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精选17篇)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1
•重点难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
《辛丑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清政府已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形成初步的认识,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努力使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图片和历史文献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有关的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指导学生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危害性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法建议
1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上面的歌谣就是当时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讲述本课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然后阅读课文提示,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上面的歌谣就是当时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2.讲述“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强调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取得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xx年8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这是继四十年前(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之后,北京城又一次为列强所占领。(建议复习比较北京两次被列强占领的史实)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课文中的小字叙述八国联军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教师不必补充内容,可指导学生阅读,进一步认识侵略者的强盗面目。另外,课文中《在八国联军炮火下燃烧的北京城》《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员》插图及瓦德西的一段话,为学生了解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提供了形象资料,讲述时应注意使用,使学生有较直观的认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有关的音像资料,加深学生的印象)
3.“《辛丑条约》”一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教师应提醒学生,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国家,除出兵中国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之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
教师应讲明两个问题:(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条约的主要内容,教材列举了四点,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归纳记忆。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第三,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第四,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指导学生看《辛丑条约签订的情况》插图,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但不作为要求。
(2)《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通过对条约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而后再指导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严重危害性的认识。
4.本课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可以简单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进行列表归纳,结合活动与探究1进行小结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练一练
下列各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的是
[ ]
a.赔款2亿两白银
b.拆毁大沽炮台
c.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活动与探究
1.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知识介绍
克林德碑
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时,作恶多端的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东单被清兵击毙。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外国侵略者以此为借口,强迫清政府向德国政府公开道歉,并为克林德修建一座纪念碑。清政府被迫答应这一无理要求,在崇文门用大理石修筑了一座牌坊式的纪念碑,并在上面刻着“为国捐躯,令名美誉”等字样。这是中国的奇耻大辱。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而告终,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北京人欣喜地拆毁了克林德碑。后来,他们把拆下来的牌坊移到中山公园,重新修好,改为“公理战胜”碑。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年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决定将“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
活动课 列强侵华史综学习
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
1840年,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五千年文明古国从此惨遭帝国主义列强铁蹄的蹂躏,四万万中国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严,为了中华的崛起,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谱写了一曲曲悲壮激越的近代史诗。请你作为一名记者,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的今天,将你见到的这幅交织着腥风血雨,凝聚着亲仇爱恨的历史画卷告诉世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请用你的这正义之笔,将侵略者的残暴和丑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把中国人民的不屈反抗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吧!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搜集、选择、整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和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图片、实物、史料,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和分析、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模拟时事报道,加深对中国近代屈辱史、抗争史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时事报道的交流、展示、评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通过撰写时事报道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感悟历史,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活动程序
1.分工选题: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负责教科书第一单元一节课内容,选出正副组长。每组选定一项专题。(若不设组亦可,由学生按其所好选题,使学生更有自由发展空间)
2.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了解有关近代列强侵华的图片、实物、史料;考察有关近代反抗与斗争的历史遗迹;观看影视《林则徐》《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等作品,在拥有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对图片、实物、材料、遗迹等历史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写出一篇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期间的帝国主义侵华或中国人民反抗的时事报道。
3.阅读《林则徐》《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中国近代战争史》等书籍,撷取有关片段,写成时事报道。
4.将写成的报道按标题、作者、撰稿时间、内容、评价的要求在小组交流,由小组选出若干篇到班级评比。5.按约定的评分标准,用全班投票的方式评出优秀作品一、二、三等奖。
6.把获奖作品编制成图文并茂的《“侵略与反抗”时事快报》的墙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2
第四节
一、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的兴起、八国联军入侵、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重点和难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导入 新课: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板书课题)
一、 八国联军的入侵:
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哪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1、入侵的目的: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2、八国联军的入侵:
(1)组成:
(2)路线:大沽-天津-北京
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由西摩尔率领的侵略军,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侵略者费了四天的时间才走了全程的一半--到达廊坊车站。6月14日,义和团攻进这座车站,杀死侵略军多人。几天以后,义和团再向据守在廊坊的侵略军猛攻,歼敌几十人。侵略军被迫撤退到杨村车站,又遭到义和团的狙击,死伤几十人。侵略军沿运河向天津逃命,直到26日,才在俄国援军的帮助下,逃回天津租界,死伤三百人。后来西摩尔回忆这件事说:"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体覆没。"当西摩尔联军在廊坊受阻时,八国联军30多艘军舰准备进攻大沽炮台,联合舰队向大沽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谍,威迫中国守军交出炮台。罗荣光严词拒绝。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起进攻,罗荣光率部英勇抵抗,敌人死伤260多人,击沉击伤敌舰6艘,6个小时之后,大沽炮台失守,天津门户被打开。侵略军增兵至2万人左右,大举向天津进犯,义和团猛烈的打击敌人,在战斗中,守卫天津的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很快陷落。大沽炮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6月21日清政府被迫宣战。在北京,义和团民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动猛烈进攻,烧毁比、奥、荷、意四国使馆。清政府虽然向各国宣战,但是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击使馆,继而派人给使馆送去米面、蔬菜、瓜果等物品。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9月下旬,德国元帅瓦德西任联军总司令,增兵至10万,继续扩大侵略。
二、 八国联军的罪行
1、屠杀:在天津,侵略者在位于市中心的鼓楼架起大炮,对准逃难群众猛轰,在帝国主义的屠杀下,整个天津城内,"但见死人满地,房屋无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进行了更加疯狂的屠杀,很多地方"尸骨堆积如山",无数家庭"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殓, 出户外",东北地区俄国的屠杀情况见书。
2、劫掠:除课本所举例子外,补充:八国联军在占领北京后,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天,钦天监的古铜天文仪器被德法瓜分,他们洗劫了堆满金银翡翠和历朝宝物的皇宫、颐和园、三海,抢劫府衙库款。各处库款,所失约6000万两。大量珍贵的文物图书(包括《永乐大典》在内)的各种珍贵的图书损失达4万多册。侵略军以搜捕义和团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卧房密室,无处不至,翻箱倒柜,无处不搜。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掠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戕害。"联军统率瓦德西说:"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细数目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据估计损失约为10亿。
3、焚烧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各国提出《议和大纲》12条,并声称这些条件无可更改,强迫清政府接受,慈禧太后见对列强不把她当做"祸首"加以惩办,感到大喜过望,为继续保存清政府而感到庆幸,满意地批准了这个条约,并厚颜无耻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 时间:1901年
2、 内容:经济上:赔款
政治上:划定……清政府保证严禁……
军事上:拆毁……
3、危害: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丧权最多、对中国社会危害最大的条约。空前巨额的赔款,白银总数竟达10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2倍,这是清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因此战后清政府为了弥补财政亏欠,不得不大量借外债来偿付赔款。这些外债往往附有苛刻的条件,从而使中国经济命脉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手中。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除田赋外,几乎全部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这些赔款又被清政府层层转嫁到人民头上。条约签订后,江苏上交的钱税每年增加250万两、四川增加220万两、广东增加200万两。关于划定使馆界、拆毁炮台及在军事要地驻兵的规定,使从渤海湾到北京城的通道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直接的军事控制之下,从此北京大门洞开,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实际上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此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列位,你道今日中国还是满洲政府的吗?早已经是各国的了。那些财政权、铁道权、用人权,一概拱手送与洋人。洋人全不要费力,要怎么样,只要下一个号令,满洲政府就立刻奉行。中国虽说未曾瓜分,其实已经瓜分数十年了。"
章炳麟讽慈禧七十生辰"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越南),六十割中国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
练习: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3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2.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通过评价义和团运动,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权的灭亡,促进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时,也说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通过学习《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3.通过学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农民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挫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重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义和团这时提出来“扶清灭洋”口号,这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使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勒索到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外国侵略军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和国防安全;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变了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自由的民族民主运动,以达到永远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表现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和掠夺本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所以,“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从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浓厚,尤其在农民头脑中仍占统治地位,而容易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警觉加以分析,认识其盲目排外性。从当时中国社会矛盾激化、斗争的总体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来认识“扶清灭洋”口号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与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的比较,体会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难点分析
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这是学生较难完整掌握的一个问题。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是随着清政府、义和团、帝国主义列强三方面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教材并未写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这一关键环节。因此,学生在理解这一问题时会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难点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变化及原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原因”,其一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义和团与帝国主义列强三者关系的变化。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4
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xx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复习内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对中国的危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及对中国的危害
复习重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复习难点: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内容及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自主学习:
一、 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 根本原因:日本 后,蓄谋侵华。
导火线:朝鲜爆发
2.过程:
爆发: 年 海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清军陆战失利,退出 。
黄海战役:中方损失略大,但 。 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 , 日军控制黄海 权。
进攻中国:日军进攻 半岛和 半岛,占领 、 等地; 年初日军攻占 , 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战败, 年4月被迫签订《 》。
(1)割:
内 (2)赔:
容 (3)开:
(4)允:
影响:使中国的 和 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 大大加深。
巨额赔款
新通商口岸
允许投资设厂
刺激列强的侵略野心,列强
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甲午战争引发列强 ,使中国 加深, 日益高涨。
1.背景 年打着“ ”的 运动在 地区形成高潮。
列强借口镇压 ,发动侵华战争。
2.过程:
(1)爆发: 年6月, 八国联合发动战争,由 向 进犯。
(2)顽强阻击: 和清军 官兵在 和 英勇抗击侵略者。
(3)攻陷北京: 年7月, 率领八国联军占领 ,8月攻陷 。
(4)妥协投降: 携 西逃,并命令清军镇压 ,部署与侵略者“ ”。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 》。
内容:(1)赔:
(2)设:
(3)拆:
(4)惩:
(5)改:
影响:(1)巨额赔款
(2)“ ”成为列强侵华的 。
(3)清朝腹地 至 地区置于列强 之下。
(4)列强通过 加强了对 的控制。
(5)清政府成为 统治中国的 。
(6)标志着中国 陷入 的境地。
合作探究:
1.阅读材料
材料1 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
这个规定对日本最大的经济作用是:
材料2 “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吾民……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
这篇檄文反映的史实是:
材料3 1995年4月,中国台湾百人团来到日本,在当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举行纪念会,说《马关条约》让中国台湾脱离中国是中国台湾人不幸中的大幸。
①材料2和材料3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②试结合《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及当代史实,谈谈你对材料3的认识。
2.写出以下诗句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并按顺序进行排列
①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_______________
③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____________
④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____________
⑤ “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 ____________
⑥“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 ____________
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并行前进、交错发展的历史脉络。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中华民族不畏列强进行艰苦的抗争。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史上,列强发动了哪几次重大侵华战争?战后同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哪些主要条约?对中国社会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请列举四例说明中华民族的抗争主要有哪些。这些抗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3).这段历史给你的启示是什么?在今天的和平时代,我们应该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精神主要有哪些?
知识检测: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a.威胁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b.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
c.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2、《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中国内地全部开放通商
c.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 d.设立总理衙门
3、面对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反应是
a. 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提时事”四字
b.清政府没有进行任何方面的改革
c.中国社会各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d.只有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展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马尾海战 b.丰岛海战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5、《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6、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7、在近代史上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下列条约全部含有赔款项的是( )
a.《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虎门条约》
b.《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d.《虎门条约》、《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8、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状况应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
a.《辛丑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9、《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0、《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11、“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2、“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这里的“礼物”是指
a.火烧圆明园 b.割占祖国宝岛台湾 c.签订《辛丑条约》 d.提出“二十一条”
知识拓展:
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19 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但也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19世纪晚期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1)、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亡国灭种之祸迫在眉睫。
(2)、经济上: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 自然经济 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
(3)、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从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提出了维新变法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
(4)、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5)、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救亡运动不断高涨,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其二,经济上出现了办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5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2.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通过评价义和团运动,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权的灭亡,促进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时,也说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通过学习《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3.通过学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农民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挫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重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义和团这时提出来“扶清灭洋”口号,这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使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勒索到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外国侵略军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和国防安全;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变了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自由的民族民主运动,以达到永远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表现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和掠夺本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所以,“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从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浓厚,尤其在农民头脑中仍占统治地位,而容易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警觉加以分析,认识其盲目排外性。从当时中国社会矛盾激化、斗争的总体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来认识“扶清灭洋”口号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与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的比较,体会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难点分析
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这是学生较难完整掌握的一个问题。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是随着清政府、义和团、帝国主义列强三方面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教材并未写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这一关键环节。因此,学生在理解这一问题时会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难点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变化及原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原因”,其一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义和团与帝国主义列强三者关系的变化。
教学设计方案
第八节
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等。
教学过程 :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重点是讲原因和”扶清灭洋”的口号。原因可从以下二个方面讲。
(1)历史根源:义和团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斗争。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国教会依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侵略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清朝地方官员又袒护教会。这在山东又表现得尤为突出。山东除有英、日、德三国在这里激烈争夺外,洋教势力也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这里首先发生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行。
关于“扶清灭洋”口号问题。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灭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扶清”的含义还需从义和团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认认。《义和团告白》中说:“保护中原,驱逐洋寇”、《马兰村坎字团告示》中说:“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访”可见,“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扶清”成为“灭洋”的斗争策略。这在客观上确实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也同时应看到“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尤其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大发展,人员成分复杂,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扶”时,义和团逐渐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结局。作为政治性口号,既要有号召力,更要有正确的导向。“灭洋”在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形势下,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加的作用。但由于“灭洋”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因而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通过义和团运动发展的过程来讲清义和团运动发展的原因。从主观上说,义和团虽提出“扶清灭洋”,但在受到镇压时,英勇反抗,没有受“扶清”的束缚。山东、直隶的义和团连克州县,势力席卷京津地区。这是义和团能够发展的主观原因。从客观上说,清政府顺从帝国主义列强的意志,镇压山东兴起的义和团运动。这迫使山东义和团向外发展。随着山东、直隶的义和团汇合,义和团不仅扩大了活动范围,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声势和影响。当然比这更重要的是由于义和团的发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对义和团的策略,即由“剿杀”改为“把抚”,这就成了义和团运动能够发展壮大,达到高峰的客观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变策略的原因还有: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与帝国主义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这一点上与义和团有一致性,这是他们暂时联合的基础,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存在根本利害冲突,所以这种联合必不久。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罪行
首先要讲清楚八国联军侵华的军事行动和义和团以及部分清军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战斗。从空间上说是三点一线,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战斗往往在这三点一线上同时进行,所以学习时要指导学生予以注意。可利用电脑动画讲解。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发布上谕:“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尽根诛”。即下令剿灭义和团。除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这一主要原因外,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失败呢?要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扶清灭洋”的口号中的“扶清”,正是这一点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性,这是造成义和团迅速失败的主观原因。二是八联军占领北京后,分区占领。侵略军在北京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三是补充史料,使学生明确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识记对义和团的评价。以下史料可供参考使用。
西摩尔率八国联军第一次进攻北京失败,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认“义和团所用武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军覆没。”同时,一个美国传教士说:“西摩尔联军的失败,永远消除了惯常被人提出来的那个论点,即一队外国军队,只要组织得好而且武器齐全,就可以在整个中国从这一端到那一端长驱直入,不会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美国人赫德发表文章,说“瓜分对于如此众多的人口,永远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决办法。骚动、不幸和不稳定会贯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对各个外国统治者,”“表现出民族情绪的存在和力量。”美国公使在其著作中写道:“世界上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适宜瓜分的。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更齐一、更被古老的带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欧洲列强瓜分中国意味着用武力压服各部分……将带来经常不断的反抗。”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以上史料充分说明了义和团运动历史功绩。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妄想;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虚弱,加速了它的灭亡。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内容对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进行分析,不必补充材料。最后总括其主旨,就是列强从经济、政治、军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的工具,以达到永远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
板书设计
第八课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
2.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义和团运动向京津地区发展
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
2.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3.八国联军侵略暴行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主要内容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6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2.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通过评价义和团运动,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权的灭亡,促进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时,也说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通过学习《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3.通过学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农民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挫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重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义和团这时提出来“扶清灭洋”口号,这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使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勒索到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外国侵略军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和国防安全;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变了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自由的民族民主运动,以达到永远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表现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和掠夺本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所以,“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从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浓厚,尤其在农民头脑中仍占统治地位,而容易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警觉加以分析,认识其盲目排外性。从当时中国社会矛盾激化、斗争的总体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来认识“扶清灭洋”口号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与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的比较,体会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难点分析
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这是学生较难完整掌握的一个问题。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是随着清政府、义和团、帝国主义列强三方面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教材并未写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这一关键环节。因此,学生在理解这一问题时会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难点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变化及原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原因”,其一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义和团与帝国主义列强三者关系的变化。
教学设计方案
第八节
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等。
教学过程 :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重点是讲原因和”扶清灭洋”的口号。原因可从以下二个方面讲。
(1)历史根源:义和团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斗争。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国教会依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侵略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清朝地方官员又袒护教会。这在山东又表现得尤为突出。山东除有英、日、德三国在这里激烈争夺外,洋教势力也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这里首先发生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行。
关于“扶清灭洋”口号问题。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灭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扶清”的含义还需从义和团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认认。《义和团告白》中说:“保护中原,驱逐洋寇”、《马兰村坎字团告示》中说:“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访”可见,“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扶清”成为“灭洋”的斗争策略。这在客观上确实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也同时应看到“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尤其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大发展,人员成分复杂,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扶”时,义和团逐渐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结局。作为政治性口号,既要有号召力,更要有正确的导向。“灭洋”在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形势下,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加的作用。但由于“灭洋”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因而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通过义和团运动发展的过程来讲清义和团运动发展的原因。从主观上说,义和团虽提出“扶清灭洋”,但在受到镇压时,英勇反抗,没有受“扶清”的束缚。山东、直隶的义和团连克州县,势力席卷京津地区。这是义和团能够发展的主观原因。从客观上说,清政府顺从帝国主义列强的意志,镇压山东兴起的义和团运动。这迫使山东义和团向外发展。随着山东、直隶的义和团汇合,义和团不仅扩大了活动范围,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声势和影响。当然比这更重要的是由于义和团的发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对义和团的策略,即由“剿杀”改为“把抚”,这就成了义和团运动能够发展壮大,达到高峰的客观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变策略的原因还有: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与帝国主义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这一点上与义和团有一致性,这是他们暂时联合的基础,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存在根本利害冲突,所以这种联合必不久。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罪行
首先要讲清楚八国联军侵华的军事行动和义和团以及部分清军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战斗。从空间上说是三点一线,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战斗往往在这三点一线上同时进行,所以学习时要指导学生予以注意。可利用电脑动画讲解。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发布上谕:“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尽根诛”。即下令剿灭义和团。除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这一主要原因外,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失败呢?要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扶清灭洋”的口号中的“扶清”,正是这一点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性,这是造成义和团迅速失败的主观原因。二是八联军占领北京后,分区占领。侵略军在北京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三是补充史料,使学生明确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识记对义和团的评价。以下史料可供参考使用。
西摩尔率八国联军第一次进攻北京失败,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认“义和团所用武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军覆没。”同时,一个美国传教士说:“西摩尔联军的失败,永远消除了惯常被人提出来的那个论点,即一队外国军队,只要组织得好而且武器齐全,就可以在整个中国从这一端到那一端长驱直入,不会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美国人赫德发表文章,说“瓜分对于如此众多的人口,永远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决办法。骚动、不幸和不稳定会贯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对各个外国统治者,”“表现出民族情绪的存在和力量。”美国公使在其著作中写道:“世界上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适宜瓜分的。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更齐一、更被古老的带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欧洲列强瓜分中国意味着用武力压服各部分……将带来经常不断的反抗。”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以上史料充分说明了义和团运动历史功绩。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妄想;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虚弱,加速了它的灭亡。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内容对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进行分析,不必补充材料。最后总括其主旨,就是列强从经济、政治、军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的工具,以达到永远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
板书设计
第八课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
2.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义和团运动向京津地区发展
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
2.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3.八国联军侵略暴行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主要内容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7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2.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通过评价义和团运动,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权的灭亡,促进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时,也说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通过学习《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3.通过学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农民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挫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重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义和团这时提出来“扶清灭洋”口号,这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使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勒索到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外国侵略军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和国防安全;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变了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自由的民族民主运动,以达到永远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表现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和掠夺本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所以,“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从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浓厚,尤其在农民头脑中仍占统治地位,而容易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警觉加以分析,认识其盲目排外性。从当时中国社会矛盾激化、斗争的总体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来认识“扶清灭洋”口号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与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的比较,体会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难点分析
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这是学生较难完整掌握的一个问题。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是随着清政府、义和团、帝国主义列强三方面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教材并未写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这一关键环节。因此,学生在理解这一问题时会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难点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变化及原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原因”,其一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义和团与帝国主义列强三者关系的变化。
教学设计方案
第八节
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等。
教学过程 :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重点是讲原因和”扶清灭洋”的口号。原因可从以下二个方面讲。
(1)历史根源:义和团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斗争。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国教会依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侵略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清朝地方官员又袒护教会。这在山东又表现得尤为突出。山东除有英、日、德三国在这里激烈争夺外,洋教势力也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这里首先发生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行。
关于“扶清灭洋”口号问题。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灭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扶清”的含义还需从义和团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认认。《义和团告白》中说:“保护中原,驱逐洋寇”、《马兰村坎字团告示》中说:“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访”可见,“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扶清”成为“灭洋”的斗争策略。这在客观上确实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也同时应看到“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尤其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大发展,人员成分复杂,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扶”时,义和团逐渐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结局。作为政治性口号,既要有号召力,更要有正确的导向。“灭洋”在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形势下,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加的作用。但由于“灭洋”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因而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通过义和团运动发展的过程来讲清义和团运动发展的原因。从主观上说,义和团虽提出“扶清灭洋”,但在受到镇压时,英勇反抗,没有受“扶清”的束缚。山东、直隶的义和团连克州县,势力席卷京津地区。这是义和团能够发展的主观原因。从客观上说,清政府顺从帝国主义列强的意志,镇压山东兴起的义和团运动。这迫使山东义和团向外发展。随着山东、直隶的义和团汇合,义和团不仅扩大了活动范围,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声势和影响。当然比这更重要的是由于义和团的发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对义和团的策略,即由“剿杀”改为“把抚”,这就成了义和团运动能够发展壮大,达到高峰的客观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变策略的原因还有: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与帝国主义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这一点上与义和团有一致性,这是他们暂时联合的基础,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存在根本利害冲突,所以这种联合必不久。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罪行
首先要讲清楚八国联军侵华的军事行动和义和团以及部分清军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战斗。从空间上说是三点一线,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战斗往往在这三点一线上同时进行,所以学习时要指导学生予以注意。可利用电脑动画讲解。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发布上谕:“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尽根诛”。即下令剿灭义和团。除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这一主要原因外,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失败呢?要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扶清灭洋”的口号中的“扶清”,正是这一点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性,这是造成义和团迅速失败的主观原因。二是八联军占领北京后,分区占领。侵略军在北京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三是补充史料,使学生明确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识记对义和团的评价。以下史料可供参考使用。
西摩尔率八国联军第一次进攻北京失败,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认“义和团所用武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军覆没。”同时,一个美国传教士说:“西摩尔联军的失败,永远消除了惯常被人提出来的那个论点,即一队外国军队,只要组织得好而且武器齐全,就可以在整个中国从这一端到那一端长驱直入,不会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美国人赫德发表文章,说“瓜分对于如此众多的人口,永远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决办法。骚动、不幸和不稳定会贯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对各个外国统治者,”“表现出民族情绪的存在和力量。”美国公使在其著作中写道:“世界上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适宜瓜分的。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更齐一、更被古老的带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欧洲列强瓜分中国意味着用武力压服各部分……将带来经常不断的反抗。”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以上史料充分说明了义和团运动历史功绩。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妄想;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虚弱,加速了它的灭亡。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内容对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进行分析,不必补充材料。最后总括其主旨,就是列强从经济、政治、军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的工具,以达到永远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
板书设计
第八课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
2.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义和团运动向京津地区发展
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
2.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3.八国联军侵略暴行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主要内容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扶清灭洋和安抚政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2. 能力方面:
(1)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辛丑条约》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具体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的能力。
3. 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义和团运动历史经验教训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任务。
4. 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将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区别不同点,学会类比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关于清政府对义和团改变策略的历史材料,分析清政府的真正意图,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帮助学生完整掌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
(1)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节重点之一。首先要注意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义和团这时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正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是本节教材的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勒索到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外国侵略军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备地要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变了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自由的民族民主运动,以达到永远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表现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和掠夺本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2.难点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这是学生较难完整掌握的一个问题。面临已经发展到北京皇城脚下的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连续几天召开紧急的御前会议,研究对策。一派大臣主剿,另一派大臣主抚,争论很激烈。其实,两派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消灭主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招抚的结果,义和团虽取得了合法活动的地位,但也因未能识破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及欺骗阴谋,致使日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世纪末的中国,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与此同时,农民阶级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而帝国主义为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一、 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师:请同学们回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回忆、思考、作答)
师: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不仅通过战争攫取了大量特权,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上的侵略,而且还凭借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生:(阅读教材第97页小字,思考作答其说明的问题)
师: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越来越猖狂。从6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掀起反洋教斗争。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山东各地人民反洋教斗争汹涌澎湃,终于酿成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板书二)
二、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 义和拳――民间秘密反清组织
师:义和团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主要成员是哪些人?
生:(根据已知常识回忆作答)
师:义和团原称义和拳,是民间秘密反清组织。以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主要活动地区是鲁、直、豫。从义和拳到义和团,它是怎样形成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斗争最先在什么地方爆发?
生:(看教材第97页义和团运动形势示意图,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情况)
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兴起?
生:(在教师启发下,回忆、思考、讨论作答)
师:甲午战争中,山东受害最深;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首先从山东开始,德国强占、强租胶州湾;外国教会势力在山东非常猖獗;而义和拳的活动在这一带比较活跃;1898年,赵三多带领冠县义和拳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 义和团运动序幕――冠县义和拳攻打教堂
师:义和团运动的序幕揭开了。什么时候义和拳改称义和团了呢?后来,又有了哪些发展呢?
生:(结合形势图,了解在冠县、平原、京津等地义和团的活动,掌握其兴起与发展的脉络)
师:1899年平原大捷之后,义和拳改称义和团,声势大振。19xx年,义和团进入京、津,斗争达到高潮。
3. 平原大捷――义和拳改称义和团,声势大振
4. 义和团运动高潮――义和团进入京、津
师:(辅导同学阅读教材第98页小字,了解义和团浩大声势)
生:(分析教材第98页材料,通过讨论,明确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师:义和团最恨和约,误国殃民,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质,斗争目标是指向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义和团提出了什么样的口号?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的什么策略呢?(板书三)
三、扶清灭洋和安抚政策
师:为了把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这个口号,同学们有什么看法,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阐述观点)
师:对这个口号的评价,要两点论,要从两个方面去看。首先,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的尖锐,能够广泛地动员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是,扶清灭洋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战斗纲领。扶清容易使义和团放松对清朝统治的警觉;灭洋又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说明义和团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给清政府带来什么影响?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了什么政策?
生:(思考并作答)
师:山东义和团斗争发展时,清政府曾派袁世凯疯狂镇压,现在为什么转而采取安抚政策,默许义和团为合法团体了呢?用意何在呢?
生:(分析教材第99页材料,弄清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转变的真正意图)
师:清政府的安抚政策,为义和团运动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义和团控制京津,势不可挡。帝国主义为镇压中国人民的斗争,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板书四)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 战争的爆发和廊坊、杨村之战
师:19xx年夏,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正式爆发。在廊坊、杨村一带,侵略军遭到义和团和猛烈袭击,狼狈退回天津。6月下旬,清政府被迫宣战。
生:(结合教材第99页插图和小字,了解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和进攻大沽炮台的情景)
2. 天津保卫战
师:侵略军攻下大沽炮台以后,大举向天津进犯。义和团猛烈打击敌人。守卫天津的清军将领聂士成阵亡。
生:(阅读教材)第99页小字,了解天津保卫战是义和团和清军联合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师:在保卫天津的战斗中,义和团和清军拼死坚守,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但天津终于陷落。侵略军在天津成立都统衙门,实行殖民统治。北京的战况如何呢?
3. 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
师:德国公使克林德枪杀义和团民。愤怒的义和团民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动猛烈进攻。知道克林德被打死后的事情和中山公园里的保卫和平坊吗?
生:(回忆联想,根据常识作答)
师:围攻使馆和攻打西什库教堂的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
生:(结合教材第99页插图,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师:清政府虽然被迫向各国宣战,但是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击使馆。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各国实行分区占领。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立联军司令部,统治北京城。生:(阅读教材第101页小字和第100页材料,结合插图,认清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五、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逃往西安。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颁布剿匪上谕,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进行残酷镇压。请同学们考虑,义和团运动是怎样失败的呢?
生:(思考、议论、作答)
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了。
生:(阅读教材第101页小字,分析说明的问题,讨论义和团运动的作用)
师:义和团运动这场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高潮讲的是什么重大斗争?和义和团运动比较,这两次农民斗争有什么相同点?
生:(回忆思考,讨论作答)
师: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协团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斗争,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也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的,义和才运动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19xx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板书六)
六、《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辛丑条约》的签订
师: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是哪些国家?
生:(回忆作答)师:19xx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生:(结合教材第102页插图,听教师讲述《辛丑条约》的签订)
2.《辛丑条约》的内容师:条约的内容有哪些?请同学们看书。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第102页,掌握条约主要内容)师:这些条约给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
3.《辛丑条约》的危害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中国近代史上有赔款内容的条约有哪几个?赔款的数额是多少?
生:(回忆作答)
师:《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是多少?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生:(思考作答)
师:《辛丑条约》没有割地的条款,但有划使馆界和拆除炮台、允许外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的规定,你对此规定的严重性怎么看?
生:(讨论作答)
师: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这意味着什么?
生:(结合教材第103页小字,思考作答)
师:正如同学们所分析的,《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生:(做教材第103页练习题一,准确掌握义和团兴起过程。)
小结。(略)
【简评】历史课堂教学中,注意联系前后的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比较、归纳是事半功倍的好办法。本节教案在重点难点问题的教学上使用了这一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和其他条约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提出的问题适应全体同学学习能力的提高;二、在阅读课文、补充材料,思考和讨论中进行师生双边多种形式的活动;三、引导学生更加关注义和团的历史作用和辛丑条约的影响。这样,本节课在能力、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给人与润物细无声之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9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掌 握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综 合
理 解
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讨 论
分 析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爱 国
情 感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xx年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
思 想
意 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组织学生阅读“导言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义和团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小结、过渡:导言框的歌谣就是当年民众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他们便拼凑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请大家阅读新课,记住课题和标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9――20页本目的内容,并在《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中,用笔描出八国联军的进攻路线。(可在原线旁另画一条平行线条) 指导学生联系地7页图文,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1、 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联军名称
侵略国
占领年代
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
英、法
1860年
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
英、法、俄、美等
19xx年
光绪、慈禧2、根据课本20页“动脑筋”:请你根据这些图片叙述当年八国联军的罪行。 (可自由发挥和互相补正,但应控制在3人次以内) 二、《辛丑条约》 学生阅读21――22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分别指出《辛丑条约》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规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条约具体内容来感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其条款) 2、22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吗?(有)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更加疯狂,清政府几乎成为列强向中国人民征收“战争赔款”的代理机构;帝国主义列强武装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须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他们完全成了列强的忠实走狗。) 3、22页“活动与探究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使馆界”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使馆界”形同“国中之国”,界内外国人犹如“太上皇”,中国政府无全无权过问其事务;“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 4、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南北两端分别在哪里?(洛阳、余杭、涿郡) 5、根据第21页“动脑筋”:《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要求学生正确指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反复讲练,让学生理解 “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这些词语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变化脉络) 2、当堂完成22页“练一练”:下列各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的是a。(赔款2亿两白银是《马关条约》规定的数额) 3、学生集体朗读22页“自由阅读卡”内容后,教师联系课本相关部分,指出义和团的正面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学生完成《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剩余题目。(可延伸到课外) 4、提醒学生预习第6课《洋务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10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2.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通过评价义和团运动,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权的灭亡,促进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时,也说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通过学习《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3.通过学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农民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挫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重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义和团这时提出来“扶清灭洋”口号,这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使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勒索到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外国侵略军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和国防安全;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变了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自由的民族民主运动,以达到永远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表现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和掠夺本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所以,“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从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浓厚,尤其在农民头脑中仍占统治地位,而容易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警觉加以分析,认识其盲目排外性。从当时中国社会矛盾激化、斗争的总体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来认识“扶清灭洋”口号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与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的比较,体会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难点分析
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这是学生较难完整掌握的一个问题。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是随着清政府、义和团、帝国主义列强三方面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教材并未写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这一关键环节。因此,学生在理解这一问题时会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难点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变化及原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原因”,其一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义和团与帝国主义列强三者关系的变化。
教学设计方案
第八节
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等。
教学过程 :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重点是讲原因和”扶清灭洋”的口号。原因可从以下二个方面讲。
(1)历史根源:义和团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斗争。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国教会依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侵略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清朝地方官员又袒护教会。这在山东又表现得尤为突出。山东除有英、日、德三国在这里激烈争夺外,洋教势力也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这里首先发生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行。
关于“扶清灭洋”口号问题。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灭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扶清”的含义还需从义和团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认认。《义和团告白》中说:“保护中原,驱逐洋寇”、《马兰村坎字团告示》中说:“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访”可见,“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扶清”成为“灭洋”的斗争策略。这在客观上确实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也同时应看到“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尤其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大发展,人员成分复杂,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扶”时,义和团逐渐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结局。作为政治性口号,既要有号召力,更要有正确的导向。“灭洋”在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形势下,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加的作用。但由于“灭洋”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因而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通过义和团运动发展的过程来讲清义和团运动发展的原因。从主观上说,义和团虽提出“扶清灭洋”,但在受到镇压时,英勇反抗,没有受“扶清”的束缚。山东、直隶的义和团连克州县,势力席卷京津地区。这是义和团能够发展的主观原因。从客观上说,清政府顺从帝国主义列强的意志,镇压山东兴起的义和团运动。这迫使山东义和团向外发展。随着山东、直隶的义和团汇合,义和团不仅扩大了活动范围,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声势和影响。当然比这更重要的是由于义和团的发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对义和团的策略,即由“剿杀”改为“把抚”,这就成了义和团运动能够发展壮大,达到高峰的客观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变策略的原因还有: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与帝国主义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这一点上与义和团有一致性,这是他们暂时联合的基础,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存在根本利害冲突,所以这种联合必不久。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罪行
首先要讲清楚八国联军侵华的军事行动和义和团以及部分清军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战斗。从空间上说是三点一线,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战斗往往在这三点一线上同时进行,所以学习时要指导学生予以注意。可利用电脑动画讲解。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发布上谕:“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尽根诛”。即下令剿灭义和团。除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这一主要原因外,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失败呢?要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扶清灭洋”的口号中的“扶清”,正是这一点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性,这是造成义和团迅速失败的主观原因。二是八联军占领北京后,分区占领。侵略军在北京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三是补充史料,使学生明确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识记对义和团的评价。以下史料可供参考使用。
西摩尔率八国联军第一次进攻北京失败,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认“义和团所用武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军覆没。”同时,一个美国传教士说:“西摩尔联军的失败,永远消除了惯常被人提出来的那个论点,即一队外国军队,只要组织得好而且武器齐全,就可以在整个中国从这一端到那一端长驱直入,不会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美国人赫德发表文章,说“瓜分对于如此众多的人口,永远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决办法。骚动、不幸和不稳定会贯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对各个外国统治者,”“表现出民族情绪的存在和力量。”美国公使在其著作中写道:“世界上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适宜瓜分的。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更齐一、更被古老的带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欧洲列强瓜分中国意味着用武力压服各部分……将带来经常不断的反抗。”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以上史料充分说明了义和团运动历史功绩。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妄想;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虚弱,加速了它的灭亡。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内容对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进行分析,不必补充材料。最后总括其主旨,就是列强从经济、政治、军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的工具,以达到永远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
板书设计
第八课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
2.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义和团运动向京津地区发展
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
2.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3.八国联军侵略暴行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主要内容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11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程标准 :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目标
观察《时局图》,了解参与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列强及其势力范围,掌握解读形象 教学资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75">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概述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罪行,了解义和团和爱国情军抗击外来侵略斗争情况,培养概括和归纳史实的能力。
了解《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逐条分析其危害。制作《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比简表,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归纳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教学资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75"> 标
讨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斗争对象,增强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收集有关中国军民抗击侵略和联军侵华罪行的材料,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倡导主动学习,培养合作、探究、表达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了解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和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认识到这 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空前野蛮残暴的掠夺;认识中国的软弱和失败之根源在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理解顺应世界历史潮流的政治改革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感受和学习义和团、爱国清军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培养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点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史实,认识帝国主义的凶 恶本质。知道《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并能分析影响。通过中国人民的反 抗斗争,感受中国人民维护国家尊严和安全的顽强斗争。
学习难点
《辛丑条约》的历史影响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可通过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对比来进行讲析。
学法指导
1、读课文概括本课主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几个问题: 、 、 分别介绍了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影响。
2、掌握本课知识点:
一、瓜分中国狂潮
1、分析《时局图》: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争先掠夺在华权益,划分“ ”,掀起
侵略者
势力范围
代表物
俄国
德国
法国
云南
日本
2、义和团运动
兴起原因
主要斗争对象
势力迅速发展到 地区,为什么?
性质
二、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八国
借口
战役:廊坊保卫战
天津保卫战
结果:北京陷落,中国战败。会叙述八国联军的罪行
三、《辛 丑条约》(本课的重点、难点,会结合内容分析影响)
时间 11个国家
中国代表
内容及影响[来源:]
内容
影响
赔款
划使馆区
拆炮台
严禁人民反帝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练习检测
一、选择题
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为了镇压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
c.戊戌变法运动 d.禁烟运动
2.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深渊的标志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瑷珲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3.《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条款是
a.赔款白银4.5亿两
b.拆毁大沽炮台
c.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4.下列侵略战争,外国侵略者进攻到北京的有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二、议一议:《辛丑条约》中划定的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
三、想一想:《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人们称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为什么?
四、填表
内容
名称
签订国家
割占领土
赔款数目
通商口岸及其他
影响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12
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等。
教学过程: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重点是讲原因和”扶清灭洋”的口号。原因可从以下二个方面讲。
(1)历史根源:义和团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斗争。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国教会依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侵略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清朝地方官员又袒护教会。这在山东又表现得尤为突出。山东除有英、日、德三国在这里激烈争夺外,洋教势力也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这里首先发生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行。
关于“扶清灭洋”口号问题。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灭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扶清”的含义还需从义和团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认认。《义和团告白》中说:“保护中原,驱逐洋寇”、《马兰村坎字团告示》中说:“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访”可见,“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扶清”成为“灭洋”的斗争策略。这在客观上确实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也同时应看到“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尤其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大发展,人员成分复杂,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扶”时,义和团逐渐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结局。作为政治性口号,既要有号召力,更要有正确的导向。“灭洋”在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形势下,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加的作用。但由于“灭洋”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因而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通过义和团运动发展的过程来讲清义和团运动发展的原因。从主观上说,义和团虽提出“扶清灭洋”,但在受到镇压时,英勇反抗,没有受“扶清”的束缚。山东、直隶的义和团连克州县,势力席卷京津地区。这是义和团能够发展的主观原因。从客观上说,清政府顺从帝国主义列强的意志,镇压山东兴起的义和团运动。这迫使山东义和团向外发展。随着山东、直隶的义和团汇合,义和团不仅扩大了活动范围,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声势和影响。当然比这更重要的是由于义和团的发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对义和团的策略,即由“剿杀”改为“把抚”,这就成了义和团运动能够发展壮大,达到高峰的客观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变策略的原因还有: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与帝国主义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这一点上与义和团有一致性,这是他们暂时联合的基础,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存在根本利害冲突,所以这种联合必不久。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罪行
首先要讲清楚八国联军侵华的军事行动和义和团以及部分清军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战斗。从空间上说是三点一线,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战斗往往在这三点一线上同时进行,所以学习时要指导学生予以注意。可利用电脑动画讲解。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发布上谕:“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尽根诛”。即下令剿灭义和团。除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这一主要原因外,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失败呢?要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扶清灭洋”的口号中的“扶清”,正是这一点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性,这是造成义和团迅速失败的主观原因。二是八联军占领北京后,分区占领。侵略军在北京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三是补充史料,使学生明确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识记对义和团的评价。以下史料可供参考使用。
西摩尔率八国联军第一次进攻北京失败,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认“义和团所用武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军覆没。”同时,一个美国传教士说:“西摩尔联军的失败,永远消除了惯常被人提出来的那个论点,即一队外国军队,只要组织得好而且武器齐全,就可以在整个中国从这一端到那一端长驱直入,不会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美国人赫德发表文章,说“瓜分对于如此众多的人口,永远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决办法。骚动、不幸和不稳定会贯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对各个外国统治者,”“表现出民族情绪的存在和力量。”美国公使在其著作中写道:“世界上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适宜瓜分的。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更齐一、更被古老的带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欧洲列强瓜分中国意味着用武力压服各部分……将带来经常不断的反抗。”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以上史料充分说明了义和团运动历史功绩。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妄想;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虚弱,加速了它的灭亡。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内容对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进行分析,不必补充材料。最后总括其主旨,就是列强从经济、政治、军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的工具,以达到永远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
板书设计
第八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
2.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义和团运动向京津地区发展
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
2.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3.八国联军侵略暴行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主要内容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13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斗争目标。
2.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3.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4.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从中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从而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xx年的国耻与国难。
2.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学法指导]
1.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从而导入新课。
2.比较分析法。对于《辛丑条约》的内容,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对条约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再指导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
3.阅读理解法。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描述八国联军在中国的侵略罪行的文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侵略者的强盗面目。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列内容。)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1、 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 地区。
2、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 率领进犯北京。
3、19xx年八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领 仓皇逃跑。
二、《辛丑条约》
1、 年,清政府被迫同 、 、 、 、 、
、 、 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2、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1) 。
(2) 。
(3)
。
(4) 。
3、条约的影响;
《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 ,严重损害了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 。中国完全沦为 。
合作与探究:
1、 学生制表: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异同点。
2、 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你能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哪些危害吗?
3、 议一 议: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反馈与小结:
我们这单元题目叫做侵略与反抗。提问: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沦为;甲午战争,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沦为。)归纳出同一时期,中国各阶层又是怎样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来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的,从而明确中国近代历史的两条线索。进行本单元的复习。
达标检测:
一、 选择题:
1、义和团运动斗争的矛头指向的是( )
a、清政府 b、地主阶级 c、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d、英国殖民者
2、八国联军侵华时,中国的皇帝是( )
a、 光绪帝 b、慈禧太后 c、咸丰帝 d、道光帝
3、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等八国签订《辛丑条约》发生于( )
a、 1898年 b、 1899年 c、 19xx年
d、 19xx年
4、八国联军侵华时的“八国”除了英、法、俄、美、日、德六国外,还包括
( )
a 、西班牙、葡萄牙 b、荷兰、葡萄牙 c、 意大利、奥匈帝国 d、意大利、奥地利
5、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
条约》
6、八国联军侵华时,担任联军司令的人是( )
a、 德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 法国人
二、材料分析题:
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供认:“联军占领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之抢劫”,“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祥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联军指哪些国家的军队?
2、此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发生在哪一年?
3、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课外拓展】
《辛丑条约》
19xx年12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利时、西班牙、荷兰11国公使提出《议和大纲》12条,强迫清政府接受。19xx年9月
7日,庆亲王奕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一年是旧历辛丑年,所以这个条约称为《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共12款,另有19个附件。其主要内容是:
1.清政府赔款白银 4.5亿两,分
39年还清(到1940年),年息四厘,本息共计9.82亿两,加上各省地方性赔款,总数达10亿两(相当于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的12倍)。清政府以海关税、通商口岸的常关税和盐税作为偿付赔款之用。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人反帝性质的组织,违者处死。地方官对反帝斗争镇压不力者,“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凡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文武科考试5年。
3.清政府拆毁大沽以及北京到海口沿线所有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12个战略要地。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
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常留兵队,分保使馆”,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
5.惩办“首祸诸臣”。其中载漪充军新疆,载勋、赵舒翘赐自尽,徐承煜(刑部左侍郎)等人斩决,董福祥革职,徐桐、刚毅、李秉衡等已死,追夺官爵。
6.清政府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由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中国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14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知识
①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②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几侵略暴行
④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⑤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⑥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2.能力
①通过分析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辛丑条约》内容的具体分析,准确评价它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学会运用具体历史史实形成历史概念的能力。
③通过相关历史材料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过程
本节内容作为讲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一课,要向学生交待清必要的理论问题及概念。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具体事实不要细讲,重点讲清“扶清灭洋”的口号;对于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要使学生注重宏观知识的把握,不要拘泥与细节问题;对于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注意把握线索,交待清楚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对于《辛丑条约》及其影响,一定要结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进行讲解。
2. 方法
①提问法:在介绍事件的相关历史背景时,可采用提问法,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②讲解法:教师应将教材中的重难点部分给学生通过讲解,加深理解。本节适用于讲解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③比较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作比较,从而加深认识。
④讨论法:在评价义和团纭纭的时,可由学生客观把握义和团运动是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爆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义和团预备的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依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通过史实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通过认真总结义和团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农民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斗争任务。
3.《辛丑条约》是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不平等条约,它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教学重点
1.“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2.《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2.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教具准备
电脑(教师主机,学生一人一台分机)
课时安排
七十分钟
教学过程
[导入语]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起主要侵略方式有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为救亡图存。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然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与次同时,以农民为主题的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就是席卷了中国北方,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
[讲授新课]
[板书] 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师过渡]义和团运动爆发19世纪末,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又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作为一历史事件,有它的兴起、发展和结束。
[板书]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教师讲述]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最早兴起与山东,是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以农民为主,其斗争方式是反洋教。
[板书]1、兴起于山东的原因
[教师分析]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外国传教士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他们实际上成为深入民间的帝国主义势力的代表,与中国地方封建势力相结合,共同欺压百姓,由此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人们的反洋教斗争。而山东又是帝国主义侵略较早的地区。1897年德国强占胶洲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人民,并最早在山东冠县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教师过渡]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爆发的,它的斗争锋芒主要指向帝国主义,义和团运动在斗争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板书]2、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教师引导]分析这个口号,大家要从口号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意义出发,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学生回答]积极性:具有爱国的性质;局限性:使群众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同时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
[教师分析]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危机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义和团运动提出了这个口号。这个口号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把“灭洋”放在 第一位,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出中国广大劳动群众从切身利益的深重危难中对帝国主义者发出的不共戴天的仇恨,从而吸引了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奋不顾身地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但同时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个口号没有麻痹清朝统治者,相反的却欺骗了广大群众,束缚了群众的行动和思想,便利了清朝统治者的利用和叛变。“灭洋”又带有笼统排外色彩。所以义和团运动的最终失败与他们的“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有关。
[教师过渡]在“扶清灭洋”口号的号召下,第二年秋,这场反帝爱国斗争发展到山东、直隶的许多州县,威势大振。随后,义和拳改名为义和团,并有单纯的反洋教斗争发展为反帝斗争。
[板书]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教师过渡]面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列强要求清政府尽快扑灭义和团。
[板书]1、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
[教师讲解]清政府于1899年底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血腥镇压山东义和团。山东 义和团被迫转移到直隶。19xx年春,山东、直隶的义和团挥旗北上,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
[板书]2、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
[教师过渡]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使清政府意识到非镇压手段所能达到目的的,于是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采取了“安抚”政策。
[板书]3、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0页两段引文材料]
材料1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数十万,自兵民以至与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以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材料2 清政府令驻外使节向各国政府解释:“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只太蹙,深恐各使促使不及,激成大祸。亦恐直东两省同时举事,将两省教士教民使无遗类。所以不能不踌躇顾者以次。”
[教师分析]从材料1、2可以反映出当时清政府看到了义和团势力的强大,使他们意识到用剿灭手段无法达到目的,于是他们改用招抚,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和利用义和团,正是招抚二字麻痹了义和团民众,虽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但未能识破封建统治者利用及欺骗阴谋,致使最后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义和团被默许为合法民团后,纷纷涌进了北京、天津。
义和团势力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为镇压中国人民,八个国家的侵略者采取了共同的侵略行为,这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板书]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
19xx年6月初,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奥匈)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板书]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教师过渡]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遭到了义和团和清军中爱国官兵的英勇抗击。
[板书]2、义和团和爱国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教师提问]这次战争中有几场重要战役,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廊坊、扬村一战:侵略军遭受重创,狼狈逃回天津租借地。
天津保卫战:义和团同守卫天津的清军进行英勇抗击,清军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陷落。侵略军成立督统衙门,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
北京一战:北京陷落,八国联军在北京实行分区占领。
[教师总结]义和团和部分爱国清军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原始的武器抗击使用先进枪炮的八国联军,重创了敌人,显示出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教师过渡]腐朽的清政府与落后的义和团最终没有阻止八国联军进犯天津、北京,他们在中国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其罪行罄竹难书。
[板书]3、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
[教师过渡]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前,慈禧太后仓皇出逃,这时她看到义和团再没有利用的价值了,于是在逃跑中,她下令斩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要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
[板书]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教师引导]关于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大家在分析时可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对比。
[教师总结]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主观方面: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其次分析“扶清灭洋”口号,“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性,这也是义和团失败的主观原因。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农民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由于农民解决无法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最后失败,但它的历史作用是否定不了的,它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这一点就是侵略军自己都是承认的。
[教师过渡]就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时,清政府不但不给予抵抗,却反过头来下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充分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最后与列强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板书]四、《辛丑条约》的签定及其影响
[教师讲解]19xx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奥匈)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六个字概括“赔、划、拆、惩、改、修”
[教师过渡] 下面我们重点来学习《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法分析]在学习这一问题上同学们可参照咱们前面所讲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教师分析]①巨额赔款,这是字鸦片战争以来最多的一次赔款。赔款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从此,清政府的重要税收,几乎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清政府的税收机构实际上成了替帝国主义收款的代办机关。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②在北京设立“使馆界”。从此,“使馆界”成了“国中之国”,成了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各国公使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③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侵略者可以随时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直接镇压京津的反帝斗争。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假如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是帝国主义要清政府更加唯命是从,使清政府成为他们的帮凶,进一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帝国主义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硬要提高外务部的地位,以便操纵中国的对外机构。
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了在华权益,又维持了清朝统治。慈禧太后则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从此,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学生网上学习
(为优化课堂,课前我制作了一个网页,供学生课上学习)
[指导学生上网]写入网址: 进入网页的主页面。
[主页面的构成]
课题: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级子目录:本课专题内容、在线视频资料、在线图片资料、在线留言论坛、本课综合练习、民族中学首页、本站帮助信息
二级子目录:
一、 本课专题内容包含有:1义和团名称及人物2义和团运动的兴起3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4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态度5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6评价义和团7外国人眼中的义和团8义和团运动纪念馆9八国联军在今后机的暴行10《辛丑条约》的签定及其影响
二、 在线视频资料包含有: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斗争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4《辛丑条约》的签定及其影响5其他
三、 在线图片资料包含有:1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战斗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4其他
四、 在线留言论坛包含有: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2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3义和团对清政府态度的变化4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5评价义和团运动6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定表明了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五、本课综合练习包含有:
1.义和团的主要活动地区是( )
a.广东沿海 b.山东、河南、直隶c.河南、河北 d.山东、江苏、浙江
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3.19xx年6月,八国联军的统帅是( )
a.戈登 b.西摩尔 c.克林德 d.瓦德西
4.义和团的口号是( )
a.“均田免粮” b.“自强求富” c.“扶清灭洋” d.“师夷长技以制夷”
5.下列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 主要成员是贫苦农民 b.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
c.清政府承认过义和团为合法团体 d.义和团运动席卷了全国
6.天津义和团的著名首领是( )
①赵三多②曹福田③张德成④朱红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
7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慈禧太后慌忙向外国求和。八国联军不予理睬,继续向北京进犯。8 月中旬,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逃跑。在逃跑途中,慈禧太后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①以上材料反映了义和团失败的原因。从客观上看,义和困失败的原因是_____和_______联合剿杀。
②八国联军中的八国指哪些国家?它们何时开始侵略中国?
③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带来了什么后果?
8.《辛丑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影响
9.对比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通过广播演示网上学习流程)
学生自主网上学习
在这个阶段,学生一边浏览阅读学习,一边互相交流学习体会,并完成目标学习。在留言论坛上我把本节课需要进一步讨论学习的内容设计成6个问题(如上所述),放在流言板上,供学生讨论学习交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例:简要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策略变化。
思路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从课本内容可知,清政府的策略总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因此,可根据形势的变化来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策略变化。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① 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策略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② 义和团运动初期,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对义和团采取了剿灭的政策。
③ 义和团运动发展起来后,清政府感到一时难于控制,同时又想以此来对抗外国侵略者,所以承认义和团合法,企图加以控制利用。
④ 随着八国联军的大举入侵并逼近北京后,清政府感到义和团再没有利用价值,于是,采取剿杀义和团策略,试图用镇压人民的反抗运动来换取帝国主义国家的谅解。由此可见,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策略的变化始终是以维护其切身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
[课堂总结]
运用整体认知的方法,逐步掌握本课的学习内容
学习本课内容时,必须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帝国主义扩大侵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而导致的,这是一个知识难点。突破了这个难点,就不难理解义和团提出的口号――“扶清灭洋”的历史背景。通过这个口号,我们还能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和反帝爱国的性质。因为义和团运动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同时在客观上还打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由于清政府后来同八国联军相互勾结,使义和团处在内外夹击的不利形势下,所以,义和团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八国联军侵华时,犯下了滔天的罪行。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辛丑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最终形成。学习本课内容时,如果我们简要地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作一小结,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我们应牢记这段历史,勤奋学习,为了祖国的富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布置作业]
结合课前参观天津义和团运动遗址,写一篇800字的学习体会,要求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认识义和团运动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15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总第5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反帝史实;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及危害。
2.综合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综合归纳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过程,提高分析对比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xx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学习重点]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辛丑条约》。
[学习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p20导入框和正文第一段,回答:
1)义和团兴起的时间、地点、发展状况、斗争矛头、性质?
2)八国联军的名称、侵华时间、总司令、进犯路线、重要战役?
2、阅读教材p20正文第二段及小字材料说一说: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清政府又是如何表现的?导致了什么后果?
3、熟练掌握:《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国家?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交流结果:
2、我们的问题:
交流结果:
3、老师的问题:
1)《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三)拓展延伸: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归纳: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主要内容 影 响
(四)系统总结:知识建构
原 因 经 过 结 果 影 响
(五))巩固训练:参见《新课程同步学习与探究》
(六)课堂反思: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的不足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16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重点和难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辛丑条约》是本课的重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3)讲授新课: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取得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xx年 8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这是继四十年前(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之后,北京城又一次为列强所占领。(建议复习比较北京两次被列强占领的史实)
二、《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国家,除出兵中国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之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
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条约的主要内容,教材列举了四点,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归纳记忆。
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
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第三,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第四,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
3.《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通过对条约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而后再指导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严重危害性的认识。
4.小结:本课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可以简单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进行列表归纳,结合活动与探究1进行小结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可播放多媒体vcd)
5、练习:材料题“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不到三月遍地红,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
①该材料反映的是什么运动?该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②该组织的原名叫什么?主要成员由哪些人组成?
③该组织提出了什么口号?材料中哪句话表明了该团体斗争的目的?
④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阶级出于什么目的允许该组织“不到三月遍地红”?
⑤该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6作业: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危害性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
附:板书设计
一、 义和团运动于1898年在山东冠县 “扶清灭洋”大旗,
二、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是19xx年,有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三、 《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影响(或危害)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17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单项选择
1. 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同之处:
a都是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b建立了政权 c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d提出了明确的纲领
2.《辛丑条约》签定所产生的最主要的后果:
a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宣告失败
b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遭到失败
c各国驻兵使馆界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3.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不平等条约是: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 d《瑷珲条约》
4.从1840年以来,侵略者两次攻入北京城烧杀抢夺, 这两次战争是
① 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揭示出义和团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政治腐败、激起人民反抗 b、清政府加强了反帝斗争
c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激化 d山东、直隶下层百姓生活困难,进行反清活动
6.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主要表现是( )
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拆毁大沽炮台
c赔偿白银4.5亿两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七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慈禧太后慌忙向外国求和。八国联军不予理睬,继续向北京进犯。八月中旬,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逃跑。在逃跑途中慈禧太后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并无耻的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1)上材料反 映了义和团失败的原因。从客观上看,义和团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联合绞杀。
(2)八国联军中的八国是指那些国家?他们何时开始侵略中国?
(3)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带来了什么后果?
三、思辨题[来源:第一范文网]
一位青年感慨地说道:“一部近百年的中国近代史,是西方列强掠夺中国的悲惨历史,好在我们的先辈们顽强的反抗着列强的侵略。但是改革开放以来 ,列强们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几乎全得到了;复关入世以后,列强们的梦想 可能都实现了。”试用所学的初中历史知识,判断分析一下这位青年的思想正误。
四、简答题
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 c 2 d 3 b 4 c 5 c 6 d
二、阅读材料
1.封建势力 外国势力
2.英、美、俄、日、法、德、 意、奥 1840
3.清政府同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思辨题
该青年是 一位爱国青年,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认识是正确的,但对改革开放和复关入世的认识是错误的。这是因为:近代中国是一个没有主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西方列强在中国进行 了一系列的侵略,都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财富或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而我们今天是拥有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是在平的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国际外交,复关入世是为了增强综合国力而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
四、简答题
(1)1840年鸦片战争,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美俄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掠夺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还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去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1894年至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190 0年至19xx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同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