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物理教案设计 > 《机械运动》教案(精选13篇)

《机械运动》教案(精选1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机械运动》教案(精选13篇)

《机械运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

  2、培养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学研究问题的一种,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和由实践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评价方案】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

《机械运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什么是参考系,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知道是否能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决定.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能够区别位移和路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并会通过分析纸带上的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以下一些概念:,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重点是质点和位移的概念,难点是位移概念.教材在本章开始处列举了大量的实例,给出的概念,在本节一开始,也是通过生动的实例,给出参考系的概念,接着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学习质点的概念,渗透理想化思维方法;再进一步学习时刻与时间,位移和路程等概念.每一小节重点突出,又相互关联,实例鲜明,配图恰当,便于学生的接受,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较多,很多知识初中时学过,并且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建议让同学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可让同学提前预习或课上给出时间看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让同学看书后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质点和位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位移概念的引入与理解

  主要设计:

  一、参考系: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什么叫?请举一些实例说明.

  2、描述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定什么?看什么量是否在改变?什么叫参考系?为什么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同一运动,如果选取的参考系不同,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请举例说明.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是什么?(虽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实际上总是本着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选取)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讨论问题之间进行)

  1、太阳系资料:行星绕太阳运转情况.

  2、银河系资料:星系旋转情况.

  3、电子绕原子核运转情况.

  4、飞机空投物资情况.

  二、质点: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投掷手榴弹时怎样测量投掷距离?把教室的椅子从第五排移到第一排怎样测量椅子移动的距高?汽车绕操场一周怎样测量它经过的距离?以上几种情况用不用考虑这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什么叫质点?

  3、小物体一定能看成质点吗?大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吗?请举例说明?

  4、什么叫轨迹?什么叫直线运动?什么叫曲线运动?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火车(200米长)穿山洞(100米长)情况.

  2、地球公转及自转情况.

  (三)总结提高:

  1、对于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的问题,关键在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等,如果对我们研究的问题影响不大,就可以把该物体看成一个质点.

  2、学习质点概念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我们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

  三、时刻和时间间隔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上午8时开始上课”,到“8时45分下课”,这里“8时”和“8时45分”的含义各是什么?“每一节课45分”的含义又是什么?

  2、“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中“8点”的含义是什么?

  3、校百米纪录是10.21s、第2s末、第2s内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说“物体由A点移动500米到达B点”,清楚吗?

  2、如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3、什么叫位移?为什么说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从天津到上海,海、陆、空三种路线抵达情况.

  2、在400米跑道上进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况.

  探究活动

  1、请你手托一石子水平匀速前进,突然释放石子,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再请站在路边的人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二者观察到的运动轨迹一样吗?请解释原因.

  2、找一份《旅客列车时刻表》分析一下趟列车全程运行的总时间?各站点的停留时间?相邻两站间的运行时间?

《机械运动》教案 篇3

  知识目标:

  1、知道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课桌、房屋是否做,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评价方案】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

《机械运动》教案 篇4

  一、目的要求

  1、理解参考系的概念;明确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一个运动,结果会有不同; 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是可以任意选取的.

  2、理解质点的概念,明确质点是理想模型.

  3、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区别.

  4、理解位移和路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区别.

  5、知道什么叫质点运动的轨迹,知道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含义.

  6、初步了解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重要抽象思维方法之一.

  二、重点难点

  1、理解机械运动的永恒性和相对性,知道运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是物体的存在形式.

  2、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理解建立质点概念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显示引出课题

  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河水奔流,鸟儿飞翔,车辆行驶,火箭发射,卫星飞行,电子绕核运动……

  归纳:

  1. 运动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是物体的存在形式,宇宙中的一切,大到天体,小到分子、原子、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中.

  2. 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二)怎样描述机械运动?

  运动的相对性讨论(师生)

  (1)静止是绝对的吗?

  (2)描述一辆列车的运动,甲说它向北行驶,乙说它向南后退,这可能吗?

  引出参考系概念:

  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

  (1)讨论坐在行驶的火车中的乘客

  以车厢作为参考系――静止

  以地面作为参考系――运动

  (2)多媒体显示从匀速飞行的飞机上向地面空投物资.

  以飞机作为参考系――沿直线下落

  以地面作为参考系――沿曲线下落

  4、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在不同参考系中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繁简程度不一样,因此,选取参考系应以观察和研究问题方便为准.如

  研究地面物体的运动,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

  研究月亮或人造卫星的运动,应选取地球为参考系;

  研究行星的运动,应选取太阳为参考系.

  (三)质点

  考察汽车的运动,火车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当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就可以将物体抽象为有质量的点.

《机械运动》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

  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答:2×104厘米)

  500微米=______米。(答:0.0005米)

  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简单的运动

  一、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2―2,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答:图2―2中运动员、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问:图中的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他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组织学生看课本图2―3,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

  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①: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提问:看课本图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4.匀速直线运动

  (1)自然界中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演示实验:启动节拍器,使两响之间间隔1秒钟(如果没有节拍器,可由学生读秒表)。将1米长的内封气泡的玻璃管竖直靠放在黑板上。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从零时刻开始,在每个节拍时,在气泡所在的位置旁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短横线(以气泡的上沿或下沿为准),这些横线由下到上等距离排列。

  改变节拍器摆锤的位置,增大(或减小)摆的周期,重做上述实验。此时要平移玻璃管在黑板上的位置,每组记画横线不可重叠。

  用刻度尺测相同的时间间隔内,气泡通过的距离。

  提问:你认为气泡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教师讲述:运动的气泡经过的路线是直的,并且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距离相等,即快慢是不变的。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在自然界中并不多见,但是许多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5.小结本节知识要点

  三、布置作业

  课本P2―4,练习1、2、3、4。

《机械运动》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什么是参考系,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知道是否能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决定。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能够区别位移和路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并会通过分析纸带上的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以下一些概念:机械运动,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重点是质点和位移的概念,难点是位移概念。教材在本章开始处列举了大量的实例,给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在本节一开始,也是通过生动的实例,给出参考系的概念,接着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学习质点的概念,渗透理想化思维方法;再进一步学习时刻与时间,位移和路程等概念。每一小节重点突出,又相互关联,实例鲜明,配图恰当,便于学生的接受,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较多,很多知识初中时学过,并且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建议让同学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可让同学提前预习或课上给出时间看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让同学看书后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质点和位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位移概念的引入与理解

  主要设计:

  一、参考系: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什么叫机械运动?请举一些实例说明。

  2、描述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定什么?看什么量是否在改变?什么叫参考系?为什么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同一运动,如果选取的参考系不同,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请举例说明。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是什么?(虽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实际上总是本着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选取)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讨论问题之间进行)

  1、太阳系资料:行星绕太阳运转情况。

  2、银河系资料:星系旋转情况。

  3、电子绕原子核运转情况。

  4、飞机空投物资情况。

  二、质点: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投掷手榴弹时怎样测量投掷距离?把教室的椅子从第五排移到第一排怎样测量椅子移动的距高?汽车绕操场一周怎样测量它经过的距离?以上几种情况用不用考虑这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什么叫质点?

  3、小物体一定能看成质点吗?大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吗?请举例说明?

  4、什么叫轨迹?什么叫直线运动?什么叫曲线运动?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火车(200米长)穿山洞(100米长)情况。

  2、地球公转及自转情况。

  (三)总结提高:

  1、对于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的问题,关键在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等,如果对我们研究的问题影响不大,就可以把该物体看成一个质点。

  2、学习质点概念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我们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

  三、时刻和时间间隔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上午8时开始上课”,到“8时45分下课”,这里“8时”和“8时45分”的含义各是什么?“每一节课45分”的含义又是什么?

  2、“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中“8点”的含义是什么?

  3、校百米纪录是10.21s、第2s末、第2s内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说“物体由A点移动500米到达B点”,清楚吗?

  2、如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3、什么叫位移?为什么说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从天津到上海,海、陆、空三种路线抵达情况。

  2、在400米跑道上进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况。

  探究活动

  1、请你手托一石子水平匀速前进,突然释放石子,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再请站在路边的人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二者观察到的运动轨迹一样吗?请解释原因.

  2、找一份《旅客列车时刻表》分析一下趟列车全程运行的总时间?各站点的停留时间?相邻两站间的运行时间?

《机械运动》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

  2、培养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学研究问题的一种,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和由实践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机械运动》教案 篇8

  【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

  【评价方案】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

  【组织形式】

《机械运动》教案 篇9

  (作者:北京广渠门中学 刘崇灏)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

  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答:2×104厘米)

  500微米=______米。(答:0.0005米)

  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 简单的运动

  一、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2―2,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答:图2―2中运动员、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问:图中的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他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组织学生看课本图2―3,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

  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①: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提问:看课本图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4.匀速直线运动

  (1)自然界中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演示实验:启动节拍器,使两响之间间隔1秒钟(如果没有节拍器,可由学生读秒表)。将1米长的内封气泡的玻璃管竖直靠放在黑板上。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从零时刻开始,在每个节拍时,在气泡所在的位置旁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短横线(以气泡的上沿或下沿为准),这些横线由下到上等距离排列。

  改变节拍器摆锤的位置,增大(或减小)摆的周期,重做上述实验。此时要平移玻璃管在黑板上的位置,每组记画横线不可重叠。

  用刻度尺测相同的时间间隔内,气泡通过的距离。

  提问:你认为气泡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教师讲述:运动的气泡经过的路线是直的,并且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距离相等,即快慢是不变的。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在自然界中并不多见,但是许多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5.小结本节知识要点

  三、布置作业 

  课本 P2―4,练习1、2、3、4。

  (四)说明

  由于在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中,参照物并未作为教学内容列出。建议在教学中只需让学生对参照物的概念有个很初步的了解,懂得要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个参照物就够了,不要在教学中补充较为复杂的例题,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机械运动》教案 篇10

  (作者:北京广渠门中学 刘崇灏)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

  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答:2×104厘米)

  500微米=______米。(答:0.0005米)

  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 简单的运动

  一、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2―2,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答:图2―2中运动员、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问:图中的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他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组织学生看课本图2―3,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

  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①: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提问:看课本图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4.匀速直线运动

  (1)自然界中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演示实验:启动节拍器,使两响之间间隔1秒钟(如果没有节拍器,可由学生读秒表)。将1米长的内封气泡的玻璃管竖直靠放在黑板上。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从零时刻开始,在每个节拍时,在气泡所在的位置旁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短横线(以气泡的上沿或下沿为准),这些横线由下到上等距离排列。

  改变节拍器摆锤的位置,增大(或减小)摆的周期,重做上述实验。此时要平移玻璃管在黑板上的位置,每组记画横线不可重叠。

  用刻度尺测相同的时间间隔内,气泡通过的距离。

  提问:你认为气泡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教师讲述:运动的气泡经过的路线是直的,并且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距离相等,即快慢是不变的。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在自然界中并不多见,但是许多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5.小结本节知识要点

  三、布置作业 

  课本 P2―4,练习1、2、3、4。

  (四)说明

  由于在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中,参照物并未作为教学内容列出。建议在教学中只需让学生对参照物的概念有个很初步的了解,懂得要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个参照物就够了,不要在教学中补充较为复杂的例题,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机械运动》教案 篇11

  一、学习目标:

  1、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2、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会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生活问题

  二、【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运动的快慢

  【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 2、理解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一)自学互动一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一.知识回顾

  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为______,1nm= m,1微米= 米;时间的国际单位为________,其它的单位有________ _____。

  2、正确使用刻度尺方法:(1)选:观察刻度尺的 和 ,根据测量的 选择合适的刻度尺。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的程度是由__ ____决定的。(2)放:在使用厚刻度尺时,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___ ____,且尺的______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 。 (4)记:测量值分为_______、_______两部分,如测得结果为23.32cm,则此刻度尺分度值为_____________。  

  3、减小误差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和___ ______。  

  4、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择的______而言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 的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 的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 

  5、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 ;(2) .

  6、速度:(1)定义: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 叫做速度;(2)计算公式:速度= ,用符号表示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物理意义是 。1km/h= m/s.  

  7、匀速直线运动:快慢______、经过的路线是______的运动。 

  8、平均速度: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等于________与___ __的比值。

  二.考点点击

  考点1:时间和长度的估计与单位

  1.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

  A 人眼睛迅速一眨 B 人心脏跳动一次 C 人正常呼吸一次 D 人打一个哈欠

  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1)教室每层楼高约32____;(2)课桌高度大约70________;

  (3)一张纸厚度约75_________;⑷脉搏跳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约为0.015_________。

  3.某物体直径为125nm,该物体可能是

  A一个篮球 B一个乒乓球 C 一根头发 D一种病毒

  考点2:刻度尺的使用

  4.某同学测量长度的方法如图所示。他在测量中的错误有: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5.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A.1.65m B.1.75m C.1.85m D.1.95m

  6.用A、B两把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木块,你能读出测量值吗?

  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

  考点3:误差与减小误差

  7.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是未遵守操作规则产生的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误差

  C.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D.只要选用精密测量仪器,认真测量,可避免误差

  8.一位同学用刻度尺先后三次测量一物体长度,各次测量结果分别是5.43cm、5.45cm、5.46cm、5.44cm,则此物长应是( )

  A、5.44cm B、5.45cm C、5.46cm D、5. 445cm

  总结:

  考点4:长度的特殊测量

  9.要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的选项是 ( )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1分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测出10个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个1分硬币的厚度

  10.如图2-2-3所示的方法常用于测量圆柱体直径,则图中圆柱体的直径应为 cm。一根细铜丝如图缠绕

  在铅笔上,该铜丝直径为 mm.

  总结:

  考点5:静止与运动的判断

  11、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

  A.迎面走来的行人 B.路旁的树木 C.小红骑的自行车 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

  12.坐在长途汽车上的乘客,看见前面的卡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变,后面的自行车离他越来越远.若以卡车为参照物,自行车是_______的,长途汽车是_________的.

  13.在《刻舟求剑》的故事中,行船时,乘船的人在船上刻下了剑落水时的位置;当船停靠到岸边后,在所刻记号下方的水中寻找剑,却找不到,这说明 。

  14、通过电视,我们看到“神舟七号”飞船中的一个情景:翟志刚放开了手中的飞行手册。绿色的封面和白色的书页,在失重的太空中飘浮起来并悬停在空中。这时的飞行手册相对于______是静止的,相对于______是运动的.

  15.位于市中心的商业大楼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竖直上升的过程中,可透过玻璃欣赏到楼外美丽的城市景色.分析这一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B.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静止的

  总结: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首先选择 ,然后看研究对象相对于 是否有 变化。同一研究对象,由于选择的 不同,判断的结果也不相同,叫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考点6: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6.《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兔子瞧不起乌龟.它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后,途中兔子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已到了终点.整个赛程中 ( )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慢 B.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慢

  C.比赛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 D.比赛采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

  考点7:速度的计算

  17.单位换算:20m/s=__________km/h;

  108km/h=___________m/s.

  18.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6km/h的速度前进,小王以10m/s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6km。则:( )

  A.小张速度 B.小王速度 C.小李速度 D.三人速度一样大

  19.下列运动物体中,平均速度有可能为20m/s的是( )。

  A.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B.正在快速爬行的蚂蚁

  C.正在进行比赛的短跑运动员 D.在高空中正常飞行的波音747飞机

  20.图2所示的是一辆桑塔纳小轿车的速度表,从表中可知该汽车此时的速

  度为______km/h,按照这个速度走完255km的路程需要______h.

  21.观察如图3所示的出租车票,可知:乘车人在乘坐该车的时间内,该出租车运行的平均速度是 米/秒(车票中里程的单位是千米)。

  22.从哈尔滨东站开往北京的K18次列车,全程运行1288千米,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由表可知,K18次列车从哈尔滨东到北京需要多少小时?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考点8: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运动

  23.由匀速直线运动公式V=s/t可知,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 )

  A.与路程成正比 B.与时间成正比

  C.随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D.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24.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如图4所示。

  (1)可以看出小球在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 。

  (2)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25.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26.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______和______;经过5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______。

  27.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s和时间t关系的图象,从图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 )

  A.v甲 大于 v乙 B.v甲 小于v乙 C.v甲 等于 v乙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28.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 s的 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在前50 m-定用了6.25 s 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

  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m/s 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km/h

  20.斜面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试按图填写下列表格(1)由此可知,物理学里所说的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 内的平均速度。

  (2)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很小,其原因是为了 ・

  30.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水平公路上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5段路程中做 运动,速度大小是 m/s。

《机械运动》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

  2.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3.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2.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养成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教学难点】

  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

  【教学准备】

  教师用:习题及图形(事先写或画在后黑板上)、刻度尺(量程0~1m,分度值1cm)、钢卷尺(量程0~2m,分度值1mm)、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石英钟、电子手表、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

  学生用:刻度尺(量程0~15cm或0~20cm,分度值1mm)、铅笔、金属块、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件导入

  【展示课件】展示几个有趣的“视觉错视”实例.

  1.图甲中两根紫色的线是直的吗?

  2.图乙中红色的线哪根长?

  【过渡语】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判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所以,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

  【设疑引题】尺、 秤、 钟表、 温度计等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或仪器.它们都有刻度,测量时需要正确使用它们,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那么如何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感觉不可靠,测量有必要,从而引出课题.)

  1.学生相互谈谈自己的感觉,并请2~3名同学回答感觉的结果.

  2.去掉背景后,再次观察,发现:

  甲图中两根紫色线都是直的;乙图中红色线一样长.

  3.认识到感觉不可靠,要想获得准确结果,应该进行测量.

  二、新课讲授

  1.长度的单位

  (1)长度单位的符号

  (2)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3) 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

  2.长度的测量

  (2)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过渡】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布置自学】

  1.阅读P15科学世界“国际单位制”.

  2.阅读“长度的单位”部分(P10-P11).

  (时间2分钟)

  【提出问题】

  1.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现在又知道长度有哪些新的单位?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反馈练习一】

  指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1. 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

  ①中学生身高大约15.7

  ②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

  2、完成单位换算:

  ③人头发直径约7×10-5m= μm

  ④一张纸的厚度约10-4m= nm

  【温馨提示】要注意换算格式,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示范如下:

  7×10-5m= 7×10-5×106μm=70μm。

  (设计意图:对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感性认识,并能准确进行单位之间换算)

  【过渡】为了准确测量长度,人们设计制造了各种测量工具,你都知道哪些常用的测量工具?

  1.了解“国际单位制”.

  2.带着问题阅读,并交流归纳:长度的单位有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换算关系: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思考回答:

  ①中学生身高大约15.7

  dm

  ②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

  mm

  ③人头发直径约7×10-5m=

  70 μm

  ④一张纸的厚度约10-4m=

  105 nm

  (1)长度的测量工具

  (2)观察刻度尺

  【展示实物】

  【指出】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提出问题】观察下图刻度尺(或学生常用的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

  (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2)它的量程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强调重点】1.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2.量程是一个测量范围,而不是测量的值.

  3.分度值是相邻两格间的距离,反映了刻度尺的精确程度.

  (设计意图:使用任何测量工具时,首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锻炼学生观察能力.)

  根据生活经验和阅读课本

  P11-P12回答: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观察图示的刻度尺回答:

  在图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8cm,它的分度值是1mm.

  (3)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引导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暴露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引导学生能正确使用刻度尺.

  【出示问题】在测量的过程中,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要测量以上长度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刻尺?

  2.怎样放置刻度尺?

  3.读数时要注意什么?

  4.记录数据时要注意什么?

  【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各组按要求测量,体会测量的过程和方法,并总结出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

  (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首先估测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的量程.其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精确程度,选择合适的分度值.

  (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丙所示);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计值.

  (4)正确读取估计值

  (设计意图:通过亲身测量长度,感受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以例代讲 突破难点】

  如图所示,被测物体长度分别为 cm

  【难点剖析】在测物体长度时,被测物体末端

  正好落在刻度线上时,我们读的估计值为零,

  记录时也不能省略.如图所示,物体长度的准

  确值是1.3cm,估计值是0.00cm,因此读数应为1.30 cm,不能读作1.3cm.

  (设计意图:利用练习,进一步突破估读这个难点)

  【反馈练习二】

  1.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 尺精确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不正确.用A尺测量出的物体长度是 .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丁图中木块长度为2.77cm.

  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答案:(有的同学可能会读成1.3cm,也有的同学可能会读成1.30cm.)

  讲解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深化认识,归纳总结出答案:1.30cm

  讨论交流:刻度尺A分度值是1mm,刻度尺B分度值是0.2mm,因此刻度尺A精确些.刻度尺B有刻度的一侧没有靠近被测木块,使用方法错误.被测木块的末端恰好落在短刻度线上,此时长度准确值为2.2cm,估读值为0.00cm,所以木块长为2.20cm.

  答案:A; B; 2.20cm(或22.0mm)

  (5)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特殊方法

  3. 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2)计时工具

  【知识拓展】

  1. 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 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________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________mm.

  2. 给你如图所示的一段曲线,你能想办法测出这段曲线的长度吗?

  (设计意图:渗透测长度的特殊方法累积法、

  替代法、化曲为直法.)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

  【提出问题】

  1.你知道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

  简单介绍,在古代人们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了解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历程。)

  思考交流: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是1mm,所以其准确值是5.0cm;估计值是0. 00cm;细铜丝的总长度为是:5.0cm+0.00cm

  =5.00cm,然后除以32圈,得到细铜丝的直径为1.6mm

  答案: 5.00;1.6

  讨论交流:先找一段柔软的棉线,让棉线沿着曲线的形状附着在曲线上,在曲线两端处的棉线上做记号.然后将棉线取下,伸直.最后用刻度尺测出棉线上两个记号间的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

  学生自学,组内谈论回答: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2.测量时间的工具有:石英钟、电子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

  (3)实验:用停表测量时间

  【指出】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机械停表的使用

  【示范停表的使用】以实验室J1202机械停表为例.

  【引导实验】组织学生按课本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对暴露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

  阅读“知识加油站”,熟悉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

  小组内同学相互帮助,在“知识加油站”的基础上,熟悉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练习使秒表启动、停止和回零,并正确进行读数.

  【反馈练习三】

  如图所示机械停表读数是 min s.

  答案:3min38.3s

  讨论回答:

  机械停表的大圈1整圈是30s,1大格是1s,每大格又均匀分成10个小格,所以每一小格是0.1s.小圈1整圈是15min,每一小格是0.5min.小圈指针指示时间超过3.5min,大圈指针指示是38.3s,因此读数是3min38.3s.

  【问题过渡】在刚才测量长度和时间的过程中,我们测量的结果一定等于物体的真实值吗?如果不等,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布置自学】阅读课本P14“误差”部分,时间2分钟.

  【提出问题】

  1.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2.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

  3.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

  【反馈练习四】

  有五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他们测量的结果分别是:①187.6;②187.5;③187.8;④187.65;

  ⑤187.7.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0

  B.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7

  C.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③次

  D.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⑤次

  【强调】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平均值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

  (设计意图:利用反馈练习巩固减小误差的方法以及对错误测量结果的判断) 学生阅读思考课本P14“误差”,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

  1.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这个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2.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思考交流:题中所用刻度尺最小分度为mm,第④四个读数187. 65错误.其它四个读数分别为:①187.6;②187.5;③187.8;⑤187.7,它们的平均数为187.65mm,在这里只平均值有效数字个数应该与测量值有效数字个数相同,则物体的长度应为187.7mm,综上所述,应选D.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见附件1.

  四、课堂检测 老师巡视、讲评. 完成检测题,见附件2.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 4.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二、长度的测量

  1、基本工具:刻度尺

  2、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选、放、读、记

  三、时间的测量

  1、单位及换算:1 h=60 min 1 min=60 s

  2、停表的使用:一启动;二按停;三读数;四归零。

  四、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1、减小误差的方法: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是否可以避免

《机械运动》教案 篇13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变形可得:s=vt,t=。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机械运动》教案(精选1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