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快慢》教案(精选3篇)
《运动的快慢》教案 篇1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视频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 琼斯以10秒75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短跑金牌, 请运用知识计算出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 v=S/t=100m/10.75s=9.30m/s
答: 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为9.30m/s
例题2: 例题:五指山至海口的路程为220Km,一辆汽车从五指山市开往海口,这辆汽车的速度是55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已知:S=220Km ,v = 55km/h
求:t
解:根据公式 v=s/t得
t=s/v
=220km/55km/h
=4h
答:这辆汽车4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例题3: 例题:2019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2019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五指山市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想想议议的内容,使学生知道频闪摄影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图中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来引出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同时指出,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课堂小练习:
1、单位换算:
(1)21.6 km/h=____m/s
(2)5 m/s=____km/h
2、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 min通过了1800 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
A.1800 m/s B.108 m/s C.90 m/s D.30 m/s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
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公式:v=s/t
七、作业布置:
1.1m/s=_____km/h
72m/s=_____km/h
10m/s=_____km/h
15km/h =_____m/s
2.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3.5 km/h, 64m/min,1m/s,则三人的速度的关系是?
3.汽车以25m/s的速度行驶了2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__km.
4.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是( )
A.1.25s B.0.625s C.0.8s D.2.5s
八、效果评价:
通过这节课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探讨,同学们基本能够掌握速度公式及其变形,能够运用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同学们也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使物理知识有效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运动的快慢》教案 篇2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视频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 琼斯以10秒75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短跑金牌, 请运用知识计算出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 v=s/t=100m/10.75s=9.30m/s
答: 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为9.30m/s
例题2: 例题:五指山至海口的路程为220km,一辆汽车从五指山市开往海口,这辆汽车的速度是55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已知:s=220km ,v = 55km/h
求:t
解:根据公式 v=s/t得
t=s/v
=220km/55km/h
=4h
答:这辆汽车4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例题3:例题:XX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XX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五指山市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想想议议的内容,使学生知道频闪摄影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图中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来引出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同时指出,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课堂小练习:
1、单位换算:
(1)21.6 km/h=____m/s
(2)5 m/s=____km/h
2、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 min通过了1800 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
a.1800 m/s b.108 m/s c.90 m/s d.30 m/s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
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公式:v=s/t
七、作业布置:
1.1m/s=_____km/h
72m/s=_____km/h
10m/s=_____km/h
15km/h =_____m/s
2.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3.5 km/h, 64m/min,1m/s,则三人的速度的关系是?
3.汽车以25m/s的速度行驶了2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__km.
4.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是( )
a.1.25s b.0.625s c.0.8s d.2.5s
八、效果评价:
通过这节课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探讨,同学们基本能够掌握速度公式及其变形,能够运用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同学们也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使物理知识有效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运动的快慢》教案 篇3
【导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导学重点】 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导学难点】 理解速度公式的物理意义
【学法提示】 由生活事例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 方法:取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
【导学过程】
一、 预习导学 利用10分钟通读教材填写下列问题。
(一)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2速度的定义:
3速度的单位:
4计算公式:
(二)匀速直线运动
1、 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2、 叫匀速直线运动。
3、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
二、问题精讲
1、 由图1甲、乙两图表示游泳运动员比赛时情景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其中图甲表示某一时刻的情景,图乙表示在终点时的情景,则图甲表示 ,图乙表示 .
假如运动员运动的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时,物理学中用_________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根据教材31页的例题演示,总结解题规范化要求
三、练习反馈
(1)体育考试中,甲、乙两个同学跑1000米所用的时间分别是3分30秒和3分50秒,则 ( )
a 甲同学的速度大 b 乙同学的速度大
c 甲、乙两个同学的速度相同 d 无法比较谁的速度大
(2)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长; b 通过路程长的物体,所用的时间一定长;
c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大;
d 在相等的时间内两个物体所通过的路程一定相等.
(3)水中游的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比较它们速度的大小,下列正确的是( )
a.猎豹最大 b.旗鱼最大 c.褐海燕最大 d.三者一样大
(4)向月球发射激光,经2.7s后接收到月球表面反射回来的激光,则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激光在空间传播速度c=3×105km/s)( )
a 8.1×105km b 4.05×105km c 3×108km d 3×105km
(5)试判断下列哪一个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
a 正在起动的汽车 b 在平直的轨道匀速行驶的列车
c 被抛出去的石块 d 从高处自由落下的石块
(6)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45m路程用了30s时间,那么它前15s内的速度为 ( )
a 0.5m/s b 1.5m/s c 2m/s d 3m/s
(7)一队伍长50米,行进速度2.5m/s,过一座100m的涵洞,队伍全部穿过涵洞需要 ( )
a 60s b 40s c 50s d 80s
(8)一架飞机作匀速直线运动,在5秒内飞行了1000米,求它的速度是多少米/秒?合多少千米/小时?
(9)小华的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6千米,他骑自行车去上学所用的时间是12分钟,小华骑自行车去上学的速度为多少米/秒?合多少千米/时?
四、联想变通
(1)公共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用固定于路边照相机连续两次拍照的时间间隔为2秒,车长为10米,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米/秒.
(2) 甲乙两辆汽车在平值得公路上行使,为了反映两辆车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某人拍摄了议长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3所示.已知每隔2秒曝光一次,两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反思总结】
反思: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反思本节课涉及到的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的优缺点:
总结:(1)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2)本节内容的知识点:
【作业超市】必做题:完成课本后面练习和《课程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