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案(精选18篇)
《压强》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压强的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
2、 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知道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4、 能用压强解释日常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2、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
3、 学习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乐于用压强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 压强的概念
难点 压力作用效果的探究
器材 海绵、细沙、小板凳、橡皮泥、削尖的铅笔、气球、缝衣针、钩码、大铁钉、弹簧秤、木条、细线绳。
学
情
分
析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可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
入 在雪地里行走的人会深深的陷入雪中,而在滑雪板上的人则可以轻灵的在雪面上自由自在的滑动,你知道这其中道理吗?学了这一节的内容之后你就会明白了 讲述,创设情境
思考,进入情境
新
授
课 一、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
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前面我们学过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压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会有大有小,我们称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呢?首先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一下你们的观点,然后用桌面上的器材设计实验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检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是否合理
讲述压力的概念
引导启发学生设计探究实验
巡回指导 了解压力的概念
讨论压力作用效果可能有关的因素
设计探究实验进行探究活动
新
授
课
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
启发学生总结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或数据得出结论
区分压力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关系
二、压强
根据上述结论,要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能只用压力的大小,在物理上我们用压强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也就是说压强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那么我们怎样将压力的大小和压力的作用面积对压强的影响同时考虑进去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速度的定义,讨论交流一下我们应怎样定义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p =f/ s
各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符号 意义 单位
p 压强 帕(pa)
f 压力 牛(n)
s 受力面积 平方米(m2)
例题 桌面上静止的一盒粉笔的重力为6牛,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1分米2
计算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强。
解:1分米2= 0.01米2
p=f/s=6n/0.01m2=300pa
答: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强为300帕。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得出出压强的定义
讲解压强的符号、单位
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压强
讨论交流
记忆压强的公式、单位、字母的意义。
熟悉使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
三、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根据压强的计算公式,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我们要怎大或减少压强,应分别采取哪些措施。
增大压强 增大压力
减少受力面积
减少压强 减少压力
增大受力面积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压强》教案 篇2
压强教案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教具准备: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茫茫雪原,浩浩无边,想在上面步行的人双脚深陷.几乎寸步难行.雪橇却能使人插上翅膀……
2.观察教材中p66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3.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进行新课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生]人走过沙滩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生]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
[生]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蝉为什么可以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
[生]人走过沙滩能留下脚印和软软的沙滩有关系,因为在水泥地上走过就看不到脚印.
[生]用笔尖扎手会感到很疼,蝉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树皮中,是因为笔尖和蝉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扳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平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量.
[师]当我们要将钉子钉人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
[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演示]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图略:
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
[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生]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
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
[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器材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第一组:
(1)先将沙子装在一个平底、敞口的玻璃容器中.将沙面摊平.
(2)把压力小桌腿朝下放在沙子上.分别在桌面上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腿陷入沙子里的情况.
(3)将沙面摊平后.再将压力小桌面朝下放在沙子上,分别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陷入沙子里的情况.
实验表格:略
分析实验现象:
结论:
第二组:参考教材p67图13.1―3的方法设计实验.
(1)准备三块完全相同的橡皮泥(将橡皮泥编号)和两根完全相同的细木条.
(2)将一根细木条放在1号橡皮泥上.通过挂有1个钩码的弹簧测力计使木条对橡皮泥产生压力.
(3)取下l号橡皮泥,换上2号橡皮泥.弹簧测力计上挂上2个钩码.重做上面实验.
(4)取下2号橡皮泥换上第3号橡皮泥.将两根木条放在橡皮泥上,重复实验(3)
比较三块橡皮泥的形变情况.和第一组的结论相同.
[师]两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两组实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变量法.
[师]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补充吗:
[生]我们组分别用完全相同的两块橡皮泥.三根木条时挂4个钩码;一根木条时挂2个钩码模拟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内容.发现一根本条挂2个钩码时橡皮泥的压痕较深,形变较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师]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数据,计算两种情况下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上受的压力和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
[生]根据计算和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面积所受的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有关系。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
[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投影]
.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一颗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三、小结:
1.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2.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单位是pa.
四、活动与探究:
钉板会把脚扎穿吗?
第2课时
一、教学过程:
[例题]将教材中例题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析.
[投影]
练习1.一个质量是40 kg的中学生,他每只脚着地的面积为120 cm2,他走路时对地的压强是多少帕?(g=10 n/kg)
练习2.芭蕾舞演员的体重是475n。接地面积为9.5cm2,一只大象体重60000 n.每只脚掌面积600 cm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教师讲评)
强调:(1)在计算的过程中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国际单位。(2)要弄清受力面积的大小.例1中学生行走时始终有一只脚着地.故受力面积为一只脚的着地面积.而大象四只脚站立时,受力面积则考虑四只脚着地时的面积.(3)还要注意题中压力的大小就是重力的大小.但不是任何情况下,压力的大小都等于重力。
[师]同学们对压强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不是可以解释教材开头两幅照片中看到的现象呢?
[生]蝉虽然很小。力量不会太大.但它的口器非常尖,和树皮的接触面积很小,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即压强就会很大,因此能插入树皮. ’
[生]骆驼虽然身体庞大笨重.但它有四只大脚掌,踩在地上时,地面上单位面积上受的力即压强不会很大.因此,即使在沙漠行走也不会陷进去.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68的三幅图.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
[师]同学们一定还可以举出生活中许多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例子.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个很薄的刃.这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不论是钉子还是大头针、图钉做得很尖,这也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载重的大卡车上装有许多很大的轮子,滑雪者的滑雪板做得又宽又长,这些都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刨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二、小结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压强减小;减小受力面积,压强增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压强增大;减小压力,压强减小.
三、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作业:探究之旅
五、板书设计: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压强:公式:p=f/s
单位:pa 1pa=1n/1m2
《压强》教案 篇3
对公式的变形及流速对压强的影响理解比较不深入,对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和液体压强的计算掌握较好。
[教学目标] 1、掌握压强公式及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2、灵活应用液体的压强公式
3、知道大气压的存在及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4、知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内容、方法与步骤]
1、压强及改变压强的方法;
(1)压强公式:p=f/ s;正确理解压力及受力面积(即接触面积)的概念
(2)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如:刀刃薄……)
减小: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如:铁轨上垫枕木……)
2、液体压强公式及其应用;
(1)公式:p=ρg h (其中h表示深度:即从液面往下数)
(2)应用:连通器;液压机(f1/s1=f2/s2)
(3)实验:控制变量法(控制同一深度或同一液体)
3、大气压及其与沸点的关系;
(1)大气压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实例:钢笔吸水,吸盘,吸管喝饮料)
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且减小的幅度不均匀),其数值为 1标准大气压(1atm)=1.013 105pa=760mmhg=10.3mh2o(托里拆利实验)
(2)大气压越大则液体的沸点越高(应用:高压锅煮饭容易熟)
大气压越小则液体的沸点越低(如高山上鸡蛋可能煮不熟)
4、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速越大则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则压强越大
例1:三个同种材料做成的圆柱体,竖直放在水平桌
面上,如图所示,则对桌面压强最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三个一样大
解:由公式p= 进行变形得:p= = = = , 甲 乙 丙
且同种材料,则密度ρ相同,而丙的 最大,即压强也最大,选c
例2:某同学用酒精做托里拆利实验,假定管内液面上方为真空,则酒精上升的高度是___米
解: =大气压(76cmhg),得:
= =12.92m
[学法指导]准确把握压强公式中的受力面积和液体压强中的深度。
[作业布置]
1.能测出大气压强数值的实验是 ( )
a.托里拆利实验 b.马德堡半球实验 c.阿基米德实验 d.滚摆实验
2.圆柱体a b高相等,底面积之比4:1,把它们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比为1:2,若把圆柱 体a叠放在b上时,圆柱体b对地面的压强增大为原来的 ( )
a.2倍 b.3倍 c.4倍 d.6倍。
3、三个同种材料做成的圆柱体,竖直放在水平桌
面上,如图所示,则对桌面压强最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三个一样大 甲 乙 丙
4.关于压力和压强下列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重力越大,对支持面的压力一定越大 b.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c.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 d.压力大压强不一定大
5.在水下50米深处的潜水员,受到水的压强是___________帕。
6.在结冰的湖面上行走时,突然脚下的冰将破裂,应采取 ( )
a.站住不动 b.就地爬伏在冰面上慢慢向岸边挪动
c.赶快向岸边跑去 d.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7自来水笔吸墨水时按几下弹簧片,墨水就进入橡皮管里了这( )
a.是弹簧片作用使墨水进入橡皮管 b.是手的压力使墨水进入管
c.是橡皮管的吸力使墨水进入 d.是大气压作用使墨水进入橡皮管
8某同学用酒精做托里拆利实验,假定管内液面上方为真空,则酒精上升的高度是___________米 (外界大气压强p0=76厘米汞柱 ρ酒精=0.8×103千克/米3 ρ水银=13.6×103千克/米3)
9.有两组同样的砖甲组一块乙组两块,每块砖长:宽:高=4:2:1,下列对地面压强不相等的是 ( )
a.甲组平放,乙组每块也平放 b.甲组侧放乙组每块也侧放
c.甲组立放乙组叠着侧放 d.甲组立放,乙组叠着平放
10.乌鲁木齐的大气压约0.9个标准大气压,约等于__________帕,这时水的沸点________100℃
11.放在水平面上的长方体,体积为v, 密度为ρ, 重力为g, 对桌面压强为p,将它竖直切去一半则( )
a. v、ρ、g、p都变为原来的一半 b .ρ、g、p不变,v为原来一半
c.ρ不变,v、g、p为原来一半 d. ρ、p不变,v、g为原来一半
12._____________实验首先测出了大气压的数值
14.甲乙两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甲物重是乙物重的4倍,而底面积是乙的1/2,甲对桌面压强为p甲,乙对桌面压强为p乙,p甲与p乙关系( )
a.p甲=8p乙 b.p甲=4p乙 c.p甲=2p乙 d.p甲=p乙/8
13.将浸有酒精的棉花球点燃后放入广口瓶中,然后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过一会儿鸡蛋会被瓶口吞没,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
14.某同学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 测得玻璃管中水银柱高度为76厘米可使这个高度减小的措施为( )
a.往水银槽中注入水银 b.使玻璃管倾斜
c.将实验移到高山上去做 d.将实验移到矿井中做
《压强》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配合板图)。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2.托里拆利实验。取一根大约一米长、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灌满水银。(边讲边做)管内没有空气。用食指堵在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P130图11―5注意观察现象。我们先看到管内水银下降,继而又静止不动了(配合板图)请问,水银为什么下降?(学生回答)大气有压强,但是水银也有压强,水银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所以下降。那么现在为什么静止而不再继续下降?(学生回答)大气压强等于水银柱的压强。所以欲知现在的大气压强,就需要计算这个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上一章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设水银柱下有一个水平的小平面,通过测量水银柱的高,计算水银柱的质量和重力,利用压强的公式
(操作)。(实际测量结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认为水银柱的压强是105帕斯卡)。
可见,大气压强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用来测定大气压的值。
3.实验。现在将玻璃管稍稍上提,观察水银柱的高度,结果是不变的。现在将玻璃倾斜,注意,水银面上的真空体积如何变化?(学生回答)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如何变化?(学生回答)。当倾斜时,管内水银面上方的真空体积减小,水银柱变长,但是水银柱的高度如何?(测量,并在板图上画出)很显然,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变。
4.提问,学生讨论。请大家讨论,如果由于天气的变化引起了大气压强的增大或减小,托里拆利实验的水银柱高度怎样变化?(学生讨论后回答)大气压强增大,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增大;大气压强减小,管内水银柱下降。所以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随大气压而变,这就为我们测量大气压提供了方便。今后学习气压计就是这个道理。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尤其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的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第二个是解决了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强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设备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每人举三个例子。
P.131 1、2、3。
《压强》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斯卡,它相当于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二)教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银、汽水瓶、皮碗、米尺、啤酒瓶。
学生用:皮碗(每二位学生一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2.讲述:同学们要知道实验时,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阅读课文前面的“?”和图11―1。读后问:大家阅读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匹马都很难把它们拉开。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试一试吗?现在,我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来做一做。
2.学生实验: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3.讲述: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教师板书这句话)。
4.讲述: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奥托・格里克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充分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抽出金属半球内空气(或挤压出皮碗内的空气),两个金属半球(或两个皮碗)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紧紧地压在一起,因而很难把它们拉开。
5.演示、验证:刚上课时,老师演示的实验,表明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托住了硬纸片,所以硬纸片不会掉下来。
演示课本中图11―4的实验(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说明鸡蛋为什么会挤进广口瓶内,引导学生说出由于棉花燃烧耗尽了瓶内空气,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鸡蛋在大气压强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6.讲述、过渡: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伽俐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7.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演示托里拆利实验(一面演示,一面讲解),演示完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8.讲述: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有多少帕呢?请同学们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hg算一算(学生演算,教师巡视)。学生算出结果后,接着讲述: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的大气压强的值(教师板书后,简要说明这个值是“海平面”所测的值,不同的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三、小结本课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倒置注射器后,在活塞上挂上5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
2.演示课本图11―6的实验:将啤酒瓶装满水,堵住瓶口,倒插入水中,缓缓往上提(瓶口不提出水面),观察啤酒瓶中的水是否流出来。讨论原因。
五、布置作业 :
1.课后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2.把本节后练习的第1、2题和章后习题第3题做在作业 本上。
3.把课文后练习第3题和习题第1、2题在阅读课文后,联系课内所讲内容,进行思考,准备着下节课在课内口答。
(四)说明
1.课文中图11―2“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的“皮碗”在农贸市场的金鱼市上可以购买,这样的皮碗是金鱼缸中固定水草用的,价格很便宜。学校实验室可统一购买,用后由实验室保管,供长期使用。这个模拟实验效果很好。
2.在做托里拆利实验要注意打开窗子通风。要边做边讲,使学生明白玻璃管内装满水银,排出了空气,倒置插入水银槽内,管内水银徐徐下落到一定高度而停止下落,上部为真空,这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强支持着的道理。
3.用注射器挂钩码的补充实验,一方面是进一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达到巩固本课知识的目的,同时在注射器活塞下挂一个500克的砝码,给学生以惊奇,更加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到此,初二学生已学习了快一年的物理了,要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断地保持下去,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4.对于啤酒瓶的实验,啤酒瓶容易获得,学生自己都可以做,可作为作业 (动手的作业 )让学生回家自己做一做,比在课室内看一看更生动,更具体,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物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5.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压强》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具:
演示用: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200mL 的量筒、玻璃板、第三节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9题装置。
学生用: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两位学生一组)
(三)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 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3.以上问题,由学生回答,回答有错的请另外的学生纠正或补充,然后由教师评讲。
二、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三、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
2.学生分组实验:
(1)讲述设问: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介绍压强计:介绍时,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弄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
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5)实验完后,请同学们对实验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规律?分别请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一组同学说一说,在同一深度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两部分同学所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问: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学生答: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问: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问: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问: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问: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问: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4.小结:
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简要进行归纳,表扬同学们认真做实验的情况,鼓励同学们对问题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师再把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简述一遍,分别把各点结论进行板书。
四、归纳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五、课堂练习
1.演示第三节课文后练习第1题和章后习题第9题的实验。
2.课堂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对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把刚才所做的两个演示实验(即第三节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的解释写在课本上题目的旁边。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可把这两个实验做一做。
2.把第三节课后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8题做在作业 本上。
(四)说明
1.本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关键是要学生做好实验。课内,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和要研究的问题非常必要。这个实验的操作较为困难,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多加指导。
2.实验中量筒的内径应大一些,否则压强计的金属盒不易放入,如果实验室没有合适的量筒,可用去颈饮料瓶代替,在饮料瓶外壁贴上带有刻度的纸条即可。
3.按教材,是用盐水和水比较不同液体(即密度不同)在同一深度处压强不同的实验,也可以用其他密度比水小的液体,如煤油或酒精(最好是在学生实验完后,由教师演示来进行验证),不过用盐水是最方便的。
4.实验中指导学生正确实验、进行观察,如实记录数据,对正确得出结论,非常重要,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指导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认真实验,认真观察,对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有好处。
5.课本第三节课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进行讨论,可加深学生的实感,也可以巩固练习本课所学知识,课后再把结果写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课后,有条件的学生再做一做更好。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压强》教案 篇7
(一)课题
大气的压强
(二)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了解大气压强存在的实例。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及结果,记住大气压强的值。
3.能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大气压强的现象,难点是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分析对比,指导应用。
(六)教(学)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可口可乐瓶1个,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槽水银,皮碗,米尺,烧瓶,两用气筒。
学生用:皮碗(每两位学生一对)。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演示实验;实验置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再慢慢按下图1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硬纸片仍没有掉下来)。
2、引题:同学们想知道实验中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阅读课本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并要求学生用两个皮碗作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讨论如何操作,拉开皮碗的力更大。
2、师生讨论:
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实验效果(表现为拉力的大小)取决于抽出和挤出的空气的多少。
思考:在大气中,拉开被抽出空气或被挤出空气的马德堡半球或皮碗为什么必须用力,感受什么情况下用力较大,让学生逐步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3、实验验证:
再看覆杯实验:(如图1)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托住了硬纸片。而当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圈时硬纸片未掉下来,说明处处都存在大气压强,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广口瓶吃鸡蛋实验,将点燃的棉球扔入口向上装有细砂的广口瓶中,迅速将剥壳的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慢慢被吸入瓶内,如图2。
讨论: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4、小结: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引导过渡: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二)大气压强的大小:
1、由图3覆杯实验的启示,我们将盛满水的可口可乐瓶去盖倒插在水槽中,发现瓶中的水仍不下落(图4),把水改变成水银,瓶子用试管代替,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如图5,用此实验可研究大气压强的大小。
2、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边讲边做演示,完毕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提示水银柱上方是真空)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学生求出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的大小。由P=ρgh,算出得:P=105帕。(教师板书这个值),简要说明不同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4、小结: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
三、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拉动活塞后放手,活塞返回原处(想想为什么?)。再将注射器倒置过来后,在活塞上挂3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这又是为什么?
2、演示如图6的实验:将细玻璃管插入烧瓶的软大塞小孔中,用两用气筒抽去烧瓶中的空气后,迅速把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将会看到烧瓶中有小喷泉出现。讨论原因引导学生归纳解释此现象的要点。
3.学自由发言:畅谈自己观察到的大气压强现象;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常见的大气压强现象。
四、课外作业
用刻度尺测你手掌的长和宽,粗略计算你手掌的面积;求作用在你手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想一想,作用在你手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
(八)说明
1、课文中摸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的“皮碗”在生活资料商店有售,这样的皮碗是金鱼缸中固定水草用的。这个模拟实验效果好。
2、采用覆杯实验引伸出托里拆利实验,这样的过渡比较自然,效果好。做托里拆利实验的关键是让玻璃管内装满水银,(要注意排出管内的空气),然后将水银管倒置插入水银槽内,管内水银徐徐下落,上部变为真空,这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着的。
3、用注射器做活塞拉动后返回实验,活塞挂重物实验和用烧瓶作喷泉实验。一方面是进一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现象。这样,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还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增强。
《压强》教案 篇8
(一)课题
大气的压强
(二)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了解大气压强存在的实例。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及结果,记住大气压强的值。
3.能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大气压强的现象,难点是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分析对比,指导应用。
(六)教(学)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可口可乐瓶1个,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槽水银,皮碗,米尺,烧瓶,两用气筒。
学生用:皮碗(每两位学生一对)。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演示实验;实验置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再慢慢按下图1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硬纸片仍没有掉下来)。
2、引题:同学们想知道实验中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阅读课本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并要求学生用两个皮碗作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讨论如何操作,拉开皮碗的力更大。
2、师生讨论:
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实验效果(表现为拉力的大小)取决于抽出和挤出的空气的多少。
思考:在大气中,拉开被抽出空气或被挤出空气的马德堡半球或皮碗为什么必须用力,感受什么情况下用力较大,让学生逐步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3、实验验证:
再看覆杯实验:(如图1)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托住了硬纸片。而当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圈时硬纸片未掉下来,说明处处都存在大气压强,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广口瓶吃鸡蛋实验,将点燃的棉球扔入口向上装有细砂的广口瓶中,迅速将剥壳的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慢慢被吸入瓶内,如图2。
讨论: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4、小结: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引导过渡: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二)大气压强的大小:
1、由图3覆杯实验的启示,我们将盛满水的可口可乐瓶去盖倒插在水槽中,发现瓶中的水仍不下落(图4),把水改变成水银,瓶子用试管代替,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如图5,用此实验可研究大气压强的大小。
2、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边讲边做演示,完毕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提示水银柱上方是真空)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学生求出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的大小。由P=ρgh,算出得:P=105帕。(教师板书这个值),简要说明不同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4、小结: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
三、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拉动活塞后放手,活塞返回原处(想想为什么?)。再将注射器倒置过来后,在活塞上挂3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这又是为什么?
2、演示如图6的实验:将细玻璃管插入烧瓶的软大塞小孔中,用两用气筒抽去烧瓶中的空气后,迅速把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将会看到烧瓶中有小喷泉出现。讨论原因引导学生归纳解释此现象的要点。
3.学自由发言:畅谈自己观察到的大气压强现象;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常见的大气压强现象。
四、课外作业
用刻度尺测你手掌的长和宽,粗略计算你手掌的面积;求作用在你手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想一想,作用在你手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
(八)说明
1、课文中摸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的“皮碗”在生活资料商店有售,这样的皮碗是金鱼缸中固定水草用的。这个模拟实验效果好。
2、采用覆杯实验引伸出托里拆利实验,这样的过渡比较自然,效果好。做托里拆利实验的关键是让玻璃管内装满水银,(要注意排出管内的空气),然后将水银管倒置插入水银槽内,管内水银徐徐下落,上部变为真空,这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着的。
3、用注射器做活塞拉动后返回实验,活塞挂重物实验和用烧瓶作喷泉实验。一方面是进一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现象。这样,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还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增强。
《压强》教案 篇9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斯卡,它相当于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二)教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银、汽水瓶、皮碗、米尺、啤酒瓶。
学生用:皮碗(每二位学生一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2.讲述:同学们要知道实验时,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阅读课文前面的“?”和图11―1。读后问:大家阅读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匹马都很难把它们拉开。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试一试吗?现在,我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来做一做。
2.学生实验: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3.讲述: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教师板书这句话)。
4.讲述: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奥托・格里克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充分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抽出金属半球内空气(或挤压出皮碗内的空气),两个金属半球(或两个皮碗)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紧紧地压在一起,因而很难把它们拉开。
5.演示、验证:刚上课时,老师演示的实验,表明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托住了硬纸片,所以硬纸片不会掉下来。
演示课本中图11―4的实验(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说明鸡蛋为什么会挤进广口瓶内,引导学生说出由于棉花燃烧耗尽了瓶内空气,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鸡蛋在大气压强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6.讲述、过渡: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伽俐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7.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演示托里拆利实验(一面演示,一面讲解),演示完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8.讲述: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有多少帕呢?请同学们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hg算一算(学生演算,教师巡视)。学生算出结果后,接着讲述: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的大气压强的值(教师板书后,简要说明这个值是“海平面”所测的值,不同的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三、小结本课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倒置注射器后,在活塞上挂上5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
2.演示课本图11―6的实验:将啤酒瓶装满水,堵住瓶口,倒插入水中,缓缓往上提(瓶口不提出水面),观察啤酒瓶中的水是否流出来。讨论原因。
五、布置作业 :
1.课后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2.把本节后练习的第1、2题和章后习题第3题做在作业 本上。
3.把课文后练习第3题和习题第1、2题在阅读课文后,联系课内所讲内容,进行思考,准备着下节课在课内口答。
(四)说明
1.课文中图11―2“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的“皮碗”在农贸市场的金鱼市上可以购买,这样的皮碗是金鱼缸中固定水草用的,价格很便宜。学校实验室可统一购买,用后由实验室保管,供长期使用。这个模拟实验效果很好。
2.在做托里拆利实验要注意打开窗子通风。要边做边讲,使学生明白玻璃管内装满水银,排出了空气,倒置插入水银槽内,管内水银徐徐下落到一定高度而停止下落,上部为真空,这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强支持着的道理。
3.用注射器挂钩码的补充实验,一方面是进一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达到巩固本课知识的目的,同时在注射器活塞下挂一个500克的砝码,给学生以惊奇,更加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到此,初二学生已学习了快一年的物理了,要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断地保持下去,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4.对于啤酒瓶的实验,啤酒瓶容易获得,学生自己都可以做,可作为作业 (动手的作业 )让学生回家自己做一做,比在课室内看一看更生动,更具体,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物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5.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压强》教案 篇10
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教研室(410300)王信初
一、新课引入
观察实验仪器:三脚铁钉小桌、200克砝码、蒙上白纸的硬纸盒各一个。
演示 先将小桌的桌面放在开口蒙有白纸的硬纸盒上,再压上200克砝码,纸不会被压破;而将小桌翻过来让桌腿(铁钉做)立在白纸上,再压上同一砝码时,纸即咔喳一下被压破。
激疑
教师:为什么两个实验的效果不一样?(略停,学生不能回答。)
再激疑
老师:请同学们每人拿出一支铅笔,两手指同时用同样大小的力压铅笔两端,两手指感觉(即效果)是否一样?请同学们谈谈体会。
学生:不一样!顶着笔尖的手指感到痛(效果明显)。老师:要准确回答上述实验遇到的问题,就得学习第五章压力和压强。
板书课题:压力和压强
二、课内自读
用幻灯投影自读要求并注意分别给予各层次学生自读指导。
自读要求
1、记住压力、压强的定义、单位、方向。
2、记住压强公式P=F/S
了解公式中各字母代表的物理量;压强单位的读法和帕斯卡的规定。
三、课内探索:
探讨题
1、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做:用手指压文具盒盖或手掌肌肉,你会看到什么现象,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个现象?
2、什么叫压力?
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板书: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然后老师强调压力概念中“垂直”、“表面”等关键词的含义。让学生记住并理解压力这个物理概念。示出幻灯片三,引导学生探索。
探索题
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将一铁块平放在面粉上,移去铁块,观察到什么现象?再重叠平放两块铁块,观察两次效果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认为压力产生的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如将同一块金属先平放再竖放,你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两种放法铁块对面粉的压力是否相同?你由此认为压力产生的效果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独自或二人一组按灯片三的要求动手实验,教师巡视观察,并重点点拔实验中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思考实验现象,提示、归纳。
板书实验结论: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系。
四、引导释义
我们究竟如何(定量)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呢?挂出小黑板并向学生提供下列数据:
铁块重:0.49牛顿
平放受力面积:4cm2
竖放受力面积:2cm2
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填写上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每平方厘米所受压力的数据和压力效果比较,可知: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就越大。故此,可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的大小来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
板书压强:物理学上把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计算:P117比较图10―4中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图10―5中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引导计算:略。
(板书)计算公式:
单位:F(牛);S(米2);P(牛/米2)
说明:“牛/米2”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帕斯卡,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的科学家帕斯卡而特定的。
五、应用举例
提问:一位农村小孩放学后在田间拾稻穗时,不慎陷入泥坑,无力自拔,处境危急。假如你此时正好路过,你该怎么办呢?
同学们经过热烈讨论,运用压强知识提出各种可行抢救措施后,教师小结:同学们既机智又勇敢,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抢救了这位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小孩。可见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六、反馈检测
压力、压强达标检测 A卷
一、填空
1、重力为10牛顿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受到的压力为______牛顿,方向______。
2、物体______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某人每只脚所穿鞋的底面积为2分米2,他步行和站立时,地面的受力面积分别是______分米2和______分米2。
4、由P=F/S可知,增大压强的方法有______。
5、甲物体受到的压强比乙物体受到的压强大,则甲物体受到的压力一定比乙物体受到的压力大吗?
6、池塘水结了一层冰,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强为2×104帕斯卡,问体重为500牛顿,每只脚跟冰接触面积为2分米2的人能在冰上步行吗?
《压强》教案 篇11
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教研室(410300)王信初
一、新课引入
观察实验仪器:三脚铁钉小桌、200克砝码、蒙上白纸的硬纸盒各一个。
演示 先将小桌的桌面放在开口蒙有白纸的硬纸盒上,再压上200克砝码,纸不会被压破;而将小桌翻过来让桌腿(铁钉做)立在白纸上,再压上同一砝码时,纸即咔喳一下被压破。
激疑
教师:为什么两个实验的效果不一样?(略停,学生不能回答。)
再激疑
老师:请同学们每人拿出一支铅笔,两手指同时用同样大小的力压铅笔两端,两手指感觉(即效果)是否一样?请同学们谈谈体会。
学生:不一样!顶着笔尖的手指感到痛(效果明显)。老师:要准确回答上述实验遇到的问题,就得学习第五章压力和压强。
板书课题:压力和压强
二、课内自读
用幻灯投影自读要求并注意分别给予各层次学生自读指导。
自读要求
1、记住压力、压强的定义、单位、方向。
2、记住压强公式P=F/S
了解公式中各字母代表的物理量;压强单位的读法和帕斯卡的规定。
三、课内探索:
探讨题
1、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做:用手指压文具盒盖或手掌肌肉,你会看到什么现象,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个现象?
2、什么叫压力?
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板书: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然后老师强调压力概念中“垂直”、“表面”等关键词的含义。让学生记住并理解压力这个物理概念。示出幻灯片三,引导学生探索。
探索题
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将一铁块平放在面粉上,移去铁块,观察到什么现象?再重叠平放两块铁块,观察两次效果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认为压力产生的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如将同一块金属先平放再竖放,你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两种放法铁块对面粉的压力是否相同?你由此认为压力产生的效果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独自或二人一组按灯片三的要求动手实验,教师巡视观察,并重点点拔实验中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思考实验现象,提示、归纳。
板书实验结论: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系。
四、引导释义
我们究竟如何(定量)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呢?挂出小黑板并向学生提供下列数据:
铁块重:0.49牛顿
平放受力面积:4cm2
竖放受力面积:2cm2
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填写上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每平方厘米所受压力的数据和压力效果比较,可知: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就越大。故此,可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的大小来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
板书压强:物理学上把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计算:P117比较图10―4中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图10―5中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引导计算:略。
(板书)计算公式:
单位:F(牛);S(米2);P(牛/米2)
说明:“牛/米2”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帕斯卡,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的科学家帕斯卡而特定的。
五、应用举例
提问:一位农村小孩放学后在田间拾稻穗时,不慎陷入泥坑,无力自拔,处境危急。假如你此时正好路过,你该怎么办呢?
同学们经过热烈讨论,运用压强知识提出各种可行抢救措施后,教师小结:同学们既机智又勇敢,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抢救了这位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小孩。可见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六、反馈检测
压力、压强达标检测 A卷
一、填空
1、重力为10牛顿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受到的压力为______牛顿,方向______。
2、物体______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某人每只脚所穿鞋的底面积为2分米2,他步行和站立时,地面的受力面积分别是______分米2和______分米2。
4、由P=F/S可知,增大压强的方法有______。
5、甲物体受到的压强比乙物体受到的压强大,则甲物体受到的压力一定比乙物体受到的压力大吗?
6、池塘水结了一层冰,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强为2×104帕斯卡,问体重为500牛顿,每只脚跟冰接触面积为2分米2的人能在冰上步行吗?
《压强》教案 篇12
(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成都市二十四中学 陈抑强)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2个,细砂、玻璃杯。
学生用:压力小桌, 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2个(以上器材两人一组,由实验室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人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章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一节压力和压强)。
二、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三人各画一图(有意识地请能正确画出的同学,以便借此讲解压力的概念)。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可走到学生中去,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2.学生停笔后,先讲评下面学生作图情况,然后评讲黑板上画的图,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师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板书: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4.学生分组做课本图10―3压力小桌的实验,并讲述压强的概念。
(1)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
首先照图10―3甲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图做,比较与甲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最后请同学们回答图下面的图注中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照图10―3甲那样,放上一个砝码和放上两个砝码,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压力相等吗?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积相等吗?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实验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讲述压强的概念
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的概念(板书:压强)。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这一定义)。
(4)压强的计算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告诉学生,物理上用p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压强公式:
(5)讲述压强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压强单位的名称。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写出“5帕”,指导学生说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5牛顿。列举课文中一张报纸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压强公式、单位,计算下面所述例题。
5.例题:
〔例题〕:根据课本图10―4和图10―5所给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教师一边念题,一边请同学们看图,并思考,念完题后,请学生说出已知条件,教师写在黑板上,利用公式进行解答。
解题过程中和解题完后进行评讲,强调单位必须使用规定的单位:力用牛顿,受力面积用米2,所得到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
三、归纳本课的内容和课堂巩固练习
1.利用黑板上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把本课所学知识叙述一遍。
2.请学生对课本的图10―1问题作出回答;再请一位学生说一说书包带子宽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讨论章后习题第5题。讨论后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把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的两种方式放在细砂上,请同学们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对第一节教材后的练习第1.2.3.4题进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简要地写在题目的旁边,下节物理课时准备课内回答。
2.把节后练习的第5.6题做在作业 本上。
提示:在做练习第6题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_米2。计算时,要用科学记数法。
(四)说明
1.课本中图10―3的实验,如果没有恰当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样。这一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其课堂效果好于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结论比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印象更深刻。
2.关于压力和重力,在本课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错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章末复习时进行,以免充淡本课“压强”这一重点知识。
3.关于压强的单位“帕斯卡”,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它的意义,在运用时才知道为什么要把受力面积“厘米2”或“毫米2”换算成“米2”的道理;同时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课前给予辅导,特别是采用科学记数法和涉及负指数的问题时,可能就更加困难,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
4.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大小的比较这一例题,安排给学生自己在课内做,可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做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书写格式、解题思路、公式运用和单位换算上,给予指导,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分别放在细砂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说明理由,以达到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第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巩固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2.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各1把,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各1个,硬纸片或布条,肥皂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以上器材两人一组)
学生用:肥皂一小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
1.什么叫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叫压强?写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和压强的单位。
3.回答第1课时布置的思考练习题。
4.说出你测物理课本1张纸对桌面的压强的办法。
以上问题,均由学生回答,由另外的学生补充、纠正。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
二、进行新课
1.根据学生对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放在细砂陷入细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力不变,玻璃杯对细砂的受力面积发生了变化,使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强发生了变化。(板书: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
2.讲述
(1)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2)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墙基的受力面积不足够大,楼房对地的压强就很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所以修建高楼大厦,必须加宽地基,以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6,读后说一说履带拖拉机和雪上飞机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小压强的?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3.实验:
(1)学生随堂实验:
同学们桌上放有一小块肥皂、有一条较宽的塑料带和一条细棉线,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做一做,看怎样才能较容易地把肥皂块切断?做完后举手发言,说一说你的做法和你这样做的理由。
(2)教师演示实验:
分别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纸片或布条。
用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向硬纸片穿孔。
做时请同学们观察,什么剪刀容易剪断布条?什么锥子对硬纸片穿孔较容易?
由以上学生随堂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7,读后说一说图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压强的。
三、巩固练习(课堂讨论)
1.第1课时完后,布置同学们做课文后的练习第2.3.4题。请同学们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说一说你是怎样答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回答:为什么啄木鸟尖嘴变钝了,就不能成为“森林医生”了?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之舟”?
2.继续讨论章后的习题第5题,比较梯子和木板,哪个对冰的压强小?
四、归纳本课内容
1.教师复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老师复习提问→讲述→同学们随堂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的分组讨论。2.学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说一说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各举1~2例。3.教师小结: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采取恰当的办法来减小或增大压强。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并联系实际举出1~2个例子。
2.把章后习题第1、2、3题做在作业 本上。要求注意书写格式规范、公式、单位正确。
3.思考第一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可以互相讨论,看谁说的办法多。
(四)说明
1.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当由学生回答的,尽量让学生回答,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以练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2.本课安排的演示实验,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实感,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演示,演示后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
3.本课重点、难点都不多,课内时间也较充分,布置的书面作业 ,也可以放在课内完成一部分。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压强》教案 篇13
(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成都市二十四中学 陈抑强)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2个,细砂、玻璃杯。
学生用:压力小桌, 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2个(以上器材两人一组,由实验室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人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章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一节压力和压强)。
二、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三人各画一图(有意识地请能正确画出的同学,以便借此讲解压力的概念)。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可走到学生中去,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2.学生停笔后,先讲评下面学生作图情况,然后评讲黑板上画的图,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师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板书: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4.学生分组做课本图10―3压力小桌的实验,并讲述压强的概念。
(1)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
首先照图10―3甲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图做,比较与甲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最后请同学们回答图下面的图注中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照图10―3甲那样,放上一个砝码和放上两个砝码,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压力相等吗?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积相等吗?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实验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讲述压强的概念
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的概念(板书:压强)。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这一定义)。
(4)压强的计算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告诉学生,物理上用p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压强公式:
(5)讲述压强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压强单位的名称。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写出“5帕”,指导学生说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5牛顿。列举课文中一张报纸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压强公式、单位,计算下面所述例题。
5.例题:
〔例题〕:根据课本图10―4和图10―5所给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教师一边念题,一边请同学们看图,并思考,念完题后,请学生说出已知条件,教师写在黑板上,利用公式进行解答。
解题过程中和解题完后进行评讲,强调单位必须使用规定的单位:力用牛顿,受力面积用米2,所得到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
三、归纳本课的内容和课堂巩固练习
1.利用黑板上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把本课所学知识叙述一遍。
2.请学生对课本的图10―1问题作出回答;再请一位学生说一说书包带子宽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讨论章后习题第5题。讨论后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把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的两种方式放在细砂上,请同学们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对第一节教材后的练习第1.2.3.4题进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简要地写在题目的旁边,下节物理课时准备课内回答。
2.把节后练习的第5.6题做在作业 本上。
提示:在做练习第6题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_米2。计算时,要用科学记数法。
(四)说明
1.课本中图10―3的实验,如果没有恰当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样。这一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其课堂效果好于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结论比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印象更深刻。
2.关于压力和重力,在本课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错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章末复习时进行,以免充淡本课“压强”这一重点知识。
3.关于压强的单位“帕斯卡”,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它的意义,在运用时才知道为什么要把受力面积“厘米2”或“毫米2”换算成“米2”的道理;同时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课前给予辅导,特别是采用科学记数法和涉及负指数的问题时,可能就更加困难,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
4.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大小的比较这一例题,安排给学生自己在课内做,可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做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书写格式、解题思路、公式运用和单位换算上,给予指导,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分别放在细砂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说明理由,以达到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第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巩固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2.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各1把,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各1个,硬纸片或布条,肥皂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以上器材两人一组)
学生用:肥皂一小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
1.什么叫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叫压强?写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和压强的单位。
3.回答第1课时布置的思考练习题。
4.说出你测物理课本1张纸对桌面的压强的办法。
以上问题,均由学生回答,由另外的学生补充、纠正。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
二、进行新课
1.根据学生对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放在细砂陷入细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力不变,玻璃杯对细砂的受力面积发生了变化,使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强发生了变化。(板书: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
2.讲述
(1)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2)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墙基的受力面积不足够大,楼房对地的压强就很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所以修建高楼大厦,必须加宽地基,以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6,读后说一说履带拖拉机和雪上飞机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小压强的?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3.实验:
(1)学生随堂实验:
同学们桌上放有一小块肥皂、有一条较宽的塑料带和一条细棉线,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做一做,看怎样才能较容易地把肥皂块切断?做完后举手发言,说一说你的做法和你这样做的理由。
(2)教师演示实验:
分别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纸片或布条。
用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向硬纸片穿孔。
做时请同学们观察,什么剪刀容易剪断布条?什么锥子对硬纸片穿孔较容易?
由以上学生随堂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7,读后说一说图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压强的。
三、巩固练习(课堂讨论)
1.第1课时完后,布置同学们做课文后的练习第2.3.4题。请同学们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说一说你是怎样答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回答:为什么啄木鸟尖嘴变钝了,就不能成为“森林医生”了?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之舟”?
2.继续讨论章后的习题第5题,比较梯子和木板,哪个对冰的压强小?
四、归纳本课内容
1.教师复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老师复习提问→讲述→同学们随堂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的分组讨论。2.学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说一说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各举1~2例。3.教师小结: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采取恰当的办法来减小或增大压强。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并联系实际举出1~2个例子。
2.把章后习题第1、2、3题做在作业 本上。要求注意书写格式规范、公式、单位正确。
3.思考第一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可以互相讨论,看谁说的办法多。
(四)说明
1.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当由学生回答的,尽量让学生回答,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以练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2.本课安排的演示实验,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实感,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演示,演示后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
3.本课重点、难点都不多,课内时间也较充分,布置的书面作业 ,也可以放在课内完成一部分。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压强》教案 篇14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配合板图)。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2.托里拆利实验。取一根大约一米长、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灌满水银。(边讲边做)管内没有空气。用食指堵在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P130图11―5注意观察现象。我们先看到管内水银下降,继而又静止不动了(配合板图)请问,水银为什么下降?(学生回答)大气有压强,但是水银也有压强,水银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所以下降。那么现在为什么静止而不再继续下降?(学生回答)大气压强等于水银柱的压强。所以欲知现在的大气压强,就需要计算这个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上一章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设水银柱下有一个水平的小平面,通过测量水银柱的高,计算水银柱的质量和重力,利用压强的公式
(操作)。(实际测量结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认为水银柱的压强是105帕斯卡)。
可见,大气压强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用来测定大气压的值。
3.实验。现在将玻璃管稍稍上提,观察水银柱的高度,结果是不变的。现在将玻璃倾斜,注意,水银面上的真空体积如何变化?(学生回答)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如何变化?(学生回答)。当倾斜时,管内水银面上方的真空体积减小,水银柱变长,但是水银柱的高度如何?(测量,并在板图上画出)很显然,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变。
4.提问,学生讨论。请大家讨论,如果由于天气的变化引起了大气压强的增大或减小,托里拆利实验的水银柱高度怎样变化?(学生讨论后回答)大气压强增大,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增大;大气压强减小,管内水银柱下降。所以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随大气压而变,这就为我们测量大气压提供了方便。今后学习气压计就是这个道理。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尤其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的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第二个是解决了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强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设备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每人举三个例子。
P.131 1、2、3。
《压强》教案 篇15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具:
演示用: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200mL 的量筒、玻璃板、第三节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9题装置。
学生用: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两位学生一组)
(三)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 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3.以上问题,由学生回答,回答有错的请另外的学生纠正或补充,然后由教师评讲。
二、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三、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
2.学生分组实验:
(1)讲述设问: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介绍压强计:介绍时,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弄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
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5)实验完后,请同学们对实验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规律?分别请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一组同学说一说,在同一深度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两部分同学所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问: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学生答: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问: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问: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问: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问: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问: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4.小结:
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简要进行归纳,表扬同学们认真做实验的情况,鼓励同学们对问题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师再把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简述一遍,分别把各点结论进行板书。
四、归纳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五、课堂练习
1.演示第三节课文后练习第1题和章后习题第9题的实验。
2.课堂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对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把刚才所做的两个演示实验(即第三节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的解释写在课本上题目的旁边。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可把这两个实验做一做。
2.把第三节课后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8题做在作业 本上。
(四)说明
1.本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关键是要学生做好实验。课内,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和要研究的问题非常必要。这个实验的操作较为困难,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多加指导。
2.实验中量筒的内径应大一些,否则压强计的金属盒不易放入,如果实验室没有合适的量筒,可用去颈饮料瓶代替,在饮料瓶外壁贴上带有刻度的纸条即可。
3.按教材,是用盐水和水比较不同液体(即密度不同)在同一深度处压强不同的实验,也可以用其他密度比水小的液体,如煤油或酒精(最好是在学生实验完后,由教师演示来进行验证),不过用盐水是最方便的。
4.实验中指导学生正确实验、进行观察,如实记录数据,对正确得出结论,非常重要,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指导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认真实验,认真观察,对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有好处。
5.课本第三节课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进行讨论,可加深学生的实感,也可以巩固练习本课所学知识,课后再把结果写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课后,有条件的学生再做一做更好。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压强》教案 篇16
一背景:
初中物理新课程有着适应于时代的价值观和功能,有着全新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它的课程理念是:注重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要想适应新的课程,要求我们必须更新课程理念,树立课程观,教材观,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在是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关键。
新课程的实施为物理教学带来了许多变化,如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评价观,教师的素质等各个方面,下面就针对更新课程理念方面的案例进行评析;
二案例:“压强”一节的几个亮点:
亮点一:投影片出示几个场景:“一,在茫茫的林海雪原上穿雪板的人很轻松的滑雪,而不穿滑雪板的人却很难行走;二,在沙漠行走的骆驼长着又大又宽的脚掌,而马却很容易被陷进沙子中;三,往学校运煤的汽车走过后,在操场上留下一道深沟;”我让学生进行观察并且对这些实例共同的特征进行分析,学生由此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亮点二:给学生准备一些器材,其中有小桌,海棉,砝码,让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学生的猜想的关系。学生讨论后很容易得出实验方法,让学生发言说出他们的方法,其中有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这时让其他学生说出存在的问题教师在适时点拨,使他们很好地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亮点三:在例题处理上,首先让学生看书中例题,让学生交流解决此类问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的交流和发言把我们想到的问题都说出来了,随后,我又出示了一道例题 是关于受力面积和压力大小的确定稍有难度的,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顺畅的完成了解题过程,并且掌握了解题技巧;
三案例分析:
通过利用科学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方法,学生在本节课得到了全面的收获和发展,创造性的合理使用教材,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符合当前课改的重要理念,充分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新不课改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关键,这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和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探究学习的热情,另外在教学中注重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还要学会指点,诱导,和启发。学法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让他们独立,勇敢,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我在以往的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放开思路,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教学理念时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今后要大胆地放开思路.
《压强》教案 篇17
一、教材分析:
《压强》(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节)一节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这一节内容的特点是:既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又是对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第一次较大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关键章节,而且在科学技术和生产生活中都经常用到。这节内容包含了提出问题、以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以数学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用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这就给我们很好的机会来创设一个全面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堂。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注重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亲身体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应该充分挖掘生活、生产中的教学资源。
二、学生现状:
学生生活中对压力已经有比较模糊的认识,加上本学期学生已经通过学习《力》、《二力平衡》、《弹力》、《摩擦力》等章节接触过压力,所以他们对“压力”已经很熟悉了,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他们也知道“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所以本节一开始的学习内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已经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由学生自己提出。但是由于之前所接触的压力大多数是“压在水平面上”的,因此容易联想到重力并跟重力混淆,在本节课中可以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造成概念上的错误即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下节课或者章未复习时进行,避免冲淡本课"压强"这一重点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参与科学探究,初步认识控制变量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动手的好习惯。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形成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的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用具:
一端削尖的铅笔(学生自带)、充气的气球若干、海绵若干、压力小桌若干、分割成长方体小块的地板砖若干、细沙或草木灰若干、玻璃杯若干、水、多媒体以及自制《压强》教学课件。
五、教学设计:
1.先用多媒体播放气功大师“胸口碎大石”的表演,引出课题,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再做一面用手指、另一面用手掌压气球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铅笔做分别用两个食指压铅笔两端的实验,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进入新课。然后让学生猜想,并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自主设计实验、自主选择器材进行探究,独立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由学生自己经历科学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全过程并得出结论,获得成功的体验。
2、学生得到“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显著;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显著”的结论并确认后,由教师引导全体学生类比“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得到“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时应通过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得到压强的定义,并以数学的方式表达压强,得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再次获得成功的体验。
3、通过例题的计算,告诉学生压强的单位以及物理意义。强调要注意的问题,告诉学生这个知识可以用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可以根据物体能承受的压强来计算面积、高度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知道学以致用。
4、通过生活和生产中的例子,提出“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新问题,并让学生讨论交流以后回答。然后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来强化理解。
六、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学习评价指标
教师听后建议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气功大师“胸口碎大石”的表演、出示蝉的口器插入树皮、骆驼的脚掌没有陷入沙子等图片
要求学生描述上述现象并思考
观看多媒体积极思考相关知识寻求解答
能否想到从“压力作用效果”来解释(想不到也不要紧,下面还有类似的实验,这里主要是激发兴趣)
新课教授
提出问题
做一面用手指、另一面用手掌压气球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亲身体验,进一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做分别用两个食指压铅笔两端的实验,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提出问题
能否说出压力大小是相同的;
能否说出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
能否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
进行猜想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进行猜想
能否猜想到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
给学生分组、启发学生当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的时候应该怎样设计实验,用到什么方法
跟小组的同学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能否想到要控制变量;
能否说出控制压力大小不变、改变受力面积的办法;
能否说出控制受力面积不变、改变压力大小的方法;
能否说出应该怎样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跟所探究的因素的关系;
选择器材,进行探究,各小组得出探究结论
引导思考和选择所需器材,进行细节上的困难排除
积极参与方案设计和器材选择,并积极参与实验,并对现象进行思考
能否顺利完成探究;
能否利用所得的数据或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能否达成与同学的合作;
交流和评估
组织学生与别的小组进行实验方案、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交流,并审查自己小组的实验与别组的异同
与别的小组进行实验方案、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比较,审查自己小组的实验与别组的异同和是否科学、可靠
能否积极参与交流并评估自己或别组的问题;
能否发现虽然实验方案、实验器材、实验过程都不同而结论却都相同
确认探究结论
让学生明确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确认“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显著;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显著
能否完整、流利地说出结论;
是否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提出新问题并引导学生用类比旧知识的办法解决问题
教师提问: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时,又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引导学生类比“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得到“应通过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类比“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 得到“应通过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能否说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
能否说出在时间和路程都不同时应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能否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迁移到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说出“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的方法;
是否有“灵光一闪”的灵感体验
定义压强,得出公式
让学生回忆计算速度的公式实际上是在计算“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启发学生写出计算“单位面积上的压力”的公式
明确计算速度的公式实际上是在计算“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启发学生写出计算“单位面积上的压力”的公式p=f/s
思维是否活跃,表述问题是否清淅;
能否提出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应该用哪个字母表示”的问题;
是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物理知识的简洁美;
强调压强的单位、物理意义;强调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练习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利用多媒体出示例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答案后,强调单位和物理意义。强调“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
练习用压强的公式解题,体会计算出的压强的物理意义
是否完整无误地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推广
告诉学生结合密度等知识这个公式以及变形公式可以用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可以根据物体能承受的压强来计算受压面积、房屋高度等)并举例说明。
理解压强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能否体验到物理知识能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解释课程开始时多媒体上的“胸口碎石”现象
解释课程开始时多媒体上的蝉的口器插入树皮、骆驼的脚掌没有陷入沙子等现象,引入“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新问题
结合压强以及惯性等知识,解释“胸口碎石”现象
解释课程开始时多媒体上的蝉的口器插入树皮、骆驼的脚掌没有陷入沙子等现象,引入“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新问题,要求学生讨论后给出答案并引导举例
理解“胸口碎石”现象,并复述,讨论得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办法,举出看到过的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例子
能否理解“胸口碎石”现象,并复述;
能否说出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几种办法;
能否在老师的引导下举出一些生活中看到过的例子
小结
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板书,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知识
观看多媒体,说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知识
能否说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
能否说出本节课经历的探究过程
板书设计:
一、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二、压强
⒈压强是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⒉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⒊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
⒋单位:⑴、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⑵、1pa=1n/m2
三、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压强》教案 篇18
一.课题自然情况摘要
1.课题总称
《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的研究》
2课题简介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充分体现以人发展为本的思想,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引导学生沿着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方向发展,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人,这是他们的心理因素,他们能够能主动地反映客观事物;他们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等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效果;影想他们参与课堂的主动性的外部因素是他们的个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要处理好他们的心理因素。传统教育把学生仅仅看成是教育对象,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这种学生观必然导致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压抑;反之,如果看不到学生是正处于成长中的受教育者,高估他们的主体性发展水平,夸大其主体性发挥范围,忽视教师的作用,跟低估、压抑学生主体性一样有害无益。正确的学生观是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客体,从而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又要把学生看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主体能动作用。
3.研究者在本课题中的角色
我在本课题中担任收集资料,汇报成果的任务。
二.本次实验研究目标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越来越好,他们的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强。但究竟提高到什么程度,学生又具有哪些特点还是一项对未知的领域。需要借助与时间来解决理论研究中遇到的迷惑。并将研究成果付诸与实践,在实践中促进课题的研究。
本节课是《压强》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实施,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所提高,他们能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景走进课堂并却在老师的引导子能够积极大胆的进行创新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实验计划,并把计划应用到实验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验去归纳出结论,能够在实验中积极合作,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创新,开发自己的思维是非常可贵的,这也就达到了实验的要求。
三.实验研究过程
1.学情分析
首先物理这门课在初二上学期开设,这一有半学期了,学生能够认识到物理学科的特点,实验和观察为主的特点。再次物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结合这些优势,我又选择固体《压强》这节课,其生活性更浓,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更强,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2.学习内容
固体《压强》这节课,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如果直接给出学生是无法理解,只能死记硬背,结果也不会应用,通过探究性试验,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自己得出结论,更欲与理解,从而揭露出事物的本质。
3.学习方法分析
本节课里学生们需要初步形成的是一种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品质。他们运用生活经验,根据实践去观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试验,讨论交流,总结结论。在学习过程中也充分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等环节。这些环节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4.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压强的概念,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应用控制变量,经历实验过程。
过程与方法:
借助于多媒体设备,从感性的生活材料入手,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认识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进行设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并对结论进行应用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压强概念建立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让生经力科学探究全过程。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
本节课重点与难点:
重点:经历压强概念的建立
难点:理解压强的定义
四.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师:帮助学生回忆“沁园春雪”回忆那大雪纷飞的场景,出示图片如:课本上的滑雪场景引导生提出问题。
从而引入————压强
生:回忆诗,由此回到那大雪纷飞的冬天根据图片,会想到为什么不同?从而提出问题。
创设情景,感受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引起生对雪的回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启发
教师引导生观看图片提出问题,如:步行的人和滑雪者对雪的压力大小相差不大,但两者效果却不同,那么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什么因素有关?等。
师引导生猜想,并根据猜想设计实验,从而进行实验(师巡视)
启发引导生分析论证,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和受力面积有关等。
师在此基础上给出压强的概念。
生观看图片并思考在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
生猜想(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和受力面积有关。
培养生探究性试验,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动手动脑的能力体味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建立一个学习平台。
提升
在这一设计中,教师创设情景比较贴近生活,生易懂,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活动开展的比较顺利。提出问题比较困难,教师引导学生并鼓励他们,从而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生良好的探究性习惯。在进行实验中,培养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开展探究性试验,并且根据自己设计实验,更让生感兴趣,根据自己的实验下相互交流并得出正确的结论等。
通过探究性试验培养生的探究过程,让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培养他们创新精神。这些学习品质需要在学习中慢慢积累。
拓展
师根据压力的作用效果,让生举出有关的实例做到学以致用。并出示图片让生去分析哪些是增大压强,那些事减小压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举出实例,具体分析。
巩固所学的知识,做到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