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物理教案设计 > 光的传播(精选14篇)

光的传播(精选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光的传播(精选14篇)

光的传播 篇1

  教学课题

  光 的 传 播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课前准备

  预习

  布置预习及上课时要带的学生器具

  预习及准备器具

  

  

  

  

  激发兴趣

  (一)光源

  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出示迷人夜景图),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观察

  

  

  

  

  引

  题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思考、讨论

  列举例子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

  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讨论、交流

  反馈练习

  反馈练习1: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

  练习

  提出问题

  (二)光的传播

  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

  观察、思考

  猜想假设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猜想

  

  

  

  

  设计实验

  (二)光的传播

  让学生讨论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讨论、回答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小组实验

  (合作)

  分析实验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讨论、交流

  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

  a.光手电、水

  b.激光手电、汽水瓶

  c.激光手电、玻璃砖

  d.激光手电、白纸

  e.激光手电、平面镜

  信息交流

  得出结论

  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板书:)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

  讨论、归纳

  举例

  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

  讨论回答

  巩固

  反馈练习2: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

  练习

  贴近生活

  (三)光速

  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联系实际

  (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

  讨论

  应用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

  观察生活

  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

  阅读

  比较

  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

  反馈

  反馈练习3: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巩固练习

  本课小结

  1.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3.光速。

  设计作业

  1.阅读课文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有哪些知识?    2.完成《一课一练》。

  课后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继续讨论了在烈日下如何防晒,爱护身体。

光的传播 篇2

  光   的   传   播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本教学,使学生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归纳推理能力(根据光传播的一些个别现象,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动手能力   (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

  3 、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具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电灯(或其他光源),细、直、能弯曲的塑料管(或纸管),蜡烛,火柴,半透明的白纸,胶水。挂图或投影片――光源、从密林缝隙透过的光。

  2 、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差不多、能套在一起的纸盒,剪刀,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光是一种自然现象,关于光你们有什么问题?

  2 、讲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些关于光的知识:什么物体能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学习新课

  l 、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 1 )谈话: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发光?

  ( 2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光源。

  ( 3 )讲解: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有的是燃烧发光,例如蜡烛、松明   (点燃后用于照明的松枝)、火柴、煤等;有的是靠电能发光,例如手电筒、各种各样的电灯;有的是靠生物体内部变化发光,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有的是靠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太阳光,星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 4 )讨论:镜子是不是光源?月球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2 、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

  ( 1 )讲述: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向周围传播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光传播的方向。

  ( 2 )谈话:

  ①从门窗或密林缝隙中透过来的阳光是什么样的?

  (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②手电筒或汽车灯射出的光是什么样的?

  ( 3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通过讨论,得出 " 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 假设。)

  ( 4 )实验:

  ①讲述:为了证明光是否沿直线传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材料是这盏开着的电灯和一根细而直的塑料管。

  ②讨论:如果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这根直管能看见电灯光吗?如果将直管弄弯,还能看见电灯光吗?为什么?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 5 )讨论:以上现象证明什么?

  ( 6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讨论及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还可以补充:光源发出的光,可以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

  ( 7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 、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 1 )讲述: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各组都带来些纸盒,选两个能套在一起的盒;在大盒底部正中扎一个小孔;去掉小盒的底,在底口粘一张半透明纸;然后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以上方法需边讲解边演示)

  ( 2 )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

  ( 3 )讲述:下面,我们就用制作的这个器材实验。将蜡烛点燃,立在桌上;将盒子扎有小孔的那面对着蜡烛。推一推或拉一拉大纸盒,看到什么现象?

  ( 4 )学生分组实验。

  ( 5 )汇报实验结果:看到了什么现象?(蜡烛火焰的像)在什么地方?(白纸做的屏幕上)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

  ( 6 )讨论:

  ①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②蜡烛的像为什么是倒的?这与什么有关系?

  ( 7 )教师小结:合用纸盒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的时候,蜡烛光就会小孔射入盒内,照在纸屏上。

  因为孔很小,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画图说明),蜡烛火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出现与蜡烛的火焰形状相似、倒立的像。

  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利用这种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机,如果在纸盒后面粘的不是纸屏,而是照相的底片,在底片上就会出现物体的倒像。最早的照相机就是应用小孔成像原理制成的。

  三、巩固应用

  l 、讲述:这节课我们重点认识了什么是光源和光的传播方向。

  2 、提问:

  ( 1 )什么是光源?举例说明。

  ( 2 )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3 、讨论: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有没有关系?假如光是可以转弯的,还会有影子吗?

  四、布置作业:用小孔成像盒给室外的景色“照相”,观察像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彩色?

光的传播 篇3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本教学,使学生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归纳推理能力(根据光传播的一些个别现象,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动手能力(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具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电灯(或其他光源),细、直、能弯曲的塑料管(或纸管),蜡烛,火柴,半透明的白纸,胶水。挂图或投影片――光源、从密林缝隙透过的光。

  2、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差不多、能套在一起的纸盒,剪刀,针。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1、谈话:光是一种自然现象,关于光你们有什么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些关于光的知识:什么物体能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

  学习新课

  l、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谈话: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发光?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光源。

  (3)讲解: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有的是燃烧发光,例如蜡烛、松明(点燃后用于照明的松枝)、火柴、煤等;有的是靠电能发光,例如手电筒、各种各样的电灯;有的是靠生物体内部变化发光,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有的是靠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太阳光,星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讨论:镜子是不是光源?月球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2、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

  (1)讲述: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向周围传播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光传播的方向。

  (2)谈话:

  ①从门窗或密林缝隙中透过来的阳光是什么样的?

  (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②手电筒或汽车灯射出的光是什么样的?

  (3)讨论: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通过讨论,得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假设。)

  (4)实验:

  ①讲述:为了证明光是否沿直线传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材料是这盏开着的电灯和一根细而直的塑料管。

  ②讨论:如果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这根直管能看见电灯光吗?如果将直管弄弯,还能看见电灯光吗?为什么?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5)讨论:以上现象证明什么?

  (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讨论及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还可以补充:光源发出的光,可以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

  (7)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1)讲述: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各组都带来些纸盒,选两个能套在一起的盒;在大盒底部正中扎一个小孔;去掉小盒的底,在底口粘一张半透明纸;然后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以上方法需边讲解边演示)

  (2)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

  (3)讲述:下面,我们就用制作的这个器材实验。将蜡烛点燃,立在桌上;将盒子扎有小孔的那面对着蜡烛。推一推或拉一拉大纸盒,看到什么现象?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看到了什么现象?(蜡烛火焰的像)在什么地方?(白纸做的屏幕上)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

  (6)讨论:

  ①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②蜡烛的像为什么是倒的?这与什么有关系?

  (7)教师小结:合用纸盒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的时候,蜡烛光就会小孔射入盒内,照在纸屏上。

  因为孔很小,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画图说明),蜡烛火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出现与蜡烛的火焰形状相似、倒立的像。

  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利用这种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机,如果在纸盒后面粘的不是纸屏,而是照相的底片,在底片上就会出现物体的倒像。最早的照相机就是应用小孔成像原理制成的。

  巩固应用

  l、讲述:这节课我们重点认识了什么是光源和光的传播方向。

  2、提问:

  (1)什么是光源?举例说明。

  (2)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讨论: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有没有关系?假如光是可以转弯的,还会有影子吗?

  布置作业 :用小孔成像盒给室外的景色“照相”,观察像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彩色?

光的传播 篇4

  教学课题

  光 的 传 播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课前准备

  预习

  布置预习及上课时要带的学生器具

  预习及准备器具

  

  

  

  

  激发兴趣

  (一)光源

  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出示迷人夜景图),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观察

  

  

  

  

  引

  题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思考、讨论

  列举例子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

  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讨论、交流

  反馈练习

  反馈练习1: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

  练习

  提出问题

  (二)光的传播

  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

  观察、思考

  猜想假设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猜想

  

  

  

  

  设计实验

  (二)光的传播

  让学生讨论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讨论、回答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小组实验

  (合作)

  分析实验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讨论、交流

  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

  a.光手电、水

  b.激光手电、汽水瓶

  c.激光手电、玻璃砖

  d.激光手电、白纸

  e.激光手电、平面镜

  信息交流

  得出结论

  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板书:)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

  讨论、归纳

  举例

  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

  讨论回答

  巩固

  反馈练习2: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

  练习

  贴近生活

  (三)光速

  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联系实际

  (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

  讨论

  应用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

  观察生活

  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

  阅读

  比较

  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

  反馈

  反馈练习3: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巩固练习

  本课小结

  1.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3.光速。

  设计作业

  1.阅读课文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有哪些知识?    2.完成《一课一练》。

  课后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继续讨论了在烈日下如何防晒,爱护身体。

光的传播 篇5

  第二章 光现象

  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以及月亮不是光源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 :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用具:演示器具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清晨,太阳冉冉升起,万丈光芒映红了朵朵朝霞,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和色彩,夜晚,华灯齐放,世界依然是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光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

  (板)光的传播

  新课教学:

  谁来说哦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很好,同学们知道很多发光的物体,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对,它们都能发光。

  物理学中,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板)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同学们刚才说的电灯、车灯都是人造的,而太阳、萤火虫、水母这些光源不是人造的,是自然存在的,于是我们把光源分为两类

  (板)光源:人造光源、自然光源

  大家说月亮和行星是光源吗?

  月亮、行星它们自身是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光。

  我们知道了光是由光源发出的,有谁直达咯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从光源向远处传播的呢?

  实践出真知,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同学们的推断对不对。

  谁来和我一起做第一个实验

  (把蚊香点燃,用透明的容器收集,用激光手电做为光源)

  很明显的看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光在水中是如何传播的

  (用水槽剩满水,在水中放些粉笔灰,用激光手电做为光源)

  很容易看出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最后,我们来观察一下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又是怎样的

  (拿激光手电做光源,向玻璃砖照射)

  很直观的发现,光仍然是沿(直线)传播的。

  (板)光沿直线传播

  光是摸不着的,怎样在纸上把它描绘下来呢?比如说,我想画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该怎画 呢?

  谁到黑板上来画一下 画的很好,这些直线代表什么?表示太阳发出的光。

  在物理学上,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路径和方向,叫做光线

  (板)

  下面给大家猜个谜语:一个好朋友,走到哪跟到哪,就是不说话。

  它就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我们来研究一下影子是如何形成的,早晨我们走在上学的路上,沐浴着温和的阳光,光线从太阳发出,射向我们,沿直线传播,因为我们不是“透明人”,更不会什么“隐身术”,所以光线不能穿透我们,而在我们身后留下一片荫暗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子。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还能解释日食、月食

  通过图形可以清楚的看到,A区域太阳光无法到达,所以看不到太阳,就是通常所说的日全食,把A区域叫做本影区,而在B、C区域只有一部分太阳发出的光能够到达,所以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日偏食,并且把B、C区域称做半影区。而D区域只有太阳周围部分发出的阳光能够到达,这部分

  2008年8月1日,在我们新疆可以目睹到日食这一天文现象,有兴趣的同学记好了是2008年的8月1日。

  光沿直线传播在实际中的应用更是数不胜数,比如:课本33页的图2.1―3描述的是激光准直,还有每天课间操排队时要向前看齐;军训打靶时,眼睛要看齐靶心、准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点一线。

  雷雨天,雷声和闪电同时同地的发生,但我们为什么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呢?

  这是因为光比声音传播的快,所以总是先看到闪电。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那么光在空气中的转播速度是多少呢?

  早在1607年,伽利略就进行了最早的测量光速的实验,他的方法:让两个人分别站在相距一英里的两座山上,每个人拿一盏灯,第一个人先举起灯,当第二个人看到第一个人举起的灯时,立即举起自己的灯,从第一个人举起灯到他看到的第二个人的灯的时间间隔就是光传播两英里所用的时间,但由于光传播的速度太快了,所用的时间几乎为零,所以他这种方法没有测出光速。在这之后的三百多年里,很多科学家都进行了测定光速的实验,但效果都不理想。知道1972年,美国的埃文森才测出了光速的精确值:299792457.4m/s

  (板)光在空气中的速度近似3×10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

  3、光的速度

  最后布置给大家一个课后讨论作业 ,三个人一组,分组讨论,题目是:

  (板)假如光不再直线传播

  下节课我们请几组的代表上来告诉大家讨论结果。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光的传播 篇6

  教学目标:

  1、探究性目标:

  a、能根据本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b、能够对问题和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c、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d、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2、stse目标:

  a、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光。

  b、能举例说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如何利用光沿直线传播性质。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4、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寻找光源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2、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物体进行分类。

  实施建议:

  1)4个人一组,活动时间15分钟。

  2)教师鼓励学生在学校周围及室内外寻找发光的物体,并鼓励一些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讨论。

  3)学生有可能找的不是发光物体。这时,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你为什么认为它是光源?而教师应引导学生设法验证它为什么不是光源。

  4)教师给学生讲解基本的分类方法,启发学生对知道的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评价建议:找到发光物体3个以下是(一般);4-5个是(良);5个以上是(优)

  二、活动二:我看见了光

  活动目标:要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学习。

  1.活动建议:可2-3个人一组,活动时间约一个半课时。

  2.活动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哪幅图能看到手电筒的光,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按照两幅图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学生在组内多次进行实验,可以让前两块硬纸板的孔对正,第三块与前两块的孔不对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中,学生会发现三块纸板的孔只有在一条线上时,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实验后,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并得出初步结论。

  3.完成以上活动之后,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用其它方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如用塑料软管和蜡烛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初步结论。即当用笔直的塑料软管对准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不到光。当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并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醒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4.活动的最后部分,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包括有关的技术和设备,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原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实验结论。

  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传播 篇7

  各位领导评委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光的传播》。

  教材分析:

  《光的传播》是粤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是学习光学的基础课。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光是直线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及日食月食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知道推测要有依据;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点:认识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本课的教学作出了以下教学设想

  教学设想:

  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所以在教学光的传播的特点时,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为实现这一设想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猜想 2、探究 3、运用4、小结

  教学过程

  (一) 第一环节:猜想

  我首先以镭射笔的红色光线照射屏幕,然后问学生你认为光是沿着怎样的路线跑到屏幕上的?这种实物作为导入,让学生对光学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的同时也作出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测想。然后进入重点环节:验证 我将分两步进行

  1、提取生活经验进行初步验证 2、通过实验再次验证

  (1)提取生活经验进行初步验证

  学生作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猜测后我再追问,生活当中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这时可利用课件配以图片如:舞台上的灯光、阳光照射森林┉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看到的直线形式的光。使学生发现,原来生活中就的确存在着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现象,让学生从猜测发展到初步信服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通过实验再次验证

  生活经验只是一个事实,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证明出来?接下来我为学生安排了两个实验活动,实验由简到难,层层推进。实验活动1管子看光实验,实验中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充许有有不同方法,但只要学生有一个共识,只有管子是直的光才能传播出来,当管子是弯的光就不能传播出来了。这样就能得出我们的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活动二光线打靶,实验发现只有B孔和中间挡板的小孔及靶心三点在一直线上光线才能打到靶心,这就又一次地验证了光是直线传播的。两个实验由简到难,层层推进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进行了充分证明学生从初步信服发展到充分肯定光是直线传播的。当充分肯定光是直线传播的结论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入第三个环节:运用

  (三)运用

  科学知识的学习在于运用,科学知识的运用又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达到这一目的先让学生根椐课文了解小孔成像,再让学生根据光是直线传播的特点猜想在白屏上所看到的内容并把它画出来。之后我通过实物演示让他们惊奇的发现,蜡烛倒过来了,而且还有颜色,还能动呢。这时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但可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光通过小孔后的传播过程。结果不用讲解,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学生此时的探究欲望非常强烈我紧接着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光是沿直线传播来解释?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并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现象。

  当学生明白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能简单运用后,为提高他们的技能我布置拓展练习自制简易

  (四)最后一个环节小结

  我先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以鼓励。

  整堂课,其实内容都很简单,就是如何一步步加深验证,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兴趣更大,因为这堂课注重更多的是探究的过程。

光的传播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德育目标: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3、难点和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

  二、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三、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1、提问:

  (1)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

  (2)是光的反射定律?

  2、引入:

  演示一:

  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刚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录像重放)

  演示二: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

  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3、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演示三:

  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多媒体演示)

  学生可观察到进入玻璃中的光线在界面处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特别强调: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研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物理规律

  〖提出问题〗: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③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

  ④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通过观察、讨论、思考我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我对于学生的预期太高,学生都有这样的特点,熟悉生活中的现象,但缺少深入思考和完整描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对于有的问题没有深入的认识,导致不能很好的理解物理原理。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我要多注意学生的具体情况。

光的传播 篇9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实验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 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光的反射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示例

  教学重点: 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反射现象的规律

  教具: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说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

  二、新课教学

  1. 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1:演示实验规律,按照书67页实验进行教学.

  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其中,硬纸板的可折叠性及硬纸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楚.

  实验中,边演示,边介绍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通过转动纸板f和改变入射角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一定在同一平面?反射光和入射光线是在法线的两侧还是在法线同侧?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光的传播 篇10

  一、教材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看本次说课的第一部分即教材分析。在教材分析中我将从面向对象、教材连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四个部分进行分析。

  本节课面向初中八年级,所用教材为江苏科学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上册)本节的主要科学内容有两个,一是光的直线传播,二是光速。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的后继必备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能解释影、日食和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因此,本节内容以光的直线传播为重点,主要的科学探究活动也围绕光的直线传播展开。

  根据新课标和新课改活动要求,配合教学大纲,结合课本教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在知识目标中使学生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和人造光源、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以及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这就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

  在能力目标中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这就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在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为以后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

  在知道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情况下,让我们来看本节的重点、难点部分。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难点: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将以板书的形式来突出重点,以演示实验来突破难点。

  以上是我对本次说课的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内容开放,容量恰当。结构力求完整,做到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条理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揭示物理知识、概念、规律的意义、内在联系和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方位、多角度刺激学生,提高兴趣。

  四、教法分析:

  下面让我们来看本次说课的第四部分即教法分析部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寻合适教学的宗旨也是新课标要求的学习方法。正是本着这个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创设情景教学法、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结合法及实践教学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教学法。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创设新知识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本教法的设计思路。

  2.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结合法。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形象直观,但不便于学生记忆,所以在整个教学当中我用板书来弥补演示过程中学生不便于记忆的缺点,使两者优势互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此外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也是中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我在这方面也将做一些探索。

  3.实践教学法。在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践,以达到学以致用。以上是我在本节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这几种教学方法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期待帮助学生正确快速的理解教学内容。

  五、学法指导:

  在确定了教学方法外我还对学生的学法做以指导,这就是本节课的第五部分。本着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我将指导学生采用一下两种学习方法即: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自主学习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以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协作学习意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让我们来看对以上五部分的综合应用既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我将使用的教学环境及教材分别有多媒体、激光笔、玻璃砖、水槽、水、烧杯等。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1.新课引入(3分钟)

  2.新知识讲述(20分钟)

  3.课堂实践(15分钟)

  4.课堂与小结(5分钟)

  5.作业布置(2分钟)

  这样安排教学时间主要是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2∶1的时间比。

  下面我就以教学当中着五个环节为主线来张显本节课的教学实现。

  1..新课引入

  本环节我使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光现象,提出问题:图中的光是从哪来的?引入光源定义: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就以学生举出的光源为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类。

  2.新知识讲述

  3.课堂实践

  首先,我将新知识讲述与课堂实践交叉进行,经历探究完成光的传播学习。本环节我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方法。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分别向同学展示光空气、液体、固体光的传播。

  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接着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让学生举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师生共同进行简单的解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接着向学生提出学习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学以致用,那么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激光准直、枪的瞄准、排队等。

  如果举手同学不多,就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

  最后,光的传播速度我采用创设情景教学法和自主学习的方法。

  将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雷电,通过电脑展示。提问: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学生回答:光速大于声速。光速多大呢?下面阅读课本内容,自学完成这部分内容。

  4.课堂与小结

  学生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以鼓励。通过本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检验学生的效果。

  5.作业布置

  最后,为了让学生巩固本堂课的内容我将布置作业。我将课本题作为本节课的作业,因为它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并且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以上就是我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的全部内容,整个过程中我将努力使学生达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要求。

  我的说课到此为止,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导。

光的传播 篇11

  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教材有三大特点:

  内容重要、教学要求高、教学容量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4)创新素质培养:培养学生根据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四、教学难点光的反射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镜面反射、漫反射的异同点及应用。

  五、教学用具激光手电筒、白纸板、平面镜、牙签、自 制课件

  六、教材处理

  针对这堂课的要点,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我对概念和规律的引入都由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来完成,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实验探索"的教学方法,在实验设计上有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学生演示实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对比实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年龄小,经历探究的次数有限,实验时容易被器材吸引,丢弃探究目的,更谈不上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所以,我巧妙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实实在在地的体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二、新课学习

  三、归纳

  四、反馈练习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一、新课导入

  在物理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如复习导入、小实验导入、物理小故事导入等。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实验现象―问题"导入的方法。我在这一环节设计中,采用了同学们都熟悉的现象。在阳光强烈的时候,调皮的同学会用镜子、表等晃出一个亮斑,这是什么原因呢?结合光沿直线传播引导学生观察光的走向,同学们能够从墙上的光斑发现光的这个特点。从而引出了光的反射。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二、新课学习

  1、从观察中得出概念

  2、从实验中得出规律

  3、从动手中发现问题

  4、从对比中加深印象

  1、从观察中得出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避免了让学生死记概念,从观察现象中得出"一点、二角、三线",更加形象直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学生从被动的学,变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用激光手电筒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

  并用课件演示过程。

  2、从实验中得出规律:

  能否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并解决问题,这正是目前探究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是教师习惯于设定程序,让学生去做。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对于"一点、二角、三线"这六个名词进行分析,学生根据数学知识,会想到一些关于面、角联系,学生隐约形成了探究问题的思路。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要想证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需要什么条件,证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需要验证什么物理量。明确探究总思路。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倒主体的位置上,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归纳概括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环节。演示同时,可以做出光线与水平面成45°、90°时,让学生观察特殊光线的特点。

  演示三:用激光手电筒对光的反射三个规律进行演示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周密思考,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紧接规律之后设计了反射光路图的画法。通过例题使学生对光的反射定律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给出学生相应的练习,锻炼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学生对于自己所画出来的光路图会有很大成就感,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练习:(由课件显示)

  3、从动手中发现问题:

  在学习过光的反射定律后,我紧接着提出了如果光线沿着反射光线射入会有什么现象呢?这时,我提出让学生来演示这一过程,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让物理更贴近生活,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类似的现象。如你在一块镜子中看见某同学的眼睛,那么某同学也能看见你的眼睛。同时我还提出有关隐形人这一话题,让学生课后思考是否符合科学道理。

  演示四:光路可逆

  4、从对比中加深印象:

  从这里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引导学生想象平行光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有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这时同学们会发现法线不在平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个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并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对生活中的黑板反光、电影屏幕用布而不用玻璃等现象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进行解释。

  演示五: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

  三、归纳:

  通过以上的探究,让学生这一节课的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通过学生,加强了对规律的理解,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新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培养归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一、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又有部分光反回原介质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规律: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四、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光的反射知识与生活及自然现象的密切联系,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光的反射知识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和器材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充分动手,没有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问题。在以后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在各方面做得更好。

光的传播 篇1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黄鸣。我说课的题目是:《光的传播》,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下面我就按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设计理念、说学法和教法、说教学过程五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线传播是光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又能解释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也是信息传递一章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是反射、折射现象的基础,可以提高同学热情,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生STS意识。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和人造光源;

  理解光在真空中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4)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三、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设线性探究模块,努力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物理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

  构建“人文・物理・社会”三维课堂,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说学法、教法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主要学法: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与此相适应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发现法。发现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所提倡的,是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依据教师所提供的器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教学环节中。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

  通过展示大连的夜景和自然光现象,教师提问:图中的光是从哪来的?引入光源定义: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你知道还有那些物体是光源?就以学生举出的光源为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类。

  2、经历探究,完成光的传播学习

  (1)提出问题:

  有关光的知识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这些问题将在我们今后学习中依依解答,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传播的呢?”

  (2)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学生可能提出如下几种猜想:直线、曲线、折线、射线。

  (3)设计实验,评估优化探究方案

  教师给出实验器材:激光笔、大矿泉水瓶、蚊香、加有少量牛奶的水溶液、果冻、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蜡烛。学生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

  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大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估,完善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完成实验

  (5)分析与论证

  小组分别向同学展示光空气、液体、固体光的传播。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

  接着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让学生举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师生共同进行简单的解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接着向学生提出学习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学以致用,那么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激光准直、枪的瞄准、排队等。如果举手同学不多,就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

  4、光的传播速度

  生活中还有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电脑展示雷电,提问: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学生回答:光速大于声速。光速多大呢?下面阅读课本内容,自学完成这部分内容。

  5、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以鼓励。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光的传播 篇13

  【教学目的】

  1.全反射现象及其发生条件

  2.临界角的计算

  3.全反射的应用

  【教学重点】

  全反射现象及其发生条件

  【教学难点】

  综合光路可逆知识和三角函数常识求解临界角、理解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教学难点】

  激光器、半圆形玻璃砖、模拟光导纤维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复习启发:我们才作过“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当入射角非常接近90°时,我们做实验观察时有什么感觉?

  学生:比较难以看清p1和p2两颗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还是让我们回到相关的物理学史。原来,物理学家们在探讨光的折射的方向规律时,也探讨过能量分配的规律。下表是斯涅尔测量的、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界面时,反射光和折射光的能量分配情况──

  入射角

  入射光线能量为(100%)

  反射光线能量

  折射光线能量

  0°

  100%

  4.7%

  95.3%

  30°

  100%

  4.9%

  95.1%

  60°

  100%

  9.8%

  90.2%

  80°

  100%

  39%

  61%

  90°

  100%

  100%

  0%

  从这个表格的数据,同学们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的能量分配加大,而折射光的能量分配减小。

  事实上,这种能量的分配情况在交换介质之后,还会出现更加有趣的情形──

  一 全反射

  为了方便表达全反射的规律,这里先介绍两个新的名词──

  1.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

  光疏介质:两种介质中折射率较小的介质叫做光疏介质。

  光密介质:两种介质中折射率较大的介质叫做光密介质。

  很显然,这是一个通过相互比较得出的概念,所以没有绝对的光疏介质和绝对的光密介质。

  示例:水和空气比较;水和金刚石比较…

  提问1:光线从光疏介质传播到光密介质比较,传播速度会怎样变化?

  学生: v疏>v密

  提问2:光线从光疏介质传播到光密介质比较,传播方向有什么规律?

  学生: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提问3:光密介质的密度是不是一定比光疏介质大?

  学生:查“几种介质的折射率”表格,再做结论。

  很显然,光疏和光密是相对光的传播而言,而与物质的密度没有必然联系。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总结过了,光线从光密介质传播到光疏介质时,折射角总是大于入射角的,而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会同时增大,这时,哪一个角先趋近90°呢?

  学生:折射角。

  趋近90°后,折射光线又怎样传播呢?

  下面看实验演示──

  演示:光的全反射实验

  提请学生观察:a.反射光和折射光的强度变化;b.折射光的方向变化

  提问:在强度方面,斯涅尔的研究是不是得到重现?

  学生:是的。

  启发: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的角度后,折射光还存不存在?

  2.全反射::当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射角等于900,此时,折射光完全消失,入射光全部反回原来的介质中,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

  全反射的物理意义:折射光的能量为零,入射光的能量全部等于反射光。

  全反射的数学意义:我们看一种简单的全反射情形──某介质(折射率为n)到真空(或空气)。为了应用已经学过的折射定律,我们先假设它的可逆光路(参看图1)……然后,不难得出

  参照=,即sinθ2 = nsinθ1 ,显然,当θ1足够大时,会出现sinθ2>1,θ2无解。

  很显然,θ2有解和无解的临界情形是θ2 = 90°,此时θ1 = arcsin

  3.临界角:为了显示这个角的特殊意义,我们给它一个特定的字母c ,并将它称为临界角。

  即 c = arcsin

  有了临界角c ,我们就不难总结出全反射的条件──

  当入射角i≥c时,发生全反射形象,若入射角i<c时,则不发生全反射,既有反射又有折射形象。

  那么,临界角的物理意义又是什么呢?当光线以相同的入射角从不同的介质射入真空(或空气),临界角大的介质容易发生全反射还是临界角小的介质容易发生全反射?

  学生:临界角小的。

  那么,请同学们查一查“几种介质的折射率”表格,当光线从这些介质中射入真空(或空气),最容易发生全反射的介质是什么?

  学生:金刚石。

  事实上,钻石的璀璨、神秘的光芒正是由于光线在其中发生多次全反射的结果。此外,玻璃中的气泡显得特别明亮、露珠显得幽暗,这些都是全反射造成的。

  过渡:人们研究全反射,除了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外,还有什么别的价值吗?

  二 光导纤维

  光导纤维简称光纤,我们常听到的“光纤通信”就是利用的光线在光纤中的全反射原理。光线在光纤中是怎样发生全反射的呢?我们先看一个实验──

  演示:光线在“模拟光纤”中的全反射。

  提请学生观察:a.玻璃棒周围有没有光线射出;b.从玻璃棒末端射出的光强度和没有插玻璃棒时,光线从小孔射出时的强度。

  总结:玻璃棒的侧面几乎没有光线射出;玻璃棒几乎“导出”的小空中所有光的能量。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师生共同作图分析…见图2。

  启发:如果让这根玻璃棒继续弯曲下去──成为很多圈,以上的这种性质会改变吗?

  学生:不会。

  思考启发:如果将玻璃棒的弯曲程度加大,以上的这种性质会改变吗?

  学生:会(在图2中的2处和4处可能不满足全反射的条件…)。

  但是,在弯曲程度加大的前提下,同时将玻璃棒做的很细,以上的状况会有所改善吗?

  学生:交流、作图…得出结论(会)。

  我们都知道玻璃本来是非常坚硬的,但是有一种特制的玻璃丝,却可以做的非常柔软、非常细。现在,我们将这样的多根玻璃纤维捆绑成一束,然后,将首端的光照情况遵循某种规律,如图3,则在纤维束的末端,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呈现首端一样的规律。

  同学们,这就是光导纤维传递信息的基本原理。

  在传递信息的手段中,我们已经学过了机械传送、机械波传递、有限电流传递、无线电波传输等等。现在又出现一个光线传输,光纤传输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1.一维传输。能流密度不变;

  2.作为电磁波,波段特别,抗干扰性强;

  光导纤维应用的领域:医疗、通信…

  学生:光导纤维的前沿知识阅读…

  〖例题〗在水中的鱼看来,水面上和岸上的所有景物,都出现在顶角约为97.6°的倒立锥面里(如图4所示),为什么?

  分析:本题是一个全反射的逆向应用。根据水的折射率,不难求出光线从水射入空气的临界角,而这个临界光路的可逆光路事实上函盖了水面上所有可能入射到水中的光线,所以…

  解:水的临界角 c = arcsin= arcsin= 48.8°

  当光线以90°的最大入射角射入水中时,折射角为c ,故所有射入水中的光线的折射角均小于c ,根据空间旋转对称,水面上所有的景物都落在顶角为2c = 97.6°的锥面内。

  三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全反射现象及其规律。从物理的角度看,它是能量分配规律形成必然结果,从数学角度看,它是一般的折射定律在特定情形下“无解”的必然。要发生全反射,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全反射在科技领域的重要应用是光纤,关于这方面的迁延知识大家可以从课外的资料、传媒上去了解得更多一些。

  四 作业布置

光的传播 篇14

  【教学目的】

  1.复习光的反射定律,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准确内涵

  2.掌握介质的折射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3.了解介质的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

  【教学重点】

  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

  【教学难点】

  如何利用折射定律,以及光路可逆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复习提问1:光做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在同种、均匀介质种传播。

  复习提问2:当从一种介质到达另一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学生:反射和折射。

  复习提问3:根据我们初中所学,反射和折射分别有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作答…

  师生共同完善、丰富反射定律(结合图1,抓“两侧”、“共面”、“相等”);复习反射光路可逆知识。

  引入:从刚才的复习可知,我们在初中对于反射的了解已经非常到位了,但对于折射,还只是知道了一些定性的规律。那么,关于折射的定量规律究竟怎样呢?

  一 光的折射定律

  结合图2,复习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的概念。

  关于光的折射,究竟有什么样的定量规律?原来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在思考、探索这个问题。根据历史记载,在探索光的折射规律的实践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有托勒密、开普勒、斯涅尔、笛卡儿、费马等人,他们研究的内容包括传播方向规律,传播速度规律、能量分配规律等等。本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他们在研究传播方向与速度方面的成就──

  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实验得到:

  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c.折射角正比于入射角。

  (托勒密的实验数据记录非常详细、准确,只可惜欠缺数学眼光,致使结论的总结出现错误。而这个看来仅仅一步之遥的距离却又使人类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探索!)

  16XX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出版《折光学》一书,阐述了他对大气折射研究的成果;开普勒根据他自己总结的折射原理制成勒开普勒望远镜,最早地开辟了光的折射在应用领域的先河。

  (开普勒的具体“规律”若何,记载不详…)

  1622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经过进一步的实验,并在借鉴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总结出现在的折射定律──

  1.折射定律: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如果用n表示这个比例常数,就有

  = n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很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验来验证斯涅耳的折射定律,但由于条件所限,今天只能“略过”。下表展示了人们经过精确测量后,得出的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时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出:①在小角度情形下托勒密结论的“正确性”;②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斯涅耳定律的广泛正确性。

  入射角θ1(°)

  折射角θ2(°)

  θ1/θ2

  sinθ1/sinθ2

  10

  6.7

  1.50

  1.49

  20

  13.3

  1.50

  1.49

  30

  19.6

  1.53

  1.49

  40

  25.2

  1.59

  1.51

  50

  30.7

  1.63

  1.50

  60

  35.1

  1.71

  1.51

  70

  38.6

  1.81

  1.50

  80

  40.6

  1.97

  1.51

  斯涅耳的折射定律并非完全没有受到挑战──

  1637年,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笛卡儿出版《屈光学》一书,认为光的传播可以用网球在两种介质分界面上运动来模拟反射、折射和全反射,并假定平行于界面的速度分量不变,导出“sini/sinr = 常数;光线在光密介质中传播速度较大”的折射定律。

  (笛卡儿的折射规律是一种纯理论的推测,尽管有正弦之比等于常数的结论,但他认为光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时折射角较大,传播速度也会更大,这两个定性结论都是错误的。)

  1661年,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费马起来批驳笛卡儿的理论,他用的也是纯理论的方法──光程最短法。这是一个在现代光学中普遍适用的理论,尽管在当时还不是能够很好的被人们接受,但费马证明的结果,认为斯涅耳的结论是正确。

  启发: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两侧”、“共面”是相同的,角度关系是不同的。

  其实,这两个定律还有一个共同点,人们研究发现,(参看图2)当光线沿bo方向入射,那么它的折射方向将沿oa方向,也就是说──

  2.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这一点,在折射定律的应用中常常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过渡:斯涅耳的折射定律中出现了一个比例常数n ,这个常数是相对不变的还是“万古不变”的呢?

  二 折射率

  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表明,折射定律中的比例常数n并不是一个“万古不变”的的常数,只要改变两种介质中的任何一种,n将随之改变。

  下面是几个折射情形的n值展示:空气到玻璃──1.50;空气到水──1.33;水到玻璃──1.13;…

  为了探讨这个常数的规律,人们先将一种介质定下来,那么,n就只和另一种介质相关了。譬如,我们将入射空间的介质定下来,而且规定为一种最简单的介质──真空,那么

  1.折射率: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θ1的正弦与折射角θ2的正弦的比值n ,叫做这种介质的折射率。

  从折射定律不难得出,真空自身作为一种介质,它的折射率为多少?

  学生:为1

  每种透明介质的折射率都有一个固定值,下表展示了几种常见介质的折射率──

  几种介质的折射率

  金刚石

  2.42

  岩盐

  1.55

  二硫化碳

  1.63

  酒精

  1.36

  玻璃

  1.5~1.9

  水

  1.33

  水晶

  1.55

  空气

  1.00028

  从表中可以看出,空气的折射率非常接近于1 ,所以,我们常常将空气介质近似看成真空。

  由折射定律可以得出,对于相同入射角θ1 ,n越大时,折射角θ2会怎样?

  学生:越小。

  对应光的偏折量大,还是小?

  学生:大。

  n大,光线偏折越厉害。所以──

  物理意义:折射率n是表明材料对光线偏折能力大小的物理量。

  材料折射率的存在,不仅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还能改变光的传播速度。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和真空中的光速c 、材料n之间有以下关系

  2.光的传播速度和折射率的关系:v = 

  鉴于真空之外的任何介质的折射率都大于1 ,所以,光在真空之外任何介质的传播速度都小于c 。

  而且,从上式不难发现,光在介质中的速度规律与光的入射方向并没有什么关系,这和方向规律是略有不同的(折射定律中规定“斜射”,这里就没有必要了)。

  了解了光的折射的方向规律和速度规律,下面做一个应用──

  三 小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光的反射定律,定量地介绍了关于光的折射的方向规律和传播速度规律,并阐述了折射率的物理意义。对于光的折射,其实除了方向和传播速度规律外,还有能量、振动面的规律、位相的规律等等。

  四 作业布置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光的传播(精选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