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运动(精选15篇)
维新变法运动 篇1
八年级上册第7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答案】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主备人:定陶镇中刘景元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公车上书”的有关史实;知道严复的主要思想,并了解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仔细阅读课本35页第一目内容,完成1―2问题:
1.康有为为什么要发起公车上书?
1895年春,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举国震惊。
2.上书是否达到了目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上述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康、梁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二、阅读教材第36页“警世洪钟《天演论》”,回答第3题:
3.《天演论》为什么被称为警示洪钟?
严复在《天演论》中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用西方思想来解释维新变法,令人耳目一新。严复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三、阅读教材第37―38页内容,回答4―5题:
4.光绪皇帝为什么决心变法?发布哪些变法诏令?
民族危机的严重,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光绪帝不甘做亡国之君。
主要内容: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5.这场维新变法的结局如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维新变法最终失败。
维新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只记这一句话就行)。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
1.维新变法运动,尽管得到了清朝皇帝的支持,可变法还是失败了。造成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发展资本主义
(2)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3)维新派举止失当,过于激进,加速了失败的步伐
(4)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
(5)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终于失败
(6)袁世凯的出卖和慈禧的政变
注意:让学生思考回答。
2.有人认为维新变法运动彻底失败了,仅给中国留下了一所京师大学堂;也有人认为
这场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你如何评价维新变法的影响?
维新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
【归纳整理】维新变法经历了“序幕”、“高潮”、“失败”三个阶段,请你列出每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并用几句话简介一下。
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1300多名影视剧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
高潮:戊戌变法。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失败: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海外,谭嗣同等人被捕牺牲。戊戌变法持续103天,最终失败,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拓展练习】
1.(•江苏徐州)下列书刊中,属于中国近代较早介绍西方生物进化论思想的是( )
a b c d
2.(•广东东莞)十九世纪末,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对“思想启蒙”理解正确的是( )
a.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生活习俗 b.使人们知道社会改革的合理性
c.使人们认识到要发展农工商业 d.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
3.(•广东佛山)严复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十九世纪末最敏感的人”,因为他( )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主张民主共和思想
c.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 d.宣传“物竞天择”观点
4.(•临沂中考)近代史上那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 ( )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5.(•山东东营)下列戊戌变法内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立民主共和国 b.开办新式学堂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训练新式军队
6.(•武汉中考)19世纪60年代发生的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在工业文明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比较它们的相同点,正确的是
a.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 都主张变革中国政治制度
c.都使本国迅速强大起来 d. 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7. 材料一 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举国激愤,人人思变。时值18省1300多名举子在京会试,广东南海考生康有为在一夜之间赶写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强烈要求光绪帝变法。
材料二 (1898年)光绪下旨:“商务为富强要图,自应及时举办……”。“富强至计,首在鼓励人才,……(对于人才)给以特赏以昭激励”。
材料三 如图 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其中的万言书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1895年春的“公车上书”。
主张:反对议和,主张编发。(或者主张“拒和、迁都、变法”,要求光绪帝变法。)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戊戌新政的内容。
发展商业,培养人才。
(3)材料三反映的是谁英勇就义的情境?为什么他说自己 “死得其所”?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精神?
谭嗣同;谭嗣同希望用自己的流血牺牲来唤醒国人,所以他认为自己死得其所。
为了变法图强,不拍牺牲。
【教学案例1】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i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5分钟)
复习:为了挽救国家统治危机,封建地主阶级倡导了一场什么运动?它是否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洋务运动;否;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导入: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后,指出:“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变法运动。
【讲授新课】:(25分钟)
教学过程:
教 学 活 动 意图
师:展示光绪帝像。光绪(1871―1908),4岁即位,终身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中。他经历了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的失败,目睹了帝国主义掀起的割地狂潮。
生:观察光绪帝像。
师:在内忧外患前,你认为27岁的光绪帝应该怎么办?
生:自由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对学生发言做鼓励性评价。
结论:光绪帝不愿做“王国之君”,准备采取积极的措施,挽救国家危亡。
引出课题:
一、“变则存、不变则亡”
师:在要不要变法的问题上,当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生:由两组学生中选出的代表宣读他们从媒体上找出的两种不同的观点。(课前准备好的)
师:如果你生活在1895年,你会支持哪派观点呢?
生:参照书上75页的材料,分小组进行讨论。后由学生自由发言。(在辩论中加深对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的理解,感悟和认同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总结归纳。
结论:要救亡图存,就必须变法;要变法,就先要变革政治体制为代表的封建制度。
维新派从公车上书开始,然后再成立学会,加大宣传力度,并最终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二、百日维新:
从1898年6月到9月的103天内,光绪帝先后颁布了100多条除旧步新的诏令。
你认为它新在哪里呢?
生:仔细阅读变法的条文内容。学生逐条分析,得出自己的看法。
师:对学生发言做鼓励性评价。例如:“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清制,严禁士民干政。而这里的“民”,则指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让他们取得参政、议政的权利,这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总结:这是一个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使中国摆脱贫弱局面的方案。它使当时的中国能融入世界大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与时俱进”。
生:体会融入世界大潮的含义,发表见解。
师:这个方案触及了封建顽固派的根本利益,最终导致变法的失败。
三、戊戌政变:
出示图像,简介谭嗣同。
生:读《狱中题壁诗》。
师: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于1898年9月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新政措施。(回忆京师大学堂的前身)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引申提问:你是怎么看待戊戌变法的。
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师:对学生的讲述进行评价。
结论:它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还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图片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在老师的陈述中了解此人,思考问题,为回答做准备。
培养学生从书本、网络等媒体上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学生从边疆危机到瓜分狂潮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摆脱民族危机,使国家富强这是大势所趋,是先进的中国人所追求的。它是学生认同的,也是能吸引学生参与、讨论、探究问题的潜在因素。
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说出,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对比能力。也是对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层理解。
当时的世界主流是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融入世界潮流是大势所趋。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与时俱进。
谭嗣同在刑场上的表现,领略其警醒世人的情怀。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戊戌变法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加深对融入世界潮流是大势所趋的认识。
【小结】:(3分钟)
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还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练习】:(6分钟)
1、某一历史网站上展开了关于“百日维新”的大讨论,下面四个观点中最正确的是
a.变法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b.变法阻碍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c.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变法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历史探谜
一个多世纪前,为了救亡图存,一批有志之士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尽管得到了清朝皇帝的支持,可变法还是失败了,变法为何会失败众说纷纭,你认为造成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三、课堂延伸
有人认为维新变法运动彻底失败了,仅给中国留下了一所京师大学堂;有人认为这场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你如何评价维新变法的影响?
【教学案例2】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课堂实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课堂实录
板书: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师:同学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生:九一八,日本侵略东三省。
师:对,1931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出兵侵占东三省,是我们的国耻。在1895年历史同样也铭刻了中国耻辱的一页,也和日本有关,这是哪一事件呢?
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签订《马关条约》。
师:没错,同样在这一年,北京城发生一件大事。1300多进京赶考的举人聚在一起人声鼎沸,议论纷纷。这时走出一人,手中拿着一篇文章高声朗读起来。这1300多人顿时鸦雀无声,都在仔细聆听。这个人是谁?他读的是什么?这个人就是广东举人康有为,他所读的就是用两天一夜写成的一万多字的上书。众举人听完后纷纷表示赞同上书内容,并在上书上签字,表示要联名上书。这就是历史上的“公车上书”(板书)。为什么叫公车上书呢?
生:读书上注释。
师:表扬看书非常仔细,认真做了预习。为什么这些举人要联名上书呢?
生:《马关条约》的签订。
师:回忆《马关条约》的内容。
生:略。
师:概括,陪两亿、割三地、开四口、设工厂。这是《南京条约》之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板书:《马关条约》
师:面对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康有为在上书中提出什么主张?
生: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师:议和是指什么?
生:《马关条约》
师:变法是指什么呢?你能从书上对康有为的介绍中找到答案吗?
生:学习西方的制度。
师:什么制度?经济制度还是政治制度?
生:政治制度。
师:没错,主要是学西方的政治制度,想要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什么是君主立宪制?看“每课一得”,并想一想现在有哪些国家还是君主立宪制国家。
生:英国、日本。
师:学习西方的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当时的历史潮流是什么吗?当时的历史潮流是“近代化”(板书)。什么是近代化?简单说就是“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板书),建立君主立宪制是实现政治民主化,因此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公车上书之前维新变法的主张还只是一种政治学说,但公车上书之后就演变成一场政治运动了,我们历史上就将其称为“维新变法运动”。公车上书就是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板书。以康梁为首的主张变法的人我们称为维新派。他们通过上书强求变法的举动可以看出维新派非常依赖于谁?
生:皇帝。
师:没错,维新派希望依靠皇帝发动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我们也将维新派称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板书)。那么公车上书有没有达到目的呢?
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达到目的?因为上书根本就没到光绪皇帝的手里。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就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失败,他们认为自己的变法主张知道的人太少,当时社会上没有形成要变法图强的社会舆论,怎样才能让变法主张广为人知呢?你能帮维新派出出主意吗?
生:演讲
生:发传单
生:出书
生:编歌谣
师:表扬并加以提炼和引导为“办报、办学、学社、译书”(板书)出示材料一: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
政治性学会33个,
新式学堂17所,
报刊19种;
到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所以上。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生: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变法主张。
师:变法运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板书)。其中有一个人翻译了一本书引起极大反响,这个人是谁?翻译的书是什么?
生:严复,《天演论》(板书)。
师:请看这则材料。出示材料二:
中国历史有个著名人物就因此改名叫适,这个人是谁?
生:胡适。
师:没错,胡适作为白话文的推动者,原名不叫胡适,看过《天演论》后改名胡适字适之。为什么这本书会产生巨大影响,甚至被称为警示洪钟呢?
生:严复认为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
师:严复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比喻为生物界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二中国要在竞争中生存必须象生物界一样要“进化”,怎样进化?
生:变法。
师:对,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制度。否则将被淘汰,也就是亡国。很多人也因此从不知道变法主张到知道变法主张,从不支持变法到支持变法。并投身到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中来。也因此历史给严复一个怎样的评价呢?
生:思想启蒙家。
师:没错。启蒙的含义也就是从无知到有知。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兴学校、办学社、译书籍,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制作了办法舆论,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这些努力也使变法运动迎来高潮阶段,也就是变法主张要付之实施的阶段,这就是历史上的“百日维新”(板书百日维新、高潮)。百日维新开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生:1898年6月
师:准确地说是6月11日,1898年,今年正好是周年纪念,多少周年?
生:110周年。
师: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生: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师:“国是”是什么意思?是指国家大事。“是”特指大事。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也称之为戊戌变法。当时光绪帝为什么要变法维新呢?要知道如果要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要限制皇帝权利的,为什么光绪要推行变法呢?请看这则材料。出示材料三。
瓜分大祸,迫在眉睫,必须当机立断,迅速维新变法,否则“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康有为《上皇帝书》
师:请一位学生朗读一下。
生:高声朗读。
师:请同学翻译一下。
生:中国遭到瓜分的大祸,形势迫在眉睫。
师:对,第一句就告诉我们《马关条约》之后中国面临被西方列强瓜分的狂潮(板书: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板书: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好,请继续解释。
生:必须当机立断,进行变法,否则皇上和大臣做长安的(犹豫)
师:布衣是什么意思?
生:百姓的意思。
师:那现在能翻译最后一句了吧?
生:否则皇上和大臣做老百姓都做不成了。
师:老百姓都做不成那成什么了?
生:奴隶。
师:对,亡国奴。因此光绪决定进行变法。在变法的一百多天里就颁布了两百多道诏书、政令。这些政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生:略(教材p37)
师:正确。这些内容在当时朝野内外引起极大震动,有人极力反对,有人大力支持,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哪些人会支持,哪些人会反对呢?请同学们按找内容逐条思考一下。
思考片刻后,小组交流讨论2-3分钟。
师:现在请同学们将思考、交流的结果说一说。
生:发展农工商业,百姓支持,可以生活的更好。资产阶级也肯定支持。主张重农抑商的顽固派反对。
师:对,从此我们也能看出变法主张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
生: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员,一些没有才能的官员也反对。
生:废除八股文,读书人也支持。
师:好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谁来说说看。
生:如果废除八股文,就断了很多读书人的仕途,肯定很多人反对。
师:没错,那有没有读书人支持呢?
生:有,一些人认识到八股取士是钳制思想的工具就会反对。
师:对,特别是接触西方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反对,而且主张办新式学校,还要求开放言论。这些内容是否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
师:当时的时代潮流是什么?
生:近代化。
师:包含那两个部分?
生: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
师:哪些内容符合经济工业化?
生:发展农工商业。
师:哪些内容符合政治民主化?
生:办报刊,开放言论,废除八股文。
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少了点内容?
生:君主立宪制。
师:为什么没有提出君主立宪制?
生:皇帝本就没有实权。
师:没错,一方面反映了维新派的软弱,另一方面光绪帝是怎样的一个皇帝呢?请看材料四
师:这像是光绪的诏书吗?
生:不像。
师:更像是谁的?
生:慈禧的。
师:说明实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生:慈禧。
师:光绪帝也想获得实权,所以提拔了一批维新派作为朝廷官员,这也引起顽固派的不满,纷纷到慈禧那里告状,慈禧也感到受到威胁,准备发动变法。光绪就发密诏让康有为等维新派准备剥夺慈禧的权力。维新派的谭嗣同就找到袁世凯,为什么找袁世凯呢?
生:袁世凯有兵权。
师:袁世凯满口答应了谭嗣同的要求,并说“杀荣禄就向杀一条狗一样容易。”但第二天袁世凯就向荣禄告密。于是已经做好准备的慈禧正式开始政变。政变的结果如何?
生:光绪被囚禁,康梁出逃,谭嗣同等人被杀。
师:时间是1898年9月21日,历史上也称戊戌政变(板书戊戌政变)。这也标志这什么?
生:维新变法失败了。(板书结束)
师:戊戌变法历时103天,所以历史上成百日维新。谭嗣同本有机会逃走,但是他选择了留下来,慷慨就义。请看p38页对其的介绍。
生:看书介绍。
师:谭嗣同刑场上高声朗诵“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有人说这是最强音,有人说这是绝命辞。如果说这是最强音,那它是维新变法的最强音,如果说它是绝命辞,那它就是清王朝的绝命辞。因为他唤醒更多的爱国志士探寻救国之路,他们也一定会反思这场维新变法运动究竟在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给我们什么启示?首先思考维新变法运动究竟在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首先看维新变法运动是否符合时代潮流?
生:符合。
师:从内容上符合,但这些措施都被废除了,除了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北大的前身,也就是今年是北大110周年校庆。既然都被废除了,那这场运动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思考。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场维新变法运动,公车上书之前变法主张几乎都无人知道,公车上书之后,通过办报、办学、组织学社、译书等活动,知道变法主张的人越来越多,变法也得到极大的推动并达到高潮开始由皇帝颁布诏书进行实施,虽然最后失败但一定知道的人更多了。因此我们可以说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什么作用?
生:思想启蒙的作用。
师:对。(板书思想启蒙)但毕竟没有达到挽救民主危亡的作用,因此也给我们一个启示。资产阶级改良派救不了中国(板书资产阶级改良派救不了中国)。下一步爱国志士该怎样救中国呢?我们留到下节课再学习,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
第七课 维新变法运动
背景:《马关条约》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瓜分狂潮
经过:公车上书 办报、办学、学社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
译书(严复《天演论》)
序幕 发展 高潮 结束
影响:思想启蒙
启示:资产阶级改良派救不了中国
维新变法运动 篇2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课 名
维新变法运动
班 级
二年二班
学 校
大连市127中学
授课教师
王玉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了解“公车上书”;通过收集交流材料,认识人物,知道其观点。
通过编排课本剧和讨论。知道“百日维新”的内容,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国家学习,勇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事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难点: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方法及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一些有报国之志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方法。于是一场变法图强的革新运动展开
播放视频
引导学生
谈感想
观看视频谈感想
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调动课堂气氛
新授
一、公车上书
1、基本情况
时间:1895
领导人:康有为 梁启超
要求: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意义: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维新派”(康、梁、严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代表人物:康、梁、严、谭
二、严复与《天演论》
1、 维新派的主要活动
2、 代表:严复
①译述《天演论》
②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宣传“物竞天择”的观点
③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三、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1898年,光绪帝颁布“名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主要内容
项目
内容
政治
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经济
发展农工商业
文化教育
创办报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军事
训练新式陆海军
3、 影响
4、 失败原因
5、谭嗣同慷慨赴死
出示问题
指导学生简述公车上书经过
点拨
展示资料,引导学生解释说明
点拨
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
出示表格
指导学生对百日维新内容归纳
提出假设,引导学生讨论
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体验人物情感
借助课本,简述事件,明确知识点
分析、归纳
看书迅速找出人名
观看图片、文字,解释史料
看书,提炼知识点
表演课本剧
(第一场)
说出戊戌变法的的内容,
归纳类别
换位思考
小组讨论
表演课本剧
(第二场)
探究失败原因
培养表述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整体了解维新派的政治主张、人物,
增强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体验维新思想的传播
借助不同途径了解严复的思想及地位
还原历史,激发学生兴趣,为深层挖掘提供条件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建立历史思维
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小结
中国的近代化在沉重的民族危机中艰难起步,曲折推进……
测试
参看大屏幕
板书
维新变法运动
公车上书(序幕)―严复和《天演论》(发展)―百日维新(高潮、失败)
维新变法运动 篇3
科目
历史
年级
八
班级
134
时间
课题
第五课 维新变法运动
教学资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202">订教学资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202">线装教学目标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通过对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要求变法,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史实的了解,认识到他们承担起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是当时中国国情所决定的,树立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的振兴相统一的人生观、价值观。2、 通过对戊戌变法过程的讲述,歌颂谭嗣同等维新人士为变法图强而英勇就义的大无畏精神,使学生认识,中国封建势力顽固派的抵抗是本次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二、 能力目 标[ 1、 通过学习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内容,培养 学生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情,认识救亡图存是当时最紧要的任务。而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又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性与具体进程中的曲折性。2、 通过对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知识分子变法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是由士大夫转化来的新型近代知识分子,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从中学会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3、 学习百日维新及其历史意义与教训时,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三、 知识目标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争夺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分车上书;康、梁的维新思想及其传播;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重点1、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2、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3、对戊戌变法运动的评价
难点1、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2、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3、 对戊戌变法运动的评价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一、导入二新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清 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帝国主义列强更加 认为中国是一块可以任其宰割的肥肉。(一)瓜分狂潮展示时局图北极熊,代表俄国,将整个长城以北和新疆作为它的势力范围;虎,代表英国,吞食我最富庶的长江流域作为势力范围;德国,象一条七寸毒蛇一样把我国的山东紧紧缠住狂奔乱跳的大青蛙,代表法国,一举伸向我两广、云南小太阳、日本,气焰嚣张,又把我国的福建作为它的势力范围。图的东南部还有一只秃鹰正向中国飞来,它代表美国,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迟到者”,但它不会吃其它帝国主义国家残羹剩饭就善罢甘 休,而是另有企图和阴谋的……。(二)维新运动兴起1、公车上书――1895年(1)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清朝政治制度的腐朽已经到了不可不变的地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渐觉醒,要求改变现状的呼声越来越高。(提问)他们是谁呢?――康有为和梁启超1895年恰好是举办三年一次的会试,康有为、梁启超一起到北京赴考,共同领导了这 场轰动全国的上书请愿活动,过去“公车”是举人的代称,康有为等人是举人,所以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公车上书”。(2)过程及影响维新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公车上书”打破了清朝建朝二百多年以来的先例。冲破了当时舆论沉闷的局面,特别是在封建知识分子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公车上书”之后,维新派在各 地创办起了学会、报刊,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展开。请大家一起来看这张活动表。表里把我们刚刚讲的维新派的活动分成以下的几大类,方便大家记忆,(分别解释)。著书讲学上书皇帝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组织强学会(政治团体)维新变法活动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时务报》--南创办报刊《国闻报》――北展开斗争(三)百日维新提问: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什么?――《定国是诏》注意这个“是”,是“是非”的“是”,而不是“事情”的“事”。“国是”是指国家的基本政策方针。颁布《定国是诏 》,标志着变法的开始,也是“百日维新”的开始。提问:由于1898年是旧历戊 戌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 戊戌变法”从6月11日这天开始到9月21日,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请同学们仔细看看书本变法的内容。1、 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慈禧在变法诏令颁布的第四天,就威逼光绪帝一天内连发三道谕旨。(1)先把光绪帝的老师翁同翮的职务免去了,这等于砍掉了光绪帝的左右手;(2)她把军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派她的亲信荣禄担任直隶总督,统率北洋军队,以控制北京和天津的局势。(3)她重新抓住了用人权。(4)慈禧还加强警戒,并派人监视皇帝的一举一动,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社会上纷纷传说慈禧会利用九月天津阅兵的机会,发动政变,废掉光绪帝。这 情况光绪也察觉到了,他两次写密诏给康有为、梁启超商量对策。康有为、梁启超看了密赵束手无策,抱头痛哭。他们商议后认为掌握一部分军权的袁世凯是唯一可能争取过来的力量。维新派把全部赌注押在袁世凯的身上。让他带兵进京,保护皇帝。那么,袁世凯是否不负所托呢?――袁世凯是个看风使舵的老狐狸,他出卖了维新派。接到密报,慈禧赶回皇宫,在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宣布重新“亲政”。百日维新终于失败。2、 百日维新的失败提问: 为什么会失败?(1)19世纪9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仅仅是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势力太小。相比较,封建顽固派势力就强大得多了。(2)在变法过程有没有发动人民群众。相反,他们依靠既无实权也无军权的 皇帝 。[
课堂小结i由学生小结
布置作业历史填图册
板书设计第五课 维新变法运动① 背景1、 维新运动兴起 ② 过程及影响 ①戊戌政变2、百生维新 ②失败原因
教学后记与日本的比较能让学生意识到经济强大是抵御外敌入侵的方法之一。变法的内容较为枯燥,不宜多讲。可对京师大学堂――北大的前身,加以介绍,以鼓舞学生的学习动力。
维新变法运动 篇4
(导入 新课)我听说咱们班几位同学排演了一目历史小短剧,(由六位学生表演《时局图》,分别饰演旁白兼清政府、熊、肠、虎、蛙、太阳)首先请他们为大家表演(加分),其他同学思考这个短剧说明了什么问题。(表演短剧,然后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时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板书课题:第1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讲授新科)在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时中国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来看第一个黑体字,在这一目中我们要掌握哪些内容呢?(学生小组讨论回答,补充课外资料,加分)大家说的都很好,这里讲到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无产阶级产生于什么时期?(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所以中国的无产阶级比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的早。为什么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而不是在其他时期呢?(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我们就以华侨陈起沅所办的继昌隆缫丝厂为例来看一下。(教师解释“缫丝”)谁能介绍一下陈启沅这个人?(学生介绍,加分)。他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是怎样创办
、发展起来的?(学生总结回答,学生小组讨论回答不完全,则引导提问:为什么继昌隆缫丝厂会出现这种局面?加分)民族资本主义是否就此止步不前了呢?当然不是,请看大屏幕(出示图片),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对比,由此可以看出在什么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快?(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看大屏幕(出示三段材料),小组迅速交流一下,选出代表回答。(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经济力量的增强为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创造了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面对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一些开明的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日本、俄国变法图强,所以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就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板书: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亡图存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领袖。(出示康、梁的图片),
哪为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康有为、梁启超(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板书),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 “公车”怎么讲?(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公车上书没有成功但影响很大,冲破了长期以来清朝的黑暗统治下政治舆论沉闷的局面,特别在封建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公车上书”之后维新运动并未就此停止,而是更广泛的展开了。
看第三个黑体字(板书),这一目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教师强调知识要点:强学会、重要的报刊、学会。强学会成立后《万国公报》该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称为维新派的政治团体。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康有为、梁启超都曾提到日本、俄国的改革,其用意就是希望中国也能通过维新变法运动走上独立富强之路,请看大屏幕(出示维新派的代表言论,学生齐读),通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出维新派对改革的认识
和态度,认为改革是唯一的出路。中外历史上由那些改革曾是国家富强起来?(小组讨论回答,加分)联系我国当今的改革开放,从我们的现实生活出发,你有什么看法?(小组讨论,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加分)由此可以看出顺应时代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才能推动生产了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现在我国进行的体制改革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经济体制,是“大改”,一定能使中国走向光明的未来和富强之路。
(小结)小组派代表总结,学生自己出练习题。
(板书)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第 13 课
维新变法运动 序幕:公车上书
的兴起
开展:强学会和维新运动的展开
维新变法运动 篇5
第七课 维新变法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难点:是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这堂课学习内容的重要特点,是较高的分析、理解难度与较强的故事性并存。因此,采用以“导”为主的教学法,读、讲、议结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提取有效信息,并有机地联系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以讲故事的方式增强趣味性和感性认识,以免使教学变得枯燥。
1.导入
请学生阅读导言部分,知道“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的。提问“‘维新变法’,要变的是什么,要实行的是什么制度”后,指导学生阅读•每课一得”,思考回答问题,以对变法运动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加深对其“救国”目的的理解。然后以“这场运动是如何开展的,这条道路能行得通吗,为什么”的问题导入新课。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学生看书,了解“公车”的含义。
背景。回忆<马关条约》的影响,认识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简单经过。关于时间、地点、发起人,让学生了解即可。对于上书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答出后,进一步提问“拒和” “变法”的含义(“拒和”是指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变法”是指改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要求抵御外悔、救亡图强的心声,加强思想教育。
结合小字部分对康有为、梁启超进行简单介绍,并请学生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别。
影响。点明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即可。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
教师提出问题:公车上书后,维新派为了进一步推动变法运动的发展,开展了哪些活动? (天演论)宣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归纳,教师做适当指导。重点强调严复在《天演论》中的主要观点和进步影响。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建议教师注意采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变法开始。教师应根据课本内容首先强调背景,再次帮助学生认识当时的危急局势。对于变法开始的标志和为什么称为“戊戌变法”,要求学生了解即可。可解释“国是”的含义。
主要内容。简要解释每一条变法内容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指导学生按经济、军事、政治、教育等类别归类。可给学生2--3分钟时间看书,然后采用抢答竞赛方式让学生当场记忆。
影响。可将这一时期主要史实列出,以帮助学生思考并结合课本内容对“百日维新”做出客观评价。
时 间 近代化历程 主要中外战争
19世纪40――60年代 两次鸦片战争――惨败
191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封建地主阶级
(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 ----惨败
19世纪90年代末至20世纪初 百日维新――民族资产阶级
(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惨败
随后置疑:为什么“百日维新”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结局。首先强调其结局是失败了。关于失败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回答。如果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可进一步指出并简要说明维新变法的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
最后,可以“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的改革与进步”为题进行讨论,请学生就自己感触最深的某一内容谈谈认识,只要言之有理都应鼓励。教师最后注意强调,不管维新变法运动功过如何,在当时的中国,它确实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
维新变法运动 篇6
教学目标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情况。“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变法的情况。
2.通过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历史进步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积极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该学习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的必要性、进步性和爱国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概述):
一、 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有哪些?这些侵略活动对中国的危害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指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变法图强的爱国的政治运动。
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洋务运动的刺激和诱导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新式工业,这样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这里要简单解释何谓新式工业,并且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不一样的。
2.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处境:它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发展艰难。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概况:略。
影响:(组织课堂小讨论)
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了,民族资产阶级会有什么要求?
生:他们要求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政府的限制更少一些。
生:他们要求掌握政权。
师:很好,可是当时的中国面临什么严峻的形势呢?
生: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师: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是怎么做的?
生:妥协、投降、卖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师:民族资产阶级又该怎么办呢?
生:他们反对妥协、投降,要求抵抗侵略。
生:他们要求变法图强,使中国强大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把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发动了变法图强的维新变法运动。
三、 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2.简介康有为、梁启超。
3.公车上书的经过(概述,观看录像)
4.结果:上书失败,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维新变法由一种社会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四、 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指导学生自学)
1.强学会
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了继续宣传变法,进行了哪些活动?
生: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演示有关图片)
简介强学会的情况:强学会把维新派组织了起来,形成一股政治力量,《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后来,由于顽固派的破坏,强学会被清政府查封,但这不能阻止维新变法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2.维新变法运动深入开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简单谈谈全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的情况。
生: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一下内容:
《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国闻报》 天津 严 复
时务学堂 长沙 谭嗣同
师:维新派在各地办学会、学堂、报刊,积极宣传变法思想,他们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推动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的到来。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中学习。
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第三张幻灯片。
板书设计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二、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三、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北京: 强学会成立
《万国公报》 《中外纪闻》
全国:《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国闻报》 天津 严 复
时务学堂 长沙 谭嗣同
维新变法运动 篇7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情况。“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和组织强学会的情况。领导南北舆论界的《时务报》《国闻报》。
二、思想教育目标:
1.维新变法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
2.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变法活动,宣传了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救国图强的思想,开阔了部分知识分子的眼界,为戊戌变法作了必要的准备。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在19世纪末产生戊戌变法运动?”使学生明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当时人们把发展近代工业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呼吁“设厂自救”,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这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创造了客观条件,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通过学生分析,让他们认识:康有为宣传变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爱国的、进步的,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二、“公车上书”
三、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1.强学会的成立和《中外纪闻》的创办
2.各地学会、学堂和报刊的出现
3.《时务报》和《国闻报》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本课难点:中国为什么在19世纪末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二、导入 新课:讲课前,教师先向学生说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产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面临中国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符合自己经济利益的政权,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分两节课讲述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这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第1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第14课戊戌变法。教师板书第13课课题。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本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关于第一个问题。初中学生对资本主义的概念不容易理解,教师不必做过多的解释,只要求教师按照教材讲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建立厂房、购置外国机器、购买原料),用雇佣剥削的办法招募中国工人进厂生产就可以了。但是教师要掌握,这是中国产生民族资本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具有普遍意义,切莫给学生一种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也是这样产生的印象。另外,要求学生记住1872年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办的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因为陈启沅开办的机器缫丝厂在当时比较有影响。可让学生看课本陈启沅的插图,不作要求。书中两段小字,介绍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自力更生、惨淡经营,遭到中国封建势力的反对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最终倒闭,让学生自己看,不要求学生记忆。教师必须告诉学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那天开始,就遭受着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工业的处境必然如此。
关于第二个问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要向学生讲清三点: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教师可以作如下分析:《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再没有理由限制中国人投资设厂了。而且战后赔款使清政府的财政日益拮据,中国人办厂可以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另外,当时一些人把发展近代工业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呼吁“设厂自救”,“以商战对商战”。所以,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在中国出现了。2.要求学生记住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课本所列的《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与后3年商业企业比较表》及其说明)。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预政治活动提供了社会条件”主要是说: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经济力量增长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一部分反映民族资产阶级愿望的人物从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角度出发,开始了政治活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四、“公车上书”是本课的重点。维新变法做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以前康梁的变法活动主要是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虽有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
教师首先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康梁为了救亡图存,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教师要引导学生看课本的插图。然后,按照课本小字的内容简要介绍康梁公车上书前的主要事迹。要求学生记住康梁两个人,他们的事迹可不要求记忆。
“公车上书”,要求学生根据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和影响去记忆。教师不要再扩大教材内容,但要把会试、举人、公车等词语向学生讲清楚。北京的教师可告诉学生,康有为写好《上皇帝书》后,邀请各省举人商议上书问题的地点就在宣武门外达智桥的松筠庵。“公车上书”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清朝黑暗统治下,政治舆论的沉闷局面,特别是在封建知识分子里,引起了震动。上海、广州等地大量刊印《公车上书记》,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加广泛传播。从此,康有为成了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公车上书”前康有为应过几次科举考试,都被顽固派大臣和考试官看作“狂生”,予以阻难。“公车上书”后,顽固派阅卷官不敢再摈斥他的考卷,康有为考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衔。
五、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教师讲本目时,要注意下列四个方面。1.维新派创办《万国公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成立强学会把维新派组织起来,成为一种政治力量。后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实际上强学会已经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了。2.由于顽固派的告发,强学会于1896年1月被查封。但维新运动没有被禁止住,仍然继续发展。教师可让学生看课本《戊戌维新时期的主要学会》表,只要求学生知道强学会被查封以后各地学会成立的更多,维新运动得到进一步开展就行了,不要求学生记住各地学会的名称。3.课本着重介绍了《时务报》和《国闻报》,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记忆。教师要讲清《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主笔,文字通俗流畅,比较系统又详尽地宣传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受到读者的欢迎,销行量达到一万余份,为中国办报以来所未有。《国闻报》在天津出版,由严复等创办,译载外国重要政事及名著,给悲观的人士指出希望,在维新运动中起了极大的作用。以上两报居南北舆论的领导地位。4.按照课本介绍一下时务学堂,可不再补充材料。书中小字部分不作要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原来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在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是,它们远没有发展到直接向近代工业过渡的阶段。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道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出现,主要不是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扩大。原来的资本主义萌芽,绝大部分由于遭到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的侵袭逐渐破产,极少数由手工工场发展为半近代或近代的工业。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手工业直接转化为机器工业的道路――资本主义发展的正常道路受到阻碍,而地主、官僚和商人直接投资办近代工业的道路就成了主要的途径。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一部分商人、官僚和地主投资于新式工业,(建立厂房,购置外国机器,购买原料)用雇佣剥削的办法,招募中国工人进厂进行商品生产,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近代工业,是方举赞、孙英德合伙设立的上海发昌机器厂。它是为外商船厂打制、修配船用零件而设立的。1866年初创,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由手工工场转化为近代工业。除此之外,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1881年,黄佐卿在上海创办公和永机器缫丝厂;1882年上海成立了同文书局等。这些都是中国比较早的民族资本近代工业。从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创办人或投资人来看,他们大多是广州、上海、宁波、福州等通商口岸的商人,买办官僚也不少。这些企业主是工业资本家,但是他们当中大部分人还拥有大量的土地,也是地主。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与它们有矛盾的一面;但是,又因为中国民族近代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有联系、依赖的一面。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待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具有反抗和妥协的两重性。
维新变法运动 篇8
教学目标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情况。“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变法的情况。
2.通过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历史进步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积极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该学习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的必要性、进步性和爱国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概述):
一、 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有哪些?这些侵略活动对中国的危害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指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变法图强的爱国的政治运动。
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洋务运动的刺激和诱导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新式工业,这样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这里要简单解释何谓新式工业,并且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不一样的。
2.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处境:它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发展艰难。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概况:略。
影响:(组织课堂小讨论)
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了,民族资产阶级会有什么要求?
生:他们要求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政府的限制更少一些。
生:他们要求掌握政权。
师:很好,可是当时的中国面临什么严峻的形势呢?
生: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师: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是怎么做的?
生:妥协、投降、卖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师:民族资产阶级又该怎么办呢?
生:他们反对妥协、投降,要求抵抗侵略。
生:他们要求变法图强,使中国强大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把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发动了变法图强的维新变法运动。
三、 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2.简介康有为、梁启超。
3.公车上书的经过(概述,观看录像)
4.结果:上书失败,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维新变法由一种社会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四、 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指导学生自学)
1.强学会
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了继续宣传变法,进行了哪些活动?
生: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演示有关图片)
简介强学会的情况:强学会把维新派组织了起来,形成一股政治力量,《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后来,由于顽固派的破坏,强学会被清政府查封,但这不能阻止维新变法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2.维新变法运动深入开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简单谈谈全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的情况。
生: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一下内容:
《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国闻报》 天津 严 复
时务学堂 长沙 谭嗣同
师:维新派在各地办学会、学堂、报刊,积极宣传变法思想,他们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推动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的到来。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中学习。
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第三张幻灯片。
板书设计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二、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三、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北京: 强学会成立
《万国公报》 《中外纪闻》
全国:《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国闻报》 天津 严 复
维新变法运动 篇9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情况。“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和组织强学会的情况。领导南北舆论界的《时务报》《国闻报》。
二、思想教育目标:
1.维新变法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
2.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变法活动,宣传了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救国图强的思想,开阔了部分知识分子的眼界,为戊戌变法作了必要的准备。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在19世纪末产生戊戌变法运动?”使学生明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当时人们把发展近代工业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呼吁“设厂自救”,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这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创造了客观条件,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通过学生分析,让他们认识:康有为宣传变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爱国的、进步的,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二、“公车上书”
三、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1.强学会的成立和《中外纪闻》的创办
2.各地学会、学堂和报刊的出现
3.《时务报》和《国闻报》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本课难点:中国为什么在19世纪末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二、导入 新课:讲课前,教师先向学生说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产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面临中国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符合自己经济利益的政权,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分两节课讲述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这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第1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第14课戊戌变法。教师板书第13课课题。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本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关于第一个问题。初中学生对资本主义的概念不容易理解,教师不必做过多的解释,只要求教师按照教材讲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建立厂房、购置外国机器、购买原料),用雇佣剥削的办法招募中国工人进厂生产就可以了。但是教师要掌握,这是中国产生民族资本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具有普遍意义,切莫给学生一种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也是这样产生的印象。另外,要求学生记住1872年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办的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因为陈启沅开办的机器缫丝厂在当时比较有影响。可让学生看课本陈启沅的插图,不作要求。书中两段小字,介绍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自力更生、惨淡经营,遭到中国封建势力的反对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最终倒闭,让学生自己看,不要求学生记忆。教师必须告诉学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那天开始,就遭受着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工业的处境必然如此。
关于第二个问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要向学生讲清三点: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教师可以作如下分析:《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再没有理由限制中国人投资设厂了。而且战后赔款使清政府的财政日益拮据,中国人办厂可以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另外,当时一些人把发展近代工业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呼吁“设厂自救”,“以商战对商战”。所以,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在中国出现了。2.要求学生记住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课本所列的《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与后3年商业企业比较表》及其说明)。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预政治活动提供了社会条件”主要是说: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经济力量增长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一部分反映民族资产阶级愿望的人物从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角度出发,开始了政治活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四、“公车上书”是本课的重点。维新变法做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以前康梁的变法活动主要是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虽有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
教师首先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康梁为了救亡图存,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教师要引导学生看课本的插图。然后,按照课本小字的内容简要介绍康梁公车上书前的主要事迹。要求学生记住康梁两个人,他们的事迹可不要求记忆。
“公车上书”,要求学生根据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和影响去记忆。教师不要再扩大教材内容,但要把会试、举人、公车等词语向学生讲清楚。北京的教师可告诉学生,康有为写好《上皇帝书》后,邀请各省举人商议上书问题的地点就在宣武门外达智桥的松筠庵。“公车上书”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清朝黑暗统治下,政治舆论的沉闷局面,特别是在封建知识分子里,引起了震动。上海、广州等地大量刊印《公车上书记》,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加广泛传播。从此,康有为成了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公车上书”前康有为应过几次科举考试,都被顽固派大臣和考试官看作“狂生”,予以阻难。“公车上书”后,顽固派阅卷官不敢再摈斥他的考卷,康有为考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衔。
五、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教师讲本目时,要注意下列四个方面。1.维新派创办《万国公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成立强学会把维新派组织起来,成为一种政治力量。后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实际上强学会已经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了。2.由于顽固派的告发,强学会于1896年1月被查封。但维新运动没有被禁止住,仍然继续发展。教师可让学生看课本《戊戌维新时期的主要学会》表,只要求学生知道强学会被查封以后各地学会成立的更多,维新运动得到进一步开展就行了,不要求学生记住各地学会的名称。3.课本着重介绍了《时务报》和《国闻报》,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记忆。教师要讲清《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主笔,文字通俗流畅,比较系统又详尽地宣传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受到读者的欢迎,销行量达到一万余份,为中国办报以来所未有。《国闻报》在天津出版,由严复等创办,译载外国重要政事及名著,给悲观的人士指出希望,在维新运动中起了极大的作用。以上两报居南北舆论的领导地位。4.按照课本介绍一下时务学堂,可不再补充材料。书中小字部分不作要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原来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在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是,它们远没有发展到直接向近代工业过渡的阶段。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道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出现,主要不是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扩大。原来的资本主义萌芽,绝大部分由于遭到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的侵袭逐渐破产,极少数由手工工场发展为半近代或近代的工业。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手工业直接转化为机器工业的道路――资本主义发展的正常道路受到阻碍,而地主、官僚和商人直接投资办近代工业的道路就成了主要的途径。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一部分商人、官僚和地主投资于新式工业,(建立厂房,购置外国机器,购买原料)用雇佣剥削的办法,招募中国工人进厂进行商品生产,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近代工业,是方举赞、孙英德合伙设立的上海发昌机器厂。它是为外商船厂打制、修配船用零件而设立的。1866年初创,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由手工工场转化为近代工业。除此之外,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1881年,黄佐卿在上海创办公和永机器缫丝厂;1882年上海成立了同文书局等。这些都是中国比较早的民族资本近代工业。从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创办人或投资人来看,他们大多是广州、上海、宁波、福州等通商口岸的商人,买办官僚也不少。这些企业主是工业资本家,但是他们当中大部分人还拥有大量的土地,也是地主。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与它们有矛盾的一面;但是,又因为中国民族近代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有联系、依赖的一面。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待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具有反抗和妥协的两重性。
维新变法运动 篇10
教学目标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情况。“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变法的情况。
2.通过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历史进步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积极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该学习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的必要性、进步性和爱国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概述):
一、 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有哪些?这些侵略活动对中国的危害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指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变法图强的爱国的政治运动。
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洋务运动的刺激和诱导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新式工业,这样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这里要简单解释何谓新式工业,并且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不一样的。
2.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处境:它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发展艰难。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概况:略。
影响:(组织课堂小讨论)
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了,民族资产阶级会有什么要求?
生:他们要求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政府的限制更少一些。
生:他们要求掌握政权。
师:很好,可是当时的中国面临什么严峻的形势呢?
生: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师: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是怎么做的?
生:妥协、投降、卖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师:民族资产阶级又该怎么办呢?
生:他们反对妥协、投降,要求抵抗侵略。
生:他们要求变法图强,使中国强大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把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发动了变法图强的维新变法运动。
三、 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2.简介康有为、梁启超。
3.公车上书的经过(概述,观看录像)
4.结果:上书失败,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维新变法由一种社会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四、 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指导学生自学)
1.强学会
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了继续宣传变法,进行了哪些活动?
生: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演示有关图片)
简介强学会的情况:强学会把维新派组织了起来,形成一股政治力量,《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后来,由于顽固派的破坏,强学会被清政府查封,但这不能阻止维新变法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2.维新变法运动深入开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简单谈谈全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的情况。
生: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一下内容:
《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国闻报》 天津 严 复
时务学堂 长沙 谭嗣同
师:维新派在各地办学会、学堂、报刊,积极宣传变法思想,他们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推动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的到来。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中学习。
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第三张幻灯片。
板书设计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二、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三、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北京: 强学会成立
《万国公报》 《中外纪闻》
全国:《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国闻报》 天津 严 复
时务学堂 长沙 谭嗣同
维新变法运动 篇11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案
教学目标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情况。“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变法的情况。
2.通过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历史进步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积极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该学习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的必要性、进步性和爱国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概述):
一、 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有哪些?这些侵略活动对中国的危害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指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变法图强的爱国的政治运动。
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洋务运动的刺激和诱导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新式工业,这样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这里要简单解释何谓新式工业,并且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不一样的。
2.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处境:它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发展艰难。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概况:略。
影响:(组织课堂小讨论)
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了,民族资产阶级会有什么要求?
生:他们要求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政府的限制更少一些。
生:他们要求掌握政权。
师:很好,可是当时的中国面临什么严峻的形势呢?
生: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师: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是怎么做的?
生:妥协、投降、卖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师:民族资产阶级又该怎么办呢?
生:他们反对妥协、投降,要求抵抗侵略。
生:他们要求变法图强,使中国强大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把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发动了变法图强的维新变法运动。
三、 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2.简介康有为、梁启超。
3.公车上书的经过(概述,观看录像)
4.结果:上书失败,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维新变法由一种社会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四、 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指导学生自学)
1.强学会
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了继续宣传变法,进行了哪些活动?
生: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演示有关图片)
简介强学会的情况:强学会把维新派组织了起来,形成一股政治力量,《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后来,由于顽固派的破坏,强学会被清政府查封,但这不能阻止维新变法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2.维新变法运动深入开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简单谈谈全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的情况。
生: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一下内容:
《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国闻报》 天津 严 复
时务学堂 长沙 谭嗣同
师:维新派在各地办学会、学堂、报刊,积极宣传变法思想,他们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推动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的到来。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中学习。
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第三张幻灯片。
板书设计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二、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三、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北京: 强学会成立
《万国公报》 《中外纪闻》
全国:《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国闻报》 天津 严 复
维新变法运动 篇12
(导入 新课)我听说咱们班几位同学排演了一目历史小短剧,(由六位学生表演《时局图》,分别饰演旁白兼清政府、熊、肠、虎、蛙、太阳)首先请他们为大家表演(加分),其他同学思考这个短剧说明了什么问题。(表演短剧,然后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时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板书课题:第13课)
(讲授新科)在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时中国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来看第一个黑体字,在这一目中我们要掌握哪些内容呢?(学生小组讨论回答,补充课外资料,加分)大家说的都很好,这里讲到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无产阶级产生于什么时期?(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所以中国的无产阶级比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的早。为什么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而不是在其他时期呢?(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我们就以华侨陈起沅所办的继昌隆缫丝厂为例来看一下。(教师解释“缫丝”)谁能介绍一下陈启沅这个人?(学生介绍,加分)。他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是怎样创办
、发展起来的?(学生总结回答,学生小组讨论回答不完全,则引导提问:为什么继昌隆缫丝厂会出现这种局面?加分)民族资本主义是否就此止步不前了呢?当然不是,请看大屏幕(出示图片),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对比,由此可以看出在什么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快?(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看大屏幕(出示三段材料),小组迅速交流一下,选出代表回答。(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经济力量的增强为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创造了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面对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一些开明的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日本、俄国变法图强,所以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就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板书: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亡图存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领袖。(出示康、梁的图片),
哪为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康有为、梁启超(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板书),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 “公车”怎么讲?(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公车上书没有成功但影响很大,冲破了长期以来清朝的黑暗统治下政治舆论沉闷的局面,特别在封建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公车上书”之后维新运动并未就此停止,而是更广泛的展开了。
看第三个黑体字(板书),这一目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教师强调知识要点:强学会、重要的报刊、学会。强学会成立后《万国公报》该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称为维新派的政治团体。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康有为、梁启超都曾提到日本、俄国的改革,其用意就是希望中国也能通过维新变法运动走上独立富强之路,请看大屏幕(出示维新派的代表言论,学生齐读),通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出维新派对改革的认识
和态度,认为改革是唯一的出路。中外历史上由那些改革曾是国家富强起来?(小组讨论回答,加分)联系我国当今的改革开放,从我们的现实生活出发,你有什么看法?(小组讨论,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加分)由此可以看出顺应时代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才能推动生产了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现在我国进行的体制改革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经济体制,是“大改”,一定能使中国走向光明的未来和富强之路。
(小结)小组派代表总结,学生自己出练习题。
(板书)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第 13 课
维新变法运动 序幕:公车上书
的兴起
开展:强学会和维新运动的展开
维新变法运动 篇13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的有关史实;知道严复的主要思想,并了解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仔细阅读课本35页第一目内容,完成1―2问题:
1.康有为为什么要发起公车上书?
2.上书是否达到了目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阅读教材第36页“警世洪钟《天演论》”,回答第3题:
3.《天演论》为什么被称为警示洪钟?
三、阅读教材第37―38页内容,回答4―5题:
4.光绪皇帝为什么决心变法?发布哪些变法诏令?
5.这场维新变法的结局如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
1.维新变法运动,尽管得到了清朝皇帝的支持,可变法还是失败了。造成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有人认为维新变法运动彻底失败了,仅给中国留下了一所京师大学堂;也有人认为
这场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你如何评价维新变法的影响?
【归纳整理】维新变法经历了“序幕”、“高潮”、“失败”三个阶段,请你列出每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并用几句话简介一下。
【拓展练习】
1.下列书刊中,属于中国近代较早介绍西方生物进化论思想的是( )
a b c d
2.十九世纪末,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对“思想启蒙”理解正确的是( )
a.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生活习俗 b.使人们知道社会改革的合理性
c.使人们认识到要发展农工商业 d.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
3.严复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十九世纪末最敏感的人”,因为他( )
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主张民主共和思想
c.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 d.宣传“物竞天择”观点
4.近代史上那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 ( )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5.下列戊戌变法内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立民主共和国 b.开办新式学堂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训练新式军队
6. 19世纪60年代发生的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在工业文明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比较它们的相同点,正确的是
a.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 都主张变革中国政治制度
c.都使本国迅速强大起来 d. 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7. 材料一 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举国激愤,人人思变。时值18省1300多名举子在京会试,广东南海考生康有为在一夜之间赶写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强烈要求光绪帝变法。
材料二 (1898年)光绪下旨:“商务为富强要图,自应及时举办……”。“富强至计,首在鼓励人才,……(对于人才)给以特赏以昭激励”。
材料三 如图
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其中的万言书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戊戌新政的内容。
(3)材料三反映的是谁英勇就义的情境?为什么他说自己 “死得其所”?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精神?
维新变法运动 篇14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学案
【目标导航】
1、学习目标: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
2、学习重点: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3、学习难点:严复的主要思想
【课前预习】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在课文中圈划出来,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维新变法运动
兴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失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经济上:______________;
军事上: ______________ ;
政治上:_______________、 __ ;
文化教育上: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戊戌变法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4、严复主张学习西方的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1、严复为什么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假如戊戌变法中国成功了会怎样?
3、疑点与难点
【课后练兵】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 )
a.强学会的建立 b.“公车上书”
c.《定国是诏》的颁布 d.保国会的建立
2、1895――1898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主张 ( )
a.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b.救国图存,变法自强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3、康有为、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主要是因为他们 ( )
a.发起了洋务运动 b.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c.领导了辛亥革命 d.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b.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5、将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来的思想家是 ( )
a.魏源 b.严复 c.康有为 d.梁启超
6、近代史上那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 ( )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7、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践行了自己“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的豪言壮语,为变法图强甘愿流血牺牲的爱国志士是 ( )
a.邓世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二、非选择题
康有为在一次上书中说,局势“譬犹地雷四伏,药线交通,一处火燃,四处皆应……割台之后,两载遂有胶州……恐有尔之后,皇上与诸臣欲苟安旦夕而不可得矣……故当今日而思图存,舍变法外,更无他巧”。
请回答:1、材料中的“割台”指什么事?发生在哪一年?
2、材料中的“皇上”是哪一位皇帝?
3、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4、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的倡导下发动了哪一场运动?这场运动的结果如何?请列举一位“为变法而流血”的人物。
b、选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你知道中国近代与第二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吗?(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戊戌变法期间,一个英国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不可能了解到的情况是( )
a.英国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
b.沙俄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外国商人在上海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d.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有外国军队驻扎
3、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 ( )
a.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学习西方经济技术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4、初二年级一班举行的一次历史活动探究课上,同学们围绕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李明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他的观点中,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是 ( )
a.洋务派主张兴办近代工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b.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公车上书拉开了中国维新运动的序幕
d.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5、“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这一观点出现在 ( )
a.《海国图志》中 b.《天演论》中
c. “明定国是”诏书中 d.林则徐给皇帝的上书中
6、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中国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 )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其一篇曰《物竞》,又其一曰《天择》。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
材料二:1895年后,他发表了很多文章,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胜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
请回答:1、以上观点出自近代哪位思想家、翻译家之手?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2、他最负盛名的译著是什么?在这部译著中他宣传了什么观点?
3、这部译著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维新变法运动 篇15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案
教学目标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情况。“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变法的情况。
2.通过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历史进步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积极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该学习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的必要性、进步性和爱国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概述):
一、 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有哪些?这些侵略活动对中国的危害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指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变法图强的爱国的政治运动。
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洋务运动的刺激和诱导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新式工业,这样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这里要简单解释何谓新式工业,并且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不一样的。
2.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处境:它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发展艰难。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概况:略。
影响:(组织课堂小讨论)
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了,民族资产阶级会有什么要求?
生:他们要求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政府的限制更少一些。
生:他们要求掌握政权。
师:很好,可是当时的中国面临什么严峻的形势呢?
生: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师: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是怎么做的?
生:妥协、投降、卖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师:民族资产阶级又该怎么办呢?
生:他们反对妥协、投降,要求抵抗侵略。
生:他们要求变法图强,使中国强大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把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发动了变法图强的维新变法运动。
三、 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2.简介康有为、梁启超。
3.公车上书的经过(概述,观看录像)
4.结果:上书失败,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维新变法由一种社会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四、 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指导学生自学)
1.强学会
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了继续宣传变法,进行了哪些活动?
生: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演示有关图片)
简介强学会的情况:强学会把维新派组织了起来,形成一股政治力量,《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后来,由于顽固派的破坏,强学会被清政府查封,但这不能阻止维新变法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2.维新变法运动深入开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简单谈谈全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的情况。
生: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一下内容:
《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国闻报》 天津 严 复
时务学堂 长沙 谭嗣同
师:维新派在各地办学会、学堂、报刊,积极宣传变法思想,他们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推动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的到来。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中学习。
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第三张幻灯片。
板书设计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二、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三、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北京: 强学会成立
《万国公报》 《中外纪闻》
全国:《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国闻报》 天津 严 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