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物理教案设计 > 5.2 熔化和凝固(精选16篇)

5.2 熔化和凝固(精选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5.2 熔化和凝固(精选16篇)

5.2 熔化和凝固 篇1

  第三节 (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二)教具

  学生实验,三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

  1.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

  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

  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

  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

  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2)注意事项

  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受热均匀。

  (3)学生操作,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教学活动继续进行。

  3.海波的熔化曲线的分析

  (教师选择一个组的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

  教师:其他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所示。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答: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固态,温度升高)

  (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答:B点)

  (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海波加热?(答: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海波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此时仍在继续对海波加热,即海波仍在吸热)

  (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答:海波的状态是液态,海波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海波的温度升高)

  4.熔点

  教师: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它们的熔化曲线都与海波的熔化曲线形状相似,只是熔化时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已。这条熔化曲线反映了晶体物质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晶体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的,即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纯海波的熔点是48 ℃。我们实验用的海波不纯,熔点低于48 ℃。

  5.凝固曲线

  教师: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线近似下图的形状。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1)DE段。海波是____态,____热(填"吸"或"放"),温度______。

  (2)EF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3)FG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6.学生练习

  (1)读物质的熔点表。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教师:钨的熔点是3 140 ℃。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3 140 ℃不变。

  (学生模仿教师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2)学生回答

  ①温度是70 ℃的萘是____态。

  ②水在-5 ℃时是____态。

  ③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___态。

  ④水银在-30 ℃时是____态。

  ⑤酒精在-100 ℃时是____态。

  ⑥锡在232 ℃时是____态。

  ⑦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应选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 ℃,在-52.3

  ℃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9 ℃,在气温低于-39 ℃时,水银的固态的。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

  7.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教师:现在请大家结合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并回答问题。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 ℃。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 ℃,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

  (学生讨论并回答)

  48

  ℃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8.学生实验:非晶体的

  教师:物质除了晶体还有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等属于非晶体。我们现在利用实验研究石蜡的。

  我们所用的实验装置还是刚才用过的装置,实验步骤也完全相同。

  (学生操作、实验)

  教师:请一个组把石蜡的曲线画在黑板上。

  从石蜡的曲线可知,非晶体的跟晶体不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也没有一定的凝固点。石蜡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固态石蜡由硬变软,然后再变为液态。凝固时放热,石蜡由液态变为粘稠,然后由软变硬,形成固态。

  三、归纳总结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0 ℃?(学生思考并回答)

  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不变。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0

  ℃。

  (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

  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 ℃不变,但是要吸热。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3.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 ℃~40

  ℃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四、作业 

  1.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2.习题3、4、5。

  (四)说明

  1.本节课文内容丰富,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教学重点应是熔点和凝固点及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建议安排好学生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晶体时的特点,对图像分析得细致、透彻,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 是晶体熔化或凝固时,虽然伴随有热的得失,但是温度不变。受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教师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解,只要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现象,从事实出发,学生能记住这一事实即可。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做好学生实验。实验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海波的纯度尽可能高。二是对海波开始加热时,不要用温水,温水会使试管内靠管壁的海波先熔化,而中央部分的海波的温度还没有达到48

  ℃。三是搅拌要及时、不停顿。由于海波是粉末状,导热性能差,只有不停搅拌才可望实验成功。

  4.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教学,采用海波自白这种拟人化的方法,颇具趣味性和启发性,教师不妨一试。

5.2 熔化和凝固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了解熔化和凝固现象

  (2)通过实验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科学探索要求

  运用实验区别晶体和非晶体,并能通过图象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体会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3)初步学会相互合作,并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熔化过程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熔化实验,熔化曲线意义

  教学安排   本节建议1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周围的世界与变化中的物质息息相关。我们在小学中已经学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固态。炎炎夏日当你品尝美味冰凉的棒冰时,是否发现物质(棒冰)的状态在发生改变。(固态----液态)那是否关心过在这个全球都发热的时代,冰川也在经受着考验。(图片)

  二、新课教学

  (一)介绍熔化和凝固

  以水为例:冰(固)-----水(液)的过程叫熔化;

  水(液)-----冰(固)的过程叫凝固。

  那么请问当你喝水时,有没有想过“喝”巧克力呢?大家设计用简单地方法“喝”

  到巧克力。(巧克力放在塑料杯中,放在热水中预热便可)(图片)不仅是这几种物质,其实在一定条件下,固态物质与液态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二)熔化过程,熔化曲线

  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物质的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的物质熔化和凝固

  的规律一样吗?大家都清楚学习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实验。

  1.(图片)实验器材介绍:

  铁架台1套、酒精灯1个、石棉网1个、温度计1支、烧杯1个、试管1个、搅拌

  器1个、海波、松香或石蜡、水、火柴等。

  2.介绍水浴法(为了使试管内物质受热均匀,且较易控制温度),石棉网。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过程(做石蜡的小组可以少几组)。

  实验过程:

  学生4人一组。分工合作:一位同学负责搅拌;一位同学负责读数,并观察海波和

  石蜡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第四位同学负责记时。(实验中,搅拌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受热均匀)

  4.学生将记录的数据在班中交流,选择2份典型的海波和石蜡熔化的数据,并由全

  体学生绘制出熔化曲线;

  5.分组讨论:观察实验过程中或者观察两种物质的熔化曲线图中你最感兴趣的问题

  是什么?(请每小组举至少一例)

  6.分析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归纳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三)晶体和非晶体

  1.从海波和石蜡熔化的曲线图入手,比较海波和石蜡的熔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相同:都要吸热;不同点:是否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分析下列问题:

  (1)ab段,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ab段海波是固态,温度上升)

  (2)bc段,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bc段时间里海波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海波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

  (3)cd段,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cd段海波的状态是液态,温度继续上升)

  再观察分析海波的熔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说出熔点的概念;并对照石蜡图象,引导学生归纳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

  (4)了解冰的熔点是0,分析熔点意义;(冰在0时开始溶化,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分析熔点表,讨论归纳出固、液、气熔点的分布情况大致是固体熔点》液体熔点》气体熔点。强调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不同的晶体的熔点不相同。提示学生注意几种特殊的物质。(如酒精和煤油)

  (四)凝固与凝固点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凝固过程都要放出热量。晶体有固定的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五)实战练习

  1.在南极长城站附近,气温常达―40以下,在那里测量气温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煤油温度计?为什么?

  2.介绍铁水变成铸铁的过程,请问铝做的容器能否盛放铁水,铅水呢?为什么?

  三、小结

  四、作业

  《熔化和凝固》课前调查和学习反思

  课前调查

  班级  姓名 

  关于熔化和凝固,我知道------- 

  关于熔化和凝固,你还想知道------- 

  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很有用,例如------ 

  学习反思

  1、 请你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好吗?

  本节课你感兴趣吗? 

  你今天尽力了吗? 

  你有没有跟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请你给自己打分

  (满分100分) (1)给自己打的分数: (  )

  (2)扣分原因:

  2、 教师寄语:

  3、 找个同学,请他给你写一句话:

  签名

  4、 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句话:

5.2 熔化和凝固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  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  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提出问题: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

  我们学习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病,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时间/min

  0

  1

  2

  3

  4

  5

  …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个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分析和论证:在图2和图3的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你自己写上。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说明:图像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如温度)随另一个物理量(如时间)变化的情况,很只管。所以各门科学都常用它。

  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与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写出实验报告。

  说明:1、这个方案适合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2、实验时,让少数小组观察蜡的熔化过程,多数小组观察海波的熔化过程。实验小组每个同学要有明确分工。专人负责报时间,专人负责观察温度和照顾仪器,专人负责记录等。

  3.实验开始前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除了要将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由于学生没有用过酒精灯,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

  4.由于本实验所需时间较长,(最快观察一个过程也要10min),还由于海波凝固过程中会发生过冷现象,建议只观察熔化过程,不观察凝固过程。

  方案二:

  本方案适应仪器较少、学生学习能力较弱的学校。

  准备两套实验仪器,一套观察海波的熔化,另一套观察松香(或蜡)的熔化。两套实验仪器放在讲台两侧。每套仪器都要有一人报时,二人读温度计示数,一人在黑板上记录数据,其他同学在下面观察。

  注意:采用此方案,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有学生参与观察和数据记录。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在坐标纸上(或黑板上)画出海波和松香(或蜡)的熔化区县(温度――时间图像)。利用曲线来讲熔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化吸热。

  3.关于熔点和凝固点

  从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曲线入手(如果本课实验得出的晶体熔化曲线不理想,可向学生讲清楚另外分析一条理想的熔化图像,学生可以接受),得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置于什么叫晶体和非晶体,不必更多地讲述,更不必讲空间点阵结构。只要让学生知道课本上说的那些晶体和非晶体即可。

  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可以照课本上那样讲,即告诉学生从实验得到课本图4-9所示的曲线。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可让学生讨论“想象议议”的问题,认清课本图4-9甲各线段表示温度怎样变化和物质处于什么状态。而后讲晶体、非晶体凝固的区别和凝固点。教师应明确,图4-9甲不是图4-8所示的海波熔化而又凝固示所得到的图像,而是个相当理想的晶体凝固图像。

  查数据表是学生应学会的一种技能,要指导学生认真察看课本上的“几种物质的熔点”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

  【课题】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晶体和非晶体.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5.2 熔化和凝固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  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  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提出问题: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

  我们学习。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病,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除了要将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由于学生没有用过酒精灯,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

5.2 熔化和凝固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熔化和凝固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提出问题: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

  我们学习“熔化和凝固”。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病,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时间/min

  0

  1

  2

  3

  4

  5

  …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个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分析和论证:在图2和图3的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你自己写上。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说明:图像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如温度)随另一个物理量(如时间)变化的情况,很只管。所以各门科学都常用它。

  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与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写出实验报告。

  说明:1、这个方案适合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2、实验时,让少数小组观察蜡的熔化过程,多数小组观察海波的熔化过程。实验小组每个同学要有明确分工。专人负责报时间,专人负责观察温度和照顾仪器,专人负责记录等。

  3.实验开始前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除了要将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由于学生没有用过酒精灯,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

  4.由于本实验所需时间较长,(最快观察一个过程也要10min),还由于海波凝固过程中会发生过冷现象,建议只观察熔化过程,不观察凝固过程。

  方案二:

  本方案适应仪器较少、学生学习能力较弱的学校。

  准备两套实验仪器,一套观察海波的熔化,另一套观察松香(或蜡)的熔化。两套实验仪器放在讲台两侧。每套仪器都要有一人报时,二人读温度计示数,一人在黑板上记录数据,其他同学在下面观察。

  注意:采用此方案,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有学生参与观察和数据记录。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在坐标纸上(或黑板上)画出海波和松香(或蜡)的熔化区县(温度――时间图像)。利用曲线来讲熔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化吸热。

  3.关于熔点和凝固点

  从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曲线入手(如果本课实验得出的晶体熔化曲线不理想,可向学生讲清楚另外分析一条理想的熔化图像,学生可以接受),得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置于什么叫晶体和非晶体,不必更多地讲述,更不必讲空间点阵结构。只要让学生知道课本上说的那些晶体和非晶体即可。

  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可以照课本上那样讲,即告诉学生从实验得到课本图4-9所示的曲线。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可让学生讨论“想象议议”的问题,认清课本图4-9甲各线段表示温度怎样变化和物质处于什么状态。而后讲晶体、非晶体凝固的区别和凝固点。教师应明确,图4-9甲不是图4-8所示的海波熔化而又凝固示所得到的图像,而是个相当理想的晶体凝固图像。

  查数据表是学生应学会的一种技能,要指导学生认真察看课本上的“几种物质的熔点”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

  【课题】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晶体和非晶体.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5.2 熔化和凝固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  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  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提出问题: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

  我们学习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病,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5.2 熔化和凝固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  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  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提出问题: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

  我们学习。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病,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除了要将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由于学生没有用过酒精灯,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

5.2 熔化和凝固 篇8

  5.2    熔化和凝固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 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

            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          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          感知发生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          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感悟物质世界的美丽多姿。

            经历固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         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

   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          关注自然现象,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本节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图像转换方法。

  三、   教学过程

  1. 认识晶体

  学生对将固体区别为晶体和非晶体认识不足,教师应着力调动学生的观察积累,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图片,酌情展示一些常见晶体和非晶体的实物、模型、图片资源,首先让学生建立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宏观依据――形状规则与否的概念,初步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 实验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不宜将本板块变为演示,要舍得投入时间,引领学生经历固体(含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实验探究全过程,初步领略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这也是课时安排建议本节2课时的主要原因。

  (1)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晶体和非晶体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加工工艺,猜想到它们可能存在不同的熔化规律;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探究问题:熔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究竟有什么不同?

  (2)为了研究提出的问题,重要的是组织学生讨论,制订出分工合理、实用高效的探究讨划和实验设计方案。

  各组首先应选取一种晶体、一种非晶体作为对比研究对象;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各组所选研究对象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不同。其次,要探究熔化规律,自然需要将研究对象熔化,怎样熔化?在熔化过程中需要观测记录哪些数据和现象?需要什么实验器材或仪器?要否自己寻找或自制?这些都不要教师给定。这些问题需要师生讨论,达成共识,并要有所约定。例如,各组达成借助酒精灯加热晶体和非晶体使之熔化的基本思路,约定定时(例如每隔30s)记录加热过程中晶体和非晶体的温度,并确认当时研究对象的状态,直到熔化持续一段时间为止。至于各组探讨的具体问题,例如,停止加热后,熔化情况怎样?是选取冰和蜡,还是选取海波和松香或者别的作为研究对象?是用水浴法加热,还是直接加热?都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需知:规范完美的科学探究纯属理想模型,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以此模式组织探究只能是“假探究”;各组探究过程的差异应视为宝贵的课程和教学资源,使得合作交流、讨论评估更具实际价值。

  (3)在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①进一步巩固使用酒精灯或无烟腊加热物体的规范要求。

  ②了解实验室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构造特点、温度范围及分度值。

  ③学会测量温度,知道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

  •确认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量的物体充分接触。

  •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需和被测物体接触(体温计除外)。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④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需要知道它们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如何使待熔化物体均匀受热、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待熔化固体充分接触呢?怎样使待熔化固体缓慢熔化,以便观察和测量呢?

  •待熔固体应为细粒或粉末状。

  •盛装待熔固体的试管应较细,以增大受热面积。装入试管中的待熔固体应适量(过少,则熔化过程太短,不利观测;过多,则受热不均匀)。

  •优选间接加热(例如水浴)法,并用两枚温度计同监测试管内外的温度,调整控制热源加热力度,使内外温差保持在2~3℃左右。

  •建议学生先做非晶体熔化实验,再做晶体熔化实验。用意有二:前者较易成功且易理解;能够对后者产生更强列的印象和反差。

  ⑤指导学生分工合作,高效安全地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4)在数据处理、讨论交流和评估环节,教师的主要工作应集中于:

  ①激活学生寻找和比较数据规律的需要。

  ②帮助学生回顾数学上描点作图的一般方法及其优点,指导学生在方格纸上描画物质熔化曲线。

  ③热情支持学生的附加探究实验,允许学生重做或部分重做实验,以便扩大交流和评估成果。

  ④为学生提供讨论和评估的必要物质条件,例如,提供视频展台或实物投影仪,用以展示各组所得熔化曲线和数据记录表格。

  ⑤实验结论不宜绝对化。为了达成共识,应组织学生对比分析、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归纳出二者的同异点,总结出晶体熔化的两个必要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加热(吸收热量)。

  (5)得出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后,教师可予以扩展。

  ①给出熔点概念。指出熔点是晶体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生活和自然界中,生产和技术上,许多现象和应用都与熔点有关。

  ②引导学生用分子动理论初步解释熔化的吸热过程。

  ③介绍常见物质的熔点,使学生对之有定性的了解。要求记住冰的熔点。

  3.液体的凝固

  (1)列举生活、生产、技术上的液体凝固实例。例如,水结成冰,塑料颗粒熔化后注入钢模冷却凝固成塑料盒,熔融状态下的玻璃轧制成玻璃板……

  (2)凝固过程和凝固曲线。引导学生对比冰(晶体)熔化过程的三个阶段,采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水(液体)凝固过程的三个阶段的吸放热特点和温度变化特点。要明确:虽然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但两种曲线却具有不同的物理含义。同时总结归纳出熔融状态下的晶体凝固的两个必要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放出热量。还应对比分析熔融状态下的晶体与非晶体的凝固过程的异同点。使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固液变化的认识。

  为了同一目的,建议布置课外实验探究活动:利用冰箱设计实验,研究水的凝固过程并画出水的凝固图像。

  (3)组织学生综合运用熔化和凝固规律,特别是联系§5.1自我评价中的屋檐上冰锥的形成过程,交流讨论教科书有关“火山爆发后”内容,要求学生做到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推理分析。

  熔岩在流淌过程中,将因向周围放热而导致温度不断降低。虽然刚从火山口喷出时岩浆温度相同,但凝固点(熔点)高的矿物岩浆将首先凝固,这些凝固的矿物要么沉积下来,要么随未凝固的岩浆向前推移,直到所有岩浆均在火山口周围依山傍势凝固。基本上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排列。

  三、发展空间

  (一)“自我评价”参考答案

  1.0℃,bc段

  2.非晶体

  (二)“家庭实验室”指导

  吊冰游戏:盐的熔点高于冰的熔点。冰上撒些盐,因盐的温度高于0℃,致使局部冰面熔化,盐溶化在水中吸热,使绳子周围冰面上熔化的冰重新凝固,故而几秒钟后就能用绳子把冰吊起来。

  类似的,可做“复凝”游戏:将一块冰置于桌面上,把两端悬挂重锤的细线横置于冰块上表面,则可见细线缓慢切过冰块落至桌面,而冰块仍是“坚冰”一块,依稀还可找到细线“切豆腐”的痕迹,但“豆腐”重新又连成一片。这是利用冰在压力下熔点提高的特性实现的。

  晶体花园:水在蒸发过程中吸热,将加速食盐水的凝固,由于瓦片放置和色素沉着,碗中各处食盐结晶析出的形状殊异,因而生成漂亮的“晶体花园”。

  (三)“物理在线”和“走向社会”指导

  太空材料:组织学生下载网上信息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学者,集中讨论以下问题:(1)什么是太空材料?(2)太空材料成本昂贵,为什么要制选太空材料?(3)你希望太空实验工厂制造什么新的材料?说说你的设想。

5.2 熔化和凝固 篇9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  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  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提出问题: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

  我们学习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病,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时间/min

  0

  1

  2

  3

  4

  5

  …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个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分析和论证:在图2和图3的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你自己写上。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说明:图像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如温度)随另一个物理量(如时间)变化的情况,很只管。所以各门科学都常用它。

  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与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写出实验报告。

  说明:1、这个方案适合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2、实验时,让少数小组观察蜡的熔化过程,多数小组观察海波的熔化过程。实验小组每个同学要有明确分工。专人负责报时间,专人负责观察温度和照顾仪器,专人负责记录等。

  3.实验开始前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除了要将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由于学生没有用过酒精灯,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

  4.由于本实验所需时间较长,(最快观察一个过程也要10min),还由于海波凝固过程中会发生过冷现象,建议只观察熔化过程,不观察凝固过程。

  方案二:

  本方案适应仪器较少、学生学习能力较弱的学校。

  准备两套实验仪器,一套观察海波的熔化,另一套观察松香(或蜡)的熔化。两套实验仪器放在讲台两侧。每套仪器都要有一人报时,二人读温度计示数,一人在黑板上记录数据,其他同学在下面观察。

  注意:采用此方案,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有学生参与观察和数据记录。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在坐标纸上(或黑板上)画出海波和松香(或蜡)的熔化区县(温度――时间图像)。利用曲线来讲熔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化吸热。

  3.关于熔点和凝固点

  从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曲线入手(如果本课实验得出的晶体熔化曲线不理想,可向学生讲清楚另外分析一条理想的熔化图像,学生可以接受),得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置于什么叫晶体和非晶体,不必更多地讲述,更不必讲空间点阵结构。只要让学生知道课本上说的那些晶体和非晶体即可。

  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可以照课本上那样讲,即告诉学生从实验得到课本图4-9所示的曲线。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可让学生讨论“想象议议”的问题,认清课本图4-9甲各线段表示温度怎样变化和物质处于什么状态。而后讲晶体、非晶体凝固的区别和凝固点。教师应明确,图4-9甲不是图4-8所示的海波熔化而又凝固示所得到的图像,而是个相当理想的晶体凝固图像。

  查数据表是学生应学会的一种技能,要指导学生认真察看课本上的“几种物质的熔点”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

  【课题】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晶体和非晶体.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5.2 熔化和凝固 篇10

  第三节 (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二)教具

  学生实验,三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

  1.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

  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

  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

  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

  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2)注意事项

  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受热均匀。

  (3)学生操作,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教学活动继续进行。

  3.海波的熔化曲线的分析

  (教师选择一个组的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

  教师:其他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所示。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答: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固态,温度升高)

  (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答:B点)

  (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海波加热?(答: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海波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此时仍在继续对海波加热,即海波仍在吸热)

  (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答:海波的状态是液态,海波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海波的温度升高)

  4.熔点

  教师: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它们的熔化曲线都与海波的熔化曲线形状相似,只是熔化时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已。这条熔化曲线反映了晶体物质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晶体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的,即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纯海波的熔点是48 ℃。我们实验用的海波不纯,熔点低于48 ℃。

  5.凝固曲线

  教师: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线近似下图的形状。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1)DE段。海波是____态,____热(填"吸"或"放"),温度______。

  (2)EF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3)FG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6.学生练习

  (1)读物质的熔点表。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教师:钨的熔点是3 140 ℃。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3 140 ℃不变。

  (学生模仿教师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2)学生回答

  ①温度是70 ℃的萘是____态。

  ②水在-5 ℃时是____态。

  ③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___态。

  ④水银在-30 ℃时是____态。

  ⑤酒精在-100 ℃时是____态。

  ⑥锡在232 ℃时是____态。

  ⑦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应选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 ℃,在-52.3

  ℃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9 ℃,在气温低于-39 ℃时,水银的固态的。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

  7.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教师:现在请大家结合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并回答问题。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 ℃。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 ℃,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

  (学生讨论并回答)

  48

  ℃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8.学生实验:非晶体的

  教师:物质除了晶体还有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等属于非晶体。我们现在利用实验研究石蜡的。

  我们所用的实验装置还是刚才用过的装置,实验步骤也完全相同。

  (学生操作、实验)

  教师:请一个组把石蜡的曲线画在黑板上。

  从石蜡的曲线可知,非晶体的跟晶体不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也没有一定的凝固点。石蜡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固态石蜡由硬变软,然后再变为液态。凝固时放热,石蜡由液态变为粘稠,然后由软变硬,形成固态。

  三、归纳总结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0 ℃?(学生思考并回答)

  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不变。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0

  ℃。

  (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

  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 ℃不变,但是要吸热。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3.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 ℃~40

  ℃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四、作业 

  1.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2.习题3、4、5。

  (四)说明

  1.本节课文内容丰富,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教学重点应是熔点和凝固点及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建议安排好学生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晶体时的特点,对图像分析得细致、透彻,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 是晶体熔化或凝固时,虽然伴随有热的得失,但是温度不变。受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教师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解,只要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现象,从事实出发,学生能记住这一事实即可。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做好学生实验。实验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海波的纯度尽可能高。二是对海波开始加热时,不要用温水,温水会使试管内靠管壁的海波先熔化,而中央部分的海波的温度还没有达到48

  ℃。三是搅拌要及时、不停顿。由于海波是粉末状,导热性能差,只有不停搅拌才可望实验成功。

  4.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教学,采用海波自白这种拟人化的方法,颇具趣味性和启发性,教师不妨一试。

5.2 熔化和凝固 篇11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  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  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提出问题: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

  我们学习。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病,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除了要将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由于学生没有用过酒精灯,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

5.2 熔化和凝固 篇12

  【设计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仪器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粉末萘、石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

  【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模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讲述: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动画展示: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点明课题: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

  动画展示:正在喷发的火山。(让学生用以上的结论分析火山喷发的现象)

  引出问题: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本课设计中用多媒体的方式引入大量的生活物理,从这些感性素材中概括出物理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二)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进行实验:

  (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待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2)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3)第1小组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68℃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动画展示:如何用图象法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分析论证: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小组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级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设计意图: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

  第二部分:认识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得出结论:(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知识扩展: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钨的熔点最高。

  设计意图:这是初中物理中第一次用图象的方法来表示物理过程,教师应通过班级讨论的方式,解释清楚曲线上每一个点的含义,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图象法是一种非常简洁、有效地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为今后使用图象法学习物理打好基础。

  第三部分:认识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归纳总结: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逆向思维: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联系生活: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菜不被冻坏。

  前沿科技: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学以致用: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本部分从设计上启发学生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学习,并紧密的联系前沿科技,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课堂小结

  基本概念: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5)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6)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基本规律:

  (1)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基本技能:

  (1)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技能。

  (2)组装垂直组合实验器材的技能。

  基本方法:

  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来分析问题的方法

  (四)板书设计

  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萘在熔化的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松香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上升。

  3.认识固体熔化曲线。

  三、熔点和凝固点:

  1. 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5.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任何物质熔化都要吸收热量,凝固都要放出热量。

  (五)作业设计

  1.如图所示,为某种晶体熔化过程的图象。由图可知,该晶体的熔点为________,熔化过程用了________min,该晶体可能是________。

  2.有两个同学研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海波第5 min开始熔化,第11min熔化完毕;石蜡第2min开始变软,第12min全部熔化完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48

  53

  56

  59

  63

  石蜡的温度

  40

  41

  42

  44

  46

  47

  48

  49

  51

  52

  54

  56

  59

  63

  65

  请你对以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完成下面各题:

  (1)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2.(1)海波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2)石蜡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3.冰。

5.2 熔化和凝固 篇13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  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  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熔化和凝固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提出问题: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

  我们学习“熔化和凝固”。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病,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5.2 熔化和凝固 篇1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熔化和凝固是两种重要的物态变化,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现象。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学习的基础上,加之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观察,对这两种现象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材将其编排于《物质三态 温度的测量》和《汽化和液化》这两节之后,《升华和凝华》和《水循环》两节之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既是对前两节知识、能力的巩固,又为学习后两节的内容打了基础。就本节内容的编排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过程与方法”,即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熔点和凝固点

  (3)了解熔化图象和凝固图象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三、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的分析

  实验室现有器材基本能满足本节课所需实验器材。冰的来源,可由教师课前利用冰柜或冰箱自制,保存在保温箱或保温瓶中备用。相关知识的光盘、图片学校已配备。相关的投影片需教师课前自制。

  四、教学模式

  实验探究――阅读分析――讨论归纳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趣,引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情感,可以借助于播放教学光盘《水的故事》引入新课,教师板题:

  2、讨论归纳: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归纳熔化和凝固的含义。由于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汽化、液化等知识已掌握,所以采用讨论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学时间。

  3、探究冰、松香熔化时的特点:

  探究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

  (1)由于初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尚有限,因此,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时要尽量使问题的口径小一些,但又不能让学生的问题局限于教师设定的圈子内。

  (2)组织学生猜想、假设时,要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使不同学生的不同猜想都能在全体同学面前表达出来。这样不仅体现了面向全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3)实验设计。可引导学生自读教材相关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验探究是教学的重点之一。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必须明确实验顺序,先做冰熔化实验,再做松香熔化实验,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器材,提醒学生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同时还要观察冰或松香的状态变化情况,并及时正确记录现象和数据。

  (5)在实验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论证猜想假设,然后交全班交流。

  4、总结归纳――形成规律

  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画出冰和松香熔化的图象,然后打出冰、松香熔化图象的投影片,引导学生讨论冰熔化和松香熔化时温度的特点,以及吸热、放热的情况,并由此推理到一般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教师归纳板书。

  5、自学训练

  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熔点、凝固点等内容,在实验探究和讨论归纳的基础上学生已有感性认识,可设计一些自学题让学生自学后集体讨论,教师板书,以达到教学目标。

  6、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学到了什么?阅读插图2-31,2-32,2-33,2-34,讨论本节末的想一想。

  7、课堂练习

  (1)把冰水混合物拿到室内,若室内温度为0℃,则冰____熔化,水____凝固(填“能”或“不能”);若室内温度高于0℃,则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若室内温度低于0℃,则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

  (2)下雪不冷化雪冷。为什么?

  (3)如图是某晶体放热凝固的图象,该物质的

  凝固点是_____,凝固时间为_____分钟,曲线bc

  段表示该物质处于______状态。

  8、课后实践作业

  教材p41 “www”2. 3.

  补充:调查我国北方地区冬天最低气温为多少?讨论该地区冬天测气温为什么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5.2 熔化和凝固 篇15

  第三节 熔化和凝固(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二)教具

  学生实验,三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

  1.熔化和凝固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

  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

  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

  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2)注意事项

  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受热均匀。

  (3)学生操作,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教学活动继续进行。

  3.海波的熔化曲线的分析

  (教师选择一个组的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

  教师:其他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所示。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答: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固态,温度升高)

  (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答:B点)

  (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海波加热?(答: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海波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此时仍在继续对海波加热,即海波仍在吸热)

  (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答:海波的状态是液态,海波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海波的温度升高)

  4.熔点

  教师: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它们的熔化曲线都与海波的熔化曲线形状相似,只是熔化时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已。这条熔化曲线反映了晶体物质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晶体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的,即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纯海波的熔点是48 ℃。我们实验用的海波不纯,熔点低于48 ℃。

  5.凝固曲线

  教师: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线近似下图的形状。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1)DE段。海波是____态,____热(填"吸"或"放"),温度______。

  (2)EF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3)FG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6.学生练习

  (1)读物质的熔点表。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教师:钨的熔点是3 140 ℃。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3 140 ℃不变。

  (学生模仿教师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2)学生回答

  ①温度是70 ℃的萘是____态。

  ②水在-5 ℃时是____态。

  ③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___态。

  ④水银在-30 ℃时是____态。

  ⑤酒精在-100 ℃时是____态。

  ⑥锡在232 ℃时是____态。

  ⑦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应选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 ℃,在-52.3

  ℃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9 ℃,在气温低于-39 ℃时,水银的固态的。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

  7.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教师:现在请大家结合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并回答问题。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 ℃。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 ℃,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

  (学生讨论并回答)

  48

  ℃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8.学生实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教师:物质除了晶体还有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等属于非晶体。我们现在利用实验研究石蜡的熔化和凝固。

  我们所用的实验装置还是刚才用过的装置,实验步骤也完全相同。

  (学生操作、实验)

  教师:请一个组把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画在黑板上。

  从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可知,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跟晶体不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也没有一定的凝固点。石蜡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固态石蜡由硬变软,然后再变为液态。凝固时放热,石蜡由液态变为粘稠,然后由软变硬,形成固态。

  三、归纳总结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0 ℃?(学生思考并回答)

  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不变。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0

  ℃。

  (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

  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 ℃不变,但是要吸热。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3.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 ℃~40

  ℃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四、作业 

  1.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2.习题3、4、5。

  (四)说明

  1.本节课文内容丰富,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教学重点应是熔点和凝固点及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建议安排好学生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对图像分析得细致、透彻,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 是晶体熔化或凝固时,虽然伴随有热的得失,但是温度不变。受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教师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解,只要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现象,从事实出发,学生能记住这一事实即可。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做好学生实验。实验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海波的纯度尽可能高。二是对海波开始加热时,不要用温水,温水会使试管内靠管壁的海波先熔化,而中央部分的海波的温度还没有达到48

  ℃。三是搅拌要及时、不停顿。由于海波是粉末状,导热性能差,只有不停搅拌才可望实验成功。

  4.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教学,采用海波自白这种拟人化的方法,颇具趣味性和启发性,教师不妨一试。

5.2 熔化和凝固 篇16

  学习目标:

  1.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学习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规律。

  学习难点: 正确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具学具: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

  导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温故知新:

  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              的物理量。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 性质制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 0℃,把___________ 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2)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________,不要碰到容器的_______,待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二)阅读“物态变化”部分,思考完成以下内容,然后进行试验。

  1.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吗?               

  2.物态变化:物质由              变成              的过程。

  熔化:物质由      态变成      态。凝固:物质由      态变成      态。

  3.探究实验:

  (1)实验中温度计的作用是:                                    

  (2)实验中搅拌器的作用是:                                     

  (3)实验中把试管放在烧杯中加热的原因是:                       

  (4)进行试验,记录实验数据: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5)分析和论证,利用数据作出图像。

  温度/℃              

  (6)探究、寻找规律,总结如下:

  海波和石蜡在融化前、融化中和融化后三阶段的温度特点为:

  (三)自主学习“熔点和凝固点”部分,完成以下内容。

  晶体:在熔化时温度      ,晶体熔化的温度叫       。

  1. 固体 

  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断        ,没有熔点。

  2.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        ,非晶体没有       ,同一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温馨提示:小资料中的一些熔点值要了解。

  小组讨论“想想议议”部分并回答。

  (四)自主学习“熔点和凝固点”部分,完成以下内容。

  1. 熔化时      热,凝固时     热。

  2. 冰的熔点:                   

  二、自我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我还有的疑惑是

  三、当堂训练:

  必做题

  1.下列现象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⑴春天,冰雪消融是:______;    ⑵铁水浇入模子铸成铁件是:______。

  2.固体分晶体和________两类。在松香、萘、冰、玻璃、铁、蜂蜡中,属于晶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都有固定的________。

  3.一同学做某种物质熔化的实验。当这种物质的温度达到36℃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得到下面一组记录数据:36℃、39℃、42℃、45℃、48℃、48℃、48℃、51℃、54℃、57℃这种物质是______体,这种物质是________。

  4.夏天喝饮料常加些冰块,这种做法用到的物理知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右图所示,0℃为该物质的_______(熔点、凝固点), 在在ab段物质处于_______状态,cd段物质处于_________状态,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是_____段,熔化共用了_____分钟 ,此过程需不断_______(吸热、放热),但温度____________。

  选做题

  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                                         (    )

  a. -40℃的水银变成0℃的水银      b.冰变成水

  c. 食盐放入水中化成盐水           d.玻璃在高温状态下变成液态玻璃

  7.纯净的48℃的海波是:                                               (    )

  a.  液态      b.固态      c.固液混合      d.以上状态都可能

  8.如图所示四个物态变化的图像中,属于晶体熔化的图像是                 (    )

  9.我国研制的一种聚乙烯材料,超过40℃时完全熔化,低于15℃时完全凝固.有人设计,把这种材料制成小颗粒,掺在水泥中制成地板或墙板,在昼夜温度变化大的地区用这种地板和墙板修筑房屋,便可以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请你解释,这种设计的原理是什么?

  四、课堂作业

  课本p15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五、我的反思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5.2    熔化和凝固(精选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