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等奖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5篇
物理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电子、通讯、能源、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支持和指导。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等奖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等奖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熔化和凝固》,本课的内容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都非常常见,因此我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真正地通过师生的合作,能让学生在本堂课中收获到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物态变化。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熔化和凝固》选自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主要包括了熔化和凝固两种物态变化,其中,实验探究的观察是本节课物态变化的基础和起点,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我预计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内容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晶体、非晶体的熔化,第二课时的内容为凝固的讲解,那么我本次的说课主要是谈谈我对第1课时的设计。
二、说学情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对所有的事物都保持着一颗好奇之心,而且在他们这个年纪,善于表现是他们的标志,在课堂中能积极与老师进行互动,因此我打算以生活实例为基础,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探究实验,只为了学生能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本堂课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图线描述海波和蜂蜡熔化的过程,通过比较海波与蜂蜡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区别,并能据此区别晶体、非晶体。
2、会查物质的熔点表,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熔化的含义,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交流试验数据和试验现象,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规律。
难点:了解实验探究的步骤。
五、教学方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
六、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1:导入环节
过渡句: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采用生活实例导入的方法。向学生展示一个浇铸的金属零件,并介绍这个零件的制作过程:先将金属材料变成液态,然后将液态的金属材料浇入模具中,待其冷却后变成固态的金属零件,由此引出熔化和凝固。
【意图: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八年级的叙述观察能力快速发展,能针对生活常见的情景进行思考,因此用生活实例进行导入,能快速与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同时引起他们的思考,集中本节课学习的注意力,从而导入课题。】
环节2:新课讲授
本节课的核心是探究实验“不同物质的熔化过程”,在教学中我打算这样进行:
首先是猜想假设:
我会向学生提出问题:固体物质熔化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通常会认为固体熔化只需要加热即可,在学生回答后,我会追问:是不是所有的固态物质加热后就可以熔化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意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明天探究的主题,也能回忆生活经验,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其次是设计实验方案:
我会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中图111所示的实验装置,再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实验装置设计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装置,以便明确实验方案。
然后是准备实验:
我会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请小组组长检查桌上的实验器材,做好分工,完成准备工作。
接下来是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参考实验报告中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请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教科书表12或自己设计的数据表格中,并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绘制海波和蜂蜡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
最后是分析论证:
我会引导学生对所画的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进行分析。首先弄清横、纵坐标轴各代表什么物理量,以便了解物理图像反映的是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其次再了解图像中点、线的物理意义。
指导学生查熔点表,通过提问的形式指导学生会查熔点表、会用熔点表解决有关问题。
【意图:在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学生的探究实验,老师作为辅助和引导,通过提问的方式,请同学们自己进行实验,当然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会时刻提醒同学注意安全,严格按照实验的步骤和要求进行,引导学生对数据和现象进行总结,从而突破本节课的知识难点。】
环节3:拓展学习
过渡句:接下来进入拓展学习环节。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同学思考两个问题:1能否用铝制的容器熔化钢或锡2在南极考察站能使用水银温度计测室外的温度吗。
【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及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体会从物理走向社会。】
环节4:小结作业
过渡句: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找同学来回忆实验,说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现象。
作业布置为回家查阅资料,搜集影响熔点的因素。
七、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体系清晰明了,且教学环节着重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因此我的板书主要呈现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方便学生在课堂结束时再次强化本节课的知识点。
一等奖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3.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要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设问
烈日当空,久旱无雨,为了解决旱情,在过去人们摆起香案,祈祷龙王爷恩惠,然而滴雨未下;而现在,派出几架飞机在高空投撤了一些固态物质,顷刻间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问:“这种固态物质是什么呢?它变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雨形成?”引起学生兴趣,激发热爱科学、破除迷信思想。
2、导入新课,猜想
a.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b.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c.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
3、设计实验
①出示装在烧瓶里的几粒碘,让学生观察碘的状态、颜色,问:给碘加热,碘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会变吗?停止加热,又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又会变吗?让学生猜想,将有代表性的发言写在一边。
②由学生设计实验,包括器材。
对学生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共同筛选出较优的方案。
4、学生实验探究
让一名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其余学生注意观察,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让学生观察。
问:你看到烧瓶中有什么现象?
(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
问:此时有没有液态的碘产生?你如何验证?
演示:将瓶塞取下,烧瓶倒立,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有紫色气体逸出,无液体流下)
移去酒精灯,盖上瓶塞,烧瓶倒立,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颜色由紫变浅,逐渐变黑,瓶壁上有细小的冰粒形成,无液体流下)
演示人造“雪景”:在封闭烧瓶中插有小树枝,内放一些卫生球粉末,微微加热后停止加热,让学生观察树枝上出现了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5、学生交流结果,处理信息。
实验结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此时要用酒精灯加热;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此时没有用酒精灯加热,而是对外放热。
6、学生举例,交流,评估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中的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师生、生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对学生的举例,积极参与给予鼓励,同时教育学生要留心身边的物理现象(如雪、霜、冰雹的形成,冰冻衣服也会干,积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卫生球逐渐变小、消失、有气味等)
7、知识应用
让学生解释“生活物理社会”中讲的人工降雨,教师作出评价并统一观点,指出干冰易升华吸热还可用来给食品降温,在舞台上制造“白雾”等。
8、巩固练习,创新迁移。
①用久了日光灯管(或灯泡)为什么会变黑?
②“潮湿的衣服干了”与“寒冬冰冻的衣服干了”是否一样?
③卫生球(樟脑丸)在空气中会变小,这是什么物态变化?
④窗户上的冰花这是什么物态变化,它一般在窗户的侧?
9、小结。
一等奖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篇3】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联系大量的科技资料,“利用内能来加热”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并从某个方面上叙述内能利用的发展情况,例如分析课本上提到的“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本内容的教学要注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习生产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内能的方法,对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议。
“利用内能来做功”要注意实验教学,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学生从中分析和学习如何利用内能做功的,并从材料中体验到科技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内能的利用
【重难点】内能的两个应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从实验中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联系实际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
方法1、联系上一节的内容,知道了人类利用燃料燃烧获得大量的内能,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内能的呢?可以提供资料,学生阅读,知道内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用来加热。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分析社区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内能,这说明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加热。
二、利用内能来加热
方法1、教师提供关于取暖的资料,学生分析取暖的发展过程,说明从火炉取暖到锅炉集体供暖再到热电站供暖的优点: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环境卫生。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和利用信息学习,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再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做评估和实验,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调查社区供暖;查阅世界上先进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内能来做功
方法1、实验教学,做好水蒸气推开活塞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习如下问题:观察实验的现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实验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实验说明了什么;从实验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在此基础上介绍利用内能做功制造了热机,说明工业化社会的出现有赖于热机的发明和改进。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用上面的方法1进行实验,然后可以提供资料或学生查找资料,从利用内能来做功开始,到应用,到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内能的利用
一、利用内能来加热
本质:能量(内能)的转移。
二、利用内能来做功
1、实验:水蒸气推开活塞。
2、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
3、能量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热机的应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
【课题】蔬菜大棚中内容的利用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调查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并对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探究活动范例:城市供热
活动内容
调查及认识城市供热。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关注社会的意识及创新决策能力。
活动准备
1、复习与热相关的内能及能量的相互转化的知识。
2、分成四个小组,制定调查方案。
活动过程
1、分组调查阶段
①学生个人调查自家使用供热设备及燃料情况。
②一、二小组学生调查学校厨房及教师家供热方式。
③三、四小组学生调查蕲春县医院的供热方式。
2、课堂讨论阶段
在学生课外观察、实验及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讨论。
①介绍内能的利用:利用内能做功(内燃机)和利用内能加热。
②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小结供热方式:
燃烧燃料供热:
燃料种类包括煤、石油(汽油、柴油)、天然气、酒精、炭、柴、草、沼气(介绍沼气使用好处)燃烧后能量转化是燃料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电能供热:
供热用电器种类包括电炉、电饭煲、电热毯、电取暖器、电热拖鞋、宇航员穿的电热保温装置等。(介绍电能供热好处是热效率高、无污染、操作简便)其能量转化是由电能转化为内能。
获得电能的方式有哪些?
化学能(火力发电站);水能(葛州坝水力发电站、三峡工程等);风能(沿海岛屿和草原牧区的风车田);核能(原子反应堆,介绍: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韩国、日本最近核电站因事故关闭,俄罗斯因“千年虫”与美国联合核查核电站,土耳其准备建核电站招标开始等,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形成社会意识。)
光能供热:
转换装置包括太阳灶、太阳炉、太阳能热水器(介绍其结构及其宣传口号“一次投资终身受益的绿色能源”。介绍东南亚地区对太阳能利用的政策。(介绍光能供热优点是无污染的天然能源)其能量转化是由光能转化为内能。
③汇报对集中供热情况调查的结果
城市、农村各2名学生介绍自家供热方式。
引导分析分散供热缺点: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废气废渣污染环境。
二小组学生代表分别介绍学校、医院供热方式。
学校锅炉产生热水、热气来蒸饭,利用余热给教师、学生提供开水、热水,学校教师没有人使用煤。
学生计算:学校利用余热供开水0.10元/瓶;一个蜂窝煤0.18元,能烧三瓶开水,每瓶摊0.06元,水费0.02元/瓶,煤炉一般只能使用3个月,每瓶摊成本0.04元,实际家内燃煤供开水费用达0.12元/瓶。另外,燃煤处铁制品、铝制品、电器锈蚀严重,老化快。
县医院内,锅炉燃煤产生热气,通过管道输送至厨房、各科室提供开水、热水,供手术室、妇产科等科室取暖。通过分析,学生认为集中供热是供热的较好方式。
④介绍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指在城市一较大区域内,利用集中热源,向该区域内工厂及民用建筑供应生产、生活用热。用大型或较大型的高效锅炉取代分散的小锅炉,使锅炉热效率达80%~90%以上。集中供热发达国家有俄罗斯(1985年苏联集中供热普及率70%)、德国(集中供热普及率90%)、北欧、东欧。
热电联产(CHP):采用蒸汽轮机驱动发电机发电,废气用来对现有锅炉装置补充加热。火力发电效率30%~35%,供热、发电联合的CHP总效率达80%。
3、供热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被称“空中死神”的酸雨、酸雾。煤气等燃料生成了“温室效应”的罪恶魁首的二氧化碳。柴燃烧破坏森林,使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能源危机是世界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使用绿色能源——太阳能和先进的供热技术如热电联产等提高热效率,节约能源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4、作业
各小组以调查为基础写一篇小论文《我家的供热》
活动小结
供热涉及能源、内能、热传递、热效率等内容,学生常熟视无睹,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留心生活的意识大大增强,比如不仅仅就事物的单方面来思考问题,而是多层次、多角度来分析问题。考虑实用性的同时,考虑它的经济价值等。
一等奖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四、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六、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七、教学用具
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张光滑的厚纸、扇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将酒精抹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现象吗?雨后地上的水坑,一会儿也干了,地上的水的水到哪里去了?通过下面的想想做做看看能否知道。
二、进行新课
做课本中实验,或者观察书上的实验现象图片。实验现象:将塑料袋沉入80℃以上的热水中,塑料袋鼓起来了,酒精变少了。拿出来凉一会儿,看到塑料袋瘪了,有小液滴,小液滴是酒精,因为水没进去。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它们。
1、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2、蒸发(板书)
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课件)
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想想做做]
(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
把酒精滴在手背上,擦在手背上,或用手扇,有什么感觉?滴上、擦上酒精的地方有凉的感觉,用手扇一扇,感到更凉。这说明蒸发过程需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滴在手背上的酒精,比擦在手背上蒸发的慢。用手扇酒精蒸发更快。说明蒸发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有关。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同学们回答地非常好。
看课本图4、3—5,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启发诱导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人身体上有水,皮肤上的水分蒸发,水在蒸发过程中需要吸热,就要从人的皮肤吸收热量,使体温下降,所以感觉特别冷。天热时,由于狗没有汗腺,不能靠出汗散热,只得伸长舌头,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增加蒸发量来散热。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影响蒸发快慢有三个因素,并且蒸发有致冷作用。
3、沸腾(板书)
怎样使一杯水在短时间内完全汽化呢?
水的沸腾: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水烧开,也就是水沸腾,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提出想了解什么?水开了为什么要冒气?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熬干了,水去哪里了?问题提出来,大家先大胆猜测,相互讨论,制定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水熬干了,水变成了水蒸气。
实验方案1:
把冷水倒在烧杯里,将烧杯放在铁架台上的石棉网上,杯上盖上中心有孔的硬纸板,把温度计穿过纸板孔并使玻璃泡浸入水中,用酒精灯给盛了冷水的烧杯加热,当水温至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5min为止。
实验方案2:
把热水倒入烧杯中,用酒精灯给热水加热。
两种方案都很好,也可行,我们现在分两大组。一大组用冷水做,另一大组用热水做。仔细观察,最后得出结论。并说出这两种方案的缺点。
冷水:开始给水加热时,在烧杯的器壁出现了许多小气泡,随着水的温度升高小气泡逐渐变大,并脱离烧杯器壁开始上升,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还没有到达液面就消失了,同时听到吱吱的响声,后来发生了变化,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这时水就沸腾了,在沸腾前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是不改变的,把酒精灯撤掉以后,沸腾停止。
热水:开始给水加热时,水温上升。水沸腾时,内部出现大量的气泡,气泡越来越大,上升到水面破裂,汽泡里的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水的温度不变,把酒精灯撤去,沸腾停止。
开始给冷水加热时,由于水中溶有空气,在器壁上生成气泡,气泡中含有空气和水蒸气,继续加热,气泡受热膨胀,当气泡大到一定程度,由于浮力,气泡脱离器壁开始上升,气泡上升温度降低,气泡内的大部分水蒸气要液化成水,气泡外边压强大于气泡内气体压强,气泡变小。这里边关于压强和浮力我们以后要学到。现在根据观察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
根据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水的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根据气泡上升,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说明水的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根据撤掉酒精灯后,水就停止沸腾,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看课本80页小数据。为什么表上标“在标准大气压下”?液体沸点与大气压有关,以后要学。像我们用的高压锅,锅内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压锅内水的沸点也高于100℃。而高原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原上水的沸点低于100℃。要记住酒精的沸点78℃、水银的沸点357℃。通过表格比较蒸发和沸腾4、液化
前面我们看到,把塑料袋从热水中拿出,凉一会儿,塑料袋变瘪,并且有酒精液滴,这过程说明了什么?大家思考,并相互讨论。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酒精被液化。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这是液化的一种途径。
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这是液化的第二种途径。这我们也不陌生。我们家中用的液化气罐,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石油气变成液体后装入钢罐的。还有我国长城三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的燃料,用氢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剂,这些装在火箭里的氢和氧都是以液体状态存在的。既然液化是汽化逆过程。那它是吸热还是放热?能用例子解释吗?使气体液化有两种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板书]液化过程要放热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液化和汽化,汽化有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过程要吸热。液化过程要放热。
四、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1、汽化和液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2、沸腾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要吸热。3、蒸发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
4、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想想做做]纸锅烧水
我们现在用桌子上那张光滑的厚纸,做成小纸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观察到什么。学生们做,教师巡回指导,给纸锅加热一会儿,水沸腾,而纸锅并没有燃烧,这是为什么?水100℃就沸腾,而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所以水沸腾而纸锅并没有燃烧。
一等奖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汽化、液化,理解汽化、液化可逆
2、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知道沸点
3、知道蒸发可致冷
4、知道液化的两种方式
5、结合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水的沸腾
2、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
3、液化的方式
教学难点:沸腾与蒸发的区别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熔化过程中,要吸热还是放热?
2、晶体熔化条件、特征各是什么?
3、凝固,要吸热、放热?
4、由三态变化引入汽化、液化新课。
探究新知
一、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分类:沸腾、蒸发
(一)沸腾
1、定义: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剖析:
①发生部位:液内和液表
②发生温度:一定温度(沸点)
③程度:剧烈
2、水的沸腾实验:
⑴目的: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沸腾温度
⑵装置:注意:器材;组装等
⑶沸腾前的现象:少量气泡形成,气泡上升变小,未到水面消失。
⑷沸腾时的现象:大量气泡形成,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
⑸记录表格
时间/min
温度/℃
⑹图像:(描点作图;图像分析)
⑺沸点:
定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②影响因素:液体种类;液表的气压
(由学生阅读教材P60的小资料《几种液体的沸点》归纳)
③水的沸点:1标压下,是100℃
补充:液体温度计中液体选用要求
凝固点<被测液体温度<沸点
3、沸腾条件:
①温度条件:温度达到沸点
②热量条件:不断吸热
练习: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谁沸腾后,试管中的水是否沸腾?
4、沸腾的特征:
①温度特征:温度不变(保持在沸点)
②热量特征:不断吸热
学生讨论:教材P60想想议议
(如下图)——纸锅如何将水烧开的?
⑴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上的纸
⑵水沸腾而纸锅不燃烧:纸的最高温度为水沸腾时的温度,达不到纸的沸着火点。
(二)蒸发
1、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气化现象。
剖析:
①发生部位:液表
②发生温度:任意温度(不受温度限制)
③程度:缓慢
2、蒸发的作用:致冷的作用
实例分析:
①擦酒退烧。
②夏天游泳后感到冷。
③夏天狗伸舌头纳凉。
④多油的汤(菜汤)不易冷却。(油层阻碍水分的蒸发)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分别有学生举例分析)
①液体的种类
②液体的温度
液体的表面积
液表的气流速度
练习:
1、人淋雨后,若不及时换下湿衣服,为什么容易患感冒?
2、小勇喝开水时,向水面吹气,这样喝起来就不太烫,这是为什么
?
二、液化
1、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物态变化
2、引导学生实例分析:
①“白气”(“白烟”)的形成
②云、雨、雾、露的形成
③冬天玻璃、镜片变模糊
④夏天瓷坛(水管)“流汗”
⑤气体打火机中的“气体”
⑥液化石油气
⑦从冰箱中取出的铁块变湿(擦不干)
⑧食物“回潮”
3、液化的方式:
①降低温度
②压缩体积
液化的实际应用:
4、液化时要吸热。
讨论为什么:水蒸气比开水更烫?
三、科学、技术、社会:《电冰箱与臭氧层》
(学生阅读教材P62《电冰箱与臭氧层》,结合图探讨冰箱如何降温的)
1、氟利昂:
①氟利昂既易汽化又易液化。作为热的搬运工。
②氟利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使紫外线到达地面。(人照射过多患皮肤癌)
2、学生讨论冰箱中的物态变化:
①冷冻室:氟利昂汽化吸热
②冷凝器:氟利昂液化放热
巩固练习
1、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回到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会变得模糊不清,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变清晰,这是由于室内的'水蒸气先在镜片上遇冷__________成小水珠后又发生__________所导致的现象。
2、针对我国土地沙化及沙尘暴日益严重的形势,专家们提议,要提高植物覆盖率,减少裸地面积,这样可以使土壤中水分蒸发___________(填“加快”或“减慢”)
3、把一根烧红的铁棒放入冷水中,会发出“吱吱”响声,并会冒出“白气”这是因为先________后________。
4、已知液态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分别是-183℃、-196℃、-78℃。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从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被分离出来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三种液体同时液化无法分离
5、饺子放在水中煮,怎么煮都不会发黄变焦,而放在油中炸,过一会儿就会发黄甚至发焦、这一现象表明油的__________比水高。
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利用蒸发吸热的是( )
A、把湿衣服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晒干
B、医生往发烧病人的头上擦些酒精来缓解病情
C、夏天从游泳池刚上岸的人被风一吹感觉很冷
D、吃冰棒可以解热
7、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会拿一个带把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放入病人口腔内,通过小镜子的反射来看清牙齿的内侧,医生把镜子烧一烧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8、在工器厂里,常用水胶粘木料,这种胶需要在100℃左右的温度下熬化后才能使用,温度再高就会熬焦,失去粘性.所以工人师傅熬这种胶时用如图所示的双层锅,两层锅之间装着水,这样就不会把胶熬焦了,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