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物理教案设计 > 大气压强(通用15篇)

大气压强(通用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大气压强(通用15篇)

大气压强 篇1

  大气压强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 陈宗荣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用实验或有关事例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能用大气解释简单的现象。

  知道如何设计实验测量大气压。重点难点1.大气压的存在及大气压的方向。2.大气压强值的测定实验设计。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学会利用网络等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器材皮碗,筷子,报纸,水杯,硬纸板,水槽,水管,钩码,弹簧管秤,烧瓶,热水,烧杯,鹌鹑蛋,针筒德育目标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培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课件路径学习程序方法指导导入本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大气的压强和如何测定大气压强的值。说明主题新课学习一、大气压强

  虚拟实验,是真是假?虚拟现象巧断竹筷

  空瓶吞蛋

  倒置水杯

  喷泉奇观

  真假问题薄纸轻盖,能挡雷霆一击?不费吹灰之力,鸡蛋自动入瓶?硬纸板上可支撑水柱,不可承载钩码?玻璃管有多高,水柱便有多高?真观判断真/假/不确定真/假/不确定真/假/不确定真/假/不确定实验探究真/假/不确定真/假/不确定真/假/不确定真/假/不确定理论分析    课件演播激起悬念 学生判断实验探索分组讨论提问:对上述实验现象,你有什么问题想说或想问吗?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拓展:结合课件演示进一步分析点评。

  把挤出空气的一对皮碗放在真空罩中,抽空真空罩里的空气,皮碗会________,说明挤出的空气的皮碗能承受很大的拉力确实是因为________的作用;倒置水杯,使杯口分别朝不同的方向,硬纸片都不掉下,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将覆杯实验中的杯子底部开个孔(如图3,图4)。演示时,先用手指按住小孔,实验结果和前述相同,叫一位同学大喊一声,硬纸片应声而落,请学生分析其中奥秘。并说明当大气压相互抵消时,硬纸片无法承受水的压力。

  小结: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通常把这层空气称为大气。大气也像液体那样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且能够流动,因而大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我们生活在大气的海洋底层,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一切物体都有压强。     二、大气压强的测定(方案)

  引入:在前面实验中,我们一定想知道覆杯实验中的硬纸片能承受多少拉力,*抽气的办法形成的喷泉能有多高,显然,这一切都跟大气压的值有关,那么,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

  展示各种器材,请学生自主选择设计,也可另行选择其他器材,设计的方案应包括原理、器材、实验步骤和计算式。比比看谁设计得又快又好。或者你也可以对别人的方案加以修改、完善。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计算式①    ②    ③    

  学生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

  学生可能设计的测量大气压值的方案值。

  ①用针筒和钩码测量──针筒倒立固定在铁架台上,针头端用橡皮套封住,在活塞下挂钩码到适量时用弹簧秤向下拉,使活塞匀速向下运动。把钩码的重加上弹簧秤的拉力即f,再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活塞的半径,根据s=πr2算出受力面积,再用压强公式算出大气压。

  ②网上操作──上网查寻大气层的重g、地球上的表面积s,利用公式p=f/s=g/s可算出大气压强。

  ③用皮碗测量──把小皮碗“压”在玻璃上,用弹簧秤拉皮碗,直到刚好把皮碗拉动,记下这时的拉力,再测出皮碗的受力面积即可算出大气压。

  ④用水管测量──楼上的同学观察到管内水面下降,直到水不再下降时,在水面处做下记号,收回水管后用米尺量出原来管内水管的长,用公式p=ρgh即可算出大气压强。覆杯实验,下挂钩码,一直添加到纸片刚好脱落,算出钩码总质量m和杯口面积s,由p=f/s=mg/s求出……

  教师点评各种方案的优劣,播放相关课件,指出长水管实验最接近科学家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实验的可操作性更强,更方便,引入托里拆利实验。 作业浏览《大气的压强》网页。

  上网查找有关大气压的知识。

  回家做做看:a 空瓶吞蛋 b 用矿泉水瓶代替量筒,完成p163图11-6。课后完成

大气压强 篇2

  教案示例之一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配合板图)。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2.托里拆利实验。取一根大约一米长、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灌满水银。(边讲边做)管内没有空气。用食指堵在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p130图11―5注意观察现象。我们先看到管内水银下降,继而又静止不动了(配合板图)请问,水银为什么下降?(学生回答)大气有压强,但是水银也有压强,水银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所以下降。那么现在为什么静止而不再继续下降?(学生回答)大气压强等于水银柱的压强。所以欲知现在的大气压强,就需要计算这个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上一章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设水银柱下有一个水平的小平面,通过测量水银柱的高,计算水银柱的质量和重力,利用压强的公式 

  (操作)。(实际测量结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认为水银柱的压强是105帕斯卡)。

  可见,大气压强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用来测定大气压的值。

  3.实验。现在将玻璃管稍稍上提,观察水银柱的高度,结果是不变的。现在将玻璃倾斜,注意,水银面上的真空体积如何变化?(学生回答)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如何变化?(学生回答)。当倾斜时,管内水银面上方的真空体积减小,水银柱变长,但是水银柱的高度如何?(测量,并在板图上画出)很显然,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变。

  4.提问,学生讨论。请大家讨论,如果由于天气的变化引起了大气压强的增大或减小,托里拆利实验的水银柱高度怎样变化?(学生讨论后回答)大气压强增大,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增大;大气压强减小,管内水银柱下降。所以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随大气压而变,这就为我们测量大气压提供了方便。今后学习气压计就是这个道理。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尤其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的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第二个是解决了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强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设备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每人举三个例子。

  第三节         大气压强(第1课时)l         学习目标:1、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现象。2、了解测大气压的方法,了解大气压的大小和单位。3、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4、了解生活中利用气压的现象。l         学习过程:一、          导入:★演示实验一:如p92――图13.3-1丙。思考是什么力量将塑料罐压扁了?二、          大气压的存在。1、              思考:p82想想议议。2、              探究实验:真空玻璃罩中放置一个气球,气球外面套一个带孔的塑料球,将罩中的气体抽出来,观察气球形状的变化。结论:本实验说明,大气对周围都存在______。3、              举出生活中存在大气压的例子。                                                  三、          大气压的测量。1、              ★探究实验二:p83想想做做。2、              观看录像。3、              1标准大气压=_______水银柱产生的压强=_______pa4、              大气压的测量:气压计的种类: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5、  大气压的变化:▲     大气压的大小与_______有关,还与______有关。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_____。根据此原理可以用气压计制造出高度计。此种高度计的准确性很高吗?它的准确性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一定质量的密闭气体,温度越高,压强越 ____,体积越大,气体压强越______。你能根据生活实际举例或设计实验来说明上述结论吗?试试看,议议看。l       练习: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a、堵上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就不容易倒出来。b、吸管能把饮料吸入口中。c、生产灯泡时,抽气机能抽出灯泡中的空气。d、两块玻璃合在一起,中间有水,很难把它们分开。2、如右图甲所示,将杯子里装满水,用纸片把杯口盖严,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放手后,纸片不会掉下来,这表明纸片收到向上的____________。把杯子放于图乙所示位置,纸片也不会掉下来。图甲、乙可以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________。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应用大气压的是(      )b.     塑料挂衣钩能贴在墙上挂衣服。c.     纸片能托住倒过来的一满杯水而不洒。d.     用吸管吸敞口瓶中的饮料。e.     用注射器能把药液注射到肌肉里。4、用注射器在吸取药液时,先把活塞推进针筒底,然后将针头插入药液内,提起活塞药液就会流入针筒,这样做的道理是(      )a.     使针筒内气压大于大气压,药液会自动流入针筒。b.     使针筒内气压小于大气压,药液就被大气压压入针筒内。c.     使针筒内气压等于大气压,药液所受压力平衡容易流入针筒内。d.     针筒本身有吸取药液的本领。5、关于托里折利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玻璃管内径越大,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越小。b.     往水银槽内多倒些水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就增大。c.     玻璃管倾斜,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不变。d.     玻璃管内顶部进入一些空气,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不变。6、如右图所示,在测定大气压强的托里拆利实验中,如果把玻璃管从甲位置倾斜到乙位置,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玻璃管中的水银柱长度不变。b.     玻璃管中的水银柱竖直高度不变。c.     玻璃管中的水银柱长度和竖直高度都不变。d.     玻璃管中的水银柱长度和竖直高度都改变。7、某同学估测大气对0.28平方米的课桌上表面的压力,大约是(   ) a、2.8×102n                 b、2.8×103n c  2.8×104n                 d、2.8×105n8、如右图所示,浸在水中装水的量筒a,口朝下,抓住筒底向上提,在筒口离开水面前,量筒内露出水面的部分是空的还是充水?______。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大气压的变化受天气的影响,请你通过查找资料或咨询父母兄弟,看晴转阴天时大气压变大还是变小?夏天的大气压大还是冬天的大气压大?为什么呢?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学生个性的培养:通过参与从生活走向物理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观察物理现象,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初步体验探索问题时的喜悦,领略它的美妙与和谐。【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班级师生交流。【教学用具】1. 教师用具教师自制的如图(1)所示的演示器、漏斗、乒乓球、自制的cai课件2. 学生用具乒乓球两个、小木条两根、饮料吸管一支、大号注射器一支、水槽一个、两只塑料小船、一杯水、一根中间切开(未断)折成直角的饮料吸管、两张纸。【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科学探究要素:提出问题并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学习方法:从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尝试根据经验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图1师:同学们,请先看一个实验,如图1所示,我打开阀门a,关闭阀门b,让红色的水流入管径粗细不同的透明塑料管,请注意观察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你观察到什么?学生回答。师:请看如果我打开阀门b,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师:这时请看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是否相同?学生回答。师:你看高度发现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师:根据学过的连通器原理,当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如今当水流动时,小管中水柱的高度却不相同,说明水平管中的深度也就不相同。根据液体的压强公式p=ρgh ,也就是说各个粗细管中水的压强就不相同。同学们猜一猜,想一想,这个不相同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回答。师:同学们,请继续看另一个实验,如图2所示,我把乒乓球放在伸平的手掌上,并把乒乓球放在翻转的漏斗中,请看(说完,松开手掌),看到了什么现象?

  图2学生回答。师:我用嘴通过漏斗向下吹气,同时放开手。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师:乒乓球为什么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我们分析看看,乒乓球能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竖直方向除了受到重力以外,一定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未吹气时没有这个现象,当吹气之后才产生这种现象,同学们再猜一猜,想一想,这个压力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回答。师:吹气就是气体在流动,那么你们认为与气体的流动有关,是吧?学生回答。师:液体和气体,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两个实验的共同之处是,流体在运动时才导致现象的产生。且我们已猜测流体流动可能与流体的压强存在有某种关系。那么,这可能是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师:我们猜想这种关系无非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大,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小;另一种是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反而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反而大。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下面我们将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二、新课教学科学探究要素: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学习方法:明确探究目的,给定一些器材,由学生选择并设计实验方案,经历实验的过程,来探究流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师:好,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流体的流动速度与压强的关系。同学们的桌子上有乒乓球两个,小木条两根,饮料吸管一支,大号注射器一支,装满水的水槽一个,两只塑料小船,一杯水,一根中间切开(未断)折成直角的饮料吸管,两张纸等器材。自由选择器材,做一到二组实验。这里提示你们,我们可以用嘴吹气产生气流,用注射器喷射水产生水流,通过一些物体的运动状况来分析判断压强大小的变化。这里提供几个参考实验装置,请看大屏幕,如图3所示。同学也可以自己设计别的实验方案。

  图3科学探究要素: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记录有关实验现象。师:现在我们的研究活动以小组进行,请大家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研究方案,积极地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并把你们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全班交流。看看在实验中能发现些什么?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看看哪一小组做得最好?(学生开始实验、探究、讨论,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况)科学探究要素:分析与论证学习方法:分析物理现象,进行简单的推断,归纳出科学的规律。师:你们的实验完成了吗?学生回答。师:下面我们进行全班交流,把你所看到的,所想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就按顺序来进行,好不好?声音要大些,那么,第一组开始吧。估计学生会回答到的几个情况:(1)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三个图,选择用大号注射器一支,装满水的水槽一个,两只塑料小船,作为实验器材,用注射器向漂浮在水面上的两只小船间喷射水流,可观察到两只船向中间靠近。(2)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一个图,把两个乒乓球放在两根小木条上,相对靠近一些,用一支饮料吸管向它们中间吹气,两个乒乓球互相靠近。(3)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二个图,我们选择在两张纸中间吹气,结果看到两张纸不但没有被吹开反而互向中间靠近。(4)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四个图,我们把一根中间切开(未断)折成直角的饮料吸管,一端插入水中,向管中间吹气,我们可看到水雾从切口处喷出。我们认为管中间被我们吹气,因此切口处压力变小,底下的大气压就会产生一个力把水往中间压。因此,我们也认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反而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反而大。……师:好,非常好!还有没有不按照大屏幕上的实验方案,而设计其他实验方案呢?师:好,因气流具有不可见性,并且流体不容易任意控制,我们结合同学分析的现象,采用cai课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操作cai课件)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科学探究要素:评估、交流师:我们一起对上述实验方案进行评估和交流。第一、看看实验方法是否存在缺陷,是否需要改进;第二、是否还有其他实验方案也可以实现实验目的;第三、利用其他比较简单的实验器材是否也能说明问题等。并作为同学们的家庭作业。教学链接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哪些物理现象,能用我们实验得出的结论来解释呢?并请同学们查阅相关网站、网页,获得有关的知识。1. 飞机的飞行原理简介2. 模拟军校/飞行指南,飞行物理学3. 中国科普博览/航空常识4. 水翼船5. 为什么水翼船的速度特别快?

大气压强 篇3

  “发现法”“做中学”“思中学”“说中学”“练中学”是新课改中常见的词汇,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内在的宗旨都是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为了实现课堂互动,让学生快乐学习、学会学习。由于水银对人体有害,“大气压强”一节的实验多为讲解实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应该怎样把握教材,实现师生互助,达到教学目标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对于本节的教学,对学生提出课前预习要求:

  1.根据课文的描述,做一做皮碗实验和水杯实验,初步体会实验原理、产生问题;

  2.观察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

  课堂上,我将其分为四部曲:

  一、课题的引入──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二、问题的探究──得出概念、实验测量;

  三、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

  四、总结和归纳──形成结论、体味方法。

  具体的处理方法:

  一、课题的引入──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家里做了实验,你是怎样做的?你有什么想法?(大约2分钟的发言时间)教师对讲得好的进行表扬,对讲得不怎么好的进行鼓励,调动积极性。

  二、问题的探究──得出概念、实验测量

  (一)大气压强概念的得出

  1.学生做皮碗实验(如图1),思考是什么力量吊起了钩码?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原因:除了皮碗和钩码,就只有空气!这个力量一定来自空气。那为什么要挤压皮碗呢?学生会谈很多的想法,然后教师进行动画分析讲解(图2),得出a中大气对皮碗有向上的压力f;b中大气对皮碗有向右的压力f,在f的作用下,玻璃和皮碗间产生一个摩擦力f,f等于皮碗和钩码的重,从而得出大气压强的概念。

  2.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还有哪些实例?鼓励学生发言,肯定学生的发言后,请两位学生分别演示书上的“水杯实验”和“鸡蛋实验”,再一次分析原因。

  3.教师指出: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很多,但最早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多媒体介绍奥托・格里克和马德堡半球实验,然后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踊跃争取动手,此时,可趁机提问:①怎么做这个实验?②为什么要将里面的空气抽掉?实验完毕后,再请学生讲讲: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说明了什么?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科学求证,大胆实践。

  4.思路拓展:为什么大气有压强?为什么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了

  对比液体产生压强的原因,学生很容易得出空气受重力作用,所以能产生压强,空气具有流动性,所以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结论。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1.提问:我们怎样才能测量出大气压强的值呢?要用到什么器材?(猜想)

  2.演示(图3)实验:将玻璃瓶灌满水,再倒过来,看到什么现象?水受重力的作用,但没有往下流,一定是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的作用,这个作用只能是来自大气压。将瓶子灌满的目的是什么?再将玻璃瓶换成1米长的玻璃管,用水灌满后倒放在水槽里,看到水还是没有流下来。那么,是不是不管玻璃管多么长,水都不往下流呢?究竟大气压能支待多高的水柱?(引出话题,进一步猜想)

  3.介绍托里拆利和托里拆利实验: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动画,边演示边讲解。

  4.我们怎样将大气压强计算出来呢?

  水银产生的压力与大气压力平衡,将大气压强转化为水银的压强来计算:

  p=p0=ρ水银gh

  5.这里是采用转化和替代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算一算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由此知道如果用水来做这个实验有难度。

  三、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

  (一)托里拆利实验的拓展

  1.实验中为什么要把玻璃管中的空气排尽?如果没有排尽空气,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又怎样检验空气是否排尽?

  2.玻璃管的粗细对结果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3.如果将玻璃管往上提1cm或往下压1cm,但管口都不离开槽中水银面,管内外水银高度差有没有变化?如果将玻璃管倾斜呢?为什么?

  4.如图4,a中在玻璃管顶端a处开一个小孔,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b中如果在玻璃管中间b处开一个小孔呢?

  5.如图5,如果当时的

  大气压是72cm水银柱,a中a点的压强是多少?b点的压强又是多少?b中玻璃管顶端受到多大的压强?

  (二)计算问题拓展

  1.能不能用公式p=ρ空气gh来计算空中某点的压强?为什么?

  2.假定当地的气压是76cm水银柱,塑料吸盘的半径是10cm,塑料吸盘吸在天花板上(不考虑吸盘的质量),下面能吊多重的物体?

  3.假定地面的气压是76cm水银柱,地球的半径是6400km,地球上空气的质量大约是多少?

  四、总结和归纳──形成结论、体味方法

  这一部分尽量由学生完成,教师提示、鼓励。在这里就略写。

  1.学生活动:总结本节内容,相互补充,形成本节知识体系。

  2.学生活动: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师结语:生活处处皆物理,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多想方法,大胆实践,就能学好学活。

  原载《当代教育》(京),2005.1

大气压强 篇4

  (一)课题

  大气的压强

  (二)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了解大气压强存在的实例。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及结果,记住大气压强的值。

  3.能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大气压强的现象,难点是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分析对比,指导应用。

  (六)教(学)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可口可乐瓶1个,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槽水银,皮碗,米尺,烧瓶,两用气筒。

  学生用:皮碗(每两位学生一对)。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演示实验;实验置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再慢慢按下图1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硬纸片仍没有掉下来)。

  2、引题:同学们想知道实验中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阅读课本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并要求学生用两个皮碗作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讨论如何操作,拉开皮碗的力更大。

  2、师生讨论:

  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实验效果(表现为拉力的大小)取决于抽出和挤出的空气的多少。

  思考:在大气中,拉开被抽出空气或被挤出空气的马德堡半球或皮碗为什么必须用力,感受什么情况下用力较大,让学生逐步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3、实验验证:

  再看覆杯实验:(如图1)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托住了硬纸片。而当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圈时硬纸片未掉下来,说明处处都存在大气压强,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广口瓶吃鸡蛋实验,将点燃的棉球扔入口向上装有细砂的广口瓶中,迅速将剥壳的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慢慢被吸入瓶内,如图2。

  讨论: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4、小结: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引导过渡: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二)大气压强的大小:

  1、由图3覆杯实验的启示,我们将盛满水的可口可乐瓶去盖倒插在水槽中,发现瓶中的水仍不下落(图4),把水改变成水银,瓶子用试管代替,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如图5,用此实验可研究大气压强的大小。

  2、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边讲边做演示,完毕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提示水银柱上方是真空)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学生求出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的大小。由P=ρgh,算出得:P=105帕。(教师板书这个值),简要说明不同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4、小结: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

  三、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拉动活塞后放手,活塞返回原处(想想为什么?)。再将注射器倒置过来后,在活塞上挂3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这又是为什么?

  2、演示如图6的实验:将细玻璃管插入烧瓶的软大塞小孔中,用两用气筒抽去烧瓶中的空气后,迅速把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将会看到烧瓶中有小喷泉出现。讨论原因引导学生归纳解释此现象的要点。

  3.学自由发言:畅谈自己观察到的大气压强现象;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常见的大气压强现象。

  四、课外作业 

  用刻度尺测你手掌的长和宽,粗略计算你手掌的面积;求作用在你手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想一想,作用在你手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

  (八)说明

  1、课文中摸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的“皮碗”在生活资料商店有售,这样的皮碗是金鱼缸中固定水草用的。这个模拟实验效果好。

  2、采用覆杯实验引伸出托里拆利实验,这样的过渡比较自然,效果好。做托里拆利实验的关键是让玻璃管内装满水银,(要注意排出管内的空气),然后将水银管倒置插入水银槽内,管内水银徐徐下落,上部变为真空,这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着的。

  3、用注射器做活塞拉动后返回实验,活塞挂重物实验和用烧瓶作喷泉实验。一方面是进一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现象。这样,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还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增强。

大气压强 篇5

  【考点聚焦】

  1.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

  3.知道连通器的原理。

  4.知道大气压强的现象、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5.知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呈现形式】

  这部分知识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中考考查中的小综合试题可能会与这部分知识有关,例如压强和浮力的小综合,压强与简单机械之间的小综合等等,因此,呈现的形式也会是多样化的,涉及到的题型会遍及中考常见的所有题型,特别是近几年的科学探究性试题都设计到这部分知识。

  【知识结构】

  这部分知识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固体压强、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

  一、 固体压强

  1.压力: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特征:

  (1)压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且发生挤压,物体发生形变。

  (2)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物体的受力面指向物体内部。

  (3)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受力面上,一般在接触面中心。

  (4)压力的大小可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和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这些规律来确定。

  2.压强:衡量压力的作用效果。计算压强的公式p=f/s,单位:帕斯卡(pa)

  3.液体内部压强及其计算公式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a.液体由于重力的作用,对支撑它的容器底产生压强;b.液体没有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对阻碍作用它流动的容器壁产生压强;c.液体内部由于各相邻部分之间的挤压,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a.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b.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c. 不同液体的压强跟它的密度有关。

  (3)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从公式可以看出,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液体

  的深度有关,而跟液体的质量、重力、体积以及容器的形状、底面积无关。

  4.连通器与船闸

  (1)连通器: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如果只有一种液体,在液体静止不流动的情况下,连通器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2)连通器的应用:a.船闸;b.茶壶、锅炉水位计、过路涵洞、乳牛自动喂水器。

  5.大气压强及托里拆利实验

  (1)大气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作大气压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且能够流动,因而空气对浸在他里面的物体产生压强。

  (2)托里拆利实验是最早测得大气压值的实验,该实验测得的大气压的值是760mm高水银柱。

  【方法提示】

  1. 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1)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

  的一切物体。

  (2)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是由于物体间的挤压形变而产生的,施力物体是施加压力作用的物体,受力物体是被压物体。

  (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压力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撑面,由于物体支撑面有不同的方向,所以压力也有不同的方向。

  【例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压力是由于物体重力引起的               b.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总等于重力

  c.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必存在压力             d.压力的方向不一定竖直向下

  【解析】重力可以产生压力,但压力并非都是有重力产生,故a是错误的,压力与重力的大小并无直接联系,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上,且在竖直方向只有重力与支持力,且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压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相等。故b错。若两物体相互接触,而无挤压作用不产生压力,因此c错,正确答案应为d。

  2.灵活运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1)利用p=f/s计算固体压强的关键是确定受力面积,解题时,要抓住“受力”二字,

  分析物体表面到底有多大面积受到压力作用,而不能取任意的一个面积代入。

  (2)解题的思路:①根据物体平衡条件和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求出压力f;②确认受力面积s;③再根据公式p=f/s求出压力对受力面的压强,要特别注意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例题2】芭蕾舞演员体重为475n,每只脚掌面积为150cm2,表演时足尖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9.5cm2;大象的体重为6×104n,每只脚掌面积600cm2。求:

  (1)芭蕾舞演员足尖着地表演时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各自对地面的压强。

  (2)芭蕾舞演员和大象是否都能在冰冻的河面上行走?(封冻河面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3.4×104pa)

  【解析】

  (1)芭蕾舞演员表演时足尖对地的压强:p1=f1/s1=g1/s1=5×105pa

  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的压强:p2=f2/s2=g2/s2=2.5×105pa

  (2)芭蕾舞演员行走时单脚着地,其对地压强:p2=f2/s2=3.17×104pa 

  且p2<3.4×104pa  芭蕾舞演员能在封冻的冰面上行走

  大象行走时两只脚着地,对地压强:p3=f3/s3=5×105pa 

  且p3>3.4×104pa   大象不能在封冻的冰面上行走。

  解答该题时,要求能够正确运用压强的概念、定义、公式。第二问,判断“人和动物”行走时有几只脚着地”,需要平常细心的观察和体会。 

  3.公式p=f/s和p=ρgh的综合运用

  【例题3】如图1所示,放在水平面上容器内装有质量为1kg的水,若水深h=18cm,容器底面积s=50cm2,不计容器的质量。

  求:(1)离容器底8cm处有一个a点,

  a电处受到水的压强和方向;(2)水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3)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

  【解析】本题将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知识综合联系起来,考查学生是否弄清液体压强和固体压强的区别求水对容器底

  部的压力和压强是液体压强的问题,求液体的压力,压强,应先求出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再求水对容器底的压力。求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属于固体的压力、压强问题。求固体的压力、压强,应先求出它对桌面的压强。

  (1)ha=18cm-8cm=10cm=0.1m

  pa=ρ水gha=1.0×103×9.8×0.1=980(pa)

  (2)水对容器底的压强:p=ρ水gh水=1.1×103×9.8×0.18=1764(pa)

  水对容器底的压力:f=p水s容=1764×50×10-4=8.82(n)

  (3)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g水+g容,由于容器质量忽略不计所以f′=g水=m水g=1×9.8=9.8(n)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p′=f′/s容=1960(pa)

  当遇到容器形状是规则的柱形,可以灵活运用公式p=f/s与p=ρgh解决问题,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就等于液体的重力,即f=g,可以利用液体的压强公式:p=f/s进行分析或计算。

  4.连通器的应用

  【例题4】如图2所示,容器a、b内盛有液面在同一水平面的清水,用带有阀门k的斜管将两容器相连,当将阀门k打开时水将       流动。(填“会”或“不会”)

  【解析】本题考查连通器的原理,题中要求判断斜管中的水会不会流动,这要取决于阀门两侧水对阀门的压力,哪侧压力小就往这侧流动。若压力相同,水就会不流动,阀门处于清水内部,且两侧受力面积相同,本题又转化为阀门两侧所受水的压强问题,即是液体内部压强的问题。

  设想斜管中阀门处换用一竖直的“水片”,“水片”两侧承受

  着容器a、b中水产生的压强pa和pb,比较这两个压强的大小,便可以判定水的流动情况。

  答案:不会

  5.托里拆利实验与大气压强

  【例题5】在托里拆利实验中,要使管中的水银的长度增大一点,可以采用   〔    〕

  a.将玻璃管向上提一提         b.将玻璃管向下插一插

  c.给水银槽中再加些水银        d.将玻璃管倾斜一点

  【解析】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中的水银柱的竖直高度所表示的压强相当于当时的大

  气压强。如果外界大气压不变,那么水银柱的竖直高度也无法改变,因此a、b、c三种做法不能影响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在竖直高度一定的情况下,要想使水银柱的长度增大一点,只有让水银柱倾斜一点,应选d。

  解此题应抓住托里拆利实验的本质大气压支持着水银柱,就能准确地判断出外界大气压不变,则其管内水银柱高度也不变。如果“把玻璃管换粗一点”,“管内混有少量空气”、“在管的顶端或侧壁扎个小孔”?情况又会怎样?

  【对应训练】

  1.载重汽车的轮子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轮胎比普通汽车的轮胎宽,这是为了增大            ,减小对路面的               。

  2.拖拉机的履带有一块块的金属板连接而成,每块金属块上都有一两条凸起的棱,金属板的作用和物理原理            ,凸起的棱的作用和物理原理是                   。

  3.如图3所示,瓶中水从小孔a、b流出,说明液体对容器的               有压强,从b孔射出的水喷的更急,说明液体的压强随              增加而增大。

  4.将杯子里装满水,用纸片把杯口盖严,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放手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也不会流出来(如图4甲所示),这表明                。

  把杯子放于如图4乙、丙所示位置,纸片都不会掉下来,这说明                  。

  5.大气压会随高度变化而变化。青藏高原的大气压比内陆盆地的大气压        。登山运动员把气压计从高山顶上拿到山脚下时,气压计的读数将             。

  6. 物体a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如图5所示。若把a稍微

  向右水平移动,则a对桌面的压力f、压强p的变化情况是   〔    〕

  a.f变大,p变小   b.f不变,p变小

  c.f不变,p变小    d.f变大,p变小

  7.游泳的人潜入水中后,由于水对耳膜的压强作用,耳朵会有胀痛的感觉,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

  a.潜入水中越深,胀痛的越厉害

  b.在同一深度,耳朵向着水面下,比向着水面上,胀痛的感觉要好一些

  c.在水中身体竖直向上时,左右耳朵都不感觉胀痛,因为两侧的压强都抵消了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8.在冬季,剩下半瓶热水的暖水瓶经过一个夜晚后,第二天拔瓶口的软木塞时护觉得很紧,不易拔出来,其主要原因是                                      〔     〕

  a.软木塞受潮膨胀

  b.瓶口因温度降低而收缩变小

  c.瓶内气体温度降低而把瓶塞吸住

  d.瓶内气体因温度降低而压强减小,大气压把瓶塞压紧

  9.氢气球升到高空时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     〕

  a.高空温度低,橡皮膜的耐压能力减弱

  b.高空中大气压变小,球内气压比外界气压大得多,将气球胀破

  c.高空大气压较大,将气球压破

  d.高空温度较低,球内气压较大,将球胀破

  10.小华往墙上按图钉。已知图钉帽的面积是1cm2,图钉尖的面积是5×10-4cm2,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20n,求图钉尖对墙的压强和手对图钉帽的压强。

  11.今年夏天,爸爸带着小亮第一次去海边游泳,当小亮由浅水处往水的深处走时,感到胸口越来越闷,他问爸爸有没有这种感觉,爸爸说也游,并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你能帮小亮回答这个问题吗?

  12.XX年5月13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一则新闻,我国最新生产一种专门用于运送sars病人的救护车,救护车的驾驶室不仅与救护舱隔离,保障驾驶员不受感染,而且救护舱形成了一个负压区(即气压小于大气压的区域)。请你解释一下:救护舱形成负压区的目的是什麽?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实现这个目的?

  【参考答案】

  1.受力面积  压强   2.增大受力面积   减小对地压强  使接触面粗糙   增大摩擦力

  3.侧壁   深度   4.大气存在压强   地区向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   5.小   增大   6.b  7.a   8.b  9.b   10. 4×108 pa   5×105pa  11.水越深压强越大   12.病人的飞沫不向外传播  负压区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大气压强 篇6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发现法”“做中学”“思中学”“说中学”“练中学”是新课改中常见的词汇,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内在的宗旨都是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为了实现课堂互动,让学生快乐学习、学会学习。由于水银对人体有害,“大气压强”一节的实验多为讲解实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应该怎样把握教材,实现师生互助,达到教学目标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对于本节的教学,对学生提出课前预习要求:1.根据课文的描述,做一做皮碗实验和水杯实验,初步体会实验原理、产生问题;2.观察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课堂上,我将其分为四部曲:一、课题的引入──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二、问题的探究──得出概念、实验测量;三、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四、总结和归纳──形成结论、体味方法。具体的处理方法:一、课题的引入──设置问题、激发兴趣同学们在家里做了实验,你是怎样做的?你有什么想法?(大约2分钟的发言时间)教师对讲得好的进行表扬,对讲得不怎么好的进行鼓励,调动积极性。二、问题的探究──得出概念、实验测量(一)大气压强概念的得出1.学生做皮碗实验(如图1),思考是什么力量吊起了钩码?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原因:除了皮碗和钩码,就只有空气!这个力量一定来自空气。那为什么要挤压皮碗呢?学生会谈很多的想法,然后教师进行动画分析讲解(图2),得出a中大气对皮碗有向上的压力f;b中大气对皮碗有向右的压力f,在f的作用下,玻璃和皮碗间产生一个摩擦力f,f等于皮碗和钩码的重,从而得出大气压强的概念。2.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还有哪些实例?鼓励学生发言,肯定学生的发言后,请两位学生分别演示书上的“水杯实验”和“鸡蛋实验”,再一次分析原因。3.教师指出: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很多,但最早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多媒体介绍奥托・格里克和马德堡半球实验,然后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踊跃争取动手,此时,可趁机提问:①怎么做这个实验?②为什么要将里面的空气抽掉?实验完毕后,再请学生讲讲: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说明了什么?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科学求证,大胆实践。4.思路拓展:为什么大气有压强?为什么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了对比液体产生压强的原因,学生很容易得出空气受重力作用,所以能产生压强,空气具有流动性,所以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结论。(二)大气压强的测量1.提问:我们怎样才能测量出大气压强的值呢?要用到什么器材?(猜想)2.演示(图3)实验:将玻璃瓶灌满水,再倒过来,看到什么现象?水受重力的作用,但没有往下流,一定是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的作用,这个作用只能是来自大气压。将瓶子灌满的目的是什么?再将玻璃瓶换成1米长的玻璃管,用水灌满后倒放在水槽里,看到水还是没有流下来。那么,是不是不管玻璃管多么长,水都不往下流呢?究竟大气压能支待多高的水柱?(引出话题,进一步猜想)3.介绍托里拆利和托里拆利实验: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动画,边演示边讲解。4.我们怎样将大气压强计算出来呢?水银产生的压力与大气压力平衡,将大气压强转化为水银的压强来计算:p=p0=ρ水银gh5.这里是采用转化和替代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算一算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由此知道如果用水来做这个实验有难度。三、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一)托里拆利实验的拓展1.实验中为什么要把玻璃管中的空气排尽?如果没有排尽空气,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又怎样检验空气是否排尽?2.玻璃管的粗细对结果有没有影响?为什么?3.如果将玻璃管往上提1cm或往下压1cm,但管口都不离开槽中水银面,管内外水银高度差有没有变化?如果将玻璃管倾斜呢?为什么?4.如图4,a中在玻璃管顶端a处开一个小孔,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b中如果在玻璃管中间b处开一个小孔呢?5.如图5,如果当时的大气压是72cm水银柱,a中a点的压强是多少?b点的压强又是多少?b中玻璃管顶端受到多大的压强?(二)计算问题拓展1.能不能用公式p=ρ空气gh来计算空中某点的压强?为什么?2.假定当地的气压是76cm水银柱,塑料吸盘的半径是10cm,塑料吸盘吸在天花板上(不考虑吸盘的质量),下面能吊多重的物体?3.假定地面的气压是76cm水银柱,地球的半径是6400km,地球上空气的质量大约是多少?四、总结和归纳──形成结论、体味方法这一部分尽量由学生完成,教师提示、鼓励。在这里就略写。1.学生活动:总结本节内容,相互补充,形成本节知识体系。2.学生活动: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3.教师结语:生活处处皆物理,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多想方法,大胆实践,就能学好学活。

大气压强 篇7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配合板图)。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2.托里拆利实验。取一根大约一米长、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灌满水银。(边讲边做)管内没有空气。用食指堵在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P130图11―5注意观察现象。我们先看到管内水银下降,继而又静止不动了(配合板图)请问,水银为什么下降?(学生回答)大气有压强,但是水银也有压强,水银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所以下降。那么现在为什么静止而不再继续下降?(学生回答)大气压强等于水银柱的压强。所以欲知现在的大气压强,就需要计算这个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上一章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设水银柱下有一个水平的小平面,通过测量水银柱的高,计算水银柱的质量和重力,利用压强的公式

  (操作)。(实际测量结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认为水银柱的压强是105帕斯卡)。

  可见,大气压强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用来测定大气压的值。

  3.实验。现在将玻璃管稍稍上提,观察水银柱的高度,结果是不变的。现在将玻璃倾斜,注意,水银面上的真空体积如何变化?(学生回答)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如何变化?(学生回答)。当倾斜时,管内水银面上方的真空体积减小,水银柱变长,但是水银柱的高度如何?(测量,并在板图上画出)很显然,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变。

  4.提问,学生讨论。请大家讨论,如果由于天气的变化引起了大气压强的增大或减小,托里拆利实验的水银柱高度怎样变化?(学生讨论后回答)大气压强增大,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增大;大气压强减小,管内水银柱下降。所以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随大气压而变,这就为我们测量大气压提供了方便。今后学习气压计就是这个道理。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尤其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的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第二个是解决了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强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设备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每人举三个例子。

  P.131 1、2、3。

大气压强 篇8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毕武庄中学 董江威

  课题大气压强主讲董江威知识与技能了解由于大气压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测量大气压的方法,大气压的大小和单位。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抽水机的工作原理。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搜集、整理信息为本节课服务。过程与方法观察大气压有关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观察大气压的测量,体会大气压的测量方法。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的有关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计算机的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对大气压强现象的认识、大气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难点大气压的测量方法。教法计算机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教具和媒体计算机网络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功能引入新课老师通过计算机展示录像:一个下端扎有小孔的瓶子,当灌入一些水时,水会从瓶子下端流出。再把水灌满,把瓶盖拧紧时,水不流出来;当把瓶盖拧松时,水又会流出来。提示学生看到什么现象?请大家畅所欲言。学生通过观察录像,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通过分析得出是“大气压”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思考问题。                   新课引言:我们通过观察一段录像,分析得出是大气压造成的这一奇妙现象。这节课我们以计算机为辅助手段来学习与大气压相关知识。教师提示同学进入“大气压”程序的方式。并简短介绍该程序的使用方法。一、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历史上曾有一经典的实验,生动大胆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大家通过“快乐学堂”自主完成本部分的学习。同学们,也体会一下该课件的程序特点。结论:历史上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二、同学们在刚才的演示中可感知到大气压的存在,同时也能意识到大气压也很大,那么,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结论:空气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三、我们已经了解了大气压产生原因,也有很多现象证明大气压存在。那么大气压到底多大呢?历史上曾经有位物理学家精确的测得大气压数值。下面通过一段录像重现这个实验。提示同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发现的问题多?提示同学讨论的问题:①历史上那位科学家通过什么实验精确测出大气压?②玻璃管上端的局部真空是如何出现的?③要算出大气压数值还用到那些知识?

  ④利用液体压强知识求得“标准大气压”⑤等压面的建立依据了液体压强中的什么知识?⑥为了计算大气压我们还要用到哪个公式?结论:一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五、大气压数值是否是总是不变的呢?在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往往需要测量当地的大气压,有那些工具更方便我们使用呢?结论:1、不同高度的大气压不同。2、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其中无液气压计可改造为高度计。六、气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抽水机就是其中之一。下面同学们通过老师制作的动画分析抽水机如何实现抽水过程的大气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1、抽水机的工作原理?2、上下阀门起什么作用?七、小结:同学们,我们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并完成板书。板书:大气压强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原因:重力、流动性测量:托里拆利实验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影响因素:高度等气压计:水银、无液(高度计)应用:抽水机习题检测:1、历史上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是,最早测出大气压数值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拉萨市海拔高度高于唐山市,则两地附近大气压相比较,唐山市大气压较,说明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__。3、一标准大气压支持厘米水银柱,可以支持约_______米的水柱。4、把一只啤酒瓶用开水烫一下,再把口朝下倒着插入水中,过一会儿能看到什么现象?5、把两个橡皮小碗对在一起,用力挤出中间空气尽力挤净,然后把碗悬挂起来。则下边最多挂多少重物?你还需要什么器材测出什么物理量?已知外界大气压为一标准大气压。其它见课件:①气压与天气(点击浏览)

  ②马德堡半球实验(点击浏览)同学进行计算机操作,并进入本课的学习环境。 同学操作计算机看动画展示,得出结论。同学总结结论同学通过操控计算机完成该部分的学习。同学总结结论,并完成移动填空题。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完成测大气压实验,并合作解决这些问题。 同学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计算标准大气压数值。  同学们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大气压的数值。 同学们了解两类气压计的特征。并寻求大气压的变化规律。 同学们通过“影响因素”环节了解气压与高度。分组讨论、归纳:如何改造成高度计同学分析,讨论:大气压使得水被抽上来。阀门都是单向开启,只进不出。  同学们根据提示完成划线部分内容。同学们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习题检测。同时提高同学对计算机的操作的熟练程度。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团结协作完成。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培养同学们的综合表达能力     检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提高同学的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网络浏览提示同学:同学们可通过“网络漫游”环节,登陆网络采集、分析、整理与大气压相关的更多信息。 通过课件提供的出口登陆互联网学习更多知识。培养同学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课堂后记 

大气压强 篇9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配合板图)。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2.托里拆利实验。取一根大约一米长、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灌满水银。(边讲边做)管内没有空气。用食指堵在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P130图11―5注意观察现象。我们先看到管内水银下降,继而又静止不动了(配合板图)请问,水银为什么下降?(学生回答)大气有压强,但是水银也有压强,水银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所以下降。那么现在为什么静止而不再继续下降?(学生回答)大气压强等于水银柱的压强。所以欲知现在的大气压强,就需要计算这个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上一章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设水银柱下有一个水平的小平面,通过测量水银柱的高,计算水银柱的质量和重力,利用压强的公式

  (操作)。(实际测量结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认为水银柱的压强是105帕斯卡)。

  可见,大气压强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用来测定大气压的值。

  3.实验。现在将玻璃管稍稍上提,观察水银柱的高度,结果是不变的。现在将玻璃倾斜,注意,水银面上的真空体积如何变化?(学生回答)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如何变化?(学生回答)。当倾斜时,管内水银面上方的真空体积减小,水银柱变长,但是水银柱的高度如何?(测量,并在板图上画出)很显然,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变。

  4.提问,学生讨论。请大家讨论,如果由于天气的变化引起了大气压强的增大或减小,托里拆利实验的水银柱高度怎样变化?(学生讨论后回答)大气压强增大,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增大;大气压强减小,管内水银柱下降。所以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随大气压而变,这就为我们测量大气压提供了方便。今后学习气压计就是这个道理。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尤其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的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第二个是解决了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强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设备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每人举三个例子。

  P.131 1、2、3。

大气压强 篇10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斯卡,它相当于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二)教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银、汽水瓶、皮碗、米尺、啤酒瓶。

  学生用:皮碗(每二位学生一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2.讲述:同学们要知道实验时,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阅读课文前面的“?”和图11―1。读后问:大家阅读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匹马都很难把它们拉开。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试一试吗?现在,我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来做一做。

  2.学生实验: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3.讲述: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教师板书这句话)。

  4.讲述: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奥托・格里克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充分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抽出金属半球内空气(或挤压出皮碗内的空气),两个金属半球(或两个皮碗)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紧紧地压在一起,因而很难把它们拉开。

  5.演示、验证:刚上课时,老师演示的实验,表明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托住了硬纸片,所以硬纸片不会掉下来。

  演示课本中图11―4的实验(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说明鸡蛋为什么会挤进广口瓶内,引导学生说出由于棉花燃烧耗尽了瓶内空气,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鸡蛋在大气压强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6.讲述、过渡: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伽俐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7.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演示托里拆利实验(一面演示,一面讲解),演示完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8.讲述: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有多少帕呢?请同学们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hg算一算(学生演算,教师巡视)。学生算出结果后,接着讲述: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的大气压强的值(教师板书后,简要说明这个值是“海平面”所测的值,不同的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三、小结本课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倒置注射器后,在活塞上挂上5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

  2.演示课本图11―6的实验:将啤酒瓶装满水,堵住瓶口,倒插入水中,缓缓往上提(瓶口不提出水面),观察啤酒瓶中的水是否流出来。讨论原因。

  五、布置作业 :

  1.课后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2.把本节后练习的第1、2题和章后习题第3题做在作业 本上。

  3.把课文后练习第3题和习题第1、2题在阅读课文后,联系课内所讲内容,进行思考,准备着下节课在课内口答。

  (四)说明

  1.课文中图11―2“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的“皮碗”在农贸市场的金鱼市上可以购买,这样的皮碗是金鱼缸中固定水草用的,价格很便宜。学校实验室可统一购买,用后由实验室保管,供长期使用。这个模拟实验效果很好。

  2.在做托里拆利实验要注意打开窗子通风。要边做边讲,使学生明白玻璃管内装满水银,排出了空气,倒置插入水银槽内,管内水银徐徐下落到一定高度而停止下落,上部为真空,这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强支持着的道理。

  3.用注射器挂钩码的补充实验,一方面是进一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达到巩固本课知识的目的,同时在注射器活塞下挂一个500克的砝码,给学生以惊奇,更加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到此,初二学生已学习了快一年的物理了,要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断地保持下去,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4.对于啤酒瓶的实验,啤酒瓶容易获得,学生自己都可以做,可作为作业 (动手的作业 )让学生回家自己做一做,比在课室内看一看更生动,更具体,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物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5.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大气压强 篇1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斯卡,它相当于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二)教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银、汽水瓶、皮碗、米尺、啤酒瓶。

  学生用:皮碗(每二位学生一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2.讲述:同学们要知道实验时,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阅读课文前面的“?”和图11―1。读后问:大家阅读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匹马都很难把它们拉开。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试一试吗?现在,我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来做一做。

  2.学生实验: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3.讲述: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教师板书这句话)。

  4.讲述: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奥托・格里克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充分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抽出金属半球内空气(或挤压出皮碗内的空气),两个金属半球(或两个皮碗)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紧紧地压在一起,因而很难把它们拉开。

  5.演示、验证:刚上课时,老师演示的实验,表明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托住了硬纸片,所以硬纸片不会掉下来。

  演示课本中图11―4的实验(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说明鸡蛋为什么会挤进广口瓶内,引导学生说出由于棉花燃烧耗尽了瓶内空气,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鸡蛋在大气压强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6.讲述、过渡: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伽俐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7.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演示托里拆利实验(一面演示,一面讲解),演示完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8.讲述: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有多少帕呢?请同学们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hg算一算(学生演算,教师巡视)。学生算出结果后,接着讲述: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的大气压强的值(教师板书后,简要说明这个值是“海平面”所测的值,不同的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三、小结本课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倒置注射器后,在活塞上挂上5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

  2.演示课本图11―6的实验:将啤酒瓶装满水,堵住瓶口,倒插入水中,缓缓往上提(瓶口不提出水面),观察啤酒瓶中的水是否流出来。讨论原因。

  五、布置作业 :

  1.课后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2.把本节后练习的第1、2题和章后习题第3题做在作业 本上。

  3.把课文后练习第3题和习题第1、2题在阅读课文后,联系课内所讲内容,进行思考,准备着下节课在课内口答。

  (四)说明

  1.课文中图11―2“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的“皮碗”在农贸市场的金鱼市上可以购买,这样的皮碗是金鱼缸中固定水草用的,价格很便宜。学校实验室可统一购买,用后由实验室保管,供长期使用。这个模拟实验效果很好。

  2.在做托里拆利实验要注意打开窗子通风。要边做边讲,使学生明白玻璃管内装满水银,排出了空气,倒置插入水银槽内,管内水银徐徐下落到一定高度而停止下落,上部为真空,这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强支持着的道理。

  3.用注射器挂钩码的补充实验,一方面是进一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达到巩固本课知识的目的,同时在注射器活塞下挂一个500克的砝码,给学生以惊奇,更加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到此,初二学生已学习了快一年的物理了,要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断地保持下去,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4.对于啤酒瓶的实验,啤酒瓶容易获得,学生自己都可以做,可作为作业 (动手的作业 )让学生回家自己做一做,比在课室内看一看更生动,更具体,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物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5.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大气压强 篇12

  (一)课题

  大气的压强

  (二)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了解大气压强存在的实例。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及结果,记住大气压强的值。

  3.能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大气压强的现象,难点是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分析对比,指导应用。

  (六)教(学)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可口可乐瓶1个,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槽水银,皮碗,米尺,烧瓶,两用气筒。

  学生用:皮碗(每两位学生一对)。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演示实验;实验置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再慢慢按下图1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硬纸片仍没有掉下来)。

  2、引题:同学们想知道实验中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阅读课本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并要求学生用两个皮碗作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讨论如何操作,拉开皮碗的力更大。

  2、师生讨论:

  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实验效果(表现为拉力的大小)取决于抽出和挤出的空气的多少。

  思考:在大气中,拉开被抽出空气或被挤出空气的马德堡半球或皮碗为什么必须用力,感受什么情况下用力较大,让学生逐步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3、实验验证:

  再看覆杯实验:(如图1)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托住了硬纸片。而当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圈时硬纸片未掉下来,说明处处都存在大气压强,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广口瓶吃鸡蛋实验,将点燃的棉球扔入口向上装有细砂的广口瓶中,迅速将剥壳的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慢慢被吸入瓶内,如图2。

  讨论: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4、小结: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引导过渡: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二)大气压强的大小:

  1、由图3覆杯实验的启示,我们将盛满水的可口可乐瓶去盖倒插在水槽中,发现瓶中的水仍不下落(图4),把水改变成水银,瓶子用试管代替,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如图5,用此实验可研究大气压强的大小。

  2、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边讲边做演示,完毕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提示水银柱上方是真空)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学生求出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的大小。由P=ρgh,算出得:P=105帕。(教师板书这个值),简要说明不同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4、小结: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

  三、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拉动活塞后放手,活塞返回原处(想想为什么?)。再将注射器倒置过来后,在活塞上挂3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这又是为什么?

  2、演示如图6的实验:将细玻璃管插入烧瓶的软大塞小孔中,用两用气筒抽去烧瓶中的空气后,迅速把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将会看到烧瓶中有小喷泉出现。讨论原因引导学生归纳解释此现象的要点。

  3.学自由发言:畅谈自己观察到的大气压强现象;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常见的大气压强现象。

  四、课外作业 

  用刻度尺测你手掌的长和宽,粗略计算你手掌的面积;求作用在你手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想一想,作用在你手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

  (八)说明

  1、课文中摸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的“皮碗”在生活资料商店有售,这样的皮碗是金鱼缸中固定水草用的。这个模拟实验效果好。

  2、采用覆杯实验引伸出托里拆利实验,这样的过渡比较自然,效果好。做托里拆利实验的关键是让玻璃管内装满水银,(要注意排出管内的空气),然后将水银管倒置插入水银槽内,管内水银徐徐下落,上部变为真空,这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着的。

  3、用注射器做活塞拉动后返回实验,活塞挂重物实验和用烧瓶作喷泉实验。一方面是进一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现象。这样,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还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增强。

大气压强 篇13

  【教学设计思想】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3.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气有压强;

  ・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用具】

  矿泉水瓶1个,玻璃杯1个,玻璃管1根,烧杯1个,水槽1个,量筒1只,吸盘1个,乒乓球1只,硬纸片1块,水适量,弹簧测力计1只,注射器1只,细尼龙线若干,刻度尺1把;多媒体。

  【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的综合启发式。

  【教学流程】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投影并解说)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处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说明: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活动1] 学生选择器材,仿照上述演示实验和课本图动手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2] 师生分析实验: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学生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

  (3)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为了给学生强烈的感受冲击,可以由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活动3] 师生回顾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1)在刚才的实验中,你碰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克服困难并完成实验的?

  (2)学生汇报完后,教师作说明。

  [活动4]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活动5]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活动6]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投影):(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p0=ρ汞gh=1atm=13.6×103kg/m3×9.8n/kg×0.76m =1.013×105pa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活动7] 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讨论后,逐一投影)

  (1) 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 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2) 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以上两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将实验的思路总结出来,进行实验。

  (3)师生共同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说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学习到一种间接测量大气压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欣赏自己的方法,学习他人的方法,来拓展自己的思维]

  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活动8] 学生自学与教师演示:(配合投影)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3)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说明:关注社会和生活,思考大气压怎样服务于人类,并形成对知识进行应用的意识]

  5.本节小结。(投影)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你可以做哪些实验来证明?你还可以列举哪些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6.课后作业。(投影)

  (1)自我评价与作业。

  (2)设计实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利用大气压的知识设计一种水杯,只要滴入少量水,就可以涌出许多水来。

  [说明:通过小结,把本节知识条理化,也是对本节内容的一个巩固;然后由作业再检验和提高]

  【课后感想】

  1.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时,我们可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我设想的物理情景有:人工模拟真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掉,再观察纸片的“命运”;可以观察硬纸片的凹凸情况──是向上凹还是向下凸……然后由此展开讨论和实验,就可明确是不是被水“粘”住了。

  2.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在估测大气压数值的活动中,一开始,可以不给任何器材,让学生先自行讨论和确定器材,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两组由学生动手实验,这会让学生感到极大的兴奋,因为这样的实验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比如: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的大小,为何选择1米长左右的玻璃管?为何选用汞,而不用水或其他液体?等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温”科学家经历的实践过程,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大气压强 篇14

  授课地点:多功能教室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塑料瓶、水杯、硬纸片、杯子、鸡蛋、塑料挂钩的吸盘、长度不同的几个试管、空可乐瓶、注射器、钩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与高度和天气有关;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5)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2)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具有将物理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3)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定。

  【教学难点】

  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大气压强教师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实验①: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出问题: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纸片会掉下来。实验②: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问: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教师放开手,硬纸片没有掉下来。有的学生认为纸片会掉下来,有的认为不会,有的思考、犹豫,不知会有什么情况。学生观察,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实验③:在刚盛过热水的密闭空塑料瓶上,浇上冷水,瓶子被压扁。实验④:瓶吞蛋。提出问题:硬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塑料瓶怎么会被压扁?杯子为什么会牢牢地吸在气球上呢?学生讨论、回答:①硬纸片受到一个向上的力;②空气对塑料瓶有压力;③鸡蛋被空气压了进去。教师用投影仪投影大气层的结构,对比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分析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学生观看图片,听教师分析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教师:谁能解释一下我们刚做的三个实验的现象呢?学生回答:①这些现象都是由大气压引起的;②硬纸片受到向上的大气压;③瓶子被压扁,说明大气压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学生思考,可能的回答:①塑料挂钩被大气压压在墙上:②用吸管吸汽水;③墨水被吸到钢笔里。二、大气压强的测定教师投影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图片,讲解马德堡半球实验。提出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学生回答:①说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②大气压强很大,把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学生纷纷猜测大气压强的大小,但是都不知道大气压究竟有多大。教师指导学生用塑料挂钩的吸盘或注射器下挂钩码来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感受大气的压力,估测大气压的值。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实验,把两个吸盘对着挤压,尽量把里边的空气挤出来。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用测力计测出拉开吸盘时大气对吸盘的压力,测出吸盘的面积,可以估算出大气压的值。教师:用这个方法,我们可以估算大气压的值。但是我们怎样才可以确切地测定大气压的值呢? 教师投影托里拆利实验并进行讲解。根据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计算大气压强的大小。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了解实验的过程步骤,理解托里拆利实验测定大气压的原理和结论。学生利用p0=ρ水银gh进行计算,推出标准大气压的大小。引导学生讨论:①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是否有关?②如果玻璃管上端敲破一个洞,管内的水银将会向上喷出还是向下落回水银槽?教师投影气压计学生讨论得出:①因为p=ρgh,液体压强与水银柱的高度有关,而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无关。②破洞后的玻璃管与水银槽成了连通器,管内的水银将向下落回水银槽。教师:究竟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大家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换用比杯子长的各种不同长度的试管(或容器)进行“覆杯”实验(例如可以用矿泉水瓶、大饮料瓶等)。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发现大气压能支持很高的水柱。教师向学生讲解,大气压可以支持的水柱高达10m以上。学生根据大气压强等于水柱产生的压强,即p0=ρ水gh进行计算。三、大气压与高度、天气的关系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情况图,向学生讲解: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越小。学生观看图片,认真听讲。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提出问题:当大气压降低时,常伴有多云天气,这是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进行交流。四、课堂小结(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2)托里拆利实验和大气压的大小。五、课后作业三维目标六、课外活动让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写出调查报告。

大气压强 篇15

  教学设计方案 " src="file:///c:/users/远见科技/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3.gif" width=88 height=462 v:dpi="96" v:shapes="_x0000_s1028">

  1.了解大气压的存在.知道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很大的.

  2.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5.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推理的方法.

  2.渗透等效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爱科学;在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理性思维的成就.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具学具准备(1)桌面上实验器材清单:吸管、集气瓶、去芯的酒精灯、镊子、铁架台、鹌鹑蛋、水槽、大小试管、保温杯(内装热水)、纸杯、缝衣针、硬纸片、塑料吸盘、气球各一个。(2)配套多媒体课件一套、罐头一瓶、集气瓶、去芯的酒精灯、镊子、铁架台、鹌鹑蛋、水槽、大小试管、热水瓶各一个、有色水少量、马德堡实验装置一套。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同学们,今天罗老师先要来当一回魔术师,给大家表演两个魔术。这里有两根内径差不多大的试管,它们重叠起来倒置后,如果不用手托住,你们猜猜会不会掉?在大试管里注入大半试管的水,将小试管慢慢插入大试管中,这时把两管同时倒立过来,注意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请学生回答:小试管不但不往下掉,还往上升呢。)再来一个:我桌上有一个鹌鹑蛋,大家看好了,现在我要让小烧瓶把蛋整个吞下去。看我变变变,瞧,进去了!刚刚的两个小魔术是不是老师施了魔法呢?不是的,学完“大气压强”这一节内容后,同学就知道为什么了。二、           讲授新课:同学回忆一下上一章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作用且有流动性,因而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同理,空气受重力作用且有流动性,因而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也有压强,这个压强就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有同学可能会讲,空气本来就看不见、摸不着,我倒是可以通过空气的流动形成的风来知道它的存在,这大气压我怎么知道有没有呢?大屏幕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过程,介绍半球构造,再请同学抽气后拉半球。大气压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不管抽没抽气,半球外部始终受大气压作用。只不过,抽气前,内外气压值一样,所以显现不出来;抽气后,外界大气压远大于瓶内气压,因而表现出把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了。马德堡半球实验能有力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实际上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有很多,同学利用桌面上给你的器材,动手做几个实验吧。要记得哦,只有内外有气压差,大气压才能显露出来。找找看,你能设计出几个跟大气压有关的实验?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协作,看哪一组想得最多。完成一个记录一个。表格也在桌上。开始。(几分钟后,有代表性地请学生宣读实验记录,并请同学分析实验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   通过刚刚的实验同学发现有的小组用小试管装满水后从水槽中倒提出来水一滴不洒,有的小组用大试管做这个实验结果也一样,那是不是说大气压能无限制地支持任意高度的水柱呢?早在 1640年,在意大利北部佛罗伦萨城,塔斯坎宁大公爵在家里的花园中修建了一座十分精美的喷水池,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水源供给,就在园中挖了一口井,井口离地面足有十多米,并且装上了强有力的抽水机。大公爵和设计师想,在晨曦中喷泉与园内景色相映一定美极了。工程完成后,大公爵选择了吉日邀请了亲朋好友,正式揭幕喷泉。可是十分扫兴,尽管抽水机不停地工作,喷水池却喷不出一滴水来。在实际上,在当时的生产实践中,这类问题不止出现一次。矿工们早就发现无论费多大的努力都不可能把矿井里的水吸到离地面10米以上的地方。喷水池风波虽然结束了,但问题却留给了科学家。到底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三年之后,一位青年学者找到了答案,他就是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因为水银有毒,所以现在在课堂上不做托里拆利实验了。托里拆利也在实验后4年39岁就辞世了,又是一位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科学家。这个实验我们可通过视频录像来了解全过程。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大气压能支持76厘米的水银柱,而水银的密度是水密度的13.6倍,也就是说能支持水柱的高度应为13.6×0.76m,约为10m,如果超过了这个值,则无论用多强劲的抽水机都白搭,而且如果违背了科学,再选良辰吉日都是无稽之谈。再问同学一个问题:我们人体周围会不会有大气压?有,那为什么没把我们压瘪?同学们都看过电影、电视里的宇航员在太空遨游时,都要穿着厚厚的宇航服,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如果不穿,会怎么样?同学们再开动脑筋,找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跟大气压有关的现象?联想:注射器吸取药液过程、钢笔吸水过程、塑料挂衣钩挂书包。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今天主要认识了大气压的存在,并知道了大气压的大小。回到开始我给同学演示的两个小实验,同学能解释原因吗?同学再想想有没有办法把蛋再完整的给吐出来?启发学生上台操作演示完实验后,告诉学生:大气压虽然可以简称气压,但大气压和气压还是有区别的。严格说起来,大气压只是气压的一种,是外部空气产生的压强;而气压还包括封闭空气产生的压强、水蒸气或其他各种气体产生的压强等。当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时,鹌鹑蛋就被压出来了。附:探究大气压存在的实验记录表格

  探究大气压存在的实验记录表格

  班级                       姓名                 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分析

  1

  2

  3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大气压强(通用1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