢上网吗?(・举手示意即可)

  2你知道《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吗?是否愿意遵守?(・举手示意即可)

  3学生分组用“要……”对“不……”的形式诵读92――93页《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4鼓励学生通过《史海荡舟》专题网及其“友情链接”的许多历史网站探索相关知识,正确运用其中的留言板、论坛或电子邮件等工具,有效地传递文件、交流见解、切磋问题。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历史填图册》24页各题。

  2根据《新学案》48――50页,掌握[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强调要学会书写那几位老科学家的姓名)。

  3按组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个人学习心得,根据下表进行自我测评,由小组其他同学将评语登入《历史学习记录卡》:

  项       目

  表    现    与    进    步

  人文精神

  方法和能力

  知识的获得

  自己学习的特点

  4提醒学生预习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科学技术的成就 篇6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课程目标:

  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通过对建国以来科技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通过学习几位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查找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技成就的讲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科学家事迹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过程

  导入

  回忆旧知,创设情境(四大发明――近代落后――两弹一星),提出问题: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建国后我国科技成就”。(课前可分组合作探究,分小组展示。展示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美感)

  由此导入新课正文。

  解放初期,我国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仅40万人,到80年代末,已突破1000万人。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每年数以千计,仅1986年一年,就达近1.5万项

  邓稼先(1924―1986年)出生在军阀混战时期。新中国成立时,他正好在美国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博士学位,很快回到了祖国。1958年,邓稼先受命研制原子弹。从此,他一直奋战在中国西部荒漠中的核基地。1964年,他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初期,基地实验人员分成两派,邓稼先力促两派联合,并于1967年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的实验。此后他又领导了地下核实验。邓稼先结婚30年,但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足3年,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的核实验工作,被誉为“两弹元勋”。1986年,邓稼先患癌症逝世。直到这时,为中国核武器默默耕耘近30年的邓稼先才为世人所知。

  一、“两弹一星”

  教师简要补充美国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前夕把原子弹投到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播放相关的影片或展示相关的图片。

  介绍我国研制原子弹的概况。

  播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画面。

  动脑筋: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播放有关导弹研制成功的实况,展示我军装备的现代化。

  材料分析:1959年,苏联撤走支援中国建设的专家时,有人扬言:“离开我们的帮助,你们中国人10年、20年也休想造出原子弹来! ” 设计问题:我国为什么能够很快地研制成功原子弹?

  知识拓展: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到现在,中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目前中国已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使核技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x疆罗布泊地区爆炸成功。这是我国进行的第1次核试验。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的爆炸成功,我国的研制速度比任何国家都快: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4年,英国4年7个月,法国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核科技进入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它大大加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力量。

  (2)1969年9月23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1964―1984年,我国共进行32次核试验,其中有7次地下核试验。

  (3)我国核工业创建于1955年初。我国以自力更生为基点,以技术攻关为中心环节,逐步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相互配套的核科技工业体系,使我国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掌握核武器设计制造的国家之一。现在,我国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使核技术用于和平事业。

  介绍:我国卫星研制、发射及其进程的概况。

  播放: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的实况。

  展示:一箭三星;神舟飞船

  (1)1970年4月27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2)1984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试验通信卫星。1986年2月,我国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送入太空。这颗完全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研制和发射的通信卫星已连续5年忠实可靠地为全国人民传送每日电视节目和为广播通信事业服务。

  (3)我国是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1970―1988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25颗人造地球卫星,其中11颗按预定计划成功地返回地面,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空间物理探测卫星),成为苏、美、法之后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这些表明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神 舟 飞 船

  1999、11、20,“神舟1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xx、1、10, “神舟2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xx、3、25, “神舟3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xx、12、30, “神舟4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xx、10、15, “神舟5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二、籼型杂交水稻

  材料分析:20xx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亲自把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发给水稻专家袁隆平,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

  请问:他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引导学生了解: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教师介绍教材中的插图,说明:①艰辛执着,刻苦钻研,终为“杂交水稻之父”;②这是我国,也是世界农业科研的一项重大成果。

科学技术的成就 篇7

  点击::第一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简单说出“863”计划出台的经过;了解“863”涉及的领域、总体目标及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影响;搜集资料、列举计算机网络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便利;了解信息技术的一些知识,增强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技能。

  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或调查的方式查找并搜集“863”研究成果,提高搜集、整理、展示有效信息的能力;畅想高科技发展的未来,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收集成果资料,举办小型的“863”成果展。

  (2)在课堂上开展历史小辩论“学生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

  (3)在了解“863”取得成果的同时,学生设计未来生活的蓝图。

  (4)学生表演短剧《“玩”网者的悲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无所不在,科学创造奇迹;认识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竞争意识;培养勤奋学习、热爱科学的情感,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用科技知识创造美好明天的理想;培养正确的计算机网络意识。

  设计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863”计划的制定。处理方法:(1)通过课前分组查找资料,加强对“863”计划的理解(2)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领域的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选取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难点:对“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正确理解。处理方法:用具体的数字,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明科学论断。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分组合作、情境体验等

  课前导学

  (1)学生分组准备“863”计划成果演示材料

  (2)学生准备课本剧

  (3)学生准备辩论活动

  教学渗透点

  (1)通过对“863”计划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与科技相关知识进行渗透。

  (2)通过对课本的表演,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及表演能力。

  (3)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教学资源

  人教版教材及教师用书;自制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

  板书设计

  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师:课前,老师请我们班李阳同学在自己家用数码相机拍摄一组照片。现在请李阳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家住在一百多平米的三居室,这台高清晰度电视,可以让我尽情享受美妙震撼效果;可视电话,可以让我很容易地看到远在他乡的亲人。洗衣有洗衣机,做饭有微波炉,吃剩下的可以进冰箱,一台液晶电脑,上了宽带与世界联网,天下风云变幻尽收眼底,全球各种资讯自熟于胸……

  师:李阳同学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数字化家庭的现代气息。在他的介绍中,有许多是我国在信息、自动化技术等领域的高科技产品,哪位同学说一说?

  生:数码相机、高清晰度电视、可视电话、微波炉、液晶电脑、冰箱、洗衣机等

  师:可见,当今高科技就像空气一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家建设,无处不闪耀着科技的光芒。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科技离不开一项宏伟的科学工程,那就是──

  生:863计划。

  师:863计划是怎样制定出来的?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二)”,走进863,感受高科技带给我们的幸福和思考。(出示课题)

  互动探究:

  师:(幻灯片)人类迄今为止,历经了三次科技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在19世纪70年代起,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尤为突出的美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哪个国家在科技革命中占了优势,就会在此后一定时期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师:对,(幻灯片)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以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美国。(教师适当解释图片内容),到了70年代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新阶段,高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各国科技竞争更加激烈。世界各国都把抢占科学技术前沿目标、发展高科技作为进入21世纪的决定性因素。为此,许多大国纷纷出台了科技发展规划,都有哪些?

  生:20世纪8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随后西欧提出了“尤里卡计划”,苏联和东欧国家提出了“xx年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日本提出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

  师:“星球大战”计划和“尤里卡计划”是我们大多数人日常耳熟不能详的概念。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星球大战”计划正式名称是“战略防御倡议”,其主要是建立以反弹道导弹武器为主的多层综合防御系统,用以在可能发生的核大战中拦截并击毁对方发射过来的弹道导弹,保护美国及其盟国。

  生:尤里卡计划,“尤里卡”原是古希腊语,意思是:“好啊!有办法啦!”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有一次在浴盆里洗澡,突然来了灵感,发现了他久未解决的计算浮力问题的办法,因而惊喜地叫了一声“尤里卡”,从此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尤里卡计划是西欧在面临巨大挑战和压力的情况下“自我觉醒”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欧在科技,尤其是高科技方面渐渐落后于美国和日本,进入80年代后,差距进一步拉大。西欧如果不采取措施奋起直追,到20世纪末就有可能成为技术上的“不发达大陆”。“尤里卡”计划建议西欧各国加强在尖端技术领域的合作,具体合作内容最初包括五个方面:计算机,自动装置,通讯联络,生物工程,新材料。项目达三百多个,其中有24个重点攻关项目。

  师: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各国的激烈竞争,将残酷的选择摆在了我们面前。中国是否应该发展高科技呢?发展高科技是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的。比如,美国的“斯坦尼斯”号航空母舰从开始建造到最后退役,共需经费约为33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3000亿元。这样看来,发展高科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国家而言,确实是一个挑战。对此,你们的见解如何?

  生:讨论

  师:实践出真知。回顾中国的历史,古代中华民族曾傲视群雄,独领风骚;近代,由于政府腐败,我们与前两次工业革命都失之交臂,导致落后挨打的命运。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之际,是置若罔闻、熟视无睹,还是抓住机遇,去再创造中华民族的又一次辉煌?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应该选择后者。(出示课件)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情系民族科技的振兴,联名写信提出要抓住时机,发展高科技,在他们的推动下,终于促成863计划的酝酿和出台。

  师:阅读p94教材第一个子目,从教材中你能获取哪些关于863计划的信息?

  生:863计划的提出者是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

  生:邓小平同志的批示对863计划的制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生:由于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所以这一项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生:《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生:863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集中精干力量,在所选的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

  师:课前同学们分组查阅资料了解863计划的成就,今天,我们变换一种学习方式,假设我们一起去参观“863计划成就展”,八个展厅分别对863计划xx年来在生物、信息、自动化、能源、新材料和航天技术等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生动地介绍。我们先听一听第一展厅同学的介绍。

  第一展厅介绍──生物技术

  生:我组介绍的是863计划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现在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茶余饭后,人们总也少不了聊上几句“基因技术”。从前,我们的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用辛勤的劳作去换取五谷丰登,而今,几倍体小黑麦和杂交水稻诞生了,粒大籽饱,一年一熟,还抗旱呢!还有我们吃的西瓜,以前,我总是埋怨西瓜子太多,吃起来一点也不过瘾,有时我在想,要是西瓜能没有籽该多好呀。现在,这已经不成问题了,三倍体无籽西瓜,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个大瓤甜,老少皆宜!这些转基因作物的闪亮登场,无疑为我们的生活注入了鲜活的空气。

  生: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已经成为现实。当前,我国10种基因工程药物通过了国家药审,并进入临床试验,其中,抗艾滋病药物、乙肝疫苗、人工血液代用品等已经得到应用,效果显著。利用基因技术,将来人们生病时,可以对照天书找病因,快捷而又准确。国家863计划将在我国人群中选择5000个重要疾病的功能基因,将其与已知人类基因组框架图相对照,其中的差异可能就是治病根源。科学家预测,以基因诊断、基因疗法、基因工程药物为内容的“基因时代”将于xx年以前实现,在21世纪上半期使各种顽疾有效治疗。到21世纪末,人类将摆脱各种疾病的困扰。人们可以健康地活到150岁。

  第二展厅介绍──航天技术

  生:我想向大家介绍神州五号。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充分显示出目前我国飞船和火箭上的多项关键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返回舱外壁防热材料技术是神舟5号上多项关键技术之一,这是一块防热材料的真实样板,为使航天员能够在返回舱内拥有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研制人员经过多次的实验最终选定了一种低密度的烧蚀防热材料,使得飞船外部即使是在零下100度到零上3000度的时候,舱内温度仍能保持在零上20度左右。”像这种独创的技术,在神舟飞船的研制中还有很多。作为我国第一代载人飞船,神舟5号越过了单人单舱、双人双舱的设计,直接采用了三舱组成的多功能飞船方案。虽然这次神舟五号只搭载了一名航天员,但我们的设计却是可以同时搭载三个人。神舟五号飞船在航天员返回地面后,轨道舱将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像卫星一样在太空中自主地工作,这就大大延长了飞船执行空间应用和科学实验任务的工作寿命。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说明中国的航天业已经不是一般的水平,已经进入世界的先进行列,它的可靠性、它的运载能力、它的控制系统,它的安全保证系统等都达到了世界前三名的位置。

  第三展厅介绍──信息技术

  生:航空遥感实时传输系统。我国幅员辽阔,灾害频繁,尤其是突发性自然灾害每年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为了及时了解灾情,为灾情评估和救灾决策服务,八六三计划与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共同支持了航空遥感实时传输系统的研制。该系统采用可穿透云层和雨雾的微波遥感技术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实现遥感图像的飞机-卫星-地面实时传输及地面图像处理等工作。1995年,鄱阳湖区和洞庭湖区洪水泛滥,航空遥感飞机飞赴灾区,实时将清晰的遥感图像传至水利部地面控制中心,灾区水陆分界清楚,洪水淹没区一目了然,通过已有的地理信息系统,很快做出了洪灾损失情况的评估,在抗洪救灾工作中发挥了作用。 

  第四展厅介绍──自动化技术

  生:“蜘蛛人”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行当,我们可以让机器人来干,863计划在智能化机器人的研究上取得了大量成果,面壁清洗机器人、管道机器人、仿形喷涂机器人……今后他们可能就是特种行业的主力了。

  生:无人驾驶汽车成为现实。数码汽车就是给汽车装上了电脑,可以为汽车进行全球定位、提供交通路矿等信息,可以自己诊断故障,还可以在汽车上进行现代化办公或者收看电视节目。在理论上,数码汽车还具备了无人驾驶的功能。

  生:磁悬浮列车又快又稳,世界上第一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在西南交通大学研制成功,其行驶时悬浮净高度达23毫米。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悬浮重量最大的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时速至少在500千米以上,如果条件具备的话,约xx年左右能实现商业运行。

  第五展厅介绍──能源技术

  生:在八六三计划的支持下,镍氢电池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开发了我国自己的专利技术,组建了“国家高技术新型储能村料工程开发中心”。镍氢电池是替代现有的镍镉电池、无污染的新一代高性能可充电电池,称为“绿色电池”。

  第六展厅介绍──新材料

  生:高性能低温烧结陶瓷电容器(mlc)是由八六三支持开发投入生产的另一项重大材料成果,在电子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介电常数mlc已年产10多亿支,创产值1.5亿元人民币,并已开始出口

  第七展厅介绍──激光技术

  生:激光技术。激光是一种受激发射而放大的特殊光源,具有亮度高、单色性、聚能与方向性强等特点。1960年7月美国t.h.梅曼研制成功红宝石固体激光器,标志了激光技术的创立。接着,各式各样的激光器纷纷问世,使人类对光的认识和应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激光技术不仅运用于工业领域和医学领域,也在军事技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为实验室中的一台激光发生器。

  第八展厅介绍──海洋高科技

  生:海水是不能喝的,用水栽培的蔬菜和用海水栽培的蔬菜外观一模一样,只是海水蔬菜有点咸味,炒菜时可以不放盐。别小看这几种蔬菜,它意味着在淡水资源日益减少,耕地越来越少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海滩上种菜、种粮。

  师:863计划的科研成果是巨大的,实施xx年来,60%以上的技术从无到有,如今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另有25%虽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了很大进步。这些成果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影响呢?在863计划实施5周年之际,邓小平同志为863计划写下了10个大字: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xx年间,57亿元的投资得到560亿元的产值,说明了什么?(出示课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师:为什么863计划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生:讨论得出,一是由于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高度重视和英明领导;二是广大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

  师:值得一提的是,863计划使许多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十几年间,参加过863计划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前后达3万多人,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难能可贵。作为中学生,我们的知识仍然贫乏,也许不能有多少伟大的具体的创新,但我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它能为创新提供充足的源泉。下面,让我们异想天开,畅想高科技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生活?(播放科幻歌曲《星际时代》烘托气氛)

  生:踊跃发言,描述未来美好蓝图。教师给与鼓励。

  师:科幻歌曲《星际时代》是我在因特网上:的一首网络歌曲。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今的热门话题,倍受人们青睐。我想调查一下,我们班有多少同学使用过因特网?(90%以上)谁能说一说上网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帮助?

  生:通过qq上网聊天,可以结识更多朋友。

  生:可以帮助自己查找各种学习资料,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深度广度。

  生: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和各地的亲朋好友随时联络,真是“家中有电脑,天涯若比邻”。

  生:可以在学习之余,来一场游戏大战,放松心情,缓解学习的压力。

  生:父母可以利用网络找到各种实践、招聘的信息。

  生:在网络论坛上,可以畅所欲言,相互交流。

  生:可以购物、上课、看病……

  师:看来,网络的好处无所不在。作为“网民”,你们是否知道计算机和网络发展的历史?

  生:(幻灯片)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创造的,可是它的机身太笨重,有好几间房子那么大,而且内存少,速度慢,于是聪明的人类对其创新改造,电脑便一代比一代好,一代比一代强,直到今天,笔记本电脑应运而生。你们看,老师的这台移动式奔4处理器,它的机身更薄、更轻,就像一个手提式的公文包,上班族随时随地的工作,无论是在户外还是在户内,都毫无差别;这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生:因特网的问世是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大创新。因特网(internet)使各部门、各领域、各地区、各国的众多电子计算机通过统一协议,相互连接成数字通讯网络系统。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共享网络信息资源。1969年美国国防部最先建立电脑网络,1986年向社会开放,90年代走向世界。1993年,美国宣布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我国于1995年5月加入国际因特网。

  师: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会使用计算机。特别是“上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不论是孩子,还是老人,都能“坐在家中,知晓天下事”。在“网吧”(幻灯片),人们在这里可以边喝咖啡、边上网。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学生应该怎样对待它呢?课前,我们班几位同学编排了一个短剧《“玩”网者的悲剧》,或许对我们有所启迪。

  生:表演。(剧情大意是某中学生迷恋上网玩游戏,不仅影响学习,还抢劫,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师:在现实生活中,象短剧中那种因网络而走向极端的事例并不少见。在无“网”不胜的时代,信息网络对于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青少年而言,是一个“挡不住诱惑”的新奇世界。青少年群体在享受高技术的同时,其身心也在承受着网络的负面影响。怎样看待青少年上网?下面我们以辩论赛的形式来探讨这个问题:青少年上网利大还是弊大?(学生自愿组合参加正方或反方)

  生:不少世界顶尖级的“网络大侠”“黑客高手”都来自于在校学生,不应禁止上网。

  生:网络信息垃圾已对当代青少年的心灵世界造成污染,构成极大伤害。一些青少年因对网络信息择用不当,枉耗时间,浪费精力,荒废学业,误入歧途。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的青少年,因长期迷恋好玩、刺激和富有挑战性的虚拟环境,人格受到极大影响。至于那些利用网络从事数据破坏、盗窃、诈骗和洗钱的行为,则引发了更为严重的社会道德问题。

  生:首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论坛的数据显示:目前盛行的140多款网络游戏中,国内开发的仅占40%,巨大的市场基本上以代理韩国游戏为主。即使是国内开发的游戏,其游戏引擎,也多半是从韩国和美国等国家购买的。真正完全由国内自主开发的网络游戏,目前还不足10%。韩国把游戏开发作为一项产业政策,在教育、研究、开发、资金注入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体系,这样的做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把玩游戏的学生吸引过来开发游戏,他们有专业技术,也了解市场的需要,对这一领域充满了热情,无疑是最棒的开发人员。

  生:青少年身心正处于发展期,好奇心强,好感情用事,自我监控力不强,长时间与网络相处,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淡化了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长期与网络媒体打交道,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就可能导致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养成欺诈心理,这些又不利于青少年优秀人格的养成和健康成长。事实上,沉溺于网络游戏,以寻求精神的慰籍和内心宣泄,只是人格畸变,有可能中毒而诱发犯罪。

  生:聊天、游戏等这样的网络娱乐不是不能提倡,但关键在于能否约束自己,能否把网络娱乐当成一种适度的休闲方式,而不是沉溺于其中害了自己。

  生:要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要让计算机网络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不要玩物丧志。

  师: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正如“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一样,利用好网络,我们的生活受益无穷,错用了它也会让我们掉入无底的深渊。有这样一则材料很值得深思,互联网在美国最先应用的不是商业领域而是教育领域,目前,美国70%以上的大学都提供不同形式的远程教育。有关人士认为:“学生的网络素质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么整个国家也很难在未来的数字经济时代成为强国。”为提高网络素质,有关部门制定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指导学生阅读)

  教师小结:

  (幻灯片)在北大物理文化节的开幕式上,应邀前来的李政道先生面对近千名北大学子,发表了热情洋溢满怀深情的演讲。他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祖国的腾飞就在诸位青年学人身上。作为一个科学家,首先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但更重要的是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有一个精神的归属,要有一条自己的根。”今天,“863”计划让我们认识和体会到了什么是高科技,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可是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水平尽管有所提高,但在一些核心技术上,仍然受制于人,在“科学核心国”“科技强国”、“科学大国”、“科学边缘国家”、“科学不发达国家”五个层次中,仅位居第四个层次。青年一代任重道远,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你们需要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吸收知识,丰富自己,不断创新。最后,把哈佛大学广为流传的一句格言送给大家: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下课)

  <

科学技术的成就 篇8

  第20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案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 863计划的涵义,计划的总体目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掌握 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邓小平的批示,《“863”计划纲要》的形成及其涉及的领域

  能力培养:分析 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和如何正确面对上网两个问题

  情感认识: 1、激发我们主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系民族发展为已任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我们从思想上认识到863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小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学习重点:863计划的制定

  学习难点:如何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一、课前预习

  1、(      )年3月,中国科学院王大衍、王淦昌等四位科学家向党中央写了一封信,题为《                                     》,提出要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

  2、863计划的倡导者是  (        )、(         )、(         )、(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者是(          )

  4、1996年我国将(         )一项高技术列入863计划的第八领域。          

  5、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           )时代,以(          )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 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6、我国的网民中人数最多的是  (            )人。

  7、中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已经通过(            )变成了现实。

  8、《                    》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青少年有了较为完备的 网络行为道德规范。

  9、提出“星球打战:计划的国家是(          )。

  10、1999年,中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了(           )计划,并如期 完成了所担任的任务。该计划对揭开(           )、改善(          )、提高

  (              )有重大意义。

  二、课堂研讨

  1 、“863”计划的含义是什么?

  2、《863计划纲要》涉及哪些高科技领域?你对哪些领域较感兴趣?能否向大家介绍你对这些领域的了解?

  3、思考题

  XX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之后载人升空的第三个国家。想一想:我们在经济上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钱去摘高新技术的研究?由“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你想到了什么?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

  你能说一说计算机网络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吗?

  三、课 堂测试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毛泽东    c.邓小平    d.

  2、863计划的倡导者是    ⑴钱学森 ⑵王淦昌 ③王大珩 ⑷杨嘉墀 ⑸陈芳允 ⑹袁隆平 ⑺邓小平     a.⑴⑵③⑷   b.⑵③⑷⑹   c.⑵⑷⑸⑺   d.⑵③⑷⑸

  2、1996年我国将哪一项高技术列入863计划的第八领域?           (   )

  a.克隆技术   b.光导技术   c.超导技术   d.海洋高科 技

  3、制 定 “八六三计划”主要是为了发展                           (   )

  a.高技术     b.国防科技    c.农业      d.教育

  4、我国的网民中人数最多的是哪些人?                           (   )

  a.科技工作者    b.教师        c.公司职员     d.学生

  5、下列哪一项成果最能体 现中 国古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变成了现实(     )

  a. 计算机网络      b. 电视       c. 报纸         d. 书本

  6、下列关于网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网络可以查阅 各种信息资料       b网络可以进行过程教学

  c网络可以迅速传递信息         d网络有利无害,无需自我保护

  7、小刚是一个中学生,他的下列上网行为错误的是 (   )   

  a.浏 览中央电视台的新闻      b.给网友发电子邮件

  c.在家里超时无节制上网      d.上网做别人设计的试题

  列举题:

  列举被列入863计划的高科技领域:

  四、学习体会

科学技术的成就 篇9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课程目标:

  知道“863计划”的制定。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四位老科学家建议的提出,邓小平的批示,《863计划纲要》的形成,计划涉及的领域,计划的总体目标,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引导学生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和如何对待上网两个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本剧或辩论会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组织、表达和表演能力,主动查阅、收集资料,以及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浏览报刊杂志和上网等手段搜集大量的有关新技术的文字、图片、音像等方面的资料,以此培养学生课内资料与课外资料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上网利弊,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系民族发展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导入

  创设氛围: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出台的计划和取得的成就,营造一种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思考:面对这种局面,中国该怎么办?

  一、863计划

   图文并茂,情理相济,介绍863计划制定的经过:

  四位科学家的图片和建议的文字资料

  邓小平的图片和对四位科学家的建议的批示

   口才展示:简介863计划总体目标和实施现状。

   设计讨论:

  长大后你愿意献身于科学吗?发挥你的想象力,选择你感兴趣的高科技领域设计一项科研创意。

  介绍863计划中你所知道的一项高科技研究项目,并试着谈一下高科技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1986年3月3日,四位老科学家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联合写信给中共中央,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面对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应该不甘落后,要从现在就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而不能等到十年、十五年经济实力相当好时再说,否则就会贻误时机,以后永远翻不了身。

   自由空间:我们现在经济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钱去搞高新技术的研究?

   主题活动:“高新科技与我们同行”863计划成果展示会

  (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演示,生动有趣地展示863计划八个领域的成果)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导入:由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自然过渡到本节内容。

  口才展示:可有学生进行课前准备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历史和现状的简介。

  各显本领:信息技术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它的作用)。

  课本剧:青少年在网络面前的种种表现。

  辩论会:以自身的体会和发生在身边的事为例谈一下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材料阅读:《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让现代人胸闷的通病

  1、即使下班回到家,还是坐在电脑前面。

  2、已经很久都没用过“真的纸牌”来玩游戏了。

  3、会传e-mail给坐在你隔壁桌的同伴。

  4、和朋友失去联系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电子信箱。

  5、和朋友聊天的话题总是网络游戏。

  6、有只寄网络笑话、图片,却已经很久没见面的朋友。

  7、决定他的价值是取决于网络游戏的等级。

  8、即使三餐吃泡面,也要帮自己的电脑升级。

  9、如果他没有玩网络游戏,你除了问他姓名、年纪、在哪上班(上学)或住哪外,已经不知道要和他聊什么了。

  10、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想到要把文章转发给朋友。

科学技术的成就 篇10

  第19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是在哪一年?                           (   )

  a.1955年   b.1964年    c.1966年      d.1999年

  2、我国研制原子弹的根本 目的是                                     (   )

  a.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b.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c.表明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已经距世界前列 d.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3、世界上第一个发射人造地 球卫星的国家                             (   )

  a.美国     b.苏联       c.中国      d.法国

  4、我国下列科技成就取得成功的先后顺序是                           (   )

  ⑴原子弹爆炸成功 ⑵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 ⑶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⑷无人飞船上天 ⑸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a.⑴⑵⑶⑷⑸  b.⑵⑶⑴⑷⑸  c.⑵⑴⑶⑸⑷   d.⑵⑷⑶⑸⑴

  5、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的科学家是                   (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钱学森     d.赵忠尧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是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请回答:

  ⑴这句话是谁的名言?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⑵他的这句话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三、列举题

  列举我国建国后的三项重大科技成果。

  四、问答题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b 4、c 5、a

  二、材料解析题

  ⑴邓稼 先,主持研究原子弹和氢弹,被称为“两弹元勋”

  ⑵为了国家利益而献身的精神和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三、列举题

  1原子弹爆炸成功2地球人造卫星发射成功3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四、问答题

  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安 定的生活。

科学技术的成就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两弹一星”和“东方魔稻”;了解拥有原子弹的重大意义。通过对邓稼先、袁隆平事迹的介绍,引导学生找出他们具备的共同品质,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归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核武器的两面性,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材料,科学处理信息,简明表达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用科学的历史观认知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影像图文教学资源,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阅读想象,独立思考、协作交流,对新中国的科技史进行科学认知、深入探究、客观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弘扬热爱祖国、关注民生、探索创新的精神,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崇高志向。

  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人教版新课标《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分国防科技――“两弹一星”和民用科技――“东方魔稻”两部分介绍了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并突出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光辉业绩。

  2、学生分析:

  针对学生好新奇、好观察、好探究等心理特征,选用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兴趣,升华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质量。

  3、设计思想:

  学生对本课的相关科技原理很感兴趣,应当适度地予以介绍,体现科技史教学理当具有的“科技含量”。

  使用视频直观地展示邓稼先和袁隆平的动人事迹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从而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精神。

  指导学生观看图片、视频史料,让学生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取有效信息。

  多媒体的运用、教学资源的采用要服务于教师的主导思想,学生的主体作用。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

  2、教学难点:如何辩证地看待核武器的作用,如何通俗简明地介绍相关科技常识,如何科学地认识新中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师导言

  教师导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着非凡的创造力量,几千年来,我们的一系列伟大发明,引领了时代的潮流,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撼。但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创造力量却受到了极大地压抑,我们落后了,落后使我们贫穷,使我们屈辱,使我们受到前所未有巨大伤害。但是,对于一个几千年来已经习惯了优秀的民族来说,落后、屈辱、受伤仅仅是暂时的。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华民族被压抑了百年的创造力量重新得到了激发,再度取得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成就。

  活动2【活动】一、“两弹一星”

  教师破题:什么是“两弹一星”?

  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教师讲述:新中国建立之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采取敌视并威胁中国的政策,对于新中国的领导人和科学家们来说没有什么比加强国防力量、保卫人民安全更紧迫的事了……

  1、核弹

  动画演示:用PowerPoint的动画程序演示氦原子的构成

  教师讲述:原子是构成自然界各种元素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其中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转动。

  动画演示:用PowerPoint的动画程序演示原子弹的原理――核裂变

  教师讲述:用一个中子轰击一个铀235原子核,使其分裂,同时产生出更多的中子,继续轰击其他的铀235原子核,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1克铀裂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吨煤完全燃烧所产生的能量)

  播放视频:《原子弹摧毁广岛》剪辑自纪录片《BBC.Hiroshima.》

  教师启发:原子弹的威力如此巨大,而敌视我们的国家却拥有,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学生活动:联想、探究并回答。

  教师讲述: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有一句名言:“没有核武器的国家不算是大国。”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新中国的领导人们在极其严峻的形势下,毅然决定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制造出我们自己的核武器,而我们的伟大的科学家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终于研制成功我们自己的核武器……

  (1)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播放视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剪辑自纪录片《共和国档案》

  归纳要点:

  ①时间:

  ②意义:加强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问题探究:怎样理解我国研制成功原子弹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学生活动:联想、探究并回答。

  教师点拨:原子弹的巨大杀伤力让拥有它的大国对其没有原子弹的敌国形成恐怖的“核威慑”,但当它的敌国也拥有原子弹就会使双方迫于可能相互毁灭的巨大危险性而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从而形成所谓的“核平衡”。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主张“以和为贵”,但和平是不可能通过乞求而得来的,拥有和平首先必须拥有遏制战争、维护和平的强大力量。

  动画演示:用PowerPoint的动画程序演示氢弹的原理――核聚变

  教师讲述:一个氘原子核和一个氚原子核在高温高压下聚合为一个氦原子核并产生一个中子,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氘氚聚变产生1克氦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2吨煤完全燃烧所产生的能量)

  (2)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

  播放视频:《氢弹爆炸成功》剪辑自纪录片《中国军队・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军队》

  教师讲述:核弹的研制成功,离不开对科技的高度重视,离不开新中国日益恢复发展的经济实力,更离不开新中国科技工作者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伟大的创造力量。

  (3)两弹元勋邓稼先

  播放视频:《科学家的故事・两弹元勋邓稼先》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感受并学习邓稼先的崇高精神。

  教师过渡:作为一个追求“以和为贵”的民族,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新中国政府不会凭借核武器威胁其他国家,并发出了正义的宣言

  (4)中国政府关于核武器的声明: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问题探究:中国政府关于核武器的声明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联想、探究并回答。

  教师点拨:说明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并致力于维护和平的国家;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从不持强凌弱。这就是以和为贵的中华精神,这才是负责任的大国气魄。

  问题探究:教材第91页动脑经: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

  教师提示:这个问题和我们刚才探讨过的哪个问题相似?(相同的问题的不同提问方式)

  学生活动:(回顾“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拥有原子弹可以加强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教师过渡:拥有核弹,大大加强了我们的国防力量,但是,我们还缺乏投放核弹的工具,我们的核弹的威力难以真正发挥……

  2、导弹

  展示文本:“有人攻击我们‘有弹无枪’,无非是说我们光有原子弹,没有运载工具,我们要用导弹把原子弹打出去,用行动来回答挑战!”

  ――周恩来

  学生活动:深情地朗读该段引言,感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科技强国的迫切心情。

  展示相应图片和板书:

  ①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②中国第一枚核导弹发射成功

  教师过渡:无垠的宇宙自古以来就寄托了人们的无限憧憬,当苏联、美国等大国开始闯入太空进行科学探索甚至军事行动时,伟大的中华民族自然也不能落后……

  3、人造地球卫星

  展示文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毛泽东

  (强调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科技强国的迫切心情)

  动画演示:用PowerPoint的动画程序演示人造地球卫星的基本原理

  教师讲述:在一定高度释放物体,地球的引力会把该物体吸引到地面,但是如果该物体的运动初速度达到一定数值(7.9km/s≤ v ≤ 11.2km/s)时,该物体将不断绕地球作圆周运动,成为地球的卫星。

  展示图片:《东方红一号》《长征一号》

  播放视频:《东方红一号》剪辑自纪录片《共和国档案》

  ①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发射成功(1970)

  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以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② 中国第一次“一箭三星”发射成功(1981)

  4、宇宙飞船

  展示相关图片和板书:

  ①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并回收(1975)

  ②中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并回收(1999)

  ③“神舟五号”实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xx)

  ④“神舟六号”发射成功(20xx)

  ⑤“神舟七号” 实现中国首次太空行走(20xx)

  教师讲述:中国是继苏、美以后第三个独立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并进行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活动3【导入】过渡

  教师过渡:新中国的科技研究不但致力于加强国防力量、保卫人民的安全,也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领导人和科学家们,没有什么比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让社会和谐稳定更重要的事了……

  活动4【活动】二、“东方魔稻”

  教师破题:什么是“东方魔稻”?

  籼型杂交水稻

  展示相应图片和板书: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1973)

  教师强调:注意“世界上首次”这几个字,这意味着在这一领域中国人再次引领了时代的潮流。

  播放视频:《感动中国・袁隆平》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感受并学习袁隆平的崇高精神。

  活动5【活动】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如何理解“中国人吃饭靠两‘平’,

  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学生活动:联想、探究并回答

  教师点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要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又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

  问题探究:从邓稼先和袁隆平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高贵品质?

  学生活动:思考、比较、归纳、讨论

  教师点拨:爱国为民、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爱岗敬业、勇挑重担、探索创新……

  问题探究:新中国取得“两弹一星”和“东方魔稻”等伟大成就的原因?

  学生活动:联想、探究并回答

  归纳要点:

  ①科学家们的无私奉献与努力奋斗;

  ②党和政府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

  ③新中国逐渐恢复发展的经济实力。

  活动6【导入】总结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两弹一星”

  “东方魔稻”的伟大成就,前者属于国防科技,后者属于民用科技,只有国防科技发达了,人民的安全才有保障;只有民用科技发达了,人民的生活才能改善。然而,面对这些伟大的科技成就,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在许多领域,我们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必须再接再厉,不断刷新成绩,努力紧跟时代的步伐,争取引领时代的潮流。只有把中国的发展建立在强大的科技基础上,中国才能真正作为一个大国而重新崛起;只有中国科技的全面振兴,才是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

  活动7【练习】课后思考

  课后思考:预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并思考:如何理解邓小平的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活动8【活动】教学反思

  1、科技史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爱科学、重人文教育的绝佳舞台,教师有必要补充信息,让学生在学习科技史知识的同时,了解科技的基本原理,认识科技的伟大力量和科教兴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通过学习科学家的事迹提高精神境界。

  2、教师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多方搜集教学资源。努力营造一个既绚丽多彩,又有深刻内涵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充分地直接感受到科技的力量,科学家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师要少灌输,而是科学地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想象、联想、探究、比较、归纳等方式,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尤其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

  4、对于多媒体课堂教学,教师切忌只充当一个简单的“播放器”,而要让各种教学资源的配置体现出教师的主导思想。对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切忌袖手旁观,而要主动融入其中,动员更多学生参与并加以科学地指导。

  5、对于科技成就的评价,要注意不要一味强调成就,让学生盲目乐观。要同时指出差距,让学生有紧迫感,从而增强学习的驱动力。

科学技术的成就 篇12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的科技成就对祖国和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启发学生学习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在艰苦条件下执著追求的科学精神。

  通过科技小报的编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邓稼先和“两弹一星”。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

  2.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的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收集中国现代科学家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的事迹。编写故事,编辑和制作科技小报和在班级交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展示我国近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直观、形象的认识。

  指导学生归纳近代科技的成就,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2.难点:“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教法与学法

  1.教法:讲解法、讲述法和谈话法,多媒体电教手段演示。

  2.学法:教师引导下的分析讨论。

  课前导学

  1.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学生分组查找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邓稼先、袁隆平有关资料。

  2.指导学生编辑小报:学生预习本课、制作小报。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一、“两弹一星”

  1.原子弹

  2.导弹

  3.“两弹元勋”──邓稼先

  4.卫星

  二、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教学资源

  1.实物投影仪、电脑、录像机(或vcd机)。

  2.投影图片《近程导弹待命发射》。

  3.投影图片《洲际导弹发射升空》。

  4.投影图片《返回式遥感卫星重返大地》《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5.录像带或vcd光盘:纪录片《东方巨响》片段。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今天我们学习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开启新课的大门?

  导入方案:各小组争相导入新课,结合课前提示,由两位同学扮演邓稼先和杨振宁,引出两弹。

  根据对学生准备情况的了解,有选择地请两位小导师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

  板书课题: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评价小导师

  (根据回答情况加分)

  放映记录片《东方巨响》有关片断。

  学生观看影片。

  《东方巨响》详实而鲜为人知的史料全方位地记述了中国“两弹一星”创业者这一庞大群体的英雄业绩,以生动的镜头、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果,壮我国威,壮我军威。

  请同学们回答:

  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

  ②“两弹一星”指什么?

  ③“两弹元勋”指谁?

  ④“神舟一号”无人飞船何时发射成功?

  ⑤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何时升上太空?

  ⑥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学生看投影片思考争抢回答。

  题目简单可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也可组织学生抢答。

  学生有兴趣地观看,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直观而形象地了解了“两弹一星”的有关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回答正确的学生给所在小组加分。

  学生圆满完成,增加学生的自信心,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成功。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呢?

  教师拿出邓稼先的名言,请学生思考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过渡: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教师拿出投影片。

  一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这个世纪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各组讨论各抒己见:

  ①加强国防力量,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②为人民能过安宁的生活。

  ③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实力。

  学生思考回答:结合自己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认真钻研,学习邓稼先为科学献身精神和不甘于落后的强烈竞争意识。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袁隆平的资料和投影片。

  全班掌声鼓励。同学大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劲头。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实践能力,如有问题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

  拓展视野。

  开阔思维。

  培养动手合作能力。

  我们学习了中国当代科技的发展情况,同学们在课前已搜集与此相关的文字、图表和图片资料。编辑科技小报,各组推选代表,展示小报并作适当讲解。

  学生分五小组:

  ①科技小报──原子弹专版

  ②科技小报──导弹专版

  ③科技小报──人造卫星专版

  ④科技小报──籼型杂交稻

  ⑤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稻之父──袁隆平

  相关同学对制作小报的宗旨和小报的特点内容向全班同学谈谈体会,其余同学均作评委进行评价。

  活动结束后进行统计评比,课上即可公布评价结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阅读自由阅读卡。

  学生课后参观当地科技馆或农业示范园区等,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

  学生总结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实行科教兴国。

  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科学技术的成就 篇13

  第十八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概括了解863计划,计划涉及的领域,计划的总体目标,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 能力目标: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认识863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学生从小就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学习重点:863计划的制定

  学习难点: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基础填充

  时间 成就 意义

  863计划 1986年开始 涉及       、        、         、

  、         、         、和           七个领域,1996年增加         。 造就了一批新一代高水平人才,极大地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20世纪末及以后 人类进入            时代,以          为特征的数字化在改变着世界,        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中80%是          。 日益深入的渗透到人民生活各个领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但是,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互联网日益深入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请你以自身的体会和周边事物为例谈一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应如何正确面对网络?

  三.达标测试

  1、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世界开始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是(    )

  a  星球大战   b 信息技术   c  新技术革命   d 政治革命

  2、863计划的批示是由         做出的                           (    )

  a  周恩来   b  李鹏   c  邓小平   d 

  3、1996年又列为《863计划纲要》的科技领域是                   (    )

  a  生物技术   b  航天技术   c  新材料    d   海洋高技术

  4、在多万上网人数中,其中青少年占                        (  )

  a  60%以上   b  70%以上   c  80%以上   d  90%以上

  5、“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现今是通过   (   )形式变成现实

  a   计算机网络   b  看书   c   听新闻   d   借助信息

  6、材料解析题

  ① 图中四位老科学家是我国哪一计划的倡导者?

  ② 这一计划的提出和批示都是在什么时间?

  ③ 此计划涉及到我国哪8大技术领域?

  ④ 通过学习,结合今天的变化,谈谈你的感想。

  7、 生活链接题

  有条件的同学,向老师发一封电子邮件

  四、总结评价

  你的收获:

  你的困惑:

  第18课达标测试答案

  1.c  2.c  3.d  4.c  5.a

  6.863计划;1986年3月; 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1996年增加海洋高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7.自主完成

科学技术的成就 篇14

  课题

  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的--

  内容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课时

  1课时

  教学

  内容

  分析

  面对中国“一穷二白”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特别是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课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本课教学内容收录了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但也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同时为下一课学习“8・63”计划作好了铺垫。其次,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知道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涵义。

  学生

  情况

  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近2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厦门这样比较发达城市的学生基本上都拥有自主查阅和探究历史知识的条件,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主科学业负担的压力之下,又有些不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另外,他们对“两弹一星”、‘神州’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

  设计思想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这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有感于此,本课教学贯穿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设计思想。

  1、“一个中心”: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影响力――感动中国、震动世界。

  本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教学案例,通过把老师和学生搜集、整理、归纳起来的大量历史资料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用文字、图片、视频、表格等形式展现了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的风采,凸显了中学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2、“两个基本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解决历史问题的技能。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教学形式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探究、例证、分析和归纳等综合能力。

  过程

  

  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科学技术成就的讲解,训练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结合本校参与的国家级课题《历史教学与情商教育》和独立承担的厦门市思明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的课题开展,引用部分文学作品资料,培养学生利用文学作品学习历史课程的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情商。

  2、通过讲述法、例证法、分析法、图示法、启发法等方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有些尖端科学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震动了整个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强烈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深刻含义。我们中华民族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昂首阔步续写“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篇章!

  教学重点

  1、“两弹一星”;2、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教学难点

  1、如何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讲述科技知识。

  2、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资源

  1.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相关网址和书籍、报纸:

  ・航空博物馆:

  ・中国科普博览:

  ・科学abc: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index.html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7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一、“两弹一星”

  1.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1)时间

  2)意义

  2.导弹的研制

  3.航天技术的进步:

  1)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2)发射“神舟”系列飞船

  二、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三、科技发展的原因

  1国家的重视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3、人民的支持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伟大论断的推动

  导入新课:

  1、用幻灯展示报纸新闻《长征三号乙:在西昌成功发射一颗尼日利亚卫星》。

  2、提问:这主要体现了中国在哪一方面的成就?

  3、出示课题和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讲授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峻国际、国内环境。

  2、指导学生观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有关视频材料,让学生掌握爆炸的时间和意义。

  3、指导学生讨论p91“动脑筋”:“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研制原子弹,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保卫自己的国家,并不是要拿原子弹对其他国家进行核威胁,搞霸权主义。

  4、(过渡)原子弹需要有运载工具,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我国也在进行导弹的研制工作。

  5、结合第14课《钢铁长城》中关于导弹部队的知识,讲述我国在导弹研制方面的成就。

  6、核武器的发展促进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1958年,成立了由钱学森领导的公关小组,开始进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播放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的视频。

  7、强调指出:从此之后,中国的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8、联系时事,重点讲述“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有关情况,并展望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的发展前景。

  9、(过渡)在航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我国的生物技术也在大踏步地前进,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播放有关籼型杂交水稻培育的视频后,指导学生分析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理由。

  10、引导学生思考:建国以后,我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强大。但是,为什么我国仍然能够取得这么多的重大科技成果?

  教师总结。结合本教研组承担的思明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的研究,引用初中语文课本、新闻资料、颁奖词等文学作品来辅助教学,重点讲解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

  教师寄语:

  每一项科技成果都令我们欢呼和骄傲。但是,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永不止步。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让我们奏响时代的最强音,继续奏响“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乐章!

  拓展延伸:(任选一题)

  1、列举本课中涉及到的重大科技成果。(任意4项)

  2、查找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还有哪些。

  3、从原子弹的第一次爆炸,到神五、神六的飞天壮举,中国只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为什么可以取得如此伟大成就?

  4、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浏览报纸。

  学生回答: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两大组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国际和国内局势讲述。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我国原子弹研制的背景。

  学生根据搜集资料介绍原子弹简单的爆炸原理后,观看爆炸经过并思考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和交流,并分别展示自己的结论。

  学生举例说明:在原子弹试爆成功后,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历史兴趣小组的学生展示有关导弹的几种分类表格和实例图片。

  学生观看《国庆50周年大阅兵》中有关导弹部队的视频资料并思考问题

  学生仔细观看。

  学生用图片、表格、文字等方式展示新中国在国防科技和航天科技事业方面的伟大成就。

  学生回忆“神五”和“神六”发射时候的激动心情并展示图片。

  学生通过视频材料感受袁隆平院士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学生介绍1-2个袁隆平的先进事迹,并讨论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技术给人类的影响。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讨论和探究。

  学生结合初中语文课本中杨振宁的《邓稼先》和本册历史课本《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的相关内容来感受邓稼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通过中国农民朴素的语言:“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以及xx年荣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和xx年被cctv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首来感受“杂交水稻之父”的人格魅力。

  学生讨论并发表感想

  学生课堂回答,或者作为拓展延伸在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并动手制作手抄报,或者抒写感想、启示。

  通过学生身边的新闻媒体导入新课,增加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大致了解本课学习任务。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通过视频资料可以直观的感受历史,增强学生的印象。

  让学生思维进行发散、碰撞,用历史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理解原子弹这个矛盾的统一体。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注重知识点的上下联系。

  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使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

  用清晰的《东方红》乐曲烘托气氛,振奋人心。

  交流和展示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方便,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吃的大米(水稻)的培育技术的进步,让学生明白科技并不神秘,常常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与课题研究结合,加强学科渗透,贴近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理念和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情感升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业布置由易到难,具有一定梯度,将历史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这样,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使学生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乐趣。

  课堂效果流程图

  教学小结与反思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历史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定位。

  本课设计以“感动中国、震动世界”这“一个中心”作为出发点和中轴线,以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两个基本点”为驱动,脉络清晰流畅,充分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功能。首先,在--中尽量采用多种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关于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籼型杂交水稻等等专用科技术语老师很难在课堂上讲清楚,但是,教师在课前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相关材料,让学生对这些名词术语有一个初步印象,鼓励他们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描述科技知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其次,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参与,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过程中提供适量的材料和思考题很有必要,例如: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怎样理解中国农民的朴素话语“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大胆质疑和互相帮助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促进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的转变。另外,突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升知识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情商。例如,展示“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有关材料,报纸新闻《长征三号乙:在西昌成功发射一颗尼日利亚卫星》等,旨在强调科技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应用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最后,课题研究和历史教学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结合本校参与的国家级课题《历史教学与情商教育》和独立承担的厦门市思明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的开展,使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促进。

  然而,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学史鉴今,学史明志等几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对历史教师的--水平是来说一个很大的挑战。

科学技术的成就 篇15

  清朝的文化(一)――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 教案(二)

  教材分析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也是我国从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动荡时期。这一时代特征反映在文化方面是出现了西学东渐、新旧交替的特点。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资产阶级思想学说,不断地介绍到中国来,对中国的科学技术、思想教育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不甘落后的科学家、进步的恩想家与文学家。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进步的文化事业受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压制.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清朝文化分三课时讲授。

  本课讲授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时代特征反映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是西方科学技术不断地介绍到中国来,并在中国开始应用。一些不甘落后的科学家被奋发图强的爱国热忱所激励.在天文、植物、数学及蒸汽机、铁路修建、飞机制造等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成就”是本课教材的中心。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王锡阐和《晓庵新法》;吴其浚和《植物名实图考》;李善兰、徐寿和华既芳在翻译及科学技术上的新成就;詹天佑和京张铁路;飞机设计师冯如。

  2.思想政治教育:①时代特征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反映是西方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来并在中国开始应用,但它未能充分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关系。②以王锡田和吴其浚等不迷信古人、洋人,勇于创新的享实,启发学生勇于探索和求实的精神。③通过科技上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具有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聪明才智,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④以科学家奋发图强,为国争光的事迹,培养学生立志奋发的爱国思想。

  3.能力增养:①联系旧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②列表巩固课文全面知识要点,培养学生对知识横向联系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詹天佑和京张铁路;飞机设计师冯如。

  难点:王钙闸一子目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概念。

  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讲述为主的综合教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人新课)鸦片战争发生在哪一年?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性质有何不同?(学生答后,教师指出)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纣建杜会的动荡时期。这一时代特征反映在文化上有什么特点?首先让我们看看自然科学上的特点。

  一、王锡阐和《晓庵新法》

  (这是教材的难点,必须进行直观教学,启发积极思维,使其通俗易懂。为此,首先由教师介绍玉橱间的生平事这,并根据自制的《太阳系九大行星运转示意图》讲清“凌日”的概念及王锡阐怎样不迷信洋人在“食分”上的观点。其次是检查学生听讲能力。)提问:王锡间是什么人?其主要著作是什么?有何发明?有何意义?(学生答后,为加深印象,当堂巩固,让学生划出书上要点)清代著名天文学家王锡阐,写出《晓庵新法》一书,发明了计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在著作中指出一些西方天文学理论的缺点和错误。(为让学生迁移知识,进而再问)古代中国还有哪些最著名的天文学家?(师生共议,略)

  二、吴其边和《植物名实图考》

  (由教师综述,承上启下讲新内容)王锡阐不迷信古人、洋人,勇于探索,取得了在世界上独居一家的天文新成就。还有一位不迷信古人的植物学家也取得了被世界赞誉的新成就。(先指导学生观察书上插图“芋”,再提问)这插图在画法上有什么特色?(教师归纳指出)画的是植物的新鲜状态,非常逼真;根、茎、叶、花全株画下,全面反映了该植物的特征,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并指出此图选自《植物名实图考》第4卷“蔬类”中。(接着由教师讲解)《植物名实国考》的内容和价值。(进而向学生介绍吴其浚的生平及经过30年努力的成书过程。讲完后,指导学生划出书上要点)吴其浚是清朝中期的植物学家;他编写的《植物名实图考》,记载植物1700多种,并附有精确插图;这是一部开现代植物学先声的专著;至今中外植物学家都很重视这部书中的插图。(继而让学生联系旧知识,提问)你们还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药物本草方面的书?(师生共议,略)

  三、李善兰。徐寿和华菏芳

  (由综述承启下文)刚才讲了两位科学家勇于探求、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人云亦云的独立见解,从而取得了天文学和植物学上的新成就。在数学方面也不乏其人并有新特点,这就是西方科学技术不断介绍到中国来。是怎样介绍过来的呢?(请看课文。然后提问)这段教材提到了哪些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到中国来的人?(学生答后,进一步问)李善兰是什么人?他有哪些成就?(学生答后,教师补充讲述和归纳,并让学生划出书上要点)①李善兰是清朝杰出的数学家、翻译家,著有《方圆阐幽》。②他与外国人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代数》等西方自然科学著作。③他在翻译中创造了至今对中外还有影响的“代数”、“微分”、“积分”等代数学名词和述语。(为让学生迁移知识,再提问)为什么说由于他们的翻译,《几何原本》才有了完整的中文本?(学生答后,教师指出)明朝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只翻译了此书前几卷,故至此中国人才能看到这部世界上最早公理化的希腊古典数学名著的全貌。(提问)除李善兰外以译书出名的还有谁?(学生答后,教师以丰富的情感,生动地讲述来介绍徐寿与华荷芳的事迹与成就及意义,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进而指导学生划出书上要点)①徐寿和华骨芳:译书;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制成木壳轮船《黄鹊号》。②徐寿对化学元素名称的中译时创造了“锌”、“锰”、“镁”等元素的中文名称,沿用至今。

  四、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教师综述,承启下文)西方的科学技术,加上中国科学工作者的爱国热情、聪明才智和刻苦钻研的态度,不仅制成了蒸汽机和《黄鸽号》,特别是中国人自己还修建了难度极大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京张铁路。(为进行北京乡土教育,故先提问)你们乘火车去八达岭登万里长城,是否发现了京张铁路有什么特点。(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指出)①要钻隧道,而且八达岭的隧道长达1091米,其次是居庸关的隧道长367米。②列车要爬坡,两个车头,一拉一推,为确保列车安全,还有一条“人”字形轨道,降低了坡度。③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工程量极为复杂艰巨。而负责修建的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后天佑。(为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提问后,由教师以饱满的热情,生动地讲述詹天佑的生平事迹,要特别突出)少年留美,勤奋学习,立志报国的学生时代及其成就:①滦河大桥是怎样在英、日、德工程师采用各种办法均遭失败的情况下,由詹天佑主持却按期出色地完成了我国这一座近代铁桥,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②京张铁路工程的艰巨,修建时资金少,机器缺,技术力量弱等重重困难,帝国主义者坐观中国失败,扬言“能修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呢?”中国官僚中也有人说詹天佑胆大妄为,不自量力等冷言恶言的情况下,詹天佑如何抱定为国争光的决心:“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团结全体员工以“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的要求,仅用了四年时间保证了全线通车。事实证明中华民族具有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聪明才智。(若有时间,可找一学生朗读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最后为加深记忆,指导学生划出书上要点)①詹天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②1905年起他主持修筑京张铁路,出色地完成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为了确保行车安全,他设计出“人”字形轨道,以减缓坡度。③1909年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五、飞机设计师冯如

  (教师综述,承启下文)热爱祖国,为国争光因而刻苦学习并运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的,除詹天佑修筑铁路外,还有设计制造飞机的冯如。(这是又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材料,为了感染和激励学生,。首先由教师讲述冯如的生平事迹。要突出几点:①冯如12岁赴美当勤杂工,“日作营生,夜习西文,”立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振兴中华的宏寐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研究飞机的成就及飞行情况。②拒绝美国人的高薪聘请,回国投人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最后要学生阅读课文,并划出要点)飞机设计师冯如,于1910年制成一架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10月,国际飞行协会举行比赛,他驾驶自制的飞机荣获第一名。(让学生看插图《冯如和他制造的飞机》)

  (小结,略)

  1.(指导学生列表以巩固课文)以人物、称谓、主要成就、意义等项列一《清朝的文化――自然科学技术成就》表。

  2.(布置作业 ,写一短文)我最喜欢的一位清朝科学家。

  附:《太阳系九大行星运转示意图》

  (北京159中学 陈寿仁)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