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函数教案(精选11篇)

函数教案(精选11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函数教案(精选11篇)

函数教案 篇1

  1、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时可以用定义的等价形式: , 。

  2、若函数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则 恒等于零,这样的函数有无数个。

  3、如果点 是原函数图象上的点,那么点 就是其反函数图象上的点。

  4、反函数的相关性质:

  (1)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的单调性,单调区间不一定相同;

  (2)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函数单调只能作为存在反函数的充分条件)

  只有从定义域到值域上一一映射所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存在反函数的充要条件)

  (3)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定义域为单元素集的偶函数除外);

  (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5)若 是连续单调递增函数,则" 与 的图象有公共点" " 的图象与直线 有公共点" "方程 有解";

  (6)若 为增函数,则 与 的图象的交点必在直线 上;

  (7)函数 的图象与函数 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

  (8)函数 与 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

  5、两个函数相同,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分别相同。

  6、 对 恒成立 或 其中 。

  7、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现形式:

  (1)一般式 ;

  (2)顶点式: 其中 为抛物线顶点坐标;

  (3)零点式: 其中 、 为抛物线与 轴两个交点的横坐标。

  8、不等式中的恒成立问题与不等式的有解问题对比:

  (1) 在 的定义域上恒成立 ;

  (2) 在 的定义域上恒成立 ;

  (3) 在 的定义域上有解 ;

  (4) 在 的定义域上有解 。

  某些恒成立问题有时通过分离变量(在等式或不等式中出现两个变量,其中一个变量的范围已知,另一个为所求,这时可通过恒等变形将两个变量分置于等号或不等号两边)将恒成立问题转化为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从而求解。

  9、对于函数中的恒成立问题补充两点说明:

  (1)若 恒成立,则m不一定为 的最大值。若 恒成立,则m不一定为 的最小值;

  (2)若 恒成立,则 为的最大值,若 恒成立,则 为的最小值。

  10、函数 的最小值为 。

  11、重要工具函数 的性质:不妨设

  (1) 时,函数在区间 上单调递增;

  (2) 时,函数在区间 上单调递减,在区间 上单调递增。

  12、关于函数对称性,奇偶性与周期性的关系:

  类型之一:线线型 周期性

  (1)若函数 在 上的图象关于直线 与 都对称,则函数 是 上的周期函数, 是它的一个周期。

  (2)若函数 为偶函数,且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则 为周期函数, 是它的一个周期。

  类型之二:点线型 周期性

  (1)若函数 在 上的图象关于点 和直线 都对称,则函数 是 上的周期函数, 是函数 在 上的一个周期。

  (2)若函数 为偶函数,且图象关于点 成中心对称,则函数 为周期函数, 是它的一个周期。

  (3)若函数 为奇函数,且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则 为周期函数, 是它的一个周期。

  类型之三:点点型 周期性

  (1)若函数 在 上的图象关于相异两点 、 都对称,则函数 是 上的周期函数, 是它的一个周期。

  (2)若函数 为奇函数,且图象关于点 成中心对称,则函数 为周期函数, 是它的一个周期。

  13、由函数方程推导函数周期的常见类型:

  (1)若函数 满足 ,则 ,则 是 上的周期函数,且 是它的一个周期。

  (2)若函数 满足 ,则 是 上的周期函数,且 是它的一个周期。

  (3)若对于任意一个实数 ,都有 ,则 是 上的周期函数,且 是它的一个周期。

  (4)若对于任意一个实数 ,都有 ,则 是 上的周期函数,且 是它的一个周期。

  (5)定义在 上的函数 ,若存在非零正实数 ,对于一切 ,都有 ,则 是以 为周期的函数。

  (6)定义在 上的函数 ,若存在非零正实数 ,对于一切 ,都有 ,则 是以 为周期的函数。(过度关系: )

  (7)定义在 上的函数 对于 都有 ,则 是以6为周期的函数。(过度关系:

  (8)定义在 上的函数 对于 都有 ,则 是以6为周期的函数。

  (过度关系: )

  (9)若 是函数 的任意一个周期,则 的相反数 也是 的周期; 也是 的周期;若 都是 的周期,且 ,则 也是 的周期。

  说明:对于(1)~(5),其代换函数,有如下特点:原函数与反函数相同,代换两次能够还原。如: 都是原函数与反函数相同的函数,即 。可见本章-24。

  14、函数图象的自身对称问题:

  (1)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轴对称)

  (2)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中心对称)

  (3)定义在 上的函数 ,若满足 ,则函数 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 ,即:"取平均值",与m的值无关)

  (4)定义在 上的函数 ,若满足 ,则函数 的图象关于点 中心对称;

  (5)定义在 上的函数 ,若满足 (或 ),则函数 的图象关于点 中心对称。

  15、两函数图象间的对称问题:

  (1)定义在 上的函数 与函数 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其对称轴方程 由 解得,与m的值有关)

  (2)定义在 上的函数 与函数 的图象关于点 中心对称;

  (3)定义在 上的函数 与函数 的图象关于点 中心对称;

  (4)特别地:①函数 关于x轴对称的函数为:

  ②函数 关于y轴对称的函数为:

  ③函数 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为:

  ④函数 关于 对称的函数为:

  ⑤函数 关于 对称的函数为:

  ⑥函数 关于直线 轴对称的函数为: ;

  ⑦函数 关于直线 轴对称的函数为: ;

  ⑧函数 关于点 中心对称的函数为: 。

  16、若函数 为奇函数,且定义域为 ,则必有 。

  若函数 是偶函数,那么 。

  17、基本的函数图象变换:

  (1)要作 的图象,只须将 的图象向上( 时)或向下( 时)

  平移 个单位;

  (2)要作 的图象,只须将 的图象向右( 时)或向左( 时)平移 个单位;

  (3)要作 的图象,可先作函数 的图象,然后将 轴上方部分保持不变, 轴下方部分沿 轴对称上翻即可;

  (4)要作 的图象,只需保留 在 轴右边的图象(擦去 轴左边的图解),然后将 轴右边部分对称地翻折到左侧即可。(注意 是偶函数)。

  (5)要作 的图象,只须将 的图象作关于直线 对称,也可以将 的图象先作关于y轴对称,再向右( 时)或向左( 时)平移 个单位;

  18、对称轴的斜率为 时的对称变换:

  (1)曲线 关于直线 的对称曲线为 ;

  (2)曲线 关于直线 的对称曲线为 ;

  (3)点 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为 ;

  (4)点 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为 。

  19、函数 按向量 平移后的函数表达式为: ;

  20、判断 符号可以1为分界点,当 在1的同侧( 或 )时, ;当 在1的两侧时, 。可以概括为:"同向为正,异向为负"

  21、关于函数 的定义域为 或值域为 的问题:

  (1)若其定义域为 ,则须 在 上恒成立,问题等价为:

  或 其中 ;

  &nbs

  或 其中 。

  22、当且仅当 时,函数 与函数 的图象相切于直线 上的点 。

  23、一次分式函数 的相关性质:

  (1)定义域: ;

  (2)值域: ;

  (3)图像:双曲线线;

  (4)渐近线: ;

  (5)对称中心: ;

  (6)单调性:①当 , 单调递减, 单调递减;

  ②当 , 单调递增, 单调递增;

  特别地:当 ,即 时,函数 和其反函数 为同一函数。也即函数 的图像关于直线 对称。

  24、用函数方程法求函数解析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地,形如: ,其中 已知,要求 的解析式,通常的做法为:用 去替代原式中所有的 ,得到 ,若此式中的 ,则可以得到: ,再将此式与原式联立,消掉 ,就可以求出 ,故能用此法求解的关键在于: ,此式说明 必满足,原函数与反函数为同一函数。例如: , , 等。

  25、抽象函数中的相关问题

  (1)奇偶性的判断

  ①若 ( ),则 为奇函数;

  ②若 ( ),则 为奇函数;

  ③若 ( ),则 为偶函数;

  ④若 ( ),则 为奇函数;

  ⑤若 ,则 为偶函数。

  (2)单调性的判断

  ① ;(作差比较函数值)

  ② 。(作差比较函数值)

  26、求函数值域的类型与方法归类

  (1)直接法,直接观察,根据式子的结构特征得出值域。

  (2)配方法,适用于二次型函数: 。

  (3)反函数法,分离x或关于x的表达式,求y的范围,形如: 等形式。

  (4)判别式法,适用于二次分式函数: 。

  (5)均值不等式法,适用于: ,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

  (6)换元法,适用于: ,可令 则 ,转化为二次型。

  三角换元法,含 结构的函数中可 。

  (7)单调法,利用导数求得函数的单调区间和极值,得到值域。

  (8)数形结合法,转化成相应的几何意义,如:距离,斜率,角度等。

  27、 , , , 。

  28、 , ,

函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①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②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可以解决:对数的大小比较,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 域及单调性。

  ③ 注重函数思想、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的渗透,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⒈复习提问:对数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⒉开始正课

  1 比较数的大小

  例 1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⑴loga5.1 ,loga5.9 (a>0,a≠1)

  ⑵log0.50.6 ,logЛ0.5 ,lnЛ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中这两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两个对数底相等。

  师:那么对于两个底相等的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可构造一个以a为底的对数函数,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大小。

  师:对,请叙述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取决于底的大小:当0

  调递减,所以loga5.1>loga5.9 ;当a>1时,函数y=logax单调递

  增,所以loga5.1

  板书:

  解:Ⅰ)当0

  ∵5.1loga5.9

  Ⅱ)当a>1时,函数y=logax在(0,+∞)上是增函数,

  ∵5.10,lnЛ>0,logЛ0.51,

  log0.50.6log0.2(3x+3)

  师:如何来求⑴中函数的定义域?(提示:求函数的定义域,就是要使函数有意义。若函数中含有分母,分母不为零;有偶次根式,被开方式大于或等于零;若函数中有对数的形式,则真数大于零,如果函数中同时出现以上几种情况,就要全部考虑进去,求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生:分母2x-1≠0且偶次根式的被开方式log0.8x-1≥0,且真数x>0。

  板书:

  解:∵   2x-1≠0      x≠0.5

  log0.8x-1≥0 ,  x≤0.8

  x>0        x>0

  ∴x(0,0.5)∪(0.5,0.8〕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这个不等式。

  分析:要解这个不等式,首先要使这个不等式有意义,即真数大于零,

  再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求解。

  师:请你写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

  解:  x2+2x-3>0      x1

  (3x+3)>0    ,   x>-1

  x2+2x-30,a≠1)

  师:求例3中函数的的值域和单调区间要用及复合函数的思想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来解⑴。

  生:此函数可看作是由y= log0.5u, u= x- x2复合而成。

  板书:

  解:⑴∵u= x- x2>0, ∴0

  u= x- x2=-(x-0.5)2+0.25, ∴0

  ∴y= log0.5u≥log0.50.25=2

  ∴y≥2

  x    x(0,0.5]   x[0.5,1)

  u= x- x2

  y= log0.5u

  y=log0.5(x- x2)

  函数y=log0.5(x- x2)的单调递减区间(0,0.5],单调递 增区间[0.5,1)

  注:研究任何函数的性质时,都应该首先保证这个函数有意义,否则

  函数都不存在,性质就无从谈起。

  师:在⑴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解⑵。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与⑵有什

  么区别?

  生:⑴的底数是常值,⑵的底数是字母。

  师:那么⑵如何来解?

  生:只要对a进行分类讨论,做法与⑴类似。

  板书:略。

  ⒊小结

  这堂课主要讲解如何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希望能

  通过这堂课使同学们对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加以应用,提高解题能力。

  ⒋作业

  ⑴解不等式

  ①lg(x2-3x-4)≥lg(2x+10);②loga(x2-x)≥loga(x+1),(a为常数)

  ⑵已知函数y=loga(x2-2x),(a>0,a≠1)

  ①求它的单调区间;②当0

  ⑶已知函数y=loga (a>0, b>0, 且 a≠1)

  ①求它的定义域;②讨论它的奇偶性;  ③讨论它的单调性。

  ⑷已知函数y=loga(ax-1) (a>0,a≠1),

  ①求它的定义域;②当x为何值时,函数值大于1;③讨论它的

  单调性。

  5.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安排为习题课,主要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整个一堂课分两个部分:一 .比较数的大小,想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

  培养同学们构造函数的思想和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思想。二.函数的定义域, 值 域及单调性,想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能使同学们重视求函数的定义域。因为学生在求函数的值域和单调区间时,往往不考虑函数的定义域,并且这种错误很顽固,不易纠正。因此,力求学生做到想法正确,步骤清晰。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便把例题分了层次,由易到难,力求做到每题都能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是,每一道题的解题过程,老师都应该给以板书,这样既让学生有了获取新知识的快乐,又不必为了解题格式的不熟悉而烦恼。每一题讲完后,由教师简明扼要地小结,以使好学生掌握地更完善,较差的学生也能够跟上。

函数教案 篇3

  1、锐角三角形中,任意两个内角的和都属于区间 ,且满足不等式:

  即:一角的正弦大于另一个角的余弦。

  2、若 ,则 ,

  3、 的图象的对称中心为 ( ),对称轴方程为 。

  4、 的图象的对称中心为 ( ),对称轴方程为 。

  5、 及 的图象的对称中心为 ( )。

  6、常用三角公式:

  有理公式: ;

  降次公式: , ;

  万能公式: , , (其中 )。

  7、辅助角公式: ,其中 。辅助角 的位置由坐标 决定,即角 的终边过点 。

  8、 时, 。

  9、 。

  其中 为内切圆半径, 为外接圆半径。

  特别地:直角 中,设c为斜边,则内切圆半径 ,外接圆半径 。

  10、 的图象 的图象( 时,向左平移 个单位, 时,向右平移 个单位)。

  11、解题时,条件中若有 出现,则可设 ,

  则 。

  12、等腰三角形 中,若 且 ,则 。

  13、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 ,则其中线长为 ,面积为 。

  14、 ;

函数教案 篇4

  第三课时(2.1,2.2)

  教学目的:1.初步掌握分段函数与简单的复合函数,会求它们的解析式,定义域,值域.

  2.会画函数的图象,掌握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重点难点:分段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画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法

  二、 例题

  例1.          已知    . 求f(f(f(-1)))

  (从里往外“拆”)例2.          已知f(x)=x2-1  g(x)= 求f[g(x)]    (介绍复合函数的概念)例3. 若函数 的定义域为[-1,1],求函数 的定义域。例3.          作出函数 的图像(先化为分段函数,再作图象)例5.作函数y=|x-2|(x+1)的图像.     (先化为分段函数,再作图象.图象见课件第一页)例6.作出函数 的图象        (用列表法先作第一象限的图象,再根据对称性作第三象限的图象. 图象见课件第二页,进一步介绍函数 的图象,见课件第三页)

  三、        课堂练习  课本p56 习题2.1  3,6

  四、        作业  课本p56 习题2.1  4,5 ,《精析精练》p65 智能达标训练

函数教案 篇5

  第四课时(2.1,2.2)教学目的:1.掌握求函数值域的基本方法(直接法、换元法、判别式法);掌握二次函数值域(最值)或二次函数在某一给定区间上的值域(最值)的求法.2.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教学重点:值域的求法教学难点:二次函数在某一给定区间上的值域(最值)的求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函数的三要素是:定义域、值域和定义域到值域的对应法则;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一经确定,值域就随之确定。  已学过的函数的值域 二、讲授新课1.直接法:利用常见函数的值域来求例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① y=3x+2(-1 x 1)      ②      ③             ④ 2.二次函数比区间上的值域(最值):例2 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与值域:① ;          ② ;③ ;  ④ ;3.判别式法(△法):判别式法一般用于分式函数,其分子或分母中最高为二次式且至少有一个为二次式,解题中要注意二次项系数是否为0的讨论及函数的定义域.例3.求函数 的值域4.换元法例4.求函数 的值域5.分段函数例5.求函数y=|x+1|+|x-2|的值域. 三、单元小结:函数的概念,解析式,定义域,值域的求法.四、 作业:《精析精练》p58智能达标训练

函数教案 篇6

  一、设计构思

  1、设计理念

  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倡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与相互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我们应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注重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主阵地。问题解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所设计的问题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伴随新的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后成功感的满足,由此刺激学生非认知深层系统的良性运行,使其产生“乐学”的余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中便自发生成。本节主要安排应用类比法进行探讨,加深学生对类比法的体会与应用。

  注重学生多层次的发展。在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中应体现“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是多层次的,所以设计的问题也应有层次性,使各层次学生都得到发展。

  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高中数学课程应尽量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强调数学本质的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适度的形式化,较好的理解和使用数学概念、性质。

  2、教材分析

  幂函数是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该教学内容在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必修)中已被删去。标准将该内容重新提出,正是考虑到幂函数在实际生活的应用。故在教学过程及后继学习过程中,应能够让学生体会其实际应用。《标准》将幂函数限定为五个具体函数,通过研究它们来了解幂函数的性质。其中,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y=x、y=x2、y=x-1等三个简单的幂函数,对它们的图象和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现在明确提出幂函数的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学生已经了解了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图象,研究了两个特殊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对研究函数已经有了基本思路和方法。因此,教材安排学习幂函数,除内容本身外,掌握研究函数的一般思想方法是另一目的,另外应让学生了解利用信息技术来探索函数图象及性质是一个重要途径。该内容安排一课时。

  3、教学目标的确定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分析和新课程的理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⑴掌握幂函数的形式特征,掌握具体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⑵能应用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⑶加深学生对研究函数性质的基本方法和流程的经验。

  ⑷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了解类比法在研究问题中的作用。

  ⑸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培养学生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方法和教具的选择

  基于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分析,运用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较快的进入数学知识情景,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结构作主动性的扩展,通过问题的导引,学生对数学问题探究,进行数学建构,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有运用数学成功的体验。本课采用教师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思想。

  教具:多媒体。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提高教学效率。

  5、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从具体幂函数归纳认识幂函数的一些性质并作简单应用。

  难点是引导学生概括出幂函数性质。

  6、教学流程

  基于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教学流程的基线为:

  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函数的学习、研究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基本方法,所以教学流程又分两条线,一条以内容为明线,另一条以研究函数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为暗线,教学过程中同时展开。

  明线:

  暗线:

  二、实施方案

  问题导引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情境 ⑴写出下列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①正方形边长x、面积y

  ②正方体棱长x、体积y

  ③正方形面积x、边长y

  ④某人骑车x秒内匀速前进了1km,骑车速度为y

  ⑤一物体位移y与位移时间x,速度1m/s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答案。幻灯片演示问题。

  由具体问题入手,从熟悉的情景引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符合学生认识特点。

  ⑵上述函数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是否为指数函数? 学生相互讨论,必要时,教师将解析式写成指数幂形式,以启发学生归纳。投影演示定义。 引导学生观察,训练学生归纳能力。并与前面知识进行区分,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明晰概念。

  ⑶判别下列函数中有几个幂函数?

  ①y= ②y=2x2③y=x ④y=x2+x ⑤y=-x3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学生鉴别。幻灯片演示题目。

  巩固概念,强化学生对概念形式特征的把握。

  ⑷幂函数具有哪些性质?研究函数应该是哪些方面的内容。前面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研究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回想前面学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研究内容和过程。启发学生用类比思想进行研究幂函数。

  ⑸幂函数的定义域是否与对数函数、指数函数一样,具有相同的定义域? 学生小组讨论,得到结论。引导学生举例研究。结论:幂指数 不同,定义域并不完全相同,应区别对待。

  激发学生探讨的欲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程度。

  ⑹写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并指出它们的奇偶性:①y=x ②y= ③y=x ④y=x

  学生解答,并归纳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对照比较。(幻灯片演示) 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作简单归纳:分数指数应化成根式,负指数写成正数指数再写出定义域。幂函数的奇偶性也应具体分析。

  ⑺上述函数的单调性如何?如何判断?

  学生思考:作图 引发学生作图研究函数性质的兴趣。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既可以使用定义,也可以通过图象解决,直观,易理解。

  ⑻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上述函数的图象。 学生作图,教师巡视。将学生作图用实物投影仪演示,指出优点和错误之处。教师利用几何画板演示(附图1)通过超级链接几何画板演示。 训练学生作图的基本功,加强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在自己的经验中认识幂函数的图象。避免教师直接使用计算机演示图象,剥夺学生动手的机会。

  ⑼上述函数图象有哪些共同点? 学生讨论,总结。教师引导。可将学生已熟悉的函数y= ,y=x一同投影,帮助学生观察。(投影演示结论)

  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⑽回答第7个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注意学生叙述的严密。 训练学生的语言叙述能力。再次体会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性质的区别。体会幂指数的不同情况对函数单调性的影响。

  ⑾图象之间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在分布上。与常数 有什么联系?

  教师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图象在第一象限内的变化规律,以验证学生猜想。通过超级链接几何画板演示。(附图2)

  这是较高要求,可以让学生自由猜想和发言。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⑿巩固练习 写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并指出它们的奇偶性和单调性:①y=x ②y=x ③y=x 。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训练学生自觉运用幂函数图象性质的基本规律。

  ⒀简单应用1: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值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①0.75 ,0.76 ;

  ②(-0.95) ,(-0.96) ;

  ③0.23 ,0.24 ;

  ④0.31 ,0.31

  学生思考,作答,教师引导学生叙述语言的逻辑性。

  训练学生用函数性质进行解释,强化学生逻辑意识。其中第④小题是利用指数函数性质解决,注意区别。

  ⒁请学生考虑可以如何验证上述答案的正确。

  学生实践。 使用计算器验证,提高学生使用学习工具的意识。

  ⒂简单应用2:幂函数y=(m -3m-3)x 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求m的值。

  学生思考,作答。教师板演。 对幂函数定义进一步巩固,对函数性质作初步应用。同时训练学生对初步答案进行筛选。

  ⒃简单应用2:

  已知(a+1) <(3-2a) ,试求a的取值范围。

  学生思考,作答。教师板演。

  训练学生灵活使用性质解题。

  数学交流 ⒄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有哪些?你有哪些收获和经验?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让学生回顾,小结,将对学生形成知识系统产生积极影响。

  数学再现

  ⒅布置作业:

  课本p.73 2、3、4、思考5 思考5作为训练学生应用数学于实际的较好例子,应让能力较好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几点说明:

  ⑴本节课开始时要注意用相关熟悉例子引入新课。

  ⑵画函数图象时,如果学生已能够运用计算器或相关计算机软件作图,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以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并提高教学效率。

  ⑶由于课程标准对幂函数的研究范围有相对限制,故第11个问题要求较高,建议视具体情况选择教学。

  ⑷本设计相关课件采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其中部分使用超级链接至几何画板(4.06版本)进行演示。

函数教案 篇7

  二、复习要求

  1、 三角函数的概念及象限角、弧度制等概念;

  2、三角公式,包括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和差倍半公式等;

  3、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三、学习指导

  1、角的概念的推广。从运动的角度,在旋转方向及旋转圈数上引进负角及大于3600的角。这样一来,在直角坐标系中,当角的终边确定时,其大小不一定(通常把角的始边放在x轴正半轴上,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下同)。为了把握这些角之间的联系,引进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凡是与终边α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k・3600 α的形式,特例,终边在x轴上的角集合{α|α=k・1800,k∈z},终边在y轴上的角集合{α|α=k・1800 900,k∈z},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α|α=k・900,k∈z}。

  在已知三角函数值的大小求角的大小时,通常先确定角的终边位置,然后再确定大小。

  弧度制是角的度量的重要表示法,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熟记特殊角的弧度制。在弧度制下,扇形弧长公式l=|α|r,扇形面积公式 ,其中α为弧所对圆心角的弧度数。

  2、利用直角坐标系,可以把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推广到任意角的三角数。三角函数定义是本章重点,从它可以推出一些三角公式。重视用数学定义解题。

  设p(x,y)是角α终边上任一点(与原点不重合),记 ,则 , , , 。

  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可以得到(1)诱导公式:即 与α之间函数值关系(k∈z),其规律是"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2)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平方关系,倒数关系,商数关系。

  3、三角变换公式包括和、差、倍、半公式,诱导公式是和差公式的特例,对公式要熟练地正用、逆用、变用。如倍角公式:cos2α=2cos2α-1=1-2sin2α,变形后得 ,可以作为降幂公式使用。

  三角变换公式除用来化简三角函数式外,还为研究三角函数图象及性质做准备。

  4、三角函数的性质除了一般函数通性外,还出现了前面几种函数所没有的周期性。周期性的定义:设t为非零常数,若对f(x)定义域中的每一个x,均有f(x t)=f(x),则称t为f(x)的周期。当t为f(x)周期时,kt(k∈z,k≠0)也为f(x)周期。

  三角函数图象是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作函数图象称为几何作图法,熟练掌握平移、伸缩、振幅等变换法则。

  5、本章思想方法

  (1) 等价变换。熟练运用公式对问题进行转化,化归为熟悉的基本问题;

  (2) 数形结合。充分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及三角函数图象帮助解题;

  (3) 分类讨论。

  四、典型例题

  例1、 已知函数f(x)=

  (1) 求它的定义域和值域;

  (2) 求它的单调区间;

  (3) 判断它的奇偶性;

  (4) 判断它的周期性。

  分析:

  (1)x必须满足sinx-cosx>0,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及 ,k∈z

  ∴ 函数定义域为 ,k∈z

  ∵

  ∴ 当x∈ 时,

  ∴

  ∴

  ∴ 函数值域为[ )

  (3)∵ f(x)定义域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关于原点不对称

  ∴ f(x)不具备奇偶性

  (4)∵ f(x 2π)=f(x)

  ∴ 函数f(x)最小正周期为2π

  注;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可知,以、象限角平分线为标准,可区分sinx-cosx的符号;

  以、象限角平分线为标准,可区分sinx cosx的符号,如图。

  例2、 化简 ,α∈(π,2π)

  分析:

  凑根号下为完全平方式,化无理式为有理式

  ∵

  ∴ 原式=

  ∵ α∈(π,2π)

  ∴

  ∴

  当 时,

  ∴ 原式=

  当 时,

  ∴ 原式=

  ∴ 原式=

  注:

  1、本题利用了"1"的逆代技巧,即化1为 ,是欲擒故纵原则。一般地有 , , 。

  2、三角函数式asinx bcosx是基本三角函数式之一,引进辅助角,将它化为 (取 )是常用变形手段。特别是与特殊角有关的sin±cosx,±sinx± cosx,要熟练掌握变形结论。

  例3、 求 。

  分析:

  原式=

  注:在化简三角函数式过程中,除利用三角变换公式,还需用到代数变形公式,如本题平方差公式。

  例4、已知00<α<β<900,且sinα,sinβ是方程 =0的两个实数根,求sin(β-5α)的值。

  分析:

  由韦达定理得sinα sinβ= cos400,sinαsinβ=cos2400-

  ∴ sinβ-sinα=

  又sinα sinβ= cos400

  ∴

  ∵ 00<α<β< 900

  ∴

  ∴ sin(β-5α)=sin600=

  注:利用韦达定理变形寻找与sinα,sinβ相关的方程组,在求出sinα,sinβ后再利用单调性求α,β的值。

  例5、(1)已知cos(2α β) 5cosβ=0,求tan(α β)・tanα的值;

  (2)已知 ,求 的值。

  分析:

  (1) 从变换角的差异着手。

  ∵ 2α β=(α β) α,β=(α β)-α

  ∴ 8cos[(α β) α] 5cos[(α β)-α]=0

  展开得:

  13cos(α β)cosα-3sin(α β)sinα=0

  同除以cos(α β)cosα得:tan(α β)tanα=

  (2) 以三角函数结构特点出发

  ∵

  ∴

  ∴ tanθ=2

  ∴

  注;齐次式是三角函数式中的基本式,其处理方法是化切或降幂。

  例6、已知函数 (a∈(0,1)),求f(x)的最值,并讨论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

  分析:

  对三角函数式降幂

  ∴ f(x)=

  令

  则 y=au

  ∴ 0<a<1

  ∴ y=au是减函数

  ∴ 由 得 ,此为f(x)的减区间

  由 得 ,此为f(x)增区间

  ∵ u(-x)=u(x)

  ∴ f(x)=f(-x)

  ∴ f(x)为偶函数

  ∵ u(x π)=f(x)

  ∴ f(x π)=f(x)

  ∴ f(x)为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为π

  当x=kπ(k∈z)时,ymin=1

  当x=kπ (k∈z)时,ynax=

  注:研究三角函数性质,一般降幂化为y=asin(ωx φ)等一名一次一项的形式。

  同步

  (一) 选择题

  1、下列函数中,既是(0, )上的增函数,又是以π为周期的偶函数是

  a、y=lgx2 b、y=|sinx| c、y=cosx d、y=

  2、 如果函数y=sin2x acos2x图象关于直线x=- 对称,则a值为

  a、 - b、-1 c、1 d、

  3、函数y=asin(ωx φ)(a>0,φ>0),在一个周期内,当x= 时,ymax=2;当x= 时,ymin=-2,则此函数解析式为

  a、 b、

  c、 d、

  4、已知 =1998,则 的值为

  a、1997 b、1998 c、1999 d、

  5、已知tanα,tanβ是方程 两根,且α,β ,则α β等于

  a、 b、 或 c、 或 d、

  6、若 ,则sinx・siny的最小值为

  a、-1 b、- c、 d、

  7、函数f(x)=3sin(x 100) 5sin(x 700)的最大值是

  a、5.5 b、6.5 c、7 d、8

  8、若θ∈(0,2π],则使sinθ<cosθ<cotθ<tanθ成立的θ取值范围是

  a、( ) b、( ) c、( ) d、( )

  9、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若α,β是第一象限角,α>β,则sinα>sinβ

  b、 函数y=sinx・cotx的单调区间是 ,k∈z

  c、 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是2π

  d、 函数y=sinxcos2φ-cosxsin2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则 ,k∈z

  10、 函数 的单调减区间是

  a、 b、

  b、 d、 k∈z

  (二) 填空题

  11、 函数f(x)=sin(x θ) cos(x-θ)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则θ=________。

  12、 已知α β= ,且 (tanαtanβ c) tanα=0(c为常数),那么tanβ=______。

  13、 函数y=2sinxcosx- (cos2x-sin2x)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积为________。

  14、 已知(x-1)2 (y-1)2=1,则x y的最大值为________。

  15、 函数f(x)=sin3x图象的对称中心是________。

  (三) 解答题

  16、 已知tan(α-β)= ,tanβ= ,α,β∈(-π,0),求2α-β的值。

  17、 是否存在实数a,使得函数y=sin2x acosx 在闭区间[0, ]上的最大值是1?若存在,求出对应的a值。

  18、已知f(x)=5sinxcosx- cos2x (x∈r)

  (1) 求f(x)的最小正周期;

  (2) 求f(x)单调区间;

  (3) 求f(x)图象的对称轴,对称中心。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b 2、b 3、b 4、b 5、a 6、c 7、c 8、c 9、d 10、b

  (二) 填空题

  11、 ,k∈z 12、 13、-4 14、 15、( ,0)

  (三) 解答题

  16、

  17、

  18、(1)t=π

  (2)增区间[kπ- ,kπ π],减区间[kπ

  (3)对称中心( ,0),对称轴 ,k∈

函数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常见的函数(sum,average,max,min等)。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函数知识判别计算得到的数据的正确性。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使用函数(sum,average,max,min等)计算所给数据的和、平均值、最大最小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新函数的使用。并且能够根据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需求选择和正确使用函数,并能够对计算的数据结果合理利用。

  3、情感目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得到提高,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在具体的任务中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艰巨性。

  二、1、教学重点

  sum函数的插入和使用

  2、教学难点 

  函数的格式、函数参数正确使用以及修改

  三、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观察分析,通过实践掌握,发现问题,协作学习

  四、教学素材准备

  Excel文件《2000年全国各省固体废弃物情况》、统计表格一张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一、    情景引入:

  1、展示投影片,创设数据处理环境。

  2、以环境污染中的固体废弃物数据为素材来进行教学

  3、展示《2000年全国各省固体废弃物情况》工作簿中的《固体废弃物数量状况》工作表,要求根据已学知识计算各省各类废弃物的总量。

  利用自动求和函数SUM分析函数的基本格式:一个完整的函数包括函数名和参数两部分

  函数名表示函数的计算关系

  =SUM(起始单元格:结束单元格)

  例如“SUM”表示统计指定的单元格的值的和,以“=”为函数的起始,SUM为函数名,中为函数的参数,参数是在函数中参于计算的数值(例子中为统计区域)参数被小括号包围,可以是常量、公式或其它函数。“:”表示中文到的意思

  4、问:求某一种废弃物的全国总量用公式法和自动求和哪个方便?

  注意参数的正确性

  二、    新课教学:

  1、简单描述函数:函数是一些预定义了的计算关系,可将参数按特定的顺序或结构进行计算。

  在公式中计算关系是我们自己定义的,而函数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已定义好的计算关系,我们只需要根据不同的处理目的去选择、提供参数去套用就可以了。

  2、使用函数SUM计算各废弃物的全国总计。(强调计算范围的正确性)

  3、通过介绍AVERAGE函数学习函数的输入

  函数的输入与一般的公式没有什么不同,用户可以直接在“=” 后键入函数及其参数。例如我们选定一个单元格后,直接键入“=AVERAGE(D3:D13)”就可以在该单元格中创建一个统计函数,统计出该表格中比去年同期增长%的平均数。

  (参数的格式要严格;符号要用英文符号,以避免出错 。)

  有的同学开始瞪眼睛了,不大好用吧?

  因为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对函数的使用比较熟悉,如果我们对需要使用的函数名称、参数格式等不是非常有把握,则建议使用“插入函数”对话框来输入函数。

  用相同任务演示操作过程。

  4、引出MAX和MIN函数

  探索任务:利用提示应用MAX和MIN函数计算各废弃物的最大和最小值

  5、引出COUNTIF函数

  探索任务:利用COUNTIF函数按要求计算并体会函数的不同格式。

  三、    根据统计分析数据

  1、教师小结比较。

  2、根据得到的数据引发出怎样的思考。

  四、        课堂练习

  1、废弃物数量大危害大,各个省都在想各种办法进行处理,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

  2、研究任务:运用表格数据,计算各省废弃物处理率的最大,最小值,以及废弃物处理率大于90%,小于70%的省份个数,并对应计算各省处理的废弃物量和剩余的废弃物量及全国总数。

  五、总结

  1、分析存在问题,表扬练习完成比较好的同学,强调鼓励大家探究学习的精神

  2、把结果进行记录,上缴或在课后进行分析比较,写出一小论文

  1、让学生体会到固体废弃物数量的巨大。

  2、处理真实数据引发学生兴趣

  通过比较得到两种方法的优劣

  学生的计算结果在现实中的运用,真正体现信息技术课是收集,分析数据,的工具。

  通过类比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实际数据,引发思考

  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知识

  学生带着任务离开教室,课程之间整合,学生环境保护知识得到加强

  观看投影

  学生用公式法和自动求和两种方法计算各省废弃物总量

  回答可用自动求和

  动手操作

  计算各类废气物的全国各省平均

  练习

  练习

  用自己计算所得数据对现实进行分析

  应用所学知识

  练习并记录数据

函数教案 篇9

  一、 教学目标

  1.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包括定义域、正负符号判断);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函数的定义.

  2.经历从锐角三角函数定义过度到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推广过程,体验三角函数概念的产生、发展过程. 领悟直角坐标系的工具功能,丰富数形结合的经验.

  3.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渗透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定义域、(正负)符号判断法.

  难点:把三角函数理解为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关键: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坐标系;六个比值的确定性( α确定,比值也随之确定)与依赖性(比值随着α的变化而变化).

  三、 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传统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和我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四、 教学过程

  [执教线索:

  回想再认:函数的概念、锐角三角函数定义(锐角三角形边角关系)――问题情境:能推广到任意角吗?――它山之石:建立直角坐标系(为何?)――优化认知:用直角坐标系研究锐角三角函数――探索发展:对任意角研究六个比值(与角之间的关系:确定性、依赖性,满足函数定义吗?)――自主定义: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登高望远:三角函数的要素分析(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与正负符号判定)――例题与练习――回顾小结――布置作业]

  (一)复习引入、回想再认

  开门见山,面对全体学生提问:

  在初中我们初步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前几节课,我们把锐角推广到了任意角,学习了角度制和弧度制,这节课该研究什么呢?

  探索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想,再明确一下:

  (情景1)什么叫函数?或者说函数是怎样定义的?

  让学生回想后再点名回答,投影显示规范的定义,教师根据回答情况进行修正、强调:

  传统定义: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现代定义: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 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映射?: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 f(x),x∈a ,其中x叫自变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函数教案 篇10

  课    题:实习作业 教学目的: 1.利用所学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理解题意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实际问题;3.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5.明确实习作业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明确实习报告的规范格式教学重点: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用函数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收集合适的实际问题,准确的建立与之相应的数学模型。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函数的应用举例,明确了函数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被广泛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到附近的商店、工厂作实际调查,了解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把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建立函数关系,并作出解答,写出实习报告。二、新授内容:例1  某城市现有人口总数为100万人,如果年自然增长率为1.2%,试解答下面的问题:⑴写出该城市人口数 (万人)与年份 (年)的函数关系式;⑵计算XX年以后该城市人口总数(精确到0.1万人);⑶计算大约多少年以后该城市人口将达到120万人(精确到1年);分析:此题是一道关于人口的典型问题,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通过此题可以让学生了解控制人口的现实意义。解:(1)1年后该城市人口总数为2年后该城市人口总数为:

  3年后该城市人口总数为:

  年后该城市人口总数为

  ;

  (2)XX年后该城市人口总数为:⑶设 年后该城市人口将达到120万人,即        想一想:如果20年后该城市人口总数不超过120万人年自然增长率应该控制在多少?设年自然增长率为 ,依题意有:≤120,由此有 ≤120由计算得: ≤0.9%即年自然增长率应控制在0.9%以内此问题反映了控制人口的现实意义实习报告的规范格式:实习报告:              XX年10月9日

  题目

  某城市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

  实际问题某城市现有人口100万人,若年增长率为1.2%,试解答下面的问题:(1)       写出人口总数 与年份 的函数式;(2)       计算XX年以后该城市人口总数(精确到0.1万);(3)       大约多少年后人口达到120万人(精确到年);(4)       若20年后该城市人口总数不超过120万人,年增长率应该控制在多少?

  建立函数关系式

  分析

  与

  解答(1)       XX年后人口总数为112.7万人;(2)       大约XX年后人口达到120万人;

  说明

  与

  解释若要20年后该城市人口总数不超过120万人,年自然增长率应控制在0.9%以内

  负责人员及参加人员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到附近的商店,工厂,学校实际调查,了解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把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建立函数关系,并作出解答,写出实习报告。 例2

  题目

  一定车流量情况下,十字路口红绿灯时间的确定(黄灯时间忽略不计)实际问题

  在附近十字路口经早、中、晚共15次对一周期(一个周期的时间长为90s),车流量的统计值分别是南北向15辆,东西向是30辆(每个方向只有一个车道);其它因素(如人流量和非机动车流量)忽略不计。问如何确定十字路口红灯绿灯的时间(假定车流量分布均等)?建立函数 关系       要确定红绿灯时间,就是要使一个周期内,路口车辆等待的总时间最短,它由南北向和东西向车辆等待的总时间组成。分析与 解答    

  解:设在一个周期内,东西向绿灯,南北向红灯时间为t,则东西向红灯,南北向绿灯的时间为(90-t)s,一辆车等待最短时间为0,等待最长时间为t,设车流量是均匀的,则每一辆车平均等待时间为t/2;在一个周期内,南北向的车辆在路口等待的时间为 (15t/90)×(t/2)=(t2/12)(其中路口等待的车辆数为(15t/90)) 同理可得,东西方向的车辆在路口等待的总时间为 30×(90-t)÷90×(90-t)÷2=(90-t) ×(90-t)÷6设一个周期内,路口车辆等待时间为y,则 y=t2/12+(90-t)2 /6=(60-t)2/4+450 ∴当t=60s的时候,y=450 ∴90-t=30s 答:东西向绿灯时间为60s,南北向绿灯时间为30s说明与 解释      

  这个模型的建立较理想化,这是由于知识的局限性 负责人及 参加人员    

  李冬(组长)、王凯、宋晓晨指导教师

  审核意见

  选题不错,建议多十字路口调查,以准确掌握确定红绿灯时间的确定与车流量的关系。马试验                                        .10.例3

  题目   当车站的客流量为多大时,需建立过轨天桥实际问题一些大中城市的火车站,客流量非常大,平均每十几分钟就会有一列客车进站或发车,为了减少车站压力,使旅客尽可能少的在车站逗留,当客流量超过一定量时,就会在站台设立过轨天桥。当客流量超过多少时?在车站要设立过轨天桥。 经调查知:在大中型车站设有8个检票通道口,平均每人检票需1.5秒;每节车厢平均会有30人下车,每列车有15节列车车厢,而且车站为了方便旅客,会让旅客提前10分钟进站,平均每次检票过程大约需要10分钟,旅客从下车走到检票口大约要3分钟.                             建立函数关系分析与解答   说明与 解释1.  检票口为4个进站口,4个出站口,一般情况下不通用 2.  客流量包括进站人数和出站人数 3.  调查情况为平时情况,不包括节假日及春运期间负责人及参加人员李冬(组长)、王凯、宋晓晨指导教师审核意见选题很好,为车站科学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试验                                        .10.

  例4题目   水利兴修问题实际问题兴修水利所开渠道断面为等腰梯形,腰与水平线的夹角为60°,要求湿透长度(即断面与水接触的边界长度)为定值l,问渠深多少时,可使流量最大。建立函数关系渠深与流量都是可变的,在水的流速一定的条件下,水流量的大小是由断面面积大小来确定的,因此,本题实际上是求:渠深多少时,断面面积最大。 分析与解答说明与解释(略)负责人及参加人员李冬(组长)、王凯、宋晓晨指导教师审核意见选题很好,为农村水利建设科学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试验                                        .10.

  例5题目   关于银行储蓄获利问题实际问题在当今社会有些人赚了钱,就存入银行,一则保险,二则获利,何乐而不为。为了获取最多的利益,我们建议大家参考以下数据,三思而后行!  建立函数关系 存法:都为三年,不满则转存,每次都存定金a元) (计算有错!)注:不按复利、不按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定活两便;分析与解答分析:由以上五种数据可以看出;采用一次性存三年的,利息最低,而先存2年,再存1年的、转存6个月、3个月的,利息递增。 答案:综上所述采用第一种方案即到(满)三个月就转存一次的获利最大。  说明与解释   此答案并不确定,因人而异。爱钱如命的,采用第一种方法。普通人(正常人)采用2、3、4种方法。家人较忙的采用最后一种方法。 注:如果你的资金相当大,最好选1、2,因为那样所得的利息相当可观(腿累心欢!)负责人及参加人员李冬(组长)、王凯、宋晓晨指导教师审核意见选题具有一般意义,对储蓄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马试验                                        .10.                                       本题该小组计算错误,教师有意不点破,让学生去发现和讨论正确结果恰恰相反,说明学生对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并不了解。三、练习:以上,通过例题介绍了实习作业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并给出了实习报告的规范格式。接下来,讨论一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函数知识被实际所应用。我们的实习活动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四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明确了实习作业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以及实习报告的规范格式,用数学模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模型、分析求解、还原说明。五、课后作业:到附近的商店、工厂、学校作实际调查,了解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把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建立函数关系、并作出解答,写出实习报告。六、板书设计(略) 七、课后记: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实际问题的提出,所以最好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教师及时加以指导,才可能发现函数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发现好的例子,要及时总结,并在学生中展开交流。

函数教案 篇11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从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导出半角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2.掌握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会用公式进行化简、求值和证明。

  3.通过公式推导,掌握半角与倍角之间及半角公式与倍角公式之间的联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自己由倍角公式导出半角公式,领会从一般化归为特殊的数学思想,体会公式所蕴涵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通过例题讲解,总结方法.通过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半角公式和倍角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半角公式的推导与应用(求值、化简、证明)

  难点:半角公式与倍角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运用公式时正负号的选取。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

  (1)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由和角公式导出倍角公式,领会从一般化归为特殊的数学思想,体会公式所蕴涵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反馈练习法:以练习来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存在的差距.

  2. 教学方法:观察、归纳、启发、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复习二倍角公式,按课本知识结构设置提问引导学生动手推导出半角公式,课堂上在老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分析公式的结构特征,会根据公式特点得出公式的应用,用公式来进行化简证明和求值,老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3. 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二、研探新知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巩固倍角公式,会推导半角公式、和差化积及积化和差公式。

  2.熟悉"倍角"与"二次"的关系(升角--降次,降角--升次).

  3.特别注意公式的三角表达形式,且要善于变形:

  4.半角公式左边是平方形式,只要知道角终边所在象限,就可以开平方;公式的"本质"是用?角的余弦表示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5.注意公式的结构,尤其是符号.

  六、承上启下,留下悬念

  七、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记: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函数教案(精选11篇)

微信扫码分享